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講話稿(精選12篇)

家風講話稿 篇1

家風又叫門風,是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傳的道德準則、處事方法和精神風貌,是一個社會的價值縮影。國如山,家是石,好家風必將促進好的政風和社會風氣。

家風講話稿(精選12篇)

中國共產黨黨員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更應注重家風建設。一個人在家孝順父母,品行端正,言有信、行必果,必然家風正、行為端,在工作崗位也往往會盡職盡責。家風不正,難出好苗,更難出好乾部。共產黨員家風建設,與“兩學一做”教育活動的做一名合格黨員一脈相通。

立德行,內修正氣。加強黨性培養,學習黨章、黨規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修品德,立官德。周氏家訓雲:“唯我周公後,濂溪百世孫。殷勤遵聖訓,篤信守賢文。禮樂千秋仰,圖書萬古存,居身恭儉證,處事厚謙温。報國忠廉潔,傳家孝義存”言傳身教,立德立行樹良好家風。

敢擔當,外修忠骨。堅定理想信念。只有在困難矛盾面前不縮手,在歪風邪氣面前不低頭,在問題失誤面前不諉過,維護做人尊嚴,堅守為官底線,才能實現人生價值。奮發有為,開拓創新。黨員應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絕不能滿足現狀、僵化停滯,因循守舊、不思進取。要開拓創新,用新思路新舉措開闢新道路,解決新問題。

守“三廉”,把“四關”。共產黨員應做到“三廉”,即知廉、倡廉、守廉。增強廉潔從政的思想意識,自覺做好廉潔自律工作。樹立“愛崗敬業、廉潔自律”的良好作風。“四關”即“權力關、金錢關、交往關、交往關”。把好權力關,在於堅持立黨為公;把好金錢關,在於堅持不貪不佔;把好交往關,在於堅持情趣高尚;把好人情關,在於堅持黨性原則。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們黨從弱小到強大的本源。以勤治家以儉持家,戒奢靡,倡廉風。

家風是沉厚積澱的中華文明,是代代傳承的道德經典,是民族成長的精神足印。家風的作用就是通過每個家庭的道德規範作用,來影響社會的每一個個體成員,進而達到規範整個社會風氣的作用。重拾家風,黨員先行。

家風講話稿 篇2

30多年來,媽媽一直不忘“教子不貪”,值得我們在抓廉政中加以思考借鑑。

像母親關愛孩子以情抓廉政。小的時候,家庭條件不好,母親説“人窮不能志短”。如今,在機關任職,母親説“做人不能忘本”,這體現了母親重視道德教育的一片苦心,源於母親對孩子深沉的愛。作為領導幹部,抓廉政就要像母親那樣,教育機關幹部怎樣做人、怎樣做官,引導幹部走好人生每一步;像母親瞭解孩子那樣,掌握幹部思想動態,針對性地教育提醒,讓幹部感受到組織培養、領導關心,自覺形成“只能為組織添彩,不能為組織抹黑”的責任感,自覺增強“幸福來之不易,不能因小失大”的畏懼感,自覺遵規守紀。

學母親以小見大敏感抓廉政。“做賊偷瓜起”、“咬掉母親乳頭”的故事,母親是從一根針、一個瓜、一分錢等小事説起,教育孩子不要貪。貪“小”多了,就想貪大;時間長了,就會上癮。抓廉政,就要像母親那樣“抓小”,有病馬上治,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不能養癰遺患;要“抓早”,重要時段和敏感時期,提前打“預防針”,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預防違紀現象的發生。

如母親以身作則帶頭抓廉政。小的時候,有親戚在外任職,時不時有人提瓶酒上門來,請母親給親戚説情求關照。母親總是説:“東西拿回去,要不我就不説了。”那時候覺得母親不近人情,後來才明白母親也是怕“做賊偷瓜起”。工作生活中,一瓶酒、一包煙、一頓飯的情況,經常遇到,如果不警醒,第一次拿一瓶酒、收一包煙、吃一頓飯,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慢慢地就會發展到收紅包、收房子,一步步走上深淵。領導幹部就是要像母親那樣,拒絕小恩小惠,不搞下不為例,經得起誘惑和考驗,對得起良心和職業道德。

