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通用13篇)

七年級上冊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篇1

1.整體設計思路

七年級上冊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通用13篇)

學生課前自主掌握了字音字形;以作者的一段傳奇故事作為導入,創造教學情境;讓學生抓住記敍的六要素,並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能有重點地複述故事;在學生學法上力求做到討論-合作-探究模式,儘量將課堂交給學生,發揮他們的主人翁精神去主動學習,重視通過相關詞語表現作者心理活動,問題設計儘量做到由淺入深;多次熟讀課文的基礎上,以自由發言、小組討論、全班總結為主要形式,讓學生對文章主旨進行梳理,對人物進行多角度的探討,教師儘量不給出標準答案,而是能引導學生去理解去思考。作業設計有梯度,有深淺,既夯實了基礎,也又鍛鍊寫作能力,寫真情實感的作文,還把課堂教學延伸至家庭中,真正理解“正視困難-分解苦難-逐一解決-克服苦難”這一文章的中心思想;從而很好地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2.教學背景分析

教學內容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九年制義務教育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學習這一單元在語文知識及能力方面,要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來。在學習方法方面,要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抓住關鍵句等方式,概括文章的中心,從而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情感方面,要引導學生體味人生,關愛生命。作為本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看起來表面淺顯,實則意義深遠,是對學生進行積極的人生觀教育的好教材,而且寫出的是作者少年時代的事,易於引發學生的心靈體驗,引起共鳴。這對於一個剛剛跨入國中大門的同學來説,無論是在學習、生活上,還是在人生目標的定位上都具有指導意義。

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已經擁有了一定的生活經歷和一定的閲讀能力。他們可以通過自己閲讀這篇課文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讓他們從生活經歷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別是藉助語文學習的經驗去觀照自己的實際生活,還有很大的困難。另外,現在的孩子大多數在家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長輩嬌慣的比較多,孩子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很少顧及父母、親人及其他同伴的感受,教師要充分發揮教材的教育功能,創設貼近生活的教育情境,鍛鍊學生多角度思維的能力,形成換位思考的品質。

3.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能力目標:

1、與文本對話,較完整地複述故事情節,做到條理清楚,詳略合適;

2、訓練學生品析文章精美詞句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多角度、有創意地探究課文。

2、與文中人物對話,換位思考揣摩人物內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與作者對話,多角度獲得人生啟迪,使學生在生活中,能夠正確面對困難;

4.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揣摩文中人物的內心情感世界,探討文章主題思想。

教學難點:將“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藴含的人生哲理運用到生活實際中。

5.教學過程設計

(含:教學方法、技術手段和教學媒體應用等)

一、設置情境,激趣導入

1945年1月,正是二戰期間。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 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 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 成任務:他想象着飛機坐艙被炮彈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 氣都沒有。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 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 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就 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個,不難做到。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 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並不難。然後,是飛臨德國,根本不 須想更多的事,而且,還有後方的無線電支持。就這樣,一程又一 程,這位上尉終於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説,我 之所以能夠成為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為我小時候一段經歷的啟示。

設計意圖:旨在通過故事的開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形成一種強烈的閲讀期待心理,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二、複述情節,整體感知

1、複述導航

根據記敍要素講述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時間:七月裏一個悶熱的日子。

地點:美國費城。

人物:“我”和五個小夥伴、父親。

事件起因:因為玩彈子游戲玩厭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樣來玩。

事件經過和結果(思路點撥):猶豫不決--爬上石架--陷入險境--心驚肉跳 --父親鼓勵--有了信心--信心大增--成功脱險。

一句話歸納主要內容:我和小夥伴去爬懸崖,中途被棄遇險,內心恐懼萬分,後來經過父親的指點,擺脱困境的故事。

2、指名學生面對全班複述,師生共同評價。

設計意圖: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為下一教學環節作好鋪墊;既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訓練,又可以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培養。

三、研讀文本,感悟主旨

1、閲讀文本,思考並研討以下問題:

①課文為什麼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為標題?

②“我”從中獲得了“永遠忘不了的經驗”,這“經驗”指的是什麼?

③為什麼“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

④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麼意思?

⑤一個巨大的困難分成“一步一步”是什麼意思?

2、歸納小結: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一個一個認真地解決小困難,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後的勝利。

設計意圖:七年級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不是很強,故老師的“導”顯得猶為重要。問題的設置,利於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從而把握教學重點。

四、多角度閲讀,評價文中人物

1、“我”的角度。

①為什麼“我”明明知道自己體弱、膽怯,也記得母親的訓誡,還要去冒險爬懸崖呢?

②文章從哪些方面描寫“我”處於險境時的狼狽和恐懼心理,有何作用?

③“我”脱險過程中有哪些變化?

④文章兩次寫到“我”哭,原因一樣嗎?

2、“父親”的角度。

①父親怎樣教“我”脱險?

②為什麼父親不上去抱“我”下來?不怕“我”失足摔下來嗎?

③如果是母親來的話,她又會怎樣做?怎樣評價父親?

3、“四個小夥伴”、“傑利”的角度。

①你贊成四個小夥伴的做法嗎?

②傑利是我真正的朋友嗎?

4、寫法探究的角度。

①文中寫其他小夥伴的表現有什麼作用?

②找出文中的環境描寫,説説它的作用。

設計意圖:有利於把握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多角度獲得人生啟迪。

五、拓展延伸,深入思考

1、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小夥伴,將怎麼辦?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麼辦?

3、生活中要善於感悟,要善於從事件中悟到道理。學完這篇文章,你有什麼啟示呢?

設計意圖:理解“我”在攀爬懸崖的過程中悟出的道理,將課文的精神實質內化為學生自身的品質,讓他們受到啟發和教益,從而突破本文教學難點。

六、結束語

個人在旅途中,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遇到困難,感受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師送學生一首詩──《旅程》:

意志倒下的時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葉蕭瑟

晚來風急

無論走向何方

都會有無數雙眼睛跟隨着你

從別人那裏

我們認識了自己

垂下頭顱

只是為了讓思想揚起

你若有一個不屈的靈魂

腳下,就會有一片堅實的土地

設計意圖:這首詩緊扣課題,富有哲理性。全班學生齊讀這首小詩結束本節課,一方面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另一方面希望達到情感薰陶的作用。

七、佈置作業

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什麼困難?是怎樣克服的?有什麼經驗教訓?寫一個片段或一篇短文。

設計意圖:閲讀教學的終點是寫作,這樣的一個作業正是為了實現讀與寫的結合,同時也是對鏈接生活,直面困難的一個延伸,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八、板書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頓亨特(美)

“我”:化解困難,認真對待,贏得勝利

父母親:不能溺愛,科學訓導,使之成長

傑利:要患難與共,不離不棄

四個孩子:要滿懷愛心,關心同伴

設計意圖: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

6.教學評價設計

評價內容: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設定、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學過程的組織、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機智、學生課堂行為、師生情感及問題互動、教學成效等方面。

評價方法:量表評價法,

七年級上冊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篇2

教學目標一、知識儲備點

有創意地閲讀課文並複述故事。

(二)、能力目標

學會思考,感悟普通生活中所富含的深刻哲理。

v②較完整地複述故事情節,做到條理清楚,詳略合適。

(三)、情感目標

1、樂於嘗試,敢於冒險.2培養患難與共的愛心。

3、化整為零,克服畏難情緒,增強徵服困難的自信心

4、聯繫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二、教學重點 難點

重點: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

文章以小見大、以實寓虛、由事推理的寫法。

難點:多角度閲讀,多方面探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和生活哲理。。

疑點:父親為什麼不怕孩子摔死?

三、媒體平台

v教學時數:

2課時。97第1課時,98第2課時。

第1課時

一、本課目標

1、朗讀課文,複述故事情節。2、討論文章的主旨。

教學設計:?

一、1、課文導入:

同學們,你在生活中遇到過哪些困難?(讓學生根據課前準備的內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議論,也可插話。)《在山的那邊》的作者一次次翻過無數座山,戰勝困難,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聯繫你的學習生活,你又是怎樣做的?當在生活中戰勝了困難,你想過這其中包含什麼道理嗎?如果把這道理推而廣之,就會成為人生的寶貴財富,成為戰勝一切艱難的法寶。今天,老師向大家推薦美國作家莫頓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樣從一件小事,感悟到一個人生哲理,給我們以啟示的。?2、默讀課文

2、作者簡介

二、跨越障礙(字音字形、多音字辨析、形似字辨析

三、

1、默讀文章,組織學生複述課文。(大屏幕投影複述要點: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故事過程)[學法指導]?a.默讀要求(時間、內容)?b.複述要求(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情節,即五個“w”)?

2、複述故事情節:複述前的準備--------搶答:

故事發生在美國的哪個城市?

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爬懸崖的一共有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是哪兩個?

那座懸崖有多高?巖石架有多高?

(採取小組加分的獎勵方式,激勵學生進行思考探究)學生討論、交流、補充、評論(先小組交流,後大班交流)。

3、教師引導學生複述課文內容時,要突出重點,給學生創造一個探究閲讀的氛圍,重點可放在“脱險”的過程。?

①把故事分成兩部分,前一部分可謂“冐險”,後一部分可謂“脱險”,請一個同學複述“冐險”,一個同學複述“脱險”。

②根據複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讀應該怎樣改進。把經驗記下來。

整體感知:課文寫的是“我”童年時的一次“脱臉”的經歷,其中藴含着豐富的人生哲理。它告訴我們: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困難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步了這一步再步下一步

4、字詞教學

合作探究:

通過複述故事情節,同學們瞭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寫“我”童年一次“脱險”的經歷。既是“脱險”,又是怎樣脱險的呢?其中又藴含什麼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樣説的?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最後一段,思考下面的問題。?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我”陷入怎樣的險境?又是怎樣脱險的b.這件小事給你哪些啟示學生朗讀課文後,四人小組討論以上問題。?

教師小結:從這篇課文中,可以學到作者小時候在那座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這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人生經驗。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困難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個人生的哲理。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在生活中要善於感悟,善於感悟,人就會聰明起來。

5、討論

1.找出課文中描寫“我”爬下懸崖時的語句和“我”走第一步時的動詞,這幾個動詞突出了“我”的什麼心理?

2.父親指點“我”爬下懸崖時,“我”的心理有什麼變化?

3.課文什麼地方寫“我”再走一步?“走一步”和“再走一步”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

4.父親是怎麼知道“我”陷入困境的?課文中幾次寫到傑利?是詳寫

還是略寫?能否略去不寫傑利?為什麼?

5.“啜泣”是什麼意思?課文中幾次寫到“啜泣”?含義有什麼不同?

6.爬懸崖這件事給了“我”什麼啟示?(“我”永遠忘不了的經驗指

的是什麼?)

