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語文《散步》教案設計(精選15篇)

七年級上冊語文《散步》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七年級上冊語文《散步》教案設計(精選15篇)

① 知識和技能: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通過比較閲讀提高審美情趣。

② 過程和方法: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揣摩語句。

○課前準備

學生:強調課文預習,自讀課文,圈點生字詞。勾畫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難問題。

教師:①準備課前説話訓練的資料(尊老愛幼的故事),安排學生作準備。②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容

① 整體感悟課文內容。

② 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設計

導入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體現着人世間美好的情感——親情。其實,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沐浴着親情。哪位同學能聯繫生活實際,説説你都感受到了哪些親情?(學生舉例回答,教師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出濃濃的親情。《散步》這篇課文就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出示學習目標並板書課題

感知課文內容

① 檢查生字詞。

② 教師可配樂範讀課文,學生體驗作品的語感和情感。

③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或仿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④ 帶問題朗讀課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課文寫了哪幾個人物?主人公是誰?

b.在散步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用文中的語言也可以)

「教師導學」

“讀”是學生接觸課文的開始,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這一部分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於形式。

[教師小結]

文中描繪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為紐帶組建起來的。散步過程中所發生的事,只要意思對即可,給予肯定。用文中一個詞來概括“分歧”。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師引導]精讀課文,想一想在散步過程中“分歧”是怎樣解決的?

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膽提出來,共同探討學習。

[提示質疑]a.母親為什麼偏偏要走大路?

b.“我”為什麼感到責任的重大?

[教師小結]

大路平順,便於老人行走,況且母親身體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親的身體情況,為下文進行埋下伏筆。“我”為什麼感到責任重大?學生根據課文可能回答,因為一切都取決於我。本段中告訴了我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巳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總是聽我的。”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這個家庭中,“我”正好處在中間,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擇錯誤就會傷害家中成員的感情,破壞家庭的和睦,破壞家中這份濃濃的親情。(這個祖孫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孫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於這四種親情糾纏在一起,而他們又取決於“我”,所以“我”感到了作為中年人責任的重大。

[教師引導]展開想像,體驗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那麼,母親會怎樣想?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在班裏談感受。

(過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處理不得當,就會產生家庭矛盾。通過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麼道理?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教師小結]

不管做什麼事情應先考慮老人的感受,先照顧他們。他們辛苦了一輩子,不容易。之中的“我”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孩子,原則是一個“孝”字。當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這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過渡)設想一下:晚飯後,全家人在一起看電視,爺爺奶奶喜歡看戲曲節目,爸爸媽媽喜歡看時事報道,你喜歡看動畫片,而遙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該怎麼辦?

[學生討論歸納]

教師對於學生的回答要給予肯定和完善,並希望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繼續遵循這個道德準則。

(過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親走大路,母親同時也為兒子解決了這個難題,改變主意,走小路。你從中感受到什麼?

a.我們可以感受到母親對小孫子的什麼感情?

b.作者為我們展示了什麼樣的家庭?

c.分別用兩個字概括出“母親、妻子、我”是什麼樣的人?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重點研讀

(過渡):“我”和妻子是如何揹着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為什麼説“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後一段,體會這段話的深刻含義。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探討一下説説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這部分討論旨在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對於學生的討論和作答,教師應鼓勵、肯定,積極引導,適時點拔。)

[教師小結]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着承前啟後的責任,體現了“我”對生活的一種責任感、使命感。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説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説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着,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隻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

(這部分是對課文的咀嚼和消化階段,也是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最佳時機,所以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勵學生,適時啟發。儘可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重點研讀後,全班學生齊聲朗讀最後一段。

比較閲讀

請同學們速讀課後短文《三代》,思考問題:

① 這篇短文寫了什麼事?

②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較,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説説你的理由?

[教師引導]

學生讀後,小組交流,教師鼓勵,並因勢引導:編者為何把《散步》作為本文的範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可以把兩篇文章通過比較,體會《散步》寫的精彩之處,可以從語言、寫作方法等進行比較。(學生答案會多種多樣,所以要求學生舉例説明緣由,只要説得有道理即可。)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寫。文中有兩處對初春的描寫,這段描寫在全文中起到襯托的作用。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大塊小塊的新綠”“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裏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這“新綠”、“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氣息的透露,它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的禮讚。第三處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水波粼粼的魚塘。這些都寫出春的氣息,春天在召喚,生命在呼喚。字裏行間留露的正是一種對生活的酷愛,對生命的珍愛。

②在散步中兩兩對稱的句子很多。“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子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運用對稱的句子,互相映襯,使我們讀起來很有情趣。語言樸實,但藴含着豐富的思想內涵。

③以小見大的寫法:通過描寫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愛幼這個社會大主題。

[教師小結]

同學們通過比較閲讀,能夠初步對文章進行鑑賞,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寫作中,嘗試運用這幾種寫作方法,一定會給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都學到了什麼?在思想上感悟到什麼?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師總結]

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就是想讓同學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你的家庭穩定、幸福!同時也讓我們珍愛親情,珍愛生命!最後我們一起唱首歌,來感受這人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教師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學生齊唱。

小結

《散步》是一篇秀美雋永、藴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它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這節課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得到潛移默化地薰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給學生理解課文豐富的內涵提供了學習的廣泛空間。引導學生品味揣摩語言,也增強了語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板書設計

散步 莫懷戚

母親 走大路 ↑承上

散步 分歧→{我 妻子 責任重大→使命感

兒子 走小路 ↓啟下

七年級上冊語文《散步》教案設計 篇2

【設計思想】

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本文的主要特點應該是“以小見大”,是通過一件生活小事來反映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哲學思想和一種傳統的美德。因此,在確定課堂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時,我依據作者寫作初衷,把“尊老愛幼”這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作為教學的重點,把學習“以小見大”的寫法和清新優美的語言作為學習的難點,把本文當作家庭題材的學習範文。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反覆誦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所傳達的思想內涵,培養閲讀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讀一讀、議一議,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課文研討。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文章中流淌着的濃濃的親情,培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完成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具有象徵意義的關鍵語句及寫法特色、語言特色。

【課時安排】

本文屬課內自讀課文,安排一課時,課前安排預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找一會唱《讓愛住我家》的學生唱幾句,讓學生談談歌曲讓人感動的原因(親情)。由此導入課文。

(設計意圖:因為激發學習者的動機、興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強教育者及學習者的感情交流,是促進認知發展的支柱和動力。所以感人的歌曲,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感人的歌詞,使其感悟到親情的可貴,使學生在探討中與作者情感上產生溝通,從而更好地感悟課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讓優秀學生範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並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掃除閲讀障礙。

1、檢查閲讀效果:

⑴ 散步的人有哪些? ⑵ 散步的季節呢? ⑶ 散步的地點?

⑷ 散步中發生了什麼事情? ⑸ 結果如何?

(設計意圖:問題宜簡單,學習起步階段要儘量讓每個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內容的目的是提醒學生初讀文章時應該關注的要點有哪些,也是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拉近距離,為下一步的學習活動提供一個共同的平台。)

三、精讀課文,合作探究:

探究點一:

產生分歧的原因是什麼?你又是怎樣理解這個結果的?

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分歧的結果是“我”順從了母親,母親則順從了自己的孫子,這一結果充分顯示了“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我”作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一代,恪守孝道,值得讚美;母親作為年邁的老人,卻不顧自己的身體,關心下一代成長,愛幼之情躍然紙上;妻子的無聲支持,其“賢惠”的品質也值得讚美,婆媳關係向來是家庭關係中比較敏感的一種關係,但在文中卻和諧而無聲地促成了一個美滿的家庭。

探究點二:

這篇文章難道僅僅是寫散步嗎?文章的最後一句: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有什麼深刻含義?

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一邊是風燭殘年的母親,一邊是未成年的孩子,他們都需要我們的照顧和關心。所以從表面上看,這表現了中年人肩負着既要扶老又要攜幼的人生責任;從深層的意思看,這裏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親”代表着過去,“兒子”代表着未來,所以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則象徵着中年人肩負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歷史責任。文章的結尾,用象徵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意藴更深刻。

四、再讀課文,研討賞析

《散步》這篇散文,從寫法上來講,以小見大,是一篇公認的美文。除了美在文章的立意、主旨外,就文章的文字本身來説,也有許多“美點”可尋。同學們可找出最喜歡的語句和段落大聲自由朗讀,進一步感受文章的美。

(讓學生明確,所謂“美點”,就是找出課文中自己認為寫得最生動最形象的,能給人強烈的美感、給人有力的感染、給人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的地方。)

教師可先舉了一個例子:文章的開頭很美,美在開門見山,美在一開始就是“我們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這個簡潔而富有詩意的鏡頭。

你們還能在文章中找到其他的“美點”嗎?

學生分組開始小組討論,然後進行全班交流。

學生的答案應該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美在對春景的生動描寫。

如1:“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着,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樣東西生命。”(這些景物為人物增添了色彩,增添了生機和活力。)

如2:“那裏有金色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優美迷人的田園風光,一家人在此散步,感情和諧、景色宜人。)

(二)美在文章多處出現比較對稱、意藴豐富的語言,讀起來給人以美感。

如:“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設計意圖:本環節讓學生在課文中尋找美點,就是引導學生學會尋找“美”的感覺、表達“美”的感受、增強“美”的判斷、注重“美”的咀嚼。以此培養學生一種閲讀習慣,拓寬學生觀察課文的角度與視點。

五、拓展延伸(視時間情況,選擇其中一個進行)

1、想想看,在家庭生活中,你與父母有過分歧嗎?當時你是怎麼處理的?學了這篇文章後,你覺得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你該怎樣做?(引導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及時鼓勵、表揚。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

2、愛的表達方式有很多種,談談我們應如何來表達對父母、對親人的愛?

六、小結全文

同學們,散步這一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兒,在作者筆下卻是別樣的温馨!生活中不缺乏美,只是缺乏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讓我們做個有心人,用心感受生活,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温馨!

七、作業設計

抓住你生活中的一點小事,寫一篇小文章,抒寫一下你與家人間的濃濃親情。

七年級上冊語文《散步》教案設計 篇3

【設計總理念】

一、讓學生自己發現寫作的話題

我的寫作教學原則之一是鼓勵學生自己負責選題寫作。

原則之二是必須在解決“寫什麼”,“為什麼寫”的基礎上才指導學生進行“怎樣寫”的技巧學習。在我看來,作文的範文不僅提供給學生寫作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它必須教給學生怎樣發現生活中的寫作話題。

最好的學生作文不是關於火星或者其他未來世界的描寫,而是有意義的家庭情景和個人經歷。許多學生之所以覺得沒東西可寫,是因為他們認為寫作的話題應該是非同尋常的。

二、濃縮教學內容,明確學習目標

語文教材不是知識的講解形式,而是知識的使用形式。教師應濃縮教學內容,把“藴藏於課文中的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提煉出來”,把學生必須學習而又可能學習的內容教給學生。對這篇課文而言,這個必要的知識與能力就是“以小見大”的作文方法。

為了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教師的啟發(提問)要努力促使學生的思維覆蓋全篇課文,做到“全局性啟發”。以提高教學效率,濃縮教學內容,用較少的教學時間,取得較多的教學效果。

三、儘可能地教出課文原有的“美”來,儘可能把課文交給學生來“讀”

愛默生指出:把自己的生活當做正文,把書籍當做註解;以一顆活躍的靈魂,為獲得靈感而讀書。

基於對教師“主導”地位的反思,我嘗試在教學中把“點菜”的權力還給學生——即教學不一定根據教師的計劃來推進教學,教師將努力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來設計課堂教學,努力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優化課堂結構,充分保證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但作為單元作文的範文,應該説它與單元重點(記敍的詳略)聯繫得不很緊密,因為此文無論怎樣分析,都不能把“詳略”看成是本文的特點或特色。本文的主要特點應該是“以小見大”,是通過一件生活小事來反映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哲學思想和一種傳統的美德。因此,在確定課堂教學目標 與重點,應依據範文,擬為“學習‘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和家庭題材的作文寫作”。

文章的立意比較深遠,據作者的自述,這篇文章寫作的起點是“孝”,但由於“孝”已經寫不多少新意,所以把文章的着眼點放在“生生不息的生命”,據此,這篇文章就有了一個由故事層面與哲學層面組成的多層次的中心。在學習時雖然不必講這些術語,但應該理解這一點。

文章的另一個特點是巧妙的結構和優美的語句,這是學生作文“技法”方面的範本,在教學時應注意進行點拔。

【教學目標 】

1、發現(挖掘)生活中的可供寫作的素材;

2、學習《散步》一文,感受這篇散文在語言、構思與立意等方面的好處;

3、學習“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

4、提高散文的閲讀能力和對寫作的興趣,進一步堅定寫好作文的信心。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品味細節,感受課文;

難點:在學習中理解(而不作理性地講解)“小”“大”其實是一體的東西,“大”(思想、情感、立意、主旨)是藴含在“小”(故事、細節、情節)裏面的東西,二者是不可分離的。

【教學過程 設計】

一、課前談話:發現家庭生活中的寫作素材

教師儘可能不着痕跡地同學生交談,以引出今天的學習內容——家庭題材作文的寫作。在談話中,教師可以從以下等方面設問:

你們一家住在一起的有幾個人?你們一家人都喜歡些什麼?有沒有你們都喜歡的事?

