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通用17篇)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 篇1

這是《最後一課》的第一個教時。學生已經預讀過課文,瞭解過課文故事的背景。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通用17篇)

第一個教學環節:閲讀,思考。(l5分鐘)

思考題:韓麥爾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

要求:閲讀全文。綜合課文內容,根據思考題表達見解。自讀課文15分鐘,並擬出發言要點。

學生活動

第二個教學環節:討論,朗讀。(30分鐘)

1.學生髮言,認為韓麥爾先生:

①是一個可憐的人

②是一個原先不大負責的人

③是一個嚴厲的人

④是一個普通的人

⑤是一個温和而嚴肅的人

⑥是一個有勇氣的人

⑦是一個忠心耿耿的人

⑧是一個愛國的人

⑨是一個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2.教師調控,組織討論三種“見解”:

①韓麥爾是一個普通的人

②韓麥爾是一個“可憐”的人

③韓麥爾是一個愛國者。

①韓麥爾先生是一個普通的人:

鎮上的一個教師。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課堂教學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時還“玩忽職守”……

②韓麥爾先生是一個“可憐”的人:

最後一次上課。明天就要永遠離開這個地方了。一動不動地瞪着眼睛看周圍的東西。臉色慘白,話説不下去。教了一節課又一節課……

③韓麥爾先生是一個愛國者:

換上禮服,紀念這最後一課。自責及對阿爾薩斯人直率批評。讚美法語。説明語言好比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恨不得把知識全教給我們。內心的極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寫“法蘭西萬歲”!(課文七處點到韓麥爾先生的愛國)

在討論中重點放在第③種“見解”。結合討論,誦讀韓麥爾先生的大段獨白,誦讀課文最後一部分,想象、描述這一精彩的特寫鏡頭,體會其中的情感,掀起課堂教學高潮。

3.討論,點撥:

作者為什麼不把韓麥爾寫成一個“高大”的“英雄”,而讓他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出現?

正因為普通,韓麥爾才能夠代表千千萬萬的法國人,他那熱烈而深沉的愛國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所有法國大眾所具有的,才使這篇小説所表現的成為整個法國民族的共同心聲……

評析

作為中國小教材,《最後一課》在我國已有超過大半個世紀的歷史。

它的教學內涵,實在是太豐富了。

於是像許多名篇一樣,在設計教案時往往讓人翻來覆去,頗費躊躇。

但此教例很有個性特色。

切入的角度好。教師扣住作品“一點兩線”(“最後一課”的激情點和兩個人物的思想發展線)這一藝術構思,開課便切入到一個主要人物身上,一線以串珠,相當成功地拎起了一連串的教學內容。

講析的角度好。教師變逐段講析為選點突破,將選點突破設計成多角度透視,通過“韓愛爾”這個點,不僅立體地多側面地透視到人物的方方面面,還透視到課文的人物塑造藝術、結構藝術、主題表達藝術。這是又一個角度的“一線以串珠”。

控制的角度好。教師設計的線條明晰,引導學生從三個側面討論人物形象,對七年級的孩子們來説,這叫適度。從教師把握的討論內容看,具有相當的精度,從教學過程看,內容豐富,有着較大的濃度。整個教例顯得豐滿、流暢,對“韓麥爾”的討論聯結着每一個教學步驟,這也是“一線以串珠”。

從此教例看來,名篇教學的最佳意境似乎應該是:在明快單純的教學視點中激盪出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 篇2

[整體設想]:

《最後一課》這篇小説一直被人們譽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小説將普法戰爭這一重大社會歷史題材濃縮在一所國小最後一堂法語課的場景裏,譜寫了一曲悲壯昂揚的愛國主義頌歌,創造了短篇小説藝術的典範,為世界人民廣泛傳誦。第一課時主要引導學生體會文中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第二課時着重探討小説的藝術特色,本課為第一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結合小説背景理解“最後一課”的含義。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是怎樣的人,從而感受法國人民在亡國之際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

3、懂得母語和國家之間的關係,樹立熱愛漢語、學好漢語的意識,培養自己的愛國感情。

[教學重點]:在分析人物形象過程中體會法國人民的愛國情感。

[教學難點]:

1、小弗郎士的情感變化線索。

2、分析韓麥爾先生的藝術形象。

[教學方法]:

概括法討論與點撥法

[教學準備]:掛圖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語言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尊嚴,學習、熱愛民族語言,就是維護國家的尊嚴,是愛國的表現,失去民族語言就等於喪失國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訴你,你再也不能學習漢語,每天你掛在嘴邊的普通話不能再用了,從今天開始你只能用日語交流,那麼你會有怎樣的感受感言)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都德的《最後一課》,體會一下國家被佔領,將要失去自己祖國語言的法國人民是什麼樣的感受。

二、瞭解作者及文體知識

1、阿爾封斯都德(1840―1897),法國十九世紀著名小説家。28歲的時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長篇自傳體小説《小東西》,獲得巨大成功。《最後一課》是他短篇小説的代表作,這篇小説寫於1873年,當時正是普法戰爭法國戰敗時期,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法國的阿爾薩斯、洛林等地區。為了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祖國,好永遠統治這些地方,普魯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這兩個州的學校,只准教德語,不準再教法語。《最後一課》就產生於這樣的時代背景。

2、的體裁為短篇小説,小説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小説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主,今天我們將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體會小説所要表達的情感。

三、整體感知課文,正音正字。

郝hǎo叟sǒu 懊ào悔 字帖tiè

強qiǎng迫 踱duó步 哽咽gěng yè

四、深入探討

1、最後一課的情形和平時有什麼不同嗎?(可從氣氛、學生、老師等角度歸納)(結合課堂實際情況,調動氣氛)

其一,過去開始上課的時侯,總是“一陣喧鬧”的教室,現在“一切偏安安靜靜的”,其二,平時嚴厲的老師,今天卻“很温和”。其三,老師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禮服。其四,後排還坐着好些鎮上的人,特別是郝叟老頭還翻開了一本初級讀本。教室裏有一種嚴肅的氣氛。

2、在整堂課的過程中變化最大的人物是誰?(小弗郎士)

3、在最後一課中小弗郎士對什麼的思想感情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請大家結合課文具體內容從對學習,對老師、對祖國幾個方面來談小弗郎士的變化。(小組討論)

A、小弗郎士本來是一個貪玩、不愛學習的孩子,他總是想着逃課,去找鳥窩,去溜冰,最討厭課本,覺得它們很討厭,帶着又那麼沉重。而現在他覺得它們都是他的好朋友,捨不得跟它們分手了。

B、以前他覺得韓麥爾先生是個很嚴厲的人,現在他稱韓麥爾先生為“可憐的人”,開始理解和同情韓麥爾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覺得他從來沒有這麼高大”。

C、對於祖國,作為國小生的小弗郎士一開始並沒有失去國土的悲痛,沒有愛國的意識,看到普魯士兵在操練還覺得比學習有意思,而在最後一堂課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義,懂得去仇恨普魯士的侵略者,説他們是“壞傢伙”,成長為了一個懂事成熟、熱愛祖國的孩子。

4、是什麼讓本來貪玩的小弗郎士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呢?是他的老師韓麥爾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國的慘痛巨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後一課的典型環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魯士侵略者對法蘭西人民民族感情的無情傷害促進了他心靈深處愛國主義思想的猛醒。

5、看來韓麥爾先生對於小弗郎士的影響非常大。你認為韓麥爾先生是一

個什麼樣的人呢?結合具體內容來談。(學生小組討論)

學生談時提醒:自己思考準備回答的同時注意傾聽同學的發言,進行反駁。

教師調控為三種理解。

a、學生髮言,認為韓麥爾先生

①是一個可憐的人②是一個原先不大負責的人③是一個嚴厲的人④是一個普通的人⑤是個温和而嚴肅的人⑥是一個有勇氣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個愛國的人⑨是一個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b、教師調控,組織討論三種“見解”。

①韓麥爾是一個普通的人②韓麥爾是一個“可憐”的人③韓麥爾是一個愛國者。

①韓麥爾先生是一個普通的人:

鎮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師。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課堂教學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時還“玩忽職守”“我不是常常讓你們丟下功課替我澆花嗎?我去釣魚的時候,不是乾脆就放你們一天假嗎?

②韓麥爾先生是一個“可憐”的人:

這是他給孩子們及鎮上的人上的最後一次課,明天就要永遠離開這個地方。離開他工作40年的地方,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語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節課又一節課,恨不得把全部知識都教給我們。這個可憐的人異常的難受,他一動也不動地瞪着眼看周圍的東西。臉色慘白,話也説不下去。……

③韓麥爾是一個愛國者:

換上禮服,紀念這最後一課,以表示對失去國土的敬意;對自己從前的工作態度進行了反省,對阿爾薩斯人進行了直率的批評;讚美法語,説法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説明語言好比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面對即將要喪失的祖國語言內心的極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寫“法蘭西萬歲!”這兩個大字。這些都足以證明韓麥爾先生對於祖國的熱愛。

(在討論中重點放在第③種“見解”。注意最後一部分,韓麥爾先生的語言、神態、動作的描寫。)

最後一部分,作者從人物描寫的哪些方面來刻畫韓麥爾先生?

語言: “我的朋友們啊”、“我――我――”;神態: “臉色慘白”“呆在那裏”;動作:轉、拿、使、寫、靠、做手勢。寫出了他對侵略者的強烈的憤恨和喪失國土給他的沉重的打擊,表明他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感。

(結合討論,有感情的誦讀韓麥爾先生的大段獨白,誦讀課文最後一部分,想象、描述這一精彩的特寫鏡頭,體會其中的情感,掀起課堂教學的高潮。 )

6、最後一堂法語課上,無論是本來貪玩的小弗郎士還是原本普通的韓麥爾先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畫韓麥爾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傳達給讀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藉助於對最後一課的描述,深入的刻畫了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的形象,表達了法國人民對於祖國的熱愛,對於侵略者的仇恨。

五、拓展延伸

1、普魯士侵略者為什麼不讓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的人民學法語了?

因為語言是民族的標誌和象徵,是聯繫人民思想的紐帶,它能使人們不忘自己的祖國,團結起來和侵略者鬥爭,求得民族的解放。普魯士侵略者想

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自己的祖國,他們好永遠統治這些地方,禁止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的人民學習自己祖國的語言,妄圖用這種陰險、毒辣的手段奴役法國人民。

補充資料:在我們國家也同樣出現過這樣文化侵略的現象,日本佔領了我國的東北三省後,為了奴役中國人民,日本人在東北強制中國人學習日語,給中國人灌輸自己是日本統治下的滿州人的思想,想從思想上徹底的奴役中國人,把中國人變為他們的奴隸。當然日本人的陰險用心並沒有得逞,否則今天我們就不能夠在這明亮的教室裏學習自己祖國的語言。

2、如今,隨着時代的需要學外語變成一種潮流,同學們如何看待學外語這個問題。(學習外語同樣是為了愛國,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3、如果這最後一節法語課結束前韓麥爾先生讓聽課的人各講一兩句話,請你選擇一個人物,根據他的個性,以他的身份寫出要説的話。

六、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學習了這篇小説,我們明白熱愛祖國就應該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今天我們有不少既熱愛祖國又認真學好語文的好同學,但是也有個彆嘴裏喊着愛國,心裏也想愛國,卻並沒有認真學好語文的同學。既然懂了這個道理,今後希望大家以更積極的熱情投入到我們祖國的語言文字――漢語的學習中去。

七、佈置作業:下堂課我們討論這篇小説藝術魅力的另一個方面:藝術特色。同學們可在這方面先作思考。

板書:

最後一課

都德(法)

環境:(時代背景)普法戰爭,法國戰敗

敬仰

人物: 小弗郎士 韓麥爾先生

喚醒

貪玩、不愛學習、幼稚 普通教師、不大負責任的人

情節:變

懂事、愛學習、愛祖國 愛國志士

情感:對祖國的熱愛,對侵略者的仇恨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介紹小説的時代背景。

2、理清小説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

3、理解課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寫及其作用。

4、分析韓麥爾先生形象。

5、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

6、利用小説對不家務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1、 心理描寫對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 文中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難點:

韓麥爾先生關於法語的見解和結尾動作描寫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一、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今天,我們將學習法國作家都德的愛國主義名篇《最後一課》。在這篇文章裏,通過一堂課,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深刻的主題——愛國主義。當國土遭到踐踏,尊嚴遭受凌辱,一個無憂無慮的天真淘氣的孩子,一個執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師,又將是怎樣的一種表現呢?

