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語文《夢迴繁華》教案設計(通用16篇)

八年級上冊語文《夢迴繁華》教案設計 篇1

【知識與能力

八年級上冊語文《夢迴繁華》教案設計(通用16篇)

1.積累“料峭、跋涉、摩肩接踵、遒勁、絡繹不絕”等詞語。2.瞭解《清明上河圖》的相關內容,感受作者生動形象的語言。3.認識《清明上河圖》的美學價值和歷史價值。【過程與方法】

1.掌握説明方法、説明順序等基本説明知識。2.品味文章生動形象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受到美的薰陶,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賞,用“美”的心靈去感受生活。

1.掌握課文運用合理的説明順序介紹《清明上河圖》這一國寶級的畫作。2.揣摩文中富有個性色彩的句子,培養語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提到畫作,大家應該想到很多畫家和其作品,如:齊白石的蝦、鄭板橋的竹、徐悲鴻的馬等,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張擇端的鴻篇鉅著《清明上河圖》。二、資料助讀

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早年遊學汴京,後習繪畫,宋徽宗趙佶(1100年-1126年在位)時期供職翰林圖畫院。專工中國畫中以界筆、直尺畫線的技法,用以表現宮室、樓台、屋宇等題材,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樑、街道、城郭。

北宋年間的汴京極盛,城內四河流貫,陸路四達,為全國水陸交通中心,商業發達居全國之首,當時人口達100多萬。汴京城中有許多熱鬧的街市,街市開設有各種店鋪,甚至出現了夜市。逢年過節,京城更是熱鬧非凡。為了表現京城的繁榮昌盛,張擇端選擇了清明這個重要節日的景象進行表現。《清明上河圖》着重描繪了北宋首都水陸運輸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讀課文,通過工具書和下面的註釋疏通生字詞。

汴梁(biàn)翰林(hàn)馱隊(tuó)跋涉(bá)....漕運(cáo)舳艫(zhúlú)竹篙(gāo)無暇(xiá).....沉檀(tán)遒勁(qiú)摩肩接踵(zhǒng)...

2.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學生再讀課文,然後歸納概括:

這篇説明文介紹了《清明上河圖》這一畫作,描摹了北宋時期繁華的市井風情,豐富了

人們對當時社會風貌的瞭解,激發了人們對古代生活的想象。

四、三讀課文,重點研讀

學生自讀課文,先獨立思考,然後小組交流。

1.本文的説明對象是什麼,採用了什麼説明順序?本文的説明對象是張擇端的畫作《清明上河圖》,文章在説明過程中採用了邏輯順序。2.作者圍繞説明對象,按怎樣的順序來説明的?

文章圍繞《清明上河圖》先介紹了張擇端創作的時代背景及其創作特點,接着介紹《清明上河圖》創作用料、規格、主要內容,然後重點介紹畫作的詳細內容,最後介紹畫作創作的技法、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3.文章在説明的過程中使用了哪些説明方法?請舉例分析。

文章在介紹過程中採用了列數據、打比方、摹狀貌的説明方法。舉例略。4.分析文章使用不少四字短語的效果。

如:無暇一顧、街道縱橫、房屋林立、一應俱全、應有盡有、摩肩接踵、絡繹不絕、無所不備等。文章在説明的過程中大量使用四字短語,不僅概括力強,而且使文章的語言典雅而富有韻味,節奏強。

5.舉例分析文章説明語言的特點。生動形象:“整個長卷猶如一部樂章留下無盡的回味”運用打比方的説明方法,生動形象地介紹了畫作的藝術效果。

“一應俱全、應有盡有、摩肩接踵、絡繹不絕、無所不備”等詞語具體準確地介紹了畫作的內容。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説明文《夢迴繁華》,相信大家對《清明上河圖》這一國寶級畫作有了一個具體的認識,對宋代的繁華也有所瞭解。我們在生活中不僅要學會發現美、欣賞美,也應該嘗試創作美。

八年級上冊語文《夢迴繁華》教案設計 篇2

教學目的

1.積累語言,理解課文,瞭解《清明上河圖》是怎樣的一件藝術作品。

2.學習説明順序與説明方法。

課時: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情景激趣有一件享譽古今中外的傳世傑作。在問世以後的800多年裏,曾被無數收藏家和鑑賞家把玩欣賞,是後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曾輾轉飄零,幾經戰火,歷盡劫難……它曾五次進入宮廷,四次被盜出宮,演繹出了許多傳奇故事,它是我國繪畫的無價之寶,請問同學們知道這幅畫的名稱嗎?明確:《清明上河圖》。這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存於世的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圖寬25.2釐米,長528.7釐米,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清明上河圖》它究竟畫了些什麼內容呢?為什麼千百年來,它的魅力一直不衰呢?我們今天學習《夢迴繁華》,或許能解答你心中的疑問。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讀課文。指導學生閲讀時,要求用着重號標出説明文的寫作的對象,用橫線標出文章的説明點,用序號標出意義段,用波浪線標出説明對象的特點,批註自己的閲讀理解,列出不懂之處。

在閲讀過程中校正讀音,

積累詞語:

汴梁(biàn)題跋(bá)絹本(juàn)翰林(hàn)田疇(chóu)料峭(qiào)簇擁(cù)漕運(cáo)舳艫(zhúlú)沉檀(tán)攝取(shâ)遒勁(qiú)摩肩接踵(zhǒng)絡繹不絕(yì)

工:善於,擅長。設色:(繪畫)塗色,着色。田疇:田地,田野。春寒料峭:形容初春微寒。跋涉:爬山過水,形容旅途艱苦。孔道:必經之道。內憂外患:指國內的變亂和外來的禍患。絡繹不絕:形容行人很多,往來不斷。遒勁:雄健有力。摩肩接踵:肩並肩,腳碰腳,形容人很多,很擁擠。踵,腳後跟。細緻入微:比喻看問題非常全面,連很細小的問題都考慮到了;也指對人體貼關心無微不至。

一、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劃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提出説明對象。

第二部分(2)介紹作者與作畫背景。

第三部分(3~4)介紹畫的內容材質、大小、色彩、特點與整體內容1.介紹畫的材質、大小、色彩、特點與整體內容2.具體介紹畫的內容⑴近郊風光⑵汴河兩岸的繁華情景⑶汴梁市區的街道第四部分(5):畫法、風格與價值

第二步,精讀課文,深入解讀。

1.本文圍繞《清明上河圖》,介紹了哪些方面的內容?

明確:介紹這幅圖的歷史背景,畫的作者,畫卷的縱橫,作品描繪的內容,畫卷特點及歷史價值等。

2.讀了本文,關於《清明上河圖》你又有了哪些新的瞭解?

明確:①我瞭解到了北宋時期,城市繁榮,文化生活,十分活躍,《清明上河圖》便是反映這一時期城鄉市井平民生活的一幅風俗畫。②我瞭解到了畫的作者張擇端主要活動時期,籍貫,字,生平,愛好等。③我瞭解到了關於這幅圖的畫卷大小,描繪的具體內容,特點及價值等。

3.細讀課文第四段,作者是怎樣有條不紊地説明畫卷內容的?

八年級上冊語文《夢迴繁華》教案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瞭解《清明上河圖》在中國繪畫史上的重要地位。

2、熟讀課文,掌握作者條理清晰地介紹畫作的説明方法,揣摩作者準確富於概括力地説明語言。

3、品味作者精彩説明語言的運用,增強熱愛中華文明的責任感和自豪感。

教學重點:

1、 梳理本文的説明順序,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2、 瞭解本文主要採用的説明方法,理解作者是怎樣恰當地選擇和使用説明方法的。

3、 品味文章的預語言,把握其既有科學性又富有文學色彩的特點。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瞭解名畫背後的意藴。

一、激趣導入

有一件享譽古今中外的傳世傑作。在問世以後的800多年裏,曾被無數收藏家和鑑賞家把玩欣賞,是後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曾輾轉飄零,幾經戰火,歷盡劫難……它曾五次進入宮廷,四次被盜出宮,演繹出了許多傳奇故事,它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無價之寶,同學們知道這幅畫是什麼嗎?沒錯,正是《清明上河圖》!(圖片欣賞)

二、資料簡介

1、 《中外繪畫名作八十講》簡介

本書選取中外繪畫作品八十幅,由國內著名美術評論家進行講解、評析。所選畫作包括各個民族、各個時代、各個流派的傳世經典,同時配以深入淺出的鑑賞文字和豐富翔實的背景資料、相關圖片,引領我們體驗頂級藝術品的美妙內涵和豐富底藴。

2、張擇端簡介

張擇端,生卒年不詳,字正道,漢族,琅琊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北宋畫家。宣和年間任翰林待詔,擅畫樓觀、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風俗畫市肆、橋樑、街道、城郭刻畫細緻,界畫精確,豆人寸馬,形象如生。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金明池爭標圖》等,皆為我國古代的藝術珍品。

3、《清明上河圖》簡介

《清明上河圖》本是進獻給宋徽宗的貢品,流傳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其主題主要是描寫北宋都城東京市民的生活狀況和汴河上店鋪林立、市民熙來攘往的熱鬧場面,描繪了運載東南糧米財貨的漕船通過汴河橋涵緊張繁忙的景象。作品氣勢恢弘,長528.7釐米、寬24.8釐米,畫有587個不同身份的人物,個個形神兼備,並畫有13種動物、9種植物,其態無不惟妙惟肖,各種牲畜共56匹,不同車轎二十餘輛,大小船隻二十餘艘。這件現實主義的傑作,是研究北宋東京城市經濟及社會生活的寶貴歷史資料。

三、預習檢測

四、初讀課文,理清層次結構

課文可分為三層:

1.由宋朝城市的發展繁榮,引出説明對象《清明上河圖》。(1)

2.介紹作者張擇端生平,並引出畫作的背景,呼應課題——夢迴繁華。(2—4)

3.具體介紹説明《清明上河圖》的特點、內容、藝術特色和地位。(5- 5)

五、再讀課文,理解文意

1、題目解讀:“夢迴繁華”生動形象,富有文采。“夢迴”,指夢中回到某個地方。“繁華”,繁榮熱鬧,通常形容地方經濟的發達。文題指明瞭本文要説明的內容不是現在的繁榮熱鬧的景象,而是北宋時期的熱鬧繁華的景象。

2、課題夢迴繁華有哪些深義?

(1)清明上河圖讓我們回憶古文明的燦爛,希望我們的下一代繼承並弘揚這種繁華,

(2)清明上河圖反映了南宋人民渴望國家統一,回到當年繁華太平年代的強烈願望。

(3)夢迴繁華既有對宋朝科技文化繁榮的驕傲,又有對近代丟失中華文明先進性的遺憾。

3、課文是怎樣圍繞“繁華”來説明清明上河圖的?

(1)先介紹城市經濟的繁榮。

(2)再介紹張擇端繪畫技藝的繁華和南宋人夢想的繁華。

(3)最後詳寫了清明上河圖反映內容和創作技法的繁榮。

六、合作探究

1、課文想寫了哪些內容,略寫了哪些?為什麼這樣安排?

