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二《夢遊天姥吟留別》精品教案(精選5篇)

高中必修二《夢遊天姥吟留別》精品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高中必修二《夢遊天姥吟留別》精品教案(精選5篇)

語言建構與運用 熟讀內容,結合註釋疏通文意,把握文中的關鍵字、詞、句的含義。

思維發展與提升 緣景明情,在誦讀過程中感悟、體味詩歌情感,理解“詩仙”藝術的浪漫藝術和人生的理想追求。

審美鑑賞與創造 鑑賞“夢遊”意境,體會李白浪漫主義風格,提高古詩鑑賞能力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 品味詩人情感,學習詩人不慕榮利,追求自由的偉大人格。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感受詩歌韻味;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欣賞詩歌豐富多變的意境,理解詩人複雜深沉的情感。

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詩人看似消極的人生感慨裏深藏的蔑視權貴、追求個性自由的思想,學習他獨立傲岸的人格;理解詩歌主旨及李白浪漫主義手法的運用。

教學過程

01

頌聲載道入新課

1. 他的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他喝酒: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他的劍: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

2. “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這是賀知章心中的李白;“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這是余光中心中的李白;李榮浩憑藉“如果能重來,我要選李白”,這是歌手李榮浩對李白的傾慕。李白是國人心中的“詩仙”,從古到今,無人質疑。他因何被稱為“詩仙”?今天,我們以他的《夢遊天姥吟留別》為例,一起來探究“詩仙”的內涵。

3. 解題

吟:古詩體式,多有悲愁慨歎之意,形式活潑,如同散文中的隨筆,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文體知識:本詩是一首七言古詩。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古詩”又稱“古體詩”,是相對於格律嚴格的“近體詩”而言。“七言”分兩種,一種是以七字句為基礎,雜用四、五、六、九言而構成了形式自由的長短句,這樣長短交錯,換韻自由,富於變化,也稱為“歌行體”;另一種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齊。今天所學的這首詩屬於屬於前一種,即“歌行體”。

4.“夢遊天姥”,通過這四個字,我們可以獲知哪些信息?

詩人是在夢中游歷天姥山,詩人馳騁自己的想象,寫的是虛景……

5.“留別”

寫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濟世的抱負,但不屑於經由科舉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躍而為卿相。因此他漫遊全國各地,結交名流,以此廣造聲譽。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吳筠向玄宗推薦李白,玄宗於是召他到長安來。李白對這次長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給妻子的留別詩《別內赴徵》中寫道:“歸時倘佩黃金印,莫見蘇秦不下機。”李白初到長安,也曾有過短暫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得罪了權貴,連玄宗也對他不滿。他在長安住了一年多,在天寶三年(744年)就被賜金放還,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從此完全破滅。李白離長安後,曾與杜甫、高適遊樑、宋、齊、魯,又在東魯家中居住過一個時期。這時東魯的家已頗具規模,儘可在家中怡情養性,以度時光。可是李白沒有這麼做,他有一個不安定的靈魂,他有更高更遠的追求,於是離別東魯家園,又一次踏上漫遊的旅途。這首詩就是他告別東魯諸公時所作,詩歌還有一個標題《夢遊天姥別東魯諸公》。

02

因聲求氣入詩境

1. 播放多媒體視頻誦讀,勾畫字詞,理解詩歌主要意思。

2.讀音檢測:

天姥 天台 瀛州  腳著 剡溪 淥水

謝公屐 暝 殷巖泉 慄深林 訇然 鸞回車

3.教師聲情並茂的朗誦(背誦最佳),特別注意最後一句的感情表達。要求學生跟着老師的節奏,語氣語調的變化,來把握好內容,並要求學生邊聽邊勾劃出四個句子:詩眼句;文脈句;夢境的起止句;醒後人生規劃的句子。

4.標出要求勾畫的四類句子:

詩眼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文脈句: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我欲因此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夢境起止句:我欲因此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醒後人生規劃的句子: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5.清理文章思路結構:

夢遊之由(起)——敍述;

夢遊之景(見)——描寫;

夢遊之感(歎)——議論、抒情。

03

緣景明情覓仙蹤

1.學生誦讀(鼓勵自告奮勇),師生共同點評。

1. 王國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是詩人主觀情感和客觀物象相融合的世界,這就是我們緣景明情的依據。現在請同學們齊讀夢前、夢中兩段,讀時請找找在這兩段中寫了哪些景?這些景又構成了哪些畫面?

小組合作探究,找出喜歡的幾幅畫面,從下面三個方面説説你們的品讀收穫:運用了 的手法(或詞語)描繪了 的畫面融入了 的情感。⑴鑑賞文學作品的三個角度:寫什麼?怎麼寫?為什麼?

⑵探究“入夢之因”部分。

學生齊讀,教師引導:文章是記遊,但與一般的記遊不同,細心的同學可能已經發現了,不同在什麼地方?

