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上冊《岳陽樓記》優質教案(精選17篇)

九年級語文上冊《岳陽樓記》優質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彙。2、學習文章把敍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寫法。3、深刻理解和正確評價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九年級語文上冊《岳陽樓記》優質教案(精選17篇)

教學重點: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常見實詞的意義和虛詞的用法。

2、理解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思想境界。

教學難點:學習文章敍事、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體會文章駢散結合的句法形式。

教學方法:誦讀法 講授法 討論法 交流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型:新授課。

教學用時:3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介紹“記”相關知識和岳陽樓情況

2、作家作品介紹

3、積累生字詞

4、教師範讀,學生自由讀課文。

三、藉助工具書和課本註釋,讀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師提示重點詞語與句子,要求學生自讀時注意。

四、默讀課文,理清條理:

全文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記敍了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及作記的緣由。

第二部分(2—4自然段):寫“遷客騷人”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

第一層(2自然段):寫洞庭湖雄偉壯麗的景象並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問。

第二層(3—4自然段):用兩個排比段分別寫出“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發作者的闊大胸襟和政治抱負。這是全文的核心。

五、小組合作探究,討論交流,教師作提示性講解分析。

(一)速讀第一段,回答下列問題:

1、第1自然段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這背景是什麼?説明了什麼?

2、首句中“謫”字點明瞭滕子京當時的處境。滕被謫以後心情不好,準備修好岳陽樓後“憑欄不慟數場”。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開頭就點出這個“謫”字,這不是存心觸痛老朋友嗎?試聯繫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這樣寫是否別有深意?

(二)齊讀第2段,思考:

1、從岳陽樓上看到的雄偉景象有哪些?

2、第二段寫“岳陽樓之大觀”,雖然概括,卻寫得富於形象,氣魄宏大。仔細體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詞語取得這樣的效果的?

(三)細讀第3、4段,思考

(1)説説作者為表現“悲”“喜”兩種不同的感受,分別選取了哪些有特徵的景物?又是怎樣渲染氣氛的?

(2)作者用哪些話概括説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和“喜”?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3)兩段在結構上也是完全相同的;甚至連前後兩個抒情句的表達方式也完全相同。試聯繫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兩個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為什麼?

(四)自由讀第5段,回答:

(1)“古仁人之心”是怎樣的?古仁人”的憂樂觀是怎樣的?

(2)“進”、“退”指什麼? “微斯人”的“斯人”指什麼人?

(3)作者認為古仁人之心和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裏?

(4)古仁人有沒有快樂的時候呢?

(5)這種“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實際也許並不存在。聯繫有關作者的資料,説一説作者為什麼要議論這種實際上並不存在的人物。

(6)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

六、朗讀全文。要求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進一步領會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以及具有音樂感的語言特色。

七、教師小結,佈置作業

九年級語文上冊《岳陽樓記》優質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在朗讀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2.學習文章敍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多種表達方式巧妙地結合的寫法。

3.理解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領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積累和運用文言詞彙,掌握文中的實詞,瞭解文中“以”、“則”等虛詞和“然則”、“得無”的用法。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在朗讀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2)積累和運用文言詞彙,掌握文中的實詞,瞭解文中虛詞的用法。

2.難點:

(1)學習文章敍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多種表達方式巧妙地結合的寫法。

(2)理解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領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教學準備:

1.我國古代的三大名樓的電腦展示圖片。

2.將課文的知識整理成PPT.幻燈片。

設計思路:

1.這篇文章是千古傳誦的名篇,立意高遠,文采斐然,句式整齊中見變化,尤其便於朗讀。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品位,體會文章的特點,理解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領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導學生自讀,教師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啟發引導。

3.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名樓導入

同學們,我國古代的很多名勝古蹟,大多留下了文人騷客的詩詞歌賦。比如,我國古代的三大名樓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上面就銘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灝《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讓人回味無窮;而岳陽樓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傳唱不衰。《岳陽樓記》成為寫景狀物抒情的名篇。今天,我們就來共同閲讀這一名篇,看看它描寫了什麼樣的景色,抒發了什麼樣的感情。

二、電腦示圖解題,作者及文體簡介簡介。

岳陽樓樓址在湖南省岳陽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國時期吳國都督魯肅的閲兵台。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張説在閲兵台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岳陽樓”,常與文士們登樓賦詩。

1046年,范仲淹的摯友滕子京謫守巴陵郡,重修岳陽樓。當時,范仲淹亦被貶在鄧州作官。滕子京請范仲淹為重修的岳陽樓作記,並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圖》。范仲淹依據此圖,憑着豐富的想像,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表達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激勵我們要以天下為己任,樹立崇高的理想,擁有寬闊的胸懷。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並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你們知道哪些?學生討論,多媒體出示。(《小石潭記》、《桃花源記》、《醉翁亭記》、《滿井遊記》等。)

三、初步感知,自讀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朗讀時應注意節奏。本文駢散結合。讀駢句,節奏必須整齊劃一,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如:陰風/怒號,濁浪/排空;其餘按意義劃分,不要讀破句。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相鄰的兩組駢句之間,要有稍長的停頓。如:上T/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2.讀懂文句。

藉助工具書和課本註釋,讀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師提示重點詞語與句子,要求學生自讀時注意。

(幻燈顯示。)

(1)積累詞語:

實詞:(名詞)賦、國、景、大觀、遷客、騷人、寵辱

(動詞)謫、屬、把

虛詞:夫、斯、其、微、則、然則

四字短語:政通人和百廢具興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淫雨霏霏陰風怒號濁浪排空薄暮冥冥檣傾楫摧虎嘯猿啼

滿目蕭然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一碧萬頃

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把酒臨風喜氣洋洋

(2)閲讀思考:

①范仲淹寫本文的緣由是什麼?當時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處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寫景的句子,想一想它們所寫的景物各有什麼特點?它們在文章中分別起了怎樣的作用?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裏?

四、理解關鍵句(多媒體出示)

1.哪些語句記載滕子京的政績?

討論並歸納: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2.“屬予作文以記之。”中“之”指代什麼?

討論並歸納: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3.哪些句子寫岳陽樓大觀?

討論並歸納:(洞庭湖全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4.為什麼略寫岳陽樓之大觀?

討論並歸納:前人之述備矣。

5.第二段哪兩句話引起下文情景交融?

討論並歸納: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6.描寫洞庭湖陰天景色。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討論並歸納: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7.描寫洞庭湖晴天景色。

討論並歸納: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

8.遷客騷人悲的感情?

討論並歸納:去國懷鄉,憂讒畏譏。

9.遷客騷人喜的感情?

討論並歸納: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10.“或異二者之為”中“二者之為”指什麼?

討論並歸納:去國懷鄉,憂讒畏譏。

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11.“古仁人之心”的內涵?

討論並歸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12.“進亦憂,退亦憂。”中“進”、“退”各照應什麼?“進亦憂”、“退亦憂。”各照應什麼?

討論並歸納: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13.作者的闊大胸襟,政治抱負?

討論並歸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警句、名句、勸勉滕子京的話、主旨句、中心句、觀點)

五、分析重點段

1.提問:“古仁人之心”是怎樣的?

討論並歸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提問:“古仁人”的憂樂觀是怎樣的?

討論並歸納:先講“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講“樂”,“後天下之樂而樂”。

3.提問:“進”指什麼?“退”指什麼?

討論並歸納:“進”指“居廟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處江湖之遠”,不在朝廷上做官。

4.提問:“微斯人”的“斯人”指什麼人?

討論並歸納: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對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5.提問: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

討論並歸納:我國古代早有“與民同樂”的思想。孟子説:“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裏説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l來源於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發展成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並以此作為對待仕途進退的原則,表現他曠達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鑑和教育的意義。.’

6.提問:文章最後一自然段是怎樣推出這個警句的?

討論並歸納: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設問方式逐層推進,最後才點出警句。先用比較方式設問,以“不以物喜……則憂其君”説明“古仁人之心”的內涵,顯示了“古仁人”的闊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進亦憂,退亦憂”的論斷,突出一個“憂”字,自然引出第二個設問“何時而樂”,使文章又推進一層。設問後而警句出現,給人印象極深。

六、表現手法

(1)對比

遷客騷人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

“古仁人之心”的內涵

陰天景色遷客騷人的悲

晴天景色遷客騷人的喜

(2)記敍、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

七、小結

本文題為《岳陽樓記》,自然要寫岳陽樓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圖卻是借題發揮,談一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並以此規箴友人。文章先由敍事人手從重修岳陽樓的背景,説到岳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最後將這種情懷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説明作者意圖。文章把敍事、寫景、抒情、議論自然結合起來,句式上駢散交錯,節奏不斷變化,讀起來聲調鏗鏘,使人產生審美的愉悦。

八、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一、三題。

2.選用本課的《作業設計》。

作業設計

1.這段文字運用了什麼語言表達方式?

2.解釋下面句中的“或”:

或以錢幣乞之

而或長煙一空

或異二者之為

3.“二者之為”指上文所説的兩種心情。

4.“居廟堂之高”和“處江湖之遠”運用了修辭方法,分別指和。

5.與“是進亦憂,退亦憂”中“是”用法相同的是

A故天降大任於是人也B是天時不如地利也C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D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6.“進亦憂,退亦憂”中“進”指,“退”指。

7.找出這段文字中反映課文主旨的句子。

九年級語文上冊《岳陽樓記》優質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寫作背景及文體特徵,掌握常見文言實詞,熟練地翻譯課文。

2、瞭解文中“以”、“則”等虛詞和“然則”、“得無”的用法;理解本文寓情於景、卒章顯志的寫作特點。

3、理解作者所闡述的主要觀點,學習文章把敍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寫法。

4、學習我國古代進步知識分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思想。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目標4.

教學方法:朗讀、研討。

課型:新授課。

課時數: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歷代都作為散文名篇收入各種選本,它究竟有哪些獨到之處使它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呢?這是我們在閲讀這篇文章時必須認真思考的。范仲淹是北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在文學方面也相當有成就。下面是《宋史》裏關於范仲淹的簡略介紹(節引,字句略有改動),對我們理解《岳陽樓記》的思想內容很有幫助,請同學們先讀一讀(掛在小黑板):

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憊甚,輒以涼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人不堪其憂,仲淹不改其樂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讒受貶,慶曆五年由參知政事(副宰相)謫守鄧州。勤政愛民,有政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歎息。

思考:1.范仲淹少年時為什麼發憤苦讀?2.范仲淹論政事奮不顧身,力主改革,勤政愛民,他的思想基礎是什麼?(指定語文學習好的學生讀講。)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岳陽樓樓址在湖南省岳陽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國時期吳國都督魯肅的閲兵台。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張説在閲兵台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岳陽樓”,常與文士們登樓賦詩。

2、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現在江蘇省蘇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死後諡號文正。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較深。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胸襟被千古傳唱。《岳陽樓記》選自《范文正公集》。

3、學習生字:

謫守(zhé) 朝暉(zhāo) 騷人(sāo) 霪雨(yín) 霏霏(fēi)

薄暮(bó) 冥冥(míng) 岸芷汀蘭(zhǐ tīng) 潛形(qián)

皓月(hào) 檣傾楫摧(qiáng jí) 寵辱偕忘(xié)

4、教師範讀,學生自由讀課文。

三、古漢語知識:

1、通假字:“具”通“俱”,全,皆。 “屬”通“囑”,囑咐。

2、古今異義:

①微:沒有,微斯人;今義細小。

②氣象:景象,氣象萬千;今指大氣的狀態和現象。

3、一詞多義:

①、以:來,屬予作文以記之;因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②、觀:看,予觀夫巴陵勝狀;景色,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③、一:一,一碧萬頃;全,長煙一空。 ④、開:放晴,連月不開;打開,開我東閣門;開設,設置,旁開小窗。 ⑤、則:那麼,然則何時而樂耶;就是,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就,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⑥、極:極點,感極而悲者矣;盡,此樂何極。 ⑦、或:有時候,而或長煙一空;或許,也許,或異二者之為。 ⑧、空:天空,濁浪排空;消散,長煙一空。 ⑨、通:順利,政通人和;通向,北通巫峽。 ⑩、和:和樂,政通人和;和煦,至若春和景明。

夫:那,予觀夫巴陵盛狀;發語詞,不譯,夫環而攻之;丈夫,女子的配偶,夫鼾聲起。

去:離開,去國還鄉;距離,西蜀之去南海;逃離,逃跑,委而去之。

為:行為,活動,或異二者之為;做,為,全石以為底。

4、詞語活用:

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形容詞作狀語,“先”“後”是形容詞,在這裏意思是“在…之前”和“在…之後”,作狀語。

②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守,名詞作動詞,做……太守。

5、本課成語:

氣象萬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種多樣,非常壯觀。

心曠神怡:心情舒暢,精神愉快。

政通人和:政事通遂,人們和樂。信任國泰民安。

四、默讀課文,理清條理:

全文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記敍了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及作記的緣由,由此生髮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體。寫“遷客騷人”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

第一層(2自然段):寫洞庭湖雄偉壯麗的景象並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問。

第二層(3—4自然段):用兩個排比段分別寫出“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發作者的闊大胸襟和政治抱負。這是全文的核心。

五、教師小結:

作者借描寫岳陽樓周圍景物,通過對“遷客騷人”覽物之情的分析議論,深刻地表達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宏大政治抱負。

六、佈置作業:研討與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1、學生自由朗讀全文。

2、藉助工具書和課本註釋,讀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師提示重點詞語與句子,要求學生自讀時注意。

3、思考:(1)范仲淹寫本文的緣由是什麼?當時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處境如何?

(2)找出本文中寫景的句子,想一想它們所寫的景物各有什麼特點?它們在文章中分別起了怎樣的作用?

(3)本文的中心句(文眼)在哪裏?

二、學習第一段:

1、寫文章,往往以一兩個警句(關鍵性詞句)振起全篇,第1自然段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這背景是什麼?説明了什麼?

