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育故事案例

以史為鏡可以通古今,曉萬事,知興旺,明得失。歷史是人類的寶貴財富,不可複製,也無從改寫。高中歷史教育也不例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歷史教育故事案例,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歷史教育故事案例
高中歷史教育故事案例一

【關 鍵 詞】 自主 合作 探究

【內容提要】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範式。不同的情景產生不同的結果,不同的教法產生不同的效果,自主合作探究要始終把教學和學生、教材、現實相聯繫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案例背景】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範式。如何要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上學會知識,又要提高他們的能力,還要培養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等,所以感覺到很難。但最近的一次上課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學過程】

高中歷史必修二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這部分知識歷來是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識。在這部分知識裏,涉及面很廣,特別是涉及到洋務運動的內容,有地主階級中的兩大派洋務派和頑固派,有兩大工業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有兩大性質的企業封建性官僚企業和具有民族資本主義的性質的企業,有對洋務派學習西方所產生影響的兩大評價等等。所以內容很多,而且對於高一的學生來説是一塊比較難處理的部分。

為此我在備課的時候創設一些問題情景,比如針對評價洋務運動,組織學生進行一場討論賽:甲午戰爭證明洋務運動沒有將中國引上富強道路,那麼是否意味着洋務運動學習西方錯了呢?通過討論,讓學生對洋務運動的積極作用和侷限性有一個全面深刻的理解,並進一步讓學生身臨其境感悟歷史:假如你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清朝官員,為了達到自救目的,你將會怎樣做?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來到教室,我按照預定的教學模式開始講課。 師:同學們,我們這節課一起來學習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這一部分內容,本節內容比較複雜,經濟術語多,專業性強,大家先大致瀏覽全文,找出中國近代經濟結構的變動有哪些表現,進一步思考導致中國近代經濟結構變動的原因有哪些,變動對中國產生了那些影響等。

生:開始認真的看書,歸納學生的思維也在跟着老師的思路有序的運轉着。前兩個問題比較好解決,到最後談到影響的時候,學生的興趣也非常高,爭先恐後的談着自己的看法,特別是關於洋務運動的影響和評價時,我建議學生分組進行討論。

師:進行歸納總結課堂氣氛很活躍在總結時,我説:“不錯,歸納的很好。”

由此可見,洋務運動的前景是一片光明啊。但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使洋務運動走向失敗,而甲午戰爭的慘敗就標誌着洋務運動走向破產,甲午戰爭證明洋務運動沒有將中國引上富強道路。

生:正要進行分組討論時,一個學生冷不丁冒出一句話:“老師,我問一個問題,為什麼甲午戰爭的慘敗標誌着洋務運動的破產呢?”

全班同學的注意力嘩的也都集中在這個問題上,都在小聲嘀咕:就是啊,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這個問題有點突然,因為這個知識點涉及到必修一的一部分內容,而且也不是今天講課的重點,怎麼辦?説實在的,我對這個問題也沒有做充分的備課和思考,但看到學生的熱情很高,好像不解決這個問題,就不能再繼續下面的問題了。我呢,當然不能掃了學生的興,而且掌握了這一點,也有利於引導學生對洋務運動做出一個正確的評價,特別是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化的推動作用,而且聯繫現在改革開放的中國,為什麼要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在學的過程中應該怎麼樣學,如何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中國是如何崛起的,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有利於打開學生的思路,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等等。想到這兒,我的思路也打開了,於是我對學生説:“那我們先就這個問題進行討論 。”

