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通用19篇)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1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通用19篇)

教學目標:

1、 把握文章結構,學習本文寫景與抒情自然結合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寫作用。

2、 理解作者遊覽山水的樂趣及其與民同樂的情懷。

3、 學習掌握文章中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法。

教材分析:

這篇著名的遊記,是歐陽修任滁州太守時所作。貫穿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就是為了寫“樂”。因此在課堂上要牢牢抓住“樂”這條主線,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是如何圍繞它層層展開記敍的脈絡。抓住了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也就能順利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這樣的學習也幫助學生理解了“醉”與“樂”之間的關係這個難點。

本文采用了敍事與寫景、抒情相結合的寫法。要引導學生理解景物描寫中藴含的情感,領會本文情景交融的藝術魅力。對於作者情感的理解,可以説是學習的難點所在,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要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個人被貶的經歷,體會本文抒發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鬱的複雜感情。

本文語言有很大的特色。駢散相間,多為散句,但也間有駢句,韻味濃郁,流暢優美,從容婉轉。本文還有一些千古傳誦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等等。因此誦讀、背誦是教學的重點之一,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積累重點的實詞、虛詞及名句。

教學設想:

《醉翁亭記》是一篇美文,應注重語言的品味與誦讀,積累文言詞句,通過示範朗誦、自讀和齊讀等環節,掌握“也”和“而”字的語氣,瞭解本文語言駢散相融,節奏富於變化的寫法。

本課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循序漸進,先讀懂課文,解決文言知識的問題,再理解鑑賞文章內容,兩者彼此關照,相輔相成,以誦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以“醉”字為切入點,理解“樂”的情懷。化繁為簡,抓住貫穿全文的主線——“樂”字,並採取知人論世的教學方法,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個人被貶的經歷,幫助學生體會“樂”的情感,體會作者文中藴含着的“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教學課時:

兩課時。第一課時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以誦讀為主要的教學方式,結合註釋,疏通全文大意。師生共同總結本文的重點實詞、虛詞和重點句式。

第二課時以讀貫穿,把握文章結構,理解作者較為複雜的思想情感。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檢查預習。

今天我們要學習宋代大文豪歐陽修的一篇著名的山水遊記《醉翁亭記》,請同學們説説你知道的歐陽修。

明確: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荻稈畫地教他識字讀書。後來他考取進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參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樣。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範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的權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醉翁亭記>就是他被貶到滁州(今安徽滁縣)當太守時寫的。

歐陽修在歷史上以獎掖後進著稱。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曾鞏,還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門下,得到過他的栽培。

歐陽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詩詞、文評也有很高的成就。歐陽修還是著名的史學家。“二十四史”中有兩部是他編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書》,歐陽修稱得上是飽學之士。他一生對我國的文學、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二、一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1、學生朗讀後,正音正字。

滁(chu) 壑(he) 琅琊(langya) 潺(chan)釀(niang) 僧(seng) 輒(zhe)

霏(fei) 暝(ming) 朝(zhao)而往 傴僂(yu)(lv) 洌(lie) 蔌(su)

射者中(zhong) 弈(yi) 觥籌(gong) 翳(yi)

2、兩人互讀,正音正字

三、合作學習,疏通大意。

根據預習,結合註釋,小組合作交流,疏通文章大意,教師投影重點詞語作為學習參考。

難點提示:

(1)第1自然段。

環滁皆山也:環滁,環繞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別。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樣子。深秀,幽深秀麗。

山行六七裏:山行,沿山而行。

峯迴路轉:回,曲折迴環。轉,盤旋彎轉。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翼然,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指亭四角飛檐翹起。臨,靠近。

名之者誰:名之者,給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謂也:自謂,自稱,太守用自己的別名(‘‘醉翁”)來命名。

飲少輒醉:輒,就。

故自號日醉翁也:自號,給自己起了個別號。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樂:欣賞山水的樂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領會在心裏。寓之酒,寄託在飲酒上。

(2)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若夫,文言裏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層意思時常用,近乎“要説那……”“像那……”的意思。林霏,樹林裏的霧氣。 ”

雲歸而巖穴暝:雲歸,雲霧聚攏在山中。巖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變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發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氣。

佳木秀而繁陰:佳木,好的樹木。秀,枝葉繁茂。繁,濃密的。

風霜高潔:即風高霜潔,形容秋高氣爽,霜色潔白。

(3)第3自然段。

至於負者歌於途:至於,連詞,多用於句子開頭,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負者,揹負着東西的人。

傴僂提攜:傴僂,彎腰駝背的樣子,這裏指老人。提攜,拉着手行走,這裏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山餚野蔌:山餚,野味。餚,葷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雜然而前陳者:雜然,錯雜。陳,擺放。

宴酣之樂:酣,盡興地喝酒。

非絲非竹:絲、竹,指音樂。絲,絃樂器。竹,管樂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飲時以飲酒為賞罰的一種遊戲。

弈者勝:弈,下棋。

觥籌交錯: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籌,酒籌,宴會上行令或遊戲時飲酒計數用的籤子。交錯,交互錯雜。

蒼顏白髮:蒼顏,臉色蒼老。

頹然乎其間者:頹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樣子。這裏指醉醺醺的樣子。

(4)第4自然段。

已而夕陽在山:已而,過了一會兒,不久。

樹林陰翳: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翳,遮蓋。

鳴聲上下:上下,樹上樹下。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樂其樂,樂他所樂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樂趣。第一個“樂”字是動詞,第二個“樂”字是名詞。

醒能述以文者:述,記述。以,用。文,文章。

太守謂誰:謂,為,是。

四、聽讀課文,結合句意,注意體會“也”所表達的不同的語氣。

五、再讀課文,嘗試着讀出作者的情感。

學生讀,師生評,初步感受作者的“山水之樂”的情感及用貫穿全文的“樂”的主線。

六、作業

1、總結本文詞類活用的現象.(附答案)

山行六七裏       在山上,名詞作狀語。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   像鳥兒的翅膀,名詞作狀語。

名之者誰        命名,名詞用作動詞。

自號曰醉翁也      取名,名詞用作動詞。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前樂)以……為樂,動詞。(後樂)樂趣,名詞。

2、説説下列“而”的不同用法。

泉香而酒洌 (表並列)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表承接)

雜然而前陳者(表修飾)

而不知人之樂(錶轉折)

3、翻譯重點句子:略

4、 思考:你是如何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這句話的意義和作用的?

第二課時

一、 導入新課,提出問題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這句話在文章中哪些地方得以印證呢?

明確:課文第一段寫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第二段寫了醉翁亭所在的山間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表現出山水之美,顯示出山水之樂。

二、合作研討,説説文章如何表現山水之美,顯示山水之樂的。

討論後明確:

課文第一段是從遠山落筆,立足於滁州,先是定點觀察環視,然後把焦點對準西南諸峯,點出瞭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動點觀察,景隨步移,山行六七裏,先聞水聲,後見泉水,最後峯迴路轉,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寫出了亭的環境,按照由遠而近的順序,寫完景過後層層設問,通過作亭者誰,名之者誰,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課文第二段作者眼中醉翁亭山間朝暮四時無一不美,清晨,日驅之霧,怡紅快綠頓現眼前,傍晚谷歸山各,讓人遐想神弛。春天,野花香氣無處不散,夏季綠樹成蔭,微風習習。秋天天高氣爽,霜色潔白,冬日裏的嶙嶙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種詩情畫意,真是美不勝收,難怪作者抒發到"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總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樣看來,“醉”只是表象,“樂”才是實質。

三、誦讀欣賞,用朗讀表達作者的山水之樂。

學生讀,大家評。注意:讀出抑揚頓挫的節奏,讀出陶醉山水的樂趣。

四、學習第三、四小節,感受作者情懷。

1、思考: 若僅表現山水之樂,第一、二小節的山水畫似乎已經足矣,那麼第三、四小節是寫什麼內容呢,請用精煉的語言概括。

明確:我們看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話(一個也字一句),若每一句話為一幅圖時,我們可命名為:滁人遊圖、太守宴圖、眾賓歡圖、太守醉圖。

2、 思考:這幾幅圖畫與“醉翁之意不在酒”有怎樣的聯繫呢?(提示:可以聯繫時代背景思考)

太守周圍的人情事物無一不讓他愉悦動情,駝背彎腰的龍鍾老人,天真活潑的少年兒童,絡繹不絕的遊人,一切都那麼有生氣有色澤。在他所治理的滁州這一方水土,可謂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快樂無比,太守自然也就樂得其醉了,他沉醉於這方山水之樂,也更沉醉與民同樂之中。

3、思考:在第四小節中,列出了四種“樂”,分別是山林之樂、禽鳥之樂、遊人之樂、太守之樂。 很顯然,文章着意表現的是“太守之樂”,結合全文來看,請你總結他的“樂”所包含的具體內容。

明確:太守的“樂”有目接山水之樂而樂,耳聽禽鳥之聲而樂,眼見滁州遊人之樂而樂。作為被貶至滁州的太守,作者娛情山水排遣內心的鬱悶,確也得到山水之樂,更主要的是在他所治理的滁州這一方水土,可謂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快樂無比,太守自然也就樂得其醉了,他沉醉於這方山水之樂,也更沉醉與民同樂之中,“與民同樂”是他的理想,這正是他在失意中仍堅守自己的理想之後所得到的心理慰藉。這種“樂”也許並不為別人全知曉,也不需要別人都知曉,而他自己卻願意自得其樂。

五、朗讀三、四小節,讀出作者自得其樂的那份愉悦。

六、總結文章結構,感悟文章構思的奇妙。

1、你認為文章中的那一句話有着提挈全篇的作用?並簡要分析。

明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這句話從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樂”字,而“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就是為了寫“樂”。 到全文結尾處,更用“醉能同其樂”一句將“醉”和“樂”統一起來,畫龍點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所以山林之樂、宴酣之樂,禽鳥之樂、遊人之樂最後都統一在太守之樂中,“樂”才是貫穿全文的主線。

2、太守一詞全文出現了九次,在醉翁亭得名時就有“太守自謂也”但太守謂誰,暫且不表,直到全篇結句在點出,這樣有何作用?

明確:使文章曲折有致,,收到收尾照應之效。

七、自由朗讀,選擇喜歡的段落背誦。

八、作業

1、翻譯並理解重點的句子作用。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3)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默寫文中描寫春夏秋冬景色的原句。

3、完成課後作業二。

板書設計:

醉 翁 亭 記

歐 陽 修

山水之樂:山水、朝暮、四時

遊人之樂

宴酣之樂

禽鳥之樂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以“樂”為主線,前後呼應把握文章結構,理解景物描寫作用,學習本文寫景與抒情自然結合的方法。

2、理解作者遊覽山水的樂趣及其與民同樂的情懷。

3、積累文言詞語,掌握一些常用實詞的詞義和重要虛詞的用法。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遊記散文。大量運用駢偶句,加強了韻律美;大量運用“也”“而”,加強了迴環詠歎的意味。這些都需在反覆朗讀中體會。

本文的結構很有特色,課文以抒情貫穿於記敍寫景之中。第1段寫亭之概況,第二層寫朝暮圖、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為主線貫穿起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在寫了太守觀賞四時不同之景“而樂亦無窮”,寫了太守之樂的一因,後又太守見到滁人遊山賞景,與眾賓客宴酣之樂眼前是一幅百姓歡悦和樂的圖景,而此乃太守之樂的另一因。(歐陽修在滁州寫的另一文《豐樂亭記》中有言:“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而這些內容最後都統攝在“太守之樂其樂”中。理解文章結構,把握作者思想情感是本文學習的重點。

作者的思想情感並沒有採取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寄託在敍事寫景之中,特別是描寫滁人之遊的內容,與文章上下文之間的關係,學生不易直接把握。所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是教學難點。

教材設想:

在熟讀課文,在學生掌握文言知識,疏通課文內容,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以問題切入,課堂學習主要以課文誦讀,問題討論,品味鑑賞,比較閲讀等形式,感受文章音韻美,把握文章結構,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懷。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因為他參與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推行“慶曆新政”。這次改革失敗,受貶謫的不止滕子京一個人,范仲淹本人在慶曆五年也被貶到鄧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也在同一年被貶謫到滁州。范仲淹在被貶謫鄧州的第二年,也就是慶曆六年,寫下了《岳陽樓記》,寄託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歐陽修也在滁州寫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記》。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本文,看看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抒發的是什麼樣的情懷呢?

二、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作者介紹: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學家。宋代文學革新運動的領導人物,被後世尊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詩詞、史傳等都有相當成就。

背景介紹:

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歐陽修曾參加了以范仲淹為首的改革派,推行“慶曆新政”,不久在政敵的打擊下,改革失敗,范仲淹等降調外任。歐陽修被貶為滁州知州。作為執政者的反對派,有很多政見要説,有滿腹的抑鬱不平要發泄。但現在只能從側面含而不露地表示。本文與作者同一時期寫的另一篇文章《豐樂亭記》是姊妹篇。

三、解題

“記”是古文中一種以記敍和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的體裁,多用來描寫作者的旅行見聞。它的取材範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土人情的詭異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記下一國的重大事件,並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類似的文章有:《岳陽樓記》、《小石潭記》、《桃花源記》等;類似的古文文體還有:“銘”(《陋室銘》)和“説”(《馬説》、《愛蓮説》)。

四、聽讀課文,掌握朗讀節奏

學生讀課文,讀通順,讀準節奏

教師出示重點讀音

滁(chu) 壑(he) 琅琊(langya) 潺(chan)釀(niang) 僧(seng) 輒(zhe)

霏(fei) 暝(ming) 朝(zhao)而往 傴僂(yu)(lv) 洌(lie) 蔌(su)

射者中(zhong) 弈(yi) 觥籌(gong) 翳(yi)

五、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疏通課文大意,不懂問題可以向老師或其他小組的同學提問。(教師可出示參考譯文作為學習輔助)。

六、完成下列資料練習。

1、解釋下列加點字

蔚然:茂盛的樣子。    翼然:(像鳥)張開翅膀的樣子。

頹然:精神不振的樣子。  雜然:錯雜的樣子。

傴僂提攜:駝背。     山餚野蔌:蔬菜。

2、一詞多義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靠近)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轉折連詞)

臨溪而漁(到)朝而往, 暮而歸(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詞,不必譯出)

泉香而酒洌(順接連詞)

雲歸而巖穴暝(聚攏) 山水之樂(樂趣,名詞)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回去)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以……為樂趣,動詞)

遊人去而禽鳥樂也(歡樂,形容詞)

七、再讀課文,注意體會“也”的不同語氣和“而”的輕重音;通過推究文理,梳理文脈,讀出詞、句、段間的邏輯停頓和邏輯重音,旨在讀得流暢。

教師在學生疏通文句的基礎上作朗讀提示:

第一段,“環滁皆山也──琅琊也──釀泉也──醉翁亭也──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謂也──自號曰醉翁也──在乎山水之間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中,前四個“也”表判斷;五、六、七個“也”表解釋;第八個“也”表肯定,語氣堅定,“也”的語調要較重;第九個“也”表肯定,但語氣較平穩。

第二段,這一段中“而”較多。關於“而”的讀法,凡錶轉折或遞進意味,都需重讀;凡連接詞與詞,有調節節奏作用的,則應輕讀。

第三段,四個“也”均表解釋語氣,六個“而”有的表修飾,如“雜然而前者”;有的表因果,如“溪深而魚肥”“泉香而酒冽”。這些句子均應輕讀。

第四段,一、二句“也”表陳述語氣,四、五句“也”表解釋。“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除第三個“而”表順接需輕讀外,其餘三個均應重讀。

八、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第二段。

2、訂正並複習課堂練習。

第二課時

一、 導入新課:人們經常把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與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兩篇名文相提並論,不僅因為它們同一時期,同樣偉大的文學家的作品,更主要都表達了兩位大家不同凡響的思想境界。在我們剛學的《岳陽樓記》中作者直抒情懷“先天下之憂而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而在本文中作者要表現怎樣的情懷呢?又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表達的呢?

二、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內容,探究文章的結構。

1、通過上堂課的學習,同學們對課文內容已有了瞭解,下面請同學概括各段的主要內容。

討論明確:

第一段:亭外的風光,亭名的由來,醉翁寄情山水的樂趣。

第二段:山間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

第三段:太守出遊所見的畫面——滁人遊,太守宴,賓客歡,太守醉。

第四段:太守醉遊歸來,自得其樂。

2、討論文章的內容間有怎樣的內在聯繫呢?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作者在寫醉翁亭之前先寫了周圍的景色,是按什麼順序寫的,與下文內容有怎樣的聯繫?

參考:從遠山落筆,立足於滁州,先是定點觀察環視,然後把焦點對準西南諸峯,點出瞭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動點觀察,景隨步移,山行六七裏,先聞水聲,後見泉水,最後峯迴路轉,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寫出了亭的環境,按照由遠而近的順序,寫完景過後層層設問,通過作亭者誰,名之者誰,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樣很自然地表現山間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2)山水美,自然有遊人的樂趣,人們的樂趣表現在哪些地方?

參考:滁人遊,前呼後應,扶老攜幼,自由自在,熱鬧非凡;太守宴,溪深魚肥,泉香酒冽,美味佳餚,應有盡有;眾賓歡,投壺下棋,觥籌交錯,説説笑笑,無拘無束。

作為太守,見此其樂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根據以上梳理,你認為文章結構有何特點?