看電視——幾台電視機?不爭不搶嗎?服從誰?意見真的統一嗎?哪一部片子給你們的印象較深?大家對劇中的人物評價完全一致嗎?

逛商店——什麼商店?幾個人?什麼櫃枱?只看不買嗎?買些什麼?

看書——各看些什麼書?誰先看?誰向誰介紹?有時一本好書不會搶嗎?對書中的人物觀點大家意見一致嗎?有沒有發生過爭執?你現在你們爭執的根本原因(深層原因)是什麼?

下棋等——誰先喜歡的?其他人又是怎麼喜歡上的?

【設計意圖:既然是寫作指導課,那麼這堂課的重點與中心就不應該是《散步》一文,因為課文無非是用以指導寫作的“例子”而已,課堂的重點與中心就應該是“寫作”的指導,而“寫什麼”,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最好的寫作素材?就成了一堂課的第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教師先“隱藏”意圖,與學生“聊天”,既減輕學生對作文的恐懼,又有意無意間讓學生髮現許多自己身上身邊的寫作題材。

因為關於選題,我學到的最好的一點是設法讓每個學生都發現他自己身上的有意義的話題。

前幾年,當我説“你們來寫什麼”時,我並沒有意識到我已經向學生傳遞了錯誤的信息,現在我知道應該説:“我們的生活中有些什麼?有那些值得細細品味的小事呢?”

所有的學生都有好的話題,我們可以幫助學生去發掘這些話題。而家庭生活是寫作最重要的一個話題庫,因為所有的學生都帶各自豐富的家庭故事來到學校。

因此這一步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認識到探索到家庭故事的豐富性。】

二、轉入範文的學習:導入 範文《散步》

教師作轉語:我曾拿這個問題問過一個師範學院的老師,他的答案是《散步》,而且他還拿出了一篇文章,來證明他所説的話。這實在是一篇情真意切,優美感人的文章,今天我們就來學一學,這位教師是怎樣把家庭中的一件小事寫得興味盎然,引人入勝的。[板書]

三、整體感知範文——朗讀指導

1.要學好一篇散文,最重要的是有感情地朗讀,這既是一種對好文章的品嚐,也是一種理解得對不對的證明。而要朗讀好一篇文章首先要確定它的感情基調:是歡愉還是悲哀,是輕快還是沉重等等。這篇課文感情基調是怎樣的?

參:(歡愉而深沉)

2.“我”的語氣、語調該怎樣把握?提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①“我”是個中年男子。③在這個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③散步中,處處表現“我”孝敬母親,又疼愛妻子、兒子的感情。

【設計意圖:閲讀感知本來就沒有一定的客觀標準,如果能讀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教學目的也就基本達到了。“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以讀代講或多讀精講的效果絕不應低估,“熟讀成誦”“背熟記牢”應該大力提倡。

如果説真有什麼最優化的語文教學法,那就是直接地熟練地閲讀文本,達到心與言謀,神與文通。所以,拿到課文的第一步,是朗讀。】

四、以問解文,分析範文的語言、結構和內涵

問題一:要你説説,你看這一家子四口人中,誰的權力最大,誰有真正的決定權?

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具體結合多媒體進行推進。

(1)“我”聽母親的:

(2)母親聽孫兒的:

(3)妻子聽“我“的:

(4)兒子聽“我”的:

那麼究竟聽誰的呢?——由“愛”決定,這個“愛”,對長輩來説,是“愛幼”;對子女來説,是“尊老”。

問題二:文中説“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這是不是小題大作了呢?

參考——我是一家之主,在母親和兒子發生爭執時必須處理得當,否則就會影響家庭成員的感情,這是一種使命。作為一箇中年人,肩負着承前啟後的重任,既要愛幼,更要尊老,生活的沉重使命使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

問題三:文章最後説“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是不是也太誇張了呢?

參考——“我”背的是母親,妻子背的是兒子。母親給我們以生命,而兒子又是這生命的延續。這血脈相連的三代人緊緊連接在一起,構成了生命的整體。如今,我們把母親和兒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揹負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產生了一種深沉、莊嚴的感覺,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類社會中承前啟後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在處理以上大問題時,有可能隨意地出現以下小問題:

文章一開頭就開門見山,寫我們在田野散步,第二段筆頭一轉,卻寫母親本不願出來,這樣寫的作用是什麼?

母親為什麼不願出來?為什麼又出來了呢?從中可以看出兒子對母親怎樣?母親對兒子怎樣?

母親聽話和兒子聽話有什麼不同?

交代散步的原因。

老了,走遠了會累

兒子勸她該出來走走

兒子孝順關心母親,母親也很聽話

小時侯我聽話出於依賴和尊敬,母親聽話出於信任和尊重。

“我決定委屈兒子”是不是我不在乎孩子的意見?

“我決定委屈兒子”並非不愛兒子。只是拿母親和兒子比較來看,母親年事已高,在世時日已短,今後像這樣的“散步”很難説還有幾回了。“我”十分孝敬母親,想盡最大的努力滿足母親的願望,這種孝心是難能可貴的。

最後,我打算怎麼辦?

為什麼?

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隱含了一層什麼意思?

最後走大路了嗎?為什麼?

這反映了母親什麼樣的情感?

哪一個動作表現了母親的這種感情?

委屈兒子。

大路方便老人,為了照顧母親,我打算走大路。

母親年老體弱,我陪她的日子不多了

沒有母親改變了主意。走小路小孩子感興趣,母親愛孫子,想讓孫子高興

對晚輩關心愛護,對孫子真心喜愛

摸摸

我背母親,妻子背兒子,二人背得吃力嗎?

那麼,為什麼我們要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象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呢?

不,因為母親兒子都很輕。

中年人肩負承前啟後的責任,母親和兒子是生命中最重的砝碼,在每位兒子眼中,母親便是全部,在每位父親眼中,兒子同樣是生命中最重的

另:散步前,文章還有一段對初春的描寫。找出來,看看這段描寫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第4段是對初春的描寫。新綠、嫩芽、咕咕的冬水,寫出春的氣息。在這樣的氣息中,使人感覺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喚。正是因為感受到冬去春來,氣候轉暖,生機萌動,全家人才一起出來散步。這是對全文的鋪墊。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的感情基調由深沉變得歡愉起來。

【設計意圖:問題是思維的發動機,要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必須既要教師用問題加以引導,又要學生能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所以這裏雖然設計了一些框架性的問題,卻沒有具體的一步一步的推進程式,因為過程不應該是完全被設計、被預料的。】

五、依據範文進行寫作方法的指導:以“小”見“大”

教師提示:這篇散文寫三代人之間深沉的愛,作者有沒有面面俱到,把生活中各種事情都拿來寫呢?作者是怎樣做的?

[或者:教師設問: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呢?(初春全家人散步的事。)本文正是通過散步這樣的小事,表現了祖孫三代人互敬互愛的思想感情,進而讚美了敬老愛幼這種人類高尚的道德情感。這用的是以小見大的手法。]

結論:“以小見大”的寫作技巧

什麼是“小”?請指出反映一家人互敬互愛的細節?

s:母親和兒子發生分歧,我思考後決定走大路(對母親的尊敬);母親改變主意,(母親喜愛孫子)這些細節描寫,細緻而傳神,表現了一家人互相理解體諒的情感

全篇只寫了“散步”一事,但讀來饒有興味,除了真情動人外,再一個原因就是敍事波瀾起伏,引人入勝。入題寫“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予和兒子走在後面”,“散步”已經起步,本該照直走下去,而文章在這裏起了一個波瀾:“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等到“我”出於愛母之心決定走大路時,事情偏偏又不照“我”的決定發展,母親要改走小路。真是一波末平,一波又起。這兩處波瀾不僅使記敍擺脱了平鋪直敍的弊病,而且展示了“我”對母親的摯愛,母親對孫子的親情。

什麼是“大”?(課文短短八百字,卻是一曲温馨雋永的親情之歌、倫理之歌、生命之歌。其思想內涵的三個層面清晰可辨,耐人尋味。)

故事層面:親情。

文章的基本線條是:“我”勸母親散步→全家人一塊散步→走大路與走小路的分歧→“我”母親依從了“我”兒子的→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別背起母親和兒子。從而寫出了一家人之間的互相愛護、尊重、體貼和理解。

寓意層面:使命感。

《散步》以第一人稱敍述,與其説為了真實親切,不如説為了強化主體意識,實現使命感。文中的“我”,一箇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肩負着承前啟後的責任。當“我”揹着母親,妻子揹着兒子,“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時,覺得“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裏通過特寫鏡頭的定格描寫,強化了中間一代人的主體意識,強化了使命感。

哲理層面:生生不息。

當我們從生命與時空的意義上來審視三代人的“散步”時,卻應該説,這裏還隱含着“生生不息”的哲學道理。尤其是兒子的一個“偉大”發現:散步的三代四口人“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這是生命的延續與發展,具有哲學的色彩。

【設計意圖: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是本堂課的學習目標,它的基礎是對文本的學習,因此,它放在對文章的閲讀賞析之後。而且由於在課堂之始已着力於“小”(故事、細節、情節)的指導,此處就着力於對“大”的理解。】

六、讀寫結合,進行仿寫練習

[這一步未必進行,有必要則行之;無必要則刪之。]

仿寫練習一:

依照句子“後來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在路平坦;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寫一句話,要出“一家人”的一個分歧點或矛盾產生的焦點所在。

有時候,( )個人也會——

後來發生了——

仿寫練習二:

依照句子“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我想找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願意。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伴同母親的時日已不多了。”寫一段在家庭成員產生意見分歧或矛盾時,“我”的心理活動(請注意,你可能不是決定者,所以不能簡單地模仿)。

仿寫練習三:

我説:“走大路。”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隨小路望去:那裏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是水波粼粼的魚塘。

七、由一到多,從“多篇”中悟得“一法”

[這一步也是機動,有時間行之,時間不足放到下一課時進行。]

閲讀學生習作《散步》,體會換一角度對家庭生活題材的把握方法,進一步體會“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並且體會文章詳略的處理方法。

教師指導:

1、 莫懷戚的《散步》是從一箇中年人的角度來寫的,沈愚的《散步》是從一個“孩子”的角度來寫的,由於角度的不同,兩篇文章在敍述語氣上有什麼不同?

2、 由於“我”的角色由一家之主轉換成需要教育幫助的“孩子”,沈愚的《散步》在詳略的處理上有什麼特點?它詳寫了什麼?略寫了什麼?

八、小結:

1、 大家要相信一點:好作文就是從平常的生活中來;許多細小的事,只要你能用真情去體味,用匠心去構思,就能寫成非常感人的文章(結合適應性考試的近滿分作文)。

2、 對國中生而言,尤其是寫記敍文,“以小見大”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好方法。小處要能見細,即要有細節;大處要落實,即不能刻意誇大。

3、 這樣的好文章很難得,大家要爭取把它背出來。這是語言材料的積累,如果説作文的技法是建築的設計和建築技術,那麼好文章的朗讀背誦就雖對材料的積累——沒有大理石、花崗巖、好的木材鋼筋,我們怎麼能建造出美麗的高摟呢?

九、作業 :

1、仿寫;

2、觀察自己的生活,想一想是否真的有許多值得一寫的“生活細節”?

七年級上冊語文《散步》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①理解寓言的含義。

②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③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教學重點

①理解寓言含義。

②學習精美的表達。

○課前準備

①查字典、詞典,掃除字詞障礙。

②預習課文內容。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學《白兔和月亮》:

①介紹寓言。 ②解讀寓意。

③引導學生自相對照,把握人生態度。

○教學設計

人們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與失將會伴隨我們今生今世。有俗語説:“有得必有失。”其實,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隨遇而安,得失不驚,心寬體胖,處世瀟灑;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亂心迷,生身受累。我們應當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態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鏡子。

出示課題。

介紹寓言

朗讀

疏通文意,感受語言。

整體感知

①感知內容

a.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設計目的:掌握課文內容。要求學生完整地複述課文。

b.白兔賞月的心態前後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

設計目的:瞭解身份的改變對於心態的影響。第一問,要求學生用課文中的相關詞語回答。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後為什麼會患得患失?

設計目的:理解佔有慾在作祟。

d.這則寓言給了我們一個什麼啟示?

設計目的:理解寓意。

以上問題難度不大,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略加點撥,學生可以自己完成。

②感知語言

這則寓言的語言很精美,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品味、賞析。

例如,“慧心”“風韻”“閒適”“繃”等用詞很精當。對稱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烏雲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她便心痛如割,彷彿遭了搶劫。”

除讓學生分析上述詞語的妙用之外,還可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其他有關的詞句再作分析,並讓學生試着仿寫。

問題研究

①找出故事情節中的兩次轉折。

把握結構。

②白兔最終要求諸王之神撤銷決定説明了什麼?

讓學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③這則寓言提到了人類有什麼含義?

寓言的諷刺意義。

辯證思維

擁有財產就一定患得患失嗎?而一無所有才心安理得嗎?

自我反思

①我們應從白兔身上學到什麼?

②你是否有過患得患失的現象?原因是什麼?

