區委工作總結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區委、區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市委二屆五次、六次全會精神,帶領全區廣大幹部羣眾,加快改革開放和大城市建設,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黨的建設取得新的進展。

區委工作總結

一、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不斷完善工作思路

一年來,我們堅持把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作為重要政治任務,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正確政績觀為重點內容,通過舉辦中心組學習會、座談會、研討會、培訓班、宣講團等多種形式,不斷把學習貫徹活動向深度和廣度推進。

按照中央和市委的部署,先後舉辦了學習貫徹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研討班,組織宣講團宣講40餘場,聽眾達4000多人。區委中心學習組圍繞招商引資、樹立科學發展觀、加強執政能力建設,集中學習交流4次,並邀請中央黨校等單位的知名專家學者作輔導報告。加大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宣傳力度,進一步興起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切實打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大城市的思想理論基礎。

我們始終把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樹立落實科學發展觀緊密結合起來,把學習貫徹活動與做好當前工作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着力在加強學習、把握精神、認真實踐、推動工作上狠下功夫。召開區委二屆四次、五次全會,制定了《中共**區委關於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決定》和《中共**區委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實施意見》。按照“一個目標、四大戰略、六項舉措”的總體思路,緊密結合**實際,以城市建設為突破口,搭建發展平台;以培育壯大產業為重點,增強發展後勁;以擴大開放、招商引資為抓手,增添發展活力,唱響城市建設——產業發展——對外開放“三部曲”,把工作不斷向前推進。廣大幹部羣眾精神振奮,人心思進、思幹、思發展,全區上下幹事創業的氛圍更加濃厚。

二、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增強經濟發展後勁

堅持從**實際出發,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主動適應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按照“能快則快儘量快,能好則好儘量好”的要求,因勢利導推動產業發展。以新型工業化統領三次產業聯動發展,確立了以傳統產業為基礎、以資源型優勢產業為支柱、現代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發展思路。一年來,經濟運行態勢良好,多項指標增幅明顯,有的創歷史新高。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9.4億元,比上年增長14.2%;完成地方財政收入6.37億元,同比增長15.3%;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8億元,同比增長16.5%;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6.2億元,同比增長20%。

工業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區委二屆四次全會研究部署了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各項工作,唱響了“工業興,則**興;工業強,則**強”的主旋律,營造了大抓特抓工業的濃厚氛圍。繼續堅持“兩手抓”的思路,一手抓存量擴張,盤大盤強現有企業;一手抓增量培育,依託優勢資源、優勢產業,積極發展資源型特色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採取有效措施,促進了重點企業發展壯大,14户重點企業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通過內引外聯,鹽氣化工、綠色食品、現代製藥、機電輕紡、環保建材五大產業得到發展。引進的30萬噸果汁、3萬噸無碳複寫紙、2萬噸離子膜燒鹼、1萬噸氯酸鈉等項目已投產;100萬噸新型幹法水泥、10萬噸啤酒等項目基本建成;與廈門明達、北京泰躍、天原化工廠簽訂的三組鹽氣化工項目,目前正在抓緊進行開工建設的各項準備工作。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31億元,同比增長18.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46.5億元,增長23%;實現增加值14.1億元,增長25%;實現利潤1.5億元,增長22%;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10,同比提高7.1個百分點。20個項目列為重慶市技術創新項目,6個新產品通過市級鑑定。工業園區建設完成徵地3680畝、場平整治1380畝,開工建設道路20公里,引進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項目5個。

農業農村經濟快速增長。以經營工業的理念抓農業。圍繞龍頭企業、城市消費需求和科技進步,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優勢產業的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100萬噸優質柑橘深加工、100萬頭優質瘦肉型豬、20萬噸優質糧深加工、10萬畝優質中藥材等農業產業化項目加速推進。新認定區級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11户,龍頭企業經營業績進一步提高,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勞務經濟穩定增長。陽光工程培訓工作機制不斷健全完善,被國家有關部委作為成功經驗在全國推行。全年培訓農村勞動力1.17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03萬人,增加勞務收入1.8億元。基礎設施不斷改善,農田基建工作在全市的考核評比排位進一步靠前。糧食生產恢復性增長,農村政策全面落實。