2、簡介課文背景:1870年7月爆發的普法戰爭是法國發動的。法王拿破崙三世為了阻遏普魯士用武力統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動,維護法國在歐洲的霸權,故發動了這場戰爭。但不到兩個月,法軍大敗。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包圍了馬黎。法國政府執行賣國政策,同普魯士簽訂了屈辱的停戰協定,賠款50億法郎,並把阿爾薩斯和洛林東部地區割讓給普魯士。小説寫於1873年,以剛剛結束兩年的普法戰爭為背景,反映了阿爾薩斯淪陷後,當地人民在侵略者強行禁教法國語言時所表現的悲憤情緒和愛國精神。

3、介紹小説三要素:在小説中,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是人物活動和情節發展的特定場所,是人物賴以生存的客觀條件的總和,猶如魚不能離開水而生存一樣,人物也不能離開環境而存在。環境對人物性格的形成和發展,對於推動情節的變化和發展,起着重要作用,用以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情節被稱為“人物性格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即是説小説中的人物性格正是通過情節的一步步發展來完成的。例如小弗朗士由調皮淘氣到開始懂事這一性格變化是通過“最後一課”的情節發展展示出來的,所以離開了情節,人物性格也就難以展示。人物是小説的中心,是小説思想感情的集中體現者,小説創作的成敗主要看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成功。

4、生字詞:捂(wǔ) 戒(jiè) 凳(dèng) 郝(hǎo) 叟(sǒu) 膝(xī) 詫(chà) 懲(chéng)

賺(zhuàn) 鑰(yào) 匙(shi) 藤(téng) 祈(qí) 禱(dǎo) 哽(gěng) 挾(xié)

懊(ào) 皺(zhòu)

徵發:舊時指政府向人民徵調人力或者財物。

祈禱:求神降福免禍的活動。

思量:心裏想。 詫異:覺得十分奇怪。

喧鬧:喧譁熱鬧。

懊悔:做錯了事或説錯了話,心裏自恨不該這樣。

慘白:(面容)蒼白。

二、梳理情節、分析人物

1、根據預習,理清小説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即完成課後練習一)

小説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為線索,巧妙地鋪設了故事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開頭——"小院子裏"1—6)序幕。寫小弗郎士在上學路上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和感受。

第二個階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鏡"7—10)開端。通過小弗郎士的觀察,寫出上課之前教室裏的情景。——課前

第三個階段("我看見這些情形"——"忘記不了"11—23)發展。寫韓麥爾先生講授最後一課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這是小説的主體。——課上

第四個階段("忽然教學的鐘聲"——結束24—29)高潮和結局。寫韓麥爾先生宣佈散學時的情景。——下課

2、學生有目的地在每一個階段找出描寫小弗郎士心理活動的句子,並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階段。——幼稚、怕提問

“我想就別上學了”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明確:怕提問。

“這些景象”指什麼?覺得“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説明了什麼?

明確:指“畫眉在樹林……正在操練”。幼稚。

“又出了什麼事啦?”設置懸念,

這一部分內容與文章中心的表達有什麼關係?

明確:巧妙地點明瞭故事發生的背景,並且為下面的情節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發展埋下了伏筆。

(2)分析第二階段。——疑惑、詫異

今天的情形和平時有什麼區別?説明了什麼?

平時上課 最後一課

氣氛 “學校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陣喧鬧,就是在街上也能聽到。” “一切都安安靜靜的,整個教室都有一種不平常的嚴肅氛。”

學生 “開課桌啦,關課桌啦,捂着耳朵大聲背書啦。” “上課前,學生們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課堂裏還坐着許多本村的人。

教師 “拿着大鐵戒尺在桌子上緊敲着,‘靜一點,靜一點……’” “我”遲到,會遭到先生的責罵。 “韓麥爾先生踱來踱去,胳膊底下夾着那怕人的鐵戒尺。” 督學來校視察或發獎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遲到,先生卻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極端肅靜代替了往日的嘈雜;嚴厲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來上課,穿着"督學來校視察"或"發獎的日子"才穿的服飾;最令小弗郎士吃驚的是課堂裏還坐着許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後一課"嚴肅、莊嚴、悲憤的氛圍,又進一步加深懸念。

(3)分析第三階段。——難受、懊悔

在最後一課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與平時有哪些不同?結合課後練習二找

出有關語句。

"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這句話,單獨成節,表達了他難過、憤慨的心情。

課後練習二:

1、 説明小弗郎士樸素的愛國主義情感被喚起,開始認識到學習祖國語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強了民族自尊心,產生了學好語言的責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愛國主義感情已經昇華,化為一種學習祖國語言的強烈願望和巨大動力。

4、 這聯想是對敵人的諷刺,表現出小弗郎士對被迫不能學習祖國語言的悲憤,對侵略者的仇恨,對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階段。——悲憤、懂事

“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麼高大”中的“高大”指什麼?

明確:指韓麥爾先生的愛國主義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顯得崇高、偉大。

3、你認為小弗朗士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從那裏看出來?

一、分析韓麥爾

2、 分析韓麥爾先生人物形象。

(1) 討論:作者描寫韓麥爾先生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明確: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

外貌描寫:……表示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敬意。

神態描寫:"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裏,一動也不動,瞪着眼看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這小教室裏的東西都裝的眼睛裏帶走似的。"這寫出了韓麥爾先生對畢生從事的教育事業的無限留戀,對祖國故土一往深情的熱愛。

動作描寫:……如:他轉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出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然後他呆在那兒,頭靠着牆壁,話也不説,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放學了,——你們走吧。”寫出了人物強烈深沉的愛國主義感情和告別講台的沉痛悲哀的心情.充分地表現了他愛祖國、恨敵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愛國主義感情推到了最高峯。

語言描寫:……如韓麥爾先生説: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鋼匙。寫出了韓麥爾先生對祖國語言的深刻理解和熱愛。

(2)指導朗讀:

深沉緩慢的語調來讀,表達出這位教了四十年法語的老師對這最後一課的眷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捨。

"我們必須把它牢記在心裏,永遠別忘了它,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開監獄大門的鑰匙",“監獄大門”比喻普魯士對法國人民的統治和封鎖,“鑰匙”比喻法國語言。除了表達強烈的愛國熱情外,還表達了對學生的無限期望,對民族和祖國前途的堅定信念。

結尾部分三個破折號的作用:

明確:解釋説明;聲音的延長;意思的遞進。

(3)討論:在"最後一課"中,韓麥爾先生的感情有怎樣的起伏變化?

上課一開始,他用"柔和又嚴肅"的語調説話。"柔和"表明他對祖國、同胞、學生的滿腔深情;"嚴肅"説明亡國的悲痛。當課上小弗郎士背不出書來的時候,他不責備學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帶着內疚的心情勇敢真誠地作自我批評,痛心地檢查自己的過錯,表現了高度的責任感和深厚的愛國熱情。接着,又深情地讚美了祖國的語言,讚美了祖國。當學生專心書寫的時候,他又陷入了沉思,體味着深沉的亡國之痛。當"最後一課"結束時,他盡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憤。

"深情、悲痛——思索、內疚——沉思、悲憤"是韓麥爾先生感情的變化,從中藴含着他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無比的痛恨。

(4)總結:本文是一首愛國主義的交響曲,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是這首交響曲的主旋律。文章通過對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的言行的描寫,刻畫了人物的典型形象,在他們身上表現了任命同仇敵愾,抗擊敵人的決心,反映了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感情。

(5)形成板書:

情節 人物

小弗郎士 韓麥爾先生

上學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問

課前(開端) 疑惑、詫異 線 深情、悲痛

課上(發展) 難受、懊悔 索 思索、內疚

下課(高潮和結局) 悲憤、懂事 沉思、悲憤

心理 肖像、動作、語言

二、環境描寫在本中的作用。

1、找出序幕中的兩處環境描寫:

明確:"天氣那麼暖和,那麼晴朗!"

(1)"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後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這些景象,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還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學校跑去。”這兩句話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門時所見到的場景,包括了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點明瞭《最後一課》的具體時間和時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會環境描寫,它真實而又十分簡練地交代了國土已被侵略軍所佔領,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殘酷的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第二句話是寫“我”的心理,反映小弗郎士無憂無慮、貪玩幼稚,竟不懂民族的災難。這是為後邊寫他覺悟成熟做鋪墊,以顯示最後一課的巨大教育作用。)

(2)"看見許多人站在布告牌前"這一環境描寫又表明什麼?(布告牌上貼着的雖然只是一張公文,但它威力極大,逼迫人們不得不法執行和就範。也正是它,才直接導致了"最後一課"。)

(3) 課前的環境描寫有什麼作用?(烘托出"最後一課"嚴肅、莊嚴、悲憤的氛圍,又進一步加深懸念。 )

(4)“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着”描寫的作用?(鴿子是和平的象徵,表現出小弗郎士對被迫不能學習祖國語言的悲憤,對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韓麥爾先生小院的描寫有什麼作用?(表達出這位教了四十年法語的老師對這最後一課的眷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捨。)

三、問題探究:

1、“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你怎樣理解?

(亡了國,當了奴隸,如果牢記祖國語言就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的祖國,就會隨時激發愛國心和對敵鬥爭的意志,永遠不會忘記為恢復國土爭取自由、解放而鬥爭,所以説這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是一個隱喻)。

2、“我的朋友啊,”他説,“我——我——”請你按韓麥爾先生當時的思想狀況,把在此句沒説出來的話補寫出來。

韓麥爾先生由於痛苦和悲憤,話斷斷續續地説不出來。如果説出來,可能是:“我要走了,再也看不見你們了。”“我希望你們永遠不要忘記祖國的語言,要永遠做真正的法蘭西人。”

3、“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條出名難學的分詞用法語從頭到尾説出來,聲音響亮,口齒清楚,又沒有一點錯誤,那麼任何代價我都願意拿出來的。”這句話表現了小弗郎士什麼樣的心理?(表現覺悟了的小弗郎士強烈的要學好祖國語言的慾望。)

4、“啊!這最後一課,我真永遠忘不了!”為什麼他忘不了?他永遠忘不了的是什麼?(這最後一課使他受到深刻的教育。韓麥爾先生對法國語言的讚美所反映出的對祖國的愛,對學生們語重心長的告誡;村民前來聽課的動人情景;亡了國的人不準學祖國語言的羞辱,這些都是他永遠忘不了的。)

5、指出下列比喻句的本體和喻體,並説説它們的含義

(1)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本體是“語言”,喻體是“鑰匙”。“監獄”(比喻普魯士對法國人民的統治和封鎖)使人失去自由,任人宰割;“打開監獄大門”,使人重新獲得自由。語言是民族的標誌和象徵,是聯繫人民思想的紐帶,亡了國的人只要牢記祖國的語言,就不會忘記自己的祖國,心中就會燃起永不熄滅的收復祖國失地的鬥爭火焰,就會團結起來和侵略者鬥爭。從這個意義上講,語言好比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2)這些字帖掛在我們課桌的鐵桿上,就好像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中飄揚。(本體是“字帖”喻體是“小國旗”韓麥爾先生精心設計了這樣的新字帖,是要讓學生記住:“阿爾薩斯是法蘭西不可分割的領土,決不容敵人侵佔。”可見老師用心良苦。小弗郎士有如此的感受,説明他領悟了老師的意圖,愛國感情將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的心緊緊地連在一起了。)

6、小弗郎士在小説中起到什麼作用?(小弗郎士在小説中有貫穿故事情節的作用。另外,小説表現的是法國人民的愛國之情,只要想想小弗郎士的變化及他的內心感受,就會自然的嚮導對小弗郎士的描寫,深化了小説的主題。)

7、探究:作者為什麼不把韓麥爾寫成一個高大的戰鬥英雄,把小弗郎士寫成一個少年英雄,而讓他們都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出現?(正因為普通,韓麥爾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夠成為千千萬萬法國人的代表,他們那樸素、熱烈、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國大眾所具有的,才能使這篇小説所表現的成為整個法蘭西民族的共同心聲。)

8、《國際歌》,讓學生沉浸音樂世界,回憶故事情節,想象故事情境,體會文章主旨

深入探究:從韓麥爾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們學習到了哪些金子般的東西?對於愛國主義你有什麼樣的認識?(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感悟)

9、解題:作者在文中多次重複“最後一課”,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樣的作用?

