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

1.通過學習本篇課文學生理清文章脈絡,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過學習本篇課文,學生品味精煉,準確優美,動人的語言。

3.通過學習本篇課文,學生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教學方法〕朗讀法 講授法 討論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播放歌曲《荷塘月色》。剪一段時光緩緩流淌,流進了夜色微微盪漾。這首音樂我們耳熟能詳,我們體會到了夜色中荷塘的優美和温柔,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朱自清先生筆下的月下荷塘是什麼樣子的。好,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走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二. 作者簡介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

代表作長詩《毀滅》,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

三.初讀課文

1.理清文章脈絡(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給文章標序號,引導學生跟隨作者的腳步理清文章脈絡)

院子(第1段)━小煤屑路(第2段)

回到院子(第10段)

│ 荷塘四面(第6段)━━荷塘(第4段) ┙

首先作者是在院子裏的,文中提到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渴求寧靜、自由

作者心裏不寧靜,睡不着覺,想到以前的荷塘心裏更加不寧靜,所以準備去看看。

接着作者來到了小煤屑路,這時作者是如何描寫夜晚的?(寂寞)

那作者的心情如何?(便覺得是一個自由的人)

後來作者走到了荷塘,想到了什麼?(月下荷塘的美麗)

但這時作者是什麼感覺?(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表達了作者的失落、苦悶

後來又寫到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採蓮是一件有趣的事,作者的心情是怎麼樣的?(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這些都表達了作者的悵然失落。

文章結尾處寫到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表明作者對江南熱鬧的懷念,作者不再寧靜。

結合《荷塘月色》創作背景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作於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這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於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和鬥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後,卻從鬥爭的“十字街頭”,鑽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筆從戎,拿起槍來革命,但又始終平息不了對黑暗現實產生的不滿與憎惡,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內心是抑鬱的,是始終無法平靜的。於是作者寫下了這篇文章。

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作者的心情:

對黑暗現實不滿——尋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現實——對美好追求的寄託

反映淡淡的哀愁 得到淡淡的喜悦 仍是淡淡的哀愁

第二課時

細讀課文,掌握手法

(一)誦讀、鑑賞第4段

1.學生朗讀

2.提問:這一段寫什麼景,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

明確:月下荷塘美景,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五個方面。

3.提問:作者是怎樣從這五個方面描繪這月下荷塘美景的:請找出這些句子,展開想象,閲讀品味它的妙處

明確:(第1組)荷葉:“彌望”、“田田”極言荷葉之廣。“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運用比喻手法寫出荷葉的風姿,由“出水很高”聯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兩者不僅相似,而且寫出其動態美。

(第2組)荷花:“層層的葉子中間,……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裊娜”寫出荷花的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這兩個詞本是用來描寫女子嬌美姿態、羞澀神情的,現在用來寫荷花,賦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這是擬人寫法。接着連用三個比喻,分別描繪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寫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了作者的主觀感情,可以激發讀者的想象

(第3組)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由嗅覺向聽覺轉移“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飄渺、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移伴隨想象的跳躍“清香”與“歌聲”同屬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幽雅和寧靜來。運用通感手法,讓讀者去領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境界。

(第4組)荷波:“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微風過處葉花顫動的情狀,既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創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

(第5組)荷韻:“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作者把所見與想象結合,“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情傳意,這裏用來寫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葉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卻由葉子的“風韻”想象到那葉子下的水“脈脈”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4.師生共同小結本段寫景重點

小結:本段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描繪了月下荷塘的美景,這些手法令人浮想聯翩。更絕的是,全段作者沒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靜止畫面還是動態景象,處處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的具體描寫中。簡單的説,不着一個“月”字卻處處有月。

(二)誦讀鑑賞第5段

明確:葉、花、樹,寫出了月色朦朧飄渺的特點。

提問:(“瀉”“浮”“洗”“畫”等),描繪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試結合語境分析這些動詞的特點。

明確:瀉——既照應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餘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動感。

浮——寫深夜水氣由下而上輕輕升騰,慢慢擴散、瀰漫,以動景寫靜景,描繪月光下荷花、荷花那種縹緲輕柔的姿容。

洗——寫“葉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豔欲滴的狀態。

畫——有“人為”動作含於其中,彷彿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倩影”,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師生共同小結:

本段雖着意寫月色,但又處處不忘荷塘,用幾個傳神的動詞,從不同角度寫出淡月輝映下荷塘裏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形成的朦朧景象,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三)誦讀、鑑賞第6段

1.齊聲朗讀

2.提問:本段寫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與課文第2段照應,試比較兩段寫景的異同(閲讀比較後回答)

明確:相同:都寫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寫了樹、小路.

