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五篇

有什麼樣的想法就有什麼樣的未來,有什麼樣的觀念就會有什麼樣的結果。那麼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思想宣傳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五篇

【思想宣傳範文】一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認真總結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對於堅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進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改革開放經驗很多,擇其要者,主要有以下8個方面。

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推動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基本途徑。這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曆史得出的基本經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興旺發達,就必須跟上時代,必須站在時代前列,而改革創新是跟上時代、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改革開放是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根本途徑。我國的改革開放就是中國共產黨從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出發,主動自覺進行的體制變革和政策調整,這種變革和調整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反映了人民羣眾的迫切願望,得到了人民羣眾的衷心擁護,充分調動了人民羣眾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從而帶動了經濟發展,促進了社會進步、政治穩定和國家繁榮,因而得到全體人民的真誠擁護,也贏得了全世界廣泛好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

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始終保持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任何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一種精神力量作為支柱,沒有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都是難以生存的。對於一個正在實施現代化趕超戰略的發展中國家,民族凝聚力尤為重要。中國改革的興起,是以思想解放為先導的,改革的深化也有賴於思想上的進一步解放。其實,改革開放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解放思想,不斷開拓創新的過程。改革每前進一步,就要清除一個思想障礙;每清除一個思想障礙,改革就前進一步。黨的xx屆五中全會決議確立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並且把創新列在首位。創新首先是理論創新。理論既是行動的先導,又是實踐的指南。改革越是進入深水區,就越是需要解放思想、勇於開拓的精神狀態。

改革的着眼點和落腳點,都要始終放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富民強國上。中國改革的實質和目的,就是為了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時進行其他方面的改革,儘快實現國家的現代化,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實踐證明,不改革就沒有出路,改革的性質同過去的革命一樣,也是為了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在改革進程中,我們黨始終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把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衡量改革成敗和判斷是非得失的標準。中國改革開放40年,所有改革理論的提出和一切改革政策的制定,都是圍繞儘可能快地發展社會生產力和儘可能快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這一中心展開的。正是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儘可能快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中心內容的改革實踐,動員起最廣泛的人民羣眾直接參與,極大地調動了廣大人民羣眾的生產積極性,使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煥發出了蓬勃生機,社會生產力獲得巨大進步,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改革的實施要遵循從易到難,由點到面,逐步深化的過程。改革之初,主要是“摸着石頭過河”,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注重實效,大膽探索,不斷創新,邊實踐,邊總結經驗。當時只是確定一個大致的思路,就是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根本任務,以調動廣大人民羣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具體改革方略是:先從比較容易推進並能較快取得成效的領域入手,即首先從農村改革入手,然後推進到城市改革;先從經濟體制改革開始,然後推進到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並且先通過試點,取得經驗,再逐步推開。即自下而上,由易到難,考慮各方面的承受程度,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積少成多,逐步向前推進。這裏有一條重要的經驗,就是首先要選好改革的突破口。初戰告捷,就可以鼓舞改革鬥志,有利於改革向縱深拓展。中國改革的突破口選在農村,從解決農業問題入手,這個選擇是非常正確的。為什麼要把農村作為突破口呢?這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一是由於中國人口眾多,解決吃飯問題的特殊重要性,使農業特別是糧食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制約性因素。二是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客觀要求。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之一就是要儘快實現共同富裕,因此,脱貧致富就成為改革的起點。三是農村生產關係簡單,廣大農民要求變革現存生產關係的願望由來已久,改革的難度和風險比城市小。這就決定了中國改革的突破口必須也只能選擇在農村。農村改革的初戰告捷,為城市改革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豐富的經驗。這樣,再因勢利導,把改革引向城市。中國循序漸進、注重實效的改革方略,得到了國際社會有識之士的廣泛讚譽。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在漸進過程中,經過反覆考慮,反覆比較,並經過多年的思考試驗後才逐步形成的。這種“摸着石頭過河”,邊實踐,邊探索,邊總結,在改革實踐中逐步確立改革目標的做法,有利於改革的穩步推進、逐步深入,同時又防止了出現大的挫折,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一條基本經驗。