答案1.課文主要[寫“我”(跟小夥伴們爬懸崖)的過程,寫我爬下懸崖走第一步時的動詞是(伸、探、踩),這幾個動詞突出了我的(小心翼翼)的心理。

2.在征服懸崖的過程中作者詳細地寫出了“我”的心理變化:最初是

(毫無信心)、繼而是(萌發信心),隨後是(信心大增)最後是

覺得自己有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5.文中兩次寫到“啜泣”,含義不同。第一次是(恐懼、傷心),第

二次是(驚喜、委屈、感動、餘悸、成就感)。

6.我永遠忘不了的經驗指的是:

要着眼於最初的小小一步,

走了這一步後再走下一步,

直到抵達我要到的地方為止。

體驗反思:

同學們,學習了《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文章後,請你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感受。(學生練筆,小組交流,全班反饋)(只要學生聯繫自己,無論哈大小,教師都要真誠鼓勵)。?

[教師小結]居里夫人説過,“生活對於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學習了《在山的那邊》、《走一步,再走一步》兩篇課文,給你留下什麼思考呢?進入國中,這是人生路上的一個新的起點。要在新的起點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對無數困難。怎樣面對無數困難,將是我們國中學習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實際問題。希望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學習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邊”永遠召喚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達理想的彼岸。?

學生朗讀《在山的那邊》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點片斷,感受文章內容

拓展延伸:?同學們,學習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課,你還獲得了哪些啟示呢?假如你是“我”,將怎麼辦?假如你是“我’’的同學,將怎麼辦?傑利與其他孩子有什麼不同?父親為什麼不把“我”抱下懸崖,而是教“我”自己下來以上作業,請同學們在課間討論交流,整理在練筆本上。?

七年級上冊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感受人物在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對生活的意義

2、條理清楚地複述故事情節;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3、樹立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信心,激勵勇敢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能條理清楚地複述故事情節。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學準備】

1、學生:

⑴ 課前自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瞭解課文大意。

⑵ 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

⑶ 預習課後練習二,準備與同學交流。

2、教師:

⑴ 備課時,把課後練習融於教學的過程中。

⑵ 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或藉助小黑板,小卡片等輔助工具。

【設計思路】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65歲那年寫的,它回憶了8歲時一次爬懸崖的經歷。這篇文章,富有教益,從中可以學到作者小時候在那座小懸崖上學到的經驗──不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成一個個小困難,就不難克服。

課文敍事性較強,足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領會寫作意圖時,可以從事與理的角度入手,要求學生複述故事情節,説説從中悟出的生活哲理。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薰陶。

這篇課文,內容上很有咀嚼的餘地,特別是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這一句,喻意更值得體味。教學時應致力於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閲讀課文,從而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至於朗讀教學,應跟課文教學的整個過程結合起來,教師可以挑爬下懸崖這一重要片斷進行教讀,以加深體會和領悟。

【教學過程】

一、精心導入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次實驗:

(大屏幕顯示實驗內容,老師有表情地講述)

一隻飢餓的鱷魚和一些小魚放在水簇箱的兩端,中間用透明的玻璃隔開。剛開始鱷魚毫不猶豫地向小魚發動進攻,它失敗了,但毫不氣餒;接着它又向小魚發動了第二次更猛的進攻,它又失敗了,並且受了重傷;它還要進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擊無望後,它不再攻擊。這個時候,心理學家將擋板拿開,鱷魚仍然一動不動,它只是無望地看着那些小魚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閒地游來游去,放棄了繼續的努力,最終活活餓死。

聽到這樣一個故事,同學們有什麼感慨?能簡要談談嗎?

(學生各抒己見)

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讀一讀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戰勝困難,贏得最後的勝利。

(安排聽取小故事作為導入的內容,是為學生設置良好的學習情境,打破思維混沌的狀態;導入性説話又訓練了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初入課堂就能立刻進入參與思維和參與訓練的積極狀態)

二、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

要求:看清讀準、邊讀邊思、圈點勾畫、記住內容。

(培養學生口誦心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複述課文內容:

大屏幕投影複述要求:

⑴ 抓住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情節。

⑵ 突出重點,尤其是脱險部分。

⑶ 口齒清楚,態度大方,條理清晰,能正確表達感情。

(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滿足學生自求得知的心理,勾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回憶、聯想,幫助學生掌握記敍要素,理清故事情節)

3、課堂交流:

組織學生説説讀了這篇課文後的感想。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主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發表意見的能力)

三、研讀與賞析

(對一篇文章,除了整體把握外,更重要的是對一些重要情節進行研讀。這樣,對文章所表達的深刻內涵就會有更好地領會,從而更貼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有感情地朗讀16~23節:

投影出示朗讀方法:

1、讀音準確,語速適中,停頓合理,語調抑揚。

2、把握好人物的心態和情態,語氣恰當,感情真摯。

促發學生激情,加深體驗和領悟。

2、合作探究:

大屏幕出示問題組:

1、找出我爬下懸崖的具體動作以及刻畫我的心理活動的語句,揣摩我的心理變化。

2、作者把爬下懸崖的過程描寫得如此細緻生動,有什麼目的?

3、父親對我的指點,哪一處你感觸最深?對你有什麼啟示?

4、結合文章最後一段,説説你對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學生朗讀課文後,討論回答。學生間互相評論、補充,教師點撥。學生在體會動作、心理描寫時教師用表格的形式加以總結。

附投影片:

爬下懸崖 動作 心理 哭 信心全無 伸、探、踩 有了信心 又照着做 信心大增 移動、爬下、啜泣 巨大的成就感

讓學生獨立觀察、發現和表述,使他們主動介入審美的全過程,感知美,體味美。

3、朗讀最後一段。

(充分發揮文章的感染作用)

四、體驗與反思

1、質疑交流:

教師鼓勵學生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和個人的感受,多角度地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師生間可互相質疑,形成討論交流的過程。

大屏幕展示思考質疑題:

1、父親為什麼不把我抱下懸崖,而是讓我自己下來?

2、如何評價傑利及其他四個孩子?

以上二題有助於學生多角度加深理解課文,培養思維的多向性。

2、拓展延伸:

⑴ 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怎麼辦?

⑵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麼辦?

(讓學生走進課文,既受到情感的薰陶,又訓練了口語交際)

3、經驗反饋:

大屏幕投影問題:

讀了這篇文章,請你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如何戰勝生活中的困難,實現理想?

(充分發揮語文教材情與美的特點,着力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從而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

五、視野拓展

課外閲讀艾爾瑪·邦貝克(美)的《父親的愛》,比較與課文在內容、感情、語言等方面的異同。

(這一環的核心是閲讀的實踐,即引導學生運用從閲讀實踐中求索到的知識、思考問題的方法,再去閲讀新的文章,實現知能的轉化)

七年級上冊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篇4

知識目標:理解、積累“貪婪、墮落、點綴、冉冉、雛形、繁弦急管、紅燈綠酒、玲瓏剔透、具體而微”等詞語。學會在散文中尋找中心句,並以此理解文章的主旨,辯證地理解行道樹的“憂愁和快樂”;體會“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的含義。背誦奧斯特洛夫斯基關於生命的名言。

能力目標:抓住議論性的文眼,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培養獨立質疑和探究的能力,培養合作研討的習慣。

情感目標:體會、拓展短文表達的人生哲理,獲得教益,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抓住關鍵語句。探究、把握課文主旨,領會寫作意圖。

教學難點 :聯繫生活體驗,辯證理解關鍵詞語的含義。

教學方式:朗讀教學法。研討點撥法。《行道樹》借行道樹的形象表達無私奉獻的人生信念;《第一次真好》則通過兩個事例抒寫人生的一種體驗。兩篇短文有敍有議。引導學生探究文中的精闢議論,調動積極思維,並適時適當地點撥指導,使學生深入全面地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第1課時:反覆朗讀《行道樹》,把握短文點睛之筆、扣題抓尾,引導探究,理解篇目主旨。聯繫人生體驗,融會貫通,獲取生命體驗。

行道樹

張曉風

教學過程 :

一、導語 設計:同學們,我們共同來欣賞一幅畫,(實物投影儀展示畫面,學生觀察)請同學們用優美的語句描述畫面的內容(學生髮言,明確:城市雙線道的馬路邊奉獻濃蔭的行道樹)。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中國台灣女作家張曉風為我們描繪的行道樹,(板書文題、作者)看看為人們所讚揚的行道樹的形象和精神是怎樣的。

二、資料助讀(投影:)張曉風散文創作

為了使讀者對她的全部散文藝術創作有一個橫向平面的概括性瞭解,我將張曉風散文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內涵概括為三個漸次展開,互有滲透交叉,不斷擴大其漣漪和波浪的“反饋圈”:一是,她對大自然,大地上山川草木只有宗教性的虔城才可以相比擬的感恩情感;二是,她對故國明月鏤心刻骨般的相思情愫;三是,這位女作家那涵天負地般的廣闊胸襟,以寥廓思維空間為背景的對生命價值的沉思。這三個方面的情感思想內涵,也可以説是一種類型構成,貫穿她整個創作生涯中每一個向前邁進的段落。

評論贊辭説她“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纓絡敲冰”,可以説是對她詩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摘自《張曉風散文論》,《文學評論》1994·7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集體誦讀,要求讀音準確、語速適中、語調抑揚、讀出感情。説説課文寫的是什麼。

2、學生自由朗讀,圈點勾畫出自己最喜歡的語段,並簡要陳説理由。

學生的回答可能有:

最喜歡的語段:(1)第2自然段寫行道樹的生長環境及與原始森林同伴的對比;(2)第3段寫行道樹的痛苦;(3)第4段中寫行道樹清晨迎接太陽及與沉浸於夜生活歡樂之中的市民的對比;(4)第5段中寫行道樹最自豪的時刻是清晨。

四、學生再次自由朗讀課文,尋找文章的中心句,理解它的深刻含義。

讓同學思考兩分鐘。對於中心句的找法,可以先將文中你認為關鍵的句子畫出來,對比各句,看看哪個更能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文章的中心句出現在第三段:“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神聖”“痛苦”“深沉”是把握課文內容的三個關鍵詞。

請同學們按學習小組合作探究下列問題,把握課文精神實質。

1、為什麼行道樹認定自己的事業是神聖的?

2、從事“神聖的事業”的行道樹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為什麼“自己選擇”這種命運?

3、怎樣理解“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為什麼説是“深沉”?

4、本文首尾兩段前後照應,但在語序和用詞上又稍有不同,為什麼?