明確:韓麥爾先生在開課時宣佈:“這是我最後一次給你們上課了……今天是你們最後一堂法語課……”這幾句話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靈裏轟然炸開,鎮公所門前的佈告,教室裏異乎尋常的情景,現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這句話,單獨成節,表達了他難過、憤慨的心情。“啊!這最後一課,我真永遠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對“最後一課”的嚴肅意義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經由天真幼稚變得懂事成熟起來了。重複出現,既緊扣課題,又表達了對這最後一課的眷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捨。

總結:不朽的東西都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最後一課,我們看到了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正在上演,在這種特定的時刻,埋藏在人們心靈深處的愛國情、亡國恨一起迸發出來,無不崔人心魄,催人淚下。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體會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瞭解魯迅作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愛戴之情。

2、學習作者善於擷取生活瑣事來展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3、學習作者用質樸平實的語言表達真情實感的寫作能力

教學重點:

學習作者淺白質樸、清新雋永的語言和善於通過生活瑣事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1、 理解蕭紅筆下的魯迅形象,體會魯迅豐富而細膩的感情世界。

2、學習從多角度多側面挖掘人物內涵。

教學方法:

討論法 問題教學法

【教學過程 】:

一、課文導入

同學們,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這樣一個人,為了療救愚弱的國民,他棄醫從文;為了揭露“吃人”的社會,他上下求索。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鬥士。他一生致力於喚醒麻木不仁的國民,是當之無 愧的偉人。這就是魯迅先生。對於魯迅先生,同學們再熟悉不過了,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曾經學過的魯迅的作品。

魯迅文學中的魯迅形象:

小時候的魯迅 —— 天真、爛漫、充滿童趣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

赴日本 求學時期、棄醫從文的魯迅 —— 覺悟、思想、愛國情懷

《藤野先生》

回國組織同盟會時期的魯迅 —— 覺醒追求、執着堅定

《孔乙己》

老師啟發導入:

從學過的這些文本中,同學們似乎很容易不由自主地選擇“偉大”這個詞來形容魯迅,他的地位如同聖人一般高大,好像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滿了嚴肅的意味,讓人只可遠觀,難以接近。

在今天我們要學習的《 回憶魯迅先生》裏,作者蕭紅就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平凡的魯迅先生。

作者簡介

蕭紅

二、初步感知——感悟魯迅的普通與平凡

同學們課前也做了預習工作,下面同學們快速通讀文本,感悟 蕭紅塑造的魯迅形象。以小組為單位,思考一下,在這篇回憶錄中,作者一共敍述了魯迅先生哪些生活細節?

魯迅的“笑”

魯迅的步伐

魯迅品評衣着

魯迅的休息

魯迅晝夜陪客人、加班

魯迅談鬼故事

海嬰的問好

病種時刻伴隨的小畫

魯迅最後的時刻

<討論>你覺得哪個片段給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為什麼?

三、深入文本——感悟魯迅平凡之中藴含的不平凡

老師引導:

體貼、明朗的笑、幽默展現了魯迅先生和我們一樣也是擁有喜、怒、哀、樂的“普通人”。然而,如果我們細細品味細節,似乎還是能品出了異於常人的魯迅,我們彷彿又看到了“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接下來我們再來品讀文本,感悟一下在那些看似平凡的言行中是否藴含着不凡之處。

現在大家將文本內容再次快速閲讀,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並形成文字內容,完成“任務二”馬上每一組請一位同學來彙報成果。

1:作者形神兼備地描繪了魯迅的一些習慣動作,比如走路很輕捷,“剛抓起帽子來往頭上一扣,同時左腿就伸出去了,彷彿不顧一切的走去”,這些動作表現出魯迅先生怎樣的精神?

這些動作表現出魯迅一往無前、義無返顧的大無畏精神,畫龍點睛般地勾畫出一個獨一無二、鮮靈生動的“活的魯迅”。

2: 既然魯迅先生“誰穿什麼衣裳我看不見”,作者為什麼要詳寫魯迅先生對衣着的 品評見解?

作者意在給我們呈現一個全方位完整的魯迅形象。“看不見”是指魯迅先生從來不關注穿着,説明他的注意力不在此,但他卻從不缺乏審美觀。魯迅先生服飾美學觀的核心思想是強調和諧,這些美學觀足見他獨到的眼光。最後,作者借許廣平之口,“周先生什麼書都看”,從側面説明了魯迅先生知識的廣博,學養的豐厚。

3:作者寫魯迅先生的休息,強調了他“翻一翻書就是休息”,表現了魯迅先生的什麼特點?

表現魯迅先生對時間的珍惜。

4:作者詳寫魯迅先生一天的時間安排,有何用意?

突出魯迅先生與常人不同的作息習慣,説明魯迅先生 抓緊一切時間工作,表現了他忘我奮鬥的偉大情懷。

5: 作者寫了一段魯迅談鬼的故事,有何用意?

表現魯迅先生勇敢大膽、幽默詼諧、富有科學精神。

6: 作者寫病中魯迅先生常看的一幅木刻畫,有何用意?

這明顯是一幅生命的圖贊,女人和飛散的頭髮,再加上小紅花,完全是鮮活的生命。暗示魯迅先生頑強的生命毅力。

7:文末寫魯迅生命的結束,突出“像他平日一樣,工作完了,他休息了”,這是什麼手法?有何用意?

作者運用諱飾手法,表現魯迅“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徹底的奉獻精神。表達作者的無限悲痛和懷念之情。

老師引導:(作者在寫作中運用了細節描寫,流露出真摯情感,除此之外,我們發現,這篇文章在語言方面有什麼特點?“樸實” 接下來我們通過幾段樸實的句子來分析下句子中加點詞語特殊含義)

四、品味語言

聯繫上下文,體會加橫線詞語的含義

1.人家都起來了,魯迅先生才睡下。海嬰從三樓下來了,揹着書包,保姆送他到學校去,經過魯迅先生的門前,保姆總是吩咐他説:“輕一點走,輕一點走。”

第一句話,採用了對比的寫法,一個“才”字突出魯迅先生忘我的工作習慣,話雖平淡,情感卻十分深摯。第二句話,主要是寫保姆對海嬰的吩咐,一個“總是”表現了魯迅先生徹夜工作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同時也是魯迅長期不顧身體健康忘我工作的側面表現。

展開全文閲讀

2“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腳,就立刻變成了人。”我想,倘若是鬼常常讓魯迅先生踢踢倒是好的,因為給了他一個做人的機會。

聯想到魯迅先生戰鬥的一生,吶喊的一生,這裏的“鬼”與“人”就都有了象徵意義:這裏的“鬼”是指那些品格低下,思想落後或者是立場錯誤的文化人,讓魯迅先生踢踢即為被魯迅先生批評、批判,揭露其身上的劣根性,如能改正,自能改頭換面,重新做人!

3.魯迅先生以為自己好了,別人也以為魯迅先生好了。準備冬天要慶祝魯迅先生工作三十年。

言淺意深,詞輕情重。兩個“以為”,與魯迅病情的實際相對立。魯迅先生“以為” ,是因為他一貫的不畏懼疾病,一貫的樂觀自信;別人——熱愛他的人“以為”,是因為對他的身體健康抱有太強烈的期望。然而不幸的是,這都是錯覺——真是悲從中來。“準備冬天要慶祝”,因為都“以為”魯迅先生病好了;特別提到“冬天”,因為,魯迅先生在10月17日逝世,人們的期望與殘酷的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使悲傷之情更深。

五、總結

主旨

這篇散文通過對魯迅先生的笑聲、走路、待人接物、讀書、寫作、養病、去 世等生活細節的描述,展示了偉大的魯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現了魯迅先生的審美情趣以及魅力氣質,抒發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熱愛和懷念之情。

2. 寫作特色

(1)真摯的情感表達。作者對魯迅的性格為人、日常生活十分了解,他時時處處都感受到魯迅偉大的人格魅力和無私、誠摯、寬厚慈愛的長者風範。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細膩描寫了魯迅的生活細節,字裏行間滲透着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愛戴、崇敬和懷念之情。

(2)淳樸的語言藝術。課文記敍了魯迅先生的一些瑣事,以樸實的語言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平易近人的魯迅先生,充滿了對魯迅先生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3)生動的細節描 寫。作者敏鋭地捕捉了魯迅先生的許多生 活細節,以小見大,微中傳神,情真意切。

普通而平凡——平凡中藴含不平凡

(通過細節描寫塑造神韻兼備的魯迅形象)

結束語:

感謝作家蕭紅,讓我們結識了“走下聖壇”的魯迅先生,也學習了作者在散文創作方面不凡的功力。有的同學一提到寫作文就頭疼,不知從何下筆;有的同學擔心文筆不好,寫不出好文章來。其實只要善於從平凡的小事中挖掘素材,有真情實感,不用華麗的辭藻,也一樣能寫出感人至深的文章來。希望通過本文的學習,對你的寫作有所啟迪。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善於從擷取生活瑣事中去展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2、體會作者多種描寫手法的藝術效果。

2、體會偉人魯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性格和深厚的愛國情感、“孺子牛”般奉獻精神。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思路:

1、整體把握——深入瞭解——討論課文

2、走近魯迅——學習魯迅——反思自己

3、魯迅的形象:偉大——平凡——偉大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提起魯迅,總會想起很多詞語:深邃、沉重、嚴厲、倔強……濃黑的一字須,根根向上的頭髮,面目嚴肅冷峻,這是魯迅通常留給我們的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的魯迅也是這樣嗎?提起魯迅我們還會和偉大睿智聯繫在一起,但日常生活中的魯迅也是不苟言笑的嗎?他有沒有平凡的一面?我們經常説偉大往往寓於平凡之中,這句話適用於魯迅嗎?我們是否能從他平凡生活中發掘出他偉大的一面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一起探究一下蕭紅筆下的魯迅形象。

二、默讀課文,初步感知

思考:讓我們一同走近魯迅,請同學介紹你所瞭解的魯迅。

三、深入研讀討論

1、請大家默讀課文,總結課文共寫了幾個有關魯迅的片段?可以歸納為幾類?

明確:共10個6類,分別圍繞外貌行動、待人接物、飲食起居、讀書寫作、休閒娛樂、與青年們交往6類生活場景來描寫和塑造魯迅先生的,使之具體、形象、生動。

2、哪一個片段最能打動你或者你認為寫的最好?聯繫自身或現實生活談談你的認識?

(1)、外貌行動

第1個片段,概括寫魯迅先生“笑”的情態,突出其“明朗”的特點;概括寫魯迅先生“走”的情態,突出其“輕捷”的特點。

(2)、待人接物

第2個片段,具體寫魯迅先生對“我”和許廣平的衣着批評一事,充分顯示出魯迅先生對待青年人既嚴肅批評其缺點,又不倦地給予幫助。

(3)、飲食起居

第3個片段,概括寫魯迅先生的飲食情況,喜歡北方飯菜,讚美蕭紅做的飯菜可口;魯迅的胃不好。

第7個片段和青年交往中咖啡、可可、汽水之類家裏都不預備,家裏“餅乾”,“向日葵子”;

第8個片段,魯迅簡易而兩用的枱燈;

第9個片段,和青年的交往,一次外出吃福建菜,海嬰説菜不新鮮,全座的人都不相信,魯迅確信孩子的判斷,事實證明的確如此,説明魯迅先生不會輕易抹殺孩子的天性。

(4)、與青年交往

第6個片段,讀青年人的來稿,直至深夜

第9個片段,泡一壺紅茶,和青年們一談就一兩個鐘頭,談論當時中國的局勢,如“偽滿洲國”

(5)、休閒娛樂

第7個片段,看電影,介紹“珂勒惠支”的版畫,以及史沫特烈援助當時的中國的事情;

(6)、讀書工作

第4個片段,幫助瞿秋白先生校訂《海上述林》,聯繫出版社。

第5個片段,與馮雪峯交往,支持革命,熱愛祖國;

第8個片段,寫先生夜間工作的情景,飽含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無限崇敬,感念之情.