詳寫的有畫的內容,畫的藝術特色及地位。略寫了張擇端的生平,畫的整體特點。介紹畫的內容裏詳寫了汴河虹橋,略寫了其它內容。

詳寫畫作內容體現了作者的寫作目的,內容是畫作的核心;詳寫它的藝術特色和成就能突出《清明上河圖》的價值和歷史地位……這樣詳略得當,疏密有致,使文章中心和重點突出,使讀者很容易就學到知識,瞭解事物。

2、説明順序的使用

就全文而言,使用了由表及裏的邏輯順序。

第四段重點介紹説明畫作內容時既使用了從右至左的畫面空間順序又使用了由次到主,有主到次的邏輯順序。

3、再讀課文找出文中用了哪些説法方法,並找出相應的例句。

舉例子: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便是北宋風俗畫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幅。

列數字:縱24.8釐米.橫528.7釐米。

引用:後習繪畫,擅長界畫,工舟車、人物、市街……

摹狀貌:船伕們呼喚叫喊,握蒿盤索;橋上呼應相接,岸邊揮臂助陣。

打比方:結構精美,宛如飛虹

4、品味語言

再讀課文,看本文的語言有什麼特色?

本文的語言既平實準確又典雅生動。

①“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絹本,設色,縱25.5釐米,橫525釐米”。

此句屬於平實説明,通過數字具體準確地介紹了畫卷的縱橫。

②“整個長卷猶如一部樂章……留下無盡的回味。”

語言典雅生動,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畫卷比作樂章,形象地表明瞭畫卷疏密相間,錯落有致的特點。

③“疏林薄霧,農舍田疇,春寒料峭”“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大量的四字短語,不僅概括力強,而且使文章的語言典雅而富有韻味。

5、課堂練習

下面語句中劃線詞語能否去掉,為什麼?

(1)畫面細節的刻畫也十分真實。

不能去掉,“十分”表程度上的限定,説明畫面細節的刻畫非常真實;去掉後,語氣減弱,與作者的原意不符;“十分”一詞,體現了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2)畫中所描繪的景物,與文獻中有關汴梁的記載基本一致。

不能去掉,“基本”表程度上的限定,是畫中所描繪的景物,與文獻中有關汴梁的記載大體一致,並不完全相同;去掉後,變成完全一致,與事實不符;“基本”一詞,體現了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七、課堂小結:

課文以《夢迴繁華》為題,介紹《清明上河圖》這一國寶級名畫,描摹了北宋時期繁華的市井風情。豐富了人們對當時社會風貌的瞭解,激發了人們對古代生活的想象。畫卷人物繁多,場景複雜,但作者介紹的條理清晰,細膩具體,不僅給人以美的愉悦,更學習了古歷史知識,知道了《清明上河圖》高超的創作技巧,表現手法以及它巨大有藝術價值。由此,我們由衷地為古人的智慧而自豪,為中華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驕傲。

八、拓展延伸:

1、選取一件自己喜愛熟悉的事物,借鑑《夢迴繁華》的説明特點寫一篇小説明文,在班上交流一下。

2、課外借閲《清明上河圖的故事》,然後説説你對這幅名畫有什麼新的理解和認識,拿出來和同學們分享一下。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部編版八上新教材中的一篇新課文,同時也是一篇自讀課文。根據“閲讀提示”,這篇課文重點用來訓練學生學會瀏覽與細讀相結合的閲讀方法,進而提升學生的閲讀素養。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瀏覽法快讀了解全文的主要內容,運用跳躍式閲讀找出文章各段中的關鍵語句,然後在把握全文的基礎上抓主要段落進行細緻閲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較好地運用《中國石拱橋》和《蘇州園林》的學習經驗解決問題,而且表現出對像《清明上河圖》這樣的優秀傳統文化作品的濃厚興趣,讓我再次深刻地感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另外一方面我覺得不用過分拔高對學生的要求,紮實落實好符合學生年齡的認知要點和方法才是真正教會學生的正途,隨着他們年紀和人生閲歷的增長對事物認識和感悟自會進入新的境界,一步一個腳印學好該學的內容,自會水到渠成。

八年級上冊語文《夢迴繁華》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瞭解新聞特寫的有關知識,明確新聞特寫的一些特點。

2.認真閲讀課文,品味文章優美而生動的語言。(重點)

3.體會作者的愛國之情,增強民族自豪感。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對有着“跳水皇后”之美稱的郭晶晶,這位美女我們大家是再也熟悉不過了,可

是在1982年新德里亞運會上跳水比賽中奪得金牌的女運動員又是誰呢?今天就讓我們揭開這神祕的面紗去一睹她的芳容吧!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記準字形,給加點的字注音。

優雅(yǎ)   掠過(lüè)   翹首(qiáo)   屏息(bǐng) 一剎那(chà)

慷慨(kǎi) 哧地(chī) 悄然(qiǎo)

2.記住重點詞語的詞義。

翹首:抬起頭來。 屏息:暫時抑止呼吸。

酷似:好像。 慷慨:大方,不吝惜。

輕盈:形容 女子動作、姿態輕柔優美。

由衷:指衷心的,出自內心的,不是假裝的。

如夢初醒:像剛從夢中醒來,比 喻過去一直糊塗,在別人或事實的啟發下,剛剛

明白過來。

震耳欲聾:形容聲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聾了。

3.背景介紹

《“飛天”凌空》是一篇新聞特寫,發表於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 報》,由

夏浩然,樊雲芳採寫。僅540多字的特寫。記者別具匠心地選用了百餘個動詞,堪稱

精當運用動詞的新聞經典範文,30多年了,今天再來讀它,依然覺得比賽像剛發生在

昨天一樣,現場動態感十足,是那樣的真切感人,它不僅讓我們瞭解了新聞,而且還

具有美學價值,因此作品被評 為全國好新聞一等獎。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聽課文錄音。學生思考:這則新聞特寫報道了一件什麼事?着重抓住什麼場

面來刻畫的?

交流點撥:這則新聞特寫報道的是:跳水姑娘呂偉在新德里亞運會上贏得金牌的

事。課文抓住呂偉跳水動作來細緻刻畫的。

2.學生再讀課文。思考:本文按照什麼順序來記敍的?能不能列出課文的結構

提綱。

交流點撥:本文按照時間順序來記敍的。

課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呂偉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準備跳水。

第二部分(2-4):細緻刻畫呂偉起跳、騰空、入水的跳水動作。

第三部分(5-8):寫了觀眾的反應和讚歎以及現場的氣氛。

步驟三 品味語言 感受魅 力

在文中第二部分,記者用詩畫般的語言,生動形象地再現了中國跳水姑娘呂偉奪

魁的精彩瞬間,字裏行間,盈溢着動態美,請同學們認真讀二三四自然段 ,品味動詞的精妙。

交流點撥:

1.第二段中“輕舒雙臂”“輕輕一蹬”“向空中飛去”對呂偉起跳、飛天的動作進行細緻的刻畫,有力地突出了呂偉動作的輕柔,優美,舒展,充滿了動態美。

學法指導三:

常用的修辭手法:

比喻、借代、誇張、對偶、比擬、排比、設問、反問、起興等。

2.第三段中“向前翻騰一週半”“空中轉體三週”,第四段中“哧地插進碧波”對呂偉轉體,入水的動作進行了近鏡頭的特寫,有力地突出了呂偉動作的高難、驚險、完美,震撼人心。

步驟四 精讀課文 探究寫法

1.認真通讀課文,小組合作探討:本文采用了什麼寫法,有什麼效果?

交流點撥:開頭起筆不凡,採用了動靜結合, 對比烘托的寫法。先是“靜”中的呂偉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靜自若,風度優雅”,再用“飄浮的白雲、掠過的飛鳥、翹首的觀眾”這些動感的環境加以烘托,動靜相宜,充分展現了呂偉的沉着冷靜,堅定自信和觀眾的高度關注,為呂偉的起跳作了一個巧妙的鋪墊。文中還採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對呂偉起跳前的沉靜自若及起跳、騰空、 入水一系列動作的慢鏡頭回放採用了正面描寫。而對記者的讚歎,觀眾的掌聲、歡呼聲,游泳場的氣氛的描寫則是側面描寫,這樣結合起來寫,更有力地烘托了呂偉跳水動作的出色完美,技藝精湛,精彩絕倫。

2.課文除了運用側面描寫,對比烘托的寫法外,還善於運用一些修辭手法,你能找出來嗎?

交流點撥:運用的有比喻,如“緊接着,是向前翻騰一週半,同時伴隨着旋風般的空中轉體三週,動作疾如流星”。此句把呂偉跳水的動作比作“旋風”“流星”,表現了呂偉空中轉體三週的動作完成得非常迅速,完美,無可挑剔。

運 用的有擬人。如“1.7秒的時間對她似乎特別慷慨。讓她從容不迫地展示身體優美的線條。”此句把時間擬人化了,賦予了人的情感,説“時間”特別慷慨,把“時間”寫得有情有意。從而展現了呂偉跳水動作既快又瀟灑。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這篇新聞特寫,善於捕捉瞬間,落筆集中,突出一點,在一秒七的時間裏,記者層次鮮明地描繪了一幅美麗的“飛天”畫卷。文勢有起有伏,動靜相宜,側面烘托,將體育健兒奮力拼搏為祖國爭光的主題突顯出來,不僅是一篇非常優秀的人物特寫,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值得我們細細品鑑。

八年級上冊語文《夢迴繁華》教案設計 篇5

1.相關課程標準陳述(摘錄課標相關內容)

①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

②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徵,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力求有創意。

③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根據表達的需要,圍繞表達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後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運用聯想和想象,豐富表達的內容。

④根據表達的需要,藉助語感和語文常識,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

2.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感情豐富,對待生活熱情積極,審美觀正在形成。美麗的景色,漂亮的服飾,形象氣質好的明星等等,都能吸引他們的注意。不過,他們的觀察能力還不夠完善,欣賞角度比較單一,知識積澱不夠,語感不強,書面表達欠缺,覺得無話可説,無物可寫,心中有景卻無法表達,或是描繪的景物角度單一,缺乏生動形象的美感。但是他們置身於綠色的自然環境中,山水樹木是最熟悉不過的了。如果指導得法,一定會比平時有所超越。本堂作文課就是要教學生學會描寫景物。

3.教材分析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自然山水,或清幽, 或雄奇,或秀麗,均顯造化之妙。深入其中,總能讓人流連忘返,引起無限的情思。本單元為自然山水單元,是寫景的經典美文,從長江三峽高猿長嘯,到蘇軾與故友共賞明月淡雅;由“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到“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事務者,窺谷忘返”,奇異的自然山水,總能讓人流連忘返,引起無限情思。閲讀這類作品,可以獲得美的享受,淨化心靈,陶冶情操。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描寫景物,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調動所有感官多角度觀察景物的習慣。

2.學習抓住景物的特徵、細緻地描繪景物的方法,提高寫景的能力。

3. 在寫作與交流評改中感受自然的美好,培養親近自然的習慣和熱愛自然的情感,提高審美的情趣。

【教學重難點】

1. 培養學生觀察景物的方法。

2. 學會抓住景物特徵細緻地描繪景物的方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評價任務】

評價任務1:通過實例,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景物。

評價任務2: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評價任務3:通過交流與合作探究,讓學生在讀與評的過程中體會寫景的方法,提高寫景的能力。

評價任務4:描寫景物時恰當地融入情感。

【教學活動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東昇的旭日,斑駁的樹蔭,陡峭的山峯,潺潺的小溪,水底的游魚……世間萬物,千姿百態,四季景色,美不勝收。多少文人墨客,面對名山大川,四時美景,揮筆寫下了精美的篇章,他們的創意、筆法都值得我們玩味揣摩。本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如何觀察和描寫景物。

二、方法導引

觀察事物,要運用感官。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舌頭嘗,用鼻子嗅……調動身上所有的感官來感知事物,瞭解事物的特點。

1.朗讀品味《春》中描寫春風春雨的段落。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着你,風裏帶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着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裏醖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轉的曲子,跟清風流水應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着。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着……

討論:作者抓住春風春雨的什麼特點?用什麼方法描寫景物的?