要把改革與開放緊密結合起來,在開放中推進改革。中國改革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改革和開放並舉。中國改革與開放緊密結合,是因為在生產社會化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各國的發展都離不開世界。歷史一再證明,閉關自守,只能導致落後。因此,必須以改革促進開放,以開放帶動改革。改革與開放,就如同車之兩輪,鳥之雙翼,成為推動中國社會迅速發展的主要動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戰略抉擇,實現了中國對外經濟關係史上的歷史性轉折,結束了長期的封閉半封閉狀態,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社會主義對外開放理論。中國的改革是全方位的,中國的開放也是全面的,是向全世界的開放。中國要通過改革開放和發展生產力,要實現現代化的奮鬥目標,就必須儘可能吸取其他國家一切好的東西,為我所用。而開放的實行,特別是對外開放又勢必推動國內的體制改革。因此,改革與開放是相互促進,密不可分的。黨的xx屆五中全會把開放列為五大新發展理念之一,強調堅持開放發展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xxxx兩次到改革開放的前沿深圳經濟特區考察,就是要向世界宣示,中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他在博鰲亞洲論壇20xx年年會開幕式上發表題為《開放共創繁榮,創新引領未來》的主旨演講中,鄭重宣示新時代開啟加強中國同世界交融發展新畫卷的堅定信念和擴大開放的重大舉措。

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之間的關係。中國改革是一項艱鉅複雜的系統工程,特別要注意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在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從事一項前無古人的改革大業,要想速戰速決,是不現實的。必須牢固樹立長期艱苦奮鬥的思想,做好打持久戰和攻堅戰的思想準備,循序漸進,穩中求進。穩定是改革和發展的前提條件。穩定包括政治穩定、經濟穩定和社會穩定三個方面。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經濟穩定是政治穩定和社會穩定的基礎。沒有一個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難以順利推進。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方針。這是實現我國發展戰略目標,提高我國綜合國力的重要保證。同時,必須十分清醒地認識到,發展才是目的,是根本。穩定和改革都是為了發展。離開了發展什麼也談不上。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綜合國力增強,人民生活幸福,國家富裕繁榮,這一切歸根結底取決於發展。改革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途徑和動力。在當前條件下,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使改革開放向更深的層面和更廣闊的領域拓展,革除一切阻礙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體制機制弊端,進一步完善國內市場競爭環境,進一步調動市場主體和人民羣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使生產力獲得解放和發展。中國改革成功的奧祕之一,就在於中國改革的領導核心比較清醒地認識到並準確把握住了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繫。

人民羣眾是改革的主體,是推動改革開放的決定性力量。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羣眾自己的事業,必須依靠羣眾,尊重人民羣眾的首創精神,在黨的領導下有序推進。實踐證明,改革開放中的許多新事物、新創造,都是廣大基層幹部羣眾在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中央把基層幹部羣眾創造的經驗加以概括提升,形成政策加以推廣,才形成了轟轟烈烈的改革開放浪潮。實踐證明,只有充分調動人民羣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取得改革的成功。農村改革是這樣,城市改革也是如此。以往的改革開放靠的是人民羣眾,今天的改革開放更要靠人民羣眾。人民羣眾過去是、今天是、將來依然是改革開放的主體和動力。這是改革開放中的歷史唯物主義。要尊重羣眾、相信羣眾、依靠羣眾,尊重羣眾的首創精神。其實,尊重羣眾就是尊重實踐;尊重羣眾的實踐就是尊重歷史。人民羣眾是改革開放的主體和動力,應當讓人民羣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黨的xx大以來,我們黨依靠羣眾,尊重羣眾的首創精神,在總結改革開放經驗的基礎上,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改革呈現出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挺進的局面,在不少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全社會創新發展活力明顯增強。

