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通用21篇)

高中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通用21篇)

知識目標:體會並理解本文環境描寫的作用,嘗試在作文中運用。

能力目標: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來塑造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標:分析、理解祥林嫂的形象特徵,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認識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

教學重點:1.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2.體會環境與人物的相互作用。

教學難點:初步認識和理解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

教學方法:提問法、自主探究法、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課時:四課時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教學要點:

1.整體感知,把握小説情節。

2.理清小説的情節結構,瞭解倒敍的作用。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我們在國中曾經學過魯迅的小説《故鄉》、《孔乙己》,其中由活潑可愛而變成麻木愚昧的閏土,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孔乙己,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學習的是魯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説-——《祝福》。(板書)

二、寫作背景簡介:

《祝福》是魯迅短篇小説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發表於1924年。後收入作者的第二個小説集《彷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時期。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是“民主、科學”,而阻礙中國進入民主、科學時代的最大障礙,就是中國二千年遺留下來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國婦女則是中國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魯迅選擇婦女題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餘毒。魯迅對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的揭示與批判,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故事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後中國農村的黑暗現實。魯迅這一時期以極大的熱情歡呼辛亥革命的爆發,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後,帝制政權雖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卻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封建社會的基礎並沒有徹底摧毀,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他們過着飢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觀念、封建禮教仍然是壓在人民頭上的精神枷鎖。魯迅在《祝福》裏,深刻地展示了這一時期中國農村的真實面貌。這一時期的魯迅基本上還是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還不可能用馬克思主義來分析觀察,有時就不免發生懷疑,感到失望。他把這一時期的小説集叫做《彷徨》,顯然反映了其時自己憂憤的心情。但魯迅畢竟是一個“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他決不會畏縮、退避,而是積極奮鬥。

《祝福》這篇小説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禮教、迷信思想對勞動婦女的迫害與摧殘,揭示了它們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傾聽課文示範錄音,積累字詞(注意正音)

1、字音積累

鈍(dùn)響 寒暄(xuān) 朱拓(tà) 間(jiàn)或

悚(sǒng)然 躊躕(chóu)(chú) 不更(gēng)事

謬(miù)種 淡(dàn)然 儼(yǎn)然 雪褥(rù)

瑟(sè)瑟有聲 塵芥( jiè )堆 形骸(hái) 臉頰(jiá)

沸反盈(yíng)天 賀家墺(ào) 絮絮(xù) 嗚咽(yè)

馴(xùn)熟 桌幃 wéi) 訕訕(shàn) 咀嚼(jǔ)(jué)

渣滓(zhā)(zǐ) 瞥(piē) 拗(niù)不過 蹙(cù)縮

門檻(kǎn) 窈(yǎo)陷 惴惴(zhuì) 歆享(xīn)( xiǎng )

牲醴(shēng)(lǐ) 蹣跚(pán)(shān)

2、字形積累(注意形近字的辨別)

寒暄 (喧譁) 煙靄(和藹) 走投無路 形骸 (驚駭 彈劾) 惴惴 (揣摩 湍急)

3、字義識記

儼然:形容莊重嚴肅。

訕訕:不好意思的樣子。

怔怔:呆愣的樣子。

怨府:大家怨恨所集中的對象。

沸反盈天:沸,滾翻;盈,充滿。聲音象水開鍋一樣沸騰翻滾,充滿了空間。形容人聲喧鬧,亂成一片。

四、快速閲讀課文,畫出課文中表示時間、地點的詞語。完成下面的表格,明確本文的情節內容。(師生互動合作完成)

敍述順 序情節內容時間

倒 敍序幕祝福景象與魯四老爺(1—2)

結局祥林嫂悽然死去 (3—33)三個半月

開端祥林嫂初到魯鎮 (34—53)兩年

發展祥林嫂被迫改嫁 (54—65)約兩年

高潮祥林嫂再到魯鎮 (66—110)五年

尾聲祝福景象與“我”的感受(111)

五、作者用倒敍的手法,回憶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説的整個思路是“現實——過去——現實”。請大家在課文中找出標誌作者思路轉換的句子。在結構上採取這種手法有什麼作用?(師生討論,教師總結)

“然而先前所見所聞她的半生事蹟的斷片,至此也聯成一片了。”

總結明確關鍵詞:造成懸念;形成對比,增添悲劇氣氛;突出主題。

倒敍的作用:將祥林嫂的悲慘結局一開始就呈現在讀者面前,設置了一系列懸念吸引讀者:祥林嫂過去是什麼人?為什麼死去?為什麼又會在死前提出那樣奇怪的問題?寫祥林嫂在富人們一片祝福聲中寂然死去,形成鮮明對比,造成了濃厚的悲劇氣氛,突出了小説的主題。

六、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初步理清祥林嫂的人生歷程。

2嘗試分析、歸納祥林嫂和魯四老爺這兩個人物形象。

第 二 課 時

教學步驟:

教學要點:重點分析祥林嫂和魯四老爺的形象。

教學過程:

一、回顧小説的三要素:故事情節、人物、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1.小説的主題是靠人物形象來體現的。這一課文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們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運,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題。而作為人物形象又是通過故事情節──人和人之間的聯繫或衝突表現出來的。那麼,祥林嫂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就一起來探索和分析祥林嫂的形象。

2.先請一個學生講述祥林嫂的故事,然後再讓其他學生評析、補充。師生一起歸納、總結完成下面的“祥林嫂年譜”簡表。

祥林嫂年譜簡表

到魯鎮以前在衞家山和比自己小十歲的丈夫結婚,後來的一個春天沒有了丈夫。

到魯鎮一年二十六七歲,冬初逃到魯鎮做工,很勤勞。祝福時很忙。

到魯鎮二年春天改嫁。年底生阿毛。

到魯鎮三年衞婆子説她交了好運。阿毛兩歲。

到魯鎮四年第二任丈夫賀老六死。

到魯鎮五年春天阿毛被狼吃掉。秋天到魯鎮。年底祭祀時很閒。

到魯鎮六年柳媽建議她捐門檻。

到魯鎮七年秋天捐門檻。冬天祭祀,仍不被主人允許拿酒杯和筷子。

到魯鎮八年頭髮花白,記憶尤其壞,反應遲鈍。

到魯鎮九年被趕出魯四老爺家。淪為乞丐。

到魯鎮十三年問我三個問題。死亡 。

3.分析作者對祥林嫂眼睛的描寫部分,通過眼睛這一“窗户”透視人物的心靈。

“要極儉省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出他的眼睛。”

——魯迅

先回顧:人物描寫的方法有 外貌 、 動作 、 語言 、 神態 、 心理 等。再引導學生分析小説出現的人物。魯迅説,刻畫一個人,最好是畫他的眼睛。

找出文章描寫祥林嫂外貌(特別是眼睛)的地方,畫上橫線,大聲朗讀一遍,並想一想有什麼變化?分別表現了她怎樣的特點?然後師生對話、互動,一起完成下列表格:

找 眼 睛論 特 點

初到魯鎮——順着眼安分

再到魯鎮 ——順着眼,眼角帶着淚再受打擊,內心痛苦

講阿毛故事——直着眼精神有些麻木

捐 門 檻後——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讓祝福 ——失神、窈陷再受打擊

行 乞——眼珠間或一輪麻木

問有無靈魂——忽然發光一絲希望

小結:祥林嫂的性格特點,從作者對她眼睛的描寫可見祥林嫂悲慘命運的發展過程,生動具體地塑造了一個典型的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形象。

其形象特徵如下:

①祥林嫂是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

②她勤勞、善良、安分守己,想依靠自己的努力勞動生存下去;

③但在舊社會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被踐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視,最終為舊社會吞噬。

三、探索、簡析魯四老爺形象。同學們結合課文想一想,作者是通過什麼描寫手法來塑造這個人物的呢?

1.間接描寫:魯四老爺的書房陳設的描寫。

敬奉“陳摶老祖”:是把他當作衞道的護法神;

對聯:崇信理學,是封建衞道士的化身;

幾部書:是個講理學的老監生。

這段書房環境描寫的作用是:點明瞭魯四老爺的政治身分和思想基礎,揭示了祥林嫂悲劇的社會環境。(地主階級、封建理學的衞道士從而揭示出他成為殺害祥林嫂的主兇的深刻的階級根源和思想根源)

2.直接描寫:重點分析他的動作和語言。

在祥林嫂的問題上,魯四老爺一共開過六次口,説了百十來個字,卻就把他保守、虛偽自私、陰險狠毒的性格特徵暴露得淋漓盡致。

①一處是:祥林嫂被搶走時,魯四老爺反應如何?兩次“可惡”,“然而”是什麼含義?

討論歸納:

魯四老爺估計祥林嫂是逃出來的,“皺一皺眉”表示反感,卻沒有絲毫同情心。尋人時,也仍然是“踱”。發現祥林嫂被搶走,魯四老爺説了兩次“可惡”,“然而”。我們細細分析一下就可以發現,裏面沒有絲毫是對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惡”的是婆婆“搶”的舉動,給自己帶來了麻煩。“然而”是書面語重轉連詞,後面隱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禮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當然,而且表示了魯四老爺的假斯文。第二次説可惡是針對衞老婆子的,對衞老婆子先薦祥林嫂然後又合夥劫她,鬧得沸反盈天,有損魯家的體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這樣比男人還勤快的勞動力是不容易的。

②一處是:罵祥林嫂是“謬種”,為什麼?

討論歸納:

魯四老爺是封建思想的堅決捍衞者,他反對社會的一切變革和破壞他所信奉的統治秩序的行為。女人再嫁,在封建理學的倫理觀念上,是女人最大的罪惡,魯四老爺是不能容忍的。這樣“罪惡深重”的女人“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死去,不是更顯得與這個社會作對嗎?所以罵她是“謬種”。(補充“貞節”,理學的口號是“存天理,滅人慾”,夫權自然是“天理”,寡婦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慾”破壞了這個“天理”。理學提倡婦女守節,“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寡婦再嫁當然不可以,就連未婚夫死了,也要為他守一輩子,甚至提出自殺殉死,併為這樣的婦女立牌坊。封建思想滅絕人性。)

小結:

通過上面兩個方面的討論,我們可以知道:魯四老爺是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頑固,反對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自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他自私偽善,冷酷無情。他通過不允許祥林嫂參加“祝福”阻斷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直接導致祥林嫂慘死的人物。

四、小寫作:請你運用其中一種或幾種描寫人物的方法,刻畫一個性格突出的人物形象,字數150左右。

第 三 課 時

教學要點:分析四嬸、柳媽和“老女人”“我”的形象。

教學步驟:

一、魯四嬸形象分析

師生對話互動明確:是“大户人家的太太”,頭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幹,祥林嫂被婆家綁架走以後,她害怕給自己家惹麻煩。以後惦念祥林嫂不是因為關心她的命運,而是自己的用人沒有祥林嫂那樣可心。以後祥林嫂再來,她“起初還躊躇”,後來倒是真心憐憫祥林嫂,留下她。但是祥林嫂沒有以前那樣靈活能幹了,四嬸開始“不滿”,進而“警告”,最後把祥林嫂趕出家門。可以説四嬸只是把祥林嫂當作一件工具,沒有把她當人來看。提問:四嬸前後兩次不讓祥林嫂動祭具,祥林嫂兩次反映大不相同,為什麼?比較一下“祥林嫂,你放着罷!”和“你放着罷,祥林嫂!”在表達上有什麼不同?

師生對話互動歸納:祥林嫂第一次是感到“疑惑”,她並不明白自己的“罪過”;而第二次她已經捐了“門檻”了,可以被“寬恕”了。可是四嬸的斷喝讓她明白自己永遠不能被這個冷漠的社會“接受”。她的精神崩潰了。

兩句話的語氣很不一樣,後者命令的意味更強烈,態度也更嚴厲。

二、柳媽形象分析

柳媽和魯迅的許多作品中的看客一樣,他們既是那個社會最底層的被壓迫被損害者,又不自覺地成了畸形的社會制度的維護者。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她成了殺害祥林嫂的幫兇,另一種角度來講她自己也是封建道德、封建思想的受害者。

教師補充解釋:柳媽和祥林嫂一樣都是舊社會的受害者。雖然她臉上已經“打皺”,眼睛已經“乾枯”,可是在年節時還要給地主去幫工,可見,她也是一個受壓迫的勞動婦女。但是,由於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獄之類邪説和“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理學信條,所以她對祥林嫂改嫁時頭上留下的傷疤,採取奚落的態度。至於她講陰司故事給祥林嫂聽,則是出於善意,主觀願望還是想為祥林嫂尋求“贖罪”的辦法,救她跳出苦海,並非要置祥林嫂於死地,只是結果適得其反。她的主觀願望和客觀效果的矛盾説明柳媽是以剝削階級統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為指導,來尋求解救祥林嫂的“藥方”的,這不但不會產生“療效”的效果,反而給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難以支持的精神重壓,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淵之中。同情他人,也把他推向深淵,這更顯示出悲劇的可悲。柳媽正是這樣一個同情祥林嫂而又給她痛苦的人。

三、分析“老女人”羣像:

提問:“特意”“滿足”表現了老女人怎樣的心理?

教師引導,明確: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使國民在精神上受到極大的壓抑和迫害,造成民眾的愚昧和冷漠。這些老女人“特意”尋來,聽祥林嫂悲慘的故事,並不是真心地同情她,而是作為無聊生活的一種調劑。“一齊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淚,歎息一番”,獵奇之後得到一種“滿足”,以他人的痛苦,填補了自己空虛的生活。

提問:作者對眾人們的思想感情怎樣?

明確:“大家咀嚼鑑賞”阿毛的故事,更加反襯出祥林嫂的悲哀,表現了作者對民眾冷漠麻木的心靈的批判和憤激之情。

四、分析“我”這一形象:

“我”自詡是“新黨”,魯四老爺罵“新黨”時很不自在。但是這樣的“新黨”被成為乞丐的祥林嫂攔住時,首先想拿幾個銅板來打發她。當祥林嫂向“我”問三個問題時,“我”支支吾吾,不敢負責任。只是在祥林嫂死後心裏覺得“不安”,還顯出和魯四老爺那樣的“舊黨”不同吧。不過這樣的內疚也是暫時的。(小説中的“我”是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憎惡魯四老爺,同情祥林嫂。)

在小説的結構上,“我”又起着線索的作用。“我”是事件的見證人。

提問:對於祥林嫂的疑問,“我”是怎樣回答的?為什麼這樣回答?

明確:對祥林嫂提出的“魂靈的有無”的問題,“也許有”——自以為慰藉,不忍心增末路人的煩惱,而對於祥林嫂是一個似疑實斷的回答;“也未必”——意識到增添了祥林嫂的苦惱,只好吞吐,支吾其辭;“説不清”——怕負責任的含混之辭。其實“我”完全知道答案,知道是封建迷信,但在祥林嫂的面前,“我”卻始終沒有否定它,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時也反映了“我”的軟弱和無能。

五、佈置作業:利用網絡蒐集資料,思考“誰是殺害祥林嫂的兇手”這個問題,寫一份發言稿。下節課分小組研討交流。

第 四 課 時

教學要點:

1.研討“誰是害死祥林嫂的兇手”。

2.本文為什麼以“祝福”為題目?

教學步驟:

一、祥林嫂死了,那麼是誰害死了祥林嫂?

1.研討明確:大家(魯四老爺、四嬸、婆婆、大伯、衞老婆子、柳媽)都不是“現代法律意義上”的兇手,又都是兇手。迫害祥林嫂的人們,他們的行為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封建思想的驅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犧牲品,魯鎮上的人包括魯四老爺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犧牲品。

丁鈴説:“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樣把她往死裏趕,是一樣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2.根據本文,結合蒐集到的資料,談一談封建禮教、思想是怎樣殺害祥林嫂的?也即“封建禮教與思想為何能夠殺人?”

教師補充資料:

封建思想的核心組成部分

(1)秩序。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維護封建秩序,講“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父為妻綱”,不能破壞封建社會的尊卑秩序,在魯四老爺這樣的理學擁護者看來,像康有為那樣的改良,都是洪水猛獸,更不要説是變革了。祥林嫂的再嫁,破壞了封建夫權秩序,魯四老爺自然是無比仇恨,斥為“謬種”。

(2)婦女的“三從”。 封建秩序對婦女的壓迫尤為深重,婦女沒有人身權利,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違背這一秩序的婦女,都被視為“罪人”。

封建禮教主要的內容:

(一)特權思想。 政治上的不平等,經濟上的不平等,血緣關係上的不平等,總是將一些人置於高位,讓他們擁有特權。在臣君關係中,君是特權者,在臣民關係中,臣是特權者,在夫婦關係中,夫是特權者;在父子關係中,父是特權者;在經濟生活中,地主是特權者。

(二)弱勢者單方面的義務。 封建禮教規定了在不平等的關係中居於低位的弱勢者,應履行單方面的義務,從而維護着居於高位的強勢者的特權。在這裏,沒有人人平等的觀念,強勢者享用弱勢者為其提供的服務,但是,強勢者決不為弱勢者履行義務,只有這樣,才能顯現出強勢者的特權。弱勢者單方面履行義務,其結果是,弱勢者的權利得不到保障,反而助長強勢者的特權惡性膨脹。

(三)男尊女卑。 經濟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女性缺乏獨立的經濟權利,導致了婦女處於低位。封建禮教對此加以肯定和維護。男尊女卑,一方面造成了男性在家庭中的驕橫,另一方面造成了對女性的壓迫和侵奪,這是產生罪惡和悲劇的一大根源。

(四)親疏有別。 中國人生活在血緣家庭和宗教集團之中,親疏有別、內外有別成為封建禮教的一個重要內容。

(五)專制主義。專制主義完全扼殺了人的自由和獨立性,人也就喪失了反省禮教的能力,陷入禮教操縱關係之中,這也是封建禮教的一大特色。人在這種探縱關係中,成為別人的工具,成為受害者和犧牲品,這就是封建禮教“吃人”的一面。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和歸納,師生總結歸納明確:

①、封建禮教以及相關的封建迷信思想。四叔、四嬸、柳媽是典型代表。他們嘲笑和歧視再嫁的祥林嫂,給祥林嫂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並最終導致精神崩潰。尤其是魯四老爺,他迂腐、保守、頑固,反對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自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他自私偽善,冷酷無情,是他通過不許祥林嫂參加“祝福”而阻斷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導致祥林嫂慘死的重要人物。

②、導致祥林嫂成為封建禮教的迫害對象的事件之一是被迫改嫁,這件事的主謀是祥林嫂的婆婆。婆婆這種做法,不是在維護封建禮教,如果是維護封建禮教——一女不事二夫,她就應該讓祥林嫂守節,她可以把祥林嫂抓回去,但不能強行出賣。因此,婆婆是一個封建禮教的破壞者,她使用了十分野蠻的手段來達到自家的功利目的,這反映的是她恃強凌弱,唯利是圖,道德淪落。婆婆代表了族權,雖然封建禮教並不允許這樣做,但祥林嫂的婆婆卻還做出這樣卑劣的事,這種行徑本應當受到當時社會輿論的譴責,但是卻沒有受到,這反映了社會道德的淪落。

③、導致祥林嫂成為封建禮教的迫害對象的事件之二是祥林嫂再次回到魯鎮。原因是祥林嫂被大伯趕了出來,無路可走,生計無着。房子是祥林嫂和第二人丈夫的共有財產,丈夫死後,祥林嫂本來應有居住權,但是卻被大伯給趕了出來。這裏面沒有道德可言,只有封建家族的恃強凌弱,唯利是圖,道德淪落,只是赤裸裸的掠奪。

④、導致祥林嫂成為封建禮教的迫害對象的事件之三是祥林嫂對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的接受認同。這個問題可以一分為二的看待,一方面是祥林嫂的愚昧,另一方面當時的環境缺少讓祥林嫂可以對抗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的精神資源,這種精神資源可能是一種比較先進的思想意識,也可能是更加友善的人際關懷和精神安慰,可以減輕祥林嫂的不安的程度,而這兩種精神資源祥林嫂都沒有得到,所以在聽信了柳媽的灌輸之後,精神惶恐不安,苦悶異常。最後在捐門檻無效之後,精神不能自持,徹底崩潰。

小結:總之,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絕路的是當時黑暗的社會環境,吃人的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和毫無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內的恃強凌弱,以及周圍人的淡漠麻木,加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最終葬送了祥林嫂。魯迅表現祥林嫂的悲慘命運的用意,就是批判當時社會的腐朽與黑暗,也揭示了(包括祥林嫂在內)廣大民眾的病態靈魂。

二、作者以“祝福”為題目的意義

師生研討總結明確:

1.小説起於祝福,結於祝福,中間一再寫到祝福,情節的發展與祝福有着密切的關係。

2. 魯四老爺家正是通過祝福把祥林嫂逼上絕路的,祥林嫂又死於祝福歡笑聲中,通過這個標題,就把“兇人的愚妄的歡呼”和“悲慘的弱者的呼號”,鮮明地擺到讀者面前,形成強烈的對比,在表現主題方面就更增強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劇性。

3.另外,祝福是一種封建習俗。在舊社會,勞動人民無福可祝,無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為這祝福而逼上絕境的。可見,小説取名為《祝福》具有深刻含義。

三、學習了魯迅先生的這篇小説後,你有什麼感想?請你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讀後感言。下節課我們一塊交流和分享。

四、板書設計:

祝 福

祥林嫂的人生悲劇

快樂與幸福 苦難與不幸

逃出婆家在魯四老爺家做工

滿足,有笑影,白胖了

被婆家賣掉

拼死反抗

再婚:沒婆婆,丈夫有力氣

有自己的房子

生了兒子

胖了

丈夫死了,兒子被狼吃了

她又流落到魯四老爺家做工

被魯鎮的人歧視(阿毛、額頭上的疤)

被魯四老爺鄙視

對地獄的恐懼

捐門檻贖罪

神氣很舒暢,眼光也分外有神

參加祭祖儀式被拒絕

惴惴的,頭髮也花白了,最終

被趕出魯家,淪為乞丐

帶着疑問和恐懼貧困而死

教學反思:

高中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瞭解小説如何通過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揭示主題的。

2、瞭解小説的情節安排和環境描寫對突出主題的作用。

3、瞭解作家當時的處境及思想。

【教學設想】

1、本文知識點較多,宜採用講讀和討論相結合的教法。

2、安排四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分析本文的情節結構

提問:文章是以什麼為主體安排結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各在什麼地方?

明確:

本文的結構是以祥林嫂的悲慘遭遇為主體安排的:

情節 內容 順序 序幕 祝福景象與魯四老爺 倒敍 結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開端 祥林嫂初到魯鎮 發展 祥林嫂被賣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魯鎮(不讓沾祭品) 尾聲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本文以空行的形式自然地分成五部分(見課文)。

二、分析第一部分“祝福”氣氛的描寫及其作用

提問:作者對年終祝福的氣氛是褒還是貶?從課文中找出語句加以説明。

明確:是厭惡、貶抑這種氣氛的。(語句見課文)

三、分析魯四老爺的形象

提問:魯四老爺是怎樣一個人?作者是怎樣揭示他的性格的?

明確:

1、直接描寫

⑴ 身份:老監生。

⑵ 思想:講理學,大罵新黨。

2、間接描寫:

⑴ 中堂:“壽”字。

⑵ 對聯:只剩一邊:事理通達心氣和平。

⑶ 書籍:凌亂,殘缺,陳舊(不學無術,裝點門面)。

魯四老爺,是一個面目可憎,思想頑固,非常虛偽的封建地主階級代表人物。他思想上反動,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自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政治上迂腐保守,反對革新;為人自私偽善,冷酷無情,厭惡祥林嫂。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劇的一個重要人物。

四、分析祥林嫂肖像描寫的作用

提問:作者是怎樣描寫祥林嫂的肖像的?這樣寫有何作用?

明確:和“先前”對比,突出受遭遇之慘。

五、分析“我”的幾段心理描寫及作用

1、自我解剖 “我”的形象:“我”是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 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憎惡魯四老爺,同情祥林嫂,對祥林嫂的提問之所以作出含糊其辭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時,也反映了“我”的軟弱和無能(無力幫助祥林嫂擺脱封建迷信的桎梏,沒有勇氣正視祥林嫂提出的問題)。(結構上,“我”起着線索作用。祥林嫂的遭遇是通過“我”的所見所聞來展現的,“我”是事件的見證人。

2、針貶時弊:通過“我”的議論,抨擊了當時的社會。

六、分析祥林嫂死後的反映

1、魯四老爺:咒罵“謬種”──冷酷無情

2、“我”:不安──驚惶──輕鬆──內疚──悲憤:同情、激憤

3、短工:“簡捷地説”“説不清”“淡然地回答”──漠不關心

七、小結

提問:這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

1、交代環境,渲染氣氛,反襯祥林嫂死的悲涼。

2、引出主要人物魯四老爺和祥林嫂。

3、以“我”對魯四老爺作出評價。

4、設置懸念,引人思考。

八、佈置作業

熟讀全文,分析環境描寫和人物描寫的作用。

第二課時

一、講讀第二部分

1、學生默讀。

2、提問:祥林嫂初到魯家,魯四老爺和四嬸是何態度?

明確:

魯四老爺──皺眉,討厭。

四嬸────決定試工,僱傭。

3、提問:祥林嫂被搶走,魯四老爺態度如何?“可惡”“然而”是什麼意思?

明確:前一次“可惡”是説衞老婆子搶人的方式可惡;後一次是説衞老婆子可惡。前一次“然而”是説祥林嫂被搶回去又是理所應當的;後一次然而是説要再找一個像祥林嫂這樣勤快的人怕是不容易的。

二、分析第三部分

1、學生快速默讀。

2、提問:為什麼只要四嬸也還提起祥林嫂?

明確見課文。

3、提問:強迫祥林嫂改嫁説明了什麼?

明確:説明婦女無地位,只能任人擺佈。

4、提問:從改嫁後嫁後的生活看,賀老六是怎樣一個人?

明確:是一個勤勞質樸的農民。

三、佈置作業

提問:怎樣理解祥林嫂的婆母,堂伯對祥林嫂的迫害?

明確:婆婆等人把她搶回去賣掉,這種勞動人民之間的踐踏,根子在封建剝削制度,在於封建禮教。舊社會,婦女沒有獨立的人格。婆婆等人正是依靠封建禮教所給予的對婦女的人身支配權,才得以迫害祥林嫂的。所以,歸根結底,這還是封建禮教對她的迫害。

第三課時

一、指名朗讀“但有一年的秋季……祖宗是不吃的”

要求畫出對祥林嫂肖像的描寫 。

提問:四嬸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再次僱傭祥林嬸的?魯四老爺的態度怎樣?