學生們個個表情嚴肅,90以後出生的孩子已經不懂得民族的屈辱了,他們想的,做的,都是一種新思維,他們是和平年代中的寵兒,他們根本不懂的今天生活的來之不易,不懂得百年前的國家是如何被列強蹂躪和瓜分的,不懂得先輩們所經歷的苦難,更不屑一顧,這同樣也是民族的悲哀。學生們從中受到了啟發和教育,他們彷彿一下子長大了,看到這種巨大的收穫,我趁熱打鐵,和同學們共同在網上查閲了資料:“從根本上來説,洋務運動的破產是指它不能使中國真正富強,也就是説,它不是中國實現近代化的正確途徑,不能實現它的目的.甲午戰爭前洋務派的政策、戰爭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多方面問題以及戰爭後洋務派對時代潮流的負面作用等方面可以看到,屬於封建勢力洋務派,並不能完成引導中國近代化的任務,而甲午戰爭以後洋務派又逐漸成為了中國近代化的阻礙力量,所以説,甲午戰爭的失敗可以看成是洋務運動破產的重要標誌。洋務運動的眾多侷限性,已經在甲午戰爭中暴露無遺,經過了甲午戰爭,洋務派已經不再成為中國近代化運動的進步代表,洋務運動也不再成為中國近代化運動的主流。”下課鈴在熱烈而又有點嚴肅中響起來了,同學們意猶未盡,還在沉思之中,但我知道這節課是成功的。

【反思】

一個小小的問題,勾起我對歷史教學現狀的深刻反思,由此想到了目前歷史教學中存在的誤區:

誤區一:教師備課側重於備大綱,備教材,而在備學生方面略顯欠缺。

在備教學過程的設計中,過於具體、詳盡、死板而不給學生留有空間。教案是帶有主觀性的設計藍圖。除了對本課重點難點、教學目標等的分析與處理外,往往更多的考慮的是教學過程的設計,且力求盡善盡美,每一個子目怎麼講,需要學生回答什麼問題,甚至連過渡語怎麼説等等全設計好,而恰恰忽視了學生這個學習的主人,忽視考慮學生在學習本課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和為解決這些問題採用哪些方法、途徑以及學習資料(課程資源)的儲備。在這樣教案的導向作用下,學生很可能變成你的“操作工”而已。所以教師在備課編寫教案時,要留一點空間,給學生思考、談自己的看法、進行討論,要有一定的靈活性,使實施中可根據課堂情景如學生的反應等及時調整教學計劃。

誤區二:老師的任務是教書育人,而且應該是育人為首的。

高一的學生處在一個由國中到高中心理的過渡階段,處在一個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關鍵時期,如果從高一我們老師就能正確的教導的話,我覺得三年甚至三十年甚至終身他都是受益匪淺的,好好做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才是我們教育的真正目的。如果一味的只是高呼優生率,達線率,只會適得其反,只會扭曲教育的真正內涵,只會摧殘學生幼小的心靈。。。。這方面的教訓是數不勝數的。學生們瞭解了歷史,我也覺得我真正懂得了歷史,歷史是一部書,更是一部育人題材的書。

誤區三: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科、書本、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的教為中心,“以不變應萬變”,忽視複雜的教育對象,很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與實踐來獲得知識。 目前的課堂教學,仍以教師的傳授為主,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教師憑藉教科書、教學用書和其他教學資料,藉助一定的手段,進入“規範”操作(這種形式的教學實踐,已經成為千百萬教師工作的程式,穩定於日常教學觀念和行為之中),較少鼓勵學生提問,一旦在課上遇到學生提出自己預設以外的問題便會用“課後討論”等搪塞過去,學生始終被老師牽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這種亦步亦趨的學習方式是培養不出真正具有求實精神、懷疑和證偽精神、創新思維和進取精神的學生的!這也是與新課程理念背道而馳的。我認為要改變課堂教學行為,首先要確立教師為學生服務的思想,考慮這節課我能為學生提供哪些服務?上課時更多地讓學生表述他們想了解什麼?特別在學生髮現問題時,老師要引導他們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導學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創造性學力。

總之,課和課一樣,課和課不一樣,不同的情景產生不同的結果,不同的教法產生不同的效果,在抓素質教育的同時也要始終把教學和學生、教材、現實相聯繫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高中歷史教育故事案例二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影響下,我和很多教師一樣,越來越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的發揮,努力營造師生共同參與學習的教學氛圍,其中最常用的就是討論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教學又給我提出了新問題:討論的問題往往是由教師提出的,在討論中,有一些學生積極的參與了,但還有一部分學生因為課堂氣氛十分輕鬆而開小差;也有個別學生缺乏討論的興趣和熱情,將自己隔離開來。針對這種情況,我通常是一方面適時地調節自己,根據學生因素設計問題,儘可能保證學生興趣和能力的發揮,另一方面及時鼓勵學生髮問,抓住學生突然閃現的有價值的思維火花,展開深入探討。

