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三個代表” 解決“三農”問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的發展觀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相互交叉,構成了一個非常複雜的現實社會。因此,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努力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解決“三農”問題,成了我們必須深入探討的大課題。筆者認為,實現這兩個方面的有機結合,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

實踐“三個代表” 解決“三農”問題

一、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必須將傳統農業發展成現代農業

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自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農村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順應了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但隨着農業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傳統的一家一户分散經營的小生產方式,已明顯地表現出生產成本難降低、農產品品質難統一、科技應用水平難提高等種種弊端,越來越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我國農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所以,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急需推進我國的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所謂現代農業,就是指用現代工業力量裝備的、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的、以現代管理理論和方法經營的、生產效率達到現代世界水平的農業。發達國家的實踐證明,要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必須走科學化、市場化、集約化、產業化之路。一是要努力建設新型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通過大搞農業科技試驗、示範,加大科技推廣力度,最大程度地發揮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推動作用。近年來,**市每年都建設300個左右農業科技示範園區,試驗、示範新技術項目面積約12萬畝,佔總耕地面積的3%,保證了農業科技貢獻率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但以農業科學化的目標衡量,這一速度還必須進一步加快。二是要以市場為導向提高農業商品化程度。逐步健全面向農民的市場服務網絡,改變農民組織生產跟着感覺走的盲目、被動狀態,增強廣大農民的市場意識,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三是要大力推進農業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於我國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生產還主要處在靠天吃飯的階段,2003年全國糧食平均畝產只有280公斤,比發達國家少132公斤,經濟效益低下。因此,必須把加強我國農業生產的着力點,放在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上,放在推廣精耕細作上,放在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上。只有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的比較效益,我國農業的競爭力才能有保證。四是要堅持農業產業化的方向不動搖。搞好以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生產為主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要求。在目前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下,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建設應主要選擇在原料主產區,農業主產區也應集中力量抓好龍頭企業建設。近年來,**市通過大力發展稻米加工企業,水稻年加工能力達到近21.8萬噸,建成了完整的水稻產業鏈,形成了對水稻生產的有力支撐。此外,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是農業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誌。要在大力發展農作物產業鏈的同時,突出抓好畜牧產業化。肇東、雙城等畜牧強市(縣),通過引進內蒙古伊利集團、雀巢集團等大型龍頭企業入駐,形成了強大的奶業產業鏈,2003年兩市牧業總產值分別佔農業總產值54.1%、64%,完成了向現代農業的初期轉變。**市通過借鑑外埠畜牧強市的先進經驗,大力發展畜牧產業,特別是2004年全面啟動了萬頭奶牛養殖項目,成功引進了多家外埠龍頭企業安家落户,逐步形成了畜牧產業鏈條,為畜牧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全市畜禽飼養量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長。

建設現代農業需要有先進的生產經營方式作保障。在我國將長期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雙層經營體制的條件下,應努力探索土地合作制、入股制等多種流轉機制,尋求廣大農民能夠接受的推進規模化經營的有效辦法,為建設現代農業作鋪墊。兩年來,**市通過爭取投資與農民自願入股的方式,累計籌集資金1009.3萬元,組建了8個村級大型農機服務合作社。合作社利用大型農機作業質量高、降低成本等優勢,號召農民進行統一的規模化生產經營,得到了農民的認可。今年,這8個村70%的土地實現了規模化生產,僅此一項可使農民每公頃耕地增收近百元。

二、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必須將落後的農村建設成新型農村

長期以來,受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制約,農村發展明顯落後於城市發展。而透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表面現象,其根源還在於廣大農民的思想僵化、文化素質低、創新創業的能力較差,落後的農村仍然是我國上千年封建思想的殘留地,競爭的動力不足,發展的活力不強。由此可見,要改變農村面貌,還必須堅持兩手抓,大力加強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以先進的文化來武裝農民、建設農村,從而儘快縮小城鄉差距,推動城鄉統籌發展。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改變農村面貌還需從解放農民的思想抓起。從當前農村的狀況看,十分緊迫的任務,就是要大力加強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教育,使農民擺脱老守田園、小富即安的思想束縛,樹立高起點的發展目標和科學的發展觀;就是要大力宣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及農民創業典型,增強廣大農民發展的緊迫感,激發他們的創業熱情,鼓勵他們的創業行動;就是要大力弘揚文明、健康的社會風氣,剷除影響社會發展進步的封建迷信活動,使農民真正擺脱封建思想的束縛,樹立社會主義農村新風尚。

