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講話稿(精選21篇)

家風講話稿 篇1

很多年前,爺爺退伍之後在我們村的大隊部附近開了個小雜貨店,生意不是太好,勉勉強強能夠生活。儘管這樣,爺爺每年年底都要去趟鄉税務所,説是去繳税。第一次去的時候,税務所工作人員告訴我爺爺,像他這樣的雜貨店,無論是店面的規模還是營業額,完全可以不繳納税收。

家風講話稿(精選21篇)

但是爺爺卻堅決不同意,他還説,繳税是每一個公民的義務,必須要繳,再説了我是黨員,更應該起到帶頭作用。

爺爺納税從來沒有間斷過,這是聽我父親説給我聽的。我不明白,爺爺為什麼這麼固執呢?白白地浪費錢呢?再説了,他的雜貨店真的不夠納税資格啊!家人每每説起此事,爺爺總是把臉一沉:“你們懂什麼?這是國家大事。”

後來,爺爺的雜貨店不斷擴大、翻新,爺爺就馬不停蹄地去辦理營業執照,拿到了營業執照,爺爺眉開眼笑地對税務所的工作人員説:“哈哈,我終於可以理直氣壯地納税了,看你們以後還敢不敢為難我?”在場的人不禁豎起了大拇指。

爺爺説到做到,真的起到了黨員的帶頭作用,他不僅自己積極、主動納税,還動員身邊的開店的小老闆去辦理營業執照、主動納税。可是別人不像我爺爺那樣,他們都説爺爺是傻子。其實,我也是這麼想的。

得不到大家的擁護,爺爺仍然堅持納税,仍然孜孜不倦地教導我們,公家的税不能少繳,納税是國家大事。隨着我國納税政策的不斷完善,依法納税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而且税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造福於天下,給老百姓帶來了很多的優惠和實惠。這個可能就是爺爺所説的“國家大事”吧!同時,我也對爺爺以前的做法有了新的認識,從心底裏佩服他。

前年,爺爺不幸因病仙逝。臨終之前,他不僅把經營一輩子的店交給了我父親,更重要的是把依法納税的事也交給了父親。“公家的税不能少繳,納税是國家大事。”爺爺的教誨我們銘記在心。

家風講話稿 篇2

1998年我做了母親。看着襁褓裏的孩子,我認真地思考了一個問題:“要把這個孩子培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沉靜思量再三,提筆在育兒日記裏我寫下了這樣的一段“……把孩子培養成一個陽光開朗、積極向上的人。”以此作為我對兒子的培養目標。

時光荏苒,他背起書包走進了校園。生性頑劣的他各種“狀況”不斷。於是有一天,我和他坐下來談心,最終我們達成了共識——“做讓家人感到幸福的事”,這成為我們家每個人的座右銘。同時我與孩子商定,我們彼此支持、鼓勵和監督,力爭做得更好。

在以後的日子裏,我在學校的每一件面對學生的工作都徵求他的意見,聽取他的反饋以及同學的評價,並且問他一個問題:“媽媽的表現你滿意嗎?媽媽讓你感到幸福了嗎?”對於他在學校做的事情,我們也這樣評價。當他代表班級國旗下講話,當他發表小作文,當他主持校內外大型活動,當他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當他熱心社會公益……我都把他帶給我的幸福表達出來。後來,他問我:“媽媽,只有在我取得成績的時候你才幸福嗎?”我告訴他,“不是的,你能撿起遺落地面的一張紙屑,能投一個漂亮的球,能和夥伴兒快樂的遊戲,能獨立解決一個問題……我都感到幸福。向日葵追逐陽光,我們也應該追逐陽光,我們的陽光是一種心態,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有這樣的態度,哪怕是暫時的失敗都是幸福的。”這些話對於一個國小生來講,也許他不一定會全懂,但是可以看得出他在努力地做着。

升入高中後,高出我一頭的兒子長大了,可以帶着我走北京逛上海。在過馬路時候會細心地拽我一把,一如小時候我拽着他……我們就這樣,都在努力地做着讓家人感到幸福的事。再有三年,他會離開我,去探尋屬於自己的廣闊空間。相信在沒有我督促的時候,他會秉承陽光做人的方向。

家長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榜樣,孩子時刻在模仿中成長,家風的踐行更在於家長的身體力行。去年,我跟他商量,我想報考國家心理諮詢師,作為老師,這門學科對我的工作太重要。兒子聽了拍着我的肩膀説:“汪老師,我支持你。加油,我看好你!”孩子的話語讓我覺得很幸福!

家風講話稿 篇3

説來好笑,已年屆不惑的我居然不會玩,不會打麻將、不會打撲克、不會“鬥地主”……幾乎所有娛樂活動都與我無緣,顯得有些木訥,更有人跟我開玩笑説:“啥也不會玩兒,簡直白活了!”我有時也着急,“三缺一”的時候上不了場,別人眉飛色舞談論打牌時,自己不知所云。

我的父親就“不會玩”。父親生前是一名山村國小教師,一名普普通通的共產黨員。從我記事起,父親幾乎每天都在備課、批改作業,從來沒見他“玩過”。父親不會騎自行車,每天要步行往返6公里山路到村國小上班,經常起早貪黑。有一次,父親到一個輟學的學生家中做家訪,近夜間12點時,才一瘸一拐地回到家。原來,天黑路陡,一不小心崴了腳,可父親卻不以為然,一邊吃飯一邊興奮地講着做家訪的過程:“沒白去,這孩子明天上學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父親所教的班級連年在同類別考試中名列前茅,父親本人也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母親是農民,父親忙完工作後自然幫助母親做農活。我們兄弟倆寫完作業後也跟着父母去勞動,撿柴、割草、種地……