學生交流發言:

①調動多種感官(視覺、觸覺、嗅覺、聽覺)。(春風圖:作者藉助多個感官,如觸覺、嗅覺、聽覺等,將春風和煦温暖的特點都描繪了出來。)

②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擬人、比喻、排比等)。(春雨圖: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抓住春雨“細”“密”“亮”的特點,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進行描寫。)

2.展示《三峽》中寫春冬之景的一段文字。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學生朗讀,合作探究:這段文字如何將三峽“春冬之時”“良多趣味”的特點寫出來的?

引導學生總結:

①靜態與動態相結合;

②俯視與仰視相結合;

③近觀與遠望相結合。

3.展示《雨的四季》中的有關段落。

我喜歡雨,無論什麼季節的雨,我都喜歡。她給我的形象和記憶,永遠是美的。

……

啊,雨,我的愛戀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動,你給我的生命帶來活躍,你給我的感情帶來滋潤,你給我的思想帶來流動……

啊,總是美麗而使人愛戀的雨啊!

學生朗讀,品味探究:這篇文章為什麼能夠感染人心?

作者在描繪雨景時融入了自己對雨的感受,這種感受感染了讀者。春雨驅走冬天,改變世界的姿容;夏雨熱烈而粗獷;秋雨端莊而又沉靜,使人靜謐、懷想、動情;冬雨自然、平靜、給人特殊的温暖。作者用極富情感的描寫,既展示了四季的雨的客觀特徵,又主觀地賦予它們不同的“性格”和內涵,使它們更有生命氣息,更有感染力。

結論:

描寫景物時恰當地融入情感,能使客觀的景物鮮活起來,更具有感染人心的力量。我們在作文中賦予景物不同內涵,融入我們的情感,相信我們的作品會更有感染力。

4.思考歸納:景物描寫的方法有哪些?

總結:

①調動多種感官,抓住景物的特徵(形狀、顏色、聲音、氣味)。

②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多角度描寫。

③寫景還要注意融入情感,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用心感受,因為“一切景語皆情語”)

補充:有些同學觀察細緻了,但找不到語言來描述。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多閲讀、多積累,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素養,豐富詞彙,煉詞煉句。

三、小試牛刀

對同學們來説,最熟悉的地方莫過於校園了。想一想,你所在的校園有什麼風景?校園裏的風景有什麼獨特之處?圍繞“校園一景”寫一個片段。300字以內。

1.寫作指導

細緻觀察校園景物,根據下列問題構思:

①校園中哪一處景色讓你最難忘?

②觀察此處景色,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嗅到了什麼?又感受到了什麼?

③哪些景物是靜態的?哪些景物是動態的?高處、遠處有哪些景物?低處、近處又有什麼?

④身臨此景,你心中湧現了怎樣的情感?

【思維導圖】

2.學生寫作

提示:

①“校園一景”,意味着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選取校園的一個局部進行細緻具體的描寫。

②除了描寫景物外,還可以寫一寫師生在其中的活動,展現出校園景色的特點。

③寫作時可按一定順序,例如由遠及近、由高到低等。

3.學生小組交流,互評與修改(有沒有抓住景物的特徵,有沒有從多個角度寫景,有沒有融入感情),進一步體會寫景的方法,提高寫景的能力和審美情趣。

4.推薦分享,作品展示

5.教師點評

結語:

景物描寫是一種綜合的語言藝術。各種手法綜合運用,才能成就一段具體生動的景物描寫。我們寫作實踐,預先全面考慮,再靈活運用,細緻修改,才能點石成金。

四、實戰演練

課後,請同學們兩題任選一題寫作:

1.你留意過自家窗外的景物嗎?或許是車水馬龍的道路,或許是花木茂盛的園圃,或許是小夥伴們玩耍的場地……以《窗外》為題,寫一篇作文。不少於500字。

2.“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一年四季,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景緻。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個季節,以《我愛________季》為題,寫一篇作文。不少於500字。

附:【板書設計】

學習描寫景物

多種感官,抓住特徵

多種修辭方法、多角度描寫

融入情感

教學反思:

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以四幅美麗的景物圖片導入,首先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將學生帶入將要學習的內容當中;隨後又用已學過的課文《春》《三峽》《雨的四季》中的三段文字引導學生學習寫景的方法;掌握方法之後,讓學生小試牛刀寫一個小片斷,在學生寫、議、評、展的過程中,再進一步領會、熟悉描寫景物的方法;最後,再佈置一篇課外寫景的大作文,讓學生再行鞏固課內學到的方法。從總體上來看,這節課的教學效果還是不錯的,學生興致盎然、思維活躍、發言積極,基本上掌握了從多個角度去觀察、從多個角度去寫景、抓住景物的特徵、融情於景的寫作方法,順利完成了學習目標。

不足之處是,課堂上給的寫作時間和展示時間太少,很多學生的作品沒得到展示,只能在課後點評。作文課重在多練筆,以後課堂上要多留時間給學生寫作和展示。

八年級上冊語文《夢迴繁華》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注重整體感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通過參考註釋和工具書,對文章的主要內容及感情基調有初步認識。

2.注意培養學生的文言文語感,以朗讀和背誦帶動其他環節。

過程與方法

1.誦讀,體味語言的自然美,學習寫景的技巧。

2.從敍事寫景的角度比較兩篇文章的異同,加深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答謝中書書》:感受祖國山川之美。

2.《記承天寺夜遊》:培養豁達寬廣的胸襟。  【重點和難點】

重點:整體感知作品內容,領悟作者發現美、欣賞美的情懷。

難點:反覆誦讀,體味語言之美。

【教學方法】

誦讀法課外資料延伸法

【課前準備】

陶弘景及蘇軾的生平資料、承天寺圖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對於祖國的秀美山川,無數位文人在讚羨的同時,也作了大量的描寫,但用書信這一文體進行描摹並且成為名篇的卻並不多。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陶弘景用書信文體寫的《答謝中書書》,從中感受他所描繪的山川之美。

二、作者簡介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陽秣陵(今南京)人。幼有異慧,年四五歲即以荻為筆在灰中學書,讀書萬卷,未及弱冠,齊高帝即引為諸王侍讀。後隱居於句容茅山,自號華陽隱居。因梁武帝早年與之遊,即位後,逢有朝廷吉凶徵兆等大事,常前去徵詢他的意見,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好神仙之術,愛山水。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詩文今傳《陶隱居集》輯本一卷。

三、文本鏈接

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時期,因政局動盪,社會混濁,他遁遜山林,從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謝中書書》中以描畫山水昭示自己所好,並作為對友人的安慰。

四、整體感知

1.明確學習目標。

2.範讀課文。

(1)學生聽讀課文,注意句子的節奏、輕重音等,初步感知課文。

(2)自由朗讀兩三遍課文,進一步感知課文,做到流利地朗讀。

3.疏通文意。

(1)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如遇問題,先在四人小組內討論解決。

(2)教師明確重點詞語。

五色交輝:交相輝映。曉霧將歇:消散。

夕日欲頹:墜落。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參與,這裏指置身其中。

(3)全班討論,理解文章大意。

4.背誦課文。

(1)自由競背。

在四人小組內互相檢查背誦。

(2)教師抽查背誦。

五、課文精讀

1.本文語言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試歸納本文的語言特點。

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運用對偶、排比手法,語言精練生動,將描繪的山水之美寫得清麗自然,毫無堆砌雕琢的弊病。

2.深化:找出文中你所喜愛的句子並簡要分析。

3.拓展:“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歷代詩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詩句,請大家相互交流收集的詩句,並試簡評詩句特色。

4.《答謝中書書》首句總領全文,概括古今高雅之士的情懷。綱舉則目張,中間部分承前文具體描寫山川之美,選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從仰視、俯視、平眺的視覺角度,從色彩,從四時,從晨昏,從動靜,從聽覺等角度展開,用自己獨特的體驗去詮釋自然景物綺麗的風光,展現出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畫卷。而最後一句則以感慨收束,自比先賢,怡情山水,自得其樂。

六、探究昇華

描寫謳歌自然之美的作品浩如煙海,但像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這樣短小簡約、字精意達的卻並不多見,我們應學習他不作繁文、惜墨如金的寫作態度。

七、文章脈絡

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從古至今,以“共談”概説人人皆愛,以“美”點明全文中心。當中部分則具體敍寫山川之美。最後墊以“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先以感歎總括前文,復以名人證實此説。

八、寫作特點

1.描寫細緻。

“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這三句是寫靜景,寫得形色俱備,精彩紛呈。作者先以“入雲”表示山之高峻與雄偉,以“見底”表示水之清澈與透明,一仰一俯,視野開闊,山水盡收眼底。接着移步換景,由清流而寫兩邊的景物。可寫之景物必定多不勝數,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給人以具體的視感:五彩繽紛的石壁,鬱鬱葱葱的樹林,碧綠青翠的竹園。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斕,足以讓人大飽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點。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作者描寫自然景物時,扣住最能表現景色特徵的時間——早、晚來描繪。在旭日東昇、晨霧將散的一片寂靜裏,山林中呈現一片猿鳥爭鳴的歡騰景象。“亂”字寫出了猿鳥爭鳴的喧鬧景象,使整個山林充滿着勃勃生機。夕陽將要落山時分,餘暉照映着水面,層層粼波之中,不斷有魚兒從水中爭相躍起。“競”字寫出魚兒爭先恐後躍出水面的場景。一早一晚,一空中一水面,一鳴一躍,構成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立體流動畫面。

2.抒寫奇美。

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中展現了多種“美”。一是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二是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背景,綠水為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三是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四是動靜相襯之美。高峯為靜,流水為動(形體);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光色);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聲響)。

九、板書設計(略)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見過月亮,也沐浴過它的清輝。在古代,月亮是人們寄託情思、抒發情感的物象。描寫月亮的文學作品數不勝數。今天我們來學習宋代文學家蘇軾寫的一篇有關月亮的小短文——《記承天寺夜遊》。

二、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北宋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人。父蘇洵、弟蘇轍都以文才聞名於世,而他的成就。他在歐陽修去世後,成為宋朝文壇。他在散文、詩詞、書法、繪畫方面均有驕人的成就,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作家。

三、文本鏈接

元豐二年,蘇軾因對新法持有不同意見,被網羅罪名投入監獄,四個多月後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由於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因此,利用夜晚賞月排遣心中的苦悶,故作者借景抒情寫了此文,表達了對美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

四、整體感知

1.範讀課文。

(1)學生聽讀,畫出生字詞,注意句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讀兩遍課文,進一步感知課文。

2.疏通文意。

(1)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如遇有問題,先在四人小組內討論解決。

(2)教師明確重點文言詞語。

①念(考慮,想到)無與為樂者,遂(於是,就)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②相與(共同,一起)步於中庭。

③但(只是)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罷了)。

(3)全班討論,落實翻譯。

(4)競背課文。

(5)抽查背誦。

五、課文精讀

1.文中是如何描寫月色的?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這十八字寫景,有何妙處?