學生討論、回答,明確:

1、行道樹認識到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就是神聖的事業。居民需要新鮮空氣,行人需要綠蔭,城市需要迎接太陽,行道樹甘願立在城市的飛塵裏,從事神聖的事業。

2、抓住對描寫痛苦的關鍵語詞如“抖不落的煙塵”“夜晚苦熬”“憂愁”“墮落”等的理解。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們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跟城市歡度夜生活的人們相比,它們寂寞、孤獨、苦熬。它們還時時為城市的污濁而憂愁。總之,它們是痛苦的。然而,它們認識到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它們甘願自我犧牲,為自己的奉獻而自豪快樂。這就是無私奉獻者的美的襟懷,美的精神。

3、一切神聖的事業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承受犧牲,但是隻有這樣的代價才能為人類做出較大的貢獻。如行道樹承受痛苦,為城市和行人帶來“清新”“濃陰”,這種犧牲體現的是奉獻精神,這種為人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的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4、兩段文字所表達的重點不同,第1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樹所處環境的惡劣,最後一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樹雖處劣境但樂於奉獻的自我意識。

同學回答明確:文中的行道樹象徵着什麼?

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五、品味語言:你認為文中哪些語言你理解起來有難度?

語句上幾處疑難:“墮落”“悲涼的點綴”“憂愁”的含義。

1、“墮落”一詞是從什麼意義上説的?

“墮落”的用法確實跟我們的語感不能相合,怎麼説是“墮落”呢?下文明明説,“這種命運事實上是我們自己選擇的”,那怎麼説“墮落”呢?查詞典,“墮”,落、掉。“墮落”的一個義項是淪落、流落。行道樹離開了家,離開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飛塵裏,生活條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墮落是在這個意義上説的。

2、為什麼説“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這一句前面説“充滿車輛與煙囱的城市”,車輛、煙囱不斷製造煙塵,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習慣於污濁了,他們並不珍惜清新。樹木的感覺是非常鮮明的,在他們看來,城市充滿煙塵,實在令人悲涼,一行綠樹只是點綴,改變不了悲涼的局面,所以説“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3、末句説“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為什麼憂愁?憂愁什麼?快樂什麼?

上文説,“或許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於污濁了,但我們仍然固執地製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濁嚴重損害着市民的健康,遺憾的是,人們竟然習慣了,麻木不仁了,不想辦法治理污染。行道樹儘管盡力製造清新,但是畢竟有限,改變不了大局,他們為城市空氣污染而憂愁,為市民健康而憂愁。快樂的是,自己能為城市制造新鮮空氣,製造清新,夏日能獻出濃陰,黎明時能迎接太陽,迎來光明。

六、課內練習:閲讀文段,完成題目。

紅花草

也許因為我在江南農村長期生活過的緣故,我特別難忘那樸實無華的紅花草。

紅花草,也叫紫雲英,是一種生命力很強的草本植物。南方的水稻種植區裏,遍野都有她的足跡。還在早春時節,歇冬的農田仍無生機,倔強的紅花草就從隔年的稻茬周圍,爭先恐後地萌發出來。她那葱綠的羽葉,淺倚着凍土,嫩莖上開着一朵帶霜綴露的小紅花,恰如舉着一支小火把,把大地喂得像紅瑪瑙,真美。

然而,我對紅花草的喜愛,還不單因為那如火如荼的生命力,更在於那樸實、崇高的情懷。

數九隆冬,萬物蕭疏,紅花草卻衝風冒雪地生長着,她的生命何等蓬勃!春暖花開,百花爭豔,紅花草又無意爭春,默默無聞地紮根成長,她的品格何等謙遜!暮春將臨,落英繽紛,紅花草更到了全盛時期;這時,她的花蕊深藴着醇香,香氣瀰漫,空氣好像滲進了糖絲,使無數蜜蜂為之癲狂,終日繞着她採蜜。馳譽中外的“紫雲英蜜”,就從這時開始萌出那琥珀色的柔光。一到插秧季節,紅花草又慷慨地被翻進土裏,泡入水中,變成了好的綠肥,為迎接更大的豐收犧牲自己。

紅花草,活着,敢鬥殘冬,無意爭春,一心為美好的生活釀蜜;死時,默默無怨,死得其所,給永恆的土地再添厚肥。是的,紅花草不名貴,不濃豔,也難入觀賞之林。但,她那火苗似的不熄的生命,所需極少貢獻殊多的無私精神,不正是一種崇高人格的象徵嗎?

1、本文最主要的寫作手法是____________。

2、紅花草的生命力和高尚的品質分別是按什麼順序描寫的?( )

A.由遠及近時間順序 B.由外到裏空間順序

C.由近及遠時間順序 D.由裏到外邏輯順序

3、紅花草的一些品德與人類的哪些崇高品格相似?完成下列表格,字數不要超過方格範圍。

紅花草

人類的崇高品格

①敢鬥殘冬

②無意爭春 一心釀蜜

③死得其所 給土增肥

4、在文中找出最能表達中心的句子。

參考答案:

1、以物喻人、託物言志

2、A

3、①勇敢 ②默默奉獻 ③捨己為人

4、但,她那火苗似的不熄的生命,所需極少貢獻殊多的無私精神,不正是一種崇高人格的象徵嗎?

七、教師小結:課文通過行道樹內心世界的獨白,抒發了奉獻者的襟懷,讚美了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八、作業 1:

注音(9):墮落,點綴,苦熬,貪婪,姊妹,冉冉,牙齦 ,自豪

解詞(8):

墮落:①(思想、行為)往壞裏變;②淪落、流落(多用於早期白話)。墮,落、掉。

點綴:加以襯托或裝飾,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深沉: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繁弦急管:多種多樣歡快的音樂聲。弦,指絃樂器。管,指管樂器。

紅燈綠酒:形容繁華熱鬧的夜生活。

貪婪:①貪得無厭(含貶義);②不知滿足。

冉冉:慢慢地。

苦熬:忍受着痛苦度(日子)。

作業 2:在作業 本上發揮想像用畫筆創造性地勾畫行道樹的形象,解説自己的構思。

九、板書設計 :

行道樹

張曉風

關鍵詞:神聖、痛苦、深沉

行道樹---------原始森林的同伴

---------沉浸在夜生活歡樂中的市民

(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第2課時:指導自讀《第一次真好》

第一次真好

周素珊

教學過程 :

一、學生朗讀課文,思考:“第一次真好”,那麼第一次好在哪裏?抓住關鍵詞語分析“好”的含義。

作者通過兩個事例抒寫人生的一種體驗。那麼文中詳細敍寫了哪兩次“第一次”的人生經歷?請加以概括。

回答明確:短文詳寫第一次看見結實累累的柚子樹和第一次看見十姊妹孵出的小鳥兩次人生經歷。

“喜悦”“新奇”“奇妙”“值得你低迴品味”“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驚喜”“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等等,第一次的體驗好在奇妙,好在新鮮而刺激,好在回味無窮。具體一點説,第一次見柚子樹,心頭充滿了喜悦與新奇,第一次見到孵出的小鳥,更有一陣驚喜。

二、合作探討:本文中有哪些詞語你認為難以理解或很有意義?小組交流。

1、為什麼説結實累累的柚子樹是“一幅秋日風情畫”,不説是“風景畫”“風光畫”?

鑽研這類問題,可以查查工具書,詞語即使不陌生,查查還是有好處。“風情”這裏指風土人情,柚子樹生長南國,作者所見柚子樹,旁邊又有人家,這景色可見南國風土乃至人情。

2、文中寫十姊妹孵出的小鳥時選用的“雛形”與“具體而微”有什麼區別?

在詞語上辨析一下,可以理解得精細一些,自己用詞造句也會細心斟酌。雛形,未定型前的形式。具體而微,則具備了整個形體。可見外形很有差別。把肉球説成雛形,把長大了的小鳥説成具體而微,是十分恰當的。

3、為什麼説“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 但“使人回味無窮”?為什麼“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就作者舉的例子看,也可以知道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例如見那兩團小小的粉紅色肉球,“但覺它的樣子很難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飯”,這一次並不愉快。又如露營,有時也會遇到困難,睡得也不可能舒適;第一次動手做飯,也是不一定愉快的。但是,無論愉快不愉快,感覺都是新鮮的,是從未體驗過的,特別富有刺激,給人的印象是不可磨滅的,所以使人回味無窮。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經歷也愈多,感受也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4、短文末句説:“願你珍重第一次”的含義是什麼?

“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對讀者的希望,就是希望讀者不斷拓寬新的生活領域,以一顆新奇的童心,隨時留心,尋找機會,大膽嘗試以越來越多的第一次開闊視野,豐富經驗。相反,如果侷限於個人的生活小圈子,就會孤陋寡聞。第一次不多,生活就會單調乏味。

三、自由發言:

1、 是否所有的第一次都要嘗試?

有的“第一次”,是壞事,當然不能嘗試。如第一次吸毒,就絕對不能嘗試。一試,就毀了自己。課文講的“第一次”,不言而喻,都指好事。做什麼事情之前要有分辨力。明辨是非。

2、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細細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迴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給你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看誰講述精彩。

四、課內練習1:

請學生熟讀短文兩篇,仿照文中的句式,完成下列填空,使其成為合情合理的完整的句子。

(1)當夜幕降臨的時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______碩大的_________沉甸甸垂吊在枝頭。

(3)__________________只是一種點綴。

(4)__________________值得低迴品味。

(5)第一次看到_______________,但覺__________________。

(6)願你珍重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給_________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課內練習2:閲讀下列文段,完成(1)~(5)題。

①幾年前,家中第一次養了一籠十姊妹。當母鳥第一次生下了幾顆玲瓏剔透,比小指頭還小的鳥蛋以後,我和孩子們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鳥孵出來。有一天,我們正在吃午飯,孩子忽然大叫:“小鳥孵出來了。”我驚喜地走到鳥籠邊一看,在鳥巢裏面的所謂小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次看到剛孵出來的雛鳥,但覺它們的樣子很難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飯。可是,等到它們漸漸長大,羽毛漸豐,一切都具體而微以後,我喜歡它們又甚於那些老鳥。

1、下面是選文1段空白處原有的句子,句序已打亂,請調整句序。

A.身上只有稀疏的幾根毛 B.僅僅具有鳥的雛形

C.只是兩團小小的粉紅色的肉球 D.兩隻黑黑的眼睛卻奇大

正確的句序是____________:

2、課文開頭既説柚子樹“不見得很美”,又説“卻是一幅秋日風情畫”,語意是否矛盾?為什麼?其中包含作者什麼樣的感受?

