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高中必修三《六國論》教案(精選5篇)

部編版高中必修三《六國論》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部編版高中必修三《六國論》教案(精選5篇)

1、學習運用分論點,並舉例論證的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諷今的寫作特點。

2、掌握文中重要的實虛詞、通假字、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和一詞多義

3、能背誦全文,並準確地翻譯重點語句和語段

[學習重點]

理解文章的政論目的,即借古諷今,批評北宋政府對西夏、契丹的妥協政策。

[學習難點]

瞭解作者借史抒懷、借古諷今的為文意圖,體察作者的愛國之情

[學習課時]

2課時

[學習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新課: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徵去世後,感慨地説: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選自《貞觀政要》唐吳兢編著)

如何以史為鏡,關鍵在於發現錯綜複雜的歷史事實之間的內在聯繫,理出導致王朝興替的中心線索,才能達到借鑑史實、古為今用之目的。戰國七雄,何以演變為秦一枝獨秀,且看蘇洵是如何抽絲剝繭、層層剖析的。

二、作者介紹:

蘇洵,字明允,自號老泉,眉州眉山(現在的四川眉山縣)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主張言必中當世之過,為文見解精闢,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鋒利,明快酣暢,縱橫捭闔,雄奇遒勁,很有戰國縱橫家的風度。後人因其子蘇軾、蘇轍都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為老蘇,將他三人合稱三蘇,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選自《嘉祐集箋註》。

(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 四川眉山三蘇祠對聯:一門父子三詞客 千古文章八大家 )

三、解題:

1、六國,指戰國七雄中除秦國以外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個國家。秦國本來是個弱小落後的國家, 經過商鞅變法的徹底改革,逐漸強大起來,積極向東方發展,奪取六國的土地。六國也曾合縱對抗秦國,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這種聯合並不鞏固,被秦國遠交近攻瓦解,相繼滅亡。

2、戰國七雄地圖 (見課本)

3、文體:論,是古代常用的一種文體,分為兩種:(1)政論:主要用於發表作者對於時政的見解和主張。(2)史論:通過評論歷史,總結歷史教訓,為當時統治者提供治國借鑑。

《六國論》屬於政論還是史論?史論。

四、寫作背景:

宋朝是我國曆史上比較軟弱的一個王朝。宋太宗以後,國勢就漸漸衰弱。宋朝初年,北邊已經有敵國契丹,宋仁宗時,西邊又出現了敵國西夏。宋朝受着這兩個國家的威脅和侵犯,卻不敢對他們進行堅決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協的辦法,向他們納銀輸絹換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與契丹(後來稱遼)締結澶淵之盟,宋朝答應每年給契丹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宋仁宗慶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給他們晉陽(現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橋(在河北省雄縣易水上)以南十縣的土地,結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給契丹增加白銀十萬兩,絹十萬匹。慶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書請和,宋朝每年贈給西夏白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茶三萬斤。宋朝這樣一再向敵人屈服妥協,結果增加了敵人的財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帶來無窮的後患,而實際上並不能換得和平。

五、朗讀課文,正音正字。

率( )賂( )秦耶 暴( )霜露 思厥 ( )先祖父 與( )嬴

洎( )牧以讒誅 為( )國者無使為( )積威之所劫

六、文本研讀:

1、整體把握:速讀課文,感知文體和文章內容,並梳理結構脈絡

明確:史論敍述評論歷史事實、總結歷史教訓、諷喻時政

第一部分(第一、二節),提出論點,並作理性分析,從不賂者和賂者兩方面論證論點。

第二部分(第三、四節),以歷史事實論證中心論點,分別從賂者和不賂者兩方面進行論述。

第三部分(第五、六節)總結歷史教訓,點明寫作目的。

2、研讀第一部分

(1)重要詞句:

兵不利( 兵器 ) 賂秦而力虧(連詞,承接) 破滅之道(途徑,引申為原因) 六國互(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喪,率(全,都)賂秦耶 不賂者以賂者喪( 因為 )

蓋(承接上文,表原因,因為)失強援,不能獨完(形容詞作動詞,保全)

(2)文段分析:①全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明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②本部分從幾個方面論述這一中心論點的?

明確:A 賂秦力虧,破滅之道也。

B 不賂者以賂者喪。

③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提出中心論點,總領全文,引發以下議論。

3、研讀第二部分

(1)重要詞句:

秦以( 用 )攻取之外 其實( 它的實際數目 )百倍 固( )不在戰

思厥( 其 )先祖父( 祖輩父輩 ) 暴( )霜露,斬荊棘,以( )有尺寸之地 子孫視( )之不甚惜 舉( )以( )予人 然後( )得一夕安寢 暴秦之慾無厭(通饜,滿足) 奉之( )彌繁,侵之( )愈急 至於( )顛覆,理固( 本來 )宜( 應該 )然 ( ) 以地事( )秦 此言得 ( )之( )

終繼( )五國遷滅( ) 與( )嬴而不助五國 義(堅守正義,名作動詞)不賂秦 始( )速(招致,動詞)禍焉 後秦擊趙者再( )

李牧連卻( )之 洎( )牧以讒誅 革滅( )殆( )盡

智力( )孤危 誠( )不得已 向使( )三國名愛其地

刺客不行( ) 勝負之數(命運),存亡之理( ) 當( )與秦相較( ),或未易量( )

(2)文段分析:①這兩段文字是怎樣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述的?

明確:以歷史事實論證中心論點,分別從賂者和不賂者兩方面進行論述。

②用一句話概括第3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確: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③本段怎樣論述賂秦的危害?主要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明確:本節先總述秦國在攻取之外,接受韓、魏、楚獻地的情況: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後用比較的方法,指出秦受賂所得比戰勝所得要大百倍,而三國賂秦所失比戰敗所失也要大百倍,可見賂秦帶來的損失之大。 再具體形象地描述賂秦者是怎樣陷入力虧的境地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寫奉之彌繁得一夕安寢以後,秦兵又至的逼人情勢,這樣就自然地引出結論,揭示以地事秦的危害和必然後果。 對比論證的方法。

④本段的中心內容,印證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話?

明確: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⑤第四段中哪一句話能夠概括齊國滅亡的原因?

明確: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⑥試比較燕趙兩國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明確:共同點形勢環境相同,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軍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不同點對抗秦國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荊軻刺秦王招致禍患。

趙因李牧被讒言所害自毀長城。

⑦請找出第一段中與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話。

明確: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⑧最後一句話在全文中有什麼作用?

明確:用向使引起假設,總結六國情況,使論證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論點更加鮮明有力,同時又為下文進一步假設作鋪墊,從反面將論證推進一層。

七、作業:背誦第1-4自然段,能默寫並翻譯

第 二 課 時

一、檢查背誦

二、文本研讀

1、研讀第三部分

(1)重要詞句:

封( )天下之謀臣 禮( )天下之奇才 併力西向( )則吾恐秦人食之(結構助詞,無實義)不得下嚥( )也 日( )削月( )割

為(治理)國者無( 不要 )使為( 被 )積威之所劫(脅迫、挾持)哉

而猶(還)有可(可以)以(憑)不賂而勝之(秦國)之(的)勢 苟(假如)以天下之( )大 六國破亡之故事( ),是(這)又在六國下矣

(2)文段分析:①第五自然段是怎樣展開論述的?