③我們應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態度?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相關作業 。

②預習《落難的王子》。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教學《落難的王子》:

①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

②與《白兔與月亮》L匕較閲讀。

○教學設計

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給大家講過,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們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把握好生活中的得與失。不僅如此,我還要告訴大家,“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人生在世,註定要同困難、挫折甚至災難打交道。對此,我們要做好充分心理準備。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難的王子》,它可能給我們帶來足夠的警示。

朗讀、默讀課文

仔細推敲課文所表現的中心思想,認真揣摩故事情節與中心的關係。

整體感知

這則寓言故事寫得很深沉,不僅在主題的表現上發人深省,而且在情節的編排上也很具典型性,有普遍的現實意義。教師應組織學生就以下問題展開討論。由於學生閲歷有限,有些問題沒有直接體驗,教師要很好地引導,還是應從現實生活中找到實例,加以印證為好。

討論題:

①這篇寓言説了個什麼故事?

要求學生熟練地複述課文。

②這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可指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相關句子。

③“我”在情節的發展中起什麼作用? ,

提示:線索人物。王子落難全過程的見證人。

④“天哪,太可怕了,這件事落在我頭上,我可受不了!”這句話在課文反覆出現過三次,都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有什麼意義?

[提示]這句話表現了一個旁觀者對不幸者的歎息。第一次是王子對天災人禍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對王子落難而言;第三次是後人對“我”遭受厄運而言。這是歎息者未經磨難的一種虛妄的假設。(其實未必如此,假如災難真的落到了人們的頭上,誰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課文中反覆出現三次,揭示了它在現實中的普遍性。

問題研究

對課文的內容整體把握之後,學生的認識可能還是粗淺的。教師應再引導學生對重要情節和關鍵詞句進行深入研討,體會其表情達意的作用。

學生討論,教師備案引導:

①王子落難前後性格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揭示中心。

[提示]開始很脆弱,後來堅強起來。原因:一是他經歷了厄運,二是他沒有被厄運所嚇倒,挺了過來。

②王子是怎樣落難的?作者這樣編排情節有何用意?

讓學生理解作者設置這樣的極端情節的典型意義。

③“我”是王子落難全過程的見證人,然而,厄運也落到的“我”的頭上,這一情節説明了什麼?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於告訴讀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災難可能不期而至,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與其擔驚受怕,不如勇敢面對。

④文章結尾給人怎樣的啟示?

[提示]王子落難的故事還會不斷髮生,而旁觀者的歎息也將無限循環地延續下去。只有經歷厄運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的頭上,誰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一——厄運能使人的性格變得堅強起來。

⑤只有落難後才能戰勝脆弱,這是一條定律嗎?

這個問題要啟發學生辯證地來談,談透徹,讓學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觀的教育。

比較閲讀

與《白兔和月亮》比較閲讀。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辨析:兩篇課文在表現主題、安排情節、表現手法、語言運用等方面,有什麼異同。訓練學生的賞析能力。

學生可自由評説,教師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適當點撥。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將問題歸結到以下幾點。

①在主題上,兩篇寓言都是寫人生態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寫人在獲利之後的心境;《落難的王子》寫人在受難後的狀態。

②在情節上,都表現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寫“好事”可以變為壞事;《落難的王子》寫“壞事”可以變好事。(“好”與“壞”都是相對的,決定於當事者的思想觀念。)

③在表現手法上,都採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徵就是用比喻,以小見大地説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濃些,而《落難的王子》寫得更像是事實。

④在表達方式上,兩篇寓言都以敍事為主(這是敍事作品的主要特徵)。而《白兔和月亮》在敍事的基礎上,多有對人物的心理描寫,且多議論;《落難的王子》則重在敍事。

以上內容對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但如果教師引導得當,還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據情況處理。

體驗與反思

①人生在世,或福或禍,可能不期而至,對此我們應怎樣面對?

②從自己的經歷中舉出實例,説説你是怎樣面對困難,使自己堅強起來的。

③實際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畢竟不多。我們應當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自己的意志品質?

小結

我們學習了兩篇寓言故事,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告訴我們,應當怎樣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在這裏我要告訴你們:不計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計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還要告訴你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願同學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遠離欲壑,健全人格;藐視困難,直麪人生。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剩餘部分。

②作文訓練:《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長》

點 評

本教學案,突出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具體表現為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這是當前貫徹語文課程標準,落實最新教學理念,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教學設計上,本教學案依據教材特點,採用對比閲讀教學的方法,形式新穎別緻,有利於教學目標 的完成,突出了教學重點。既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也為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提供了新的啟示,促使教師的教學行為與學生的學習行為發生根本性的變革。思考題的設置,具有啟發性與可操作性,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發現問題的探究精神,培養了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潛能。從教學流程上看,學生互動性強,參與面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達能力等都能得到有效訓練。在思維訓練方面,涉及到辯證思維、逆向思維和多角度思維,加深了學生對教材的獨特體驗與獨特感受。另外,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文體知識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從中獲取知識,提高文學素養。

七年級上冊語文《散步》教案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①理解課文內容。

②瞭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③品味平實而富於哲理的語言

○教學重點

①梳理課文內容。

②歸納居里夫人的人格特點。

③品味平實且富於哲理的語言

○課前準備

①預習課文,疏通文意。

②蒐集居里夫人的有關資料。

③教師準備居里夫人的掛圖。

○教學設計

導入

同學們,説起居里夫人,我們大都知道她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推動了核科學的發展。但關於她的人格,也許我們知道的並不多。愛因斯坦曾説過:“在像居里夫人這樣一位崇高人物結束她的一生的時候,我們不要僅僅滿足於回憶她的工作成果對人類已經做出的貢獻。第一流人物對於時代和歷史的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後者,它們取決於品格的程度也遠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

今天我們來學習居里夫人的自傳體散文《我的信念》,或許對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個更全面的瞭解。

範讀課文

疏通文意,品味語言,識記字詞。

梳理信息

教師導學

本文內容龐雜,頭緒紛繁,重在梳理。教師應引導學生首先按順序蒐集、篩選信息,而後概括綱要,最後歸納整理。這樣,舉一綱而萬目張,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①默讀,蒐集、篩選信息

讓學生獨立默讀、思考,試着讓學生用四字短語歸納居里夫人的行為特點。

討論歸納:

堅忍不拔 樹立信心 執著勤奮 集中目標 獻身科學 探討真理 生活簡單 重大發現 保持安寧 不圖財富

珍惜時間 追求自由 剋制自己 熱愛生活 沉醉 科學

②概括綱要,歸納整理

全班討論,將有關信息分門別類,從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板書:

探討真理 保持安寧 集中目標

思想理念{不圖財富 環境需求{追求自由 工作態度{樹立信心

沉醉科學 珍惜時間 堅忍不拔

執著勤奮

重點研讀

①研讀內容

指導學生重點研讀有關詞語、句子、語段,品味平實而富於哲理的語言。教師應讓學生自己找出相關內容,採用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方式,討論解決。訓練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思考題備案:

a.“或許是因為有某種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種力量”指什麼?

b.解釋“在科學方面我們有對事業而不是對財富的興趣”的含義。

c.“我們都認為不能違揹我們純粹研究的觀念”中“純粹研究的觀念”指什麼?

d.“人類需要講究現實的人……但是,人類也需要夢想家”一句,“講究現實的人”是什麼人?“夢想家”最基本的特徵是什麼?從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這樣的“夢想家”?

e.“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個自由國家中,以一個自由學者的身份從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換成“希望”?為什麼?

f.“在他猝然長逝以後,我便學會了逆來順受。”聯繫上下文,談談“逆來順受”在句中的確切意思。

g.為什麼作者説,科學家也應當是“一個小孩兒”?這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態?

h.“我從沒把這種權益視為理所應當”中的“這種權益”指什麼?

問題設置比較多,教師可根據需求取捨。

②品味語言

a.教師指導學生體會、品味語言。理解這種樸素而平實的語言風格。不重文采,而重寫實,是傳記類作品的特點。如果學生感到有難度,教師可引導學生與文學作品語言作比較,就容易理解了。

b.找出課文中帶有哲理性的句子,試着進行賞析。

參考:

◆生活對於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類需要講究現實的人……但是,人類也需要夢想家。

◆科學本身就具有偉大的美。

◆一位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不僅是一個技術人員,而且是一個小孩兒。

教師小結

讀了這篇文章,就如同與偉人對話。我們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動。如果説我們過去沒有生活目標,現在我們明確了人生;如果説我們過去一味貪圖安逸,現在我們學會了艱苦;如果説我們過去只能依賴他人,現在我們懂得了奉獻;如果説過去我們意志薄弱,現在我們擁有了信念。讓我們在居里夫人的光輝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獻給人類的進步事業。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

②居里夫人放棄了鐳的專利,卻兩次成為諾貝爾獎金的獲得者。對此,你怎麼看?寫成300字的小文章。

七年級上冊語文《散步》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思想傾向

2.學會正確看待友誼與禮物的關係

3.學會從文中的語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課型及課時]

1.討論課

2.一課時

[媒體設計]

多媒體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裏有兩樣東西:一樣是一堆金錢,一樣是幾個窮朋友。假如讓你選擇其中你需要的東西,你選什麼好呢?(窮朋友)為什麼這樣選擇?(朋友珍貴,友情珍貴。友情是用金錢換不來的)沒有人認為金錢貴重,金錢萬能嗎?(搖頭)的確。最珍貴的東西是友情。愛因斯坦説:“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羅多德説:“世界上沒有比一個既真誠又聰明的朋友更可貴的了。”斯托貝説:“財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卻是財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錢輕情義,尤其是大人們,他們的這種重財輕義的思想往往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説明了這一點。今天我們要共同地學習一下張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明確教學目標

三、整體感知:要求學生根據自讀提示初讀課文

四、探究思考:

在這場矛盾衝突中,誰是誰非?如果父母市正確的,子女應如何對待?如果父母是錯誤的,在子女又該如何對待?你碰到過類似的情況嗎?你如何處理的?

再讀課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傾向,點撥關鍵處:

1.文章開頭就寫"媽媽突然問我",我感到"突然",可見的"驚嚇",耶可見媽媽的"驚慌",氣氛一下子就很緊張。

2.第一部分是媽媽爸爸同"我"先後對話的描寫,這段描寫中,作者的思想傾向是怎樣的?

明確: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貴重的羚羊木雕"送給"女兒,可見對女兒的寵愛。父母寵愛女兒,可是絲毫不尊重女兒所珍視的友情。"我"本來並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貴重,以為既然是爸爸送給我的,自己當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愛的東西送給最好的朋友,可見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貶的思想是很明顯的。

傾向表現的最明顯的地方有兩處:一處是女兒説明萬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媽媽根本不考慮女兒的友誼,立逼女兒去要回來,預期的"堅定",正是固執生硬的表現。另一處是爸爸的話:"是的,這是爸爸送給你的,可並沒有允許你拿去送人啊。"這個話有點自相矛盾,實質上批評了"爸爸"的不是。

再從對話的神態、語氣、心理描寫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邊,是"突然問""目光緊緊盯着""十分嚴厲""堅定的説""帶着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邊,是"心怦怦地跳起來""小聲的説""站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低着頭不敢看他""聲音有些發抖""哭着喊了起來""心裏難過極了"。可見父母為了木雕怎樣傷害了孩子的心。

3.第二部分插敍"我"和萬芳的真摯感情。在孩子的小天地裏,彼此都是真誠無私的友愛。這一部分,又涉及兩個孩子家長的情節,不要忽視。一處是,我0不小心,褲子被樹杈劃了一道長長的口子。坐在樹底下偷偷的抹眼淚。為甚麼呢?因為"又心痛褲子,回家挨説"。這就可見父母平日的為人了,只要損害了財務,也不管原因,對孩子就沒有好態度,否則孩子怎麼會"怕"呢?另一處寫萬芳媽媽,不但不誇獎萬芳的仗義,反而"讓他對着牆站了一個小時"。萬芳也深知"我"的媽媽的脾氣,"要是再換過來,你還得再站兩個鐘頭"。這些都是批評的筆觸。

4.第三部分為什麼寫奶奶呢?

