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上冊《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教案(精選5篇)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篇1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教案(精選5篇)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瞭解造紙術的發明、張仲景和華佗對中醫學的貢獻、《史記》、道教和佛教等基本史實,思考這些歷史現象反映的時代特徵,以及對當時和當代社會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識讀《居延漢簡》《馬王堆漢墓帛書》《造紙工藝流程圖》,講解這些圖片反映的歷史現象,提高解讀和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張仲景、司馬遷等人為了理想,面對挫折堅忍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造紙術的發明、張仲景和華佗、歷史鉅著《史記》。

難點:道教和佛教。

教學方法

情景導入法、講授法

學生學法

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討論法

導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東方朔是西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漢武帝即位,徵四方士人。東方朔上書自薦,詔拜為郎。後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職。他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據説有一次,他向漢武帝上一個奏本,這個奏本就用了三千片竹簡,需要兩個人才能抬動。漢武帝看得那真是累啊!這個故事説明了什麼問題呢?這一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呢?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一、造紙術的發明

1、造紙術的發明:西漢時期

2、東漢時候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二、醫學:張仲景和華佗(都是東漢末年)

1、張仲景(醫聖):寫有《傷寒雜病論》,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

2、華佗(神醫):擅長針灸、湯藥、外科手術;發明麻沸散、創造五禽戲。

三、史學:歷史鉅著《史記》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史記》,作者司馬遷。《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

四、宗教:道教和佛教

道教:產生於東漢末期我國本土的宗教。主要教派有張角創立的太平道和張陵創立的五斗米道。(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漢末年傳入中國;為中國文化注入新的因素。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造紙術的發明

1.材料展示:

材料: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

——范曄《後漢書》

2.教師提問:閲讀教材並結合材料説説紙發明以前的書寫材料有什麼特點。

提示:竹木簡太笨重,攜帶不方便;帛的價格昂貴,不能大量使用。

3.教師過渡:西漢時期我國已經懂得了造紙的基本方法。東漢時期,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4.材料展示:“蔡倫,字敬仲,桂陽人也……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

——范曄《後漢書》

5.問題思考:

(1)從記載中,蔡倫用什麼原料造紙?

提示: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

(2)蔡倫製造的紙被稱為什麼?

提示:蔡侯紙。

(3)這種紙有什麼優點?

提示:原料易找,價格便宜,易於推廣。

6.圖片展示:漢代造紙工藝流程圖

7.教師講述:《漢代造紙工藝流程圖》形象地再現了兩漢時期的造紙術,將麻頭、破布等原材料經水浸、切碎、洗滌、蒸煮、漂洗、舂搗、加水配成懸浮的漿液,撈取紙漿,乾燥後即成為紙張。

8.圖片展示:蔡倫

9.教師補充:蔡倫,東漢和帝時任掌管制造宮廷使用器物的尚方令,負責建造寶劍和其他器械。他於105年採用新技術製造出了質地細軟、價格低廉耐用的紙。漢和帝封他為“龍亭侯”,人們稱他造的紙為“蔡侯紙”。

10.造紙術的傳播:造紙術由我國傳遍世界,有利於人類文化的傳播,這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探究二:張仲景和華佗

1.圖片展示:張仲景和《傷寒雜病論》

2.教師講述:張仲景是東漢末年我國一位偉大的臨牀醫學家。他寫出了一部創造性的醫學鉅著《傷寒雜病論》。張仲景是中醫臨牀理論體系的開創者,為中醫藥學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3.圖片展示:華佗

4.教師強調:名醫華佗發明“麻沸散”,創造出“五禽戲”。

探究三:歷史鉅著《史記》

1.圖片展示:司馬遷

2.學生自主學習:閲讀教材,瞭解司馬遷的著書過程,理解《史記》的重要貢獻和文學地位分別是什麼?

提示:《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傳説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約3000年的史事;《史記》文筆優美,所記人物形象生動,在文學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3.教師提問:從司馬遷的著書過程可以看出他有哪些優秀的品質?

提示:勤奮好學、愛憎分明、秉筆直書、意志堅強。

探究四:道教和佛教

1.圖片展示:《青城山》

2.學生自主學習:

(1)閲讀教材,思考道教起源於哪裏?什麼時候在民間興起?創始人是誰?道教興起的背景是什麼?

提示:道教起源於我國。時間是東漢末年。創始人是張角、張陵。

道教的興起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東漢末年,國家分裂,政局動盪,人民苦難,渴望解脱,張角、張陵分別創立了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尊奉黃帝和老子,吸收神仙方術,宣傳平均思想,對貧苦民眾有很大吸引力,受到民眾的信奉。青城山是中國道教最早的發源地之一。

(2)閲讀教材,思考佛教起源於哪裏?什麼時候傳入我國?佛教為什麼會在我國古代得以傳播和發展?