父親寫得一手好毛筆字。一進臘月,鄰居們便陸續把紅紙拿來找父親寫春聯。父親專門買來筆墨和《春聯大全》,根據各家不同情況書寫春聯,有時還先念給鄰居們聽,鄰居們都很滿意。由於工作量大,經常要熬夜書寫,我便在一旁“打下手”,裁紙、研墨、念對聯,那淡淡的墨香至今令人回味。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有人勸父親寫對聯時應收費,可父親卻一笑了之。

父親當時月工資幾十元,養家餬口顯得緊巴巴。一次支工資後,父親一數錢發現多出來一個月的工資,全家人高興得不得了。可父親卻冷靜地説:“很可能發錯了。”他步行3公里到會計家核對,確實是多發了,便把多支的錢退了回去。

父親的言行潛移默化影響着我。1992年,我在師範上學時曾撿到60元錢,當時夠我兩個月的生活費。可我還是上交到學生科,為此學校還發通報表揚了我。師範畢業後我被分配到一所鄉村國中當老師,在學校住宿,業餘時間都用在讀書寫作上,不斷有稿件見諸報端。後來調入縣委宣傳部工作。

父親寫對聯也薰陶了我。我的楹聯作品曾在中宣部《黨建》雜誌等單位主辦的“把楹聯寫在黨旗上”活動中獲優秀獎,在中央電視台等單位舉辦的20xx豬年春節春聯徵集活動中獲獎。

自己這麼喜歡“玩文字”,可能真應了那句老話“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吧。

家風講話稿 篇4

家風是一種傳承。作為出生在物質匱乏年代的農家子弟,父母秉持的勤勞、節儉、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的良好家風早已刻進我的骨髓,融入我的血液,成為自己的家庭“基因”。

父母都是種地的行家裏手。父親總是自豪地説,“哪塊地莊稼長得最好,那就是咱家的地。”除了種幾畝薄地,為了補貼家用,父親當過木匠、做過車工、賣過字畫,母親還搞起了家庭養殖。

如果用一個關鍵詞概括我們的家風,那就是“勤儉”。一件衣服穿三代,我們是穿着大人的舊衣服長大的。父母勤儉持家,更是一分錢也捨不得亂花。

隨着時代的發展,家風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終身學習”成為我們這一代人生活的主旋律。

我和哥哥自幼勤奮好學,1986年,哥倆同時考上了大學,成為當時村子裏為數不多的大學生。大學畢業後,分配到農村中學教書。期間,我通過自學考試獲得了本科學歷。後來,我被選調到縣城的一所高中任教。為了儘快適應高中教學,我訂閲了大量專業報刊,自學了《許國璋英語》《新概念英語》等教材。正是學習上的“勤勁”,工作上的“韌勁”,使我迅速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高中教師。

20xx年,家裏買了第一台電腦。網絡打開了一個嶄新的世界。在繁忙的教學之餘,我和妻子一起,在鍵盤上敲打出數以千計的教輔稿件。去年,我開始了業餘創作的嘗試。多篇文章被髮表、轉載。如果説曾經的學習,是為了升學、為了學歷、為了工作,現如今我們的勤奮、忙碌,無關乎名利,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國風一脈相承。家風的傳承與發展,恰恰成為見證時代變遷、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

家風講話稿 篇5

“食官飯,任官辦;食官粥,任官督。”這是幾千年來廣泛流傳在我們客家人羣裏的一句民間諺語,父親常常掛在嘴邊。這句諺語意思是説在其位要謀其政,對工作高度負責任,做到守土有責。父親為人本分厚道,用行動影響和教育着我們,使我們自小就樹立了敢於承擔責任的精神。

我們的老家在廣東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交界的北部灣畔,每年的九十月前後,受氣候變化的影響,都要迎來幾回凶神惡煞的颱風。颱風來臨,狂風呼吼,伴隨的是大雨襲擊,不但對人民羣眾的財產造成毀滅性摧毀,而且對那些在大海上捕撈耕作、堤壩上往來、蝸居在危房的人民羣眾的生命也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那一年,我在讀國小,連續幾天的酷熱後,那天又悶熱得使人心煩,天上的烏雲密佈,萬里浮雲一動也不動,木麻黃樹不時地擺動着頂端的尾巴。天剛拂曉,父親草草地吃了兩碗白粥,囑咐一番我們要注意天氣變化,就騎着自行車往他駐點的德耀村而去。德耀村南瀕英羅港,打一個噴嚏也會濺起數點海水。我們到了學校後,學校宣佈放假回家避颱風。回到家後,雨水一點大過一點地往下扔,狂風颳得一陣比一陣猛,母親站在家門口的屋檐下,焦急地模仿着母雞的叫聲,企圖將散落在四周山邊的小雞吸引回家。正好在此時,鄰居的人家冒着雨將成熟的稻穀收割回家,母親一臉的憂愁,埋怨父親在關鍵的時候不在家,眼看好收成的稻穀都成了煮熟的鴨子飛了。午時時分,接踵而來的閃電劃破寧靜的長空,雪白的滂沱大雨急劇而下,狂風呼嘯,不時傳來了竹木“噼噼啪啪”的折斷聲。家門前的那一口山塘也被雨水衝崩了塘基,不遠處山嶺上的尤加利、木麻黃被狂風吹颳得橫七豎八地倒在地上。我們兄弟3人嚇得鑽在被窩中,大氣也不敢喘。因房子的瓦面被狂風吹壞了,母親趕忙將家裏的洗臉盆、木桶、大盤子等拿出來接水。下午時分,颱風夾着尾巴逃走的時候,平時高高地昂着頭的山稔花也低垂着頭,裸露着紅土的村道還在潺潺流水,村子的裏裏外外一片狼藉。母親一直忙個不停,既要急着找雞找豬,又要在屋前屋後忙着排水,防止積水浸崩牆基,還要牽掛禾田裏的水稻。我們都説,如果父親在家的話,就不會這麼手忙腳亂了。