機關單位就像一個家庭,單位主要領導就要充當好“父母親”的角色,發揮處科室領導的作用,經常給他們交任務、壓擔子,增強他們抓廉政的意識;發揮機關幹部監督作用,經常進行表揚、獎勵,使他們自覺參與抓廉政。

家風講話稿 篇3

父親上世紀50年代中期出生,從農村到縣城,他們那一代人吃了很多苦,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作風,但節約的生活並沒有影響父親的浪漫情懷。

父親的浪漫不是風花雪月,而是集陶淵明、徐霞客、辛棄疾於一體的浪漫。

他喜歡田園生活。他種了很多菜,常常吃不完,還時常讓我與姐姐拿到街上去賣。種菜需要積肥,父親常常挑着滿滿的糞桶從家裏穿梭而過,他這種行為總被母親怒斥,他總是為自己辯護:“沒有大糞臭,哪有五穀香!”其實當時父親已是鄉鎮黨委書記,母親是高級教師,工資比他還略高,家裏並不缺他種的這點菜。我想這是父親的浪漫,親近自然,熱愛勞動,敬惜民力,有着陶淵明“抱拙歸園田”的情懷。

父親愛行走。一直希望退休後買輛車,3萬元的麪包車就可以,只要能裝下媽媽和家當,包括煤氣罐和鋪蓋。他打算退休後開着這輛車去遊覽祖國各地。用雙腳丈量土地,記錄所見所聞——這是徐霞客似的浪漫。

父親喜歡下鄉。記得我與姐姐讀大學時有一次暑假,我們縣一個水庫被沖毀,整個村莊在水庫下面,通訊全部斷了,不知情況如何,他便帶我們一起去現場看看災情。因為路被沖毀了,我們3人餓着肚子步行了7個多小時,我的涼鞋底走斷了,腳上磨出3個泡。但當我們出現時,村民們非常激動。因為在村裏,父親是第一個出現的“縣裏的同志”。我們隨父親一起去查看災情也忘了疲勞,回來仍然走了7個小時,不再覺得難行。

我在襄陽工作時,報名參加援藏。父親很擔心,上網查找了許多西藏瓊結縣的資料,但還是鼓勵我積極報名:“只要祖國有需要,你就要主動接受任務!”我知道,憂國憂民,從不畏懼,時刻準備——這又是辛棄疾式的浪漫。

家風講話稿 篇4

我的家是一個大家庭,良好的家風是我家的光榮傳統。父親母親和叔父嬸嬸一輩子沒有分過家,全家老少互尊互敬互愛,十分和睦。老一輩相繼去世多年了,良好的家風仍然得以傳承和發揚,全仗我有一位黨員長兄。“良好家風、黨員帶頭”,長兄帶頭樹立起良好家風。

一是敢於擔當,稱起“老大”。俗話説“兄長如父”。家裏相繼送走四位老人後,長兄就明確告誡我們幾個姊妹、兒女、侄兒侄女們,不能忘記老一輩生前的教誨,堅持和發揚家庭以往好的家風。提出:第一,大家不能散,人心不能散,不能不團結,不搞自家鬥;第二,做實在人,和睦鄉鄰,要尊重他人,不要因日常小事與人不利,與人不和;第三,做事要謹慎,做事要乾淨,不該要的不要,不該得的不得,不給組織添麻煩,要感恩黨和社會,感恩組織的關懷、關心;第四,學法知法守法,不能違法亂紀;第五,多講奉獻,有難互幫;第六,要學會珍惜節約,不鋪張浪費,低調辦事,不好張揚。全家人把這六條簡化為:堅持團結、敬重鄉親、懂得感恩、遵法守紀、嚴格要求、勤儉節約、老實做人。十多年來,我們姊妹幾個和下一代,都照長兄所要求的去做。家裏有7名黨員,更是起到了帶頭作用。

二是身體力行,作好表率。長兄是老北大畢業生,高級工程師,副縣級退休的黨員領導幹部,今年77歲了。他要求全家做到六條,自己身體力行,首先做到做好,為我們樹起了表率。他擔任縣級領導,從不忘乎所以。無論是在職還是現在,每次回老家從不擺架子,主動與門口鄉親們打招呼,説話攀談,詢長問短,解答羣眾關心的問題,宣講黨和國家的有關政策,為羣眾解疑釋惑。我嫂子小我長兄幾歲,近幾年身體不好,日常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長兄就用大量時間陪護我嫂,精心照顧,從不有任何怨言和煩躁。我遭遇兩次失業,現在臨時工作收入不高,經濟難免不寬餘。長兄經常詢問情況,真誠相助,解我之難。對待兒女們的工作和事業,他從不找縣裏領導要求什麼,總是讓他們自己去奮鬥、去鍛鍊。每逢春節,長兄總是擠出時間和一大家人團聚,聽聽各方的工作、生活情況,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希望。