參考:文章是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提挈全篇,而“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就是為了寫“樂”。一個“樂”字貫穿全文:山水樂——四時樂——宴酣樂——禽鳥樂——太守樂。

文章講究結構上的前呼後應:第一段提出太守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第三段描寫太守在宴席上“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文章一開頭,只雲醉翁,只説是太守自號,但太守是誰?並不點破,以下幾段也只反覆用太守作為稱代,共用了九個之多,直到最後一句才道出“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使讀者恍然大悟,原來是作者“夫子自道”。這都增加了本文結構上的妙趣。

三、結合以上分析,理解作者情懷。

1、作者結尾説“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那麼太守到底“樂”什麼呢?

討論後明確:怡情山水,更為滁州一帶的百姓安居樂業而樂。作者在這裏含蓄地抒發了自己複雜的情感,既包含娛情山水排遣鬱悶的歡樂,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績──政通人和的欣慰。

2、投影出示《豐樂亭記》,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懷。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閒。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早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遊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

明確:太守周圍的人情事物無一不讓他愉悦動情,美麗的琅琊風光,駝背彎腰的龍鍾老人,天真活潑的少年兒童,絡繹不絕的遊人,一切都那麼有生氣有色澤。在他所治理的滁州這一方水土,可謂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快樂無比,太守自然也就樂得其醉了,他沉醉於這方山水之樂,也更沉醉與民同樂之中。

正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一樣,“與民同樂”也是歐陽修的政治理想。雖然他遭貶謫,他以寄情山水來排解他內心深處的抑鬱,但他看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滁州得以實現,內心是感到欣慰的。這種深層次的快樂,不是別人都能夠理解的,而他也樂得自得其樂。

四、賞讀課文。

《醉翁亭記》是一篇極其優美的散文,秀麗多姿,富有詩情畫意。請大家就課文景物描寫的內容,重點誦讀,併發揮想象,用優美的語言為我們推薦一下。

示例1: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筆下,醉翁亭的遠近左右是一張山水畫。“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風光秀奇,迤邐連綿,蒼翠欲滴,一泉環繞而過。林深路曲,泉流彎旋,有亭踞臨泉上。山與泉相依,泉與亭相襯,構置成詩一般的優美境界。

五、佈置作業:

1、按要求默寫。

① 文中描寫醉翁亭的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文中寫山間四時景色的文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文中點明“醉翁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文中描繪太平祥和的百姓遊樂圖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閲讀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 解釋下列句中加線的詞。

① 已而夕陽在山 已而:___________

② 太守謂誰 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各句中的“其”,跟“醉能同其樂”中的“其”字意義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

A.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B. 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

C. 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D. 其隙也,則施施而行

(3). 與“遊人去而禽鳥樂也”中的“而”作用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

A. 朝而往,暮而歸 B. 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C. 佳木秀而繁陰 D. 日出而林霏開

(4) 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分別用一句話寫出“禽鳥” “人” “太守”之“樂”的具體內容。

禽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從課文的主題的內容,意藴,表達的方式等方面比較《醉翁亭記》和《岳陽樓記》。

參考答案:1. ① 翼然臨於泉上

②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

③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④ 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

附參考答案

1、略2、(1) ①不久(或:繼而) ②是(或:為) (2). C(代詞,他們)

(3) D(表承接。選項A中的“而”表修飾,選項B中的“而”錶轉折,選項C中的“而”表並列)

(4)喝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酒醒時能用文章來記述這樂事的人,是太守。

(5) 禽鳥:山林之樂 人:從太守遊之樂 太守:山水之樂;勤政為文之樂;

3、滁人、賓客之樂《醉》文表述主題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與民同樂”的濟民之情隱含在描寫敍述之中,沒有一語道破,而是在醉中寫樂,在樂中寫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千古名句。而《嶽》文表達主題的方式是直抒胸臆。範公在比較了“遷客騷人”的仕途進退的悲喜之情後,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磊落胸懷,並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為己任的高風亮節。這精警之句振聾發聵,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奮進。從這一點來説,範公明顯高出醉翁一籌,也是醉翁難以企及的。

板書設計:

醉翁亭記

歐陽修

山水之景 醉翁亭 山水之樂

朝暮之景 四時之景 山水之樂

滁人遊 太守宴 賓客歡 太守醉 與民同樂

山林之樂 禽鳥之樂 人之樂

太守之樂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3

教材分析及教學構想

《醉翁亭記》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貫徹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就是為了寫“樂”。因此在課堂上要牢牢抓住“樂”這條主線,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是如何圍繞它層層展開記敍的脈絡。抓住了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也就能順利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本文采用了敍事與寫景、抒情相結合的寫法。同時要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個人被貶的經歷,體會本文抒發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鬱的複雜感情。

本文語言有很大的特色。駢散相間,要反覆朗讀,直至背誦全文。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文章結構,把握中心,掌握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法,積累名言和議論文素材,熟讀成誦。

2.學會將寫景、敍事、抒情相結合的寫法;提高語言鑑賞能力。

3.體會作者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情懷。

過程與方法

1、藉助工具書和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2、抓住“醉”與“樂”的關係,把握文章主旨。

3、反覆誦讀,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文章寫景抒情的作用,背誦全文,掌握名句。

難點:理解本文從“樂”和“醉”所抒發的政治理想。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剛剛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范仲淹在被貶謫鄧州的第二年,也就是慶曆六年,寫下了《岳陽樓記》,寄託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想;,歐陽修參與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同一年也被貶在滁州寫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記》。。

二、簡介作者

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荻稈畫地教他識字讀書。後來他考取進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參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樣。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範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的權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醉翁亭記>就是他被貶到滁州(今安徽滁縣)當太守時寫的。

三、初步感知文章

1.教師範讀(或播放課文朗讀錄音)。要求學生:聽清字音,必要時在書上注音。

2.學生試讀課文。

3.學生互讀課文。

方法:二人小組,一人讀一人聽,糾正讀音錯誤;各讀一遍。

4、請四位學生,每人讀一段。集體糾正讀音。

(從正音入手,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要讀得流暢,重音、停頓、速度、節奏得當。)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讀全文。

要求先不看課文註解,把不懂的字、詞、句標出。然後對照註解再讀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記號。還可查古漢語詞典,自己解決問題。

(教師在巡視中發觀較普遍的問題作篩選,尋求教學的針砷窪。)

2.集體解決疑難。

方法:教師對在巡視中發現的較普遍的問題進行點撥或給予解答。

3.學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課文的意思用白話説一遍,要讀出聲。

五、再讀課文,分析討論

要求:各自放聲讀。注意找出表達全文主旨的—個字,畫出來。

全文是圍繞哪個字展開的?

明確:樂。

1.全文寫了哪幾方面的樂?

明確:山水之樂、宴酣之樂、滁人之樂。

2.請同學們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這幾種樂趣。

3.這幾種樂中有沒有太守之樂在裏邊?

明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滁人遊”寫得有聲有色——有歌聲和呼應聲,有負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興高采烈出遊,是因為生活安定富足,而這又跟太守勵精圖治有關。太守為此而樂,也為能與民同樂而樂。這是他的政治理想。

六、課內小結。

文中描寫滁州山間的美景以及他和老百姓一起遊樂的情景,展現了一幅“與民同樂”的圖畫。

板書設計:

醉翁亭記

歐陽修

山水之樂  引出

脈絡 樂

歸結 “醉能同其樂”(主旨)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4

一、基本情況分析:

九年級5、6共有110個學生,兩個班差距較大。六班秩序較好,學習認真,但潛力較小。五班落後面廣,課堂紀律較差,學生缺乏學習得動力,授課極為困難。少部分學生在語文的學習目的性上不夠明確,態度不是很端正,認為語文的學習可有可無,考試時成績拉不出什麼差距,因而不重視語文的學習。有一半左右的學生通過教師近兩年的語文自學能力教學的培養,他們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但總體來看,學生的語文成績不是很好,甚至還有考不及格的學生存在。優生的比例太小。

九年級由於學科的增加,學習任務的加重,壓力的加大,語文學科的教學時間就更少,除課堂時間外,學生基本上是不動語文的。

一、教材分析

新課程標準語文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繼續以語文與生活的聯繫為線索。全冊書分六個單元,包括五個現代文單元和一個文言文單元,它們構成了“學會讀書”系列,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並逐步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每個單元仍舊包括閲讀、綜合性學習和誦讀欣賞三部分。

二、教學目標分類

1、思想品德目標:語文教學中,讓學生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認識到自然是人類之友,並從自然界中得到感悟,發現自我,提升人格精神和審美能力;瞭解前輩讀書治學的經驗;瞭解古代文人的社會理想、憂樂觀、淡泊名利和與民同樂的思想。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

2、知識目標:瞭解一些應用文、會議記錄、總結;瞭解調查報告、實驗報告和説明書的寫法;瞭解一些修辭,如對偶、反覆、設問、反問的知識。

3、掌握和運用知識能力的目標:掌握一般寫景散文的寫作思路及構思方式;學習和運用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景物和變換角度表現景物的方法。學習不同的論述方法,並能模仿一定的論述方式。掌握簡單的文學評論的寫作方法。

三、教學設想

1、注意教學目標的整合性。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三個緯度的有機結合。

2、注意教學內容的開放性。要使語文由單一轉向綜合,由平面轉向立體,由封閉轉向開放,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拓展學生的視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注意教學方式的互動性。要實現由少民主、不平等、單向傳輸向師生的和諧、民主、平等、互動轉變。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

4、注意教學手段的多樣性。應引進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使學生從單一枯燥的學習中解脱出來,去領略課堂裏的精彩世界,增強語文課的吸引力,加速了學生的認知過程,促進了認知的深化。

5、注重教學評價的多元化。要改變以往一刀切的評價機制,實行全面的評價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教學措施

本學期時間緊,任務重,學生語文能力差異大,有必要研究現階段學生最缺什麼知識與能力,最需要提高哪些方面的語文素養,區分出主要差異與次要差異,有選擇、有重點地突破性地分層教學。這是我們有效開展本學期教學與複習工作的第1個前提條件。

1、選好、用好有關資料,追蹤會考考點趨向。

領悟了課標的內涵,鑽研了《考試説明》,明確了學生最需要突破的重點難點,僅僅是開展本學年教學與複習工作的前提,要真正做到有效教學,高效複習,還需要選好、用好資料,把握會考動態、追蹤會考考點趨向。資料的準備,是自己精心篩選,不用外面的資料。根據學生實際自己出一些資料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訓練。不搞提海戰術,下攔河網。

2、精心備課,上好課。

時間緊,任務重,必須得向課堂四十分鐘要質量。每一節課,老師必須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的,達到一個什麼樣的要求。並且要擇其重點進行教學,不能面面俱到。重點引導學生進行教讀課文的學習,自讀課文完全放手學生自己學習。

3、重視閲讀訓練。閲讀是考試的“半壁河山”,也是社會生活中常運用到的,最接近人們生活的語文知識。抓好閲讀訓練,一方面在講課時認真分析,多教給學生一些閲讀技巧,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閲讀方法,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多閲讀一些課外書籍,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學生要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課外自讀第學年不少於80萬字(其中文學名著2——3部),因此,要求學生多看一些有益的課外書,我決定把自己的一部分課外書籍拿來借給學生看,原來沒有開放過的學校圖書室,請求管理員開放,也要求學生跟其它老師藉着看。有條件的買一些來互相傳閲。總之,儘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多看一些課外書。看了課外文章要求學生做到三個方面:一是摘抄一些好的詞語和名言警句,注意歸類收集,如寫人的和寫物的分開,與四季的分開等等;二是體會文章的時代意義、作者思想感情,好的文章往往反映時代的精神,給人以積極向上的教育意義,文章是作者心靈世界的反映,從文章內容也可以分析出人物的精神世界。閲讀文章,一定要求學生能體會出這些內容;三是注意學習各篇的寫作技巧,好文章不但有好的思想內容,而且運用了較好的表達技巧,閲讀文章要求學生注意吸取這些好處,以便“遷移默化”到自己的文章中來。

4、加強寫作訓練。要加強寫作訓練,從三點入手:第一點是多觀察,多積累(多積累前面己談到)。多觀察就是要培養學生經常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第二點是要多感悟,文章往往是有感而發,感悟得深,才發得快,發得猛。第三點是多練。可按照自己的作文訓練系列進行一次全面的訓練,全面地儘可能地提升學生作文的質量。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5

劉長卿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劉長卿(709-約780),字文房,河間(今屬河北)人。天寶間登進士第,肅宗時為長洲(今屬江蘇)尉,攝海鹽令,因事下獄,貶為潘州南巴尉(今廣東電白)。後為轉運使判官、淮西轉運留後。被誣,貶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馬,遷隨州刺史,死於任上。世稱劉隨州,有《劉隨州集》。

劉長卿的詩多寫個人窮愁不遇,為大曆詩風主要代表,與錢起並稱“錢劉”。善寫五律以“五言長城”自負,宋範希文《對牀夜語》説“李杜之後,五言當學劉長卿、郎士元”。此詩作於詩人被貶經過長沙之時。

2.基本解讀

這首詩寫詩人經過長沙賈誼舊宅時的悲涼心情,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情懷。(主旨)

《長沙過賈誼宅》

劉長卿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第1聯感慨賈誼悲涼的命運

第2聯寫賈誼故宅蕭條冷落的景象。

第3聯以雙關手法寫出賈誼和自己多舛的命運。

第4聯詩人表面上是寫對賈誼命運的感慨,實際上是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語。

首聯“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感慨賈誼悲涼的命運。“謫宦”,貶官生涯。“棲遲”,如鳥兒那樣斂翅歇息。這裏比喻賈誼驚惶不安、佗傺[佗傺:tuóchì失意]失意的謫宦生涯。三年謫宦生涯,換來的只是“萬古”留悲,多麼悽楚沉重的遭遇!以一“悲”字,定下全篇憂鬱悽愴的基調,切合賈誼的一生,更能讓人聯想到劉長卿自己貶謫的悲苦命運。

頷聯“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寫賈誼故宅蕭條冷落的景象。“秋草”、“寒林”、“人去”、“日斜”,均是令人傷感的意象,渲染了賈誼宅的環境悽清。如此悽清的環境,詩人還要去“獨尋”,正是詩人與賈誼有共同悲苦命運而引發的共鳴。“寒林”和“日斜”,既是詩人眼前所見,也是賈誼當時的處境。“空見”,感慨如賈誼這樣治國賢才已再不可見,表達了詩人無可奈何的痛苦和悵惘心情。這兩句還化用了賈誼《鵩[fú]鳥賦》中的句子:“庚子日斜兮,鵩集餘舍”、“野鳥入室兮,主人將去”。賈誼在長沙時,看到古人認為不祥的鵩鳥,深感自己之不幸。

頸聯“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以雙關手法寫出賈誼和自己多舛[chuǎn差錯]的命運。“有道”的中興之主漢文帝尚不能重用才華橫溢的賈誼,那麼,昏聵無能的唐代宗,又怎能重用詩人自己呢?詩人被一貶再貶,沉淪落魂看起來也就是必然的了。這裏一語雙關,將暗諷的筆觸對準當今皇上,巧妙含蓄。接下來,詩人究竟不能自釋其然,面對逝者如斯的湘水,想到當年屈原在湘水失意自盡,屈原哪裏知道百年後賈誼會到湘水邊來憑弔他(賈誼寫有《吊屈原賦》);賈誼更想不到千年之後的劉長卿又會在蕭瑟的秋風中來憑弔他的舊宅。千載知音難覓,又有誰能聽到詩人呼告無處、痛苦難耐的心聲呢?