不同:第2段重點寫了小煤屑路的寂靜、陰森,寫得簡略,而本段則以樹為着眼點,由近及遠,寫了樹色、煙霧、遠山、燈光,再由靜到動,寫到蟬聲、蛙聲,寫得更又意境。

3.提問:本段寫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選用了一些疊字疊詞(如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陰陰、隱隱約約等),試結合語境,説説這些詞語的妙處(學生閲讀後回答)

明確: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寫出了樹的錯落有致,既開闊又有立體感,用語平實自然。

重重、陰陰、隱隱約約——傳神地描述出特定環境中的景物特點,不僅寫出了樹木之多,而且加強了葉色的濃重氣氛。

4.師生共同小結

疊字疊詞的運用,不僅傳神地描寫了事物的特徵,而且照應了第2段中“蓊蓊鬱鬱”的樹,“陰森森”的小路讀起來節奏鮮明,韻律協調,富有音樂美。

板書設計:

課下作業:完成練習冊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作者所使用的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及其表達效果。

2.通過賞析重點語句,掌握作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3.感受作者當時心境,體會其中的深層含義。

二、教學重難點

1.通過對語句的分析,學會文中所用修辭的表達效果和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體會作者複雜的心境,理解當時所處背景。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小組討論法、情景教學法。

四、教學手段

圖片教學法、問答法

五、教學過程

(一)歌曲導入

用PPT課件展示荷塘景色。請學生用四字詞語去概括出來。

“同學們,剛才大家都用自己的話描繪出了荷塘月色的美好畫面。在若干年前,有位作家在觀賞了月色的下的荷塘後也描繪了他心中的景色,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筆下的《荷塘月色》。”

板書課題。

(二)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通讀全文,然後教師範讀,將學生帶入課文描寫情境;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朗讀展示。

2.提問:這一段寫什麼景,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學生自由回答,教師點明:月下荷塘美景,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五個方面。

(三)再次朗讀,深入體會

1.將學生分成四人一組,去找出文中每種景物所用的修辭,並在小組間討論這些修辭的表達效果。討論結束後,由小組代表回答,教師將根據學生回答進行補充和講解。

2.結合學生回答,學生分小組一起賞析以下重點句子。

(第1組)荷葉:“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運用比喻手法寫出荷葉的風姿由“出水很高”聯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兩者不僅相似,而且寫出其動態美。

(第2組)荷花:“層層的葉子中間,……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裊娜”寫出荷花的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這兩個詞本是用來描寫女子嬌美姿態、羞澀神情的,現在用來寫荷花,賦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這是擬人寫法接着連用三個比喻,分別描繪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寫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了作者的主觀感情,可以激發讀者的想象。

(第3組)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提示學生參看“練習二”)由嗅覺向聽覺轉移“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飄渺、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移伴隨想象的跳躍“清香”與“歌聲”同屬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幽雅和寧靜來。

(第4組)荷波:“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微風過處葉花顫動的情狀,既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創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

(第5組)荷韻:“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作者把所見與想象結合,“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情傳意,這裏用來寫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葉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卻由葉子的“風韻”想象到那葉子下的水“脈脈”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3.結合PPT講解本段寫景重點運用的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描繪了月下荷塘的美景,這些手法令人浮想聯翩更絕的是全段不着一個“月”字卻處處有月。

(四)遷移拓展

1.教師播放“小夜曲”音樂伴奏,學生跟隨音樂朗讀喜歡句子和段落。

2.談談對情景交融寫作方法的理解。師指導補充深化。

(六)作業小結

以你是作者的朋友的身份給他寫一段話,要求感情真摯可以疏導作者鬱結的心情、可以探討文章的寫法。

六、板書設計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熟讀課文,把握作者情感的發展變化。

過程與方法 通過指導學生誦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幫助學生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情感態度價值觀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品味文章中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教學重點 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課時 2課時。

開啟導航

1、讓學生欣賞課件上出示的圖畫,看圖畫回憶古代詩歌中描寫荷花的詩句。比如《採蓮曲》(王昌齡):“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比如《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楊萬里):“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播放《荷塘月色》這首優美動聽的音樂。

伴隨着這舒緩輕柔的音樂,我們彷彿看到了一位在人生旅途中奔波跋涉的行者,在講述其見聞感受,似平淡而雋永。他把一腔的愁情潑灑與荷塘,一曲月與荷的樂曲飄蕩在寧靜的夜空,於是荷葉荷花帶着憂傷的美麗在靜默的搖動。下面我們一起追隨朱自清先生的腳步走進荷塘月色去領略月下荷塘的美麗,去聆聽一首穿越心靈的夜曲。

2、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916年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學,為了勉勵自己在學校保持清白,不與壞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辭》中“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畢業後在清華大學擔任教授。他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主席高度讚揚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以前我們學過他的散文《春》、《背影》。

