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三《變形記》精品教案(精選16篇)

高中語文必修三《變形記》精品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高中語文必修三《變形記》精品教案(精選16篇)

1.體會作品中揭示的資本主義社會的人際關係。

2.欣賞作品中極度誇張以及怪誕離奇的表現手法。

[教學設想]

1.以《促織》與《變形記》互為參照,作比較解讀。

2.針對本文篇幅長的特點,佈置預習作業如下:

①閲讀課文,能敍述大致故事情節,瞭解人物的性格特徵。

②分析主人公格里高爾變甲蟲後的心理變化,並對比家人的心理變化。

③分析荒誕的情節表現社會生活的本質。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體會作品中揭示的資本主義社會的人際關係,討論課文主旨。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在蒲松齡著名的短篇小説《促織》裏面,成名的兒子化身為一隻小小的促織,為父母帶來了榮華富貴。但是不是變化以後都能實現美好的願望。外國有個人一覺醒來變為了一隻甲蟲,他給家人和朋友帶了什麼呢?下面我們來學習奧地利著名的小説家卡夫卡的《變形記》。板書標題。

二、預讀課文

1、作者弗蘭茨·卡夫卡(1883~1924),奧地利著名的小説家,西方現代派文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見課文下面註解)補充:卡夫卡的主要文學成就就是小説,分三種情況:一是生前發表的作品,有短篇小説44篇,其中著名的有《判決》、《變形記》、《鄉村醫生》等;二是生前沒有發表的和沒有完稿的短篇小説約34篇,其中以《地洞》、《鄉村教師》、《中國長城的建造》等篇為最佳;三是生前未完稿的三部長篇小説《美國》、《審判》和城堡》。

2、關於現代派文學和表現主義

現代派文學是象徵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意識流文學、存在主義、荒誕派戲劇、新小説派、黑色幽默等各種資產階級文學流派的總稱。它發端於十九世紀末,確立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可參看本單元后的“知識短文”)。它的文藝思想可概括為:重視主觀表現,輕視客觀反映;重視藝術想象,輕視客觀摹仿;重視形式,輕視內容等。其特徵是反傳統、荒誕、意識流和象徵。

表現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盛行於西方的一個重要文學流派。卡夫卡的《變形記》、捷克作家恰佩克的劇本《萬能機器人》、瑞典的斯特林堡的劇本《到大馬士革去》等,以其深邃的哲理、新穎的形式,表現了西方現代人的異化和人失去自我的嚴重危機,而為世界讀者所矚目。

三、重點解析

1.《變形記》的情節是荒誕不經的,又是平淡而無懸念的,但整篇小説卻是生動感人的,這是卡夫卡小説創作的特點。試整理《變形記》的行文線索,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情節提綱,再品味卡夫卡小説創作的這一特點。

明確:小説分三層展開故事情節。第一層,寫格里高爾初變甲蟲,引起驚駭,遭遇驅趕。第二層,寫格里高爾蟲性人心,忍受痛苦,眷戀家人。第三層,寫格里高爾為家人所不容,深感絕望,斷食而死。小説的情節形式是荒誕的,情節內容是平淡的。小説雖然沒有設置懸念與矛盾衝突,卻精心安排了一系列的最細小的生活細節,甚至包括吃飯、睡覺、看風景、休息、爬行等,以類似自然主義的表現手法使之具體而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來調動讀者的感性認識,吸引讀者的閲讀注意力,從而構成了其獨特的藝術風格。

2.小説中格里高爾變形後,家人對他的態度,除了父親是前後一致外,母親、妹妹都經歷了一個轉變過程,你是怎麼看待他們的態度轉變的?

明確:母親的態度由牽掛到冷漠,妹妹的態度由關愛到厭棄。她們態度的變化是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真實寫照,説明在現代社會,在生活、工作的巨大壓力下,親情已不再是維繫親人關係的主要基礎,所以在格里高爾成為家庭生活的負擔後,親情必然會被利害關係擠壓得粉碎。

3.【小結】這篇小説的主題是什麼?(討論,不強求一致)

①作者通過格里高爾自始至終關心家庭、懷念親人與親人無動於衷最終拋棄了他的人情反差的描寫,揭示了當時社會生活對人的異化,致使親情淡薄,人性扭曲。

②表現人對自己命運的無能為力,人失去自我就處於絕境。

③格里高爾變成甲蟲,無利於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規律是無情的。

四、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一、二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欣賞作品中極度誇張以及怪誕離奇的表現手法。

2.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徵。

[教學重點]

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徵,學習人物描寫手法。

[教學設想]

以《促織》與《變形記》互為參照,作比較解讀。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由課後練習檢查導入。

二、預讀課文

從前面的問題探究中,我們知道了卡夫卡通過虛構格里高爾由人變成甲蟲的荒誕故事,深刻揭示了現代人的生存

困境問題,請問《變形記》用的是一種什麼表現手法?這一表現手法的好處是什麼?

明確:《變形記》用的是寓真實於荒誕的隱喻手法。與傳統的現實主義寫實手法相比,其好處在於,它使讀者在看到格里高爾由人變成甲蟲的故事後,產生一種驚異心理,會受到深深的震撼,迫使自己深入思考,從而更加深刻地、強烈地感受到現代人的生存困境。

三、重點解析

1.格里高爾變甲蟲後的心理變化大致是怎樣的?

提示:

①格里高爾突然發現自己變成大甲蟲。

他驚慌、憂鬱。他回憶過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為還清父債而苦幹、他清醒地想到起牀,趕車上班去。父親發現他變成大甲蟲,露出一副惡狠狠的樣子,趕他回卧室。他謙恭地懇求,儘快回屋,免得父親生氣。他忍辱負重,還不忘順從父親。

②為家庭經濟狀況焦慮,自我責備。

格里高爾失業在家,過着甲蟲生活,只能爬來爬去、但是,他為家庭經濟狀況焦慮還想着給妹妹實現“美夢”。他想着,父親老了,母親生病,妹妹還只有17歲。他一聽到家人出去做工掙錢,就“羞赧和傷心得渾身燥熱”。他“受到了自責和憂愁的壓抑”,“最後在絕望中,他覺得整個房間已經開始繞着他旋轉起來,便掉下來摔在那張大桌子的中央”。

③受重傷後,被親人厭棄而絕望,心態走向平和。

一隻蘋果砸在背上,身受重傷,格里高爾終於被妹妹厭棄。妹妹一再説“我們必須設法擺脱它”。格里高爾“懷着深情和愛意回憶他的一家人。他認為自己必須離開這裏,他的這個意見也許比他妹妹的意見還堅決呢”。格甲高爾異常冷靜,他在絕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死去。面對變形,面對親人厭棄面對死亡,格里高爾驚慌、痛苦、絕望,最終平靜地死去。從這一點看,他還是一個清醒、堅強的格里高爾的人格形象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掙錢養家,顯示他忠厚、善良而富有責任感的個性。一是爭取自由,還清父債而追求時來運轉,自由獨立,最終在無條與平和中追求另外一種超脱—一死亡。

2.這篇小説的心理描寫所刻畫的格里高爾的心理經歷,有何表現意義?

格里高爾同家人應該互相熱愛,互相幫助。可是,親人們認為格里高爾不能再養家,把他看做累贅最終拋棄了他。格里高爾死去,親人們也不悲痛,反而去郊遊。在資本主義社會,在機器生產和生存競爭的高壓下,人被異化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現實世界。現實世界容納不了人格里高爾變成甲蟲,這也是一種象徵,象徵人的異化,人性異化,人際關係異化。

3.以《促織》與《變形記》互為參照,作比較解讀。

《促織》是現實主義的作品,但蒲松齡在無意間已隱約觸及到了“人被異化”的問題,成名之子作為人的時候沒有價值,魂化為蟋蟀卻有了價值,讓這個山窮水盡的倒黴人家否極泰來。蟋蟀原是玩物,而作品中人卻成了可憐蟲,任由蟋蟀來主宰自己的命運。這種人與物間的不正常關係不也符合馬克思所作的“異化”解釋嗎?而卡夫卡作為現代主義中表現主義的代表,是有意識地以變形手法,集中深刻地揭示了現代社會中普遍的人成為非人,人被異化的現象。

兩部作品雖相隔兩百多年,卻遙相呼應,都揭示了在不合理的社會中“人的異化”的悲劇。

四、佈置作業

1.以《守財奴》與《變形記》互為參照,作比較解讀。

2.隨着對外開放和社會發展,我們國家也進入了現代社會、商品經濟社會,我們的生活中、社會中有沒有“變形”現象?請你聯繫現實談談對主題的理解。

提示:①學生變成了分數的奴隸,唯分是求,因分變形。② 商人不擇手段追求利潤,拋棄親情、愛情、友情。(商人重利輕離別)③ 人們看領導臉色行事,唯唯諾諾,謹小慎微。④“久病牀前無孝子”的傳統觀念,現代社會“孝”更趨淡薄。

高中語文必修三《變形記》精品教案 篇2

第一課時

▲研讀首段,體會變形為甲蟲的特點。

1. 肚子的膨脹,給讀者造成一種緊張感。

2. 大軀體和細得可憐的腿,兩者之間的對比構成喜劇效果。

▲環顧房間,那張獨特貴婦人的畫,在作者筆下,給讀者一種三維效果。

▲氣氛、心情已有定調(陰暗下雨的天氣):陰鬱的心情,欲擺脱心事,好好再睡一會兒,但卻完全辦不到,因為他習慣於向右邊睡文筆上起了小波瀾。

▲仔細體會主人公格里高爾薩姆沙的艱難:

1.翻身的艱難(他試了大約一百次,不管他怎麼使勁撲向右邊,腿怎麼拼命的掙扎,擺盪後仍是仰姿)

2.求生的艱難:

a. 職業累人(長年奔波,睡眠不足,精神不佳,缺少朋友,不受尊重,壓力很大)

b. 債務壓力

c. 不公平的待遇(失業威脅)

3. 起牀的艱難(注意一系列動詞):

扒(慢慢移向門口) 撂撲靠直(休憩片刻,緩口氣)

4.的艱難:

a. 用嘴轉動鑰匙(無牙齒)

b. 用下顎咬住鑰匙(受傷:棕色液體流淌滴落)

5.退回房間時的艱難。

▲小結筆法:格里高爾艱難的動作及其整個過程,作者卡夫卡是用慢鏡頭連放和放大鏡描述的。

▲ 作業:請指明格里高爾的為人。

第二課時

一. 研究格里高爾的人際交往:

(一) 與公司同事的交往:

1. 老闆(憤怒,不平等)

2. 祕書主任(求人求情,唯恐砸飯碗)

(二) 與家人之間的交往

a.平時對工作,家人跟自己的認識不同(他們以為進了保險箱)。

b.變形後,格里高爾遭嫌棄:父親噓噓聲驅趕(表厭惡);懸空顫抖被使勁推了一把得救,而且血流如注,跌進房裏(需品味用詞,不無諷刺)。

c.變形前,支持妹妹實現夢想父母連聽都不願意

提示:人與蟲的差異,構成小説的戲劇性衝突。

二. 討論:

1.格里高爾的父母妹分別是什麼樣的人?

父母庸俗實際。父殘忍虛榮,責任感不強;母懦弱善良;妹聰明耐勞,善解人意,勇敢堅強,不無冷酷。

2格里高爾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形象?

誠實、本分、善良、忍耐、勤勞,很有責任感,愛家愛親人,忠於職守,頗善解人意。即使變蟲了,也不願給親人增添痛苦的一個小人物。

三. 研究筆法:

▲(交流讀書體會)小説巧設懸念,波瀾迭起。

提示:

1.把這一切晦氣事統統忘掉吧,但是這件事卻完全辦不到因為他習慣側向右邊睡,可是在目前這種狀況下竟無法使自己擺出這個姿勢來。

2.用嘴轉動鑰匙,遺憾的是,他似乎沒有什麼真正的牙齒。

3.格里高爾為保住飯碗,必須挽留、安慰、説服祕書主任,並在最後博得他的好感,要是妹妹在這兒就好了!她聰明,當格里高爾還心平氣和地仰卧着的時候她就已經哭了。祕書主任,這個愛好女人的人,一定會受到她的駕御。她就會關上寓所大門,在前室裏勸他不要害怕。可是妹妹還就是不在(又一變)

4.格里高爾讓這噓噓聲搞的心慌意亂。他已經幾乎完全轉過身來了,可是他卻始終聽着這噓噓聲,竟暈頭轉向,又轉回去了一些。(又一變)

▲ 以上可示範一二,其餘讓學生自己找尋。

小結:善於變化、一波三折的文筆。

四. 作業:如何理解父親口裏發出的噓噓聲?反映出他怎樣的心態?

第三課時

研讀、探討父與子之間的衝突。

一. 體會格里高爾退回房間去的艱難,理解他自覺體諒他人心情的性格。

1.父親操起手杖,揮舞一大張報紙,跺腳驅趕。

2.格里高爾百般請求,謙恭地轉動腦袋,仍然無濟於事,父親只是一個勁兒拼命跺腳,無情地噓噓驅趕,簡直髮了狂。

3.格里高爾沒練習過後退(又起波瀾),隨時會被手杖一擊致命;因倒退起來連方向也掌握不了而驚恐,確實退得很慢。

4.他一面始終不安地側過頭去瞅着父親,一面開始儘量迅速而其實是很緩慢地掉轉身子。父親還時不時遠遠地用手杖指點他旋轉動作。

5.腦袋太寬,擠不進去,父親沒耐心給他開另一扇門,也決不允許格里高爾繁瑣的準備,現在他反倒大聲嚷嚷着把格里高爾往前趕,彷彿進門沒有絲毫的障礙。

6. 格里高爾不顧一切擠進門,拱起一邊身子,擦傷腰部,卡住,細腿懸空顫抖。父親一推的救命,不無諷刺。

7.品味以下動作:跌進房門房門在手杖的一擊下砰地關上了格里高爾在房間裏爬行(體現憂愁的心態)。

二. 提示:

讀者(還有主人公)現在可以從格里高爾的小房間的暗處這個視角來審視家人真實的內心世界,進而領略人情世態了。

三. 精讀他將那頂繡有金色交織字母,大概是一家銀行名號頭個字母的下襬往後一甩,雙手插在褲袋裏,板着面孔朝格里高爾走去。不過他卻把腳抬得老高,格里高爾吃驚地看着他那巨大的靴後跟。(P95)

(一)讀時體會:

1.跌跌撞撞往前衝

2.輕輕拋出飛下定決心要轟炸他

3.也不好好瞄準扔將出來不太用力輕輕觸着滑

4.砸簡直陷進難以置信的疼痛釘六神無主地癱倒投出最後一瞥

5.用力拍開尖叫絆着衣裙向父親撲過去(精確傳神)緊緊地摟住她格里高爾的視力已經衰退(昏厥)

a. 冷靜、客觀的敍述視角(需研究)

b. 作者把這段精彩的特寫鏡頭加以放大,製造懸念(因此他便在父親面前奔走,

父親站住就停下,只要父親一走動便又急忙向前奔走。他們就這樣在房間裏轉了幾圈)。小説中的懸念有時是驚歎號,有時又是問號,頗有戲劇性和喜劇效果。

四. 作業:請解讀P95這段文字,概括其大意。

① 格里高爾生命垂危(釘最後一瞥視力衰竭)

② 遭受父親(以後還有全家)的虐待

③ 母親身穿內衣只為了在失去知覺時好讓她呼吸舒暢些,妹妹已解開母親的

衣服,奔跑時衣裙一件接一件地滑落,絆着衣裙向父親撲過去,緊緊摟住

(滑稽:痛苦得可笑,欲哭無淚,欲哭反笑。)

第四課時

▲體會對比手法的運用:

1.父母與兒子之間的差異(對待工作的認識、對待債務的態度上的對比);

2. 父與子之間作為人與蟲的對比(稟性上的差異,微弱的生命力與大靴子跟底對比);

3.母女之間在照顧格里高爾表現上懦弱與勇敢(少不更事)的對比:母親也興沖沖叫喊着過來,到了格里高爾的房門口卻悶聲不響了。(前後對比)

4.父親的變化:

a.他的噓噓聲,格里高爾有不是父親的感覺;

b.父親肖像、習慣、神態上的前後對比(學生找出相關內容):可是現在他身板挺得相當直,穿一身繃得緊緊的金鈕釦的藍制服,平時亂蓬蓬的白髮梳成了整整齊齊、油光閃亮的分頭。

c.回憶裏在一年難得的幾個全家人一起散步的星期天以及重大節日裏,他在其實已經走得很慢的格里高爾和母親之間總是還要走得更慢一些,裹着他那件舊大衣,小心翼翼拄着枴杖艱難地向前移動步子。懸念:格里高爾和母親為什麼走得很慢?(為了照顧他這個老父)

5.格里高爾本人的前後對比:他尤其喜歡倒掛在天花板上一陣輕微的震盪貫穿全身(正常工作時緊張忙碌與此時放鬆的神經狀態想比較;性格由自尊要強變為自輕自賤;待遇上,門由關變為打開)

6.全家人的變化(經濟生活上失去格里高爾,自食其力;過去時常回憶起家庭裏的閒談温馨與温情脈脈,眼下大難降臨時家人的沉默氣氛)

▲ 小結:差異構成衝突(戲劇性)。

▲ 討論解決兩個懸念:

1.吃了一個多月苦頭的重創的紀念品彈片(蘋果)為什麼沒有人(敢)取走它?

2. P98底部父親睡醒又睡時的描寫,富有戲劇性特色。為什麼母親和妹妹則神色疲倦地相視一笑?

(眼下家裏相安無事,母女倆相互鼓勵、安慰,為親人之間暫時沒有敵意而慶幸,希望肇事的父親昏睡這樣的狀況持續下去。)

▲ 交流讀後感

1.作品內藴着一種人道主義的精神(比照殘疾人);

2.妹妹的觀點(如果人們已經不得不在幹着這麼繁重的工作,那麼人們就不能還在家裏忍受這沒完沒了的折磨。我們照料它,容忍它,仁至義盡了。)簡直是存在主義哲學的闡釋。

3. 作品細節翔實、逼真,揭示了一種殘酷的藝術真實。

▲ 作業:小説還可以你成什麼標題?原標題好在哪裏?

第五課時

▲ 引導體會以下語句:

1.和他達成一個協議(多麼荒.唐)

2.我們這麼久一直相信這一點(按:這是格里高爾的念頭),這是我們真正的不幸。人和這樣的一頭動物是不可能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按:自願跑掉)我們就沒有哥哥,但是能繼續生活下去,會緬懷他。存在注意的一套説辭,資本主義社會的真實世態。

3.妹妹尖叫,甚至離開母親,簡直是推開了她的扶手椅,彷彿她寧肯犧牲母親也不願待在格里高爾身旁私的,父親只是由於她的態度才情緒激動起來,像是保護妹妹私的在她身前略略舉起雙臂(按:作者具有冷峻而又嘲諷的眼光)

4.格里高爾引人注目的轉身,很艱難的轉身動作用腦袋來幫忙。母親伸出並併攏周圍雙腿,躺在她的扶手椅裏,她疲憊不堪地幾乎合上了眼睛。(按:精神上受盡折磨)

5.脖子變僵硬,瞥,細腿頓時都發軟妹妹靈巧敏捷

6.他懷着深情和愛意回憶他的一家人,一直處於這種空洞與平和的沉思狀態中。(如何理解空洞?)

▲ 品味語義:

1.老媽子來時純粹由於力氣大和性子急,乒乒乓乓摔門,整幢寓所裏她一來別人就再也甭想睡安穩覺(具有幽默意味)

2.逗格里高爾發癢不起作用時,她火了,便使勁捅了捅格里高爾的身體,吹了一聲口哨,沒有多耽誤時間,扯着大嗓門朝黑暗中嚷嚷(語言具有調侃意味,嘲諷戲謔口吻)

3.夫婦倆先從老媽子帶來的驚嚇中鎮定下來(敍述語言高度理智)

4.太太掛出一絲憂鬱的笑容,葛蕾特依依回頭,清新的空氣中卻已透着些許暖意;先生身穿號衣,挽着妻女,哭腫了眼睛,時不時將臉貼在父親胳臂上(作家的文筆像萬能的上帝在嘲笑人世間的一切)

▲ 提請思考:

1.老媽子作為怪人,很有意思的帽飾,在主人面前晃萊晃去,更可想見薩姆沙先生的厭惡心情。

2.老媽子笑眯眯地簡直連話都説不連貫了:似乎有點誇張。

3.老媽子煞有介事急欲説完她料理的後事,可是家人反應如何?母女倆向她們的信埋下頭去。淡淡一筆,勾畫出她們對親子親兄的冷漠,不關心親人的後事。先生髮現老媽子就要開始詳細描敍一切,便伸出一隻手果斷地阻止她。(同樣是冷酷,不關心兒子!)

4.通過老媽子想講而主人不想的對比(老媽子的生氣),體現多麼高妙的虛構處理。

5.P100因為老媽子似乎又擾亂了他們剛獲得的寧靜:良心上過不去。

6.好幾個月沒這樣做了這輛電車裏只有他們這幾個乘客,温暖的陽光令他們舒舒服服地靠在椅背上談着未來的前景因為格里高爾,使他們喪失了温暖和未來。

7.三份差使是什麼?(父銀行雜役;母時裝店內衣縫紉工;妹零售商店售貨員)

8.作品中有新生活的伏筆與照應交代,出現兩次,你能找到嗎?(結尾父母妹的新生活與格里高爾變形後的新生活)

▲ 研究結尾:

1.格里高爾死了。父、母、妹開始過着自己養活自己的新生活。是不是本該如此?富含哲理性。

2.結尾處有什麼寓意?(生活,是鐵定的規律。)

3.關於主題,有人認為格里高爾變形甲蟲,無利於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規律是無情的。

▲ 作業:

1.用框形圖切分短語:他受到自責和憂愁的壓抑看有沒有不同的切分和理解?

2.解決懸念:老媽子到底是怎樣處理掉那玩意兒的?

▲結束語:我要高聲地問:格里高爾!你在哪裏?