參考答案1、CBAD 2、不矛盾。因為是第一次看到果實豐碩的柚子樹,心頭充滿了喜悦與新奇,所以,即使景色不見得很美,在作者看來也是一幅秋日風情畫。(意思答對即可)

②第一次生孩子時,護士把包在襁褓中,只露出一張紅彤彤小臉的老大抱來放在我的身邊。我第一次看到從自己身體中分出來的骨肉,第一次看到如此鮮嫩的,才出生不到一個鐘頭的嬰兒,心情非常複雜,又興奮又新奇又緊張,只是目不轉睛地望着他,惟恐這脆弱的小生命隨時消失。

選文2段中描述“第一次”經歷和感受時,交織着千絲萬縷的母愛,使人不禁想起唐朝詩人孟郊千古傳頌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遊子吟》)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七、課堂小結:

生命是美好的,屬於人們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當怎樣度過呢?行道樹的事業是神聖的,因為它藴蓄着深沉;行道樹的形象是感人的,因為它是無私奉獻者的寫照。生命的意義在於什麼呢?前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是這樣説的:“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説:‘我已把自己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全人類的解放而鬥爭。’”請同學們誦讀體會這句格言的意義,品味充滿理想與信念的人生境界。

八、佈置作業 :1、2必做,3、4選做。

1、熟練背誦奧斯特洛夫斯基關於生命意義的名言。

2、注音:

雛形,豐碩,稀疏,珍重,累累,沉甸甸,眼巴巴,玲瓏剔透,多姿多彩,十姊妹

解釋詞語:雛形(chú):未定型前最初的形式。

豐碩(shuò):(果實)又多又大(多虛用)。

稀疏(shū):(物體、聲音等)在空間或時間上的間隔遠。

低迴:留戀。

玲瓏剔透:形容器物精巧細緻、孔穴明晰、結構奇朽。

具體而微:整個形體都已經具備了,只是比較微小而已。

不可磨滅:形容印象、功績等不會因歷時久遠而消失。

回味無窮:吃過好東西后餘味不盡,比喻事後越想越覺得意味深長。

俗子:鄙俗的人。

3、時至今日,你肯定有許多有意義的“第一次”經歷,請你選擇最精彩的“第一次”,寫一段200字左右的話。

4、《行道樹》中末句説:“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行道樹的憂愁是為城市空氣污染,為市民健康而憂愁。現如今,城市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觀,請同學們借行道樹的視角,寫出城市藍天秀水,草綠花紅的變化。

九、板書設計

第一次真好

周素珊

十姊妹孵出小鳥

柚子樹結實累累 驚 ┃

喜 ┃新 喜 ┃

悦 ┃奇 ↓

↓----------------------------------------------新鮮刺激,回味無窮

第一次

十、教學反思:《第一次真好》切入點的設計,能使學生很快通過把握重點詞語,來理解作者的表達的思想,把握主題。

七年級上冊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篇5

學習目標:

1. 學習這四首詩,朗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 理解四首詩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1. 朗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難點:

理解詩歌的意境

學習過程

一、積累運用

(1)《觀滄海》極力描寫大海的壯闊及由此而想像的景象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寫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浪平靜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錢塘湖春行》寫春天迷人動感的四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淨沙•秋思》畫龍點睛地將景中之意達到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探究

《觀滄海》中

⑴“觀”字的作用是什麼?

⑵那些景物是實寫,那些是虛寫?  ⑶體現作者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句子是那幾句?

⑷本詩的主題是什麼?

三、 討論交流,合作釋疑

《錢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時寫的。錢塘湖,即杭州西湖。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發了詩人喜悦的情感。

1:統讀全詩,從中歸結出詩人的遊蹤。

2:這首詩寫的是早春景色,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3:水面初平雲低,寫的是怎樣的 景象?為什麼説雲腳低?

4:最後兩句是怎樣結住全詩的?詩人最喜愛的是什麼?

四、拓展延伸

1.T型台秀模樣。根據你的理解,仿照加線部分,將下面這段話補充完整。(3分)

見了大河的洶湧,沒見過大山的巍峨,真是遺憾;見了大山的巍峨,沒有見過大海的浩瀚,仍然遺憾;見了大海的浩瀚,_____①_____,依舊遺憾;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還是遺憾。出發吧,永遠出發。世上有不絕的風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2.出門去旅遊。回憶你自己曾旅遊過的一個景點,假設你是某一景物,與遊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運用擬人、比喻和排比等修辭方式,寫法自由,字數不限。

3.記憶鍾叮噹響。寫出幾句你知道的有關“秋”的詩句。

五、達標檢測

第一部分:

1.填空:

《觀滄海》一詩中的想象之句是:

《次北固山下》一詩的頸聯是:

《錢塘湖春行》的名句是:

《西江月》的名句是:

2.下面不是對偶的一句是( )

A.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B.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C.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D.鄉音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3.劃出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明 月 別 枝 驚 鵲,清 風 半 夜 鳴 蟬。

七 八 個 星 天 外,兩 三 點 雨 山 前。

4.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句品析有誤的一項是( )

A.第一句詩的意思是: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

B.第二句話的意思是:舊年的春景生機盎然,令人難以忘懷。 [4]

C.“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時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異鄉的詩人更生思鄉之情?

D.詩人將“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徵,表現出普遍意義的生活哲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5.對下列詩句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寫的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

B.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先寫“客路”而後寫“行舟”,將詩人身在江南,卻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流露於字裏行間,與末聯的“鄉書”、“歸雁”遙相呼應。

C.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雖沒有述説難以忘懷的具體情景,但“沉醉不知歸路”不僅自然地引出下文,而且留給讀者豐富的想象。

D.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以驚鵲寫明月,以鳴蟬襯清風,“驚”寫鵲,“鳴”寫蟬,有靜有動,有實有虛,有聲有色,有形有味,堪稱寫景佳句。

6.如果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改為“無數個星天外,幾陣陣雨山前”有什麼不好?

7.《西江月》描繪了一幅 圖。

讀下面詩歌,完成8-9題

題李凝幽居(賈島)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8.對這首詩中詩句的解説,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題李凝幽居”中的“題”是“寫”的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靜的意思。

B.“閒居”一句中“少鄰並”的意思是説李凝自小就有鄰居緊挨着作伴。

C.“僧敲”一句中的“敲”,傳説曾想作“推”,“推敲”一詞即來源於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歸隱的約定;“不負言”表示不違背諾言。

9.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第一聯用簡潔的語言勾畫了李凝居處的環境,並暗示出他隱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門”一句以響襯靜,與名句“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

C.中間兩聯重在敍事和寫景,首尾兩聯都明確寫出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嚮往。

D.全詩所寫之事雖然不大,感情亦無跌宕,便由於注重煉籽,故讀來回味無窮。

第二部分:閲讀分析 (一)

讀《次北固山下》,回答問題: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10.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

次北固山下(次: ) 客路青山外(客路: )

鄉書何處達(鄉書: ) 海日生殘夜(殘夜: )

11.詩中的千古名句是 ,它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12.這首詩寫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選的景物有哪些?

(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13.該詩押的韻是 ,韻腳是 。

14.解釋句子中詞語的意思: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行不足: 陰:

15.這首詩寫了錢塘湖的哪些景色?

16.將“幾處早鶯”改為“處處早鶯”,“誰家新燕”改為“家家新燕”有什麼不好?

(三)

讀《天淨沙•秋思》,回答問題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17.這首曲的曲牌名是 ,曲名是 。

18.曲的第一句用了三個 詞,寫了三種景物,即 。

19.前三句用了 個 短語,寫出了秋郊黃昏的 、 。

20.曲中直接道出天涯遊子之悲的句子是“ ”;能側面表現遊子長期漂泊異鄉的詩句是 。

15.《古代詩歌五首》答案

一、積累運用

(1)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 若出其裏?

(2)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3)幾處早鶯爭暖樹 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 淺草才能沒馬蹄?

(4)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二、自主探究

⑴“觀”的作用是統領全篇。⑵山島樹木洪波實寫,日月星漢是虛寫。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⑷統一中國,建功立業。

三、 討論交流,合作釋疑

1.孤山寺起,以白沙堤中,即遊蹤:從孤山的北面到湖東的白堤。2:早鶯.新。.亂花。.淺草。3:水天相接 4:直抒胸臆,白沙堤。

四、拓展延伸

1.示例:(1)沒見過大漠的廣袤;

(2)見了大漠的廣袤;

(3)沒見過森林的神奇

2.3略

五、達標檢測

1.略 2.D 3.略 4.B 5.D 6.因為“七八個”“兩三點”都表明數量少,星少暗示天晴,雨點少則表示雨疏而不緊,暴雨將至未至之景。 7.江南山村盛夏夜景 8.C 9.C 10.次:停泊;客路:旅途;鄉書:家書;殘夜:夜將盡未盡之時 11.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表現了一種歡樂、積極、向上的情懷。 12.青山、行舟、綠水、白帆、紅日、和風、歸雁等 13.i;低、泥、蹄、堤 14.玩不夠;同“蔭” 15.春水;雲腳、早鶯、新燕、亂花、淺草、綠楊 16.“幾處”“誰家”極言初春,鶯、燕還不多,與“早”“新”照應。 17.天淨沙;秋思 18.名;老樹、老樹上的枯藤、老樹上的昏鴉

19.三;名詞;蒼涼、幽靜 20.斷腸人在天涯;古道西風瘦馬。

七年級上冊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篇6

《山市》處於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是繼《〈論語〉十則》後第二篇文言文,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初步。

本文所涉及的是科學現象,蒲松齡用精煉生動的語言描述了一次“山市”的形成、發展和消失的經過,極富想象力。本課學習主要以誦讀為主,並能根據描述想象山市美景,瞭解科學知識,培養主動探究的習慣。文言字詞不需要重點掌握,但也得作些瞭解,以幫助理解文意。

基本教學思路:

對誦讀目標的處理,我設計了七讀(時間是30分鐘左右,其中理解讀8分鐘,背讀5分鐘,其它各遍讀都在3分鐘左右):先聽師範讀,掌握生字新詞,再初讀感知,瞭解文章大意,然後大聲讀,把課文讀通暢,接着進行默讀,理解課文內容,然後學生想象讀,根據所讀到的文字來想象山市美景,坐在此基礎上,學生美讀全文,深化領悟,最後大聲背讀。這些步驟使學生漸漸地熟悉理解了課文,反反覆覆的誦讀培養了學生對文言文的語感。對第二個目標的處理(用時10分鐘左右),我打算是課上稍提激趣,課下自主解疑。

本課教學我設計了以下幾個亮點:一是導入階段,用優美的富有感染力的語言,給學生以薰陶;二是討論反饋階段,通過做遊戲來掌握字詞,使困難的文言字詞學習變得活潑有趣,符合六年級學生特點;三是深化領悟階段,在同學和老師的渲染下,學生腦海裏有了山市美好景觀的畫面,此時學生美讀,可能掀起一個高潮。四是激趣探究階段,學生七嘴八舌獻計獻策,師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來了解科學知識。五是作業佈置階段,給蒲松齡先生寫信説明山市的科學成因,既是對課文的鞏固和延伸,又是對探究習慣的督促檢查。

教學重點:反覆誦讀,培養語感。

教學難點:山市的有關科學知識。

教學目標:

1、通過反覆誦讀理解文意,並能根據文字想象畫面。

2、瞭解有關的科學知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習慣。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同學們,感覺到秋天已經來到了嗎?天空中秋風颯颯,秋雨瀟瀟,田野裏枯枝顫抖,黃葉飄零,一派秋的莊嚴。是啊,秋天的滿地落紅,冬日的漫天飛雪,春時的嫩芽嬌花,夏季的綠樹濃蔭,這些自然現象我們每個人每年都能看到。可是有一種美麗神奇的自然現象卻好多年都難得一見,多數人一生都無緣看到。這種自然現象就是海市蜃樓。幸好清代有一位寫狐寫鬼的文學家蒲松齡,根據目擊者的敍述描繪了一次這樣的景觀——山市(山市蜃樓),彌補了我們不得一見的遺憾。今天,讓我們走進《山市》這篇課文,通過文字描述來欣賞一下這種奇特的景觀。

板書題目作者,學生記住有關作者的文學常識。

二、誦讀施標:

1、初讀感知階段:

○1師範讀,要求學生認真聽讀,標劃生字詞,並聽出師故意讀錯的生字。然後打出電子詞典,指定一學生領讀生字。

○2學生自由朗讀2至3遍,力爭讀得聲音飽滿,通暢無阻。

讀完之後,試着用一句話概括全文內容。

2、自主學習階段:

老師先學了這篇課文,覺得這篇課文的目標可以有這兩個。大家看同意嗎?

