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範文(精選5篇)

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範文 篇1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中國人熟知的名句,它出自儒家經典《大學》。“日新”的説法出現後,後世思想家不斷闡發,對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產生了很大影響。比如,宋代張載對“日新”的解釋是:“富有者,大無外也;日新者,久無窮也。”認為只有“日新”,事物的發展才沒有窮盡。他進一步指出:“日新,悠久無疆之道與”,將“日新”視為事物發展在時間和空間上沒有窮盡的普遍規律。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把天地的發展歸納為“新故相推,日生不滯”,強調順應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客觀變化而不斷進步,如果因循守舊就會導致退步甚至消亡。

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範文(精選5篇)

總的來説,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日新”意為永不停息地自我革新。它包含兩層含義:一層是在世界觀層面,認為世界是不斷髮展進步的,處在不停的變化之中,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另一層是在方法論層面,為適應世間萬物的發展規律,人們應當順應自然、社會的發展趨勢,不斷與時俱進、革故鼎新、自強不息、奮鬥創造,這樣才能追趕上時代的步伐,不斷推動文明發展進步。反之,如果因循守舊、抱殘守缺,就會被時代拋棄。

經過長期發展,“日新”成為中國人重要的精神元素,影響着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對個人、民族、國家發揮着獨特作用。處於順境之時,“日新”精神能夠提醒人們保持憂患意識,不滿足於現狀、不斷開拓進取。處於逆境之時,“日新”精神可以激發人們堅韌不拔、不屈不撓,不斷克服困難、闊步前進。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中國人民崇尚進取、推陳出新、不懈奮鬥,創造了燦爛的文明成果。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鴉片戰爭後,中國陷入深重災難中。無數有識之士主張以新學取代舊學、以新政取代舊政、以維新和革命改變舊體制,以挽救民族危亡、扭轉中國命運。中國共產黨生於憂患、成長於憂患、壯大於憂患,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歷經艱苦奮鬥、不懈前進,帶領中國人民建立了新中國。40年前,中國共產黨又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進行改革開放,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的偉大革命,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中國人民更加昂揚自信。中國共產黨這種開拓創新、勇於進取的精神,也是中華文化中“日新”精神的傳承和體現。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新陳代謝是宇宙間普遍的、不可抗拒的規律。改革就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生產力的活力正是在生產關係不斷變革、不斷更新過程中被激發出來的。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中國這個古老的國度煥發出蓬勃生機,黨和人民的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

當前,改革進入深水區,面臨更多不易跨越的礁石和險灘。這個時候,把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應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日新”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拿出更大的決心和勇氣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繼續不懈奮鬥。

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範文 篇2

強調指出,“講政治是第一位的”“政治問題,任何時候都是根本性的大問題”。講政治關乎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對於領導幹部來説,政治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但是,一些基層領導幹部常常把講政治停留在口頭上,廣大羣眾很反感,嚴重影響幹羣關係,影響黨和政府的形象,影響黨的事業。領導幹部是否真正講政治,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

要堅定清醒,敢於鬥爭。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政治上的堅定源於理論上的清醒。領導幹部要着重發揮帶頭學習的示範作用,原原本本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在強讀強記、常學常新中學出對黨忠誠、維護核心的底氣,學出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自覺。通過學習提高政治能力,把牢政治方向,堅定政治立場,學會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貫穿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解決理論和實踐問題。通過學習增強政治敏鋭性和政治鑑別力,敢於亮劍、敢於鬥爭,旗幟鮮明與妄議中央大政方針等行為作鬥爭,在推動改革發展中敢於迎難而上,在全面從嚴治黨上敢於動真碰硬,絕不向任何困難和挫折低頭,絕不在任何新挑戰面前退縮。

要胸懷大局,勇於擔當。“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大局凸顯政治、大局折射品格、大局彰顯擔當。領導幹部只有胸懷大局,才能登高望遠、擺正位置、知責有為。對領導幹部來説,擔當作為是講政治的“試金石”,是最起碼的政治品格。要觀大勢、謀大局,始終緊跟和黨中央,時時處處事事從政治和大局上看問題、做工作,勇於跳出一地一隅,自覺站在大局中來謀劃和推進工作,堅決貫徹執行中央的各項決策部署,做到令行禁止、政令暢通。要勇擔當、善作為,迎難而上、攻堅克難,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革命精神和氣度謀其政、幹其事、求其效。建立容錯免責機制,通過一系列鼓勵“拼搏實幹”的組合拳,凝聚乾的共識,營造乾的氛圍,搭建乾的平台,形成乾的合力。

要心中有民,甘於奉獻。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為民是最大的情懷,把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講政治就能更加具體務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共產黨人的初心和宗旨所在。領導幹部必須始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多幹打基礎管長遠的事情,多辦一些讓人民羣眾看得見摸得着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着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等突出問題,不斷增強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奉獻精神是黨員幹部的基本素養,要不斷強化“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精神修煉,大力弘揚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甘於奉獻,時刻把羣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頭,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更加自覺地投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實踐中。