明確:第五自然段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過渡段,由評論六國滅亡,總結歷史教訓,過渡到規勸北宋統治者放棄屈辱求和的方針,把問題的分析由表層過渡到裏層。嗚呼以趨於亡是承上,繼續證明弊在賂秦的論點,並且為六國設圖存之道:一是用謀臣,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二是禮賢下士,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國聯合,併力西向。用的是假設論證。具體的説,假如六國不賂秦而自強,而對秦齊心協力作戰,那麼,他們就不至於滅亡。現在六國害怕秦國而賂秦,因此,他們終於滅亡。段中連用悲夫、嗚呼兩個感歎詞,表達惋惜之情,突出表明六國滅亡教訓沉重。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表達了這樣的意圖:為國者有兩層含義,明指六國的統治者,暗指北宋的統治者,一語雙關。由這句啟下引出第六節,就很自然了。

②第六自然段最後一句語帶雙關,請説明其含義。

明確:作者對歷史事實分析後的議論,明確了六國賂秦的根本原因,同時也切合當時北宋王朝的實際情況,委婉地勸諭當權者面對北方的威脅,放棄屈辱的妥協政策,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

三、課文總結

文章在一個賂字上,把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論述,論古即是論今。相隔千餘年的事為什麼能夠放到一起來相提並論呢?因為作者找到一個切入口歷史與現實的共同點,六國與北宋皆是採取屈辱求和的對外的策略。本文以借古諷今的手法,運用對比、類比推理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的方法,充分論證了六國破亡的原因,勸諫北宋統治者吸取歷史教訓,以六國為借鑑,對遼、西夏的侵犯奮起反抗。蘇洵《六國論》行文縱橫恣肆,氣勢逼人,論斷斬釘截鐵,巧妙地使用了多種論證方法,語言樸素簡勁,富有表現力。

四、字詞句梳理

特殊句式:

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2、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3、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4、洎牧以讒誅

5、趙嘗五戰於秦

6、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詞類活用:

1、日割月削(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義不賂秦(名詞用作動詞,堅守大義)

4、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名詞用作動詞,以禮相待)

5、不能獨完(形容詞用作動詞,保全)

6、李牧連卻之(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退卻;譯為擊退)

以的用法:

1、不賂者以賂者喪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地事秦

4、洎牧以讒誅

5、至丹以荊卿為計

6、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

7、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滅之故事

8、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9、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10、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

五、作業:背誦全文

部編版高中必修三《六國論》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案”的論題的本意、體會蘇洵明達而深湛的政治見解。

2、理清作者的思路,學習作者始終圍繞中心論點不蔓不枝地展開論述的方法。(例證、對比、分層、引用等論證方法)。

3、掌握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及特殊語法現象,正確譯文。

[課時安排]

2個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一.簡介時代背景

1.作者簡介:

蘇洵(1000─1066)字明亮,號老泉,宋朝眉山人。與他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成為文學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門就佔了三人。朱德老總曾有詩稱讚: “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嵋共比高”。蘇洵長於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關心政治,論文大多針對時政而發,議論鋒利,切中時弊,説服力強,著作有《嘉佑集》。據説蘇洵27歲因應試不中,焚去以前所寫文章,刻苦攻讀,博覽羣書,潛心鑽研,終於形成自己文章的風格。由於他下筆頃刻數千言,語言曉暢,雄辯有力,深得歐陽修的賞識。嘉 年間,歐陽修把蘇洵的22篇文章推薦給朝廷,一時名動京師,文人竟相模仿。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為《嘉佑集》。本文選自《嘉佑集》中的《權書》,原題為《六國》,一般選本改作《六國論》。

2.寫作目的:

本文是為反對北宋王朝用重賂屈服於外族而寫的。當時,契丹( 後稱“遼”我國東北少數民族)、西夏(我國西北少數民族)經常入侵,北宋統治者沿用妥協政策, 向他們納銀輸絹,以求苟安。作者寫這篇文章,論六國滅亡之道,諷諫宋王朝以六國為鑑戒,不為外族“積威之所劫”,要“禮天下之奇才”,上下團結一心,抵禦外侮,以維護和鞏固宋王朝的統治。

3.題解:

“六國論”是倒裝省略句,是“論六國滅亡的根本原因”。 “論”是散文的一種文體,以論證為主,要求善於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體現這種文體的特點。

二.預習

側重於字詞,以學生自學自練為主。

(1)讀課文,注意讀音

(2)有些文言句子的詞序,在翻譯時要改變。試譯下面句子,説説如何改變。

①趙嘗五戰於秦。

①趙國曾經五次和秦作戰。“於秦”在原句作補語,譯時可充狀語,放在渭語前。

②其勢弱於秦。

他們的勢力比秦弱小。語序改變同前小題。

三.研習新課

1:研習課文第一段

(1).學生自讀第一段,注意字音

注意下列句中加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

非兵不利:兵器,名詞

或曰:有的人

六國互喪:交替,一個接一個地。

率賄秦耶:一概,全都,副詞。

蓋失強援:承接上文,表示對原因的解釋,副詞。

(2)句式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故曰弊在賂秦也。

……….也。 表判斷,固定用法,古文中稱為判斷句。

2:理清思路,引導學生背誦第一自然段

(1) 提問:六國滅亡的原因是什麼?作者如何提出論點的?這種方式有何好處?

學生討論,老師點撥

明確:“弊在賄秦”是六國滅亡的原因。

作者排除“兵”“戰”原因,歸結到“賄”字上。

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總貫全篇。

(2) 提問:明確中心論點後,作者從哪兩個方面加以論述的?

明確:一是從賄秦的國家説--------賄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二是從不賄秦的國家説--------不賄者以賄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3) 師生共同明確思路,試背第一段。

作者先明確中心論點,然後從兩個方面加以論述,最後明確觀點。

賄秦力虧

板書:弊在賂秦 { } 故曰:弊在“賂”

不賄者以賄者喪

(4) 學生齊背第一段。

3:研習第二自然段

(1) 學生齊讀第二自然段,注意字音

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暴霜露 pu 暴秦之慾無厭 bao

勝負之數 shu 數呂師孟叔侄shu

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cong 從散約敗zong

(2)學生參照註解自譯第二段

注意下列加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

a. 其實百倍:他的實際數量。是兩個單音節詞,不同於現代漢語的“其實”。

b. 固不在戰矣:本來、當然,副詞。

c. 思厥先祖父:泛指祖輩、父輩。不同於現代漢語的“祖父”, 是兩個單音節詞

d. 固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分,引申為分辨、清清楚楚的意思。

e. 理固宜然;助動詞,應該。

(3).理清思路,引導學生背誦第二段。

a.提問:這一段中作者從哪幾方面六國破滅的原因?分幾層意思?怎樣論述?

分組討論。討論後小組代表發言,其他同學補充。

明確:作者緊承第一分論點“賄秦而力虧,破滅之道”去論述六國破滅的原因,分三層意思,運用對比的方法論證。

得”與“亡”的對比

“難”與“易”的對比

“有限”與“無限”的對比

引古人名言印證。

b.學生齊背第二自然段。

四.課堂練習。

背誦第二段,完成下列題目。

1.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先將“ ”和“ ”相比,又用“ ”和“ ”相比,得出“ ”“ ”“ ”的結論。

2.接着又用兩個對比,即先祖父的“ , ”與子孫的“ , , ”相比;諸侯為“一夕安寢”而“ , ”與秦國的態度“ ”形成鮮明對比,從而證明中心“ , ”。

五:課堂小結

本篇課文開門見山提出了中心論點,又列出兩個分論點從兩個方面輔助中心論點。第二段從秦的土地來源,點明“賂秦”的危害,只能換“一夕安寢”“尤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有力論證了“賄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六:佈置作業

1:熟背第一、二自然段。

2:預習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 繼續研習課文。

2. 掌握詞類活用。

[教學過程]

一.檢查一、二自然段的背誦情況

1.指名背誦(3——5名)

2.分小組背誦一或二自然段

3.學生齊背一、二自然段

二.繼續研習課文內容

(一).研習第三自然段

1.學生齊讀第三段,注意讀準字音。

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1).與贏而不助五國也

(2). 牧以讒侏

(3).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4).勝負之數

2.學生參照註解自譯第三段,隨時質疑,教師解疑。

3.理清思路,引導學生背誦

問:本段從哪個方面論證六國滅亡的原因?分幾層意思,怎樣論證的?