三是學習“充電”,引導示範。雖然長兄已年高古稀退休清閒了,但他沒有丟下書本。他時常講,形勢變化快,發展變化大,要多讀書視,不斷“充電”,不然要落伍。他堅持看電視新聞、閲報、讀書,寫詩填詞。特別是創作詩詞時斟詞酌句很是認真,學會了操作電腦,與詩友在網上交流探討,還自己出了詩詞集。我也受到長兄的影響成為詩詞的愛好者。幾個侄兒侄女更是勤於讀書,不甘落後

四是不追潮流,固守節約。長兄上學時就很注重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穿得很舊的衣服或損壞的衣服,他總是不捨,依舊穿着。到了縣級領導崗位至今,從不趕新潮買時尚衣服,繼續保持着勤儉節約的光榮傳統。他對我們説,物質能用要盡其力,不可太鋪張了。

良好家風,黨員帶頭;光榮傳統,從我做起。可尊可敬的長兄,用榜樣的行為贏得了家人的點贊。

家風講話稿 篇5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

我家的家風,只能用兩個字來代替——嚴格。也正是這個家風,讓我學會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讓我走向了成功之道,讓我終生受益。

做事,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去做。“認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這句名言經常被媽媽當口頭禪。每次寫完作業拿給父母檢查的時,若是由於自已的粗心做錯了,必定會把我的耳朵聽出老繭來才肯罷休。

一天,表組她們來我家玩,媽媽臨上班時交待我們打掃衞生——拖地和抹灰,一個小時後,幹完了所有的活。我們各自幹自已的事,我寫作業,云云看電視,軒軒上網。下班後,媽媽把我、表姐全都叫到面前,當面檢驗。忽然,媽媽問道:“是誰抹的灰,是誰拖的地?”“是紫怡!”表姐靜軒説道,剎那間,媽媽怒氣沖天,大聲説道:“‘認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你這根本就是在完成任務,你看看,這就是你抹的灰,為什麼書櫃書下面沒有抹?還有,為什麼地上還有灰塵?”話音剛落,堂姐和表姐就捂住了嘴巴,不笑出聲來,但卻沒有逃過媽媽的眼睛,媽媽不等我回答,又衝着她們使出了獅子吼:“軒軒、云云,你們怎麼回事,妹妹沒幹好活,你們當姐姐的,居然幹得比妹妹還離譜,瞧瞧,這茶几跟沒擦一個樣,軒軒你居然連被子都疊不好,你們還怎麼當紫怡的榜樣?……”唉!可憐我們三的耳朵。

做人,要誠實、誠信、知錯就改。“誠信是做人之根本,立業之基”這句則是爸爸的口頭禪。父母從小就教育我做人要誠實,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要改正,不能撒謊。

星期五,放學回來的我衝回家,打開書包,拿出筆和作業就努力奮鬥,想快點寫完作業好出去玩。可樓下不時傳來的笑聲使我寫不下去,心想:“反正今天星期五,沒寫完還可以留到明天寫,我還是下去玩吧。”就這樣,我和樓下的小朋友去玩耍,不知過了多久,媽媽回來了,看見我在玩,沒寫作業,就把我拎回了家。一到家,媽媽就嚴厲的問我:“紫怡!你的作業寫完了嗎?拿來給我看。”“還……還沒,今天是星期五,我明天寫。”媽媽聽了生氣的説:“今天的事今天做,明天有明的功課,明天何其多,你這樣的學習態度怎行?現在立馬去寫。”我不敢怠慢,立馬跑進房間……

其實,嚴格只是我們小孩對大人的代名詞,實質上藴含了大人很多心酸。我們不愛學習,大人怎麼辦;我們有了判逆心態,大人怎麼辦……我原本不愛英語,爸爸堅持每天陪我在家早讀,現在我的英語很好,經常在比賽中獲獎。我的作文原先也不好,爸爸總是讓我在作文網或報紙上投搞,開始寫作時,爸幫我寫好提綱,經常要修改好多次,才能過爸爸這關,慢慢地我的作文有質的提高,經常在作文網徵文中獲獎,報紙也多次刊登了我的習作,還有兩篇習作入選了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出版的同步作文。