明確:奶奶直到"我"淌眼淚,才憋不住"突然説:算了,這樣多不好。"奶奶很體貼孩子的感情。反襯之下,顯得爸爸媽媽只知道東西名貴,卻全然不顧孩子傷心,這樣多不好。起初,奶奶"定想説什麼,可是,他沒有説"。奶奶是長輩,説話還有顧忌,因為他知道兒子媳婦的為人,左右為難。可見,寫奶奶也是為了批評爸爸媽媽的不是。)

5.讀最後部分,要注意"我"被逼無賴的痛苦心情,作者把這種心情描寫得很細膩,思想傾向也是很明顯的。特別是結尾,作者同情的寫道:"我呆呆的望着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淚。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因為我對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就件多麼不光彩的事呀!""可是,這能全怪我嗎?"當然主要是怪父母。

總結語:總起來説,課文展示了兩種生活,兩種內心世界。一面,我們看到了一個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間的友愛,少年的內心世界。他們如此充滿友情,如此珍惜友情。萬芳見"我"褲子撕破後心裏難受,把自己身上的褲子換給"我"穿,即使被家長責備也心甘情願。"我"見萬芳特別喜歡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了一個最好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裏,卻是重財輕義。他們對子女的態度,走了兩個極端,"爸爸"捨得把名貴的羚羊木雕"送"給孩子,可是使孩子最傷心的也是他們。他們並不重視子女的友誼,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們疼愛子女卻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五、課堂拓展

問題:從課文看,這兩個孩子都沒有所謂"價值觀念",你看,他們那一次交換的禮物,是名貴的羚羊木雕和一把彎彎的小藏刀,這種感情純潔是純潔,可是這種做法畢竟不對,這樣確實給父母出了難題。討論討論,生活中應該怎樣處理這類事情?怎樣預防這類事情?要從課文中找插敍户根據。

明確:鼓勵學生從多方面考慮:例如,"爸爸"鬆齡楊木雕給孩子的時候,應該介紹一點有關這件工藝品的知識,讓孩子知道他的珍貴,注意保管。小朋友之間送東西,要徵求大人的意見。如果想課文寫的那樣,已經成為既成事實,處理的方式也大可以婉轉一些,要注意保護小朋友之間的感情。"我的父母"可以向萬芳的媽媽暗示一下,萬法方媽媽也不是佔小便宜的人,不會同意自己孩子收受這麼珍貴的東西的,重要得倒是叫 萬芳媽媽不要責備孩子。

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寫出學習本文的感受,題目自擬,課下交流。

課後記:在本課中學生們討論比較熱烈,但是抓不到問題的關鍵。應該在平時加強對學生這一方面的引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機敏進行辯論的方法。

七年級上冊語文《散步》教案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

1.瞭解作者、作品及童話的有關知識。

2.熟悉故事情節,把握人物形象。

3.體會文中角色所揭示的社會意義,培養學生自覺抵制社會醜惡行為的意識和勇氣。

教學重點:

熟悉情節,把握形象,體會角色的社會意義。

教學難點 :

初步理解童話這一文學體裁。

導學過程:

一. 導入 :板書課題。

常言道:“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美本來是一件好事,可是有一個人,卻求美不成反當眾出醜,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們就來將講講這個故事。

二. 簡介作家作品:

這是一篇著名的童話,它的作者很了不起,是安徒生。 周揚説:

“ 丹麥出了一個安徒生,贏得了世界的、不只限於少年兒童的廣大讀者。”下面哪位忠實的讀者想大家推薦一下他的主要作品?(學過的有可憐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另外還有可愛的《醜小鴨》、美麗的《夜鶯》和《豌豆上的公主》等等。他的作品想象豐富,情節生動,語言樸素。)

三. 學習新課:

1.(請再讀一遍題目)這篇課文以什麼為線索,誰為中心人物展開故事情節?(新裝、皇帝)如何展開的?速讀課文,看誰能填對老師出的題目。每空只能用一個字。

情節線索:(愛)新裝——(做)新裝——(看)新裝——(穿)新裝——(展)新裝。説出起止。

2.請一位同學照此順序複述課文的主要內容。要求:情節完整,語言連貫,口齒清楚,態度大方。説得簡要明白。

3.你認為哪個情節最精彩?(或你最喜歡哪個內容?)(看新裝、穿新裝、展新裝。)哪句話最生動? (舉例説明並説説 ) 為什麼?(人物的心理、語言、動作描寫鮮明生動、逼真傳神,活靈活現,符合人物性格特點。教師引導)

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下這幾個精彩的片段。

看新裝(分角色朗讀)

穿、展新裝(課本劇表演)略

4.思考討論:

○1找出在故事情節中發展中起關鍵作用的語句,想想起什麼作用?(推動作用)人們都怕這一點,才讓騙局步步得通。(它的作用從下面的問題中也可看出來)

○2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裝”面前,老大臣、“另外一位誠實的官員”、甚至皇帝本人都不敢説真話,老百姓一開始也不敢説真話。從課文中找出能説明這個問題的語句,(略)這些是什麼描寫?(心理描寫,它説明了人們不敢説真話的原因)想一想他們不敢説真話的原因分別是什麼。(原因:皇帝:為保住皇位;大臣:為保住官位,也怕殺頭;老百姓:怕殺頭。)小結:或為保住皇位或官位,或怕招來殺身之禍。既然這樣,大家就只好上當受騙了。

○3全文的情節其實就圍繞一個“騙”字展開,我們來看看各色人物是怎樣圍繞這個“騙”字進行活動的,表現出什麼什麼性格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明確:

起先是騙子設騙局,用根本不存在的“新裝”來欺騙皇帝和大臣們,然後大臣們同騙子一起來欺騙皇帝,最後皇帝、大臣們一起參與到欺騙的行列中欺騙老百姓,以騙開始,以騙結束,一羣騙子!老百姓起初也不敢説真話,最後是——

誰説的?為什麼要由一個小孩的口來説出?(所根據的西班牙民間故事中是由一個黑人説出來的,安徒生作了改動)

(因為他天真純潔,無私無畏,不懂世故,無所顧忌,他説的話更能揭穿騙局,暴露統治者的醜惡本質。)與他相比,你對其他人的印象如何?安徒生就是這樣用童心寫童話,用你們的語言寫屬於你們的故事,把嚴肅的道理放在詼諧的故事中,不愧為世界屈指可數的著名童話作家。

○4説了這麼多,誰能説説什麼叫童話?

(童話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這種作品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誇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語言通俗、生動,故事情節往往離奇曲折,引人入勝。童話往往採用擬人手法,將世界上的事物人格化。)出示投影。

○5童話最突出的兩種表現手法是什麼?(想象和誇張)本文就是以豐富的想象和誇張著稱。兩者關係如何?(誇張是通過想象來完成的。)本文的想象非常奇特。比如寫騙子設的騙局。寫他們的騙局毒辣得很,誰要説一句真話,説看不見衣服,就借專制皇權説你“不稱職或愚蠢得不可就藥”於是上上下下的人就異口同聲、自欺欺人的造假,甚至不惜當眾出醜。這是多麼絕妙的諷刺啊!

有同學可能回説:這些情節太誇張了。哪些情節比較誇張?舉例説明。(結合課後練習二)(可順勢講一下“愛新裝”的作用——引子 昏庸無能、奢侈虛榮,這樣的皇帝為騙子所捉弄也就很自然了,從而引出下文。)

質疑:你相信這些人和事嗎?(可爭論)我信。為什麼令人信服呢?安徒生説:“最奇妙的童話都是從真實的生活中產生出來的,否則我的美麗的接骨樹叢就不會從茶壺裏冒出來了。”他的這篇童話是有其真實基礎的,它寫於1837年。(當時的丹麥,人民身受本國封建階級和英國資產階級的雙重壓迫,飢寒交迫;而統治階級則窮奢極欲,揮霍無度。面對這樣的事實,安徒生根據西班牙的一則民間故事改編《皇帝的新裝》,把揭露的矛頭直指封建統治階級的頭子,並無情的諷刺了貴族、宮廷的醜惡行徑,深刻的剖析了當時社會的病狀。)

其他時代有這種人和事嗎?現在呢?有些人為什麼要弄虛作假?怎樣才能杜絕這種行為?

明確:(有。童話首先是概括了歷代帝王的共同特點,再者,那些溜鬚拍馬的大臣、善鑽空子、巧取豪奪的騙子,在其他時代也大有人在。因為在許多時候,説真話反而倒黴,人們也就不敢説真話,致使假話成風,荒.唐可笑的事情也就時有發生。)(現在也有。比如假冒偽劣。學生舉例説明。)(有私心,為了私利。一個“私”字。如故事中的皇帝為了權、大臣為官、百姓為避禍)(大公無私)

你説過假話嗎?(知錯就改即可)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遇到假、惡、醜,你會怎麼做?

(我們應當堅決打假,去偽存真,與醜惡現象作鬥爭。)同學們,我們從自身做起吧,就像童話中的那個小孩子一樣無私無畏,説真話、做好事、熱愛美,創造美,以實際行動戰勝假、惡、醜,讓世界相信:明天會更好!希望屬於你!

總結:我們今天聽了一個童話故事,認識了一些人,懂得了一定的道理,具有了百倍的信心。這是我們共同的收穫!

佈置作業 :課下你能學有所得嗎?

1. 課外閲讀安徒生的其他幾篇有代表性的童話作品,説説故事,講講道理。

2. 給本文寫一續篇,大膽想象,合理誇張,且能自圓其説。

七年級上冊語文《散步》教案設計 篇8

教材分析:《夏感》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本單元的課文以反映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春風夏雨,秋霜冬雪的自然世界內容為主的單元,單元的教學目的是引導學生賞析精彩生動的文學語言和詩化的意境,培養學生審美想象和情感,激發學生熱愛生活和自然的熱情。這篇課文應從語言美,感情真兩個方面整體把握,通過閲讀和練習,理解課文語言及思想感情,掌握景物描寫技巧。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誦讀課文,掌握課後讀讀寫寫中的字詞;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思路,體會情感。

2、過程與方法:體會文章生動準確的語言(尤其是比喻和擬人),注意對比手法的運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作者對夏景,夏民的熾愛之情,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強化誦讀,感知內容,理清結構,把握情感。

三、教學難點:體會文章善於抓住特徵寫景的方法,注意對比手法在文中的運用。對寫景技巧的掌握。

四、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師:在一年四季裏,有人喜歡生機勃勃的春天,有人喜歡碩果累累的秋天,有人喜歡銀裝素裹的冬天,而夏天卻少有人熱情地去讚頌。那麼同學們,你們對夏天有什麼感覺呢?

(學生各抒己見)

師:通過同學們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對夏天的總體印象是炎熱不堪,使人焦灼難耐,沒有美感。那麼夏到底是不是這個樣子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樑衡先生的一篇優美的散文--《夏感》。看看他筆下的夏天又是怎樣的,以及通過他的描寫想表達什麼感情呢?

(二) 落實基礎

學生自讀課文,老師板書出重要字詞並讓學生齊讀並掌握:

芊芊(qian qian) 黛色(dai) 磅礴(pang bo) 匍匐(pu fu) 迸發(beng )澹澹(dan dan) 輕飛曼舞 春華秋實 閒情逸致

(三)學生初次齊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1、 作者眼中夏天的的特點是什麼?(即在作者眼中充滿夏天的旋律是怎樣的呢?)關鍵詞:緊張、熱烈、急促

2、作者是從哪三個方面用怎樣的手法描寫夏天景緻的?(提示:分別從第2 3 4自然段去找具體的語句並概括出來)

答案要點: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與其他季節的對比。

3.通覽全文,總結出作者對夏天懷有怎樣的情感?

答案要點:作者對夏天、對勞動者的讚美之情。

板書小結: 夏之景:美好

夏之色:繽紛 夏感:緊張、熱烈、急促

夏之律:緊張

夏之民:勤勞

【設計宗旨:這三個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比較全面的把握課文內容及作者思想感情。通過找具體對應的句子,讓學生理解夏天的特點並體會對比手法的作用。】

(四)再讀課文,感受夏之美

1、精讀2--4段,分成四個學習小組討論思考五分鐘。並請各組代表回答,同學補充,教師明確。

①畫出第二段中寫夏天天氣的句子。在炎熱的天氣裏,作者主要寫了哪些景物? 答案要點(天氣炎熱或火熱的;句子:火紅的太陽 ,熱風浮動着 ;主要寫:細草、樹林、蟬聲、太陽、麥浪、山、雲等)

②找出第三段具體描繪夏之色的句子。這種顏色是一種什麼樣的顏色? 作者為什麼覺得夏天是一個“旺季”?

答案要點(夏於春華秋實間,應了中性的黃色/ 金黃的,更是一種透出旺盛的生命力的顏色/ 收穫之已有的麥子,希望還未盡的棉苗,高粱,玉米,瓜秧等)

③説説第四段寫了農民哪些活動?讓你會想到以前學過的哪首詩歌?

答案要點(割麥,打場,給秋苗追肥、澆水/《憫農》)

2、第五自然段結尾作者僅僅是在讚美夏天嗎,回答並説明原因?

讚美農民的勤勞,讚美一種力量。一種什麼力量(奮鬥,拼搏,努力,進取之力,向上之力)

如果沒有蓬勃旺盛的夏,就不會有秋的豐碩。如果春天是播種,那麼夏天則是耕作,秋是收穫,冬是貯藏孕育。如果用一生比喻四季,那麼春是少年,夏是壯年,秋是老年,冬是晚年。

【設計宗旨:通過細析全文,掌握文章整體寫作結構思路及技巧,瞭解作者對夏及農民的熱愛,激發學生對辛勤勞動人民的熱愛,培養其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五)三讀課文,品味語言美。

語言是思想的華裳,一篇好文章往往用精美的語句表達其思想感情。文中多處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同學們仍然分四小組討論,選出你最喜歡的一個詞或一句話,説明你推薦的理由。體會優美語句中重要詞語運用的精妙之處。

比喻句示例

①“麥浪翻滾着,撲打着遠處的山、天上的雲,撲打着公路上的汽車,像海浪湧着一艘艘的艦船。”

這裏將“公路上的汽車”比作“艦船”,它們在麥浪中行駛,讓人產生幻覺,以喻其疾速、氣勢雄壯,麥浪比喻海浪,寫出麥子之多,説明春天的靈秀之氣在夏天已釀成了磅礴之氣。

②“山坡上的芊芊細草長成了一片密密的厚發。”

比喻,生動形象的寫出了草生長的繁茂。

擬人句示例:

①“輕飛曼舞的蜂蝶不見了”

“曼舞”是想象,將蝶舞想象成了人優美的舞姿,用了擬人寫法,很生動。③“這時她們已不是在春風微雨中細滋慢長,而是在暑氣的蒸騰下,蓬蓬勃發,向秋的終點作着最後的衝刺。”

這些農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來是比較抽象的,這裏用人的跑步衝刺來形容,化抽象為形象。

【設計宗旨:自由的品評語言對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很有好處。教師仔細分析一兩個示例,從句子的語言美感,修辭角度等出發分析句子,從而提高學生的鑑賞和寫作能力

(六)拓展延伸:

1.關於四季的古詩有哪些?