第10個片段,詳細寫魯迅先生生病的情景,概括寫魯迅先生病中筆耕不輟。

3、請就文中描寫的魯迅背影,寫一段你的感悟,80字。

四、小結 :

閲讀魯迅的著作,我們可以感知作為思想家和文學家的魯迅;今天又通過蕭紅的回憶,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生活化真實化的魯迅,讓我們親臨到魯迅偉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關心、扶持青年人和熱愛祖國、支持革命是寓於平凡而真實的日常生活中的,或許正如人們所説,偉大正是寓於這種平凡之中吧,也一如他在詩歌中所説的那樣: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 熟讀,疏通文意。

2、積累重點實詞。

3、體會人物對話的語氣,分析其性格特徵。

4、探究內容,總結學法。

過程與方法

1、理解故事所闡明的道理。

2、揣摩人物的語言特點

3、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學法指導與適當點撥相結合。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治學要刻苦,提高修養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重點實詞的積累。

難點:揣摩人物的語言特點。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進程:

學習目標:

1、 熟讀,疏通文意。

2、積累重點實詞。

3、體會人物對話的語氣,分析其性格特徵。

4、探究內容,總結學法。

一、導入

談話導入:回憶學習古文的方法。

二、新課:

1、板書課題:孫權勸學

2、介紹作者,

3、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分角色朗讀,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2)自主學習,積累重點詞語。(方法:查看法)

4、再讀課文,合作學習。

合作翻譯,疏通文意。(方法:加字法,推斷法。形式:兩兩合作,全班展示。)

5、 熟讀課文,深入探究。

(1)孫權怎樣勸學的?

(2)當呂蒙推辭了,孫權又怎樣辦呢?表達了怎樣的心態?

(3)沒有達到勸學的目的,接下來,孫權怎麼辦呢?

(4)從上面的勸説可以看出孫權勸學的什麼特點?

(5)呂蒙學習以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看看魯肅有什麼反應?

進一步挖掘,深入文本:

分析人物性格特徵:

本文沒有直接描寫人物的神態、動作等。 但由於人物語言個性鮮明,因而讀者從人物的對話中就可以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點

結合對文中人物語言的揣摩,你看出文中人物的什麼性格特點?

6、 拓展延伸: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誰?作者運用什麼手法來突出人物的?

2、呂蒙由不學到學有所成的變化給你哪些啟示?

三、學習方法總結:

讀-------積累-----遷移

推薦文章:“悟”讀古文。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 篇7

本冊教材是按照《課程標準》編排的新教材,體現了新理念和新目標,致力於構建新的教材系統,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全書按主題合成單元,每個單元按照主題進行綜合訓練,努力吸引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綜合學科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不斷的實踐中,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培養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學的總要求:

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更新教學理念,大膽進行教學改革,實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創造性學習,創造必要的條件,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進一步提高,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

教學措施:

一、 以深化語文教學改革為契機,加大課堂教學質量。

深化教學改革力度,積極投身新課改,運用先進教學理念和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激發學生地學習興趣,喚起問題意識,實施教學民主化,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教師要做到教學五認真,實施集體備課,集思廣益,總攬全局,面向全體,做好試卷分析,找出教學中的薄弱環節,注重補差補缺,爭取教學大面積豐收。

三、 認真抓好聽説讀寫訓練,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結合教材中的名着欣賞,誦讀欣賞、引導學生進行綜合訓練,尤其要注重培養語言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

四、 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增強學習的後勁,為學生今後的發展打下基礎,重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確立語文教學的新理念。

五、 搞好第二課堂活動,引導學生多讀文學名着,多讀健康有益的課外讀物,提高文學修養,陶冶高尚情操,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方法,拓寬學生學習的領域,使學生獲得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六、 注重學科之間的聯繫和相互滲透,強化綜合能力的培養,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努力提高語文素養,實現語文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終身受用,為會考和大學聯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 篇8

【導學目標】

1.體會文本伏筆手法運用的精妙。

2.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性偉大。

3.找出文中的伏筆和照應之處。

4.感受小姑娘崇高的品質,進而體會人性之偉大。

【課時計劃】1課時

教法指導:

1.自主學習讓學生圍繞“自學互研”中的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

(1)學生帶着導學目標,認真閲讀課文及相關參考資料,捕捉課文中的關鍵段落、句子、詞語,儘量獨立完成步驟二中的思考題,準備展示交流。

(2)記錄疑難問題,將自主學習沒有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用於合作探究時解決。

2.合作學習

(1)每個小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驟二中的答案,同小組內其他成員在小組長的統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驟三中的思考題。

(2)同桌之間互相討論,有分歧不能達成一致的,小組討論;小組內不能達成一致的,組長記錄下來,以備全班討論時交流。

(3)全班討論時,教師不能一下子給出答案,在學生思維的火花充分碰撞後,再點撥引導,達到啟發思維的目的。

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眼睛是心靈的窗户。不管如何,時刻讓你的眼睛探索到這個世界的美好才是選擇,我們就應該時刻帶好自己的眼睛用它們去捕捉每一個美的瞬間。不要讓它們消沉下去,失去對美好世界的探索。回眸20__,中國科幻小説界最吸引眼球的作品就是這部《三體》,説到《三體》,就一定要提到作者--劉慈欣,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這篇有關“眼睛”的文章。

自學互研生成新知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生難字詞

(1)字音

點綴(zhuì)漫步(màn)遲鈍(dùn)閒暇(xiá)

凸現(tū)拍攝(shè)蔚藍(wèi)合攏(lǒnɡ)

(2)詞義

遲鈍:指反應遲緩;腦子不靈敏。

閒暇:泛指閒空沒有事的時候。

不期而遇:沒有約定而遇見。指意外碰見。

心有靈犀:現多比喻雙方對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領神會。

天涯海角:形容極遠的地方,或相隔極遠。

2.作者名片

劉慈欣,大陸新生代科幻的主要代表作家,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發表科幻作品,曾於1999年至20__年連續五年獲得科幻小説銀河獎,至今發表中短篇科幻小説20餘部,他的作品因宏偉大氣、想象絢麗而獲得廣泛讚譽。

3.文體知識

科幻小説,是小説類別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着科學事實和預見、想象。通常將“科學”“幻想”和“小説”視為其三要素。是隨着近代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文學樣式。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指導朗讀

聽範讀錄音,小組互讀精彩片段。

2.整體感知

(1)請看標題--《帶上她的眼睛》,你能設計幾個怎樣的問題來考考同學們?

帶上她的眼睛去幹嘛?(帶上她的眼睛去看這個世界。)

【交流點撥】①為什麼要帶上她的眼睛?(帶上小女孩的眼睛最後一次領略地球表面的風光。)

②為什麼是最後一次呢?(因為小女孩被困在地心裏面再也無法出來了。)

③為什麼出不來了呢?(因為她是“落日六號”的領航員,飛船在地心出了事故,所以她被困在了地心。)

(2)將剛才同學們的回答連貫起來,寫成一段話,來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

【交流點撥】我覺得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落日六號”地航飛船失事了,領航員小姑娘被困在了地心,再也無法看見地面世界,所以主任讓我帶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步驟三精讀課文探究寫法

1.本文曾獲得1999年第11屆銀河獎一等獎,其能夠獲獎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構思的巧妙。

【交流點撥】第2段:“是一個好像剛畢業的小姑娘”。

第43段:“飛船上的生命循環系統還可以運行50年至80年,她將在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裏度過自己的餘生。”

寫出了剛剛畢業的小姑娘,花季才剛剛開始啊,就被終身囚禁,太慘了!開頭的那句“是一個好像剛畢業的小姑娘”是為後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這樣的表現手法叫伏筆。

2.巧妙地運用伏筆與照應,可以收到雖在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的效果。文中像這樣的伏筆還有不少,它們究竟有什麼作用呢?

運用旁批法來體會其作用。課文中原有一些旁批,找出文中其他地方的伏筆和照應之處,通過旁批的方式,説説這裏的伏筆和照應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每個同學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處旁批,寫出自己獨特的體會或疑惑。寫完之後交換看,精選最棒的一則旁批交流。鄰座的同學互相觀摩,看看別人是怎麼寫的,組長負責組織。

(1)“熱,熱得像--地獄。”小女孩説的這句話非常奇怪,為什麼會熱呢,因為太空中是很寒冷的,這不合常理。而且還説熱得像地獄,這就更加難以理解了。這幾處就是埋下的伏筆。

因為“飛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質中”,“周圍是温度高達5000攝氏度,壓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鐘內變成金剛石的液態鐵鎳!”當然會熱得像地獄。

(2)小女孩為什麼不想讓大家知道她現在的處境呢?不想讓文中的“我”知道她是一個被囚禁在地心裏再也出不來的人呢?

【交流點撥】小姑娘是想一個人承擔這些生命中巨大的苦難,不想朋友們為她擔心,這是一個懂事的小姑娘。從反面來説,這也説明這個小姑娘處境實在是太慘了,慘得連她自己都不願意向別人提起這個事情。

(3)“呀,真美,能聞聞它嗎?不,別拔下它。”這是一處伏筆,照應後文的“生命算什麼,僅僅能用脆弱來描述它嗎”?

【交流點撥】因為小姑娘深知自己根本就沒有希望回到地面了,所以她對這些小花產生了一種同病相憐的感覺。她已經把自己當成了小花--那麼脆弱,卻又那麼頑強。

3.同樣的脆弱,同樣的悲慘。小花的生命是脆弱的,小姑娘的生命同樣是脆弱的。所以説,文中這麼多的伏筆和照應,歸根結底,都是為了表現出小姑娘的處境。小姑娘的處境怎麼樣?請你設想一下。

【交流點撥】同它對接,在艙門打開的一瞬間,我看到了“落日六號”內整潔的陳設。我走了進去,那個小姑娘同二十年前相比,長高了,這是在失重環境中長期生活的人的通病。她對着我微微一笑,説:“你來了。”這二十年的光陰,就在她的微微一笑中煙消雲散。我帶着她回到了地面,她留下的資料果然起了大作用,人類對地心世界的認識更為充分,一個嶄新的紀元開始了。

步驟四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總結課文

文中的伏筆與照應,構思巧妙,引人入勝,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科幻作品的無窮魅力。希望本文的學習能夠為大家打開一扇閲讀科幻作品的大門,領略科幻的神奇。

【交流點撥】今天通過對科幻小説伏筆的旁批與品味,我們不僅讀出了構思的精妙,也讀出了科學及獻身的精神。願同學們課外讀更多的佳作,在自己的作品中也能學上一招。

2.拓展延伸

平時我們接觸過不少科幻小説,請展示一下這些科幻小説。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① 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②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道德、情感、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大家已經接觸到了許多詩歌,那麼在上課之前,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什麼是詩歌?”詞典上的解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有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我認為詩歌的最大特點就是表現了一種美的追求。《荷馬史詩》表現了一種悲壯雄闊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現了一種心有靈犀的美,即使是《惡之花》《死水》這樣的詩篇,寫了種醜惡的事物,也是為了表現對逝去的美的留戀和對現實毀滅美的憤慨,這是一種追求之美。同樣,我們可以從抒發個人情感的愛情詩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寫人生哲理的詩歌也同樣是美的樂園。我們學習這兩首詩歌,首先要去體會這種詩歌的美,通過我們的朗讀,通過我們的體會,通過我們的品味來感知這種美。

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

俄羅斯文學博大精深,在世界範圍內有着廣泛的影響,且大師輩出。同學們能説説他們的名字嗎?(譬如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馬雅科夫斯其、萊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廣為傳誦的俄羅斯詩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學生自由回答

三、簡介作者

哪位同學知道這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的情況?