提示:古印度。西漢末年。佛教的主張具有麻痺人民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封建統治者的政治需要。所以,得到統治者的扶植和支持,得到了傳播和發展。

(3)佛教的傳播有什麼影響呢?

提示:張騫通西域以後,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東漢明帝派人求佛法,並建立白馬寺。佛教的傳入,豐富了中國文化,在社會、思想、文學以及建築、雕刻、繪畫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四)歸納總結 整體感知

(五)課堂檢測 鞏固新知

1. 下列科技成就,對人類文明傳播影響最深遠的是( )

A.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B.司馬遷編寫《史記》

C.華佗發明了“五禽戲”

D.張陵創立五斗米道

2.我國古代科技一直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其中既在發明過程 中體現“變廢為寶”的環保理念,又對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條件的科技成就是(  )

A.造紙術

B.印刷術

C.指南針

D.火藥

3.東漢時期,我國湧現出眾多優秀的科學家,他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科學成就,對世界文明產生了重要影響。以下關聯錯誤的一項是(  )

A.蔡倫——改進造紙術

B.張衡——創造“五禽戲”

C.華佗——製成“麻沸散”

D.張仲景——寫成《傷寒雜病論》

4.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創作的史書被認為是後世紀傳體史書的典範。這裏的“他”是( )

A.董仲舒

B.司馬遷

C.曹雪芹

D.司馬光

5.宣揚“生死輪迴”“因果報應”的佛教,傳入中原地區始於( )

A.秦朝

B.西漢

C.東漢

D.西晉

參考答案:1.A 2.A 3.B 4.B 5.B

教學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造紙術的改進對社會發展的貢獻是教學的重點,通過閲讀教材、觀察圖片、討論探究、教師講述等形式,突破了本課重點。為了突破難點,通過自主學習的方法,分析兩漢時期科技與文化領域取得新成就的原因,認識兩漢四百年的政治統一、文化積累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影響。整節課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活躍。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篇2

知識與技能:1.瞭解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情況。

2.概括造紙術的意義: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多是從我國直接或間接傳去的。

造紙術的發明是我國人民對世界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

3.思考和概括兩漢時期經濟繁榮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初

步認識生產力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通過閲讀教材、觀察圖片、討論探究等形式,掌握兩漢時期科技與

文化的新成就,認識兩漢四百年的政治統一、文化積累對社會經濟發

展的重大影響。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了解造紙術、“麻沸散”、《傷寒雜病論》及農業生產進步、

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繁榮的主要史實,體會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兩漢盛世,增強民族自豪感;初步認識重大發明對社會經濟的巨大促進作用。

【教學重難點】1、造紙術的改進對社會發展的貢獻。

2、正確分析認識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

【導學過程】教師講解,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情景導入】

師: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漢朝的統治者,實行了一些緩和階級矛盾和重視農業的政策,經過人民的辛勤勞動,社會經濟呈現出新的面貌,並且有它顯著的特點。本課我們將學習兩漢科技與文化的新成就,商業和都市的新氣象。

【自主預習】

一.造紙術的發明對世界有什麼影響?

1甘肅天水漢墓出土了張西漢早期用麻做的紙,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 2東漢時期,宦官蔡倫總結了勞動人民的經驗,改進了造紙術,為了紀念蔡倫的功績,人們把這種紙叫“蔡侯紙”。

二.張仲景和華佗對醫學上有哪些貢獻?

1.華佗製成了全身麻醉藥劑“麻沸散”,這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他還創制醫療體操,名為“五禽戲”。

2.東漢時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他在書中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後世尊稱張仲景為“醫聖”。

三.歷史鉅著《史記》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史記》敍述從傳説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兩三千年的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著作。

四.道教和佛教的起源?

1.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

2.東漢明帝時興建起佛寺,佛教的傳播,對我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情況。

2.概括造紙術的意義:

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多是從我國直接或間接傳去的。造紙術的發明是我國人民對世界。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

3.思考和概括兩漢時期經濟繁榮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初步認識生產力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通過閲讀教材、觀察圖片、討論探究等形式,掌握兩漢時期科技與文化的新成就,認識兩漢四百年的政治統一、文化積累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影響。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了解造紙術、“麻沸散”、《傷寒雜病論》及農業生產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繁榮的主要史實,體會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兩漢盛世,增強民族自豪感;初步認識重大發明對社會經濟的巨大促進作用。

【教學重難點】

1、造紙術的改進對社會發展的貢獻。

2、正確分析認識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

【導學過程】

教師講解,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情景導入】

師: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漢朝的統治者,實行了一些緩和階級矛盾和重視農業的政策,經過人民的辛勤勞動,社會經濟呈現出新的面貌,並且有它顯著的特點。本課我們將學習兩漢科技與文化的新成就,商業和都市的新氣象。

【自主預習】

一.造紙術的發明對世界有什麼影響?