【設計宗旨: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積累名句。】

2.仿寫:仿照以下句式,結合課文或發揮想像,寫一寫“夏之色”

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

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誌着事物的終極。

夏之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設計宗旨:品味語言之後,讓學生想像心中的夏,然後進行仿寫,達到講練結合的目的,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七)師生一起總結全文,結束新課。

人生之秋的收穫來源於夏的不斷耕耘,人生之秋的豐碩源於夏的不斷積累,耕耘。願你經過夏的積澱能夠收穫一個沉甸甸的秋。

七年級上冊語文《散步》教案設計 篇9

學習目標:

1.理解行道樹——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2.感悟並珍視人生“第一次”的經驗。

3.反覆朗讀課文揣摩形象化的語言。

4.學習託物言志和詳略得當的寫法。

學習重難點:

① 理解兩篇課文的深刻內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語言。

知識鏈接:作家與背景。(見基礎訓練17頁)

學習過程:

學法提示:朗讀法朗讀——大聲地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把文章念出來,不加字、不減字、不換字、不顛倒字、不重複,詞或詞語的輕重讀音恰當,聲韻正確,音變符合規律。通過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聲音,生動地再現文章的思想內容,加深聽眾對文章的理解,以激發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引起他們的共鳴。

本課的兩篇短文都很適合咱們朗讀,按照以上要求試試吧。

一、基礎知識(獨學)

1.給加點字注音或據拼音寫漢字。

雛形 點綴 豐碩 苦熬 累累 沉甸甸

牙yí 貪lán duò 落 污zhuó 玲瓏剔透

2.聯繫上下文,解釋詞語。

①玲瓏剔透: ②具體而微:

③貪婪:    ④墮落:       ⑤雛形:

⑥繁弦急管:

3.談一談《行道樹》寫了什麼內容?請找出《行道樹》中點明文章主旨的一句話,試着説説理由。

4.《行道樹》一文作者運用第 人稱寫法,採用 修辭手法,從哪些方面刻畫了行道樹的形象? 行道樹的形象體現了什麼精神?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5.“回憶你難忘的第一次經歷,請以“第一次”為話題,寫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第一次真好”,那麼第一次好在哪裏?抓住關鍵詞語分析“好”的含義。

6. 《第一次真好》一文的中心意思是什麼?《第一次真好》在安排材料上有什麼特點?好處是什麼?

二.專題提升:(獨學羣學、合作釋疑)

1. “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也唯有這種痛苦才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中“神聖的事業”是什麼事業? 為什麼説“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從事“神聖的事業”的行道樹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為什麼“自己選擇”這種命運?你還能再列舉一些課文中沒寫到的它承受的痛苦嗎?行道樹的“深沉”主要表現在什麼方面?

2.《行道樹》首尾兩段前後照應,但在語序和用詞上又稍有不同,為什麼?

3. 短文末句説:“願你珍重第一次”的含義是什麼?

4.《第一次真好》中為什麼説結實累累的柚子樹是“一幅秋日風情畫”,不説是“風景畫”“風光畫”?

三.當堂反饋:

1.請根據提示賞析下面的詞句。

①“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這裏為什麼用“墮落”?

②“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表現了行道樹怎樣的思想感情?同時揭示了怎樣的社會現狀?

④“雛形”與“具體而微”有什麼區別?

⑤“我喜愛他們又甚於那些老鳥”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的問題。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細細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迴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給你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幾年前,家中第一次養了一籠十姊妹。當母鳥第一次生下了幾顆玲瓏剔透,比小指頭還小的鳥蛋以後,我和孩子們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鳥孵出來。有一天,我們正在吃午飯,孩子忽然大叫:“小鳥孵出來了。”我驚喜地走到鳥籠邊一看,在鳥巢裏面的所謂小鳥,只是兩團小小的粉紅色肉球,僅僅具有鳥的雛形,身上只有稀疏的幾根毛,兩隻黑黑的眼睛卻奇大。第一次看到剛孵出來的雛鳥,但覺它們的樣子很難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飯。可是,等到它們漸漸長大,羽毛漸豐,一切都具體而微以後,我喜愛它們又甚於那些老鳥。

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第一次去露營,第一次動手做飯,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看見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鉛字印出來……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

①為什麼“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用文中的話回答)

②找出作者細心觀察生活的句子。

A.

B.

③語段中“第一次”出現了幾次?主要記敍了第一次的什麼(用一句話概括)?

④摘出選文中表達方式為記敍、議論的句子各一句。

記敍:                    議論:

四.小結與評價:

▶要點整理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掌握的知識點有:

▶情智閃爍

學完本課後,我有如下感悟:

▶交流評價

通過與老師和同學的交流,我認為:

五。.家庭作業:閲讀下面的文章《煤》,思考並完成後面的問題。

很古很古以前,有一棵美麗的樹。從來沒有誰忍心傷害她。但有一天,浪從很遠的地方衝過來,山坡陷下去了,可憐的她被埋在了地底下。好黑,好冷……

幾億年過去了,她突然感到了一陣温暖。啊,重見天日了。但,當她的雙眸看到自己的身體時,她驚呆了,自己成了一塊烏黑的煤,沒有了昔日的風采。

過了些時候,她走了,步子很輕,嘴角掛着微笑。

一盆火在熊熊燃燒。她很安靜,不時放出幾隻黑色的蝴蝶。

那一定是她上億年的夢想被灼痛的樣子,不過,她似乎無悔。

煤,是美麗的樹以另一種方式活着。

①表現“她”內心情感的詞語有(按先後順序):

②《煤》和《行道樹》比較閲讀:共同使用的修辭手法是什麼?兩文在表現形式上的不同點是什麼?

③“她似乎無悔”是因為什麼?

六.預習新知

1.字詞積累。

根據拼音寫漢字或給加點字寫拼音。

(1)風韻( )(2)地jiào( )(3)泯( )滅 (4)è運 (5)落難( )(6)險象dié( )生

請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1)她不愧是賞月的行家,在她的眼裏,月的陰晴圓缺無不各具風韻。

(2)從前的閒適心情一掃而光了,腦中只繃着 一個念頭:“這是我的月亮!”

(3)在她的眼裏,月的陰晴圓缺不再各具風韻,反倒險象迭生,勾起了無窮的得失之患。

(4)有一天,厄運也落到了我的頭上,而我的耳邊也響起了那熟悉的歎息……

請把你認為本文中寫的好的詞句工整地抄寫在下面,並再多讀幾遍。

2.《白兔和月亮》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其主題詞是什麼?用文中的一個詞概括。

3.白兔賞月的心態前後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

4.白兔從她前後不同的情感體驗中悟出一個什麼道理?

5.找出王子的人生感悟,概括寓言的寓意。

七年級上冊語文《散步》教案設計 篇10

1.整體設計思路

學生課前自主掌握了字音字形;以作者的一段傳奇故事作為導入,創造教學情境;讓學生抓住記敍的六要素,並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能有重點地複述故事;在學生學法上力求做到討論-合作-探究模式,儘量將課堂交給學生,發揮他們的主人翁精神去主動學習,重視通過相關詞語表現作者心理活動,問題設計儘量做到由淺入深;多次熟讀課文的基礎上,以自由發言、小組討論、全班總結為主要形式,讓學生對文章主旨進行梳理,對人物進行多角度的探討,教師儘量不給出標準答案,而是能引導學生去理解去思考。作業設計有梯度,有深淺,既夯實了基礎,也又鍛鍊寫作能力,寫真情實感的作文,還把課堂教學延伸至家庭中,真正理解“正視困難-分解苦難-逐一解決-克服苦難”這一文章的中心思想;從而很好地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2.教學背景分析

教學內容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九年制義務教育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學習這一單元在語文知識及能力方面,要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來。在學習方法方面,要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抓住關鍵句等方式,概括文章的中心,從而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情感方面,要引導學生體味人生,關愛生命。作為本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看起來表面淺顯,實則意義深遠,是對學生進行積極的人生觀教育的好教材,而且寫出的是作者少年時代的事,易於引發學生的心靈體驗,引起共鳴。這對於一個剛剛跨入國中大門的同學來説,無論是在學習、生活上,還是在人生目標的定位上都具有指導意義。

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已經擁有了一定的生活經歷和一定的閲讀能力。他們可以通過自己閲讀這篇課文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讓他們從生活經歷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別是藉助語文學習的經驗去觀照自己的實際生活,還有很大的困難。另外,現在的孩子大多數在家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長輩嬌慣的比較多,孩子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很少顧及父母、親人及其他同伴的感受,教師要充分發揮教材的教育功能,創設貼近生活的教育情境,鍛鍊學生多角度思維的能力,形成換位思考的品質。

3.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能力目標:

1、與文本對話,較完整地複述故事情節,做到條理清楚,詳略合適;

2、訓練學生品析文章精美詞句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多角度、有創意地探究課文。

2、與文中人物對話,換位思考揣摩人物內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與作者對話,多角度獲得人生啟迪,使學生在生活中,能夠正確面對困難;

4.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揣摩文中人物的內心情感世界,探討文章主題思想。

教學難點:將“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藴含的人生哲理運用到生活實際中。

5.教學過程設計

(含:教學方法、技術手段和教學媒體應用等)

一、設置情境,激趣導入

1945年1月,正是二戰期間。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 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 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 成任務:他想象着飛機坐艙被炮彈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 氣都沒有。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 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 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就 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個,不難做到。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 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並不難。然後,是飛臨德國,根本不 須想更多的事,而且,還有後方的無線電支持。就這樣,一程又一 程,這位上尉終於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説,我 之所以能夠成為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為我小時候一段經歷的啟示。

設計意圖:旨在通過故事的開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形成一種強烈的閲讀期待心理,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二、複述情節,整體感知

1、複述導航

根據記敍要素講述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時間:七月裏一個悶熱的日子。

地點:美國費城。

人物:“我”和五個小夥伴、父親。

事件起因:因為玩彈子游戲玩厭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樣來玩。

事件經過和結果(思路點撥):猶豫不決--爬上石架--陷入險境--心驚肉跳 --父親鼓勵--有了信心--信心大增--成功脱險。

一句話歸納主要內容:我和小夥伴去爬懸崖,中途被棄遇險,內心恐懼萬分,後來經過父親的指點,擺脱困境的故事。

2、指名學生面對全班複述,師生共同評價。

設計意圖: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為下一教學環節作好鋪墊;既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訓練,又可以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培養。

三、研讀文本,感悟主旨

1、閲讀文本,思考並研討以下問題:

①課文為什麼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為標題?

②“我”從中獲得了“永遠忘不了的經驗”,這“經驗”指的是什麼?

③為什麼“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

④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麼意思?

⑤一個巨大的困難分成“一步一步”是什麼意思?

2、歸納小結: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一個一個認真地解決小困難,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後的勝利。

設計意圖:七年級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不是很強,故老師的“導”顯得猶為重要。問題的設置,利於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從而把握教學重點。

四、多角度閲讀,評價文中人物

1、“我”的角度。

①為什麼“我”明明知道自己體弱、膽怯,也記得母親的訓誡,還要去冒險爬懸崖呢?

②文章從哪些方面描寫“我”處於險境時的狼狽和恐懼心理,有何作用?

③“我”脱險過程中有哪些變化?

④文章兩次寫到“我”哭,原因一樣嗎?

2、“父親”的角度。

①父親怎樣教“我”脱險?

②為什麼父親不上去抱“我”下來?不怕“我”失足摔下來嗎?

③如果是母親來的話,她又會怎樣做?怎樣評價父親?

3、“四個小夥伴”、“傑利”的角度。

①你贊成四個小夥伴的做法嗎?

②傑利是我真正的朋友嗎?

4、寫法探究的角度。

①文中寫其他小夥伴的表現有什麼作用?

②找出文中的環境描寫,説説它的作用。

設計意圖:有利於把握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多角度獲得人生啟迪。

五、拓展延伸,深入思考

1、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小夥伴,將怎麼辦?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麼辦?

3、生活中要善於感悟,要善於從事件中悟到道理。學完這篇文章,你有什麼啟示呢?