3、創作背景

本文寫於1927年7月,那時朱自清在清華大學教書,住清華園西院。文章裏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當時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和“七·一五”兩次政變之後,白色恐怖籠罩了中國大地。舊時代正在瓦解,新時局尚未到來。愛國知識分子朱自清,面對這一黑暗現實,他悲憤、不滿而又陷入對現實無法理解的苦悶與彷徨之中,這種內心的痛苦與矛盾就外化為荷塘月色的圖景。作者在此想躲開惱人的現世,求得短暫的安寧,所以寫下了《荷塘月色》這篇文章。

4、瞭解本文的學習重點:體味作者的感情,感受文章的語言美、畫面美、情感美。

愉快啟程

1、播放《荷塘月色》配樂朗誦MP3。

2、字詞積累。

注音:煤屑 踱步 蓊蓊鬱鬱 裊娜 霎時彌望 倩影 脈脈

酣眠 獨處 參差 斂裾 彌望 斑駁 峭楞楞 梵婀玲 乍看 斂裾 妖童媛女

理解文中的重要詞語:

幽僻:幽深、僻靜。

蓊蓊鬱鬱:草木茂盛的樣子。

彌望:滿眼。彌,滿。

裊娜:柔美的樣子。

脈脈:這裏形容水沒有聲音,好象深含感情。

風致:美的姿態。

斑駁:原指一種顏色中雜有別的顏色,這裏有深淺不一的意思。

丰姿:風度儀態,一般指美好的姿態。也寫作“風姿”。

大意:大概的輪廓。

熟悉路徑

1、師生合作配樂朗誦課文,每組一名代表加上教師分工朗誦。

2、整體把握,自主探究:

①用自己的話概述文章的內容。

②夜深人靜之時,作者為什麼會突然想去荷塘邊散步?給文章八個小段標上序號,找出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語句。

③、作者的行蹤是怎樣的?請用箭頭表示出來。

④、作者感情發展脈絡是怎樣的?

讓學生依次交流以上問題。

3、師生交流明確:

①主要是由於“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②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語句主要有:

第一段: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第二段: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羣居,也愛獨處。……便覺是一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第七段: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第八段: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③作者的行蹤:家門——小路——荷塘——四周——家門。

④感情發展脈絡:“不寧靜”→欲求排遣,淡淡的哀愁→觀荷塘月色,淡淡的喜悦→發出“我什麼也沒有”的感慨→惦念江南,欲求超脱不得。

4、在分析的基礎上,學生歸納整理文章的結構。

第一部分:1-3段,交代夜賞荷塘的緣由。

第二部分: 4-6,觀賞荷塘月色的美景。

第三部分: 7-10段,由聯想江南採蓮回到現實。

沿途賞景

1、我們知道在矛盾中苦苦掙扎的朱自清無法排遣內心苦悶之時,荷塘便成為他暫時找的一個心靈棲息的角落,那4、5、6自然段對荷塘進行了細緻精細的描寫,首先請同學們閲讀4、5、6自然段(配樂找同學讀、老師範讀),首先我們看一看,文中寫了幾幅圖?

明確:月色下的荷塘(渺茫)

荷塘上的月色(淡淡)

荷塘的四周(陰森)

追問:側重寫月色還是荷塘?側重寫荷塘。

朱自清原本是一個詩人,曾認真研究過現代詩,且有很高的造詣,因此在散文創作中自然也不失其詩人的本色。“文中有畫,畫中有詩”是後人對他的評價。下面我們來鑑賞他給我們描繪的幾幅畫面。

2、提示鑑賞方法。

鑑賞文章段落的三把鑰匙:修辭手法、寫景角度、語言風格。

常見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誇張、借代、反覆等等。

寫景角度:高低;遠近;虛實;正面側面;動靜。

語言風格:煉字,動詞,形容詞,疊詞,數詞等等。

3、示範鑑賞第4段。

(1))修辭角度: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既有比喻又有排比,舞女的裙寫出了荷葉的自然靈動。)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不但是一個排比句還是一個博喻句。博喻句—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比喻連用的時候將一個事物比喻成三種或三種以上的事物的時候我們稱為博喻句)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香氣是調動了人的嗅覺,歌聲是聽覺,那又是我們今天講給同學們的又一種修辭手法。通感即移覺,就是感覺之間的互通,感覺之間的相互轉移,是一種把人們的各種感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通過比喻的形式溝通起來的特殊修的辭手法,如“他笑得很甜”“人靚歌甜”“你給我吹個小曲,用酸酸的、甜甜的、涼涼的”等。)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此句寫出了荷花開放時含苞待放的樣子,這句運用了擬人的手法。)

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一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比喻)