明確:在對僱傭的女工“左右不如意”的情況下僱傭的。魯四老爺勉強收留了,但他又告誡四嬸:“雖然……但是……否則……”這番話説明他的同情是虛假的,維護封建禮教才是他的本質。

二、指名朗讀或教師範讀“四叔家裏……煩厭得頭疼”。

注意讀出四嬸的慌亂神情和祥林嫂的悲哀神情。啟發學生認識這兩件事對祥林嫂是個極大的精神刺激。

三、學生快速默讀“我真傻……捐了門檻了”

講析祥林嫂重返魯鎮後受到的社會壓力和柳媽發對祥林嫂的影響。

祥林嫂反覆講述令人心酸的往事,是因為她愛子心切,受害太深,她要傾訴,發泄心中的痛苦,但是,她所受到的卻是社會的冷遇。兩個由“但”字領起的句子(“但不久……”“但她還妄想……”)寫出了人們對她的鄙薄態度。對於她的故事,人們開始有些同情,但很快就感到厭煩,並進而嘲弄她。小説寫出了社會的無情壓力,也就是揭示了舊社會黑暗統治造成了羣眾之間的隔漠。(可聯繫契訶夫的《苦惱》)

柳媽是個小市民,也是受害者。她深受封建禮教和迷信的毒害,而且還用這一套來殘害祥林嫂。她的一番話,使祥林嫂受到進一步打擊。

四、分析文章的高潮段

提問:使祥林嫂陷入絕望境地的致命打擊是什麼?(指名朗讀“冬至的祭祖時節……忘卻了去淘米。”)

明確:祥林嫂捐了門檻後,自以為已經贖了罪,特地告訴了四嬸。但是,祭祖時四嬸仍不讓她沾手。這使她感到絕望。四嬸的大聲斷喝,使她即刻縮手、變色、失神,造成她精神上的變化非常之大。(作者這裏描寫她的變化,接連使用了許多關聯詞語:不但……連……也……。而且……不獨……即使……雖是……也……;否則……。……也……,尤其……,甚而至於……“。這就深刻地寫出了祥林嫂陷入絕望後精神的巨大變化,顯示了她心靈深處的嚴重創傷。)

五、佈置作業

重點閲讀文中對祥林嫂的肖像描寫,尤其是寫眼睛處,並作出比較。

第四課時

一、分析祥林嫂的肖像描寫

分析三次肖像描寫的作用。作者通過人物肖像的變化和對照,概括了祥林嫂悲慘遭遇的幾個發展階段,反映了祥林嫂被封建禮教推上死路的過程。

魯迅先生説過:“要極儉省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我國傳統戲劇也有“一身的戲在臉上,一臉的戲在眼上”的説法。魯迅在小説中,就着意畫祥林嫂的眼睛。第一次到魯家時,“順着眼”,反映了她善良樸實的性格。第二次到魯家時,還是“順着眼”,但“眼角上帶些淚痕”,這是心靈飽受創傷的結果。聽了柳媽講故事後,第二天兩眼上“圍着大黑圈”,捐了門檻後,“眼光也分外有神”,四嬸大聲斷喝後,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最後淪為乞丐後,只是“瞪”着眼睛,“眼珠間或一輪”才表示她是個活物。這一系列的描寫,既揭示了人物的心靈歷程,又是對黑暗社會、封建禮教的血淚控訴,它有助於中心思想的表達。當然,除畫眼睛外,作者描寫衣着、用物、面貌等,也是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徵的。

初到魯家時

再到魯家時

淪為乞丐後 服飾、用物 頭上扎着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 一個圓籃,一個小鋪蓋。頭上仍扎着白頭繩,…… 竹籃,破碗,拄着一支竹竿,下端開了裂。

面貌、外形 臉色青黃,但兩頰還是紅的。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 臉色青黃,兩頰上消失了血色。 頭髮全白,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彿是木刻。

眼睛

只是順着眼 順着眼,眼角上帶着淚痕,眼光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 瞪着眼,只有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

二、講析第五部分

這一段是結尾,由回想轉入現實,由過去回到現在。開頭寫“給……爆竹聲驚醒”,起過度作用,同時點明時間的推移,與第一段結尾處轉入回想互為呼應。這段寫祝福景象,也是與第一段相互呼應的,但寫法不同,前面處處是實寫,這裏卻只要爆竹聲是實寫的。這樣就自然都引出末尾一段的想象(“只覺得天地聖眾……”),作者用反語進行諷刺,寓意很深。它用悲憤沉鬱的筆觸畫出了貧富對立的圖景:神明只賜福給富人,而窮人得到的只是無限的痛苦。

三、討論小説命題的深刻含義

提問:小説取名為“祝福有什麼深刻含義?

明確:一是由於勝利嫂是政治祝福聲中死去的,題為“祝福”就突出了祥林嫂之死的悲劇性時刻,並以祝福的熱鬧繁忙來反襯祥林嫂之死的寂寞清冷。二是祝福這種封建習俗正是殺人不見血的軟刀子,是愚弄和毒害人民的。魯四老爺説祥林嫂“是敗壞風俗的,用她幫忙還可以,祭祀的時候可用不着她沾手”。祥林嫂正是死於這種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三是用祝福來對比和揭露。富人所祝到的福是建立在窮人的不幸基礎之上的。可見,作者多次描寫祝福,並把作品取名為“祝福”,是有深刻寓意的。

四、歸納人物形象

1、祥林嫂──勤勞、善良、堅強的勞動婦女,但又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愚昧懦弱。她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犧牲品。一生屢遭打擊,雖也有反抗,但不明白應當反抗什麼,怎樣反抗,因而反抗顯得無力。她的死,是對吃人的黑暗社會的無聲的抗議。

2、魯四老爺──頑固、自私、懶散虛偽。表面上道貌岸然,實際上是維護封建禮教、迫害祥林嫂的地主階級代表人物。

3、“我”──有正義感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對魯四老爺和魯鎮的惡濁環境十分不滿,反對封建主義,同情祥林嫂,但又有軟弱性,無力幫助祥林嫂找到一條解放的道路,只能悲憤地離去。“我”是祥林嫂悲慘遭遇的見證人,是結構全篇的線索性人物。

五、處理課後練習

六、佈置作業

作文:祥林嫂小傳。

要求:

1、改倒敍為順敍。

2、改為第三人稱敍述。

3、不能任意增刪情節(可把文中間接敍述改為直接描寫)。

【教學後記】

以往寫作的毛病:

1、未遵守記敍文的一般寫法,開頭未交代人物的姓氏、籍貫。

2、太拘泥於原文,對原文未作恰當地取捨。(有的只是改變了原文的寫作順序,未刪去不必要的內容;有的把魯四老爺書房陳設、與“我”的對話也寫上了;有的未作合理地補充,如祥林嫂從婆家逃出的原因等。

3、寫得太簡單。有的只是簡單列出了祥林嫂的生平事蹟,像篇“大事記”。

高中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理解課文精當凝練的用詞和深藴在詞語中的沉重感情,明確文章主旨。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理解造成主人公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認識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教學

重點 把握祥林嫂這一悲劇人物所揭示的深刻社會主題。

教學

難點 領悟魯迅先生冷峻的敍述之中所藴涵的強烈的愛憎之情。

教學環節 教 學 內 容 教師手記

(重點內容:學情分析、教法設計、學法指導、分類推進措施、學生可能行為預見及對策等)

巧問激趣 循詞探旨

【教學理念】

《祝福》是中學語文教材的一篇傳統課文。這篇作品所述故事時空跨度大,情節轉換曲折,語言內涵豐富,感情飽滿深沉。許多老師都認為《祝福》不好教。如何才能讓教學流程更順暢,教學效果更令人滿意呢?經過對課文的反覆閲讀與思考,可以文中那些描述祥林嫂悲慘命運的關鍵動詞為教學切入點,設置疑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深入鑽研文本,並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合作探究,討論答問,理解課文精當凝練的用詞和深藴在詞語中的沉重感情,明確文章主旨,得到應有收穫。

“現代教學論研究指出,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慾。沒有問題,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學生也就不會去深入思考,那麼學習也就只能是表面和形式的。”本文的教學正是基於這一認識,從設置切合文章關鍵的問題入手,讓關乎文章精要之點的問題推動學生閲讀、思考、合作與探究。

【課前預習】

學生預習,掌握本文情節結構,理清課文基本思路。並通過評點的方式詳讀課文,思考:課文中有哪些動詞形象地凸顯出祥林嫂的坎坷經歷與悲慘遭遇?試找出並作簡要分析。

一、導入新課:

古人非常注重煉字。“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等,都道出了古人對煉字的重視,而煉字也是大學聯考詩歌鑑賞考查的重點之一。

不僅是詩歌要“煉字”,小説也是如此,魯迅先生的小説更是如此。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祝福》中動詞對展現人物、突出主題的作用——

二、循詞探旨

㈠速讀課文,思考並回答:課文中有哪些動詞形象地凸顯出祥林嫂的坎坷經歷與悲慘遭遇?試找出並作簡要分析。

㈡交流探討

⒈拄

形象地寫出了祥林嫂從肉體到精神備受摧殘的事實。祥林嫂的年紀並不大,可是因為受到的打擊太多,她未老先衰了,以至於才“四十上下”年紀走路卻要拄着竹竿。

⒉討

寫出她的生活十分困窘,她要以討飯為生了。

追問:文章説“我就站住,豫備她來討錢”,可事實上她並沒有來“討”啊,她只是來問“我”一些關於“魂靈”、“地獄”的事,怎麼解釋你所選定的這個“討”字?

明確:祥林嫂最後還是以“討”為生的。儘管當時她沒有向“我”討飯討錢,但我們從“她一手提着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可以知道這一點。文章的倒數第二段也明確地説她後來成了乞丐。因此,用“討”來概括她人生的最後時光是恰當的。

⒊做

“做工”的“做”。這一詞反映出祥林嫂一生中很多時候是靠為別人做工而謀生活的。

師:“做”字的確能反映出祥林嫂人生的一些特點。我們再仔細讀課文,看還有沒有比“做”更能説明祥林嫂需仰仗別人而活的詞呢?

⒋求

衞老婆子對魯四老爺魯四嬸説“她來求我薦地方”。祥林嫂有力氣,又勤勞,卻生活無門,還要求人介紹做工,可見其命運之慘。

師:“求”這個詞確實很能説明祥林嫂的生存狀態。她兩次來魯鎮做工,都是“求”人引薦,“求”人收納。她要廉價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有時還不可得,多麼可悲!同學們再認真讀課文,看還有沒有能反映祥林嫂命運的動詞?

⒌抓

她婆婆帶人來抓她回去的“抓”。這個詞説明她沒有人身自由。

⒍劫

追問:“抓”字充分説明祥林嫂是受婆婆控制,沒有人身自由的。仔細讀課文,看還有哪個詞與“抓”字暗相照應,有同樣的表現力?

明確:“你自己薦她來,又合夥劫她去”的“劫”字比“抓”字更有表現力,“劫”字更表現出一種暴力傾向。

提問:“劫”字同樣説明祥林嫂對其婆婆的淫威是無力反抗的。大家想想,“抓”和“劫”這兩個詞用詞的角度有什麼不同?文章中還有哪些詞表現出“抓”和“劫”的意思?

明確:“抓”這個詞是從祥林嫂的婆婆對“出逃”的祥林嫂而言的,而“劫”這個詞則是魯四嬸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祥林嫂的婆婆等來“抓”祥林嫂,他們在魯老四爺魯四嬸等不知情的情況下,用武力“抓”回祥林嫂,當然是“劫”了。

“跳”“抱”“拖”“堵”“捆”等幾個詞十分生動鮮明地表現出“抓”和“劫”的意思。“跳”説明船中的人出來得快速迅猛,“抱”“拖”“堵”“捆”等詞説明他們的行動是帶有暴力性的,他們不容祥林嫂有任何其他的選擇甚至辯解,這正是“劫”。

⒎逃、許、嫁

提問:祥林嫂的婆婆為什麼要動用武力來“抓”她、“劫”她呢?我們從這裏可以看出祥林嫂怎樣的社會地位?

明確:因為她是“逃”出來的,她婆婆早已把她“許”給別人,急着要“嫁”她出去。我們從這裏可以看出祥林嫂社會地位極為低下,她完全沒有人身自由。

提問:兩位同學的發言很有道理。那祥林嫂為什麼要“逃”出來呢?我們能否根據課文作些推斷?

明確:得祥林嫂逃出來的原因主要是她在家沒有人身自由。從上文的敍述可知她的婆婆很嚴厲,那對她也一定很刻薄。

提問:同學們説的都有理有據,這種發言方式非常好。現在要請大家思考的問題是:祥林嫂的婆婆要“嫁”她是關心她的個人生活嗎?

明確:不是。她的婆婆要“嫁”她完全是為了錢,是為了用“嫁”她的錢來給小兒子娶媳婦。

追問:這種“嫁”實際上與“賣”差不多。這就足見祥林嫂在那個家是沒有地位的,她在那個家不過是一件工具,一份私有財產。大家再找找,課文中還有能反映祥林嫂命運的動詞嗎?

⒏鬧

她婆婆要把她嫁給賀老六,她“不依”,“鬧得很出格”,這説明她對這樁婚事是不滿意的。

⒐撞

提問:我想問,祥林嫂“撞”在香案角上是不小心還是故意的?

⊙生讀課文後言。

⊙生可能的答案:她逃出來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她的婆婆原來就要把她嫁出去換錢為小兒子娶媳婦。我們從她逃到魯鎮仍被抓回嫁出去可以推想出來。或者從“她從河邊淘米回來,忽而失了色,説剛才遠遠的看見一個男人在對岸徘徊,很像夫家的堂伯……”也可看出祥林嫂很怕她的那個“家”,這應該是她“逃”的一個原因。

⊙此問題有一定難度,可進行引導。

引導:試體味“他們一不小心,一鬆手……她就一頭撞在香案角上”和“他們一不小心,一鬆手……她就一頭撞到了香案角上”所表達的意義有沒有什麼不同?

明確:“她就一頭撞在香案角上”説明祥林嫂的被撞是自己故意的,而“她就一頭撞到了香案角上”則表明被撞是不小心所致。

提問:祥林嫂為什麼要拼命撞那香案角呢?

明確:因為她不想嫁給賀老六,她想以死抗爭。

提問:那是因為她和前夫的感情很好嗎?

明確:從作品裏看不出來。她應該是受了舊時從一而終的觀念的影響。

⒑瞞

提問:其實,我們從文章中可以找到祥林嫂和前夫感情方面的信息。大家試試?

明確:祥林嫂在丈夫死後不久就“瞞”着婆婆逃出“家”,在魯四老爺家做工不久──也就是她丈夫才死不多久就“口角邊漸漸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都説明她與前夫的感情不是很深,不然,她不會解脱得這樣快。

⒒趕

追問:分析得有道理。還有無其他有表現力的動詞?

明確:“趕”字也表現出祥林嫂悲慘的人生。她的第二個丈夫死後,“大伯來收屋”,“趕”她,好像那個家不是她的似的。

提問:我們思考一下,祥林嫂在前夫死了之後,“逃”出婆家,“逃”到魯鎮後卻被“抓”,被“劫”回去,強嫁給賀老六;而在賀家,當丈夫和兒子都失去後,她又被“趕”,流離失所。她總是在失去丈夫之後就失去了家,這反映出一個什麼問題?

明確:這説明她的“家”是依賴丈夫而存在的,沒有了丈夫她就沒有了“家”,這是封建的族權、夫權在作怪,祥林嫂深受族權、夫權之害。

⒓捐、贖

“捐”字、“贖”字也有力地説明祥林嫂的可悲。

提問:祥林嫂為什麼要捐錢呢?她真的有罪嗎?她捐的錢贖了罪嗎?

明確:這都是迷信,還有封建的貞操觀害的她。祥林嫂的改嫁根本不是她的過錯,她是無罪的。她捐的錢根本贖不了她的所謂的罪。

提問:祥林嫂在魯四老爺家最後的命運是怎樣的呢?請從文中找出一個動詞來描述。

明確:“打發”。她最後被魯家“打發”走了。

師:當祥林嫂失去利用的價值之後,她就成了社會的棄兒,她完全成了一個多餘人。在那個寒冷而熱鬧的祝福的時節,她走完了短暫而悲苦的人生,告別了這個冷酷無情的世界。祥林嫂的命運是悲慘的。她的不幸遭際,是無數舊時代婦女的一個縮影。 ⊙學生經過思考、討論,體會到這兩種説法所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

三、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不難看到,高明的作家在寫人之時,所用語言既極其簡省,又十分富有表現力。我們剛剛説到的這些動詞就生動而深刻地揭示出祥林嫂悲劇的一生。透過這些冷峻的動詞,我們還能深切地體悟到造成祥林嫂悲苦人生的社會歷史根源。

四、延伸探究

師:其實,作者除了通過一系列的動詞展示了人物性格命運之外,他們的名字也值得我們深入研究一下——

㈠祥林嫂

⑴沒有自己的名字,隨從丈夫叫了祥林嫂。説明她沒有人生自主權。也説明那個社會“男尊女卑”現象的嚴重性。

⑵祥林嫂“不祥”,命運多舛,數遭閔凶,她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

祥林嫂這個名字,表明了作者對她的悲憫與同情。

㈡魯四老爺

⑴他與魯鎮同姓,又被稱為“老爺”,説明他是地方權威人物、最高統治者,掌控魯鎮。他的理學老監生的身份,更暗示了魯鎮沉浸在他禮教陰霾的籠罩之中。

⑵他書房裏的對聯寫作“事理通達心氣平和”是一個極大的諷刺。因為他一見祥林嫂就“皺眉”的態度與他“可惡”“不乾不淨”“謬種”的語言都鮮明地表現出他的事理不“通”更不“達”、他的心氣不“平”、更不“和”。而另一聯已經脱落,説明他的附庸風雅。那脱落的一聯是“品節詳明德性堅定”,可以暗示他是個不明品節、無品缺德的人。

魯四老爺這個名字表明瞭作者對他的嘲諷與憎恨。

㈢柳媽

⑴柳,“無心插柳柳成蔭”,柳媽對祥林嫂的精神戕害,是由於她對迷信的執着造成的,是因善而害人,她的無知的善良建議,使得祥林嫂最後一個精神堡壘被粉碎。

⑵柳,生命力及強,插在哪裏就在哪裏生長。暗示封建迷信思想及易生長、傳播、普及,當時的社會迷信面及廣。

柳媽這個名字表明瞭作者對民眾愚昧無知的批判。

㈣賀老六

⑴俗話説“六六大順”,而他賀老六是大不順。花錢娶來的是寡婦,婚姻不順;死於傷寒,壽命不順;兒子夭折,家門不順。

⑵賀,有慶賀、慶祝之意。而賀老六的人生最終一無所有。大伯,即他的長兄,不慈不仁,又收了他“自家的”房子,趕走了祥林嫂。賀老六無喜可賀,有悲可哀。

賀老六這個名字表明瞭作者對他的不幸遭遇的同情。

㈤祥林嫂的婆婆:

⑴衞家山人。只衞護自己的家,是個專橫貪婪的封建家長。“她應酬從容,説話也能幹,寒暄之後,就賠罪,説她特來叫她的兒媳回家去,因為開春事務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夠”, 堂而

皇之地全部收取了祥林嫂一千七百五十文工錢,並且“又取了衣服”。為了獲得更多的彩禮,她又“好打算”,把祥林嫂當作奇貨賣給了深山野奧裏的賀老六,得了八十千錢。這就是她的從容和能幹!

⑵她沒有具體的名字,説明這種專橫貪婪之徒遠不是個別現象,這種利用宗法家族權威無所不為的封建家長比比皆是,有一個廣大的羣體。

小結:小説《祝福》人物形象的命名有着特別的含義,或寄寓美(祥林嫂、賀老六)的毀滅於其中,或寄寓諷刺(魯四老爺、柳媽)於其裏,作者的憐憫與憎惡,無奈與悲憤隱於人物姓名的深處。

五、作業

1、怎樣看待魯四嬸對祥林嫂的“懷念”?

2、文中多次寫到祥林嫂的眼睛,祥林嫂的眼睛有哪些變化?這些變化給你怎樣的感觸?

3、小説以“祝福”為題,又反覆寫“祝福”:以“祝福”始,以“祝福”結,你覺得有何深意?

高中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 誦讀品味,把握詞人的思想情懷。

2、 體會作者生平遭遇與創作的密切關係。

3、 抓住意象,體驗意境,瞭解李清照詞的婉約風格。

4、通過本詞的學習,掌握鑑賞詞的一般方法,並學會運用。

教學重難點:

1、 瞭解個人生活遭遇與作品創作的密切關係。

2、 學習作者從日常生活中提煉生動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來表現心境方法。

3、 體會詞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下讀一讀,議一議,品一品。教師為學生的情感體驗給予一定的指導,對學生的發言作好點撥、補充和總結,充分發揮教師的課堂主導作用。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純粹的眼淚。”眼淚和愁情是文學永恆的主題。輕拂歷史的塵煙,漫步文學的殿堂,無數的詞人詩人,寫着無數的悲懷愁情的詩詞。(讓學生回憶有關“愁”的詩詞名句)。教師總結:真是愁有景,愁有聲,愁有淚;國愁、家愁、情愁,怎一個“愁”字了得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被詞評家譽為“寫愁第一高手”李清照的情感世界,用心靈來聆聽、來感受濃縮了她一生痛楚的千古絕唱《聲聲慢》吧!

二、 作者簡介,學會“知人論世”

1、先讓學生回答教師做最後總結,強調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嶺。

(出示幻燈片李清照簡介)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門世家,父親李格飛師從蘇軾,著名經史學家;母親王氏也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能詩能文;李清照從小耳濡目染,也聰明伶俐,善於音律,能詩作詞。18歲嫁給門當户對的太學士趙明誠為妻。兩人情趣相投,你吟詩來我作對。趙還熱衷與金石的研究,李還與其共同致力於金石書畫的蒐集整理,夫妻感情篤厚,家庭美滿幸福。

(後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兩年後(1127年)北宋滅亡。從此,李的個人命運也隨着國家命運的改變而改變。李一家被迫南遷避難,兩年後(1129),其夫趙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個人,此後生活一直不如意,經歷了珍藏多年的金石書畫丟失事件、再婚離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嚐盡了顛沛流離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國之恨。

李清照的詞前期多寫大家閨秀的生活情趣、閨怨離愁,風格清新婉麗;後期的詞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詞風而充滿了哀婉淒涼,多寫其悼亡之悲、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

2、讓學生分別猜出《如夢令》《一剪梅》《聲聲慢》屬前期還是後期作品,以加強學生對作者早晚期詞作迥然不同的風格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明白,鑑賞詞要聯繫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時代背景,要知人論世,不能孤立地解讀文本。

(出示幻燈片,顯示前兩首詞)

三、整體感知

1、學習詩歌,很講究誦讀。況且《聲聲慢》又是一首詞作。我們知道,詞極具音樂性。先讓學生自由朗讀一下這首詞,邊讀邊揣摩,怎樣朗讀才能表達出詞人的感情。

2、提問:朗讀《聲聲慢》時的感情基調是什麼?學生髮言討論,互相補充印證。

明確:愁苦。

3、讓學生自由發言,歸納出本詞的朗誦方法並作示範朗讀。

4、全班同學按以上幾位同學總結的方法齊讀全詞。充分發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特點。

5、(出示flash朗讀課件),聽範讀,讓學生在對比中明白自己的不足。

教師總結:誦讀不是比誰的氣門長,不是看誰嗓門大。誦讀有一定的藝術性要求。我們應當以一種和文學作品所包含的情緒相協調的感情來掌控好我們的聲音。誦讀時還應儘快進入角色,設身處地,想象自己現在就是孤苦零丁、悽婉哀絕的李清照。

四、深入探討,理解意象

1、提問:請大家找出詞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明確:“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出示幻燈片,顯示板書)

2、詞中描寫了哪些場景?面對此情此景,你認為作者當時的心情會怎樣?

明確:

淡酒澆愁

秋風急吹

徵雁南飛

黃花憔悴

獨首窗兒

雨打梧桐

(出示幻燈片,顯示板書)

3、過渡:是啊,面對“秋風”“徵雁”“黃花”“雨打梧桐”等極易讓人憂愁的景象,詞人怎能不愁呢?更甚者,連“愁”字都無法表達她憂愁之心。這種把詩歌中的形象、景象與作者的思想情感融合而形成的藝術境界,我們稱之為“意境”;其中用來表達情感的形象與景象,我們則稱之為“意象”。可以説,在詩詞鑑賞中,通過把握意象來理解情感,是我們詩詞鑑賞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考慮到高一學生較難理解“意象”,在教學中用探討的方式在無意識中讓學生意識到“意象”在整個詩詞鑑賞中的重要地位並學會運用。)

(出示幻燈片,顯示板書)

4、 本詞寫了哪些典型意象?怎樣表達詞人內心的愁苦?

明確:淡酒,秋風,過雁,梧桐,黃花,細雨。

教師示範分析“過雁”這一意象後讓學生自己討論解決其他意象是如何表達詞人內心的愁苦,老師適時點撥釋疑。

(出示幻燈片,顯示板書)

五、鑑賞品味。

讓學生説説《聲聲慢》裏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或感受最深的意象。

六、師生總結詞的鑑賞方法

1、熟讀成誦

2、知人論世,聯繫詞人的生活遭遇來鑑賞。

3、抓住詞中選擇的意象來鑑賞。

(出示幻燈片,顯示板書)

七、聯想拓展,體驗創造美。

請同學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來創造美。1、讀或唱。

2、寫對聯,賞意境。

上聯:月滿西樓,落花流水寄綿綿情思

請同學們據《聲聲慢》的意境描寫對出下聯。可以相互討論,集中集體智慧。(多媒體呈現上聯。)

學生討論醖釀後,交流發言。教師隨機評點三至五名。示例並品讀:

月滿西樓,落花流水寄綿綿情思

雁過南窗,梧桐細雨寫點點離愁

(出示幻燈片,顯示佳作)

3.請大家用幾句詩意的話寫寫自己的酸甜苦辣,試着使用“借物言情”的寫法。

八、佈置作業

為了幫助同學更深入地瞭解李清照,我選了幾首李清照的詩詞作品,同學們可以任選一首,運用所學方法鑑賞評析。

九、課堂小結

教師自作一首小詩,師生共讀一遍表達我們對一代才女的鐘愛和敬仰。

冷月花魂李清照

生活不幸詩家幸,

一路坎坷一路歌。

身在江南思歸去,

心向故土度進退。

梧桐細雨藏離愁,

天接雲濤溢豪情。

清麗婉約溢芳馨,

自是花中第一流。

(出示幻燈片,顯示詩作)

高中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體會作品中揭示的資本主義社會的人際關係。

2.欣賞作品中極度誇張以及怪誕離奇的表現手法。

[教學設想]

1.以《促織》與《變形記》互為參照,作比較解讀。

2.針對本文篇幅長的特點,佈置預習作業如下:

①閲讀課文,能敍述大致故事情節,瞭解人物的性格特徵。

②分析主人公格里高爾變甲蟲後的心理變化,並對比家人的心理變化。

③分析荒誕的情節表現社會生活的本質。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體會作品中揭示的資本主義社會的人際關係,討論課文主旨。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在蒲松齡著名的短篇小説《促織》裏面,成名的兒子化身為一隻小小的促織,為父母帶來了榮華富貴。但是不是變化以後都能實現美好的願望。外國有個人一覺醒來變為了一隻甲蟲,他給家人和朋友帶了什麼呢?下面我們來學習奧地利著名的小説家卡夫卡的《變形記》。板書標題。

二、預讀課文

1、作者弗蘭茨·卡夫卡(1883~1924),奧地利著名的小説家,西方現代派文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見課文下面註解)補充:卡夫卡的主要文學成就就是小説,分三種情況:一是生前發表的作品,有短篇小説44篇,其中著名的有《判決》、《變形記》、《鄉村醫生》等;二是生前沒有發表的和沒有完稿的短篇小説約34篇,其中以《地洞》、《鄉村教師》、《中國長城的建造》等篇為最佳;三是生前未完稿的三部長篇小説《美國》、《審判》和城堡》。

2、關於現代派文學和表現主義

現代派文學是象徵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意識流文學、存在主義、荒誕派戲劇、新小説派、黑色幽默等各種資產階級文學流派的總稱。它發端於十九世紀末,確立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可參看本單元后的“知識短文”)。它的文藝思想可概括為:重視主觀表現,輕視客觀反映;重視藝術想象,輕視客觀摹仿;重視形式,輕視內容等。其特徵是反傳統、荒誕、意識流和象徵。

表現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盛行於西方的一個重要文學流派。卡夫卡的《變形記》、捷克作家恰佩克的劇本《萬能機器人》、瑞典的斯特林堡的劇本《到大馬士革去》等,以其深邃的哲理、新穎的形式,表現了西方現代人的異化和人失去自我的嚴重危機,而為世界讀者所矚目。

三、重點解析

1.《變形記》的情節是荒誕不經的,又是平淡而無懸念的,但整篇小説卻是生動感人的,這是卡夫卡小説創作的特點。試整理《變形記》的行文線索,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情節提綱,再品味卡夫卡小説創作的這一特點。

明確:小説分三層展開故事情節。第一層,寫格里高爾初變甲蟲,引起驚駭,遭遇驅趕。第二層,寫格里高爾蟲性人心,忍受痛苦,眷戀家人。第三層,寫格里高爾為家人所不容,深感絕望,斷食而死。小説的情節形式是荒誕的,情節內容是平淡的。小説雖然沒有設置懸念與矛盾衝突,卻精心安排了一系列的最細小的生活細節,甚至包括吃飯、睡覺、看風景、休息、爬行等,以類似自然主義的表現手法使之具體而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來調動讀者的感性認識,吸引讀者的閲讀注意力,從而構成了其獨特的藝術風格。

2.小説中格里高爾變形後,家人對他的態度,除了父親是前後一致外,母親、妹妹都經歷了一個轉變過程,你是怎麼看待他們的態度轉變的?