打出目標:

1、通過反覆誦讀理解文意,並能根據文字想象畫面。

2、瞭解有關的科學知識。

○3師佈置自學任務,出示自學指導:

結合註釋默讀課文,理解詞句意思,思考想象“山市”的初生、發展、高潮三幅畫面。比一比誰理解得快。時間8分鐘。

3、討論反饋階段:

○4師生、生生之間以做遊戲的形式來檢查詞句理解情況。

遊戲:

甲:我來問,你來答。

某詞的意思是什麼?

乙:這個問題難不倒我。

……

師與一學生合作舉例。如:

師:我來問,你來答。

山市高潮時出現的“危樓”是不是指“快倒的樓”?

生:這個問題難不倒我,“危樓”指的是“高樓”,它還站得好好的。

師:這座高樓是幾間的幾層的?裏面的人在幹什麼?

生:五間的、數不清幾層的。裏面的人有的靠着,有的站着,幹什麼的都有呢!

師:它是怎麼一步步消失的?

生:先漸低再漸如常樓漸如高舍,又倏忽如拳如豆消失了。

師:“危樓”一詞在哪詩裏還學過?

生: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樓高百尺”。

……

然後學生之間熱鬧遊戲,快樂掌握。師巡迴聽聽。

○5請學生根據文中幾個表示時間的詞語來描繪自己想象中的畫面。

一兩名學生描繪出畫面。

師藉機描繪:

你不經意地一抬頭,看到不遠處,突地出現青塔白樓,樓閣殿堂,街道里巷,並且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然後一陣大風,塵土飛揚,煙霧瀰漫,只剩下那座高樓,燈光點點,人影屑屑,可是隻一會兒,樓漸低,減低,直至如拳如豆消失不見。的確是很神奇啊!

這麼美好的景觀,我們得用同樣美的朗讀讀出來。引入下一階段。

4、深化領悟階段:

下面請同學們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美讀課文——投入感情,放飛想象,如醉如痴,物我兩忘。

5、激趣探究階段:

○6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師生共同想辦法探索“山市”成因。

師引導:這樣的美景,古人卻給它起了個瘮人的名字“鬼市”,為什麼?

學生回答。

師點撥引導:古時科學技術不發達,人們對所看到的現象無法做出解釋。另外,多年的迷信思想的控制,葉使人們相信真有所謂鬼神。可是現在,科學的巨手早已揭開了這種景觀的神祕面紗。同學們,我們通過什麼方式可以了到更多海市蜃樓的知識呢?

學生七嘴八舌獻計獻策,然後明確:可以通過查字典、上網、《物理》課本、《十萬個為什麼》等資料。

學生快快行動,查字典,看誰先查到誰讀出來。

師引導:你明白這種現象是怎麼回事了嗎?這個解釋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的求知慾。同學們,要做明白人,就必須自己動手,探索研究。

那麼,交給大家一個光榮的任務:六人一組,課下查閲資料,得到海市蜃樓的有關知識。然後整理成文,給蒲松齡寫一封信。

三、作業佈置:

請學生查閲資料後給蒲松齡寫一封信,解釋“山市”的科學成因。

板書設計:

要求學生記下板書上的幾讀,用於以後的文言文學習。

山市

蒲松齡

初讀:

大聲讀:

默讀:

想象讀:

七年級上冊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②聯繫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樹立遠大理想,併為之奮鬥

教學重點

①朗讀訓練。

②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賞析詩歌的語言。

課前準備

①蒐集有關為理想而奮鬥的名人名言及其優秀事蹟。

②預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

③教師準備錄音磁帶,有條件的可製作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反覆朗讀這首詩歌。

②把握詩歌的結構。

③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設計

導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裏,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學們,這裏的“海”指的是什麼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麼,什麼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為什麼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麼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板書課題。

整體感知

①範讀

最好由教師範讀或放錄音磁帶,學生聽讀、欣賞。教師不必提任何要求,讓學生自行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奏。

②正音、正字、釋詞

③默讀

感知課文內容:

a,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麼?b.詩歌是從哪些方面表現主旨的?c.試着分析詩歌的結構

④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巡迴指導。

⑤課堂發言

小組代表發言,解決上述問題,逐漸明確詩歌主旨及結構。

板書:

歷史意義(2、3)

理想的意義(1){人格意義(4、5、6、?)

}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理想,併為之奮鬥(12)

人生意義(8、9、10、11)

研討與賞析(上)

①精讀

逐段(1—7節)理解研討,深入思索,反覆咀嚼、領悟詩歌深刻的含義和精妙的比喻。

②課堂討論

研討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形象化語言:

第l節,在語言表達上有什麼特點?它對於表現思想內容有什麼作用?這一節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有關提示:採用比喻、頂針和修辭方法。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環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這一節總説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第2節,表達了什麼意思?能試着舉例説明嗎?

教師應啟發學生舉例證明。

第3節,這一節是從什麼角度談理想的?談談“珍珠鏈”和“脊樑骨”的比喻作用。

有關提示: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理想,連綴在一起,正像“珍珠鏈”一樣,推動着歷史的前進。理想也如同“脊樑骨”,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第4節,在內容上是怎樣安排層次的?第三、四句有什麼深刻含義?

第5節,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樹立遠大理想的重大意義。

提示:a.理想使人積極樂觀。b.理想使人鬥志頑強。c.理想使人永遠年青。d.理想使人充滿活力。

第6節,怎樣理解“獲得”與“犧牲”?你對詩歌所説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7節,“副產品”的本體是什麼?有理想的人為什麼也會“酸辛”?

有關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等,決不是個人榮譽。理想的實現可能給會個人帶來榮譽,但這正像“副產品”不是主要的。在這裏作者告訴我們,應當正確對待榮譽。

解決了以上問題,對所學的內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師可根據需求,對以上問題作出增刪取捨,但不可將結論和盤托出,也不能只採用簡單的問答形式,要特別注重討論分析過程。應當由教師點撥、引導,讓同學自主發現,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問題。對獨到的發現和見解應予重視。8—12節教學研討,也應如此。

作業

①抄寫並識記字詞。

②背誦這首詩歌。

③完成“研討與練習”二(準備課堂交流)。

④預習剩餘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檢查作業。

②繼續研討與賞析。

③語言運用。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①識記字詞。

②朗讀、背誦。

研討與賞析(二)

課堂討論(8——12節)詩歌的思想內容及語形象化語言。

第8節,你能從現實生活或個人體驗中找出實例,説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的含義嗎?什麼是“大寫的人”?

教師引導學生舉出實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認識理想的人生意義。

第9節,這一節與上一節有什麼關係?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麼特點?作用是什麼?作者列舉“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麼典型意義?

提示:並列關係,都是寫理想對人生的意義。上一節是從正面寫,這一節是從反面寫。第三、四句是兩個倒裝句,分別強調“給罪人新生”和“喚浪子回頭”。典型意義是連“罪人”和“浪子”都因為有理想而改變了自己,何況是一般人呢。

第10、11節,這兩節詩歌在結構上是什麼關係?在內容上有什麼不同?可否將“蜕”字改換成“變”字?為什麼?

提示:層進關係。第10節從被動方面寫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應該怎麼辦。第1l節寫有些人因主動放棄理想而產生的後果。不能換,“蜕”是由好向壞轉化,而“變”可變好也可變壞。

第12節,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它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麼?第一、二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閲讀體驗

組織學生對照課文,聯繫自己,談談應怎樣樹立遠大理想,併為之努力奮鬥。

教師應讓學生自由論談,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語言運用

①語言運用並交流(仿照第一詩節,寫幾句話)

教師示例:

愛心是風,捲來濃密的雲;

愛心是雲,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這個練習難度比較大,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析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鼓勵學生大但嘗試,並多給予賞識性評價。

②修辭訓練

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貼切而又生動,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體會,學習掌握,提高想像思維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方法,可由教師或同學指明一些事物,讓大家打比方,進行修辭訓練,看誰表達得形象生動。

教師小結

同學們,我們朗讀、研討和賞析了這首詩歌,掌握了詩歌的基本結構,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了詩歌的形象化語言,並深入地談了學習體會。理想猶如航標燈,它指引着我們的人生之旅。願大家從小樹立崇高的理想,併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鬥。我想,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一。②將“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隨筆。

點評

本教案突出了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和語文素養的培養。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將課文表現的思想觀念,轉化為學生自身的情感意識。在語文素養方面,抓住了詩歌教學的主要特點,重在品味和賞析詩歌形象化的語言特點。教學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讀訓練和思維訓練,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符合新課改的精神。閲讀過程注重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學生易於接受;問題的設置,有針對性和層次性,前後貫通,相互照應,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特別是在學法指導上,引導學生注重學習過程的自主、合作、探究,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同時,教師的組織作用和引導作用得到鮮明的體現。本教案注重對學生思維過程的訓練,注重提高學生的想像能力與表達能力,且兼顧了知識與能力教學目標的綜合。

七年級上冊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① 通過複述故事情節,理解本文聯想與想像手法的運用,並激發學生探求未知領域的慾望。