1甘肅天水漢墓出土了一張西漢早期用麻做的紙,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

2東漢時期,宦官蔡倫總結了勞動人民的經驗,改進了造紙術,為了紀念蔡倫的功績,人們把這種紙叫“蔡侯紙”。

二.張仲景和華佗?對醫學上有哪些貢獻?

1.華佗製成了全身麻醉藥劑“麻沸散”,這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他還創制醫療體操,名為“五禽戲”。?

2.東漢時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他在書中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後世尊稱張仲景為“醫聖”。

三.歷史鉅著《史記》?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史記》敍述了從傳説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兩三千年的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著作。

四.道教和佛教的起源?

1.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

2.東漢明帝時興建起佛寺,佛教的傳播,對我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合作探究】

1、兩漢時期,統治者在城市管理方面有一些規定:如,市場貿易時間有一定限制,春夏不得掏鳥的卵,不得”彈射飛鳥”;城內民宅必須種樹,否則要受罰.這些規定對不對?你怎麼看?

2、兩漢經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請談一談。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小結提升】

中國早期擁有世界最早的造紙技術,在文化上奠基了基礎。

温馨提示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篇4

一、説教材

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下面,我來談談對教材的理解。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是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 15 課的內容。本課由“造紙術的發明”“張仲景與華佗”“歷史鉅著《史記》”“道教與佛教”四個子目組成,主要講述了造紙術的發明改進對文化傳播的重大影響、華佗與張仲景的醫學成就以及司馬遷的史學成就、 佛教與道教在兩漢時期的傳播, 與前面所學的經濟繁榮遙相呼應。通過本課的學習可以認識到文化的繁榮是經濟繁榮的表現之一,地位非常重要。

二、説學情

要想上好一堂歷史課,不僅要深入分析教材,還要對學情有所把握。七年級的學生對歷史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他們一方面帶有低學段學生的特點, 希望老師講課內容新鮮、充實、饒有趣味,最怕空洞的説教 ;另一方面已具備接受較系統的知識、理解一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會採取多種教學方法, 提升課堂的趣味,並進行系統歸納,使學生更好的進入到我的課堂中來。

三、説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的指揮棒, 是教學行為的指路燈, 因此我依據新課標的理念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能複述華佗與張仲景的醫學成就以及司馬遷的史學成就,瞭解佛教與道教的發展歷程,分析造紙術的重大意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閲讀史料,提高總結、歸納、概括歷史信息的能力,樹立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學意識 ;通過討論造紙術發明的重大意義,學生提高自主探究與合作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兩漢時期的科技發明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 通過對司馬遷等人的認識, 學習其堅忍不拔,為理想奮鬥終身的堅強意志。

四、説教學重難點

基於對教學目標的分析,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兩漢時期科技與文化成就的相關史實。

【難點】

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對文化傳播的重大意義。

五、説教學方法

為了突出重點、 突破難點, 我主要採取的教學方法有情境教學法、 史料教學法和小組討論法等。

六、説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具體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眾所周知, 一堂歷史課如果有好的開頭, 就能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 使他們心懷期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為此,我採用創設情境導入法。我會先展示五禽戲的視頻,並提問學生:視頻中模仿的分別是哪幾種動物 ?學生回答出虎、鹿、熊、猿、鳥。之後我會繼續引導:它是古代人用以強身健體的方式, 是由華佗發明,除了五禽戲他還發明瞭什麼 ?與他同時代的還有那些科技成就 ?順勢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採用視頻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設置的思考問題增加了課程的懸念,

有利於烘托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進入新課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造紙術的發明

為了讓學生對造紙術發明的背景有個簡單的認識,我會出示在紙發明之前的書寫材料,並提問紙之前的書寫材料主要是什麼 ?有何弊端 ?通過這樣一個問題引導學生認識到之前的竹簡笨重, 不便閲讀搬運,帛造價昂貴,僅限達官貴人使用。接着為了讓學生對蔡倫改進造紙術有深刻的認識, 我會採用視頻史料、 文字史料相結合的方式, 引導學生認識到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的過程, 並且認識到使用便宜的樹皮、麻頭及破布、魚網以來造紙,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有利於文化的傳播,這種紙稱為蔡侯紙。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本課的難點, 在意義部分我會使用史料教學法與小組討論相結合的方式展開,從而理解造紙術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

【設計意圖】 通過展示史料, 設置問題的設計, 能夠逐步引導學生全面理解造紙術的偉大貢獻,培養學生史料分析和總結概括的能力。

(二)醫學成就

在醫學成就這一子目,我會通過播放視頻來展示華佗、張仲景的人物生平與醫學成就,讓學生通過填表格的方式,來認識二者的突出貢獻, 學生通過視頻能夠總結出華佗的主要貢獻是麻沸散與五禽戲,張仲景的主要貢獻是《傷寒雜病論》,二者都對中醫作出巨大貢獻。