這就是我家的家風,讓我受嚴格的家教,受愛的呵護,受心靈的洗禮。

家風講話稿 篇6

母親是一本書,翻開目錄,我看到的是“堅持”“善良”“勤勞”,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是人生道路上的路標。

母親是一位普通的鄉村教師,也是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從我記事起,母親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忙碌。30多年的教師生涯,培養了多少學生從小鄉村走出去,連母親自己也説不清楚。如今我走在城市的街道,有時就會碰到有人告訴我:“我是你母親的學生哩!”每每聽到這樣的話,從心底為母親自豪。

母親從沒畏懼過什麼。她始終能給孩子們快樂的空間,也讓每個孩子有安全感。在我幼年的時候。記得那時白天母親要去學校教課,回家還要做家務,還要給我們納鞋底、做鞋。兒時的我,常常在睡眼朦朧中,看見母親在橘色的燈下納着鞋底。她右手拿着錐子或者針線,右手的中指上戴着一個頂針圈,左手握着鞋底。錐子先在厚厚的鞋底上用力地鑽下一個小小的孔,然後把錐子放在桌上,拿起針,往頭髮間一摩擦,那個動作很優美。針慢慢穿過孔,母親在鞋底的另一邊用力拔出針,一根長長的線隨之而過。夜很靜,能聽見線穿過鞋底時的絲絲聲。橘色的燈光讓我感到暖暖的,慈愛的母親讓我心裏感到甜甜的。長長的歲月裏,我始終不能忘卻燈下母親納鞋的身影。

母親為人和善,心地善良。那時我們住在鄉下,鄰居是一個身體不是很好的孤身老太太,只有一個女兒,嫁給了外地人,常年不能回來照顧她,而她又不願離開生活了幾十年的家。母親就把她當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有什麼好吃的都要給她留一些,逢年過節都要打發我們去看望,一直持續了20多年,直到她離世。對於村裏的一些孩子多、生活不寬餘的家庭,母親還時常將我們不穿的衣物送給他們。母親經常教育我們要善待那些可憐人,哪怕自己少吃一口都要行善,從小就給我們埋下了善念的種子。

母親勤勞淳樸,勤儉持家。一塊破布,一件舊傢俱,一截線頭,甚至一個用過的塑料袋都捨不得扔。母親很注重儀表和整潔,在我印象中母親曾很奢侈得買過一塊“的確良”布料,母親親自裁剪縫製,由於母親每逢盛大場合才穿上它,又穿得特別仔細,這件衣服一穿就是近20xx年,直到我工作,它才正式退休。母親對於吃從不講究,常常是能省則省。然而,在禮尚往來方面母親卻很大方,母親總説,借人平還人滿。

而今,我也為人父,但在母親眼裏我永遠是孩子。每當季節變換冷暖交替,總有母親的叮嚀提醒。從牙牙學語到姍姍學步,從少年到中年,我永遠也走不出母親的愛。母親的愛不需要華麗的語言,不需要強加的責任,母親的愛就像春天萬物甦醒,一切都是那麼自然。

母親是一本書,感謝母親,這本書將是我一生的珍寶。

家風講話稿 篇7

以前過春節,我們兄弟五個幾家聚在一起,吃年飯敬酒的時候,每個人在敬酒前,都要先背誦一首詩,背完了詩再敬酒。這是從王羲之“蘭亭雅集”那兒學來的。不同的是,王羲之和朋友們是現場作詩,我們是背詩。雖沒有茂林修竹,沒有流觴曲水,一頓飯倒也吃得意趣盎然。

巧的是,有一年我們在屋裏吃飯,外面竟飄起了漫天大雪,更給我們的聚會增添了意想不到的興致。三弟是個作家,就乘興寫了一篇《雪澡精神》,真實記錄了我們這次聚會,並把這篇散文發表了。熟識我們的人,一邊誇老三的文章寫得好,一邊誇我們的這種聚會好。