這是“夢遊”。請一位學生找出點題的詩句(“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請一位學生作答解釋:“我欲因之夢吳越”。

因(表因果關係)之(代詞)那麼前文是 作者遊天姥山的原因。

我們一起來賞析這部分詩文,思考是什麼激起了詩人的遊興?

朗讀:“海客淡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從詩文中體會天姥山的形象:越人言

雲霞明滅

連天橫 ——五嶽

與別山作比 ——赤城——天台

六行詩既點明瞭天姥山的位置,同時突出了天姥山之高峻。超五嶽,壓倒赤誠,連絕高的天台山也只好傾倒在它的東南方。

李白自青年時代就嚮往吳越的山水,曾在《秋下荊門》中就抒發了自己這份嚮往之情,“此行不為鱸魚膾,自愛名山入剡中”,天姥山的奇景瑰形激發了李白的遊興。

那麼詩篇起筆卻沒馬上寫天姥山,詩人先寫“海客淡瀛洲”,這樣落筆是什麼原因,“瀛洲”指什麼?

從“瀛洲”打開學生的思路。驕陽酷暑,我們嚮往去海邊,那麼對“東海蓬萊”會有所耳聞,這“蓬萊”相傳是一座仙島,上有長生不老藥,當年秦始皇曾遣三千童男童女上島採藥,詩中所言的“瀛洲”為這東海上三座神山之一,還有一座是“方丈”。

來往海上的人淡起仙人居的瀛洲,印象中是煙霧繚繞,波濤迷茫,實在難以尋求。

以此山的難求來映襯天姥山的實在。雖然高聳入雲,但確實有其山,雲開霧撥之後還能真真實實地睹上一面,所以詩人希望自己踏上此行。

⑶探討夢境部分

①概括這一部分的三幅畫面

月夜渡湖(剡溪)

著屐登山(山中)

仙人盛會(洞內)

②那麼讓我們隨着詩人的想象,一起進入他的夢遊世界。詩人是如何來到目的地的?

“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詩人渡過鏡湖,在月的映照下,來到剡溪。有詩云:“東南山水,越為首,剡為面,沃洲、天姥為眉目。”到了剡溪,詩人已到了天姥山的入口。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

相傳晉朝以前,這裏人跡罕至,只有漢時的劉晨、阮肇入此山採過藥。到南朝時,淝水之戰中曾立下赫赫戰功的謝玄的孫子到浙江永嘉來任太守,此人喜遨遊山水,永嘉恰巧山秀水靈,所以任職期間遊遍了這裏的山山水水。當時從會稽到永嘉地區,須穿越新昌,天台地區,此地叢山峻林,茂林修竹,而性喜山水的太守開始伐木取徑,直到臨海。風光綺麗的天姥山正處這險要地段,因而名聲大振。

李白追慕前賢高情雅緻,神思飄飄,深入了天姥山。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謝公屐:據載,謝靈運遊山時所穿的木屐,上山時去其前齒,下山時去其後齒)

③詩人立在了前人開拓的古道上,展開了豐富的想象,他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讀出相應詩句。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看到)“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聽到)

詩人想象中的天姥山:山高、路崎嶇、奇花異草迷人眼,泉聲殷殷如雷鳴,清猿長啼,天雞空中啼明,幽深寂靜,使人站粟。

正在此時,忽然“列缺霹靂,丘嶽崩摧”,眼前出現了另外一個世界。在這裏,詩人看到了什麼?

“青冥浩蕩不見底,甘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上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情到酣處,詩人的想象紛至沓來。青空寥落,深不見底,金銀台上,日月照耀,金碧輝煌。神仙排雲而出,身着雲霞般華美的衣裳,乘清風,紛紛而來。 老虎鼓瑟,鸞鳥拉車,仙樂陣陣,車聲轔轔。眾仙像麻束一樣列隊立在金銀台上。詩人神遊八極之表。

④忽然“魂悸以魂動”,詩人夢中覺得心中悸動,恍恍惚惚醒轉過來,口中仍發出驚歎之聲。——夢已醒。

“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只有睡着時候墊的枕蓆還在,夢中的煙霞勝景已全部消失了。夢已盡而思無窮。

小結:詩人因越人傳説天姥險峻綺麗,而起遊興,還未啟程,已先夢遊,情到酣處,仙境忽現,虛境之中又生幻境,使讀者隨着詩人的筆觸搖曳生情,起伏跌宕。

3.從畫面看,這個浪漫的夢境變幻莫測,神奇萬變,詩人以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誇張彰顯了浪漫藝術。從流露出的起伏跌宕的情感看,我們如何來理解這夢的深意呢?請同學們結合詩句和相關資料,小組討論,表達你對這個夢境的理解。

夢境是現實的反面。——偉格利

夢是一種願望的達成,它可以算是一種清醒狀態精神活動的延續——弗洛伊德

太白被放以後,回首蓬萊宮殿(唐宮),有若夢遊,故託天姥以寄意。——陳沅《詩比興箋》

交流小結,點評提升。

對於本詩的“夢境”,評論界説法不一,讓我們齊讀北大教授葛曉音《天與俱高的藝術境界》一文的片段,看看專家的解讀吧!