【教學過程】高中歷史必修二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這部分知識歷來是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識。為此我在備課的時候創設一些問題情景,比如針對評價洋務運動,組織學生進行一場討論賽:甲午戰爭證明洋務運動沒有將中國引上富強道路,那麼是否意味着洋務運動學習西方錯了呢?通過討論,讓學生對洋務運動的積極作用和侷限性有一個全面深刻的理解。並進一步讓學生身臨其境感悟歷史:假如你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清朝官員,為了達到自救目的,你將會怎樣做?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來到教室,我按照預定的教學模式開始講課。

師:同學們,我們這節課共同學習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這一部分內容,本節內容比較複雜,經濟術語多,專業性強,大家先大致瀏覽全文,找出中國近代經濟結構的變動有哪些表現,進一步思考導致中國近代經濟結構變動的原因有哪些,變動對中國產生了那些影響等。

學生開始認真的看書,歸納學生的思維也在跟着老師的思路有序的運轉着。前兩個問題比較好解決,到最後談影響的時候,學生的興趣也非常高,爭先恐後的談着自己的看法,特別是關於洋務運動的影響和評價時,我建議學生分組進行討論。我及時進行歸納總結課堂氣氛很活躍在總結時,我説:“不錯,歸納的很好。由此可見,洋務運動的前景是一片光明

啊。但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使洋務運動走向失敗,而甲午戰爭的慘敗就標誌着洋務運動走向破產,甲午戰爭證明洋務運動沒有將中國引上富強道路,正要進行分組討論時,一個學生冷不丁冒出一句話:“老師,我問一個問題,為什麼甲午戰爭的慘敗標誌着洋務運動的破產呢?”全班同學的注意力嘩的也都集中在這個問題上,都在小聲嘀咕:就是啊,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這個問題有點突然,因為這個知識點涉及到必修一的一部分內容,而且也不是今天講課的重點,怎麼辦?説實在的,我對這個問題也沒有做充分的備課和思考,但看到學生的熱情很高,好像不解決這個問題,就不能再繼續下面的問題了。我呢,當然不能掃了學生的興,而且掌握了這一點,也有利於引導學生對洋務運動作出一個正確的評價.

想到這兒,於是我對學生説:“那我們先就這個問題進行討論 。”但大家手頭的資料是有限的,只能先從書本中找到甲午戰爭這一節的內容,找到了清政府的強大的海軍力量如何在甲午戰爭中洋務運動失敗,特別是威海之戰,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但看了之後,學生還是似懂非懂,不過他們最起碼懂了兩點:知道了洋務派苦心經營的海軍力量覆沒了,知道了李鴻章在戰爭中的妥協退讓,學生的表情是義憤填膺的,大罵李鴻章妥協賣國,看到學生的激動情緒,我也深受感染,我説:“同學們,這就是大清的水師,這就是大清的腐敗,更是我們中國人的恥辱和悲哀,即使我們進行了奮力的抵抗,最終也無法阻擋資本主義國家鐵蹄的踐踏,洋務運動中體西用,不變革中國的落後體制,而是單純的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是不能讓國家富強的,不實現民族的獨立,永遠都不可能實現國家的強國夢。”學生們個個表情嚴肅,90以後出生的孩子已經不懂得民族的屈辱了,他們想的,做的,都是一種新思維,他們是和平年代中的寵兒,他們根本不懂的今天生活的來之不易,不懂得百年前的國家是如何被列強蹂躪和瓜分的,不懂得先輩們所經歷的苦難,更不屑一顧,這同樣也是民族的悲哀。學生們從中受到了啟發和教育,他們彷彿一下子長大了,看到這種巨大的收穫,我趁熱打鐵, “從根本上來説,洋務運動的破產是指它不能使中國真正富強,也就是説,它不是中國實現近代化的正確途徑,不能實現它的目的.甲午戰爭前洋務派的政策、戰爭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多方面問題以及戰爭後洋務派對時代潮流的負面作用等方面可以看到,屬於封建勢力洋務派,並不能完成引導中國近代化的任務,而甲午戰爭以後洋務派又逐漸成為了中國近代化的