高中語文必修三《變形記》精品教案 篇3

一、簡介

1、作者介紹

弗蘭茨•卡夫卡(1883-1924),奧地利小説家,與法國馬塞爾•普魯斯特、愛爾蘭詹姆斯•喬伊斯等並稱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他的短篇小説《變形記》等和長篇小説《審刺》《城堡》和《美國》影響很大,被譽為“20世紀最優秀的作家之一”,認為“他與我們時代的關係最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亞、歌德與他們時代的關係”。

卡夫卡出生在一箇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猶太籍百貨批發商人,專橫、粗暴,是家庭的“暴君”。卡夫卡取得法學博士後在一家意大利保險公司工作。1917年開始患結核病,只活了41歲。曾三次訂婚,又三次主動解除婚約,一生未婚。

卡夫卡自幼喜愛文學,閲讀和研究大量文學和哲學著作。他對中國的文化懷有特殊的興趣,有人説他是“西方唯一中國式的作家”,他鑽研過中國哲學,喜愛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

2、作品特色介紹

卡夫卡的作品表現了“異化”和“悖謬”的哲學命題。“異化”指“物對人的統治,死的勞動對活的勞動的統治,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馬克思語)。《變形記》則描寫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現象,人創造的“物”如金錢、機器、生產力方式,作為異化的統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對立,它們操縱人,人成了不能支配自己的奴隸,也就是“非人”,“非人”與動物有何區別?變成“甲蟲”也就很自然了。把虛幻的離奇荒誕現象和現實的本質真實結合起來(用現實主義手法寫非現實主義的內容),這就構成了“卡夫卡式”的小説。

“悖謬”指“一個事物兩條邏輯線的相互矛盾與抵消”,如《變形記》中的格里高爾對父母和妹妹有着深深的親情,可是變甲蟲後,他的親人着急的是他不再能為家掙錢,甚至成了“家醜”和“家庭負擔”,於是誰也不同情他、憐憫他,要把他“弄出去”,他在孤獨中悄然死去,倒使家裏人如釋重負,開始“新的生活”。

卡夫卡的小説具有荒誕性的特色,表現在情節與人物行為上出現違反常情與理性的情況,但其中又包含真實性,即從社會現象來看,又是正常的、可能的、現實的。如“突變甲蟲”事,既符合“突發事件”的社會現象可能性,又符合資本主義社會在機器生產生存競爭高壓下,人被異化,人性異化,人際關係異化的社會現實的本質真實性。此外,在整體的荒誕情節中,又有細節真實和心理真實的內容。如變甲蟲後的行動,符合甲蟲習性;而思想情感與人物相合。

3、時代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蕭條,社會動盪,人民生活困苦。一些思想敏鋭的藝術家認為世界是混亂的、荒誕的,他們著書批判資本主義的人際關係,批判摧殘人性的社會制度,現代主義文學產生了。現代主義文學作品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人際關係的冷酷,人對社會的絕望,藝術上使用極誇張以至怪誕離奇的表現手法,描繪扭曲的人性,表現人的本能和無意識的主觀感受,開掘個人的直覺、本能、無意識、夢幻等言行心理。

《變形記》創作於1912年,發表於1915年,課文節選了原小説的一半內容。

二、課文內容

1、內容結構

小説分三部分(用一、二、三標明)。

第1部分,寫格里高爾變甲蟲,驚慌而憂鬱;父親發現後大怒,把他趕回卧室。

第2部分,寫格里高爾成了全家的累贅,父親、母親、妹妹對他改變了態度。

第3部分,寫家人忍受不了格里高爾這個負擔,妹妹提出把他弄走;格里高爾又餓又病,陷入絕望而死,家人開始過新生活。

2、情節線索

情節的發展由兩條線索交互展開。

格里高爾的線索:變甲蟲——成累贅——絕望死

家人的線索:驚慌同情——厭棄憎恨——解脱喜悦

3、人物形象

主人公格里高爾是個當時社會的小人物,父親破產,母親生病,妹妹上學,沉重的家庭負擔和父親的債務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他拼命幹活,在公司受老闆的氣,指望還清父債後辭職。對父母,他是孝子;對妹妹,是好哥哥;對公司,他是好職員。變甲蟲,他還為還父親債擔憂,眷戀家人,甚至為討父親歡心而艱難地爬回卧室。這樣善良,厚道而又在責任感的人,最終被親人拋棄。格里高爾的悲劇是令人心酸的,具有豐富的社會內涵。

4、主題

通過格里高爾“變形”前後的經歷以及家人親情的變化,批判了當時社會生活對人的異化、人性的異化、人際關係異化的社會現實。

5、寫作特點

體現了“荒誕性”包含“真實性”的特點。具體分析見前“作品特色介紹”。

作文題:

以“偶然”為話題寫一篇作文,800字以上。

不如一隻蚊子

高三(8)鄒菁菁

先説説:“蚊兄”的光輝事蹟吧,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其它蚊子都被蚊香薰得暈頭轉向,不知所之,唯有他清醒地找準目標,在我的胳膊上狠狠地叮了一口。

可為什麼被叮了,我還是稱他“蚊兄”呢?因為我想到:有時自詡為天地之王的人類,竟還不如一隻蚊子。

可不是嘛!巴爾扎克就説了:“第一個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聰明人,第二個再這樣形容的是傻子。”可人類中這樣的傻子實在不少,人家做什麼,他們就做什麼。於是書店中常掀起一陣陣“科普潮”、“米蘭•昆德拉潮”、“老莊潮”,可買回家後,又有多少人真正靜下心來去品味書中真諦呢?於是在電視上我們就能看到一羣羣瘋狂的“追星族”,對明星們簡直是五體投地一般崇拜。於是在街上就常有密密麻麻的圍觀者,他們有時甚至在犯罪面前也只是看客,沒有人願意見義勇為。這些人確實不如我的“蚊兄”。

吠形吠聲也就罷了,因為要改正並不難。只需做之前先捫心自問:這樣做是否出於本心。

然而,我的“蚊兄”的最可貴之處是:不在蚊香中迷失自己。換成人類的詞彙,即:不在錯誤的氣氛中迷失。

“氣氛”實在是個可怕的詞。因為什麼事一旦成了氣氛,做的人就不止一百二百,而是幾乎人人如此了。而萬一這氣氛不幸是錯誤的,那麼後果用“誤國誤民”形容不為過。在這種錯誤的氣氛中保持獨立清醒的人是大英雄,而火上澆油且樂此不疲的人是敗類。

屈原説:“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魯迅不但自己清醒,且用自己的一枝筆去喚醒國人;拉斐爾畫出人類的美,讓人們從仰慕天神轉而仔細審視自身的美。 他們都是在錯誤的氣氛中站得住並且努力抗爭的真英雄。

日軍侵華時,有軍官以殺人取樂,還展開殺人競賽。他們失去人性,視人生命如同草芥。日本軍隊中竟沒有人以此為恥,更不用説制止暴行。在當今和平年代,仍有很多日本人受蠱惑,大放反華厥詞。像這般的人不會獨立思考,真是可恨、可悲、可憐。恐怕連我的“蚊兄”也瞧不起他們。

在錯誤的氣氛中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我認為這是人最可貴的品質了。隨波逐流,代價一定是慘重的。

我們人應該常想一想:自己是不是連一隻蚊子也不如?

[評語]:這篇作文寫得很機智。從挨蚊子叮一口想到這個“蚊兄”“獨醒”,進而聯想到世上之人無主見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亦步亦趨之現象,批駁此類人“連一隻蚊子也不如”。文筆很老辣,亦非一日之功。

高中語文必修三《變形記》精品教案 篇4

對於教師來説,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新時代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學習型教師,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我,有夢想、有激情,能創新,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我從不放鬆對自己的要求,雖説我還不是一位具有專業水準的優秀教師,但是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在教學實踐中我也逐步成長併成熟起來,使我越發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了更深刻地瞭解,並由此產生了強烈的責任感。為了對自己做出較為完整的、綜合的評定,滿足獲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潛力,使自己能夠快速的成長起來,我制訂了個人的發展計劃。

一、教學現狀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熟練地運用現代教師媒體,對探究教學理念也有着一定的理解,但在教學知識系統結構、課堂教學氛圍的調控、教學流程的設計、學生的學習行為管理、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等等方面都不大能得心應手。如何發揮課堂的最大效用,成為每一位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這無疑要求教師對於學生已有知識理了如指掌,在課堂中突出重要教學內容,這對任課教師的高要求也成幾何倍數增長,而對於一個經驗尚欠的教師而言,更是嚴峻的考驗。

二、自身成長素質

我是一名已經工作6年的語文教師,在自己的崗位上認真工作,熱愛我的學生。在這些時間裏從身邊的點滴小事中我深刻領會了教師的真正涵義,也從許多身邊優秀的教師身上感受到什麼是奉獻、敬業、忘我、什麼是勤勤懇懇,紮紮實實,腳踏實地。

在這些年裏我認真備課,備學生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認真寫好教案。努力增強上課技能,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學得愉快。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反思日記。認真完成學校領導交給我的任務,虛心向各位老教師和優秀教師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並注意不斷閲讀有關教育教學理念和實踐的書籍,充實自我,積極參加學校和進修學院組織的聽課活動。經過各位教育前輩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我的課堂教學能力有所提高,自己也常練基本功,具備了一個語文教師良好的自身素養。

三、分項目標和任務

1、教學方面:

(1)創設條件,啟發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訓練。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建立民主的師生關係,鼓勵探究,儘量為每個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多表揚少批評,講究教學藝術,敏感地捕捉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時機,幫助學生走向成功。

(2)激發潛能,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訓練。通過盡心設計,誘發問題、誘發聯想、求異求佳等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培養髮散性思維,發揮創造性潛能。

(3)培養創新能力。在今後教學過程中提供各種機會讓學生參與活動,多提供給學生説的機會和課堂閲讀的機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方法,拓寬知識面,促進思維發展。在此基礎上使自己的課堂教學不斷成熟,能夠爭取在每學期上好一堂研究性的公開課,爭取在各個級別的教研比賽中進行參與並獲得獎項。

2、教育和班級管理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利用自己的課堂教學激勵學生奮發向上,努力營造一個和諧、健康的學習氛圍,自覺做行規的執行者,衞生的捍衞者,集體利益的保護者,真正成為符合時代要求的合格的中學生。利用社區、家庭、家校互動等教育資源,以團隊活動、社區服務、家庭參與等多種手段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向班主任導師學習,在學習中創新班級管理方式,能夠積累班主任的工作經驗,做好記錄寫好德育論文和學生的成長典型案例。

3、輔導學生的目標:作為一名普通高中語文教師,我首先要達成的目標是使學生以優異的成績完成畢業會考,使高三的學生在大學聯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其次,是在區級高中生作文比賽和古詩文大賽中使更多學生能有出色的成績,最好是榜上有名。

五、具體實施措施:

1、勤於學習,豐富自己的價值追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玉,可以剖金。學習,可以使我們瞭解前人和他人,瞭解過去和未來,對照反思自我,從而獲得新的生成。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我還要認真地學習一些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等理論知識,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充分的發展。多學習理論知識,這樣我才能在事業中有所發展,有所提高,有所創新。在工作中,我要和同事們和睦相處,真誠地對待每一位同事。在學生中,我要做他們的表率,用我的行動和我真摯的愛來啟迪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學習。

2、認真實踐,注重提高,提升專業素養,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1)精心備課:首先,備教材。要反覆地看教材和輔導材料,吃透教材的組織結構,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其次,備學生。充分了解班內的每個學生,通過多接觸、多談心、多融洽的手段和方式弄清每個學生的興趣動機,接受能力,理解水平,個性差異;弄清班級間的整體差異和班風特點,然後“以學論教”和“因材施教”。最後,備教法。立足於“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優選教學方法,認真創設情景,設計有效問題。努力做到寓教於樂,讓學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識,在輕鬆中掌握知識和學法,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物理素養。

(2)完成相應的師資培訓計劃。

(3)堅持閲讀專業相關知識的書籍,及教育教學理論書籍,並且廣泛瞭解其他專業的知識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從努力從各方面充實自己,以不斷給學生新信息、新知識,使課堂教學常教常新。

(4)加強橫向學習,向老教師及同行虛心求教,學習她們先進的教學理念和豐富的教學經驗,以求能取長補短。(5)多聽其他學科的課,瞭解相關的學科知識,並且瞭解學生在其他學科上的情況及學習中的困難,嘗試整合教學,將各種知識從自己的課堂上自然的傳遞給學生。

(6)爭取機會多出外聽課,從中學習別人的長處,領悟其中的教學藝術,力爭在三年內形成一套屬於自己的教學方法,成為一名有自己思想的教師。

(7)爭取每學期上一節校級公開課或者區級公開課。

(8)充分利用網絡及他人資源,豐富自己的教學資源。爭取經常在名優教師論壇交流,以完善自己的教學手段。

高中語文必修三《變形記》精品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 誦讀品味,把握詞人的思想情懷。

2、 體會作者生平遭遇與創作的密切關係。

3、 抓住意象,體驗意境,瞭解李清照詞的婉約風格。

4、通過本詞的學習,掌握鑑賞詞的一般方法,並學會運用。

教學重難點:

1、 瞭解個人生活遭遇與作品創作的密切關係。

2、 學習作者從日常生活中提煉生動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來表現心境方法。

3、 體會詞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下讀一讀,議一議,品一品。教師為學生的情感體驗給予一定的指導,對學生的發言作好點撥、補充和總結,充分發揮教師的課堂主導作用。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純粹的眼淚。”眼淚和愁情是文學永恆的主題。輕拂歷史的塵煙,漫步文學的殿堂,無數的詞人詩人,寫着無數的悲懷愁情的詩詞。(讓學生回憶有關“愁”的詩詞名句)。教師總結:真是愁有景,愁有聲,愁有淚;國愁、家愁、情愁,怎一個“愁”字了得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被詞評家譽為“寫愁第一高手”李清照的情感世界,用心靈來聆聽、來感受濃縮了她一生痛楚的千古絕唱《聲聲慢》吧!

二、 作者簡介,學會“知人論世”

1、先讓學生回答教師做最後總結,強調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嶺。

(出示幻燈片李清照簡介)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門世家,父親李格飛師從蘇軾,著名經史學家;母親王氏也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能詩能文;李清照從小耳濡目染,也聰明伶俐,善於音律,能詩作詞。18歲嫁給門當户對的太學士趙明誠為妻。兩人情趣相投,你吟詩來我作對。趙還熱衷與金石的研究,李還與其共同致力於金石書畫的蒐集整理,夫妻感情篤厚,家庭美滿幸福。

(後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兩年後(1127年)北宋滅亡。從此,李的個人命運也隨着國家命運的改變而改變。李一家被迫南遷避難,兩年後(1129),其夫趙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個人,此後生活一直不如意,經歷了珍藏多年的金石書畫丟失事件、再婚離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嚐盡了顛沛流離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國之恨。

李清照的詞前期多寫大家閨秀的生活情趣、閨怨離愁,風格清新婉麗;後期的詞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詞風而充滿了哀婉淒涼,多寫其悼亡之悲、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

2、讓學生分別猜出《如夢令》《一剪梅》《聲聲慢》屬前期還是後期作品,以加強學生對作者早晚期詞作迥然不同的風格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明白,鑑賞詞要聯繫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時代背景,要知人論世,不能孤立地解讀文本。

(出示幻燈片,顯示前兩首詞)

三、整體感知

1、學習詩歌,很講究誦讀。況且《聲聲慢》又是一首詞作。我們知道,詞極具音樂性。先讓學生自由朗讀一下這首詞,邊讀邊揣摩,怎樣朗讀才能表達出詞人的感情。

2、提問:朗讀《聲聲慢》時的感情基調是什麼?學生髮言討論,互相補充印證。

明確:愁苦。

3、讓學生自由發言,歸納出本詞的朗誦方法並作示範朗讀。

4、全班同學按以上幾位同學總結的方法齊讀全詞。充分發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特點。

5、(出示flash朗讀課件),聽範讀,讓學生在對比中明白自己的不足。

教師總結:誦讀不是比誰的氣門長,不是看誰嗓門大。誦讀有一定的藝術性要求。我們應當以一種和文學作品所包含的情緒相協調的感情來掌控好我們的聲音。誦讀時還應儘快進入角色,設身處地,想象自己現在就是孤苦零丁、悽婉哀絕的李清照。

四、深入探討,理解意象

1、提問:請大家找出詞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明確:“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出示幻燈片,顯示板書)

2、詞中描寫了哪些場景?面對此情此景,你認為作者當時的心情會怎樣?

明確:

淡酒澆愁

秋風急吹

徵雁南飛

黃花憔悴

獨首窗兒

雨打梧桐

(出示幻燈片,顯示板書)

3、過渡:是啊,面對“秋風”“徵雁”“黃花”“雨打梧桐”等極易讓人憂愁的景象,詞人怎能不愁呢?更甚者,連“愁”字都無法表達她憂愁之心。這種把詩歌中的形象、景象與作者的思想情感融合而形成的藝術境界,我們稱之為“意境”;其中用來表達情感的形象與景象,我們則稱之為“意象”。可以説,在詩詞鑑賞中,通過把握意象來理解情感,是我們詩詞鑑賞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考慮到高一學生較難理解“意象”,在教學中用探討的方式在無意識中讓學生意識到“意象”在整個詩詞鑑賞中的重要地位並學會運用。)

(出示幻燈片,顯示板書)

4、 本詞寫了哪些典型意象?怎樣表達詞人內心的愁苦?

明確:淡酒,秋風,過雁,梧桐,黃花,細雨。

教師示範分析“過雁”這一意象後讓學生自己討論解決其他意象是如何表達詞人內心的愁苦,老師適時點撥釋疑。

(出示幻燈片,顯示板書)

五、鑑賞品味。

讓學生説説《聲聲慢》裏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或感受最深的意象。

六、師生總結詞的鑑賞方法

1、熟讀成誦

2、知人論世,聯繫詞人的生活遭遇來鑑賞。

3、抓住詞中選擇的意象來鑑賞。

(出示幻燈片,顯示板書)

七、聯想拓展,體驗創造美。

請同學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來創造美。1、讀或唱。

2、寫對聯,賞意境。

上聯:月滿西樓,落花流水寄綿綿情思

請同學們據《聲聲慢》的意境描寫對出下聯。可以相互討論,集中集體智慧。(多媒體呈現上聯。)

學生討論醖釀後,交流發言。教師隨機評點三至五名。示例並品讀:

月滿西樓,落花流水寄綿綿情思

雁過南窗,梧桐細雨寫點點離愁

(出示幻燈片,顯示佳作)

3.請大家用幾句詩意的話寫寫自己的酸甜苦辣,試着使用“借物言情”的寫法。

八、佈置作業

為了幫助同學更深入地瞭解李清照,我選了幾首李清照的詩詞作品,同學們可以任選一首,運用所學方法鑑賞評析。

九、課堂小結

教師自作一首小詩,師生共讀一遍表達我們對一代才女的鐘愛和敬仰。

冷月花魂李清照

生活不幸詩家幸,

一路坎坷一路歌。

身在江南思歸去,

心向故土度進退。

梧桐細雨藏離愁,

天接雲濤溢豪情。

清麗婉約溢芳馨,

自是花中第一流。

(出示幻燈片,顯示詩作)

高中語文必修三《變形記》精品教案 篇6

學習目標:

1、疏通課文,整體感知這首古代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反覆誦讀課文,深入理解詩歌中反映的社會生活和作品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

3、背誦並默寫課文,歸納《詩經》的藝術特點,鑑賞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

學習方法: 頌讀法;討論法;文本研習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知識前提詳解

1、作者作品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所編定而成。《史記•孔子世家》説:

“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於禮義。……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認為,現存的《詩經》基本上經孔子刪汰選編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政治上主張嚴格遵守“禮”,特別強調“仁”,對我國古代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整理編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詩經》《尚書》《禮記》《樂》《周易》《春秋》。其言論,主要記載在《論語》中,其思想,從漢朝後,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2、背景介紹

《詩經》的305篇詩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產生於今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大體上説,《風》是民間樂歌,《雅》是宮廷樂歌,《頌》是宗廟樂歌和舞歌。《風》的絕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代表了《詩經》得最高文學成就。這些產生於民間的作品,或揭露當時的社會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現勞動生活的苦樂,或描述愛情婚姻的悲歡,從各個側面廣泛的展示了古代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圖景。

3、相關資料

《詩經》的語言特點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常常採用重章疊唱的形式,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彙。《詩經》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的起點。

《詩經》的重章疊唱及表現手法

《詩經》善於運用重章疊唱來表達思想感情,即重複的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歎的效果。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更充分的抒發了情懷。

《詩經》裏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所謂“賦” 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比”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詩經》中的“興”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藉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並無意義上的關係,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

二、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尤其是重點字詞,句式,文章大體翻譯。

1.學生朗讀,整體把握。

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了什麼樣的主題?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裏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裏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譯文:野豌豆苗採幾把,一些豆苗已長大。説回家啊難回家,歲末又將來臨啦。沒有屋來沒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沒有空閒坐下來,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採幾把,豆苗柔嫩剛發芽。説回家啊難回家,心總憂愁總牽掛。憂心如焚烤豔陽,又餓又渴實難當。戰事難將帳安定,無人歸家問音訊。

野豌豆苗採幾把,豆苗莖葉老又硬。説回家啊難回家,轉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沒有一處可休閒。憂心積鬱成久痛,只恐死訊往家送。

路邊何花爭嬌豔?白棣花開一片片。路邊何車真威武?將軍出征將路堵。戰車前方套上馬,四匹馬兒真高大。如此怎敢圖安樂?一月捷報一籮籮。

趨車策馬徵四方,馬兒強健勢浩蕩。將軍樹威車旁立,兵士也靠車隱蔽。四馬雄威多整齊,雕弓箭袋不曾離。哪敢一日不戒備?匈奴戰事催人急。

想我當年出征日,楊柳春風真美麗。如今歸來返故里,卻是雪花紛飛時。行路遲緩路漫漫,又渴又餓不勝寒。無限傷悲在我心,誰人知曉歎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漸次生長和時間的推移來起興,來表達士兵久役於外不得歸家的怨敵、思家與盼歸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啟居”是這一心情產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話説:“古者戍役,兩朞而還。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復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詩集傳》)這段話告訴我們,當時的兵役制度是二年為期限,可是本詩中的戰士的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徵卒的不滿和對家鄉更強烈的思念。以下幾章都是圍繞着這個基調敍寫的。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朱熹在《詩集傳》中説“言戍人念歸期之遠,而憂勞之甚,然戍事未已,則無人可使歸而問其室家之安否也。”詩仍以薇菜逐漸長得柔嫩、粗硬起興,暗示時間流逝,易年更歲,可是役期卻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異常痛苦,轉戰不止,飢渴勞頓。而“靡使歸聘”和“我行不來”,則表達了邊關和故鄉相隔萬里,關山阻斷,音訊全無,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的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鬥之後,戰爭的倖存者終於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並沒有寫士卒勝利後的喜悦,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後內心深處的淒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飢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麼艱難。

4.明確特點,熟讀成誦。

從藝術上講這首詩很有特點。

首先,詩歌十分注重用具體生動的細節來展現生活圖景,比如,對戰爭場面的描寫,並不是直接寫刀光劍影和廝打拼殺,而是寫戰車、戰馬,寫象弭、魚服,寫勞累奔波,寫飢渴難當,但我們通過這些描寫可以想見戰爭的殘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齋詩話》裏説:“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再次,是它的旋律協調,音節和諧,一唱三歎,詩的前三章開頭句式相似,反覆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之美。

三、佈置作業:

完成《學習與評價》相關練習。

高中語文必修三《變形記》精品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感受蘇詞的豪放風格。

2.瞭解作者渴望為國效力的思想與壯志未酬的苦悶,正確理解“人生如夢”的思想情緒。

3.理解《赤壁懷古》一詞中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4.誦讀、背誦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怎樣正確理解《赤壁懷古》的思想內容?