這首詩的奇特在於夢境的不確定性,它可能是李白所向往的自由境界,也可能是他精神上迷惘失意的反映。甚至包含着他對長安三年一夢的嗟歎。正因如此,這詩才在給人奇譎多變、繽紛多彩的豐富印象的同時,又啟發了多方面的聯想。——葛曉音《天與俱高的藝術境界》

小結:總而言之,詩人是託夢言志、借夢抒懷,借這樣一個神奇浪漫的夢,表達他對永恆光明世界的嚮往,這才是他的“理想人生”啊!

04

知人論世品詩仙

1. 留別和送別相對,李白在夢後寫了三句心裏話留給來送別的朋友,齊讀最後一段,思考:你從這三句話中讀出了幾層意思?

明確:兩層,人生無常、求仙訪道;蔑視權貴。結尾段屬於點睛之筆,照亮全詩,李白對名山仙境的追求,就是對現實的不滿,對名山大川的追尋可以看出李白不屈的靈魂和錚錚傲骨,從而讓我們看到了浪漫主義詩歌的本質:人格的自由和不屈的追求。

2. 既要避世遠遊,又何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之語呢?

想要弄清這個問題,知人論世不可少。

“詩仙”生平:

14歲 立志“安社稷”“濟蒼生”

25歲 仗劍遠遊,求仕無果

42歲 奉詔入京,供奉翰林

44歲 權貴排擠,賜金放還

54歲 安史之亂,從軍報國

56歲 兵敗流放,中途遇赦

61歲 再請從軍,因病折回

62歲 病逝當塗

明確:李白兼濟天下的壯志一生未變。封建社會,等級森嚴,所有的人才都擺脱不了依附封建王朝的地位,而李白糞土權門、蔑視富貴,以布衣的驕傲和王侯相抗衡,甚至傳説他不能屈身“以腰間有傲骨”。不論窮達,始終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這是李白的偉大之處,也是李白詩歌最具魅力的地方。龔自珍説:“李白兼具了莊子逸事高蹈、天馬行空的自由之魂與屈原孤傲忠介、上下求索的倔強個性,這兩種古來不可兼得文化性格在他身上聚在了一起。”這正是我們今天探討的“詩仙”內涵:用浪漫藝術追求理想人生,以不屈傲骨維護獨立人格。

3.小結:作者為什麼要花大量筆墨來描寫夢境呢?

用浪漫主義手法,通過夢遊,抒寫了對山水名區和神仙世界的熱烈嚮往,表現了作者鄙棄塵俗、蔑視權貴、追求自由的思想。

夢中仙境象徵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寫自己對山水名區和神仙世界的嚮往正是為了表明對黑暗現實的厭惡。也就是説,詩歌的前後是一致的,都是在寫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只是詩歌的前半部分用夢的形式曲折地表達出來,而後半部分詩人則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05

勵志明理求提升

1. 面對政治理想破滅卻能堅守獨立人格、同時具有蔑視權貴思想和傲岸不屈性格的詩人李白,你肯定想説的太多。請以“李白,我想對你説”這個句式寫幾句話來表達你的心聲!

2. 總結: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達,我能兼濟天下,窮,我只能獨善其身。傲岸的李白,瀟灑出塵,仰天高唱:“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生命不能有苟且,只能有心性和遠方!

高中必修二《夢遊天姥吟留別》精品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認識李白,瞭解李白詩歌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過程與方法】熟悉詩人當進的寫作心境,體悟詩歌所表現出的複雜的思想情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朗誦中體會詩歌豐富的想象和天馬行空的行文氣勢。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在理解詩歌的抒情結構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詩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義特徵。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講授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背幾首學過的李白的詩歌,老師隨之導入:李白是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豪邁灑脱,雄奇奔放,超脱於俗世,但是李白並不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他有和我們普遍人一樣的遭遇、苦惱和追求,今天讓我們通過一個夢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二)整體感知

1.找一位學生朗讀全詩

老師明確:作為詩歌的學習,準確的朗讀是第一步。

2.老師配樂範讀

明確:讀音準確是第一步,作為賞析,還要讀出詩歌的感情。

(三)深入研讀

1.學生讀第一段後思考天姥山是什麼樣子,引導學生體會“連”、“橫”、“拔”、“掩”、“傾”等字的妙用,再齊讀,讀出語勢變化。

2.由老師設問哪幾句是描寫夢中天姥山的句子將第2段切分成三部分。

(1)賞析第一部分(到“水澹澹兮生煙”):引導學生自讀,然後就自己喜歡的句子讀讀,感受詩人當時的內心世界,並用自己的聲音傳達出這種心情。

(2)賞析第二部分(到“仙之人兮列如麻”)老師明確:詩人遊興正濃,這時天色暗下來,轉瞬間在詩人面前出現了一個神仙世界。學生自讀後閉目想象神仙世界的情景,然後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

找學生讀自己的描述文字,然後引導學生討論,神仙們聚集到金銀台上做什麼?