明確:母親的態度由牽掛到冷漠,妹妹的態度由關愛到厭棄。她們態度的變化是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真實寫照,説明在現代社會,在生活、工作的巨大壓力下,親情已不再是維繫親人關係的主要基礎,所以在格里高爾成為家庭生活的負擔後,親情必然會被利害關係擠壓得粉碎。

3.【小結】這篇小説的主題是什麼?(討論,不強求一致)

①作者通過格里高爾自始至終關心家庭、懷念親人與親人無動於衷最終拋棄了他的人情反差的描寫,揭示了當時社會生活對人的異化,致使親情淡薄,人性扭曲。

②表現人對自己命運的無能為力,人失去自我就處於絕境。

③格里高爾變成甲蟲,無利於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規律是無情的。

四、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一、二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欣賞作品中極度誇張以及怪誕離奇的表現手法。

2.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徵。

[教學重點]

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徵,學習人物描寫手法。

[教學設想]

以《促織》與《變形記》互為參照,作比較解讀。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由課後練習檢查導入。

二、預讀課文

從前面的問題探究中,我們知道了卡夫卡通過虛構格里高爾由人變成甲蟲的荒誕故事,深刻揭示了現代人的生存

困境問題,請問《變形記》用的是一種什麼表現手法?這一表現手法的好處是什麼?

明確:《變形記》用的是寓真實於荒誕的隱喻手法。與傳統的現實主義寫實手法相比,其好處在於,它使讀者在看到格里高爾由人變成甲蟲的故事後,產生一種驚異心理,會受到深深的震撼,迫使自己深入思考,從而更加深刻地、強烈地感受到現代人的生存困境。

三、重點解析

1.格里高爾變甲蟲後的心理變化大致是怎樣的?

提示:

①格里高爾突然發現自己變成大甲蟲。

他驚慌、憂鬱。他回憶過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為還清父債而苦幹、他清醒地想到起牀,趕車上班去。父親發現他變成大甲蟲,露出一副惡狠狠的樣子,趕他回卧室。他謙恭地懇求,儘快回屋,免得父親生氣。他忍辱負重,還不忘順從父親。

②為家庭經濟狀況焦慮,自我責備。

格里高爾失業在家,過着甲蟲生活,只能爬來爬去、但是,他為家庭經濟狀況焦慮還想着給妹妹實現“美夢”。他想着,父親老了,母親生病,妹妹還只有17歲。他一聽到家人出去做工掙錢,就“羞赧和傷心得渾身燥熱”。他“受到了自責和憂愁的壓抑”,“最後在絕望中,他覺得整個房間已經開始繞着他旋轉起來,便掉下來摔在那張大桌子的中央”。

③受重傷後,被親人厭棄而絕望,心態走向平和。

一隻蘋果砸在背上,身受重傷,格里高爾終於被妹妹厭棄。妹妹一再説“我們必須設法擺脱它”。格里高爾“懷着深情和愛意回憶他的一家人。他認為自己必須離開這裏,他的這個意見也許比他妹妹的意見還堅決呢”。格甲高爾異常冷靜,他在絕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死去。面對變形,面對親人厭棄面對死亡,格里高爾驚慌、痛苦、絕望,最終平靜地死去。從這一點看,他還是一個清醒、堅強的格里高爾的人格形象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掙錢養家,顯示他忠厚、善良而富有責任感的個性。一是爭取自由,還清父債而追求時來運轉,自由獨立,最終在無條與平和中追求另外一種超脱—一死亡。

2.這篇小説的心理描寫所刻畫的格里高爾的心理經歷,有何表現意義?

格里高爾同家人應該互相熱愛,互相幫助。可是,親人們認為格里高爾不能再養家,把他看做累贅最終拋棄了他。格里高爾死去,親人們也不悲痛,反而去郊遊。在資本主義社會,在機器生產和生存競爭的高壓下,人被異化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現實世界。現實世界容納不了人格里高爾變成甲蟲,這也是一種象徵,象徵人的異化,人性異化,人際關係異化。

3.以《促織》與《變形記》互為參照,作比較解讀。

《促織》是現實主義的作品,但蒲松齡在無意間已隱約觸及到了“人被異化”的問題,成名之子作為人的時候沒有價值,魂化為蟋蟀卻有了價值,讓這個山窮水盡的倒黴人家否極泰來。蟋蟀原是玩物,而作品中人卻成了可憐蟲,任由蟋蟀來主宰自己的命運。這種人與物間的不正常關係不也符合馬克思所作的“異化”解釋嗎?而卡夫卡作為現代主義中表現主義的代表,是有意識地以變形手法,集中深刻地揭示了現代社會中普遍的人成為非人,人被異化的現象。

兩部作品雖相隔兩百多年,卻遙相呼應,都揭示了在不合理的社會中“人的異化”的悲劇。

四、佈置作業

1.以《守財奴》與《變形記》互為參照,作比較解讀。

2.隨着對外開放和社會發展,我們國家也進入了現代社會、商品經濟社會,我們的生活中、社會中有沒有“變形”現象?請你聯繫現實談談對主題的理解。

提示:①學生變成了分數的奴隸,唯分是求,因分變形。② 商人不擇手段追求利潤,拋棄親情、愛情、友情。(商人重利輕離別)③ 人們看領導臉色行事,唯唯諾諾,謹小慎微。④“久病牀前無孝子”的傳統觀念,現代社會“孝”更趨淡薄。

高中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篇6

【目的要求】

1、瞭解課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觀點:賈誼的反對暴政、提倡仁政的觀點,這種觀點同西漢初期提倡“與民休息”政策的關係。

2、學習從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角度,運用歷史資料,提出中心論點的方法。

3、重點理解文言文翻譯的要領並培養用現代漢語翻譯文言文的能力。

4、掌握本課的文言實詞。

5、體會本課敍事時極力鋪張渲染,議論時使用對比論證的寫作特點。

【要點難點】

1、本文選自《新書》,個別字句從《史記》和蕭統《文選》。《過秦論》是賈誼的議論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過秦”即“言秦之過”,指出秦亡國的過失。論,一種文體,古文中的所謂“論”,是論斷事理,它包括論政,論史等文字。

《過秦論》是史論,文章總論了秦的興起,滅亡及其原因,鮮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其目的是提供給漢文帝作為改革政治的借鑑。文章氣勢磅礴,筆力雄渾。大量運用對比、排比、對偶、誇張等修辭手法,秦興秦亡波瀾起伏,那力透紙背的説理,那援引史實的分析,那酣暢淋漓的鋪張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強的説服力和感染力。

2、作者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政論家,文學家,世稱賈生。少時即以博學能文稱於郡中,二十餘歲召為博士,曾做太中大夫。他主張政治改革,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重視農業生產,以鞏固封建國家。他的改革主張遭到一些貴族和大臣的打擊、誣陷,死時僅33歲。賈誼的文章氣勢雄偉,暢達,辭賦以《吊屈原賦》、《鵩鳥賦》為最。政論文以《過秦論》、《論積貯疏》等文章膾炙人口。後人編纂了他的政論文集《新書》十卷。

3、本文結構特點採用逐層推進法。在用佔全文大半的四段篇幅敍述秦國由弱而盛,又由盛而亡的史實後,在篇末點明論點。論點的出現不僅水到渠成,勢成必然,而且在以上史實的對比中更加清晰,突出。

4、本文基礎知識點:

⑴ 注意對“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中心論點的正確理解。特別是第五自然段對比分析處應認真理解。其幾項力量的對比是:陳勝<九國<秦國<秦朝。但“一夫作難而七廟隳”,強秦亡於陳涉,其結論推出中心論點。這種順理成章,極有説服力的寫法應仔細體檜。

⑵ 注意到一詞多義詞的正確理解。特別是:亡、制、兵、策。

⑶ 掌握以下詞類活用的詞:席、囊、弱等。

【寫作背景】

漢文帝時期,是封建時代的所謂“盛世”,即舊史家豔稱的“文景之治”的前期。這時,由於秦末衰敝的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對安定,社會呈現出繁榮的景象。但是隨着社會財富的增加,統治階級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長”(賈誼《論積貯疏》),權貴豪門大量侵吞農民土地,逼使農民破產流亡,“賣田宅,鬻子孫”(晁錯《論貴慄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賈誼《論積貯疏》)。同時,刑罰苛重,民不聊生。漢文帝“外有輕刑之名,內實殺人”(《資治通鑑》卷十五),表面上廢除肉刑,實際上只是改換一些殺人的名目而己。苛重的壓迫剝削和酷虐的刑罰,使階級矛盾日漸激化。而漢文帝周圍一些權貴卻對此視而不見,麻木不仁,説什麼國家“已安已治”。這使得懷有改革時政抱負的賈誼深為不安。為了向漢文帝説明政治形勢的嚴重性,他從關乎漢王朝興亡的角度,寫了著名的《陳政事疏》,又名《治安策》,從正面論析時勢,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同時還寫了《過秦論》,通過論史諷喻,委婉地批評當時的政治,用秦王朝滅亡的教訓,振聾發聵(kuì愧),以引起漢文帝及上層統治者的警覺。

【作者簡介】

賈誼(前200~前168)漢初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河南郡洛陽人。十八歲便以飽讀《詩》《書》、善寫文章名揚郡中,為郡守吳公召於門下,後薦於漢文帝,任博士,年僅二十餘。參與朝政議論,見識超羣,一年間越級升為太中大夫。因建議改定製度法令及命列侯就國,遭到守舊派周勃,灌嬰等人讒害,被貶為長沙王太傅,抑鬱悲憤,寫出著名的《吊屈原賦》和《鵬鳥賦》。數年後召回長安,任樑懷王太傅。先後多次上疏,提出重農業、行仁政、削弱諸侯勢力、制服匈奴侵擾等重要政見和具體措施。後梁懷王墮馬死,誼憂傷哭泣年餘,亦死,年僅三十三歲。

賈誼在政治上有遠見卓識,能洞察隱微,善於總結歷史經驗教訓,能抓住當前社會主要問題、預見未來隱患,作出精闢分析,提出有效對策。如《過秦論》《治安策》(又名《陳政事疏》)《論積貯疏》、等名文都顯示出他卓越的政治見解和對國家大事極其關切的激情。故劉向把他比為古之伊尹、管仲。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為主,主張國家應以民為本,施行仁政,重視禮樂,嚴明等級;同時也雜有法家運用法術勢,力主中央集權,削弱諸侯權勢和道家的貌似曠達實為消極等思想。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張上是積極進步,富有進取精神的,而在對待個人不幸遭遇方面則表現為悲觀失望。賈誼散文開兩漢政論風氣之先,扣緊時代脈搏,篇篇鍼砭時弊,説理透闢曉暢,深刻犀利,言詞激切,理足氣盛,如《論積貯疏》《治安策》等是;而《過秦論》更以鋪張揚厲,排比渲染、詞采絢麗見長。影響所及,非但兩漢,下及唐宋奏議,駢文莫不受其遺澤。故魯迅評為:“惟誼尤有文采,而沈實則稍遜,如其《治安策》《過秦論》……皆為西漢鴻文,沾溉後人,其澤甚遠。”(《漢文學史綱要》)賈誼政論見《新書》,原五十八篇,今本五十六篇。清王耕心《賈子次詁》和《賈誼集》(上海人民出版社)蒐集賈誼散文,賦作較完備。

【段落大意】

依課文分為五段:

第一段,交代秦的地理優勢,政治雄心;概述商鞅變法與張儀連橫的情況以反西河之戰

首告大捷的情況:總的是寫秦孝公的功業,他為秦的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段,主要是寫秦惠文王、秦武王與秦昭襄王的功業。

第三段,總寫秦始皇帝的功業,即其統一天下的勢如破竹和鞏固天下的各種措施。

第四段,總寫陳涉起義的情況及其亡秦的結果。

第五段,歸納作結: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主題思想】

望漢王朝借鑑秦亡教訓:

賈誼在這篇文章裏論述了秦朝興衰的原因。他這樣做,是希望漢文帝以秦朝為借鑑,施行仁義,以免蹈秦朝的覆轍。這是賈誼站在封建統治階級的立場,為他們謀畫“長治久安”之道,事實上只能是一種幻想。但是這篇文章表現出賈誼對農民起義的力量和意義有所認識,寫出了他反對統治者施暴政於人民。這些地方都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寫作特點】

1、敍事鋪陳對比:

用敍事來説理,可以説是本篇最大的特點。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從秦孝公到秦亡國這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概括地説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過程和主要現象,同時還貫穿了作者本人的觀點來説明其所以興衰的關鍵所在。這就幫助我們對這一段歷史事實有比較清楚的認識。因此我感到,要想寫好説理文,必須在善於敍事的基礎上來説理才行。所謂在説理文中的善於敍事,還同一般敍事文不一樣,要善於概括事實,善於描寫事物的大的、總的、突出的方面,善於勾勒整個歷史發展的輪廊等等。只有這樣,只有通過這種敍事的特定手法,以此為説理的基礎,才可能有把握説服讀者。我們説,寫好説理文,主要是靠“論”和“斷”。“論”不能是空論,必須要根據事實立論,即所謂“擺事實,講道理”,道理是根據事實來講清的。“斷”也不能是武斷,必須從大量事實中抽出令人信服的結論來,才是精確的判斷。《過秦論》就恰好有這個特點。他把大量事實擺出來,結果道理可以不講而自明,或少講而大明。

2、本篇所具有的另一特點:賈誼在用寫賦的手法來寫説理散文。寫賦是需要鋪張和誇大的,賈誼寫這篇文章可以説通篇都採用了這種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捲天下”四句,“席捲”、“包舉”、“囊括”、“併吞”等詞,基本上都同義;“天下”、“宇內”、“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個意思。同一個意思而一連寫上好幾句,既有排比又有對仗,這就是寫賦的誇張手法。下面第二、第四、第五等段中,都有類似的句子;不勝枚舉。所謂鋪張揚厲,主要就是指的這一類句子。這樣,氣勢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的筆鋒鋭不可當,咄咄逼人,讀起來有勁頭,有説服力,而且有欲罷不能之感。

3、這篇文章所具有的第三個特點,即作者用全篇對比到底的手法寫出了他的論點。對比手法並沒有什麼希奇,而本篇精采處卻在於作者用了四個方面的對比:即秦國本身先強後弱、先盛後衰、先興旺後滅亡的對比;秦與六國的對比;秦與陳涉的對比;陳涉與六國的對比。幾種對比交織在一起,結構自然宏偉,氣勢也自然磅礴,話也顯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觀形勢的不同,強弱盛衰難易的不同,都從幾方面的對比中顯現出來。

【作業練習】

基礎知識及其運用:

一、字詞

1、下列加黑字注音不全對的一組是( )

A、召滑(shào) 鞭笞(chī) 藩籬(fān)

B、墨翟(dí) 謫戍(zhé) 絜(xié)

C、銛(xiān) 隳(huī) 逡巡(quān)

D、牖(yǒu) 棘矜(qín) 鋒鏑(dí)

2、書寫全對的一組是( )

A、度長契大 嬴糧景從 雲集響應

B、甕牖繩樞 同年而語 價值連城

C、鉏耰棘矜 攝足行伍 緼袍敝衣

D、足膚皸裂 崛起阡陽 門廷若市

3、選出“因”字用法相同的兩項( )

A、……蒙故業,因遺策

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C、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D、廉頗……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E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

二、語言運用

1、對下列名詞狀語的分類、用法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

①席捲天下 ②雲集響應

③船載以入 ④西舉巴蜀

⑤內立法度 ⑥斗折蛇行

⑦日積月累 ⑧吾得兄事之

⑨良庖歲更刀 ⑩相如廷叱之

A、①②⑥⑧句表比喻,講成“像……那樣”。

B、④⑤⑩句表處所,譯為“在……”。

C、⑦⑨是時間名詞作狀語,譯為“日日”、“月月”、“每年”。

D、③表工具,譯為“用……”,也表工具,譯為“乘船”。

2、下列各句中加黑的詞屬於以下哪種詞類活用:

A、名詞用作動詞。

B、名詞作狀語。

C、使動用法。

D、意動用法。

①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

② 履至尊而制六合( )

③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

④ 贏糧而景從( )

⑤ 外連衡而鬥諸侯( )

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3、選出下面譯文正確的項:

①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

A、不吝惜珍奇的祭器、貴重的寶物以及肥沃富饒的土地,用來招納天下的士人。

B、不愛惜珍貴的器具、貴重的財寶及肥饒的土地,用來招納天下的士人

C、不愛惜珍貴的祭器、貴重的寶物以及肥沃富饒的土地,因而招致了天下有才之士。

D、不吝惜珍奇貴重的器物和寶物以及肥沃富繞的土地,因而招來了天下的士人。

②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契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

A、試着讓山東的國家與陳涉比比長短,較量一下權勢和軍力,簡直不能同日而語。

B、假使讓餚山以東的國家與陳涉的軍隊比比長短,較量一下權勢和軍力,簡直不能同日而語。

C、假使讓山東諸國與陳涉比比長度,較量權力的大小,就不可以同日而語了。

D、嘗試着讓餚山以東的國家同陳涉的軍隊比比權勢和軍力的大小,簡直不能相提並論。

4、找出不是判斷句的一句( )

A、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

B、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

C、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D、劉備天下梟雄

三、文學、文化常識

1、下面是課文中出現的人物和作者的稱謂,請回答分類的標準是什麼

A、司馬諫議 杜工部 賈太傅 庖 丁( )

B、歐陽文忠 範文正 左忠毅 王忠肅( )

C、王臨川 韓昌黎 柳柳州 沛 公( )

D、蘇子瞻 諸葛孔明 方望溪 李太白( )

2、下面的成語典故與哪一組人物有關

完璧歸趙 脱穎而出 遊刃有餘 碧血丹心

A、藺相如 平原君 伯 樂 竇 娥

B、藺相如 毛 遂 庖 丁 關漢卿

C、藺相如 毛 遂 庖 丁 鄒 衍

D、藺相如 毛 遂 庖 丁 萇 弘

3、對下列文章篇名解説不正確的項是( )

①《過秦論》 ②《出師表》 ③《察今》 ④《送東陽馬生序》 ⑤《〈指南錄〉後序》 ⑥《論積貯疏》 ⑦《答司馬諫議書》 ⑧《左忠毅公逸事》 ⑨《石鐘山記》 ⑩《師説》

A、除①③⑧外,篇名中均含文體名稱,如“表”、“序”、“疏”等。   B、⑤中的“序”是書序,“後序”是附在《指南錄》書後的一篇序文。④中的“序”則是贈序,相當於現代的臨別贈言。

C、“表”、“疏”是臣下寫給皇帝的奏章。

D、“説”是議論文;“記”則可記事、寫景、抒情、議論;“書”,指書信體。

四、閲讀思考

閲讀下文,完成後面的題目:

管仲夷吾者,穎上人也。少時嘗與鮑叔牙遊,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注:召忽曾與管仲一起事公子糾

──《史記•管宴列傳》

1、給未加標點的句子加上標點。

2、為下面句中加黑的詞,選出正確的義項:

⑴ 鮑叔遂進管仲( )

A、進獻

B、進言

C、靠近

D、舉薦

⑵ 鮑叔不以我為不肖( )

A、不像

B、不才

C、不孝敬

D、不好

3、與句中加黑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⑴ 及小白立為桓公( )

A、立土動及百尺

B、今其智乃僅不能及

C、及至始皇

D、戰、守、遷皆不及施

⑵ 天下人不多管仲之賢( )

A、嘗與鮑叔賈,分錢財多自與

B、故傳天下而不足多也

C、多見其不知量也

D、是以古之人易財,非仁也,財多也

⑶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

A、所識窮乏者德我歟

B、而心目耳力俱窮

C、固將愁苦而終窮

D、窮兇極惡

4、與“知我不羞小節”中的“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

A、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

B、吾從而師之

C、鮑叔終善遇之

D、孟嘗君客我

5、與“三仕三見逐於君”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

A、管仲囚焉

B、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C、冀君實或見恕也

D、吾幽囚受辱

6、下列兩句的譯文正確的項是

⑴ 召忽死之( )

A、召忽也死在這件事上

B、召忽為公子糾而死

C、召忽因公子糾失敗而自殺

D、召忽因公子糾失敗而被殺身死

⑵ 以身下之( )

A、把自己放在下邊

B、自己(鮑叔)甘居管仲之下

C、(鮑叔)能親身禮賢下士

D、(鮑叔)就此退下,不再參政

7、文中説“管仲貧困,常欺鮑叔”在文中具體指哪件事?

8、這段文字的中心是?

〖參考答案〗

基礎知識及其運用

一、字詞

1、C(“逡”讀qūn)

2、B

3、B、E

二、語言運用

1、A、

2、①C ②A ③A ④B ⑤C ⑥D

3、①A ②B

2、A

三、文學、文化常識

1、A、官

B、諡號

C、籍貫

D、字

2、D

3、B

四、閲讀思考

1、曰:“時,賈,與,貪,也。困,愚,也。君,肖,也。走,怯,也。敗,之,辱,恥,也。母,也。”

2、①D ②B

3、①C ②B ③C

4、C

5、C

6、①C ②B

7、嘗與鮑叔賈,分錢財多自與

8、讚揚鮑叔牙能知人

高中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篇7

一、設疑

課文預習提示對《紅樓夢》的基本內容作過交待。假如我們從林黛玉進賈府的過程一路學將下來,似乎也沒有什麼不可,但是這樣一來,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教習,並沒有擺脱滿堂灌的嫌疑,也不能發揮出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説,不利於發展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在無形中被常規教學所忽視了。於是我想何不就以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愛情發展作為講課的一個切入點進行帶點創新意識的教學呢?打定主意,便着手進行。

先設定本課的講習目的:

“通過對課文人物描寫的理解分析,提高學生獲取,提高學生獲取、感受、品味語言的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文學鑑賞能力和綜合語言能力,增強學生對《紅樓夢》的構思藝術的理解。”

教學方法:

“啟發、討論式教學。”然後設定教學的過程,在預讀《紅樓夢》的情況下,請同學談他對《紅樓夢》的初步認識。如全書的內容,藝術價值等,都要求用簡練的語言加以概話。其目的是,通過一切可能的途徑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待學生完成後,教師提示並肯定:魯迅先生説:“自從《紅樓夢》出來以後,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紅樓夢》確實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學品。自從它行世以來,就不知迷戀了多少讀者。課文所選的第三回就初步展示了《紅樓夢》高超的藝術技巧,從而把學生的學習方位加以確認。

二、激疑

在設疑的基礎上,請同學讀課文的預習提示。讀完後,引導學生注意本段的敍述順序,發現問題:原來,《紅樓夢》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主線,真實而藝術地反映了我中封建社會走向衰亡的歷史趨勢。林黛玉與賈寶玉之間的愛情故事原來是小説的主要描寫對象。

本篇課文雖然寫林黛玉初進賈府的所見所聞,但也重點交待了林黛玉和賈寶玉初次相會二人細膩而微妙的感情關係。

可以説,整個《紅夢樓》中林黛玉、賈寶玉的愛情發展能否一帆風順,從這一回裏就看出來了。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感受到這一點,那麼以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情感描寫來感受《紅樓夢》高超的藝術這一教學任務就完成了。

三、析疑

問題擺出來了,就要引導學生去分析、解決。我設計了以下幾個階梯性問題:

提問一:林黛玉與賈寶玉未見面以前,她瞭解到的賈寶玉是什麼形象?

提示:王夫人的介紹,賈敏的介紹都不是什麼好印象:她們都是從維護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觀念出發來判定賈寶玉的。在王夫人和林黛玉母親的眼裏,賈寶玉的一切行為都與封建正統思想格格不相容的,他是封建階級的一個叛逆,更是一個受到貶斥的人物。但由於他受到賈母的寵愛,在賈府居於無人敢管的地位,所以成了一個特殊人物。(學生從課文中找材料並回答。)

值得注意的是,林黛玉對他的表哥並不持什麼先入為主的看法,當她舅母數落賈玉玉時,她只是“一一的都答應着”。這裏一方面看出林黛玉的小心,另一方面也看出林黛玉也是一個好新之人。這就她看好她的表哥打下了情感的基礎。

還有,在林黛玉的心裏,賈寶玉無疑是聰明,靈動,有着不拘小節的作風,同時更為重要的是,他能體會女孩心中的一份隱祕的情感(與女孩關係不錯),估計能與她心有屢犀一點通。這樣,賈寶玉的一切所作為就都為她所理解了。無論王夫人怎麼説賈寶玉的壞話,林黛玉並不發表她的任何看法,都能以一顆平常的心來包容他。這裏既説明林黛玉處事之精,更説明林黛玉對賈寶玉有一定的好感。也正是這份感情,使林黛玉和賈寶玉有了心心相應的可能。

提問二:林黛玉與賈寶玉見面以後,她對賈寶玉的印象是什麼?