文中十八字寫景,運用形象生動的比喻,使讀者如見其景:月朗庭空,竹柏弄影,創造了一個明淨幽閒的境界。作者將隨處可見的尋常景物描繪得充滿詩情畫意。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這句話應怎麼理解?

明月經常有,美景亦常在,但人物心情不同,欣賞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當時與張懷民俱貶官黃州,雖任團練副使,卻無實權,實在是一個閒人。作者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貶,心境肯定不會如意,但是作者卻能從隨處可見的尋常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並描繪得充滿詩情畫意,表現出作者豁達寬廣的胸襟。

4.《答謝中書書》與本文都寫自然景物,但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現加以分析。

《答謝中書書》一文作者是個隱士,寄情于山水之中,文章中流露出的是對山水的喜愛欣賞之情與無人能同賞的些微悵惘。本文卻是作者貶官之後作的,不免有對自己宦海浮沉的悲涼、失意、惆悵和憤懣之情,但同時也有善於自我排遣的豁達態度。

六、探究昇華

山川、清流、明月是大自然對於人類的恩賜,也是無數文學家們不遺餘力地歌頌和吟賞的對象,不論是得意或失意之人,彷彿只要迴歸到了山水中,與清風明月為伴,那一腔的失意或悵然總能一掃而空,重獲心靈的自由。

“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山水的清音與絲竹之音截然不同,它能讓真心觀賞它的人蕩盡胸中塊壘,得到無比美好的精神享受。古往今來的人們從大自然的美景中不僅能尋求精神上的安寧,也在沉醉山水之中練就了一雙慧眼,他們用生花妙筆及時地描繪出了這些美景,並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不論是陶弘景《答謝中書書》中無人同賞的些微悵惘,還是蘇軾《記承天寺夜遊》中的豁達,都能夠引起千載之後人們的共鳴,讓人彷彿進入當時的情境中。

七、文章脈絡

《記承天寺夜遊》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寫作者與張懷民在庭中散步。第二層寫散步時所見的月色。第三層寫作者內心的感慨。

八、寫作特點

《記承天寺夜遊》

1.襯托手法的運用。

這是一篇小品文,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描繪月光明亮之美的方法。他不是直接寫天上的月亮如何璀璨、明淨,而是運用襯托的手法,寫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從下到上,突出月亮的皎潔,給人一種獨特的自然之美,把景物描寫得栩栩如生。

2.寫景、抒情、敍事相結合。

全文以敍事、寫景為主體,以抒情為輔助。小品文寫出了作者承天寺夜遊的感受,大體可歸結為:前半部分敍事,中間部分寫景,最後三句抒情。這樣,使全文寫景、抒情結構分明,敍事中流露出被貶的悲寂,因此作者在文章中借景抒情,給人以無限的回味和感慨。

3.詞語的巧妙運用。

文章中起筆扣“夜遊”,徑入題旨,接着用“至”“尋”“步”等詞,把夜遊的地點、同遊者等交代得清楚明瞭。又如作者寫“月”,無一字寫“月”,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作者別具匠心地從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見到月色空明。這樣寫,精緻而含有深長的意味。

九、板書設計(略)

八年級上冊語文《夢迴繁華》教案設計 篇7

一、指導思想

根據本學期教育局工作計劃的安排和集體備課小組的統一教學方案,結合班級學生及語文學習的具體情況,本着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以提高學生實際語文能力為重點,力求挖掘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潛在能力,在不增加學習負擔的前提下,進一步爭取語文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複習依據

初升大學聯考試語文的主要測試的範圍主要有:語言積累與運用、古詩文閲讀、課外現代文考查、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考查、名着閲讀和作文。語文教師將根據以上幾方面把課本要求掌握的知識點,通過試題的方式,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學習。

三、複習提要

1、 語言積累和運用。

2、 現代文閲讀。

3、 文言文、古詩詞閲讀。

4、 作文複習。

5、 專題訓練及總測試。  重點:

1、 注意辨別字形、正字音、釋詞義,規範書寫,理解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考慮詞語義的輕重(引人注目與引人入勝)、正反(門庭若市與門可羅雀)、感情色彩(原形畢露與鋒芒畢露)、使用範圍(精巧絕倫與美輪美奐)等。

2、 整體感知課文,理解文章內容和寫作特色,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學習文言文,重在朗讀、背誦。掌握積累一些文言詞語,理解文章大意,翻譯文言語句要做到信、達、雅(文言翻譯口訣:文言翻譯重直譯,把握大意斟詞句。人名地名不必譯,古義現代詞語替。倒裝成分位置移,被動省略譯規律。碰見詞語因句譯,領會語氣重流利。)。

文言斷句口訣:

聯繫全文前後看,緊緊抓住曰云言,常用虛詞是標誌,詞性詞義要判斷,排比對偶與反覆,修辭提供好條件,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

4、賞析詩歌關注表達技巧、關注錘詞煉字和關注情感主旨等方面的訓練。

5、 學會審題,並結合學習生活實際,選取典型的材料進行作文,學會運用學過的詞語及寫作技巧。

難點:

1、 關鍵詞語的揣摩。

2、 理解一些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

3、 理解詩歌的意境。

4、 作文的選材立意。

四、課時劃分:

1、 積累與運用(4課時)。A、拼音漢字、改正錯別字。B、古詩、名句的默寫。C、仿寫句子、廣告標語、綜合性學習。D、名着導讀。

2、 現代文閲讀(4課時)。

3、 文言文閲讀(4課時)。

4、 作文(2課時)。

五、具體安排 :

(一)基礎知識複習:

1.時間:4課時。

2.形式:專題複習和訓練評講相結合。

3.內容:本冊書的生字詞的音形義,形聲字,同義詞,反義詞,修改病句(用詞不當、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及贅餘、表意不明、褒貶不當、關聯詞語搭配不當)等。

4.措施:

(1)教會學生複習方法,先全面複習每一課,再重點攻有關重點課文的重點段落。

(2)採用多種方法,比如學生出題,搶答,抽查,學生互批等方法。提高學習興趣。

(3)優幫差,加強合作與督促。

(4)輔差工作不放鬆。

(5)課堂上教會學生抓住每篇課文的知識要點,重點突破,加強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並相機進行口語交際實踐。

(6)加強檢查的落實,必要時動用小組長和班幹協助,力求重要地方人人過關。

(三)作文複習;

1.時間:2課時

2.形式:習作欣賞、修改和臨場指導

3.內容:進一步提高審題、選材能力,本學期自己的習作修改,進一步提高。

4.措施:

(1)對於中下生加強寫得出的個別指導。

(2)書寫習慣的糾正。

(四)具體複習內容:

一、二單元:新聞 記敍類文體(小説、散文)

人物(同上)

散文 寫法:先抑後揚,有詳有略,前有鋪墊、後有烘托

第一課:新聞兩則 (新聞)

1. 新聞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準確、簡潔。本文:語言準確簡潔,感情色彩鮮明。

2. 新聞的表達方式:記敍(主要)、描寫、議論(最主要)。

3. 新聞結構五部分: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 (教材P7、8)

4. 毛澤東:字潤之,湖南韶山人,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

5. 標題:迅速瞭解全文內容。

電頭:表明材料真實準確,報道及時,交代了通訊社的名稱、地點和時間。

導語:比較詳細地瞭解新聞的內容。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6. 這篇新聞是按時間順序來寫的。

7. 電頭:表明材料真實準確,報道及時,交代了通訊社的名稱、地點和時間。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8. 導語比標題多:背景、人物、時間。

第二課:蘆花蕩(小説)

①人物:描寫方法(外貌、語言、心理、動作)

1. 小説三要素 人物形象(品質、精神、性格、心理)

②情節:(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③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襯托人物心理、渲染氣氛、突出人物品質、為情節作鋪墊

2.蘆花蕩中體現的小説要素:

第一要素:老頭子的英雄性格(人物)

⑴愛國抗日的熱情,老當益壯的氣概(第④小節,外貌描寫;54~61小節)

⑵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第⑩、17、18、47、53、60、61小節)

⑶過於自信和自尊(第⑤小節,語言描寫;32~45小節)

⑷智勇雙全的英雄行為(54~61小節)

第三要素:環境描寫 星星

第①小節 水鳥 寧靜,渲染了陰森恐怖的氣氛

葦子 擬人,生動形象地描寫了蘆葦的形象,表現白洋澱人民在殘酷的環境中頑強抗爭的意志。

側面描寫 表現老頭子的功勞很大

第61小節:用優美的景物烘托了老英雄打鬼子時內心的輕鬆、愉快

﹡第三課:蠟燭 (通訊)

1. 文體:戰地通訊;詳細描寫、真實

2. 主題:讚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國戰鬥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⑴炮火連天,環境危險--不怕生死、勇敢

3.感人因素 ⑵年老體弱,行動吃力--"爬"對戰士的崇敬、愛戴

⑶視若親人,沉痛哀悼--"跪""畫""吻"不分國界、情同母子

⑷結婚喜燭,意義特殊--對烈士的感情強烈、深沉、至高無上

3. 細節描寫 炮火:11次

(反覆描寫) 蠟燭:7次

一、 黑圍巾:5次

八年級上冊語文《夢迴繁華》教案設計 篇8

教學目的

一、理解本文説明事物特點的幾種方法。

二、認識説明文中運用準確語言的重要性。

三、初步瞭解説明文的基本特徵以及它與記敍文的區別。

教學設想

一、安排二教時。

二、緊緊抓住説明文的基本特徵的主要內容:説明事物特點,闡明事理,介紹知識,理解説明的方法;防止因旁徵博引而出現教學內容多而雜的現象。

三、理解本文準確用詞的特色。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一、掌握課文內容,瞭解課文層次,理解總和分的關係。

二、初步瞭解説明文的特點。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作業,導入新課

提問:課前預習,文字上有什麼疑難需要解答嗎?(根據實際情況處理,如學生無問題,不必多花時間。)

導言。茅以升是我國的橋樑專家,三十年代曾成功地設計建造了有名的錢塘江大橋,五十年代又參加設計了規模更大的武漢長江大橋。他對石拱橋是這樣評價的:石拱橋是我國傳統橋樑的基本形式之一,趙州橋和盧溝橋是我國千萬座石拱橋中傑出代表之作。這篇説明文《中國石拱橋》就具體地為我們介紹這兩座的大橋以及有關的知識。

二、教讀課文

指名讀課文第一、二、三、四段。提問:預習時,要求製作趙州橋、盧溝橋概況表,讀課文以後,填寫前兩項(位置,歷史和修建年月‘勺,填得怎樣了?抽查,評價,出示小黑板,根據小黑板所填的前兩項內容,共同訂正。指名讀課文第五段,利用小黑板示範,引導填寫趙州橋的第三項(結構特點)的內容。分散讀第六段,示範,5;導填寫關於盧溝橋的第三項(結構特點’勺的內容。提示:第五、第六段裏,除了介紹兩座石拱橋的結構似外,有哪些關於外形方面的介紹的句子?學生看課文回答,明確:第五段有拱上加橋,……美觀,有全橋……飲澗;第六段有每個柱頭上……惟妙惟腎‘。提示:這兩段以外,還有哪些?還有第一段的比喻,第七段的整段介紹。結論:由此可見,中國石拱橋本身的特點就是: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而盧溝橋還有它自己與眾不同的情況,範讀第八段,引導理解:盧溝橋的紀念意義和歷史事實。提問:中國石拱橋為什麼能有光輝的成就呢?它的發展又是怎樣呢?分散讀第九、第十段,然後引導學會抓課文主要內容。第九段介紹成就的原因:首先,……智慧,其次,……傳統,再其次,……石料。第十段介紹發展的情況:這段中間四句,用事實證明,全班朗讀解放後,……150米四個句子。