再找學生讀這幾句,讀出嚮往與喜悦之情,然後齊讀體會,最後要求當堂背誦這幾句。

(3)賞析第三部分(到“失向來之煙霞”)

老師設問:詩人在夢到最美好的時候突然醒來,此時心中是什麼感受?應該怎樣讀這幾句詩?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詩人的惆悵與失意。

3.學生齊讀末段

明確“世間行樂亦如此”中“此”的指代內容(夢境)

老師設問:“詩人發出了怎樣的感慨”

生讀最後兩句後老師明確:這種感慨不是無緣無故的,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是心理情感的曲折反映。想當年,李白被詔入京,曾大呼“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自認為可以實現自己“濟蒼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然而外戚專權,同僚爭權,自己備受排擠,不到三年便被賜金放還。詩人的感慨是看透了黑暗現實的一種頓悟。

學生再齊讀全段體會。

(四)拓展延伸

1.你從這首詩中的哪些詩句,讀出了李白詩歌的豪放飄逸?

明確:構思上最突出的特點是想象奇特,為了借別離之情來表現自己不事權貴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寫現實生活中景物,而是以豐富的想象藉助夢遊的形式來展示一個個奇景,塑造出一個個夢幻中的生動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大量的運用了襯托(如用瀛洲、天台來襯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雲梯”)、誇張(如“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比(如將仙境與人事比、理想與現實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靈活現,也更好地表達了作者的內在感情。

2.這首詩有哪些藝術特色?

(1)構思奇特。全詩以遊仙為構思的出發點,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關傳説,虛構出一個與黑暗的現實社會形成鮮明對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達詩人對自由、光明的渴望與追求,同時也寫出他不滿現實、不趨炎附勢、蔑視權貴的反抗精神。

(2)想象豐富。神話傳説和對自然山川的真實體驗融合在一起,運用豐富的想象和大膽誇張,充分體現了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3)語言靈活。形式錯落,富有節奏感,兼用長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縛。

(五)小結作業

閲讀文本中的《月下獨酌四首(其一)》,寫一篇鑑賞文章,字數不限。

五、板書設計

高中必修二《夢遊天姥吟留別》精品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過程與方法:誦讀、討論全詩,重點鑑賞詩歌中的景物。

3.情感目標:理解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遭遇和苦悶等豐富而複雜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講解第三段夢境的內涵,進而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難點:認知詩歌中景與情的關係,理解詩人複雜的思想情感。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通過學生在國中時學過的詩歌,引入到本課。(讓學生在温故中知新)

二.解題——夢遊天姥吟留別

三、寫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大濟蒼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寶元年,朋友道士吳筠推薦李白,玄宗於是把他召到長安。李白本想借此機會有所作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詞臣,並不重用。又受權貴排擠,連玄宗也對他不滿,天寶三年,李白被賜金放還。

四.朗讀感知

聽配樂朗讀,注意字音、語調、節奏。(教師強調要點——範讀——學生朗讀)

五.整體感知(自主、合作、探究下面的問題)

(一)賞析第一部分:入夢緣由

1.詩歌寫“夢遊天姥”,但一開頭卻寫“瀛洲”而不是寫“天姥”,為什麼這麼寫?

明確:詩中寫“瀛洲”用了“信”字,寫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麼意思?是“確實”之意。“或”是“或許”之意。這就是説在人們的口中,一個是海外仙山,虛無縹緲,一個是真實存在,可以看見。把天姥山和仙山並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祕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難覓的,而天姥山是可尋的,接下來自然而然過渡到遊天姥山,為下文做了鋪墊。

2.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個什麼樣子呢?我們一起讀一下對天姥山的描寫。從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天姥山的什麼特點,運用了什麼樣的表現手法?

明確:突出了山勢的高峻。“天姥連天向天橫”,直接描寫,其餘幾句通過五嶽、赤城、天台的的對照,運用了誇張、襯托的手法。

3.小結:事實上,天姥山只是浙東一處靈秀之地,與天台山並峙,較五嶽卻是小巫見大巫了。這裏運用誇張和襯托手法,給我們營造了一個神奇的氛圍,將我們一步一步的引向了夢的境界。

(二)賞析第二部分:夢遊天姥

1. 開始“夢遊”了,詩人先到了哪裏?

明確:剡溪。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們用“入山”(板書)兩個字來概括。

2.此時作者是什麼樣的心情?入山時的景物有什麼特點?