【設計意圖】 通過填表格的方式既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也能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總結歸納的能力。

(三)史學成就

在講述史學成就時,首先我會展示司馬遷遊歷路徑圖與《史記·太史公自序》中的史料,讓學生總結概括司馬遷的生平,並把它複述出來, 在學生了解司馬遷生平後, 可以得出司馬遷剛正不阿,堅強不屈。緊接着我會出示《報任安書》中的片段與魯迅對史記的評價,引導學生分析史記的歷史價值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設計意圖】 這樣設計的優點是能幫助學生樹立論從史出、 史論結合的歷史意識, 並加

深對於重點內容的理解。

(四)佛教與道教

對於佛教與道教的講述,我會先請學生來講述他在課前蒐集到關於佛教與道教的歷史,在學生分享的基礎上,我會展示四川青城山與洛陽白馬寺的圖片, 以此為切入點來講述佛教與道教的發展歷程。通過講述, 學生可以瞭解到佛教產生於印度, 西漢時期傳入中原, 對整個中國影響巨大,道教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宗教, 最初的創立者是張陵的五斗米道與張角的太平道。之後我還會引導學生對於宗教發表自己的觀點, 引導學生認識到宗教是封建統治者加強統治的手段,從而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宗教觀。

【設計意圖】開放式的發言有利於學生加深對本知識點的理解,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

通過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 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 為了更加明確教學重難點,我將採用引導的方式梳理本課知識點進行小結。這樣更能加深他們對知識點的理解記憶。

2.作業

在課程的最後我設置了開放性的作業:紙的發明對社會文化和人類生活帶來哪些影響 ?

【設計意圖】 開放式的作業設計, 更能夠提高大家的歷史學習興趣, 讓同學們積極主動

的投入到歷史課堂的學習中來。

七、説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節課內容的濃縮和提煉,我的板書本着簡潔、直觀、 清晰的原則,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篇5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政治是一門七年級剛開設的新課程,與生活的聯繫較多,學生學習的熱情較高,教師應正確引導,以期在會考中取得好的成績。本學期本人擔任七年級年八個班的政治教學任務。這些學生都來自農村,基礎高低參差不齊,有的基礎較牢,成績較好。當然也有個別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教師要做好每一個學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們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不斷髮展進步。

二、教材分析:

1.用學生進入現代社會從事現代生產、學習、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基礎內容教育學生。從生產和生活的實際出發,適當拓寬知識面,以開闊學生的眼界,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的適應能力,體現義務教育的性質和任務。

2.教材內容的理論與實際很好地結合,有利於培養學生運用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解決生活和生產中常見的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分散學習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以減輕學習時的困難。為了有利於教師安排教學和便於學生學習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些,使重點較突出。

3.從我國的實際出發,注意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使學生學得積極主動。根據一個合格公民的需要精選教材,從深度,廣度以及習題難度上合理安排。

4.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和記憶所學的知識,教材中編入了數頁彩圖和圖表。為了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便於教和學外,在教材內容的敍述上力求使學生願讀、易懂、有興趣。

三、教學目的和要求:

1。理論知識聯繫生產實際、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實際,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學以致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新精神,使學生會初步運用知識解釋或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2。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注意啟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使學生學習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學習一些基礎知識,學習一些基本技能,瞭解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資源意識、環保意識等現代意識,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四、具體措施:

1、重視基本概念的教學

在教學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學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階段性。由於概念是逐步發展的,因此要特別注意遵循循序漸進,由淺人深的原則。對於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徹地揭示其湧義,也不應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絕對化。在教學中要儘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過對現象和事實的分析、比較、抽象、概括,使學生形成概念,並注意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和勞動中應用學過的概念,以便不斷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

2、加強政治用語的教學

這樣,既有利於學生記憶,又有利於加深他們對政治用語涵義的理解。還應注意對政治用語進行分散教學,通過生動有趣的學習活動和有計劃的練習,使學生逐步掌握這些學習政治的重要工具。

3、加強實踐教學

政治是一門以實踐為基礎的學科。實踐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獲得知識和技能,培養觀察和實踐能力,還有助於培養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因此,加強實踐教學是提高政治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在教學中,要堅決防止只重講授、輕視實踐的偏向。

4、極開展課外活動。

課外活動的內容和方式應該靈活多樣。在活動內容方面可包括聯繫社會,聯繫生活、結合科技發展和社會發展史,以及擴展課內學過的知識等;活動方式可採取做趣味小實驗、舉行知識講座,知識競賽,或組織學生製作教具,進行參觀訪問等。在組織課外活動時,應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