第三產業繁榮活躍。立足增強對周邊地區的輻射、聚集力,以商貿流通為主的服務業日趨活躍。依託水陸空立體交通優勢,規劃建設了一批大市場、大商場,先後引進了一批大商家。百盛百貨、蘇寧電器、商社建材、中汽西南等企業來萬州投資並投入營運。廣東商城等項目正在緊張施工。美國沃爾瑪、桐君閣等企業的引進工作正在有序進行。發展、活躍會展經濟,成效明顯。緊緊抓住“新三峽”機遇,狠抓旅遊規劃編制、景點開發、旅行社培育和賓館檔次提升等工作,全年評審通過四星級酒店3家,新建、改造四星級酒店各一家,**作為三峽庫區旅遊服務中心的地位初步顯現。旅遊接待人數和收入都以50%以上的速度遞增,全年接待遊客229.5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3.5億元。交通運輸、金融、保險、中介服務、信息產業等有較快發展。全年貿易業實現商品銷售總額62.5億元,同比增長18.1%。

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步伐加快。堅持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一視同仁,堅持“四放”、“四不限”,千方百計激活民間資本。2005年,新發展非公有制企業566户,個體工商户6519户。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44.9億元,增長19%,佔全區經濟總量的比重達到41.9%,提高2.1個百分點。

三、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着力搭建發展平台

嚴格城市規劃。委託中規院、同濟大學、深圳市規劃院等一批國內一流設計單位和知名專家,完成了一批高質量的規劃設計。嚴格規劃管理,推行規劃公示牌制度,加大規劃監察執法力度,維護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加速城市建設。繼續加快以交通為重點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城市功能。**二橋建成通車,**貨運港區鐵路專用線竣工,體育館和會展中心建成投入使用,高筍塘商業廣場一期工程全面竣工;鞍子壩客運中心、南北濱江路、*宜鐵路、*開和**高速公路、**高等級公路等項目加快建設,江南集裝箱作業區一期工程等項目前期準備工作進展較好;工業園區建設快速推進。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繼續加強城市管理,建立完善城市管理長效機制,開展聲勢浩大的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活動。按照運作市場化、監督社會化、執法綜合化的要求,實行條塊結合、以塊為主、多主體參與、多手段並用的管理模式,初步建立了行政、經濟、法律手段並舉的長效管理機制。大力實施淨化、綠化、亮化、美化及交通暢通“四化一通”工程,城區幹道、重要節點、燈飾工程、重要景觀、背街小巷等城市公共環境得到綜合整治,人居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城市形象有所提升。

加快城鎮化步伐。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加快實施城鎮化戰略。小城鎮建設及城鎮化步伐進一步加快。城鎮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新增建成區面積1.52平方公里,完成村鎮建設投資9.81億元。小城鎮招商引資工作成效顯著,推出7個鎮的73個項目參加市第二屆小城鎮招商引資暨建設系統農村勞動力轉移洽談會招商,正式簽約項目7個,協議資金2.2億元。

四、堅持開發性移民,紮實推進移民工作

三四期移民工作強力推進。南北濱江路已基本完成拆遷任務。啟動了移民搬遷。圓滿完成**農村移民安置任務,實現了“不傷、不掉、不亡,安全事故為零”的目標。

安穩致富工作初見成效。實現移民工作重心由“搬得出”向“安得穩,逐步能致富”轉移。堅持開發性移民方針,立足優勢,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強經濟實力,為廣大移民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積極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科技培訓,增強移民就業能力。發放實用技能宣傳資料3萬餘份,接受移民羣眾諮詢5000餘人次。強化技能培訓。舉辦技能培訓班59個,培訓移民3861人,訂單式培訓移民1523人,培訓農村移民致富帶頭人268人,移民勞務輸出3869人。健全移民社會保障機制,落實優惠政策,鼓勵移民自主創業,取得了一定實效。

移民後期扶持全面啟動。搶抓移民後期扶持機遇,按照“廣申報、精篩選、粗立項、深可研”原則,切實搞好對接工作。上報後期扶持項目79個,申報扶持資金6279萬元,預計受益移民近10萬人。市移民局初審後扶項目68個,扶持資金2712.98萬元,預計受益移民5萬人,已上報國家有關部門審批。已批准提前實施後扶項目25個,資金1160萬元。着力加強柑橘、畜牧良繁等優勢產業基地建設,3000畝柑桔示範園通過了市級初驗和國家終驗。