要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改革開放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是一場偉大的社會試驗,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要把這樣一個巨大的社會系統工程順利完成,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是根本不可能的。在當代中國,這個領導核心就是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只有依靠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依靠全體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有組織、有秩序、分步驟地積極推進,大膽探索,才有可能實現既定目標。這是全中國人民在長期奮鬥的實踐中深刻地認識到的一條真理。社會主義改革是一個審慎地、逐漸地變革社會的過程,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社會領導層主動自覺地自上而下進行的社會結構性調整和體制改造,因而必須有組織、有領導、有秩序、分步驟地推進,作為領導社會主義事業的核心力量的中國共產黨,必須牢牢掌握改革的領導權,把握改革的進程和方向,使改革始終沿着正確方向前進。要保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關鍵是要有一個成熟穩定的領導核心。在新時代,全黨同志必須緊密團結在以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解放思想,開拓進取,萬眾一心,團結奮鬥,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思想宣傳範文】二

改革開放40年來,國有企業改革以其牽涉面廣、錯綜複雜,成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和重點、難點。隨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也進入深水區,黨的十九大對深化國企改革提出新要求。立足新時代,實現國企改革既定目標,需要在回顧國企改革歷史、總結取得的主要經驗基礎上,將國企改革不斷向前推進。

國企改革的歷程與取得的成就

國企改革40年,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歷史時期:從1978年到1988年,是國家對國有企業經營管理方式進行改革的時期,國企改革主要包括放權讓利和兩權分離等內容;從1988年到1998年,是國有企業的制度改革時期,國企改革主要包括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與國有企業重組等內容;從1998年到20xx年,是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改革時期,國企改革主要包括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設立國資委、完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壟斷行業改革等內容;20xx年黨的xx大召開至今,是深化國企改革時期,國企改革主要以分類改革為前提,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為突破口,相關各項改革繼續推進。

40年來,從國有國營形式下國家和企業之間利益關係的調整轉變到公有制實現形式的變革和多樣化,從企業自身的改革轉變到以國有企業改革為核心的全面經濟體制改革,國企改革一直圍繞三條線索展開:一是改革政府與企業的關係,二是改革國有企業自身的制度安排,三是完善國有企業的外部環境。這40年來國有企業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過40年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國企改革取得輝煌成就。首先,國企改革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支持和發展空間,國企和民企都獲得跨越式發展,呈現出同步創新發展態勢。比如,20xx年美國《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中,中國上榜公司數量連續第20xx年增長,達到120家,其中國企83家、民企37家,穩居第二,已經非常接近美國(126家),遠超第三位的日本(52家)。榜單排名躍升最快的前10家公司中,有8家來自中國內地,而其中4家是民營企業。20xx年中國500強企業共實現營業收入71.17萬億元,較20xx年增長了11.20%,237家民營企業上榜,較上年增加了11家,國有與民營企業入圍數量差距進一步縮小。其次,國企改革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也為其他領域經濟體制改革積累了寶貴經驗,並且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國有企業的改革與發展為改革開放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工業經濟從高速度邁向高質量發展。再次,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不斷優化,國有企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為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和實現高質量發展、創新驅動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近年來,以中央企業為代表的國有企業在高鐵、特高壓、載人航天、繞月探測、深海鑽井平台、深潛探測等領域取得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的典範。

國企改革的基本邏輯與經驗

40年國有企業改革是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漸進式改革過程,改革的思路是逐漸清晰的,改革的實踐是逐漸深入的,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改革之路。回過頭來看,國企改革之所以能夠順利推進並取得巨大成功,是因為形成了以下基本邏輯與寶貴經驗。