② 感受文中所表現的喜悦之情。

③ 初步瞭解神話故事的特點。

教學重點

① 大膽而新奇的想像。

② 對人類誕生的喜悦感。

課前準備

學生:熟讀課文,熟悉故事情節。

教師:投影儀。

教學設計

導入 課文

在奇幻的神話世界裏,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織女,有對月流珠的在岸鮫人……那麼,人,是從哪裏來的?對這個有趣的話題,今天我們再看看遠古時代的人們是如何理解的。

複述故事情節,理解本文聯想與想像手法的運用

①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熟悉情節。

②投影出示《風俗通》裏的兩則短文,然後讓學生複述課文故事情節,其他學生邊聽邊在課文中劃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沒有的內容。待複述完後,討論整理歸納,看看課文中豐富了哪幾個情節。

這個環節一要靠學生課前預習,熟悉課文內容。二是鍛鍊學生上課專注地聽別人説,學習篩選信息,並鍛鍊歸納、概括能力。實施前要做好指導,學生討論的結果可能不太理想,教師可提示補充。如果複述的學生對課文情節有遺漏,也可提醒學生補充。

③ 討論:a.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是真的嗎?你怎樣理解這種寫法?

b.你也發揮自己的想像,對女媧造人的動機、經過做另一種推測,説給大家聽聽。

女媧造人的情節顯然是想像的,要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討論讓學生明白,神話是在科學水平不發達的遠古時代產生的,那時的人們無法對人的誕生做出科學的準確的解釋。但是,人類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藉助於想像來解決這個問題了,而這種大膽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話故事中的亮點。試想,沒有了這種想像,還有神話故事的存在嗎?這種想像體現了遠古時代人們那種強烈的探求慾望。今天的社會科學技術高度發達,但仍有廣闊的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探尋,去研究,所以,這種想像力、創造意識,都是我們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而第2個討論題,是讓學生鍛鍊自己的想像力,合理即可。可以先四人小組討論,選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探究品味,感受課文中對人類誕生的喜悦感

① 討論:説説你對女媧的認識。

② 跳讀課文,劃出文中表現對人類誕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討論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對女媧這個形象的認識,應該是這節課探究的一個要點。討論時要提醒學生緊扣課文語句分析認識。教師最後明確:

女媧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廣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獨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這天地之間,應該添一點什麼東西進去,讓它生氣蓬勃起來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會笑,她會假裝生氣,她甚至會靈機一動,“世間各種各樣的生物都有了,單單沒有像自己一樣的生物,那為什麼不創造一種像自己一樣的生物加入到世間呢?”就是她的這種創造力,世上誕生了人類。她得到了做母親的天倫之樂,她忙忙碌碌,像母親一般勤勞智慧。她哪裏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態,人的智慧,人的生活體驗。從她身上,我們看到神話的情節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實的,是合乎現實生活的情理的。

對人類誕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這也是本課體現合理豐富想像力的地方。對課文中有關語句,教師可從兩方面提示,一是女媧在造出人之後,不由得滿心歡喜,眉開眼笑,這生命是她一手創造出來的,她的笑,體現了人類創造成功的喜悦感。二是這種喜悦感,還體現在人類自身對獲得生命的歡呼,如人類落地後開口就喊“媽媽”;許多小人的歡呼跳躍等。而學生對這種喜悦感的感受則可引導學生扣住“喜”來談,如有了人類,大自然才有了生氣,蓬勃起來;有了人類,女媧不再寂寞、孤獨;有了人類,世間也就有了温馨,有了愛,更重要的是,有了創造……也可以從另外角度引導學生感受,如人類生命的可貴,人類生命與自然的關係,要珍愛生命等。

③ 比較《女媧造人》與《伊甸園裏》,拓展思維空間。

[討論]在我們中國,有女媧造人的美麗神話;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話(教材綜合性學習“追尋人類起源”中的參考資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話《伊甸園裏》)。這兩篇神話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歡哪一篇?説説理由。

討論這個問題,學生可以拓寬思維角度,從文章情節的想像、文章結構、語言、思想感情等諸方面去分析。教師不要限制在只應該喜歡哪一篇上,但是最後教師可以讓學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話、傳説,表現遠古時代人們對未知領域的探求,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等等。這都屬於人類文化寶庫的一部分,而我們往往也可以從閲讀這類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教師總結

女媧造人,體現了人類可貴的創造力與探求精神,也使我們感受到生而為人的自豪。今天,我們面對的廣大世界,依然有許多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種創造成功的喜悦。

佈置作業

① 摘抄課文中優美的詞語。

② 閲讀綜合性學習中,關於人類起源的資料。

七年級上冊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篇9

學習目標:

1.理解行道樹——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2.感悟並珍視人生“第一次”的經驗。

3.反覆朗讀課文揣摩形象化的語言。

4.學習託物言志和詳略得當的寫法。

學習重難點:

① 理解兩篇課文的深刻內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語言。

知識鏈接:作家與背景。(見基礎訓練17頁)

學習過程:

學法提示:朗讀法朗讀——大聲地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把文章念出來,不加字、不減字、不換字、不顛倒字、不重複,詞或詞語的輕重讀音恰當,聲韻正確,音變符合規律。通過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聲音,生動地再現文章的思想內容,加深聽眾對文章的理解,以激發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引起他們的共鳴。

本課的兩篇短文都很適合咱們朗讀,按照以上要求試試吧。

一、基礎知識(獨學)

1.給加點字注音或據拼音寫漢字。

雛形 點綴 豐碩 苦熬 累累 沉甸甸

牙yí 貪lán duò 落 污zhuó 玲瓏剔透

2.聯繫上下文,解釋詞語。

①玲瓏剔透: ②具體而微:

③貪婪:    ④墮落:       ⑤雛形:

⑥繁弦急管:

3.談一談《行道樹》寫了什麼內容?請找出《行道樹》中點明文章主旨的一句話,試着説説理由。

4.《行道樹》一文作者運用第 人稱寫法,採用 修辭手法,從哪些方面刻畫了行道樹的形象? 行道樹的形象體現了什麼精神?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5.“回憶你難忘的第一次經歷,請以“第一次”為話題,寫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第一次真好”,那麼第一次好在哪裏?抓住關鍵詞語分析“好”的含義。

6. 《第一次真好》一文的中心意思是什麼?《第一次真好》在安排材料上有什麼特點?好處是什麼?

二.專題提升:(獨學羣學、合作釋疑)

1. “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也唯有這種痛苦才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中“神聖的事業”是什麼事業? 為什麼説“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從事“神聖的事業”的行道樹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為什麼“自己選擇”這種命運?你還能再列舉一些課文中沒寫到的它承受的痛苦嗎?行道樹的“深沉”主要表現在什麼方面?

2.《行道樹》首尾兩段前後照應,但在語序和用詞上又稍有不同,為什麼?

3. 短文末句説:“願你珍重第一次”的含義是什麼?

4.《第一次真好》中為什麼説結實累累的柚子樹是“一幅秋日風情畫”,不説是“風景畫”“風光畫”?

三.當堂反饋:

1.請根據提示賞析下面的詞句。

①“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這裏為什麼用“墮落”?

②“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表現了行道樹怎樣的思想感情?同時揭示了怎樣的社會現狀?

④“雛形”與“具體而微”有什麼區別?

⑤“我喜愛他們又甚於那些老鳥”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的問題。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細細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迴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給你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幾年前,家中第一次養了一籠十姊妹。當母鳥第一次生下了幾顆玲瓏剔透,比小指頭還小的鳥蛋以後,我和孩子們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鳥孵出來。有一天,我們正在吃午飯,孩子忽然大叫:“小鳥孵出來了。”我驚喜地走到鳥籠邊一看,在鳥巢裏面的所謂小鳥,只是兩團小小的粉紅色肉球,僅僅具有鳥的雛形,身上只有稀疏的幾根毛,兩隻黑黑的眼睛卻奇大。第一次看到剛孵出來的雛鳥,但覺它們的樣子很難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飯。可是,等到它們漸漸長大,羽毛漸豐,一切都具體而微以後,我喜愛它們又甚於那些老鳥。

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第一次去露營,第一次動手做飯,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看見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鉛字印出來……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

①為什麼“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用文中的話回答)

②找出作者細心觀察生活的句子。

A.

B.

③語段中“第一次”出現了幾次?主要記敍了第一次的什麼(用一句話概括)?

④摘出選文中表達方式為記敍、議論的句子各一句。

記敍:                    議論:

四.小結與評價:

▶要點整理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掌握的知識點有:

▶情智閃爍

學完本課後,我有如下感悟:

▶交流評價

通過與老師和同學的交流,我認為:

五。.家庭作業:閲讀下面的文章《煤》,思考並完成後面的問題。

很古很古以前,有一棵美麗的樹。從來沒有誰忍心傷害她。但有一天,浪從很遠的地方衝過來,山坡陷下去了,可憐的她被埋在了地底下。好黑,好冷……

幾億年過去了,她突然感到了一陣温暖。啊,重見天日了。但,當她的雙眸看到自己的身體時,她驚呆了,自己成了一塊烏黑的煤,沒有了昔日的風采。

過了些時候,她走了,步子很輕,嘴角掛着微笑。

一盆火在熊熊燃燒。她很安靜,不時放出幾隻黑色的蝴蝶。

那一定是她上億年的夢想被灼痛的樣子,不過,她似乎無悔。

煤,是美麗的樹以另一種方式活着。

①表現“她”內心情感的詞語有(按先後順序):

②《煤》和《行道樹》比較閲讀:共同使用的修辭手法是什麼?兩文在表現形式上的不同點是什麼?

③“她似乎無悔”是因為什麼?

六.預習新知

1.字詞積累。

根據拼音寫漢字或給加點字寫拼音。

(1)風韻( )(2)地jiào( )(3)泯( )滅 (4)è運 (5)落難( )(6)險象dié( )生

請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1)她不愧是賞月的行家,在她的眼裏,月的陰晴圓缺無不各具風韻。

(2)從前的閒適心情一掃而光了,腦中只繃着 一個念頭:“這是我的月亮!”

(3)在她的眼裏,月的陰晴圓缺不再各具風韻,反倒險象迭生,勾起了無窮的得失之患。

(4)有一天,厄運也落到了我的頭上,而我的耳邊也響起了那熟悉的歎息……

請把你認為本文中寫的好的詞句工整地抄寫在下面,並再多讀幾遍。

2.《白兔和月亮》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其主題詞是什麼?用文中的一個詞概括。

3.白兔賞月的心態前後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

4.白兔從她前後不同的情感體驗中悟出一個什麼道理?