明確: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詩人,小説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生於莫斯科一個崇尚文學的貴族家庭。成年後不斷髮表詩歌評擊時政,歌頌自由,被視為自由主義的代言人。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擊,他對曾被兩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終不愈地信守着詩中表達的生活原則,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雖然被沙皇政府陰謀殺害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鼓舞着人們。他的詩具有很高藝術成就和無言的藝術魅力。俄羅斯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別林斯基曾這樣讚譽普希金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 可先讓學生讀有關資料,教師進行介紹,強調普希金的悲劇一生 樣鏗鏘有力。”但“詩是不可翻譯的”,譯詩不等於原詩,而我們現在又只能通過譯詩來學習、欣賞,但願我們能儘可能地領悟到這首詩的美。

四、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裏,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裏夫紀念冊上的。那裏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沒有喪失希望與鬥志,他熱愛生活,執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四、聽、讀詩篇

1、聽課文錄音。

2、劃分朗讀節拍。

3、自由朗讀。 由教師範讀,再由學生讀

五、結合體驗,研討問題

1、 問:詩人在詩中闡明瞭怎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説説你曾有過的體驗。明確:詩中闡明瞭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的時候要善於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我們一定要永葆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2 、 問:如何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明確:見教參。

3、 問: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要用形象説話,最忌直白的説理,而這首詩通篇沒有任何形象,卻以説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詩,想想原因何在? 學生討論

4、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為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後,喜歡這首詩嗎?為什麼?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這首詩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這裏。 學生自由回答,最好聯繫實際

六、遷移積累

1、 仿句練習仿照《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一節,續寫下面的詩句。假如生活 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

2、 背誦全詩

七、拓展提高:課後探究性閲讀普希金詩詩集,下堂課交流。 作為作業 完成

第二課時

《未選擇的路》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課

1、 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2、 交流閲讀普希金詩集的情況。 學生交流

二、導入 新課: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的叮嚀與囑咐使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還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該怎麼辦?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這首詩中表達了他對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紹詩人: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他徒步漫遊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其代表作有詩集《少年的意志》《白樺樹》等。他在晚年成為美國的非官方的桂冠詩人,美國參議院曾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因此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三、朗讀詩篇

四、合作探究

1、請同學們反覆讀幾遍全詩,思考詩中的“路”有什麼含義?明確: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裏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徵手法。

2、全詩共5小節,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小節的意思。找出詩中最令你感動的詩句或詞,談談你的體會。 先朗讀由學生單獨回答。明確: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後的悵惘——多年後的回顧、歎息

3、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麼重點又寫未選擇呢?明確:見教參“問題研討”

四、感悟哲理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

明確: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可以講一講蘇格拉底有關麥穗的事例。 學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徵與比喻的概念。什麼是象徵?象徵跟比喻有什麼區別?

象徵:用具體的事物表示某種特殊的意義。明確:所謂象徵,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説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象徵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徵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出示兩首詩,讓學生判斷這哪一首詩用了象徵,哪一首詩用了比喻?“我靠長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瑪洛酒,我將這酒飲盡,然後倚靠着這支長矛。”——阿爾基洛斯科《詩人之矛》象一顆山上的風信子,被牧人用腳踏了又踏,卻在地上開出紫花。——薩福《新娘》本詩的美正體現象徵的運用上,詩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打動了讀者的心扉。 首先明確概念,再由教師闡述兩者區別

六、積累聯想

1、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請根據你的積累,另寫出兩條關於“路”的名言警句。

2、結合《爸爸的花兒落了》課後練習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談談成長曆程上的體驗。

七、綜合性訓練:出然後分小組出一期“詩歌園地”的手抄報。

教後記: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的叮嚀和囑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教會學生去怎麼做。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 篇10

知識與技能

1.在掌握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

2.學習作者凝重輕靈、簡潔流暢的語言風格。

過程與方法

1.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

2.把握作者展開論點的論證過程,學習本文嚴密的論證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悟作者偉大的智慧及苦樂觀,樹立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

重點 對人生觀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

難點 訓練嚴密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導入

痛苦和快樂是人類永恆的話題,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最痛苦和最快樂的事。你認為什麼是最苦?什麼是最樂?(談話)剛才,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麼,還有一個人沒有發言,它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為什麼是“最苦”,什麼是“最樂”。

作者簡介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曾參與“戊戌變法”,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文風流暢、犀利、凝練。著有《飲冰室合集》。

教學過程

1.議論文小知識

(1)議論文的三要素:

論點:一篇文章只有一箇中心論點,可以有分論點。論點應該鮮明、準確、概括。

論據:用來證明論點的材料,有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兩種。

論證:提出問題(是什麼)→分析問題(為什麼)→解決問題(怎麼辦)

(2)常見的論證結構:a.總分總式結構 b.對照式結構 c.層進式結構 d.並列式結構

(3)常用的論證方法:舉例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道理論證。

2.解題:

題目是一個並列短語,前後兩個詞語意思相反,作者談的不是一般的“苦與樂”,而是把論題集中在“最苦與最樂”上。

通讀課文,回答問題。

1.人生什麼事最苦?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於身上揹着一種未來的責任。”

2.人生什麼事最樂?

“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3.人們應該怎樣對待責任?

應該像“君子”那樣,“把這種.種責任攬在身上”“日日在那裏盡責任”,而不是“將責任卸卻”。

4.根據以上問題,分析課文結構。

結構:分總。

1.默讀課文,把握本文嚴謹的思路。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揹着一種未來的責任的?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設問句,提出關於人生最苦的許多答案,並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後再提出自己的觀點,自然貼切,水到渠成。

通過與貧窮、失意、老去、死亡進行對比,説明這些痛苦都有辦法排除,而獨有責任未了是無法排解的。

(2)到底什麼叫責任?它的範圍有多大?作者是怎樣層層深入闡述的?

顯而易見,欠錢沒還,受恩沒報,得罪人沒賠禮,這都是未盡責任的表現。由此推之,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乃至於對自己,都是有責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個“凡屬”,概括了所有的責任。

(3)作者如何闡述“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的?

作者引用了古語、俗語、孔子的話,從解除心理負擔,體會有活力的人間趣味這個側面,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4)作者是怎樣闡述苦樂與責任之間的關係的?結論是什麼?

--人因有責任而苦,盡大責得大快樂,盡小責得小快樂。你想解脱痛苦,就要盡責,想卸卻責任將永遠痛苦,快樂之權操在你手,苦中有樂,苦樂循環,才是人間趣味。(結論:要在盡責中尋找快樂。)

2.用精練的語言概括出作者觀點。

未盡責任乃人生最大痛苦,盡責任為人生最大快樂。(或“未盡責任最苦,盡責任最樂”)

3.小組分析討論本文的語言,看看文中運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論證方法?有什麼好處?

句式--陳述句、設問句、反問句、感歎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動句、被動句等。

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

好處: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於句式、論證方法的變化,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4.品味精彩語段,體會本文“語言平易,親切,如拉家常”的特點。

①“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敢見他;縱然不見他的面,睡裏夢裏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着我。”

--這段話把一個人未盡責任的痛苦心情刻畫得如此生動,其實是在闡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盡責”這一道理,這樣親切的語言,就像一個長者在與讀者促膝談心,娓娓道來,沒有一點盛氣凌人的説教口吻。

②“翻過來看,什麼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説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説的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這段話用古語、俗語形容盡責後的快樂心情,淺顯易懂,趣味橫生,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閲讀開頭的5個設問句,體會它們的作用。

--這五個設問句環環相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把苦樂與責任的關係闡述得有條不紊,令人信服。同時,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於設問句的運用,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④曾子還説哩

--敍述語氣,帶上了語氣助詞“哩”。使原本凝重的語氣變得輕靈。

第一部分(1~3):論述“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第三部分(5~6):論述人應當勇於盡責任,而不應當逃避責任。

1.論證思路嚴謹。

2.語言莊重、靈動、流暢、簡潔。

最苦與最樂

最苦--未盡責任最樂--盡責任人生應盡責而不應避責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議論文,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主要是通過論點把握、語言分析、拓展練習幾步來完成教學的。首先通過閲讀課文,理解梁啟超提出的“最苦”與“最樂”的觀點分別是什麼,然後結合標題分析本文的中心論點應該是有“最苦”與“最樂”,並從中指導學生對論點的歸納。之後從議論文的三個要素進行了分析,教會學生如何提煉論點,分析材料。然後是對議論文語言的分析,找尋課文中的具體語句體會梁啟超語言的流暢、嚴密、簡潔、親切等特點。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感知、瞭解本文運用具體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特點。

(2)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現力的語言動作進行細緻生動的描寫,從而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並向課文學習人物語言動作的描寫技巧。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鄧稼先獻身祖國的崇高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

教學重點:閲讀這個不尋常的故事,瞭解故事背後那個可敬的人,讀懂故事中表現的人物的精神。

教學難點:把握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現力的語言動作進行細緻生動的描寫,從而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觀看一段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爆炸成功的視頻錄像。

導語:剛才給大家展示的是我國在1964年至1975年在國防科技事業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其中最令人矚目,也最令人奮的是原子彈與氫彈的爆炸成功。原子彈與氫彈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蘇等國的核壟斷與核遏制,意味着我國國防科技事業邁上了一個新台階,更意味着中國人任人欺凌的時代結束了!對這一轉變作出了巨大貢獻的,有一位長期以來鮮為人知的科學家――鄧稼先。

二、簡介鄧稼先、作者以及文體知識。

1、介紹鄧稼先、介紹作者

2、介紹文體知識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訊。通訊,是運用敍述、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手法,具體、生動、形象地反映新聞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它是記敍文的一種,是報紙、廣播電台、通訊社常用的文體。

三、檢查預習

1.給加點的字注音(多媒體投影)

2.根據意思寫成語(多媒體投影)

四、初步感知全文

1.概括文章內容

文章主要介紹了鄧稼先從接受研製原子彈的任務,從此隱姓埋名,到研究製造原子彈、氫彈的一段經歷。

2.找出最能概述鄧稼先一生的句子

——這就是鄧稼先!一個把自己的一生獻給祖國的人。

五、合作探究

1、課文寫了哪些事情,表現了鄧稼先什麼精神?

2.為了表現人物的這些高貴品質,作者採用了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動作描寫和細節描寫,請同學們跳讀課文,把相關的語句劃出來,並想一想,它們分別表現了人物怎樣的內心世界?好在哪裏?

3、放聲朗讀,加深體會

六、小結歸納:

1、鄧稼先是中華民族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是我國的“兩彈元勛”。他為人真誠謙虛,樸實坦誠。他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所從事的事業,對祖國對民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祖國!

2、總結人物通訊的特點:

人物通訊與一般的記敍文相比,要求所舉事例絕對真實,不僅敍述故事情節,還應着重刻畫人,注重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徵,表現人物的思想品質。

七、拓展延伸

在中國歷史上,除了像鄧稼先這樣偉大的科學家以外,你還知道哪些科學家,簡要説説他們的事例或成就。

八、總結,提出希望

同學們,希望你們在今後的學習中,以鄧稼先為榜樣,樹立堅定的生活目標,培養無私奉獻、不怕吃苦的精神,做一個對祖國、民族有用的人。

九、佈置作業

選擇你最喜歡的一位科學家,為他(她)寫一篇小傳。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目標

(1)聯繫時代背景理解詩歌的內容,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2)訓練與提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詩歌的意藴。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黃河的悠久歷史與波瀾壯闊的形象,理解黃河所凝聚的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讚頌黃河、讚頌民族偉大精神的內涵。

難點:聯繫時代背景理解詩歌的內容,調動並強化學生的愛國熱情。

課件:黃河大合唱之--《黃河頌》配樂朗誦及歌曲,壺口瀑布視頻,保衞黃河的歌曲

導入新課:

被譽為母親河的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魂之所在,歷來為人們所歌詠。同學們到過黃河沒有? (沒有)好,咱們先來看看黃河,好嗎?(播放壺口瀑布的視頻)這黃河以他雄渾的氣魄,高遠的形象,入詩入畫入曲,人們歌詠他,因為他古老,他孕育中華五千年的文明,他厚重,他本身就是一部中華民族歷史。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踐踏中華大地,中華民族危在旦夕。黃河以他的雄渾力量激勵他的兒女奔赴抗戰前線。.那是在1938年9月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日演出隊來到黃河邊,來到壺口瀑布,濤濤黃河水在詩人胸中掀起萬丈狂瀾,他揮筆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黃河頌》隨後又一氣呵成創作了組詩《黃河大合唱》經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譜曲後風行全國。唱遍大河上下,激勵中華兒女為祖國尊嚴而戰。《黃河大合唱》共八個樂章,今天老師跟大家一起來學習《黃河大合唱》的第二樂章《黃河頌》

一.初讀課文,感知歌詞

現在我們一起走進課文,感受黃河頌。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誦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停頓、節奏。揣摩思想感情。邊讀邊思考邊體會,詩歌結構分為幾部分?詩歌飽含什麼樣的感情?(要表達的感情是什麼樣的?)(自由誦讀)

1詩歌分為幾部分?