一是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推進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調整。改革開放之初的1980年,國有企業所佔比重為76%,集體企業所佔比重為24%,呈現公有制經濟一統天下的局面。1982年,發展和保護個體經濟被寫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7年黨的十三大對私營經濟給予了明確定位,指出私營經濟一定程度的發展是公有制經濟必要的和有益的補充。隨後,私營經濟的合法地位在憲法中首次得到確認,1988年《憲法修正案》指出:“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存在和發展。”私營經濟迎來快速發展時期。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所有制結構:以公有制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多種經濟成分長期共同發展。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突破了非公有制經濟作為公有制經濟“有益補充”的傳統定位,提出:“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國家要為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創造條件”。1997年黨的xx大報告首次確認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20xx年黨的xx大報告提出根據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要求,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並首次提出“兩個毫不動搖”,即“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指出“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不能把這兩者對立起來。各種所有制經濟完全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還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99年修訂)和《中國共產黨黨章》(20xx)。黨的xx大、xx大、十九大報告都重申了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和“兩個毫不動搖”。黨的十九大報告還提出,加快國有經濟佈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激發各類主體活力,打破行政壟斷,防止市場壟斷。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都獲得巨大發展,國有企業數量和所佔比重雖然大幅下降,國有資產規模卻大幅提升,國有經濟控制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加強。

二是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推進國有企業所有權制度建設,公有制的實現形式逐漸多樣化。公有制實現形式就是公有制經濟的具體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化體現在,公有制經濟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由傳統的國有獨資企業和集體企業擴展到股份合作制企業、股份公司等。國有企業所有權制度建設首先是解決所有者代表和所有者權益保障問題,其次是解決委託—代理問題和國有資產流失問題。為此,改革開放40年來,國企改革進行了公司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並逐步完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系、設立國資委等。混合所有制改革也是國有企業所有權制度變革的延續和創新。國有企業公有制實現形式的多樣化基於國有企業改革中對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理論與實踐探索。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最早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思想。1997年黨的xx大文件中出現了混合所有制經濟。20xx年黨的xx大報告進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別是國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積極推行股份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黨的xx屆三中全會提出: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20xx年黨的xx大報告指出:“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20xx年黨的xx屆三中全會為混合所有制經濟注入了新的內容,指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制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20xx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三是探索國有企業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改革之路,國有企業逐漸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肯定了商品經濟和價值規律的作用,市場化改革得以繼續向前推進。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新的經濟運行機制,總體上來説應該是“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機制。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市場化改革方向也隨之確立。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進一步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為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產權明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下引入市場機制,核心是培育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微觀市場主體,其中的難點和關鍵是使國有企業與市場經濟相融合。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營企業逐步轉變為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獨立市場競爭主體,是國有企業改革乃至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任務。但這一過程異常艱難。隨着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大量國有企業由於不能適應市場而陷入困境。1997年黨和政府提出幫助國有企業脱困的任務,在幫助國有大中型企業脱困的同時,進行現代企業制度試點,逐步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努力使國有企業成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市場主體和法人實體。經過多年改革,國有企業逐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逐步成為自主經營的新國企。

總之,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走市場化取向的改革之路,是我國國企改革40年的基本邏輯和最重要經驗。市場化並非私有化,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也絕不是私有化。但二者必須建立在分類改革的基礎上,不能簡單地把所有國企都推向市場,也不能把所有國企都進行一刀切式混改。一定要基於不同行業和類型,一企一策,在市場配置資源和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基礎上發揮好政府的引導和監督保障作用。實踐證明,國有企業和市場經濟能夠有機結合,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能夠共同發展、相輔相成、相互有機融合。離開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所提供的巨大空間和支持,民營企業不會取得今天的發展成就;反之,沒有民營企業的競爭壓力和經濟整體發展,國有企業及其改革也不會取得今天這樣的成效。“國進”不等於“民退”,“民進”也不等於“國退”。

新時代國企改革展望

黨的xx大以來,國企改革不斷取得新的更大進展。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必須看到,與黨的十九大對國有企業改革提出的目標要求相比,與國有企業應該擔負起的使命責任相比,當前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仍存在較大差距。未來國企改革和發展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遵循新發展理念和“三個有利於”的原則,繼續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兩個毫不動搖”,着眼於國企、民企和國資、民資公平競爭、協同發展,着眼於整個國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是新時代國企國資改革的重要目標。為此,要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在分類改革的基礎上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繼續完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系和公司治理結構,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市場化經營機制與激勵機制建設,堅持自主創新,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國企改革將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進而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思想宣傳範文】三