提示:這時的林黛玉有一個心理變化過程,那就是,先疑而後驚。

當聽説“寶玉來了!”時,黛玉心中正疑惑着:“這個寶玉,不知是怎生個憊懶人物,懵懂頑童?”——倒不見那蠢物也罷了(點撥:還沒見着,怎麼又想見了呢?矛盾的心理)。心中想着,忽見丫鬟話未報完,已進來了一位年輕的公子……黛玉一見,便吃一驚,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裏見地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點撥:真是見過嗎?沒有見過而説見過,可見林黛玉對賈寶玉有着很深的好感)只見這寶玉向賈母請了安,賈母便命:“去見你娘來。”寶玉即轉身去了。一時回來,再看已換了冠帶(點撥:何以如此快速,他想給黛玉留下良好的印象!)。

教師小結:當賈寶玉出現在林黛玉面前之時,林黛玉得到一個意外驚喜:他就是林黛玉心目中的偶像。這個偶像既是形象上的又是氣質上的。雖然説他他並沒有見面,但是在他們的心裏,他們已經儼然是彼此相知的一對了。

“好生奇怪,倒像在那裏見過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這幾個字,正是十分準確地寫出了林黛玉心中對賈寶玉的默默情懷。

提問三:賈寶玉與林黛玉見面以後,他對林黛玉的印象如何?

提示:賈母因笑道:“外客未見,就脱了衣裳,還不去見你妹妹!”寶玉早己看見多了一個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媽之女,忙來作揖(心有靈犀嗎?)廝見畢歸坐,細看形容,與眾各別寶玉看罷,因笑道:“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賈母笑道:“可又是胡説,你又何曾見過他?寶玉笑道:“雖然未曾見過他,然我看着面善,心裏就算是舊相識,今日只作遠別重逢,亦未為不可。”

教師小結:這一串描寫都是十分見精神的。一者賈寶玉心中有着偶像的影子。不然他就不公大膽猜她是誰。二者,賈寶玉也有相當的判斷力。從情態上和氣質上,他感到林黛玉無疑就是他心中的另一半。所以,文章借賈母的問話道出了賈寶玉心中祕密。從賈寶玉換衣服一事來看,這既是他展現自己的表現,也是他尊重林黛玉的表現。上文説,林黛玉見了賈寶玉,覺得“好生奇怪,倒像在那裏見過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寫出了林黛玉對賈寶玉的好感,而這裏又用賈寶玉的“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寫出了賈寶玉對林黛玉的一片真誠。真可謂兩情相悦。也正是這處真誠,寫出了作者的高超技巧。

提問4:賈寶玉與林黛玉見面以後,賈寶玉是怎樣表達他對林黛玉的好感的?

提示:(學生朗讀此段,並注意細節描寫,重點)

寶玉便走近黛玉身邊坐下,又細細打量一番,因問:“妹妹可曾讀書?”……寶玉聽如此説,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別論了。

教師小結:這是文中最為精彩的一段文字。賈寶玉為了向林黛玉表示友好,他極盡表演之能事。但是我們也能從二人的對話中體會到,賈寶玉對林黛玉喜之深,愛之切。而這一段又主要是賈寶玉通過表達自己的見解來獲得林黛玉的好感。林黛玉對此也表示了默認。

提問五:林黛玉和賈寶玉的形象描寫是通過什麼途徑表達出來的?説明什麼問題。(學生討論)

提示:分別通過對方的觀察寫出來。加深印象。使其“情人眼裏出西施”的故事發展有了根源。這是文章中最為精彩的一段。

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林黛玉進賈府已經大半天了,為何到此時才與她的相貌?這正是為讓賈寶玉來觀察林黛玉作準備的。

提問六:從每個性格的角度分析,他們的愛情能取得成功嗎?(重點討論文語言信息)?

從上文中,至少有三方面可以看出兩個青春少年的兩顆跳動的心就要碰到一切了,一是形象上,他們彼此是相容的。二是情感上他們是彼此是相容的。三是見解上他們是相容的。總之他們有着發自內心的真情,這是他們兩情相悦的基礎。

但是這種真情,在他們之間能不能走到一起呢?有沒有可能遇到更大的波折呢?

從他們二人的性格上可以看出他們的情感不可能是完全心心相應的。他們最終的結局絕非那麼理想。他們二人絕不可能走到一起。只不過我們不會輕而易舉地意識到這一點罷了。

教師引導:請從文中找出相應材料證明:

林黛玉聽得多,聽得細。想得多,想得細。行動小心,謹慎。過於多慮,自尊心太強。(對他人不會太關心)

賈寶玉過於頑劣,獨立不羈。(對他人也不會太真心)(當然還有其他原因社會原因。)

正是由於二人之間的這種若即若離的情感寫,增加了小説的無窮魅力。而這一點也是《紅樓夢》的成功之處。

四、解疑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説,我們對小説的藝術構思已經初步掌握了。接着提問:這樣構思的藝術價值是什麼?(重點分析討論)

教師小結:欲合而又分,欲分而又合,分與合之間,故事情節更加曲折多變,生動誘人,構思精巧。

出示材料,深入理解:

《紅樓夢》第三回《林黛玉進賈府》的筆墨技巧(哈斯寶):

文章有拉來推去之法,已用在本回。所謂拉來推去之法,好比一個姑娘想捉一隻蝴蝶作耍,走進花園卻不見一蝶,等了好久,好不容易看見一隻蝴蝶飛來,巴望它落在花上以便捉住,在蝶兒卻忽高忽低,忽近忽遠地飛舞,就是不落在花兒上。忍住性子等到蝶兒落在花上,慌忙去捉,不料蝴蝶又高飛而去。折騰好久才捉住,因為費盡了力氣,便分外高興,心滿意足。為看寶黛二人的姻緣而展開此書,又何異於為捉蝴蝶走進花園?一直讀至本回,何異於等待蝶兒飛來?

(林黛玉)進了榮國府,想這次可要見到寶玉出場了,不料又從賈母説起,寫了邢王二夫人、李紈、鳳姐、迎春三姊妹,還有賈赦、賈政,寶玉仍不出場,這又何異於巴望蝶兒落在花上,蝴蝶偏偏忽高忽低、時上時下地飛來飛去,就是不落在花兒上?忍性等到寶玉出場,急着要看寶黛相會,不料寶玉卻轉身而去,這與忍性等到蝶落花上,慌忙去捉,不料蝶兒高飛而去,又有何異?使讀者急不可耐,然後再出場,才能使他們高興非常,心花怒放。呵,作者的筆是神是鬼?為何如此細膩工巧?

(摘自《〈新譯紅樓夢〉回批》)

從以上材料中,我們不難發現《紅樓夢》的藝術魅力之所在。

附記:

這一創新設計的考慮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在保持教學目標的情況下,打破教學的程式化常規,通過逆向切入,給學生以創新的思維模式訓練。

古今中外的愛情故事從來就是一個常説常新的話題。把這個話題交給有一定理智和判斷力的高二學生來討論,可以更多地激發他們的興趣。強化主動學習意識。

本文的愛情描寫無疑是具有高超的藝術水平的,把這個問題解決好了,能增強他們的文學鑑賞能力。

把教師要教習的整個內容包容在學生的閲讀與講座活動中之中。這是訓練學生語感的最好辦法。

注意事項:完成本課的前提必須保證兩條,一是學生對《紅樓夢》這部書多少有一些瞭解。二是預習工作要做得細一些。

這一教案引導學生逆向深入課文,捕捉語言文字信息,進而瞭解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把學生的認知能力放在一個合理的位置,增強了學生活動的自主性,強化了語文能力的訓練。

附板書:

寶細心、謹慎、多慮、自尊:獨立(愛己而非愛人)  分魅

黛林黛玉園中捉蝶 合力

形象相容情感相容其他相容 分

初賈寶玉欲捉不能 合無

會混世魔王、頑劣異常憊懶人物:獨立(愛己而非愛人)分窮

高中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篇8

一、 本課教學目的和重點難點的設計:

《鴻門宴》雖然是一篇文言文,但這篇課文,我們準備嘗試着把它當做一篇現代文來來進行閲讀分析鑑賞。

《考試大綱》對文學作品閲讀的要求:

1、理解(B):

① 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

② 理解並解釋文中重要的句子。

2、分析綜合(C):

① 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 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③ 歸納內容要點,

④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⑤ 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像。

3、鑑賞評價(E):

① 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項羽)、語言、動作、表達技巧(襯托)

②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 知識與技能:

①瞭解司馬遷及劉邦、項羽楚漢相爭的基本史實,掌握《史記》等文學常識。

②積累文言詞句知識,掌握文中重要實詞,賞析文中的成語故事,

2、 過程與方法:

①分析文章結構,梳理文章思路。

②分析鑑賞文中對劉邦、項羽語言、動作的描寫,辯證地評論歷史人物。

3、 情感態度與價值:

① 認識造成項羽悲劇的性格原因。

教學重點難點確定為:

①通過人物個性化的語言、動作展示人物性格特徵。

②分析“項羽”這個主要的人物形象。

二、本課教學方法:

1、學生自主探究《史記》、司馬遷及劉邦、項羽楚漢相爭的基本史實

2、課文文義已自讀為主,教師輔助點撥梳理文章思路,“以情節帶語言” 利用對故事情節的理解、把握來帶動對疑難語句的理解,培養學生利用語感來推斷疑難語句的能力。

3、採用討論式學習法,學生立足文本,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視角見仁見智,對文中人物多元化評價。

三、教學安排:2課時

四、教學步驟:

課前預習提綱:(三遍閲讀法)

1、查資料,瞭解《史記》、司馬遷及劉邦.並做相關的筆記整理 .

2、一讀:查字典,掃除讀音障礙,能通順朗讀,積累文言詞句知識。

3、二讀:查註釋,憑藉現有的文言知識,初步瞭解文意。

4、三讀:分析文章結構,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內容,梳理文章思路。(提示:故事的情節)

第一課時

一、 檢查預習:

(一)讓學生把整理後的有關《史記》、司馬遷及劉邦、項羽楚漢相爭的基本史實在課堂上做相應的發言,並投影展示。評出最佳,教師最終點撥總結。

《史記》作者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夏陽人,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史記》

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     、    、    、     、     、

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敍述了上起黃帝,下到漢武帝太初四年約3000年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魯迅先生讚譽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本紀: 敍述歷代帝王的歷史

世家: 敍述貴族王侯的歷史

列傳: 歷代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蹟

表: 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

書: 記載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鴻門宴是項羽在新豐鴻門舉行的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這個宴會是劉項兩個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由潛滋暗長到公開明朗的生動表現,是漫長的“楚漢相爭”的序幕。這個宴會上,充分展示了劉項矛盾的不可調和性,以及劉項迥異的性格特點,也預示了鬥爭雙方的必然結局。

(二)再認再現基礎知識點:

1、正音:

①旦日饗士卒(饗,xiǎng,用酒食款待)

②鯫 (鯫,zōu,短小,淺陋) 生説我曰

③戮(戮,lù聯合,一同) 力

④瞋(瞋,chēn發怒時睜大眼睛) 目

⑤目眥(眥,zì眼角)盡裂

⑥按劍而跽(跽,jì,挺直上身,兩腿跪着)

⑦彘(彘,zhì,豬) 肩刀

⑧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2、古今異義:

①沛公居山東時(山東 古義:崤山以東 今義:指山東省)

②約為婚姻(婚姻 古義:由婚姻關係而形成的親戚 今義:由結婚而形成的夫妻關係)

③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非常 古義:不同一般的事 今義:副詞,很、非常)

3、通假:

①成五采(採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②距關,毋內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內通納,接納)

③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④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⑤不可不蚤來(蚤通早)

⑥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隔閡、嫌怨)

⑦因擊沛公於坐(坐通座,座位)

4、 活用:

①名詞用作動詞

軍霸上(駐紮)

籍吏民(造户籍冊或登記)

范增數目項王(使眼色)

道芷陽間行(取道)

沛公欲王關中(稱王)

不義也(合於義)

②名詞用狀語

於是項伯復夜去(連夜)

吾得兄事之(象對待兄長那樣)

日夜望將軍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樣)

頭髮上指(向上)

道芷陽間行(從小路道)

③動詞使動用法

項伯殺人,臣活之(使……活)

從百餘騎(使……跟從)

④形容詞用作動詞

素善留侯張良(交好)

臣活之(使……活)

拔劍撞而破之(擊破、打碎)

5、特殊句式:

①判斷句

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亞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此亡秦之續耳。

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②倒裝句

具告以事(介詞結構後置)

具以沛公言報項王(介詞結構後置)

得復見將軍於此(介詞結構後置)

籍何以至此(疑問代詞作賓詞前置)

大王來何操(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沛公安在(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③被動句

珍寶盡有之(無被動標誌)

若屬皆且為所虜(“為所”表示)

吾屬皆為所虜矣

④省略句

為擊(省介詞賓語“之”) 破沛公軍

加彘肩(省略狀語“於盾”) 上

⑤固定結構

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無所……,……無所……”,“即……沒有被……,……沒有被……”其中“無所”還可以換作“有所”。)

孰與君少長(“……孰與……”,表選擇問的句式,可譯作“……比較……哪一個……”)

何辭為(“何……為”,表反問的句式,可譯作“為什麼……呢”,“為”是語氣詞。)

6、文中出現的成(熟)語:

①鴻門宴:比喻暗藏殺機或另有陰謀的宴會。

②秋毫不犯:秋毫:鳥獸秋天新換的絨毛,比喻極細微的東西;犯:侵犯。指軍紀嚴明,絲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③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比喻説話或行動表面上雖有正當好聽的名目,實質上卻別有用心地把矛頭針對某人或某事。

④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比喻別人掌握生殺大權,自己處於被宰割的地位。

⑤彘肩斗酒:形容英雄豪壯之氣。

(三)[基礎知識達標訓練]:

1、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C)

A.旦日饗士卒(犒勞) B.此亡秦之續耳(後繼者)

C.沛公起如廁(如同) D.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幸而)

2、對下面加點人稱詞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C)

①若入前為壽      ②若屬皆且為所虜    ③公為我獻之

④吾屬今為之虜矣   ⑤項伯殺人,臣活之   ⑥會其怒,不敢獻

A.②④/①③/⑤⑥ B.④/①②/③⑤⑥

C.④/①②③/⑤⑥ D.③④/①②/⑤⑥

3、對下面句子中“為”字的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A )

①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 ②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③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 ④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⑤約為婚姻 ⑥若入前為壽

⑦若屬皆且為所虜 ⑧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A.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B.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①⑤/②③④⑧/⑥/⑦

4、從詞類活用角度分析,下列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D)

①沛公軍霸上 ②素善留侯張良

③項伯殺人,臣活之 ④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⑤秋毫不敢有所近 ⑥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⑦范增數目項王 ⑧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⑨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 ⑩常以身翼蔽沛公

○11頭髮上指,目眥盡裂 ○1212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13沛公已去,間至軍中 ○1414此其志不在小

A.①⑦○12/②⑤○14/③⑧/④⑥⑨⑩○11○13

B.①⑦/②⑤○14/③⑧○12/④⑥⑨⑩○13/○11

C.①⑦○12/②⑤/③⑧/④⑥⑨⑩○13○14/○11

D.①⑦/②⑤/③⑧○12/④⑥⑨⑩○11○13/○14

5、從句式角度分析,與其他三項不同類的一項是( B)

A.此天子氣也 B.吾屬今為之虜矣

C.亞父者,范增也 D.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6、下列加點的詞解釋全正確的一項是( A)

(1)目似瞑,意(神情)暇甚 (2)項王受璧,置(擺設)之坐上

(3)卮酒安足辭(推辭) (4)此亡秦之續(連續)而

(5)其意(目的)常在沛公也 (6)大禮不辭小讓(謙讓)

(7)沛公起如(往)廁 (8)沛公則置(安置)車騎

A、(1)(3)(5)(7) B、(2)(3)(6)(8)

C、(2)(4)(6)(7) D、(1)(4)(5)(8)

7、選出下列加點詞意思相同的項(A )

A、 (1)因沛公於坐 (2)不如因善遇之

B、 (1)故遣將守關者 (2)君安於項伯有故

C、 (1)范增數目項王 (2)瞋目視項王

D、 (1)沛公軍霸上 (2)度我至軍中

8、下列加點的詞語用法同現代漢語比較,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C)

(1)約為婚姻(2)沛公居山東時(3)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4)聞大王有意督過之(5)將軍戰河北(6)而聽細説(7)張良入謝(8)再拜獻大王足下(9)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A、 (2)(5)不同,其餘相同 B、 (3)(6)(7)不同,其餘相同

C、 (4)相同,其餘都不同 D、 全都不相同。

9、下列句中加點的字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D)

A 、①婦女無所幸 ②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

B、①素善留候張良 ②不如因善遇之

C、 ①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②沛公則置車騎,脱身獨騎

D、 ①距關,毋內諸候 ②交戟之衞士欲止不內。

10、下列詩句和歷史人物對應正確的一項是(C)

(1)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南弟子今尚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2)將軍威武之子孫,於今為庶為清門。英雄割據雖已矣,文采風流今尚存。

(3)誰將漢女嫁胡兒?風沙無情貌如玉。身將不遇中國人,馬上自作思歸曲。

A、(1)項羽 (2)劉備 (3)楊玉環 B、(1)岳飛 (2)劉備 (3)王昭君

C、(1)項羽 (2)曹操 (3)王昭君 D、(1)岳飛(2)曹操 (3)楊玉環

(三)學生複述原文,把準備好的對文章結構的分析,內容總結,思路梳理等作業投影展示,評出最佳,教師點撥。

《鴻門宴》全文共7段,可以分為三部分,

即:宴會前——宴會中——宴會後

第一部分(第1、2段)宴會前。寫宴會前劉、項兩軍駐地、力量對比、事件的起因及雙方的幕後活動。

第二部分(第3、4段)宴會上。寫鴻門宴上雙方的尖鋭鬥爭。這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情節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會後。寫劉邦脱身逃走,張良入謝與劉邦誅殺內奸。這是情節的結束與尾聲

標題

宴會前 無傷告密

亞父定計

項伯夜訪

劉項約婚

項王許諾

宴會中 劉邦謝罪—項羽留飲

范增示意—項羽不應

項莊舞劍—項伯翼蔽

樊噲闖帳—項王款噲

義責項羽—項無以應

宴會後 沛公脱險

張良留謝

項王受璧

范增憤罵

劉邦鋤奸

故事情節:一張一弛,波瀾起伏。

1.開端:無傷密告,項王發怒,范增澆油。戰爭一觸即發。(一張)

2.發展:項伯穿梭斡旋。劉邦張良對策,項王許諾。(一弛)

3.高潮:項莊舞劍,樊噲闖宴,劍拔弩張。(二張)項王賜樊噲坐,“樊噲從良坐”。(二弛)

4.結局:劉邦逃跑,張良留謝。無可奈何花流去!

5.尾聲:劉邦至軍,立誅曹無傷。

二、課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對《鴻門宴》這篇課文無論在基礎知識方面上,還是在文章結構,思路梳理都有了深刻的瞭解和認識。

三、作業佈置:

①再次熟讀課文。

②預習文本中的有關劉邦、項羽的語言、動作描寫

③嘗試評價文中的項羽的人物形象。

第二課時

一導入:

請學生欣賞兩首詩

(一) 垓下歌

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二) 大風歌

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問題設置:《垓下歌》與《大風歌》分別表現了項羽、劉邦此時怎樣的心情?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

《垓下歌》;表現項羽兵敗之後的痛苦和無奈

《大風歌》:表現他得天下、歸故里沾沾自喜之情(和流露出對今後國防的憂心)

二、分析人物

卡爾•榮格説性格決定命運。不錯,劉邦、項羽的性格就決定了他們自己的命運。

同為交戰雙方,為何項羽兵敗自刎烏江,而劉邦卻能衣錦還鄉?《鴻門宴》可以讓我們窺一斑而知全貌。文本中就是通過任務的語言、動作描寫來反映人物的性格。

問題設置:

填空:(紅字為填空內容)

表一

邦 階段 語言描寫 動作描寫 反映出的性格

項伯夜訪 曰:“為之奈何?

曰:“鯫生説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

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

”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

沛公曰:“孰與君少長?”

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沛公曰:“諾。” 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善納建議

能言善辯

劉邦謝罪—項羽留飲 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 沛公北向坐(這裏要簡單涉及座位尊卑長幼) 小心謹慎

忍辱負重

義責項羽—項無以應 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沛公則置車騎,脱身獨騎

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聰明機智

劉邦鋤奸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果斷決絕

表二

羽 階段 語言描寫 動作描寫 反映出的性格

亞父定計 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大怒 匹夫之勇

項王許諾 項王許諾 項王許諾 唯親是用

優柔寡斷

劉邦謝罪—項羽留飲 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項王、項伯東向坐。

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項王默然不應。

自高自大

胸無城府剛愎自用

婦人之仁

義責項羽—項無以應 曰:“坐。” 項王未有以應 寡謀輕信

沽名釣譽

有勇無謀

項王受璧 項王曰:“沛公安在?” 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這裏有與范增的對比) 缺乏遠見胸無大志

讓學生分組討論,最終總結出劉邦、項羽的性格特徵,正是有了這樣的性格,才決定了他們自己最終的命運。

分組討論主要人物——項羽:

項羽的性格特點如何,依據是什麼?

參考:曹無傷告密,范增進言,立即決定進攻;

項伯遊説,便放棄進攻。 剛愎自用:謀士范增獻計,先納計後食言。宴會上范增舉玦,項王不應。 胸無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賣曹無傷,經劉邦一番貌似心誠的話語吹捧,便放棄進攻。對素不相識的樊噲的態度更是寡謀輕信;對項伯不辨親疏,對范增的建議置若罔聞。

三、評價項羽:

歷史自然會有後人評説,請學生欣賞下面這幾首詩

(一)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註釋:包羞忍恥:可指勾踐“卧薪嚐膽”、韓信受“胯下之辱”兩件史事。

(二)

題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三)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四)

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勝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從這四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有人對項羽的評價是欣賞,有人對項羽是的評價是批評,但是無論是欣賞還是批評,都是站在客觀立場上的。

我們對項羽應作如何評價?(學生評價,老師總結。)

缺乏政治遠見,一味沽名釣譽是項羽的致命弱點。項伯説,“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他就立即改變了“擊沛公軍”的主張,樊噲責他“欲誅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續也”,雖然語言尖鋭,他卻“未有以應”。可見他雖然武力上是絕對優勢,心理上卻不堪一擊。他欲得天下,又圖虛名,既準備推翻懷王之約,又害怕世人指責。他不用范增之計,反映了他剛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則在於心理上的脆弱。

但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閃光點,如不畏強暴,不用陰謀等等,應當實事求是地給以肯定。(討論分析人物,可引導學生爭論。不同意見應允許保留。敢於提出不同意見是一種很可貴的品質,應予鼓勵。)

四、探究性閲讀訓練

1、思考:“鴻門宴”的故事發生時,項羽為諸侯上將軍,劉邦因起兵於沛,人稱沛公,都還沒有稱王。但課文中卻都超前稱了“王”。清代學者樑玉繩在《史記志疑》中批評説:“高帝此時尚未為王,且前後俱稱沛公,何忽於張良三稱大王耶?”又説:“羽時亦為王,故沛公稱羽將軍,以其為諸侯上將軍也。《史記》乃預書為王,此下項伯曰:‘項王’,范增、項莊曰‘君王’,張良、樊噲曰‘項王’,‘大王’,沛公曰‘項王’凡書王者二十幾,似失史體”,你對樑玉繩的批評是如何認識的?

學生討論

明確:超前稱王,並非失誤,自有其因。如張良對劉邦三次直呼“大王”,前兩次只有他與劉邦在場,後一次只添了幾個自己人,稱大王正表露出他們君臣同心協力,決心與項羽抗衡,戰而勝之的雄心壯志。再如項伯、范增、項莊都是項羽的屬下,他們稱“項羽”為“項王”或“君王”顯然出於自恃強大,不可一世,稱王稱霸,理所當然的心理狀態。而張良、樊噲都是劉邦的部下,由於力量懸殊,出於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稱項羽為王。劉邦畢竟身分不同,用語不宜過分阿諛,所以在項伯、項羽面前,先後六次稱項羽為將軍,只有最後一次與張良談話時,稱“項羽”為“項王”。一方面他明知項羽稱王時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無失身分之虞。看來,司馬遷在使用稱謂時,是經過仔細斟酌的,既符合當時兩軍對壘的實力狀況何劉邦一方的鬥爭策略,又符合人物的心態,決不是任意安排的。

2..結合課文學習,談談你對項羽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寫一篇隨筆。

3.[延伸閲讀]

閲讀《讀本》第90課《垓下之圍》,仔細品味文中項羽説的三段話,並聯系《鴻門宴》一文的內容,説説作者是怎樣讚美和批評這個人物的。

4.積累閲讀

志潔行廉,愛國忠君真氣節;

辭微旨遠,經天緯地大詩篇。(屈原)

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在;

山行六七裏,亭影不孤。(歐陽修)

剛直不阿,留得正氣衝霄漢;

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司馬遷)

世上瘡痍,詩中聖哲;

人間疾苦,筆底波瀾。(杜甫)

高中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寥落、桀驁、屠戮、喋血、洗滌、浸漬、菲薄、租賃、殞身不恤、長歌當哭”等詞語的含義。

2.學會採用勾畫、摘錄關鍵詞語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理清全文思路。

能力目標

1.提高理解句子含義以及表達作用的能力。

2.訓練並培養學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德育目標

認識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及其御用文人的兇殘卑劣,學習愛國青年的革命精神。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容。

2.學習文章記敍、議論、抒情融為一體的表達技巧,重點體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3.品析文章關鍵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難點

訓練並培養學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時間]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嗚呼三月一十八,  養官本是為衞國! 北京殺人如亂麻!  誰知化作豺與蛇!

民賊大試毒辣手,  高標廉價賣中華! 半天黃塵翻血花!  甘拜異種作爹媽!

晚來城郭啼寒鴉,  願梟其首籍其家! 悲風帶雪吹!    死者今已矣,

地流赤血成血窪!  生者肯放他?! 死者血中躺,    嗚呼三月一十八!

傷者血中爬!    北京殺人如亂麻! 嗚呼三月一十八,  北京殺人亂如麻!

二、介紹背景

《記念劉和珍君》一文,寫於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發表在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語絲》週刊第七十四期上,後由作者編入《華蓋集續編》。

1926年3月18日,為抗議日本軍艦炮擊天津大沽口的侵略行徑,北京各界人士和愛國學生五千餘人集會在天安前遊行示威,會後結隊赴段祺瑞執政府請願。女師大師生是由學生會組織上街的,領隊的就是年僅22歲的學生自治會主席劉和珍。行進在隊伍前面的還有張靜淑、暢德羣等,都高舉着紙旗,呼喊着口號。當來到鐵獅子衚衕附近時,段祺瑞執政府命令衞隊向清願隊伍開槍射擊,並用大刀、鐵棍亂砍猛打。打死打傷200餘人,劉和珍走在前頭,首當其衝,中彈倒下。張靜淑和楊德羣先後前去攙扶,也相繼中彈。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

慘案發生的當天,魯迅先生就寫了《無花的薔薇之二》,稱這一天是“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此後在《死地”》《空談》等文中,連續猛烈地抨擊了中外反動派“誘殺”青年的“禽獸”行為,揭穿“流言家”的謊言,哀悼和歌頌愛國青年。1926年4月1日,魯迅先生再次寫下了憂憤深廣、感情濃郁的敍事性悼念雜文《記念劉和珍君》。

三、分析文章總體思路

學生自讀課文然後,回答下面問題:

學生思考:課文的七節中哪幾個小節集中寫了劉和珍君?