學生自由討論,各抒己見。

明確:本段緊承第二個分論點“不賄者以賄者喪”來論證六國滅亡的原因。分三層,從正反兩方面展開論述,全面深入的論證。

板書:

(1) 齊國:與贏不助五國 反面

(2) 燕國:用荊卿為計速禍 正面

趙國:牧以讒侏用武不終

(3) 齊人勿附

燕客不行 勝負或未易量 反面假設

趙將猶在

學生順思路背誦第三段

(二)研習四、五自然段

1.學生反覆誦讀四、五自然段

2.請兩名同學試析這兩個自然段

注意下列加點字詞的的意義和用法

(1) 禮天下之奇才:名詞活用作動詞,“禮遇”“以釐相待”。

(2) 併力西向:名詞做狀語,“向西”

(3) 為秦人積威之所劫:為…….所,表被動的一種句式

(4) 日削月割:名做狀,“日日”“月月”

(5) 苟以天下之大:假若,如果,連詞

3. 問:第四段的中心是什麼?作者是如何論述的?第五段是否多餘?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明確

明確:第四段的中心是論史評古。作者先承上文之末的設想抒發感慨,如六國不賄秦而抗秦,必將大有作為,行文搖曳多姿,興味無窮;然後承上啟下,又回到史實,揭開病根,重申賂秦之弊,最後借題發揮,大聲疾呼,告戒為國者,對敵要以此為訓,敢於鬥爭。

第五段並非多餘,是對現實抒發感慨,指出北宋“以天下之大”而重複六國賂秦破滅之“弊”的不當,這是中心論點的引申,亦是寫作的本意所在——借古諷今。

提問:第五段或明或暗地做了多方面的對比,請同學説出幾個來。

明確:第五段雖沒有直接展開對比,但通過文字信息可知對比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六國與秦的爵位比較(“皆諸侯”)、實力比較(“其勢若於秦”);當然,暗中説了宋與契丹西夏的爵位比較、實力比較,以及契丹、西夏與秦的比較。

4.學生背誦第四、五自然段

三.淺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1.學生討論,自由發言

2.教師點撥

本文是史論,但不是進行史學分析,也不是就史寫史,而是就史立論,以古鑑今。

對中心論點的論證,運用例證、引證、假設論證,突出的運用了對比論證。

運用了多種語言表達方式。

3.明確:

(1)借古諷今,切中時弊

(2)論點鮮明,論據嚴密

(3)語言生動,氣勢充沛

四、難點、重點分析

1.討論:如果將第4段末句改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可有慎哉”,並刪去第5段,文章也是完整的。這樣做好不好?

提示:可以從作者意圖、文章佈局和思路、重要的論斷等方面進行考慮。

方式:四人一小組。討論後誰代表發言。

小結:六國滅亡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賂秦者不過三國,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賂者以賂者喪”這一論斷,這樣就把滅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賂秦”這一中心論點上來了。至於為什麼要“賂秦”,作者則直到最後才説出了最要緊的一句:“為秦人積威之所劫”。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注意:蘇轍同題文章中最緊要的一句是“不知天下之勢”。)作者這樣來論述問題是有極強的針對性,因為北宋正是為遼、西夏“積威之所劫”而年年納幣。如果刪去“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之故事”,就看不出這一點了,這是違背作者的意圖的。其次,從佈局上看,本文是從論史逐步轉向論策的。因此從第3段開始,先肯定燕、趙的“遠略”,接着又批評了他們的錯策。循此繼進,作者又為六國設想出總體的戰略:第一步,不賠秦,不附於秦,不派刺客,不殺良將;第二步,“以 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併力西向”。這樣的設想是為下文“不賂而勝之”一語作鋪墊的。這個總體的戰略設想也是針對北宋朝廷説的。如果刪去第5段話,上面這些話就變成無的放矢了。這種寫法就叫做“借古諷今”。

2.本文的論證語言有什麼特色?

分析:本文的語言除氣勢俊偉、古勁簡練外,表現在論説語言的分寸感上。如“向使三國各愛共地,齊人匆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敗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交,或未易量”,提出與上文所論史實相反的情況以及可能出現的不同結果,雖為假設,但又不妄下斷語,表現了作者論述語言的準確性與分寸感,恰到好處。

3.本文的論證雖然周密,但有些説理卻欠妥當,你能找出來並加以分析嗎?這樣會不會影響中心論點的成立?為什麼?

分析:本文中的某些論述欠妥,正好可以用來啟發、教育學生不要盲目相信書本,而要敢於質疑,善於獨立思考、動腦分析。 例如,課文第3段中論證燕國的滅亡是“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就是欠妥的。作者並沒有抓住根本問題,而是擷取了一個偶然情況作為論據,把問題簡單化了,難以令人置信。要知道,當時強秦滅燕,是歷史的必然。只不過“以荊卿為計”加速了燕的滅亡罷了。從邏輯上説,作者是將必然的趨勢當作或然的情況來論述,這在邏輯上講不通,是違反客觀實際的。所以説,這個論斷是不妥的。再者,作者論六國滅亡,只論及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終等等,卻沒有論及統治者的腐敗無能這一根本問題,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當然,這是作者受其歷史的和階級的侷限的結果。但正如本課“思考與練習一”中提示所説:“前人論史實,看法不一定正確,論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本文能夠抓住關鍵性的問題來論證,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這就是説,作者能根據其寫作意圖,提出論點,進行自圓其説的論證。況且,作者撰寫此文的本意是對宋王朝屈辱妥協的政策進行諷誡,同時也是對統治者的委婉進説。因此,本文雖有不確之處,但論證説理縱橫恣肆,嚴密緊湊,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與戰鬥性,仍不失為一篇勝炙人口的政論佳作。

部編版高中必修三《六國論》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瞭解史論中借古諷今的寫法。

2.學習本文論證嚴密的特點。

3.認識蘇洵關於六國滅亡的觀點:“弊在賂秦”。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文是一篇史論,但它的針對性很強,帶有明顯的政論色彩,不同於純粹論史的文章如盧照鄰的《三國論》、蘇轍的《六國論》。從這個基本點出發,可以確定:

教學重點是它的政論目的,即借古諷今,批評北宋政府對西夏、契丹侵略者的妥協政策。

教學難點是它的史論內容,這是因為史論必須以史實為據,而它的敍史是高度概括的,這對歷史知識不足的學生來説,肯定會有一定困難。

2.教學方法。

課文後的練習規定要背誦全文,自以採用誦讀法為宜。

但這種誦讀不是機械般反覆進行的。根據本文內容和佈局的特點,除了應有的誦讀準備如正音、疏通文義、品味語氣等而外,最重要的是要指導學生掌握文章的理路,因為只有掌握了理路才能加快記誦的速度,並給學生的自行領悟創造條件;其次,教師還要講述一點必要的史實,用來撥疑解惑。這樣的指導和講述應當是十分精要的,不要侵佔學生練習誦讀的時間。

在完成誦讀任務之後,為了使學生能進一步懂得文章立意和佈局的道理,可以運用比較閲讀法,將蘇轍的同題文章拿來進行比較,讓學生説説二者的異同。運用此法要注意兩點:一是學生有較好的文言文閲讀能力;二是要認真做好準備工作,不得草率從事。

3.課時安排:用了課時教讀。

預習安排

1.對照註釋閲讀課文,粗知大意。

2.朗讀課文,主要是讀好第1、2段,要求讀音正確,能讀出一點語氣。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概括介紹本文。