要注重實幹,務求實效。實幹興邦,空談誤國,講政治是行動的而不是語言的。鄧小平説過:“不幹,半點馬克思主義都沒有。”領導幹部要堅持以上率下,帶頭克服本位主義、功利主義,不圖虛名、不務虛功,發揚釘釘子精神,真抓實幹求實效,以實幹擔當詮釋忠誠。要帶頭少開會、少發文,開會講短話、講管用的話,下基層調研要接地氣、實打實、奔着問題去,更加註重效果導向、羣眾滿意導向。要做好“基層減負年”工作,久久為功、步步為營,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韌勁,常態化整治形式主義,真正讓基層幹部卸下包袱、輕裝上陣。

要清正廉潔,嚴格自律。講政治要落細落實。領導幹部要增強“免疫力”,關鍵靠自律。要自覺加強黨性鍛鍊、政治歷練、政德修煉,堅決落實《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嚴格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經常性接受政治體檢,切實增強政治定力、紀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要時時自重自省自警自律,處處慎權慎欲慎獨慎微,公道正派,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保持清清爽爽的同志關係、規規矩矩的上下級關係,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要自覺加強自我約束、自我監督,淨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習慣在監督下行使權力、履職盡責,在管好自己的同時,管好自己的親屬和身邊的工作人員,築牢堤壩、抵禦“圍獵”,爭做廉潔自律、廉潔用權、廉潔齊家的模範。

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範文 篇3

社會治理是中國特色社會學研究的一個基本課題,也是有可能做出突出研究成果的一個重要領域。社會治理的基本原則是激發活力和保持社會秩序,困難之處在於我國正處於現代化轉型任務比較艱鉅的時期。根據世界各國現代化的經驗,當城鎮化率處於50%上下的時候,是現代化轉型最為艱鉅的時期。目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9.58%,户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3.37%。所以,我國社會學者的一大任務就是探索一條使我國社會既充滿活力、又保持秩序的現代化轉型之路。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黨中央提出“社會治理”的概念。在國際學術文獻中,雖然“治理”“善治”都是常見的概念,但“社會治理”是具有中國本土化特徵的概念。

我國社會學界對於社會治理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不斷總結廣大人民羣眾參與社會治理的實踐經驗。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基層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鎮社區從過去的單位制社區變成今天的商品房社區和職工房改房社區,農村社區從當年的人民公社體制變成今天的多種類型的新型農村社區。適應這種新局面,社會治理體制機制也發生了深刻變化。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我國城鎮和農村按行政體制計算的基層社區大約有66萬個,如果按照農村自然村和城鎮居民實際居住小區計算的話就更多了。這麼多基層社區在近些年來的社會治理實踐中創造出了眾多新的治理經驗。過去,我國城鎮和農村形成了二元結構。今天,城鄉融合、城鄉統籌的體制探索多種多樣,創造出新型的土地管理機制、社區管理機制、住房管理機制以及城鄉融合的養老機制等。城鎮社區治理也創造出眾多新的成功模型,其中有很多行政管理的成功案例,也有不少強調市場運行的成功案例,還有一些強調基層自治的成功案例。在這種形勢下,很多社會學者參與到社會治理實踐中。我帶領的清華大學研究團隊就與當地政府合作,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創建了“新清河實驗”研究基地,探索專家參與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這對於基層社會治理實踐和社會學者的社區治理實驗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我國地域廣闊、地區差異大,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進行基層社會治理,應當尊重廣大人民羣眾的實踐創造。只有讓廣大人民羣眾積極參與並共享成果的社會治理,才是有活力、可持續、能夠實現長治久安的社會治理。

我國社會學者在社會調查中看到,廣大人民羣眾推進改革開放的社會實踐已經走在前面,社會學者做的很多工作就是總結其中成功的體制機制案例,將其上升到社會學理論層面,提煉出我國社會現代化轉型的理論模式。我們黨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社會實踐不斷為中國特色社會學理論提供新的知識,也不斷為國際社會學的知識寶庫增添中國經驗、中國案例、中國模式。

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範文 篇4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在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實踐中,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立德鑄魂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

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關鍵時期的青年學子,需要正確的引領和指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幫助當代大學生站穩人民立場、提升思想廣度,要旗幟鮮明地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高校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不僅要牢牢佔領主陣地,更要不斷地拓寬主陣地,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立志聽黨話、跟黨走,培育學生自覺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有力傳播者。

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是黨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形成的正確思想路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引導學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開掘其中藴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同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還要實事求是,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

堅持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學生是高校的主體,高校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育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終以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一旦離開了學生這一主題,思想政治工作就會變為紙上談兵、坐而論道。圍繞學生就是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關照學生就是要把學生放在心上;服務學生就是要解決實事。要在貼近、理解、引領和務實上下功夫,切實將對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貫穿到各項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對象主要是學生,必須時刻牢記以學生為本、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的宗旨,要紮紮實實、堅持不懈、久久為功。