明確:“飛”字表現作者急切的心情。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淥水生輝,清猿啼鳴,寫出了環境的清幽、寧靜(板書)。

3.“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詩人開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起來讀一下)詩人在這裏都寫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關鍵詞討論)

明確:青雲、海日、天雞,山勢高聳,早晨光線明麗;暝、熊咆、龍吟、雲欲雨,水生煙,光線由明轉暗,顯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蕩、日月照耀,羣仙聚集,寫仙境的光明燦爛。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們把這部分分成兩層,板書——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燦爛。

(三)賞析第三部分:夢中醒來

1.可惜夢不長久,接下來詩人從夢中驚醒,美好的仙境頓時消散。夢中醒來,詩人的心境如何呢?夢境與現實有什麼聯繫呢?(抓關鍵字詞)

明確:①“長嗟”“惟”“失”,可以看出,詩人此時是失落的。②“亦如此”將夢境和現實聯繫了起來,夢中的經歷可以説是李白人生經歷的折射,詩人從聽聞天姥,到尋訪、登臨、遇仙、夢醒的過程,其實就是對人生理想的嚮往、追尋、艱難、圓夢、夢碎的過程。世間一切都如南柯一夢,醒來無蹤。東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萬事皆是如此。由希望到失望,李白借詩歌抒發內心的鬱悶。

2.有如此的人生經歷,李白的人生態度有沒有發生變化呢?(自由討論)

問題引導:① “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是一種消極思想嗎?與前邊寫景部分那句可以照應?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作者什麼精神?

明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李白在現實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訪道,從此與官場決裂,就像謝靈運一樣,遠離黑暗,腳著謝公木屐,徜徉山水。這種舉動貌似消極,但李白並沒有真正的沉淪,從“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中,我們看到李白的傲氣和傲骨,表現了蔑視權貴,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追求個性自由的性格特徵。

3.有人認為,夢中仙境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這種理解可以嗎?(開放性探究題)

提示:可以,詩人在險惡的環境中掙扎(山路險惡——塵世艱難),終於發現,自己應該追求的理想(仙境——世外桃源),夢中醒來,若有所失,更是堅定了信念“放白鹿”“訪名山”,與官場決裂,超脱世俗。

六、作業設計(見ppt)

七.板書設計

八、教學反思:

這篇詩歌是李白的長篇詩歌,我覺得要想讓學生學好這首詩,首先應該要讓學生結合寫作背景對詩歌有一個總體的把握和認識,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通過“整體感知”這個環節理出了詩歌的層次,然後再具體分析。分析過程中,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為主,通過設計一系列的問題,配合作者的人生經歷,引導學生領會詩歌中景與情之間的關係,訓練學生鑑賞詩歌的方法,力求達到“和諧高效”的效果。

高中必修二《夢遊天姥吟留別》精品教案 篇4

教育部《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學生“具有廣泛的閲讀興趣,努力擴大閲讀視野。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閲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於150萬字”。

為了落實課程標準,落實我校高一高二語文備課組讀書活動要求,引導學生讀好書、讀整本書,引導學生通過閲讀來豐富寫作素材,提高思想境界,提升高雅品位,增添理性內涵,進而達到提高寫作能力的要求。特制定x學年度高一語文讀書計劃。

一、基本要求

1.本計劃在高一實施,各位語文教師要做好發動工作。積極支持學校讀書活動作,為創建“書香校園”做出貢獻。

2.學生要建立“閲讀摘抄筆記”,隨時摘抄所閲讀書籍中的精彩語句、精彩語段,每週至少抄寫兩段,特別優秀語段要倡導誦讀賞析,提高語感能力。同時可以對文章的觀點、材料,進行議論分析,並寫出讀後札記與讀後感,進行個性化解讀。教師每兩週要檢查一次,並及時對優秀者進行表揚。閲讀書籍實行學生購買與借閲相結合的方法,倡導學生愛書讀書鍾情於書,每個學生每學期至少閲讀兩部推薦作品。

3. 在老師的動員下,每位同學為班級捐贈1~5本圖書,這樣全班大約有上百本圖書,小型圖書角就可以建成了。捐贈的圖書可以是經典的文學作品,也可以是社會科學類的著作,還可以是自然科學類的文章,總之,要選擇有益於成長的書籍。班級圖書角設專人負責,並建立圖書管理制度。

4.我們要適時舉行讀書報告會、座談會、閲讀筆記展覽、讀後感評選等活動,適時進行表彰獎勵。通過開展相應評選活動,對優秀的讀後感、優秀學生作品進行全校展覽。

5.推薦書目,教師可以隨時進行增添,並把推薦書目印發給每一個學生。

二、推薦書目

1.《論語通釋》(徐志剛譯註)

2.《孟子選注》(〈戰國〉孟軻撰)、

3.《莊子選譯》(莊周著)