《赤壁懷古》融寫景、懷古、抒情為一體,從描繪古戰場的雄奇景色入手,贊一代儒將周瑜的豐功偉績,抒發作者個人的貶謫失意、功業無成的感慨。結尾處“人生如夢”的感慨是作者迅速從惆悵失意中排解出來,表達蘇軾特有的曠達灑脱情懷。

2.作為豪放派代表詞人的蘇軾在寫作上有什麼特色?怎樣理解《赤壁懷古》的藝術特色?

蘇軾以詩為詞,使詞的內容不再拘於傳統的離愁別緒,反映較廣闊的社會生活,拓寬了詞的題材;使詞的形式不再為規定的宮調、身律所束縛,一掃詞的柔弱氣息,開創了豪放詞派。蘇詞氣勢雄偉,一瀉千里,提高了詞的意境。《赤壁懷古》是豪放派宋詞的代表作,詞的主旋律感情激盪,氣勢雄壯。全詞借古抒懷,將寫景、詠史、抒情容為一體,借詠史抒發作者積極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業無成的感慨。

三、學生特點分析:

1、學習特點:學習對象為高一學生,對學習資源利用和知識信息的獲取、加工、處理與綜合能力較低,但富有朝氣且對本課學習有濃厚興趣。

2.學習習慣:知識面仍較為狹隘,習慣於教師滿堂灌式的被動接受式的傳統教學,缺乏獨立發現和自主學習能力。

3.學習交往:多表現為個別化學習,課堂上羣體性的小組交流與協同討論學習機會很少。

四、學法指導

採用誦讀感悟式教學。本詞是宋詞中的經典,文辭優美,感情濃厚,境界開闊,應引導學生多多誦讀,品味語言,感悟意境,特別是抒情部分更要細心玩味。誦讀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既加強了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語感,一石二鳥。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課前三分鐘播放《滾滾長江東逝水》。

剛才我所播放的歌曲應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它是《三國演義》的片頭曲。在前奏部分,我們首先聽到的是戰爭前的鼓角爭鳴,這樣的歌曲我們自然而然就聯想到三國這個充滿紛爭的時代,是個亂世。但亂世容易產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蹟可以讓後來人來品評。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開講以來最為火熱的,也是對三國人物的一個品評——《易中天品三國》。那麼大家來讀一下這幾個詩句,看一下這些詩句所品評的具體是哪些英雄人物呢?

展示: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寫鞠躬盡瘁的諸葛亮)

天下英雄誰敵手?生子當如孫仲謀。 (寫弛馬射虎的孫權)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寫足智多謀的周瑜)

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寫能文能武的曹操)

你們最欣賞哪一位英雄呢?(學生自由發言)(張飛:勇猛豪爽、天真魯莽;趙雲:忠肝義膽、武藝超羣;黃忠:老當益壯、獻身精神;周瑜:年輕有為、足智多謀)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蘇軾最欣賞的又是誰呢?(周瑜)三國時代湧現出這麼多的英雄人物,為什麼蘇軾偏偏就對周瑜情有獨鍾呢?(板書:為何獨愛周瑜?)

現在就讓我們開聲來朗讀,在文章中尋找問題的答案。

【朗讀環節】

1、全班齊讀。

朗讀提示:這首詞歷來被稱做是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作,課文第42頁有這麼一句話:“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意思就是説像這類豪放派的文章應該讀得高亢激昂、鏗鏘有力。

2、名家範讀。

節奏感很強: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經過剛才的朗讀,大家所感受到的這首詞的基本感情基調是怎樣的呢?(豪放)

這就是我們對這首詞的初步感知了。而蘇軾是如何體現出這股豪放的,我們後頭見分曉。(板書:如何體現豪放的精神?)

【題目】

“念奴嬌”為詞牌名,念奴是唐代一個很著名的歌妓,調因此而得名。題目是“赤壁懷古”,告訴我們這首詞的主要內容是蘇東坡在赤壁這個地方遊覽的時候,觸景生情,進行懷古,緬懷古人。(板書: 勾畫美景————緬懷古人)

蘇軾是如何安排這兩塊內容的?我們接着往下看。

【寫景片段分析】

1、學生齊讀文章的寫景片段(上闕)

2、提問:上闕描寫了赤壁古戰場怎樣的景色?或你腦海中的意境,它的特點是怎樣的?請用一個精煉的詞或詞組來概括。

討論明確:雄渾、壯闊,撼人心魄,氣勢恢宏、磅礴、似有氣吞天下之勢等等。(答案不求完全統一,意思接近即可。)

3、提問:我們沒有親眼目睹赤壁的壯觀,但卻能感受到一種雄渾壯闊的意境來,這完全得益於作者用詞的藝術。你覺得上闕中哪些詞用得很有味道,為什麼?

學生思考,交流,討論明確:三個詞――淘、穿、卷。

( 1 )淘。不僅寫出了長江奔流的氣勢,而且將寫景與寫人融合在一起,形象地定出了歷史的推進。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曠遠、深邃的意境,給了我們一個廣闊的空間與時間的概念。多少英雄人物,多少英雄的故事,一個“淘”字,一下了如過電影般推到了我們的眼前。讀到這樣詩句,讓我們的耳邊似乎又響起了《三國演義》中的那首捲簾詞。(一起背誦)“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可以這樣説滾滾東流的江水已經超脱了物理意義上水的概念,它已經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

( 2 )穿。寫出了山巖高聳入雲的動勢以及山崖的陡峭。

( 3 )卷:寫出了浪花的洶湧,而用“千堆雪”形象真切。老師想到了柳永的《望海潮》中也有一個“卷”字。“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一個“卷”字寫出了錢塘江大潮的壯觀,可謂有聲有色。

古戰場到如今也算是一個旅遊景點了,根據作者的介紹,如果讓你們為之拍一個宣傳片,你們會怎樣安排鏡頭呢?

你看這圖片,先來大處的景,大江洶湧奔騰,然後鏡頭往前移,目標慢慢縮小,看到了陡峭的山崖散亂地直刺雲霄,洶湧的駭浪猛烈搏擊着江岸,滔滔江流捲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於是整張圖景明瞭了,你們看江水奔馬轟雷,十分驚心動魄。而我們為之配上台詞的話,就可以用上“大江東去”“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如畫的江山透着的是如此非凡的氣勢,有種“天風海雨逼人”之感。

【人物形象分析】

好了,舞台佈置完畢,序幕拉開,背景就是如畫的江山。追光燈亮起來了,照在了哪裏啊?(豪傑。打在了周瑜身上,主人公出場了)

這個周瑜怎麼樣啊?我們一起來讀一下有關周瑜的片段。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1、稱呼:公瑾、周郎 (稱字,而不是直呼名諱,有着對周瑜的尊敬,親切)

2、婚姻:小喬初嫁了(我們平常説“出嫁”是哪兩個字呢?——出嫁。問題來了,考慮一下,我們平時所接觸到的“出嫁”與這邊看到的“初嫁”,效果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教師總結:蘇軾記周瑜,主要是記起赤壁之戰,但在此卻插入了10年前的生活細節,“小喬剛剛出嫁”,這是不符合實際的,但如果按實際情況選擇了“出嫁”這個詞語的話,小喬已為老喬,那麼便不夠美了,而周瑜同樣的也在變化,所以美女襯英雄,以“小喬剛出嫁”這點更襯出周瑜的年輕有為、春風得意,足以令人豔羨。藝術嘛,為了表達需要,有時可以虛構的。

3、長相——雄姿英發、羽扇綸巾(這是周瑜的儀容裝束,你看一下,周瑜束裝儒雅、風度翩翩,是當時時髦的儒將打扮,更顯出了他作為指揮官的那種瀟灑從容。)

4、作戰能力——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打仗卻還在談笑,顯然不把敵人放在心上,對戰爭有着必勝的把握。赤壁之戰對於東吳來説,是一場以弱抗強的戰爭,3萬對10萬。而作為統帥的周瑜不僅沒有絲毫的畏懼,反而越發地從容、沉着。談笑間,藉着東南風,巧用火攻燒掉了曹操的戰船。“檣櫓”點出了水戰,“灰飛煙滅”點出了火攻的特點,精確地概括整個戰爭的勝利場面。)

到這邊我們可以看到由“遙想”二字領起的六句,塑造了一個青年將領周瑜意氣風發、春風得意的形象。

【蘇軾內心】

江山依舊,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業的戰場,卻是蘇軾被貶謫後流連的去處。面對着這樣的周瑜,蘇軾心裏自是有個比較,且看二人的對比資料,板書如下:

周瑜————蘇軾

年齡: 34 歲   47 歲

生活:幸福美滿 屢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華髮

際遇:功成名就 壯志未酬

周瑜24歲被授予“建威中郎將”,並娶了江東美女小喬,34歲為孫劉聯盟赤壁之戰的總指揮,而蘇軾呢?

我們所認識的蘇軾是很有才華的,詩歌方面與江西詩派的核心人物黃庭堅並稱“蘇黃”;詞方面與辛棄疾並稱“蘇辛”,人提豪放派必提“蘇辛”;書法方面與米芾黃庭堅、蔡襄並稱“宋四家”;散文方面又列於“唐宋八大家”。可見他是十分有才華的,但是他的仕途卻頗為坎坷。蘇東坡來黃州之前,官場受挫,險遭殺頭之禍。在文化圈裏,也倍受非議與妒忌,他是帶着疲憊,滿心僥倖而又滿心絕望地,傷痕累累地來到黃州這個當時還很荒涼的小鎮。這時的他已47歲,老之將至,卻功業無成。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普遍存在着一種出世與入世的精神矛盾,也難怪蘇軾發出了“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了。他想到自己年歲已老,卻無法如周瑜般建功立業,可以説是壯志未酬,心中湧動的是一種惆悵與失意。

【人生態度】

但作者沒有被這種惆悵和失意所困住,他把它消解在了酒當中。“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其實也就是他的一種人生態度。蘇軾對比周瑜,這落差是極大的,更增添了他壯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蒼涼,消沉之情是難免的。但是,他真的消極嗎?蘇軾畢竟是蘇軾,他特別想得開,“人生如夢”,人生猶如夢一般,所有風流人物不也都隨着大江而東去,洗滌盪盡了嗎!那麼又何必去執着呢。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他也特別灑脱,把酒灑在地上祭奠江月了。

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有變化的,由開始的激昂慷慨,到後來的惆悵失意,最後趨於平靜。

【誦讀體驗】

【歸納總結】

學生參考板書,解決第二個問題:豪放詞風的具體體現?

一方面表現在對赤壁之景的描寫上:“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畫面波瀾壯闊,雄奇壯美。另一方面表現在作者的人生態度上,通過塑造功成名就的周瑜,表明了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的心態。

這就是蘇軾的全詞了,上半闕寫景,景物烘托出了下半闋的人——周瑜,由周瑜想到自身,抒發出了自己壯志難酬之情。

【佈置作業】

背誦全詞。

預習《定風波》,試比較兩首詞在風格上的異同。

【板書設計】

念奴嬌·赤壁懷古

(一)勾畫美景———緬懷古人

亂石穿空 雄姿英發

驚濤拍岸 羽扇綸巾

捲起千堆雪 檣櫓灰飛煙滅

(二)周瑜————蘇軾

年齡: 34 歲   47 歲

生活:幸福美滿 屢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華髮

際遇:功成名就 壯志未酬

高中語文必修三《變形記》精品教案 篇8

學習目標:

1、 瞭解作者的有關知識及詞的主旨。

2、 體會作者用典、對比、類比手法的運用。

3、 品位語言,領悟作者的愛國熱忱。

積累運用:

1、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舞榭( )歌台 巷( )陌 金戈( ) 元嘉( ) 倉皇( )

無覓( ) 孫仲謀( ) 狼居胥( ) 廉頗( ) 佛狸祠( )

2、 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語。

(1) 千古江山 (2)贏得倉皇北顧

(3)可堪回首 (4)烽火揚州路

3、文學常識填空。

辛棄疾,字 ,號 , (朝代)詞人。其詞多數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與 同為豪放派的代表,合稱“ ”。

4、對“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一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懷念廉頗,感痛今天再也找不到廉頗那樣的名將了。

B.作者以廉頗自比,表達了恢復中原的熱切願望,抒發了不被朝廷重用、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

C.作者懷念廉頗,用追述趙國不重用廉頗而加速滅亡的事實來影響南宋統治者。

D.作者以廉頗自比,指出朝廷若不重用主戰的將領,必將重蹈歷史上趙國滅亡的覆轍。

5、對下列句子使用典故的作用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慨歎江山依舊,當年“坐斷東南戰未休”的孫仲謀,已無處尋覓了)

B.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讚揚當年劉裕北伐的英雄氣概)

C.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自比廉頗,功績顯赫,壯心不已)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借劉義隆不作充分準備,倉促北伐遭致失敗,警告韓侂胄不要急於事功)

6、下列詩句修辭方法不同於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A.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B.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C.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D.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7、下列句子中不屬於倒置語序的一項是( )

A.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B.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C.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D.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8、名句填空。

(1)元嘉草草, , 。

(2)四十三年, , 。

(3)憑誰問, , 。

閲讀訓練: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9、辛棄疾一生力主抗金復國,但孤立無援,其豪放詞每有蒼涼沉鬱、粗獷悲憤之致,從下片中你能讀出這種韻味嗎?試舉例分析。

10、天下英雄何其多。稼軒為何獨鍾情於孫仲謀呢?“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和“生子當如孫仲謀”為例,談談你對此的認識。

11、辛棄疾最善用典,且信手拈來,抒情寫意,嘗試從他的其他詞中尋找一例進行賞析。

12、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這首詞寫於1205年鎮江(京口)知府任上。1204年執政的韓侂胄欲以北伐鞏固自己的地位,起用抗戰派辛棄疾任鎮江知府。鎮江瀕臨前線,乃軍事重鎮,辛積極備戰,並勸諫韓不可草率用兵。韓不但不聽,反而將辛調職。若換個角度理解,本詞堪稱一篇“諫書”。

B.“懷古”,即為傷今。然而,本詞自始至終保持着豪邁的基調,不愧為豪放派辛詞的代表作。其豪放的格調,可從兩個角度折射出來:其一,選古代英雄事蹟 詞的題材;其二,刻畫俠肝義膽,抒發忠義之情。

C.詩言志,詞也言志。上闋讚頌孫權、劉裕,旨在表明詩人自己抗金救國的雄圖大略,同時也是對韓柁胄的期望;下闋借對劉義隆草率北伐而招致失敗史實的譏諷,警戒當權者:切勿急於求成,重蹈“元嘉草草”的覆轍。

D. 《永遇樂》用典較 多,且全圍繞一個明確的中心,即:借典故來表達詩人對救國大業的深謀遠慮。詩人“懷古”的態度,不是以歷史學家的眼光去評價史實,其用典原則是“古為今用”,即以藝術的眼光取材,調動歷史人物為自己抒懷服務。

課外閲讀:

南鄉子•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鏊,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注:(1)兜鏊,俗語叫頭盔,詞中借指兵士。

13、上片兩句一問一答,寫詞人登樓所見之景。“何處望神州”何意?

14、上片後兩句仍一問一答,寫詞人登樓所見所想“不盡長江滾滾流”一句是化用前代哪位詩人哪首詩的詩句?

15、此詞即興抒懷,借古諷今,通過讚頌 ,暗諷 。

學後心得:

答案:

1、xiè xiàng gē jiā huáng mì móu xū pō cí

2、(1)長遠的年代(2)落得(3)哪堪,不堪(4)宋代行政區域名,相當於現在的“省”

3、幼安,稼軒,南宋,蘇軾,蘇辛

4、B 5、C 6、B 7、C

8、(1)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2)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3)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9、下片先回溯歷史,用諷喻手法,意在汲取教訓;詞尾用廉頗思趙一事表達作者的悲憤之情,不僅使抒情達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鮮明地再現了詩人的自我形象。

10、孫權的風流餘韻雖蕩然無存,但孫權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樹卻歷歷在目。雖處羣雄紛爭的時代,吳國卻能出現和平氣象是因為他能確保自己的國土不受外敵侵犯,寫孫權既激勵自己,又擔憂時局。

11、如《摸魚兒》一詞,下片用漢武帝陳皇后失寵的典故,來比擬自己的失意。“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用楊玉環和趙飛燕死於非命來警告那些奸佞小人,語闢典精,用意深刻。

12、B(“俠肝義膽”的評價,有悖原詩意——詞中所歌頌的英雄都是與國家命運相系,並非個體的“義士俠客”。)

13、神州在哪裏?中原大地已非我所有了。

14、唐朝詩人杜甫《登高》。

15、三國時期的英雄(孫權),南宋朝廷的無能(無人,苟且偷安)

高中語文必修三《變形記》精品教案 篇9

研修目的: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合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合作,已成為基礎教育中不可輕視的內容。但是,這種“合作”的學習方式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中卻表現為盲目的“合作”,盲目的探究,只注重形式,而不講究實效。因此,通過本次研修活動,來共同探討如何指導學生有效的開展合作學習 ,以提高語文課堂效率。

研修方法:

(一)、以年級組為單位,確定一節課授課內容,開展集體備課,重點圍繞“如何引導學生合作學習”設計教學程序,形成説課稿和詳細教案,並推薦一名説課、授課。

(二)、全體語文教師到多媒體教室集中,聽各組代表説課。(注意:説課教師均要求有電子教案)

(三)、公開課展示:各年級代表上課,全校語文教師隨堂聽課。

(四)、總結評課:各備課組確定中心發言人進行主講,然後每位教師發言評課。然後將好的經驗歸納總結。

研修的內容:

(一)、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①語文的知識教學目標;②語文能力的培養目標;③語文情感的陶冶目標。

(二)、 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建構理論。①文件法規,文獻資料;②語文學科教學原理;③學生心理及其差異性,以及獲得知識,提高語文能力的途徑。

(三)、語文課堂教學程式。

①構建思路:自主是前提,合作是手段,探究是目的。

②學習方式: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

③課堂流程:A、創設情景導標→B、自主質疑→C合作交流→D梳理點撥→E拓展延伸 →F 走進生活。

(四)、合作學習的方法:

①組內成員分工明確,如資料蒐集者、總結髮言者、組織者、記錄員等;每個成員承當個體責任,彼此相互積極依賴。教師是合作學習的策劃者、組織者、參與者。

②、合作討論的問題必須具有探究價值,討論的必要。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合作熱情,又對學生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是學生通過合作才能完成的。

③教會學生學會傾聽,學會質疑,學會爭辯,學會評價;尊重別人意見,接納別人意見;強化合作學習的認同感。

④科學的評價:注重學生合作過程及方法的評價;關注小組合作的有效性、小組成員的參與度、對學習的貢獻度;關注學生討論的焦點、深淺度等。注重“學生自評”。

以期效果:

(一)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

現代教學作為一種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以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體人格為目標,試圖通過活動來引發學生主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塑造和建構教學活動主體,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有了主體性的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才可以被激發出來,實踐能力才可以表現出來。

(二)、減少學生學習中的焦慮,使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健康的身體、健全的心理是每個人發展的前提。在我國,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這種現象也比較嚴重。在評價時過分地強調成績的高低,按名次排隊,致使有些學生感到壓力大、負擔過重、焦慮感過強,學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損害。建立和保持與他人相互依賴、相互合作關係是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表現形式之一。而它只有在人的活動中,尤其是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才能不斷完善起來、合作學習、將彌補以前教育中的不足,為學生將來進入社會工作和學習奠定一個良好的心理基礎。

(三)、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批判精神

當代教育如要切實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意識,在目的方面除了強調批判意識培養外,還要強調綜合意識與合作意識的培養。在教學基本任務和基本目標方面,應該通過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有更多的討論、質疑、試驗和辯論的時間,引導學生髮現和創新知識。

高中語文必修三《變形記》精品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瞭解賈寶玉、林黛玉、王熙鳳的性格特點以及小説刻畫這些人物所運用的外貌描寫、語言描寫等主要方法。

2.學習本文圍繞中心事件運用多種方法介紹人物的寫法。

3.瞭解古典小説中常用的、古今義不同的一些詞語的含義。

二、過程和方法

誦讀、感悟、理解、討論、比較、鑑賞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認識《紅樓夢》的反封建意義和作者曹雪芹對當時社會黑暗現實的批判態度。

●重點、難點

人物的性格特點及描寫人物的方法是重點,體會《紅樓夢》一書的反封建意義是難點。

●教學思考

1.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本文內容,教師可簡介《紅樓夢》開頭1—5回的內容。

2.作者介紹最好簡要些,切勿把學生引入對作者家世的考證中去。

3.講授中應把人物的性格特點及描寫人物的方法作為重點,體會《紅樓夢》一書的反封建意義。

4.如有條件,讓學生看一次《紅樓夢》影視劇中的有關部分,或閲讀《紅樓夢》全書。

●教學工具

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率。可用ppt課件及有關《紅樓夢》音像資料。

●教學時數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預習

藉助註釋和工具書,通讀課文,初步感受。

二、導入

播放《枉凝眉》歌曲: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説沒奇緣,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説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曹雪芹的《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説的珠穆朗瑪峯。今天,我們隨林黛玉一起進賈府,去見見賈府的人物,去看看賈府繁盛,並設身處地的去感受林黛玉的心境。