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葉子當成人來寫,寫出了葉子的密集,還寫了葉子底下的流水,賦予流水人的情感,流水無聲,荷葉含情,彷彿和人進行無聲的對話與交流。)

(2)寫景角度:

從高到底:作者先寫葉子,再寫中間夾雜的荷花,再寫葉子底下脈脈的流水。

動靜結合: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一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

(3)語言風格: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給人一種高遠的意境,讓人感到荷香的遙遠不可捉摸,寫出了歌聲的若有若無,渺茫這個詞用的不錯。

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脈脈這個詞用的不錯,本來是人用眼神來表達自己的情誼,這裏用來寫流水。還有一些詞如一絲、一縷、一道讓人深切的感受到荷葉荷花靜態和動態美的姿態。

4、學生自主探究第5段:第一組從修辭上找,第二組從寫景角度來找,第三組從語言風格來找。

三個小組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找,師生總結明確:

從修辭上: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比喻,把把葉子和花在月下的姿態比喻成牛乳洗過一樣,寫出了月色的朦朦朧朧。)

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這句運用了通感的手法,視覺轉為聽覺。)

從寫景角度: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運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虛實結合的手法,作者藉助想象為我們描繪出寧靜美好的畫面。實景彷彿在眼前,虛景彷彿很渺茫。)

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運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和通感的手法,寫出了樹影在月光的照射下的錯落,襯托出月光的輕柔和盪漾。)

從語言風格:學生可以有不同的回答,如: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瀉字這個動詞用的非常巧妙。)

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浮字用的很好,寫出了月下荷塘水汽的蒸騰。)

還有一些疊詞如靜靜,淡淡薄薄這些疊詞運用的很到位。

5、簡單分析第6段。

請全班學生朗讀第6自然段,引導學生思考:有人認為,這一自然段並沒有寫月光,請説説認為這一段沒有寫月光的理由;有人認為這一段其實寫了月色,請説説認為這一段寫了月色的理由。

第一種觀點:這一自然段只是寫了荷塘四周的景物、楊柳、樹色、遠山、路燈光以及聲音,從文中看不到描寫月光的句子。

第二種觀點:雖然這一自然段寫了許多除月色之外的景物,尤其花了大量筆墨描寫樹,但如果沒有月色的襯托,景色就會截然不同。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籠罩之下的,正是在這樣的月色之下,才能有如此獨特的感受。例:“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霧;但揚柳的風姿在煙霧裏也分辨得出”這一句。設想如果在白天的光線下看這些樹,肯定不會有一種朦朧悽迷之感,只有在月色之下才會產生“陰陰的”感覺,才會“像一團霧”。

小結:這一節重點在寫樹,從方位、距離、高低幾個角度來寫,視線由荷塘內部擴展到荷塘四周。樹多而密,重重圍住荷塘,與前面的“幽僻”相照應,這是總寫四周,接着寫近處的樹色、樹姿、遠處的樹梢上的遠山、又回過頭寫樹縫裏的燈光、樹上的蟬鳴和水裏的蛙聲,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朧、寧靜深遠的環境特點。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籠罩之下的,似乎無一處寫月,其實處處體現了月色。最後一句“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筆鋒一轉,流露出作者內心的空虛與哀愁。

6、教師總結: 在《荷塘月色》中,蓮葉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縷縷,月色溶溶,像朦朧的幽夢,像飄渺的歌聲,亦真亦幻,如詩如畫,構成一個真與幻、畫與詩完美結合的藝術世界。

這種美,來自於層次美、語言美、手法美(手法美是為了表現意境美),我們在寫作的時候也要考慮好角度,才能把文章寫好。

路肩沉思

在文章中,作者其實寫了兩個荷塘,一個是眼前的月下荷塘,一個是古代的江南荷塘。

近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論是月下荷塘還是江南荷塘,都成了朱自清寄託情感的載體。

指名朗讀課文第一和第三部分。

追問:到底是眼前的月下荷塘還是古代的江南的荷塘打動了朱自清?作者真正向往的是 荷塘,實質上與作者當下心境最貼切的是 荷塘。你能從文中找到依據嗎?

明確:嚮往的是江南荷塘,實質上與作者此刻心境最貼切的是月下荷塘。

問題點撥:

(1)第⑤⑥自然段中有沒有與月下荷塘的整體意境一樣的地方嗎?重重圍住、樹色一例是陰陰的……只有些大意罷了……沒精打采——給人壓抑、冷清、朦朧、不快的感覺,敍述心境的壓抑與低落。

點撥:“荷塘月色”主體部分是如詩如畫,令人陶醉的,可是,在作者看來也還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2)“峭楞楞如鬼一般”,有人以為這個比喻與上下文不和諧,故須刪除,你同意嗎?為什麼?