明確: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基礎上“重修岳陽樓”,這説明滕子京在謫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條。由此可見作者欣賞他的闊大胸襟,與一般的“遷客”不同。

2、重點詞句:

越明年——課本註解為“到了第二年”(即慶曆五年),而據《嶽州府志》載《宗諒求記書》,滕子京重修岳陽樓在慶曆六年,所以這句中的“越”還是按它的本來意義作“過”講為妥,“越明年”就是“過了第二年”,即進入了第三年講(慶曆六年)。

謫——封建社會官吏的降職或遠調,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遠方,如“發閭左適(同“謫”)戍漁陽九百人”。

屬——同“囑”,通假字,“屬予作文以記之”點明寫作本文的緣由。

3、首句中“謫”字點明瞭滕子京當時的處境。滕被謫以後心情不好,準備修好岳陽樓後“憑欄不慟數場”。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開頭就點出這個“謫”字,這不是存心觸痛老朋友嗎?試聯繫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這樣寫是否別有深意?

引導要點:從這個“謫”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説的“遷客騷人”,作者一開頭就點明滕的處境,其實暗暗包含對老朋友的勸勉:你雖然身處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遷客騷人那樣為個人的遭遇而悲歎,應該像“古仁人”那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同時,作者自己在慶曆五年也遭貶謫,這樣寫也暗寓與老朋友同處逆境、自勉勉人之意。從這裏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陽樓記》所以傳誦千古,主要原因就在於它不是泛泛的記事寫景之作,百是一篇有所寄託,立意高遠的好文章。

4、學生朗讀、背誦第一段。

三、學習第二段:

1、從岳陽樓上看到的雄偉景象有哪些?

明確:(1)、氣勢非凡:銜遠山,吞長江。(2、寬闊無邊:浩浩湯湯,橫無際涯。(3)、湖光山色: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2、重點詞:

夫——本文中幾個“夫”都念(觀夫、若夫、嗟夫)前兩個“夫”有指示作用,相當於“那”;“嗟夫”,感歎聲,亦作“嗟乎”。

然則——順接連詞。注意不要跟轉折連詞“然而”搞混。“然則”在這句中有承上連下的作用。從岳陽樓的地理形勢,轉入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

騷人——課本註解:詩人。戰國時屈原作《離騷》,因此後世也稱詩人為騷人。但在某種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兩者不能對換,如本文“遷客騷人”若換成“遷客詩人”就不恰當。因為《離騷》的作者屈原是一個遭到貶逐的詩人,所以“騷人”比“詩人”有時還多一層“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騷人”與“遷客”相配比較合適。

得無異乎——“得無”本是一個表示測度的語氣副詞,但本句中“得”“無”是兩個詞,相當於現在説的“能不”。以詰問語氣表達肯定的意思。

3、這一段寫“岳陽樓之大觀”,雖然概括,卻寫得富於形象,氣魄宏大。仔細體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詞語取得這樣的效果的?

明確:作者善於選取形象化的詞語繪聲繪形。如:銜遠山——“銜”字形象地寫出湖與山的關係。吞長江——“吞”字,不僅形象地寫出湖與江的關係,而且“吞”字聲音寬舒洪亮,讀來有氣勢磅礴之感。“銜”“吞”字連用,更使靜景富於動態和活力。浩浩湯湯——字音響亮,疊字又加強了氣勢,形容水大流急,繪聲繪形。氣象萬千——連用兩個數詞寫洞庭湖上景象變化之多之快,極有聲勢。此外如“橫無際涯”的“橫”,與“廣”近義,但作者用“橫”而不用“廣”,因“橫”字顯得境界開闊而有氣魄;“朝暉夕陰”的“暉”換成“晴”字,義通順,但作者用“暉”而不用“晴”字,因為“暉”字具體,容易使讀者聯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煉字的功力。

4、學生朗讀、背誦這一段。

四、教師小結:

“記”是一種文體,散文的一種。范仲淹借為重修岳陽樓作記,一方面重申自己的報復,另一方面藉此勉勵、規勸老朋友。

五、佈置作業:研討與練習二。

第三課時:

一、學習第3、4段:

1、細讀這兩段寫景的部分,説説作者為表現“悲”“喜”兩種不同的感,分別選取了哪些有特徵的景物?又是怎樣渲染氣氛的?

明確:作者選擇的景物都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為例:雨是“霪雨”,風是“陰風”,浪是“濁浪”,時間是“薄暮”,所聞是“虎嘯”和“猿啼”,無不是帶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號”“排空”“冥冥”等詞語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風高、恐怖悽慘的畫面就呈現在讀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來沒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嶽”“商旅”“檣”“楫”等,但配以“隱耀”“潛行”“不行”“傾”“摧”等詞語,就帶上了濃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點與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分析、體會。)

2、作者用哪些話概括説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和“喜”?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概括説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概括説明了“遷客騷人”的“喜”。這樣寫是為了將這類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引出下文,由寫情自然轉人議論,突出全文的主旨。

3、“古仁人之心”是怎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古仁人”的憂樂觀是怎樣的?(先講“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講“樂”,“後天下之樂而樂”。)

5、“進”指什麼?“退”指什麼?(“進”指“居廟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處江湖之遠”,不在朝廷上做官。)

6、“微斯人”的“斯人”指什麼人?(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對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7、重點詞語:

“則有……者矣”是一長定語句。“者”指代“覽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為例,從“去國懷鄉”到“感極而悲”都是“者”的定語。第4段末句的結構相同。這兩句可分別譯為“登上岳陽樓,就會產生一種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憂慮讒言,懼怕譏諷,滿眼淒涼,感傷到極點而悲痛的心情了。”“……就會產生一種心胸開朗,精神愉快,榮譽和屈辱一齊忘記,端着酒杯面對和風,充滿了喜悦的心情了。”

浮光躍金——這句寫月夜有風時湖面上的景色。“浮”和“躍”兩個動詞分別作名詞“光”和“金”的定語,構成兩個偏正短語。把湖面上“浮動的月光”比喻成“躍動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種動態美。

靜影沉璧——這句寫月夜無風時湖面上的景色。語法結構、修辭方法跟上句相同,不過它寫的是靜態美:靜靜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跟上句一動一靜,相映成趣。

其喜洋洋——洋洋,眾多或盛大貌,這裏形容喜的樣子。朗讀時“喜”字後要稍頓一下。這句可譯為:那喜悦真是達到了極點。

8、兩段在結構上也是完全相同的;甚至連前後兩個抒情句的表達方式也完全相同。試聯繫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兩個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為什麼?

明確:這兩個抒情句是文章思路發展的中心環節:前句遷客騷人登樓而悲,後句寫遷客騷人登樓覽物而喜,聯繫上文看,是為了落實“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句,聯繫下文看,是以遷客騷人隨物而變的心情,襯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從而引發出“先憂後樂”一段正論。如果把兩個抒情句刪去,文章思路中斷,也破壞了文章的內在聯繫。

二、學習第五段:

1、作者認為古仁人之心和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裏?

明確: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個人遭遇或外物的觸化而發生變化;古仁人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古仁人有沒有快樂的時候呢?

明確:在天下人感到快樂後古仁人才會快樂。可見他們的或憂或樂完全是隨天下人的或憂或樂而轉移的。這就是作者所認為的“古仁人之心”。

3、這種“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實際也許並不存在。聯繫第一課時介紹的有關作者的資料,説一説作者為什麼要議論這種實際上並不存在的人物。

明確:作者以天下為己任,常説“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可見這種“先憂後樂”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從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愛民的行為看,確實不是徒託空言。他借滕子京囑寫《岳陽樓記》的機會,提出這種理想化的人物來,正是為了“假託古人,自寫懷抱”,表明自己本來就不為個人的進退、榮辱而悲喜,雖遭貶謫,但憂國憂民之心決不改變,同時也包含着對滕子京的勉慰。最後一句自明志向,以問句的形式表達,自勵勵人,委婉含蓄。

4、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

明確:我國古代早有“與民同樂”的思想。孟子説:“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裏説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來源於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發展成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並以此作為對待仕途進退的原則,表現他曠達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鑑和教育的意義。

三、朗讀全文。

要求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進一步領會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以及具有音樂感的語言特色。

四、教師小結:

本文題為《岳陽樓記》,自然要寫岳陽樓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圖卻是借題發揮,談一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並以此規箴友人。文章先由敍事人手從重修岳陽樓的背景,説到岳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最後將這種情懷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説明作者意圖。

五、佈置作業:研討與練習三。

六、板書設計:

26、岳陽樓記

1、作記緣由(敍事)——乃重修岳陽樓, 增其舊制。屬予作文以記之。

2、概寫洞庭美景(描寫)——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3、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抒情)——霪雨霏霏(悲、憂);春和景明喜、悦)。

4、胸懷抱負(議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環環相扣,層層鋪墊。

九年級語文上冊《岳陽樓記》優質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品味寫雪景語句的精妙。

2.感悟雪中賞景的深沉之情。

3.學習白描寫景的手法。

學習重點:1.品味寫雪語句的精妙。

2.學習白描寫情手法。

學習難點:感悟張岱的深沉之情。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自古風花雪月之事,必能引起文人墨客心頭的悸動,特別是遇到潔白的大雪,更是能觸動他們容易騷動的心。你所學過見過的詩詞中帶有雪的你記有多少呢?(學生做得,不一而足,教師要多鼓勵,多讚揚)喔!同學們掌握的還真不少,足見大家的知識的淵博。在剛才大家所展示的詩句中,柳宗元的《江雪》,我為覺得寫雪最為突出,現在大家一起來吟誦一下吧!

(學生吟誦)很好!大家從詩中看到了什麼樣的雪景?(學生可能説出多種情況,教師最後總結。)這真是:天無飛鳥、路無行人,天寒地凍,萬籟俱寂呀!從此雪景中你體會到了作者什麼樣的心境呢?(提示學生可以參考剛學過的《小石河潭記》的作者介紹)孤獨,淒涼,因被貶而悲傷的情感。同樣是在冰天雪地之中,我們今天來看看清朝的張岱是什麼樣的心境呢?

二、明確學習目標(學生讀記)

三、作者簡介。

張岱: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精於茶藝鑑賞,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張岱為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其最擅長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等絕代文學名著。

四、踏雪賞景

1.現在我們就跟隨張岱一起來領略西湖雪景的美麗吧。請齊讀課文(學生齊讀)找出文中張岱都看到了哪些雪景?

學生找出: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2.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雪景吧!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讀了此句你想到了哪句詩?

學生答: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這句寫出了西湖的什麼的雪景?

學生會到許多答案,教師總結:天無飛鳥、路無行人,天寒地凍,萬籟俱寂。些兩句的意境是多麼的相似,可見此二人都有什麼樣心境?

學生答:孤獨。

3.我們來看“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一句

句中“沆碭”是什麼意思?白氣瀰漫的樣子。

句中三個“與”是不是太多了,有些囉嗦呢?我們能不能把這三個去掉。

學生答:(三個與字把天雲山水連在了一起,更能顯示出天地之間的蒼茫。如果是去掉了,就顯得界線分明,沒有蒼茫之間意了。)

你説的太好了,大家給他鼓掌!

4.我們再來看“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句。

我們平時來説長堤應該用一什麼?亭子用一什麼?船用一什麼?人用兩三什麼?

學生説:一條、一座、一艘、兩三個。

我們能把這些量詞換掉嗎?

學生答:不能,用痕、點、芥、粒,顯示出這種景物在天地之間的蒼茫,渺小,如果換掉了就顯不出其渺小之境了。

你説得真好!大家給他鼓掌。

五、賞雪悟情

1.張岱能寫出這麼美的雪景,如果用文中一個字來評價他的話是哪一個字?

學生答:“痴”

那我們能從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到他的“痴”呢?我們小組之間可以做適當的交流。

學生答: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的情況下去看雪。

在更定之後去看雪。(更定:時間上是晚上七、八點鐘)

張岱在這種情況下去看雪,不但可看出他的“痴”,更能看出他的孤獨與清高。

2.等張岱來到湖心亭,亭中已經有人了,這真是:莫道君來早,更有早來人呀!

如此説來,亭中早到之人,也應該是“痴”於雪景了。

那麼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看出金陵人的痴?學生小組討論作答。

比張岱來的更早,準備有酒食,預計停留時間很長,在時近年關,卻不回家,在此看雪。

金陵人見到張岱是怎麼説的?

學生答:“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用自己的話怎麼説?

學生答:在湖中怎麼還能碰上這樣的人?

我們把句中的這樣空白,你能填上什麼樣的詞語?

在湖中怎麼還能碰上 的人?

學生可自由發言,鼓勵不同的評價,教師要做適當的引導。

3.張岱遇到金陵人,也算是志同道合了,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為什麼金陵人邀張岱飲酒,張岱卻“強飲三大白而別”,(強做何解釋?強是勉強)而不是多喝幾杯?

學生答:張岱獨自賞雪的興致已經沒有了,所以也就沒有繼續停留的想法,就離開了。

你説得真好。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張岱還真是一個獨立特行的人,也足見其不願與他人為伍的孤傲。

4.張岱見到亭中之人,問其姓氏,卻答是“金陵人”,這不是所答非所問嗎?難道是他們有問題?(學生小組討論作答)學生可能很難抓住重點,教師此處經總結一下。

這更顯出張岱對故國的思戀之情,還文章開關,用崇禎的年號,張岱是清朝人,卻用明朝的年號,在簡介中還有,張岱明亡後不仕,這都説明張岱的遺世獨立,以及對故國的思戀。

六、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跟隨張岱,賞了雪景,也理解了張岱情感,現在就讓我們就一句話來概括張岱的特點吧。請用好一個 的張岱來作總結。

七、佈置作業

九年級語文上冊《岳陽樓記》優質教案 篇5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詩,詩中“寒江獨釣”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懷叫人讚歎。而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則營造了另一番意境,抒發了別樣的情懷。今天讓我們隨着張岱,走向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張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著作頗豐,今存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2)背景鏈接

張岱出身於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着布衣悠遊的生活。明亡以後,他曾參加過抗清鬥爭,後來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本文選自《陶庵夢憶》。

2.生難字詞

(1)字音

更定(gēng)  毳衣(cuì)  崇禎(zhēn)

沆碭(hàng dàng) 餘舟一芥(jiè) 鋪氈對坐(zhān)

餘拏一小舟(ná) 喃喃(nán) 霧凇(sōng)

(2)詞義

【更定】更,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定,完了,結束。

【拏】撐(船)。    【擁】裹着,圍着。   【毳衣】細毛皮衣。

【霧凇沆碭】冰花周圍瀰漫着白氣。

【長堤一痕】指西湖長堤在雪中隱隱露出一道痕跡。痕,指斑跡,跡印。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明確: 首先要讀清楚,一要句讀分明,二要節奏合理;其次要抑揚頓挫,讀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暢自然,一是語句要流利,二是音韻鏗鏘;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讀的基礎上自然成誦,切忌硬背。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結構

明確:播放朗讀,學生聽讀,再跟讀。留意文章敍了什麼事,寫了什麼景。

明確:全文共兩段,第1段寫賞雪的具體經過,第2段寫在湖心亭的奇遇。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入理解

1.“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告訴了我們什麼?