小結(指導邊看課文邊在書上的某些段本寫明要點,並在一些句子下邊標單橫線,不要離開課本抄黑板):

1.全文的層次:(1)介紹石拱橋外形特點(用比喻)。_(2)總述石拱橋特點(不但外形優美,而且結構堅固)。(3)引用古籍證明我國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並點出將要介紹的事物的具體對象。(4)分述之一,從歷史、結構、外形的設計者全面介紹趙州橋。(5)分述之二,全面介紹盧溝橋:具體數字一結構(河堤沖毀,橋卻從沒出過事)一形式(每個柱頭上……惟妙惟腎’)一讚語(世界上獨一無二‘勺一景點(盧溝曉月)一特有的紀念意義(在反抗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的歷……)。(6)總説石拱橋取得成就的原因。(7)綜述解放後我國石拱橋的成就和橋樑事業的新發展。全文層次分明,合理地採用了總一分一總的寫法。

2.段落的條理:介紹趙州橋,先總寫歷史(建造年代古,使用時間長),結構,外形,設計和施工特點,然後分四點作具體説明,又用評價的句子作結(趙州橋高度的技術水平……)。這樣,在段落內採用總分總的寫法,就使介紹的內容很有條理地編排出來。由此可見,不論在全文的整體中,還是在段落的局部中,總一分一總能夠使文章的內容編排得很有條理,總一分一總之間的關係,是有內在聯繫的密不可分的結構關係。提示;第九段的寫法,是不是總與分的結構關係呢?回答,明確:這一段是用疑問句開頭,提出問題,然後按主次由人到物作説明,沒有總結的句子。這在表述上也是另一種有總有分的方法。

提問:《中國石拱橋》是説明文,它傳播廠有關石拱橋的哪些知識?試從課文中的一些句子來理解。提示課文句子:1.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2.《水經注》裏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於公元282年。3.橋(盧溝橋)長265米,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4.大拱的兩肩上,一各有兩個小拱。這個創造性的設計,不但節約了石料,減輕了橋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漲的時候,還可以增加橋洞的過水量,減輕洪水對橋身的衝擊。5這些石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萬狀,惟妙惟肖。議論,回答,明確:l.傳播石拱橋的結構知識。2.傳播石拱橋的歷史知識。3.傳播盧溝橋的結構知識。4.傳播趙州橋的結構知識。5再現盧溝橋形式的優美。

小結:説明文是説明事物的性質、特點,傳播有用的知識的文章。上邊五個句子,就是從結構、外形、歷史各方面來説明中國石拱橋的。現在先初步瞭解;以後還要進一步探討。

三、佈置作業

思考,上邊舉出的五個句子用的是什麼表述方法,再在全文中找出與它們相同的表述方法。

複習課文,進一步熟悉內容。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一、常用的説明方法。

二、説明文的基本特徵;與記敍文的區別。

三、寫説明文要準確運用語言。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作業,導入新課

提問:上一節課舉例的五個句子用的是什麼表述方法?回答,明確:1.運用比喻;2.引用古籍;3.用數字;4.解説;5摹寫。(板書)提問:文中還有與這些句子表述方法相同的句子嗎?思考、議論,準備回答。

二、教讀課文

引導:學生思考、議論後,指導根據課文回答。(板書)

1.用數字:第四段,説明趙州橋歷史悠久。第五段,説明趙州橋的外形、規模。第六段,説明盧溝橋的外形、規模。第十段,説明解放後我國橋樑事業和石拱橋的發展。

2引用古籍;第七段,馬可·波羅的遊記,讚美盧溝橋,唐代張罵的《朝野企載》寫盧溝橋的外形。(這主要是引用,而引用的句子恰好是比喻句。)唐代張嘉貞的《安濟橋銘》寫橋的設計。

3.比喻:第一段,寫橋洞成弧形,就像虹。

4.解説;第二段,説明石拱橋的歷史、形式、構造和作用。第五段,先比喻趙州橋洞像一張弓,然後作解説,兩種方法結合,説明設計的效果。

小結:(一)用數字、引用有關資料、解説、比喻,都是説明文中常用的説明方法。引用和比喻原來屬於修辭的範疇,而在説明文中引用起着言之有據的作用,比喻又能形象地説明介紹的對象,也就約定俗成地作為説明方法來看待了。解説,是對事物作必要的闡述,也就是闡明事理(如本文的第二段)。(二)説明方法,還有:判斷,例如,本文中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等句子。判斷要注意的是必須給人以明確的概念。繪製圖表,能使説明的對象有系統、有條理、一目瞭然(上一節課已實踐過)。比較,例如,第六段中寫永定河水發,來勢很猛,常沖毀河堤,但這座橋卻從沒出過事,這就使人印象鮮明。舉例,例如,在我國的石拱橋中,舉出了趙州橋、盧溝橋,最有代表性。(三)除本文中運用的説明方法外,還有下定義的方法,待以後有機會再舉例子説明。(四)至於摹寫,只是為了對事物特徵作直接介紹,使人容易認識,它並不像記敍那樣是為了給人以感性的形象,也用得少,並不把它作為。説明方法來看待。(補充板書)總之,靈活、合理地運用各種説明方法,來説明事物的性質、特點、作用……,闡明事理,使人們對事物有個明晰、完整的瞭解和認識,達到傳播知識的目的,這就是説明文的特徵。

《中國石拱橋》就是符合説明文特徵的典範。理解説明文的特徵,並用《中國石拱橋》印證,就可以明確,説明文同以記敍、描寫手法為主的記敍文有着明顯的區別。

提示:説明文要準確説明對象,必須重視語言的運用,要做到恰到好處。例如,第三段中説到旅人橋,用大致、可能,是根據在寫作文時僅僅能佔有的資料,還不可能有更確鑿的證據。如果去掉大約、可能,就變成絕對的結論語氣了。又如,第二段中説石拱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是從人對事物的認識規律,是由外表到內在,由感性到理性來寫的,這就準確地寫出人對事物認識的規律,詞語次序,不可移動。試從文中再找出一些語言運用準確的例子來。學生看課文,議論,準備回答;教師巡迴,瞭解,指導。提問。回答,明確(舉例):第三段,幾乎限制到處都有,既表明石拱橋多;接近於到處都有卻又不是到處都有。第五段,在當時可算…··,從時間上相對地説,不犯絕對的毛病。第九段,用料省,結構巧,強度高,省、巧、高三個字,不僅用得準,而且用得精,位置決不能變動。

小結:説明文中準確運用詞語,保證了文章內容的嚴密性,達到預期的説明效果。

三、當堂鞏固

指名朗讀。要求;熟悉全文,加深印象。朗讀時,要充分利用課文上的注音,不要脱離課本而板書注音。陡、墩)等課本上無注音,可作補充。

四、佈置作業

(一)體會下邊各句中加點詞語的作用:

1.石拱橋在世界橋樑出現比較早。

2這座橋建於公元605年左右。

3.其中最的當推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

(二)介紹趙州橋四個特點,第二點同第三點能不能互換?

(答案參見《教師教學用書》)

(三)積累·聯想的內容,可讓學生自學,互查。

板書設計(一)

趙州橋·盧溝橋概況表

│橋名位置歷史和修建年月結構特點

趙州橋│橫跨在│洨河上修建於公元605年左右,到現在已經有1300多年。(一)全橋只一個大拱,長374米,橋洞像一張弓(二)大拱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三)大拱由28近拱圄拼成。(四)全橋結構勻稱。

盧溝橋位於永定河上修建於公元1189年到1192年間,至今已有近800年曆史。由11個半圓形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橋寬約8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每兩個石拱之間有石砌橋墩,把11個石拱聯成一個整體,是一座聯拱石橋。

板書設計(二)

説明文中常用的説明方法

1.數字説明(應當正確無誤)

2.引用説明(古今資料,科技書刊)

3.比喻説明

4.解説説明(闡述事理)  5.判斷説明

6.圖表説明

7.比較説明

8.舉例説明(有代表性)

9.定義説明

八年級上冊語文《夢迴繁華》教案設計 篇9

[教學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2.品味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章藴含的思想感情。

3.指導朗讀,熟讀成誦,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積累文言詞語,學習寫景狀物的方法。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難點: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及佈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教學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回憶舊知,導人新課

1.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景物曾經引起了古今無數文人墨客的無限情思,請同學們搜索自己的記憶庫,背誦一些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文。(《望嶽》、《沁園春雪》《湖心亭看雪》等)今天我們又將一起欣賞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謝中書書》。

2.學生自己書寫標題,解題,瞭解作者的有關情況。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日“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有關作家作品介紹:齊高帝曾經召陶弘景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後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後,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鬆。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像聽到fllI樂一樣如痴如狂。有時,他竟一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人又稱之“仙人”。

謝中書即謝徵,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徵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二、反覆誦讀

1.指名讀,弄懂字音,大致把握駢文的朗讀節奏。

2.齊讀全文。

三、利用翻譯記憶法,初背全文

1.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

學生圈點短文中的重點字詞,結合註釋翻譯全文。如有拿不準的可以與同桌商量,仍然無法解決的可以直接寫在黑板上老師預留的地方。

2.教師明確重點字詞。

五色交輝:交相輝映 曉霧將歇:消散 夕陽欲頹:墜落 四時俱備:都 能與其奇者:參與;傑出

3.學生嘗試翻譯,出示參考譯文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讚歎的啊。巍峨的山峯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葱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裏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4.學生嘗試背誦短文。

四、品讀短文,感受文字魅力,再背短文

1.理清短文結構層次,嘗試背誦短文。

師:有的同學記性不錯,已經背的八九不離十,有的同學還需努力。為了方便記憶,我們不妨一起看看作者是按怎樣的思路來寫的。

(有説人這篇文章是一幅清麗的山水畫,那這幅畫裏畫了哪些景色呢?作者是通過精巧的佈局把這些景物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的,那文章的結構有什麼特點呢?)

明確: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來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峯入雲,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淨,用筆洗練,寥寥八字,就寫出了仰觀俯察兩種視角,白雲高山流水三重風物,境界清新。“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又改用平遠、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與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由靜景轉入對動景的描寫。猿鳥的鳴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餘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這四句通過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又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這十句作者擇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組合,使讀者對山川景物產生完整、統一的印象。

最後,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實欲界之仙都”,這裏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六、佈置作業

板書:

總: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分(具體描繪):高峯入雲——仰視

清澈見底——俯視 靜

兩岸石壁、青林翠竹——平視 酷愛自然,歸隱山林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朝 動

夕陽與頹沉鱗競躍——夕

總:感慨收束

《記承天寺夜遊》教案

教學目標:

1. 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 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3. 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二、 教學重點、難點

1. 重點: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2. 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三、 預習要求:

1. 解決生字詞注音;

2. 看註釋、查工具書試翻譯課文;

3. 查資料瞭解作者的生平、經歷、作品;

4. 找古今中外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句。

四、 教學課時:一課時。

五、 教學流程

1. 導入:

結合蘇東坡的詩“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和本地東坡遺蹟(惠州東坡亭、東坡國小等)導入。

學生自由發言,簡介東坡的生平、經歷、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 疏通文意

1) 解決生字詞讀音(叫學生讀、糾正、齊讀)

遂(suì) 寢(qǐn) 藻(zǎo) 荇(xìng)

2) 朗讀課文,聽錄音糾正

3) 解決重點詞語(投影)

欣然:高興地 念:思考、想到 相與:一起

遂與外人間隔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遂至承天寺 蓋竹柏影也

但聞屏障中尺一響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4) 翻譯課文(學生提問,師生解決,強調重點,學生翻譯,對照投影)

5) 參考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覺,這時月光照進門裏,(十分美好),我高興地起來走到户外。想到沒有人與我同樂,於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於是)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哪一夜沒有月光?哪裏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閒人啊。

3. 研習課文

1) 這篇文章運用了幾種表達方式?