三、鋪墊

1.介紹曹雪芹和《紅樓夢》(ppt)

(在自學預習的前提下,也可以由學生介紹,教師再作些補充)。

曹雪芹,名霑,字夢阮,號雪芹。生於1715年,卒於1763年。康熙皇帝時,曹雪芹家是非常顯赫的貴族世家。雍正皇帝即位之後,曹雪芹的父親因與皇家派別鬥爭有牽連,被罷官抄家,曹家從此敗落了。曹雪芹的一生經歷了曹家由興盛到衰敗的過程,早年過着豪華的公子生活,晚年卻窮愁潦倒,賣畫度日,生活於貧困之中。這種天壤之別的生活變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經歷,對社會上種.種黑暗產生了不滿,這就為創作《紅樓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紅樓夢》,又名《石頭記》,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藝術性的偉大作品,在我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全書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故事為中心,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和腐朽本質,揭示了封建社會必然崩潰的歷史發展趨勢。

2.簡要介紹《紅樓夢》開頭五回的內容。(ppt)

介紹時,無需細述情節。只講梗概,重要的是講清楚與課文有關的地方,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林黛玉進賈府》節選自《紅樓夢》第三回,是全書序幕的一個組成部分。《紅樓夢》的序幕由前五回構成,分別從不同角度,為全書情節的開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們之間既有聯繫,又各有側重。因此,為了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有必要對前五回的內容做一概要的瞭解。

第一回是開篇。先用“女媧補天”“木石前盟”兩個神話故事作楔子,為塑造賈寶玉的性格和描寫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戀愛故事,染上一層浪漫主義色彩。在“女媧補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寫了一塊“無材補天,幻形入世”的頑石,這便是隨賈寶玉一起降生、又為賈寶玉隨身佩戴的“通靈寶玉”。它對賈寶玉的叛逆性格有隱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無“補天”之材,是個不符合封建社會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與封建主義相對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從天而降的頑石一樣的“頑劣”性,難以為世俗所改變。“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這塊“無材補天”的頑石與絳珠仙草的關係,説明這頑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變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絳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歲月,後來遂脱去草木之態,幻化人形,修成女體。在這頑石下世之時,她為酬報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這絳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為有這段姻緣,在林黛玉初見寶玉時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裏見過一般”的感覺;賈寶玉也覺得“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看着面善,心裏就算是舊相識,今日只作遠別重逢”。至於“還淚”之説,正與節選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時,除非從此以後總不許見哭聲”相照應。

第二回是交代賈府人物。通過“冷子興演説榮國府”,簡要地介紹了賈府中的人物關係,為讀者閲讀全書開列了一個簡明“人物表”。賈府中上上下下的人物關係,大致可列表圖示如下:

賈敷

寧國公 賈演-賈代化 賈珍——賈蓉

賈敬 (秦可卿)

賈惜春賈赦 賈璉 巧姐

(邢夫人) (王熙鳳)

賈迎春賈珠 賈蘭

榮國公 賈源-賈代善 賈政 (李紈)

(賈母) (王夫人) 賈元春

賈寶玉

賈探春(趙姨娘所生)

賈敏

(林如海) 林黛玉(注:畫線人物,冷子興演説時已不在世,括號內的人物,是上一個人物的配偶。)

第三回是介紹小説的典型環境──通過林黛玉的耳聞目睹對賈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寫。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是這一回中介紹賈府人物、描寫賈府環境的線索。

第四回是展現小説更廣闊的社會背景。通過《葫蘆僧判斷葫蘆案》介紹了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關係,把賈府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之中來描寫,使之更具有典型意義。同時由薛蟠的案件自然帶出寶釵進賈府的情節。

第五回是全書的總綱。通過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利用畫冊、判詞及歌曲的形式,隱喻含蓄地將《紅樓夢》眾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發展和結局交代出來。《紅樓夢》只流傳下80回,遺失了結尾,因此,對於《紅樓夢》中人物的命運,基本上是依據這些隱喻揣摩出來的。

至此,全書的主要人物、背景、發展脈絡、人物命運基本上交代出來,小説的情節發展便在此基礎上展開了。

四、認字解詞

認字解詞是教學中的重要一環,特別是古典小説中的一些古今義不同的詞語、容易讀錯寫錯的字詞,應當要求學生理解掌握。課文中有些不常用的偏僻字詞,可以不作為教學重點。

字詞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利用工具書查音、註釋,教師檢查訂正;也可以由教師利用卡片、投影片出示一些字詞,學生拼讀講解。

字詞教學要利用課本的註解,還要注意解決課後練習中的有關問題。

字詞舉例:

(1)給字正音

敕(chì)造 阜(fù)盛 綰(wǎn)着 內幃(wéi)

盥(guàn)沐 兩靨(yè) 忖(cǔn)度 宮絛(tāo) 嗔視(chēn)

(2)解釋詞語

小廝:未成年的男僕人。廝,古代剝削階級對服雜役的人輕蔑的稱呼。

廝認:互相認識。廝,互相。

納罕:感到奇怪。

斂聲屏氣:恭敬嚴肅得不敢説話、屏住呼吸。斂,liǎn,收攏;屏,bǐng,抑制呼吸。

茗碗:茶碗。茗,míng,泛指各種茶。

憨頑:天真頑皮。憨,hān,樸實天真。

懵懂:糊塗,不明事理。懵,měng。

草莽:指野草、雜草。“腹內原來草莽”,意思是説賈寶玉腹中只有雜草,沒有當時一般人所説的才學。

潦倒:對自己的舉止行為不加約束檢點。

紈絝:wánkù,原指富貴人家子弟的華美衣着,引申指富貴人家的子弟。

膏粱:指富貴子弟。

勞什子:北方方言,如同説“東西”。

(3)課後練習題三

態度──神態

便宜──方便

偏僻──偏激,不端正

像這樣的詞語,課文中還有,例如:

不經之談:不合常理。

體格風騷:姿容俏麗。

可憐辜負好韶光:可惜。(《紅樓夢》的“可憐”有時作“可愛”講。)

憊懶人物:涎皮賴臉。

五、理清情節,把握結構

教師提問:這篇課文以什麼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按情節發展,課文可分為幾部分,每部分寫些什麼內容?

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課文以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為線索展開情節,大體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故事的開端,林黛玉來到了榮國府。這部分着重描寫環境。

第二部分(2—14自然段):故事情節的發展,通過林黛玉初進賈府的所見所聞,介紹賈府的環境和府中的眾多人物。其中:

2—4段是第1層,寫林黛玉拜見賈母與王夫人、邢夫人等。

5—6段寫林黛玉見王熙鳳,是第2層。

7—11段寫林黛玉見賈赦、賈政,王夫人介紹賈寶玉。這是第3層。

12—14段寫林黛玉初次見到賈寶玉,是第4層。

第三部分(15—16自然段),故事的結尾,為林黛玉安排住處。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課文以一定的事件為中心,沿着一條線索,一步步開展故事情節,條理層次十分清楚。

五、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環境描寫

林黛玉進賈府,賈府便是她以後長期生活的地方。聽母親説過外婆家與別家不同,怎麼個不同,黛玉今來至外婆家當會細心觀察、判斷。作者就是以黛玉進府的行蹤為線索,通過她的視線來描寫賈府這一典型環境。這也是作者第一次向讀者展現小説的典型環境。作者怎樣寫賈府這一典型環境?有何作用?

1.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寫了這一典型環境?

明確:外觀,佈局,陳設。

2.賈府地處街市繁華人煙阜盛之處,黛玉來到門前看到了什麼情況?

黛玉看到寧、榮二府相隔不遠,都是三間獸頭大門,兩邊蹲着兩個大石獅子,門上懸有“敕造”的匾額,門前有“華冠麗服”的侍役。這不僅表現了賈府建築的寵偉氣派,也顯示出貴族之家的威嚴和顯赫。

3.黛玉進入賈府到賈母處,她看到了什麼?

從榮府西角門進去,走“一射之地”,轉至垂花門,過穿堂,繞插屏,再經三間過廳,後面方是賈母居住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間上房,皆雕樑畫棟,兩邊穿山遊廊廂房,掛着各色鸚鵡、畫眉等鳥雀。”這樣穿堂過廳一路行來,僕役、婆子、丫環輪番更換,的確給人以侯門深似海的感覺。然而賈母居處還不是正內室。

4.黛玉去拜見二舅舅時又看到什麼?

往東。“穿過一個東西的穿堂,向南大廳之後,儀門內大院落,上面五間大正房,兩邊廂房鹿頂耳房鑽山,四通八達,軒昂壯麗”。堂屋中迎面“一個赤金九龍青地大匾,匾上寫着斗大的三個大字,是‘榮禧堂’,後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書賜榮國公賈源’,又有‘萬幾宸翰之寶’。”屋內擺設有名貴的傢俱,珍貴的字畫、古玩。“又有一副對聯,乃烏木聯牌,鑲着鏨銀的字跡,道是:座上珠譏昭日月,堂前黼黻煥煙霞。”由堂屋進入東耳房,這裏是起居室,另有一番佈置,再到東廊三間小正房王夫人的住室,又別有擺設。真所謂“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見《紅樓夢》第四回)這宏偉豪華的府第,那皇帝御書大匾,郡王手題對聯,以及等級分明的禮儀,的確與別家不同。

5.黛玉在府內所見到的人,可分為兩大類,他們之間存在什麼關係?

在賈府裏聚居着兩類人:一類便是“座上珠璣昭日月,堂前黼黻煥煙霞”的少數主子,他們的榮華富貴依恃那握有“萬幾宸翰之寶”的皇帝;另一類則是人數眾多的為主子服役的小廝、媳婦(此處指女僕)、婆子、嬤嬤以及等級不同的丫鬟,他們是受壓迫、被奴役的奴隸。

總結:透過林黛玉的眼睛,我們看到了賈府那宏偉的外觀、講究的佈局,華貴的陳設,那皇帝御書的金匾、烏木鏨銀的對聯,那等級分明的禮儀,豪門貴族的氣派,果然與別家不同。從中我們也看到了封建統治階級驕奢淫逸的生活和階級對立、階級壓迫的社會現實,可以説賈府這個典型環境就是封建社會的一個縮影。

通過環境描寫,揭示了賈府榮華富貴的來源和社會地位。寧、榮二府都是奉皇帝之命“敕造”的,“榮禧堂”的匾額又是皇帝御筆書賜,室內陳設的“待漏隨朝墨龍大畫”顯示着對君王的忠誠和尊敬,來往的賓客也都是“座上珠璣昭日月”的豪門貴族。作品中的人物多是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形成了各自的性格。

二、人物描寫

結合課後練習一,引導學生熟悉人物出場,瞭解詳寫、略寫的區別,為分析人物形象做鋪墊。

課文描寫人物很成功,尤其是寫人物的出場。作品中的人物是通過林黛玉進賈府的見聞來描寫的。按照封建貴族家庭的禮節和規矩,黛玉進賈府必定要去拜望長輩,同輩姊妹也都要見見面。作者選擇這個機會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場亮相,行文順理成章。寫人物出場,先後適宜,詳略得體,虛實並用。對王熙鳳、賈寶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詳寫,對邢夫人、王夫人、李紈和賈氏三姊妹略寫;對賈母、王熙鳳等出場的人物實寫,對賈政、賈赦等未出場的人物虛寫;對賈寶玉、王熙鳳等單獨寫,而對邢夫人、王夫人、李紈、迎春、探春、惜春等則羣體介紹。有的是在人物出場之後再通過語言、行動等描寫來表現其性格特點,如王熙鳳;有的則是在人物出場之前就作了側面描寫,充分鋪墊,在人物出場之後再作正面直接描寫,刻畫其性格特點,如賈寶玉。有的人物是隻見其形不聞其聲,如迎、探、惜春三姐妹;有的則是未見其形而先聞其聲,如王熙鳳。這樣寫,能夠突出描寫重點,且使筆法變化多姿。這其中,又與環境描寫穿插進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

採用哪種方法,是由人物的地位、身分、性格特點等因素決定的。例如王熙風和賈寶玉這兩個主要人物,由於在賈府中的地位身分不同,性格特點不同,作者對他們的出場介紹採用了不同的方法,作了精心處理。王熙鳳是王夫人的內侄女,賈璉的妻子,年齡不大,又不識字,卻掌握着賈府的錢財大權。又因為她極會察顏觀色、阿諛奉承,所以深受賈母寵愛。在賈府中她有着與眾不同的特殊的地位身分,就憑這,她在府中欺上壓下,為所欲為。為此,作者寫王熙鳳出場也採用了與眾不同的方法: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眾人都“斂聲屏氣”“恭肅嚴整”,她卻又説又笑,“放誕無禮”。只有這樣寫,才符合她的特殊的地位身分,才能表現出她潑辣的性格。而對賈寶玉,作者則採用了人物出場前從側面描寫、充分鋪墊,出場後再正面描寫,細緻刻畫的方法。這樣寫,是為了通過前後對比來突出賈寶玉的性格特點,也為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故事作了鋪墊。

三、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二

第三課時

一、分析人物性格

1.王熙鳳

王熙鳳是一個精明能幹、慣於玩弄權術的人。她為人刁鑽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於對上善於阿諛奉承,因此博得賈母的歡心,從而獨攬了賈府大權,成為賈府的實際掌權者。課文從四個方面展示了王熙鳳的性格特徵:出場,肖像,會見黛玉,回王夫人。

作者寫王熙鳳出場是《紅樓夢》中極其精彩的一筆。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然後才見“一羣媳婦丫鬟圍擁着一個人從後房門進來”。難怪林黛玉納罕,覺得與那些個個“斂聲屏氣,恭肅嚴整”的人們相比,這張張狂狂的來者,實在是“放誕無禮”。而這“放誕無禮”正説明王熙鳳在賈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從人物與眾不同的出場,既能看出人物特殊的地位身分,又能看出潑辣的性格。

賈母説“他是我們這裏有名的一個潑皮破落户兒”,“你只叫他‘鳳辣子’就是了”。作為賈府裏的“老祖宗”能夠用這樣戲謔的語言與之談笑的人不多,這除了説明王熙鳳的性格潑辣以外,更説明她是深得賈母寵愛的特殊人物。

作品不但具體細膩地刻畫了王熙鳳的外貌,而且通過外貌的描寫,透露出人物的性格特徵和精神世界。肖像描寫包含服飾和容貌兩個內容。在服飾方面,選取頭飾、裙飾和服裝三個要點,極力鋪陳王熙鳳集珍珠寶玉於一身的粧扮,暗示她的貪婪與俗氣,從側面反映了她內心的空虛。在容貌方面,則着重寫她那一雙“三角眼”,兩彎“吊梢眉”,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啟先笑的“丹脣”,表現她美麗的外表隱藏着刁鑽和狡黠。

王熙鳳的內心世界,在她會見黛玉時的舉止言談中表現得很充分。她見黛玉先是恭維──因為她知道黛玉是賈母最疼愛的外孫女,所以不惜恭維到令人肉麻的地步:“天下真有這樣標緻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明為稱讚林黛玉,暗裏投合賈母的心意;繼而拭淚──因為提到黛玉的母親,她想到賈母定會為女兒去世而悲傷,所以便搶先“用帕拭淚”;最後轉悲為喜──因為她見賈母笑了,便匆忙完成了這個感情的轉變。王熙鳳在《紅樓夢》中初次露面,作者就這樣入木三分地描繪了她察顏觀色、機變逢迎的本領,揭露了她在賈府中得寵的原因。

課文寫王熙鳳回王夫人雖然是幾筆帶過,但表明王熙鳳能幹周到,機變欺人有術,進一步説明,由於王熙鳳的善於機變逢迎和果斷能幹,也已取得了王夫人的歡心,成為賈府中的實際掌權人。

2.賈寶玉

賈寶玉是封建貴族家庭的叛逆者,他具有反對封建束縛、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視世俗、卓然獨立的種.種表現,反映了他對封建禮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課文對賈寶玉的描寫,有三個重點:出場前的側面勾勒,出場後的肖像描寫,《西江月》兩首詞的總結。

在寶玉出場以前,作品首先通過側面描寫介紹了一般人對寶玉的看法和他在賈府的地位。賈府內外有許多人都對寶玉持貶斥的態度:王夫人説他是個“孽根禍胎”“混世魔王”,“一時甜言蜜語,一時有天無日,一時又瘋瘋傻傻”;黛玉也曾聽母親説過,她這個“銜玉而誕”的表哥“頑劣異常,極惡讀書,最喜在內幃廝混”。這些貶斥説明賈寶玉的所作所為是與封建的正統觀念相牴觸的,是與世俗的常情格格不入的,他是封建階級的一個“叛逆”。但由於他是賈府核心人物王夫人的惟一的兒子,“自幼”受“老太太疼愛”,他在賈府便居於“無人敢管”的特殊地位了。

然而,賈寶玉出場後的肖像描寫,卻反映了林黛玉的客觀觀察。在黛玉看來寶玉卻是一個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輕公子,不但看不出有什麼憊懶與懵懂,而且感到非常眼熟,產生了親切感。

後人的二首《西江月》似貶實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觀念批判賈寶玉,而實際上卻是賈寶玉叛逆性格的寫照。他不願受封建傳統的束縛,厭棄對功名利祿的追求,因此,被人們看作是“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他要求獨立不羈、個性解放,因此被人們看作是“行為偏僻性乖張”;他不順從封建統治者對他的要求,不安於他們所規定的本分,因此被人們看作是“富貴不知樂業”“於國於家無望”的“不肖”。其實這正是作者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對賈寶玉的讚頌。

摔玉的情節。在別人看來是他的“命根子”的通靈寶玉,賈寶玉自己卻全不放在心上,只要“發作起痴狂病來”,就“摘下那玉,狠命摔去”。用王夫人的話説,就是“一時甜言蜜語,一時有天無日,一時又瘋瘋傻傻”。用《西江月》中的詞句,就是“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其實,這也是賈寶玉對封建思想不滿和反抗的一種形式。應該説,摔玉的情節也表現了賈寶玉的叛逆性格。

3.林黛玉

林黛玉美貌多情,體弱多病,心態複雜,言行小心謹慎。自從母親(賈敏)去世以後,林黛玉在家“上無親母教養,下無兄弟姊妹扶持”,於是投奔外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過去就“常聽得母親説過,他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吃穿用度,不同凡響。現在置身其中,“因此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説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比如

邢夫人留她吃晚飯,她婉言謝絕道:“舅母愛惜賜飯,原不應辭,只是還要過去拜見二舅舅,恐領了賜去不恭……”這既表明了對邢夫人的尊敬和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顧全大局禮節,説明她待人接物處處留心。

在王夫人房中,她不接受王夫人讓她東坐,因料定那是賈政之位,是絕不應坐的,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這看來事小,但她絕不輕易從事。

在賈母房中吃飯時,為座位事黛玉更是推讓了一番,直到賈母做了解釋,她才肯入座。

賈母問黛玉讀什麼書時,黛玉規規矩矩,照實回答外祖母“只剛唸了《四書》”;當寶玉問她念什麼書時,她卻説“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這裏降調,是因為前邊聽賈母説姊妹們“不過是認得兩個字,不是睜眼的瞎子罷了”,而她不能超越她們。

林黛玉進賈府“步步留心,處處在意”的謹慎態度,是她寄人籬下的心態反映。這是課文所反映的黛玉性格中的重要的一面。至於課文中關於黛玉的外貌、神情、風韻的描寫,則反映了她美貌多情、體弱多病的特點。

二、佈置作業

課外選讀《紅樓夢》部分章節,或者閲讀《紅樓夢》全書。 ●參考資料

一、與課文有關的內容

《林黛玉進賈府》節選自《紅樓夢》第三回,是全書序幕的一個組成部分。《紅樓夢》的序幕由前五回構成,分別從不同角度,為全書情節的開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們之間既有聯繫,又各有側重。因此,為了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有必要對前五回的內容做一概要的瞭解。

第一回是開篇。先用“女媧補天”“木石前盟”兩個神話故事作楔子,為塑造賈寶玉的性格和描寫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戀愛故事,染上一層浪漫主義色彩。在“女媧補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寫了一塊“無材補天,幻形入世”的頑石,這便是隨賈寶玉一起降生、又為賈寶玉隨身佩戴的“通靈寶玉”。它對賈寶玉的叛逆性格有隱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無“補天”之材,是個不符合封建社會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與封建主義相對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從天而降的頑石一樣的“頑劣”性,難以為世俗所改變。“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這塊“無材補天”的頑石與絳珠仙草的關係,説明這頑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變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絳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歲月,後來遂脱去草木之態,幻化人形,修成女體。在這頑石下世之時,她為酬報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這絳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為有這段姻緣,在林黛玉初見寶玉時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裏見過一般”的感覺;賈寶玉也覺得“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看着面善,心裏就算是舊相識,今日只作遠別重逢”。至於“還淚”之説,正與節選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時,除非從此以後總不許見哭聲”相照應。

第二回是交代賈府人物。通過“冷子興演説榮國府”,簡要地介紹了賈府中的人物關係,為讀者閲讀全書開列了一個簡明“人物表”。賈府中上上下下的人物關係,大致可列表圖示如下:

(注:畫線人物,冷子興演説時已不在世,括號內的人物,是上一個人物的配偶。)

第三回是介紹小説的典型環境──通過林黛玉的耳聞目睹對賈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寫。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是這一回中介紹賈府人物、描寫賈府環境的線索。

第四回是展現小説更廣闊的社會背景。通過《葫蘆僧判斷葫蘆案》介紹了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關係,把賈府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之中來描寫,使之更具有典型意義。同時由薛蟠的案件自然帶出寶釵進賈府的情節。

第五回是全書的總綱。通過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利用畫冊、判詞及歌曲的形式,隱喻含蓄地將《紅樓夢》眾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發展和結局交代出來。《紅樓夢》只流傳下80回,遺失了結尾,因此,對於《紅樓夢》中人物的命運,基本上是依據這些隱喻揣摩出來的。