教師指出:本文屬於史論中的興亡論,一開篇就提出了“弊在賂秦”這個中心論點,意即六國滅亡的主要原因是以土地賂秦。這指的是戰國下半期內的事,此前各國諸侯相互兼併,不存在“賂秦”的問題。秦自孝公(前361年至前338年在位)以後日漸強大,開始蠶食諸侯,才出現了“賂秦”的事。但也不是各國諸侯全都採用這種策略。從《廉頗藺相如列傳》和《信陵君竊符救趙》中便可以看出,趙、魏兩國統治者對秦的態度是不相同的。

問:試據《廉頗藺相如列傳》和《信陵君竊符救趙》説説趙魏兩國對秦的不同表現在哪裏。(趙採取抵抗的策略,魏則實行妥協。)在這篇課文中,作者是怎樣評價趙的策略的?(“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問:既然如此,賂秦的是哪幾國呢?試據課文回答。(據“燕趙之君……”和“齊人未嘗賂秦”,可知“賂秦”僅指韓、魏、楚三國而言。)為什麼作者不指名呢?(這是史實,盡人皆知,無須指名。)

問:三國賂秦而另三國不賂秦,作者卻説“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是不是以偏概全?(正因為有以偏概全之嫌,所以作者又提出了“不賂者以賂者喪”的命題,這就變得全面了)。

問:由此可見,“弊在賂秦”這個中心論點包含着兩個分論點,請説説是哪兩個?(“賂秦而力虧”和“不賂者以賂者喪”。)

問:文中哪一段是論證“賂秦而力虧”的?(第2段。)哪一段是論證“不賂者以賂者喪”的?(第3段。)二者的順序能顛倒嗎?(不能。前者是主要的,後者是次要的。)

問:第4段該是結論了,作者的結論是什麼?(“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為積威之所劫”是什麼意思?(長時期積累下來威勢,即長期優勢,這裏是説“不要被敵方的長期優勢所挾制”。)

問:“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是個別結論(針對六國而言)還是一般性結論?

結束語:正因為是一般性結論,由此又引出第5段,但此段涉及當時北宋的歷史背景,留到下節課再説。現在我們已初步掌握了全文大意,可以練習背誦了。

二、誦讀第1段。

1.誦讀的準備。

①停頓:“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②語氣:破滅之道也(肯定判斷)

③補充史實:秦滅韓為前230年,滅魏前225年,滅楚前223年,滅燕滅趙前222年,滅齊前221年。“互喪”,先後相繼滅亡。

④“率皆賂秦耶”:設問兼反問。提出此問的根據是齊、趙、燕三國未賂秦。

⑤“蓋失……”兩句,用解釋語氣讀。

2.誦讀練習及檢查。

要求速背,只用3分鐘(包括檢查),因為前面正對此段的理路作過分析。

3.歸納本段大意:提出本文中心論點,即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三、誦讀第2段。

1.誦讀的準備。

(1)補充註釋

①“秦以攻取之外”——秦在攻佔土地之外。以,同“於”(讓學生從舊課文中找出例子:“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中的“以”)。以,當釋為“在”,課文注為“用、憑着”,誤。

②“較秦之所得……其實亦百倍”——“較”,直貫全句。“所得”,指受賂得地。“百倍”,極言其多,不是確數。全句意即秦受賂得地為攻戰得地之百倍,諸侯賂秦失地為戰敗失地之百倍。

③厥——同“其”。先秦典籍中用得較多,以後不常用。作者這裏是有意用古字。

④“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這是形象的描述。秦在六國之西,不可能“四境”而至。

⑤然則——承上發下語,這裏用法同“然而”,跟“可是”大致相當。

⑥判——形聲兼會意。半,物中分。

⑦理固宜然——按理説,本當如此,即俗語“理所當然”。

⑧古人云——古人,指蘇代。這話是對魏安釐王説的,當時魏安釐王接二連三地以地賂秦,蘇代不同意這種做法。

(2)找出本段中的論斷

(“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問:哪一個是主要的?(後一個。)説明理由。(照應開頭“賂秦而力虧”。)“至於顛覆,理固宜然”跟這個論斷是什麼關係?(推論。)

問:引古人語有什麼作用?(旁證。)

2.分層練習誦讀及檢查。

①開頭至“固不在戰矣”。提示:注意排比句式。行文先説事實後作論斷。“則”,相當於“可見”。

②“思厥先祖父”至“而秦兵又至矣”。提示:議論文中亦可有形象的描繪。對比“先人”與“子孫”,包含着對賂秦政策的嚴厲批評。“今日”“明日”,極言割地之頻繁;“五城”“十城”極言割地之多。

③“然則諸侯之地有限”至段末。提示:注意對偶句式、比喻寫法。

3.歸納本段大意;論證“賂秦而力虧”的論點,指出韓、魏、楚三國滅亡的原因。

四、留作業。

1.背誦第1、2段,準備誦讀第3、4段。

2.細讀第3段,從中找出跟首段“蓋失強援,不能獨完”這句話相照應的語句。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背誦第1、2段。

二、誦讀第3段。

1.誦讀的準備。

(1)補充註釋

①遷滅——古代滅掉一個國家,要遷走該國的傳國重器,如武王克商,遷九鼎於洛邑。遷滅即滅亡。下文“革滅”,革是除舊,也是滅亡的意思。

②義不賂秦——守義而不賂秦,即堅持不賂秦的正確原則。

③斯用兵之效也——這(是)用兵的功效。斯,代詞,這。

④“後秦擊趙者再……惜其用武而不終也”——《史記·趙世家》:“(幽繆王遷)三年(前233年),秦攻赤麗、宜安,李牧率師與戰肥下,卻之。封牧為武安君。四年,秦攻番吾,李牧與之戰,卻之。……七年,秦人攻趙、趙大將李牧、將軍司馬尚將,擊之。李牧誅,司馬尚免,趙忽及齊將顏聚代之。趙忽軍破,顏聚亡去。以王遷降。八年(前228年)十月,邯鄲為秦(郡)。”文中的話即是這段史實的概括。再,兩次。為郡,指邯鄲成為秦的一個郡。(按:“秦實行郡縣制。)

⑤向使——對過去的事作假定時用。

⑥“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理”與“數”為互文,也是天數、命運的意思。(下一課《伶官傳序》首句“盛衰之理”的“理”,義同此。)

(2)層次分析

教師提示:上段分析韓、魏、楚三國是合着説的,它們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即以地事秦。這段分析齊、趙、燕三國是分開説的,它們的滅亡原因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問:齊國滅亡的原因是什麼?(“與嬴而不助五國”“五國既喪,齊亦不免”)?哪一句是照應開頭“蓋失強援,不能獨完”這句話的?(“五國既喪”。)作者對秦持怎樣的態度?(從“與嬴”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批評態度。)

問:作者對燕、趙持怎樣的態度呢?(有讚揚,有批評。)讚揚什麼?(以武力對抗的政策。)批判什麼?(批評燕用刺客計,批評趙錯殺良將。)這二者是這二國滅亡的原因,但從根本上説,是怎樣的原因?(“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這兩句話是照應上文哪一句的?(“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小結:可見,作者這樣來論述齊、燕、趙三國的滅亡,是為了證明本文的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

問:作者這樣論述了韓、魏、楚、齊、燕、趙六國滅亡的原因之後,就自然想到了他們的救亡之道,他是怎樣為他們謀劃的?(“三國各愛其他……良將猶在”。)為什麼在此前要加“向使”二字?(因為事實已經成為過去,是不可能辦到的。)注意“或未易量”一語,它説明什麼?(不能輕易地斷定誰勝誰負。)這告訴我們下判斷切忌武斷,要注意分寸。

2.誦讀練習並檢查。

誦讀要求讀出語氣,如:

“齊人未嘗賂秦……何哉”中,不能用“也”替換“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中,“也”不能刪。