3天后的中午,父親回到家裏,我發現他全身上下留下不少泥巴的痕跡,變得又黑又瘦了。父親興奮道,3天來的努力沒有白費,居住在危房的羣眾遷移到安全地帶了。黨員幹部突擊隊夜以繼日地搬沙包加固沿海危險堤壩,防風工作不留死角,羣眾沒有傷亡,颱風過後及時採取措施,羣眾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由於家裏的稻穀沒有及時收割,減產已經成定局,父親反倒一臉的自豪,母親難免要數落他。父親説:“這是工作責任嘛,我們共產黨人要衝鋒在前,在這關鍵的時刻我能往後退嗎?”

小小年紀的我,記住了父親所説工作責任。參加工作後,無論是在鄉鎮裏還是到市機關工作,我都牢記自己身上的責任,用守土有責來要求和規範自己。

家風講話稿 篇6

河的對岸傳來一聲聲“啪嗒啪嗒”的聲音,那是父親打稻穀的勞苦與收穫聲。父親操作着打穀機,穿着解放鞋的雙腳迅速輪換地踩着打穀機踏板,暴起青筋的粗糙的雙手接連拿起一把又一把割下來的帶葉稻穀在進行脱粒,動作靈敏、嫻熟,不停息。父親額上的汗珠嘩嘩流下來,在陽光的照耀下,匯成了一條細細的閃亮河流。

父親是一個普通的農民,跟田地打了一輩子交道。一年又一年,一季又一季,一茬又一茬。從我兒時的記憶到現在,父親一直在種稻穀。從選種、播種、出苗、澆水、施肥、滅蟲、鋤草、抽穗、灌漿到收穫的過程中,便是父親最忙、最勞累的時候。他春耕秋收的四季勞作的情景永遠在我心間抹不去。而看着自己親自收割的稻米供全家品嚐並維持着一家的生活時,便是父親最興奮的時候。如今,父親還會説,我們吃了一輩子的“綠色食品”。

種田,也很講究,需要一絲不苟。在村裏,大夥兒都誇讚父親,説我們家的田埂子最方正,也沒有雜草。確實是這樣的,在種田的每一個環節,父親都是最認真的。很小的時候,父親還把這種勞動的精神教我們姊妹,教我們學插秧。

天矇矇亮,父親便領着我和姐姐出門了。到了地裏,父親便教我和姐姐用繩子從地的前頭拉到尾,保證第一株是整齊的,大概一人橫排插九株,第二個人接着第一個人繼續插九株順下來。父親教我們上身弓起,雙腳立在泥巴里大概快到膝蓋,左手拿秧,大拇指與食指要分秧,右手大指迅速從左手分下來的秧,捏秧後中指插,保證插下去的秧是立着的。在左右看齊時,人按照三三三的角度依次往後退,保證插的秧橫對齊、豎對齊。父親説,做事要做漂亮。

普師畢業後,我從湖南老家來到了新疆喀什工作,眨眼近20xx年了,在離開父母的時間裏,已年邁近70的父親一直在種稻子。

作為兒女的我們,特別地心疼,一直勸父親不要太勞累。父親每次都説,不種了,不種了,到後面還是誰也阻止不了。還安慰我們説:“我種的少,夠吃就行了,不賣了。”在和父親通電話的時候,父親興奮地告訴我,現在黨的政策好了,你要安心工作,你在新疆工作領工資,我在家種地還可以領到直補金。

我知道,父親是在種田的勞苦與收成中找到了生活的甜蜜。父親用種地這種方式,支撐了一個大家庭的生活,蓋上了新房,送了幾個子女都上了學。這是他一生的樸素希望,和純淨夢想。種地是一門哲學。父親便是那個在土地上給我們傳授哲學的人。

家風講話稿 篇7

歲月匆匆,人生苦短。清明節將至,轉眼間母親離開我們已經6年了。母親的音容笑貌不時在我的腦際間回放,無盡的思念瞬時湧上哀思的心頭,眸中頓時感覺熱熱的。

母親的一生是清貧的一生,勞累的一生。在她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偉大事蹟。但她為人隨和,助人不求回報。母親雖然説不出什麼偉大的警言名句,然而,她內心藴藏着對子女的愛卻是無比深厚!直到現在,我無論身在何方,每每想起和母親的那一幕幕都會淚流滿面,因為我想念母親。

母親生於1939年。在她的一生中,經歷了許多坎坷與磨難。母親生下了我們姊妹弟兄三個,弟兄當中我排行老大。母親和父親歷經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極其艱辛地將我們養大。中年之際,母親遭喪偶之痛。

我參加工作之後,每次送給母親一點零用錢,她都捨不得用,並會在我下次看望她時,連同我給的零用錢一起,給我更多。母親為了不給我們子女增添負擔,在身體有病的情況下還堅持做臨時工,掙錢補貼家用。母親晚年生病卧牀,我每次去看望母親。母親卻總是説病情有所好轉,不讓我請假照顧,要我安心工作,不必為她擔心。