4.《三國演義》(明〉羅貫中)、

5.《紅樓夢》(〈清)曹雪芹、高鶚著)

6.《雷雨》(曹禺著)

7.《吶喊》(魯迅著)

8.《談美書簡》(朱光潛著)

9.《朱自清散文精選》(朱自清著)

10.《老人與海》(〈美)海明威著)

11.《哈姆萊特》(〈英〉莎士比亞著)

12.《唐吉訶德》(〈西班牙〉塞萬提斯著)

13.《圍城》(錢鍾書著)

14.《巴黎聖母院》(〈法〉雨果著)

15.《歐也妮·葛朗台》(〈法〉巴爾扎克著)

16.《匹克威克》(〈英〉狄更斯著)

17.《復活》(〈俄〉列夫·托爾斯泰著)

18.《普希金詩選》(〈俄〉 普希金著)

19.《女神》(郭沫若著)

20.《莫泊桑短篇小説精選》(〈法〉莫泊桑著)

21.《契訶夫短篇小説精選》(〈俄〉契訶夫著)

22.《歐亨利短篇小説精選》(〈美〉歐.亨利著)

23.《子夜》(茅盾著)

24.《家》(巴金著)

25.《茶館》(老舍著)

26.《邊城》(沈從文著)

27.《高中必背古詩文40篇》

三、具體活動

1.高一上學期每位學生完成你一到兩本書的閲讀,撰寫一篇此書對自己高中生活及人生的影響的文章。

2.高一下學期每位學生完成“手抄報,剪貼報”的手工作品,通過動手實踐,體會讀書的樂趣。

四、活動意義

1.大力弘揚國學:廣泛讀書,吸取國學營養,形成國學根底;

2.建設書香校園:校園不應該充斥着題目,她還應該瀰漫着書香,學生生 活在書香校園,才能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才能與書本為友,從而獲得全面的營養;

3.提升精神境界:讀書鑄造人的靈魂,陶冶人的情操,讀書的過程原本是 人成人的過程;讀書豐富人的文明涵養,提高人的整體素質,讀書的過程原本就是人文化的過程;

4.提高學習層次:大課堂教學觀是將課內與課外緊密地聯繫起來,讀書活 動將整個校園乃至整個社會變成了一個大的課堂,使課內課外的學習得到整合,使各門學科知識相互滲透,構建學生個人新的知識認知系統,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5.獲得發展的能力:學生讀書,增長知識,養成讀書習慣,終身與書為伴, 終身學習,終身發展,與時俱進,自強不息;書是紐帶,連接人心,形成文化,滋養學生校友,形成縱橫向心力的合力,推動學校始終發展。

高中必修二《夢遊天姥吟留別》精品教案 篇5

教學過程建議:

1.《竇娥冤》是元雜劇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典悲劇代表作,具有極高的藝術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學生對此劇的瞭解一般僅限於俗語“比竇娥還冤”,而且古代戲曲離我們的時代較遠,因此,創設情境,課堂激趣就很重要,可採取多種方法導入,如由選擇流行歌曲中有古代戲曲元素的歌曲導入,激發學生興趣。然後順勢引入相關戲曲知識及作者介紹,讀講結合,鼓勵學生收集有關戲曲知識。

2.對本課的大量生僻用字和典故,教學時不要侷限於幫助學生理解字詞,可讓學生課前通過預習自主學習,參看鑑賞提示、註釋,認真閲讀課文,掌握其中的古白話詞語,瞭解劇情。從而使他們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

3.戲劇是語言的藝術,本文又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強烈的抒情色彩,因而教學中把誦讀作為首要環節。在弄清字詞,瞭解劇情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的讀,如分角色朗讀、分段輪讀、重點選讀或自由朗讀,形式可活潑多樣,但要進入“角色”,讀出感情。切實感受人物心理。同時讀背結合,抓住重點曲詞,引導學生在背誦的基礎上仔細體會劇作的情味,為深層探究做好鋪墊。

4.本課關鍵是從“冤”字切入,在品味戲劇語言的基礎上,緊扣“冤”字展開教學。教師在引導閲讀的過程中要把握住矛盾衝突,把枯燥的對白和唱詞設計成生動緊張的場景,讓學生成為劇中的主人公或劇場的觀眾。

5.對【滾繡球】及三樁誓願要仔細體味,認真研究,學會辯證分析,全面準確地把握形象的社會意義及其人物性格中所體現出來的矛盾性,從而深刻認識當時社會的黑暗和法制的腐朽性。把重點放在高潮部分第三折,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精讀曲詞,藉助課堂討論,讓學生認識劇中安排“三樁誓願”超現實情節的作用。另外可補充與課文相關的內容,拓寬學生的視野。

6.如有條件,可閲讀《竇娥冤》全劇劇本,觀看戲曲《竇娥冤》的影片或音像資料。

示例:

一、課前預習

1.要求學生閲讀老師分發下去的有關元雜劇知識和《竇娥冤》全劇劇情的相關材料。

2.學生熟悉課文,理清全劇的情節結構。

二、導入

由《刀馬旦》、《唱臉譜》等流行歌曲導入。

三、檢查預習

1.關於元雜劇。

2.生字生詞。

四、作者介紹

重點介紹關漢卿性格及藝術成就,創作《竇娥冤》的過程。

五、概括情節

(一)瞭解全劇劇情,概括情節(先讀後議)

1.綁赴刑場──指天斥地。

繞過後街怕見婆婆。

2.婆媳告別。

婆媳見面補敍原委;婆媳離別悲聲動地。

3.刑場受戮,指天發誓。

血濺白練、六月飛雪、亢旱三年。

4.誓願應驗。

六、賞析悲劇形象

從劇中可看出,竇娥是一個苦命人,是一個遇事能忍則忍的弱女子。這樣一個人,一步步被逼上絕路,面臨死亡的時候,她的性格會有怎樣的發展呢?

1.誦讀

⑴朗讀第一場。指導誦讀:感情基調(怨)。

⑵齊讀第二場。指導誦讀:臨刑時,見到唯一的親人,竇娥的感情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悲)

⑶分角色朗讀第三場。指導誦讀:臨死前她不是哀歎求饒,而是發誓願,該用什麼語調朗讀?(怒)

2.討論

請學生談一談:在竇娥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時候。你感受到她的性格有什麼發展?學生髮言。教師點撥。

⑴反抗性突出表現在哪裏?

⑵老百姓遇到冤屈也會呼天喊地。竇娥的不同是什麼?

內容

血濺白練

六月飛雪

亢旱三年

表現

應驗時間

瞬間

一段時間

三年

時間越來越長

應驗地點

法場

荒野

山陽

範圍越來越廣

監斬官態度

答應

呵斥

怒喝

態度越來越強烈

⑶三樁誓願看似臨死前隨興而發。有內在聯繫嗎?

⑷封建社會孝順媳婦很多,竇娥行為的動人之處是什麼?

明確:蔡婆的糊塗是導致竇娥陷於悲劇的一個因素,因此,不得不説竇娥的慘劇蔡婆有責任。竇娥孝順的特殊性,在於她非但不埋怨,不記恨,生命行將終結時,想得最多的卻還是婆婆。直到第四折。化作鬼魂的竇娥還央求父親收留無依無靠的蔡婆,這種以德報怨的孝順凸現了竇娥的善良無辜。

七、挖掘悲劇根源,探討主題

竇娥為什麼會陷於比海深的冤屈之中?竇娥的悲劇能不能避免?我們為她做一點假設。“假如她……不會死”,請同學們設想。

從具體的人物性格和社會狀況分析,竇娥的冤在於她太善良而社會環境太惡劣太黑暗(太守昏庸,流氓橫行)所以悲劇無法避免。

八、作業

《竇娥冤》之所以深受喜愛,就在於它具有恆久的社會意義。今天,人們依然排演它,如果《竇娥冤》即將上演,請為它寫個廣告詞。

™ 建議二採用點撥法、演出課本劇和比較閲讀法

教學過程建議:

1.《竇娥冤》作為自讀課文,放在了話劇《雷雨》的後面。自讀課文,首先要求學生自己閲讀,在閲讀時既讀課文,還要讀“自讀提示”、““課後練習”和“單元知識和訓練”,瞭解課文章法和語言特色,同時記下尚未理解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可要求學生根據已學過的戲劇知識觀照課文,理出文章的脈絡,感悟人物形象的悲劇美。但前提是學生要感興趣,因此本課可採用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在理解劇情的基礎上,通過角色飾演,利用課本劇等形式實現情感體驗。

2.課堂上,可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提問質疑。學生首先談對課文基本精神的理解;其次,廣泛地提問題。儘可能讓學生都發言,質疑問難,問題擺出後,教師指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梳理,讓學生歸納大類再找出問題的主要方面,抓住有代表意義的問題各抒己見,從不同視點,不同角度去深入思考,展開討論,以便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最後不斷求同棄異,總結提高,這個過程,既是對自讀課文的總結過程,也是培養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

3.職高學生學習基礎不太好,但他們中的大部分性格開朗,表現欲較強。因此,對於難以把握的人物情感,可利用課本劇形式調動學生主動研究課文,自由組合,截取課本中的片段,按照自己的理解演繹作品中人物的悲喜人生。還可利用圖片、電影、錄音直觀展示,獲得真切感受。對於本劇獨特的語言,通過對不同類型語言的比較,獲得對戲曲語言的認識。

4.作為元雜劇的扛鼎之作,教學之前需要讓學生先了解雜劇的相關知識,因為雜劇知識內容較多較雜,除了重視課前預習外,還可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把這些知識利用課件的形式展示給學生,此外,我們還可以把課文的主要內容及脈絡通過幻燈片播放給學生看,以此提高教學效率。

示例:

一、導語

中國古代作家燦若星辰,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的為數不多,關漢卿是其中之一;中國古典戲劇作品浩如煙海,被譽為世界十大悲劇的只有一部——《竇娥冤》;直到今天,人們遇到難以訴説的冤屈時,還常説一句話“簡直比竇娥還冤”。魯迅説:“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之中亦無愧色”的古典悲劇精品《竇娥冤》就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竇娥被毀滅的過程。有價值而被毀滅是令人痛苦的,那竇娥究竟犯了何法要被毀滅呢?