有了朋友們的鼓勵,我們在堅持的同時,便想到了不斷改進。我對三弟説,春節聚一次不容易,背背詩固然好,如果能再抽出半天時間,坐下來好好聊聊,談讀書心得,談工作體會,談人生感受,過個“讀書年、學習年、文化年”,豈不更好?老三對我的建議,連聲説好。我説,既然你贊同,那你就講第一講,題目我都想好了,就叫《享受經典》。

20xx年大年九年級上午,三弟做了精心準備,我通知大哥、四弟、五弟幾家準時來參加。誰想,親戚朋友們聽説我們搞“家庭讀書會”,都紛紛要來,男女老少來了38口,最年長的78歲,最小的十幾歲。這麼多人,我家裏實在坐不下,一個當老師的親戚説,到我們班教室吧。

三弟講得不錯,足足講了兩個多小時。三弟講完後,結合自己的學習和工作,很多人又談了體會,提了不少很好的建議。建議最多的就是,一定要把這個“家庭讀書會”堅持不懈地辦下去,辦成我們家的一個品牌。每個人既是學生也是老師,都可以上台講。

從此以後,我們的“家庭讀書會”,越辦越有文化味兒,越辦越有人氣兒,越辦越受關注。

20xx年春節,我講了《我説<道德經>》。20xx年春節,我的小侄子劉暢講了《中國書法史》。20xx年春節,五弟講了《我讀<孫子兵法>》。

20xx年春節,大哥講了《傳承良好家風》。在講“家風”的時候,大哥特別舉了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裴柏村的例子:裴柏村有個裴氏家族,自秦漢以來至明初,裴家先後出過59個宰相,特別是在唐代,每20xx年裴家就出1個宰相。裴家還出過59個大將軍;出過117個進士,其中有11個是頭名狀元。而在歷朝歷代裴氏3000多個有名有姓的大小官吏中,卻沒有出過一個腐敗分子。因為裴家有“兩條家規”:一是考不中秀才者,不準進入宗祠;二是當官有劣跡的,死後不準埋進祖墳。這“兩條家規”很厲害,一是鼓勵勤學上進,講求的是“才”;二是堅守清正廉潔,講求的是“德”。對今天的我們,仍有非常大的現實意義。與我們“德才兼備”的選人用人觀,是高度契合一致的。

20xx年春節,我講了《做個“明白人”》。這個題目,是從系列重要講話中來的。近一年來,每逢重大場合,都要反覆強調“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我們家大多數人都是黨員,理應按照要求去做。即使不是黨員,也應該做個人生的“明白人”。

我講到,“明白人”至少要有三個條件或標準:一要有“一枚指南針”,就是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二要有“一個駕駛執照”,就是學會並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三要時刻懷揣 “一本交通規則”,就是嚴格遵守黨紀國法。“指南針”明方向,“駕駛執照”管技術,“交通規則”保安全,可謂 “人生三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我們的“家庭讀書會”,既是讀書學習的好課堂,也是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好時機。誰有了缺點毛病,家裏人看得最真切。所以,我們也倡導大家互相“提提意見”。這是“家庭讀書會”的豐富和延伸,又成了我們的“家庭民主生活會”。

20xx年1月12日,在xx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再次強調家風問題。他語重心長地説,要以老一輩革命家為榜樣,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講得真好,因為領導幹部的家風,關係黨風,關係社風。我們的“家庭讀書會”,不僅要堅持下去,而且還要越辦越好。

家風講話稿 篇8

前些日子回家,與父親談到家風的話題,父親一笑,“什麼家風不家風的,我就一農民,哪懂這些,重要的是你們都生活得好……”父親的意思我自然明白,當即一笑,也不再爭辯,只是看着日漸蒼老的父親,心裏充滿感激,因着這些年他的堅持與付出。

父親只是在土地上耕耘了大半生的農民中的一員,普通而平凡。如果非要説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大概是父親身上那重感情、講義氣、愛拼搏、肯苦幹的品質。村裏人每每提起父親,才會豎着大拇指,由衷地稱讚“老林這人不錯”。

父親總教導我們要與人為善。春耕時節,父親帶着我們平整完自家的田地後,便開始幫助缺少勞動力的鄉親幹活。只是,我們終究比不得父親,這樣的日子久了,看着父親忙進忙出,幫着左鄰搭涼棚,幫着右舍搭雞棚,心裏總會覺得不解,看着父親時,忍不住脱口而出“可是,為什麼總是你在幫他們,而不是他們幫我們!老實人什麼的最吃虧了!”父親説:“我只是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幫助別人,不是為了什麼回報。而你們,也應當記住,人生於世,做好自己,只是立身處世的第一步,與人為善,能幫別人一把就幫別人一把。老話説得好‘天地補忠厚、老實終久在’。活在算計裏的人才是真的吃虧!”