母親文化不高,卻深知讀書的重要性,鼓勵我們讀書上學,掌握文化知識,為我後來的人生之路鋪就了好的基礎。母親在垂暮之年已是重病纏身了,卻仍然忍受病痛的折磨為我們操持家務。當我現在想來彌補,想盡盡孝心時,母親已經不在人間。母親走的那一天,我剛好從醫院回家準備母親的後事,結果就接到姐姐的電話,説母親走了。我恨自己為什麼要急着離開,沒有多陪母親一會,這種遺憾已經成為不可彌補的永遠。母親去世前我未能守在病牀前多陪她一會,未能在她老人家的牀前同她一起回憶過去的時光……母親走了,我卻無力挽留,悲傷的心情一直持續着,這種傷痛在我心裏埋得很深,這種感覺好像缺少了許多,失去了許多。

現在,只要想到母親我就會心痛,就無法剋制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母親的離去,留給我無盡的悲哀。母親的温柔、善良、剛毅與堅強以及為人的誠信與親和力,是我永遠要學習的。

母親是個正直、善良、節儉的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母親養育我們兄妹三個,當時一家人每個月十幾斤麪粉、半斤油,生活的清苦可想而知,五口人的家庭吃飯是個大問題,母親每天做臨時工來貼補。後來我想她晚年的體弱多病與當年拉扯我們兄妹三人的清苦生活不無關係。在我的記憶中,母親就沒有穿過新衣服,儘管當時條件有限,每當過年的時候都會請裁縫師傅給我們每人做上一件新衣服,她熬更守夜給我們做上一雙新布鞋。而她自己總是用我們的舊衣服縫縫補補來將就,後來條件好了,兄弟姐妹們經常給她買些衣服,她自己總是捨不得穿,都拿來送人。直到去世的時候,還有好多沒有穿過的新衣服。由於當年的清苦,母親養成了節儉的習慣,從不浪費一粒殘菜剩飯。後來病了,兒女們探視她買的營養品、水果等都捨不得吃,要留給孫兒們。

從小到大,母親始終教育我們要規規矩矩做事情,人多的地方不要去湊熱鬧,不要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做事情要處於公心等。我們姊妹弟兄三個之間從來沒有發生過不愉快的事情,也沒有任何一個因為行為不當受過任何處分與責備,大家在不同的崗位都做出了成績。我想這與母親的引導與教育是分不開的。母親,你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也是偉大的一生。你沒有留下什麼,但你卻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你養育我們兄弟姐妹長大成人,你教我們兄弟姐妹怎麼做人,教我們兄弟姐妹怎麼處事,我們將永遠記住您的教誨,永遠不會辜負您的期望!我想,母親若是有知,一定會露出安詳恬然的微笑的。

春去春又回,花開復花落。轉眼間,母親離開我們已6年了,但不管世事如何變化,時光怎樣流逝,我永遠懷念您——我的母親!

家風講話稿 篇8

父母是樸實的農民,他們都是黨員。從父母身上,我繼承了一箇中國最普通家庭的傳世家風——孝順、勤儉。

我的外祖父和外祖母一生養育九個子女,卻只留下舅舅和母親兩個。舅舅作為南下幹部隻身留在了湖南,在老家舅媽帶着四個兒女苦苦操持。在那個物質極端匱乏的年代,舅媽養育四個兒女已經不易,奉養外婆的任務便落到了父母的身上。那時父親家中也非常困難,祖爺爺年逾九旬,叔叔、姑姑們都在上學,我和妹妹都是纏人的時候,一家的口糧全靠爺爺和父母三人。但是物質生活的匱乏絲毫沒有減退父母對老人的孝敬,家裏有口好吃的,母親都是一分五份,先打發我跟妹妹分頭送給老人送去,然後我們才能回家共同享用一份,我和妹妹學着母親的樣子,再把那一份四等分,一家人有滋有味地享用那口美味。現在想來,當我的女兒乖巧地把美食奉給爺爺奶奶的時候,這份孝心的根源正是我家的家風——百善孝為先。

不管在家裏還是在單位裏,我都是一個勤快的人,勤勞也是我家的家風。父母用他們的勤勞養育我,我又把這份家風傳遞給自己的孩子。母親經常告誡我們“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爹孃手裏愛勤人”。這樸實無華的語言中藴含着偉大的哲理:勤勞可以興家。生產隊時父母是工分最高的,聯產到户之後我家不僅倉廩豐實,而且還搞起了家庭養殖。農家院中,豬在酣睡,雞在啼鳴,羊在咩叫,牛在反芻。父母用勤勞的雙手換來了老人、子女的衣食無憂。鄰里百家有事的時候,父母總是第一個伸出援手,幫張家蓋房子,幫李家辦喜事。父母的勤勞換來鄰里的和睦,更換來家庭的和美。

父母雖然嘴裏説不出“成由勤儉敗由奢”的話語,但是勤儉持家卻是他們的法寶。生活困難的時候,勤儉讓我們得以温飽;今天生活富裕了,勤儉的家風也不能丟。如今國家提倡反對浪費,厲行節約,勤儉節約不僅是我家一個小家事情,更是一個大家、一個國家的事情,只有世代傳承,我們才能家興國旺。

家風講話稿 篇9

自小時候記事起,在我們那個古老村莊——豆村,夜裏都是最美好的。

風清,月朗,燈光如螢。在一片綠色掩映下,炊煙安靜地縹緲而去,順着一縷縷燈光,照射出誘人的美味,如活色活香的古典動畫,把人們都吸引回了家。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每家的唯一的燈光,都是如一盞小紅燈籠,掛在屋裏正中,如家中的太陽。常常,全家吃飯圍着那個燈;而冬天的夜晚,鄰居朋友圍爐而坐,也是那個燈。而沿着高大四方的城牆邊走去,西門外護城河外邊那個全村最亮的燈,就是生產隊養育40多頭馬牛的飼養室的燈了。