明確:三、四、五節。

提問:第一、二:小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交代寫作緣由

提問:第六、七小節又起什麼作用?

明確:揭示這次事件的教訓和直義。

教師總結:全文思路的起點是本文的寫作緣由,即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然後記述劉和珍的生平事蹟和遇難經過;在敍事的基礎上再深入一步,議論“三一八”慘案的教訓和意義。三者相互交錯,始終統一於“記念”這一中心,這就是本文的總體思路。

四、具體分析每部分的思路

分析第一部分(一、二節)的思路

(1)學生齊瀆後,思考本部分寫作的緣由,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語句?如何理解這句話?作者為什麼一再強調?

明確:文中具有提示性的語句是“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句話在文中出現了兩次。“必要”何在呢?其一是要悼念、祭奠遇害者劉和珍君,正如文中所言:“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於非人間,使它們快意於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後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於逝者的靈前。”其二則在於喚醒庸人,因為“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暫得偷生,維持着這似人非人的世界”。魯迅先生為了讓人牢記這筆血債,喚醒國人打破這“非人的世界”也“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板書:奠烈士 醒庸人

(2)學生討論:從寫作的緣由出發是常見的思路,為什麼關於寫作緣由説了那麼多的話,也就是思路在第一、二部分為什麼老圍繞這一點展開?

明確:可以看出,作者借寫作緣由這個話題,把發生慘案兩週來各方面的動態都概括進去了。愛國力量方面,學校舉行追悼會,程君深情地懷念着劉和珍,可見正義力量並沒有屈服段政府的淫威,他們照樣悼念被段政府誣指為“惡人”的遇害者。反動勢力方面,提出了“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中間狀態的市民,則勾畫了他們淡漠的情狀,此事在他們心中僅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維持着這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句,就是對當時政治形勢的概括。再則,魯迅把兩週來自己感情的歷程也坦陳在讀者面前,大悲、大哀、大憤、大怒,為全文營造了濃郁的抒情氛圍,表現了作者的愛憎之情,體現了由愛到憎的邏輯思路。

板書:思路順序

愛 邏

憎 輯

五、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時間]

[教學過程]

一、1分析第二部分(三、四、五節)的思路

指名3位同學分別朗讀三、四、五節,讀完後組織學生討論:第二部分是按怎樣的思路佈局的?怎樣理解三、四、五節內容之間的聯繫?

明確:第二部分是按時間順序安排思路的,先回憶作者與劉和珍的最初相識,再詳細敍述她遇難的經過。遇難又分兩步,從事件概況到遇害細節。

第三節側重寫劉和珍生前的事蹟,即她在女師大學生運動中的出色表現。魯迅先生寫與劉和珍的關係,謙虛地自稱為“苟活到現在的我”;在寫向劉和珍致哀時,又用了“奉獻”一詞,充分表達了對烈士的高度讚頌和深切的悼念之情。接着作者寫劉和珍在學生運動中和平時的表現,反覆寫到她“始終微笑着,態度很温和”,其意藴是説,世上哪有這樣的“惡人”?為下文劉和珍慘遭槍殺作了鋪墊。正因為劉和珍君的出色表現,劉和珍君的“温和”“微笑”使魯迅先生“不料”“也不信”,“況且始終微笑着的和藹的劉和珍君”會“無端在府門前喋血”。但面對血淋淋的殘殺,無恥的誣衊和卑鄙惡劣的流言蜚語,魯迅先生不能不感到:“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説呢?”極度的憤怒使魯迅先生髮出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的呼喊。由此,魯迅先生在第五小節中懷着悲憤的心情追敍了劉和珍等無端遇害的具體經過,讚揚烈士臨難沉着、勇敢和互相救助的精神,進一步聲討反動軍閥屠殺愛國青年的滔天罪行。

板書:

追述生前事蹟 生前 時

詳寫遇難經過 遇害 間

2 分析第三部分(六、七節)的思路

(學生齊讀兩遍)

提問:這部分是按怎樣的思路佈局的?

明確: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請願的做法,痛心地指出愛國青年的犧牲沒有解決什麼問題。 非人的世界“依舊太平”。並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深刻闡明“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往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才能前進一小步,而且“請願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由此,沉痛地指出這次慘案的經驗教訓,意在告訴國民認清反動統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訓,改變戰鬥方法。然後將筆鋒一轉高度評價和熱情歌頌了她們“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優秀品質和崇高精神,肯定了死傷者對於將來的意義:“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鼓勵“真的猛士”要奮然而前行。可見這部分是按由否定到肯定的邏輯順序佈局思路的。

板書:

教訓意義

3 課堂小結

全文共七節,可以歸併為三部分。因為一、二小節交代了寫作的緣由,三、四、五小節記敍劉和珍君的生前事蹟和遇難經過,六、七小節再深入一步,議論“三一八”慘案的教訓和深遠意義。2.兩次強調“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主要是突出表明寫這篇文章的動機。第一個“必要”,説的是要悼念遇害者劉和珍君,奉獻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訴段淇瑞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陰險論調;第二個“必要”在於喚醒庸人,要人們牢記這筆血債。所以這兩個“必要”的含義不完全相同。3.“我還有什麼話可説呢”則是魯迅先生面對突如其來的噩耗,兇殘的槍殺,目不忍視,耳不忍聞,悲憤得説不出話來。然而,作者還是要説話的,要揭露反動派的罪惡行徑!這裏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憤怒之情。4.魯迅先生把對鬥爭方式的理性反思放在前面,最後一節肯定烈士的勇毅對於將來的意義,全文收束在高昂的鬥爭精神上,更有鼓舞人心的力量,顛倒過來,就沒有這樣的效果。

二、我們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把握了文章的內容,同時感受到了魯迅先生思想的深邃獨到。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文章的表達技巧,體味作者字裏行間的濃濃情意

1.學生選擇最能體現作者情感的句段進行朗讀。

2.議論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後自由發者。

學生甲:作者説:“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説。”因為“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圍,使我艱於呼吸視聽,那裏還能有什麼言語?”這就反襯出當時社會的極度黑暗,作者處於極度的悲痛和憤怒中。

學生乙:作者寫了這篇紀念文章,“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於非人間,使它們快意於我的苦痛”,作為祭品奉獻於逝者的靈前。這一方面表達了作者對犧牲者的尊敬,踏着犧牲者的足跡繼續前進的決心;同時還表達了作者對反動軍閥和所謂學者文人的無比輕蔑(明知道這些東西會“快意於我的苦痛”而偏偏將最大的哀痛顯示出來,這正是作者對於這些東西的嚴峻的示威)。

學生丙:作者説:“她不是‘苟活到現在的我’的學生,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這裏有作者的自謙,也有對死者的最大尊敬。

……

3.學生討論:文章是如何將記敍、抒情、議論交錯結合,達到有機統一的境地的?然後舉例説明。

明確:如本文的第五節,敍述劉和珍、楊德羣的死難和張靜淑的重傷,就一直充滿着強烈的抒情因素和議論色彩。“自然,請願而已,稍有人心者,誰也不會料到有這樣的羅網。”這是議論。穿插在敍事之中不僅天衣無縫,而且使文章力量陡增。“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於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這更是熔記敍、抒情、議論於一爐,加上正面感歎和反語諷刺形成對比,文章的深厚思想內容和作者的鮮明愛憎態度,便表達得更酣暢淋漓了。

第三課時

[教學時間]

品析關鍵語句的深刻含義

許廣平曾説:“《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淚,是用血淚寫出了心坎裏的同聲一哭。”下面我們就用心去解讀幾個句子,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憤之情吧!

1.解讀“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這段文字。

(1)

必須敢於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説、敢做、敢當。(出自《論睜了眼看》)

叛逆的猛士出於人間:他屹立着,洞見一切已改和現有的廢墟和荒墳,記得一切深廣和久遠的痛苦,正視一切重迭淤積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將生和未生。(出自《淡淡的血痕中》)

(2)學生分析後明確:“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戰士;“慘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鮮血”指反動政府製造兇殺的這種黑暗現實。因此,第一句話可理解為:真正的革命者是敢於正視這種黑暗的現實的。這兩句話的含義可理解為:真正的革命戰士,面對國家和民族的慘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慘命運感到哀痛,他們又為改變黑暗現實,以勇往直前、奮鬥獻身為最大的幸福。

2.解讀“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説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這段話。

(1)

假如這樣的青年一殺就完,要知道屠殺者也絕不是勝利者。

中國要和愛國者的滅亡一同滅亡……

如果中國還不至於滅亡,則已往的史實示教過我們,將來的事便要大出屠殺者的意料之外一一這不是一件事的結束,是一件事的開頭。墨寫的謊説,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血債必須用同物償還。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出自《無花的薔薇之二》)

(2)明確:“慘象”指反動軍閥的血腥鎮壓;“流言”指御用文人的無恥誣衊。這兩個詞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為喚醒民眾,作者在最後指出“沉默”的兩種前途:一種是爆發,即舉行革命;一種是滅亡,即民眾悲觀失望、意志消沉、民族衰亡,但作者在強調爆發。

3.解讀“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於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這段話。

明確:第一句中的“這”指代“三個女子的從容”;第二句中的“這幾縷血痕”指的是“三一八”大屠殺。“文明”“偉績”“武功”部運用了反語的手法。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讚頌三個女子臨危不懼、沉勇友愛的偉大精神,揭露殺人者的罪惡行徑,表達了作者萬分悲憤的心情。

4.解讀“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願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這句話。

(1)

①改革自然常不免於流血,但流血非即等於改革。血的應用,正如金錢一般,吝嗇固然是不行的,浪費也大大的失算。

②但願這樣的請願,從此停止就好。

③以血的洪流淹死一個敵人,以同胞的屍體填滿一個缺陷,已經是陳腐的話了,從新的、戰術的眼光看起來,這是多麼大的損失。

(出自《空談》)

(2)明確:“大量的木材”喻指代價巨大的流血鬥爭;“其中”指流血鬥爭。作者用煤的形成來比喻犧牲巨大才換來了社會的一點進步,而請願何能推動歷史的進步呢?可見作者是否定徒手請願這種鬥爭方式的。

5.解讀“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這句話。

明確:這個並列複句,十分恰當地評價了“三一八”死難烈士對於將來的意義。儘管,在這“並非人間”的世上活着的,有許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將從壯烈的事件中看到一點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將越來越多,先驅者的壯烈精神將激勵、鼓舞他們更加勇猛堅定地去鬥爭、前進。

全文總結

《記念劉和珍君》就是這樣一曲讚頌“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的悲壯戰歌,一支激勵仁人志士“更奮然而前行”的深沉號角,一篇聲討反動勢力的戰鬥檄文。全篇洋溢着悲憤熾烈、激動人心的強烈感情。

佈置作業:熟練背誦文章的二、四小節。

高中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流利朗讀全詞

2、學習《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整體感知,瞭解基本意思。

重點難點:

1、 瞭解全詞中引用的各種典故

2、 作者的寫作背景

3、 初步感知作者寫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學過程:

【導入】我們在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過程中,曾經提到,我國是一個資源豐富,幅員遼闊,風景秀麗的國家。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我國這樣種類齊全的壯麗江山,我國這樣豐富的自然資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東有平原。這樣一個美麗的國家,不僅我們中華民族有無數英雄要為它競折腰,而外國的強盜也對它既羨慕,又垂涎三尺。從奴隸社會時代起我國就面臨着外族的威脅,開始了保衞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這片土地的戰鬥。周朝,要抗擊西戎;戰國時直到東漢初年,中華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戰。為了保衞我們的祖國,秦始皇徵發數十萬人民修築了長城,衞青霍去病帶領漢家虎狼男兒幾次擊退匈奴,將他們趕出了威脅範圍內。南宋時期,更是有岳飛抗金,幾乎就要直搗黃龍;後來的文天祥更是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可以説南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愛國英雄輩出的時代,其中有這樣一位抗金的英雄。他出生在金國統治的北方,山東濟南人。幼年時期,和党懷英一起讀書,党懷英後來也是一位抗金英雄。1161他21歲的時候金國統治的北方全境漢族人民發起了反抗金國統治的起義,當時濟南有一個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萬人,給金國的殘暴統治造成了很大威脅。他也集合了兩千人響應,被耿京委以重任。他曾經追殺過叛逃的和尚義端,耿京於是很信任他。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統治者宋高宗趙構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來的時候一個叛徒殺害了耿京,他聽説後率領着五十名騎兵衝入大營,在五萬人中抓住了叛徒,帶領着部隊投奔了南宋。

這個人,就是今天我們要講的這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作者——辛棄疾。

但是投奔南宋后辛棄疾並沒有得到統治者的重用。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趙構最可惡的一件事就是殺害了精忠報國的岳飛,自然對於辛棄疾這樣按照現在的説法是“從敵佔區投奔過來的武將”不會重視,此後辛棄疾就一直擔任一些無關輕重的小官。宋高宗死後辛棄疾的軍事才能的到了重用,轉戰於各地,戰功卓著。但是辛棄疾因為為人有些自負,又不會拍馬奉承,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五十多歲的時候就開始在江西隱居。

這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作者66歲的時候做的。當時一個很有權勢的大臣韓侂胄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決定北伐金國。為了籠絡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戰的老臣,當時辛棄疾也被韓侂胄任命為安撫使。但是在任上一年之後,辛棄疾卻已看出了韓侂胄並不是真的想收復失地,也並不是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因此對於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心。更感慨韓侂胄不懂軍事,會導致北伐失敗。這首詞就是作者對於此事情況的內心感受的表達。

【文章感知】

1、帶領同學朗讀全文,糾正讀音。

2、“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無處去找孫權那樣的英雄了。

提問:辛棄疾開篇第一句,就寫的是“千古江山”,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也曾寫到:“千古風流人物”——這兩種寫法有什麼不同?體現了作者的什麼思想?

明確:蘇軾的是“千古風流人物”側重人物,而辛棄疾則寫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於能夠掌握這片江山、保護這片江山的英雄。

那麼,究竟作者認為誰是保衞祖國大好河山的英雄呢?我們看下面“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找不到孫權這英雄了。很顯然,作者將孫權孫仲謀當成了這樣的英雄。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並且能夠任用周瑜、黃蓋、魯肅等軍事家打垮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衞了家園。辛棄疾以“英雄”一詞讚頌他,表示自己對他的敬仰和嚮往,只是像孫仲謀那樣的英雄人物,再無處可尋了

提問:作者在此時提到孫仲謀,暗含了一種什麼思想感情?

明確:孫權善於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個浪費人才的皇帝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當年的歌舞樓台,繁華景象,英雄業跡都被歷史的風雨吹打而隨時光流逝了。(如今)夕陽照着那草木雜亂、偏僻荒涼的普通街巷,人們説這就是(當年)寄奴曾住過的地方。回想當時啊,劉裕率兵北伐,武器豎利,配備精良,氣勢好象猛虎一樣,把盤踞中原的敵人一下子都趕回北方去了。

虛景。

劉裕:宋的開國皇帝,原名劉道成,字德輿。他出身貧寒,父親早逝,幼年竟淪落到靠賣草鞋為生,曾經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過後來,劉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業。帶着如此雄心壯志,劉裕年輕時從軍,成為東晉北府軍的下級軍官。不久,東晉將領桓玄起兵反晉,攻破晉都建康。於公元403年篡晉稱帝,改國號為“楚”。公元404年二月七年級,劉裕在家鄉京口起兵討伐,第二年,打敗了桓玄,擁護晉安帝司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司馬德為了感謝他,把它的職位封為了類似於今天的國家總理這樣的職務。劉裕從此控制了東晉朝政,成為權頃天下的顯赫人物。此後,劉裕率領兵強馬壯的北伐軍馳騁中原,氣吞胡虜。劉裕先滅山東的後燕,後滅陝西的後秦,光復洛陽、長安、煊赫一時,公元420年在掃除所有障礙之後,大權在握的劉裕終於代晉稱帝。

提問:作者在此處提到,“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又説“斜陽草樹”。兩相對比,説明了什麼?

明確:説明了當初儘管劉裕那麼英武非凡,軍隊那麼威猛、武器那麼精良,掃平了北方,建立了劉宋。但是直到今天,他當年豐功偉績也都如當初的舞榭特台都化作了破敗的荒園一樣隨着歷史的風雨飄搖而去。

提問:作者對劉裕的懷想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感情?

明確:嚮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劉裕一樣建功立業,對統治者表達了一種自我推薦,要收復失地的願望。同時,也表達了一種“英雄不在”的感慨。“但使盧成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那麼作者希望怎樣做呢?我們下節課再看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熟悉通過分析作者的寫作背景來理解詩詞的方法

2、對蘇軾和辛棄疾這兩個豪放派的詞人進行橫向比較

教學難點:

1、通過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寫作背景可以更好的理解作品,需要學生在課前作充分的預習,掌握一定的資料

2、通過對作者生平的比較來比較作者的創作風格。

3、對豪放派詞進行較深的分析。

教學過程: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南朝宋文帝(劉裕的兒子)元嘉年間興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業,由於草率從事,結果只落得自己回顧追兵,便倉皇失措。

看註解15:此時作者所含的意思不僅僅是對張浚北伐的影射,更是對韓侂胄北伐的一種勸誡。

提問:此時,作者提到如果倉促北伐,必將會導致失敗。其中隱含了作者的一個意思,是什麼?

明確:作者自我推薦,實際上是向建議:只有我這樣的老臣才可以指揮作戰,獲取勝利

那麼,如果統治者不善用人,會怎樣呢?

當然,必將導致失敗了。但是作者此時並沒有直接説會失敗,而是回想當年,描繪了一幅失敗的時候的悽慘景象:四十三年過去了,(現在)向北遙望,還記得當年揚州一帶遍地烽火。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四十三年前,正是作者率軍投靠南宋王朝的時候,也就是1163年,張浚北伐失敗,此時金國皇帝完顏亮趁機沉打過長江,在瓜補山的上修了一個行宮,供自己尋歡作樂,而且縱容金兵燒殺搶掠。

提問:作者用宋文帝北伐失敗的典故影射張浚北伐的失敗,那麼用宋文帝北伐的失敗後果來影射誰呢?

明確:自然是張浚北伐失敗後造成的“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敵佔區裏後魏皇帝佛狸的廟前,香煙繚繞,充滿一片神鴉的叫聲的社日的鼓聲!

看註解18

當初魏武帝拓跋濤對漢族人民實行殘暴統治尋歡作樂得行宮,如今卻已變成了一片神鴉社鼓的景象。

提問:作者有什麼感想?

明確:大家都已經不記得當年的恥辱了,就連四十三年前的慘象也已經忘卻了。百姓們不知道當年的歷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於成了一片神鴉社鼓的形象。——商女不知亡國恨

提問:此處作者回憶當初揚州遭到金兵劫掠的悽慘景象,本來是不堪回首的。此處為什麼要寫作“可堪回首呢”?

明確:為了讓統治者知道,用人不當導致戰略失誤,會造成多麼大的損失!因此,就更應該慎重,那麼朝廷應該用什麼樣的人才呢?

最後,作者引用廉頗“尚能飯否”這個典故,表達了自己的思想:自己雖然已經老去,但依然可以為國效力,便如同那不服老的廉頗。而“憑誰問”則體現了一種無奈,無法被賞識的無奈。

學過兩首詞後,我們不妨利用我們學過的分析法,對蘇軾和辛棄疾進行一下比較。

【討論】大家説説蘇軾和辛棄疾之間有什麼共同點和不同點:

作者 出生地 所處時代 經歷 做官 寫作時的年齡

蘇軾 四川眉縣 北宋中期 冤獄、坎坷 文官,頗有政績 47歲

辛棄疾 山東濟南 南宋初年 建功立業,不得重用 武官,戰功卓著 66歲

然後再從作品來看:

念奴嬌•赤壁懷古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環境: 長江、赤壁、亂石、峭壁、驚濤、故壘

多實景描寫,誘發聯想,景在一起 長江、舞榭歌台、尋常巷陌、佛狸祠下

聯想到的虛景,景是分散的

聯想到的虛景多於實景

人物 周瑜 孫權、劉裕、宋文帝劉義隆、佛狸、廉頗

情節 觀景——感慨英雄——超脱曠達 孫仲謀、劉裕、廉頗

劉義隆、佛狸、張浚

比較講解:比較講解:

首先蘇軾是南方人,而且是文人出身,所以他的性格中多的是意氣風發,就算是建功立業為國效力,也只是作為文官的地位,所以蘇軾的詞中我們看不到像辛棄疾那樣的金戈鐵馬之聲,更多的是一種胸懷的曠達。

而辛棄疾則是北方民族,我們知道北方人一向比較兇悍。歷史上也從來沒有過一個南方能夠打敗北方而統一全國的朝代,就算是明朝從南方建立政權,但是政權最終的穩定卻還是在北方。出身于軍隊將領,他的詩詞中自然有一種軍人的堅毅、果斷,兵甲之聲充塞於耳。

其次,從寫作的年齡看:當時蘇東坡正處在壯年,卻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自然有一種失落和鬱郁不得志的心理,而辛棄疾當時已經六十多歲了,則是想繼續效力,更多的詩感慨當初,不願老去的思想。生活經歷和背景的不同導致了他們在寫作上的不同。

高中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篇11

第一課時

▲研讀首段,體會變形為甲蟲的特點。

1. 肚子的膨脹,給讀者造成一種緊張感。

2. 大軀體和細得可憐的腿,兩者之間的對比構成喜劇效果。

▲環顧房間,那張獨特貴婦人的畫,在作者筆下,給讀者一種三維效果。

▲氣氛、心情已有定調(陰暗下雨的天氣):陰鬱的心情,欲擺脱心事,好好再睡一會兒,但卻完全辦不到,因為他習慣於向右邊睡文筆上起了小波瀾。

▲仔細體會主人公格里高爾薩姆沙的艱難:

1.翻身的艱難(他試了大約一百次,不管他怎麼使勁撲向右邊,腿怎麼拼命的掙扎,擺盪後仍是仰姿)

2.求生的艱難:

a. 職業累人(長年奔波,睡眠不足,精神不佳,缺少朋友,不受尊重,壓力很大)

b. 債務壓力

c. 不公平的待遇(失業威脅)

3. 起牀的艱難(注意一系列動詞):

扒(慢慢移向門口) 撂撲靠直(休憩片刻,緩口氣)

4.的艱難:

a. 用嘴轉動鑰匙(無牙齒)

b. 用下顎咬住鑰匙(受傷:棕色液體流淌滴落)

5.退回房間時的艱難。

▲小結筆法:格里高爾艱難的動作及其整個過程,作者卡夫卡是用慢鏡頭連放和放大鏡描述的。

▲ 作業:請指明格里高爾的為人。

第二課時

一. 研究格里高爾的人際交往:

(一) 與公司同事的交往:

1. 老闆(憤怒,不平等)

2. 祕書主任(求人求情,唯恐砸飯碗)

(二) 與家人之間的交往

a.平時對工作,家人跟自己的認識不同(他們以為進了保險箱)。

b.變形後,格里高爾遭嫌棄:父親噓噓聲驅趕(表厭惡);懸空顫抖被使勁推了一把得救,而且血流如注,跌進房裏(需品味用詞,不無諷刺)。

c.變形前,支持妹妹實現夢想父母連聽都不願意

提示:人與蟲的差異,構成小説的戲劇性衝突。

二. 討論:

1.格里高爾的父母妹分別是什麼樣的人?

父母庸俗實際。父殘忍虛榮,責任感不強;母懦弱善良;妹聰明耐勞,善解人意,勇敢堅強,不無冷酷。

2格里高爾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形象?

誠實、本分、善良、忍耐、勤勞,很有責任感,愛家愛親人,忠於職守,頗善解人意。即使變蟲了,也不願給親人增添痛苦的一個小人物。

三. 研究筆法:

▲(交流讀書體會)小説巧設懸念,波瀾迭起。

提示:

1.把這一切晦氣事統統忘掉吧,但是這件事卻完全辦不到因為他習慣側向右邊睡,可是在目前這種狀況下竟無法使自己擺出這個姿勢來。

2.用嘴轉動鑰匙,遺憾的是,他似乎沒有什麼真正的牙齒。

3.格里高爾為保住飯碗,必須挽留、安慰、説服祕書主任,並在最後博得他的好感,要是妹妹在這兒就好了!她聰明,當格里高爾還心平氣和地仰卧着的時候她就已經哭了。祕書主任,這個愛好女人的人,一定會受到她的駕御。她就會關上寓所大門,在前室裏勸他不要害怕。可是妹妹還就是不在(又一變)

4.格里高爾讓這噓噓聲搞的心慌意亂。他已經幾乎完全轉過身來了,可是他卻始終聽着這噓噓聲,竟暈頭轉向,又轉回去了一些。(又一變)

▲ 以上可示範一二,其餘讓學生自己找尋。

小結:善於變化、一波三折的文筆。

四. 作業:如何理解父親口裏發出的噓噓聲?反映出他怎樣的心態?