尾聯“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詩人表面上是寫對賈誼命運的感慨,實際上是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語。詩人在賈誼舊宅前久久徘徊,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風吹過,黃葉飄零。“君”既指賈誼,也指自己;“憐君”既是憐人,更是憐己。“何事”,為何,這是對昏庸統治者的質問,也是對自己與賈誼都被統治者不公正對待的控訴。

西漢的賈誼更想不到近千年後的劉長卿又會迎着蕭瑟的秋風來憑弔自己的遺址。後來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於地下來傾聽,當世更有誰能理解呢!詩人由衷地在尋求知音,那種抑鬱無訴、徒呼負負的心境,刻畫得如此動情,如此真切。

“憐君”,不僅是憐人,更是憐己。“何事到天涯”,可見二人原本不應該放逐到天涯。

(徒呼負負 【注釋】負負,非常慚愧的意思。【用法】比喻無能為力,只能愧歎。與「心有餘而力不足」意近。)

3.鑑賞要點

這首詩懷古傷今,表面上寫的是古人古事,實際上處處着眼於今人今事,字裏行間透着詩人自我的行蹤和心跡。

全詩景中寓情,情中見景,寄寓深刻,雙關見意。詩人在南巴時有詩《新年作》,與此詩意正相近:“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

關於賈誼其人其事,請參見《賈生》的相關介紹和分析。

4.相關資料

①極沉摯以澹緩出之,結乃深悲而反咎之也。讀此詩須得其言外自傷意,苟非遷客,何以低迴如此?(清喬億《大曆詩略》,清乾隆三十七年刻本)

②一是久謫似賈誼,二是傷心感賈誼,三是乘秋尋賈誼,四是空林無賈誼。“人去後”,輕輕縮卻數百年;“日斜時”,茫茫據此一頃刻也。(清金聖歎《金聖歎選批唐詩》,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③誼之遷謫,本因被讒,今云何事而來,含情不盡。(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6

【教學設想】

因《范進中舉》是長篇小説節選,學生要想較好地完成該課的學習目標,宜課外閲讀《儒林外史》全書,對該書的整體情況,包括所刻畫的人物,所選取的典型題材,反映的主題,主要的藝術手法有個大體的瞭解。學習本文時,着重從范進的語言、動作分析其性格,抓住范進中舉前後的不同遭遇及中舉後喜極而瘋的原因的討論分析,理解本文的主題及藝術特點。

【教學目標】

1、瞭解《儒林外史》的介紹。

2、欣賞小説的諷刺藝術。

3、瞭解封建科舉對知識分子的毒害。

【教學重點】

1、個性鮮明的人物語言與動作。

2、對比、誇張與直接寫實在諷刺小説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舊小説中的雅語與口語。

【教學媒體】

錄音機、投影儀。

【其他】

1、教師推薦《儒林外史》精彩片斷。

2、學生預習課文,分析人物形象。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介紹吳敬梓與《儒林外史》。

2、從范進中舉前後地位、經濟狀況變化把握科舉制度的罪惡,從周圍人的態度變化了解世態。

3、范進喜極而瘋片斷精讀。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

古代的科舉制度不但麻煩,而且森嚴,過了這一關,還不知道是否能過下一關,其考試內容多為八股文和試貼詩等。那時取得考試資格的童試令人神往,正考的鄉試、會試、殿試令人生畏,八股文和試貼詩等令人膽寒。但是,讀書又是步入官場、獲得特權的最好途經,許多人靠此一步登天,因而它具有極大的魔力,令許多人趨之若鶩。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代科舉考試種的大喜大悲的人物──范進。(板書課題)介紹相關背景,掃除閲讀障礙。

二、明確目標

1、介紹吳敬梓與《儒林外史》。

2、從范進中舉前後地位、經濟狀況變化把握科舉制度的罪惡,從周圍人的態度變化了解世態。

3、范進喜極而瘋片斷精讀。明確學習目標。三、整體感知

1、學生簡介作家、作品,教師相機補充。

吳敬梓,出身於一個世代書香門第,早年也曾熱衷功名,便考場屢屢失意,同時在家境由富到貧的變化中,他也飽嘗世態炎涼,這些使他對現實,尤其對科舉制度有了較清醒的認識,促使他寫下了長達三十萬字的章回體諷刺小説《儒林外史》。

“儒林”指讀書人這一階層。《儒林外史》全書正是以封建知識分子為主要對象,描寫他們的生活和精神狀態。書中人物,大都有當時真人真事為影,全書故事沒有一個主幹,但有一個貫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對封建科舉、封建禮教,諷刺因熱衷功名而造成的極端虛偽的社會風氣。作品塑造了許多典型人物,如周進、范進、馬二先生,嚴監生等等。在中國文學史上,尤其是諷刺小説中,這本書獲得很高評價。

2、聽課文範讀錄音,要求:

⑴讀準字音,體會語氣,語調的運用,注意文下注釋中一些舊小説中的詞語的解釋。

⑵圍繞“中舉”這一中心事件,按時間順序將選文分成“中舉前”和“中舉後”兩個部分。

檢查預習情況。

通讀課文,整體感知。四、范進形象分析

1、中舉前:

學生默讀第1、2兩段,思考:兩段有哪些地方能表現范進的社會地位與經濟狀況?在這種情形下,他仍偷偷參加鄉試,這説明了什麼?

明確:如“這十幾年,不知豬油也曾吃過兩三回”,“家裏已是餓了兩三天”幾句可見范進家境貧寒,而胡屠户對他的輕侮中可見他社會地位低下,面對屠户的訓罵,他竟然“唯唯連聲”。在這種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試,更表現出他對功名的熱衷。

2、中舉後:

⑴投影,放范進發瘋的畫面,學生讀第5段范進喜極而瘋片斷,給其劃分層次,並分析這裏有哪些文句的反覆,這種反覆説明了什麼。

明確:范進喜極而瘋的過程可以分為四個層次:昏厥──瘋跑──跌倒──瘋走上集。這裏拍手的動作、笑的表情多次重複,“我中了”一句話反覆出現。拍手、笑印證了他是因喜而瘋,“我中了”體現他念念不忘的是科舉,一旦中舉,喜極而瘋,這一情節的設置,充分表現了范進的利慾薰心,從而揭示了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

⑵學生讀第5至12段,思考:范進中舉之後地位、經濟狀況發生哪些變化?這説明了什麼?范進對胡屠户的態度有何變化?又説明了什麼?

明確:中舉之後,范進地位馬上提高,這從周圍眾鄰居的稱呼“範老爺”,胡屠户的言行,張靜齋上門幾件事都可看出。而張靜齋送錢送房子,可見范進經濟狀況與以前不可同日而語,更預示他從此將走上富貴之路。他對胡屠户的稱由“岳父”轉為“老爹”,可見他性格中有虛偽的一面。

從中舉之後看,范進已開始成為封建社會的新貴,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貴,但他也馬上表現出虛偽、世故的性格,對胡屠户態度變化,與張靜齋稱兄道弟,這就表現他已被科舉制度所腐蝕,所同化。

3、學生完成課後練習二、課後練習五第2小題。分析人物形象,體會文章的內涵。五、總結、擴展

本課對於范進形象的分析是一個重點內容,通過分析,我們重要的是明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孔乙己沒有進學、潦倒一生,范進進了學又如何?不過變為統治階級的走卒而已,不同的命運、相同的主題。課外拓展。六、佈置作業

1、朗讀課文對胡屠户描寫部分,體會人物性格。

2、課外閲讀《儒林外史》第四、五、十三至十五回。

〖板書設計〗

19、范進中舉(吳敬梓)

前醉心功名甘受屈辱

范進中舉經濟狀況、社會地位的巨大變化

後虛偽世故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胡屠户形象分析。

2、對比、誇張、寫實的諷刺手法。

3、《儒林外史》精彩片斷閲讀。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胡屠户形象分析。

2、對比、誇張、寫實的諷刺手法。

3、《儒林外史》精彩片斷閲讀。明確學習目標。

二、分析胡屠户的形象

1、本文主要用丁哪幾種形式?結合胡屠户形象分析逐一進行説明。

明確:主要用了對比、誇張和直接寫實三種。

⑴對比:胡屠户對范進的前後態度變化。

對范進的稱呼“現世寶”──“賢婿老爺”。

對范進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才學又高,品貌又好’賀禮:“一副大腸和一瓶酒”──“七八斤肉,四五千錢”。

動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連斟兩碗酒喝了,壯一壯膽”,“那手早顫起來”,“幹恩萬謝,低着頭,笑迷迷的去了”。

通過對比,表現出胡屠户欺貧愛富、趨炎附勢的市儈性格。

⑵誇張:

胡屠户打了范進之後,“那隻手隱隱的疼將起來;自己看時,把個巴掌仰着,再也彎不過來。”眾人回家時,“屠户見女婿衣裳後襟滾皺了許多,一路低着頭替他扯了幾十回。”

這種細節上的誇張,用漫畫式的筆法顯示出胡屠户對范進畏懼、巴結的情態。

⑶直接寫實:

學生完成課後練習五第1小題。

這裏胡屠户的動作“攥”、“舒”、“縮”、“揣”及“緊緊”、“連忙”兩個詞活畫出他那副貪財虛偽的小人相。

2、小結:

通過對比、誇張、寫實的手法,胡屠户的性格躍然紙上:這是一個趨炎附勢的市儈形象,他欺貧愛富、貪財虛偽、庸俗自私。

3、學生討論文中對其他人物的諷刺描寫,如用誇張的手法描寫范進喜極而瘋的情狀。

4、學生完成課後練習三。以胡屠户為例,分析本文的諷刺藝術。

瞭解諷刺有多種表現形式:如對比、誇張、反語以及直接寫實等。三、總結、擴展

1、總結:

本文通過一箇中舉的人,圍繞“中舉”這一事件,描寫各色人等的種.種醜態,從而揭露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揭露當時社會中趨炎附勢的世態。作者用了對比、誇張、直接寫實的手法對這些人物進行描寫、諷刺,大大加強了文章的批判性。

比較閲讀是一種有效的閲讀方式。作為比較的雙方應具有可比性,即有共性與個性。我們可以將范進與孔乙己進行,還可進行丁舉人與張靜齋的比較,胡屠户與張靜齋的比較。這些比較都有利於深入地把握人物性格。

2、擴展:

下面進行《儒林外史》精彩片斷的閲讀討論。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組找一個帶有明顯諷刺的片斷進行閲讀,然後集中討論。

示例1:第四回寫到范進到知縣湯奉處打秋風,當知縣看到范進因守制而不用銀鑲杯箸,不用象箸時,很擔心他不用葷酒,正在此時,卻見范進“在燕窩碗裏揀了一個大蝦元子送在嘴裏”,這才放心。一句“大蝦元子”的描述將范進虛偽的性格暴露無遺,同時也表現出封建禮教的虛偽性。

示例2:第五回寫到嚴監生臨死前伸出兩個指頭,眾人都不得要領,其妾趙氏猜出他的心事“燈盞裏點的是兩莖燈草,恐費了油”,挑掉一莖之後,嚴監生“點一點頭,把手垂下,登時就沒了氣”。這兩個指頭使嚴監生與葛朗台一樣,成為世界文學畫廊中著名的吝嗇鬼形象之一。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閲讀。四、佈置作業

比較《范進中舉》與《變色龍》的諷刺藝術。

參考答案:《變色龍》的諷刺寫法主要是對比與直接寫實。它的直接寫實就是奧楚蔑洛夫的每一次言行,其中還藉助於道具──軍大衣,來增強諷刺的效果。而它的對比並非簡單的前後對比,而是奧楚蔑洛夫的五次變臉,每一次都與前一次形成對比。進一步體會諷刺藝術的運用。

〖板書設計〗

19、范進中舉(吳敬梓)

范進中舉前:現世寶、尖嘴猴腮、啐

對比胡屠户

范進中舉後:賢婿老爺、品貌好、千恩萬謝

(趨炎附勢、貪財庸俗的市儈)

誇張低着頭替他扯了幾十回

寫實動作描寫、語言描寫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掌握本文生字詞。

2、掌握閲讀小説的方法,理清本文敍事線索和故事情節。

3、賞析景物描寫的作用

自學指導一:比快速默讀課文

自學指導二:比精彩回答問題。

1、説説本文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又是以什麼為線索來組織故事情節?

小説以時間為序,以“我”在故鄉的見聞感受為線索,

2、梳理情節結構,講講每部分寫了什麼具體內容?

依據這個線索可以分為“回故鄉 ——在故鄉——離故鄉”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5)描寫了故鄉的蕭條景象和“我”見到故鄉的複雜心情,並交代了“我”回故鄉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寫“我”回故鄉的見聞與感受。

第三部分(78——88)寫“我” 離開故鄉時種.種感觸和矛盾心情。

3、如果用一個字概括課文的內容,應用哪個字較為恰當?請簡單説説理由。

自學指導三:比精彩回答問題。

1、故鄉的環境在變,何以見得,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來?時隔多年,重回故鄉,你能想像“我”漸近故鄉時的心情是如何的嗎?

先用一個感歎句“阿!”再用一個否定的疑問句。這樣寫是因為故鄉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產生懷疑,但又的確是“我”的故鄉。對懷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複雜思緒,沉重的心情,為下文作鋪墊。在文章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2、第2段運用了什麼描寫?能體會其作用嗎?

天氣陰晦、冷風嗚嗚的響、蒼黃的天、蕭索的荒村。寫出衰敗荒涼的農村景象,襯托“我”悲涼的心情。

3、見到故鄉時,我的感受是怎樣的?用文中的話來回答,説説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本沒有什麼好心緒。

眼前蕭索的景象與“我”記憶中的故鄉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涼,只得自我安慰,實則流露出一種憂憤之情。

4、第四段説“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説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我”真的記不起了嗎?在什麼地方寫有?找出來後説説“我”記憶中的故鄉是怎樣的?美在哪時?這也是一段景物描寫,又有何作用呢?

第12段 少年閨土月夜刺猹圖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把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和景物等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

2、掌握課文運用對比來表現主題的寫作手法。

自學指導一:比精彩回答問題。

1、你怎麼看記憶中的少年閏土?

2、時過二十年,少年閏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什麼原因使閏土前後判若兩人?

小結:表層原因:多子饑荒苛税兵匪官紳

深層原因: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封建帝制,可是由於它的不徹底性,封建主義仍然壓迫着勞苦大眾,還有帝國主義也在入侵中國,加上眾多的苛捐雜税,造成了農村經濟衰敗,農民生活的貧困,封建傳統觀念(即禮教、等級觀念)毒害,使閏土發生了鉅變。

3、生活在城鎮的楊二嫂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她為什麼也發生這麼大的變化?説説作者塑造楊二嫂這一形象的作用是什麼?

農村經濟衰敗、生活的貧困讓她養成了小市民勢利貪婪(或:市儈)的惡習。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造成的禍害已經波及城鎮。

4、 小説怎樣刻劃楊二嫂形象的?與描寫閏土的方法有何異同?

同:都通過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的描寫來表現人物;都寫出了人物的前後變化。

異:寫閏土是先回憶,再眼前,因為少年閏土的美好形象已經在“我”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寫楊二嫂則是先聞其聲,再見其人。這更符合楊二嫂尖利、潑辣的性格。

自學指導二:比精彩回答問題。

一、結合以下問題,分析“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1、“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這是為什麼?

因為“我”對故鄉的現實(即人與事)感到失望,故鄉沒有給“我”留下好印象。

2、“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中的“高牆”指什麼?

指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下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淡隔膜。

3 、文中點出哪三種舊的生活態度?文中説“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麼樣的生活?

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4、(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為什麼“害怕”? (2)為什麼説“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1)因為“我”的願望是普天下的人都過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願望能否實現是未知數,“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實現,自然便害怕起來。

(2)閏土的願望只是希望眼前能過上幸福生活,所以説“切近”,我的願望是普天下的人都過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願望能否實現還是未知數,所以茫遠。

5、課文再次出現海邊奇異的圖畫,表現了什麼?

海邊奇異的圖畫是“我”對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6、“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有什麼深刻含義?

“我”是小説中又一個重要人物。小説中的“我”並不等於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個人物。結合以上問題説説“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二十多年前遠離故鄉,過着辛苦輾轉的生活。回到故鄉,看到故鄉的衰敗蕭索,看到故鄉人的生活窮困悲苦,看到故鄉人純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而失望。但“我”並不絕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鄉,“我”希望故鄉人過上新的生活。所以説“我”不是消沉的知識分子,而是一個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具有民主進步思想傾向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形象。

關於主題: 小説以“我”回故鄉的見聞與感受為線索,通過對比手法的運用,表現閏土和楊二嫂在二十多年裏發生的巨大變化,描繪了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悲慘景象,揭示廣大農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社會生活的強烈願望。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8

1.梳理故事情節,把握文本人物形象,學習設置矛盾衝突刻畫人物的方法。

2.瞭解作品雙線敍事線索的結構藝術。

3.感受文本“白話”語言特徵,簡要了解《水滸傳》在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地位。

4.感受中國古典小説的豐富底藴,培養閲讀古典小説的興趣,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

第1課時

一、導入新課

北宋年間,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荒涼之地黃泥岡,發生了一起震驚全國的重特大搶劫詐騙事件。當時北京大名府樑中書為了給遠在首都東京的岳父大人蔡太師送生日禮物,派楊志帶領一批訓練有素的“特警”護送十萬生辰綱,結果卻被以晁蓋、吳用等為首的一批犯罪分子中途劫走!

然而,令人驚奇的是,八九百年過去了,人們不僅不痛恨這夥“詐騙搶劫團伙”,反而對他們十分崇拜,津津樂道,尊稱他們為英雄!這是為什麼呢?欲知曉答案,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智取生辰綱》一文。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瞭解作者與作品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説家,本名彥端,今江蘇興化人。博古通今,才氣橫溢,舉凡羣經諸子,辭章詩歌,天文、地理、醫卜、星象等,一切技術無不精通,35歲曾中進士,後棄官歸裏,蒐集整理關於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閉門著述,最終寫成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

關於《水滸傳》的作者是否只是施耐庵一人,學界尚有爭議。明嘉靖時人高儒的《百川書志》雲:“《忠義水滸傳》一百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因此,也有人認為《水滸傳》為施耐庵與羅貫中的合著。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在中國文學史上有着極高的地位,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全過程的長篇小説。全書前半部寫“官逼民反”,好漢林沖、魯智深等一個個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後,寫了幾場反土豪、打官軍的戰爭;後半部寫宋江被招安,攻遼,打方臘,最後以悲劇結局。小説真實地描寫了起義鬥爭的發展過程:從個人發展到集體反抗,從分散鬥爭到有組織的鬥爭,以及起義失敗的結局。

目標導學二:梳理情節,整體感知

1.快速瀏覽課文,大體把握故事內容,並在瀏覽的過程中思考以下問題。文題中的“生辰綱”是什麼東西?“智取”的人是誰?為何稱作是“智取”?