想及此,我不由笑着對父親説“爸,其實我們家是有家風的!”

“嗯?”

“您不是説‘天地補忠厚,老實終久在’。我們就應當厚道做人、老實做事。”

“是這個理!”父親笑着點頭。

家風講話稿 篇9

我一直走在您走過的路上,似乎抬頭,就看到了您的背影。

記得跟您買菜回來時,遇見進城打工的雪花嬸,您拉着她的手,熱情地邀請她到我家裏坐坐。雪花嬸顯得很不好意思,説她在工地上供匠,弄得土不拉幾的,咋能到我家裏坐?您一擺手説:“沒事,幹活沾上的東西,就沒有髒的。”

我哥家重新收拾陽台,開工前説好了,師傅們自己解決伙食,不管飯。您倒好,時不時地包餃子蒸小籠包讓師傅們留下來一起吃。每次吃飯前,師傅們都顯得很拘謹,覺得這裏乾淨那裏整齊,都不好意思坐落,不停地解釋説自己是幹活的,髒得很。您説道:“記着,幹活沾上啥,都是乾淨的。”

沒錯,在我的記憶裏,您説的最多的,就是這句話。所以您幹活從不惜身,也從不抱怨髒與累。

我從來不曾小看過體力勞動者,一有機會還給他們以幫助,自然更不會覺得勞動時的他們是不乾淨的。是您身體力行地告訴我,勞動的人是最乾淨的。

記得村裏有個女人,是巷子東頭一家的媳婦。她一旦跟公婆妯娌或他人有了矛盾,屁股一拍就蹦起老高,信口雌黃,滿嘴污穢,骯髒不堪,自然是所向披靡。

您看她時,目光裏充滿憂傷,只是不住地搖頭。您總唸叨,説東頭那媳婦咋忍心把自家作踐成那樣,雞嫌狗不愛的。對那些品行不好口碑很差的人,您不是厭惡,而是可憐。您覺得他們那樣做就是不知疼惜自己,不知咋樣才是愛自己。他們那樣做,是在作踐自己。

您的話一直在我耳邊迴響,所以我一直都很小心地看守着自己,待人友善,遇事寬容,唯恐一不小心弄髒了自己,讓您傷心。

“李老師課講得很吸引人。”這是您的學生們對您的評價。“李老師多好的一個人,賢惠得找不出半個‘不’字。”周圍熟識的人憶起您還是滿心不捨。

我一直以您為榮的,我也做了老師,不成為優秀的老師都對不起您!我熱情待人實誠做事,以免讓別人因認識我而遺憾。我真的希望像您一樣,很幸福很美好地活在更多人的心裏。

我一直固執地認為,最大的孝順就是具有您的行事風格。很小心地走在您走過的路上,不敢有絲毫的馬虎和懈怠。朦朧中,似乎一抬頭就能看見您的身影。我知道,那是您在天上一直守護着我,唯恐我偏離了您的路。

家風講話稿 篇10

河的對岸傳來一聲聲“啪嗒啪嗒”的聲音,那是父親打稻穀的勞苦與收穫聲。父親操作着打穀機,穿着解放鞋的雙腳迅速輪換地踩着打穀機踏板,暴起青筋的粗糙的雙手接連拿起一把又一把割下來的帶葉稻穀在進行脱粒,動作靈敏、嫻熟,不停息。父親額上的汗珠嘩嘩流下來,在陽光的照耀下,匯成了一條細細的閃亮河流。

父親是一個普通的農民,跟田地打了一輩子交道。一年又一年,一季又一季,一茬又一茬。從我兒時的記憶到現在,父親一直在種稻穀。從選種、播種、出苗、澆水、施肥、滅蟲、鋤草、抽穗、灌漿到收穫的過程中,便是父親最忙、最勞累的時候。他春耕秋收的四季勞作的情景永遠在我心間抹不去。而看着自己親自收割的稻米供全家品嚐並維持着一家的生活時,便是父親最興奮的時候。如今,父親還會説,我們吃了一輩子的“綠色食品”。