阻礙力量,所以説,甲午戰爭的失敗可以看成是洋務運動破產的重要標誌。洋務運動的眾多侷限性,已經在甲午戰爭中暴露無遺,經過了甲午戰爭,洋務派已經不再成為中國近代化運動的進步代表,洋務運動也不再成為中國近代化運動的主流。”下課鈴在熱烈而又有點嚴肅中響了,同學們意猶未盡,還在沉思之中,但我知道這節課是成功的。

【反思】

一個小小的問題,勾起我對歷史教學現狀的深刻反思

一:學生主體性的發揮程度直接關係到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和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而這種主體性的發揮,就目前教學現狀而言,更多的要依靠教師角色的轉換來實現。從這個角度來講,在實現教學民主化的過程中,教師角色意識和觀念的轉換是非常重要的前提。

二:課堂教學的設計是死板的,而教學情境隨時都會變化,教師要善於把握教學細節,調整教學狀態,尤其在面對學生的突然發問時,千萬不能慌亂,更不能武斷壓制學生思維的火花,要做到尊重學生與妥善處理問題、維持正常教學秩序的有機結合。

三:學生學習意識、習慣和能力的培養應該從小處抓起,不應該忽視學生在教學中表露出來的任何表象。一些細節問題往往能夠成為培養學生的有效的具體素材,有利於針對性的發展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高中歷史教育故事案例三

雖説由於年齡大身體不太好,離開教學已有二年,但響應號召,參加學習研修,提高自我!應該説現在的高中教育完全就是應試教育,據説一些高校為了考研也應試教育化,前不久網上盛傳的師生“斷交”門,就是應試教育惡果的體現!而且過於強調教師的教忽略了學生的學,又使中國教育成了填鴨式,真是悲哀!!!尤其是我們的教材編寫者編寫的如今教材,有一丁點的可讀性麼?!別説學生不願讀,當初剛拿到這套教材時也無法完整地閲讀完,只好此後一課一課教時強迫自己去讀!當然,我為魚肉,誰在乎你一小老百姓的呼聲!上面要你上網學習,這不就得來學,不然還得另外交錢補訓!白貓黒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麼,恭喜教育行政部門又有了一個來錢途徑。説這些幹啥,做正事吧,不然可不給分!首先,我還是仔細閲讀了【考核方案】,明確學習任務、要求,考核要點,弄清楚如何達標!下面就言歸正傳。

《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選修3)第三單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專題的教學設計” 是本次研修的一個學習內容。本單元從整體上概括了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歷程。它表達了三層含義:第一,在1939~1945年的大約6年時間裏,在世界廣闊舞台上,代表正義的反法西斯力量與代表邪惡的法西斯力量展開了殊死的搏鬥。最初,反法西斯力量沒有聯合起來,法西斯力量佔據優勢;1941年下半年起,社會制度不同的反法西斯國家開始聯合起來,共同抗擊法西斯力量的侵略。經過反法西斯力量與法西斯力量的反覆鬥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反法西斯力量的最終勝利而告終。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一面鏡子,它把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和最醜惡的一面──理智與瘋狂、善良與冷酷、睿智與愚蠢等都表現得淋漓盡致。法西斯力量為什麼一開始能夠佔據上風?反法西斯力量為什麼一開始沒能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法西斯,不使世界大戰蔓延?„„這裏不僅有實力方面的較量,還有智力等方面的較量。這裏值得人們反思之處甚多。第三,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其影響至今不衰。例如,20xx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世界上不少國家舉行了紀念活動。人們反思歷史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認識現實和展望未來,認識在新的世界形勢下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意義。下面以課為例,彙報此次研修所得。 第2課 局部的反法西斯鬥爭

一、教學設計(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亞非的局部反法西斯戰爭、西班牙內戰、法西斯軸心國集團的形成。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蒐集、運用資料的能力。

3、情感目標:理解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勢力開始侵略亞、非、歐一些國家,這些國家的人民開始了局部的反法西斯鬥爭。法西斯國家結成軸心國集團,擴大侵略,促使了世界大戰的爆發。