明確: 點明時間、地點。

2.“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從哪種感覺來寫?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從聽覺來寫。寫出了天氣的嚴寒,也為下文到湖心亭看雪作鋪墊,突出遊興強烈。

3.這麼冷的天氣,才凌晨時分,作者獨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嗎?

明確:孤懷雅興,孤高自賞。

4.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麼? 作者看到了什麼?和這些人有些什麼交往?

明確:已經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看見有兩個人已鋪好氈子,相對而坐,一個童子正把酒爐裏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説:“在湖中怎麼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閒情雅緻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飲酒。我痛飲了三大杯,然後同他們道別。我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5.“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聲,你怎樣理解這個“痴”字? “喃喃”一詞,你看出了什麼?

明確:舟子説作者“痴”,又説還有像作者一樣“痴”的人,實際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舟子自言自語、大惑不解的狀態。

步驟四 賞析語言 探究寫法

1.找出寫景的句子並體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寫景使用了什麼手法?有什麼特點?

明確:“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作者寫景運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徵來寫,“一痕”“一點”“一芥”

“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

2.寫作特色。

明確:人與景相融合。 人與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點,作者以其精準的感受,體會到隱藏在簡單背後的震撼力,湖心亭巧遇雖是敍事,但重在抒情。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本文通過對西湖壯觀的雪景的描寫及湖心亭奇遇的記敍,表現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

2.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不同之處。

明確:在描寫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遊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為人設。在表達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3.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相應的練習。

(2)把課文翻譯成現代文。

(3)完成《名師測控》或《精英新課堂》本課練習。

湖心亭看雪

張岱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

地點:西湖

天氣: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事件:獨往湖心亭看雪,看到一幅山水模糊的湖山夜雪圖以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五、課後反思 查漏補缺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覺得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問題。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始終注意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字詞解釋和文義疏通讓學生在預習中對照課後註解完成,有疑難小組交流解決,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九年級語文上冊《岳陽樓記》優質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

1、感知《鄉愁》創造的意境及表達的情感

2、初步掌握鑑賞現代詩的方法

3、培養學生利用聯想和發散思維領悟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結合音畫效果,讓學生進入鄉愁世界

2、讓學生在發散聯想中領悟詩歌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語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現代詩我們已不再陌生,也認識了不少現代詩人,在當代詩壇,有一位生長於大陸,定居於中國台灣的詩人,一位熱愛故土如愛自己的詩人,有一位唱着鄉愁永不老去的詩人,他——就是余光中。現在,讓我們隨着他的《鄉愁四韻》走進余光中的鄉愁世界。多媒體播放余光中《鄉愁四韻》〉

二、知識梳理

1、走進作者

作者

余光中

評價

當代詩人和詩評家,他的詩,兼取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神深刻,抒情細膩纏綿,一詠三歎,含蓄雋永,意味深長,韻律優美,節奏感強。被尊為中國台灣詩壇祭酒

代表作

《鄉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詩集《靈河》《石室之死》等,詩論集《詩人之境》《詩的創作與鑑賞》等

三、研讀《鄉愁》

1、請學生默讀,熟悉詩歌內容。

《鄉愁》一詩,因為形象而深刻地抒發了遊子思鄉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讚賞。他的詩,兼取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神深刻,抒情細膩纏綿,一詠三歎,含蓄雋永,意味深長,韻律優美,節奏感強。被尊為中國台灣詩壇祭酒。他的詩論文章,視野開闊,富有開拓探索的犀利朝氣,強調作家的民族感和責任感,善於從語言的角度把握詩的品格和價值,自成一家。

2、學生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並嘗試劃分詩的節奏和重音。

《鄉愁》詩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結構上寓變化於統一,節與節、句與句比較整齊對稱,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整齊中有參差;二是音樂上營造出一種迴旋往復、一唱三歎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詞的重複和疊詞的運用,使全詩低迴掩抑,如怨如訴,數量詞的運用,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美。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的戀歌。

鄉 愁

小時候 後來啊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這頭 我/在外頭

母親/在那頭 母親/在裏頭

長大後 而現在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大陸/在那頭

思考:

“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在《鄉愁》詩裏,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這一轉化的?

詩人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裏,“鄉愁”分別寄託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具體可感的對象上。這種技法.通常稱之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3、合作研討:

詩人所抒寫的“鄉愁”是怎樣隨着時間的推移而加深、昇華的?

“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

四個對象,分別是人生四個階段“鄉愁”的對應物。這四個階段分別是:小時候一長大後一後來一現在。

小時候,詩人少小離家,與母親書信往來,鄉愁寄託在小小的郵票上。長大後,為生活而奔波,與愛人聚聚離離,船票成了寄託鄉愁的媒介。到後來,-方矮矮的墳墓,將“我”與母親永遠分開了!而現在,一灣淺淺的海峽將“我”與祖國大陸隔開。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羣人的家國之思。全詩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長長的餘味。

這四種對象前表修飾、限制的形容詞和數量詞有什麼特點?它們共同突出了這四樣東西的什麼特徵?在詩中有什麼表達效果?

“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愁濃縮於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詩歌的第四節對詩意的拓展有怎樣的重要作用?

如果去掉第四節,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鄉的詩;有了第四節,前三節就成了鋪墊,這一節又畫龍點睛,鄉愁的詩意昇華為國愁和民愁了。

二、課堂小結

同學們,“鄉愁”是我國傳統文學歷久常新的主題,像唐代詩人李白的名作《靜夜思》:“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王灣《次北固山下》:“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崔顥《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這《鄉愁》詩,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吟誦這深情的戀歌,我們掂量出了詩人思想中中國意識的分量。

三、課文圖解

鄉愁學案

四、主題歸納

1.《我愛這土地》這首詩以“假如”領起,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接着續寫出歌唱的內容,並由生前的歌唱,轉寫鳥兒死後魂歸大地,最後轉由鳥的形象代之以詩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

2.《鄉愁》是一篇懷念祖國、渴望迴歸大陸的愛國詩章,它以民謠的歌調深沉而憂鬱地傾訴了詩人對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

五、寫作借鑑

託物寄情的手法;形式上的格律美和音韻美。

六、課外積累

思念故鄉的詩句

1、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渡漢江》)

2、胡馬依北風,越鳥朝南枝。 (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3、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 (兩漢樂府.《悲歌》)

4、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小雅·采薇》)

5、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唐.孟郊.《遊子吟》)

6、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唐.王維《雜詩三首》)

九年級語文上冊《岳陽樓記》優質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指導學生在朗讀中理解並積累所引用的經典、格言,體會演講詞語言的特點。

2.引導學生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分清觀點和材料。

3.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是如何用事例和道理來闡明觀點的。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以讀促思。

2.利用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

3.組織小組合作探究,進行大膽質疑,辯證地理解課文觀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結合自身體驗深入領悟“敬業與樂業”的內涵,聯繫實際引導學生用敬業樂業的精神對待學習和生活。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全文的思路,作者是如何運用事例和道理來證明觀點的。

2.引導學生理解“敬業”與“樂業”的內涵,聯繫實際用敬業樂業的精神對待學習和生活。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所提出的敬業和樂業的重要性,並聯系實際正確認識職業與人生價值的實現之間的關係。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賞讀評議法、活動法等教學方法,此外與直觀形象的多媒體結合,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朗讀來完成的。

2.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下來質疑問難,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3.在課文解讀中設置好問題角度,激發學生多向思維思考問題。引導鼓勵學生大膽交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引起興趣

導語:在一次奧運會中,馬拉松比賽慶祝勝利的典禮早已結束,坦桑尼亞的選手艾克瓦里才吃力地跑進了已經幾乎空無一人的奧運體育場,他是最後一名抵達終點的選手。他的雙腿沾滿血污,綁着繃帶,他努力地繞完體育場一週,跑到了終點。著名的紀錄片製作人格林斯潘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問艾克瓦里,為什麼要這麼吃力地跑至終點?

這個年輕人輕聲地回答説:“我的國家從兩萬多公里外送我來這裏,不是叫我在這場比賽中起跑,而是派我來完成這場比賽的。”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敬業和責任的深刻內涵,同時他也贏得了人們的尊重。

《敬業與樂業》就是宣講人應該怎樣對待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的一篇文章,這是近代思想家梁啟超先生在職業學校對在校的學生所作的演講詞。讓我們去聆聽先哲的教誨,觀照自己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領悟人生價值。

展示課件並展示艾克瓦里的圖片素材。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引發學生思考一個人應該如何對待自己所從事的事業。

(二)整體感知,梳理思路

學生默讀課文,並根據教師設計的相關問題進行思考。

1.作者所認為的“人類合理的生活總該如此”中的“如此”是指怎樣的生活?

2.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證“敬業樂業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的?

3.劃出文中表明各段之間起過渡聯結作用的語句,梳理全文的行文思路。

【設計意圖】用問題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把握全文思路。

(三)深入探究,領悟品味

教師出示問題,引導進行品味。

1.作者在論證“要有業”“要敬業”“要樂業”這些觀點的時候列舉了哪些例子?講了哪些道理?

2.文中引用了大量經典語句、格言,找出並理解這些句子的意思,並説説這些材料所證明的觀點分別是什麼。

3.品味本文演講和口語特色。

(1)文中在引用古籍名言時,怎樣用通俗的口語進行解釋的?還有哪些語句如話家常?

(2)作為一篇演講稿,文中哪些內容體現了作者很注意和聽眾進行現場交流?

【設計意圖】1.通過分析作者證明觀點所運用的方法,進一步理清觀點和材料之間的關聯,從而理解敬業與樂業的內涵。2.通過品味語言,瞭解這篇演講詞的語言特點。

(四)質疑問難,思辯拓展

1.教師導語並設計問題:文中作者在談到“要樂業”這個觀點的時候寫到“‘做工好苦呀!’這種歎氣的聲音,無論何人都會常在口邊流露出來”,我們的身邊也常常聽到同學抱怨“學習好苦啊”,如何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勸導他要樂學。

2.文中作者認為木匠“做成一張好桌子”和政治家“建設成一個共和國家”是同一價值,你同意他的觀點嗎?不同意見的小組擬定一個簡單辯論提綱,展開辯論。

3.小組內交流:你未來的理想職業是什麼?你將怎樣對待這份職業?

【設計意圖】1.通過解析作者的論證過程,引導學生對相關問題進行思考,表明自己的觀點,並進行充分有力的論證。

2.讓學生能盡情地參與討論,發表看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3.在思辯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實現課內外遷移,體現大語文教學觀。

(五)佈置作業

對家人或熟悉的人進行訪談,瞭解他們對自己職業或學習的態度,思考自己在學習生活中如何做一個將責任和趣味統一起來的人。

九年級語文上冊《岳陽樓記》優質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理解“精神的三間小屋”的深刻內涵及關係。2、引導學生關注自身心靈,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具有的獨特美學風範的語言。

教學重難點:

1、理解三間小屋的深刻內涵。2、品味文章具有的獨特美學風範的語言。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4

第一二課時

一、導入:

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曾説: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座園圃,意志是這園圃裏的園丁……讓它荒廢不治也好,把它辛勤耕植也好,那權力都在於我們的意志。

俄國大文豪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必須具備三個品質:淵博的知識,思維的習慣和高尚的情操。沒有知識或知識不多就難免愚昧;不習慣思維就會造成粗魯或莽撞;沒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

我們生活的世界,按常規來看,可以被稱之為三維空間。空間如此廣闊,時間如此漫長,不是我們這些弱小的生命體能夠體會得到的。但是,我們人類除了擁有空間感之外,還擁有精神,它能夠穿越一切空間和時間,造就一種永恆的力量。那麼,人的精神是如何發揮這種作用的呢?那就必須要給人的精神活動以空間。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畢淑敏的《精神的三間小屋》。

二、作者簡介

畢淑敏(1952——),女,國家一級作家。1952年出生於新疆伊寧,祖籍山東。中學就讀於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崑崙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畢淑敏17歲便來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當兵,歷任衞生員、助理軍醫、軍醫。在蒼茫的高原上,她親眼看到一些年輕人為了祖國的安全富強永遠長眠在冰層中的悲壯。那些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對生命有着特別的關注。1980年轉業回北京。1991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院中文系,碩士。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開始專業寫作,1987年開始共發表作品200餘萬字。198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曾獲莊重文文學,小説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崑崙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中國台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中國台灣第17屆聯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

畢淑敏真正取得全國性聲譽是在短篇小説《預約死亡》發表後,這篇作品被譽為是“新體驗小説”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臨終關懷醫院的親歷為素材,對面對死亡的當事者及其身邊人的內心進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著有《畢淑敏文集》八卷,長篇小説《紅處方》《血玲瓏》《拯救乳房》《女心理師》等。

三、初讀課文,理清思路

(一)請學生朗讀課文,教師糾正字音,梳理字義。

1、生字注音

寬宥(yòu) 遊弋(yì) 輕覷(qù) 麾(huī)下 廣袤(mào)

贅(zhuì)餘 窗櫺(líng) 坍(tān)塌 要訣(jué) 困厄(è)

襟(jīn)懷 灼(zhuó)晃 自慚形穢(huì) 憎惡(zēng wù)

俯拾即(jí)是 馳騁(chěng)

2、詞語解釋。

1.自慚形穢:“慚”,慚愧;“形穢”,容貌醜,形象不好。原指因自己容貌舉止不如別人而感到羞愧。後泛指因不如別人而感到慚愧。

2.不知所措:措,安置,處理。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處境為難時心神慌亂。

3.林林總總:林林,眾多的樣子;總總,眾多而雜亂的樣子。形容雜亂眾多。

4.俯拾即是:俯,低頭,彎腰;即,就。只要低下頭來撿取,到處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5.鳩佔鵲巢:斑鳩佔據喜鵲的巢。比喻強者欺凌弱者,獲得現成的東西。

6.李代桃僵:李樹代替桃樹僵死。比喻兄弟相愛相助,患難與共。後用以指互相頂替或代人受過。

7.襟懷:胸襟、胸懷;心胸。

8.廣袤:土地的面積。東西的寬度為廣,南北的長度為袤。

9.馳騁:①騎馬奔跑,奔馳。②自由地或隨意地到處走動,漫遊。

10.坍塌:崩塌。

11.形銷骨立:形容身體非常消瘦。

(二)分析文章結構,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分析文章結構,理清作者思路。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引出話題——如何佈置我們的心靈空間。

第二部分(第7——17自然段)分析人們的精神世界裏應該建立“三間小屋”。

第一層(第7——8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間精神小屋,即盛放着愛和恨的小屋。

第二層(第9——13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間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業的小屋。

第三層(第14——17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間精神小屋,即安放我們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自然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間小屋建築得美觀結實的條件,並希望在此基礎上把小屋擴建成精神大廈。

四、再讀課文,理解內容

1.作者説的是哪三間精神的小屋呢?