設計意圖:理解“我”在攀爬懸崖的過程中悟出的道理,將課文的精神實質內化為學生自身的品質,讓他們受到啟發和教益,從而突破本文教學難點。

六、結束語

一個人在旅途中,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遇到困難,感受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師送學生一首詩──《旅程》:

意志倒下的時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葉蕭瑟

晚來風急

無論走向何方

都會有無數雙眼睛跟隨着你

從別人那裏

我們認識了自己

垂下頭顱

只是為了讓思想揚起

你若有一個不屈的靈魂

腳下,就會有一片堅實的土地

設計意圖:這首詩緊扣課題,富有哲理性。全班學生齊讀這首小詩結束本節課,一方面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另一方面希望達到情感薰陶的作用。

七、佈置作業

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什麼困難?是怎樣克服的?有什麼經驗教訓?寫一個片段或一篇短文。

設計意圖:閲讀教學的終點是寫作,這樣的一個作業正是為了實現讀與寫的結合,同時也是對鏈接生活,直面困難的一個延伸,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八、板書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頓亨特(美)

“我”:化解困難,認真對待,贏得勝利

父母親:不能溺愛,科學訓導,使之成長

傑利:要患難與共,不離不棄

四個孩子:要滿懷愛心,關心同伴

設計意圖: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

6.教學評價設計

評價內容: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設定、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學過程的組織、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機智、學生課堂行為、師生情感及問題互動、教學成效等方面。

評價方法:量表評價法,

七年級上冊語文《散步》教案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①準確地劃出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②理解只有善於觀察,善於聯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學習積累重點詞語。

④理解文章敍事順序,瞭解各層大意。

教學重點

①反覆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②初步瞭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③理解怎樣藉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課前準備

這是學生進入中學來,學的第一篇文言文。課前讓學生反覆朗讀,並能正確地讀出停頓,那麼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使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領會課文大意。

教學設計

導入

新課

香港是彈丸之地,高樓林立,將道路擠得沒有了,樓與樓之間沒有空間建路、相通,怎麼辦?建築師們就帶着畫好的圖,來到幼兒園,讓孩子們在樓與樓之間劃上路,孩子們拿起筆,不假思索地就在樓與樓的空隙間畫上樓梯,樓梯間搭上天橋,幾分鐘內就把成人們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問題解決了。這説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的文章《童趣》。這是一篇記敍童年怎樣藉助觀察、聯想、想像,獲得生活樂趣的文章。它告訴我們,只有觀察得仔細,想像得豐富,才會有樂趣。

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範讀;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為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第四遍,學生齊讀。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藐(miao),項為之強(jiang),鶴唳(li),怡(yi)然,凹凸(aotu),為壑(he),癩(lai)蝦蟆

要掌握文言文的規律

文言文中單音詞佔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佔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繫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用老師所教給的方法,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並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啟發學生,設小台階,讓學生自己解決未解決的問題,領會課文大意。參閲註釋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①項為之強(脖子、頸項)②果如鶴唳雲端(果真)

③以叢草為林(樹林)④興正濃(興趣)

⑤方出神(正)⑥驅之別院(趕、驅逐)

⑦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⑨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⑩夏蚊成雷:蚊羣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學生再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①文章圍繞什麼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②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a.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羣鶴,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牆凸凹、花和花台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c.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才會得到。

[教師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於善於觀察,善於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後,再快速齊讀

限時背誦課文,按自然段為一單元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背誦

教學設計

導入

齊讀課文,男女生比賽、背誦課文。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鋭、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是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是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一是觀察的收穫。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確——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學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背誦並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敍述。

討論回答:作者是怎樣想像的?

討論明確: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羣鶴舞空”,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為林”“蟲蟻為獸”“凸者為丘”“凹者為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麼?

討論明確——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羣鶴,到把草木、蟲蚊、土牆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鬥。

體驗與反思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明確: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討論]

問題l: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麼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為什麼?

[明確]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説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問題2: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啟示?你有什麼感受?

學生討論明確:

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於觀察,觀察要敏鋭,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問題3:説説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於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作業

]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如:

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點評

《童趣》説的是作者童年時代觀察的草、蟲蚊、土礫、癩蛤蟆……幻象迭出,寫出了一種物外之趣,很容易激發學生興趣,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文言文。由於其語言習慣與現代文不同,因而,幫助學生越過這一“語言習慣”障礙,克服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畏懼心理,奠定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礎,是至關重要的。

本教案設以各種形式的朗讀,指導學生正確的語音停頓,在朗讀中提高語感能力,用以消除“語言習慣”障礙;教師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規律,使學生消除畏懼心理;通過字詞的教學,使學生打好學習文言文的基礎。這些做法都是易於操作、實用有效的。

教師授之以法,讓學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決問題,是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的。課堂上充滿了學生朗朗的讀書聲,反覆朗讀,基本成誦,就保障了45分鐘的實效性。

因為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安排兩課時來完成教學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是合理的。教學流程呈“整體感知”、“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的板塊狀結構。三個板塊環環相扣,符合新課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教學目標的要求。

七年級上冊語文《散步》教案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倔強、寂寥、詛咒、碌碌終生、可望不可即、絕處逢生”等詞語。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熟練朗讀並背誦全詩。

能力目標

1.聯繫生活體驗和語境,感悟和理解詩句含義,領略詩歌的藝術魅力。

2.品味詩歌語言的凝練、優美,培養學生賞讀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

追求美好人生,樹立崇高而遠大的理想。

●教學重點

誦讀;通過關鍵的詩句,探究全詩的脈絡,理解詩歌藴含的哲理。

●教學難點

1.體會詩歌構思精巧、語言精美的特點。

2.理解詩中的意象。聯繫生活體驗,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1.朗讀法。詩人用異彩紛呈、含義深刻的形象比喻,闡述理想之於人生的決定意義。教師指導學生有感情地反覆誦讀,品味精美的語言,體會詩歌的精髓,並做到熟讀成誦。

2.聯想想像法。詩歌主要讚美理想,富含哲理性,這就使得詩作的廣度和深度大為拓展。學習這首詩,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幫助他們理解詩歌的豐富內涵,啟發對人生和理想做深入思考。

3.討論點撥法。用於對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

●教具準備

錄音機及課文朗誦帶、多媒體投影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反覆誦讀,熟悉詩歌內容,具體分析、解讀詩歌1~7節。聯繫生活體驗和語境,理解詩中眾多的意象,揣摩詩中含藴豐富的哲理內容。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設計(一)

理想,一個誘人的字眼。詞典上説,是對未來事物的想像或希望。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説:“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而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恰值花樣年華的我們,該怎樣用理想做掛天征帆,駕長風破巨浪;以一柄木槳,引領生命之舟駛入金色港灣?今天我們一起賞讀流沙河的《理想》,共同唱響理想讚歌。

設計(二)

散文家餘秋雨説,他會毫不猶豫地推薦三峽為中國最值得觀賞的地方。那麼,在文學體裁中我會舉薦中國的詩歌藝術為最值得欣賞的。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在每一箇中國人的靈魂深處無不浸潤着詩歌所留下的印記。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詩人流沙河的《理想》讚歌,在歌聲中接受洗禮。

二、資料助讀

投影:

流沙河,原名餘勛坦。1931年生於成都。1948年開始發表作品。1957年因在《星星》詩刊上發表具有廣泛影響的散文詩《草木篇》(五首)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而長期擱筆。1979年復出發表作品,詩情勃發,創作走向成熟,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作品出版20種。

流沙河詩歌的突出特色在於:1.感情真摯而深厚。他的一些成功之作幾乎都是以個人的親身感受出發寫成的,包孕着詩人的興際遭遇,如《妻頌》《故園六詠》《就是那一隻蟋蟀》等。2.學識同詩情相結合,科學性同幻想相結合,構思奇巧,富於浪漫色彩。在當代詩壇上頗顯特色,如受到普遍讚揚的《太陽》。3.注重吸收古典詩詞、民歌和新詩的特點,追求詩的民族化和羣眾化。從形式上看,流沙河的詩作無一定之規,有的異常規整,是標準的新格律詩;有的長短句相間,頗有詞牌、小令之風;有的則行段很不整齊,是標準的自由詩體。

三、反覆誦讀,感知詩歌

1.學生輕聲朗讀,疏解字詞,熟悉詩歌內容和語言節奏。

投影顯示:

寂寥(liáo):寂靜;空曠。 扒竊(pá)

玷污(diàn):弄髒,比喻辱沒。

詛咒(zǔ zhòu):原指祈禱鬼神加禍於所恨的人,今指咒罵。

洗濯:(zhuó)洗。 綴連(zhuì) 瑩瑩(yíng) 船舶(bó) 蜕(tuì)

可望不可即:只能遠遠看見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觸。

倔強(jué jiàng):(性情)剛強不屈。

2.教師範讀全詩。

提示:《理想》是一首哲理詩。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連串的“理想是……”,一連串的“理想使……”,使每節詩的形式整齊統一,同時節與節之間整齊中顯現出一種參差的美、節奏的美、和諧的美,使理想內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與美的內容相得益彰。朗讀中要感情飽滿,語調適當高亢一些,尤其要從整齊的句式中讀出氣勢。

3.學生放聲自由誦讀,充分感受詩歌積極昂揚的情感。

4.學生集體朗讀。

提示:集體朗讀可模仿合唱和交響樂的形式:依詩歌脈絡而安排2~3、4~7、8~11節男女生分讀,開頭和最後一節全班齊讀。

四、合作探究、解讀詩歌1~7節內容

1.指名學生個別朗讀。思考:

(1)第1節四個比喻,喻意是什麼?

(2)第2節詩是説,不同時代有不同理想,理想有時代性,對嗎?除此之外,還包含什麼意思?

(3)第3節的意思怎樣理解?跟第2節有什麼聯繫?

(4)第4節詩意的重點是什麼?

(5)第5節的大意怎樣概括為好?

(6)第6節中怎樣理解“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的含義?

(7)為什麼説“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那隻不過是它的副產品”?為什麼“更多的是帶來被誤解的寂寥”?寂寥裏怎麼有歡笑?歡笑裏怎麼又有酸辛?

逐節研討、交流,教師點撥:

(1)第1節中從石到火,從火到燈,從燈到路四個比喻是連環的,這在修辭手法上又叫“頂針”:即用前一句的結尾部分(詞語或句子)作後一句的開頭部分,使語句遞接連貫下去,緊湊生動而暢達。前兩個比喻為第三個作鋪墊,詩意主要在後兩個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這一節主要是説,理想是前進的方向。

(2)理想有時代性、層次性。這一節中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號,句號只有兩個,兩個句子是從兩個角度來説的。飢寒、温飽、文明,是從生活狀況來説,離亂、安定是從社會秩序來説的。

(3)第3節的意思概括地説是: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第2節講,人類的理解步步提高,從温暖到文明,從安定到繁榮,具有歷史性;第3節從歷史的角度看人類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類理想有如珍珠鏈。第3節是在第2節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深化,點出了理想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

(4)詩意的重點在後兩句。“理想是羅盤,給船舶導引方向”是説理想使人明確方向。第1節第四句説“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來的,這種理想是必然能實現的。第4節説了另一種情況,理想的實現,往往要經歷多次挫折和失敗,或者不像預期那樣切近,起初對長期性估計不足,越到後來越是認識其艱鉅性、長期性。

(5)“理想使你微笑地觀察着生活”,這就是説,理想使人樂觀。“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着命運”,這是説,理想使人充滿鬥志,頑強不屈地奮鬥。“理想使你忘記鬢髮早白;/理想使你頭白仍然天真”就是説理想使老年人充滿活力。這節詩的大意,可以概括為“理想給人力量”。

(6)詩人所説的“理想”,是崇高的社會理想,是為社會進步、為多數人謀利益的理想。樹立理想,擁有信念,擁有為理想而奮鬥的幸福感,是獲得,而這一切又是以犧牲個人利益為前提的,他要犧牲個人利益,他要拋棄黃金夢,所以又是一種犧牲。

(7)理想所追求的是社會的温飽、文明、安定、繁榮等,而不是個人榮譽。理想實現了,社會給你榮譽,這種榮譽只不過是理想的副產品。

懷有崇高理想的人被人誤解,歷史上往往有這種情況。理想,就是要改變現狀。這在尚未覺悟的人看來就是大逆不道,躲避、反對,奮鬥者的處境就陷入寂寥。

胸懷理想,為理想而奮鬥的志士,處境儘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鬥爭的歡樂,所以有“寂寥裏的歡笑”。但是,他畢竟遭人誤解,被當成異類,所以歡笑裏又有酸辛。

小結:詩歌的2、3兩節大意相近,可以用“理想的歷史意義”來概括。4、5、6、7節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義”來概括。

2.學生熟讀背誦前7節。

五、話説理想、拓展延伸

詩人給理想打了許多比方,異彩紛呈,含義深刻。花季少年對未來充滿憧憬,多彩的理想畫筆繪出壯美的人生藍圖。請同學們模仿詩作,用很美的話來概括、讚美理想。

教師示例:

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燈塔雪亮的眼光。

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標醒目的手臂。

理想是驅逐寒夜那火種熊熊的烈焰。

六、課堂練習

投影顯示:

閲讀下面這首詩,回答文後問題。

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個浪都打在它腳下

被打成碎沫,散開……

它的臉上和身上

像____________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裏

含着微笑,望着海洋

1.這首詩最恰當的題目是( )

A.海浪 B.海岸

C.礁石 D.堅強者

2.詩中的空缺處應填入的一項是( )

A.風掠過 B.水蝕過

C.刀砍過 D.雕刻過

3.對詩中“它”的形象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一個孤獨者的形象 B.一個生活苦難者的形象

C.一個堅強革命者的形象 D.中華民族的形象

4.這首詩讚美的精神是( )

A.敢於劈波斬浪的進取精神

B.威武不屈,立場堅定,不可屈服的精神

C.不畏強暴,與命運抗爭的精神

D.不經磨礪不能成名的啟示

參考答案:

1.C 2.C 3.A 4.B

七、佈置作業

1.朗讀體會詩作8~12節的思想感情。

2.蒐集、整理有關“理想”的名言警句,做分類卡片,積累語言材料。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探究、解讀詩歌的8~12節,梳理詩歌的脈絡,感悟構思精巧、語言精美的特點。聯繫《在山的那邊》作對比閲讀。

[教學步驟 ]

一、檢查作業

請學生在班上交流蒐集到的有關“理想”的名言警句,展示製作精美的卡片,引導學生養成摘錄、積累的閲讀習慣。

二、分析、解讀詩歌的8~12節

1.學生集體朗讀全詩。

2.指一名學生朗讀8~12節。思考:

(1)第8節的中心意思是什麼?