二、關漢卿其人

可將關漢卿與莎士比亞比較:作品數量要多於莎士比亞,並且他使中國的戲劇文學歷史比西方提前了二三百年。

結合課後補充讀物《一枝花·不伏老》瞭解關漢卿:多才多藝,活得瀟灑,性格倔強,自稱是“普天下 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南呂]一枝花·不伏老:“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脱、慢騰騰千層錦套頭?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會圍棋、會蹴趜、會打圍、會插科、會歌舞、會吹彈、會咽作、會吟詩、會雙陸。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與我這幾般兒歹徒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則除是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魂喪冥幽。天哪,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

元雜劇四大悲劇:關漢卿《竇娥冤》、馬致遠《漢宮秋》、紀君祥《趙氏孤兒》、白樸《梧桐雨》。

三、元雜劇常識

四、結合註釋,討論交流,整體把握課文劇情和結構

五、欣賞精彩劇照,認識作品影響

六、問題探究,研讀文本

(一)整體把握

1.三個場面。(找學生概括內容)

2.本折線索及感情變化。(冤,怨→悲→恨)

3.矛盾衝突(基本主題)把握。

(二)具體賞析

1.討論:在劇本中這位受了冤屈的竇娥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體現在哪些場面,哪些唱詞中?(從人物語言入手把握人物性格。)

2.品味語言,範讀[端正好][滾繡球]兩支曲子,分析第一場面(讓學生體會語言所體現出竇娥的感情及反抗精神)

①在[端正好]中,哪幾個詞語可以看出竇娥的冤情?這支曲子集中表現了竇娥的什麼感情?

②在[滾繡球]中,竇娥質問了什麼?痛陳了什麼?否定了什麼?

3.點撥第二場面,為什麼要突出竇娥冤善良美好的一面?

4.三樁誓願的目的何在?

(三)探討主題

比較閲讀以下三種結局,就表現主題而言,你覺得哪一種最好或最不好。有人説,原作結尾既對官員絕望,又借官員平反,削弱了批判力度,你覺得呢?

1.原作結局:竇娥的父親竇天章中狀元后,作為巡吏,到地方查案,竇娥鬼魂顯靈,最後洗雪了冤情。

明確:作家主觀上雖有侷限性。但客觀上作品處理得很好。原作並非出現了一個清官,主動查清了案子。竇娥最終依靠鬼魂顯靈,使她的冤情在父親的手裏獲得了洗雪。這恰恰是對官吏、對社會的絕望,更揭示出社會的黑暗。至於作家説“與天子分憂”、“王家法不使民冤”的頌詞,是其時代侷限性。從以上分析可見,鬼魂顯靈洗冤,既不影響主題的深刻,又符合民族審美心理。

2.為了更好地表現主旨。有導演做了改編。他認為三樁誓願的浪漫主義手法最利於表現主題,於是讓戲在高潮處結束。

明確:浪漫主義的手法凸現了人物的反抗性,加強了對封建制度的批判,震撼力強,主題深刻,但不符合民族善惡果報的審美習慣,不能滿足觀眾的期待心理。

3.明代人葉憲祖把《竇娥冤》改編成《金鎖記》,竇娥的丈夫並沒有亡。而是赴京趕考途中落水被救。三年後又入京參加科舉考試,一舉狀元及第。而竇娥也在行刑時,因天降大雪,提刑官驚駭,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後竇天章平反冤獄,竇娥得以昭雪獲釋,與丈夫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歡慶團圓。正是“翁做高官婿狀元,夫妻父女重相會”。

明確:滿足了人們的心理期待,但削弱了主題。如此一改,雖然符合人們的願望,但削弱了原劇的戰鬥性。把一出控訴封建統治者迫害無辜百姓的悲劇,蜕變成一出歌頌神明、歌頌清官的庸俗喜劇,落入了一般戲曲的大團圓結局的俗套。

七、學習關漢卿“躬踐排場,面敷粉墨”,演出課本劇。

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組合,自己截取課本中的片段,按照自己的理解演繹作品中人物的悲喜人生。教室是舞台,同學是觀眾和評論家,現演現評。

八、作業

1.背誦《滾繡球》。

2.課後閲讀田漢的劇作《關漢卿》。

附: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