明:敍述、描寫、抒情

2) 敍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點: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張懷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優美

3) 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作用?從中可看出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

繪景 修辭 作用 特點

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比喻 生動形象

如臨其境 皎潔、澄清、透明

4) 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5) 文中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明: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

4. 板書設計

敍事:時間、地點、人物、起因

寫景: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抒情: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

5. 小結

《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着,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八年級上冊語文《夢迴繁華》教案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人物傳記的基本特點和寫法。

過程與方法

2.學會寫簡單的人物傳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善於觀察人物的能力,反映傳記人物積極向上的優秀品格。

教學重點:學會寫簡單的人物傳記。

教學難點:學會剪裁材料突出人物個性。

教學課時:2課時,第一課時重在寫作指導,第二課時完成寫作,集體評議。

教學過程:

一、什麼是傳記

傳記是記述人物生平事蹟的作品,一般由別人記敍;自述生平的,稱為“自傳”。

1.傳記要求真實。凡是文中涉及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都必須是準確的,有時還要引用一些可靠的資料,保證敍述的真實可信。但是傳記作者可以發揮想象,以填補事實的空隙,生動傳神地表現人物。如《偉大的悲劇》,作者茨威格嚴格按照探險隊留下的日記等材料還原斯科特等人的經歷,又通過合理的想象,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與英雄氣概。這樣就使得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令讀者過目不忘。

2.傳記重視細節。要具體表現人物的言行,讓人物“自行”展現他們的思想感情、性格特點。在《美麗的顏色》中,作者對居里夫人的描寫並不多,只擷取幾個細節,稍加點染,如“頭髮被風吹得飄起來”“輕輕地笑了笑”“身體前傾,熱切地望着”等,卻能表現出居里夫人從事科學工作的艱辛和獨特的氣質。

3.從小傳入手。與一般的傳記相比,小傳的記述較簡略,篇幅也較短,因此,作者往往把筆墨集中在傳記主人的主要經歷上,通過敍述一些典型事件,體現人物特點。如老舍先生的《著者略歷》一文。

二、例文引路感受特色

母親小傳

生活中總會有一些人深深影響着我們。在我的生命 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寫作學寫傳記》教案_文檔下載 中,那個影響我一生的人便是我的母親。我特別愛在閒暇時纏着她,聽她講述過去的故事。

兒時軼事

我的母親出生於××(填籍貫)。小的時候,家裏還算富裕。但是因為那個時代孩子多,母親又是大姐,所以她的童年自然就不太平靜了。那還是一個重男輕女的年代,在鄉下尤為嚴重,一般的家庭是不會讓女孩子讀書的,長到十歲左右就要下地幹活。而母親發誓要讀書,於是憑着韌性,始終在學校名列前茅,老師也不斷上門勸説,就這樣堅持讀完了國中,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當地的一所重點高中。入學通知書已經下來,但是那年外公患病,家中困難。為了照顧年幼的弟弟妹妹,母親毅然放棄了學業,年僅十五歲的母親挑起了生活的重擔。

創業艱辛

等到弟弟妹妹們都長大了,母親決定進城找工作。因為學歷只有國中畢業,母親找到的也就只有保潔員,營業員等工作。儘管每天工作時間很長,但母親很珍惜自己的工作,無論做啥事都不怕吃苦,幹活又比一般人勤快,兩年後便升職做到了推銷經理,也就在這時,她認識了我的爸爸。他們彼此欣賞,互相照顧,於是一年後他們結婚了,第二年,又迎來了我的出生。

三口之家

母親告訴我,她懷我時,父親總是無微不至的照顧着她,後來乾脆讓母親辭了工作,呆在家裏休養。就這樣在××年1 1月8日的下午,我出生了。

我的出生,給父母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母親每天忙完了家務就對着什麼也不懂的我,依依呀呀地説個不停,給我唱歌謠,講故事,帶着我做“體操”,忙的不亦樂乎。守着我一點一點地長長、長胖,興奮地和下班回家的父親講我每一天的不同和進步,每一天都是那麼的值得期待。她説這段時光是她最幸福的日子。

八年級上冊語文《夢迴繁華》教案設計 篇11

教學目的

1.學習文中細緻的肖像描寫。

2.體會文章涉及深廣的人文背景。

教學重點、難點

1.對托爾斯泰進行肖像描寫。

2.托爾斯泰的思想變化和人生追求。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鬍髭(zi1) 長髯(ran2)鬈(quan2)發黝(you3)黑滯(zhi4)留 愚鈍(dun4)禁錮(gu4) 軒(xuan1)昂犀(xi1)利 侏儒(ru2) 酒肆(si4) 尷尬(gan1ga4)鋥(zeng4)亮甲胄(zhou4)粲(can4)然 盎(ang4)然

2.解釋下列詞語。

黝黑:黑;黑暗。

滯留:停留不動。

愚鈍: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風度。

禁錮:束縛,限制。軒昂:形容精神飽滿,氣度不凡。

犀利:鋒利;鋭利。

侏儒:身材異常矮小的人。

酒肆:酒館。

尷尬:處境困難,不好處理。熾熱:極熱。

粗製濫造:指產品製作粗劣,不講究質量。

藏污納垢:比喻包容壞人壞事。

鬱鬱寡歡:心情不舒暢,不快樂。

鶴立雞羣:比喻一個人的才能或儀表在一羣人裏頭顯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嚴肅莊重的樣子。

誠惶誠恐:惶恐不安。

廣袤無垠:廣闊無邊。古代以東西長度為“廣“,南北長度為“袤”。

頷首低眉:低着頭顯得很謙卑恭順的樣子。

無可置疑:沒有什麼可被懷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無光。

二、導人

列夫托爾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長相平平,卻有一雙鋭利異常,能夠洞察世事的眼睛。現在,就讓我們跟隨作者,去凝視托爾斯泰的眼睛,並由此進入他那深邃而豐富的內心世界。

作者簡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作家。擅長寫小説、人物傳記,也寫詩歌、戲劇、傳記、散文特寫和翻譯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見的珍藏>、<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説多寫人的下意識活動和人在激情驅使下的命運遭際。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畫見長,他比較喜歡某種戲劇性的情節。但他不是企圖以情節的曲折、離奇去吸引讀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連忘返的人和事。

三、閲讀課文,整體感知

作者通過描寫托爾斯泰的外表,怎樣揭示他的內心世界?

學生互相討論、交流。

四、學習課文

(一)找出文中對托爾斯泰外貌描寫的句子,體會其作用。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作者對托爾斯泰外貌的描寫,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誇張是在描寫人或事物時,故意言過其實,儘量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

例如:

作者對托爾斯泰的目光的描寫,形容它“像槍彈穿透了偽裝的甲胄,它像金剛刀切開了玻璃”。這種擴大、誇張的描寫,把托爾斯泰目光的敏鋭、犀利表現得極為生動形象,而且能引起讀者豐富的想像和聯想。 、

作者對托爾斯泰的鬍子、眉毛、鬚髮、皮膚是這樣描繪的:

“長髯覆蓋了兩頰,遮住了嘴脣,遮住了皺似樹皮的黝黑臉膛。一根根迎風飄動,頗有長者風度”。

“寬約一指的眉毛像糾纏不清的樹根,朝上倒豎。”

“一綹綹灰白的鬈髮像泡沫一樣堆在額頭上。不管從哪個角度看,你都能見到熱帶森林般茂密的鬚髮”。

“……他那天父般的猶如捲起的滔滔白浪的大鬍子”。

“我們見到的是一隻寬寬的、兩孔朝天的獅子鼻,彷彿被人一拳頭打塌了的樣子”。

透過托爾斯泰平庸甚至醜陋的外表,我們可見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處。

(二)重點理解文中描寫托爾斯泰眼睛的句子。

例如:

1.托爾斯泰這對眼睛裏有一百隻眼珠。

2.……這對珠寶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間的物質吸進去,然後向我們這個時代放射出精確無誤的頻波。

3.當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轉而對準它們的主人時是十分可怕的,因為鋒刃無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窩。

明確:

“眼睛是心靈的窗户”,托爾斯泰的眼睛充滿智慧,讓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偉人,是一位給人類創造巨大精神財富的偉人。

五、小結

體會文中運用誇張手法對托爾斯泰外貌的描寫。

六、佈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一、辨字組詞。

滯( ) 鈍( ) 錮( ) 尷( )

帶( ) 純( ) 涸( ) 濫( )

二、根據拼音寫漢字。. you3( )黑xuan1( )昂 xi1( )利

侏ru2( ) 酒si4( ) chi4( )熱

can4( )然 長ran2( )han4( )首低眉

廣mao4( )無垠 an4( )然失色

三、改正錯別字。

粗製爛造 鶴立雞羣 正經危坐 誠皇誠恐

無可置凝 鬱鬱寡歡 引人注目 藏污納溝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課

聽寫詞語:黝黑、禁錮、尷尬、熾熱、軒昂、粗製濫造、藏污納垢、鶴立雞羣、正襟危坐、廣袤無垠。

二、介紹有關托爾斯泰的生平傳記和作品。瞭解他思想變化和人生追求

學生蒐集有關資料,在班上交流。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學中佔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復活>以及自傳體小説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還有<一個地主的早晨>、<哥薩克>、<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長一生的辛勤創作,登上了當時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峯。托爾斯泰出身於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貴族,但他一生始終不渝地真誠地尋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莊園進行改革,不過都沒成功。五十年代開始文學創作。<戰爭與和平>是他前期的創作總結。(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創作的第二個里程碑。(復活>是他長期思想探索的藝術總結,是他對俄國地主資產階級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長篇小説。

☆<戰爭與和平>

以戰爭問題為中心,以庫拉金、保爾庫斯基、羅斯托夫、別竺豪夫四家貴族的生活為線索,展示了19世紀最初15年的俄國曆史,描繪了各個階級的生活,提出了許多重大問題。小説的中心思想在於表現人民是推動歷史的決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國人民反拿破崙入侵戰爭的正義性質。

☆<安娜卡列尼娜>

交織着安娜追求愛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會出路這兩條平行發展的線索,通過這兩條情節線索,小説不僅形象地反映了俄國社會的變動,同時也鮮明地暴露了托爾斯泰世界觀的尖鋭矛盾。

☆<復活>

托爾斯泰在<復活>中,對地主資產階級社會進行了尖鋭無比的批判,表達了他對國家、教會、土地私有制和資本主義的看法。他以強烈的憤怒,揭發專制制度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主人公:瑪絲洛娃、聶赫留朵夫。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托爾斯泰人格的美及他的形象宏偉,品格感人。

三、探究活動

課文一方面説托爾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個世界及其知識財富”,可見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説他得不到“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幸福”,這是否矛盾?你怎樣理解作者所説的“幸福”的含義?聯繫托爾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變化),與同學討論:托爾斯泰究竟幸福還是不幸?