A.第一間小屋盛着我們的愛與恨。

B.第二間小屋盛放我們的事業。

C.第三間小屋安放我們自身。

2.第1——6自然段寫的是什麼?與後文寫的精神的三間小屋有什麼關聯?

第1——3自然段:是全文的引子,表達了作者對兩句名言的感慨與思考。引出對精神空間的理解。

第4——6自然段:由身體活動的空間引出對人心靈活動的空間的思考。

3.第一間精神小屋是什麼樣的?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第一間,盛着我們的愛與恨。作者首先選用兩組帶有對立情感的排比句,説明這種對比鮮明的愛和恨會將小屋擠得滿滿的,接着又用了幾個比喻句形象地寫出人生愛恨交織的經歷。接下來用一個假設句,告訴人們精神的小屋應多裝愛。充分體現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廣的胸懷。

4.第二間小屋盛放我們的事業,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作者先列出一組龐大的數字,給人們一個對事業的時間概念。揭示出一個道理:不要小看人們所從事的事業對人產生的深遠影響。並告誡人們適合自己的事業要自己尋找,只有規劃好自己的事業,才能使事業和人生相得益彰。

如何尋找適合自己的事業?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

首先是尋找階段,站在高處向遠方望去,高瞻遠矚,確立遠大目標。

其次是耕耘階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要努力達成目標。

最後境界是收穫階段,已經為追尋目標精疲力盡,快要放棄時,卻在最不起眼的地方獲得了成功。

5.第三間,安放我們自身,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作者首先用一個反問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兩個比喻句説明沒有自己的悲哀。告誡人們: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理解本段的重難點是“自身”,如何理解文中“自己的思維”“自己的發現”“自己的意見”?

通過舉例分析説明這裏的“自身”不單指人的個體生命,更是指向這個個體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獨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種積極的心態,更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

6.概括第18、19自然段的內容:

總結全文,指出建立精神棲息地是我們的義務和權利,提出擴大精神空間的建議。

第三四課時

五、文本細讀

(一)第1-6自然段

①文中有哪兩句關於人的心靈的描述?為什麼説我們面對名言與古話時會自慚形穢、不知所措?

明確:文中“人的心靈應該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為博大”和“宰相肚裏能撐船”兩句話對人的心靈進行了描述。“自慚形穢”是因為“我們難以擁有那樣雄渾的襟懷,不知積累至那種廣袤,需如何積攢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雲霓”;同樣的“不知所措”是因為“我們不過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懷有效仿的渴望,也終是可望而不可及,便以位卑寬宥了自己”。

②第1自然段中的“泥土”、“浪花”、“雲霓”分別對應的是什麼?

明確:“泥土”、“浪花”、“雲霓”分別對應的是“大地“海洋”和“天空”。

③本部分哪幾段話表明由人需要物質空間自然轉換到人需要精神空間?作用是什麼?

明確:有“人的肢體活動,需要空間。人的心靈活動,也需要空間”這幾句話自然轉換顯得不露痕跡。

④在怎樣的情況下,我們才能“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間小屋”?

明確:“宜選月冷風清竹木瀟瀟之處,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間小屋。”

⑤在本部分中,作者主要運用什麼方法來進行闡述?

明確:主要是打比方,最典型的就是用“小屋”來比喻“心靈空間”。

(二)閲讀第7-8自然段

①第一間小屋中盛着我們的愛與恨之時,作者着重強調的是什麼?

明確:在第一間精神的小屋中,作者着重強調的是“在佈置我們的精神空間時,給愛留下足夠的容量,無論一生遭受多少困厄欺詐,請依然相信人類的光明大於暗影。哪怕是隻多一個百分點呢,也是希望永恆在前”,“假如愛比很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紅色的鯉魚遊弋,那是你大的福氣。假如恨比愛多,小屋就陰風慘慘,厲鬼出沒,你的精神悲慼壓抑,形銷骨立”。

②本部分的文字形象、生動,飛揚,鮮明,新奇,作者運用了什麼方法?作用是什麼?你能舉例説明嗎?

明確:本部分作者所運用的方法還是比喻,還有擬人等。此種修辭方法的運用,使得作者筆下的文字真如繁花盛開,奇英繽紛,給人以強烈的美感;也使得説理的文字具有了情感的力量。也使得説理的文字具有了情感的力量,生動又悦耳,在擴大感染力的同時,必然會增強説服力。如文中將“以木石製作的古老樂器”比喻“一生經歷過的所有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既貼切又奇特而鮮明。再如文中“愛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象一座金色池塘,有紅色的鯉魚遊弋”,就温馨而活潑,新鮮極了,非常有感染力與説服力。

③“無師自通”、“淨手焚香”的含義是什麼?

明確:“無師自通”這裏指自然發生。“淨手焚香”,這裏指去除塵埃,營造淨化的仁愛心境。

(三)第9-13自然段

①人生工作“七萬個小時,在這個龐大的數字面前“,大多數人會有怎樣的反應?為什麼?

明確:大多數人的反應“都會始於驚駭終於沉思”。這是因為要在工作崗位上度過整整35年的時光,假如你從事的工作時你的愛好,這7萬個小時,將是怎樣快活和充滿創意的時光!假如你不喜歡它,漫長的7萬小時,足以讓花容磨損日月無光。每一天都如同穿着淋濕的襯衣,鍼芒在身。

②大多數人在談到工作時是什麼樣的表情?為什麼?作者認為事業對精神有濡養或腐蝕作用,上文中有這樣的形象表述,你能否指出來,並舉出生活中的例子?

明確:在談工作時表情是乏味麻木。這是因為找對了工作的幸運兒不多。其“濡養”或“腐蝕”作用是“快活和充滿創意”或“花容磨損日月無光”。

③為什麼説適合你的事業,如同“白樺林不靠天賜,主要靠自我找尋”?

明確:主要靠自我尋找,不但是因為相宜的事業,並非象雨後白樺林中的菌子一樣,俯拾即是,而且因為我們對自身的認識,也是抽絲剝繭,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

④為什麼你很“難預知將來”?很難“真正觸摸到傾心的愛好”?

明確:很難預知,是因為很難真正觸摸到傾心的愛好,還因為當我們太年輕的時候,…‥尚無法真正獨立,受種.種條件的制約,那附在事業外殼上的金錢地位,或是其他顯赫的光環,也許會灼晃了我的眼睛。

⑤當我們“可能已耗費半生”,“費事彌久”才“將事業之外的贅生物一一剝除,露出它單純可愛的本質時”,還應該怎麼辦?為什麼?

明確:當我們可能“耗費半生”,“費時彌久”才“將事業之外的贅生物一一剝除,露出它的單純可愛的本質時”,我們還要在“精神小屋”,“住進你所愛好的事業”。否則,“鳩佔鵲巢,李代桃僵,那屋內必是雞飛狗跳,不得安寧。”

⑥建造“堅固優雅”的第二間精神小屋,它的“要訣”是什麼?為什麼?

明確:建造“堅固優雅”的第二間精神小屋,它的“要訣”是“規劃自己的事業生涯,使事業和人生,呈現繽紛和諧相得益彰的局面”。這是因為“我們的事業,是我們的田野。我們揹負着它,播種着,耕耘着,收穫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遠方”。

⑦“鳩佔鵲巢”、“桃代李僵”在這裏分別指什麼?

明確:“鳩”與“李”這裏代指“事業之外的贅生物”。

(四)閲讀第14-17自然段

①為什麼作者會説安放我們自身好像一個怪異的説法?

明確:之所有“怪”就是因為人們根本還未認識到我們的精神住所不住着自己,而是住着所有我們認識的人是不正常的。

②文中16自然段説我們認識的人具體指哪些?

明確:我們所認識的人指他人思想、最新信息、別的喉嚨都囔過的,別的手指圈劃過的、世界萬物。

③文中16自然段表達對人對己迥然不同的態度的語句有哪些?作用是什麼?

明確: 表達對人對己迥然不同的態度的語句是“我們把自己的頭腦……找不到自己曾經生存的證據”。作用:強烈的反差,鮮明的對比,深刻的印象,刻骨銘心的震撼。

④文中17自然段開頭説“如果真是那樣”,這裏的“那樣”指的是什麼?“如果真是那樣”,“我們的精神小屋”又會怎樣?

明確:“那樣”即第16自然段中鮮明對比的有關情況。“如果真的那樣”則“我們的精神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風中就悄無聲息地坍塌了。它紙糊的牆壁化為灰燼,白雪的頂棚變作泥濘,露水的地面成了沼澤,江米紙的窗櫺破裂,露出慘淡而真實的世界,你的精神孤獨地在風雨中飄零”。

(

五)閲讀第18-19自然段

①為什麼説“三間小屋,説大不大,説小不小”?

明確:因為相對於人類而言,它涉及的都是個人的喜怒哀樂、事業與生活;相對個人而言,它的意義可能比大地、海洋、天空都要寬廣。

②文中“我們……但我們……”這一組排比句指出了什麼?

明確:指出我們建築美觀結實的“精神小屋”需要的條件分別是:擁有健康、莊嚴、努力、真誠。

③當我們完成了自己精神小屋的建造後,應當再如何?

明確:不妨擴大疆域,矗立我們的精神大廈,開拓我們的精神曠野。

六、主題

這是一篇議論、描寫、抒情於一體的説理性散文,通過對精神的三間小屋的描寫、議論、抒情,表現了關注個性、關注自我、關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七、寫作特點

1.集議論、描寫、抒情於一體。

2.構思新穎獨特。

3.語言樸實,意藴深厚。

4.文筆細膩。

八、教師總結觀點,提出希望

文章以三間小屋為載體,闡述了精神追求的內涵及其意義,激勵我們要關注自我心靈,提升精神境界。只有擁有“健康”“莊嚴”“努力”“真誠”,我們才能擁有幸福而充實的生活。

20世紀著名的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曾經説:人和動物植物一樣,都是從屬於大地和自然的,人不是自然和大地的主宰,而是他們的維護者,人應當學會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人需要有點嚮往,有點激情,更需要點精神,否則會變得鄙陋、庸俗。

王魯湘:我們無法詩意地生活,但是我們可以追求詩意的生活,如果我們連追求詩意生活的想法都沒有了,那麼我們的生活註定永遠蒼白甚至貧瘠。

同學們,讓我們學會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吧!

九年級語文上冊《岳陽樓記》優質教案 篇9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按照學校的安排,我擔任了九年級1班和2班的語文課。這兩個班的學生學習基礎參差不齊,有好有差,且距離較大。

如何在這一學期當中,使學生的語文教學工作有效開展是我所不斷探索和思考的。

二、教學目標

1、內容

講完九年級上冊和九年級下冊部分內容。

2、目標

①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培養學生社會主義的思想品質,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健康高深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這是國中三年的最終目標,本學期要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打下基礎。

②瞭解課文中出現的有關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識,瞭解描寫方法和修辭方法和詞類的有關知識,熟記課文中出現的生字生詞的音形義。掌握和運用知識能力的目標: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基本的閲讀聽話説話的能力,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具體地説,就是能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和作用,理解思想內容和文章的思路,瞭解基本寫法,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讀略讀的方法,培養默讀的習慣,提高閲讀速度,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基本課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讀文言文課文,要了解內容,背誦一些基本篇目。

③初步學會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確運用語言文字來進行交流表達,把課本中感受學習到的有關人的語文素質的東西靈活運用到生活中,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儀態,為人處事的心理,讀書看報看電視的習慣等。

三、教學措施

1.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和社會發展對語文的新要求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2.語文教學中,要加強綜合,簡化頭緒,突出重點,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繫,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3.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發展他們的觀察、記憶、思考、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4.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

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每堂課教師根據學生實際精心備課,尤其要備好學生,改變繁瑣的教學方式,突出重點和難點。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要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

5.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繫,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6作文教學,貼近生活實際,富有生活氣息,靈活命題,形式多樣,多寫隨筆,讀書筆記,嘗試互批共批,以改促寫,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實行分層目標教學,根據教學內容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8作業的佈置和批改要有所區別,要因人而異。充分照顧到不同學生的特點。

九年級語文上冊《岳陽樓記》優質教案 篇10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説的巔峯之作,在這部鉅著中,有一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她看似與賈府毫不相干,卻又存在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她用她的視野見證了賈府的榮辱興衰,這個人就是劉姥姥。這節課讓我們跟隨曹雪芹的妙筆,看一看劉姥姥在大觀園裏,上演了一場怎樣的好戲。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曹雪芹(約1715—約1763),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清代小説家,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作者,祖籍遼寧鐵嶺,生於南京,約十三歲時遷回北京。

(2)背景鏈接

“劉姥姥進大觀園”是活躍在人們口頭的俗語。凡讀過《紅樓夢》,沒有不知道大觀園的。它“借得山川秀,添來景物新”的千姿百態、琳琅滿目,真不愧“芳園應錫大觀名”。現存的曹雪芹寫作的前八十回中,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基本上是以大觀園作為背景的。它是全書主要人物活躍的舞台,重要情節展開的場景,而人物的思想性格也在它的襯托下得到充分的表現。如果説《紅樓夢》展現了以賈府為代表的封建大家庭經歷的興衰,那麼大觀園本身就是個有力的見證,它是《紅樓夢》整個藝術構思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曹雪芹所着意創造的一個煥發出特殊光彩的古典園林建築的藝術形象。我們今天從現實主義創作角度來考察,它也是構成“典型環境”的一個重要內容。

2.生難字詞

(1)字音

蓼漵(liǎo xù)    撮弄(cuō)

發怔(zhèng) 岔氣(chà)

促狹(cù xiá) 筵席(yán xí)

(2)詞義

【調停】安排處理。

【撮弄】戲弄。

【岔氣】指呼吸時兩肋覺得不舒服或疼痛。

【發怔】發呆。

【促狹】愛捉弄人,刁鑽。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1)聽錄音朗讀課文,注意正音。

(2)輕聲快速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大意。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

明確:本文的結構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寫鳳姐、鴛鴦等人設局取笑劉姥姥。

第二部分:寫劉姥姥上演“笑”劇的過程及感慨。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入理解

1.劉姥姥進大觀園後,表演了一場“笑”劇。這場“笑”劇是誰導演的?