種田,也很講究,需要一絲不苟。在村裏,大夥兒都誇讚父親,説我們家的田埂子最方正,也沒有雜草。確實是這樣的,在種田的每一個環節,父親都是最認真的。很小的時候,父親還把這種勞動的精神教我們姊妹,教我們學插秧。

天矇矇亮,父親便領着我和姐姐出門了。到了地裏,父親便教我和姐姐用繩子從地的前頭拉到尾,保證第一株是整齊的,大概一人橫排插九株,第二個人接着第一個人繼續插九株順下來。父親教我們上身弓起,雙腳立在泥巴里大概快到膝蓋,左手拿秧,大拇指與食指要分秧,右手大指迅速從左手分下來的秧,捏秧後中指插,保證插下去的秧是立着的。在左右看齊時,人按照三三三的角度依次往後退,保證插的秧橫對齊、豎對齊。父親説,做事要做漂亮。

普師畢業後,我從湖南老家來到了新疆喀什工作,眨眼近20xx年了,在離開父母的時間裏,已年邁近70的父親一直在種稻子。

作為兒女的我們,特別地心疼,一直勸父親不要太勞累。父親每次都説,不種了,不種了,到後面還是誰也阻止不了。還安慰我們説:“我種的少,夠吃就行了,不賣了。”在和父親通電話的時候,父親興奮地告訴我,現在黨的政策好了,你要安心工作,你在新疆工作領工資,我在家種地還可以領到直補金。

我知道,父親是在種田的勞苦與收成中找到了生活的甜蜜。父親用種地這種方式,支撐了一個大家庭的生活,蓋上了新房,送了幾個子女都上了學。這是他一生的樸素希望,和純淨夢想。種地是一門哲學。父親便是那個在土地上給我們傳授哲學的人。

家風講話稿 篇11

對家風認識,原來停留在家庭教育層面。學習了《準則》,有了新的認識,家風是作風反映,連着黨風政風。當前,絕大多數黨員幹部的家風是好的,但也有個別黨員幹部治家不嚴,濫用權力為親屬謀利,甚至縱容家人違法亂紀。黨員幹部的家風不正,已經成為作風問題滋生、腐敗現象蔓延的重要根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黨員幹部要重視“治家”,在“修教、嚴己、防小”上下功夫。

治家首先“修教”,要在愛而有度、教之有道上下功夫。關愛家人,這是人之常情。但以什麼理念、態度、方式關愛,卻大有學問。放眼古今,大凡留下美名的清官正吏,其家教家風也讓後人“仰之彌高”。諸葛亮教誨兒子修身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祖孫三代被譽為“三世忠貞”;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的曾國藩教育子女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子女中不少成為著名專家學者。良好的家教家風,既是共產黨人立黨為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本質的體現,也是對子女真正關愛、培樹成才的保證。父母之愛子,則為計之深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用“正能量”培養教育孩子好學上進、自尊自立;用嚴格的家規管理教育親屬子女應該倡導什麼、反對什麼,從骨子裏去掉傲氣、戾氣、霸氣,低調做人,踏實做事,遵規守紀;用違法案件的慘痛教訓給親屬子女常敲警鐘,讓他們知道滿足,懂得珍惜,當好“賢內助”,做好“官後代”。

治家重在“嚴己”,要在勤儉自律、以身作則上下功夫。前段時間,看到一篇關於羅榮桓元帥以身作則為子女樹立典範的文章。1947年7月,羅榮桓從莫斯科治病回到哈爾濱,全家被安排住在市區一處很寬敞的獨立庭院裏。他多次向有關部門提出將這處庭院挪作公用,自己另找一處房子住。後來,羅榮桓搬到與時任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主任譚政一起住。譚政住二樓,他住一樓。羅帥對家人説:“住的房子大小,看來是不起眼的事情,但我們是黨的幹部,要時時想到生活在基層的人民大眾,不能官越做越大,住的樓越來越高。”羅榮桓還説:“生活不要特殊化,一味追求舒適的生活,講究吃穿,貪圖享受,就要變壞的。”就是像羅榮桓、周恩來、焦裕祿等黨的先鋒模範一生清正廉潔,嚴管家人,鑄就了共產黨員的高尚品行和廉潔操守,培育了好家風,留給後人寶貴的精神財富。“以身作則”是一種無言、無聲的教誨,是最形象具體的傳達與詮釋。作為黨員幹部,如果因為當了領導,心氣就高了,説話就橫了,生活就享受了。這樣,子女就會效仿,家風就難以樹正,也就遲早會發生問題,把自己送上“不歸路”。要管好親人,黨員首先要管好自己,加強自律。在己身正的前提下,劃清公私角色的界限,保持職業身份與家庭角色的距離,加強對家屬親人的教育、提醒、約束,使他們自覺嚴格要求自己,樹立良好的家風和清廉的作風。