五、改革開放縱深推進,招商引資實效明顯

各項改革取得實效。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根據區委二屆三次全會部署,按照“積極穩妥、分步實施”的要求,加大國有企業、收入分配製度、社會保障體制、農村税費等方面的改革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招商引資和對口支援工作成效顯著。積極打好“移民牌”、“對口支援牌”,充分利用對口支援,擴大對外開放,大力招商引資,集聚生產要素。在加快城市建設,改善硬環境的同時,圍繞打造“開放**、誠信**、法治**、魅力**”,狠抓了觀念轉變和軟環境改善。建立健全招商引資責任制,細化分解招商引資任務。招商引資及對口支援實現新突破,全年實施對口支援及招商引資項目256個,到位資金20.5億元,同比增長82%。在國務院三峽庫區經濟社會發展暨對口支援工作會和三峽庫區對口支援暨經貿洽談會上籤約的項目中,已有35個項目開工建設。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把**作為重點聯繫地區,開展了首次中國光彩事業**行活動,啟動實施中國光彩事業**園,為爭取國內外知名企業落户**搭建了新的平台。

外經外貿工作取得新進展。按照全市發展開放型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努力發展外經外貿,提高經濟外向度。全年實現出口創匯2563萬美元,同比增長10%,新增外貿經營主體13家,外經經營主體3家,創歷年來最高增幅。

六、注重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紮實推進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大力弘揚三峽移民精神,市民文明素質得到提高。高度重視文化、體育建設,繁榮文藝創作,**廣場榮獲“全國特色文化廣場”稱號,承辦了全國青年男子籃球聯賽決賽等重要體育活動。將**日報社平穩過渡併入**報社,成功組建了**傳媒集團。廣電改革在全市區縣率先推進,使廣電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廣泛開展文明社區、文明行業、文明村鎮創建活動。開展推進長江三峽文明長廊建設工程、百縣千鄉宣傳文化工程和西部開發助學工程。清理整頓報刊、網站、網吧,文化環境得到淨化。全區社會風氣進一步好轉,精神文明建設得到鞏固和加強。

社會事業長足發展。大力實施“科教興萬”戰略,狠抓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科技普及和宣傳,實施了一批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區域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速度加快。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中國小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大學聯考上線人數再創歷史新高,位居全市區縣之首。進一步加強公共衞生體系建設和中心衞生院、鄉鎮衞生院建設,積極推進鄉鎮衞生院管理體制改革和衞生監督、疾病控制體制改革。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計劃生育等事業成績顯著。同時,緊緊圍繞三峽庫區科教文衞中心的目標,全面整合教育、衞生、文化體育和廣播電視等社會事業資源。通過資源整合,社會事業單位的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能力增強,活力初步顯現。

七、堅持以人為本,切實做好關心羣眾生產生活工作

堅持羣眾利益無小事,始終把羣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計關心羣眾生產生活。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711元,增長10.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307萬元,增長19.8%。

認真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加強對再就業工作的統一協調和工作指導,積極落實再就業政策,發展壯大產業,新增就業崗位12863個,其中指導和幫助城鎮失業人員就業和再就業6734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41%。

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千方百計做好“兩個確保”和“三條保障線”工作,完善關破企業離退休人員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政策措施,把庫區淹沒企業職工與下崗失業人員、農轉非移民中符合條件的困難户納入低保範圍,切實做到應保盡保。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提標工作全面落實,累計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3873.5萬元、67.4萬人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2.45億元,確保了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按時足額發放。深入開展工傷、生育、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加大扶貧和民政救濟工作力度,把移民中的貧困户列為扶貧對象,保證了移民困難羣體基本生活。繼續開展以“進萬家門、知萬家情、解萬家難、暖萬家心”為主題的送温暖慰問活動。

重視和關心農民生產生活。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高度重視並認真解決“三農”問題,進一步深化農村税費改革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有效減輕農民負擔。加強扶貧開發,解決了3200户9200名農村貧困人口的温飽問題和農村2.15萬人的飲水困難。廣電光纖到村、鄉鎮公路硬化、城市供水等“十件為民辦實事工程”完成年度計劃,羣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高度重視安全生產,確保了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同時,還積極開展了**井噴事故、“9•4”抗洪搶險的援助工作。

八、加強政治文明建設,努力維護社會穩定

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不斷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高度重視和支持人大、政協工作,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區委相繼召開人大、政協工作會議,進一步加強和改善了區委對人大、政協工作的領導。高度重視統一戰線工作,積極支持各民主黨派加強自身建設。切實加強宗教工作。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羣團組織聯繫羣眾的橋樑紐帶作用。加強民兵預備役建設,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團結。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進一步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切實增強按市場經濟規律管理經濟的意識。成立區政府決策諮詢專家委員會,充分發揮科技顧問團作用,推進民主決策、科學決策。建立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和政務信息公開制度。認真貫徹落實《行政許可法》,嚴格執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和錯案責任追究制,依法行政、文明執法水平有新的提高。強化服務意識,行政效能和服務質量進一步提高。