“齊亦不免矣”中,“矣”有諷刺意。

“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中,“也”有感歎意。

“且燕趙處秦”中,“且”表推進一層之意。

“向使……,則……”,要讀得語意連貫。

3.歸納本段大意:指出齊、燕、趙三國滅亡原因是“蓋失強援,不能獨完”,論證了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

三、誦讀第4段。

1.誦讀的準備。

(1)句意辨析

①“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

A秦人慾吞滅六國而不能

B秦人惶恐之極,寢食不安

(A 以“之”為代詞,代六國,用比喻寫法;B 以“之”為結構助詞,無義,全句寫實。)

小結:B正確,解句要注意上下文,上句説“井力西向”,對秦造成極大威脅。

②“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從《過秦論》中找一段話來解釋。(“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弱國入朝。)

(2)層次分析

問:“嗚呼”和“悲夫”二語在這段話中有怎樣的作用?(各領出一層意思。)它們各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嗚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結果之慘。)

問:前一層跟上段末句是怎樣的關係?(上段句末從消極方面説,不該用什麼策略;這一層從積極方面説該用什麼策略。)後一層有什麼作用?(以六國滅亡作結,自然引出一般性結論——歷史教訓。)

問:《“有如此之勢”這句話在結構上有什麼作用?(承上啟下。)

2.誦讀練習並檢查

誦讀指導:注意讀出文勢,抑揚分明(教師可以作示範誦讀)。

四、留作業。

1.流暢地背誦前四段,準備誦讀第5段。

2.試拿蘇轍的同題文章與本文做比較,説説蘇氏父子在六國問題上的見解有什麼異同。

附:蘇轍《六國論》

(全文印發,但只要求讀懂劃線部分)

嘗讀《六國世家》(指《史記》),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於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以上第一段,“不知天下之勢”為一篇綱領。)

夫秦之所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衝(出入要道),而蔽(護)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

(以上第二段,論述韓魏在戰略上的重要地位。)

昔者范雎用於秦而收(使歸附)韓,商鞅用於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而範睢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知矣。秦之用兵於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於前,而韓魏乘之於後,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於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耶?委區區之韓魏,以當強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於秦哉?韓魏折而入於秦,然後秦人得通其兵於東諸侯,而使天下徧受其禍。

(以上第三段,指出因韓魏附秦而使天下遍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排斥)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自完於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助)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引申為抵抗、對付)秦,而四國休息於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於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以上最後一段,提出“厚韓親魏”的策略,歸納六國滅亡的原因。)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背誦前四段,要求讀出語氣。

這次檢查帶有鞏固記憶的性質,時間可以稍長,可以讓全班同學齊背,也可以指名個別學生背誦,最好教師也給學生作示範背誦。

二、誦讀第5段。

1.導入本段,略講時代背景。

問:本段末句“苟以天下之大”是指什麼説的?它跟上句“夫秦與六國皆諸侯”一句有什麼聯繫?(“天下之大”指的是全國政權,指北宋朝廷;“諸侯”指地方政權。)“六國破亡之故事”又是指什麼説的?(以土地事秦而求苟安,然終不免於滅亡。)

問:這樣來比較有什麼意圖?(全國政權的力量自然大於地方政權,更不應當對敵採取妥協的政策。)

問:為什麼不這樣寫,“苟以我大宋之大……”?(古人有為尊者諱的習慣。修辭中亦有“避諱”一格。)

以下介紹時代背景:

蘇洵(1009——1066)經歷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當時遼崛起於北,西夏崛起於西北,時時進行侵略,給北宋朝廷造成極大的威脅。北宋朝廷為求苟安,對他們實行妥協退讓,每年都要向他們交納幾十萬銀兩和大量的絹。例如: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淵之盟”議定。每年給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宋仁宗慶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與遼訂盟,每年加“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

同年,宋與西夏達成協議,西夏對宋稱臣,宋每年送給西夏銀七萬兩、絹十五萬匹、茶三萬斤。

儘管如此,遼和西夏的侵略活動仍未停止。蘇洵此文就是針對這種情況寫的。

2.誦讀練習。(快速練習)

三、作者意圖和寫作方法分析。

1.討論:如果將第4段末句改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可有慎哉”,並刪去第5段,文章也是完整的。這樣做好不好?

提示:可以從作者意圖、文章佈局和理路、重要的論斷等方面進行考慮。

方式:四人一小組。討論後推代表發言。

小結:六國滅亡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賂秦者不過三國,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賂者以賂者喪”這一論斷,這樣就把滅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賂秦”這一中心論點上來了。至於為什麼要“賂秦”,作者則直到最後才説出了最要緊的一句:“為秦人積威之所劫”。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注意:蘇轍同題文章中最緊要的一句是“不知天下之勢”。)作者這樣來論述問題是有極強的針對性,因為北宋正是為遼、西夏“積威之所劫”而年年納幣。如果刪去“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之故事”,就看不出這一點了,這是違背作者的意圖的。

其次,從佈局上看,本文是從論史逐步轉向論策的。因此從第3段開始,先肯定燕、趙的“遠略”,接着又批評了他們的錯策。循此繼進,作者又為六國設想出總體的戰略:第一步,不賂秦,不附於秦,不派刺客,不殺良將;第二步,“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併力西向”。這樣的設想是為下文“不賂而勝之”一語作鋪墊的。這個總體的戰略設想也是針對北宋朝廷説的。如果刪去第5段話,上面這些話就變成無的放矢了。

這種寫法就叫做“借古諷今”。

2.運用比較法進一步領會作者意圖。

先討論共同點(或相似點)。

方式同前。

小結:都很重視韓魏兩國在七國紛爭中的地位。蘇轍明確地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因此,六國的正確策略應當是“厚韓親魏以擯秦”。蘇洵説的“弊在賂秦”也主要是指韓魏説的(這二國以地事秦最為突出),韓魏之所以“賂秦”,是因為與秦接壤,“為積威之所劫”。如果照蘇轍説的“厚韓親魏”的辦法去做,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可見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場是接近的。

再討論不同點。

小結:蘇洵認為六國破滅的根本原因在於以地賂秦;蘇轍則認為根本原因在於六國沒有遠略,背盟敗約,自相殘殺——這是內容的不同。蘇洵是借古諷今,不是單純論史,所以結尾談到現實問題;蘇轍是就史論史,結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這是基本構思的不同。蘇洵以“為秦人積威之所劫”為議論的出發點(置於最後),蘇轍以“不知天下之勢”為議論的出發點(置於最前)——這是佈局上的不同。

討論後,從頭至尾讀課文一遍。

四、做課文後的練習第四、五題。

附:

第四題參考答案如下:(對教參答案有補充)

1.A D都作介詞用,相當於“由於”。

2.A D都作動詞用,相當於“成為”。

3.A C D都作代詞用

第五題答案如下:

1.C D

2.A C

3.B D

4.B(幫助)(注:A、C、D均是“給予”之意)

5.B(破裂)C(凋殘)(注:本題中只有A、D相同)

部編版高中必修三《六國論》教案 篇4

一、指導思想:

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以貫徹落實各級制訂的十三五教育發展規劃為導向,按照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部署,不斷鞏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四連冠”及首批市文明校園創建成果。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努力推進智慧校園建設及教育教學改革,促進素質教育,為實現“讓每一個學生受到最適合的教育”、“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出新的貢獻,向建校50週年獻禮。

二、主要目標

1、以鞏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四連冠”及首批市文明校園創建成果為契機,以推進綜合素質評定為主線,狠抓班風學風建設,積極推進德育工作精細化管理,落實智慧德育,建設良好校風。杜絕學生嚴重違紀行為的發生,確保學生操行評定優良率達90%以上,違法犯罪率為零,安全責任事故為零。