揣摩此句要體察語言的感情色彩和絃外之音。“黑影”是“荷塘上的月色”整體形象中的一點“陋處”,而“峭楞楞如鬼一般”這一比喻則透露出了作者內心的驚懼、壓抑、不快。

(3)這種壓抑不快在文章其他地方也有所體現,你感受到了嗎?有哪些文句?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裏。”

“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説的話,現在都可不理。”

現實的世界與當下的世界是對立的。生活於其中的現實世界是不自由的,壓抑煩悶的,而當下的世界是屬於自己的,自由的,輕鬆愉悦的, 而當下的自由世界只是暫時的。

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獲得暫時的寧靜)

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隱含着失望的意味,我希望有熱鬧,但我不能和“他們”一樣獲得熱鬧和歡喜的無奈)(可以讓學生反覆誦讀此句,體會從美好的境界中跌落回現實的更深沉的寂寥和落寞。)朱先生第一次親手撕碎了這虛幻的美夢。

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江南採蓮”世界是朱自清的理想心態再次流露。作者企圖尋找或逃避,可結果是淡然出之的失落感。這是朱先生再度親手撕碎了自己的美夢,搗毀了這座精神樂園。)

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這樣想着,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至此,朱先生第三次親手撕毀自己的美夢,又回到了寂寞、彷徨、苦悶、無奈、痛苦的現實。)

至此,你能感受到作者漫步於荷塘什麼樣的情感?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想要超脱現實而不得的無奈與痛苦。

小結:詩人舒婷有詩云:“胸中藏着一片汪洋,流出來的,只是兩滴淚珠。”與其説作者描寫的是他看到和感到的一切,不如説作者構造了他希望和嚮往的世界。朱先生為我們描繪的荷塘圖,歸根結底就是兩幅圖、兩個世界:月下荷塘——現實世界;江南荷塘——理想世界。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 理解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特點。

2 理清思路,熟讀成誦。

教學重點

鑑賞詞,體味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品位詩詞意像,體會作者感情。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我們在講宋詞簡介的時候説過,宋詞可以分為幾個流派?(生:兩派。豪放派和婉約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蘇軾、辛棄疾)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傳説蘇軾曾問一個善於唱歌的幕士:“我詞何如柳七(柳永)?”這個人回答:“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由此大家可知這兩個流派的不同特點。。

能讓蘇軾與之一爭高下的“楊柳岸曉風殘月”出自哪首詞?(生:《雨霖鈴》)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雨霖鈴》 (板書)

一 關於柳永

柳永,原名三變,排行第七,世稱柳七。 他少年時到汴京應試,由於擅長詞曲,熟悉了許多歌妓,並替她們填詞作曲,表現了一種浪子作風。當時有人在仁宗面前舉薦他,仁宗批了四個字説:“且去填詞”。柳永在受了這種打擊之後,別無出路,就只好以開玩笑的態度,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在汴京(即開封),蘇州,杭州等都市過着一種流浪的生活。大約在少年時的“怪膽狂情”逐漸消退時,才改名柳永,考取進士,在浙江的桐廬、定海等處做過幾任小官。晚年死於潤州(江蘇鎮江縣)。死時家無餘財,羣伎和金葬之於南門。

他精通音律,變舊聲為新聲,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礎上創制了大量適合於歌唱的慢詞,這首詞調名《雨霖鈴》,就是取唐時舊曲翻制。據《明皇雜錄》雲,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地蜀中,於棧道雨中聞鈴音,起悼念楊貴妃之思,“採其聲為《雨霖鈴》曲”。所以這支曲本來就是寄託相思的,詞調極盡哀怨。”柳永充分利用這一詞調聲情哀怨、篇幅較長的特點,寫委婉悽側的離情。此詞當為詞人從汴京南下時與一位戀人的惜別之作。

二 整體感知。

1 範讀《雨霖鈴》。

(讓學生感受詞的感情基調)

師:能感受到這首詩的感情基調嗎?

生:能。哀婉、悲傷、悽清。 (板書)

2 指導誦讀。

我們講過詩詞誦讀要把握的幾個要點,首先要讀準字音;

其次要讀出節奏,宋詞不比唐詩那樣整齊劃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韻腳的讀法,要短促而清晰;帶領學生試讀一遍,劃分節奏。

最重要的要讀出感情,剛才大家已經感受到了,現在就試讀一遍,自己體會體會。

學生自由朗讀——指明學生朗讀——學生齊讀。

3 疏通詞句:(註釋中有的不在講解之列。)

寒蟬:初秋乍寒時的蟬,偶尚自鳴,但短促無力,至深秋則噤。

煙波:煙霧瀰漫水波動盪的水面。

無緒:古,沒有心思。今,沒有頭緒。

念去去:想到將來……(“行行重行行”)。

應是:即便是。

三鑑賞

學生自讀,思考:從時間角度看,這首詞的層次應如何劃分?