生:分為兩部分,分為朗誦詞和歌詞兩部分。歌詞分為描繪黃河,讚美黃河

2作品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麼?

表達了作者的讚美,歌頌,愛國之情

總結:也就是體現在一個字上的話就是“頌”。黃河頌是對黃河的頌歌,那麼我們在讀文章的時候表達的情感基調是什麼樣? (應該是讚美之情激昂,雄健,熱情悲壯 自豪 深沉 贊訟 豪邁之情)

3如何把握文章這種感情基調呢?請同學選擇你喜歡的一節練讀,看你所選的這一節該怎樣去讀? (練讀)

師:聲音洪亮,讀得很用心,但是情感節奏把握不到位。

師:那麼我們來聽一段配樂朗誦,請同學們仔細揣摩朗誦的語氣語調,及情感的把握(聽讀)

4:聽完誦讀後説説他為什麼會讀得那麼好呢?

讀得這麼好還源於作者對詩歌的深入理解,我們要想讀得更好些,需要把握詩歌內容。感受詩句的內涵,受到詩句的感染,作者的情感在朗讀中就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那讓我們一 起賞讀課文,品讀歌詞

二.賞讀課文,品味歌詞

師:下面我們以朗誦詞為例一起來揣摩讀詩的方法,拿出你的筆把關鍵的詞句畫一下

師:哦,朗誦詞。在歌詞之前加朗誦詞能起到怎樣的作用呢,我們在影視作品裏頭也會經常發現這樣的形式,對吧?這樣,老師來把朗誦詞讀一下,同學們邊聽邊體會、邊思考,看一看朗誦詞在作品當中能起到什麼作用。 (範讀)

(一)品讀朗誦詞

1:這段朗誦詞擺在歌詞之前你們認為可以起到什麼作用呢?好,請你説説。

領起下文,領起下文的,是英雄氣魄,民族精神,偉大堅強,讚歌,(齊讀)

2誦讀詩歌應該注意什麼?

(1)理解詩歌內容。在朗讀時要通過對文章字詞的分析,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注意朗讀重音和朗讀節奏,讀好關鍵詞,把握時代背景這樣,才能在朗讀時做到傳情達意。

(2)把握詩歌的情感。朗讀時要讀得熱情悲壯,讀出黃河滾滾奔流的氣勢,讀出中華民族團結抗戰,偉大而又堅強的精神。

(3)注意關鍵詞的語氣

(4)把握時代背景。1938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詩人光對黃河的頌歌,激發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

(二)品歌詞

運用這種讀詩的方法做一個訓練:下面我們以縱列小組為單位,賞讀歌詞部分,每組讀一節,(這組讀望黃河,這組頌黃河的第一層,這組讀頌黃河的第二層,這組讀頌黃河的第三層。)選擇你喜歡的一個句子或一個詞,用聲音傳遞情感,邊讀邊賞,説説你喜歡的理由,應該怎樣去讀?並作有感情誦讀。

1品讀

2賞析

3交流(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

三.美讀詩歌,昇華主題

1美讀

現在我們一起帶着你對文章的理解,對詩歌飽滿的激情,以及對詩歌中關鍵語的把握。用你喜歡的方式自由組合,可以分角色,可以配樂,可表演,把你的最高水平展示給大家。(練讀),

自己組合,如果要分角色可以採用和同伴互助的形式,在小組中選擇同伴合作,試着練一下,等會請同學們表演

師:選擇一組來讀,你們是採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讀的?(展示讀)

師:不錯,看來同學們有合作經驗,這樣來全班合作讀,

下面我們來配音朗讀,在畫面、樂曲聲中,進一步感受黃河勇往直前的氣魄、偉大堅強的民族精神。特別要要讀好關鍵詞。讓我們一起投入感情,放聲朗讀吧!老師讀第一段(齊讀)

老師讀第一段

一個同學讀英雄氣魄那段

女同學讀第一節啊

男同學讀第二節啊祖

剩下後面的一起讀

要求:讀出關鍵詞的語氣,讀出情感,

師:在你們的朗讀中我感受到了黃河滾滾東流的氣勢,感受到了黃河永往直前的氣魄,也感受到了黃河偉大堅強的民族精神,老師想問一下作者在這裏只是想讚美黃河嗎?

2主旨:

作者想借黃河讚美我們的民族,我們的祖國,藉此激發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激勵中華兒女像黃河一樣偉大堅強,以英雄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保衞黃河保衞祖國。

四.課堂延伸 知識反饋

1你這節課的最大收穫是什麼?(鼓勵學生自由談)我們能不能利用這節課學到的朗讀方法和技巧,來解決這一類問題呢?

2下面我播放《保衞黃河》的VCD,我們邊聽邊看文字,找出要重讀的關鍵詞,聽後我們一起來朗讀。(播放《保衞黃河》的音樂,同時展示文字幻燈片)

讓學生找重讀關鍵詞,並説説重讀的理由,鼓勵試着讀一下,然後師生齊讀,在高昂的氣氛中結束歌詞的學習。

六.課堂小節

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了《黃河頌》,我們對歌詞的認識才剛剛開始,我們對黃河的關注才剛剛開始,第二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就是保衞我們的母親河--黃河。我希望大家收集資料、開展廣泛的課外閲讀,有機會親自到黃河去看一看,真正的走進黃河。

最後讓我們一起欣賞黃河頌的歌曲,在歌聲中,再次感受黃河的英雄氣魄和偉大堅強的民族精神。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寫外貌和刻畫心理的詩句。

3、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教學重點與難點:

領會人物形象,把握詩歌所表達的中心。

一、導入新課

以前大家學過歐陽修的《賣油翁》嗎?講的是什麼故事?

一個弓箭手能十次有八九次能打到十環,於是就和一個賣油的老大爺吹牛,賣油的沒吱聲,而是拿一個大錢放在葫蘆嘴上,然後用水瓢盛滿一瓢油通過大錢的四方孔往葫蘆裏倒,結果大錢居然一點油也沒沾到,此時賣油翁對那個射箭的説:“無他,但手熟爾。”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熟能生巧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不再賣油了,改賣炭。

大家見過炭嗎?炭有什麼特點?--黑色、可取暖、可賣錢

大家基本上都是來自農村的吧?誰家裏燒過炭?誰來講講燒炭的過程?

選木頭,粗的劈成小段;挖很深的窯洞,洞上有通風口,下面有燒火口;把木頭放入洞中,封口,燒火;每天晚上去看燃燒情況,控制火候,以免燒過了變灰;要燒好幾天。

大家覺得這個過程艱辛嗎?--艱辛

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白居易的《賣炭翁》,一起去看看在賣炭翁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故事?

(板書:賣炭翁 白居易)

二、作者簡介

白居易,字樂天,唐著名詩人,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在詩歌上一向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文章應該為了反映時代而寫,詩歌應該為了反映現實而作),今天我們就學習他的一首“為事”所做的詩歌--《賣炭翁》。這首敍事詩是白居易諷喻詩中傑出的詩篇。(板書:諷喻詩、敍事詩)

諷喻詩有什麼特點?

特點是從不同角度揭露社會的黑暗,抨擊官僚殘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壓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為看重的一類詩歌,是為民而作的詩歌,體現了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賣炭翁》一詩在題下用小序“苦宮市也”直接點明瞭本詩的諷刺目的:“宮市給人民帶來了苦難”,來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三、介紹“宮市”

宮市為什麼會給人民帶來苦難呢?咱們必須瞭解什麼是宮市。從字面上理解,宮是皇宮,市是買、採購的意思,所謂宮市,是指皇宮裏需要的物品派宦官(也叫“太監”)到市場上去購買。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宮使,即皇帝的使者。本來,為皇宮採購物品,是由官吏負責的,但到中唐時期,宦官專權,橫行無忌,連這種採購權也被他們抓去了,宦官這種角色以宮使的身份到市場上去為皇宮購買物品,還能搞公平交易嗎?

我們先來讀一讀這篇文章,看看這個交易有多不公平?

四、分析鑑賞詩

學生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在朗讀過程中,相信大家對這首詩的內容和主題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接下來咱們試着分析鑑賞本詩。

1、這是一首敍事詩,我們説敍事詩包括哪些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地點在哪?--宮市南門外

文中寫了哪兩種人?--賣炭翁,黃衣使者白衫兒。

這首敍事詩圍繞着“炭”寫了哪幾件事?

它記敍了賣炭翁燒炭送炭以至被掠奪的經過。(板書:燒炭--運炭--搶炭)

2、那什麼地方寫燒炭,什麼地方寫賣炭送炭,什麼地方寫被掠奪,請同學們找出來。

3、開頭一句交代賣炭翁伐薪燒炭的地點在哪裏?為什麼要這樣交代?

地點在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上。為下文埋下伏筆,説明路遠,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難行。

4、 課文是怎樣描寫這賣炭的老頭呢?誰來説一説賣炭翁長什麼樣?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5、在描寫人物中,這些描寫叫什麼描寫?(板書:外貌描寫)

6、這句話中,兩鬢蒼蒼説明賣炭翁的年齡怎麼樣?--大

年齡大的人有什麼特徵?--動作慢、力氣小、勞動艱辛、勞動力弱。

7、為什麼這樣寫?

這樣寫形象逼真地刻畫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現老人燒炭的艱辛,説明炭的來之不易。

8、同學們可以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周圍,這些“兩鬢蒼蒼”的人大都幹什麼呀?

休息,看電視,打太極,看孩子,做飯等,享受晚年。

9、但文中的賣炭翁卻在年齡很大的時候自己砍柴燒炭,以賣炭為生。

你覺得賣炭翁的生活過得怎麼樣呢?(板書:艱苦)

10、你能不能用書中的一個詞來形容呢?你找的真準確,可憐。(板書:可憐)

11、同學們再找一找,還有哪一句説明賣炭翁可憐?--可憐身上衣正單

找的太準確了,就是這一句,同學們,你們想一想,燒炭的季節都在什麼時候呀?

--秋、冬季

那個時候天氣怎樣呀?--冷

在這麼冷的天賣炭翁卻穿一件單薄的衣裳,説明賣炭翁很?--可憐

12、看到賣炭翁的這樣生活,你心裏同情他嗎?--同情

那麼,誰能帶着這種同情來讀一讀這三句話。

13、“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一般來説,在冷天我們穿衣服很少的時候,是盼望天氣怎樣?--變暖和

但這時老人是什麼想法?--卻“願天寒”,希望天更冷些。

為什麼呢?

因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不好賣了:天寒,炭的價格就會更高一些。為了炭價高一點,他寧願自己受凍。

那這時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心理是怎樣的?--糾結、矛盾、反常、艱難、酸苦、無奈。

透過這種矛盾、反常的心理,我們能夠感受到老者的處境怎樣?--十分艱辛。

這種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動,深刻地揭示了賣炭老人的悲慘處境。

14、賣炭翁盼望天氣寒冷一些,好讓自己的炭賣一個好的價錢,終於盼來了“夜來城外一尺雪”,看樣子,他一年辛勞的勞動就要換來收穫的喜悦了,於是他“曉駕炭車碾冰轍”,充滿希望地上路了。那這一路上老人運炭艱苦嗎?

“一尺雪”説明什麼?--天氣很冷、雪很大,路必難行。

“碾冰轍”説明了什麼?--説明炭很重,冰凍路很滑,很難走,車速必然很慢。

“曉駕炭車”、“日已高”説明什麼?--路途遙遠

這個運炭過程?--艱辛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這一句哪幾個字寫出了運炭的艱辛?大家用筆圈出來。

--“困”、“飢”、“歇”三個字進一步形象地、準確地寫出了運炭的艱辛。由於路途遙遠,行路艱難,所以到“牛困人飢日已高”的時候,才到了“市南門外”,老人疲勞、飢餓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燒炭難,運炭也難,這一車炭來得容易嗎?