明確:生辰綱是為太師蔡京祝壽而進獻的大批財物,都是搜刮百姓血汗錢的不義之財;智取的人是晁蓋、吳用等八條好漢;因取生辰綱的過程中巧用計謀,故稱智取。

2.梳理情節,給文章劃分結構。

明確:按小説故事情節發展,可將文章分為六部分:

第一部分:故事發生(開頭至“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楊志押送生辰綱。

第二部分:故事發展(“楊志卻待再要回言”至“唱道:……樓上王孫把扇搖”)七雄販棗蒙楊志。

第三部分:故事進一步發展(“那漢子口裏唱着”至“也這般囉唣”)白勝設計誘官軍。

第四部分:高潮(“那對過眾軍漢見了”至“自下岡子去了”)楊志無奈買白酒。

第五部分:結局(“只見那七個販棗子的客人”至“掙不動,説不的”)楊志誤失生辰綱。

第六部分:尾聲(最後一段)吳用智取生辰綱。

概括性梳理,可將全文劃分為兩部分。

前一部分:寫楊志與老都管、虞候及眾軍士的矛盾。楊志為了應付不測處處小心,事事留意。行路策略由趁涼行路至“人家漸少,行客又稀”的山路地帶的天熱行路。期間對下屬不講究方式方法,“輕則痛罵,重則藤條便打”,軍漢們“雨汗通流”,苦不堪言,怨聲載道。與兵士、老督管、虞候的矛盾層層升級。

第二部分:該部分為全文的高潮,寫楊志、晁蓋等人的智取生辰綱。吳用利用酷熱難耐的天氣以及楊志一行口渴的現狀,於是設計在酒中下蒙汗藥,通過多種手段誘使楊志放鬆警惕,進而中計飲酒失了生辰綱。

目標導學三:探究文本雙線結構藝術

1.由前面對文本內容的概括性把握,請説説本文的結構線索是什麼。

明確:楊志押運生辰綱。上路——中計——失綱。

2.但是除此之外,還有一條線索也穿插其中,結合題目,説説這條線索是什麼。

明確:晁吳智取生辰綱。定計——施計——劫綱。

【學法指導】

雙線結構是記敍類文章中常見的一種組合形式,同時存在和發展的兩條線索便於拓展作品的廣度和深度,更好地表現豐富而複雜的社會生活。

探究:為什麼本文會同時擁有兩條線索?請説説這兩條線索之間的關係及如此安排的理由。

明確:文本所採用的是最常見的“包容式”雙線結構。故事的發展以一條線索為明線,另一條包容在其中的為暗線。楊志押運生辰綱的全過程便是本文的明線,明線中特別突出了楊志的小心謹慎,楊志與軍漢的矛盾,以及失綱的全過程,明線構成文章的整體脈絡。對晁蓋、吳用等人的行動則採取暗線寫法,讓讀者猜不透,造成懸念,直到最後由暗線轉到明線,讀者才恍然大悟。這就使故事更加曲折,更能引人入勝,從而增強藝術效果。

三、板書設計

第2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上一課時,我們大致梳理了故事情節,明確了本文行文的兩條線索,一條是楊志失綱的明線,一條晁蓋、吳用等人設計取綱的暗線,那麼到底雙方是怎樣的人才導致了這個結果呢?雙方的鬥智又如何體現?讓我們進入今天的課文學習。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精讀文段,分析吳用之智

探究:仔細閲讀智取生辰綱部分,説説晁蓋、吳用等人劫取生辰綱,其“智”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明確:一、智用天時。

楊志押送生辰綱正趕上酷熱的季節,“正是六月初四日時節,天氣未及晌午,一輪紅日當天,沒半點雲彩,其日十分大熱”,天氣的特徵已得到極其鮮明的表現。所以軍漢們一見到迎面的土岡子,便“都去鬆陰樹下睡倒了”。暑熱加上一路疲憊使楊志的隨從幾乎沒有還擊之力。而晁蓋、吳用等人卻早已等候在此,以逸待勞,可以説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二、智用地利。

晁蓋等人選擇了山岡和樹林作為劫取生辰綱的最佳地點,自然有其中的原因。黃泥岡可以作為掩護,松林既可引誘急欲避暑歇息的楊志一行人進入,又可模糊敵人的視線,使他們看不清松林內的真切情況。小説中“只見對面松林裏影着一個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説明問題。這前兩“智”充分説明晁蓋、吳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調查研究了楊志一行人的行進時間、速度和路線。他們斷定在近正午時分,楊志一行人將抵達黃泥岡,而且軍漢們將急於進入松林避暑歇息。晁蓋、吳用等人為楊志一行人畫好了他們情願也好,不情願也好都將進入的“伏擊圈”。

三、智用矛盾。

同樣通過仔細地觀察和分析,晁蓋等人發現了楊志一行人內部的矛盾並且利用了這一矛盾。楊志擔心生辰綱出事,推遲每天動身時間,讓軍漢們擔着百餘斤擔子在烈日下行走,還時常用藤條鞭打他們,唯恐在休息時會發生意外,軍漢們早已怒忿在胸。虞候、老都管同樣對楊志有強烈不滿,楊志一行內部矛盾已經激化,這就註定在松林中休息,無人再去理會楊志的打罵。矛盾致使內部分裂,給了晁蓋等人可乘之機。此智更能説明晁蓋等人運用一、二兩智的高明、得當,此智亦與前兩智密切相關。

四、智用計謀。

前面所有“智”的最終實現靠的就是“半瓢酒”。在雙方眾目睽睽之下,晁蓋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楊志等人喝的是藥酒,劉唐與白勝的表演天衣無縫,楊志等人在“倒也”聲中眼睜睜地看着生辰綱被劫持而去就是動彈不得,不能不説是吳用的計謀用到了家。

目標導學二:分析人物形象與環境,探究楊志“失綱”原因

1.文中用了大量的筆墨來刻畫楊志這一人物,結合文中關於楊志的言行,説説他具有怎樣的性格特徵,這與他丟失生辰綱有怎樣的關係。

明確:(1)對路途的兇險有着清醒的認識,根據不同的地形,更改行路的時間。開始是趁涼行路,後來到了“人家漸少,行客又稀”的山路地帶,為安全起見,改為“辰牌起身,申時便歇”,天正熱時趕路,而且不允許大家在黃泥岡的松林裏休息。為防止遭劫,兵士要買酒喝,他又千方百計阻攔。這都充分體現了楊志的精明、小心謹慎的性格特徵。(2)楊志對待下屬,“輕則痛罵,重則藤條便打”,軍漢們“雨汗通流”,苦不堪言,怨聲載道。這又體現了楊志粗暴蠻橫、剛愎自用的性格特徵。

楊志的精明謹慎原本不應該產生“失綱”的結果,但是正是因為這份謹慎,才促使他將他的粗暴蠻橫、剛愎自用發揮到了極點,以至於內部失和,最後軍漢們非要在黃泥岡停住,並買酒中計,從而導致了他的“失綱”。

2.對自然環境的詳細描寫,也是本文的一大藝術特色。請你結合文本説説,作者是如何描寫環境的,這樣描寫起到了何種效果。

明確:主要表現為對天氣炎熱的描寫。從楊志一夥開始上路起,到楊志自己也喝酒解渴止,作品好幾處着力寫天氣,寫太陽,寫樹林。直接寫“熱”的近二十處之多,通過寫“涼”來間接寫“熱”的也不下十餘處。而且寫“熱”又是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反覆描述,不斷點染的:有的通過作者的介紹來寫,有的通過八條好漢之口來寫,有的通過楊志或虞候、老都管之口來寫,更多的是通過軍漢的語言和行動來寫。這種對典型環境的描繪,不僅能烘托氣氛,有助於刻畫人物性格,同時能推動故事情節的開展,也就是説天熱成為矛盾衝突發生、發展、激化的重要客觀原因之一。例如軍漢們挑着重擔走不動,一再要求楊志趁早涼行路,遇到樹林就要歇涼,看到賣酒就急於要買來解渴,最後連楊志也禁不住喝了半瓢,無一不是由於天氣酷熱引起的。從另一方面看,如前所述,吳用的巧計之所以能在黃泥岡松林裏得以實現,就天時而言,也正是得力於天氣炎熱。所以作品對天氣炎熱的着意描寫完全是為“智取”服務的。

目標導學三:感受文本“白話”語言特徵,深刻理解《水滸傳》地位

探究:《水滸傳》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它為何著名?有人説,因為它是白話語體成熟的標誌;有人説,它創造出了一部英雄傳奇;還有人説,僅以它高超的塑造人物形象手法就擔得起名著二字了。同學們,請就本文所得,説説你們的意見。

明確:白話語體成熟的標誌。本文中諸多文句,與現在的白話無異,如“眾軍人看那天時,四下裏無半點雲彩,其時那熱不可當”;或夾雜着一些方言詞,如“這畜生不嘔死俺,只是打便了”中的“嘔”字,這都標誌了白話語體的熟練運用。而本小説的意義卻在於,它以白話語體成熟的標誌傳世,可謂開闢古今。

人物形象鮮明的英雄傳奇。文中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楊志粗暴蠻橫卻又謹慎的雙面形象,吳用、晁蓋的機智形象,無一不讓人印象深刻。《水滸傳》作為一部英雄傳奇小説的典範,就在於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超倫絕羣而又神態各異的英雄形象。

拓展:《水滸傳》能列入四大名著之一不無其道理,但窺一斑還未必見得全豹,請同學們課後蒐集《水滸傳》相關素材,閲讀《水滸傳》相關選段乃至全書,更加深刻地體會中國古典白話小説的魅力。

【教學提示】

課外閲讀素材見光盤,可複印給學生使用。

三、課後小結

《智取生辰綱》故事情節波瀾迭起,扣人心絃,人物刻畫細膩入微,形象生動,環境描寫逼真簡練,恰到好處。它是以晁蓋、吳用為核心的好漢羣體第一次向貪官“出手”,與“官家”衝突,是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前奏。生辰綱被奪對於楊志而言也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從此落草為寇,最終歸梁山。

可取之處

知識點覆蓋全面,有利於深化學生對中國古典白話小説的認識。

不足之處

文中所體現的智取情節,在現代來看屬於違法行為,是極不可取之行為,因此,需要向學生闡述大量背景知識。由於受教學課時限制,此部分尚不完善。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9

九年級的教學是學校的生命線,是檢驗學校整體教學質量和能否提高人氣的最重要時期。如何使學生在國中階段的最後一年學有所獲,在會考考場上交一份令學生、家長滿意的答卷,這是擺在每一位九年級教師面前的不可迴避的課題。為此,新學期伊始,認真地思索和總結了自己以往的語文教學的得與失,借鑑其他老師的成功經驗和先進做法,特制定九年級上學期語文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新課程標準為方針,以學校整體工作規劃為指導,以深化語文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為重點,不斷總結完善,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和聽説讀寫能力,爭取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會考兩方面取得較好成績。

二、現狀分析

1.時間方面:九年級教學時間短,各門功課都將陸續進入總複習階段。從多年經驗看,學生用於理科學習的時間明顯會超過文科,尤其是語文學科往往會被學生輕視。

2.學生方面:語文積累貧乏,語文視野狹窄,語文基本知識零碎或一知半解。思想膚淺,思維單一,缺少靈活性和深刻性。閲讀理解能力、文字組織和表達能力、寫作能力不強。語文習慣較差,讀書缺乏耐心,做題不夠細心,書寫缺少規範。語文學習態度不正確,認為憑自己現有的知識水平即可應付。

3.自身方面: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仍然不肯放棄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霸主地位,牢牢掌握着課堂教學的話語權,給學生自主學習、思考和活動的空間很小。課內忽視對課文的深入解讀,課外無效資料和信息充塞,做大量練習,搞大運動量訓練,看似重視了實踐,其實是捨本逐末。沒有九年級教學的實際工作經驗,思想上有畏難情緒,家長和學校的期望值不斷提高,給自己帶來較大壓力。語文學習,需要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怎樣在較短時間內讓每一位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取得較大突破,尚需進一步的探索。

三、措施和設想

總體要求是:宏觀上要活,微觀上要實。教學的重點準備放在閲讀和寫作兩個方面。

宏觀上要活,是要始終把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作為宗旨,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着眼點,強調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實踐性。微觀上要實,就是在具體的每一堂語文課上,要創造條件讓學生認真安心讀書,積極創設情景讓學生深入研究問題,精選各類練習讓學生進行紮實有效的基礎訓練。

閲讀教學的重點:

1.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從而進一步培養他們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

2.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語法和修辭等語文知識,採用隨文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有深刻的感性印象。

3.培養學生廣泛和濃厚的閲讀興趣,做到“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讓學生自己感覺到閲讀是蒐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

寫作教學的重點:

1.培養學生對閲讀內容和生活現象進行獨立思考,發現藴涵其中的意義;能從自己的學習、生活實際出發,隨時寫下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見解,書寫自己的感情;能根據自己的水平和生活積累展開想象,表達自己對學習和生活的思考和對未來的憧憬;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和積累語言材料、生活材料的習慣。

2.在寫讀書筆記的基礎上寫出對所讀作品的感受或評論,做到有觀點、有分析、有依據,並逐漸形成自己的見解。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讀準字音,記清字形,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2.結合本文的寫作背景,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意。

3.瞭解駁論文的有關知識。

能力目標

1.理清文章的思路,體會本文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特點。

2.揣摩品味語句,體會潑辣、犀利、有力,諷刺意味強,感情色彩濃的語言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體會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駁論方法。

2.理解重點語句的深意。

突破方法:通過擬列提綱,理解文中“中國人”的所指範疇,繼而深入探究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駁論過程;通過“潛心涵泳,細品深味”這一環節,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語句的深意。

難點

1.體會魯迅雜文的語言魅力。

2.學習魯迅先生的愛國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突破方法:通過反覆閲讀、自主質疑、拓展閲讀,深入體會本文的語言魅力;通過語文活動“鮮花敬獻民族魂”,學習魯迅先生的愛國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通過評價魯迅名言或學過的魯迅作品創設情境,營造與文章內容相吻合的氛圍,激發學習本文的興趣。

2.巧設問題,對話討論。通過問題設計巧妙引導學生對話,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思考討論,理清思路,研討本文的論證特色,體會本文的語言風格。

3.語文活動。根據所學內容,設計“鮮花敬獻民族魂”,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引領學生學習魯迅先生的愛國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鍛鍊學生用事實表達,避免空談。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毛澤東曾評價魯迅:“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着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誠、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雜文最能體現“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魯迅的一篇精彩雜文。

二、預習交流和檢測

1、本文的寫作背景

幻燈片出示: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寫於1934年9月25日。當時,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在踐踏了東北三省之後,又向關內步步進逼,亡國滅種的威脅迫在眉睫,悲觀失望的情緒主宰了一部分人的頭腦。1934年8月27日《大公報》社評《孔子誕辰紀念》哀歎:“民族的自尊心與自信力,既已蕩然無存,不待外侮之來,國家固早已瀕於精神幻滅之域。”針對這種論調,魯迅在他53歲壽辰時,寫下了這篇著名的雜文。

2、積累以下字詞

(1)讀準下面加點字的注音。

慨歎(kǎi)   玄虛(xuán)  脊樑(jǐ)  前仆後繼(pū) 省悟(xǐng)

倘若(tǎng)   誣衊(wū miè)   搽(chá)   誆騙(kuāng)

(2)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

玄虛:用使人迷惑的形式來掩蓋真相的欺騙手段。

麻醉:文中比喻用某種手段使人認識模糊、意志消沉。

捨身:原指佛教徒犧牲肉體表示虔誠,後來泛指為祖國或為他人而犧牲自己。

省悟:在認識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錯誤而正確。

為民請命:替人民請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痛苦。

誆騙:説謊話騙人。誆,哄騙

3、補充議論文知識。

多媒體出示:議論文從論證方式看,一般可分為立論和駁論兩種。立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提出並闡明自己的見解或主張。駁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發表議論,批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一般説來,批駁對方的論點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直接批駁對方的論點,二是駁論據,三是駁論證。

三、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初步理清思路。

教師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圈點批註。

2.交流反饋。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麼?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麼?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麼?