5.找出王子的人生感悟,概括寓言的寓意。

七年級上冊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篇10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設想:把誦讀作為教學重點,默讀以疏通其文,朗讀以領悟其妙。本文內容比較淺顯,可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可作適當點撥、引導。要求學生當堂熟讀成誦,流暢地複述課文內容,從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第1課時: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句讀。合作研討第1―2段。

教學過程:

一、導入設計:

“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們知道其中“竹馬”是什麼意思嗎?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其中“竹馬”就是小孩子將竹竿跨在襠下當作馬來騎。這種想象和作法很有意思吧。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字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二、學法指導

1、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並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於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體驗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是要用心領悟,目的是為了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彙,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

2、學習本文,首先要很好地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3、傳統的朗讀和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引導學生在反覆默讀的朗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感悟課文內容,然後進一步朗讀,最後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三、作品,作者簡介

課文節選自《浮生六記,閒情趣事》。作者沈復,字三白,長洲人,清代文學家。

四、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句讀。

1、教師範讀。請同學注意讀音和句讀。

試着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2)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

(3)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5)作/青雲白鶴/觀。

(6)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7)蹲其身,使/與台齊。

(8)見/二蟲鬥草間。

2、學生自讀,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以下內容應出示投影

童稚(zhì)藐(miǎo)小項為之強(jiāng)鶴唳(lì)雲端怡(yí)然稱快

凹(āo)凸(tū)土礫(lì)壑(hè)龐(páng)然大物蝦(há)蟆(ma)

3、反覆朗讀課文,熟悉課文。

方式:齊讀、小組讀、男女生讀。

五、合作研討第1―2段。

1、小組合作研討第1--2段。

要求:直譯,字句落實。

小組討論後,交流。略

2、詞語積累:

餘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藐小之其故時物外

成私擬於之則或項強素帳徐以作觀如唳為怡然

3、再讀課文1―2段,熟讀成誦。

六、佈置作業:1、背誦1―2段

2、注音10個,每個5遍。

第2課時:熟讀課文,合作研討第3―4段,理解課文中表現的“物外之趣”,感悟“物外之趣”這一精神體驗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檢查背誦1―2段。

2、抽查詞語掌握情況:

(1)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秋毫,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後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

(2)故時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私,暗自、暗暗地。於,在。)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徐,慢慢地。)

(6)果如鶴唳雲端。(唳,鳥鳴。)

(7)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8)徐噴以煙。(以,用。)

3、翻譯句子

(1)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心裏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變成鶴了。)

(2)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比作“青雲白鶴”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在雲端飛鳴,[我]為此高興得[不斷地]叫好。)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及時給予賞識和激勵性評價。

二、合作研討第3―4段

1、齊背1―2段,試背3―4段。

2、小組合作研討第3--4段。

要求:直譯,字句落實。

小組討論後,交流。略

3、詞語積累:

其為怡然自得

鬥草間興蓋方盡鞭驅

4、“之”的用法: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2)昂首觀之,項為之強。(之,指蚊子。)

(3)使之衝煙而飛鳴。(之,蚊子。)

(4)驅之別院。(之,它。指癩蛤蟆。)

5、反覆讀3―4段,背誦。

三、合作、探究、質疑:

1、背誦全文,這篇課文主要寫的是什麼?

背誦後,引導同學回答,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

2、小組合作研討:

課文中所説的“物外之趣”指的什麼?作者為什麼會產生“物外之趣”?這對你有什麼啟發?

明確:

“物外之趣”:(1)把“夏蚊成雷”比作“羣鶴舞於空中”。

(2)把草叢、蟲蚊、土礫比作森林、野獸、丘壑。

(3)觀“二蟲鬥草間”,懲治癩蛤蜞。

教師點撥:“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這種“物外之趣”是藉助於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投影顯示:

自然景物

思維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羣鶴舞空

怡然稱快

草叢、蟲

蚊、土礫

聯想和想像

森林、野

獸、丘壑

怡然自得

癩始蟆

龐然大物

拔山倒樹

大快人心

(鞭打、驅趕)

同學自己暢談啟發。

教師小結: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於幻想的特點,勇於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於開拓的人。

3、多角度思考: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麼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始蟆處死?

答案不求一致:珍惜生命;處置有度;不忍心。

四、體驗反思

1、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創造力。

鼓勵同學們敞開述説,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暢談體會。做好評價。

2、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富於聯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鼓勵。

五、練習鞏固:

試解釋下列詞。

1、凸者為丘,凹者為壑。,(丘,山丘。壑,山溝。)

2、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鞭,用鞭子抽打。)

3、蹲其身,使與台齊。(其,自己。)

4、以草為林。(以,把。)

5、神遊其中。(其中,這裏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6、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為,被。)

翻譯句子

1、蹲其身,使與台齊。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齊平。)

2、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這種境界中親歷遊覽。)

3、見二蟲鬥草間。

([我]看到兩隻小蟲在草間相鬥。)

4、捉始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捉住癩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幾十下,把它趕到了別的院子。)

六、佈置作業

1、背誦默寫全文。

2、“體驗反思2”寫成300字的短文。

七年級上冊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①理解課文內容。

②瞭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③品味平實而富於哲理的語言

○教學重點

①梳理課文內容。

②歸納居里夫人的人格特點。

③品味平實且富於哲理的語言

○課前準備

①預習課文,疏通文意。

②蒐集居里夫人的有關資料。

③教師準備居里夫人的掛圖。

○教學設計

導入

同學們,説起居里夫人,我們大都知道她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推動了核科學的發展。但關於她的人格,也許我們知道的並不多。愛因斯坦曾説過:“在像居里夫人這樣一位崇高人物結束她的一生的時候,我們不要僅僅滿足於回憶她的工作成果對人類已經做出的貢獻。第一流人物對於時代和歷史的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後者,它們取決於品格的程度也遠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

今天我們來學習居里夫人的自傳體散文《我的信念》,或許對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個更全面的瞭解。

範讀課文

疏通文意,品味語言,識記字詞。

梳理信息

教師導學

本文內容龐雜,頭緒紛繁,重在梳理。教師應引導學生首先按順序蒐集、篩選信息,而後概括綱要,最後歸納整理。這樣,舉一綱而萬目張,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①默讀,蒐集、篩選信息

讓學生獨立默讀、思考,試着讓學生用四字短語歸納居里夫人的行為特點。

討論歸納:

堅忍不拔 樹立信心 執著勤奮 集中目標 獻身科學 探討真理 生活簡單 重大發現 保持安寧 不圖財富

珍惜時間 追求自由 剋制自己 熱愛生活 沉醉 科學

②概括綱要,歸納整理

全班討論,將有關信息分門別類,從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板書:

探討真理 保持安寧 集中目標

思想理念{不圖財富 環境需求{追求自由 工作態度{樹立信心

沉醉科學 珍惜時間 堅忍不拔

執著勤奮

重點研讀

①研讀內容

指導學生重點研讀有關詞語、句子、語段,品味平實而富於哲理的語言。教師應讓學生自己找出相關內容,採用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方式,討論解決。訓練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思考題備案:

a.“或許是因為有某種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種力量”指什麼?

b.解釋“在科學方面我們有對事業而不是對財富的興趣”的含義。

c.“我們都認為不能違揹我們純粹研究的觀念”中“純粹研究的觀念”指什麼?

d.“人類需要講究現實的人……但是,人類也需要夢想家”一句,“講究現實的人”是什麼人?“夢想家”最基本的特徵是什麼?從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這樣的“夢想家”?

e.“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個自由國家中,以一個自由學者的身份從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換成“希望”?為什麼?

f.“在他猝然長逝以後,我便學會了逆來順受。”聯繫上下文,談談“逆來順受”在句中的確切意思。

g.為什麼作者説,科學家也應當是“一個小孩兒”?這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態?

h.“我從沒把這種權益視為理所應當”中的“這種權益”指什麼?

問題設置比較多,教師可根據需求取捨。

②品味語言

a.教師指導學生體會、品味語言。理解這種樸素而平實的語言風格。不重文采,而重寫實,是傳記類作品的特點。如果學生感到有難度,教師可引導學生與文學作品語言作比較,就容易理解了。

b.找出課文中帶有哲理性的句子,試着進行賞析。

參考:

◆生活對於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類需要講究現實的人……但是,人類也需要夢想家。

◆科學本身就具有偉大的美。

◆一位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不僅是一個技術人員,而且是一個小孩兒。

教師小結

讀了這篇文章,就如同與偉人對話。我們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動。如果説我們過去沒有生活目標,現在我們明確了人生;如果説我們過去一味貪圖安逸,現在我們學會了艱苦;如果説我們過去只能依賴他人,現在我們懂得了奉獻;如果説過去我們意志薄弱,現在我們擁有了信念。讓我們在居里夫人的光輝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獻給人類的進步事業。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

②居里夫人放棄了鐳的專利,卻兩次成為諾貝爾獎金的獲得者。對此,你怎麼看?寫成300字的小文章。

七年級上冊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篇12

【教學要求】

1. 知識:學習疊詞運用,細膩逼真的情態描寫,積累優美語句,

2. 能力:培養朗讀能力,要讀出語氣,節奏,情感;

學習多角度理解課文的內涵,培養多向思維的習慣。

3. 情感:通過對本文美的語言,美的意境的品味,體悟文章主題,獲得美的薰陶和享受,讓“愛”的清泉流淌心中。

4. 方法:自主閲讀,圈點批註;合作探討,聽説結合。

【重點難點】

1. 課文美的意境的品悟。

2. 多角度理解課文主題。

【教具課件準備】

計算機 投影儀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導入:

(課件展示)

音樂背景:《凝聚這份愛》

畫面顯示:白衣天使們冒着生命危險,營救“非典”病人場面。

(導入語)

同學們,在20__年的春天,非典病魔肆虐地襲擊着人類,襲擊着我們的家園,在這一場突如其來的戰鬥中,多少人難逃病魔的侵襲,陷入極度的恐慌。而白衣天使們,他們置自己的生命於不顧,與非典病人幾乎零距離的接觸!一曲曲愛的讚歌強烈地響起。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美麗的童話,她那詩一般的語言構成美的境界,愛的清泉汩汩流淌其中,最終,匯成歡快的強音。這就是著名詩人金波的童話《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課件展示)

背景畫面:美麗的風景畫

主題內容: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金波

二. 學習新課:

1. 整體感知:

同學們,這是一篇自讀課文,讓我們充分發揮主動性,勇於探究,善於合作。首先,請同學們大聲朗讀全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並圈劃出生字詞,和你認為優美的語句。

(課件展示):

整體感知:大聲朗讀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內容,圈劃出生字詞,優美語句。

(學生朗讀,教師巡視)

下面,請同學們相互交流,疏通文字。之後,把你劃出的優美語句也交流一下,看看大家的想法是否一致。

(學生相互交流,教師最後明確)

哞 mōu 酥 sū 薔薇qiángwēi 踉踉蹌蹌liàngqiàng 孿生luán 泥濘nìng

2. 重點理解: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之後,請同學們重點理解課文內容。首先,自主學習,請大家快速默讀,劃出文中表現盲孩子心情變化的關鍵語句。其次,合作學習,我們小組討論,歸納文章情節發展步驟。