明確:別前、別時、別後。(板書)

師:這首詞的重要特點是情景交融、虛實相濟。(板書)鑑賞時注意詞中哪些是景語,哪些是情語?哪些是情景和説?詞中哪些是實寫?哪些是虛寫?

上片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師:起首三句寫什麼?是情?是景?

生:寫景。

明確:對。寫別時景。點明瞭季節、時間、地點和事件。勾勒了一個情人離別的典型環境。

師:地點呢?(長亭)時間呢?(晚上)季節(秋季)

提到秋季會有怎樣的感覺?(蕭瑟)

時當秋季,景已蕭瑟;且值天晚,暮色陰沉,而驟雨滂沱之後,繼之以寒蟬悽切: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淒涼。加之當中“對長亭晚”一句,句法結構是一、二、一,極頓挫吞嚥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淒涼況味。

起首句已給全詩定下了基調:“悽切”。

“都門暢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師:這寫什麼?(寫情) 極寫餞別時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飲無緒,欲留不能,依依不捨,難捨難分。

戀人在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餚,詞人毫無心思。(問:為什麼?他的思緒正在想什麼?)正專注於戀人,所以詞中接下去説“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這樣的矛盾衝突何其尖鋭。

關於這樣的環境和心理描寫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雲:“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欲平。”這僅是暗示船將啟碇,情人難捨。劉克莊《長相思》雲:“煙迢迢,水迢迢,準擬江邊駐畫橈,舟人頻報潮。”雖較明顯,但仍屬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蘭舟催發”,卻以直筆寫離別之緊迫,雖沒有他們含藴纏綿,但卻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見留戀之情濃。

於是後面便迸出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師:這句寫情態。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啟發學生想象這副畫面,把語言形象化進而圖象化,以體會詩的意境。(提示:兩人相對而立,手握手,眼對眼,淚眼婆娑。是“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是“此時無聲勝有聲”,是“相對無言,惟有淚千行。”也既然這麼不捨得,那詞人為什麼要離開呢?也許是統治者不欣賞,也許是迫與生計。總之是不得不離開。古往今來戀人離別都是一樣的。所以江淹在《別賦》中説:“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

後來傳奇戲曲中常有這樣一句唱詞:“流淚眼看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語出於此,然卻不如柳詞凝鍊有力。詞人“竟無語凝噎。”那麼詞人凝噎在喉的是什麼話呢?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內心獨白。

師:這句寫什麼?

生:寫景。

這裏的“念”字用得特別好。“念”字是上聲還是去聲?(是去聲。)“名詞轉折跌蕩處,多用去聲,何也?非去則激不起。”此詞以去聲“念”字作為領格,承上啟下,表明是設想別後的道路遙遠。

“念”字後“去去”二字連用,則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路修遠。“千里”以下,聲調和諧,景色如繪。既曰“煙波”,又曰“暮靄”,更曰“沉沉”,着色可謂濃矣;既日“千里”,又曰“闊”,空間可謂廣矣。

(提示學生想象這副畫面:作者站在河邊,放目遠眺,面前所見:一望無際的海面,遠處山色朦朧,海面上層層灰濛濛的霧氣升騰,整副畫面是灰色調。好象一副山水畫。)這樣的畫面給人怎樣的感覺?(生:壓抑、苦悶)詩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將越走越遠,離心愛的人越來越遠,心越來越苦,愁思也越來越深。全句寫景,又全句寫情。

下片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師:下片換頭寫情,歎息古往今來離情之可悲。“傷別離”點名這首詞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又推進一層,更何況我正在這冷落淒涼的秋季,多麼難以忍受!江淹在《別賦》中説:“黯然消魂者惟別而已矣。”柳永把這種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詩中,又擴大了這種感受,以“更那堪”襯托自己的離情比古人更深。

師:“清秋節”一詞,照應前面哪句?

生:起首一句“寒蟬悽切”

師:前後照應再次點明離別時的悽清氛圍。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今宵”三句蟬聯上句而來,後來竟成為蘇軾相與爭勝的對象。那麼它究竟好在什麼地方?————詞中有畫,景中含情。(提示學生想象畫面: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迴,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

聯繫特定情境。畫面出現在“酒醒”之後,離人借酒消愁,但舉杯消愁愁更愁,帳飲時已然無緒,更何況酒醒之後?詩人此時,前晚“執手相看淚眼”的圖景依然鮮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煙波”,繼續前行離愛人越來越遠,可以想見他的心情。

感受畫面色調。古人有折柳送行的習慣。“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態。另外,“柳””留”諧音,折柳贈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寫離別之情,往往要寫到楊柳。清秋的曉風是涼的,恰合別後心境的淒涼。殘月清冷的形象暗合悽清冷落之感。詞人寓情於景,借景傳情,以風之涼,月之殘透露離情別緒。

結合全詩旨趣。這首詞的主題句是“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這兩句敍述全篇本意,是詞的主文,“今宵酒醒何處”兩句烘染本意,將詩人的立意渲染為—幅深秋羈旅圖。“楊柳岸”、“曉風”、“殘月”三個典型意象“列錦”式的組合在一起,引起讀者無盡的想象和遐思。這兩句詩暗含旨趣,畫面生動。

師:整個畫面的基調如何?