2、抓好“質量提升工程”。不斷跟蹤落實十三五教育發展的有關規劃,深入研討適應新時期中大學聯考改革的教育教學工作管理,大力推進“慧科研”“慧課堂”建設,落實部編教材的教學改革,規範教學行為,豐富師生課餘生活,深化素質教育,維護教育教學質量的穩定發展。七年級、八年級的平均分、合格率達市平均水平以上;高一、高二平均分、合格率保持入學時的相對水平;抓好畢業年級工作的指導與跟蹤,努力實現201-年大學聯考成績完成商定任務,會考成績平均分超5分,合格率超3%,優秀率達中等水平的中、大學聯考目標。

3、不斷爭取黨委政府的支持,加大校園建設的經費投入,協助重點辦做好高中部及學生宿舍的升級改造,為籌備50週年校慶奠定堅實基礎。

4、加強黨建工作。繼續全面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紮實抓好黨員幹部培養,強風廉政建設,加強“一崗一預防”工作,落實黨建工作措施。

三、主要工作及要求

(一)加大內部管理,促進素質提升

1.加強黨建工作。本學期繼續加大黨的十九大及重要講話精神的學習與宣傳力度,貫徹“-”精神,確保十九大及-精神貫徹好,落實好。在全體黨員中紮實開展“兩學一做”(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教育活動,認真執行“三會一課”(定期召開支部黨員大會、黨支部委員會和黨小組會;按時上好黨課)制度。加強黨員教師的政治學習,保持思想的時代性,堅持做到“教育經常化、管理規範化、學習制度化、發揮作用具體化”的工作要求,充分發揮黨員教師的戰鬥堡壘作用。

2.抓好智慧型教師隊伍建設。加大教師隊伍培訓力度,促進專業成長,特別是做好學科帶頭人、教壇新秀、教學能手、工作室主持人等培養工作,充分發揮他們的領頭羊及輻射作用。加大年輕教師培養力度,落實青藍結對幫扶工程,加強“三名”工程的落實,促進全體教師向“名師”發展,努力填充市級的學科帶頭人、工作室主持人的空白。規劃好高中擴班及普通高中學生選課走班教學的教師隊伍建設,健全師德教育培訓制度,制定師德承諾書和師德考核清單,努力建設智慧型教師隊伍。

3.緊密學校黨團隊工作的關係。學校黨支部要加強對學校團委、少先隊工作的指導,加強年輕黨員、中層幹部的培養,落實共青團、少先隊工作改革,確保各項工作正常、有效運轉,促進整體管理水平的提升。

4.抓好工會、教代會、婦聯等組織建設。進一步健全學校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保障教職工參與學校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積極落實送温暖工程,做好教職工福利待遇的保障工作,關注教職工身心健康。做好病困教師的關心慰問工作。每逢重大節日,組織教師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職工活動,愉悦教職工身心,增進感情,提升教職工的幸福指數與歸屬感。

(二)落實立德樹人工作,鞏固文明創建成果

201-年我校順利完成市首批文明校園及協助上級黨委政府完成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四連冠”工作,校風建設取得新的進展,如何鞏固併發揚文明創建成果是本學期德育工作的重點。務必繼續以宣傳學習十九大精神及落實-核心價值觀教育為主線,深入推進智慧德育工作開展,建設更加文明的校園風氣。具體工作如下:

1.抓實德育常規。德育處加大值周值日行政、值周教師的工作監控力度,及時通報檢查情況,將檢查情況納入文明班評比、學生綜合評價及教師的績效評定、評先評優的考量標準,促進檢查工作的落實;團委學生會要加強學生幹部、年級學生分會的值周、值日工作的指導,提高檢查工作的時效性,準確性,認真落實德育量化管理,堅持做好學生素質綜合考評(評出A、B、C、D等)並每月予以公佈,堅決將綜合素質評定納入學生畢業升學的條件,發揮以“檢查評比”強化學生的守紀意識,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建設良好校風的應有作用。

2.深化德育研討。學校德育成員不斷強化智慧德育管理工作研討,規範研討制度,健全強有力的德育工作隊伍。特別是加強家委會、班主任培養、學生幹部、後進生轉化、小組-管理、德育活動開展等工作的研討。

3.健全德育網絡。包括做好家長委員會、膳食委員會、家長學校、關工委、法制副校長、法律顧問等組織的有效利用,把社會、家庭教育有機地結合到學校的德育工作中。定期組織家長會、法制教育或安全教育專題報告會,落實家長開放日,邀請家長進校園、進課堂、上講台。做好家訪工作,積極開展報喜式家訪、解困式家訪及探究式家訪,及時做好信息的互通工作,融洽教師與家長們的關係,學期家訪率要達100%以上。利用好微課掌上通、微信羣、印發致家長一封信等途徑,定期向家長髮送有關信息,積極引導家長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打造家校合作德育品牌。

4.凸顯健康教育。抓好智慧德育課程的開展,拓寬德育渠道,抓好對學生的健康教育。特別是利用好德育工作、文明校園建設必檢項目的德育課程,如文明禮貌月、志願者服務月、掃墓活動、勞動節、五四青年節等重大節慶日、月活動,及“我的中國夢”、“三節三愛”、“夢起校園”、“大手拉小手”、“道德講堂”、“善行義舉榜”等主題,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及法制教育等主題活動。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工作的開展,不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檔案,開展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專題講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保障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抓好質量提升工程,保障質量平穩發展

繼續以各級“十三五”教育發展規劃為導向,以積極推進“智慧課堂”建設、打造“智慧科研”為重點,全面部署教學管理工作的開展,凸顯抓好教學質量提升工程。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抓教學常規,建設智慧課堂。教學常規管理盡力做到常態化,並及時通報有關情況,發現問題及時提出調整。尤其是要給年輕教師提要求、壓擔子,讓落實教學常規工作成為教師的自覺行動,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加大教學改革的研討力度,特別是做好七年級八年級使用統編教材、大學聯考使用全國卷的課堂教學指導,定期做好教學改革工作的總結,爭取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效促進智慧課堂建設。

2.抓教學科研,促進質量提升。我們要以打造“慧科研”為契機,積極提升我校的教育科研水平。一是規範教研組例會。有計劃、按步驟地開展教研活動,突出以具體的課例為載體,開展課堂教學研究,打造高效課堂。高中教師要突出對教育新形勢的研究,包括新教材、全國卷及大學聯考改革的研究,以較快的速度適應新形勢的高中教學。二是健全“學術委員會”工作制度,做好立項課題的研究工作。以課題研究為抓手,推動教學科研水平的提高,促進教學質量。三是提供平台,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各種培訓學習與教研活動,加強與兄弟先進學校的交流合作,定期邀請名師、教育專家進校園、進課堂舉行各類教學科研專題講座。

3.抓中大學聯考備考,保障質量平穩。一方面,中、大學聯考工作領導小組成員要根據備考方案,全面負責,細緻管理,跟蹤落實檢查指導中、大學聯考備考工作的開展,確保中、大學聯考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級部務必要協同做好中、大學聯考備考工作的細節管理,規範月考、模考制度,做好備考質量的數據分析,找出備考短板,深入剖析階段性備考的得失。特別是體藝考生的文化備考工作,如何加強輔導,盡的努力提高吻合率。會考高結果出來後及時統計各類數據,及時跟蹤學生的升學情況,並做好通報工作。積極動員全體師生統一思想,全力以赴,重視備考工作的有序、有效開展,保障中、大學聯考預期目標的全面實現。

4.抓社團建設及活動開展。經過近幾年的努力,校本課程開展不斷得以落實,我們要不斷做好鞏固與深化工作,不斷提高課程效果。教導處及早商討並擬定舉辦第十一屆讀書節活動方案,落實好第二課堂社團、大課間及特色項目(包含科普特色、足球特色、體育傳統項目、心理健康教育、語言文字規範等活動的開展。及早商定校慶活動的表演節目、教學成果的展示項目並落實具體人員做好籌備、編排、訓練等工作。