明確:劉姥姥進大觀園後表演的這場“笑”劇,是由鳳姐、鴛鴦導演的。

2.她們為什麼要導演這場“笑”劇?

明確:她們覺得劉姥姥的言行舉止與大觀園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很滑稽可笑,於是就拿劉姥姥來開涮,取笑。

3.這場笑劇背後包含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 這場“笑”劇的背後包含着作者的悲憫與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憫尊敬的眼光來描寫劉姥姥這位胼手胝足,換取温飽的市井小民;同時,作者也透過了劉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賈府“朱門酒肉臭”的景象,對賈府的腐敗進行了深重的譴責。

步驟四 深層探究 局部突破

1.這篇課文細緻地描寫了各具情態的笑,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請説説主要人物的笑有什麼不同,反映了他們怎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 (1)鳳姐、鴛鴦的笑而不露,反映出她們善於計謀,愛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點;(2)探春、史湘雲、薛姨媽的笑自然流露,反映出她們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點;(3)林黛玉的笑又極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養而又謹慎的性格特點;(4)寶玉笑時鑽到賈母的懷裏,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氣的性格特點;(5)惜春笑得肚子疼,讓奶姆給揉腸子,反映出她嬌氣、孩子氣的性格特點;(6)賈母笑得眼淚流了出來,反映出她仁慈、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點。

2.結合劉姥姥的言談舉止,分析這個人物形象。

明確:一個七十五歲的老人,為了生活,她扯下自己的尊嚴,戴上一副丑角的面譜,變成一個引人發笑的對象。劉姥姥是丑角,但她絕不是傻子,她早已知道是為了哄賈母開心,所以,劉姥姥不是傻子,而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物,為了環境的需要,她不得不裝作愚者,以此獲得別人的同情,希望得到些恩惠。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社會底層的一個農家老婦,來到京城貴族之家,與上流社會的賈母、王熙鳳等人一起進餐,鬧出了很多笑話。作者通過雅與俗、莊與諧的對比,營造出強烈的喜劇效果,入木三分地刻畫了這位來自農村的善良純樸、言談風趣、飽有見識,又趨炎附勢、不失勞動人民本色的劉姥姥的形象。

2.拓展延伸

作者想通過劉姥姥這位形象,體現一種什麼樣的文化?

明確:這一普通的農村窮老婆子形象襯托了一些像寶玉、鳳姐、妙玉等大人物。她對於昇華小説主題,拓展其思想內涵也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劉姥姥這樣一個小人物身上還體現了一種文化意義——俗文化。

3.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相應的練習題。

(2)完成《名師測控》或《精英新課堂》本課練習。

劉姥姥進大觀園

曹雪芹

鳳姐、鴛鴦設局取笑

劉姥姥裝傻上演笑劇

五、課後反思 查漏補缺

通過本文的教學,學生們初步明白了在寫人物時,要通過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性格這種方法。一切從實際出發,一切按教學規律辦事之謂也,語文應該“姓語”,語文課一定要重視語言的教學和訓練。

九年級語文上冊《岳陽樓記》優質教案 篇11

學習目標

1. 反覆誦讀,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全詩。

2.理解詩歌的內容,感悟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3.賞析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學習重點:學習目標2 3

學習難點: 學習目標2

學習方法:研讀和賞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媒體運用: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起唐朝,不能不説唐詩,説起唐詩,不能不説李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李白的一首古詩。板書課題。出示大屏幕。我們來看一下這首詩的背景。大家齊讀。

1寫作背景:唐玄宗天寶年間,李白經朋友舉薦來到長安,準備大顯身手,但是沒有得到施展抱負的機會,不久李白遭受讒言排擠,不得不離開了長安。此時李白寫了三首詩,表達政治上遭遇挫折後的複雜心情。

2釋題

“行路難”是樂府古題,樂府指的是能夠配樂的歌詩。樂府詩是一種古體詩。

二、自學指導一

誦讀詩歌

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情感。比一比賽一賽,看誰讀的好。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讀準下列字的音 樽 箸 塞 歧

理解兩個通假字的意思

羞 直

三、自學指導二

讀詩品詩,體會作者情感是如何變化的?請大家四人一組相互討論交流

請同學們以下面句式為依託。

我從 這(幾句)句詩中,讀出了一個 的李白。因為 。

示例:我從“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內心苦悶的李白。因為前面寫到“金樽清酒”“玉盤珍羞”,如此美味佳餚,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見此時的詩人,心中充滿着一種懷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悶。

(我從“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內心迷茫,前途艱難的李白。因為詩人想“渡黃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滿山”,這讓人聯想到詩人正感歎人生道路的艱難,寓含一種無限的悲憤。)

(我從“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句詩中,看到了一個充滿希望,理想未滅的李白。因為詩人借“垂釣碧溪”“乘舟夢日”的典故,表達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為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業的信心。表現了詩人不甘消沉,繼續追求的心境。

(我從“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內心憤慨痛苦的李白。因為詩人在這句詩中直抒胸臆。當他從乘舟夢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來,回到壯志未酬的現實中,感到人生的艱難,因此向天地間發出這痛苦的呼喊。)

(我從“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自強不息、樂觀奮鬥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對着現實的艱難,哪怕前路障礙重重,但他堅信自已總有一天會像宗愨一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著和追求。)

點明全詩的情感層次。總結全詩。板書。

師小結:這首詩歌裏,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顧影自憐、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個不甘消沉的李白,一個悲憤中不乏豪邁,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李白,一個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對我們自信地微笑的李白。

四、自學指導三,賞讀(詩句賞析)

請大家富有感情的再來讀讀詩歌。分別從下列角度賞析詩句。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從描寫的角度)

2欲渡黃河冰塞川,將行太行雪滿山。(從修辭的角度)

3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從表現手法角度)

4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從煉字的角度)

詩詞句賞析方法:(可以從以下角度從修辭方法角度賞析1表現手法手法角度賞析2 從煉字角度賞析3表達的情感賞析4藴含的哲理賞析5表達方式等)

五、課堂檢測:

1、生活中難免經歷痛苦與挫折,請你用本詩中的句子對身處逆境的朋友進勸勉 : , 。

2、本詩使用典故古人能有此機遇,自己也不見得沒有的句子 , 。

3、詩人以“行路難”比喻 ,詩中具體體現“行路難”(照應題目 )的詩句: , 。

4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六、自我小結本節課的收穫:

這節課我沒有做到最好,但我做到了更好。今天我學會了......如 我學會了學習古詩詞的方法是....... 我知道了古詩詞的考點是...... 我明白了古詩詞的答題格式和技巧是......

七、作業

1、正確默寫古詩。2、小作文(300字):如果在生活或學習中遇到困難或挫折,我們將以怎樣的心態來面對?

板書

歡樂 希望 自信

﹨ ∕ ﹨ ∕

苦悶 失望

九年級語文上冊《岳陽樓記》優質教案 篇12

教材解讀:

《論教養》是一篇議論文。本文透過眾多“有教養”及“無教養”的現象,探究“真正的教養”和“優雅風度”的本質,深入淺出,富有現實意義。作者不泛泛而談,而是從對眾多事例的比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結論。文章行文活潑、靈動,思路清晰,從討論教養本身,到剖析教養的重要表現——“優雅風度”,其中貫穿着作者的基本見解:教養的本質是尊重。

本文作為一篇寫給青少年的“書簡”,是值得中學生一讀的,也值得師生共同探究。這是對青少年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較好的範文。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反覆咀嚼、品味本文中精闢的論斷和格言式的語句,理清文章思路,辨析並學習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的方法。

教學目標:

1.通讀全文,理順文章的論證思路。理解什麼是“真正的教養”和“優雅風度”。

2.理解本文使用的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的作用。

3.明確作者的觀點,學會做一個真正有教養和優雅風度的人。

教學重難點:

重點:1.理解作者的觀點,梳理文章的論證思路。

2.理解本文使用的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的作用。

難點:學習本文舉例論證時舉例加分析的具體論證思路。

教法與學法:

教法:鑑賞品味法:在教學中,要藉助於學生世界觀剛要形成的良好契機,引導學生學習什麼是真正的教養和優雅風度,並用文章的觀點指導學生的言行。

學法:對比閲讀鑑賞法:文章本身就有着許多前後對比之處,如先列舉無教養的例子,再説什麼是真正的教養,這樣引導學生對比閲讀,通過比較得出結論,能更快地理解作者的觀點。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含有預習檢測、問題引領、板書設計、課堂檢測等內容的課件。

學生:課前預習課文;蒐集關於“教養”的名言警句;解決“讀讀寫寫”中的生字讀音和生詞意思。

課時安排:

1課時

探究新課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策略 設計意圖 教師隨筆

一、導入課文,激趣引思。(約3分鐘) 導入法一:(主題導入)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沒有任何東西能比人類的愛更富有智慧、更復雜。她是花叢中最嬌嫩的而又最質樸的、最美麗的和最平凡的花朵,這個花叢的名字叫教養。”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也説過:“教養是有教養的人的第二個太陽。”那麼,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呢?獲得教養的途徑又有哪些?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利哈喬夫的《論教養》一文,一同探討什麼是真正的教養。

導入法二:(背景導入)

曾為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的德米特里•謝爾蓋耶維奇•利哈喬夫是當代最卓越的學者、作家。首先,讓老師來介紹他的著作《善與美書簡》。這些“書簡”沒有具體的收信人,而是面向所有讀者。這本書是寫給年輕人的,旨在告訴他們走善良的道路是最可行的道路,也是一個唯一正確的道路。讀完這本書,讀者就知道他的勸告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讓人從中受益。這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信集,是高尚導師的傾心話語,其才華在於循循善誘,擅長跟學生進行推心置腹的交談。《論教養》就選自利哈喬夫的《善與美書簡》。 引述關於教養的名言警句,引出課題,有助於學生直接進入課堂學習環節,有助於學生精力的儘快集中。

通過簡介《善與美書簡》,讓學生大致瞭解了該書的主要內容,同時瞭解了將要學習的這篇文章的內容傾向和讀者羣體,為學生更好地瞭解文章主旨奠定了基礎。

二、初讀課文,暢談感受。(約15分鐘) (一)檢查預習,瞭解常識。

(教師課件出示本文的生字詞,注音處留白,重點詞語的意思處留白。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邊討論邊解決。教師最後點撥,明確。)

1. 給下列加線字注音。

恪守(kè)允諾(nuò)自持(chí)

汲取(jí)扭捏(niē)箴言(zhēn)

貿然(mào)尷尬(gān)涵養(hán)

矯揉造作(jiǎo)絮絮叨叨(xù)

附庸風雅(yōng)

大發雷霆(tíng)彬彬有禮(bīn)

自吹自擂(léi)

2. 解釋下列詞語。

(1)貿然:輕率地,不加考慮地。

(2)彬彬有禮:形容文雅、有禮貌的樣子。彬彬,原意為文質兼備的樣子,後形容文雅。

(3)漠不關心:態度冷淡,毫不關心。漠:冷淡。

(4)隨心所欲:隨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幹什麼就幹什麼。隨,任憑;欲,想要。

(5)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別人的勸告,頑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做。

(6)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噓。擂,打鼓。

(7)矯揉造作:形容過分做作,極不自然。矯,把彎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彎。

(8)附庸風雅:為了裝點門面而結交文人,參加有關文化活動(多含貶義)。

(9)徒有其表:空有其外表,不實在。

(10)隨機應變:隨着情況的變化靈活機動地應付。機,時機,形勢。

(11)扭捏作態:具有矯揉造作或誇張的性格;不是天然或自然的。

3.組內交流蒐集的相關作者的情況,教師補充。

(課件出示)

作者簡介:

德米特里·利哈喬夫(1906—1999),是20世紀俄羅斯著名的知識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藝理論家。他生於聖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歲時進大學學習人類學與語言學。1938年,入列寧格勒的俄羅斯文學研究所。參加過慘烈的列寧格勒保衞戰。從1946年至1953年,在列寧格勒大學任教授。1971年,被推舉為蘇聯科學院(現俄羅斯科學院)院士。1986年,他開始重新尋找俄羅斯文化之根。蘇聯解體後其地位相當於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為文化大師,他把他的一生都獻給了他的祖國,成為20世紀俄羅斯的知識象徵。

(二)整體感知,初識文本。

(學生初讀課文,圍繞着如下問題,理解文章主要內容。)

1.作者認為教養首先體現在哪裏?

明確:作者認為教養首先體現在家裏。

2.第5—10段主要論述了什麼?這幾段的論述有什麼共同點?

明確:第5—10段主要從反面論述了一個人沒有教養的表現。這幾段的論述都是先假設一個人在外面表現得彬彬有禮,但是在家裏卻表現得不尊重家人。在對比中反映了一個人怎樣做才算有教養。

3.怎樣理解本文的題目?