至此,全書的主要人物、背景、發展脈絡、人物命運基本上交代出來,小説的情節發展便在此基礎上展開了。

二、關於人物的出場

從《紅樓夢》龐大而複雜的藝術結構來看,它的前五回都可以稱之為“楔子”,因為它們在小説情節發展中,各自擔負着不同的任務。按照曹雪芹原作手抄本(甲戌本)第三回的回目應是“金陵城起復賈雨村,榮國府收養林黛玉”(程高本改成“託內兄如海薦西賓,接外孫賈母惜孤女”)。從這回目上也可以看出,這一回的情節是提供兩條線索:一條向社會政治生活方面擴展開去,介紹賈府的顯赫社會地位,即通過表現四大家族的賈、王二府併力把賈雨村起復為金陵知府,以維護他們在當地的統治和權益,揭露他們為非作歹的罪惡;一條是向賈府家庭生活深入,介紹這“風流富貴之家”的禮教習俗,揭示封建貴族的膏粱錦繡種.種,為主人公們提供具體的生活環境,並藉助於小説主人公林黛玉的眼睛,描繪了榮國府幾個主要人物的出場。前者是虛寫,一帶而過,為第四回的具體展開埋下伏筆;後者則是實寫。儘管這一回登場的人物很多,除男主人公賈寶玉以外,榮國府的女眷夫人小姐──邢夫人、王夫人、李紈、賈氏三春全部露面了,但是,作為人物出場的精彩描寫,作者在這一回目中,仍然只按次序重點突出了榮國府的三個主要人物:

第一個是“詩禮簪纓之族”的寶塔尖兒,榮國府太夫人賈母。

第二個是“機關算盡太聰明”的榮府管家王熙鳳。

第三個是小説男主人公榮府繼承人賈寶玉。

這三個人的出場描寫,在作者的精心處理下,顯示了絕不相同的藝術特色。

這一回的開頭是寫由於林黛玉幼年喪母,孤苦無依,奉父命來投奔外祖母家,對於外祖母家的情況,在母親生前已有所聞。加之她又細心敏感,一到賈府,就“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説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因此,在賈府眾人前來迎接遠客之機,便通過林黛玉的眼睛,寫出了眾人的出場。她首先看到的是,圍繞着她外祖母的氣派和禮儀。《紅樓夢》無論是作為反映四大家族的衰亡史或寶黛愛情的悲劇,都離不開榮寧二府這個生活舞台。而作為一個龐大複雜的貴族宗法之家,榮國府這個“老祖宗”──太夫人賈母,是祖輩碩果僅存的寶塔尖兒。從日常生活來看,晨昏定省,打牌看戲,觀花賞月,大筵小宴,有哪一個熱鬧場面,離得開這位老祖宗呢?榮寧二府上下男女幾百口,有兒子、侄子、媳婦、孫子、孫女、重孫媳婦一大羣,還有數不清的男女奴僕,一呼百應,環繞在她周圍。她雖不是賈府家政、財政大權的掌握者,但卻是這一貴族之家的無上威權的偶像。正是適應着賈母在榮府的地位,作者並無過分渲染,只是通過林黛玉的“感覺”,寫了圍繞她周圍的“斂聲屏氣,恭肅嚴整”的氛圍,而且僅僅吃飯的一個場面,就概括地描寫了她平素享受着怎樣的供奉:

王夫人遂攜黛玉穿過一個東西穿堂,便是賈母的後院了。於是,進入後房門,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見王夫人來了,方安設桌椅。賈珠之妻李氏捧飯,熙鳳安箸,王夫人進羹。賈母正面榻上獨坐,兩邊四張空椅,熙鳳忙拉了黛玉在左邊第一張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讓。賈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們不在這裏吃飯。你是客,原應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賈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個告了座方上來。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邊丫鬟執着拂塵、漱盂、巾帕。李、鳳二人立於案旁佈讓。外間伺候之媳婦丫鬟雖多,卻連一聲咳嗽不聞。寂然飯畢……

這氣勢,這氛圍,這禮儀,無一不在表現這個膏粱錦繡之家的繁文縟節,又無一不在渲染這位“老太君”無上威嚴的地位,為此後圍繞着她在小説情節發展中的奢侈榮華的享受,做了一次很好地鋪墊。

當然,從這一回情節發展需要來講,這樣寫賈母,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描寫榮國府的另外兩個“主兒”──王熙鳳和賈寶玉,因為這兩個“主兒”都是她膝下承歡的寵孫。不過,賈母的這個出場描寫,從藝術上講,主要還是適應於情節發展的需要,並未突出地表現性格。而把人物出場的藝術處理,當作刻畫性格的藝術手段,王熙鳳的出場要算一個卓越的例證。對於她,作者採用的方法是,一開始就把光束集中在性格刻畫上,而且是一下子就全面地展示了她的多面的性格特性:

一語未了,只聽後院中有人笑聲,説:“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黛玉納罕道:“這些人個個皆斂聲屏氣,恭肅嚴整如此,這來者系誰,這樣放誕無禮?”心下想時,只見一羣媳婦丫鬟圍擁着一個人從後房門進來。這個人打扮與眾姑娘不同……黛玉連忙起身接見。賈母笑道:“你不認得他。他是我們這裏有名的一個潑皮破落户兒,南省俗謂作‘辣子’,你只叫他‘鳳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稱呼,只見眾姊妹都忙告訴他道:“這是璉嫂子。”黛玉雖不識,也曾聽見母親説過,大舅賈赦之子賈璉,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內侄女,自幼假充男兒教養的,學名王熙鳳。黛玉忙陪笑見禮,以“嫂”呼之。這熙鳳攜着黛玉的手,上下細細打諒了一回,仍送至賈母身邊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這樣標緻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只可憐我這妹妹這樣命苦,怎麼姑媽偏就去世了!”説着,便用帕拭淚。賈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來招我。你妹妹遠路才來,身子又弱,也才勸住了,快再休提前話。”這熙鳳聽了,忙轉悲為喜道:“正是呢!我一見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歡喜,又是傷心,竟忘記了老祖宗。該打,該打!”又忙攜黛玉之手,問:“妹妹幾歲了?可也上過學?現吃什麼藥?在這裏不要想家,想要什麼吃的、什麼玩的,只管告訴我;丫頭老婆們不好了也只管告訴我。”一面又問婆子們:“林姑娘的行李東西可搬進來了?帶了幾個人來?你們趕早打掃兩間下房,讓他們去歇歇。”

説話時,已擺了茶果上來。熙鳳親為捧茶捧果。又見二舅母問他:“月錢放過了不曾?”熙鳳道:“月錢已放完了。才剛帶着人到後樓上找緞子,找了這半日,也並沒有見昨日太太説的那樣的,想是太太記錯了?”王夫人道:“有沒有,什麼要緊。”因又説道:“該隨手拿出兩個來給你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罷,可別忘了。”熙鳳道:“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過這兩日到的,我已預備下了,等太太回去過了目好送來。”王夫人一笑,點頭不語。

這個出場之所以寫得好,首先就在於作者精心的藝術安排。如上所説,王熙鳳在賈府以至小説情節中既然如此重要,又要在一個場面上集中揭示她的多面的性格鋒芒,就不能把她的出場安置在賈母接見黛玉的場面上,因為那樣不僅會由於賈母和黛玉骨肉相見的悲痛,騰不出場面來展開對她的刻畫,也不能單獨介紹她,而且不能通過黛玉的眼睛點示出她在賈府中的特殊地位,當然也更難於充分描繪她的個性特徵在出場行動上的表現。因此,作者把她的出場,安排在黛玉已和賈府諸女眷都見過面、都在場的情境裏,黛玉對於賈府的家規已有了初步的瞭解,這時讓她出場,就有了她單獨活動的廣闊天地。而這個眾人都在的場面,也便於多面地表現她的性格,使讀者看見她活躍在場面上不以為怪。

“未寫其形,先使聞聲”,她一出場,立刻就引起了林黛玉的特殊感覺,“這些人個個皆斂聲屏氣,恭肅嚴整如此,這來者系誰,這樣放誕無禮?”林黛玉在前面所看到的,是賈母這位“老祖宗”在這大家族中的威嚴,所有後輩,包括邢、王二夫人,在“老祖宗”面前,也只能恭恭敬敬、垂手侍立,何況今天還有遠客到此,這大家禮儀是失不得的。而這“來者”,在這樣的場面裏,居然敢如此放肆,並且這“來者”一到,這位“老祖宗”就有了笑容,還開起玩笑來,可見其平日更無拘無束了。

有了這第一次出場的描寫,以後再在日常生活中寫王熙鳳在賈母面前的所謂承歡應候,隨便説笑,隨意阿諛,就使讀者覺得很自然了。同時,也正是通過她這種放誕無禮的出場,才能表現出她深得這位賈府老祖宗的寵愛,正是這種寵愛給了她特殊的地位。正像“甲戌本”脂批所説:“第一筆,阿鳳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後文焉得不活跳紙上。”

緊接着是具體地展開了對她的出場行動的描寫。可以説,由於曹雪芹精湛的藝術表現能力,王熙鳳的每一個行動,幾乎都顯示了她性格的一個側面。看到林黛玉的容貌,立刻就聯繫到“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短短几句話,表面上是稱讚了林黛玉的風姿,實際上卻是在阿諛賈母,又不忘安慰迎春等那些嫡親的孫女兒,真是面面俱到,圓滑之至!提到黛玉母親的去世,立刻假哭起來,但一聽到賈母的責備,瞬即又轉悲為喜,赤裸裸地表現了她的善於逢迎和做作。拉着黛玉問長問短,又詢問下人對黛玉的安置情況,一方面是為了通過待客熱情的表白,來炫耀她在賈府中的地位和儀威;一方面又是為了在賈母面前表現她對黛玉的關切。答覆王夫人給黛玉選料子裁衣服的話是為了顯示她的精明能幹,早有準備,實際上也是在表現她的隨機應變。如脂批所説:“餘知此緞阿鳳並未拿出,此借王夫人之語機變欺人處耳。”

王熙鳳的聲勢非凡的出場,雖然是通過林黛玉的眼睛反映出來的,卻是何等深刻地、全面地展現了她的性格特徵,使她的出場描寫,成了她整個性格的縮影。

如果説王熙鳳的出場描寫的特點是立即進入性格刻畫,沒有任何鋪墊,而賈寶玉的出場,作者在渲染氛圍、佈置局勢上,卻是下了相當的功夫。早在第二回“冷子興演説榮國府”時,就重點介紹了這位生得“更奇”的公子:

一落胎胞,嘴裏便銜下一塊五彩晶瑩的玉來,上面還有許多字跡,就取名叫作寶玉。……那年週歲時,政老爺便要試他將來的志向,便將那世上所有之物擺了無數,與他抓取。誰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釵環抓來。政老爺便大怒了,説:“將來酒色之徒耳!”因此便不大喜悦。獨那史老太君還是命根一樣。説來又奇,如今長了七八歲,雖然淘氣異常,但其聰明乖覺處,百個不及他一個。説起孩子話來也奇怪,他説:“女兒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見了女兒,我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

在這第三回賈寶玉出場前,作者又通過王夫人對黛玉的囑咐,做了一番渲染,稱他作“孽根禍胎”,説他是家裏的“混世魔王”,不要黛玉親近他,理睬他。此所謂:“不寫黛玉眼中之寶玉,卻先寫黛玉心中早有一寶玉矣!”這一切給林黛玉造成了“這個寶玉不知是怎生個憊懶人物,懵懂頑童”的印象。在這裏作者採用的是欲揚先抑的手法,包括批寶玉“極確”的那兩首《西江月》:“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都是表面的貶,實質卻在褒。這一切都應當從正面理解賈寶玉的叛逆性格。當寶玉正式出場,林黛玉“吃一大驚”,原來這卻是一位“外貌最是極好”的年輕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面如桃瓣,目若秋波。雖怒時而若笑,即嗔視而有情。……天然一段風騷,全在眉梢;平生萬種情思,悉堆眼角。”而且黛玉眼中的這個寶玉,又是她心中早有的另外一個寶玉──使她“好生奇怪,倒像在那裏見過一般”。這奇異的互相廝認,雖然也有意地渲染着那三生石畔還淚宿債的神祕色彩,以掩護它的叛逆性的思想內容,但這種佈局和氛圍的渲染,卻密切地聯繫着小説中心情節的發展線索。儘管它也在某些側面上展示了賈寶玉的某些性格特點,而它顯然又完全不同於王熙鳳出場的全面展開性格的寫法,它的重點是在為寶黛愛情創造一個純真優美的藝術境界。

總之,從《紅樓夢》第三回賈母、王熙鳳、賈寶玉這三個人物出場的藝術處理,我們可以看出,在曹雪芹的筆下,他們都是在作者的創作構思中經過一番匠心經營的,或交融着突出性格,或關聯着情節發展,以各自不同的姿態,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充分發揮了它們應有的作用。

(李希凡《談談〈紅樓夢〉第三回的人物出場描寫》)

《紅樓夢》中的人物,總計四百有餘,是一切説部中鮮有的。對主要人物的刻畫,各具情態,各有性格,無不栩栩如生。《林黛玉進賈府》一節中,賈府主要人物就出現了十餘人之多,而曹雪芹的變化多端的手法,或虛、或實,或正、或側,或以環境襯托暗示,或以衣飾精刻細雕,或用比較的方法,或借人物自身的活動,或取個性化的語言來實現人物性格特徵。在人物描寫、性格塑造方面,真可謂三寸柔毫,鬼斧神工!

王熙鳳是賈府之中殺伐決斷,威重令行的鐵腕人物。曹雪芹在王熙鳳的塑造上,是不遺餘力的,僅在這第一次的出場中,王熙鳳就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夫人、小姐、丫鬟、僕婦俱都屏聲斂息的時候,當賈府中最高權威者──賈母正和遠來的黛玉敍談的時候,王熙鳳就放誕無禮地揚聲説笑而來。人未到,聲先聞,只這一筆,就透露出王熙鳳在賈府中的特殊地位:王熙鳳是賈母膝前戲綵娛親的“老萊子”,只有王熙鳳的詼諧,能給老祖宗解頤。賈母也最需要這個孫子媳婦的湊趣,所以,王熙鳳才這樣無所顧忌地登上舞台。

雪芹又不吝筆墨地描摹了貴族少婦王熙鳳的衣飾、容貌、體態、神情:頭上珠光璀璨,身上彩繡輝煌,吊眼揚眉,苗條風騷,春風滿面,笑裏藏刀。雪芹又借賈母的笑謔透露了熙鳳的為人:潑辣刁狠。這還不夠,又借人物的語言、動作,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內在,不是給讀者以抽象的意念,而是把活生生的王熙鳳置於讀者之前,使讀者從鮮明的意象中,對人物做出判斷。

且看王熙鳳攜着黛玉的手,上下細細打量,那讚美黛玉的話語,句句為賈母而發;抽帕拭淚,轉悲為喜,處處為賈母而做。熙鳳之權謀機變,見風使舵,聲形現於紙上,令人可歎可畏。接着是對黛玉的一串問話,又一連的囑咐,繼而又是分派僕婦打掃房屋,一邊分派,又一邊親手給黛玉捧茶捧果,又同時回答王夫人的問話……雪芹筆下的王熙鳳真是光華四射,八面玲瓏。這位榮國府中庶務大權獨攬者的機敏與才幹,就在這裏已露出了崢嶸頭角。安富尊榮的賈母,是賈府中輩分最高,年齡最長的權威,是賈府中的塔尖,王熙鳳深知:要在這個大家庭中“揮霍指示,任其所為”,就必須首先佔領這個塔尖。因此,熙鳳才以全副精神,討好賈母。王熙鳳又是王夫人的內侄女,鳳姐之得寵於賈母,正是王夫人深為希冀的;鳳姐辦事的圓熟幹練,也正是王夫人極為得意的。王熙鳳上有賈母的寵愛,內有王夫人的翼庇,居孀而恬淡的李紈和未出閣的迎春姐妹,又豈能與熙鳳媲美,因此,王熙鳳在賈府中才得以如此活躍出羣,旁若無人。

雪芹寫賈寶玉的出場又和熙鳳全然不同:寓褒於貶,欲揚故抑。先借王夫人的傷心語評價寶玉:“一時甜言蜜語,一時有天無日,一時又瘋瘋傻傻。”致使黛玉心中疑惑:“這個寶玉,不知是怎生個憊懶人物,懵懂頑童?”甚至以“蠢物”目之。及至相見,卻是“看其外貌最是極好”的年輕公子。然而,生他養他的母親,卻説他是“孽根禍胎”“混世魔王”,這正是雪芹運用了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的手法,並非只為追求文筆的跌宕。

對於賈寶玉這個內在充滿了矛盾,又和外在“正統”世界格格不入的人物,在世俗眼中,必然呈屈光不正的顯像。即使在父母的眼中,由於衞道者與叛逆者的矛盾,其道德觀、是非觀,決不能一致。

“摔玉”構成這一回中的高潮,“摔玉”是寶玉性格鮮明的突出表現。摔玉的緣由是因黛玉的“與眾各別”的美所引起,在寶玉看來,神仙也似的黛玉應該有“通靈寶玉”,竟然沒有!於是寶玉頓時痴病發作,把自己與生俱來的“寶玉”狠命摔去。摔玉寫出黛玉的美,寫出寶玉的“痴”。這第一次的摔玉又引出了後文多少次的因玉而起的種.種波瀾。“玉”是天命的象徵,寶玉的摔玉正表現出他對天命的反抗,對世俗的鄙棄,對禮教的蔑視,還有什麼比這一行動更能説明寶玉之叛逆性格呢?

至於林黛玉給讀者的印象,除了在她進賈府的活動中表現出的才高思深、眼明心細、嫻於辭令外,又從眾人的眼裏介紹了黛玉:舉止言談不俗,身體面龐怯弱。至於寶玉所見的黛玉比熙鳳所見更精細,由表及裏,由概寫到特寫,而且突出點明瞭黛玉的“眉尖若蹙”,四個字預伏下黛玉的結局:長愁何能卻病?怯弱安得永年!

(胡梅君《傳神文筆足千秋──析〈林黛玉進賈府〉》)

三、課文的結構與寫法

以榮寧二府為代表的典型環境,是十分錯綜的,人事紛雜,頭緒繁宂,究竟怎樣寫才能體現出環境的意義,並且便於讀者把握,是值得仔細斟酌的問題。

《紅樓夢》的作者安排了一個特定的情節:“冷子興演説榮國府”,通過賈雨村、冷子興的村肆閒話,簡明扼要地介紹了榮寧二府的大致輪廓,……

經過冷子興的演説,榮寧二府的輪廓已在讀者心中有了影像,接下去即可全面描繪這個貴族大家庭。但作者沒有這樣寫,而是把筆鋒一轉,敍述賈府的外戚,詳細地交代林黛玉、薛寶釵的家世、出身。這種交代是斷不可少的。

黛玉生在破落的世家貴族,祖上雖然襲過列侯,但到五世林如海已不得不憑科第出身了,加上“支庶不盛,子孫有限”,門庭便有些荒涼冷落,現出衰敗的模樣。……從黛玉的家裏,我們看到廉潔、純樸,覺得黛玉的高潔同“祖風”有關係,而且幼年喪母,父親“愛女如珍”,當作子養,也使她少受一些傳統的封建教育,為後來的叛逆準備下一個條件……

同時,這種交代也顯示了兩位女主人公進入賈府的必然性──那裏是《紅樓夢》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

黛玉進賈府是必然的。她年小多病,上無母親教育,下無兄弟姐妹扶持,父親林如海又不肯續室,她只好依傍外祖母。

曹雪芹敍賈府先寫外戚完全是出於思想內容的要求。

當然也有技巧上的原因。如果先寫賈府,然後一一敍及外戚,文章勢必拮据呆板,毫無生氣;惟如此從遠及近、由小及大的寫法,才顯得有變化、有曲折,波瀾起伏,引人入勝。金聖歎有一段話説得很好。他説:“文章最妙,是目注此處,卻不便寫,卻去遠遠處發來。迤邐寫到將至時便且住。卻重去遠遠處更端再發來,再迤邐又寫到將至時,便又且住。如是更端數番,皆去遠遠處發來,迤邐寫到將至時,即便住,更不復寫出目所注處,使人自於文外瞥然親見。”《紅樓夢》純是此一方法。寫賈府先敍外戚,則為其中一例。

林黛玉進賈府,作者運用的是平敍筆法,對黛玉本人及其父林如海只做概括介紹,更多的筆墨都用在黛玉的觀感上,即通過黛玉的所見所聞所感,把冷子興演説過的榮、寧二府加以具體的圖畫化。因此,“金陵城起復賈雨村,榮國府收養林黛玉”這一回,與其説是寫林黛玉,不如説是通過林黛玉來寫賈府。

(劉夢溪《〈林黛玉進賈府〉在〈紅樓夢〉結構上的意義》)

文章有拉來推去之法,已用在本回。所謂拉來推去之法,好比一個姑娘想捉一隻蝴蝶作耍,走進花園卻不見一蝶,等了好久,好不容易看見一隻蝴蝶飛來,巴望它落在花上以便捉住,但蝶兒卻忽高忽低、忽近忽遠地飛舞,就是不落在花上。忍住性子等到蝶兒落在花上,慌忙去捉,不料蝴蝶又高飛而去。折騰好久才捉住,因為費盡了力氣,便分外高興,心滿意足。為看寶黛二人的姻緣而展開此書,又何異於為捉蝴蝶走進花園?一直讀至本回,何異於等待蝶兒飛來?(林黛玉)進了榮國府,想這次可要見到寶玉出場了,不料又從賈母説起,寫了邢王二夫人、李紈、鳳姐、迎春三姊妹,還有賈赦、賈政,寶玉仍不出場,這又何異於巴望蝶兒落在花上,蝴蝶偏偏忽高忽低、時上時下地飛來飛去,就是不落在花上?忍性等到寶玉出場,急着要看寶黛相會,不料寶玉卻轉身而去,這與忍性等到蝶落花上,慌忙去捉,不料蝶兒高飛而去,又有何異?使讀者急不可耐,然後再出場,才能使他們高興非常,心花怒放。啊,作者的筆是神是鬼?為何如此細膩工巧?