內容提要:民主是從人類政治生活的實踐中產生的,與特定社會的經濟生產方式、歷史文化傳統等密切相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更加註重民主的實質性,確保人民當家作主,充分調動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同時形成了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參與實踐,保證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享有廣泛持續深入參與的權利。因而,它既能激發社會活力,又能凝聚社會共識,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

民主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政治概念,唯有歷史地、辯證地把握這個概念,才能對其形成科學的認識。民主具有複雜性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民主的形式多種多樣,同樣的民主形式在不同國家發揮的作用不同。因此,更有意義的課題是研究哪一種民主對自己的國家更有效。在世界政治制度史上出現過很多其他類型的民主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與之相比是個新事物,也是個好事物。它在積極穩妥的政治體制改革中不斷髮揮民主的優勢,克服民主運行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如今,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繼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使其更加科學、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立足中國國情、適應中國需要的民主

考察人類文明史,民主不是思想家頭腦的憑空創造,而是從人類政治生活的實踐中產生的。它與特定社會的經濟生產方式、歷史文化傳統等密切相關,並從當時的社會土壤中生髮出來。

在古希臘城邦產生了直接民主形式。當時少數人的統治被稱為貴族制,多數公民的直接統治被稱為民主制。古希臘城邦較小的規模降低了民主運行的組織和制度成本,為直接民主提供了可能。而存在於奴隸主、平民、奴隸階級之間的矛盾,既是城邦政治制度演變的主要動力,也為政治衝突埋下了伏筆。當時的政治觀察家就指出,這種民主制往往無法長期穩定地維持,具有向貴族制演變的傾向。

資本主義登上歷史舞台後,產生了代議制民主。資產階級把中世紀封建貴族用來和國王鬥爭的議會制拿來為己所用,並試圖藉此推翻封建貴族的統治,這時選舉制和代議制才和民主這個概念聯繫起來。資產階級把選舉、程序等形式因素作為民主的主要內涵。在這種形式民主的框架下,資本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但資產階級在贏得政治權利之後,就通過設置競選保證金、文化水平等選舉資格限制,運用政黨預選等手段,排斥廣大勞動人民的民主權利。因此,資本主義民主實際上是資本的民主,並不是人民的民主。它並不能對資本主義制度下日益嚴重的兩極分化、經濟危機、治理困境等實質問題作出有效迴應,也不能在政治上真正代表、實現廣大人民的利益訴求。應運而生的社會主義高舉起民主的旗幟,要求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來發展社會生產力,要求給予勞動人民不受限制的選舉資格,要求實現實質性的社會公正。

在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立足中國國情,建立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是在中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是在我們追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長期奮鬥中逐步形成的。經過新中國近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不斷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羣眾自治制度是中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是從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適應保障人民權利和推動國家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因而成為有生命力的、真正的民主制度。

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民主

各種形式的民主都注重建立一套政治參與程序。資本主義民主就將自己包裝在複雜的制度和程序之中,但對實際結果並不關注,解決社會發展重大現實問題的能力較弱。事實上,只要不解決資本的統治問題,任何程序設計都不能帶來實質性的民主,無法真正維護人民根本利益。與片面強調程序的資本主義民主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首先強調民主的實質性,即致力於保證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鞏固和發展,確保人民當家作主,充分調動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形成了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參與實踐,保證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廣泛持續深入參與的權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迫於廣大勞動人民的鬥爭壓力,不得不在擴大選舉權、節制資本等方面作出一些妥協。但應看到,資本主義民主是為資本統治服務的,它無法突破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及其基本制度,也不可能根本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問題。

國內國際實踐都表明,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需要有一個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從根本上維護人民利益的政治領導力量,這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政治保障。因而,鞏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堅強領導,才能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堅強領導,是堅持社會主義、防止包括資本在內的各種非民主力量否定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前提。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我們黨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中充分發揚民主。從人民代表選舉到基層社會治理以及執政黨內部的政治生活,我們黨都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尊重和保障羣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不斷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通過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成為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