學生討論、交流,鼓勵發表獨特的看法。

四、拓展訓練

教師向學生推薦羅曼羅蘭《名人傳》一書,讓學生更多地瞭解托爾斯泰的苦難和坎坷的一生,理解偉人艱苦奮鬥的精神。

五、小結

本文是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傳記作品中可以獨立成篇的一節。作者用他力透紙背而又妙趣橫生的文筆為我們描繪出一幅世界級大文豪托爾斯泰的“肖像畫”,揭示出托爾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學習這篇課文,我們猶如與兩位大師對話交談,悉心品味,自然能體會到文中豐富而深厚的人文內涵。

六、佈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二。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八年級上冊語文《夢迴繁華》教案設計 篇12

一、複習時間的安排:第17週一至第19週五

二、複習內容:

1、熟練掌握1——4單元重點詞語的讀音及寫法。

2、熟練背誦及默寫會25、30課、課外古詩詞、22、24、26、27重點古文。3、文言文會重點實詞的解釋,尤其注意通假字和一詞多意現象;會一些名句的翻譯;會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回答一些重點問題。

重點古文:

《桃花源記》(陶淵明)《陋室銘》(劉禹錫)《愛蓮説》(周敦頤)《三峽》(酈道元)《答謝中書書》(陶弘景)《記承天寺夜遊》(蘇軾)

4、現代文重點要求: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會就一些重點文段回答一些重點問題;會記敍文、説明文、小説的一些知識點和考點。

(1)新聞知識點。

(2)環境描寫的作用,人物描寫對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及人物形象性格分析;作者的感情態度。

(3)説明文重點掌握説明文的順序,説明方法及作用,語言的特點。5、綜合性學習:

(1)世界何時鑄劍為犁(關於戰爭的名言、格言、成語、詩歌;古今戰役;你對戰爭的評價和看法)。

(2)讓世界充滿愛(愛的歌曲;具體情景下的口語交際,主要考語言運用能力)。

(3)説不盡的橋(橋的成語、俗語、歇後語、詩歌、故事;名橋欣賞等)。(4)走上辯論台(主要考語言運用能力,比如給出正方一個觀點,問:假如你是反方,你會怎樣辯論)。

(5)蓮文化的魅力(荷花的別稱、詩歌、風俗、用途、傳説故事等)。(6)怎樣蒐集資料(知道蒐集資料的途徑方法,以及怎樣用電腦蒐集資料)。6、名著導讀,要求:

(1)熟記作者、主人公姓名。

(2)每本書至少掌握3個以上經典故事情節。(3)對人物性格的把握和評價。(4)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和特色等。

名著——《朝花夕拾》《駱駝祥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三、複習措施:

1、充分利用早讀時間把好基礎知識的過關,主要包括:(1)1——4單元重點詞語的讀音及寫法。(2)25、30課、課外古詩詞的背誦與默寫。(3)22、24、26、27課重點古文的背誦與默寫。

2、利用好課堂上的時間,結合《國中單元測試》的單元測試的文段閲讀訓練,指導學生閲讀的答題方法與技巧,落實記敍文、説明文、小説的一些知識點。

3、利用閲讀課的時間,引導學生梳理名著的作者、主人公姓名及性格、經典故事情節、書的主要內容和特色等。

4、進行四次基礎知識與重點古文釋詞譯句的測試,每次只需15——20分鐘,及時批改與講評,督促學生牢固掌握。

5、在19週一進行一次綜合基礎知識測試,進行復習知識的查缺補漏。6、每天的語文作業主要讓學生複習古文,結合《學習輔導》上的練習進行。

四、複習資料:

1、《國中單元測試》上的文段閲讀訓練、古文練習。2、《學習輔導》.

3、《語文天地——期末複習大盤點》

4、綜合性學習:課本P42、P89、P120、P159、P184、P210。5、名著閲讀:課本P224、P234、P243。6、《國中單元測試》

7、《語文天地》期末模擬試卷一、二

八年級上冊語文《夢迴繁華》教案設計 篇13

本文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教材的美學資源,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運用課件,激趣導入,張顯文章意境,體悟文章美感。品讀文本,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鑑賞水平。

【教學目標】

1、瞭解一些文言知識,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句式。

2、引導學生品味賞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培養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3、通過本文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和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物者,窺谷忘反的含意。

【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賞美景,營造氛圍,引入課文

1、播放課件,觀賞富春江風光。

2、插入解説:桐廬──富春江旅遊區簡介。

富春江的美,激發了無數文人雅士的豪情,他們留下了許多吟詠的佳句。(播放佳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吳桓贊)

三吳行盡于山水,猶道桐廬景情美。(宋·蘇東坡)

由此引入:南朝梁文學家吳均的《與朱元思書》為我們留下了獨具特色的富春江美景,讓我們一起來細心體味,盡情欣賞。

二、由學生講述作者的簡歷,教師作評價補充

展示課件:吳均,字叔庠,南朝文學家,史學家。他出生貧寒,為人性格耿直,好學,有俊才。他的詩文清拔有骨氣,曾得到當時文壇領袖沈約的稱賞。當時有人效仿他這種文體,稱吳均體。著有《吳朝清集》和小説《續齊諧記》《齊春秋》《廟記》等,不少作品後來失傳了。

三、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聲韻美

1、教師配樂朗讀課文,學生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師展開課件,提示重要詞語的讀音。

3、指名學生讀課文,其餘學生聽讀,並對其進行評價。

(教師可適當提示朗讀需要注意的地方:注意語速、注意停頓、注意重音、注意節拍。)

學生齊讀課文,根據教師的提示,努力讀出最佳效果。

四、學生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翻譯課文,理解文意

1、讓學生理解文中加粗詞的含義。(多媒體顯示)

負勢競上(向上)

橫柯上蔽(在上面)上

天下獨絕(獨一無二)絕

猿則百叫無絕(停、斷)絕

2、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語句,準備質疑。

3、讓學生自主提出翻譯難句,小組討論解決,也可求助於老師。

播放課件:(學生有可能提到的疑難語句)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五、理清課文的思路

1、自由朗讀課文,找一找文中哪一句最能概括富春江的景物特徵?在課文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板書),全文都是圍繞着異和奇這兩個字來寫的,總領全文的作用。

2、小組討論:作者是怎樣一步步展現富春江山水的異和奇的?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邊引導邊板書:

異水:千丈見底 水之清

從 急湍猛浪 水之急 天下

飄 奇山:高山寒樹 樹之奇

蕩 獨負勢軒邈 山之勢

泉鳥蟬猿 山之音 絕

息心忘反 山之力

橫柯疏條 林之密

六、學生根據板書,嘗試背誦課文

七.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與朱元思書》。

2、摘抄文中景物描寫的佳句。

第二課時

一、教師檢查背誦

二、播放音樂,讓學生想象富春江之美景,並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三、教師評點,並提出問題

本文為我們呈現了怎樣的一種意境?

(引導學生進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可以通過同桌互動,師生互動進行交流、品味。)

四、再讀課文悉心體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1、提問:一切景語皆情語請同學們反覆品讀課文,看看作者描寫景物時流露出怎樣的情感和志趣?(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展開課件進行總結)

總結:文章表現了作者對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含蓄傳達出愛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2、讓學生劃出作者感懷的句子,細細體會。

展開課件: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五、品味語言,賞析文章的語言美

1、請學生談談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

明確:本文語言形象生動,以駢句為主,講究對仗和聲律,富有韻律美。寫景文字精當凝練,有一種獨特的美。

多媒體顯示寫景佳句:

風煙俱淨,天上共色。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2、教師要求學生自由選句品味寫景的妙處,要求從描寫角度、詞語運用、表現手法、表達作用等角度,任選一點,揣摩妙處,體會寫法。

3、學生齊誦這幾句話,感受其語言美的特質。

六、探究拓展

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對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理解。

七、課外延伸

閲讀吳均詩歌三首,進一步瞭解作者獨樹一幟的寫作技巧。

山中雜詩 從軍行 梅花落

山際見來煙, 男兒亦可憐, 終冬十二月,

竹中窺落日。 立功在北邊。 寒風西北吹。

鳥向檐上飛, 陣頭橫卻月, 獨有梅花落,

雲從窗裏出。 馬腹帶連錢。 飄蕩不依枝。

懷戈發隴坻, 流連逐霜彩,

乘凍至遼川。 散漫下冰澌。

微誠君不愛, 何當與春日,

終自直如弦。 共映芙蓉池。

八、課堂小結

九、佈置作業

學了這篇課文,你一定會有不少感受。富春江的奇山異水,會使人流連忘返;文中那些優美的語言,整齊的句式讀來令人賞心悦目,琅琅上口;文中那些哲理性的語言,也會給人以深刻的啟示。請把你的閲讀感受和同學交流一下,並寫出來。字數在200字左右。

八年級上冊語文《夢迴繁華》教案設計 篇14

◆教材分析

《昆明的雨》是部編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十五課。本單元的文章或寫人或寫景,但字裏行間都飽含着作者深摯的情感。作者汪曾祺在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語言,記下自己青年時代的足跡,傾訴着對昆明的雨的喜歡與懷念。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1、瞭解昆明雨的特點;

2、體會作者平淡自然的語言風格;

3、學習作者通過拾取生活中的瑣細事物表情達意的寫作手法。【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多種朗讀方式來品味作品的內涵及作者的情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關注日常生活細節的習慣,引導他們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品味文中語句,體會作者對昆明的雨的思念。【教學難點】

通過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品讀文本內在的韻味,感受作者獨特的情趣。

◆課前準備

1、讓學生預習本文字詞,掃清閲讀障礙;2、瞭解汪曾祺的寫作風格;3、教師準備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1、導入:

師:同學們,春天的雨給你留下什麼樣的印象?(學生各抒己見)

昆明是個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會是什麼樣呢?今天我們就隨同作家汪曾祺一同來欣賞課文《昆明的雨》。(板書)2、作者簡介: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説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作品有《受戒》、《晚飯花集》、《逝水》、《晚翠文談》等。

1935年秋,汪曾祺國中畢業考入江陰縣南菁中學讀高中。1939年夏,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願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聯主辦的《北京文藝》編輯。1961年冬,用毛筆寫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發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異秉》在《雨花》發表。1996年12月,在中國作家協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推選為顧問。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點30分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77歲。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1、朗讀課文。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邊讀邊畫出你不認識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詞語,並藉助字典給予解決,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2)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3)指名讀課文,教師相機給予指正。(4)學生自由練讀。

2、學生思考下列問題,師生共同探討交流。

(1)題為“昆明的雨”,文章開篇為什麼要描述給寧坤的畫呢?

明確:所畫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點。又可引出下文對“昆明的雨”具體的描述。

(2)昆明的雨與別處的雨有何不同讓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請圈劃出最能概括其特點的那

一句。

明確: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

(3)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具體的寫昆明雨季之明亮、豐滿,使人動情?