“論教養”中,“論”這個字,確定了文章的議論性質;“教養”是本文的論題,也隱含着文章的論點即“有教養”“真正的教養”等。 檢查預習的環節是為了檢驗學生在課前預習的成效,為教師及時瞭解學情、調整教學重點做好鋪墊。

引導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感知文本,初步梳理文本思路,這樣能給學生一個完整的認知,有助於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把握。

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約20分鐘) (一)再讀課文,梳理結構。

梳理本文的論證思路,劃分結構層次,並概括層意。

(組內合作完成,教師巡視點撥,交流後明確。)

明確:第一部分(1、2):開門見山,引入論題。

第二部分(3—12):先談“無教養”的例子,再談“有教養”的表現,論述什麼是“有教養”。

第一層(3—10):通過假設、對比,列舉了沒有教養的事例。

第二層(11、12):從正面論述什麼是真正的有教養。

第三部分(13—18):通過列舉事例和現象,論證什麼是“優雅風度”。

(二)研讀文本,深層探究。

(以小組交流的形式,圍繞如下問題展開討論,深度研究文本。)

1.第二部分先談“無教養”的例子,再談“有教養”的表現,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這樣對比起來寫,有利於突顯什麼是真正的有教養。尤其在列舉了大量事例和現象後,讓讀者在對比中瞭解了“有教養”是一個怎樣的表現。

2.文中作者由論述“教養”轉向論述“風度”,它們二者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繫?

明確:教養是風度的基礎,風度是教養的外在表現形式。

3.作者在論述“風度”時的論證思路是怎樣的?

首先由談論“風度”的書籍談起,提出待人接物的問題,然後批駁錯誤的觀點。接着解説風度的緣起。接着列舉有風度的現象,論述養成優雅風度應遵循的準則。最後得出結論:必須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別人,才能保持優雅的舉止。

(三)賞析語句,重點探究。

(教師引導學生反覆誦讀下面的語句,然後結合文章的主旨和前後語句的關係理解重點詞語或語句的表達效果。小組討論,班內交流。)

品味亮點詞語:

(1)品味“切記不要互相妨礙”中加線詞語的作用。

明確:“切記”是務必牢記的意思。這裏既是一種警告,又是在表明自己的觀點。

(2)理解“如果你懂得了這一點,再加上幾分隨機應變的智慧,那麼風度就會自動來到你的身邊”中加線詞語的表達效果。

明確:“如果……再加上……那麼……”這一組關聯詞語表明了句子前後的邏輯關係,也恰當地論述了“風度”怎樣才會得來。

(3)“假如一個人已經進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關愛看作理所當然的事情,與此同時卻看不到父母也需要關愛和幫助,那麼同樣不能説他是個有教養的人。”這一句中的關聯詞語起着怎樣的作用?

明確:“假如……那麼……”構成了一組假設複句。這裏表明這種現象是假設的,不一定真實存在;通過假設起因,推理得出假設的結論,符合人們的思維;映射某種社會現象,讓個別有類似現象的人覺醒。 此環節的三個步驟是層層深入的,即由整體到局部認知文本,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梳理文章的思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互補,充分調動每一名學生參與課堂、獨立思考、表達見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四、對照梳理,積累運用。(約7分鐘) (一)探究主旨

1. 舉例説明本文主要的論證方法。

明確:(1)舉例論證。本文的第5—10段、第17段都進行了集中舉例論述。第5—10段集中列舉了“無教養”的例子,第17段集中列舉了“優雅風度”的具體表現。這些例子都鮮活地證明了怎樣才是真正的教養和優雅風度。

(2)對比論證。本文多處使用了對比論證方法。第5—10段每一段都是通過假設、對比,列舉了沒有教養的表現,體現了沒有教養的具體指向。第二部分的前兩層先談“無教養”的例子,再談“有教養”的表現,這樣對比起來,更能體現真正的教養。

2.説説本文的主要內容。

明確:本文透過眾多“有教養”及“無教養”的現象,探究“真正的教養”和“優雅風度”的本質,對眾多事例進行了比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結論,讓我們瞭解了什麼是真正的教養和優雅風度,指導我們努力做一個有教養的人。

(二)拓展延伸

結合自身實際,談談怎樣做才算是有教養。

(小組內交流,講時需結合自己的例子。一名學生講完後,其他學生再評價、補充。)

(三)師生總結

(學生先談收穫,教師再補充。)

本文行文活潑、靈動,思路清晰,從討論教養本身,到剖析教養的重要表現——“優雅風度”,其中貫穿着作者的基本見解:教養的本質是尊重。作為一篇寫給青少年的“書簡”,文中既有探討問題的邏輯和推論,又有大量生動的事例。加上精闢的觀點和格言式的句子,引人深思,值得反覆咀嚼、品味。尤其本文所闡述的道理更值得每一位學生學習,從而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和與別人的交往中做一個真正有教養的人。 此環節主要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主旨,並引導學生談談對“有教養”的認知,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怎樣做才算是有教養。

板書設計:

第一部分(1、2):開門見山,引入論題。

8.論教養第二部分(3—12):先談“無教養”的例子,再談“有教養”的表現,論述什麼是“有教養”。

第三部分(13—18):通過列舉事例和現象,論證什麼是“優雅風度”。

九年級語文上冊《岳陽樓記》優質教案 篇13

【新課導入】

請同學們説説“什麼是創造”,再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或別人的經歷具體説説你對“創造”的理解。(旨在引發學生思考,激發 他們“創造”的積極性)

那麼生活在20世紀的我們的教育家,又是怎樣理解“創造”的呢?今天我們來學習陶行知的《創造宣言》。

【教學目標】

1.鞏固駁論文的知識,培養學生自讀課文的能力。

2.讓學生通過查閲資料與文中的人物近距離接觸,感悟自信。

3.領會自信心與創造力的因果關係及自信心對個人發展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作者簡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縣人,是我國近現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實踐家。他早年留學美國,歸國後,他終身致力於中國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國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實踐經驗都十分豐富。他在實踐中創立的“生活即育”、“教學做合一”“社會即學校”為中心的教育理論,是我國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豐碑,是為世界所知曉的中國教育家。

“五四”運動後,從事平民教育運動,創辦曉莊師範。1934年7月,正式宣佈將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為“行知”。陶行知以“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為人民教育事業,為中國的民族解放和民主鬥爭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一生著作宏富,論述精當,堪稱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寫作背景】

本文寫於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創造”的種.種錯誤看法,提出了“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觀點,激勵每一個人時時、處處要去創造。

【標題的含義】

“宣言”是一種演講辭,既是演講,那它一定具備演講稿的特點——文辭優美、感情充沛、説理生動、鼓動性強。

【讀準字音】

崇拜(chóng) 傷痕(hén) 中傷(zhòng)

塑像(sù) 遁詞(dùn) 啞口無言(yǎ)

魯鈍(dùn) 自暴自棄(qì) 走投無路(tóu)

玄奘(zàng) 懦夫(nuò) 屋檐(yán)

樵夫(qiáo) 豢養(huàn) 陡然(dǒu)

煙囱(cōng) 繁殖(zhí) 灌溉(guàn)

懶惰 lǎn duò

中傷:誣陷或惡意造謠,旨在毀壞人的名譽。

遁詞:指理屈詞窮或不願吐露真意時,用來支吾搪塞的話。

魯鈍:愚笨,不敏鋭。

道統:是儒家傳道系統的一種説法。

懦夫:軟弱無所作為的人。

走投無路:無路可走,已到絕境。比喻處境極困難,找不到出路。投:投奔。

眾叛親離:眾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離 :離開。

【整體感知】

1.看完整篇文章後的感覺是什麼?文章中的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大量的人 、事和很多經典的句子。

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圖畫、雕塑、文學、音樂、數學、物理、地理等領域。

2.本文屬於駁論文,作者主要針對哪幾種錯誤觀點進行反駁?

在文章中,作者圍繞五種“不能創造”的藉口,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批駁。這五種錯誤觀點是:①環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單調;③年紀太小;④太無能;⑤山窮水盡,走投無路,陷入絕境 ,等死而已。

3.作者是怎樣對錯誤觀點進行批駁的?

作者主要運用了典型事例與名言警句來進行反駁。也就是説,此文主要運用了舉例論證和引用論證這兩種論證方法。

4.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觀點嗎?如果有,是什麼?

作者在批駁了五種錯誤觀點後,直接提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觀點,鼓勵人們進行創造。

5.文章題為《創造宣 言》,那麼作者的宣言是什麼?

作者在文章結尾,充滿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層次劃分】

6.這篇文章的層次結構是怎樣的?

第一部分(1~3):由藝術家造石像談起,引出教育家的創造不同於前兩者,“所要創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第二部分(4~10 ):作者羅列出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以一連串的不可爭辯的實例,一一予以反駁,從中確立起“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觀點。

第三部分(11~15):以東山樵夫的故事為喻,説明喪失創造力的可悲下場。

第四部分(16):作者以排比的手法,發出創造宣言。

【深入探究】

1.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作者認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麼?

美術家(羅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創造;作者認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學生先生合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2.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評了哪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作者得出的結論是什麼?

八大山人朱耷揮毫畫幾筆便成為一幅名貴的傑作;法國企業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蘇彝士運河;不識字的慧能據説本是目不識丁的樵夫,偶聽人講經,頓悟佛理,後來 成為禪宗的南宗開創者;遭遇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

作者用這些例子來駁斥五個錯誤觀點:①環境平凡;②生活單調;③年紀太小;④太無能了;⑤陷入絕境。

結論:説明處處都需要創造,天天都有創造的機會,人人都可以創造。

3.“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點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以萬像同毀,刀法如果用得對,則一筆下去,畫龍點睛。”這裏所用的幾個比喻分別比喻什麼?這句話怎麼理解?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萬像”比喻眾多教育對象。“畫龍點睛”比喻使眾多教育對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當,可能使眾多受教育者被毀,教育方法得當,可以使眾多受教育者成材。

4.東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樣的?(快速看這個故事,然後讓學生複述)你覺得東山樵夫可愛嗎?這個故事説明了什麼?這個人物還讓你想到誰?

東山樵夫將泰山的茅草連同樹苗帶回家裏焚燒取火。以東山樵夫的故事為喻,説明喪失創造力的可悲下場。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創造精神的愚公。

5.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的?哪些句子明顯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作者渴望創造,熱切呼喚:“創造之神!你回來呀!只要你肯回來,我們願意把一切——我們的汗,我們的血,我們的心,我們的生命——都獻給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陶行知用生動的事例證明了創造是人類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懶惰者、平庸者卻不屑於創造,還為自己找出種.種藉口。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誡我們:“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讓我們至少走兩步退一步,向着創造之路邁進吧。”

【課堂小結】

創造宣言

駁—        舉例        —立

環境太平凡   (石頭——不朽的塑像)   時時

生活太單調  (監牢裏——《正氣歌》)  處處

年紀太小  (莫扎爾特——音樂家)  人人

太無能了  (慧能——傳黃梅教義)

走投無路  (玄奘——取得佛經)  創造

【寫法探究】

1.有破有立,既擺出錯誤觀點,又有自己明確的觀點主張。

文章首先列舉了“環境太平凡,生活太單調,因而不能創造”的兩個藉口,針對性地提出了“我們是要在平凡上選 出不平凡;在單調上選出不單調”的主 張;接着,作者又針對“年紀太小,太無能,山窮水盡、陷入絕境”這三個不能創造的原因,明確了“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觀點,最後發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的創造宣言。

2.敍議結合,以議為主。記敍主要指文中擺出具體事例時所運用的表達方式。議論則是對事例進行分析或表達觀點時採用的表達方式,如批駁了第二個錯誤觀點後的簡單總結,又如批駁了第五個錯誤觀點後的分析。

3.運用大量的排比、比喻。層層深入地剖析了缺乏自信的危害,鼓勵我們樹立自信,勇於創造,具有很強的説服力和鼓動性。

【課堂小結】

本文作者通過運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對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進行了有力的批駁,從而得出了“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結論。強調創造是人類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激勵我們發掘潛能,創造美好未來。

【品味語言】

品味文章語言,分析文章所採用的修辭手法及其作用。

1.“有人説……不能創造”五個段落。

總結:運用排比,突出強調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2.但是就在監牢中,產生了《易經》之卦辭,產生了《正氣歌》,產生了《國際歌》。

總結:運用排比,強調 在單調惡劣環境中一樣可以創造出驚世之作。

3.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糧水斷絕、眾叛親離之哥倫布,畢竟發現了美洲;凍餓病三重壓迫下之莫扎特,畢竟寫出了《安魂曲》。

總結:運用排比,強調有志者排除萬難就可取得巨大成就。

4.是的,生路是要勇氣探出來,走出來,創造出來的。

總結:運用排比,強調開闢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氣。

5.所以,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總結:運用排比,強調創造是每個人都擁有的潛能。

6.汗幹了,血幹了,熱情幹了,僵了,死了。

總結:運用排比,強調沒有創造力就如同沒有了生命力。

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 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 ,繁殖創造之森林。

總結:運用排比,強調任何一點的創造力,都會促進 成就的取得。

8.當英雄無用武之地,他除了大無畏之斧,還得有智慧之劍,金剛之信念與意志,才能開出一條生路。

總結:運用比喻、排比,在這句話中,作者把勇氣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劍,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剛,説明當陷入絕境,走投無路時,只有勇氣、智慧、信念與意志,才能使人絕處逢生,闖出一條生路。

9.文章採用了哪種表達方式?結合課文加以分析。

文章主要運用了敍議結合的表達方式。記敍主要指文中擺出具體事例時所運用的表達方式。議論則是對事例進行分析或表達觀點時採用的表達方式,如批駁了第二個錯誤觀點後的簡單總結,又如批駁了第五個錯誤觀點後的分析。

【結束課堂】

同學們,大家看到了,也聽到了許多環境不如我們,健康不如我們,或者和我們一樣平凡的人,都創造出了自己的不 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們有勇氣,有自信,敢創造,同樣也能書寫出屬於我們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當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氣、自信之外,要創造還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就來源於學習。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好好努力,為將來更好地創造奠定厚實的基礎。