5.抓科學應對中大學聯考改革工作。積極落實成立高中部及高中擴班的人才師資配備工程,及早規劃適應大學聯考改革的師資隊伍。制定會考改革教學管理工作方案,落實適合會考改革的教育教學措施。科學應對大學聯考改革,初步建立符合本校實際的學生選課走班管理制度。

(四)強化教育發展保障,提高服務質量

本學期迎來學校發展變革的又一個高峯期,後勤管理工作時間緊、任務重、牽涉面也比較廣。如何做好學校教育發展的保障工作,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抓好育人環境建設。學校不斷爭取黨委政府支持,加大優化校園育人環境建設,充實學校的硬件設施。包括改建高中部教學大樓、學生宿舍大樓改造、運動場地升級改造、功能室改造、設施設備的添置等。工程量比較大,時間比較緊,我們務必常與上級各部門、工程隊等做好溝通,不斷加快工程進度,確保預期投入使用。

2.抓好學校的財物管理。健全財務監督機制,嚴格執行各項財務管理制度及財務、政務公開。做好學校各項目開支的預算結算,確保各項開支任務的預期完成。做好設備的維護保養,加強節能教育工作,儘量減少學校財物的流失及保障各項教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完成好預算中的校園建設項目,不斷完善充實教學設施,優化育人環境。

3.強化後勤人員的思想建設。完善後勤人員的配置,設定落實後勤人員崗位待遇及等級評定製度,不斷提高工作責任感,提高工作質量。後勤人員務必做到依時或提前到崗並堅守崗位,落實8小時工作制,熱情為教學工作提供優質服務。

4.切實做好宿舍和飯堂的管理。定期召開膳食委員會成員會議,深入瞭解飯堂運作情況,及時整改存在問題。特別是飯堂主管人員要密切留意,不斷改善師生的用餐環境,提高師生滿意度。強化對宿舍物業管理公司的監管,精誠合作,做好學生實行全寄宿後的管理規劃。加強宿舍內部管理,明確入住及退宿制度,切實做好學生的考勤登記工作,發現問題及時通報主管行政和學生家長或級部、班主任,為住宿生營造舒適、安全的住宿環境。

(五)狠抓安全管理保障校園平安。

安全是學校各項工作的底線,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務必首先考慮在保障安全的基礎上予以開展與落實,切實維護校園平安。具體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健全機構與制度。學校成立安全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安全工作制度,落實安全工作責任人及職責工作。各部門結合工作實際也相應成立安全工作小組及相關制度,健全各方面的安全管理材料。

2.抓好校園設備的安全隱患排查和保安隊伍建設;加強進出校園人員、車輛的監管,規範人員、車輛的進出登記手續。做好學校建設項目全面開展後運輸車輛的進出路線、建築物的堆放、工地安全管理等工作的規劃,確保師生人身和財產安全,。

3.抓好安全教育活動的開展。落實好新學期安全教育第一課、節假日安全教育10分鐘、學生的心理健康和青春期教育、道路交通安全、食品安全、防火安全和季節疾病防控等專題講座。關注課堂教學安全,化學藥品管理,定期組織應急逃生演練,積極做好防溺教育及校園法制教育工作,增強師生的安全法律意識。鞏固平安校園成果。

4.強化飯堂及宿舍安全管理。加強飯堂人員及宿管員的管理,提高工作水平與思想素質。定期進行飯堂人員的健康檢查,規範食品採購,做好廚房衞生監控,定期將採購食材送專業機構檢測,落實採購物品索證制度和飯菜留樣制度,建立完善台帳制度,抓好飯堂膳食和衞生管理,每天進行檢查和登記。加強宿舍學生管理,切實落實考勤工作,發現問題及時彙報,確保學生住宿安全。

部編版高中必修三《六國論》教案 篇5

教學過程建議:

1.《竇娥冤》是元雜劇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典悲劇代表作,具有極高的藝術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學生對此劇的瞭解一般僅限於俗語“比竇娥還冤”,而且古代戲曲離我們的時代較遠,因此,創設情境,課堂激趣就很重要,可採取多種方法導入,如由選擇流行歌曲中有古代戲曲元素的歌曲導入,激發學生興趣。然後順勢引入相關戲曲知識及作者介紹,讀講結合,鼓勵學生收集有關戲曲知識。

2.對本課的大量生僻用字和典故,教學時不要侷限於幫助學生理解字詞,可讓學生課前通過預習自主學習,參看鑑賞提示、註釋,認真閲讀課文,掌握其中的古白話詞語,瞭解劇情。從而使他們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

3.戲劇是語言的藝術,本文又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強烈的抒情色彩,因而教學中把誦讀作為首要環節。在弄清字詞,瞭解劇情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的讀,如分角色朗讀、分段輪讀、重點選讀或自由朗讀,形式可活潑多樣,但要進入“角色”,讀出感情。切實感受人物心理。同時讀背結合,抓住重點曲詞,引導學生在背誦的基礎上仔細體會劇作的情味,為深層探究做好鋪墊。

4.本課關鍵是從“冤”字切入,在品味戲劇語言的基礎上,緊扣“冤”字展開教學。教師在引導閲讀的過程中要把握住矛盾衝突,把枯燥的對白和唱詞設計成生動緊張的場景,讓學生成為劇中的主人公或劇場的觀眾。

5.對【滾繡球】及三樁誓願要仔細體味,認真研究,學會辯證分析,全面準確地把握形象的社會意義及其人物性格中所體現出來的矛盾性,從而深刻認識當時社會的黑暗和法制的腐朽性。把重點放在高潮部分第三折,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精讀曲詞,藉助課堂討論,讓學生認識劇中安排“三樁誓願”超現實情節的作用。另外可補充與課文相關的內容,拓寬學生的視野。

6.如有條件,可閲讀《竇娥冤》全劇劇本,觀看戲曲《竇娥冤》的影片或音像資料。

示例:

一、課前預習

1.要求學生閲讀老師分發下去的有關元雜劇知識和《竇娥冤》全劇劇情的相關材料。

2.學生熟悉課文,理清全劇的情節結構。

二、導入

由《刀馬旦》、《唱臉譜》等流行歌曲導入。

三、檢查預習

1.關於元雜劇。

2.生字生詞。

四、作者介紹

重點介紹關漢卿性格及藝術成就,創作《竇娥冤》的過程。

五、概括情節

(一)瞭解全劇劇情,概括情節(先讀後議)

1.綁赴刑場──指天斥地。

繞過後街怕見婆婆。

2.婆媳告別。

婆媳見面補敍原委;婆媳離別悲聲動地。

3.刑場受戮,指天發誓。

血濺白練、六月飛雪、亢旱三年。

4.誓願應驗。

六、賞析悲劇形象

從劇中可看出,竇娥是一個苦命人,是一個遇事能忍則忍的弱女子。這樣一個人,一步步被逼上絕路,面臨死亡的時候,她的性格會有怎樣的發展呢?

1.誦讀

⑴朗讀第一場。指導誦讀:感情基調(怨)。

⑵齊讀第二場。指導誦讀:臨刑時,見到唯一的親人,竇娥的感情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悲)

⑶分角色朗讀第三場。指導誦讀:臨死前她不是哀歎求饒,而是發誓願,該用什麼語調朗讀?(怒)

2.討論

請學生談一談:在竇娥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時候。你感受到她的性格有什麼發展?學生髮言。教師點撥。

⑴反抗性突出表現在哪裏?

⑵老百姓遇到冤屈也會呼天喊地。竇娥的不同是什麼?

內容

血濺白練

六月飛雪

亢旱三年

表現

應驗時間

瞬間

一段時間

三年

時間越來越長

應驗地點

法場

荒野

山陽

範圍越來越廣

監斬官態度

答應

呵斥

怒喝

態度越來越強烈

⑶三樁誓願看似臨死前隨興而發。有內在聯繫嗎?