生:整個畫面充滿了悽清的氣氛。

師: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這畫面之中。比之上片結尾二句,雖同樣是寫景,寫離愁,但前者彷彿是潑墨山水,一片蒼茫;這裏卻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詞人採用了畫家所常用的點染筆法。“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在上兩句的基礎上進一步渲染這種離別時的悽清。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襯,中間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壞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統一性。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

“此去經年”四句,構成另一種情境。因為上面是用景浯,此處則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後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棖觸而已。

師:“此去”二字,遙應上片“念去去”。“經年”二字,近應“今宵”。在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環相扣,步步推進。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益見鍾情之殷,離愁之深。

其以問句做結,更留有無窮意味。

如此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師:我們再回頭看整首詞,情語在寫情,景語也並非只寫景,每句中都包含無限情思。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誦讀時注意體會詞融情入景的特點。

再就是虛實相濟。哪些寫虛?別後想象。寫實?別時情景。

再想想詞中的三副畫,給人的感覺都是:哀婉、無奈、悽清。這是這首詞的特點,也是婉約詞共同的特點。

四 小結

今天我們學了婉約詞的代表作《雨霖鈴》,重點讓大家把握詞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特點。另外還讓大家品位詞中意象,體會作者感情。在此基礎上了解婉約詞的風格。

學生齊背《雨霖鈴》。

五 作業

1 誦讀

2 自己任選一句詩,做幅畫,再現詩中意境,體味作者感情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篇5

大學聯考是一場拼殺激烈的戰鬥,要取得勝利,策略是關鍵。沒有科學的備考策略,就不可能取得備考實戰的勝利。如何與時俱進,根據不同的大學聯考背景,從宏觀層面上和微觀層面上制定具有戰略意義的策略,是衝破備考的“高原狀態”,確保大學聯考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

(一)目標激勵策略。

1、學科抓高分人平分,培養學科尖子生;班級抓上一類(或二類)數,培養總分尖子生,扶持臨界生。

2、健全激勵機制,修訂大學聯考獎勵條例,拿出大學聯考獎的2/3作為激勵獎金。

3)超額獎金

在年級完成指標前提下,某班上一類人數超出年級規定該班指標,按照每超一人獎給該班XX元來計算超額獎。

(二)有形管理策略

備考管理狀態決定備考的效益,只有落實有形化的管理,才能深挖潛力,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要讓管理無形變有形,關鍵是使管理具體化、任務化,重視管理的過程性和可操作性。

①班級管理:

管理班級的基本原則是:平等對話,友好交往,相互尊重,真誠相待。

管理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熱情飽滿的驅動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頑強拼搏的意志力。

強化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重點班要做到“學生行為表率化,學習水平一流化”;普通班要求是“班級考核制度化,處理問題軍事化,常規管理邊角化(要加強就寢紀律整治),教育教學情感化”。

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蘇霍姆林斯基曾強調:“人的精神、同情心、真誠和嚴格要求是師生關係的基礎,這既是一種精神思想,也是一種教育思想。”只有在具體工作中做中愛中有嚴,嚴中有愛,以身作則(要改變學生,首先要改變自己),恪盡職守,細緻入微,穩打穩紮,才能使班級管理見成效。

紀律嚴明,只能保障一個班級的存在,而勤奮的學風,才是促進班級不斷髮展的動力。

抓班風學風建設,落實學生日常行為規範量化管理,抓好兩操和體鍛課。做學生思想工作、學習指導及心理疏導的教師談話要量化管理;一月一次的師生互動諮詢指導會制度化。班主任應對本班每一位同學的每一次考試成績存檔分析,確定名牌生、一類生、本科生、臨界生名單,以便在給學生指導時有的放矢。

②備課組管理:每週一次集體備課制度。每月一次的本學科知識、方法、考試技巧答疑課。每次考試後訂錯本(錯題從錯誤過程、錯誤原因、規範解答、心得等方面總結)的檢查。落實備課組活動專題化,要求各個教師圍繞一個專題開展理論學習和教學研究實踐,提高教學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強對學生試卷分析,提高備考工作的針對性。各學科應研究制約學生學科大學聯考成績提高的“瓶頸”問題,想方設法突破,提高成績。