學生研討,教師點撥明確: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因為信“地”、信“物”、信“國聯”,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自己,而現在的求神拜佛,則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中國“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因為有過去和現在的事實為證。

四、自讀課文,擬列提綱

課文結構嚴謹,層次清楚。重讀本文,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根據過渡句子、段落,迅速篩選信息,分清論點和論據,弄清段落關係,理清文章的思路。引導學生用列提綱的方法,把握課文的層次結構和思想內容。

討論交流,明確如下:

文章層次清楚,重點突出。段與段之間銜接緊密,過渡自然。例如,第3段開頭“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這一句上承第1、2段對方的論據和論點,然後進行批駁。又如,在直接反駁部分與間接反駁部分之間,安排第6段過渡:“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從而轉向正面歌頌,作間接反駁。

從文章結構可以理清作者思路。文章第1段擺出對方論據,第2段緊接着擺出對方論點。第3至5段,作者承認所擺出的論據是事實,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的結論,不能證明論點。他們早已失掉自信力,只是曾經有過“他信力”,現在發展着“自欺力”,因此叫嚷“中國人失掉自信力”,是為了掩蓋自己悲觀失望、喪失信心的心態。這是直接批駁。接着,作者在第6至8段,另立一個與對方論點對立的論點: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第6段承上啟下,正面立論,第7至8段歌頌富於自信力的“中國的脊樑”,從而駁倒對方。這是間接批駁。第9段是結論,照應題目,對題目提出的問題作出回答。

五、探究本文的駁論特點

引導學生明確文中有關“中國人”的含義,弄清作者批駁論證的高超技術和敏鋭的思維,領略魯迅雜文的論證精妙。

1.辨析文中“中國人”的含義,談談“狀元宰相”“地底下”指的是什麼。

結合課後第二題的設計。明確這些“中國人”的範疇,才能真正明白作者的論證過程。

討論交流,明確:“中國人”的含義依次是:指極少數頑固分子以外的中國人民;指廣大人民;指國民黨反動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指所有的中國人;指國民黨反動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狀元宰相”指當時國民黨反動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當時還處於地下鬥爭狀態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革命力量。

2.本文的駁論特點。

問題設計:作者承認對方的論據確是事實嗎?如果是,那又是怎樣批駁對方的?

引導學生領略本文論證的主要特點是:用駁論證的方法直接批駁,又用正面立論的方法間接批駁,從而徹底駁倒對方謬論。

點撥交流,明確:

作者承認所擺出的論據是事實,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的結論。只能得出:信“地”、信“物”、信“國聯”,這分明是“他信力”,而不是“自信力”。用論敵的論據為論據來反駁論敵的論點的方法,使文章有一種無可辯駁的力量。作者接着論述“玄虛之至”的求神拜佛,只能説明“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着‘自欺力’”。層層遞進,推理嚴密,證明論敵的論證不合邏輯。這樣通過駁論證直接駁斥了對方論點。

接着,作者在駁倒了論敵的論點後,指出“自欺”並非現在的新東西,於今更加濃烈明顯,然而“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正面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後回顧歷史,關注現實,對這一觀點進行了有力的論證。這個論點與對方論點是針鋒相對的。證明了這個論點的正確性,等於宣告對方論點不能成立。這是間接駁斥了對方論點。

直接批駁和間接批駁相結合,批駁就全面深刻,巧妙有力。?

第2課時

一、揣摩精彩語言,品味作者深意

本文語言保持了魯迅雜文的一貫風格:潑辣、犀利、有力,諷刺意味強,感情色彩濃。可以引導學生舉出一些典型語句加以品味、分析。

1.潛心涵泳,細品深味。

這篇文章的語言尖鋭犀利,富於戰鬥性,帶有嘲諷意味。

問題設計:找出你有感觸的詞語、句子,先朗讀品味,然後全班交流。

引導交流,點撥品析,舉例:在文章開頭,“總自誇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國聯”“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充滿着嘲諷意味。“總”,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樣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於其中不能自拔、頑固不化的樣子。這些尖鋭潑辣的語言,漫畫式地畫出了悲觀論者的臉譜,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2.巧妙修辭,增強説理。

引導學生領略作者高超的語言藝術。探究交流明確:本文巧妙地運用了比喻、排比、反問、仿擬等修辭方法,大大增強了語言的説服力和感染力。

教師明確:仿擬。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顯出了高超的語言藝術。僅僅改動一個字,就將反動當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令人難忘。

3.文中加點的文字被國民黨書報檢查機關刪掉,這説明了什麼?

引導學生思考魯迅先生語言批駁的針對性。

明確:“求神拜佛”恐怕是國民黨在山窮水盡時自欺和欺人的最後一招。魯迅一針見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嚴重後果,這自然觸到了國民黨的痛處,所以被刪去。從加點文字也可以看到魯迅的境況,但魯迅卻不憚於在槍林彈雨中為民奔走呼號,其無私無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二、鮮花敬獻民族魂,激發民族自信心

引領學生感受魯迅的愛國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多媒體出示資料:

沈鈞儒在魯迅葬禮上説:“高爾基前幾個月死了,死後由蘇聯政府替他國葬。現在,像魯迅這樣偉大的作家,我們人民羣眾一致要求國葬,但政府不管。今天我們人民自己來葬,到的都是民眾自己。這個,我想魯迅先生一定很願意!”

魯迅先生葬禮的綢幛上:“民族魂”三個字。

郁達夫先生在《懷魯迅》一文中説:“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羣;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

語文活動設計:請同學們選一種鮮花(菊花、荷花等)獻給“民族魂”魯迅,並説明理由,同時用今天中國日益繁榮強大的事實告訴先生:中華兒女越來越自信。

學生自由表達對魯迅先生的敬意,引導學生認識運用今天中國發展的事實,增補本文的論證,從現實意義上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鍛鍊學生用事實表達,避免空談。

三、佈置作業

拓展閲讀,鞏固提高。印發魯迅的《“友邦驚詫”論》。《“友邦驚詫”論》是魯迅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寫的一篇精鋭的時事短評。該文寫作背景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相近,也是精彩的駁論文。讓學生自主思考魯迅雜文的論證藝術和語言藝術。

板書設計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魯 迅

樹立靶子:對方論據:信“地”;信“物”;信“國聯”;一味求神拜佛

對方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駁:失掉的是“他信力”;發展着“自欺力”

間接反駁:論點: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論據:從古至今滿懷自信的“中國脊樑”

直接批駁和間接批駁相結合,批駁就全面深刻,巧妙有力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學習運用具體事例及理論論據駁斥錯誤觀點,從而得出正確觀點的駁論方法。

2.理解並學會運用記敍和議論相結合的表達方式。

3.品味文章語言的精妙。

4.領會自信心與創造力的因果關係及自信心對個人發展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1.運用具體事例及理論論據批駁錯誤觀點的方法。

2.文章的語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運用及作用。

3.自信心對個體發展的重要作用。

【教學難點】

1.培養學生蒐集處理資料的能力。

2.引導學生了解運用典型事例駁斥錯誤觀點的方法。

3.引導學生增強自信心。

【教學方法】

1.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歸納要點,掌握方法。

2.通過讓學生蒐集資料,對比體會,感悟自信。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

1.預習課文,給文章和閲讀提示中不熟悉和無把握的字詞注音並解釋。

2.複習有關議論文知識。

3.通過網絡或課外書籍,查閲有關作者及文中涉及到的人物的資料。

設題意圖:

1.培養學生自讀課文的能力。

2.鞏固已有的議論文知識,為更好地學習課文作準備。

3.通過查閲資料,讓學生與文中的人物近距離接觸,感悟自信。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教師用多媒體出示關於自信的心理測試題。(見多媒體課件)

2.學生自測,教師統計自測結果。

3.教師根據自測結果,導入新課。

從調查的結果看,有部分同學對自己缺乏自信,而許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業、人生的低谷時,難免會喪失自信心。如何重樹自信,創造或重新開創自己燦爛的人生,是許多人,也包括今天我們許多進入職業學校的同學所關注的問題。陶行知先生的這篇《創造宣言》,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範例。

二、檢查預習作業(課堂練習)

1.詞語解釋。(見多媒體課件)

2.檢測有關議論文知識。

(1)議論文三要素指什麼?

(2)論據有哪幾種類型?

(3)有哪些主要的論證方法?

(4)議論文有哪幾類?

(5)駁論文中有幾種批駁的方法?

(6)駁論文中需要有作者的正確觀點嗎?

三、研讀課文,整體把握

1.作者簡介。

(以學生活動為主。學生根據查閲的資料介紹作者,教師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補充總結。)

2.學生朗讀課文。

3.學生在閲讀全文的基礎上,思考下列問題:

(1)本文屬於駁論文,作者主要針對哪幾種錯誤觀點進行反駁?

總結:在文章中,作者圍繞五種“不能創造”的藉口,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批駁。這五種錯誤觀點是:

①環境太平凡;

②生活太單調;

③年紀太小;

④太無能;

⑤山窮水盡,走投無路,陷入絕境,等死而已。

(2)作者是怎樣對錯誤觀點進行批駁的?

總結:作者主要運用了典型事例與名言警句來進行反駁。也就是説,此文主要運用了舉例論證和引用論證這兩種論證方法。

(學生回答後,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具體事例。)

(3)學生根據查閲的資料,介紹事例所涉及的人物。

(不要求面面俱到,每個學生只要能講出熟悉的一兩個人物或事例就行。學生作答後,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主要人物或事例的簡介。目的是讓學生從這些人物身上感受自信,感悟創造。)

(4)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觀點嗎?如果有,是什麼?

總結:作者在批駁了五種錯誤觀點後,直接提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觀點,鼓勵人們進行創造。

(此題主要是為了讓同學更好地明確,在駁論文中,除了對方的錯誤觀點之外,必然有作者的正面主張。)

(5)文章題為《創造宣言》,那麼作者的宣言是什麼?

總結:作者在文章結尾,充滿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以上五個思考題,都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則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補充總結。)

四、第一課時小結

在文章中,作者運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對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展開了有力的批駁,提出了“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觀點。最後發出了只要有一絲熱情,一滴血汗,都應該創造,都能夠創造的創造宣言。

五、課後作業

1.思考文章所運用的主要修辭手法及其作用,要求能舉例説明。

2.思考本文運用的主要的表達方式,並能結合課文具體分析。

3.尋找當代或身邊現實生活中與課文主題有關的實例。

第二課時

説明:本課時主要是讓學生品讀鑑賞課文,分析文章表達方式及語言方面的特點。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尋找自信,感悟自信,從而在生活中揚起自信的風帆,駛向自己理想的彼岸。

一、品讀課文,體會特色

1.思考:文章採用了哪種表達方式?結合課文加以分析。

總結:文章主要運用了敍議結合的表達方式。記敍主要指文中擺出具體事例時所運用的表達方式。議論則是對事例進行分析或表達觀點時採用的表達方式,如批駁了第二個錯誤觀點後的簡單總結,又如批駁了第五個錯誤觀點後的分析。

(在學生分析時,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抓住其中的一兩點加以展開即可。教師則在學生分析後,對答案進行整合。)

2.品味文章語言,分析文章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及其作用。

(這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以下提供的例句是文章中出現的運用修辭手法的主要例句。學生不一定都能涉及,教師主要是引導學生的思路,在學生的講述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補充和總結。)

排比

(1)“有人説……不能創造”五個段落。

總結:突出強調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2)但是就在監牢中,產生了《易經》之卦辭,產生了《正氣歌》,產生了《國際歌》。

總結:強調在單調的惡劣環境中一樣可以創造出驚世之作。

(3)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糧水斷絕,眾叛親離之哥倫布,畢竟發現了美洲;凍餓病三重壓迫下之莫扎特,畢竟寫出了《安魂曲》。

總結:強調有志者排除萬難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4)是的,生路是要勇氣探出來,走出來,創造出來的。

總結:強調開闢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氣。

(5)所以,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總結:強調創造是每個人都擁有的基本能力。

(6)汗幹了,血幹了,熱情幹了,僵了,死了,……

總結:強調沒有創造力就如同沒有了生命力。

(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森林。

總結:強調任何一點的創造力,都會促進成就的取得。

比喻

當英雄無用武之地,他除了大無畏之斧,還得有智慧之劍,金剛之信念與意志,才能開出一條生路。

總結:在這句話中,作者把勇氣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劍,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剛,説明了當陷入絕境,走投無路時,只有勇氣、智慧、信念與意志,才能使人絕處逢生,闖出一條生路。

教師總結:

本文敍議結合,運用大量的排比,層層深入地剖析了缺乏自信的危害,鼓勵我們樹立自信,勇於創造,具有很強的説服力和鼓動性。

二、感悟自信

(多媒體課件出示有關張海迪的資料。)

教師導入:這裏是有關當代保爾張海迪的介紹,她身殘志堅,沒有向命運屈服,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不平凡人生。請同學們結合課後找的資料,對比自己的生活和環境,談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為了讓學生勇於發言,也為了讓個別無準備的學生有話可説,故先引入了張海迪的事例。設計此環節的意圖是:一方面替學生樹立榜樣,另一方面,通過對比感受,讓學生樹立自信。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教師再作簡單的總結。)

三、總結

同學們,大家看到了,也聽到了許多環境不如我們,健康不如我們,或者和我們一樣平凡的人,都創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們有勇氣,有自信,敢創造,同樣也能書寫出屬於我們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當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氣、自信之外,要創造還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來源於學習。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好好努力,為將來更好地創造奠定厚實的基礎。

四、課堂練習

1.本文的結構如何劃分?

2.作者所舉的“不能創造”的五種藉口是從哪些角度提出來的?它們的共同點是什麼?

五、課後練習

1.請用下面的詞語造句。

望洋興歎  啞口無言  遁辭  自暴自棄  眾叛親離

2.閲讀下列文段,回答相關問題。

有人説:山窮水盡,走投無路,陷入絕境,等死而已,不能創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糧水斷絕,眾叛親離之哥倫布,畢竟發現了美洲;凍餓病三重壓迫下之莫扎特,畢竟寫出了《安魂曲》。絕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説:沒有勇氣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氣探出來,走出來,造出來的。

(1)用“——”劃出錯誤觀點並説明其使用的是( )表達方式。

(2)用“[ ]”標出反駁過程的語句,並説明其使用的是( )表達方式。

(3)用“~~”劃出事實論據並説明其使用的是( )表達方式。

(4)用“(   )”標出理論論據並説明其使用的是( )表達方式。

3.“感悟自信”為題,寫一段不少於300字的話。可以運用上課使用過的事例,也可以另外找類似的題材。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12

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賞析

大學聯考語文二輪專題複習課件及試題分類彙編下載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 雜文參考 → 作品賞析 手機版

長沙過賈誼宅

【作者】:劉長卿 【朝代】:唐 【體裁】:七言律詩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編輯本段]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編輯本段]註釋

1. 賈誼:西漢文帝時政治家、文學家。後被貶為長沙王太傅,長沙有其故址。

2. 謫宦:貶官。

3. 棲遲:淹留。

4. 楚客:指賈誼。長沙舊屬楚地,故有此稱。

5. 漢文:指漢文帝。

[編輯本段]背景

這是一篇堪稱唐詩精品的七律。詩的內容,與作者的遷謫生涯有關。第一次遷謫在唐肅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蘇州長洲縣尉被貶為潘州南巴縣尉;第二次在唐代宗大曆八年(773)至十二年間的一個深秋,因被誣陷,由淮西鄂嶽轉運留後被貶為睦州司馬。從這首詩所描寫的深秋景象來看,詩當作於第二次遷謫來到長沙的時候,那時正是秋冬之交,與詩中節令恰相符合。

[編輯本段]賞析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三年謫宦”,只落得“萬古”留悲,上下句意鈎連相生,呼應緊湊,給人以抑鬱沉重的悲涼之感。“此”字,點出了“賈誼宅”。“棲遲”,象鳥兒那樣的斂翅歇息,飛不起來,這種生活本就是驚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賈誼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子,標舉賈誼的身份。一個“悲”字,直貫篇末,奠定了全詩悽愴憂憤的基調,不僅切合賈誼的一生,也暗寓了劉長卿自己遷謫的悲苦命運。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頷聯是圍繞題中的“過”字展開描寫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蕭條冷落的景色,而在這樣的氛圍中,詩人還要去“獨尋”,一種景仰嚮慕、寂寞興歎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僅是眼前所見,也是賈誼當時的實際處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勢的寫照。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頸聯從賈誼的見疏,隱隱聯繫到自己。出句要注意一個“有道”,一個“猶”字。號稱“有道”的漢文帝,對賈誼尚且這樣薄恩,那麼,當時昏聵無能的唐代宗,對劉長卿當然更談不上什麼恩遇了;劉長卿的一貶再貶,沉淪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這就是所謂“言外之意”。

詩人將暗諷的筆觸曲折地指向當今皇上,手法是相當高妙的。接着,筆鋒一轉,寫出了這一聯的對句“湘水無情吊豈知”。這也是頗得含蓄之妙的。湘水無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國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後,賈誼會來到湘水之濱吊念自己;西漢的賈誼更想不到近千年後的劉長卿又會迎着蕭瑟的秋風來憑弔自己的遺址。後來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於地下來傾聽,當世更有誰能理解呢!詩人由衷地在尋求知音,那種抑鬱無訴、徒呼負負的心境,刻畫得如此動情,如此真切。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讀此尾聯的出句,好像劉長卿就站在我們面前。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濃了,江山更趨寂靜。一陣秋風掠過,黃葉紛紛飄落,在枯草上亂舞。這幅荒村日暮圖,不正是劉長卿活動的典型環境?它象徵着當時國家的衰敗局勢,與第四句的“日斜時”映襯照應,加重了詩篇的時代氣息和感情色彩。“君”,既指代賈誼,也指代劉長卿自己;“憐君”,不僅是憐人,更是憐己。“何事到天涯”,可見二人原本不應該放逐到天涯。

這裏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無罪的呵,為什麼要受到這樣嚴厲的懲罰!這是對強加在他們身上的不合理現實的強烈控訴。讀着這故為設問的結尾,彷彿看到了詩人抑制不住的淚水,聽到了詩人一聲聲傷心哀惋的歎喟。