九年級語文上冊《岳陽樓記》優質教案 篇14

一、指導思想:

1、以《中學語文課程標準》和《__年會考説明》為指導,緊扣九年級語文學科特點和課本單元重點進行教學。

2、體現學校教研思想,積極改進並實施“先學後導——問題評價”的課堂教學模式。

3、立足教情學情,和其他學科通力合作,有針對性的進行語文學科培尖推中補差,全面提高教學成績。

二、學情教情:

本屆九年級學生基礎不怎麼紮實,一部分學生認識膚淺,重理輕文,學習語文的興趣不濃,學科成績差;一部分學生不注重學科知識積累,知識面窄,思維呆板,學法單一,學科成績滯步不前;一部分學生學業底子不錯,但學習習慣不好,作業不耐心,讀書缺乏思考,敷衍了事,盲目自信。從上學期期末考試成績看來,優秀率雖有提高,但仍需要繼續奮進。及格人數下降,急需要找對症結,迎頭趕上。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課內閲讀丟分嚴重,課內知識鞏固差。這種現象的形成應引起本學期的反思和重視。

三、教學內容:

1、本學期新課有三個單元,六篇課文,兩個專題,一部名著推薦,四個綜合實踐活動和誦讀欣賞。每個單元的讀書方法指導是本單元訓練的重點。

2、本學期全面複習分三個階段:分冊複習、專題複習及套題訓練。解讀《__會考説明》是前提。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從課文的學習中,瞭解人與自然的關係,瞭解古人的社會理想和個人抱負,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和人格魅力。

2、能力目標

掌握閲讀題的審題答題技巧,學會準確的表達自己的閲讀理解;掌握一般記敍文和議論文、散文的寫作思路及創新構思模式,學習從不同角度變換寫法;學會讀書,懂得鑑賞文學作品方法。

3、情感目標

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的感情,培養他們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

4、會考目標

學科平均成績名列全縣第一,優秀率提高20%,及格率達到90%以上。尖子生的總分最次不低於100分。

五、教學設想:

1、宏觀上要活,要始終把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作為宗旨,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着眼點,強調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實用性。

2、微觀上要實,就是具體到每節語文課,要創設情境讓學生認真安心讀書,深入探討問題,進行紮實有效的基礎訓練。

3、重點放在閲讀能力的提高和作文水平的提高上,力圖讓學生在輕鬆愉快中提高語文素養,會考取得優異的成績。

九年級語文上冊《岳陽樓記》優質教案 篇15

【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

1、學習小説通過人物語言、行動、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3、認識資本主義社會金錢關係的醜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4、體會巧妙的構思,掌握曲折的情節。

能力目標:

1、學習運用個性化描寫及對比手法刻畫人物。

2、把握小説的情節構思,鍛鍊創造性思維。

德育目標:

認識19世紀法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係,摒棄虛榮心,提高道德觀念。

【教學重點】

1、理解通過人物語言行動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理解課文從多角度刻畫人物形象,運用對比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2、體會巧妙的構思,掌握曲折的情節。

【教學難點】

1、對小説主人公的判斷。

2、懸念的鋪排,構思的巧妙,主題的分析。

【教學準備】幻燈片或小黑板

【教學時間】四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利用名言導入:

金錢能夠影響到人與人的關係,這不僅在過去、在國外,即使在現在、在我們周圍,也是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關於金錢對資本主義社會人際關係的影響,馬克思、恩格斯曾有兩段精彩的論述。

“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係上的温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係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係。”“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係,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別的聯繫了。”

“貨幣能使各種冰炭難容的人親密起來,迫使勢不兩立的人互相親吻。”

由這兩段可看出,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一種什麼關係呢?

生答:純粹的金錢關係。金錢能使水火難容、勢不兩立的人親密起來,同樣,也能使親密無間的人如同陌路。這節課我們就來看一個“嫌貧愛富”的故事。

二、導學導讀

1、板書課題;簡介作者(P168)

莫泊桑(Maupassant 1850~1893)

19世紀後半期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一生創作了6部長篇小説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説,他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説最為突出,被譽為“短篇小説之王”,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代表作有:長篇小説《一生》、《漂亮朋友》;短篇小説《項鍊》、《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

2、檢查複習

文學常識填空

①小説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節、環境

②小説描寫人物的方法有: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外貌描寫

3、學習字詞:學生注音、釋義,教師講評。

給加點的字注音:

拮据jié jū闊綽:chuò棧橋zhàn煞白shà撬開qiào詫異chà牡蠣mǔ lì襤褸lán lǚ

解釋下列詞語:

拮据:手頭緊,經濟狀況不好。

棧橋:碼頭上延伸到海里的長橋,供旅客上下船和裝卸貨物用。

闊綽:排場大,生活奢侈。

煞白:由於恐懼、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蒼白,沒有血色。

撬開:用棍棒後刀、錐等的頭插入縫中或孔中,用力扳另一頭,使縫隙增大。

詫異:驚訝,覺得十分奇怪。

牡蠣:一種軟體動物,又叫蠔,肉鮮味美,可食用。

襤褸:衣服破爛不堪。

張皇:驚慌,慌張。

與日俱增:隨着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長。

十拿九穩:比喻很有把握,也説十拿九準。

三、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默讀全文,初步感知小説內容,勾畫並疏解疑難字詞。 準備複述故事。

2、學生嘗試複述故事梗概。

3、師生共同點評。

我小的時候,家住勒阿弗爾,生活拮据,只能勉強餬口。我的父親每天都工作到很晚回來,但也掙不了多少錢。我還有兩個姐姐。

但在每個星期日,我們都要到棧橋上去散步,父親總是。

原來我的叔叔叫于勒,是家中的禍害,品行不好。後來他被打發到美洲,卻成為了我們家唯一的希望。過了一段時間,我們收到了于勒叔叔的來信,于勒叔叔誠懇地表示一發財就會回來。所以,這封信成了我們全家的福音書。父親母親也一直期盼着于勒叔叔發了財後回來。

後來,有一個公務員看上了我的二姐,並且在看過了于勒叔叔的來信後決定和我姐姐訂婚。於是,父母決定在婚禮後,全家一起到澤西島去作一次小小的旅遊。可是,巧的是在去澤西島的船上,我們一家遇見了已經蒼老的于勒叔叔。她穿得破破爛爛,而且又老又髒,滿臉皺紋,現在只能在船上靠賣牡蠣維持生計。

向船長了解過一些情況後,父母對於勒叔叔的態度有一次發生了變化,他們擔心於勒叔叔又拖累我們。為了避免在遇見於勒叔叔,我們只能換了另一條船回來。

從此以後就再沒見到過於勒叔叔了。

4、分段提示:可以按照本文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或按“盼”、“贊”、“見”、“躲”,將課文分為四大部分。討論明確:

第一部分開端:(1——4),盼于勒(在海邊棧橋上等待)

第二部分發展:(5——19),贊于勒。

第三部分高潮:(20——47),見於勒。(買牡蠣)(在海船上相遇)

第四部分結局:(48——49),躲于勒。(乘另一艘船)

四、佈置作業:練習六。

第二課時

一、承前導入

二、關於“我”的家境。

1、提問“我”家的境況如何?

2、在學生概括、回答的基礎上,教師講析並擇要板書。

首段交代故事發生的地點及“我”的家境。“並不是”、“剛剛夠”、“有兩個姐姐”,概括寫家境“拮据”。第二段用幾件雖顯瑣細卻很具代表性的小事,把家境的“拮据”具體化了。

①樣樣——都要節省(無一例外) 總

二 ②請吃——不敢答應(以免回請) 拮

③買貨——減價底貨(拮据至極) 分 ——窮

段 ④長袍——自己做的(無可奈何) 據

⑤花邊——計較半天(愛慕虛榮)

3、全家人對於勒的態度是怎樣的?

三、四自然段,通過父親“只要一看見……總要説那句永不變更的話”,行動和語言兩方面簡練、生動的描繪,竭力渲染了菲利普夫婦盼望于勒歸來的急切心情。“永不變更”意味着父親那句話已説過無數次了,極寫盼望之情的強烈。

四、菲利普一家如此盼望于勒歸來,那麼,于勒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為什麼要這樣焦急的盼望他歸來?小説在此設下懸念。請大家速讀課文,分析思考:在菲利普夫婦心目中於勒是個怎樣的人?在“我”心目中於勒是個怎樣的人?在你(讀者)心目中於勒是個怎樣的人?

速讀後,學生回答,教師講評並擇要板書。

1、在菲利普夫婦心目中,于勒是個(注意對比的手法):

①當初于勒糟蹋錢:壞蛋、流氓、無賴(恐怖)

②第一封信,希望賠償損失: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③第二封信,發了財,一起過快活的日子:(福音書)好心的于勒,有辦法的人。

④船上巧遇,于勒成窮水手:這個小子,這個傢伙,這個賊,那個討飯的,那人,這個人,這個流氓。

5、菲利普夫婦對於勒變來變去的態度中有什麼不變的東西?造成他們態度多變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①一切從金錢出發;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跟一個時代,一個社會的倫理道德和價值取向是息息相關的,于勒所生活的那個時代裏,金錢決定一切,金錢被銅臭所遮蔽,註定了他那悲慘的命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使是骨肉親情也是赤裸裸的金錢關係。

2、在“我”心目中於勒是個:

與菲利普夫婦認出于勒後的“恐怖”、“憤怒”相比,“我”的同情,體現出青年人的善良、純真。

3、在你(讀者)心目中於勒是個:

于勒年輕時,是個浪蕩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遺產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錢,因而被家裏的人看不起,甚至視為全家的“恐怖”。終於,他被送到美洲。後來,據説他在那裏作生意賺了錢,並且給菲利普夫婦去信説,打算髮了財回法國來跟哥哥同住。於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闊了一陣之後,重又潦倒落魄下來,淪落成一個窮光蛋,被法國船長帶回來,在船上擺攤靠賣牡蠣過日子,跟討飯差不多,他又重新成為哥哥、嫂子的“恐怖”,被棄之家門外。

于勒成為窮水手,不外乎揮霍無度或競爭失敗,既出乎人們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他從小“行為不正,糟蹋錢”,沾染了資產階級的惡習,很容易揮霍浪費、入不敷出;而競爭失敗,也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司空見慣的事情。他的一生,可以概括為:年輕時浪蕩,中年時得意,老年時淪落。

4、遷移:你能舉出其他名著中這種親情中的金錢關係嗎?

《高老頭》、《歐也妮葛朗台》兩部都是法國名著,所體現的都是父女關係是金錢關係。

課文中反映了兄弟、夫妻(兩個女兒嫁不出去,因為貧窮、嫁粧少)是金錢關係,上兩部反映了父女之間是金錢關係(也包括夫妻、叔侄關係),這説明資本主義社會道德墮落時期金錢腐蝕了人間親情。

5、這篇小説在刻畫人物時採用了哪種描寫?(神態、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描寫),其中最突出最成功的是用了哪種描寫?(心理描寫)

課文通過人物語言、行動、表情等描寫揭示人物豐富的心理活動,刻畫人物的性格。

七、銜接:同學們,你對金錢有着怎樣的思考?你生活的周圍有關類似的事例嗎?説出來給大家聽聽。(積極、健康、暢所欲言)

八、拓展:像菲利普夫人那樣唯利是圖的人還有很多,但在我們生活當中,也有更多的“視金錢如糞土”的人,你能舉出幾個這樣的人嗎?

A毛澤東(糞土當年萬户侯)b雷鋒(節省錢把全部積蓄支援災區)

三、 作業:完成練習一。

第三課時

一、回顧導入:簡要回顧上課時內容。

二、景物描寫的作用

1、齊讀20段,並用波浪線畫出有關景色描寫的語句:“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提問:此句烘托出菲利普夫婦怎樣的心情?從哪裏看出來的?

歡樂的心情。景色靜謐,色澤美麗。

齊讀47段,並用波浪線畫出有關景色描寫的語句,提問:此句烘托出菲利普夫婦怎樣的心情?從哪裏看出來的?

景物描寫烘托了人物失望、沮喪的心情,與剛上船時的心情形成鮮明的對照。

三、研讀課文精彩片段,分析人物性格

1、

21——24段,插寫菲利普故作高雅,主動邀請女兒、女婿吃牡蠣的情節。這看來好象與情節主線無關,但不知不覺中卻將故事情節推向高潮——因為正是父親請吃牡蠣,才有可能進一步認清、認出水手。

母親的話説得冠冕堂皇:既愛惜自己,有關心別人;既疼愛孩子,又注意教育。但實際是什麼?是既顧全面子,又節省開支。

2、指定五位學生分角色朗讀25——47段;角色:敍述者(我);父親;母親;船長;于勒。其他同學圈出寫菲利普夫婦語言、動作、神情等的語句,仔細揣摩體會。

3、 教師講析並板書:

(1)這幾段的情節可概括為這樣一個過程:猜疑——肯定——恐怖——憤怒——躲避

(2) 關於菲利普:

“突然……不安起來”、“他向旁邊走了幾步”——心理驟然緊張,想躲開窮水手的眼睛,怕于勒認出來;瞪着眼“看女兒、女婿”——怕他們發現這個祕密;“他的臉色十分蒼白,兩隻眼也跟尋常不一樣”——多年的美夢破滅了,心中充滿了恐懼,怕窮弟弟又成為他的負擔,而這一切給他的打擊確是太突然、太沉重了。

“他低聲”對妻子説:“真奇怪!這個賣牡蠣的怎麼這麼像于勒?”——雖“像”但僅僅是猜疑,還沒有確定“是”于勒,但菲利普夫婦已經被嚇得失魂落魄了。

②結結巴巴,神色很狼狽,低聲嘟噥着,臉色早已煞白,兩眼呆直,啞着嗓子,不安,神色十分蒼白,兩眼跟尋常不一樣……

③內心的極度恐慌。(這説明菲利普盼于勒回來完全為錢)

小結:動作、語言的描寫揭示人物心理、刻畫人物性格,使我們看到菲利普是個虛偽、勢利、自私、冷酷、只認金錢不認人的勢利者。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虛榮、惟利是圖、自私、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憐又可鄙的拜金相,

(3) 關於菲利普之妻克拉麗絲:

①母親也怕起來了,吞吞吐吐地説:“你瘋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為什麼這樣胡説八道?”