15、這麼辛苦的運炭來賣,那麼,賣炭翁賣炭得來的錢要幹什麼用呢?

“身上衣裳口中食”。只是想吃飽、穿暖,多麼簡單而又是最微薄的想法呀,這位勞動者已被剝削得身無半點積蓄,但迫於貧苦生活的壓力,不得不燒炭,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託在“賣炭得錢”上。

16、好容易燒出一車炭、盼到一場大雪,當他“曉駕炭車碾冰轍”的時候,佔據他的全部心靈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麼難走,而是盤算着那一車炭能賣多少錢,能換來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願望實現了嗎?

沒有。從哪裏可以看出?

賣炭翁總共有多少碳?--“一車炭,千餘斤”

是啊,賣炭翁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窯一窯地“燒炭”,好不容易燒出“千餘斤”,每一斤都滲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然而他最後得到的是什麼?--“半匹紅紗一丈綾”

這“半匹紅紗一丈綾”對於賣炭翁來説,有用嗎?

好虧啊,才一點點,少得可憐。

對啊,實際是一點用處沒有的,你們是學服裝的,你們説説“ 半匹”“一丈”是什麼感念?少之又少,與“千餘斤”的炭形成強烈的反差。再説這些無用的紗、綾對賣炭翁來説,既不能充飢,又不能保暖,賣炭翁辛辛苦苦燒的一車炭就這麼沒有了,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禍從天降,他遇上了黃衣使者。在皇宮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書和敕令面前,隨着那“叱牛”聲,自伐薪、燒炭、願天寒、駕炭車、碾冰轍,直到泥中歇的漫長過程中所盤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為泡影!

宮使奪走賣炭翁的豈只是一車炭!而是奪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剝奪了他生活的權利。

這一切都是誰造成的?--宮市,可怕的宮市制度!

(板書:半匹紅紗一丈綾--一車炭,千餘斤 強烈反差)

17、請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樣寫出宮使的橫行霸道的?又怎樣表現宮使掠奪的殘酷的?

“翩翩兩騎來是誰?”先用設問句引出了兩個人,這兩個是什麼樣的人呢?

“黃衣使者白衫兒”。“黃衣”“白衫”説明來者的身份怎樣?--有錢

有錢還搶,説明什麼?--霸道、野蠻。“賣也得賣,不賣也得賣。”

“翩翩”一詞寫出了他們什麼樣的情態?

輕快敏捷而又趾高氣揚、凶神惡煞的神態。

找出描寫他們行動的動詞,從這些動作中説明了什麼?

動詞有把、稱、回、叱、敕、牽、系。從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寫出了他們仗勢凌人、以強凌弱、蠻橫無理的強盜行徑。

“宮使驅將惜不得”,“惜不得”寫出賣炭翁怎樣的心態和地位?

寫出了賣炭翁無可奈何、甚至絕望的心態。

他能反抗嗎?

不能,只能忍氣吞聲,也説明他是處在受壓迫受剝削的無力反抗的地位。(對比:地位懸殊)

18、這首詩揭露了“宮市”是一種極不公平的“交易”,是對勞動人民的殘酷掠奪。你可以從哪些詩句感受到這一點?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説明這樁買賣是強迫的。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表明一車炭的價值很高,而貨與款是極不等價的。

真是一個可憐的人!就這樣,作者通過一步步的鋪墊渲染,通過細膩的肖像、動作、心理的描寫以及對比手法的運用,反映了百姓的悲慘遭遇,揭露了宮使掠奪的本質。詩中無一字譴責,但我們在字裏行間能深切的體會到同情、痛恨,能觸摸到詩人善良的心。

19、之前我們説道:白居易主張“詩歌合為事而作”,同學們想想看,詩人通過賣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麼樣的社會現實?

白居易作為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他對這種現象深惡痛絕,拿起了筆,寫下《賣炭翁》,通過描寫一位賣炭老人的遭遇,無情而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罪惡和社會的黑暗,批判了宮市害民的社會現象:勞動者勞而不得,統治者不勞而得,仗勢欺壓百姓,強行低價購買,甚至是任意勒索、瘋狂的公然掠奪。中唐時宮市害民的現象,名為“宮市”,實際上是一種公開的掠奪,是一種極其殘酷的剝削方式。

這篇文章寫出宮市的這種弊端帶給勞動人民的不幸,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統治者的憤懣和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賣炭翁的命運是悲慘的,因為他所處的社會決定的。而我們大家,坐在這寬敞明亮的教室裏學習,不用擔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為我們趕上了好日子,處在新社會。所以我們要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長大以後,為建設祖國發揮自己的作用,作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五、佈置作業

1、用自己的話把賣炭翁的故事講給同伴聽。

一個賣炭的老翁,在終南山裏一年到頭地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完全是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的頭髮已經斑白,十個指頭卻像烏炭一樣黑。賣了炭得到一點錢,拿來做什麼用呢?只不過是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飯食。可憐他身上的衣服破舊又單薄,但他卻擔心炭價太低,只盼望天氣更加寒冷……

2、展開想象進行續寫。

從南山中到長安,路那麼遙遠,又那麼難行,當“市南門外泥中歇”的時候,已經是牛困人飢;如今又“回車敕牛牽向北”,把炭送進皇宮,當然牛更困,人更飢了。那麼,當餓着肚子走回終南山時,又想些什麼呢?他往後的日子,又怎樣過法呢?請大家想象一下,口頭敍述

六、板書設計

賣炭翁 白居易

諷喻詩、敍事詩

燒炭--運炭--搶炭

外貌描寫:艱苦、可憐

半匹紅紗一丈綾--一車炭,千餘斤 強烈反差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識記“瞬息、幽寂、延綿、荒草萋萋”等詞;

2、瞭解兩位詩人,理解兩首詩中所藴含的哲理;

過程與方法:3、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熟讀《未選擇的路》。

4、分析理解《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直抒胸臆的手法、《未選擇的路》的象徵手法。

情感與德育:5、提高學生對人生的認識,培養健康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目標2

教學難點:

目標4

教學方法:

詩歌四步教學法:讀詩-説詩-悟詩-品詩。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俄羅斯偉大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的叮嚀和囑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美國現代詩人弗羅斯特向我們表達了他對人生之路的思考。

二、夯實基礎

(一)字詞過關

參考:

“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及補充: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時間。 幽寂:幽靜,寂寞。

延綿:綿延。 荒草萋萋:形容野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鎮靜:情緒穩定或平靜。 憂鬱:憂傷,愁悶。

因是詩歌,牽涉的字詞很少,教學時也應從快從簡。

(二)知人論世

1、作者簡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國詩人。近代俄羅斯民族文學的奠基人,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別林斯基曾這樣讚譽普希金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樣鏗鏘有力。”

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也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

(由教師介紹,學生適當筆記。詳細介紹見《教師教學用書》P30、P31)

2、寫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寫於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裏。那時俄國革命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仍沒有喪失希望與鬥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詩中闡明瞭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之時要善於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第二節,詩人表達了心兒永遠向着未來的積極人生態度,並告訴人們,當越過艱難困苦之後再回首那段往事時,那過去的一切便會變得美好起來。這是詩人人生經驗的總結,也是生活的真諦。

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做對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有着特別的意藴,它正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於人生之路的思考。

三、文本學習

(一)學習《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1、讀詩

採用的方式:範讀或聽讀,抽讀,齊讀。

教學時注重讀詩的節奏和重音。

2、説詩

①詩的主題是什麼?

告訴人們要正確對待挫折,堅信未來是光明的,美好的。

②從詩中你能看出作者告訴我們如何對待生活中的過去、現在、未來嗎?

過去的已經成為歷史,不可挽回,只是懷念;現在只是暫時的,一切都將過去;將來才是永久,我們要面向未來。

③假如把這首詩分成兩部分,請各用一個詞來概括其內容。

勸告 希望

教師小結:這首詩沒有什麼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勸告的口吻──按常理這是詩歌創作要盡力避免的,但這首詩卻以説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意象-意境)

3、悟詩

①詩人在詩中闡明瞭怎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説説你曾有過的體驗。

明確:詩中闡明瞭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的時候要善於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我們一定要永葆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②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為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後,喜歡這首詩嗎?為什麼?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

4、品詩

你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這兩句詩道出了人生體驗中一種極為普通的感覺。詩人強調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反對悲觀消極的人生態度。從另一個角度説,各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於把握人生。

(二)學習《未選擇的路》

方法步驟同上,學生自主學習。

練習及參考:

1.作者為何以“未選擇的路”為題?

這首詩實際是寫人生道路。詩人寫作重點不是寫已選擇的道路,而重點對未來選擇的道路發出感歎,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2.本詩主要應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象徵

3.詩中流露了作者一種怎樣的複雜感情?

對已選擇的路的不滿,對未來選擇之路的嚮往。

4.本詩藴含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人只能選擇一種人生道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自己思考,做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四、課文小結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歎,魯迅也有“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樣的想法。也希望同學們的人生之路上走出精彩,走出成就。

五、作業練習

1、課堂作業: 練習題二

2、課外練習:教輔資料、練習題三

板書設計

學生自我設計,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1.認識阿長的品格風貌和作者對阿長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記敍的順序。

3.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刻畫人物的方法。

4.理解重要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難點

1.認識阿長的品格風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刻畫人物的方法。

3.正確認識阿長性格中的缺點。

4.對重要語句深刻含義的理解和主題深度的把握

教學方法

針對教材的特點,尊重認知規律,體現教師主導和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地位。採用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講講、讀讀、議議的方法。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七年級時我們學過魯迅先生的回憶性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給美麗的百草園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而故事的講述者長媽媽,在魯迅先生的作品中幾次都提起,可見她是一個對自己很有影響的人物.那麼她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今天就走進魯迅先生為她專門寫的《阿長與<山海經>》。

二、出示教學目標

1體會文章詳略描寫的安排

2分析人物形象,探討作者對主人公的感情

三、整體感知課文。

1.檢查預習,解決生字詞。

驚駭擄去震悚惶急瘡疤詰問疏懶霹靂孤孀懼憚粗拙渴慕

2.釋題:結合課文內容,誰來説説阿長與<山海經>是如何聯繫在一起的?

阿長買<山海經>。

那文章的題目為什麼不直接叫“阿長買<山海經>”?

還寫了阿長的其他許多事情。

四、重點研讀

1、用自己最擅長的讀書方式瀏覽課文勾畫表示作者情感變化的詞語,並思考:課文圍繞長媽媽寫了哪些事情?哪些內容詳寫?哪些內容寫得比較簡單?為什麼這樣安排?

A、交待“阿長”的來歷;B、阿長喜歡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態;C、她懂得許多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説“老掉了”等;D、講“長毛”的故事;E、給“我”買《山海經》。

略寫的內容能使人對長媽媽有個初步瞭解,她的外形特徵,真實地反映長媽媽的一些毛病,但這些並不能削弱對阿長媽媽的敬意,而詳寫買《山海經》事,卻令人對長媽媽刮目相看,在作者看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卻能夠做成功”,我們可以想到幼小的魯迅對長媽媽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2、你認為她是一個怎樣的人?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怎樣?

明確:她是一個沒有文化、粗俗、好事、很不幸,而又心地善良、熱情樸實的人。

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是變化的,從“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3、指名學生讀19——29段

這裏,作者詳細敍述了長媽媽為“我”買《山海經》的經過。

①指名學生複述買書的起因。經過、結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遠房的叔祖那裏看到過,後來一直渴慕着繪圖的《山海經》。可遠房叔祖那兒已無處可尋,買吧,又沒有好機會。因此,“我”對《山海經》一直念念不忘。

經過:阿長向“我”問《山海經》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後的四五天,她將《山海經》給“我”買來了。

結果:“我”深受感動,從而不由得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

②為什麼作者説“使我發生了新的敬意”?難點

長媽媽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給“我”買回了“我”渴望已久的帶畫的《山海經》,展示了她的“偉大的神力”——“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從而突出了她對“我”的關心和體現出來的熱情、仁慈、樂於助人的品質。這是真正的崇敬和敬愛,是發自內心的、深切的、永久的敬意。

4、深入探究。題目中“與”表示兩者有並列關係,作者用意何在?