(課件展示)

重點理解:(1)快速默讀,劃出文中表現盲孩子心情變化的關鍵語句。

(2)小組討論,歸納文章情節發展步驟。

(學生自主學習後,單獨回答,最後明確)

問題(1):心情變化的語句:

他的日子過得很寂寞。——盲孩子似乎感受到光明。看到了色彩,他很快樂。——“啊,我看見它了,螢火蟲,他從來沒有這樣快樂 過。”——盲孩子望着他的影子驚喜地叫起來:“啊!我的影子,是你嗎?我好像看見你了!真的,我看見你了!”——他看見了周圍的一切。

(學生小組討論,相互交流意見,最後明確)

問題(2):情節發展步驟:

盲孩子寂寞——“影子”陪伴使他很快樂,給他帶來温暖——影子,螢火蟲以及太陽、月亮的愛,使他得到了光明。

3. 朗讀強化訓練:

一個盲孩子,因為看不見光明,過着孤獨寂寞的日子,後來,影子的陪伴使他獲得了快樂,給他帶來了温暖。在困境中,螢火蟲、影子、以及太陽、月亮的愛,都使得盲孩子得到了光明,感受到了生活的光明和美好。最後,那本無生命的影子也獲得了生命。多麼美麗的童話啊,讓我們用心去品味這曲愛的讚歌。下面,請同學們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注意語氣、節奏和感情的把握。

(課件展示):

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要讀出語氣、節奏、情感。

(學生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4. 探究研讀:

問題一:美的意境

同學們,本文是一篇美麗的抒情童話,它營造了一種純真,温馨,絢麗的境界。分析一下,文章從那些方面創設這種意境的?

(學生自由發言,相互補充)

(明確:盲孩子熱愛生活,渴望光明,情調輕鬆愉快,情境多姿多彩。 如“牛兒哞哞地叫,羊兒咩咩地叫”,“採摘野花野果”,“聽潺潺的流水聲”,熒火蟲“幽藍”“翠綠”的光,“太陽”“月亮”“彎彎的彩虹”,“各色的花朵”“綠草”“露珠”等。這一切織成了一種絢麗的境界,吸引着、感染着讀者,使讀者獲得美的薰陶。)

問題二:美的語言

美好的意境是靠美好的語言表達的,品位一下美的語句,體會這些語言有什麼好處。

(小組討論,代表發言)

(明確:(1)按句排行,短小、活潑、跳躍,像小渓流水,自然流暢,叮咚有聲,適合表現童話內容,適合孩子們的閲讀心理。

(2)大量運用疊詞,如“靜靜”“輕輕”“潺潺”“沉沉”“幽幽”“飄飄忽忽”“模模糊糊”“踉踉蹌蹌”“跌跌爬爬”等等。這些詞語不僅描寫情態逼真,而且舒緩語氣,琅琅上口。)

5、多角度理解主題:

同學們,關於文章的主題,一般情況下,作者都和有一個集中而明確的表達。不過,有時候,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比如,我們學過的《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等。這篇文章的主題,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下面,請同學們參照課後練習一,談談自己的理解:

(小組討論課後練習一)

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多向思維,有新的見解。讓學生明白,一篇文章可以從不同角度理解主題。

理解一:對於像盲孩子一樣的孤單弱小的人,我們應該關愛他們,這樣他們才會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

理解二:在盲孩子獲得光明的同時,“影子”也獲得了生命,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孩子,這説明,給別人帶來幸福,自己也能獲得幸福。

理解三:不管自己曾遭遇什麼不幸,都要像盲孩子一樣熱愛生活,追求光明

三、課堂小結:

一個盲孩子,由於受到來自多方的關愛,獲得了光明,獲得了幸福;一個沒有生命的影子,因為關愛他人,最終也獲得了生命。美的語言,美的意境,美的主題,構成了這篇美的童話。讓我們帶着美的體驗,去抒寫心中那永恆的“愛”。

(音樂響起《凝聚這份愛》)

四、鞏固練習

1、加點字注音

潺潺( ) 咩咩( ) 泥濘( ) 孿生( )

嬉戲( ) 踉踉蹌蹌( )( ) 哞哞( )

2、仿寫句子:

他們走過泥濘的曠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仿寫:

他還看見各種顏色的花朵。還有綠草。還有草上明亮的露珠。

仿寫:

我從陽光裏來,也從月光裏來,還從燈光裏來。

仿寫:

五、拓展延伸:

金波的詩:

讀自己的影子

金波

小時候,不識字,

總喜歡坐在那裏,

讀自己的影子,

像讀一本童話的故事。

總是讀一頭黑熊

或是幾隻很黑的小兔子,

坐卧在我的腳下,

和我有説不完的話。

直到太陽落山,

影子消失,

只剩下孤零零的自己。

我知道,明天

影子還會來,

還會有新的故事。”

七年級上冊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思想傾向

2.學會正確看待友誼與禮物的關係

3.學會從文中的語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課型及課時]

1.討論課

2.一課時

[媒體設計]

多媒體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裏有兩樣東西:一樣是一堆金錢,一樣是幾個窮朋友。假如讓你選擇其中你需要的東西,你選什麼好呢?(窮朋友)為什麼這樣選擇?(朋友珍貴,友情珍貴。友情是用金錢換不來的)沒有人認為金錢貴重,金錢萬能嗎?(搖頭)的確。最珍貴的東西是友情。愛因斯坦説:“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羅多德説:“世界上沒有比一個既真誠又聰明的朋友更可貴的了。”斯托貝説:“財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卻是財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錢輕情義,尤其是大人們,他們的這種重財輕義的思想往往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説明了這一點。今天我們要共同地學習一下張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明確教學目標

三、整體感知:要求學生根據自讀提示初讀課文

四、探究思考:

在這場矛盾衝突中,誰是誰非?如果父母市正確的,子女應如何對待?如果父母是錯誤的,在子女又該如何對待?你碰到過類似的情況嗎?你如何處理的?

再讀課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傾向,點撥關鍵處:

1.文章開頭就寫"媽媽突然問我",我感到"突然",可見的"驚嚇",耶可見媽媽的"驚慌",氣氛一下子就很緊張。

2.第一部分是媽媽爸爸同"我"先後對話的描寫,這段描寫中,作者的思想傾向是怎樣的?

明確: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貴重的羚羊木雕"送給"女兒,可見對女兒的寵愛。父母寵愛女兒,可是絲毫不尊重女兒所珍視的友情。"我"本來並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貴重,以為既然是爸爸送給我的,自己當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愛的東西送給最好的朋友,可見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貶的思想是很明顯的。

傾向表現的最明顯的地方有兩處:一處是女兒説明萬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媽媽根本不考慮女兒的友誼,立逼女兒去要回來,預期的"堅定",正是固執生硬的表現。另一處是爸爸的話:"是的,這是爸爸送給你的,可並沒有允許你拿去送人啊。"這個話有點自相矛盾,實質上批評了"爸爸"的不是。

再從對話的神態、語氣、心理描寫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邊,是"突然問""目光緊緊盯着""十分嚴厲""堅定的説""帶着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邊,是"心怦怦地跳起來""小聲的説""站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低着頭不敢看他""聲音有些發抖""哭着喊了起來""心裏難過極了"。可見父母為了木雕怎樣傷害了孩子的心。

3.第二部分插敍"我"和萬芳的真摯感情。在孩子的小天地裏,彼此都是真誠無私的友愛。這一部分,又涉及兩個孩子家長的情節,不要忽視。一處是,我0不小心,褲子被樹杈劃了一道長長的口子。坐在樹底下偷偷的抹眼淚。為甚麼呢?因為"又心痛褲子,回家挨説"。這就可見父母平日的為人了,只要損害了財務,也不管原因,對孩子就沒有好態度,否則孩子怎麼會"怕"呢?另一處寫萬芳媽媽,不但不誇獎萬芳的仗義,反而"讓他對着牆站了一個小時"。萬芳也深知"我"的媽媽的脾氣,"要是再換過來,你還得再站兩個鐘頭"。這些都是批評的筆觸。

4.第三部分為什麼寫奶奶呢?

明確:奶奶直到"我"淌眼淚,才憋不住"突然説:算了,這樣多不好。"奶奶很體貼孩子的感情。反襯之下,顯得爸爸媽媽只知道東西名貴,卻全然不顧孩子傷心,這樣多不好。起初,奶奶"定想説什麼,可是,他沒有説"。奶奶是長輩,説話還有顧忌,因為他知道兒子媳婦的為人,左右為難。可見,寫奶奶也是為了批評爸爸媽媽的不是。)

5.讀最後部分,要注意"我"被逼無賴的痛苦心情,作者把這種心情描寫得很細膩,思想傾向也是很明顯的。特別是結尾,作者同情的寫道:"我呆呆的望着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淚。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因為我對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就件多麼不光彩的事呀!""可是,這能全怪我嗎?"當然主要是怪父母。

總結語:總起來説,課文展示了兩種生活,兩種內心世界。一面,我們看到了一個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間的友愛,少年的內心世界。他們如此充滿友情,如此珍惜友情。萬芳見"我"褲子撕破後心裏難受,把自己身上的褲子換給"我"穿,即使被家長責備也心甘情願。"我"見萬芳特別喜歡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了一個最好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裏,卻是重財輕義。他們對子女的態度,走了兩個極端,"爸爸"捨得把名貴的羚羊木雕"送"給孩子,可是使孩子最傷心的也是他們。他們並不重視子女的友誼,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們疼愛子女卻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五、課堂拓展

問題:從課文看,這兩個孩子都沒有所謂"價值觀念",你看,他們那一次交換的禮物,是名貴的羚羊木雕和一把彎彎的小藏刀,這種感情純潔是純潔,可是這種做法畢竟不對,這樣確實給父母出了難題。討論討論,生活中應該怎樣處理這類事情?怎樣預防這類事情?要從課文中找插敍户根據。

明確:鼓勵學生從多方面考慮:例如,"爸爸"鬆齡楊木雕給孩子的時候,應該介紹一點有關這件工藝品的知識,讓孩子知道他的珍貴,注意保管。小朋友之間送東西,要徵求大人的意見。如果想課文寫的那樣,已經成為既成事實,處理的方式也大可以婉轉一些,要注意保護小朋友之間的感情。"我的父母"可以向萬芳的媽媽暗示一下,萬法方媽媽也不是佔小便宜的人,不會同意自己孩子收受這麼珍貴的東西的,重要得倒是叫 萬芳媽媽不要責備孩子。

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寫出學習本文的感受,題目自擬,課下交流。

課後記:在本課中學生們討論比較熱烈,但是抓不到問題的關鍵。應該在平時加強對學生這一方面的引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機敏進行辯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