第三課時

研讀、探討父與子之間的衝突。

一. 體會格里高爾退回房間去的艱難,理解他自覺體諒他人心情的性格。

1.父親操起手杖,揮舞一大張報紙,跺腳驅趕。

2.格里高爾百般請求,謙恭地轉動腦袋,仍然無濟於事,父親只是一個勁兒拼命跺腳,無情地噓噓驅趕,簡直髮了狂。

3.格里高爾沒練習過後退(又起波瀾),隨時會被手杖一擊致命;因倒退起來連方向也掌握不了而驚恐,確實退得很慢。

4.他一面始終不安地側過頭去瞅着父親,一面開始儘量迅速而其實是很緩慢地掉轉身子。父親還時不時遠遠地用手杖指點他旋轉動作。

5.腦袋太寬,擠不進去,父親沒耐心給他開另一扇門,也決不允許格里高爾繁瑣的準備,現在他反倒大聲嚷嚷着把格里高爾往前趕,彷彿進門沒有絲毫的障礙。

6. 格里高爾不顧一切擠進門,拱起一邊身子,擦傷腰部,卡住,細腿懸空顫抖。父親一推的救命,不無諷刺。

7.品味以下動作:跌進房門房門在手杖的一擊下砰地關上了格里高爾在房間裏爬行(體現憂愁的心態)。

二. 提示:

讀者(還有主人公)現在可以從格里高爾的小房間的暗處這個視角來審視家人真實的內心世界,進而領略人情世態了。

三. 精讀他將那頂繡有金色交織字母,大概是一家銀行名號頭個字母的下襬往後一甩,雙手插在褲袋裏,板着面孔朝格里高爾走去。不過他卻把腳抬得老高,格里高爾吃驚地看着他那巨大的靴後跟。(P95)

(一)讀時體會:

1.跌跌撞撞往前衝

2.輕輕拋出飛下定決心要轟炸他

3.也不好好瞄準扔將出來不太用力輕輕觸着滑

4.砸簡直陷進難以置信的疼痛釘六神無主地癱倒投出最後一瞥

5.用力拍開尖叫絆着衣裙向父親撲過去(精確傳神)緊緊地摟住她格里高爾的視力已經衰退(昏厥)

a. 冷靜、客觀的敍述視角(需研究)

b. 作者把這段精彩的特寫鏡頭加以放大,製造懸念(因此他便在父親面前奔走,

父親站住就停下,只要父親一走動便又急忙向前奔走。他們就這樣在房間裏轉了幾圈)。小説中的懸念有時是驚歎號,有時又是問號,頗有戲劇性和喜劇效果。

四. 作業:請解讀P95這段文字,概括其大意。

① 格里高爾生命垂危(釘最後一瞥視力衰竭)

② 遭受父親(以後還有全家)的虐待

③ 母親身穿內衣只為了在失去知覺時好讓她呼吸舒暢些,妹妹已解開母親的

衣服,奔跑時衣裙一件接一件地滑落,絆着衣裙向父親撲過去,緊緊摟住

(滑稽:痛苦得可笑,欲哭無淚,欲哭反笑。)

第四課時

▲體會對比手法的運用:

1.父母與兒子之間的差異(對待工作的認識、對待債務的態度上的對比);

2. 父與子之間作為人與蟲的對比(稟性上的差異,微弱的生命力與大靴子跟底對比);

3.母女之間在照顧格里高爾表現上懦弱與勇敢(少不更事)的對比:母親也興沖沖叫喊着過來,到了格里高爾的房門口卻悶聲不響了。(前後對比)

4.父親的變化:

a.他的噓噓聲,格里高爾有不是父親的感覺;

b.父親肖像、習慣、神態上的前後對比(學生找出相關內容):可是現在他身板挺得相當直,穿一身繃得緊緊的金鈕釦的藍制服,平時亂蓬蓬的白髮梳成了整整齊齊、油光閃亮的分頭。

c.回憶裏在一年難得的幾個全家人一起散步的星期天以及重大節日裏,他在其實已經走得很慢的格里高爾和母親之間總是還要走得更慢一些,裹着他那件舊大衣,小心翼翼拄着枴杖艱難地向前移動步子。懸念:格里高爾和母親為什麼走得很慢?(為了照顧他這個老父)

5.格里高爾本人的前後對比:他尤其喜歡倒掛在天花板上一陣輕微的震盪貫穿全身(正常工作時緊張忙碌與此時放鬆的神經狀態想比較;性格由自尊要強變為自輕自賤;待遇上,門由關變為打開)

6.全家人的變化(經濟生活上失去格里高爾,自食其力;過去時常回憶起家庭裏的閒談温馨與温情脈脈,眼下大難降臨時家人的沉默氣氛)

▲ 小結:差異構成衝突(戲劇性)。

▲ 討論解決兩個懸念:

1.吃了一個多月苦頭的重創的紀念品彈片(蘋果)為什麼沒有人(敢)取走它?

2. P98底部父親睡醒又睡時的描寫,富有戲劇性特色。為什麼母親和妹妹則神色疲倦地相視一笑?

(眼下家裏相安無事,母女倆相互鼓勵、安慰,為親人之間暫時沒有敵意而慶幸,希望肇事的父親昏睡這樣的狀況持續下去。)

▲ 交流讀後感

1.作品內藴着一種人道主義的精神(比照殘疾人);

2.妹妹的觀點(如果人們已經不得不在幹着這麼繁重的工作,那麼人們就不能還在家裏忍受這沒完沒了的折磨。我們照料它,容忍它,仁至義盡了。)簡直是存在主義哲學的闡釋。

3. 作品細節翔實、逼真,揭示了一種殘酷的藝術真實。

▲ 作業:小説還可以你成什麼標題?原標題好在哪裏?

第五課時

▲ 引導體會以下語句:

1.和他達成一個協議(多麼荒.唐)

2.我們這麼久一直相信這一點(按:這是格里高爾的念頭),這是我們真正的不幸。人和這樣的一頭動物是不可能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按:自願跑掉)我們就沒有哥哥,但是能繼續生活下去,會緬懷他。存在注意的一套説辭,資本主義社會的真實世態。

3.妹妹尖叫,甚至離開母親,簡直是推開了她的扶手椅,彷彿她寧肯犧牲母親也不願待在格里高爾身旁私的,父親只是由於她的態度才情緒激動起來,像是保護妹妹私的在她身前略略舉起雙臂(按:作者具有冷峻而又嘲諷的眼光)

4.格里高爾引人注目的轉身,很艱難的轉身動作用腦袋來幫忙。母親伸出並併攏周圍雙腿,躺在她的扶手椅裏,她疲憊不堪地幾乎合上了眼睛。(按:精神上受盡折磨)

5.脖子變僵硬,瞥,細腿頓時都發軟妹妹靈巧敏捷

6.他懷着深情和愛意回憶他的一家人,一直處於這種空洞與平和的沉思狀態中。(如何理解空洞?)

▲ 品味語義:

1.老媽子來時純粹由於力氣大和性子急,乒乒乓乓摔門,整幢寓所裏她一來別人就再也甭想睡安穩覺(具有幽默意味)

2.逗格里高爾發癢不起作用時,她火了,便使勁捅了捅格里高爾的身體,吹了一聲口哨,沒有多耽誤時間,扯着大嗓門朝黑暗中嚷嚷(語言具有調侃意味,嘲諷戲謔口吻)

3.夫婦倆先從老媽子帶來的驚嚇中鎮定下來(敍述語言高度理智)

4.太太掛出一絲憂鬱的笑容,葛蕾特依依回頭,清新的空氣中卻已透着些許暖意;先生身穿號衣,挽着妻女,哭腫了眼睛,時不時將臉貼在父親胳臂上(作家的文筆像萬能的上帝在嘲笑人世間的一切)

▲ 提請思考:

1.老媽子作為怪人,很有意思的帽飾,在主人面前晃萊晃去,更可想見薩姆沙先生的厭惡心情。

2.老媽子笑眯眯地簡直連話都説不連貫了:似乎有點誇張。

3.老媽子煞有介事急欲説完她料理的後事,可是家人反應如何?母女倆向她們的信埋下頭去。淡淡一筆,勾畫出她們對親子親兄的冷漠,不關心親人的後事。先生髮現老媽子就要開始詳細描敍一切,便伸出一隻手果斷地阻止她。(同樣是冷酷,不關心兒子!)

4.通過老媽子想講而主人不想的對比(老媽子的生氣),體現多麼高妙的虛構處理。

5.P100因為老媽子似乎又擾亂了他們剛獲得的寧靜:良心上過不去。

6.好幾個月沒這樣做了這輛電車裏只有他們這幾個乘客,温暖的陽光令他們舒舒服服地靠在椅背上談着未來的前景因為格里高爾,使他們喪失了温暖和未來。

7.三份差使是什麼?(父銀行雜役;母時裝店內衣縫紉工;妹零售商店售貨員)

8.作品中有新生活的伏筆與照應交代,出現兩次,你能找到嗎?(結尾父母妹的新生活與格里高爾變形後的新生活)

▲ 研究結尾:

1.格里高爾死了。父、母、妹開始過着自己養活自己的新生活。是不是本該如此?富含哲理性。

2.結尾處有什麼寓意?(生活,是鐵定的規律。)

3.關於主題,有人認為格里高爾變形甲蟲,無利於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規律是無情的。

▲ 作業:

1.用框形圖切分短語:他受到自責和憂愁的壓抑看有沒有不同的切分和理解?

2.解決懸念:老媽子到底是怎樣處理掉那玩意兒的?

▲結束語:我要高聲地問:格里高爾!你在哪裏?

高中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篇12

【課文品讀】

一、簡介《邊城》情節

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儺送,情願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想娶翠翠為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對哥哥的死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二、作者介紹

沈從文1902年誕生於湖南鳳凰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少年時代頑劣異常,上私塾總是逃學、打架、撒謊,和一批“小流氓”(沈從文語)四處遊逛,惹是生非。不到14歲就去當兵,卻是一支“半匪半軍”的隊伍。六年時間,沈從文眼見有上萬人被殺。有人戲説,沈從文是“當土匪”出身。20歲時,沈從文厭倦了“半匪半軍”的生活,隻身來到北京。想上大學。連新式標點都不懂,自然考不上,也上不起,只好在北大“蹭課”。一邊苦讀,一邊寫作。沒有經濟來源,冬天只穿兩層單衣,生活十分困窘。

1924年12月沈從文在《晨報》副刊發表了一篇小説,初涉文壇。到1948年,出版小説、散文、文論等共70多本,平均一年3本,是中國最多產的作家。只有國小文憑,卻當大學教授 先後在武漢大學、青島大學任講師,在昆明西南聯大、北京大學任副教授、教授。連江青都説,她在青島大學讀書時最愛聽沈從文的課。還編輯過《京報》《大公報》《益世報》等大報的文藝副刊,編撰過中國小國文課本,創辦過文學雜誌。他的愛情生活幸福美滿──夫人張兆和是才女加美女,他們的婚姻還有一段佳話。

解放後被安排到歷史博物館做一般職員:抄卡片,作講解,為各方面打雜……文學創作從此停止。“文化~~”中先後8次抄家,無休止的檢查、之餘是掃廁所,到農村“勞改”。但仍寫出《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唐宋銅鏡》《戰國漆器》《中國的瓷器》等大量學術著作,著名作家轉變成著名文物學家。

改革開放後,出現了“沈從文熱”。他又重回人們的視野。兩次諾貝爾獎提名,可惜擦肩而過 1983年沈從文患腦血栓,左身癱瘓。 1988年5月10日心臟病猝發逝世,享年86歲。如果他晚去世半年,將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培養語言概括能力認識翠翠、爺爺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過古老的風俗習慣、質樸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題。

教學重點:感受風景美、風俗美、人情美。

教學難點:剖析古老的風俗習慣、質樸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題

教學方法

反覆誦讀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學思路

第一步,概括事件理解文章;

第二步,找出美景進行賞析;

第三步,精讀體味瞭解風俗美;

第四步,具體品析人情美;

第五步:綜合概括,品析邊城之美

預習要求

熟讀課文,概括文中事件,體會風景美、風俗美、人情美。

時間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老的湘西風貌如同久在深閨的少女,譜寫着一曲曲古典詩意的歌謠,純情輕柔,自然樸實。走進沈從文的湘西世界便如同舟行水上,觸目盡是詩情畫意,今天,我們來學習《邊城》。

二、整體把握

第一步,概括事件理解文章;

概括文本每部分的內容

明確:(一)邊城緊鑼密鼓籌備龍舟賽。

(二)兩年前翠翠巧遇二老儺送。

(三)一年前翠翠巧遇大老天寶。

(四)渡口邊迎婚送親撩撥情思。

三、文本解讀

認真讀完文本,如果請同學們用一個字來概括邊城的特點,你會用一個什麼字呢?

生:美 。邊城山美,水美,人更美。

高中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篇13

一、簡介

1、作者介紹

弗蘭茨•卡夫卡(1883-1924),奧地利小説家,與法國馬塞爾•普魯斯特、愛爾蘭詹姆斯•喬伊斯等並稱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他的短篇小説《變形記》等和長篇小説《審刺》《城堡》和《美國》影響很大,被譽為“20世紀最優秀的作家之一”,認為“他與我們時代的關係最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亞、歌德與他們時代的關係”。

卡夫卡出生在一箇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猶太籍百貨批發商人,專橫、粗暴,是家庭的“暴君”。卡夫卡取得法學博士後在一家意大利保險公司工作。1917年開始患結核病,只活了41歲。曾三次訂婚,又三次主動解除婚約,一生未婚。

卡夫卡自幼喜愛文學,閲讀和研究大量文學和哲學著作。他對中國的文化懷有特殊的興趣,有人説他是“西方唯一中國式的作家”,他鑽研過中國哲學,喜愛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

2、作品特色介紹

卡夫卡的作品表現了“異化”和“悖謬”的哲學命題。“異化”指“物對人的統治,死的勞動對活的勞動的統治,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馬克思語)。《變形記》則描寫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現象,人創造的“物”如金錢、機器、生產力方式,作為異化的統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對立,它們操縱人,人成了不能支配自己的奴隸,也就是“非人”,“非人”與動物有何區別?變成“甲蟲”也就很自然了。把虛幻的離奇荒誕現象和現實的本質真實結合起來(用現實主義手法寫非現實主義的內容),這就構成了“卡夫卡式”的小説。

“悖謬”指“一個事物兩條邏輯線的相互矛盾與抵消”,如《變形記》中的格里高爾對父母和妹妹有着深深的親情,可是變甲蟲後,他的親人着急的是他不再能為家掙錢,甚至成了“家醜”和“家庭負擔”,於是誰也不同情他、憐憫他,要把他“弄出去”,他在孤獨中悄然死去,倒使家裏人如釋重負,開始“新的生活”。

卡夫卡的小説具有荒誕性的特色,表現在情節與人物行為上出現違反常情與理性的情況,但其中又包含真實性,即從社會現象來看,又是正常的、可能的、現實的。如“突變甲蟲”事,既符合“突發事件”的社會現象可能性,又符合資本主義社會在機器生產生存競爭高壓下,人被異化,人性異化,人際關係異化的社會現實的本質真實性。此外,在整體的荒誕情節中,又有細節真實和心理真實的內容。如變甲蟲後的行動,符合甲蟲習性;而思想情感與人物相合。

3、時代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蕭條,社會動盪,人民生活困苦。一些思想敏鋭的藝術家認為世界是混亂的、荒誕的,他們著書批判資本主義的人際關係,批判摧殘人性的社會制度,現代主義文學產生了。現代主義文學作品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人際關係的冷酷,人對社會的絕望,藝術上使用極誇張以至怪誕離奇的表現手法,描繪扭曲的人性,表現人的本能和無意識的主觀感受,開掘個人的直覺、本能、無意識、夢幻等言行心理。

《變形記》創作於1912年,發表於1915年,課文節選了原小説的一半內容。

二、課文內容

1、內容結構

小説分三部分(用一、二、三標明)。

第1部分,寫格里高爾變甲蟲,驚慌而憂鬱;父親發現後大怒,把他趕回卧室。

第2部分,寫格里高爾成了全家的累贅,父親、母親、妹妹對他改變了態度。

第3部分,寫家人忍受不了格里高爾這個負擔,妹妹提出把他弄走;格里高爾又餓又病,陷入絕望而死,家人開始過新生活。

2、情節線索

情節的發展由兩條線索交互展開。

格里高爾的線索:變甲蟲——成累贅——絕望死

家人的線索:驚慌同情——厭棄憎恨——解脱喜悦

3、人物形象

主人公格里高爾是個當時社會的小人物,父親破產,母親生病,妹妹上學,沉重的家庭負擔和父親的債務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他拼命幹活,在公司受老闆的氣,指望還清父債後辭職。對父母,他是孝子;對妹妹,是好哥哥;對公司,他是好職員。變甲蟲,他還為還父親債擔憂,眷戀家人,甚至為討父親歡心而艱難地爬回卧室。這樣善良,厚道而又在責任感的人,最終被親人拋棄。格里高爾的悲劇是令人心酸的,具有豐富的社會內涵。

4、主題

通過格里高爾“變形”前後的經歷以及家人親情的變化,批判了當時社會生活對人的異化、人性的異化、人際關係異化的社會現實。

5、寫作特點

體現了“荒誕性”包含“真實性”的特點。具體分析見前“作品特色介紹”。

作文題:

以“偶然”為話題寫一篇作文,800字以上。

不如一隻蚊子

高三(8)鄒菁菁

先説説:“蚊兄”的光輝事蹟吧,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其它蚊子都被蚊香薰得暈頭轉向,不知所之,唯有他清醒地找準目標,在我的胳膊上狠狠地叮了一口。

可為什麼被叮了,我還是稱他“蚊兄”呢?因為我想到:有時自詡為天地之王的人類,竟還不如一隻蚊子。

可不是嘛!巴爾扎克就説了:“第一個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聰明人,第二個再這樣形容的是傻子。”可人類中這樣的傻子實在不少,人家做什麼,他們就做什麼。於是書店中常掀起一陣陣“科普潮”、“米蘭•昆德拉潮”、“老莊潮”,可買回家後,又有多少人真正靜下心來去品味書中真諦呢?於是在電視上我們就能看到一羣羣瘋狂的“追星族”,對明星們簡直是五體投地一般崇拜。於是在街上就常有密密麻麻的圍觀者,他們有時甚至在犯罪面前也只是看客,沒有人願意見義勇為。這些人確實不如我的“蚊兄”。

吠形吠聲也就罷了,因為要改正並不難。只需做之前先捫心自問:這樣做是否出於本心。

然而,我的“蚊兄”的最可貴之處是:不在蚊香中迷失自己。換成人類的詞彙,即:不在錯誤的氣氛中迷失。

“氣氛”實在是個可怕的詞。因為什麼事一旦成了氣氛,做的人就不止一百二百,而是幾乎人人如此了。而萬一這氣氛不幸是錯誤的,那麼後果用“誤國誤民”形容不為過。在這種錯誤的氣氛中保持獨立清醒的人是大英雄,而火上澆油且樂此不疲的人是敗類。

屈原説:“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魯迅不但自己清醒,且用自己的一枝筆去喚醒國人;拉斐爾畫出人類的美,讓人們從仰慕天神轉而仔細審視自身的美。 他們都是在錯誤的氣氛中站得住並且努力抗爭的真英雄。

日軍侵華時,有軍官以殺人取樂,還展開殺人競賽。他們失去人性,視人生命如同草芥。日本軍隊中竟沒有人以此為恥,更不用説制止暴行。在當今和平年代,仍有很多日本人受蠱惑,大放反華厥詞。像這般的人不會獨立思考,真是可恨、可悲、可憐。恐怕連我的“蚊兄”也瞧不起他們。

在錯誤的氣氛中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我認為這是人最可貴的品質了。隨波逐流,代價一定是慘重的。

我們人應該常想一想:自己是不是連一隻蚊子也不如?

[評語]:這篇作文寫得很機智。從挨蚊子叮一口想到這個“蚊兄”“獨醒”,進而聯想到世上之人無主見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亦步亦趨之現象,批駁此類人“連一隻蚊子也不如”。文筆很老辣,亦非一日之功。

高中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瞭解民主啟蒙思想家黃宗羲的生平及其思想;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自行閲讀,積累文言知識;學習事例和對比論證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學會辨析文言字詞在不同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逐步提高閲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瞭解古代作品的思想觀點,培養學生探究其現實價值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理解作者對君主罪惡的不滿,啟迪人民在思想上對君主有正確的認識。

教學重點 黃宗羲的主要思想觀點;文言詞句。

教學難點 認識黃宗羲觀點在當時的進步性及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教學時數 2課時。

01

導讀:積累常識

1. 齊背龔自珍《己亥雜詩》: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魯迅先生也有這樣的詩句:“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這就是我國封建皇權統治時期社會的真實寫照。

比龔自珍略早些的17世紀中葉,明朝滅亡,另一個號稱“中央帝國”的王朝——滿清走向了它的“輝煌”。這個時期,帝制正盛,風雨如磐,誰要是對“天子”有一點點“不敬”,那就是“大逆不道”。而就是有這樣一個人,在這腥風血雨、黑色恐怖的歲月,竟大膽地喊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口號,鼓舞人民把人君打翻在地,擲其皇冠,摧其御座,這是何等的勇氣,何等的氣魄!要知道,這可是輕則系身囹圄,重則身首異處、慘遭滅門的“罪行”啊!

喊出這個口號的人,就是黃宗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喊出這個口號的戰鬥篇章——《原君》。

2. 黃宗羲(1601—1695)字太沖,號南雷,又號梨洲。浙江餘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出自官僚家庭,其父黃尊素因彈劾權奸魏忠賢而遭害,及長,遂承父志,參加並領導“復社”,堅持同魏忠賢餘黨進行鬥爭。清兵南下,曾組織“世忠營”進行抵抗。明亡以後,多次拒絕清廷徵召,於隱居中專事著述講學。所持政治思想主張,具有鮮明的民主色彩,曾大膽指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並倡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對清末改良主義維新派和資產階級革命派以一定影響。在文學方面,面對當時激烈的民族矛盾,極力主張反映歷史現實,抒寫真情實感,反對明代“七子”的模擬之風。所作詩文,多表現高尚節操之作。除《明夷待訪錄》單刊成集外,有《宋元學案》《明儒學案》《南雷文案》等。今人又編有《黃梨洲文集》。

3. 一代奇書——《明夷待訪錄》。

《明夷待訪錄》,中國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的政治專著。成書於康熙二年(1663)。“明夷”是《周易》中的一卦,指有智慧的人處在患難地位。“待訪”指等待後代明君來採訪採納。

全書有《原君》、《原臣》、《原法》、 《置相》、《學校》、《取士上》、《取士下》、《建都》、《方鎮》、《田制一》、《田制二》、《田制三》、《兵制一》、《兵制二》、《兵制三》、《財計一》、《財計二》、《財計三》、《胥吏》、《奄宦上》、《奄宦下》等論文21篇。

黃宗羲雖然沒有從根本上否定君和臣的設置,但提出了“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思想,主張加強平等因素,擴大社會對執政者的監督權力,有近代民主政治的思想。這種思想並非受西方文明的影響,而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發展出來的,因而更加可貴。這部書受到清朝統治者的查禁,直至清末才重見天日,受到譚嗣同、梁啟超等人的重視和讚許。

02

自讀:夯實基礎

1. 自讀課文,對照註釋,理解文章主要意思,把不能理解的字詞句標出來。

2. 自讀檢測。

⑴重要字詞

仲:排行第二。

逐利:追逐名利。

經營:籌劃辦理。

博:取得。

慘然:慘痛的樣子。

屠毒:殺害;毒害。

敲剝:敲詐剝削。

花息:利息。

向使:假如。

寇讎(chóu):強盜,仇敵。讎,同“仇”。

獨夫:指因暴虐無道而眾叛親離的統治者。

規規焉:狹隘死板的樣子。

無稽:無從查考;沒有根據。

窺(kuī)伺:暗中觀望,等待時機。

⑵通假字

視之如寇讎讎,同“仇”。

⑶詞類活用

①離散天下之子女 離散:使動用法。使……離散。

②獨私其一人一姓乎 私: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偏愛。

③名之為獨夫 名,名詞作動詞,命名。

④此其人之勤勞,必千萬於天下之人 千萬,數詞作動詞,超過千萬倍。

⑷古今異義

①人而又去之者

古義:離開。

今義:前往某地。

②亦猶夫人之情也

古義:一般人。

今義:對男子配偶的尊稱。

③堯、舜是也

古義:這。

今義:判斷動}司。

⑸特殊句式

①判斷句

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許由、務光是也。

好逸惡勞,亦猶夫人之情也。

此我產業之花息也。

是故武王聖人也。

孟子之言,聖人之言也。

②狀語後置句

必千萬於天下之人。

③ 賓語前置句

是以其未得之也。

某業所就,孰與仲多?

03

研讀:探究觀點

1.指名朗讀第一段,探究問題:第一自然段涉及哪些歷史人物,他們有哪些行為?原因何在?

人物有:許由、務光、堯、舜、禹;許由、務光經過思量而不願就君位;唐堯、虞舜就了君位而又放棄了;夏禹起初不肯就君位可卻推辭不掉,不得已而為之。

原因是:君位就是不把個人利益當做利益,卻讓普天下的人享受到那種利益;不把個人禍患當做禍患,卻要幫助普天下的人免除那種禍患。為此,他們要付出千萬倍的辛苦勞累,不可能像平常人一樣地貪圖安逸。

2.齊讀第二段,探究問題:後之人君把天下當作自己的產業,在長期過程中,其思想情態發生了什麼變化?這一段是怎樣推理的?

慚——安——榮

權出於我——利歸於己——傳之子孫(天下——莫大的產業!)

3.指名朗讀第三段,探究問題:“君為主,天下為客”的有什麼危害?目的是什麼?原因是什麼?作者的結論是什麼?

危害:①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然。②其既得之也,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為當然。

目的:為子孫創業;取產業花息。

原因:視天下為產業。

結論: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4.齊讀第四段,探究問題:古今人民對待國君態度怎樣?對待暴君有哪兩種態度?你怎樣認識伯夷、叔齊的“恥食周粟”?

古:愛戴其君,比之如父,擬之如天。(為了天下人)

今:怨惡其君,視之如仇,名之獨夫。(為一己之私)

小儒:君臣之義無逃於天地間;妄傳伯夷叔齊之事。

聖人:武王(伐紂)聖人; 孟子(肯定伐紂)之言,聖言。

伯夷、叔齊反對武王伐紂,認為臣伐君“不仁”,商滅後,兩人“恥食周粟”。小儒稱讚兩人,是不明“為君之職分”,認為“君臣之義無逃於天地間”。國君的職責在於為天下人興利釋害,否則是“獨夫”“民賊”。伯夷、叔齊的行為是為虎作倀。

5.清理全文思路:

①古代人君興利釋害,遵循為君職分。

②③後代人君背道而馳,違背為君職分。

痛斥後之人君以天下為自己的產業。(對比)

古今君民客主倒置,罪惡由君而生。

君主以天下為產業所帶來的災難。

④痛斥後世小儒的謬論。(古今人愛、恨君)(對比)

6.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怎樣得出這個觀點的?