堅持改革創新、優化結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改革創新、優化結構,築牢課程教學主陣地,守好思政教育“責任田”。進一步拓展教育載體、豐富教育內涵、創新方式方法。積極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以廣大學生喜聞樂見的途徑方法,聚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興能量。要充分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結構模式,堅持繼承與創新的統一、共性與個性的結合。充分激發教育事業發展生機活力,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積極投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養創新型、複合型、應用型人才,弘揚創新精神,發展創新理念,堅持創新實踐。

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範文 篇5

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我國社會學者逐步構建起領域寬廣的中國特色社會學學科體系,創造出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範疇,如社會建設、民生、社會治理、社會體制改革等,開拓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緊密結合的社會學研究新領域,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貢獻。

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社會學發展歷史,如何建設與中國國情相適應、與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緊密結合的中國特色社會學,始終是我國社會學界面臨的重大課題。

突出社會學的中國特色

社會學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從西方傳入我國的。從那時起,我國社會學界就致力於在本土文化環境中發展社會學,使之與中國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為中國社會發展服務。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學學科建設也曾遭受過挫折,但是眾多老一輩社會學家如費孝通、雷潔瓊等,堅持探索如何將社會學研究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為中國社會學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1979年,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召開。鄧小平同志提出:“政治學、法學、社會學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們過去多年忽視了,現在也需要趕快補課。”在鄧小平同志號召下,社會學發展突飛猛進,取得很大成績:第一,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逐步構建起領域寬廣的中國特色社會學學科體系,在社會學一級學科下形成了理論社會學、應用社會學、人口學、人類學、民俗學、社會工作、社會管理與社會政策等學科方向;第二,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完成眾多深入細緻的基層社會調查,獲得一手數據,探究社會事實,瞭解和認識中國國情,取得了豐富的社會調查成果;第三,創造出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範疇,如社會建設、民生、社會治理、社會體制改革等,開拓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緊密結合的社會學研究新領域,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貢獻。

從學術文獻看,在我國社會科學的各個學科中,社會學是討論本土化問題最多的學科之一。之所以強調本土化,是因為社會學研究要探究社會事實,而社會事實往往是極其複雜的。要深入分析社會事實,探究對社會事實發生影響的全部社會環境、社會要素,社會學研究就必須紮根本國土壤、立足本國國情、反映民情民風,這就必然要實現本土化。其實,世界各國的社會學都具有明顯的本土化特徵。比如,我們讀美國社會學者寫的各種各樣的社會學教材,一個共同特徵就是這些教材都是以美國社會為背景和基礎來闡釋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的。有鑑於此,我國社會學必須高度重視本土化,在借鑑西方社會學時要保持頭腦清醒,認清其背後的西方社會實踐和價值判斷,紮根我國經濟、社會、文化土壤提出新概念、創造新表達、構建新理論,進一步突出社會學的中國特色。

積極探索社會建設與民生改善

社會建設與民生領域研究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提出的新問題、新任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學獨有的研究領域。對這一領域的深入研究探索,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學獨特的概念範疇、理論內容、話語表達。

什麼是社會建設?社會建設也可以理解為建設社會,其目標是激發社會活力,其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市場與社會的關係。社會是由全體社會成員組成的,激發社會活力就是激發廣大人民羣眾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性和動力。特別是對中國這樣一個有着近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説,如果每個人都積極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能匯聚起勢不可擋的磅礴力量。社會學關注的是人。從人的角度看,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有四個方面的有利條件:其一,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期,農村户籍人口仍佔很高比例,城鎮化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其中藴藏着巨大的發展動力和發展潛力;其二,改革開放激發了中國人民的創新創造熱情,9億勤勞刻苦的勞動者是發展最重要的源泉;其三,我國製造業擁有數以億計的一線技術工人和技術人才;其四,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培養了數以千萬計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當前,我國已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正處在現代化發展的關鍵時期,能否充分激發社會活力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來説至關重要。所以,中國特色社會學的社會建設研究,重點就落在如何通過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全體中國人的活力上。

民生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本土化社會學概念。民生就是人民生活。中國特色社會學的民生研究,主要研究在中國這樣的大國如何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如何讓每個人都得到平等的發展機會。經過多年探索,社會學界重點研究的民生領域大體有9個,即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住房、醫療健康、養老政策、扶貧政策、基層社會治理。民生領域的研究具有學科交叉特徵。比如,很多學科都研究教育,而社會學的研究重點是教育公平問題,特別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如何實現教育資源公平配置。就業問題也有很多學科在研究,社會學聚焦的是人,是就業與失業的人羣,研究重點是農民工和大學畢業生兩大羣體的就業問題。社會學在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醫療、住房、養老領域的研究,突出的主題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貧困問題也是社會學研究的主題之一。近年來,對全國不同地區貧困與脱貧問題的研究,特別是如何確保到20xx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脱貧,成為研究熱點。在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後,對相對貧困問題的研究將成為我國社會學界的長期任務。對於老弱病殘導致的貧困,應當通過完善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制度去解決;對於有勞動能力的人因缺少文化知識、勞動技能和進取心而導致的貧困,則應強調文化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