[編輯本段]簡評

詩人聯繫與賈誼遭貶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滿淒涼寥落之情。滿腹牢騷,對歷來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將自己和賈誼融為一體。

這首懷古詩表面上詠的是古人古事,實際上還是着眼於今人今事,字裏行間處處有詩人的自我在,但這些又寫得不那麼露,而是很講究含蓄藴藉的,詩人善於把自己的身世際遇、悲愁感興,巧妙地結合到詩歌的形象中去。於曲折處微露諷世之意,給人以警醒的感覺。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深入體會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2.學習寫駁論文的方法。

教學重點:

1. 體會魯迅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

2. 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3. 領悟文章的寫作技巧。

教學方法:

2.自主學習法。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答或同學幫忙解答,不懂才由老師解答。

4. 多元探究法。在討論的基礎上,對某個或某幾個問題變換角度思考,拓展思維。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導語設計:

有一場戰爭使我們刻骨銘心,有一場有關民族精神大討論在激烈地展開,中國人是失掉自信力還是沒有失掉自信力,當時,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頑強的戰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這一切,一次次振臂吶喊、一次次衝鋒陷陣——他,就是魯迅先生。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板書課題),來感受一下在民族危急存亡之時的民族精神。

(解説:從身邊事説起,親切。而且魯迅的關於中國人自信力的建設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二、解題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並加以論證。從廣義上來看,這又是一篇雜文,雜文短小精悍、寫法靈活。魯迅的雜文有“投槍”“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窺見魯迅雜文風格之一斑。

本文寫於“九一八”事變三週年之後。中國近代本來就國運積弱、屢遭欺侮,“九一八”事變又在許多中國人心中投下失敗的陰影,國內悲觀論調一時甚囂塵上,然而魯迅卻憑着對社會現狀的洞悉,發出中國人當自信自強的吶喊,實在難能可貴。

課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聚焦當時社會的熱點問題,把要談的對象——“中國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嗎”直接放在標題上,能引起讀者的思考和閲讀慾望。再則,它以這種問句的形式出現,懸而不論,這是很巧妙的。若用陳述句或反問句,則太直白,沒有張力;而現在的標題既有對錯誤論調的反詰,又有對己方觀點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眾的關切和詢問……而這幾方面內容又是交織在一起的,這就使標題內涵非常豐富。魯迅向來擅長在標題上做足文章,這篇也是一樣。

三、研習課文

(一)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讀準下列加點字的字音,並理解下列各字詞的含義:

搽 玄虛 省悟 自欺欺人 渺茫 脊樑 誆騙 懷古傷今

(解説:初讀課文,須掃清障礙。可讓學生自查工具書解決。)

2.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麼?作者為什麼認為它是錯誤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麼?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麼?

明確: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因為信“地”信“物”信“國聯”,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自己;而現在的求神拜佛,則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中國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因為有過去和現在的事實為證。

(解説:這是讓學生整體感知,迅速篩選信息,攝取要點。學習議論文,整體把握的方法之一是初讀時迅速圈畫出觀點和論據。)

(二)具體研習,突出重點、難點

1.誦讀第1~5段,討論探究:

(1)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麼還要一再承認對方説的都是“事實”?

明確:首先承認對方説的是事實,但通過分析事實後,發現對方要説的其實不是自信力的問題,這樣,對方的觀點就不存在了。這叫歸謬法。

這是駁論的一種方式,由真實存在的依據推導出錯誤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指出對方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不成立,在論證方法上這是駁論證。它欲擒故縱,先“抬”後“貶”,好像抖包袱,吊起讀者的胃口,達到諷刺的效果。

要駁論證,關鍵要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因為對方或因為己方利益或因為認識上的侷限,往往用事實掩蓋了真相,這就需要作者能撥亂反正。因此駁論證比駁論點、駁論據更能體現智慧和力量。

(解説:這樣設計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認識到事實有時並不等於雄辯。而對方羅列的事實卻在為作者服務,這是極具諷刺效果的。通過思考,學生訓練了推理判斷能力,培養了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意識。)

(2)第5段有一段加點的文字,國民黨檢察官曾刪掉這段文字,這説明什麼?

明確:“求神拜佛”恐怕是國民黨在山窮水盡時自欺和欺人的最後一招。魯迅是個現實感很強的人,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嚴重後果,這自然觸到了國民黨的痛處,並且,讓他們陷入捉襟見肘的境地。所以,檢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從加點文字也可以看到魯迅的境況,但魯迅卻不憚於在槍林彈雨中為民眾奔走呼號,其無私無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解説:這樣設計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自欺力”的表現和實質,並孓解當時的社會現狀。)

2.品讀第6~9段,討論探究:

(1)“中國的脊樑”指什麼人?為什麼他們的犧牲不能為“大家”所知道?

明確:“中國的脊樑”是指腳踏實地地為民族的進步而奮鬥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樑”,他們往往來自下層或代表着廣大民眾的利益。但由於中國長期的專制奴役統治,“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值,至多不過是奴隸”(《燈下漫筆》),許多事情自然無權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來的許多社會變革多缺乏對廣大民眾的宣傳發動,這樣一來,對於為他們的自由尊嚴而犧牲的先驅者,他們多半表現出“看客”的心態,不能知道在某種程度上演化成不願知道了。對於這一點,文中雖然沒有提到,但結合當時的社會現狀,不能説沒有這個因素。

(解説:這樣可以讓學生結合背景深入揣摩語句的深層含義,並學習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揭示深刻的道理。)

(2)“狀元宰相”、“地底下”的含義分別是什麼?

明確:“狀元宰相”是指統治階級的御用文人,魯迅曾評述御用文人“他的幫法,是在血案中而沒有血跡,也沒有血腥氣”,他們的功能就是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因為它來自民眾,故稱“地底下”,在當時,這股力量指中國共產黨。把“狀元宰相”、“地底下”相對比,可看出魯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解説:這樣可以讓學生結合背景深入揣摩語句的深層含義,並學習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揭示深刻的道理。)

(三)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學習了駁論文的一種寫作方法,理解了魯迅關於“中國人自信力”的闡述,“中國的脊樑”在當時的社會曾大大鼓舞國人的士氣,在今天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同時,魯迅雜文的語言技巧和諷刺手法的運用也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解説:小結時須言簡意賅、提取精要,勾畫本節課的輪廓即可。)

四、佈置作業

閲讀下列一段文字,説説它和本文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有什麼異同。

多有“不恥最後”的人的民族,無論什麼事,怕總不會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年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樑。

(魯迅《這個和那個》,收《華蓋集》)

(解説:有助於鞏固課文內容,並深入體會魯迅關於“中國的脊樑”的論述。)

板書設計: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魯迅

樹靶子 擺論據: 誇地大物博 只有“他信力”

求國聯

擺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

打靶子 直接反駁:(駁論據)信“地”信“物”信“國聯”是“他信力”

信“神”信“佛”是“自欺力”

間接反駁:提觀點: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論據:古代 現在

得出結論:自信力有無,要看地底下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14

一、指導思想:

1、以《中學語文課程標準》和《__年會考説明》為指導,緊扣九年級語文學科特點和課本單元重點進行教學。

2、體現學校教研思想,積極改進並實施“先學後導——問題評價”的課堂教學模式。

3、立足教情學情,和其他學科通力合作,有針對性的進行語文學科培尖推中補差,全面提高教學成績。

二、學情教情:

本屆九年級學生基礎不怎麼紮實,一部分學生認識膚淺,重理輕文,學習語文的興趣不濃,學科成績差;一部分學生不注重學科知識積累,知識面窄,思維呆板,學法單一,學科成績滯步不前;一部分學生學業底子不錯,但學習習慣不好,作業不耐心,讀書缺乏思考,敷衍了事,盲目自信。從上學期期末考試成績看來,優秀率雖有提高,但仍需要繼續奮進。及格人數下降,急需要找對症結,迎頭趕上。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課內閲讀丟分嚴重,課內知識鞏固差。這種現象的形成應引起本學期的反思和重視。

三、教學內容:

1、本學期新課有三個單元,六篇課文,兩個專題,一部名著推薦,四個綜合實踐活動和誦讀欣賞。每個單元的讀書方法指導是本單元訓練的重點。

2、本學期全面複習分三個階段:分冊複習、專題複習及套題訓練。解讀《__會考説明》是前提。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從課文的學習中,瞭解人與自然的關係,瞭解古人的社會理想和個人抱負,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和人格魅力。

2、能力目標

掌握閲讀題的審題答題技巧,學會準確的表達自己的閲讀理解;掌握一般記敍文和議論文、散文的寫作思路及創新構思模式,學習從不同角度變換寫法;學會讀書,懂得鑑賞文學作品方法。

3、情感目標

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的感情,培養他們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

4、會考目標

學科平均成績名列全縣第一,優秀率提高20%,及格率達到90%以上。尖子生的總分最次不低於100分。

五、教學設想:

1、宏觀上要活,要始終把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作為宗旨,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着眼點,強調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實用性。

2、微觀上要實,就是具體到每節語文課,要創設情境讓學生認真安心讀書,深入探討問題,進行紮實有效的基礎訓練。

3、重點放在閲讀能力的提高和作文水平的提高上,力圖讓學生在輕鬆愉快中提高語文素養,會考取得優異的成績。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15

教材分析

《敬業與樂業》是一篇宣講人生與事業關係的演講詞。本文緊扣中心“敬業樂業”展開論述。開始援引古籍提出中心論點,闡明“敬業樂業”的主旨;接着論述有業之必要,再轉入論述主體,分別從敬業和樂業兩方面逐一論述;最後用“責任心”和“趣味”總結精神旨意,收束全文。全文主旨鮮明,層次清晰,語言通俗,文短意長。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看,學習課文意在引導學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風采,品味哲理,深入思考人生問題,豐富個性內涵。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敬業樂羣、安居樂業、斷章取義、不二法門、言不及義、褻瀆、強聒不捨”等詞。

2.體會演講詞的文體特點。3.初步學習舉例子和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能力目標

1.理清作者的思路,體會作者是怎樣層層深入地論述自己的觀點。

2.仔細體會演講和口語特色的巧妙結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品味與領悟“敬業與樂業”的精神。

2.建立快樂學習觀:尊敬學習,就是尊敬自己。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仔細體會演講和口語特色的巧妙結合。

2.指導學生了解“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性,並聯系自己的實際,用敬業與樂業的態度對待生活。

突破方法:通過範讀、跟讀、自由讀等方式體會演講詞的特點。本文教學擬設一系列緊扣文本又貼近生活的話題,在對話中推動學生的閲讀、思考和探究。

難點:對“敬業與樂業”精神的真切領悟與質疑問難。

突破方法:結合練習四,組織學生進行研討和辯論;還可以結合練習二提出的兩種論證方法,進行小論文或辯論提綱的寫作。領悟作者精神旨意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學習體驗,同時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定背景,來領會梁啟超提倡“敬業與樂業”的良苦用心。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這篇演講詞語言表達通俗淺顯,大量引用經典、格言。教學中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整體把握課文主要觀點和思路,體會演講的口語特色。

2.研討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研討,深層理解“敬業與樂業”的主旨,同時對文中的觀點大膽質疑問難,辯證理解人生問題,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和批判質疑能力。

第1課時

一、問題設計、情景創設

設計(一)

由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體驗導入:問:你什麼時間最快樂?(學生談自己的體會)

問:雷鋒日記中有一句話“對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的火熱”,你從這句話中想到了什麼?

問:牛頓在實驗室作實驗時忘了吃飯,居里夫婦在艱苦的環境中經過無數次的試驗終於發現了鐳……這些科學家們為什麼能這樣?(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回答)

小結:他們不僅有偉大的理想,更有一種執著的敬業精神。他們以勞動為快樂,以通過自己的勞動為人類創造財富為快樂,這是值得每一個人學習的可貴的敬業精神。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教我們“敬業”“樂業”的文章。

設計(二)

米盧在擔任中國足球教練時,曾講過一句話“態度決定一切”,啟迪的不僅是奮進中的中國足球,更引發了人們對生活態度、處事原則的深層思考。“態度”是一切事情能否成功的至關重要的因素,我們的學習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近代思想家梁啟超的演講詞——《敬業與樂業》,讓我們在感知先哲思想風采中,觀照自己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領悟人生價值。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先讓學生簡單介紹自己瞭解的梁啟超。由學生交流各自準備的有關梁啟超的資料,然後教師做適當補充,並點明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

教師朗讀課文,學生聽讀,並做好標記。

多媒體投影需要注意的詞語,讓學生讀寫:

(1)敬業樂羣:對自己的事業很盡職,和朋友相處很融洽。

(2)安居樂業: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3)斷章取義:不顧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句或一段。斷,截取。章,篇章。

(4)不二法門:比喻最好的或獨一無二的方法。

(5)言不及義:指淨説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正經的。及,涉及。義,正經的道理。

(6)褻瀆:輕慢,不敬。

(7)強聒不捨:嘮叨沒完沒了。

在讀寫的過程中,可以採取幾種方法幫助學生儘快、正確地掌握,比如讓學生自己尋找最容易寫錯的字詞並提問,或者個別同學在黑板上聽寫,也可以是同桌兩個人相互提問的方式。

教師介紹有關演講的常識。學生邊記邊思考,並且聯繫在電視中所看過的大學生演講比賽等節目來體驗、理解。

2.自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學生自由讀課文,圈點勾畫文中表現作者對敬業與樂業看法的語句。對文中作者的觀點體會最深的是哪一點?請結合自身的學習生活,談談你的理解。

學生自由發表對作者觀點的感受,小組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先讓學生來解決,因為有的問題,這個學生不會,可能別的同學恰恰理解得比較到位。找一個小組把組內梳理的文章結構提交全班,有不同意見可討論。教師可以借梳理文章結構,解決學生的疑惑點,加強學生對議論文結構的認識。

分析:本文共九段,總體結構是“總—分—總”式,開頭部分總起全篇,然後分別論述敬業與樂業,兩個分論點平行並列;最後總結全篇。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題目的來源,揭示全篇的論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8段):論述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本部分是全文主體,分三層進行論述。

第一層(第2~5段):論述有業的必要。

第二層(第6~7段):論述敬業的重要。

第三層(第8段):論述樂業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9段):總結全篇,勉勵人們敬業樂業。

學生分小組聲情並茂地朗誦這篇演講詞,甚至可以走上講台做模擬演講式朗讀。試找出並積累幾條自己認為論述敬業與樂業最精彩的警句,讓學生體會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課文論述為什麼要敬業時,舉大總統和拉黃包車這兩件事論證;論述怎樣做到敬業時,舉木匠做成一張好桌子和政治家建設一個共和國、挑糞的把馬桶收拾乾淨和當軍人的打勝一支壓境的敵軍這兩組例子,以兩種差距懸殊的職業作比,對比鮮明,説服力強。試仿照這種舉例論證的方法,為課文第3、4段再寫一組類似的論據。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體會舉事例的論證方法。

三、學生再讀全文,思考探究問題

學生再次帶着問題朗讀課文,然後討論,全班交流,學生互相評論補充,明確問題要點:

(1)演講開始,作者就開宗明義提出了“敬業樂業”的主旨,説它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接下來,文中圍繞主旨談了哪幾個問題?它們之間有着怎樣的邏輯聯繫?

(2)演講最後,作者言簡意賅地把“敬業與樂業”總結為“責任心”和“趣味”,説“我深信人類合理的生活總該如此”。那麼,你認為“人類合理的生活”應該是怎樣的?

(3)本文的寫作特色和語言特色有哪些?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梁啟超引用《禮記》和《老子》中的格言,“斷章取義”歸結出“敬業樂業”的主旨後,分別談論了“有業”“敬業”和“樂業”三個問題。

“敬業樂業”的前提是“有業”,“百行業為先,萬惡懶為首”強調了“有業”是做人之本。“敬業”的含義就是專心致志、心無旁騖,“敬業主義,於人生最為必要,又於人生最為有利”。僅有“發憤忘食”的“敬業”還不夠,“樂以忘憂”的“樂業”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價值。

(2)“合理的生活”,首先是有一份正當的職業(或任何一件有價值的事情),不能“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對於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從而全神貫注,心無旁騖,忠實地把它做好;要從專心做事中發現樂趣,不是皺着眉頭、滿腹牢騷地叫苦,而是達到“樂以忘憂”的境界。

(3)寫作特色:論證説理,引經據典。

語言特色:語言通俗淺顯,準確周密,生動有力。

四、小結

這一節課,我們的學習目的主要是理清作者的思路,體會作者怎樣層層深入地論述自己的觀點;初步學習舉例子和講道理的論證方法,瞭解演講詞的文體特點。

五、佈置作業

1.文章告訴我們敬業樂業“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在作者眾多的觀點中,你是否有自己的疑惑或者不同見解?