⑷封建社會孝順媳婦很多,竇娥行為的動人之處是什麼?

明確:蔡婆的糊塗是導致竇娥陷於悲劇的一個因素,因此,不得不説竇娥的慘劇蔡婆有責任。竇娥孝順的特殊性,在於她非但不埋怨,不記恨,生命行將終結時,想得最多的卻還是婆婆。直到第四折。化作鬼魂的竇娥還央求父親收留無依無靠的蔡婆,這種以德報怨的孝順凸現了竇娥的善良無辜。

七、挖掘悲劇根源,探討主題

竇娥為什麼會陷於比海深的冤屈之中?竇娥的悲劇能不能避免?我們為她做一點假設。“假如她……不會死”,請同學們設想。

從具體的人物性格和社會狀況分析,竇娥的冤在於她太善良而社會環境太惡劣太黑暗(太守昏庸,流氓橫行)所以悲劇無法避免。

八、作業

《竇娥冤》之所以深受喜愛,就在於它具有恆久的社會意義。今天,人們依然排演它,如果《竇娥冤》即將上演,請為它寫個廣告詞。

™ 建議二採用點撥法、演出課本劇和比較閲讀法

教學過程建議:

1.《竇娥冤》作為自讀課文,放在了話劇《雷雨》的後面。自讀課文,首先要求學生自己閲讀,在閲讀時既讀課文,還要讀“自讀提示”、““課後練習”和“單元知識和訓練”,瞭解課文章法和語言特色,同時記下尚未理解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可要求學生根據已學過的戲劇知識觀照課文,理出文章的脈絡,感悟人物形象的悲劇美。但前提是學生要感興趣,因此本課可採用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在理解劇情的基礎上,通過角色飾演,利用課本劇等形式實現情感體驗。

2.課堂上,可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提問質疑。學生首先談對課文基本精神的理解;其次,廣泛地提問題。儘可能讓學生都發言,質疑問難,問題擺出後,教師指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梳理,讓學生歸納大類再找出問題的主要方面,抓住有代表意義的問題各抒己見,從不同視點,不同角度去深入思考,展開討論,以便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最後不斷求同棄異,總結提高,這個過程,既是對自讀課文的總結過程,也是培養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

3.職高學生學習基礎不太好,但他們中的大部分性格開朗,表現欲較強。因此,對於難以把握的人物情感,可利用課本劇形式調動學生主動研究課文,自由組合,截取課本中的片段,按照自己的理解演繹作品中人物的悲喜人生。還可利用圖片、電影、錄音直觀展示,獲得真切感受。對於本劇獨特的語言,通過對不同類型語言的比較,獲得對戲曲語言的認識。

4.作為元雜劇的扛鼎之作,教學之前需要讓學生先了解雜劇的相關知識,因為雜劇知識內容較多較雜,除了重視課前預習外,還可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把這些知識利用課件的形式展示給學生,此外,我們還可以把課文的主要內容及脈絡通過幻燈片播放給學生看,以此提高教學效率。

示例:

一、導語

中國古代作家燦若星辰,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的為數不多,關漢卿是其中之一;中國古典戲劇作品浩如煙海,被譽為世界十大悲劇的只有一部——《竇娥冤》;直到今天,人們遇到難以訴説的冤屈時,還常説一句話“簡直比竇娥還冤”。魯迅説:“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之中亦無愧色”的古典悲劇精品《竇娥冤》就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竇娥被毀滅的過程。有價值而被毀滅是令人痛苦的,那竇娥究竟犯了何法要被毀滅呢?

二、關漢卿其人

可將關漢卿與莎士比亞比較:作品數量要多於莎士比亞,並且他使中國的戲劇文學歷史比西方提前了二三百年。

結合課後補充讀物《一枝花·不伏老》瞭解關漢卿:多才多藝,活得瀟灑,性格倔強,自稱是“普天下 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南呂]一枝花·不伏老:“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脱、慢騰騰千層錦套頭?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會圍棋、會蹴趜、會打圍、會插科、會歌舞、會吹彈、會咽作、會吟詩、會雙陸。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與我這幾般兒歹徒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則除是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魂喪冥幽。天哪,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

元雜劇四大悲劇:關漢卿《竇娥冤》、馬致遠《漢宮秋》、紀君祥《趙氏孤兒》、白樸《梧桐雨》。

三、元雜劇常識

四、結合註釋,討論交流,整體把握課文劇情和結構

五、欣賞精彩劇照,認識作品影響

六、問題探究,研讀文本

(一)整體把握

1.三個場面。(找學生概括內容)

2.本折線索及感情變化。(冤,怨→悲→恨)

3.矛盾衝突(基本主題)把握。

(二)具體賞析

1.討論:在劇本中這位受了冤屈的竇娥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體現在哪些場面,哪些唱詞中?(從人物語言入手把握人物性格。)

2.品味語言,範讀[端正好][滾繡球]兩支曲子,分析第一場面(讓學生體會語言所體現出竇娥的感情及反抗精神)

①在[端正好]中,哪幾個詞語可以看出竇娥的冤情?這支曲子集中表現了竇娥的什麼感情?

②在[滾繡球]中,竇娥質問了什麼?痛陳了什麼?否定了什麼?

3.點撥第二場面,為什麼要突出竇娥冤善良美好的一面?

4.三樁誓願的目的何在?

(三)探討主題

比較閲讀以下三種結局,就表現主題而言,你覺得哪一種最好或最不好。有人説,原作結尾既對官員絕望,又借官員平反,削弱了批判力度,你覺得呢?

1.原作結局:竇娥的父親竇天章中狀元后,作為巡吏,到地方查案,竇娥鬼魂顯靈,最後洗雪了冤情。

明確:作家主觀上雖有侷限性。但客觀上作品處理得很好。原作並非出現了一個清官,主動查清了案子。竇娥最終依靠鬼魂顯靈,使她的冤情在父親的手裏獲得了洗雪。這恰恰是對官吏、對社會的絕望,更揭示出社會的黑暗。至於作家説“與天子分憂”、“王家法不使民冤”的頌詞,是其時代侷限性。從以上分析可見,鬼魂顯靈洗冤,既不影響主題的深刻,又符合民族審美心理。

2.為了更好地表現主旨。有導演做了改編。他認為三樁誓願的浪漫主義手法最利於表現主題,於是讓戲在高潮處結束。

明確:浪漫主義的手法凸現了人物的反抗性,加強了對封建制度的批判,震撼力強,主題深刻,但不符合民族善惡果報的審美習慣,不能滿足觀眾的期待心理。

3.明代人葉憲祖把《竇娥冤》改編成《金鎖記》,竇娥的丈夫並沒有亡。而是赴京趕考途中落水被救。三年後又入京參加科舉考試,一舉狀元及第。而竇娥也在行刑時,因天降大雪,提刑官驚駭,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後竇天章平反冤獄,竇娥得以昭雪獲釋,與丈夫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歡慶團圓。正是“翁做高官婿狀元,夫妻父女重相會”。

明確:滿足了人們的心理期待,但削弱了主題。如此一改,雖然符合人們的願望,但削弱了原劇的戰鬥性。把一出控訴封建統治者迫害無辜百姓的悲劇,蜕變成一出歌頌神明、歌頌清官的庸俗喜劇,落入了一般戲曲的大團圓結局的俗套。

七、學習關漢卿“躬踐排場,面敷粉墨”,演出課本劇。

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組合,自己截取課本中的片段,按照自己的理解演繹作品中人物的悲喜人生。教室是舞台,同學是觀眾和評論家,現演現評。

八、作業

1.背誦《滾繡球》。

2.課後閲讀田漢的劇作《關漢卿》。

附: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