(哈斯寶《〈紅樓夢〉第三回〈林黛玉進賈府〉的筆墨技巧》)

四、濃粧淡抹各相宜──王熙鳳、林黛玉肖像描寫比較談(張超)

肖像描寫是文學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也是“小説中最困難的一部分。”(馬卡連柯語)《紅樓夢》中的肖像描寫極富特色,繪形傳神,富有創新意義。中學課本所選《林黛玉進賈府》一回,是眾多主要人物亮相登場的重頭戲。作者調動多種手段,進行大量精彩紛呈的肖像描寫,或工筆雕琢,或虛筆寫意,濃粧淡抹,各具佳妙,給文學畫廊增添了光彩奪目的“羣芳譜”。

王熙鳳出場時的肖像描寫,可謂工筆,作者濃墨重彩,為大管家璉二奶奶畫“行樂圖”:

只見一羣媳婦丫鬟圍擁着一個人從後房門進來。這個人打扮與眾姑娘不同,彩繡輝煌,恍若神妃仙子:頭上戴着金絲八寶攢珠髻,綰着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上戴着赤金盤螭瓔珞圈;裙邊繫着豆綠色宮絛,雙衡比目玫瑰;身上穿着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裉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縐裙。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脣未啟笑先聞。

這是透過黛玉之目,讓王熙鳳第一次與讀者照面。對其服飾、姿容進行了靜態寫生式描繪,從頭到腳,精細入微,直至“最後的鈕釦”(易卜生語)。傳統上,中國古典文學中的肖像描寫,是以“白描”擅長,不事渲染雕琢,用筆簡練傳神,是有別於西方文學的一大傳統藝術特色。譬如《詩經》中對美女的描寫“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三言兩語;《聊齋》中對美女的描寫,甚至簡練得只須一字──美。《紅樓夢》繼承這一傳統,但又不囿於這一傳統,更多的是創新。對王熙鳳這等窮形盡相至謹至細的肖像描寫,此之前實為罕見,無怪乎脂硯齋也慨歎道:“試問諸公,從來小説中可有寫形追象至此者?”可以説,這是曹雪芹的創舉,是對中國文學表現手法的豐富和發展。何其芳説:“《紅樓夢》與其他古典小説不同,具有一種近於油畫的色彩。”魯迅也説:“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後,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被打破了。”我想這“打破”之中,也該含有對王熙鳳肖像描寫的讚歎吧!

此處作者不惜重墨,淋漓地鋪陳王熙鳳的裝束衣飾,決非泛筆閒文,而是寓意頗深。作者寫賈氏姊妹,只簡筆勾勒,而林黛玉這樣的主角,卻用了“虛筆”(當然,黛玉之虛筆與次要人物減筆,手法用意皆不同)。按説,像黛玉這樣的萃曹公畢生心血凝鑄而成的主角,本應不惜筆墨詳寫精繪,可果真那樣,不僅與寫鳳姐的肖像(包括後文的寶玉)之手法雷同單調,也不會起到理想效果。寫黛玉這樣,“與眾各別”的人物,須有與眾不同的手法。作者抓住其最生動典型的氣韻神情:“煙眉”,清、淡、秀;“合情目”,性靈之光;“愁、嬌、淚”,暗示其悲劇命運,並寄寓深切的同情,使人頓生愛憐。全書都很少寫其服飾,對黛玉的肖像是“虛多實少,絕去形摹”,此處更是“穿戴竟無一字提及”,這是為什麼呢?想黛玉身為大家閨秀,又是出門在外,去“鐘鳴鼎食”“與別家不同”的賈府,以她自尊的性格,行動言語尚恐被人恥笑了去,其衣着肯定也不凡。但真要像寫王熙鳳那樣,重彩詳繪其服飾,勢必喧賓奪主,減少人物寄人籬下的辛酸感,削弱其淒涼的悲劇色彩。因此,寫黛玉衣飾不僅是次要的,甚至是不必要的。當然,人們可以根據作者對其形象的塑造,想像着給黛玉着裝,那須也是類似“翠竹臨風的瀟湘館”的環境之於林黛玉,應是淡而不俗,清麗高雅,合其“瀟湘妃子”自然灑脱的“風流態度”,而決非王熙鳳式的珠光寶氣。再者,作者用虛筆寫意展示黛玉的肖像,還為突出其才情女子超塵拔俗的空靈感:那種脈脈之情裊娜之態,那種欲説還休的柔媚,“嬌羞默默同誰訴”的眉目,那聰明靈慧的談吐,都從這獨具匠心的肖像描寫中顯示出來。黛玉是集中國三千年文化於一身的理想化身,她的美不僅在外貌,更在精神氣質──書卷氣、靈秀氣、孤傲氣。她有的是才,而絕少世俗的所謂“德”;她是一位“才女”,而非“淑女”。顯其神而略其形,正是為免落俗臼,使這一形象更加美好理想,更浪漫富有魅力。誰説“意態由來畫不成”呢?在曹氏筆下,林黛玉的形象不是呼之欲出嗎?另外,如此筆法寫黛玉不僅是表現人物獨具特色的美,也是情理的需要。因為此處的黛玉是寶玉眼中的黛玉,作為錦衣玉食的貴家公子,且“最喜在內幃廝混”,見慣了膩紅肥綠,華衣豔飾,兼其與生俱來的“怪癖”,他怎會去留意黛玉的穿戴而不被其“與眾各別”的“形容”所吸引呢?在寶玉眼裏,她那“弱柳扶風”的身姿就顯得脱俗飄逸,“風露清愁”的眉目就顯得崇高深刻,通身的“靈淑之氣”能使他的靈魂清爽、淨化,難怪他要發出“女兒是水做成的骨肉”之類的奇論。此處的肖像描寫,在表現黛玉性格的同時,不忘展示寶玉的性情。細心的讀者一定會發現,在《林黛玉進賈府》一回中,黛玉的肖像實際上是分三次描寫來完成的:一次通過眾人之目,客觀地介紹黛玉的不俗氣質和病弱身體;二次借熙鳳之目,用對賈母的奉承心理去發現、感受黛玉的自然美;而第三次是通過與黛玉“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寶玉之目,方是最全面真切深刻的感受。還是脂硯齋見得透闢:“不寫衣裙裝飾,正是寶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見。黛玉之舉止容貌,亦是寶玉眼中看,心中評。若不是寶玉,斷不能知黛玉終是何等品貌。”脂硯齋不愧是曹雪芹的知音。

相反,作者獨讓王熙鳳濃粧豔飾,遍體錦繡,用當時關於美女的標準來衡量,此等筆墨明有微旨,與其説是褒讚,勿寧説是貶謫。清代言婦女美,在嬌羞媚態,服飾“不貴精而貴潔,不貴麗而貴雅,不貴與家相稱,而貴與貌相宜”(李漁語)。着極奢極麗之服,滿頭翡翠,環鬢金珠,過事修飾,過事刻畫,是俗氣,不是美麗。老舍先生説得好,“真正美麗的人,是絕不多施脂粉,不亂穿衣服的。”王熙鳳把自己“包裝”得如此妖豔凌人,氣勢如火如荼,不正是表明了她生性奢侈,對榮華富貴無饜的追求嗎?如此等精心設計的“與眾姑娘不同”的裝束,出見初來乍到的林黛玉,又何嘗不是為了在黛玉面前表現自己特殊的身份和在賈府中顯赫的地位,露骨地炫耀自己擁有華貴的服飾呢?應該説她的目的還是基本上達到了,就連並非少見多怪的侯門金貴黛玉,都對其衣飾驚詫不已,可見其輝煌華豔的程度,熱烈的“色調”折射出鳳姐志得意滿的心態,又和處於鼎盛時期的賈府“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氣氛相協調。真是“物帶世情”。不過,王熙鳳的文化修養太低了,雖然聰明能幹,但她太缺乏文化情調的薰陶,不諳高雅為何物,她除了衣食享受和權力之爭外,並無多少精神生活可言,其風度氣質,與出身書香、受過教育特別是經古典文學陶冶的林黛玉的詩人氣質,大相徑庭,因此,她的炫耀也是低品位的,顯得俗不可耐。可見穿戴服飾與人格、志趣、情操、修養是密切相關的。曹雪芹深知這一點,他如此描寫王熙鳳的肖像,正是欲藉此揭示這一反派角色風騷庸俗的性格和空虛貪婪的靈魂。

作者還一再着力描寫王熙鳳的眉形目態,此回借黛玉所見,告訴讀者,王熙鳳有“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在後文王熙鳳素服賺尤二姐入大觀園時,又一次寫到她的眉眼“眉彎柳葉,高吊兩梢,目橫丹鳳,神凝三角。”兩次描寫,同中見異。第二次不僅寫其形,更寫其神。丹鳳眼、柳葉眉,原是很美的,而曹雪芹卻偏偏把美麗的丹鳳眼配以三角,讓秀氣的柳葉眉高吊兩梢,這就不盡美了。即便仍可算得上漂亮,但已決非温柔敦厚之形象。我們翻開麻衣相法,便會發現,“三角眼”“吊梢眉”乃為狡黠、狠毒、性巧、通變、邪淫之相。曹雪芹不一定真迷信相法,但他把王熙鳳眉目寫成這般形狀,似乎在依循這種普遍流行的唯心主義哲理,藉以揭示王熙鳳這“胭脂虎”的性格為人:美豔的外表下包藏着一顆醜惡的靈魂,奸詐、冷酷、陰毒。“心較比干多一竅”的林黛玉,初與王熙鳳相見,就一眼看穿了這一點。

特別值得強調的是,此二人的肖像,皆非由作者代為旁述,都是透過他人之目(寶玉或黛玉),由一個特定的視角完成的。這樣用他人的感受寫人的外貌,不僅富有感情色彩,而且有利於雙方性格的表現──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筆墨經濟,一舉兩得。寫二人肖像,異中見同,手法巧妙。

果戈裏説:“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鑰匙。”肖像描寫之所以顯得“重要”和“困難”,是因為它必須巧妙地傳達人物的性格內涵,不是為外形而外形,須是為性格而外形。沒有個性特色的公式化、概念化的肖像,是不能起“鑰匙”作用的。曹雪芹正是依據這一原則,揮動巨如大椽、細似金針的妙筆,寫熙鳳側重於“與眾姑娘不同”的“打扮”;繪黛玉着眼於“與眾各別”的“形容”。一實一虛,或濃或淡,巧施丹青,因人敷墨,描繪出個性鮮明的肖像。王朝聞先生説:“曹雪芹是借肖像描寫這一藝術手段,服從於情節的發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畫。”可謂語切肯綮。

《紅樓夢》博大精深,其藝術匠心,管窺蠡測不足道萬一。由此二人的肖像描寫之一斑,可窺見天才藝術家曹雪芹丹青妙手的高明。

高中語文必修三《變形記》精品教案 篇11

【學習目標】

1.初步瞭解我國明末清初時期民主啟蒙思想發展的情況,瞭解民主啟蒙思想家黃宗羲的生平及其思想,能對這些事件和人物作出評價。

2.積累有關的文言文知識,提高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基礎精練】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①亦猶夫人之情也( )  ②孰與仲多( ) ③曾不慘然( ) ④視之如寇讎( ) ⑤至桀、紂之暴( ) ⑥攝緘縢( )

⑦固扃 ( ) ⑧有不廢然摧沮者乎( )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 ②而使天下釋其害:

③去之而不欲入者: ④後之為人君者不然:

⑤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然: ⑥而妄傳伯夷、叔齊無稽之事

⑦豈天地之大: ⑧獨私其一人一姓乎:

⑨若何為生我家: ⑩許由、務光所以曠後世而不聞也:

⑪以俄頃淫樂,不易無窮之悲:

3.翻譯下列語句

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譯文:

②好逸惡勞,亦猶夫人之情也。

譯文:

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

譯文:

④然君之職分難明,以俄頃淫樂,不易無窮之悲,雖愚者亦明之矣。

譯文:

4.文學文化常識填空

黃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 ,字 ,號南雷,學者稱 。著有《 》《 》《 》等。

【交流探究】

1.通假字 視之如寇讎:

2.古今異義

①亦猶夫人之情也 古義: 今義:

②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 古義: 今義:

③曾不慘然 古義: 今義:

④攝緘縢,固扃鐍 古義: 今義:

⑤一人之智力 古義: 今義:

⑥不易無窮之悲 古義: 今義:

⑦雖愚者亦明之矣 古義: 今義:

3.一詞多義

①為 ②使

4.詞類活用

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 ②離散天下之子女

③獨私其一人一姓乎 ④ 雖愚者亦明之矣

5.虛詞

①焉

②於

6.文言句式

①入而又去之者,堯、舜是也:

②以為天下利害之權皆出於我:

③某業所就,孰與仲多:

④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窺伺者:

7.這篇文章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8.本文作為説理透徹的議論文,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課文小結】

1、中心主旨

本文探究了為國君的根源,明確提出國君應明確自己的職分,為天下興利除弊;並痛斥今之君視天下為私產,奴役天下人的可恥行徑。

2、寫作特色

1.對比論證

【拓展提高】

1.下列語句中加點的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居:接受。

B.好逸惡勞,亦猶夫人之情也 惡:厭惡。

C.其逐利之情,不覺溢之於辭矣 溢:洋溢

D.豈設君之道固如是乎 是:這樣。

解析 C項,“溢”的意思是“流露”。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詞類活用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3分)

例句:離散天下之子女

A.獨私其一人一姓乎 B.必千萬於天下之人

C.屠毒天下之肝腦 D.名之為獨夫

解析 例句和C項均為使動用法。A項為形容詞作動詞;B項為名詞作動詞;D項名詞作動詞。 答案 C

3.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與現代漢語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 )(3分)

A.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

B.亦猶夫人之情也

C.傳之子孫,受享無窮

D.古者天下之人愛戴其君

解析 B項,“夫人”在這裏指一般人,普通人。 答案 B

4.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而”,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 ②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③夫以千萬倍之勤勞,而己又不享其利 ④量而不欲入者,許由、務光是也 ⑤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⑥始而慚焉,久而安焉 ⑦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 ⑧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A.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C.①③⑤/②④/⑥⑧/⑦ D.①②③/⑤⑦/④⑥/⑧

解析 在所有分組中,A項正確,①③⑤連詞,錶轉折;②連詞,表並列;④連詞,表順承;⑥用在表時間的詞之後,補充音節;⑦連詞,表修飾;⑧與“已”連用,表限制語氣。 答案 A

5.下列語句中,從句式角度看,不同類的一項是 ( )(3分)

A.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B.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C.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D.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

解析 B項是一般陳述句,其餘三句為判斷句。答案 B

6.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 經營:籌辦,謀劃。

B.此我產業之花息也 花息:利息,利潤。

C.視之如寇讎,名之為獨夫 寇讎:強盜,仇敵。

D.非導源於小儒乎 導源:引導出來。

解析 D項,“導源”的意思是“出自、來自”,“從„„開始”。

答案 D

7.下列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3分)

A.①我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②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

B.①後之為人君者不然②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

C.①以博我一人之產業②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窺伺者

D.①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②我固為子孫創業也

解析 A項,都是介詞,把。B項,①代詞,的人;②用在表時間的詞語後,補充音節。C項,①助詞,的;②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D項,①動詞,是;②介詞,替。

8.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作者認為正是由於後世的君主“以君為主,天下為客”,結果使得天下因為君主的原因出現了種.種不安寧的情況。

B.後世的君主,在爭奪天下時,“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絲毫不感到內疚,反而用“創業”來掩飾。

C.黃宗羲撥開了籠罩在帝王頭上的光環,指出了後世君主的貪婪和罪惡,直斥“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D.作者把批判的矛頭不僅指向封建帝王,還指向那些墨守忠君腐朽觀念的淺陋的小儒們,表現了對儒家思想的批判。

解析 D項,説法錯誤,作者只是批判淺陋無知的“小儒”,並不是對整個儒家思想的否定。

【譯文】人類社會開始之後,人都是自私的,也是自利的。社會上對公眾有利的事卻無人興辦它,對公眾有害的事也無人去除掉它。有這樣一個人出來,他不以自己一人的利益作為利益,卻讓天下人得到他的利益;不以自己一人的禍患作為禍患,卻讓天下人免受他的禍患。那個人的勤苦辛勞,必定是天下人的千萬倍。拿出千萬倍的勤苦辛勞,而自己卻又不享受利益,這必然不是天下常人之情所願意的。所以古時的君主,考慮後而不願就位的,是許由、務光等人;就位而又離位的,是堯、舜等人;起先不願就位而最終卻未能離位的,是大禹了。難道説古代人有什麼不同嗎?喜好安逸,厭惡勞動,也像常人情況一樣啊。

後代做人君的卻不是這樣了。他們認為天下的利害大權都出於自己,我將天下的利益都歸於自己,將天下的禍患都歸於別人,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讓天下的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將自己的大私作為天下的公利。開始時對此還覺得慚愧,時間久了也就心安理得了,將天下看作是廣大的產業,把它傳給子孫,享受無窮。正如漢高祖所説的“我的產業所達到的成就,與二哥相比,究竟誰多呢?”他的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覺已流露於言辭了。這沒有其他原因,古時將天下看成是主,將君主看作是客,凡是君主一世所經營的,都是為了天下人。現在將君主看作主,將天下看作是客,凡是天下沒有一地能夠得到安寧的,正是在於為君主啊。因而當他未得到天下時,使天下的人民肝腦塗地,使天下的子女離散,以增多自己一個人的產業,對此並不感到悲慘,還説:“我本來就是為子孫創業呀。”當他已得到天下後,就敲詐剝奪天下人的骨髓,離散天下人的子女,以供奉自己一人的荒淫享樂,把這視作理所當然,説:“這些都是我的產業的利息呀。”既然這樣,作為天下最大的禍害,只是君主而已!當初假使沒有君主,人們都能得到自己的東西,人們都能得到自己的利益。唉!難道設立君主的道理本來就是這樣的嗎?

古時候天下的人都愛戴他們的君主,把他比作父親,擬作青天,實在是不算過分。如今天下的人都怨恨他們的君主,將他看成仇敵一樣,稱他為“獨夫”,本來就是他應該得到的結果。但小儒死守舊義,認為君臣間的關係存在於天地之間,難以逃脱,甚至像夏桀、殷紂那樣殘暴,竟還説商湯、周武王不應殺他們,而編造流傳伯夷、叔齊的無從查考之事,把千千萬萬老百姓的死,看成與老鼠的死沒有什麼兩樣。難道天地這樣大,卻在千千萬萬的百姓之中,只偏愛君主的一人一姓嗎?所以説周武王是聖人啊,孟子的話,是聖人的言論啊。後代那些想要憑着他像父親一般、像老天一般的空名,禁止別人窺測君位的君主,都感到孟子的話對自己不利,直到廢除孟子配祀孔子的地位,這難道不是來源於小儒嗎?

雖是這樣,如果後代做君主的,果真能保住這產業,把它永遠傳下去,也不怪他將天下當作私有了。既然將它看作產業,旁人想得到產業的念頭,有誰不像自己呢?於是用繩捆緊,用鎖加固,但一個人的智慧和力量,並不能戰勝天下要得到它的眾多的人。遠的不過幾代,近的就在自身,他們血肉的崩潰,就應在子孫的身上了。過去南朝宋順帝願以後世世代代都不要投生到帝王家中,而明毅宗對公主所講的話,也説:“你為什麼要生在我家!”這話真可痛惜啊!回想他們祖上創業之時,志在佔據天下的雄心,哪有不垂頭沮喪的呢?因此明白作君主的職責,那麼唐堯、虞舜的時代,人人都能推讓君位,許由、務光也並非超塵絕俗的人;不明瞭作君的職責,那麼就連市井之間,人人都想得到君位,許由、務光因而絕跡於後世而聽不到了。雖然君主的職分難以明瞭,但用片刻的荒淫享樂,不值得換取無窮的悲哀,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明白這一道理的。

高中語文必修三《變形記》精品教案 篇12

教學方式:對比閲讀教學、探究學習

教學重難點:體會詞人前後期作品中的別樣“愁”情:

1. 瞭解個人生活遭遇與作品創作的密切關係。

2. 中國古典詩詞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屬性。

(課前五分鐘循環播放“李清照畫像”幻燈片,配以王祖賢唱的《聲聲慢》曲,意在激發學生興趣,營造氣氛,讓生更易融入到詞的意境當中)

一. 以《如夢令》、《醉花陰》導入

出示幻燈片1:李清照自畫像

(師)畫中這位嫻靜清秀的女子端坐於舟中。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誤入藕花深處”,不遠處有一羣水鳥驚飛四散。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當你看到這幅畫時,你會想起哪句詩句?——(“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出自李清照的《如夢令》)

出示幻燈片2:〈如夢令〉文字

問:此詞寫了詞人怎樣的感情?——(樂。寫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鄉溪亭遊玩時的情景。通過這首詞,我們看到了少女時代的李清照無憂無慮的生活和閒適的心情。然而,這樣的心情是否貫穿她生命的終始呢?)