2.反思自己在學業中的種.種態度和做法,談談學習本文後的啟發。

第2課時

一、導入新課,由落實上節課的作業入手

上節課同學們靠自己的力量疏通了文意,理清了文章思路,還感受了演講詞的寫作特色和語言特色,這堂課我們結合“學習”是我們學生的“職業”這個實際,看大家能否談得更真切、更精彩。

二、精讀課文,深入感悟

學生仔細研讀課文,品味語言的巧妙之處。

先是學生髮問: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別的同學按自己的理解解答,其他同學補充,教師可作適當引導。

1.首先是設問巧妙:

①倘若有人問我:“百行什麼為先?萬惡什麼為首?”我便一點不遲疑答道:“百行業為先,萬惡懶為首。”

②業有什麼可敬呢?為什麼該敬呢?人類一面為生活而勞動,一面也是為勞動而生活。人類既不是上帝特地制來充當消化麪包的機器,自然該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認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為一件事的,其性質都是可敬。

③至於我該做哪一種勞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

④怎樣才能把一種勞作做到圓滿呢?惟一的祕訣就是忠實,忠實從心理上發出來的便是敬。

⑤不願意做逃得了嗎?到底不能。結果還是皺着眉頭,哭喪着臉去做。

⑥“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為什麼呢?第一,因為凡一件職業,總有許多層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變化、進展的狀態,最為親切有味。第二,因為每一職業之成就,離不了奮鬥;一步一步的奮鬥前去,從刻苦中將快樂的分量加增。第三,職業性質,常常要和同業的人比較駢進,好像賽球一般,因競勝而得快樂。第四,專心做一職業時,把許多遊思、妄想杜絕了,省卻無限閒煩惱。

2.其次是語言的妙處:“今天所講,敬業即是責任心,樂業即是趣味。我深信人類合理的生活總該如此,我盼望諸君和我一同受用!”

有一種不可辯駁的力量,但話又説得很委婉;“我深信”“我盼望”,沒有生硬的號令,但誰又能不聽他的呢?作者將“敬業”和“樂業”轉化成了“責任心”與“趣味”,去生就熟,去繁就簡,全然一智者形象。

三、學生合作研討,質疑問難

1.學生默讀課文。

2.學生自由提出問題,把自己的疑惑點提交小組,討論思考。鼓勵其他同學按自己的理解解答,教師可作適當引導。預設學生的疑惑點有:

(1)作者所論述的“敬業與樂業”中的“業”僅侷限於狹義的職業嗎?

(2)文中説,人必須“為勞動而生活”“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你贊同這種説法嗎?聯繫現實生活説説你的理解。

(3)品味“凡職業沒有不是神聖的,所以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的表達效果。?

學生研討探究,教師相機點撥:

(1)文中“業”的含義並不僅侷限於狹義的職業。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為一件事的,其性質都是可敬。”所以,“敬業與樂業”的意義,就不只限於正式的謀生職業,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價值的事情,不只限於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學生的學習。

(2)作者“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的説法值得質疑。人類或個體的生活,並不都是隻有“勞作”,“休閒”也是人生的重要內容。而且,隨着社會的發展,休閒在生活中所佔的比例,還在不斷提高。正如“人不是為吃飯而生活”一樣,人也不是“為勞動而生活”。其二,人既然是社會動物,其職業地位、從業心理就不可能不受社會環境的制約。在特定的時代,拉黃包車的,即使再敬業,也要飽受欺凌、困苦卑賤(如《駱駝祥子》中的祥子),與大總統的生活判若天壤。這時要求拉黃包車的要安心、樂於拉車,可能嗎?合理嗎?梁啟超認為,木匠與政治家、挑糞的和軍人,大家同是替社會做事,這個出發點是好的,只是在現實社會中,還需要我們每一個人能夠在意識領域裏真正消除等級的鴻溝。

(3)品味:就是“所有的職業都神聖,所有的職業都可敬”。前句是由上文事例得出的結論,後句是由結論得出的觀點,自然回答上文設問:“業有什麼可敬呢?為什麼該敬呢?”雙重否定句更顯立場鮮明。

3.教師發問:文中説“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依據作者的這一標準來衡量,你能從身邊也發現一兩位這樣“天地間第一等人”嗎?請聯繫自己的實際談談我們中學生該如何去做。

學生即席發言交流,鼓勵學生討論,踴躍作答,其他學生評析。教師適當點撥:那些普通人做的瑣事,很多都忠實圓滿地完成,他們都可以稱為“天地間第一等人”。這樣的例子在我們身邊有很多。

四、體驗反思(多媒體出示)

1.課文中説:“事的性質,從學理上解剖起來,並沒有高下。”又説:“我信得過我當木匠的做成一張好桌子,和你們當政治家的建設成一個共和國家同一價值。”然而,有人卻引用拿破崙的話説:“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討論一下,對這個問題究竟應該怎麼看。

此問題意在激發學生的逆向思維和批評判疑能力,辯證地理解人生問題。所討論的問題比較複雜,應根據學生的理解水平來把握討論的深度。

組織辯論賽:

教師依據學生情形,組織辯論雙方,由班級學習委員擔任本場辯論主席,教師作適當點評。辯題:想當元帥的士兵是好士兵,安於職守的士兵是好士兵。

小結:課文中,作者認為任何職業不分高下,是勸告那些“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的人們,要腳踏實地、勤懇敬業,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進而體會職業的樂趣和人生的價值。從現實的個人生活幸福考慮,只有這樣,才能安身立命(儒家),獲得心靈的寧靜與平和(佛家)。

拿破崙的名言,則是為了激勵人們樹立遠大抱負,努力挖掘自身潛能,勇於向命運發出挑戰。另一方面,在特定的社會歷史階段,職業分工的確有“尊卑”之別,任勞任怨地“敬業”未必能保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與獲得尊重。這時候,還要讓職業卑賤者“敬業樂業”,不僅不太可能,而且有維護既有等級秩序之嫌。拿破崙的話也有問題:在一支部隊裏,元帥只能有一個,士兵卻需要千千萬,如果每一個士兵都不安心做士兵,都懷揣着元帥夢,那麼這支部隊的戰鬥力也大為可疑。畢竟,社會所提供的“元帥”職位是少之又少的,如果大多數“士兵”想當“元帥”又當不了士兵,人生豈不盡是一場失敗?

可見,兩種説法適用的語境有所不同,反映的人生觀也有區別。如果説,梁啟超教導人們要忠於本職、不可好高騖遠,體現了隱忍而自斂的中國人生哲學,那麼,拿破崙鼓勵士兵要爭當元帥,則是典型的西方個人本位的進取型、外向型人生觀。

2.通過對本文的學習,説一説什麼是真正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快樂。學生談體會。

本環節採用學生辯論的形式進行,教師作適當發問、引導、點評。

五、拓展延伸,以讀帶寫

1.找出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或含意深刻的句子,製成資料卡片,要註明出處以及閲讀感悟等,書寫要清楚規範。

2.結合“學習是我們學生的職業”這個實際,深入解讀,談談感受。

引導學生結合自身體驗進行自省式閲讀,鼓勵有獨特見解,進行個性化表達。

3.請為“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幾個例子。

教師可以自己的教育快樂觀證明職業是有趣味的:“在淺薄浮躁與急功近利的今天,語文給我回腸蕩氣的情感,給我美的昇華,語文是我生活裏一幅永恆的圖畫。在語文園地裏耕耘,我快樂!”同時,引導學生樹立快樂學習的觀點。

六、佈置作業

1.作者教我們怎樣感受職業中的趣味,你平時有這種感受嗎?説出來與大家分享。

2.作者説“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你同意嗎?既然這樣,你如何看待跳槽現象?

把上面的感受和觀點寫在練筆本上。

資料鏈接

作者資料: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子、哀時客、飲冰室主人、自由齋主人等,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十七歲中舉,後隨其師康有為參與維新變法,事敗後流亡日本,在當地創辦《新小説》雜誌,並與孫中山等革命人士來往密切。回國後又曾組織進步黨爭取憲政。1920年後,脱離政界,先後在清華、南開任教授,並專心著述。梁啟超興趣廣泛,學識淵博,在文學、史學、哲學、佛學等諸多領域,都有較深的造詣。一生著述宏富,所遺《飲冰室合集》計148卷,1 000餘萬字。為後人留下了豐厚的學術遺產,成為一代宗師。梁啟超是清末民國中國文壇上影響最大的一個人物,他自1899年起提倡的文學革命開闢了近代文學理論探索和文學創作的新局面。

二、演講的基本知識

演講是以口語表達的方式面對聽眾,就某一問題發表自己觀點,闡述某一事理的活動。演講不僅是宣傳和動員羣眾的手段,而且還是闡明理論觀點、發表學術見解的一種手段,同時又是鍛鍊和培養青年口才的一種手段。演講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要求:①認清對象。確立主旨。這裏講的是針對性。演講是直接面對聽眾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須瞭解聽眾對象,認清環境場合,明確演講的主旨。“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對於演講尤為重要。②思路清晰,節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證動人。④語言準確,形象生動。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16

1.把握文章觀點,理清文章思路。

2.瞭解駁論文的特點,學習駁論文的寫法。

3.揣摩品味語句,體會潑辣、犀利、有力、諷刺意味強、感情色彩濃的語言特點。

4.體會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與愛國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

一、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過魯迅先生的不少文章,學過他的小説,看他用無數生動的形象表達他在時代裏的“吶喊”與“彷徨”;學過他的散文,與他一同在失落中“朝花夕拾”,安靜地回憶過往。今天,我們將學習魯迅先生的一篇雜文,看他是如何作為民族鬥士,將手中的筆,變成抨擊敵人的槍。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學習駁論,理清思路

1.初讀課文,找出對方的錯誤觀點,並説説作者是怎樣引出這一觀點的。

明確: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開篇以似乎確鑿的事實為據,用一句話指出了三個階段中“中國人”表現出來的三種不同的態度:盲目驕傲,夜郎自大;盲目崇拜,藉助外援;今不如昔,祈求鬼神。即由自誇到崇洋,到自欺欺人、虛無渺茫的態度變化。因此有人“慨歎”:“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這是論敵的論點。

2.作者為什麼認為它是錯誤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麼?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麼?

明確:因為作者認為信“地”信“物”信“國聯”,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自己;而現在的求神拜佛,則是在自欺了。以對方的論據推出不同答案,有效地駁掉了對方的論點。作者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論點“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過去和現在的事實都可為證。

3.請結合上述分析簡要梳理本文論證結構。

明確:提出對方的論據論點:

(1)論據:以前信地、信物、信國聯,轉而現在的信神;

(2)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駁:

(1)失掉的是“他信力”;

(2)發展着“自欺力”。

間接反駁:

(1)論點: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2)論據:從古至今滿懷自信的“中國的脊樑”。

最終結論:自信力的有無……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4.認識本文文體特點。

明確: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並加以論證。

【教學提示】

駁論文批駁的方法:

一、駁論點,即反駁對方論點的不真實或錯誤性;

二、駁論據,辯駁論據本身是不成立的或是不切實際的;

三、駁論證,就是通過反駁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係來駁論。

目標導學二:品味富有戰鬥力的語言

1.第一段中,三個副詞“總”“只”“一味”能否互換位置?為什麼?

明確:不能。“總”讓人看到國民黨政府誇耀“地大物博”時的揚揚自得,同時“總”又寫出誇耀者的底氣不足,因為,誇來誇去只能誇這一樣,且唯恐別人不知,這也暗接“只希望着國聯”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時的執着,仰人鼻息之狀躍然紙上;“一味”則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於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願自拔。這三個副詞準確地寫出了國民黨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事實,極富諷刺意味。

2.“他信力”與“自欺力”都是作者自創的詞,作者是怎樣創出這兩個詞的?這兩個詞的使用達到了怎樣的效果?

明確:“自信力”本是《大公報》社評使用的一個字眼,魯迅抓住不放,就着這個字眼起伏翻騰,在“信”的對象、類屬、影響上大做文章,並運用“仿擬”的手法創出“他信力”和“自欺力”這兩個新詞。作者剖析出反動政府本沒有“自信力”而只有“他信力”,繼而聯繫新近求神拜佛鬧劇進一步挖掘出現在正發展“自欺力”,由“自信力”而“他信力”而“自欺力”,析理精警,出語奇崛,使人耳目一新。由於運用“仿擬”修辭造出一字之差的三個詞語,層層深入,步步強化邏輯力量,而且睿智閃爍,妙趣橫生,也增添了辛辣的諷刺鋒芒。

3.文章最後説“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你對這句話是怎樣理解的?

明確:“狀元宰相”是指統治階級的御用文人,他們的作用只是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因為他們來自民眾,所以稱“地底下”。

4.揣摩“……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那簡直是誣衊”中“總”“簡直”二詞的表達效果。

明確:“總”寫出當時社會的黑暗程度,並間接謳歌“中國的脊樑”屢挫屢戰的精神。“簡直”表達了作者的激憤之情。

目標導學三:深度解讀文章,體會作者感情

背景資料一:九一八事變後,中國東北淪陷,但中國國民黨的官僚政客和社會“名人”等,卻在北京等地多次舉行“法會”,祈禱“解救國難”。1934年4月,國民黨的反動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軍閥段祺瑞等,又發起請第九世班禪喇嘛於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靈隱寺舉行“時輪金剛法會”,“求佛菩薩來保佑”。還説什麼“今則人心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劫”。1934年8月27日,當時頗有影響的資產階級報紙《大公報》也發表了《孔子誕辰紀念》的社評,散佈“中國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敗主義論調。

問題:你認為為什麼國民黨會散佈“中國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敗主義論調?

明確:當時資產階級指責中華民族失去了自信力,是為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消極抗戰推卸責任。

背景資料二:在國民黨發表“中國人喪失自信力”的言論後,魯迅先生憑着對社會現狀的洞悉,發出了中國人當自信自強的吶喊。魯迅寫這篇文章之前的一個月,就已經發燒,肺病已相當嚴重。文章寫完之後的兩個多月,他寫了《病後雜談》,還致信楊霽雲,自稱是在敵人和“戰友”的夾攻下的“橫戰”,病情的惡化和精神的壓力,並沒有影響他對世事的熱忱和關注。

問題:結合前面學習過的課文,請你説説魯迅先生是個怎樣的人。

明確: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

【教學提示】

引領學生感受魯迅的愛國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目標導學四:補充論據

請你舉一個具體的事例來證明中國人從來就不缺少自信力。

示例:20世紀初,徐悲鴻在歐洲留學時,曾碰到一個洋人的挑釁。那個洋人説:“中國人愚昧無知,生來就是當亡國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鴻義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國,你代表你的國家,等學習結業時,看到底誰是人才,誰是蠢材!”一年之後,徐悲鴻的油畫就受到法國藝術家的好評,此後數次競賽,他都得了第一,他的個人畫展,轟動了整個巴黎美術界。這樣令人驚歎的成就,是那個洋人遠遠不能及的。

三、板書設計

可取之處

讓學生補寫論據的環節,啟發學生開動腦筋拓展延伸,這樣無形中既讓學生明白瞭如何圍繞論點寫論據,又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不足之處

雖然從整體上注重了學生的自主、合作、交流學習,但是因受文本本身難度的影響,仍有部分學生不能照顧到,對駁論文的特點理解不夠到位。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17

教學目標:

1.在朗讀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2.學習文章敍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多種表達方式巧妙地結合的寫法。

3.理解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領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積累和運用文言詞彙,掌握文中的實詞,瞭解文中“以”、“則”等虛詞和“然則”、“得無”的用法。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在朗讀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2)積累和運用文言詞彙,掌握文中的實詞,瞭解文中虛詞的用法。

2.難點:

(1)學習文章敍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多種表達方式巧妙地結合的寫法。

(2)理解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領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教學準備:

1.我國古代的三大名樓的電腦展示圖片。

2.將課文的知識整理成PPT.幻燈片。

設計思路:

1.這篇文章是千古傳誦的名篇,立意高遠,文采斐然,句式整齊中見變化,尤其便於朗讀。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品位,體會文章的特點,理解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領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導學生自讀,教師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啟發引導。

3.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名樓導入

同學們,我國古代的很多名勝古蹟,大多留下了文人騷客的詩詞歌賦。比如,我國古代的三大名樓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上面就銘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灝《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讓人回味無窮;而岳陽樓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傳唱不衰。《岳陽樓記》成為寫景狀物抒情的名篇。今天,我們就來共同閲讀這一名篇,看看它描寫了什麼樣的景色,抒發了什麼樣的感情。

二、電腦示圖解題,作者及文體簡介簡介。

岳陽樓樓址在湖南省岳陽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國時期吳國都督魯肅的閲兵台。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張説在閲兵台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岳陽樓”,常與文士們登樓賦詩。

1046年,范仲淹的摯友滕子京謫守巴陵郡,重修岳陽樓。當時,范仲淹亦被貶在鄧州作官。滕子京請范仲淹為重修的岳陽樓作記,並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圖》。范仲淹依據此圖,憑着豐富的想像,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表達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激勵我們要以天下為己任,樹立崇高的理想,擁有寬闊的胸懷。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並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你們知道哪些?學生討論,多媒體出示。(《小石潭記》、《桃花源記》、《醉翁亭記》、《滿井遊記》等。)

三、初步感知,自讀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朗讀時應注意節奏。本文駢散結合。讀駢句,節奏必須整齊劃一,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如:陰風/怒號,濁浪/排空;其餘按意義劃分,不要讀破句。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相鄰的兩組駢句之間,要有稍長的停頓。如:上T/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2.讀懂文句。

藉助工具書和課本註釋,讀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師提示重點詞語與句子,要求學生自讀時注意。

(幻燈顯示。)

(1)積累詞語:

實詞:(名詞)賦、國、景、大觀、遷客、騷人、寵辱

(動詞)謫、屬、把

虛詞:夫、斯、其、微、則、然則

四字短語:政通人和百廢具興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淫雨霏霏陰風怒號濁浪排空薄暮冥冥檣傾楫摧虎嘯猿啼

滿目蕭然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一碧萬頃

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把酒臨風喜氣洋洋

(2)閲讀思考:

①范仲淹寫本文的緣由是什麼?當時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處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寫景的句子,想一想它們所寫的景物各有什麼特點?它們在文章中分別起了怎樣的作用?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裏?