我們家的燈,只有15瓦,爸爸特意買的最小號的。我們兄弟姊妹四個就是在那個燈光下,學習做作業的。而大一點,要去學校上晚自習,教室沒有電,學生都提着一盞自制的煤油燈。我有時自習回來,會拎着燈,搓着手跑去大隊的飼養室,坐在給牛送飼料的的籠子裏,下面有暖和的草料,頭頂有金碧輝煌的100瓦的燈泡,雖然有牛反芻的聲音、有小馬駒小牛犢戲鬧的聲音,還有温熱的牛糞發酵散發出的特有的味兒,而我只會為在亮堂的燈光下讀書而滿懷心喜,樂在其中。

後來,爸爸知道了,就不讓我去了。説那是公家的地方,不要去佔公家的便宜。

有一年,爸爸負責給生產隊看西瓜。我很高興,老早就喊着要搶負責給爸爸送飯的任務。第一次去,是離村5裏多路的灘地裏,天都黑了,在窄窄的路兩邊,全是高高的玉米,一個人越走心裏越害怕,老擔心傳説的惡狼從秦嶺裏下來,從青紗帳裏突然鑽出來,不時給兩邊偷看,感到頭皮發麻,於是加緊了腳步,一溜小跑似往地裏趕,快到了卻看不見光燈,就一陣大喊,爸爸才點亮了簡易窩棚的燈。那年,送了很多次飯,只有一次中午,碰到生產隊賣西瓜給外地人,和藹的老隊長才給了我一塊西瓜。現在,那個吃過的西瓜裏最甜的味兒還在記憶中。

後來,在縣城最好的學校裏上高中,教室熄燈早,就經常在老師的宿舍外、路燈下,就着燈光看會書。那時,有許多同學三三兩兩的在熱鬧的燈光下,大家也不覺得冷,反而比賽似的成為校園裏的一道風景。而老師們也都細心地等同學們回宿舍睡覺走了,才熄燈。就像家裏的燈光,始終暖暖地為你亮着。

在外工作了、結婚了之後,爸媽來上千公里遙遠的地方看望我們,仍然是那個只讓開一盞燈的習慣。我們這個小家庭也就都習慣了爸爸的規矩。直到現在,我們家蓋起了三層小樓,樓上樓下裝了不少燈,也裝了好幾個電視,爸還是要隨手關燈。通常家裏只能亮起一盞燈,而不同的是全換上了節能燈。

如今,爸媽快80歲了,仍然不願休息,還要經常下點地種點菜。勤儉節約、對人寬容、不佔便宜,成為父母心地開朗身體硬朗,村裏人緣威信好的祕方,一如家裏那盞不是最亮卻永遠温暖的燈光。

我兄弟倆在父母要求下,都積極申請加入了黨組織。我們看到家裏的燈光,就想起了父母的教誨,公家燈光的便宜都不能佔。守護家裏那盞不是最亮,但最温暖的燈光,就是守護住了幸福。

家風講話稿 篇10

我父親是志願軍人,在部隊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轉業後在縣城當幹部。父親特別重視家風建設。

在我讀國中的時候,他給了我一則祖訓。祖訓在一個手抄本上,是父親親手抄的,我一直珍藏着。其內容為:“餘家素忠厚,庶無玷家門,願以垂永世,纘我祖攸行,攄中所欲言,聊以告後人,告爾以居心,居心宜誠正,告爾以立身,立身宜端整,告爾以出言,出言宜審慎,告爾以行己,行己宜謹凜,告爾以食味,食味貴菜根,告爾以衣服,衣服貴粗陳,有子所當教,教之當恭温,有侄當善待,待之貴厚情,有族須知睦,睦族尚和平,有客須知待,待之尚殷情,有家如何處,處家要嚴明,有業如何務,務業要專勤,不可為奢靡,不可忘艱辛,不可好懶惰,不可薄天倫,不可私妻子,不可欺兄弟,切莫使己詐,切莫構人傾,切莫弄愚懦,切莫自驕矜,切莫侮長者,切莫噬孤貧,毋為逞忿怒,毋為好逢迎,毋為奪人產,毋為壓人墳,毋為貪飲酒,毋為狎惡羣,當戒罔人利,當戒污人名,當戒指人短,當戒間人情,當戒唆人訟,當戒激人嗔,豈容損己德,豈容忘人恩,豈容越本分,豈容昧本心,自慮惟肅肅,於人爾彬彬,行止多坦坦,心地時惺惺,辭氣必懇懇,臨事務兢兢,念念對天地,事事長子孫,雍雍雅氣象,油油泰天君,青青楹柏壽,綿綿祖武繩,勉勉惟德行,諄諄告後人。”

我的家在農村,媽媽一生務農。我國中畢業後,跟媽媽在生產隊裏勞動。一次,父親回到家裏,我要求父親利用自己的關係給我在縣城找份工作,遭到父親拒絕。他要我拿來“祖訓”,繼而邊讀邊給我講解。他説:“你要求我找關係,是‘損紀德’、‘越本分’、‘昧本心’。”從此,我不再要求父親給我找工作,我就老老實實在生產隊幹活。

1997年,我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時,父親已經逝世多年。面對上學要求人、找工作要求人、升職要求人、評職稱要求人、看病要求人、遷户口要求人的風氣,對父親的為人肅然起敬。“不求人”,靠自己的努力,成為我的行為準則。

當資源的配置的權力落到具體的官員或工作人員身上,容易埋下以權謀私的隱患,民眾找政府部門辦事,有時不留下“買路錢”就辦不順暢。讓權力真正運行在為民造福的軌道上,每一位公民,特別是每位共產黨員,都要抵制“求人”思維,增強法治意識。從這個角度看,共產黨員帶頭踐行家訓,建設良好家風,很有必要,且意義重大。