文章的中心論點是“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文章在闡明君主產生的原因和應有的作用後,指出“後之為人君”對待君位的觀點態度與古人截然相反;他們以天下的權和利“盡歸於己”,他們“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他們“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傳之子孫,受享無窮”。接着進一步指出,由這種價值觀決定了他的行為必然是殘暴的:“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奉我”“一人之產業”,並“視為當然”。進而得出本文的中心論點:“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7. 請簡要分析本文的對比藝術。

運用對比的手法來説理是本文在論證上一個十分突出的特點。具體而言,作者主要從如下幾個方面展開:

古之君主為天下興利與今之君主為自己謀利構成對比。作者指出古代的君主是“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而今天的君主則不再“不以一己之利為利”,“使天下受其利”,代之以“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也不再是“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代之以“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兩相對比,充分地説明今之君主完全喪失了自己天然的職責,背離了君主產生的本義。

主與客的對比。在揭示古今君主之所以會形成上述反差時,作者也引入了對比。指出兩者差別的根本原因在於前者是“以天下為主,君為客”。而後者是“以君為主,天下為客”。正是這種主客關係的顛倒,從而使得為君之道不但失去了其本真的意思,反而成為“天下之大害”。

今之君主“未得天下”和“既得天下”前後的對比。“未得天下”時,是“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而“既得天下”後,仍然是“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們把天下當成了君主個人的產業。通過這兩個方面的對比,闡述了君主以己為主,侵擾天下的罪惡。

百姓對待古今君主的不同態度構成對比。作者在文章的結尾段還對百姓對待君主的不同態度進行比較,指出”古人之君“為天下興利除害”。百姓就會“愛戴其君,比之如父,擬之如天”。“後之為人君者”以天下為個人私產,屠毒天下百姓,百姓就會“怨惡其君,視之如寇讎,名之為獨夫”。從而充分説明君主有怎樣的作為,百姓就會有怎樣的態度。

本文就是這樣在寫作過程中,反覆地使用對比論證的手法,從而既充分又深刻地説明了君主的職責在於為天下人興利、釋害。

04

拓讀,提升能力

1. 請你談談《原君》一文所述思想的可貴之處。

⑴他對君主職責有自己的獨特的見解,提出與歷史上已有的觀點很不相同的看法,指出君主的天職在於“為天下興利、釋害”。這一認識在當時是十分可貴的,就是今天來看也不無意義。今天所提倡的“公僕”意識,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有與之相近的地方;只不過 今天的“公僕”是對黨而言,作者在此是對封建君主而言。

⑵他對君主專制的危害有自己獨特的看法。比如他總結説:今之君主“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對百姓是“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等,其批判不可謂不深刻。對生活在封建統治下的作者而言,其觀點不可謂不大膽,其探索與啟蒙的精神不可謂不可貴。

⑶文中所體現的廢除君主專制的思想傾向是本文所述思想中最寶貴的一筆。作者痛斥封建帝王專制罪惡中,痛切地指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嗚呼!豈設君之道固如是乎?”在強烈的反問中表達了 作者對設置君王的質疑與否定。

縱觀全文,作者這種敢於批評、切中時弊的地方,還有很多,其中既有民主思想火花的閃現,也有勇敢與無畏精神的流淌,這些一起構成了本文可貴的地方。

2. 經典語錄積累

高中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瞭解辛棄疾其人及其詞作風格;引導學生理解詞中典故的內涵,品析詞人在一連串典故中寄予的情思。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品味本詞蒼涼悲壯的意境,鑑賞詞人的用典技巧;感知詞人的抒情形象。

情感目標 感受詞人愛國主義情懷。

教學重點 理解典故的內涵和用意。

教學難點 感知詞人辛棄疾的抒情形象。

教學過程

一、導讀

1、導入新課:“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岳飛《滿江紅》)眼看着宋徽宗、欽宗被俘,親歷着金兵南下的鐵蹄,歎息着南宋統治者的偏安一隅,經歷着南渡的狼狽不堪。悲憤成為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辛棄疾的懷古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2、寫作背景:辛棄疾的時代是一個迫切需要英雄的時代,而又是一個無法給英雄提供舞台的時代,所以他的一生是充滿機遇與希望,而又不斷失望與惆悵的一生,下面四句話概括了這首詞的寫作背景,來齊讀:英雄暮年六十六歲壯心不已, 掌權宰相草率北伐為己私利, 四十三年恥辱依然清晰記憶,高唱收復失地豪邁悲壯歌曲。

3、緊抓標題。

京口:古城名,因臨京峴山、長江口而得名,即今江蘇鎮江。

北固亭:又名北固樓,今鎮江東北的北固山上。

懷古:懷古題材的詩詞,懷古傷今。

引導學生回顧懷古題材的結構:臨舊地——思古人——憶古事——抒已懷。

二、初讀

1、自由讀:請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自由大聲誦讀這首詞,讀通讀順。

2、指名讀;

(1)停頓,封狼居胥 根據課下注釋可知狼居胥是山名。

(2)解釋劃線詞語的含義。

英雄無覓 尋找。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英雄業績。

尋常巷陌 普通。

金戈鐵馬 精鋭部隊

元嘉草草 草率

贏得倉皇北顧 落得,剩得。

可堪回首 不堪,哪堪。

(3)倒裝句:無覓英雄孫仲謀處。望中猶記,四十三年,揚州路烽火。

古人為了押韻,產生了倒裝現象,而我們今人要按照正常的語序來理解句義。

3、齊讀。

古人云:一登高樓萬古愁。

(1)詞作的主旨句是哪句?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2)主旨句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抒發了詞人壯志難酬的悲憤。

(3)這種情感是用什麼手法體現的?

運用典故。

三、細讀

1、明典故——瞭解事典語典。

用典,“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劉勰《文心雕龍》),用來以古比今,以古證今,借古抒懷。用典,詩詞中對歷史故事、神話傳説、寓言故事和前人妙語警句的引用,前者稱事典,後者稱語典。它常用較少的詞語拈指古事或古語以表達更多的意思,把作者不便直説、明説的話用含蓄凝練的語言表達出來。

2、找典故——抓住古人古事。

辛詞的一大特色的就是用典。請結合註釋,找出本文用了哪些典故,明確涉及了哪些“古人”和“古事”,嘗試對這些“古事”進行簡單概括。

教師示範:孫權,置鎮京口,雄踞一方(儘量用動賓短語概括事件)。

學生按照要求,完成表格的內容。

古 人 古 事

孫 權 置鎮京口,雄踞一方

劉 裕 起兵北伐,建立劉宋

劉義隆 草率出師,倉皇而逃

拓跋燾 率兵追擊,建立行宮

廉 頗 一飯鬥米,以示可用

3、品典故——理解情感用意。

請同學們任選一典故,談談你從這些典故中讀到作者怎樣的情感和用意?(提示:結合文本和註釋,抓住體現作者情感態度的字詞,小組討論完成表格內容。)

懷古人物

情感態度

寫作意圖

(1)孫權

抓稱呼——仲謀,三國時的吳王孫權,字仲謀。稱人稱字,以示尊敬。孫權,東吳大帝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漢獻帝建安五年孫策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孫權始置鎮京口。孫權以江東區區之地,抗衡曹魏,拓宇開疆,造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抓稱呼——千古英雄,以“英雄”稱之,讚頌孫權,表達對他的敬仰。

抓關鍵詞——千古江山。“千古”,照應題目“懷古”,富於時代感;“江山”,可實指京口之江山,虛指天下之江山。“無覓”,英雄已逝,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的英雄。“風流”,英雄人物在歷史舞台上所創偉績帶來的意義上的影響,所謂流風餘韻。

小結:歷經千古的江山,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英雄。當年的舞榭歌台還在,英雄人物卻隨着歲月的流逝早已不復存在。儘管物換星移,滄桑鉅變,舞榭歌台,遺蹟淪湮,然後他的英雄業績和千古江山相輝映。這兩句歌頌、追慕英雄及其功勛業績,流露出江山依舊、英雄已逝的物是人非的惆悵之感,表達了對前人事業後繼無人的惋惜,暗指南宋統治者昏庸無能。

孫權:仰慕歌頌(情感態度) 歎為英雄後繼無人(意圖)

(2)劉裕

抓稱呼——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名。劉裕出生時家境貧苦,母親更因分娩後疾病去世,父親劉翹無力請乳母給劉裕哺乳,一度打算拋棄他,只因劉懷敬之母伸出援手,養育劉裕,才得以活下來,因此小名“寄奴”。小名,亦稱乳名,特指嬰兒初生時家長所取的非正式的名字,用於家庭成員和較親密的人中之間的稱呼。直接稱呼劉裕小名,可見京口百姓對劉裕的親切、自豪之感。劉裕出身於“尋常巷陌”,以京口為基地,先後對內平定了孫恩和桓玄,消滅了桓楚、西蜀、盧循、劉毅、司馬休之等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對外消滅南燕、後秦等國,降服仇池,又以卻月陣大破北魏,收復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代晉自立,建立了劉宋政權。

抓關鍵詞——尋常巷陌,極窄狹的街道。尋常,古代指長度,八尺為尋,倍尋為常,形容窄狹。引申為普通、平常。巷、陌,這裏都指街道。金戈鐵馬。金戈,用金屬製成的長槍。鐵馬,披着鐵甲的戰馬。都是當時精良的軍事裝備。這裏指代精鋭的部隊。氣吞萬里如虎:豪氣簡直能吞沒萬里江山,形容氣概非凡。

串講:俯瞰京口街市,如今夕陽照着那些草木雜亂、偏僻荒涼的普通街巷,人們説那是當年劉裕曾經住過的地方。回想當年,他領軍北伐、收復失地的時候是何等威猛!這一段振奮人心的歷史,一直以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更是令一心收復失地的辛棄疾羨慕不已。以寄奴稱呼劉裕,既有追慕劉裕馳騁沙場、氣吞胡虜的威風凜凜,又有憧憬當世能有英雄如劉裕一般建立不朽的功勛。

劉裕:敬仰讚美(情感態度) 表建功立業雄心(意圖)

(3)劉義隆

抓稱呼——“元嘉”,南朝宋文帝年號。劉義隆雖為劉裕之子,卻無乃父雄風,他主政期間曾三次北伐,而無一成功。尤其是元嘉二十七(450年)的最後一次北伐,剛愎自用的他輕信王玄謨之策,草率出師,結果以慘敗告終。其實,當時南北軍事實力的對比,北方並不佔明顯優勢。倘能精心策劃,謹慎用兵,雖未必能實現統一大業,然而收復部分失地,是極有可能的。然而,宋文帝急於事功而輕啟兵端,結果卻是各路大軍悉數潰退,不僅沒有取得預期勝利,反而招致拓跋燾的大舉南侵,最終使得兩淮慘敗,胡馬飲江,國事從此一蹶不振。《資治通鑑》裏記述元嘉北伐慘敗後,評價説:“自是邑里蕭條,元嘉之政衰矣。” 典中典 封狼居胥,漢朝霍去病追擊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還。

抓關鍵詞——草草:雜亂不齊的樣子,這裏引申為草率馬虎。 贏得:落得,剩得。 倉皇:驚慌失色,狼狽不堪。北顧:宋文帝在元嘉八年兵敗時賦詩云:“北顧涕交流。”用古事影射現實,借古諷今,藉此事詠歎當時南宋近事,即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張浚北伐,在符離兵敗事。以古鑑今,用劉義隆草草北伐終於慘敗的歷史事實,作為對當時伐金須做好充分準備、不能草率出兵的深切借鑑。他提出了“金國必亂必亡”,“更須二十年”這一積極又慎重的北伐方略,辛棄疾在語重心長地告誡朝廷當權者:北伐一定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年間幾次北伐,由於“草草”從事,意欲“封狼居胥”的壯舉,卻只落得“倉皇北顧”的慘淡。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詞人的擔心三年後就得到了驗證:韓侂胄在匆忙之中草草北伐,結果一敗塗地。用元嘉正式年號,具有反諷意味,曲折隱晦地表達了他對劉義隆草率出兵的極度不屑和諷刺,對恢復大業的深謀遠慮,以及對當時國事的深深憂慮。

劉義隆:不屑諷刺(情感態度) 勸為政者勿草率(意圖)

(4)拓跋燾

抓稱呼——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小名,音譯,這是蔑稱或仇稱。當時流傳有“虜馬飲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謠。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於宋元嘉二十七年擊敗王玄謨的軍隊以後,在瓜步山上建立行宮,後改為祠廟,稱佛狸祠。有廟宇的地方,就會有“神鴉社鼓”的祭祀活動。至於這一座廟宇供奉的是什麼神,對普通百姓來説,是無關宏旨的。當地的百姓已把佛狸當作一位神祗來奉祀,而不會審查神的來歷,更不會把一千多年前的北魏入侵者和當前的金人入侵聯繫起來。

抓特寫鏡頭——憶:四十三年前 烽火揚州路。痛:君主不思收復故土,告誡南宋早日收復故土。 望:四十三年後,一片神鴉社鼓。 悲:百姓鬥志鬆懈,擔憂百姓安於異族統治,民族意識模糊。

抓關鍵詞——望中猶記,不禁回憶,卻忍不住回望。可堪回首,不堪回首,卻忍不住回首。四十三年前,金主完顏亮發動南侵,曾以揚州作為渡江基地,且也曾駐紮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嚴督金兵搶渡長江。以古喻今,佛狸還有金主完顏亮的身影。佛狸祠是兩朝外族南侵者留下的足跡象徵,也是漢人恥辱之象徵。歷代文人詠“佛狸”帶有深深的敵意,尤其是南宋一代。辛棄疾更是對“佛狸”所代表的異族侵略者深惡痛絕,他寫道:“誰道投鞭飛渡,憶昔鳴 血污,風雨佛狸愁”。在佛狸這個稱呼裏,對敵寇的刻骨仇恨、對時事的深沉悲哀以及對百姓“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失望交織。

拓跋燾:恥辱悲哀(情感態度) 諫為政者勿忘卻(意圖)

(5)廉頗

借古人為自己寫照,形象飽滿、鮮明,比擬貼切、逼真。

首先,廉頗在趙國,不僅是一位“以勇氣聞於諸侯”的猛將,而且在秦趙長期相持的鬥爭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勇猛持重的老臣宿將。趙王之所以“思復得廉頗”,也是因為“數困於秦兵”,謀求抗擊強秦的情況下,才這樣做。因而廉頗的用舍行藏,關係到趙秦抗爭的局勢、趙國國運的興衰,而不僅僅是廉頗個人的升沉得失問題。

其次,廉頗此次之所以終於沒有被趙王起用,則是由於他的仇人郭開搞陰謀詭計,矇蔽了趙王。廉頗個人的遭遇,正反映了當時趙國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和鬥爭。從這一故事所揭示的歷史意義,結合稼軒四十三年來的身世遭遇,特別是從不久後他又被韓侂胄一腳踢開,落職南歸時所發出的“鄭賈正應求死鼠,葉公豈是好真龍”的慨歎,再回過頭來體會作此詞的處境和心情,就會更深刻地理解他的憂憤之深廣,也會驚歎於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作者由廉頗聯想到自己,雖和廉頗一樣都有着報國殺敵的愛國熱忱,但是最終還是得不到重用,既同情廉頗也悲歎自己。但是廉頗尚還有人來問,然後自己卻無人過問帶兵打仗之事,從而表達了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痛和憤慨。

廉頗:同情悲歎(情感態度) 望為政者用人才(意圖)

4、探典故

(1)從這些典故的使用中,你感受到了一個怎樣的辛棄疾?

這首詞通過追懷往古、臧否人物表現出對人生的深刻透視,以及壯心不已、知其難猶奮力為之的人生價值取向。

(2)分析用典的作用:品評歷史,借古論今;抒情言志,表明心跡;引發聯想,創新意境;簡潔精煉,內涵豐富。

四、美讀

1、全詞總結:

層次:英雄難覓——現狀堪憂——我心未老。

情感:對英雄建功立業的景仰,對英雄風流不再的惋惜——對朝臣盲目出兵的擔憂,對當局安於偏安的憤懣——對北定中原的渴望,對報國無門的惆悵。

主題:懷古——憂世——抒志。

2、同學們,“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辛棄疾把他滿腔的濃濃愛國之情,壯志難酬的悲憤之義投放到全詞中,就讓我們一起誦讀全詞,把我們的愛國熱情熔鑄到詞的誦讀中,放開胸襟,讀出豪放之氣,讀出愛國激情!(可配樂)

五、拓讀

比較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異同。

高中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這篇新聞的結構,品味作品中的細節描寫, 理解記者的感情傾向;捕捉作品營造的反差,分析反差效果。

過程與方法 老師引導學生思考,品味細節,潛心品味語句,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藴和藝術價值。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瞭解奧斯維辛集中營,增強對遇難者的同情,對法西斯的痛恨,對歷史不容遺忘的理性思考;學習優秀新聞記者崇高的社會使命感和人道主義良知。

學情分析

1、學生國中已學過新聞作品,平常也經常接觸新聞,對它並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閲讀和欣賞能力。

2、情感比較豐富,調動他們的情感體驗,融入悲情題材作品的難度不是很大。

3、已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捕捉、發現作品中極具新聞價值的“反差”,讀懂作者的情感、思考。

教學難點 通過潛心品味語句,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藴,挖掘本則新聞的價值意義。

教學方法

在教師的引領、組織下,學生通過質疑探究、合作表達的學習方式解讀文本。

佈置預習

1.蒐集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相關資料,小組內加以整合,完成對奧斯維辛的文字介紹、圖片展示工作。

2.初讀文章,概括文章內容。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

1、師生合作完成的對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介紹。

①請學生用一句話對奧斯維辛集中營進行介紹。

②播放幻燈片,幫助學生了解背景知識,營造學習氛圍。老師用低沉、緩慢的聲音對奧斯維辛集中營進行簡介。

這裏是奧斯維辛,有人這樣描述它:這裏是一座平靜的小鎮,也曾經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廠,這裏見證着人性的墮落,也凝結着一個民族的苦難,這裏是人類歷史無法跳過的一頁,這裏是奧斯維辛。

奧斯維辛是波蘭南方的一個城市,距華沙120英里,地處被稱為摩拉維安門的山口的東頭,周圍是一片沼澤地。布熱金卡在奧斯維辛城外幾英里的地方。在奧斯維辛城附近,建有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最大的集中營,奧斯維辛集中營被稱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最大的“殺人工廠”。它建於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時間內,曾囚禁過24個國家的民眾和戰俘,共有約400萬人在此被殺害。1945年,德軍為消滅罪證,炸燬了它,現在人們參觀的是經修復後建成的博物館。

2、這些圖片又把我們帶回到半個世紀前那段黑暗的歷史,又讓我們沉浸在遇難者的苦痛之中。奧斯維辛解放14年後,當我們跟着作者羅森塔爾來到這個小鎮,看到的是什麼呢?閲讀這篇課文。

研讀感知

研讀感知

二、研讀感知

1、文章我們已經預習了,那麼在奧斯維辛發生了那麼多悲劇,而作者為什麼還説“沒有什麼”新聞呢?

明確:新聞講求事件要新鮮、報道要及時,在課文第五段作者説:“奧斯維辛的慘狀被人們講過了很多次”,不再是什麼新聞。

引導分析:

⑴新聞的特點是什麼?明確:事件要新鮮、報道要及時。

⑵奧斯維辛的悲劇是不是當前多發生的?明確:不是。

⑶從文中能不能找到依據? 明確:第五段。

2、那麼作者為什麼還要寫這篇新聞?從文中找到關鍵句子。

明確:課文第6段。

一是記者的使命感;二是緣於一種不安的心情,要對得起在這裏遇難的人。

引導:要抓住關鍵詞句,還要全面,不要漏掉信息。

3、羅森塔爾不僅是寫作者,也是一個拍攝者,在這篇文章中,為我們攝取了那些場景和畫面?

明確:一是奧斯維辛的現在的景象(1、16段),一是參觀者參觀的畫面(7—15),一共三個場景。

引導:場景可能是景物描寫,也可以是人的活動,那些地方寫了?

明確 : 景物描寫(1、16段)、參觀者參觀的畫面(7—15)。

小結:可以看到寫參觀者的見聞,是這篇新聞的主體部分,那麼前面的段落就是新聞的導語部分。

4、下面我們首先來看第7—15節。

問題:參觀者參觀了那些地方?

明確:毒氣室→焚屍爐→死囚牢→女牢房→灰磚房→長廊→地下室。

5、文章結構小結:

導語(1-3):布熱金卡陽光明媚但曾是人間地獄。

背景(4-6):引 入奧斯維辛背景材料介紹奧斯維辛可怕的歷史。

主體(7-15):隨參觀者腳步而行。

結語(16):再次強調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合作探究

1、讀完這篇文章,假設你是與作者羅森塔爾同行的攝影記者,讓你拍攝一部奧斯維辛的記錄片,你會以什麼顏色作為基調?

------大部分學生都會答冷色調、灰暗色調。

2、在羅森塔爾眼中,奧斯維辛的色彩是不是像我們同學形容得這麼單一?你能不能感受到其他的色彩?這樣的色彩是哪些語言帶來的?

------涉及到暖色調,學生在文章中找出相關語句。

3、冷與暖,灰暗與明亮,色彩的反差使語言藴含了豐富的意藴,帶給讀者更豐富的感受。下面我們就結合語言來分析三組反差的效果,分析中要解決以下三個問題:①什麼與什麼構成了反差?②哪些語言強化了反差效果?③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考和情感?

第一組: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裏居然陽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追逐遊戲。

A明媚---陰暗 嬉戲—殺戮 以集中營周圍明快景物、歡樂小孩反襯當年暗無天日、慘絕人寰。

B居然,還有:意料之外,難以置信。

C含蓄表達內心哀痛、憤怒。美好的生活只有在徹底摧毀法西斯後才能享受,銘記歷史。

第二組: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燬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屍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A毀滅,死亡-----新生,頑強 一邊是戕害生命的毒氣室、焚屍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放在一起,這樣的景物確實讓人難忘。

B怒放 不可阻擋頑強抗爭 氣勢很盛。

C控訴法西斯戕害生命的罪行。諷刺納粹刑罰的殘暴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美好的東西不會被摧毀的。正義戰勝邪惡。猶太民族沒有因為希特勒匪徒的出現而消亡,人類的生命鏈條也沒有因為法西斯的暴行而斷裂。

第三組: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髮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為着一個美好而又隱祕的夢想而微笑。

A微笑---兇殘 希望---絕望。

B温和、夢想、微笑。

C生命的堅韌美好,不向惡勢力低頭。身處絕境,不放棄對自由的嚮往,對生命的渴望。

歸納主旨

反差手法的運用貫穿全文,成為這篇文章最為突出的特點。像文章的題目,“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作者在文中也反覆強調沒有什麼新鮮事情可供報道,可他恰恰寫下了這樣一則新聞。你怎樣理解這裏的沒有什麼新聞?但作者為什麼還是要寫?作者寫些什麼?

------“沒有什麼新聞”是指曾經上演的令人髮指的人間慘劇已成為人們遙遠的記憶,現在奧斯維辛和平而安寧,沒什麼新鮮事。

------(主旨)作者還是要寫下這篇新聞,是為了讓我們“牢記歷史,珍愛和平”。這就是重大的新聞!

------本文1958年一經發表,就在美國新聞界引起巨大轟動,並獲得了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普利策獎”。這不僅得力於他以敏鋭的職業眼光捕捉到極具價值的種.種反差,更因為他所具有的崇高的社會使命感和人道主義良知。

延伸拓展

當年羅森塔爾帶着非寫不可的使命感寫下這篇新聞史上的佳作,如果有一天你也來參觀奧斯維辛集中營紀念館,你是否和他一樣有非寫不可的衝動?那麼就請你在紀念館留言簿上寫下些什麼吧⋯⋯

注意:寫法可以不拘一格,你可以選擇你的傾訴對象——可以是遇難者,可以是參觀者,也可以是當今政要,甚至可以是納粹分子⋯⋯

課文小結

從1945年至1958年,這13年間,奧斯維辛一派和平景象,沒有什麼新聞。從1958年到現在40多年又過去了,奧斯維辛仍是一派和平景象,沒有什麼新聞,但那默不作聲的毒氣室、焚屍爐、女囚絕育室在警示着人們:為了使明媚的陽光、兒童快樂的嬉鬧不再讓人毛骨悚然,請不要忘記歷史!

同樣,六十多年過去了,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的細菌實驗室也在靜靜地躺着,河北盧溝橋上的石獅子仍然蜷伏看,南京大屠殺紀念碑前每天都會迎來許許多多的參觀者,在那裏,也沒有什麼新聞。但那些地方的一草一木時時都向我們發出吶喊:以史為鑑,建設我強盛之中華!

高中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篇17

近一個月的寒假時間,為同學們制定以下學習計劃:

一、讀書計劃。閲讀你喜歡的兩本名著,每天寫不少於500字的讀書筆記。

二、做好社會調查。調查內容:你所在村莊、社區裏你同齡人的讀書情況。調查

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法,並撰寫調查報告。

三、預習下學期的學習內容:《唐詩宋詞選讀》。注意做到:

1、先閲讀,結合註解,掃除字詞句障礙。

2、查閲資料,理解詩詞的大意。

3、 背誦積累你喜歡的經典語詞句。

4、找出疑問提出問題。

希望同學們在假期裏制定好作息時間和具體學習計劃,圓滿完成學習任務。

高中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篇18

高中階段是人生求學的黃金時段,而高一上學期,又是這個重要學習階段的重要的起始階段。為讓學生掌握高中語文的特點,明白語文學習的思路和方法,熱愛語文,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之中,學得知識,夯實基礎,練好學習語文的基本功,培養語文素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使其終身受益。為此,高一語文備課組特制定如下計劃。

二、總體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和要求,我們的教學總體目標是:努力使學生在以下五個方面獲得發展。

(一)積累與整合。圍繞所選擇的目標加強語文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注重梳理。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瞭解學習方法的多樣性,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據需要,採用適當的方法解決閲讀、交流中的問題。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要素的融匯整合,切實提高語文素養。

(二)感受與鑑賞。閲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具有良好的現代漢語語感,努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在閲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境界。通過閲讀和鑑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

(三)思考與領悟。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選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秀讀物,與文本展開對話。通過閲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於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發展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樂於進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領悟,共同提高。

(四)應用與拓展。能在生活和其他學習領域中,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在語文應用中開闊視野,初步認識自己學習語文的潛能和傾向,根據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愛的領域有所發展。增強文化意識,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傳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

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對文化現象的剖析,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注重跨領域學習,拓展語文學習的範圍,通過廣泛的實踐,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五)發現與創新。注意觀察語言、文學和中外文化現象,學習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對未知世界始終懷有強烈的興趣和激情,敢於探異求新,走進新的學習領域,嘗試新的方法,追求思維的創新、表達的創新。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閲讀,對優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現。學習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動中,勇於提出自己的見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斷提高探究能力,逐步養成嚴謹、求實的學風。

三、新教材的特點及教學重點

(一)教科書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個部分,必修共五冊,共用三個學期完成教與學的任務,其他時間由學生按興趣學習選修部分。

(二)必修教材的基本框架:每冊教材共分四個部分,即“閲讀鑑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

1、閲讀鑑賞:這是教材的主體部分,內容是反映當今時代特色的作品。學習重點各不相同:有側重對形象性較強的文學作品的鑑賞,有側重對思變性較強的説理文章進行思考和領悟,有側重應用性較強的文章的閲讀和理解。

2、表達交流:這部分包括“寫作”與“口語交際”兩部分。寫作分4專題;“口語交際”共設計五次活動。

3、梳理探究:每冊共有3個專題,學生可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有選擇的學習探究。

4、名著導讀:每冊有2部導讀。主要是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培養良好的閲讀習慣,提高思考能力與欣賞水平。

四、具體措施:

(一)積極研究課改實施辦法

高一所有的語文老師都是課改成員。所有成員都要認真學習語文新課程內容,探究其精神實質。充分利用每週的備課組活動時間,有計劃、有步驟地討論每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操作程序、教學方法,做到活動主題明確,有中心發言人。

(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堂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而合作學習有利於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於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因此,我們鼓勵學生在個人鑽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善於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為了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我們提倡並實施在課堂上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可從三個方面落實實施:一是落實課前預習和疑難問題收集制;二是落實課堂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為學生創設交流和表達的時空空間;三是組織語文學習興趣小組,教會學生積極開展合作探究式學習。

(三)多閲讀,開闊眼界,陶冶情操。

除教學上安排的閲讀內容外,我們將充分利用圖書館和閲覽室資源,讓學生積極主動參加課外閲讀,同時要求學生做好摘記(摘抄或剪貼),寫讀後感、讀書心得、學習隨筆等,

這樣,可以提高學生閲讀的速度、理解文章內容的水平,訓練學生學會自己找資料,達到既開闊學生的視野又積累資料的目的。

每週課時組合模式:“一二三”分佈式,即每週一節閲讀課,兩節寫作課,三節課文學習。

課前語文活動突出成語、古詩詞、優秀文章等賞析或簡介。

(四)落實“快準美”和“521”措施

語言表達力爭一個“準”字,讀題、審題、思考、解題等力求一個“快”字,書寫、做題步驟、文面卷面等力求一個“美”字。

“521”培優補差要選好苗子、定好調子、走好路子、用好招子,力爭班級大面積豐收。

五、改變做練習的習慣

如何處理練習問題,我們將嘗試採用以下辦法:

1、整合原則。將一部分練習處理融合到課文教學當中,在課堂上解決。因為練習是圍繞課文內容和單元要求而設計的,它對課堂教學起一定的引導作用。因此,決不能將課堂教學與練習的處理分割開來,而應該將二者巧妙地整合。有專家説:“老師在帶領學生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練習的某些問題能夠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解決。”這樣,既讓學生學得輕鬆,又能節省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2、分層原則。新課標在練習設計上富有彈性及開放性,這就為教師和學生自主處理練習提供了靈活的空間。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環境和不同的教學對象採用不同的處理方法。此外,教師在處理練習時應留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更多的選擇空間,各取所需,要求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靈活機動地完成(可設必做、選做、附加題)作業。學生可以把練習中的字詞抄上幾遍;可以發揮想象,把這些字詞連綴成一段文字;也可以摘抄書中含有以上字詞的句子。不同程度的學生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學習實際選擇練習的形式。總之,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不再把練習當成負擔。

3、重視過程。處理練習的傳統方式是注重結果,追求答案的準確性。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常常預先設計好結論,然後讓學生千方百計進入所謂標準答案的窠臼。這種消極接受的方式,剝奪了學生獨特的閲讀體驗,把學生變成了不善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兩腳書櫥”。而重視過程策略,是呈現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過程策略要注意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分解和細化。對於一些難度不大的理解性練習,教師也不要急於讓學生説答案,而是先讓他們思考,並將思考的過程説出來,最後再説出答案。運用過程策略,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教給他們科學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由“學會”變成“會學”。

4、評價策略。評價是一種檢測激勵機制。對完成練習的情況做出評價,能使學生形成競爭意識,激勵他們不斷進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運用評價策略要堅持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過去,我們一味強調終結性評價,用百分制、劃分等級等方法來評價學生完成練習的情況,缺乏形成性評價的意識。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評價學生在完成練習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主動參與精神,認真負責的態度,注意發現並及時表揚他們取得的微小進步,淡化學生之間的差異。同時,練習評價的形式要多樣化,克服過去那種學生練習由教師裁決的單一模式,除了教師評價,還可讓學生互相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從而在評價活動中,既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的興趣,又培養評價意識、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能力和進步的信心。

總之,新教材練習設計的目的不是為了加重學生的負擔,而是為了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課文。課上,引導學生動起來,質疑問難,深入探究,師生一起切磋學問,砥礪思想;課外,通過少而精的作業,積累知識,激發興趣,培養能力。課堂內外,都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

高中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篇19

一、教學目標

1.熟讀全詩,瞭解《詩經》中賦、比、興的藝術手法和重章疊句的句式特點。

2.反覆誦讀,體會抒情主人公內心複雜的情感。

3.賞析本詩名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體味情景交融的寫法。

4.體悟戰爭給人帶來的心靈創傷,加深對和平的嚮往與熱愛,激發家國情懷。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反覆誦讀,體會抒情主人公內心複雜的情感。

2.難點:賞析本詩名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體味情景交融的寫法。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品析法、探究法

四、教學安排:一課時

五、教學準備:教學設計、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觀看戰爭圖片,導入“戰爭詩”題材。

(二)檢查預習(個讀:正音)

(三)讀詩文,體悟豐富情感

1.齊讀全文,讀準字音,思考:本詩的抒情主人公是什麼身份?