加強基層政權建設。積極穩妥推進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全區鄉鎮(街道)由原來的92個減少到53個,減少了42.4%,鄉鎮、街道領導幹部由原來的809名調整到596名,減少了26.3%。全區村(居)規模調整進展順利,村委會由原來的1057個調整為448個,減少了57.6%,居委會由原來的177個調整為183個,增長3.4%。鄉鎮(街道)區劃調整,優化了資源配置,降低了行政管理成本,減輕了農民負擔,加快了城鎮化進程,促進了城鄉經濟協調發展。

加大依法治區力度。各級黨委、政府依法行政的意識和能力不斷增強。圍繞創建“平安**”活動,切實抓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工作措施的落實,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的方針,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把保持社會穩定作為第一環境來抓。積極開展矛盾糾紛的排查調處,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依法從重從快打擊刑事犯罪活動,開展“打黑除惡”和“掃黃打非”等專項鬥爭,不斷淨化社會環境。大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積極開展法制進社區、進校園等活動,全民法制意識不斷提高。

九、以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為核心,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切實加強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認真貫徹執行《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及時調整充實區級部門和開發區領導班子。加強對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跟蹤管理。在做好動態考察和年終考核的基礎上,適時調整充實企事業單位領導班子,使各級領導班子結構進一步優化。區委常委會自身建設不斷加強,帶頭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進一步明確和規範區委全會、常委會和書記辦公會的職能分工,堅持並完善區委常委會議事規則,嚴格按制度、按程序辦事,堅持集體領導下的分工負責制,較好地發揮了領導班子的整體功能。大力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創新干部教育培訓方式,積極拓寬培訓渠道,積極開展幹部大規模培訓,定期組織幹部到沿海發達地區考察學習、掛職鍛鍊,邀請知名學者講學,增強了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認真堅持和完善民主推薦、民主評議、民意測驗等各項制度,推進了幹部工作的制度化、規範化、科學化。進一步實行領導幹部試用期制、任期制、辭職制、降職制等制度,不斷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

基層組織建設不斷鞏固。不斷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國有企業、機關、學校、社區、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建工作。以鄉鎮區劃調整為契機,加強鄉(鎮)村兩級組織建設和農村基層幹部隊伍建設,通過深化“三級聯創”、“四村”、“移民先鋒工程”活動,進一步提高了農村黨建工作水平,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高度重視企業黨建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加大城市社區、新經濟組織、社會中介組織等新領域黨建工作力度,積極抓好黨員隊伍建設。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黨風廉政建設取得新進展。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深入開展“兩個務必”教育,以轉變作風為重點,在全區機關幹部中開展了為期3個多月的機關作風整頓,幹部作風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通過探索和建立“三公開”制度(即領導幹部年初“公開廉政承諾”,年底“公開述職述廉”和接受社會各界“公開民主測評”)和“黨風政風行風”巡查制度,以及開通“黨風政風行風”三風熱線,切實增強了對領導幹部的監督。通過狠剎“五股歪風”和開展“三清理”活動,進一步深化了領導幹部廉潔自律工作。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方針,嚴懲腐敗,查處違紀人員121人。探索創新行風評議工作機制和工作方法,嚴格落實“八個堅持、八個反對”,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認真開展行風評議,切實糾正損害羣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形成了為民、務實、清廉的良好風氣。注重從源頭上預防和解決腐敗問題,在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方面出台了相應的督促、檢查、考察、懲誡等制度,強化責任追究制。

近一年來,還先後成功承辦**對口支援暨經貿洽談會、成功接待**率領的上海市對口支援代表團,展示了**風采,提升了**形象。市委、市政府對**的工作高度重視,**書記、**市長等市領導多次到**調研指導工作。**書記對**的發展變化評價為“起了步、上了路,有了比較好的開局,成績是比較顯著的”,全區人民受到巨大的鼓舞和鞭策。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全區的發展水平和各項工作與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與人民羣眾的願望,還有較大差距。一是經濟總量小,產業基礎差,就業崗位不足,移民安穩致富難度大;二是城鄉發展不平衡,二元經濟結構矛盾突出,農村扶貧任務艱鉅;三是幹部作風和工作水平還有待改進和提高,發展環境還需進一步優化;同時,黨的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還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差距。我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認真加以改進,為早日建成**大城市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