家風講話稿 篇11

光陰倏忽,母親轉眼已經離我遠行兩年多了,但她的音容笑貌歷歷在目,她的殷切教誨猶在耳邊,我越來越覺得一生清貧的母親那“本分做人”的好家風是她老人家留給兒孫們的最大財富。

母親是一個普通的農村老太太,但沒有文化的母親對社會、人生、為人、處事都有着自己的看法。母親為人性情耿直,實在厚道,她要求我們也要做老實人,説老實話,辦老實事,守住本分。記得在我幼年時,母親常引用既簡練又有哲理性的民間諺語教導我説:“人生三條路,要走正當中。”當時因為年齡小,我對母親的“三條路”理論並不十分理解:為啥“三條路”不能任意走?為什麼只能走在正當中?如果不走正當中又能怎麼樣?後來隨着年齡的增長,通過讀書明理,我才真正明白了母親的意思,那就是不能走岔道,不能走歪道,更不能走邪道;只能走正道,只能走直道,只能走光明大道。如果走了歪門邪道、旁門左道,不僅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還有可能身敗名裂、毀掉一生。母親的這句話一直成為我的人生指南,使我受益至今。

回首往事,我才發現母親的好家風就像空氣一般無所不在,時時處處都在影響着我們做人的航向。記得在灶下燒火之時,母親會觸景生情地説:“人性實,火性虛。做人要實實在在,不能欺騙瞞哄,實誠人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句句是瞎話的人誰敢跟他交往啊?這火就不一樣了,火性虛,柴火虛膨着才能燒得旺。你把灶膛塞得密不透風,它還能着嗎?”

真的感謝母親這些耳提面命的“本分經”,它成了深刻影響我們弟兄姐妹做人品格的好家風。我從上學到參加工作,幾十年一步步走來,時刻牢記母親的叮囑,本本分分做人,清清白白做事,乾乾淨淨履職,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守好母親的“本分經”是母親生前的願望,也是我一生最大的福分。今後,我還要把母親留給我的“本分經”作為彌足珍貴的傳家之寶,世世代代傳下去。

家風講話稿 篇12

祖父年近90歲,生在舊社會,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在戰爭歲月中,經歷過生存的艱難;作為炊事班的一名普通戰士,他對食物有着特殊的感情。

有一年端午節在祖父家吃飯,四個菜,看到有好吃的我就管不住自己,一下子往碗裏夾了好些菜,可是吃起來就費勁了,最後還是剩下了,我特別擔心祖父會訓斥。祖父看到後,眉頭略為一皺,問道:“又吃不下了,怎麼每次都剩飯,這都是爺爺園子裏種的,都好吃着哩!”祖父不會像從前那樣給我講以前吃頓飽飯有多難,但是他眼中充滿了對來之不易的一粥一飯的心疼。

祖父很珍惜今天的生活,對衣食無憂的日子倍感滿足,從不會浪費一丁點東西。他的小院子裏有一個單人沙發,是那種人造革材質的,這個沙發是當年單位搬家時準備扔掉的,包的那層革已經破爛,爺爺把它撿回來放在院子裏。每到夏天,祖父吃完飯喜歡坐在沙發上,然後閉目小憩片刻。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是祖父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也身體力行地詮釋着這句話。耄耋之年的老人,把小院前後種滿蔬菜花卉,鋤地、施肥樣樣不落,“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精心侍弄着菜園。每年春天到來之時,我都會問他:“爺爺,今年你還種園子嗎?要是累就別種了!”不過每年爺爺都堅持種植。每逢八九月份,小園子裏的蔬菜豐收之時,祖父就會挨家送菜,他説這是自家菜園種的,新鮮、放心。

每餐飯都飽含着汗水,所以一粒米、一根菜葉都格外珍貴和珍惜。在祖父的影響下,勤儉持家、自食其力也成為了我的生活態度。

家風講話稿 篇13

18歲那年,我在生產大隊(後來改為村)當民兵連長。得知我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父親丟過來一句話:“當黨員就要帶頭吃苦咧!”

父親是老黨員,當我站在鮮紅黨旗下宣誓的時候,他已經有了20多年的黨齡。“當黨員就要帶頭吃苦咧!”這是父親一生信守的口頭禪。是的,當黨員就要帶頭吃苦。父親的一句話時時迴響在我耳邊,他不知道他的吃苦基因已經頑強地浸潤着我的身體,而我在離開他的日子裏,總是用全身心踐行他的叮嚀,以兒子的身份傳承父輩的期望,不向組織伸手,不向領導討價還價,更不佔公家的便宜。我在負責報社新聞業務工作的時候,我連續當了20xx年的值班總編,籤樣終審後幾乎每天都是披星戴月歸家,如今人過半百又五年,依然毫無怨言地戰鬥在採編第一線。

今年春節,家人團聚,女兒信心滿滿地告訴我説,她已經向黨組織遞交了自己的入黨申請,隨時準備着加入先鋒隊。“當黨員就要帶頭吃苦咧!”我脱口而出的竟然是父親留給我的一句話。黨員父親的吃苦作風已經化作家風在一代一代的傳承。我欣然,記住一句話,做好一個人,興旺一個家,我的女兒也將收穫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家風講話稿 篇14