凝聚社會共識、實現和諧有序的民主

資本主義民主的制度設計服務於社會不同利益集團的競爭,西方的政黨和政客大都是某個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對他們而言,只要能在競選中勝出就達到了目的,是否提出並執行符合全體人民利益的主張並不重要。政客為了勝選,必須迎合支持自己的選民羣體,因而會不同程度地忽視其他選民羣體的利益。這自然會產生不同利益集團的衝突性政治,兩黨制或多黨制是其必然結果。

一些西方國家的兩黨制催生了官職分贓、選舉舞弊、惡鬥攻訐、權錢交易、政商勾結等資本主義民主的“規定動作”,直到今天這一幕幕仍在上演,整個社會並沒有在民主中團結起來,而是日益撕裂。還有一些西方國家實行的多黨制在這些方面也是大同小異,有的國家已經陷入既選不出好的領導人、又出現不了強有力的執政黨、更出台不了應對國家發展難題的合理政策的治理困境。與之相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顯示出獨特優勢。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具有堅實執政基礎、廣泛羣眾基礎的先進政黨,能夠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之所以能實現各方面意志和利益的協調統一,除了緣於執政黨的政治屬性,還因為我們黨不僅重視選舉民主,而且重視發揮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作用。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資本主義民主在實踐中將民主的主要內涵限定為多數決定,也就是一部分人的意志統治另一部分人的意志。實際上,多數決定有時並不是一種好的民主辦法。比如,如果兩種意見人數基本相當,以微弱多數來壓倒對方顯然就容易埋下社會衝突的隱患,更無法調動絕大多數人的積極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將民主協商作為一種貫徹始終的工作方法和政治原則,充分發揮民主協商的作用,既能最廣泛地調動人民羣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政治活力;又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識,畫出最大同心圓,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

如果説資本主義民主是在塑造對手關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則通過協商的辦法塑造親密合作的朋友關係。通過推動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統籌推進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以及社會組織協商,將協商的精神滲透於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各行各業的羣眾都參與到民主協商中來,日常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就會深入推進。所以,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歷了人類歷史上空前迅猛、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但並沒有像一些西方人所預測的那樣走向崩潰,而是在有效解決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增強凝聚力、向心力,實現了和諧有序的快速發展。

【思想宣傳範文】四

xxxx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長期奮鬥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的必然結果。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必然要求。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徵,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統一於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偉大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鮮明特色。

1.堅持黨的領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證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離特定社會政治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來抽象評判,不能定於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國政治制度模式。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政治制度、走什麼樣的政治發展道路,是由這個國家的具體國情和歷史文化條件決定的,必須與這個國家的國情和性質相適應。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創造了燦爛文化的偉大國家,但是近代以後,腐朽的封建統治和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使中國陷入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經歷了戰亂頻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難。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領導人民歷經20xx年的浴血奮戰,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統一、社會穩定。20世紀70年代,中國共產黨又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破除阻礙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一切思想和體制障礙,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改革開放的生動實踐中,黨帶領人民戰勝了各種世所罕見的艱難險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產生並不斷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些不僅充分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正確性,也充分證明了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在新時代堅持黨的領導,一是要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二是要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羣眾自治制度,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三是要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把堅定製度自信和不斷改革創新統一起來,在堅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體制、機制、程序、規範以及具體運行。

2.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徵

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廣大人民羣眾創造了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不是國家制度創造人民,而是人民創造國家制度。馬克思主義的全部精髓和最終目標就是人民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人民立場是我們黨的根本政治立場;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不變初心和偉大使命,由此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然要以人民為中心,實現人民當家作主。xxxx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實行人民民主,就是保證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保證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不是一句口號、不是一句空話,必須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保證人民依法有效行使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的權力。”一方面,依靠人民去創造歷史偉業;另一方面,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羣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