雖然母親聽到了那個窮水手就是于勒的消息,但發財夢使她不願相信這是真的,二是“吞吞吐吐”地責怪丈夫“胡説八道”。

②母親回來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説:“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長打聽一下吧……”

仍存一線希望,所以叫丈夫再去向船長打聽。

③母親突然暴露起來,説:“我就知道這個賊是不會有出息的,早晚會回來,重新拖累我們的,……”

舊怨新恨一齊發作,以致“突然暴露”破口大罵。她那自私、冷酷、唯利是圖的性格特徵,隨着她的語言和心理變化一層層發展,至此畢露無遺了。

和菲利普一樣,美夢剛破滅時,她內心驚恐,神態異常,語無倫次。當她親眼看到那個賣牡蠣的正是于勒後,哆嗦着説:“可要多加小心,別叫這個小子又回來吃咱們。”這一句簡單的話,道出了她人生哲學的祕密。對於遠遊歸來的于勒,她多麼厭惡啊!可正是她昨天還在不停的讚賞:“只要這個好心的于勒一回來,我們的境況就不同了。”由此看來,她對丈夫的親弟弟于勒的態度前後是截然不同的!透過她兩次不同的語言,我們析其內心世界,不難看出:在她心目中於勒是好是壞,該親該疏,完全取決於他是否有錢!正是人物自己的語言,使讀者看出了她唯利是圖、自私、冷酷的性格特徵。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樣的小市民階層的共性外,還精細、刻薄、潑辣。

4、“我心理默唸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這默唸的三句話,意思有什麼不同?作者為什麼重複寫?這表現了“我”什麼心理?你知道哪幾個詞應重讀嗎?

①沒有什麼不同②別具匠心,強調③反映了“我”對處於貧困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對父母親六親不認的困惑。苦悶及不滿。這是一句飽含譏諷意味的心裏話。④叔叔、弟弟、親叔叔。

師小結:文中就是通過對不同人物的逼真的心理描寫,展現了不同人的內心世界及性格特點。

三、 完成練習三。

第四課時

一、其他問題或片段

(1)13——15,照應第一部分,再次竭力渲染,鋪排盼望之情,也為後文于勒再為“恐怖”作好鋪墊。

(2) 16段中的“上千種計劃”,富有諷刺意味,毫無着落的財產,竟然列入了他們的開支計劃,十分可笑,也顯得可憐、可鄙。

(3)17、18段筆觸幽默有趣:姐姐們28、26歲了還“老找不着”對象,從一個新的角度是“拮据”;公務員看中二姐是因為“有一天晚上我們給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含蓄的指出,他是看到即將到來的財產才上門的,資本主義社會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由此可見一斑。

(4)19段,順着二姐結婚的情節,自然的引出了去哲爾賽島旅行的情節。

二、 歸納主題;概括寫作特色。

1、 小説主題:

小説的結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婦躲開了日夜盼望的于勒,這是為什麼?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怎樣的社會現實?從中可見小説的主題是什麼?

原因可以有很多,比如:①是那個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婦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況,於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為人造成的。如果於勒是一個品行很好的人,則菲利普夫婦不會如此。③是于勒貧窮造成的。如果於勒此時很富有,菲利普夫婦一定和他相認。④是菲利普夫婦經濟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婦的虛榮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婦的金錢利己意識造成的。⑦是社會文化造成的。這篇小説展示了于勒從窮到富、再到窮的升沉過程,描述菲利普夫婦對於態度的幾度變化,揭露批判資本主義社會金錢勢力統治下小資產階級的自私冷酷、極度虛的心理,也反映了在這種社會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與無奈;同時,也通過寫若瑟夫對窮於勒的憐憫,表達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貧弱者的思想感情。(設題目的:學生進一步理解主題,明確19世紀法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有金錢關係,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

總結:作者運用對比的手法,描述了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弟弟于勒前後截然不同的態度,畫出了一幅資本主義社會裏,貧窮則兄不認弟觸目驚心的慘象,藝術的揭示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純粹的金錢關係”的主題思想。

2、藝術特色:

巧設懸念

討論:①我們一看到這篇小説,馬上被它吸引,並急於讀完,關鍵在於小説設置了懸念,能不能找出文中的懸念,作適當分析。

如:開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為什麼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散步?于勒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曾是災星的于勒,現在為什麼卻成了他們的福音?他們極其美妙的夢境是否得以實現等。

鮮明的對比

三、作業:做《導與練》及《作業手冊》未完成之題。

九年級語文上冊《岳陽樓記》優質教案 篇16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如果説人的身體活動需要空間,那麼,人的精神活動是不是也需要空間呢?精神活動的疆域應該怎麼來分配呢?這正是《精神的三間小屋》這篇文章要告訴我們的。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議論性散文,它將“説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畢淑敏的《精神的三間小屋》。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畢淑敏,女,祖籍山東,1952年生於新疆伊寧。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碩士。

(2)背景鏈接

目前,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自己的居住條件也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家”越來越大,越來越漂亮,身體活動的空間越來越寬敞,可人們是不是也該想到“心靈活動”的疆域,是否也需要拓寬,也需要達標呢?正如書中所説,“有一顆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輸得出力量”,是應該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間小屋。

2.生難字詞

(1)字音

寬宥(yòu)  遊弋(yì) 輕覷(qù) 麾下(huī)

廣袤 (mào) 贅餘(zhuì) 窗櫺(líng) 坍塌(tān)

要訣(jué) 困厄(è) 襟懷(jīn) 灼晃(zhuó)

自慚形穢(huì) 憎惡(zēng wù )

(2)詞義

【自慚形穢】原指因自己的容貌舉止不如別人而感到慚愧,後來泛指自愧不如別人。

【林林總總】林林,眾多的樣子;總總,眾多而雜亂的樣子。形容品種繁多。

【俯拾即是】俯,低頭,彎腰;即,就。只要彎下身子來撿,到處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類東西、要找的某一類例證、文章中的錯別字等很多。

【鳩佔鵲巢】斑鳩佔據喜鵲的巢。比喻強佔別人的房屋、土地、產業等。

【李代桃僵】李樹代替桃樹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幫助,後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過。

【形銷骨立】形容身體極其消瘦。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輕聲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

明確:第一部分 (第1~6段):引出話題——如何佈置我們的心靈空間。

第二部分(第7~17段):分析人們的精神世界裏應該建立“三間小屋”。

第一層(第7~8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間精神小屋,即盛着我們的愛和恨的小屋。

第二層(第9~13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間精神小屋,即盛放我們的事業的小屋。

第三層(第14~17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間精神小屋,即安放我們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第18~19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間小屋建築得美觀結實、儲物豐富的條件,並希望在此基礎上把小屋擴建成精神大廈。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入瞭解

1.作者説的是哪三間精神的小屋?

明確:(1)第一間小屋盛着我們的愛和恨。(2)第二間小屋盛放我們的事業。(3)第三間小屋安放我們自身。

2.第1~6段寫的是什麼?與後文寫的精神的三間小屋有什麼關聯?

明確:第1~3段:是全文的引子,表達了作者對兩句名言的感慨與思考,引出對精神空間的理解。第4~6段:由身體活動的空間引出對人的心靈活動空間的思考。

3.第一間精神小屋是什麼樣的?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明確:第一間,盛着我們的愛和恨。作者首先選用兩組帶有對立情感的排比句,説明這種對比鮮明的愛和恨會將小屋擠得滿滿的,接着又用了幾個比喻句形象地寫出人生愛恨交織的經歷。接下來用一個假設句,告訴人們精神的小屋應多裝愛。充分體現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廣的胸懷。

4.第二間小屋盛放我們的事業,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明確:作者先列出一組龐大的數字,給人們一個對事業的時間概念,揭示出一個道理:不要小看人們所從事的事業對人產生的深遠影響。並告誡人們適合自己的事業要自己尋找,只有規劃好自己的事業,才能使事業和人生相得益彰。

5.第三間小屋安放我們自身,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明確:作者首先用一個反問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兩個比喻句説明沒有自己的悲哀。告誡人們: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四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這是一篇集議論、描寫、抒情於一體的説理性散文,通過對精神的三間小屋的描寫、議論、抒情,表現了關注個性、關注自我、關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2.拓展延伸

如果我們也來建造自己的精神小屋,你們會盛放哪些內容呢?

3.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

(2)拓展美讀:師生朗誦畢淑敏散文《造心》第16、17段。

(3)完成《名師測控》或《精英新課堂》本課練習。

精神的三間小屋

畢淑敏

盛着愛恨——光明温暖

盛放事業——堅固優雅

安放自身——獨特安穩

五、課後反思 查漏補缺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覺得學生們的思想境界有了變化,他們明白了這裏的“自身”不單指人的個體生命,更是指向個體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獨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種積極的心態,更是一種心靈的純淨與精神的超越,甚至是一種不為形役,高遠聖潔的人生境界。所以,我們只有學會珍視自我,這間小屋才會更加獨特與安穩。

九年級語文上冊《岳陽樓記》優質教案 篇17

教學設想:

這首詞作於1936年2月初,當時毛澤東率部準備渡河東征。在到達清澗袁家溝後,他親赴黃河畔觀察地形,目睹北方雪後風光,俯瞰北國大好河山,於是揮毫潑墨繪出這壯麗的畫卷。

毛澤東在此詞中塑造的形象巨大。那起伏的羣山,隆起的高原,不僅在舞動,在奔馳,有着進取、挑戰的姿態和意志,要與高遠、闊大、威嚴而神祕的“天公”比試高低,而且似乎勝利了。這裏有作者“自我”的美的形象。給人以豪邁感和崇高感。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似排山倒海,充分表現了無產階級革命英雄空前的抱負和堅定的信心。而真正的風流人物,只能是無產階級及其領導的全體人民。充分顯示了我國人民創造世界歷史的偉大動力。

教學目的:

1.瞭解詞的內容,理解詞的內涵。

2.領會詞人的偉大胸襟、堅定的信念,讚美祖國壯麗河山和無產階級革命英雄主義的感情。

教學重點:詞的思想內容、精妙的語言

教學難點:詞的意境的理解

教學方法:

1. 朗讀法:豪放的詩風容易引起學生的情緒,通過朗讀可以調動學生的激情,產生良好的課堂氣氛

2. 探討法:將一些重點知識拿來探討,教師從旁引導,加深學生的認識和理解

課時安排: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毛澤東是一位古典詩詞的愛好者,著名詩人臧克家説:“毛澤東詩詞是偉大的篇章。”今天我們學習《沁園春 雪》。

二、聽範讀,正讀音,感受氣勢。

1.教師範讀,請學生聽準每個字音。

2.檢查字音

沁qìn 數風流人物 shǔ 折腰zhé 思汗hán 今朝zhāo

三、誦讀課文,理解詞意。

1.大家看上闋寫了什麼內容?

討論並歸納:

上闋主要描寫北國雪景。

2.哪個字在上闋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內容的作用?

討論並歸納:

“望”字。在古詩詞中,這叫“一字領起”,俗稱“領字”。一般上下闋各有一個,讀詩詞要注意找出領字。

3.那麼,“望”字在文中領起了哪幾句話?作者抓住哪些具體的事物來寫的?

討論並歸納:

從“長城內外”到“試比高”。長城、大河、羣山、高原。

4.那麼,同學們能不能展開想象,最好是閉上眼睛想,把詩人所描繪的雪景由文字變成形象的畫面在“大屏幕”上呈現出來,然後再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

(可以讓學生先在小組中説,然後再在全班描述。)

5.祖國的江山正因為如此的多嬌,才引得無數英雄競相為之傾倒,作者對他們又是怎樣評價的呢?

討論並歸納:

“惜秦皇漢武……射大雕”

6.作者在文中評論的歷代帝王中,你都瞭解他們嗎?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嗎? 、

(請幾位學生簡單介紹,其他同學和教師都可作補充。)

7.作者在評論這些帝王時又用了哪個領字?管到哪句?

討論並歸納:

“惜”。統領到“只識彎弓射大雕”。

8.結合原文與你自己的理解,體會一下這個“惜”字都有那些意味?

先分組討論,請部分學生代表小組發言。

學生的發言可能不夠全面,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體會重點字詞的方法全面的看問題。如:從“略輸文采,稍遜風騷”、“只識彎弓射大雕”,我們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在武功方面還可以,但在“文學才華”方面就差一些。從“略輸”、“稍遜”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肯定了這些古代帝王的豐功偉績,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他們曾起過一定的作用。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傑。還包含着後來者必然居上的偉大氣概。

9.在下闋中,作者有沒有直接抒發這一觀點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

10.作者是怎樣將上闋的寫景與下闋的議論有機的結合起來的?(從文中找出)

討論並歸納:

“江山如此多嬌……折腰。”

11.這句話在文中其了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

承上啟下的作用。

12、全班齊讀全詞,讀出感情。

13、背誦比賽

《沁園春雪》詩意充沛,有聲有色。全詩熔寫景、抒情與議論於一爐,從而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認真朗讀品味,會給人留下淳美的藝術享受。下面我們進行背誦比賽,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背熟課文。

14、總結全文

上闋寫景,句句都表現出無產階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下闋評論古代帝王和抒寫革命抱負相結合。

15、佈置作業:背誦全詩,理解詩中藴含的情感。

板書設計

沁園春 雪

毛澤東

上闕:寫景——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下闋:議論、抒情————論古英雄的不足

贊當代革命英雄

課後反思

教學這首《沁園春雪》時,我想嘗試改變這兩點。

首先是設計、組織形式多樣的有吸引力的學生活動,調動學生的興趣,營造主動學習的氛圍,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課堂上動起來。這堂課我運用了聽範讀、自由讀、齊讀、個別讀,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讀出詞味,也教會學生學習詩詞重要方法——誦讀法。

其次是少點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體的品味、感悟。新課標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等要求都是從這一角度提出的。一開始的聽範讀和自由讀都是整體感知,促使學生通過薰陶感染和朗讀實踐去感受整首詞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賞析的環節也是着眼整首詞,引導學生品味詞的準確、精練、富於形象性。由於引導得當,學生積極思考、發言達到了預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