常言道:懷善心,做善事,一生無愧;懷平常心,做平常事,日夜安寧;不忘人恩,不念人過,不思人非,不計人怨;心寬一分,則雲消霧散;讓人一步,則晴空萬里。

我爺爺在世時,曾多次提起這樣一件事。他説,當年家裏很窮,自己在一家旅店當夥計,日子還過得去。一年大災荒,住店的人很少,爺爺的工錢自然也被大幅減少,家中生活勉強維持生計。一天早晨,爺爺發現一位年輕人暈倒在自家門口,奶奶望着爺爺,等着爺爺發話。爺爺二話沒説,攙扶起年輕人就往屋裏走,奶奶立馬去廚房拿出一家人的口糧——三個窩頭,掰成小塊一口一口往他嘴裏送,他興許是聞到了窩頭的香味,一口氣吃下了所有窩頭。接下來的幾天,奶奶把三個人的伙食分成了四份,爺爺每天去後山採摘野菜維持生活,就這樣年輕人漸漸恢復了體能。年輕人走的時候,爺爺塞給了他好幾個窩頭,讓他留在路上充飢,年輕人跪在我家門口磕了三個響頭才含淚離開。爺爺説自己餓一點、累一點沒關係,能做善事總是好的,善心、善行能救人命。

父親時時刻刻踐行着爺爺“常懷善心”的家風。我家鄰居家有四兄弟,老大仗着自家人多勢眾,每年春種時藉機侵佔我家田地,雖説每年佔的不多,但年復一年,我家的田地明顯減少。母親自然是氣不過的,父親寬慰母親想開些,他説咱家人少不愁吃,鄰家人口多,就讓他多種點吧。事件就這樣被父親平息下去。沒過多久,鄰家老大的老婆早產大出血被送進了重症室監護,一天上千的費用讓老大急得似熱鍋上的螞蟻。父親知道這件事後,便商量着母親要將壓箱底的1萬多元給鄰居送去,母親邊拿錢邊説:“你忘了前些日子怎麼對你的嗎?”鄰居老大接過錢的那一刻哭成了淚人,在父親的資助下,老大妻子順利出院,母子平安。父親常説:“人這輩子不容易,仇恨帶不進棺材,常懷善心才能化解恩怨,才能解開心結。”

到了我們這一代,父親也教育我們要心懷善心,與善相違的事不可為。小時候交通不方便,我每天步行上學,一路全是別家高粱地。有一次前晚下了大雨,父親擔心我摔跤便送我上學,一路上高粱苗被風吹倒在路上擋住去路。我沒多想就踩着高粱苗踏過去,哪知還未走幾步,父親的巴掌就落在我的屁股上。“高粱倒了你不扶已是大錯,還踩踏過去,大錯特錯!你踩壞莊稼,人家秋天靠什麼生活?別人踩我們家的莊稼你不心疼嗎?”我第一次見父親發這麼大脾氣,我趕忙扶起了高粱苗。

正是有了這次捱打的經歷,我再也不敢踩踏莊稼,也讓我深刻理解了什麼是心懷善心。心懷善心就是多站在別人的角度,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寧願自己吃虧也不讓別人吃虧。好家風是當今社會正需要的正能量,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

家風講話稿 篇15

父親是在我生命的最重要的人。記得我兒時父親教我讀《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等兒童啟蒙讀物,並教我寫字、讀書,那情景好像就是昨天的事。

父親對我説:“天安,你要記住,一個人吃飯長身體,讀書識字長知識,叫知書達理,飯是要吃的,書要讀的。‘耕可致富,讀可養性’。在客堂的兩扇大門上貼的‘耕讀傳家遠,讀書繼世家’的對聯,這叫耕作不忘讀書的人生追求。”父親還給我講:“讀無用的書,做有用的人。平時要吃五穀雜糧,書要讀雜,開卷有益。”等話。

父親先教我讀書時要做到眼看、口唸、手寫、腦記四到位,讀完一本考一本。考試的方法是讓我默寫全書,一字不錯才算合格,非常嚴格。後來,繼承父業,我也做了老師,在教育崗位上做出了成績。在家裏,兒孫們天天看我讀書看報寫文章,兒孫們也愛上讀書,從我父親算起至今已有4代人當教師

讀書寫作成為我家的一個傳統。我的妻子於1991年退休起加入社區志願者,成為一名黨員志願服務者,奉獻社會,服務社區,期間在《解放日報》、《新民晚報》、《勞動報》、《黨史信息報》等刊發了多篇文章。我自退休起當上了上海市民巡訪員、鎮輿情信息員、人大特邀通訊員,行走在大街小巷、鄉間小道,寫了許多建設美麗鄉村、構建和諧社區的文章。始終堅持父親“吃飯與讀書”的教誨,圍繞“如何經營好人生”和“營造好家庭”等內容,撰寫許多篇文章刊發在報刊上。獲得了“浦東新區優秀志願者”、“浦東新區優秀家庭教育志願者”和“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 “學習型家庭”、“五好文明家庭”、“尊老愛幼家庭”、“平安家庭”等多個獎項。

我自幼起愛上讀書,與書結伴至今,這歸於父親對我的教誨。書成了我一生的相伴,閒來能做友,忙時能幫手;失意時她最體貼,成功時她最冷靜。每本書都像一位恩人,點化着我,激勵着我,培育着我,成就着我。讓我成就了一個志願奉獻者,讓我的人生紮實豐富,讓我的後輩在書的哺育下健康成長,讓我的家人在書的培育下過着幸福生活,讓我的家庭在書的引導下形成和和睦睦、孝親愛老、勤儉節約、家鄰互助的新風尚。

家風講話稿 篇16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向來重視家教。歷史上見諸典籍的家訓並非鮮見,為後人稱頌的也很多。而“不成文”,也是我國家規家訓的一大特點,成為日常生活行為規範的有機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一些家風家訓中的精華融入新的道德建設中,許多膾炙人口的家訓,已經是“家家之訓”,形成家家之風。