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就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一方面,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不斷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另一方面,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切實防止和堅決克服出現人民形式上有權、實際上無權的現象,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就要長期堅持和不斷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一方面,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健全人大組織制度和工作制度,支持和保證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權、監督權、決定權、任免權;另一方面,更好發揮人大代表作用,保持與人民羣眾的密切聯繫,廣泛動員人民以國家主人翁的地位投身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

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就要深化黨政機構改革,建立對人民負責、為人民服務的高效廉潔政府。一方面,改革機構設置,優化職能配置,加強和完善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職能,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另一方面,創新體制機制、制度程序、方法手段,提高對人民負責的能力水平,提升為人民服務的效率效能。

3.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

法治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人類社會發展的事實證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穩定的治理。法治和人治問題是人類政治文明史上的一個基本問題,也是各國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綜觀世界近現代史,凡是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沒有一個不是較好解決了法治和人治問題的。相反,一些國家雖然也一度實現快速發展,但並沒有順利邁進現代化的門檻,出現經濟社會發展停滯甚至倒退的局面。後一種情況很大程度上與法治不彰有關。

xxxx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隨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髮展,法治建設將承載更多使命、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複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必須充分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範作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是解決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重大課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途徑和具體方式。

堅持依法治國,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必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每一種法治形態背後都有一套政治理論,每一種法治模式當中都有一種政治邏輯,每一條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種政治立場。世上沒有脱離政治的法治,我們要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本質上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法律表現形式。要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運行、完善和發展。

堅持依法治國,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必須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完善立法體制,健全立法起草、論證、協調、審議機制,完善法律草案表決程序,增強法律法規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提高其可執行性、可操作性;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健全司法權力分工負責、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制度安排,規範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讓人民羣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讓法律既成為保障人民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在全民守法中推進政治文明進程。

堅持依法治國,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必須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通過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等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健全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機制,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堅持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完善糾錯問責機制,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原則,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在此基礎上,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進程。

【思想宣傳範文】五

法治是人類文明智慧的結晶,也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途徑。我們黨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我國今天取得的法治建設成就並非一日之功,而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探索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規律、付出艱辛努力,一步一個腳印、從無到有幹出來的,是系統設計和科學規劃的成果。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確立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對深化全面依法治國實踐作出了系統部署。新時代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更要堅持和運用系統思維,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更加重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與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他各項基本方略的協同配合,從“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高度來看待全面依法治國,合理確定全面依法治國實踐的各項重要任務。

堅持系統思維,一個重要表現是既能有效解決當下面臨的突出問題,又能謀劃和推動長遠發展,這就必須堅持和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集中統一領導。黨中央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研究解決全面依法治國重大事項重大問題,協調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這是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集中統一領導並在方法論上堅持系統思維的重要組織保障,有利於主動謀劃和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的總體思路、重點任務,做好全面依法治國重大問題的運籌謀劃,實現集中領導、科學決策、統一部署,統籌整合各方面資源和力量推進全面依法治國。

堅持系統思維,還需要以有效的制度設計確保法律實施、樹立法律權威。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總體上實現了國家和社會生活各方面有法可依,確保法律實施、樹立法律權威顯得更加重要。維護法律權威,首先是維護憲法權威。黨的十九大報告關於深化全面依法治國實踐部署的一個突出亮點,就是提出“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憲法權威”,通過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這樣具體的制度設計來落實加強憲法實施、維護憲法權威的要求。在此基礎上,以憲法為統領和總依據,制定修改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從根本上説,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是為了解決好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不斷滿足人民在物質文化生活和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日益增長的要求。這就要求運用系統思維處理好全面依法治國的內在辯證關係,抓住關鍵環節和主要任務,特別是着力解決人民羣眾的重大關切,更好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比如,我們在立法工作中加快完善實現和維護公民權利的法律制度,在司法工作中強化對當事人訴訟權利的保護。全面依法治國着眼於維護和增進人民權益,不斷增強人民的法治獲得感,必將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法治中國建設邁上新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