明確:士兵

2.再讀詩文,找出並體會主人公回憶軍旅生涯時,直接表現情感的詞句。(前三章)

明確:“心亦憂止”、“憂心烈烈”、“憂心孔疚”——“憂”(指導讀)

3.為何而憂?——思鄉情切(憂愁)

明確:思鄉(原因:久役在外)

“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剛止”(隨着時間的推移,思鄉痛苦的心情愈發濃重)

①重章疊句的句式結構:結合《詩經·蒹葭》,進一步體會重章疊句的藝術特色。

②比興的藝術手法。

Ø 個讀,體會情感變化:抱怨痛恨→憂心如焚→痛苦呻吟

4.回鄉途中,士兵的情感是怎樣的?(第六章)——近鄉情怯(悲苦)

明確:“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哀從何來?

(“靡使歸聘”:戍邊多年,和家人之間杳無音信。如今走在回家的途中,看着沿途翻天覆地的變化,不禁悲從中來:父母妻兒安在哉?)

Ø 探討:本章的抒情意味最濃,它是如何抒情的?(內容與寫法)

1.資料展示

資料一:劉義慶《世説新語·文學》:“謝公(謝安)因弟子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謝玄)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資料二:清人王夫之在論《詩經·小雅·采薇》這兩句時説:“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2.説一説(使用第一人稱,描述句中的景與情)

賞析:這四句詩中含有兩個典型畫面:一是春天裏微風輕吹,柳枝飄拂的畫面,一是寒冬時節雪花紛飛的畫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藴含在這兩個畫面中。當初離家出征的時候,心裏是悲傷的,卻用楊柳春風這樣的明媚春光來反襯;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內心是五味雜陳、百感交集的,用了大雪紛飛來襯托。“楊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對比,更給他一種“少小離家老大回”的今非昔比之感,正符合他此時複雜的心情。

明確:以景襯情、情景交融。(師範讀,生個讀或齊讀)

5.《采薇》作為戰爭詩,並沒有直接描寫戰爭場面,它描寫了什麼?

體現士兵什麼情感?(第四、五章)

明確:精良的軍事裝備;嚴密的軍事戒備。——衞國保家(自豪)

(戰馬:“業業”“騤騤”“翼翼”;戰車:“彼路斯何,君子之車”;兵器:“象弭魚服”)

賦手法的運用

6.讀一讀戍邊將士的真情告白

分角色讀(女生:前三章;男生:第四、五章;合:第六章。)

讀罷全詩,我們眼前彷彿浮現出一位久經沙場、身心憔悴的士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濘小路緩慢的走向雨雪濃重的遠方。只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孤獨的背影,一聲幽怨的歎息。

(四)情感昇華(引導學生思考並書寫、表達)

問:如果你是這位士兵,給你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你會選擇守護家庭,還是從軍禦敵?

明確: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五)課堂結束語

(六)作業佈置

1.背誦並默寫全詩;

2.蒐集並閲讀其他戰爭詩。

附:板書設計

采薇

思鄉情切(憂愁)

一位 近鄉情怯(悲苦) 的士兵

衞國保家(自豪)

高中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篇20

1、課前要提前做好準備工具。

2、上課要認真聽講,不東張西望,不和周圍的人説悄悄話。

3、每天堅持看半個小時課外書。

4、資源和練習冊的錯題要及時改正,不能一天拖一天。

5、老師佈置的作業要按時時完成。

6、生字或者寫話作業要寫工整,不能胡塗亂畫。

7、把作文或雜文中的錯別字通通消滅掉。

8、提前預習新課。

如果我按照這些學習計劃去做,這學期我就會更棒!

高中語文必修三《祝福》教案 篇2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積累文中重點字詞、句式;能準確概括文章的故事情節,結合故事情節分析項羽、劉邦等人物的的性格特徵;體會緊張複雜的情節、戲劇性的場面及個性化的人物語言。

過程和方法 學習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鬥爭中,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展示人物個性特徵的寫作方法;瞭解課文中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掌握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的語言規律,掌握“舉”、“謝”、“為”、“鬥”、“因”等多義詞。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瞭解項羽、劉邦等人的個性特徵,認識鴻門宴這場鬥爭中劉、項勝敗的原因;正確評價項羽。

教學重點 分析“項羽”的人物形象;把握緊張場面對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學難點 理解“因、如、舉、謝、意”等五個多義詞義項,掌握兩個重要文言句式;辨析疑難語句、準確翻譯文中的句子。

課時安排 4課時。

教學過程

一、知人論世,識記常識

1、比較項羽《垓下歌》和劉邦《大風歌》導入新課。

垓下歌(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是楚霸王項羽在進行必死戰鬥的前夕所作的絕命詞。在這首詩中,既洋溢着無與倫比的豪氣,又藴含着滿腔深情;既顯示出罕見的自信,卻又為人渺小而沉重的歎息。項羽知道自己的滅亡已經無可避免,他的事業就要煙消雲散,但他沒有留戀,沒有悔恨,甚至也沒有歎息。他所唯一憂慮的,是他所摯愛的、經常陪伴他東征西討的一位美人虞的前途。於是,尖鋭的、難以忍受的痛苦深深地齧着他的心,他無限哀傷地唱出了這首歌的最後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風歌(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首歌是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天下後在平定鯨布叛亂回京(長安)途中,轉道故鄉沛縣時所作,詩中流露出他得天下、歸故里的沾沾自喜之情和對今後國防的憂心。第一句指包括劉邦在內的羣雄在各地紛紛起義,而最終只有他劉邦威望遠揚天下。

同為交戰雙方,為何勝敗迥異呢?《鴻門宴》可以讓我們窺一斑而知全貌。

2、司馬遷及其《史記》。

回憶國中所學《史記》中的篇目,簡介司馬遷及《史記》,突出有關常識。可參考課後知識卡片“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約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後因替李陵辯解,得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發憤繼續完成所著史籍。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後稱《史記》,對後代史學有深遠的影響。

《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敍述了上起黃帝,下到漢武帝太初四年約3000年的歷史;是我國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説中的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年間的歷史。

《史記》是作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本紀:敍述歷代帝王的歷史;

世家:敍述貴族王侯的歷史;

列傳:歷代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蹟;

表: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

書:記載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全書人物塑造形象鮮明,文筆簡練樸素,其中也有許多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結合的作品。魯迅讚譽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意即它既是史學鉅著,又是文學鉅著。

3、鴻門宴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

故事發生在陳涉起義之後的第三年(前206)。陳涉起義之後,出身楚國貴族世家的項梁、項羽叔侄和出身農民又當過亭長的劉邦,也先後起兵反秦。陳涉失敗後,項梁等擁立楚懷王之孫,仍號楚懷王。項、劉為楚懷王所轄主力軍。項羽聽説劉邦欲王關中,非常惱火,立即破關直抵新豐鴻門。 揚言同劉邦交戰。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豐鴻門舉行宴會,課文以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為主要矛盾展開。

鴻門宴是項羽在新豐鴻門舉行的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這個宴會是劉項兩個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由潛滋暗長到公開明朗的生動表現,是漫長的“楚漢相爭”的序幕。這個宴會上,充分展示了劉項矛盾的不可調和性,以及劉項迥異的性格特點,也預示了鬥爭雙方的必然結局。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讀音檢測。

沛公欲王關中(wàng) 道芷欲間行(jiàn)

饗(xiǎng) 説(shuì) 美姬(jī)

鯫(zōu)生 卮(zhī)酒 有郤(xì) 玉玦(jué)

瞋(chēn)目 目眥(zì) 跽(jì)曰 參乘(shèng)

彘(zhì)肩 不勝(shēng) 刀俎(zǔ)

2、指名複述故事情節。

3、梳理情節結構。

(1)、本文寫的是“鴻門宴”的經過,可分宴前、宴中、宴後三部分:

宴前1-2段(戰還是不戰):①項羽下令擊劉;②劉邦拉攏項伯;③項羽輕信“説項”。

宴中3-4段(殺還是不殺):①劉邦詭表心跡;②范增舉示玉玦;③項莊舞劍;④樊噲闖帳;⑤項羽賜座。

此部分情節有三落、三起:

三落:劉邦謝罪(緩和)──項羽不怒樊噲,稱之壯士,賜酒肉,賜座──劉邦以“如廁”為名逃脱。

三起:“范增數目項王”暗示動手(緊張)──范增以項莊舞劍為由,刺殺劉邦(嚴峻)──樊噲闖入帳(緊張到極點)。

宴後5-7段(追還是不追):①劉邦趁機離席;②項王接受贈璧;

③范增砸碎玉斗。

(2)、全文以“鴻門宴”為中心,以“殺不殺劉邦”為線索,按時間順序來展開故事情節,以項羽欲擊劉邦始,到劉邦被放終;以曹無傷告密始,到曹無傷被殺終;以范增勸説項羽始,到范增怒罵項羽終。矛盾複雜,波瀾起伏,雖是節選,卻結構嚴謹,前後呼應緊密,是一個動人的完整故事。

(3)、出示鴻門宴組圖,學生結合圖片説情節,加強對課文的理解。

無傷告密;亞父定計;項伯夜訪(夜訪張良);項伯説情(項王許諾);劉邦定策;劉邦謝罪(沛公赴宴);范增示意(鴻門飲宴);項裝舞劍;樊噲闖帳(張良召噲);沛公脱險(沛公逃席)。

(4)討論: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宴會麼?

點撥:這絕對不是一次愉快的宴會,項羽和劉邦在宴會上劍拔弩張,勾心鬥角,進行了一次驚心動魄的沒有硝煙的戰爭,戰爭以劉邦勝出為結局。後來“鴻門宴”也成為了一個特定的詞語,用來比喻那些“不懷好意,設計陷害別人的宴會”。

三、分析探討,研讀文本

(一)宴前:開端(1、2段)。

1、課文第一段探討。

點撥:曹無傷是沛公的主司馬,他的告密當然不同於一般流言蜚語,於是,項羽決定“擊破沛公軍”。矛盾挑開,故事“開端”。

范增是項羽的主要謀士,他對形勢的判斷十分正確。對劉邦的用心瞭如指掌。“急擊勿失”的主張非常英明。矛盾進一步激化,情節迅速發展。

項羽接獲曹無傷的密報,當即“大怒”,這一個“怒”字內涵相當豐富。請説説其中包含了些什麼?

提示:就矛盾的焦點而言,天下雖大,“王”只有一個,就力量對比而言,項羽佔有絕對優勢,何況秦軍主力是項羽消滅的,又是楚王后裔,一個“市井小人”居然“欲王關中”,項羽豈能容忍?再説個性特徵,此時此刻,項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歷史上的那個項羽了,他本來就是那麼一個火爆漢子!

2、課文第二段寫了哪幾件事?對故事的發展有什麼作用?

點撥:第一件事“項伯夜訪”;第二件事“張良獻策”。

“張良獻策”是情節變化的關鍵,劉邦逐步由被動轉為主動,項羽終於“放虎歸山”,以致范增之謀難以實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這段文字是情節變化的關鍵。

討論:在楚王即將來犯萬分危急的形勢下,張良既不提議備戰,更不主張退軍,卻只要劉邦“往見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這是為什麼?此處行文輕描淡寫有什麼作用?

提示:“戰”必敗,“逃”必潰,兵力懸殊,士氣不同。張良過人之處在於確信項伯可以利用。他從項伯的通風報信中看出這個人十分重“義”,有恩必報,他也瞭解項伯與項羽的關係。由項伯必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準了項羽的致命弱點,雙方矛盾的焦點,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一句話就能解決問題。此處輕描淡寫更顯出張良的沉穩機警,處變不驚。(也與劉邦大驚失色束手無策形成對照。)

(二)宴中:發展、高潮(3、4段)。

1、思考:鴻門宴上發生了那些精彩的情節?請簡要歸納。

第一件事“劉邦謝罪”,第二件事“范增示意”,第三件事“項莊舞劍”,第四件事“樊噲闖帳”。

2、劉邦謝罪是否誠心,何以見得?

提示:並不誠心。迫於形勢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辭雖恭,以“將軍”稱項羽而以“臣”自稱,更強調自己“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都出於“不自願”,僥倖而已,但卻絕不認錯,更把責任推給“小人”!(這“小人”分明指曹無傷卻故意不予道破,裝出一副全然無知的樣子。)

3、“項莊舞劍”是鴻門宴上最精彩的情節,請思考:這一事件給後人留下了哪一個成語?什麼意思?

點撥:成語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意思是人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卻另有所圖。

3、“劉邦謝罪”,情節已趨緩和,“舞劍”事件發生,形勢再度緊張起來,從而引出了“樊哈闖帳”,故事推向高潮。“樊噲闖帳”是故事的高潮。課文從哪幾方面刻畫樊噲這一人物?寫“樊噲闖帳”的目的是什麼?(是不是“喧賓奪主”?)

提示:課文對樊噲這一形象的刻畫可謂濃墨重彩,形神兼備。

語言描寫:“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語句短促急迫,緊張的形勢,急迫的心態,忠勇的性格躍然紙上。

行動描寫:“帶劍擁盾入軍門”,“側其盾以撞,衞士仆地”,“立而飲之”,“拔劍切而啖之”,無所顧忌,無所畏懼,何等英武。

外貌描寫:“瞑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着墨不多,卻極為傳神。

濃墨重彩寫樊噲,既襯托了項羽、劉邦,更突出了張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關係,劉邦信而用之,項羽感其“義”,贊其“勇”,賜酒、賜彘、賜坐,張良則是“導演”兼“舞台調度”,一切全由張良策劃,讀來絕無喧賓奪主之感。

4、有人認為樊噲在席上的講話跟劉邦一模一樣,“僅是語句上稍有變化而已”,對不對?如有區別,區別在哪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

提示:兩人講話中心大體一樣,但側重點不同。劉邦側重於辯解,強調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噲則是理直氣壯責之以“義”,暗中已將項羽推向了審判台。策略上看,二者區別也明顯。劉邦之言屬於“以屈求伸”,樊噲義責項羽已是“以攻為守”了。

(三)宴後:結局、尾聲(5、6、7段)。

1、劉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佈署?是幾個人一道走的?為什麼這樣?

點撥:一是留下張良代為辭謝,二是放棄車騎、隻身獨騎,只帶四個親信隨從,三是叮囑張良,待其至軍中再入內辭謝。

這樣安排,目的在於儘快脱離虎口,擔心項羽反悔。(從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2、張良獻禮,項羽、范增二人態度分別怎樣,為何不同?

點 撥:項羽:受璧,置之坐上;范增: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

項羽對劉邦藉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於他迷信自己的武力;范增則深知放虎歸山,後患無窮,同時也為自己的意見未被採納,精心策劃的計謀破產而惱怒。

3、“鉅鹿之戰”是項羽暴興、成為西楚霸王的起點,他勇冠三軍,摧毀秦軍主力,成為眾望所歸、天下注目的英雄。“垓下之圍”寫項羽四面楚歌,慷慨別姬,最後敗亡,自知愧對江東父老,不肯渡烏江,自刎而死,悽愴悲壯,撼人心絃。而“鴻門之宴”則是項羽由成功轉向失敗的關鍵。是人們公認司馬遷《史記》中寫得最好的內容,它正確展示了項羽由盛轉衰。請同學們研究一下,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了這些轉化的趨勢?看出了項羽悲劇的預兆?

明確:①項羽在優勢下,恃勇驕橫,毫無遠慮;劉邦在劣勢下,忍辱負重,善於保存自己。②項羽剛愎自用,又拙於應變;劉邦善於採納意見,又隨機應變。③項羽用人唯親,致使謀臣不能施其謀,將士不能效其力;劉邦知人善任,謀臣能從容定計,將士能見危授命。④項羽養奸貽患,又自絕敵營內應;劉邦有奸必肅,能爭取敵營的人為自己效勞。

教師補充兩個細節:

①從座次看人物。

項羽、項伯東向坐。

按古代禮儀,帝王與臣下相對時,帝王面南,臣下面北;賓主之間相對,則為賓東向,主西向;長幼之間相對,則長者東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東向最尊,次為南向,再次為北向,西向侍坐。鴻門宴中“項王、項伯東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劉邦,張良則為侍坐。從座位可看出雙方力量懸殊與項羽的自高自大。

②羽亦軍廣武,與漢相守。數月,楚軍食少。項王患之,乃為高祖,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項王怒,欲殺之。

譯文;劉邦率軍奪取成皋,接管西楚糧庫敖倉,項羽獲知後,回師滎陽。)項羽在廣武紮營,與漢軍對峙。幾個月後,西楚軍隊糧食供給越來越少。項羽很擔心,於是做了大茶几,把劉邦的父親放在上面,派人通知劉邦説:“如果不快點投降,我就烹殺你老爹!”劉邦迴應説:“我曾經與你同時接受義帝羋心的命令,我倆約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如果真想烹殺我爹,請分給我一杯羹喝!”項羽大怒,欲下令行刑。(項伯勸阻,項羽才停止行刑。)

評價:劉邦勢力不足以戰勝項羽,此時的劉邦還在貯備力量,所以對項羽的暴行只能忍氣吞聲,只不過劉邦的處理方法與眾不同。

四、歸納整理,積累知識

(此部分具體內容在課件上,或者以學案形式印發給學生)

五、引導領悟,鑑賞形象

1、多媒體逐一展示文中出現的主要人物,引入兩方陣營的主要謀士,列舉范增、張良。

2、分析、總結範、張性格。

教師引導學生把范增、張良性格特點寫在黑板上。

從文本出發,讓學生找出文章中二人的語句,教師加以點播分析。

在分析時注意語言特點的生動性,活躍課堂氛圍,通過情景代入,讓學生領會當時人物心理。通過分析當時人物的年齡、處境、以及人物關係,來挖掘人物內心世界,充分讓學生體會人物精神所在。

3、分析、總結項、劉性格。

教師引導學生把項羽、劉邦性格特點寫在黑板上。

從文本出發,讓學生找出文章中二人的語句,教師加以點播分析。

通過幻燈片圖片的展示,讓學生更加直觀清晰的感受人物形象。

項、劉典型形象分析:

項羽:親情為上,西楚霸王,以家鄉為核心,25歲。

(1)項羽大怒曰: 脾氣暴躁。

(2)項王許諾。 叔父半夜去敵軍,項羽竟然從容應對,並且答應叔父的話,表現對叔父的尊敬。

(3)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在沒有任何人逼迫下,項羽把安排在沛公軍中的內奸直接説出,體現了項羽胸無城府。

(4)項王默然不應。 當項羽從心底原諒了劉邦後,項王並沒有決定要殺沛公,從側面也能看出對范增的默然。

(5)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 項王曰:“賜之彘(zhì)肩。” 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 跟樊噲的三句對話,體現出項王並沒有因為是敵軍將領而敵對,反而像遇見知己一般,體現出爽快大度。

(6)項王未有以應。 樊噲一語中的,切中要害,項羽不能置一詞。

(7)項王受壁,置之坐上。 當沛公溜走後,項羽並不驚訝,因為在他心中劉邦和一隻寵物沒有區別,走和留沒有本質上的不同。

劉邦:善於用人,不以尋常眼光看待別人,50歲。

(1)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體現沛公現在進入正軌,嚴肅面對當下狀況。

(2)為之奈何。 作為沛公的口頭禪,這句話體現了沛公本人雖然沒有什麼過高的才能,但是卻能夠及時向身邊的人求助,從而創立一番霸業。

(3)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百餘,體現出了沛公直接過來是為了道歉,一百多人深入虎穴,更能體現出沛公的勇氣。

(4)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體現沛公的細心,為了安全保證,再次叮囑張良。

4、項莊、樊噲等形象分析。

項莊、樊噲作為勇士雙方對比。項莊每日一劍舞,但是面對叔父的保護顯得碌碌無為。樊噲雖然賣狗肉出身,但是面對危機捨身護主。再對比中凸顯主公性格。

曹無傷、項伯對比。曹無傷為項羽內奸,卻被項羽直接出賣。項伯作為項羽季父,卻被劉邦收帳下。這更能體現出二位主帥用人的不同。項伯這一人物的出現,於項羽來説,烘托了其“家族企業”觀念,即使叔父夜奔敵軍之中,也對其充分信任;於劉邦來説,則能體現出他任人唯賢,善於把人才招致麾下,凸顯其人格魅力。

六、合作探究,明確手法

鴻門宴是一場驚心動魄的鬥爭。在那種劍拔弩張的形勢下,每個人物的性格特徵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尤其是項羽的輕敵自大、優柔寡斷,更是被描繪得窮形盡相、入木三分。作者是通過什麼手法來塑造這個形象的呢?

首先,傳神的語言和動作描寫。項羽在鴻門宴中的語言動作並不多,卻很能表現他的性格特徵。項羽聽到曹無傷的密報與范增的勸説後,大怒,決心“擊破沛公軍”,充分體現了其糾糾武夫的直率性格。可是當他聽到項伯所説“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時,又立即改變了主意,答應“善遇”劉邦,並且告訴劉邦“此曹無傷言”,以至後來樊噲闖帳,禮遇有嘉。這一切充分體現了其沽名釣譽、寡謀輕信,在虛偽的“仁義”幌子下輕易妥協的軟弱性格。宴會上范增多次示意殺劉邦,項羽置之不理;項莊舞劍,項伯護衞劉邦,他視若無睹。到樊噲闖帳,怒目而視,他不但沒有暴跳如雷,反而稱之為壯士,賜酒、生彘肩,賜坐。這又充分展現了他優柔寡斷的性格。

其次,出色的細節描寫。鴻門宴中,“項王、項伯東向坐,范增南向坐,劉邦北向坐,張良西向侍”的座次,表現了項羽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性格弱點。古人言:驕兵必敗。果然,鴻門宴上劉邦的一席謊言,竟使得他洋洋得意,失去了殺劉邦的最好時機。

此外,鮮明的對比描寫。一方面表現在項羽在殺不殺劉邦這件事前後不一的態度上,反映了他的有勇無謀和優柔寡斷;另一方面是項羽與劉邦的對比,反映了項羽的盲目自尊和夜郎自大的心理;再次是項羽與范增的對比,如結尾對劉邦所送禮物的不同表現:項羽安然收下,范增摔在地上,並用劍剁碎。范增的堅決果斷,反襯了項羽的優柔寡斷、自命不凡;范增老謀深算,更體現出項羽的幼稚輕率、不善權謀。

司馬遷用傳神的語言、生動的細節、鮮明的對比,寫出了波瀾起伏的鴻門宴,更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西楚霸王。

七、延伸拓展,提升能力

1、千秋功過世人説:後人對項羽的認識怎樣?以下三首詩均從項羽的烏江自刎寫起,但評價各異,試比較分析。

題烏江亭(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衰,中原一改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詠項羽(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點撥:杜牧認為:男兒應當能屈能伸,捲土重來。從“包羞忍恥”“捲土重來”分析入手。王安石認為:軍民離心,敗勢難回。根據“壯士衰”“勢難回”“肯與君王捲土來”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圖。李清照認為:項羽氣勢豪壯,令人敬仰。因為該詩從開始至結束都洋溢着對英雄的讚美和敬仰。

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毛澤東)

1949年4月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點撥:從詩中可以看出,毛澤東認為項羽在處理和劉邦的關係上犯了沽名釣譽的錯誤,最終落得自刎烏江的下場。這裏毛澤東引用這段歷史事實,意在號召中國共產黨人和全軍指戰員利用佔領南京以後的解放戰爭節節勝利的有利形勢,將革命進行到底,徹底消滅蔣家王朝。

小結:《鴻門宴》是《史記》中極其精彩的一篇,“史聖”司馬遷對這位失敗了的英雄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遠的人格魅力。可以説鉅鹿之戰的輝煌勝利使項羽樂觀地估計了戰爭的形勢,喪失了應有的判斷能力,也構成了他對戰爭的一種近乎盲目的自信和崇拜,鑄就了他的悲劇性格。他的精神世界裏惟一的支柱或許就是每次戰鬥贏得勝利。項羽不屑小計謀是真誠的,他夢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決一切問題,最終,項羽用性格的筆為世人書寫下了只屬於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種對自己的薄奠。無論是獨夫的剛愎自用還是英雄的顧盼無奈,無論是力能抗鼎拔山,還是烏江別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是夕陽般的英雄末路的輝煌與悲壯。

2、項、劉誰更切心意?你更喜歡哪位主帥,在日後成長過程中,更想成為哪位主帥一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