(2)第9節是什麼意思?跟上一節有什麼關係?

(3)第10節所説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竊”究竟是指什麼?

(4)第11節與上面有什麼聯繫?“誇耀着當年的功勛”,為什麼説“可厭”?“詛咒着眼前的環境”,為什麼説“可笑”?

(5)第12節“理想開花”兩句比喻什麼?結尾為什麼不照應“照亮夜行的路”,而説“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

逐節研討、交流,教師點撥:

(1)第8節分兩個大句,每個大句上下兩個小句之間都用分號。這一節説的是理想對人生的意義,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使平凡的人變得偉大。所謂“大寫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偉大的人。

(2)第9節是説,任何人都可以樹立理想,即使是罪人,一旦樹立了理想,他也可以獲得新生;即使是浪子,一旦樹立了理想,“浪子回頭金不換”。點出了理想對人的靈魂起着巨大的作用。“理想是還魂的仙草”,是説罪人樹立了理想,就恢復了良知,恢復了正常人的靈魂,就能重新做人。“理想是慈愛的母親”,是説理想能引導着浪子走上正軌。

(3)對理想“被玷污”“被扒竊”的理解應聯繫十年浩劫的歷史背景。“四人~”歪曲馬列主義,推行他們那套假馬列主義,共產主義理想被他們糟蹋了,玷污了。因為他們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動搖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竊了。理想之所以會被扒竊。在自己一面,也因為不夠執著,所以説一要找回來,二要提起警戒,“以後要當心”,要把理想視為生命。

(4)上一節説“被扒竊”,這一節説“失去”,前者是被動的,後者則是主動拋棄的,有層進關係。與第8節又構成正反對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偉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對比非常鮮明。正反對比,更突出理想對於人生的重要。

誇耀自己當年的功勛,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勞簿上爭名奪利,當然可厭。“詛咒着眼前的環境”,卻不願為改變眼前的環境而奮鬥,當然可笑。

(5)“理想開花”兩句是説,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濃郁,樹立了理想,不懈地奮鬥,就會取得豐碩的收穫。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象徵大好形勢。新的歷史時期,麗日當空,春色一片,是中國人民實現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小結:詩歌8、9、10、11節大意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義”來概括。可見,全詩主要讚揚理想的意義,從歷史意義到人格意義和人生意義。開頭一節總説理想的意義,最後一節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鬥。

3.學生集體誦讀全詩並背誦。

4.仿照例句,完成句子。

例(1):飢寒的年代裏,理想是温飽;

温飽的年代裏,理想是文明。

完成:小康的年代裏,理想是_________;

和平的年代裏,理想是_________。

例(2):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

完成:時間既是_________,時間又是_________。

三、對比延伸

請學生説説《理想》與《在山的那邊》的內在聯繫,找出兩首詩中內涵相同的詩句。

學生交流、回答,教師明確:

兩首詩的內在聯繫是主題相同,都抒發了理想的意義。

《在山的那邊》:“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進取的心。”“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着命運。”

以上詩句都説,到達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長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在山的那邊》:“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理想開花,桃李要結甜果;/理想抽芽,榆楊會有濃陰。”

以上詩句説,理想的實現給人帶來美好的新生活。

四、在班上舉行朗誦比賽。朗讀中加深對詩歌思想感情的體會、理解

五、課堂練習

投影:

閲讀詩歌《母親對兒子説》,完成題目。

母親對兒子説

喔,孩子,我要告訴你

生活對我並不是一架水晶梯

它上面有釘子

有碎片

有裂板

那兒的地上沒有地毯——

是光禿禿的

但是所有的時刻

我都在向上攀登

在到達樓梯平台前

要繞過許多拐角

有時在黑暗中摸索

那兒沒有一絲光線

孩子,你千萬不要後退

不要因為前面有艱險

便停步不前

現在你不要跌落下去

因為我還前進,寶貝

我還在攀登

生活對我並不是一架水晶梯

思考:這首詩意在表現____________,作者以母親細緻地講述____________為表現形式,告訴我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參考答案:母親對兒子即將踏上人生旅途的關照 自己的經歷和感受 生活充滿艱辛和困苦,要不斷地努力和奮鬥,任何時候都不要停滯不前

六、課堂小結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舉凡那些歷史上有所建樹的風流人物,無不在青春年少就顯露出非凡的遠大志向。“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偉人周恩來正是抱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鵬程壯志而發奮攻讀,終有所作為。恰如詩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願同學們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藍的天空劃出美麗的弧線。

七、佈置作業

詩人給理想打了許多比方,異彩紛呈,含義深刻。試模仿第一段也寫幾句。

●板書設計

理想

流沙河

●活動與探究

1.當今時代,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理想,作為青年人,他們的理想有何特點?請在班級開展一次有關理想的調查活動,並設計出統計表格,同時對調查結果用幾句話概括一下。

2.青春年少,憧憬着五彩的人生畫圖,請用稚嫩的手筆,寫下心中的夢想。在班裏組織一次理想演講比賽,讓同學們的喝彩為奮鬥着的你加油。

3.下列擬人化的物語,都有一定哲理,請同學們選擇感興趣的一種,並以之為線索,寫一篇“感悟生活”的詩文。

(1)鳥:籠子即便是金的,也不如沒有的好。

(2)蝦:哈哈!你們怎麼都倒着走哇!

(3)啄木鳥:真摯的愛,往往是殘酷的愛。

(4)曇花:人們都説我很美,是因為我生命很短暫嗎?

(5)放大鏡:在我眼裏,芝麻便是西瓜。

(6)凸透鏡:把力量凝聚在一起,便能獲得成功。

(7)鎖:在強盜眼裏,我是不存在的。

(8)彩虹:我七色的光彩,來自那最普通的陽光。

(9)窗户:我的原則是該開的時候開,該關的時候關。

(10)鏡子:只有看得起我的人,我心裏才會裝着他。

4.開放探究

閲讀黃金山的《人生》,回答問題。

人生

人生,是一支悠揚的歌,天天都是一個跳動的音符;人生,是一生流淌的河,時時都在激起朵朵浪花;人生,是一所永不畢業的學校,它的課本,需要一生去研讀;它的試卷,需要一生去解答,即使如此,也未必能夠找到它的真諦。

人生,又是一場戲,每個人都是這場戲中的角色。人生是戲,但絕不能視其為兒戲。因為,戲弄了人生,亦即戲弄了自己。

人生的歷程猶如一條拋物線,經過一個高度後,終歸回到地面。即使每個人的人生未必都能成為一個“!”,也應該成為一個圓滿的“。”。

思考:本文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試分析其表達效果。

參考答案:

排比是常用的修辭手法,作文時從一點展開排比,就可將思維多角度地開拓,從而使文章生動活潑,意境深遠。用好排比,寫人就能窮形盡相,血肉豐滿;寫景就能多層渲染,淋漓盡致;抒情就能一唱三歎,酣暢濃烈;議論就多向生髮,充分透徹。《人生》一文就是從“人生”這個思考點出發,用排比之力啟動思維之鑽多方探求,從而把人生化為“一支歌”“一所學校”“一場戲”“一條拋物線”的形象,又用排比把這些思維之花排列為一道絢麗風景,讀後使人振奮、深思,從中獲得啟迪。

●備課資料

一、課文補遺

1.作者簡介

流沙河,當代詩人。原名餘勛坦。屬羊,四川省金堂縣城人。1948年在成都讀中學時,開始寫作。在成都《西方日報》《新民晚報》《青年文藝》等報刊上發表詩歌、短篇小説等,加入本地中學生組織的青年文藝社和麥穗文藝社。1950年在《川西日報》副刊上發表一些詩歌和短篇小説,同年9月被作家西戎介紹到《川西日報》副刊任編輯和見習記者。其間與人合寫中篇小説《牛角灣》。1952年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同年9月調四川省文聯工作,先後任創作員和《星星詩刊》編委。1954年參加中國作家協會重慶分會。1955年在《西南文藝》上發表《寄黃河》等優秀詩篇,受到好評。1956年出席全國青年創作會議,進中央文學講習所學習。同年出版短篇小説集《窗》(中國青年出版社)、詩歌集《農村夜曲》(重慶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詩集《告別火星》(作家出版社),發表組詩《草木篇》(1957年《星星》第1期),作品以白楊、藤、仙人掌、梅、毒菌為賦,抒發愛憎之情,寓意頗深。但卻被錯劃為右派。

此後,在省文聯工作。1966年5月,被迫回家鄉做鋸木工謀生,歷時十二年。1978年到金堂縣文化館工作。復出後發表了不少詩作,《故園六詠》榮獲1979~1980年全國優秀新詩獎。現任《星星》詩刊編輯。範樸真為先生所作的藏頭詩:

流金歲月濾滄桑,沙石飛卷舊時光,

河漢曾經草木秀,清風無痕自留香。

2.流沙河先生的名片

流沙河先生有過三種名片。

第一種名片白底黑字,字是他親筆書寫,筆力遒勁,筆筆劃劃都像用先生的錚錚傲骨構成。名片上左方豎寫着“流沙河”三個稍大的草書;接着是兩行蠅頭小草:“曾任文學編輯,供職四川作家協會”;居中是他的座右銘:“天道還好,人生無常”;片尾是他的居家地址和電話。“天道還好”是説自然界的循環規律,“人生無常”是指人生卻沒一定之規。這兩句話集中了先生辯證曠達的人生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兢兢業業、踏踏實實的人生態度。

其時先生已是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四川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名片背後印着先生的長詩《太陽》中的幾句:“作為個體/我們的生命有限/作為種屬/我們的生命無窮/雖然含笑的不再是相同的眼/雖然跳動的不再是相同的心/生命之火代代相傳/春天永遠和我們同在。”這幾句詩可看做是先生座右銘的詮釋和補充。

先生的第二張名片要比第一張名片高檔了許多,覆了膜,朦朧着小黃菊花,淡雅,質樸。這張名片仍為先生親筆所書,左上方橫寫着“流沙河”,下面兩排為居家地址和電話。下面偏右橫寫着八個字:“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這句話源於東漢楊震。楊震任太守期間,有豪紳重金向他行賄,楊震不肯受。豪紳説,此事只有你知我知。楊震説,還有天知地知。

流沙河先生是在用此話告誡自己和忠告友人,為人為文都得講個良心、正派。

先生的第三張名片是惟一的印刷體,白底黑字,比普通名片窄了許多。上面居中印着“流沙河”,右下角兩行小字:“成都·四川;中國作協四川分會”。仔細一看,名片上方是被裁剪了的。

原來,1983年他參加中國作家代表團到國外訪問,中國作協統一為團員印製了名片。先生名片的右上角印有“詩人”二字。他一張未用,丟了又覺可惜,在抽屜裏一鎖十二年。第二種名片用完後,他將這種名片找出來,剪去“詩人”二字,用毛筆寫上電話號碼,權當名片用。究其原因,先生説:“中國台灣、香港,甚至全世界,沒有在名片上自封作家、詩人的。”先生説罷長吟陸放翁詩句:“此身合是詩人未?細寸騎驢入劍門。”

先生的意思很明白:陸游那樣已寫了一萬首詩的偉大詩人尚且懷疑自己算不算詩人,何況我流沙河啊!