治家必須“防小”,要在防微杜漸、堅守底線上下功夫。從大量揭露出來的違紀違法案件看,腐敗分子並非一開始便是腐化墮落之人,他們剛開始從政為官時,也都能嚴格要求自己,慎言慎行,卻在面對金錢、美色、人情時,失去了防微杜漸的自覺意識,未能經受住考驗,讓別有用心的人有機可乘;有的是家屬親人收受別人一件衣服、一瓶化粧品、一點特產等,或者睜隻眼閉隻眼,或者輕描淡寫説説,無形中縱容了家屬親人,給人留下了縫隙,腐敗打開了缺口。從善如登,從惡如崩。貪“小”多了,就想貪大,就會上癮,最終既害了自己又害了家人。治家、防腐須從源頭做起,從小處抓起。黨員幹部要時刻謹記“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愚者暗於成事,智者見於未萌”等至理名言,面對誘惑謹小慎微,只有慎始,才能善終。要經常和親人交流溝通,準確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對苗頭性問題,及時制止、嚴肅批評,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家風講話稿 篇12

説來好笑,已年屆不惑的我居然不會玩,不會打麻將、不會打撲克、不會“鬥地主”……幾乎所有娛樂活動都與我無緣,顯得有些木訥,更有人跟我開玩笑説:“啥也不會玩兒,簡直白活了!”我有時也着急,“三缺一”的時候上不了場,別人眉飛色舞談論打牌時,自己不知所云。

我的父親就“不會玩”。父親生前是一名山村國小教師,一名普普通通的共產黨員。從我記事起,父親幾乎每天都在備課、批改作業,從來沒見他“玩過”。父親不會騎自行車,每天要步行往返6公里山路到村國小上班,經常起早貪黑。有一次,父親到一個輟學的學生家中做家訪,近夜間12點時,才一瘸一拐地回到家。原來,天黑路陡,一不小心崴了腳,可父親卻不以為然,一邊吃飯一邊興奮地講着做家訪的過程:“沒白去,這孩子明天上學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父親所教的班級連年在同類別考試中名列前茅,父親本人也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母親是農民,父親忙完工作後自然幫助母親做農活。我們兄弟倆寫完作業後也跟着父母去勞動,撿柴、割草、種地……

父親寫得一手好毛筆字。一進臘月,鄰居們便陸續把紅紙拿來找父親寫春聯。父親專門買來筆墨和《春聯大全》,根據各家不同情況書寫春聯,有時還先念給鄰居們聽,鄰居們都很滿意。由於工作量大,經常要熬夜書寫,我便在一旁“打下手”,裁紙、研墨、念對聯,那淡淡的墨香至今令人回味。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有人勸父親寫對聯時應收費,可父親卻一笑了之。

父親當時月工資幾十元,養家餬口顯得緊巴巴。一次支工資後,父親一數錢發現多出來一個月的工資,全家人高興得不得了。可父親卻冷靜地説:“很可能發錯了。”他步行3公里到會計家核對,確實是多發了,便把多支的錢退了回去。

父親的言行潛移默化影響着我。1992年,我在師範上學時曾撿到60元錢,當時夠我兩個月的生活費。可我還是上交到學生科,為此學校還發通報表揚了我。師範畢業後我被分配到一所鄉村國中當老師,在學校住宿,業餘時間都用在讀書寫作上,不斷有稿件見諸報端。後來調入縣委宣傳部工作。

父親寫對聯也薰陶了我。我的楹聯作品曾在中宣部《黨建》雜誌等單位主辦的“把楹聯寫在黨旗上”活動中獲優秀獎,在中央電視台等單位舉辦的20xx豬年春節春聯徵集活動中獲獎。

自己這麼喜歡“玩文字”,可能真應了那句老話“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