二、教學策略

教法設計

本課內容比較淺顯,易於理解,便於學生掌握。除自己講解外,主要引導學生採用問題比較法、問題探究法等方法,進行思考和討論,以活躍課堂氣氛。上課前準備三幅地圖:埃塞俄比亞抗意戰爭形勢圖、西班牙內戰形勢圖、中國抗戰前期(1931__1939年)形勢圖。 學法指導

1、自讀感悟法:通過讀課文討論,找出本課的三大探究主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2、合作交流法:通過學生交流我們怎樣保護和平避免戰爭,發展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教學媒體

本課教學課件

四、教學流程

根據以上分析,我設計了“情境激趣——閲讀探究——昇華情感——拓展思維”的教學模式。

(一)情境激趣

葉聖陶先生説過:“入境始於親。”在這一節課剛開始,我設計了一段導語,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達到了“課伊始,趣亦生”的境界。而後,一句看似不經意的發問:“大家知道九一八事變是哪一年發生的?”“盧溝橋事變是怎麼回事?”等,由此導入新課。

(二)閲讀探究

上課伊始,我通過讓學生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可以朗讀、默讀、瀏覽、小組齊讀等,讀完課文後將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提出來,共同研究。如:1.埃塞俄比亞抗意戰爭失敗的原因有哪些?2.1936~1939年的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鬥爭,被史學家稱為“小二戰”。你同意這種看法嗎?試説明理由。3. 為什麼德意日法西斯侵略集團要打着“反共產國際”的旗號結盟?通過梳理,我歸納為三個探究主題。 這正體現了新課標指出的:教師要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三)昇華情感

這時,讓孩子們互相交流,暢所欲言,這樣的設計,既為學生創設了口語交際的機會,又培養了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實現了歷史的史實性與人文性的整合。

(四)拓展思維

讓學生聯繫實際,交流討論,為了保護和平,保護我們美麗的家園,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相互啟迪,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最後,我在結束課時,通過放邁克爾·傑克遜的歌曲《拯救地球》,來進一步引起學生思想的共鳴,達到感情的昇華!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弄清課文介紹了有關的哪些知識,然後讓學生圍繞課文內容充分質疑,再引導學生帶着問題去自主閲讀,自主探究,在讀中感悟,在議中交流。這樣既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五、教學評價(課後自我總結):

1、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在充分質疑的基礎上,自主讀書,邊讀邊劃,聯繫課文,深入思考,並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和同學交流討論,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寬鬆的、自由的與文本直接對話的空間,尊重學生獨特的理解與思考。避免了瑣碎的、按部就班地講解課文。 2、能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有效的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在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適時的補充有關圖片資料:戰爭怎樣破壞自然資源以及由此造成的災難。這使學生心靈上受到了震撼,加深了對課文的感悟。接着我又出示了一組文字資料:二戰捲入的國家、投入的人數、武器、傷亡人數、財產損失。進而組織學生討論:人類歷史的出路何在?通過抓住課文重點詞句的理解,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我不知道本書編者是什麼樣子的歷史史觀!除了本單元第2課涉及中國抗戰外,其它7課幾乎沒有中國抗戰的影子。難道中國不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難道中國不是盟軍劃分的戰區之一!個人認為: 優化教學設計、實現教學突破、 吸取歷史教訓的前提,是歷史要大體上是真的,,如果面對的是一個假歷史,,就只能被坑害。多講一些史實,少説一些結論!透過細節看歷史、摘下眼鏡看歷史、放大視野看歷史。一節好課的標準:一、有意義。 學生“進來前和出去的時候是不是有了變化”,如果沒有變化就沒有意義。二、有效率。 一節好課應該是充實的課,大家都有事情幹,既有教師的活動,又要有學生的活動。 三、有生成。一節課不應該完全是預設好的,既要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生成。 四、有思想。 歷史教學的根本訴求是“育人”,一節好的歷史課,應該對學生有所啟示。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歷史課。 “通

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能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繼承優秀的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會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而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根據歷史學科和歷史教學的特點,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功能,尊重歷史,追求真實,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雖説教學相長,但根本應是學!本末不能倒置。看過很多“名師” 上課實錄,一堂課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在喋喋不休地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