出示幻燈片3:《醉花陰》文字

問:此詞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感情?——愁

什麼樣的“愁”——離愁

插入李清照生平簡介(先讓生回答師做最後總結)

出示幻燈片4:李清照簡介

[明確]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嶺。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門世家,父親李格飛師從蘇軾,著名經史學家;母親王氏也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能詩能文;李清照從小耳濡目染,也聰明伶俐,善於音律,能詩作詞。18歲嫁給門當户對的太學士趙明誠為妻。兩人情趣相投,你耕田來我織布,對不對?NO,應該是你吟詩來我作對。趙還熱衷與金石的研究,李還與其共同致力於金石書畫的蒐集整理,夫妻感情篤厚,家庭美滿幸福。

(後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兩年後(1127年)北宋滅亡。從此,李的個人命運也隨着國家命運的改變而改變。李一家被迫南遷避難,兩年後(1129),其夫趙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個人,此後生活一直不如意,經歷了珍藏多年的金石書畫丟失事件、再婚離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嚐盡了顛沛流離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國之恨。

李清照的詞前期多寫大家閨秀的生活情趣、閨怨離愁;後期的詞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詞風而充滿了哀婉淒涼,多寫其悼亡之悲、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

我們來看她的一篇後期的作品〈聲聲慢〉

出示幻燈片5:〈聲聲慢〉文字

二. 朗誦,初步感知詞人別樣愁情

1. 生齊讀

2. 師範讀

問:讀了這首詞你讀出了什麼?在感情上,與〈醉〉的共同點是什麼?——“愁”

出示幻燈片6:“愁”字

問:整體感知——詞人描寫在殘秋的所見所聞所感來充分展示了她所處的冷清悲涼的環境氣氛及其飽經國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內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

3. 生個人自由朗讀,給出自讀提示

出示幻燈片7:品讀詞人別樣愁情

(品讀提示:)

1.聯繫詞人的生活遭遇來品讀(略)2. 抓住詞中直接抒情的句子來品讀

3.抓住詞中選擇的意象來品讀

三. 鑑賞〈聲聲慢〉

1.提問一生:找出詞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出示幻燈片8:“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出示幻燈片9:“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分析起句)

出示幻燈片10:起句分析圖

起句形象用了七組疊詞,直接抒情,委婉細緻地表達了作者在遭受重創鉅痛後的愁苦的心情。

尋尋覓覓 冷冷清清 悽悽慘慘慼戚

| | |

人的動作、神態 環境的悲涼 內心世界的巨大傷痛

①李清照在經歷了國破家亡、夫死、金石丟失、再婚離婚等一系列打擊之後,內心極度哀愁,再加之一人孤處、無兒無女、無依無靠,更是百無聊賴、空虛惆悵、失落迷茫。為了派遣這種哀愁,作者一大早就開始了漫無目的的尋覓。她在尋覓些什麼呢?是少女時代快樂的生活嗎,還是夫妻情深、甜蜜愛情?……

②環境的“冷清”更襯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可插入月考時“冷清”和“清冷”的區別。

③尋覓的結果不但沒有尋回失去的東西,不但沒有減輕內心的傷痛,反而在這冷清的環境中更生一種淒涼、慘淡、悲慼。

問:運用疊詞的作用?(——音樂美、增強感情)

舉列:朱自清〈荷塘月色〉

起句不尋常,連用七組疊詞,這是李的大膽創新,不但在填詞方面,即使是詩賦曲中也絕無僅有的。真可謂“前無古人”,當然“後有來者”。李對音律有極深的造詣,所以這七組疊詞讀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在齒舌音間來回反覆吟唱,讀起來朗朗上口又別有一番愁情。

略析“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此句寫氣温驟變的感受:點明節令——秋天。秋天的天氣變化無常,忽暖忽冷。在這樣的天氣里人也睡不好,最難調理休息。並非天氣原因而是人的心情。

2.間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引出意象概念

讓生找出詞中的主要意象

同步出示幻燈片11:選取典型意象1)詳析“酒”意象的特定屬性(“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出示幻燈片12:酒

問:為何説是“淡酒”?——並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壓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覺得酒味淡,這是一種主觀感受。一個“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淒涼慘淡。

先讓生思考回答一些關於酒表示愁情的詩句。

後師明確:最初飲酒是樂事,要與神靈共享或用以招待客人;一邊飲酒一邊做遊戲這在宮廷宴會誰最常見。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囑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蘇軾〈赤壁賦〉“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

到了漢末,天下動亂,連年戰爭,人的生命朝不保夕,古感慨良多,如“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曹操就發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感慨。這種憂是時光流逝而未建功立業的苦痛。最終這種“憂”也不能排解“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唐朝是詩歌創作的高峯期,酒的消耗與詩的產量成正比。“李白一斗酒出百篇”,可以説李白的詩是一篇篇醉出來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酒消愁愁更愁”

艱難苦恨煩霜鬢,潦倒新停拙酒杯

——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國之恨)

得出結論:酒是“愁”的象徵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離愁)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柳永《雨霖鈴》(離愁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離愁)

2)“秋風”意象略講

出示幻燈片13:“秋風”意象“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自古逢秋悲寂寥”“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得出結論:秋風渲染愁情。

3)“過雁”意象分析。“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問:為什麼作者看到過雁會“正傷心”?

因為“卻是舊時相識”這正是傷心的由來。本該北歸的大雁卻向南飛來,而詞人當時也正在南方避難,真可謂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然而這過雁不正是以前經常為詞人傳遞相思之情的那一羣過雁嗎?(《一剪梅》:“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過雁還是那隻過雁,只不過物是人非,收信的那個人已經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過雁不禁悲從中來。

出示幻燈片14:“過雁”意象

雁足傳書為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來,寫國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雁歸來”

得出結論:過雁象徵離愁。

下闋:由遠及近,轉入對自己庭院內眼前殘秋之景的具體描繪,進一步表達愁情。

4)略析“黃花”意象。“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史正志《菊譜》:“菊草本也,以黃為正,所以概稱黃花。”“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醉花陰》

這兩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顏、孤苦飄零的晚境,再無當年“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的雅緻了。到這裏,作者的感情已漸漸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詳析“雨”意象,略析“梧桐”意象。“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壯志難酬之愁)“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李煜《相見歡》

(亡國之愁)梧桐一葉知秋,本身就是牽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悽苦的秋雨,不僅滴在

耳邊,更滴向心頭。

“秋雨梧桐葉落時”——白居易《長恨歌》: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這句主要寫聲,以聲襯情。尤其是“點點滴滴”一語,極富頓挫淒涼之感。

7)結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是對前文的概括,“乍暖還寒”、“晚來風急”、“舊時雁過”、“滿地黃花”等這些情景,浸滿了作者悽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這些呢?顛沛流離之苦、亡夫之痛、家國之恨、孤獨之病等等,僅用一個愁字又如何概括得盡呢!?過雁、黃花、梧桐細雨……眼前這一切使詞人的哀愁重重疊加,直至無以復加,不知怎樣形容,也難以形容,於是詞人再也不用什麼鋪墊、渲染、對比,而是直截了當地説“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簡單直白,反而更覺神妙,更有韻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連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稍覺遜色了。因為李後主的愁還可形容,而詞人的愁緒則非筆墨所能形容的。

四. 較閲讀〈醉〉、〈聲〉兩種不同愁情

五. 小結

出示幻燈片20:小結

通過對比,我們清晰看到了詞人早晚期詞作迥然不同的風格。由此可見,個人遭遇和文學創作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同時,抓住詞中所選擇的意象,在這些意象背後,我們看見了一個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詞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調。早年的“愁”是“閨怨”、“離愁”、“相思之愁”,是“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是“為賦新詞強説愁”。 晚年的“愁”則是在經理了顛沛之苦、喪夫之痛、亡國之恨之後的“欲説還休”的愁,是一種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鷓鴣天

晏幾道

十里樓台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 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耐歸期未可期。

1.在這首詞中,作者為什麼要描寫杜鵑的啼叫聲?

2.最後兩句是什麼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杜鵑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是淒涼哀傷的象徵。由文中“聲聲只道不如歸”可知,其叫聲象“不如歸去”,聯繫“行人”一詞,就可知本詞主題是遊子懷鄉。

最後兩句既是自言自語又是對杜鵑問的回答。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決定歸期,生活不能自己主宰。”爭奈“意”無奈“,正式遊子思家而有家難歸的感慨。

六.探究性作業:

根據所學知識,蒐集相關作品,比較分析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詩人表現其“愁緒”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義。

高中語文必修三《變形記》精品教案 篇13

【目的要求】

1、瞭解課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觀點:賈誼的反對暴政、提倡仁政的觀點,這種觀點同西漢初期提倡“與民休息”政策的關係。

2、學習從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角度,運用歷史資料,提出中心論點的方法。

3、重點理解文言文翻譯的要領並培養用現代漢語翻譯文言文的能力。

4、掌握本課的文言實詞。

5、體會本課敍事時極力鋪張渲染,議論時使用對比論證的寫作特點。

【要點難點】

1、本文選自《新書》,個別字句從《史記》和蕭統《文選》。《過秦論》是賈誼的議論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過秦”即“言秦之過”,指出秦亡國的過失。論,一種文體,古文中的所謂“論”,是論斷事理,它包括論政,論史等文字。

《過秦論》是史論,文章總論了秦的興起,滅亡及其原因,鮮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其目的是提供給漢文帝作為改革政治的借鑑。文章氣勢磅礴,筆力雄渾。大量運用對比、排比、對偶、誇張等修辭手法,秦興秦亡波瀾起伏,那力透紙背的説理,那援引史實的分析,那酣暢淋漓的鋪張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強的説服力和感染力。

2、作者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政論家,文學家,世稱賈生。少時即以博學能文稱於郡中,二十餘歲召為博士,曾做太中大夫。他主張政治改革,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重視農業生產,以鞏固封建國家。他的改革主張遭到一些貴族和大臣的打擊、誣陷,死時僅33歲。賈誼的文章氣勢雄偉,暢達,辭賦以《吊屈原賦》、《鵩鳥賦》為最。政論文以《過秦論》、《論積貯疏》等文章膾炙人口。後人編纂了他的政論文集《新書》十卷。

3、本文結構特點採用逐層推進法。在用佔全文大半的四段篇幅敍述秦國由弱而盛,又由盛而亡的史實後,在篇末點明論點。論點的出現不僅水到渠成,勢成必然,而且在以上史實的對比中更加清晰,突出。

4、本文基礎知識點:

⑴ 注意對“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中心論點的正確理解。特別是第五自然段對比分析處應認真理解。其幾項力量的對比是:陳勝<九國<秦國<秦朝。但“一夫作難而七廟隳”,強秦亡於陳涉,其結論推出中心論點。這種順理成章,極有説服力的寫法應仔細體檜。

⑵ 注意到一詞多義詞的正確理解。特別是:亡、制、兵、策。

⑶ 掌握以下詞類活用的詞:席、囊、弱等。

【寫作背景】

漢文帝時期,是封建時代的所謂“盛世”,即舊史家豔稱的“文景之治”的前期。這時,由於秦末衰敝的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對安定,社會呈現出繁榮的景象。但是隨着社會財富的增加,統治階級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長”(賈誼《論積貯疏》),權貴豪門大量侵吞農民土地,逼使農民破產流亡,“賣田宅,鬻子孫”(晁錯《論貴慄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賈誼《論積貯疏》)。同時,刑罰苛重,民不聊生。漢文帝“外有輕刑之名,內實殺人”(《資治通鑑》卷十五),表面上廢除肉刑,實際上只是改換一些殺人的名目而己。苛重的壓迫剝削和酷虐的刑罰,使階級矛盾日漸激化。而漢文帝周圍一些權貴卻對此視而不見,麻木不仁,説什麼國家“已安已治”。這使得懷有改革時政抱負的賈誼深為不安。為了向漢文帝説明政治形勢的嚴重性,他從關乎漢王朝興亡的角度,寫了著名的《陳政事疏》,又名《治安策》,從正面論析時勢,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同時還寫了《過秦論》,通過論史諷喻,委婉地批評當時的政治,用秦王朝滅亡的教訓,振聾發聵(kuì愧),以引起漢文帝及上層統治者的警覺。

【作者簡介】

賈誼(前200~前168)漢初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河南郡洛陽人。十八歲便以飽讀《詩》《書》、善寫文章名揚郡中,為郡守吳公召於門下,後薦於漢文帝,任博士,年僅二十餘。參與朝政議論,見識超羣,一年間越級升為太中大夫。因建議改定製度法令及命列侯就國,遭到守舊派周勃,灌嬰等人讒害,被貶為長沙王太傅,抑鬱悲憤,寫出著名的《吊屈原賦》和《鵬鳥賦》。數年後召回長安,任樑懷王太傅。先後多次上疏,提出重農業、行仁政、削弱諸侯勢力、制服匈奴侵擾等重要政見和具體措施。後梁懷王墮馬死,誼憂傷哭泣年餘,亦死,年僅三十三歲。

賈誼在政治上有遠見卓識,能洞察隱微,善於總結歷史經驗教訓,能抓住當前社會主要問題、預見未來隱患,作出精闢分析,提出有效對策。如《過秦論》《治安策》(又名《陳政事疏》)《論積貯疏》、等名文都顯示出他卓越的政治見解和對國家大事極其關切的激情。故劉向把他比為古之伊尹、管仲。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為主,主張國家應以民為本,施行仁政,重視禮樂,嚴明等級;同時也雜有法家運用法術勢,力主中央集權,削弱諸侯權勢和道家的貌似曠達實為消極等思想。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張上是積極進步,富有進取精神的,而在對待個人不幸遭遇方面則表現為悲觀失望。賈誼散文開兩漢政論風氣之先,扣緊時代脈搏,篇篇鍼砭時弊,説理透闢曉暢,深刻犀利,言詞激切,理足氣盛,如《論積貯疏》《治安策》等是;而《過秦論》更以鋪張揚厲,排比渲染、詞采絢麗見長。影響所及,非但兩漢,下及唐宋奏議,駢文莫不受其遺澤。故魯迅評為:“惟誼尤有文采,而沈實則稍遜,如其《治安策》《過秦論》……皆為西漢鴻文,沾溉後人,其澤甚遠。”(《漢文學史綱要》)賈誼政論見《新書》,原五十八篇,今本五十六篇。清王耕心《賈子次詁》和《賈誼集》(上海人民出版社)蒐集賈誼散文,賦作較完備。

【段落大意】

依課文分為五段:

第一段,交代秦的地理優勢,政治雄心;概述商鞅變法與張儀連橫的情況以反西河之戰

首告大捷的情況:總的是寫秦孝公的功業,他為秦的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段,主要是寫秦惠文王、秦武王與秦昭襄王的功業。

第三段,總寫秦始皇帝的功業,即其統一天下的勢如破竹和鞏固天下的各種措施。

第四段,總寫陳涉起義的情況及其亡秦的結果。

第五段,歸納作結: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主題思想】

望漢王朝借鑑秦亡教訓:

賈誼在這篇文章裏論述了秦朝興衰的原因。他這樣做,是希望漢文帝以秦朝為借鑑,施行仁義,以免蹈秦朝的覆轍。這是賈誼站在封建統治階級的立場,為他們謀畫“長治久安”之道,事實上只能是一種幻想。但是這篇文章表現出賈誼對農民起義的力量和意義有所認識,寫出了他反對統治者施暴政於人民。這些地方都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寫作特點】

1、敍事鋪陳對比:

用敍事來説理,可以説是本篇最大的特點。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從秦孝公到秦亡國這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概括地説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過程和主要現象,同時還貫穿了作者本人的觀點來説明其所以興衰的關鍵所在。這就幫助我們對這一段歷史事實有比較清楚的認識。因此我感到,要想寫好説理文,必須在善於敍事的基礎上來説理才行。所謂在説理文中的善於敍事,還同一般敍事文不一樣,要善於概括事實,善於描寫事物的大的、總的、突出的方面,善於勾勒整個歷史發展的輪廊等等。只有這樣,只有通過這種敍事的特定手法,以此為説理的基礎,才可能有把握説服讀者。我們説,寫好説理文,主要是靠“論”和“斷”。“論”不能是空論,必須要根據事實立論,即所謂“擺事實,講道理”,道理是根據事實來講清的。“斷”也不能是武斷,必須從大量事實中抽出令人信服的結論來,才是精確的判斷。《過秦論》就恰好有這個特點。他把大量事實擺出來,結果道理可以不講而自明,或少講而大明。

2、本篇所具有的另一特點:賈誼在用寫賦的手法來寫説理散文。寫賦是需要鋪張和誇大的,賈誼寫這篇文章可以説通篇都採用了這種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捲天下”四句,“席捲”、“包舉”、“囊括”、“併吞”等詞,基本上都同義;“天下”、“宇內”、“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個意思。同一個意思而一連寫上好幾句,既有排比又有對仗,這就是寫賦的誇張手法。下面第二、第四、第五等段中,都有類似的句子;不勝枚舉。所謂鋪張揚厲,主要就是指的這一類句子。這樣,氣勢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的筆鋒鋭不可當,咄咄逼人,讀起來有勁頭,有説服力,而且有欲罷不能之感。

3、這篇文章所具有的第三個特點,即作者用全篇對比到底的手法寫出了他的論點。對比手法並沒有什麼希奇,而本篇精采處卻在於作者用了四個方面的對比:即秦國本身先強後弱、先盛後衰、先興旺後滅亡的對比;秦與六國的對比;秦與陳涉的對比;陳涉與六國的對比。幾種對比交織在一起,結構自然宏偉,氣勢也自然磅礴,話也顯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觀形勢的不同,強弱盛衰難易的不同,都從幾方面的對比中顯現出來。

【作業練習】

基礎知識及其運用:

一、字詞

1、下列加黑字注音不全對的一組是( )

A、召滑(shào) 鞭笞(chī) 藩籬(fān)

B、墨翟(dí) 謫戍(zhé) 絜(xié)

C、銛(xiān) 隳(huī) 逡巡(quān)

D、牖(yǒu) 棘矜(qín) 鋒鏑(dí)

2、書寫全對的一組是( )

A、度長契大 嬴糧景從 雲集響應

B、甕牖繩樞 同年而語 價值連城

C、鉏耰棘矜 攝足行伍 緼袍敝衣

D、足膚皸裂 崛起阡陽 門廷若市

3、選出“因”字用法相同的兩項( )

A、……蒙故業,因遺策

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C、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D、廉頗……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E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

二、語言運用

1、對下列名詞狀語的分類、用法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

①席捲天下 ②雲集響應

③船載以入 ④西舉巴蜀

⑤內立法度 ⑥斗折蛇行

⑦日積月累 ⑧吾得兄事之

⑨良庖歲更刀 ⑩相如廷叱之

A、①②⑥⑧句表比喻,講成“像……那樣”。

B、④⑤⑩句表處所,譯為“在……”。

C、⑦⑨是時間名詞作狀語,譯為“日日”、“月月”、“每年”。

D、③表工具,譯為“用……”,也表工具,譯為“乘船”。

2、下列各句中加黑的詞屬於以下哪種詞類活用:

A、名詞用作動詞。

B、名詞作狀語。

C、使動用法。

D、意動用法。

①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

② 履至尊而制六合( )

③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

④ 贏糧而景從( )

⑤ 外連衡而鬥諸侯( )

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3、選出下面譯文正確的項:

①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

A、不吝惜珍奇的祭器、貴重的寶物以及肥沃富饒的土地,用來招納天下的士人。

B、不愛惜珍貴的器具、貴重的財寶及肥饒的土地,用來招納天下的士人

C、不愛惜珍貴的祭器、貴重的寶物以及肥沃富饒的土地,因而招致了天下有才之士。

D、不吝惜珍奇貴重的器物和寶物以及肥沃富繞的土地,因而招來了天下的士人。

②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契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

A、試着讓山東的國家與陳涉比比長短,較量一下權勢和軍力,簡直不能同日而語。

B、假使讓餚山以東的國家與陳涉的軍隊比比長短,較量一下權勢和軍力,簡直不能同日而語。

C、假使讓山東諸國與陳涉比比長度,較量權力的大小,就不可以同日而語了。

D、嘗試着讓餚山以東的國家同陳涉的軍隊比比權勢和軍力的大小,簡直不能相提並論。

4、找出不是判斷句的一句( )

A、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

B、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

C、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D、劉備天下梟雄

三、文學、文化常識

1、下面是課文中出現的人物和作者的稱謂,請回答分類的標準是什麼

A、司馬諫議 杜工部 賈太傅 庖 丁( )

B、歐陽文忠 範文正 左忠毅 王忠肅( )

C、王臨川 韓昌黎 柳柳州 沛 公( )

D、蘇子瞻 諸葛孔明 方望溪 李太白( )

2、下面的成語典故與哪一組人物有關

完璧歸趙 脱穎而出 遊刃有餘 碧血丹心

A、藺相如 平原君 伯 樂 竇 娥

B、藺相如 毛 遂 庖 丁 關漢卿

C、藺相如 毛 遂 庖 丁 鄒 衍

D、藺相如 毛 遂 庖 丁 萇 弘

3、對下列文章篇名解説不正確的項是( )

①《過秦論》 ②《出師表》 ③《察今》 ④《送東陽馬生序》 ⑤《〈指南錄〉後序》 ⑥《論積貯疏》 ⑦《答司馬諫議書》 ⑧《左忠毅公逸事》 ⑨《石鐘山記》 ⑩《師説》

A、除①③⑧外,篇名中均含文體名稱,如“表”、“序”、“疏”等。   B、⑤中的“序”是書序,“後序”是附在《指南錄》書後的一篇序文。④中的“序”則是贈序,相當於現代的臨別贈言。

C、“表”、“疏”是臣下寫給皇帝的奏章。

D、“説”是議論文;“記”則可記事、寫景、抒情、議論;“書”,指書信體。

四、閲讀思考

閲讀下文,完成後面的題目:

管仲夷吾者,穎上人也。少時嘗與鮑叔牙遊,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注:召忽曾與管仲一起事公子糾

──《史記•管宴列傳》

1、給未加標點的句子加上標點。

2、為下面句中加黑的詞,選出正確的義項:

⑴ 鮑叔遂進管仲( )

A、進獻

B、進言

C、靠近

D、舉薦

⑵ 鮑叔不以我為不肖( )

A、不像

B、不才

C、不孝敬

D、不好

3、與句中加黑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⑴ 及小白立為桓公( )

A、立土動及百尺

B、今其智乃僅不能及

C、及至始皇

D、戰、守、遷皆不及施

⑵ 天下人不多管仲之賢( )

A、嘗與鮑叔賈,分錢財多自與

B、故傳天下而不足多也

C、多見其不知量也

D、是以古之人易財,非仁也,財多也

⑶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

A、所識窮乏者德我歟

B、而心目耳力俱窮

C、固將愁苦而終窮

D、窮兇極惡

4、與“知我不羞小節”中的“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

A、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

B、吾從而師之

C、鮑叔終善遇之

D、孟嘗君客我

5、與“三仕三見逐於君”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

A、管仲囚焉

B、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C、冀君實或見恕也

D、吾幽囚受辱

6、下列兩句的譯文正確的項是

⑴ 召忽死之( )

A、召忽也死在這件事上

B、召忽為公子糾而死

C、召忽因公子糾失敗而自殺

D、召忽因公子糾失敗而被殺身死

⑵ 以身下之( )

A、把自己放在下邊

B、自己(鮑叔)甘居管仲之下

C、(鮑叔)能親身禮賢下士

D、(鮑叔)就此退下,不再參政

7、文中説“管仲貧困,常欺鮑叔”在文中具體指哪件事?

8、這段文字的中心是?