人們常説:文如其人。其實名片也如其人。沙河先生的名片告訴我們的,絕非“清高”“謙虛”所能概括。

二、重温經典

關於“理想”的名言警句:

1.只有向自己提出偉大目標並以自己的全部力量為之奮鬥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加裏寧

2.我從來不把安逸和快樂看做生活的目的——這種倫理基礎,我把它叫做豬欄的理想。

——愛因斯坦

3.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 ——張聞天

4.一個人若是沒有確定航行的目標,任何風向對他都不是順風。 —(法)蒙田

5.理想如星辰——我們永不能觸到,但我們可像航海者一樣,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史立茲

6.理想並不能夠被現實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閃耀。 ——巴金

7.一種理想,就是一種力! ——羅曼·羅蘭

8.生活中沒有理想的人,是可憐的人。 ——屠格涅夫

9.我們如果沒有理想,我們的頭腦將陷入昏沉;我們如果不從事勞動,我們的理想又怎樣實現? ——陳毅

10.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寧

11.理想是需要的,是我們前進的方向,現實有了理想的指導才有前途;反過來,也必須從現實的努力中才能實現理想。 ——周恩來

12.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 ——蘇格拉底

三、閲讀知識推介

關於背誦(一)

背誦就是熟讀成誦。背誦是培養記憶力的一種有效方法。同時能加深理解,幫助運用。通過熟讀、背誦,學生可以逐步積累字、詞、句、段、篇的知識,儲存豐富的語言材料。背誦時,詩文的風采格調、語言表達和思想感情,都會在背誦者的贊同、觸悟下,不知不覺地化為己有,在潛移默化中進入藝術境界,受到感染和陶冶。

背誦的要求。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用普通話背誦,句讀分明,準確地表達思想感情,儘可能一字不錯,白話文可適當放寬,以通順並符合原意為原則。理解是記憶的基礎,理解愈深則記得愈牢。

七年級上冊語文《散步》教案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1.有感情地反覆朗讀、背誦這四首詩,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重點)

2.品味語言,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難點)

3.激發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課時安排】2課時

【預習導學】

1.知識儲備:

(1)《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是《步出夏門行》中的一章。曹操,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省毫縣)人。東漢末年(朝代)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尤善詩歌,常常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詩歌風格慷慨悲壯。《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九月深秋勝利歸來,登臨碣石山。他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2)《次北固山下》選自《全唐詩》,作者王灣,洛陽人,唐代(朝代)詩人。

(3)《錢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唐代(朝代)大詩人。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形式主義。其詩形象鮮明,語言通俗,內容清新,深得人們的喜愛,其本人也因此獲得“詩魔”和“詩王”的讚譽。《錢塘湖春行》是穆宗長慶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作。

(4)《天淨沙秋思》作者馬致遠,元代(朝代)散曲家,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並稱為元代雜劇四大家。“天淨沙”,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元代散曲家馬致遠,早年熱衷功名,屢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餘載,本曲乃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與淚寫成的,元曲 中的“絕唱”,元人譽為“秋思之祖”,近代王國維贊其“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2.初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碣石(jié) 澹澹(dàn) 竦峙 (sǒnɡ zhì) 蕭瑟 (sè) 枯藤(kū ténɡ) 天涯(yá)

3.整體感知

(1)詩言志。這四首詩歌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你摘抄表達作者情感的語句。

《觀滄海》

《次北固山下》

《錢塘湖春行》

《天 淨沙秋思》

(2)四言、五言詩句一般分兩節來讀,如:“老驥/伏櫪”“潮平/兩岸闊”;七言詩句一般分三節來讀,如:

“君問/歸期/未有期”。按照這一規律,請在課文中為四首詩歌劃分節奏。

【課堂探究】

賞析名句

1.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賞析: 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滄海中運行;夜空中燦爛的銀河,好像是滄海里映上去的。這是詩人面對波濤洶湧的大海時所產生的奇特想象。 詩人將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融入到詩裏,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 懷。 。

2.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兩句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這就是説,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舊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過去,一年一年地過去,而詩人依舊在外奔波,不得回鄉,怎能不產生鄉愁呢?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上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的生活意義,給人以樂觀向上的力量。

3.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這兩句寫 近景:地上的花草,人們騎馬遊春的陶醉感。走馬看花,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兒也在與詩人遊戲。春草雖茂,但卻不高,也才剛剛沒過馬蹄。這是作者對景物入情入微地觀察,將遊春人也融入春色來寫了。這兩句透出詩人遊春的愜意。

4.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展開全文閲讀

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 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這幅深秋夕照圖,反映了作者漂泊無依的情懷。

【隨堂檢測】比一比,看誰背得快

【拓展延伸】 請發揮想象,簡要地描繪《天淨沙秋思》詩中的畫面。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 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户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附:四首詩歌思想內容

1.這首詩借景抒情。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藴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 建功立業的抱負。

2.詩中詩人即景抒情,細緻地描繪了長江下游開闊秀麗的早春景色,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流露出詩人鄉愁鄉思的真摯情懷,也表達了詩人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3.《錢塘湖春行》生動的描繪了詩人早 春漫步西湖所 見的明媚風光,抒發喜悦之情。

4.《天淨沙 秋思》 這首小令僅五句 28字,語言極為凝鍊卻容量巨大,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遊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遊子心。

1. 【作業佈置】 1.背默四首詩歌 2. 完成校本作業。

七年級上冊語文《散步》教案設計 篇14

一、 教學目標

1、熟讀、背誦。進行古文言的積累。

2、理解內容。包括句義,關鍵詞和對內容的概括。

3、能夠聯繫生活實際感悟格言、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 重點、難點

1、文意理解及格言背誦

三、 教學設想

《論語》的語言比較難懂,政論性比較強,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另外,根據要求,對格言的背誦是教學重點之一。所以,首先朗讀放在第一位,要採用一切方式提高學生朗讀的興趣。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然後藉助課下註解和老師的提示,理解文意。

老師重在點撥,由學生談自己對之的理解。

四、 課時安排

二課時

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同學們,關於學習方法、道德修養、為人等一些有益於我們健康成長的知識,在幾千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們的祖先就有很精闢的見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論語〉十則》。看看其中告訴了我們一些什麼道理。

二、揭示課題。

1、課前小資料:孔子及《論語》——見課下註解,老師作一些必要的補充。

三、學習及探討(1——5則)

2、聽學生朗讀,點學生糾正其錯誤。

3、老師採用關鍵詞填空法朗讀,讓學生加深印象,特別在停頓上做強調。

4、師生共同探討每一則格言的意思——可以分組討論,然後全班發表看法。

試着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對一些字詞進行落實。讀一讀,講一講,背一背。

5、課件顯示:

1)體會一下,你有“説”、“樂”、這種感受嗎?你能不能做到“不愠”?  2)為人辦事忠誠、對朋友真誠、對老師傳授的知識温習——這三個標準適合你嗎?  3)温故能知新嗎?有無體會?熟能生巧有無體會?  4)學與思的關係:誰主誰次或有其他關係?打個比方?  5)這則格言告訴了我們什麼?

四、背誦鞏固

第二課時

一、 複習檢查上節學習內容

1、背誦(1——5)

2、理解

3、分別談談這五則格言説了什麼?用自己的話説

4、談談你對這幾則格言的認識。每則只用兩句話。

二、學習及探討(6——10則

1、朗讀指導。讀一讀,説一説,背一背

2、分組討論,疏通文意,提出疑問。

3、第六則的核心是:長處——學,短處——省

4、第七則的重點是:向一切人學習,學長處,鑑短處

5、看書説一説:“士”是什麼人?“仁”指什麼?

“任重道遠”是什麼意思?它體現了孔子的什麼思想?

6、第九則中,松柏在什麼時候和其他樹一樣,什麼時候和其他樹不一樣?這體現了他的什麼品質?

7、第十則,

動手:查詞典:“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

動口:説一説“恕”是什麼意思

動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觀點對不對?

三、討論歸納:

1、大家議一議:

把十則歸一下類:

學習方法 學習態度 品德修養  (要注意,有的兩者都有)

2、説一説你認為最重要的警句和成語,在書上打記號

3、同桌互相檢查背誦情況。

四、關於課後練習

第一大題

1、“説”通“悦”,高興,通假字。

譯: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温習它,不也高興嗎?

2、“多次反省”,注意:三是概數,指多  譯: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

3、舊的東西(知識)  譯:在温習舊的知識後,能有新的體會、新的發現

4、迷惑;有害。

譯: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陷入邪説的)危險。

5、剛強、堅毅。

譯: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

6、欲:想做的;施:施加

自己所討厭的,不要施加在別人的身上。

七年級上冊語文《散步》教案設計 篇15

學習目標:

1. 學習這四首詩,朗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 理解四首詩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1. 朗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難點:

理解詩歌的意境

學習過程

一、積累運用

(1)《觀滄海》極力描寫大海的壯闊及由此而想像的景象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寫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浪平靜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錢塘湖春行》寫春天迷人動感的四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淨沙•秋思》畫龍點睛地將景中之意達到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探究

《觀滄海》中

⑴“觀”字的作用是什麼?

⑵那些景物是實寫,那些是虛寫?  ⑶體現作者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句子是那幾句?

⑷本詩的主題是什麼?

三、 討論交流,合作釋疑

《錢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時寫的。錢塘湖,即杭州西湖。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發了詩人喜悦的情感。

1:統讀全詩,從中歸結出詩人的遊蹤。

2:這首詩寫的是早春景色,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3:水面初平雲低,寫的是怎樣的 景象?為什麼説雲腳低?

4:最後兩句是怎樣結住全詩的?詩人最喜愛的是什麼?

四、拓展延伸

1.T型台秀模樣。根據你的理解,仿照加線部分,將下面這段話補充完整。(3分)

見了大河的洶湧,沒見過大山的巍峨,真是遺憾;見了大山的巍峨,沒有見過大海的浩瀚,仍然遺憾;見了大海的浩瀚,_____①_____,依舊遺憾;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還是遺憾。出發吧,永遠出發。世上有不絕的風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2.出門去旅遊。回憶你自己曾旅遊過的一個景點,假設你是某一景物,與遊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運用擬人、比喻和排比等修辭方式,寫法自由,字數不限。

3.記憶鍾叮噹響。寫出幾句你知道的有關“秋”的詩句。

五、達標檢測

第一部分:

1.填空:

《觀滄海》一詩中的想象之句是:

《次北固山下》一詩的頸聯是:

《錢塘湖春行》的名句是:

《西江月》的名句是:

2.下面不是對偶的一句是( )

A.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B.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C.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D.鄉音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3.劃出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明 月 別 枝 驚 鵲,清 風 半 夜 鳴 蟬。

七 八 個 星 天 外,兩 三 點 雨 山 前。

4.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句品析有誤的一項是( )

A.第一句詩的意思是: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

B.第二句話的意思是:舊年的春景生機盎然,令人難以忘懷。 [4]

C.“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時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異鄉的詩人更生思鄉之情?

D.詩人將“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徵,表現出普遍意義的生活哲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5.對下列詩句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寫的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

B.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先寫“客路”而後寫“行舟”,將詩人身在江南,卻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流露於字裏行間,與末聯的“鄉書”、“歸雁”遙相呼應。

C.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雖沒有述説難以忘懷的具體情景,但“沉醉不知歸路”不僅自然地引出下文,而且留給讀者豐富的想象。

D.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以驚鵲寫明月,以鳴蟬襯清風,“驚”寫鵲,“鳴”寫蟬,有靜有動,有實有虛,有聲有色,有形有味,堪稱寫景佳句。

6.如果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改為“無數個星天外,幾陣陣雨山前”有什麼不好?

7.《西江月》描繪了一幅 圖。

讀下面詩歌,完成8-9題

題李凝幽居(賈島)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8.對這首詩中詩句的解説,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題李凝幽居”中的“題”是“寫”的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靜的意思。

B.“閒居”一句中“少鄰並”的意思是説李凝自小就有鄰居緊挨着作伴。

C.“僧敲”一句中的“敲”,傳説曾想作“推”,“推敲”一詞即來源於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歸隱的約定;“不負言”表示不違背諾言。

9.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第一聯用簡潔的語言勾畫了李凝居處的環境,並暗示出他隱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門”一句以響襯靜,與名句“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

C.中間兩聯重在敍事和寫景,首尾兩聯都明確寫出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嚮往。

D.全詩所寫之事雖然不大,感情亦無跌宕,便由於注重煉籽,故讀來回味無窮。

第二部分:閲讀分析 (一)

讀《次北固山下》,回答問題: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10.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

次北固山下(次: ) 客路青山外(客路: )

鄉書何處達(鄉書: ) 海日生殘夜(殘夜: )

11.詩中的千古名句是 ,它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12.這首詩寫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選的景物有哪些?

(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13.該詩押的韻是 ,韻腳是 。

14.解釋句子中詞語的意思: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行不足: 陰:

15.這首詩寫了錢塘湖的哪些景色?

16.將“幾處早鶯”改為“處處早鶯”,“誰家新燕”改為“家家新燕”有什麼不好?

(三)

讀《天淨沙•秋思》,回答問題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17.這首曲的曲牌名是 ,曲名是 。

18.曲的第一句用了三個 詞,寫了三種景物,即 。

19.前三句用了 個 短語,寫出了秋郊黃昏的 、 。

20.曲中直接道出天涯遊子之悲的句子是“ ”;能側面表現遊子長期漂泊異鄉的詩句是 。

15.《古代詩歌五首》答案

一、積累運用

(1)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 若出其裏?

(2)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3)幾處早鶯爭暖樹 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 淺草才能沒馬蹄?

(4)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二、自主探究

⑴“觀”的作用是統領全篇。⑵山島樹木洪波實寫,日月星漢是虛寫。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⑷統一中國,建功立業。

三、 討論交流,合作釋疑

1.孤山寺起,以白沙堤中,即遊蹤:從孤山的北面到湖東的白堤。2:早鶯.新。.亂花。.淺草。3:水天相接 4:直抒胸臆,白沙堤。

四、拓展延伸

1.示例:(1)沒見過大漠的廣袤;

(2)見了大漠的廣袤;

(3)沒見過森林的神奇

2.3略

五、達標檢測

1.略 2.D 3.略 4.B 5.D 6.因為“七八個”“兩三點”都表明數量少,星少暗示天晴,雨點少則表示雨疏而不緊,暴雨將至未至之景。 7.江南山村盛夏夜景 8.C 9.C 10.次:停泊;客路:旅途;鄉書:家書;殘夜:夜將盡未盡之時 11.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表現了一種歡樂、積極、向上的情懷。 12.青山、行舟、綠水、白帆、紅日、和風、歸雁等 13.i;低、泥、蹄、堤 14.玩不夠;同“蔭” 15.春水;雲腳、早鶯、新燕、亂花、淺草、綠楊 16.“幾處”“誰家”極言初春,鶯、燕還不多,與“早”“新”照應。 17.天淨沙;秋思 18.名;老樹、老樹上的枯藤、老樹上的昏鴉

19.三;名詞;蒼涼、幽靜 20.斷腸人在天涯;古道西風瘦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