明確: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因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連綿不斷,下起來沒完”;

昆明的雨季是“豐滿的”,因為“草木的枝葉裏的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顯示出過分的、近於誇張的旺盛”。因為“仙人掌不僅多,且極肥大,可以種在菜園的周圍代替籬笆,並且倒掛着也能開花。”;

因為“昆明雨季最多的還是菌子,菌子是雨季潮濕空氣最有特徵性的景物”;“雨季逛菜市場,隨時可以看到各種菌子,牛肝菌、青頭菌、雞樅、乾巴菌、雞油菌。”;

昆明的楊梅不僅大,有一個乒乓球那樣大,而且顏色黑紅黑紅的,名字也很好聽,叫做“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緬桂花和木香花,緬桂花“密密的葉子,把四周房間都映綠了”,木香花“密匝匝的細碎的綠葉,數不清的半開的白花和飽脹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濕透了”。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1、品讀課文,探討問題。

(1)這樣明亮又豐滿的雨季自然是使人動情的。你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情感?師生共同交流並明確:懷念、喜愛、鄉愁。

(2)你是從文中哪些詞句之中體會出作者的這種感情?

(3)作者想念的不僅僅是“雨”,還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風、人情和當年在那裏寧靜、恬然的生活,你能體會出作者什麼樣的生活態度?

明確:生活中並不總是驚濤駭浪,也未必處處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悲苦、平淡以及詩意,我們才算真實地體驗到生活的滋味。2、學生默讀課文,師生相互交流探討,品味語言之美。

例如:

(1)這種東西也能吃?!這東西這麼好吃?!

短短一句話,稍作改動但,疑問、驚喜、感歎之情卻盡在其中!

(2)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頂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繡了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不時吆喚一聲:“賣楊梅——”,聲音嬌嬌的。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氣更加柔和了。(為何要寫買花女孩?)

運用人物的外貌、語言描寫(細節描寫)。用賣花女孩的嬌美情態襯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發作者對昆明的懷念、喜愛之情。四、精讀(選讀)課文,深入感悟:

1、大家讀完這篇文章,覺得這篇文章語言上能給你什麼獨特的收穫?

請學生朗讀比較感興趣的語句並總結:可能會有A、短句B、文言、成語。C、口語(例句見文中)

教師小結:在這裏,典雅的文言詞語與質樸的口語相映成趣,讓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將極雅與極俗的兩種語言和諧地捏到一處的藝術功力。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這是汪老散文的魅力所在。2、簡析汪曾祺的散文寫作特點:

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

他以個人化的細小瑣屑的題材,使“日常生活審美化”,糾偏了那種集體的“宏大敍事”;以平實委婉而又有彈性的語言,反撥了籠罩一切的“毛話語”的僵硬;以平淡、含蓄節制的敍述,暴露了濫情的、誇飾的文風之矯情,讓人重温曾經消逝的古典主義的名士風散文的魅力,從而折射出中國當代散文的空洞、浮誇、虛假、病態,讓真與美、讓日常生活、讓恬淡與雍容迴歸散文,讓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沒。五、課堂總結:

在這篇文章中,汪老不僅僅關注着昆明的雨,還描繪了很多自然風物。生活中的美就存於這一草一木中,顯示出汪老獨特的詩情和生活雅趣,他還用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捕捉他們,然後攜入文字,與我們則更是一種美的享受。六、佈置作業:

1、推薦閲讀《葡萄月令》及汪曾祺其他散文;

2、仔細觀察品味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枝一葉,抓住其特點,並披情入文,寫一點能表現自己獨特感悟的文字。

七、板書設計:

昆明的雨汪曾祺

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

◆教學反思

八年級上冊語文《夢迴繁華》教案設計 篇15

一、設計思路

《記承天寺夜遊》和《答謝中書書》安排在第三單元第十課的短文兩篇中。預習提示提示了兩個重點:

1、面對風景,只有擁有發現美的眼光和感受美的心情,才能真正領會到其中的美。默讀課文,展開聯想與想象,體會兩位作者發現的美和寄寓的情。

2、朗讀課文,體會兩篇文章不同的語言風格。

概括的説,就是景,情和語言。就兩篇文章而言,《答謝中書書》理解起來比《記承天寺夜遊》要容易一些。

《記承天寺夜遊》寫景就一句話,而且就寫了一種景__月亮,空明,似乎還帶着悽清。明月千里,情思萬種,誰解其中滋味?千年之前的那個靈魂在這個有月的夜晚到底思想了什麼?這是對學生來説,是難以理解的。

那怎樣才能十幾歲的讓孩子領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情呢?經再三思考,我決定採用對比閲讀的方法來教學。

通過對比,也許能讓學生更容易走進作者的內心。

二、教學目標

1、反覆朗讀,能夠藉助課下注釋理解文章內容。

2、比較閲讀,感受景物描寫和語言節奏傳達的情感。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剛學過的《三峽》一文寫道: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而李白在《早發白帝城》中寫道: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二者都寫到猿啼,請同學們讀一讀,看看二者傳達的情感有什麼不同呢?(一個淒涼,一個愉悦),是啊,同一種景物在不同人的眼裏,因心境不同而色彩不同,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記承天寺夜遊》,景物描寫中又會傳達出怎樣的情感呢?

(二)、朗讀 感知文本

1、教師示範讀 學生自由讀 學生個讀 小組賽讀

2、讀講結合,同桌互講,藉助課下注釋,梳理文章內容

3、小組討論,解決疑問

文言積累

念,想到

蓋,句首語氣詞,這裏可以譯為“原來是”。

但,只。

耳:語氣詞, 相當於“而已”意思是“罷了”。

翻譯:

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譯:庭院中充滿着月光,像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橫錯雜,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

2、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閒的人罷了。

(三)、變讀 理清層次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反覆朗讀,説説這樣變的理由

敍事—寫景—議論抒情

(四)、比讀 體會情感

比較兩段寫景的文字:

1、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從兩個方面進行比較

1、兩段文字所寫景物有什麼不同?

2、兩段文字句式有何不同?

(五)、背景 知人論世

出示背景資料,體會景中所寓的情感

作者:氤氲蘭香

鏈接:

來源:簡書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八年級上冊語文《夢迴繁華》教案設計 篇16

學情分析:農村學生,尤其是七年級學生,作文基礎較差,知識積澱不夠,語感不強,書面表達欠缺,作文平鋪直敍。七年級第一冊第三單元的課文是寫景的經典美文,本單元的寫作活動為“走進四季,我心中的美景”,據此我決定從景物描寫入手佈置一次作文:家鄉的秋天。我知道,初學寫景作文,學生會覺得無話可説,無物可寫,或是心中有景卻無法表達。農村學生少有機會遊覽名山大川,但卻置身於綠色的自然環境中,山水樹木是他們最熟悉不過的了。如果指導得法,一定會比平時有所超越。

設計説明:《課程標準》指出:“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徵,力求有新意的表達。”本課題是為了充分調動學生感觀,讓他們耳聽、手動、心想。結合季節環境,引導學生從學過的課文中汲取相關的語文知識和藝術營養,學會借鑑、模仿、創新,學以至用。學會運用多種方法描寫景物,表達感情。以讀促寫是語文教學的一條重要原則,指導學生仔細觀察,用心感受,一定能觸發他們的靈感和激情。

教學目標:1、初步學習寫景的方法,能運用多種感觀和修辭手法描寫景物。

2、通過寫景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情趣。

教學重難點:抓住景物特徵和多種修辭方法寫景。

課前準備:觀察校園秋景和家鄉秋景。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目的是激發學生興趣,營造學習氛圍,體會古人對不同景物的描繪,學習和積累古詩寫景的名句)

1、多媒體出示下列幾句古詩: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孤舟衰笠翁,獨釣寒江雪。

提問:以上幾句古詩各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

2、導入:在作家眼裏,春有春的嫵媚,夏有夏的熱情,秋有秋的魅力,冬有冬的神奇。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面對名山大川,四時美景,揮筆寫下了精美的篇章,他們的創意、筆法都值得我們玩味揣摩、本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如何觀察和描寫景物。

3、出示課題:如何進行景物描寫

二、學生互動(檢查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情況,激活課堂,提高賞析能力)

1、多媒體出示下列語段描寫,要求學生從修辭、語言方面進行品評。

深秋到了,今天早晨我走進空曠的校園,一陣冷風吹來,讓人感到一陣涼意。秋天的校園別有一番風彩。綠化帶的樹依舊那麼翠綠迷人,它們隨風搖動,好象在向你招手,歡迎你的到來。一些不知名的花兒競相開放,招來了蝴蝶在那兒翩翩起舞。跑道上的一些樹開始飄飄落葉……

2、檢查幾天前佈置的任務:以組為單位觀察校園秋景,並將其用文字描述出來,小組共同協商,將其修改到最好。

3、每組選一名代表朗讀自己的作品。

4、交叉評價:他們描寫了哪些景物?怎樣描寫的?用詞恰當嗎?

三、合作探究(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學習描寫方法)

1、學生朗讀品味《春》中描寫春風春雨的段落

討論:作者抓住春風春雨的什麼特點?用什麼方法描寫景物的?

學生交流發言後教師總結:①調動多種感觀(視覺、觸覺、嗅覺、聽覺)。②動用多種修辭手法。

2、什麼是描寫?(多媒體出示)

它是指用準確、鮮明、生動的語言文字,對人、景物進行具體描繪和刻畫的一種表達方式。

3、景物描寫的方法有哪些?(多媒體出示)

①抓住景物的特徵(形狀、顏色、聲音、氣味)

②要觀察細緻,用詞準確,運用多種修辭方法。

③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用心感受,因為“一切景語皆情語”)

補充:有些同學觀察細緻了,但找不到語言來描述。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多閲讀、多積累,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素養,豐富詞彙,煉詞煉句。

四、美文欣賞:《家鄉的秋天》(學會從不同角度進行賞析和描寫)

本文抓住了家鄉秋天的哪些景物來寫的?用了哪些描寫方法?文章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五、品味練筆:(能力遷移)

1、多媒體出示幾幅秋景的畫面,學生認真觀察,試選取其中自己的一幅進行描寫。寫好後進行交流。

2、品味下列寫景的句子。

看到:所有結滿籽粒和果實的植物都謙遜地向大地低頭,因為是大地養育了它們。

聽到:晴朗的天空中傳來陣陣大雁的叫聲,它們是在商量南飛的路線吧!

聞到:累累果實飄散縷縷清香,醉倒了如蝴蝶般飄落的黃葉。

觸到:秋天的風不帶一點修飾,它是最純淨的,涼爽地輕輕掠過了臉頰。

六、總結,佈置作文(學以至用)

今天,我們學習了怎樣寫景,那麼請同學們回去後認真觀察自己家鄉的秋天,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觸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用我們學過的方法,用心靈去感悟,寫出家鄉最美的風景。

板書設計:景物描寫方法 按一定的順序,適當引用詩句

抓住景物特徵(形、色、味)

巧妙運用各種修辭方法

調動各種感觀

融情於景

反思:通過這堂作文課,一些平時作文較差的學生也有內容可寫,而且還有條理。平時寫作好的學生還真寫得不錯。可見,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必需要教師精心投入,耐心引導。教師要設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培養興趣,作文題材要貼近他們的生活,他們才會寫出有真情的文章。但是我們的學生由於基礎差,受地域條件的限制,思維還是很單一,未能產生更好的聯想和想象。很多學生語言缺乏精煉和生動,今後在閲讀上還要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