〖參考答案〗

基礎知識及其運用

一、字詞

1、C(“逡”讀qūn)

2、B

3、B、E

二、語言運用

1、A、

2、①C ②A ③A ④B ⑤C ⑥D

3、①A ②B

2、A

三、文學、文化常識

1、A、官

B、諡號

C、籍貫

D、字

2、D

3、B

四、閲讀思考

1、曰:“時,賈,與,貪,也。困,愚,也。君,肖,也。走,怯,也。敗,之,辱,恥,也。母,也。”

2、①D ②B

3、①C ②B ③C

4、C

5、C

6、①C ②B

7、嘗與鮑叔賈,分錢財多自與

8、讚揚鮑叔牙能知人

高中語文必修三《變形記》精品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鑑賞本詞,讓學生初步歸納掌握鑑賞詩歌的基本方法,提高詩詞的鑑賞力;瞭解李清照後期的人生際遇對其詞作風格的影響,體會其前後期作品的不同風格;通過有感情地反覆朗讀詞作,來體會詞作表達的感情,能夠當堂成誦。

過程與方法 運用聯想和想象,領悟詞情與景渾然交融的意境;能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找出詞中重要意象,學習李清照是如何寫愁的,學會抓住詩歌意象去品味詩歌情感。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體會李清照夫亡家破、飽經憂患和亂離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堅韌、孤高的靈魂。

教學重難點 深入研讀詩歌,抓住意象,體驗愁情,滲透對學生詩歌誦讀的指導;讓學生由詞及人,突破文本的顯性層面,進入到詞人苦悶、複雜的精神世界,感悟詞作愁的深刻意藴和李清照孤高的靈魂。

教學方法 誦讀品悟法、自主合作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初讀,感知“愁”情

1、創設情景、歌曲導入。

播放化用了李清照前期詞作《一剪梅》的歌曲《一剪梅》導入。

2、作家作品知識積累。

走近李清照:請兩位同學以李清照的身份來一個自我介紹

課件展示李清照的簡介。

教師範讀,學生自由讀,並看註釋疏通詞義。

乍暖還寒:忽暖忽寒,氣候變化無常。

將息:調養、保養。

敵:對付、抵擋。

損:詞中相當於“煞”,很、極的意思。

堪:可。

怎生:怎麼,怎樣。

思考:這首詞最能體現作者感情的關鍵字是哪一個?愁。

全詞的感情基調?哀婉、淒涼、愁苦。

二、研讀,品味“愁”心

1、 體會“愁”情。

⑴指名朗讀,要求讀出愁情。

師生評議:語速要緩慢,表情感的詞重音要讀出,斷句要注意,感情要帶出濃濃的愁緒。

⑵請找出詞中直接抒發“愁情”的句子。

清照起筆就哭訴道:“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尋尋覓覓,清照在尋覓什麼呢?

動作:若有所失 尋覓無果。

冷冷清清,是什麼冷清呢?

環境:處境冷清,心境清冷。

悽悽慘慘慼戚,又寫出了清照什麼樣的心理呢?

心理:沉痛淒厲。

所以,清照起筆就給我們定下了一個什麼樣的基調?

悲苦愁絕。

⑶賞析“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在表達情感上的不同以及連用7個疊詞的表達效果。

討論明確:疊詞運用的表達效果:一是直接抒情,極有層次地表達了詞人在遭受重創鉅痛後的愁苦的心情,為全詞渲染了一種的悲涼的氛圍,奠定了哀婉、淒涼、愁苦的感情基調。二是增強詞的音韻效果,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

2、品味愁景。

⑴《讀你》引入分析。

秋風蕭瑟,梧桐婆娑,

這樣的黃昏,更適合讀你。

再讀你,如花落滿地,冷冷悽悽。

如何尋覓,那些笑靨(yè)如水的日子?

如何承受,那些痛徹心扉的生死別離?

風住塵香,物是人非,再讀你,

在《聲聲慢》的( )中,讀到了你滿紙悲慼。

⑵思考:能否在空白處填入適合的意象,並試着説明理由。

意象:淡酒 晚風 孤雁 黃花 梧桐 細雨

酒 並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濃,酒力壓不住心愁。

風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百鳥飛回。渲染愁情。

雁 象徵悼亡之悲、懷鄉之思。

黃花 喻憔悴的容顏,孤苦飄零的晚境。

梧桐 一葉知秋,牽愁惹恨。

細雨 雨滴梧桐,卻敲碎人心,哀傷﹑愁絲的象徵。

⑶教師強調。

古典詩詞中傳統的意象有着特定的內涵——酒:愁文化。風:渲染愁情。雁:懷鄉之思,音信之盼。黃花:憔悴的容顏。梧桐:牽愁惹恨。雨:哀傷愁絲。

作者的心情不同,相同意象會傳遞不同的情感——黃花:戰地黃花分外香。雁:長空雁叫霜晨月。

⑷、總結本詞的意象、和情感:全詞通過淡酒、秋風、過雁、黃花、梧桐、細雨等意象營造了冷清悽美的意境,傳遞出孤寂愁苦的心境。

3、分析愁因。

當清照沉浸在這種冷清悽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時,她發出了絕望地呼告:“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此時此地,此情此景,已經不單單是一個“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讓我們突破詩詞的顯性層面,進入到作者苦悶,複雜的心靈,看看作者為何而生愁?到底命運在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讓時間老人來告訴我們答案吧!

1084年:李清照生於齊州章丘(今山東章丘)。

1101年:李清照18歲,與時年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在汴京成婚,婚後兩人情投意合,共賞文物。

1127年:金滅北宋,夫婦所存的十餘屋金石書畫在戰火中焚為灰燼。

1129年:趙明誠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此時李清照46歲。

1130年:李清照追隨帝蹤流徙浙東一帶,孤苦飄零。

1156年:李清照沒有子嗣,悽然一身,悲苦地離開人世;無人知道死於何時,葬於何處。

由亡國到喪失,可謂禍不單行、孤苦飄零。晚景淒涼,沒有子嗣的清照就這麼去了,帶着一腔悲憤,悄無聲息的去了,無人知道她死於何時,葬於何地。連最公正的時間老人也沒有記錄。

瞭解這些史實之後,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聲聲慢》中的愁是一種什麼樣的愁呢?

明確:情愁--獨居之寂寞

家愁--喪夫之哀

國愁--亡國之恨

三、賞讀,體會意境

1、聆聽多媒體示範朗讀。

2、那淒涼的畫面,那悽切的聲音,那悽慘的詞人,全都濃縮在這首悽美的《聲聲慢》中,我們能把它讀出來嗎?

3.個別誦讀。

3、學生配樂誦讀。

四、擴讀,拓展愁情

清代沈謙讚歎道:“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因此有“詞家二李”之説。清代王士嫘將李清照(號易安居士)與辛棄疾(字幼安)並稱為“濟南二安”。

我們仔細看李清照國亡南渡、夫死孀居階段的詞,就會發現那簡直就是一個愁的天地,就是一個愁的牢籠,可説是愁雲慘淡,愁腸百結。老師讀題目,同學們讀詞句:

悼亡悽慘的《臨江仙》: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

感時傷身的《永遇樂》:

如今憔悴,風鬢霧鬢,怕見夜間出去。

思鄉借醉的《菩薩蠻》: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時燒,香消酒未消。

愁苦無眠的《添字採桑子》: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愁,不僅重得載不動,濃得化不開,也多得數不清,廣得沒有邊。即使浩蕩的歷史長河也裝不下她的無限憂愁——千年之下的我們不還被她的愁情深深感染、感動嗎?因為詞人有一顆“愁”心,所以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就都帶有了愁的色彩,從而無物而非愁,無時而不愁啊!可見,“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已決非平常愁情,實在是詞人無比悲愁的人生最痛苦的哀歎。——所以,在這概括性的語句中,也有“形象”,——那就是無限悽慘的詞人本身!

最後,我想化用她的同鄉,同樣是南渡詞人辛棄疾的詞句,對風華絕代卻命運悽慘的李清照掬一把心酸的敬仰的淚水——“更幾番風雨能消?!”

李清照,你無限的悲愁,要經歷幾番風雨才能消解?

李清照,你絕代的才情,又豈是幾番風雨所能消磨!

高中語文必修三《變形記》精品教案 篇15

個人成長措施:

1、讀書——開拓自己的視野

讀書的過程便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書籍是教師的精神家園,只有愛讀書的教師,才會從自己的書籍中汲取力量,豐富自己,使自己“腹有詩書氣自華”,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充實自己的理論,讀書看報,廣泛涉獵教育學、心理學思品教學理論書籍,知道最前沿的語文理論研究,瞭解當今思品教學的發展,使自己充分與時代接軌。同時在平日的生活中,為了真正實現大思品教學觀念,我要充分開拓自己的視野,真正實現自己知識的積累,使自己知識的量和麪大幅度拓展,深入瞭解教材之外的思品世界。

2、反思——教師成長的必經之路。

以前的教學中,我是相對懶惰的,對於自己教學中的很多問題、認識、困惑經常是一帶而過,以後的教學我要充分走近學生,瞭解他們的世界,聽他們對於我教學中可取與不可取的認識,及時總結自己教學中的點點滴滴,歸納成與敗的原因,並做好詳細的記錄。把寫教學反思充分堅持下來,避免一曝十寒,養成習慣,形成規律,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對於教學中,自己不懂的地方,經常去詢問同事、專家,養成查閲資料的好習慣。真正反思自己,在反思中成長自己,切實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3、課堂——教師成長的舞台。

努力向專家、名師、優秀教師學習,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使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以及手段有更大的發展,在自己的教學中努力改變平庸的課堂教學模式,構建主動學習、主動參與、主動發展的教學模式,認真對待自己的每一堂課,每堂課爭取至少有一個亮點,完成從一名合格教師向學者型教師的轉變,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同時積極藉助書籍和網絡,學習他人優秀的教學案例,課堂實錄,課堂教學的視頻,向名師靠近,學習他們教材解讀的智慧,學習他們對於課堂教學的把握,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知此事要躬行,積極把自己的所學應用於實踐,使自己對於教學的認識,不僅停留在理論的角度,還要更多的實踐,同時在實踐中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多請同事、教研員、領導指導自己的教學,詢問學生自己教學的不足和改進之處,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更上一個新的高度,有更多的精彩解讀。

4、研究——不斷提升自己

以前的教學中,我對於自己的教學缺乏研究,13年的教學以一種自發隨波逐流的方式前進,學習了很多新的知識與理論,也忘記了更多的知識和理論,我曾想自己多年的教學留下了多少足跡,以前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現在依然感覺棘手,以前自己不能深入解讀的古詩類文體,如今自己依然覺得很難。自己的教案上留下的更多的是教案的模仿。因此以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研究,從一個教材的“擴音器”,到能真正有自己視角研究自己的教學,在學習他人的長處中,更多的學會能夠做到學以致用,學會合理的消化,與時代接軌自己的教育思想,研究自己教學行為,分析自己課堂中學生的表現,記錄自己教學的點點滴滴,閲讀自己專業書籍的同時,記錄形成自己教育觀點。有自己對於教學教育的認識與體驗。

5、修養——豐富自己,做好自己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教育最重要的是育人,在教書時育人,在育人中教書,而且要有一套藝術,在“潤物細無聲”中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這樣的老師才會受到學生的歡迎,關心和熱愛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孩子的點滴成長,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滿足孩子發展的需求,樹立起“一切為孩子”的崇高思想。並在日常生活中時刻提醒自己,加強自身修養,以身作則,用心努力,形成自己良好的個性修養,有堅持、有毅力,有愛心,真心真誠對待自己的學生,用心成長自己的工作。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做一名與時俱進的好老師,關注每一個學生成長的點點滴滴,做好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識修養、理論修養、人格修養,做一名學生喜歡、家長滿意的合格老師。

高中語文必修三《變形記》精品教案 篇16

【教學目的】

1、瞭解小説如何通過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揭示主題的。

2、瞭解小説的情節安排和環境描寫對突出主題的作用。

3、瞭解作家當時的處境及思想。

【教學設想】

1、本文知識點較多,宜採用講讀和討論相結合的教法。

2、安排四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分析本文的情節結構

提問:文章是以什麼為主體安排結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各在什麼地方?

明確:

本文的結構是以祥林嫂的悲慘遭遇為主體安排的:

情節 內容 順序 序幕 祝福景象與魯四老爺 倒敍 結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開端 祥林嫂初到魯鎮 發展 祥林嫂被賣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魯鎮(不讓沾祭品) 尾聲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本文以空行的形式自然地分成五部分(見課文)。

二、分析第一部分“祝福”氣氛的描寫及其作用

提問:作者對年終祝福的氣氛是褒還是貶?從課文中找出語句加以説明。

明確:是厭惡、貶抑這種氣氛的。(語句見課文)

三、分析魯四老爺的形象

提問:魯四老爺是怎樣一個人?作者是怎樣揭示他的性格的?

明確:

1、直接描寫

⑴ 身份:老監生。

⑵ 思想:講理學,大罵新黨。

2、間接描寫:

⑴ 中堂:“壽”字。

⑵ 對聯:只剩一邊:事理通達心氣和平。

⑶ 書籍:凌亂,殘缺,陳舊(不學無術,裝點門面)。

魯四老爺,是一個面目可憎,思想頑固,非常虛偽的封建地主階級代表人物。他思想上反動,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自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政治上迂腐保守,反對革新;為人自私偽善,冷酷無情,厭惡祥林嫂。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劇的一個重要人物。

四、分析祥林嫂肖像描寫的作用

提問:作者是怎樣描寫祥林嫂的肖像的?這樣寫有何作用?

明確:和“先前”對比,突出受遭遇之慘。

五、分析“我”的幾段心理描寫及作用

1、自我解剖 “我”的形象:“我”是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 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憎惡魯四老爺,同情祥林嫂,對祥林嫂的提問之所以作出含糊其辭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時,也反映了“我”的軟弱和無能(無力幫助祥林嫂擺脱封建迷信的桎梏,沒有勇氣正視祥林嫂提出的問題)。(結構上,“我”起着線索作用。祥林嫂的遭遇是通過“我”的所見所聞來展現的,“我”是事件的見證人。

2、針貶時弊:通過“我”的議論,抨擊了當時的社會。

六、分析祥林嫂死後的反映

1、魯四老爺:咒罵“謬種”──冷酷無情

2、“我”:不安──驚惶──輕鬆──內疚──悲憤:同情、激憤

3、短工:“簡捷地説”“説不清”“淡然地回答”──漠不關心

七、小結

提問:這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

1、交代環境,渲染氣氛,反襯祥林嫂死的悲涼。

2、引出主要人物魯四老爺和祥林嫂。

3、以“我”對魯四老爺作出評價。

4、設置懸念,引人思考。

八、佈置作業

熟讀全文,分析環境描寫和人物描寫的作用。

第二課時

一、講讀第二部分

1、學生默讀。

2、提問:祥林嫂初到魯家,魯四老爺和四嬸是何態度?

明確:

魯四老爺──皺眉,討厭。

四嬸────決定試工,僱傭。

3、提問:祥林嫂被搶走,魯四老爺態度如何?“可惡”“然而”是什麼意思?

明確:前一次“可惡”是説衞老婆子搶人的方式可惡;後一次是説衞老婆子可惡。前一次“然而”是説祥林嫂被搶回去又是理所應當的;後一次然而是説要再找一個像祥林嫂這樣勤快的人怕是不容易的。

二、分析第三部分

1、學生快速默讀。

2、提問:為什麼只要四嬸也還提起祥林嫂?

明確見課文。

3、提問:強迫祥林嫂改嫁説明了什麼?

明確:説明婦女無地位,只能任人擺佈。

4、提問:從改嫁後嫁後的生活看,賀老六是怎樣一個人?

明確:是一個勤勞質樸的農民。

三、佈置作業

提問:怎樣理解祥林嫂的婆母,堂伯對祥林嫂的迫害?

明確:婆婆等人把她搶回去賣掉,這種勞動人民之間的踐踏,根子在封建剝削制度,在於封建禮教。舊社會,婦女沒有獨立的人格。婆婆等人正是依靠封建禮教所給予的對婦女的人身支配權,才得以迫害祥林嫂的。所以,歸根結底,這還是封建禮教對她的迫害。

第三課時

一、指名朗讀“但有一年的秋季……祖宗是不吃的”

要求畫出對祥林嫂肖像的描寫 。

提問:四嬸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再次僱傭祥林嬸的?魯四老爺的態度怎樣?

明確:在對僱傭的女工“左右不如意”的情況下僱傭的。魯四老爺勉強收留了,但他又告誡四嬸:“雖然……但是……否則……”這番話説明他的同情是虛假的,維護封建禮教才是他的本質。

二、指名朗讀或教師範讀“四叔家裏……煩厭得頭疼”。

注意讀出四嬸的慌亂神情和祥林嫂的悲哀神情。啟發學生認識這兩件事對祥林嫂是個極大的精神刺激。

三、學生快速默讀“我真傻……捐了門檻了”

講析祥林嫂重返魯鎮後受到的社會壓力和柳媽發對祥林嫂的影響。

祥林嫂反覆講述令人心酸的往事,是因為她愛子心切,受害太深,她要傾訴,發泄心中的痛苦,但是,她所受到的卻是社會的冷遇。兩個由“但”字領起的句子(“但不久……”“但她還妄想……”)寫出了人們對她的鄙薄態度。對於她的故事,人們開始有些同情,但很快就感到厭煩,並進而嘲弄她。小説寫出了社會的無情壓力,也就是揭示了舊社會黑暗統治造成了羣眾之間的隔漠。(可聯繫契訶夫的《苦惱》)

柳媽是個小市民,也是受害者。她深受封建禮教和迷信的毒害,而且還用這一套來殘害祥林嫂。她的一番話,使祥林嫂受到進一步打擊。

四、分析文章的高潮段

提問:使祥林嫂陷入絕望境地的致命打擊是什麼?(指名朗讀“冬至的祭祖時節……忘卻了去淘米。”)

明確:祥林嫂捐了門檻後,自以為已經贖了罪,特地告訴了四嬸。但是,祭祖時四嬸仍不讓她沾手。這使她感到絕望。四嬸的大聲斷喝,使她即刻縮手、變色、失神,造成她精神上的變化非常之大。(作者這裏描寫她的變化,接連使用了許多關聯詞語:不但……連……也……。而且……不獨……即使……雖是……也……;否則……。……也……,尤其……,甚而至於……“。這就深刻地寫出了祥林嫂陷入絕望後精神的巨大變化,顯示了她心靈深處的嚴重創傷。)

五、佈置作業

重點閲讀文中對祥林嫂的肖像描寫,尤其是寫眼睛處,並作出比較。

第四課時

一、分析祥林嫂的肖像描寫

分析三次肖像描寫的作用。作者通過人物肖像的變化和對照,概括了祥林嫂悲慘遭遇的幾個發展階段,反映了祥林嫂被封建禮教推上死路的過程。

魯迅先生説過:“要極儉省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我國傳統戲劇也有“一身的戲在臉上,一臉的戲在眼上”的説法。魯迅在小説中,就着意畫祥林嫂的眼睛。第一次到魯家時,“順着眼”,反映了她善良樸實的性格。第二次到魯家時,還是“順着眼”,但“眼角上帶些淚痕”,這是心靈飽受創傷的結果。聽了柳媽講故事後,第二天兩眼上“圍着大黑圈”,捐了門檻後,“眼光也分外有神”,四嬸大聲斷喝後,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最後淪為乞丐後,只是“瞪”着眼睛,“眼珠間或一輪”才表示她是個活物。這一系列的描寫,既揭示了人物的心靈歷程,又是對黑暗社會、封建禮教的血淚控訴,它有助於中心思想的表達。當然,除畫眼睛外,作者描寫衣着、用物、面貌等,也是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徵的。

初到魯家時

再到魯家時

淪為乞丐後 服飾、用物 頭上扎着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 一個圓籃,一個小鋪蓋。頭上仍扎着白頭繩,…… 竹籃,破碗,拄着一支竹竿,下端開了裂。

面貌、外形 臉色青黃,但兩頰還是紅的。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 臉色青黃,兩頰上消失了血色。 頭髮全白,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彿是木刻。

眼睛

只是順着眼 順着眼,眼角上帶着淚痕,眼光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 瞪着眼,只有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

二、講析第五部分

這一段是結尾,由回想轉入現實,由過去回到現在。開頭寫“給……爆竹聲驚醒”,起過度作用,同時點明時間的推移,與第一段結尾處轉入回想互為呼應。這段寫祝福景象,也是與第一段相互呼應的,但寫法不同,前面處處是實寫,這裏卻只要爆竹聲是實寫的。這樣就自然都引出末尾一段的想象(“只覺得天地聖眾……”),作者用反語進行諷刺,寓意很深。它用悲憤沉鬱的筆觸畫出了貧富對立的圖景:神明只賜福給富人,而窮人得到的只是無限的痛苦。

三、討論小説命題的深刻含義

提問:小説取名為“祝福有什麼深刻含義?

明確:一是由於勝利嫂是政治祝福聲中死去的,題為“祝福”就突出了祥林嫂之死的悲劇性時刻,並以祝福的熱鬧繁忙來反襯祥林嫂之死的寂寞清冷。二是祝福這種封建習俗正是殺人不見血的軟刀子,是愚弄和毒害人民的。魯四老爺説祥林嫂“是敗壞風俗的,用她幫忙還可以,祭祀的時候可用不着她沾手”。祥林嫂正是死於這種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三是用祝福來對比和揭露。富人所祝到的福是建立在窮人的不幸基礎之上的。可見,作者多次描寫祝福,並把作品取名為“祝福”,是有深刻寓意的。

四、歸納人物形象

1、祥林嫂──勤勞、善良、堅強的勞動婦女,但又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愚昧懦弱。她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犧牲品。一生屢遭打擊,雖也有反抗,但不明白應當反抗什麼,怎樣反抗,因而反抗顯得無力。她的死,是對吃人的黑暗社會的無聲的抗議。

2、魯四老爺──頑固、自私、懶散虛偽。表面上道貌岸然,實際上是維護封建禮教、迫害祥林嫂的地主階級代表人物。

3、“我”──有正義感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對魯四老爺和魯鎮的惡濁環境十分不滿,反對封建主義,同情祥林嫂,但又有軟弱性,無力幫助祥林嫂找到一條解放的道路,只能悲憤地離去。“我”是祥林嫂悲慘遭遇的見證人,是結構全篇的線索性人物。

五、處理課後練習

六、佈置作業

作文:祥林嫂小傳。

要求:

1、改倒敍為順敍。

2、改為第三人稱敍述。

3、不能任意增刪情節(可把文中間接敍述改為直接描寫)。

【教學後記】

以往寫作的毛病:

1、未遵守記敍文的一般寫法,開頭未交代人物的姓氏、籍貫。

2、太拘泥於原文,對原文未作恰當地取捨。(有的只是改變了原文的寫作順序,未刪去不必要的內容;有的把魯四老爺書房陳設、與“我”的對話也寫上了;有的未作合理地補充,如祥林嫂從婆家逃出的原因等。

3、寫得太簡單。有的只是簡單列出了祥林嫂的生平事蹟,像篇“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