智力是行動的支撐,建設新型農村急需加強對農民的素質教育和技能培訓。要廣開教育門路,大力開展農業科技培訓,使廣大農村勞動力都能掌握1-2門實用技術。實踐證明,廣大農民有着如飢似渴的學習農業科技熱情。**市通過創辦以十六大代表麻晶莉同志名字命名的農業技術學院,每年培養青年農民140多人,建起了倍受廣大農民歡迎的培訓基地。在不斷加強對農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的同時,要強化對農民的政策法制教育,增強農民依法辦事、依法保護自身利益的能力。認真抓好農村基礎教育工作,確保農村勞動力水平能夠持續提高、後繼有人。2004年,**市投資3609萬元在黑龍江省率先實行了農村寄宿制辦學,有效地提高了農村教育教學質量,改善了農村教學環境,促進了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目前,在全市率先實行集中辦學的五個鄉鎮已有12000名學生進入寄宿制學校學習,享受與城鎮一樣的優質教育。

良好的環境是建設新型農村的重要保障。要不斷加大面向農村的環境建設投入,依靠多方力量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推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快速發展。在全國多數農村已經實現通電、通電視、通汽車的情況下,要重點解決偏遠地區農村道路交通條件差、有線電視和電話不通、環境衞生髒亂差等問題。特別是要集中力量加強小城鎮建設,增強農村中心鎮的帶動力和輻射力。

三、代表最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必須將貧困農民培植成富裕農民

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制定和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基本着眼點是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羣眾的利益,使全體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就農村而言,就是要把農民羣眾的利益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目前在我國13億人口中有8億農民,而農民的平均收入只有2440元,近7年來農民年人均增收不到100元,年均增幅連續低於5%,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也由1997年的2.47:1擴大到2003年的3.24:1,已經超過了國際上正常的差距。城鄉收入差距拉大,嚴重製約了農村市場的擴大,全國近62%的農民只有不到35%的市場購買力,極大地減弱了農村消費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因此,增加農民收入理當成為我黨農村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和各級政府做好農業農村工作的基本目標。

要把發展生產擺在致富農民的首要位置。在確保糧食生產安全的前提下,緊緊圍繞地方優勢,積極鼓勵農民發展高產、優質、高效作物生產,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向市場要效益,向科技要效益,向特色要效益。要大搞多種經營,支持農民開展生態立體化生產,保持並不斷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近年來,國家在黑龍江等北方省份推廣的農村能源(沼氣)綜合利用技術項目,由於效益可觀,已對北方農民改變生產生活方式帶來了極大的觸動,發揮了很好的示範作用。大力推廣類似這樣有發展前景的好項目,應當成為各級政府促進農民增收的主課題。

要把轉移農村勞動力作為致富農民的重要手段。致富農民關鍵在於減少農民。全國1.5億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一方面帶來了巨大的就業壓力,另一方面又折射出農民增收的巨大潛力。只要這些佔農村人口18%的剩餘勞動力能夠脱離農業、走出農村充分就業,農民人均收入還可增長20%以上。因此,必須大力開闢勞動力轉移渠道,廣拓城市就業空間,使城鎮成為吸納剩餘勞動力的重要場所。要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取消城市對農村勞動力的各種歧視性政策,消除城鄉堡壘,使農民與城鎮居民一樣享受到同等的國民待遇。**市通過建立勞動力轉移大廳、成立勞動力轉移駐外辦事處,依託麻晶莉農業技術學院開展訂單培訓,2004年,已累計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15191人,全市農村勞動力總收入達到6137萬元,實現勞務輸出人均增收近4000元。此外,跨國輸出至俄羅斯種地60人,實現人均增收近900美元。

要突出做好減輕農民負擔工作。農民負擔重不僅直接影響農民收入,而且還嚴重影響着農業再生產。從某種意義上説,減負就是增收。近年來,我國通過深入推進農村税費改革,已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農民負擔。今年國家實行了“一免兩補”惠農政策,特別是黑龍江、吉林兩省作為推行全部免徵農業税試點的省份,基本上使農民負擔削減為零,僅政策因素**市農民人均就可增收近500元。同時,鑑於農村税費改革涉及面廣、問題複雜的實際,必須積極穩妥地抓好各項綜合配套改革,進一步理順農村分配關係,規範分配行為,把減負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確保農民負擔真正減到位、不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