實行“下水上岸”制,提高練習質量。要求每位高三教師每週必須完成規定的下水作業量,並將完成情況納入月度業務檢查。“下水”是為了“上岸”,教師做題是為了選題,為此,我們加強對選題工作的管理,明確規定練習材料不得照搬現成資料,必須經過專人篩癬備課組集體研討而成;要先改造,後使用,力求做到選題精當,以中低檔題為主,切實減輕學生過於繁重而且不必要的機械的訓練負擔。

繼續進行講評課的研究:講評點撥的目的是什麼?知識的發生過程與準確獲得正確答案;知識的發展及其綜合運用;學生掌握解題的有效方法與技能;學生學會自己梳理積累、總結提升、歸納分類。要“點問題、點過程、點方法、點規律、點能力、點發展”。

認真組織和抓好專題複習工作,從選題、分工到實施、時間、訓練、驗收要具體,要落實。達到引導學生理清知識點,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整理學科的主幹知識的目的;同時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即:審題能力、閲讀能力、表達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構建能力結構)。

③年級組管理:檢查制度化,工作量化,情況通報制度,班主任例會制度,晚讀或聽力練習制度,一月一次的工作檢查反饋總結會,綜合科一週一考,半月一大考。對每一次統一考試,年級要做質量分析。定期召開各層次學生座談會,加強教學反潰定期召開學生大會,進行動員、鼓勁,提出不同階段的學習目標。舉行大學聯考前備考指導或輔導講座活動。

(三)時間管理策略

着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最終達到“學會學習”。教師少講、精講,着重學法的引導和指點,讓學生自己學會理解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實踐證明,這是應對大學聯考的上上之策。更不得吵鬧影響他人看書。

(四)分層教學策略

分層教學,因材備考,分類推進是解決大班教學,學生程度參差不齊,課堂教學標高難以定位,備考效益低的問題,使每一層次學生都得到發展的有效備考策略,應切實抓實、抓細、抓好。

①對各班前3名尖子作精細指導,推行“診斷式”輔導,針對尖子學生的拖後腿學科,要求科任教師對學生的每次考試的試卷進行一對一的評講,針對其知識缺陷,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對於學校確定的尖子生要給予更多的自主時間去探索。讓優秀學生廣泛閲讀,開闊學生視野,拓寬學生知識面。

②每班一月一次的師生互動活動。既強調教師對學生作有準備的輔導,又注重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質疑問難,並以學習沙龍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學習案例交流,互相激勵,形成競爭的氛圍。

③各科任教師對臨界生的弱科輔導採用家教式、問診式的形式。

④晚自習第三節嚴禁教師講課。特重班、復讀班語數外

各拿一節課作為學生自習(週五下午)。

(五)誘發衝刺策略。

“一模”考後是備考非常重要的時段,如何經營好這個時段,對備考進行深加工,挖掘學生的潛力,誘發學生的暴發力衝刺大學聯考是成敗的關鍵。我們從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方面細化備考策略。

①提出以鞏固基儲專題訓練和綜合訓練為主線精緻教學的教學方略。鞏固基礎強調抓主幹知識的強化記憶,強調回到課本,強調查漏補缺;專題訓練強調抓重點、熱點;綜合訓練強調幫助學生建構知識、能力結構,強調方法指導。

②研究《考試大綱》和大學聯考題,加強信息和外地模擬考試題的研究,注重信息轉化,把握大學聯考方向,將信息動向題目化,突出訓練的針對性、實用性。

③對每位學生每次大考的成績進行跟蹤分析,讓學生明確深加工的方向。

④在大學聯考前一個月組織一次“診斷性試題”考試,起查漏補缺作用;在大學聯考前一週組織一次模擬考試,進行賽前的熱身,以誘發學生“衝刺心態”,激活學生記憶、想象、思維及綜合建構的能力。

2.非智力因素:

考試實際上是一場心理戰,考前考生的心理準備,心理狀態對考試的效果影響很大,所以在重視學生雙基掌握,能力培養的同時,要特別重視指導學生心理的調適。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①關注學生心態,穩定學生的心理狀態。年級組配合政教處、教務處、科教處對學生進行《考前心理總體要求》、《最後階段學習的心理準備及情緒調控》、《大學聯考期的心理對策》等心理輔導,請語文、數學、英語、綜合科的備課組長分別向學生開設“大學聯考備考策略和心理”講座。

②關心學生生活。指導學生合理的安排時間。班主任要加強學生個案的分析,切實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臨考前的一兩個晚上班主任都到學生宿舍看望學生,着力營造輕鬆的氛圍。大學聯考每場考試前,班主任都在通往考室的路口目送學生進入考室,給學生以真誠的祝願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