有相同的地方。都在作者的人生路上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山海經》的作用,激發了作者的學習興趣,魯迅的讀書生涯就是從《山海經》開始,作者對它的印象也最深。文中説“最初得到、最為心愛、到現在還在眼前”就是例證。長媽媽的作用:長媽媽的善良、樸實、熱情、樂於助人、主動承擔教育責任、對孩子真誠的愛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我,教育着我。所以文章最後兩個自然段,也直接抒發了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切感激、懷念之情。

5、齊讀最後兩段,感受情感。

五、課堂練筆

1、我們假設阿長現在還健在,她讀了魯迅這篇文章,會對魯迅説什麼?

哥兒啊,我雖無名無姓,但經你一寫,現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説我無名無姓,生得黃胖而矮倒也罷了,怎麼連頸上的灸瘡疤也寫進去了呢?説我規矩多、煩瑣、迷信也罷了,那時誰不迷信啊?可是你,怎麼連我睡相不好這種私事都寫進去了呢?特別是給你講長毛故事時,講的將我們擄去後,讓我們脱下褲子站在牆頭,大炮就放不出來,你也照實寫下來了,你不怕人笑話我還怕人笑話呢!

2、寫阿長買《山海經》的筆墨並不多,大家想像一下她跑到書店書攤,買到這本書的情形?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 篇16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寫作要求是“抓住細節”,這一單元的寫作目的是指導學生抓住細節,刻畫人物,表達情感。教材中首先指出什麼是細節描寫;接着列舉《阿長與<山海經>》中的例子幫助學生更好理解;然後通過回憶學過的課文內容,簡短記錄記憶深刻的細節的方式,更好的體會細節描寫的作用;最後提示學生細節描寫要注意的問題:要學會抓住真實、典型、生動的細節進行描寫,才能更好地表現事物特徵或作者情感。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的寫作類型主要以寫人敍事的記敍文為主,他們雖然有國小六年寫作經驗的積累,但是缺少對人物、生活細緻的觀察。記敍事件不具體,很籠統,描寫人物和寫景狀物時,不會抓住細微處具體刻畫,造成文章空洞,缺少細節,不能很好刻畫人物,表達情感。因此,對學生進行細節描寫的指導與訓練尤為重要。

三、教學目標

1.瞭解細節描寫及常見類型,理解細節描寫在寫作中的作用。

2.學習捕捉生活的細節,描寫生動的細節。

3.在寫作中運用細節描寫來表達情感。

四、教學重點

掌握幾種細節描寫的方法並會運用。

五、教學難點

學會運用典型、生動的細節來表達真情實感。

六、教學準備

學案:人物描寫分析材料

七、教學時數

一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對比句子——明確什麼是細節描寫

導語:請同學們讀兩個句子,幫助老師判斷哪一句更好。

句子1:烈日當空,火熱的太陽炙烤着大地,熱極了。

句子2:烈日當空,火熱的太陽炙烤着大地,道路兩旁的莊稼熱得低下頭,彎下腰;河裏的水燙手;地裏的土冒煙。

出示任務:1.你認為哪一個句子好?為什麼?

2.第2句比第1句增加了一些內容,説説增補了哪些內容?

3.什麼是細節描寫:細節描寫是對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現對象的細微而具體的刻畫。

小結:根據表現內容,細節可以大致分為肖像細節、語言細節、動作細節、景物細節等。大家之所以認為第二個句子好,正是因為與第一個句子相比較,第二句對周邊景物進行了更加細緻的描寫,更好表現了天氣的炎熱。因此,要想更好表情達意,抓住細節描寫是非常重要的。

(二)欣賞典型細節描寫——體會細節描寫作用

1.有一天,我在家聽到打門,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裏……他面色死灰,兩隻眼上都結着一層翳……他簡直像棺材裏倒出來的,就像我想象裏的殭屍……

2.父親頭髮上像是飄了一層細雨,每一根細發都艱難地挑着一顆乃至數顆小水珠,隨着父親踏黃泥的節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滾到額頭上,額頭上一會兒就滾滿了黃豆大的露珠。

3.嘗射於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出示任務:請同學們欣賞以上帶有細節描寫的語段,並説一説分別運用了什麼細節描寫,這些細節描寫好在哪裏,有什麼作用。

反饋指導:

1.作者對老王來送香油和雞蛋時的動作、肖像細節進行描寫,寫出了作者當時驚訝又有些害怕的心態,為後文表達內心的愧怍做了很好的鋪墊,這種真實的感受,讓讀者也彷彿置身文中,令人難忘。

2.作者對父親踩黃泥的細節描寫,很好地表現了父親的勤勞能幹。

3.作者描寫了賣油翁觀看陳堯諮射箭的表情和動作,只用了“睨之”和“但微頷之”兩個語句,就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人物的態度和心理,非常精彩。

小結:細節描寫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寫人記事的文章裏,如果沒有細節描寫,就沒有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細節描寫是塑造人物形象,彰顯人物個性的關鍵。在寫景的文章裏,細節描寫能更好地突出景物的特點,起到以小見大、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回憶生活細節——總結細節描寫方法

請同學們説説你曾經留心過的生活細節。當我冬夜苦讀時,母親為我送來熱騰騰的奶茶,這是一個愛的細節;當我不小心犯錯時,父親的手掌憤怒舉起又輕輕落下,這是一個愛的細節;當我____________時,老師(同學、父母……)_____________,這是一個愛的細節。

出示任務:回憶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討論細節描寫的方法。

指導反饋:

1.善於仔細觀察身邊的人和物,用心去感悟。發揮想象和聯想,做生活的有心人。

2.寫人記事的時候,要抓住人物的特徵,善於運用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等描寫方法。

3.用心靈捕捉身邊的一人一事一物,養成反思、省悟的習慣,在描寫中滲透個人獨特體驗。

(四)學習細節描寫方法——學會運用

1.那天,他在雪地裏罩住了一隻小鳥。

課文示例:他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穀,捧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着,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出示任務:先讓學生比較後分析總結其中的方法,教師引導補充。

指導反饋:這段文字增加了許多動詞,從而把整個捕鳥的過程描寫得細緻、生動、到位,這種方法就是——細化動作,延長過程

學以致用:她好不容易捉住了一隻蝴蝶,一不小心又讓蝴蝶飛了。

出示任務:細化動作,延長過程,具體寫出動作的過程。

提示:細化“好不容易”“捉住”的過程。給學生5分鐘時間寫完,分組交流,推薦,全班展示優秀的細節描寫片段。

2.我看見一個小姑娘,年齡不大,長得很瘦,穿得也很差。

提示:(1)“小”到什麼程度?(2)怎麼個“瘦法”?(3)穿得有多“差”?

課文示例:我看見一個小姑娘,只有八九歲光景,瘦瘦的蒼白的臉,凍得發紫的嘴脣,頭髮很短,穿一身很破舊的衣褲,光腳穿一雙草鞋。——《小桔燈》

指導反饋:這段文字之所以寫得生動,是因為作者抓住特徵,步步追問,在細微處駐足,這也是我們在寫作時要學習的。

學以致用:請抓住人物特徵,給下面的句子加上細節描寫:

那天,迎面走來了一位老爺爺,他彎着腰,拖着笨重的身子在風中慢慢走着。

提示:老爺爺什麼樣子?可以扣住他的臉、頭髮、眼睛等外貌特點來展開細節描寫。

3.出示任務:下列語段的細節描寫都很成功,分析作者運用了什麼方法才寫得這麼生動吸引人?

(1)除夕晚上,兒子、孫子都來到她身邊,她滿臉皺紋都舒展開了,就像盛開的菊花瓣,每根皺紋裏都洋溢着笑意。

(2)三個月後,小草莓結出了果實,小小的果實竟然壓彎了枝頭,但纖柔的莖並不生氣,興奮地揹着自己的碩果炫耀着:“看,這是我的果實。”

(3)那抹夕陽紅,如絲綢般掛在天邊,好似隨風飄舞的仙女,令我如醉如痴。

指導反饋:巧妙運用比喻、擬人、誇張等修辭手法,使語言更加具體生動,展現人、事、物的特徵,更好地表情達意。

出示任務:運用至少一種修辭手法刻畫細節,使下面的語句更加充實生動。

小草發芽了。

學生寫完後分組交流。

(五)牛刀小試

出示任務:讀一讀前兩個單元寫的作文,看看是否做到了抓住細節進行描寫。根據提示,做出修改:

(1)修改時,注意寫一些能表現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或者心理特點的細節。

(2)帶上自己的情感。比如讚賞或厭煩某個人,可以在用詞或者語氣上有所體現,也可以直接寫自己的評價。

(3)將修改後的作文和原文對比着讀一下,體會修改後的優點。

指導反饋:完成修改後小組內交流,教師指導學生關注修改前後的不同,然後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修改最成功的同學參與全班展示,教師引導學生總結修改成功的方法。

小結:同學們,大千世界中的美無處不在,我們要有一雙敏鋭的眼睛,更要有一顆善感的心靈,發現生活中每一細微處的美,做一位具有豐富情感,細膩筆觸的幸福之人。

(六)作業:我們的記憶中總會有許多難忘的時刻。所謂難忘,可能是驚喜、興奮、有趣,也可能是慚愧、尷尬、甚至是難堪。回憶一個自己難忘的時刻,並以《的那一刻》為題,寫一篇作文。不少於500字。

(七)板書設計:

抓住細節

細心觀察 細化動作,延長過程 以小見大

用心感悟 抓住特徵,步步追問 畫龍點睛

運用修辭,充實生動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後一課》教案設計 篇17

教學目標:

1.學會速讀,掌握速讀技巧。

2.通過訓練,提高速讀質量。

3.感受課文的記敍順序,巧設懸念的手法

4.學習文中助人為樂的精神。

重點1.提高速讀能力

2.感受課文的記敍順序,巧設懸念的手法

難點:對文章中心主題的理解

一、導入新課:

課前玩飛花令,引出《驛路梨花》

二、 速讀訓練:

(一)介紹“速讀口訣”,幻燈出示

1、老師板書解釋“心專一,眼掃視,記要點,勿出聲,忌回視”。

2、師生齊讀,齊背。

(二)公佈速讀比賽規則。

1、比速度:讀完舉手示意,合上書本。記錄自己所用時間。 閲讀完後學習掌握幻燈上投影的字詞

2、比效果:速讀後分大組搶答故事中人物與情節的相關問題。

(三)速讀開始

(四)搶答開始:

1、整個故事由好幾個小故事構成,這些小故事是由一個什麼問題串聯在一起?

2、 圍繞“小茅屋的主人是誰”這個問題,文中涉及到哪些人物?

3、 這些人物各自為小茅屋做了什麼事?

4、圍繞“誰是小茅屋的主人”這個問題,文中先後有三個懸念、兩次誤會,你能指出來嗎?

5、如果按小茅屋的來歷為順序來寫,事件先後順序該怎樣安排

6、課文寫作順序的好處

7、小茅屋的真正主人是誰?

8、 你從小茅屋的故事中聯想到了什麼?

9、請為“驛路梨花處處開”對出下聯,點出文章中心

(五)小結,計分,再次温習口訣

三、課文細讀

1、本文題目叫《驛路梨花》,找找看,文中關於梨花的景物描寫到底有幾處?分別起着什麼作用?

2、題目“驛路梨花”中的“梨花”除了指自然界的梨花外,還指什麼?

四、拓展思考:總有一天,梨花妹妹也遠嫁了;瑤族老人也老了;我與老餘也沒機會回來了。歲月流轉,時代變遷,小茅屋會變成怎樣呢?

五、結束語:梨花不只是自然界的梨花,茅屋也不僅是茅屋。它可能是你在街頭的一次熱情指路,也可能是你乘公交車時給陌生人及時遞上的一元硬幣,更可能是你的一次傾情捐助… …不管歲月怎樣流轉,時代怎樣變遷,雷鋒精神不會老,助人為樂的精神不曾遠去。讓我們都化成那清香四溢的一瓣梨花,裝點自己精神上的小茅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