四、理解關鍵句(多媒體出示)

1.哪些語句記載滕子京的政績?

討論並歸納: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2.“屬予作文以記之。”中“之”指代什麼?

討論並歸納: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3.哪些句子寫岳陽樓大觀?

討論並歸納:(洞庭湖全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4.為什麼略寫岳陽樓之大觀?

討論並歸納:前人之述備矣。

5.第二段哪兩句話引起下文情景交融?

討論並歸納: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6.描寫洞庭湖陰天景色。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討論並歸納: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7.描寫洞庭湖晴天景色。

討論並歸納: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

8.遷客騷人悲的感情?

討論並歸納:去國懷鄉,憂讒畏譏。

9.遷客騷人喜的感情?

討論並歸納: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10.“或異二者之為”中“二者之為”指什麼?

討論並歸納:去國懷鄉,憂讒畏譏。

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11.“古仁人之心”的內涵?

討論並歸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12.“進亦憂,退亦憂。”中“進”、“退”各照應什麼?“進亦憂”、“退亦憂。”各照應什麼?

討論並歸納: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13.作者的闊大胸襟,政治抱負?

討論並歸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警句、名句、勸勉滕子京的話、主旨句、中心句、觀點)

五、分析重點段

1.提問:“古仁人之心”是怎樣的?

討論並歸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提問:“古仁人”的憂樂觀是怎樣的?

討論並歸納:先講“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講“樂”,“後天下之樂而樂”。

3.提問:“進”指什麼?“退”指什麼?

討論並歸納:“進”指“居廟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處江湖之遠”,不在朝廷上做官。

4.提問:“微斯人”的“斯人”指什麼人?

討論並歸納: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對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5.提問: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

討論並歸納:我國古代早有“與民同樂”的思想。孟子説:“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裏説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l來源於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發展成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並以此作為對待仕途進退的原則,表現他曠達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鑑和教育的意義。.’

6.提問:文章最後一自然段是怎樣推出這個警句的?

討論並歸納: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設問方式逐層推進,最後才點出警句。先用比較方式設問,以“不以物喜……則憂其君”説明“古仁人之心”的內涵,顯示了“古仁人”的闊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進亦憂,退亦憂”的論斷,突出一個“憂”字,自然引出第二個設問“何時而樂”,使文章又推進一層。設問後而警句出現,給人印象極深。

六、表現手法

(1)對比

遷客騷人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

“古仁人之心”的內涵

陰天景色遷客騷人的悲

晴天景色遷客騷人的喜

(2)記敍、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

七、小結

本文題為《岳陽樓記》,自然要寫岳陽樓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圖卻是借題發揮,談一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並以此規箴友人。文章先由敍事人手從重修岳陽樓的背景,説到岳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最後將這種情懷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説明作者意圖。文章把敍事、寫景、抒情、議論自然結合起來,句式上駢散交錯,節奏不斷變化,讀起來聲調鏗鏘,使人產生審美的愉悦。

八、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一、三題。

2.選用本課的《作業設計》。

作業設計

1.這段文字運用了什麼語言表達方式?

2.解釋下面句中的“或”:

或以錢幣乞之

而或長煙一空

或異二者之為

3.“二者之為”指上文所説的兩種心情。

4.“居廟堂之高”和“處江湖之遠”運用了修辭方法,分別指和。

5.與“是進亦憂,退亦憂”中“是”用法相同的是

A故天降大任於是人也B是天時不如地利也C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D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6.“進亦憂,退亦憂”中“進”指,“退”指。

7.找出這段文字中反映課文主旨的句子。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18

1.把握小説故事情節,認識小説所反映的社會生活。

2.感知藝術形象,學習運用對比、誇張、諷刺等手法刻畫人物形象。

3.品味小説語言,領會諷刺藝術的魅力。

4.瞭解吳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相關文學常識。

一、導入新課

1.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標題,分析課文題目中所流露出來的信息。

明確:人物—范進;事件—中舉。

2.課文題目反映了我們古代何種現象?

明確:科舉制度。

科舉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作科舉。范進中舉是不是好比今天的人考上公務員了呢?欲知究竟,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課堂。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瞭解作者,瞭解作品

吳敬梓,字敏軒,號粒民,晚年又號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説家。吳敬梓出生於一個科甲鼎盛的縉紳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兩代人中,共出了六名進士。受家族的影響,他少時熱衷科舉,早年入學為秀才,二十九歲時參加鄉試,卻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不過,讀書生活使他顯露出孤標脱俗的叛逆個性。特別是在他的父親去世後,近房中不少人覬覦遺產,使他得以認清科甲世家的虛偽和卑劣。吳敬梓性情豁達,不善治家,不上十年,就將遺產消耗一空。經歷了由富到貧之變後,他飽嘗了世態炎涼,體察到士大夫階層的種.種墮落與無恥,看清了清王朝統治下政治的腐敗與社會的污濁。正因為其個人經歷,使他對當時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狀態之弊病有了深刻的瞭解,寫下了著名的諷刺小説《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説。全書故事情節沒有一個主幹,可是有一箇中心貫穿其間,那就是反對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諷刺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卑劣的社會習氣,成功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狀態為中心的十八世紀中國社會的風俗畫。

【教學提示】

可參考光盤教學素材做詳細補充説明。

目標導學二:掌握故事情節,初步感知形象

1.快速瀏覽課文,以最快的速度梳理出故事的情節結構,並簡要概括內容。

明確:本文可分為范進中舉前與中舉後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1—2):中舉前貧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會地位。

第二部分(3—11):中舉後喜極而瘋及社會地位發生了顯著變化。

2.范進中舉前後,胡屠户、眾鄉鄰和張鄉紳對他的態度可謂是截然不同的,請同學製作一張表格,分析范進中舉前後眾人的態度變化,並説説這反映了當時社會怎樣的眾生相。

明確:通過范進中舉前後的對比,各色人物嫌貧愛富、趨炎附勢、阿諛奉承的醜態躍然紙上。他們對權貴阿諛奉承,對寒士白眼相加。由此可見,讀書人中舉後便可享富貴,受尊敬,不中舉則被人看不起。深刻反映了當時趨炎附勢的社會風氣。

3.簡要説説范進中舉前後又有哪些變化。

明確:中舉前,每日少飯食,鄉試無盤纏,家貧不得已要賣雞換米煮粥;畏懼岳父大人,對胡屠户唯唯諾諾。中舉後,高興發瘋,清醒後,對張鄉紳奉迎自如,打起官腔,對胡屠户是勢利虛偽。

目標導學三: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

【分析胡屠户】

1.分別找出在范進中舉前後,有關胡屠户語言、行為描寫的語句。

示例:中舉前,范進去向胡屠户借盤費,“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凶神似的樣子簡直令人髮指。中舉後,“屠户被眾人局不過,只得連斟兩碗酒喝了,壯一壯膽……”“大着膽子打了一下”,居然“那隻手隱隱的疼將起來;自己看時,把個巴掌仰着,再也彎不過來”。

2.胡屠户的言行,表現了胡屠户怎樣的性格特點?請做簡要概括。

明確:欺貧愛富,粗俗勢利,蠻橫倨傲(前);阿諛奉承,趨炎附勢(後)的市儈形象。

【分析范進】

採用分析胡屠户的方法,説説范進是一個怎樣的人,你從哪些地方看得出來。

示例:

①熱衷功名利祿,夢寐以求躋身統治階級行列。所以家中斷糧,仍要去參加鄉試;一旦中舉便樂極發瘋。

②虛偽。張鄉紳送銀子,范進“再三推辭”“才把銀子收下”。可張鄉紳剛走,“范進即將這銀子交與渾家打開看”,可見推辭是假意……

師總結:范進是一個猥瑣懦弱而又圓滑世故,熱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的人。中舉前唯唯諾諾,中舉後則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張鄉紳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會的新貴,特權階級的人員。

【分析眾鄉鄰(包括張鄉紳)】

中舉前,范進的生活非常窮苦,但文章並沒有寫到眾鄉鄰(張鄉紳)的身影,當范進中舉的消息傳出後,眾鄉鄰(張鄉紳)有送錢的,有送雞蛋的,張鄉紳還直接送銀攀親,當范進發瘋時,大家都很着急,並且積極地想方設法,這些反映了什麼?

明確:反映了當時對有錢有勢的人極力巴結,對無錢無勢的人冷漠無情的世風。

目標導學四:研讀文本,探究文本諷刺藝術

1.文中有很多情節,看似非常可笑,請試着畫下來,並想一想,笑的背後隱含什麼?

示例:

(1)范進中舉喜極而瘋的醜態。

(2)捱了一個巴掌之後,范進才從瘋態中清醒過來。

(3)胡屠户前倨後恭的醜態……

明確:這些語言在可笑的背後是對人物醜惡靈魂無情的嘲諷,用笑的方式去表現人物的可悲之處,對人或事進行揭露、批評或嘲笑。這就叫作諷刺。

【教學提示】

范進中舉的悲喜變化及影響,不是一個個案,應該推而廣之,通過范進一個人去解讀一類人,所以教師可以多找幾個古代讀書人的例子,以求學生對范進喜極而瘋的故事有一個更深層的理解。

2.結合下面幾句話,説説文章是如何達到這種諷刺的效果的。

(1)他爬將起來,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説,就往門外飛跑,把報錄人和鄰居都嚇了一跳。走出大門不多路,一腳踹在塘裏,掙起來,頭髮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明確:將范進中舉後的瘋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從而表現出對文人半生蹉跎只為求取功名的悲哀,瘋是“喜極而瘋”,而作者正是用這喜極的狀態表現當時士人的悲哀。

(2)“不要失了你的時了!你自己只覺得中了一個相公,就‘癩蝦蟆想吃起天鵝肉’來!……你不看見城裏張府上那些老爺,都有萬貫家私,一個個方面大耳。像你這尖嘴猴腮,也該撒拋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鵝屁吃!”

胡屠户道:“我那裏還殺豬,有我這賢婿,還怕後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説,我的這個賢婿,才學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裏頭那張府、周府這些老爺,也沒有我女婿這樣一個體面的相貌!”

明確:作者用了前後對比的手法,前寫胡屠户的刻薄,後寫胡屠户的諂媚,前後嘴臉截然不同表現出世風之庸俗。

(3)屠户把銀子攥在手裏緊緊的,把拳頭舒過來,道:“這個,你且收着。我原是賀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進道:“眼見得我這裏還有這幾兩銀子,若用完了,再來問老爹討來用。”屠户連忙把拳頭縮了回去,往腰裏揣。

明確:“攥在手裏緊緊的”“連忙把拳頭縮了回去”表現了胡屠户不是真的想要歸還銀子,這一細節就與他的退銀之辭形成對比,構成矛盾,引人發笑,從而達到諷刺效果。

目標導學五:主旨思考

范進中舉,喜極而瘋,是喜劇還是悲劇?結合課文的具體描寫,談談自己的看法,寫一篇片段作文。

提示:

1.要從人物命運的角度來考慮。

2.范進只是一個典型,要跳出范進去看這一類人。

明確:我覺得是悲劇,范進雖然中舉了,但他把一生都浪費在科考中,束縛在科舉制度的框架內,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靈魂被扼殺。其實范進只是我國封建社會眾多讀書人中的一個,相對於大多數人,范進算是幸運的了,畢竟,他中舉了。但很多人,卻只能淹沒在歷史的滾滾紅塵之中,這不僅是個人的悲哀,更是國家的悲哀、民族的悲哀。

三、板書設計

國中九年級語文上冊《醉翁亭記》教案 篇19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詩嚴謹的結構,精巧的構思。

2.掌握通過分析意象感知詩歌內涵的方法,品讀詩歌凝練含蓄的語言。

3.體會作者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培養學生摯愛祖國的感情。

教材分析 《鄉愁》這首詩,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從內容上説,“鄉愁”是中國傳統文學經久不衰的主題,余光中雖曾接受過現代主義的浸染,但骨子裏深受中國古典文學的薰陶,詩歌內容觸及思想深處的“中國意識”時,自然而然地攝取了“鄉愁”這一主題。歷代愛國知識分子有借詩詞歌賦流露家國之思的傳統,本詩在這一點上可謂傳承了民族的歷史文化。從形式上説,這首詩恰到好處地運用現代漢語,使之帶上了古典詩詞的格律美和音韻美的特點。詩的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短句變化錯落;同一位置上詞語的重複和疊詞的運用造成一種類似音樂的迴環往復、一唱三歎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迴悵惘的基調。

教法提示 誦讀法、探究欣賞法、比較閲讀法

教學過程設計(含作業安排)

一、導入

鄉愁是許多文學作品共同的主題,中國古代有許多“鄉愁”名句: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揮不走的鄉愁,牽動着多少遊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頭在一夜間!風流少帥張學良,困居中國台灣幾十年,有多少離愁別恨,客死他鄉,團聚夢難圓?多少年來,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台灣人民與大陸兩地相隔,飽受相思之苦,因而對鄉愁有着其他任何時代不可比擬的深刻的理解。

二、研習余光中的《鄉愁》

(1)請學生默讀,熟悉詩歌內容。

教師提示余光中簡介:

(2)學生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並嘗試劃分詩的節奏和重音。

教師作誦讀提示:

《鄉愁》詩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結構上寓變化於統一,節與節、句與句比較整齊對稱,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整齊中有參差;二是音樂上營造出一種迴旋往復、一唱三歎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詞的重複和疊詞的運用,使全詩低迴掩抑,如怨如訴,數量詞的運用,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美。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的戀歌。

注意詩的節奏和重

(3)合作探究:

A、“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在《鄉愁》詩裏,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這一轉化的?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詩人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裏,“鄉愁”分別寄託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具體可感的對象上。這種技法.通常稱之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B、四個時間序詞,代表哪四個人生階段?四個人生階段又因什麼而愁?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四個階段分別是:小時候一長大後一後來一現在。

小時候,詩人少小離家,與母親書信往來,鄉愁寄託在小小的郵票上。長大後,為生活而奔波,與愛人聚聚離離,船票成了寄託鄉愁的媒介。到後來,—方矮矮的墳墓,將“我”與母親永遠分開了!而現在,一灣淺淺的海峽將“我”與祖國大陸隔開。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羣人的家國之思。全詩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長長的餘味。

C、這四種對象前表修飾、限制的形容詞和數量詞有什麼特點?它們共同突出了這四樣東西的什麼特徵?在詩中有什麼表達效果?

“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愁濃縮於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D、這首詩如果去掉第四節效果會有什麼不同?

如果去掉第四節,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鄉的詩;有了第四節,前三節就成了鋪墊,這一節又畫龍點睛,鄉愁的詩意昇華為國愁和民愁了。

四、教師總結該詩的構思特點、欣賞詩歌的語言美:

作者在這首詩裏,設置了四個時段,將鄉愁濃縮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形象 (意象) ,通過四個時段和空間的變化,逐層推進,使意象次第放大,將鄉愁 詮釋為親情、愛情和思家愛國之情,感情由淡而濃,主題由淺入深,在一詠三歎之中,將鄉愁渲染得異常濃烈。

詩歌的繪畫美 鄉愁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情感,v但詩人表達出來後卻是 實現了的物化,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

詩歌的建築美 結構上寓變化於統一,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v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與短句互相變化錯落。

詩歌的音樂美 同一位置上的詞的重複v和疊詞的運用,在音樂上造成一種迴環往復、一唱三歎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迴悵惘的基調。

五、拓展閲讀:

昨夜,/月光在沙上鋪一條金路,/渡我的夢迴到大陸。 (《舟子的悲歌》)

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髮蓋着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 《當我死時》)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 (《鄉愁四韻》)

2.比較閲讀。

中國台灣當代女詩人席慕蓉的《鄉愁》(詳見課本P5)也是抒寫鄉愁的,説説它與課文在表達上各有什麼特點。

教師點撥:

這兩首詩有着相似的寫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陸,後來赴中國台灣。

兩位詩人都鍾情於中國古典文化,承繼傳統文化中鄉愁的永恆主題寫出了新意。

不同之處在於,席慕蓉的故鄉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裏出生,也不在那裏長大,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有機會踏上故鄉的土地。她只有在夢裏,在詩中,寄託無限鄉愁。她的《鄉愁》,纏綿悱惻,分別寫故鄉月夜的笛聲、離別故鄉時心中模糊的悵惘、別後對故鄉的綿綿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異,也具有比較強的時代意義。但在思想深度的開掘上,這首《鄉愁》不如余光中的《鄉愁》那樣深刻。

3.語言運用。

余光中説鄉愁是“淺淺的海峽”,席慕蓉説是“沒有年輪的樹”,那麼,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門,你心中最惦記的是什麼?請發揮想象,仿照課文,用漂亮的比喻句盡現你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