家風是一個家庭在世代傳承中形成的一種較為穩定的道德規範、傳統習慣、為人之道、生活作風和生活方法的總和,它首先體現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風建設是我國曆史上眾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從古至今,顏之推《顏氏家訓》、諸葛亮《誡子書》、周怡《勉諭兒輩》、朱子《治家格言》、《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等等都在民間廣為流傳,閃爍着優良家風的思想光芒。歷史上的“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等,同樣展現着優良的家風。“非淡澹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莫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訓至今為世人尊崇。好的家風不但對自己有利、對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響着大眾的道德水平與社會的風氣。

家風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人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個原生家庭中。原生家庭家風好,這個人就會茁壯成長;原生家庭不重視家風建設,這個人在成長中就會走彎路。好的家風會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如:優良的道德氛圍、健康的思想氛圍、主動的情感氛圍、認真的學習氛圍、節儉的生活氛圍等等。正是這種氛圍,造就了一個個身心健康的人、有作為的人乃至對社會有突出貢獻的人。可以説,好家風打造了兒童成長的好搖籃。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婚姻家庭領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搞對象觀上的拜金主義、婚姻中的草結草離、家教中的過分溺愛、孝親中的漠視老人,甚至一些有名望和社會地位的人由於不重視家風建設致使自己尤其是子女走上了犯罪道路,教訓是沉痛的。它從反面證實了家風建設的重要性。

在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實現中國夢的新形勢下重提家風建設,有着重要的意義。家庭建設影響着社會建設,好的家風會帶動好的社會風氣。所以,好家風就是一種正能量。我們要從每個家庭做起,讓家家有個好家風、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堅持下去,社會的正風正氣就會發揚光大、中華民族的文明程度就會進一步提高。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家風講話稿 篇17

早些年,家裏境況不好,五口之家,基本上就靠父親給人家幹些泥匠活來維持一家生計。為了支持我和兄弟幾個的學業,從我讀高中那會兒起,父親便戒了煙。

我清楚地記得,父親每天晚上從工地上回來,口袋裏都會揣着一包香煙。這是房東家每天發給工匠師傅的,算是“額外補助”。父親不抽煙了,除了有時候因交際需要拆一包遞給工友師傅抽外,大部分都原封不動地帶回家,然後交給母親放進衣櫃裏。日積月累,數量多了起來,母親會隔三差五地拿幾包香煙到附近商店兑貨一些家庭日常生活必需品。兑換價比香煙的市場售價低一點,這種生意店老闆自然也樂意做。

我讀高中時是家裏經濟最拮据的時候。因離家較遠,我只能寄宿。我的寄宿用品都是用父親攢下的香煙兑換來的。每逢學校放雙週假,父親便早早地張羅,母親拿幾包煙到店鋪兑些豬肉,給我改善一下。晚上,父親從工地歸來,還要仔細詢問我的情況,從學習到生活,從身體狀況到人際交往。望着這用香煙兑換回來的肉湯,想起這來之不易的香煙,肉湯蒸騰起來的熱氣模糊了我的雙眼。

如今參加工作、成家立業多年了,吃肉也早已不是什麼奢望,苦日子熬過來了。我還是會想起多年前父親戒煙省錢、母親兑肉煲湯的情景,內心總是久久不能平靜,因為那香煙裏、肉湯裏,包含着太多太多的父愛和太深太深的親情,更為重要的是,父輩言傳身教的儉樸家風,讓我在耳濡目染中成熟。

家風講話稿 篇18

父親是老複員軍人,沒有什麼文化,有着軍人的堅毅和任性。打我小的時候,就一直聽父親常説“三句話”:別泄氣,有骨氣,重新來。漸漸地,父親的“三句話”成了傳家寶。在我失落的時候,只要想起父親的“三句話”,就勇氣倍增。

別泄氣。1993年高中畢業後,我迷上了寫作,還自費訂閲了不少報刊。每天忙碌着寫作。但是,整整折騰了一年,一篇稿件也沒有發表,母親抱怨,街坊鄰居説三道四,我的信心也動搖了。這時,父親堅定地説,“別泄氣,想當作家那麼容易呀?繼續努力。”隨後,父親把我引薦給了縣文化館的任永清老師。在任老師的指導下,1994年,我參加了山西大同電台的“94國土杯”徵文,我寫的散文詩《故鄉的春天》獲得優秀獎。至此,從開始步入了文學的大門,也摸着了寫作的門道。

有骨氣。因為我寫作水平不斷提高,鄉政府聘我成了信息員,專門從事新聞信息報道工作。在單位被人冤枉,自己窩火憋氣。可是,父親對我説,要有骨氣,這點委屈算啥。聽了父親的話,我繼續努力寫作,兩年後,我被縣地方誌辦公室抽調編撰《懷安縣誌》。一路走來,只要有骨氣,受點挫折沒事。

重新來。進入銀行工作後,我越發覺得自己文憑只是高中,缺乏金融專業知識,在工作中有些吃力。父親説,重新來,多學習些專業知識。我再次聽了父親的話,加強業務學習,知識增長了一大截,寫作也更加順手啦。

父親沒有長篇大論的説教和訓誡,也沒有循循善誘的旁徵博引,有的只是對生活的總結和感悟。父親的“三句話”就是最好的家訓,作為傳家寶,將這種家風世代傳承下去。

家風講話稿 篇19

爺爺、奶奶給我講述家族的故事,醇厚的家史似一罈老酒,愈久愈醇,使我沉醉其中。

據有關資料,我的楊氏家族起源於黃帝之後西周王族。楊姓出於姬姓,源於晉地之楊國(今山西洪洞縣東南)。我將這個起源説與爺爺,爺爺深表認同。因為他的長輩曾告訴他,我們楊姓來自山西,明朝時遷來武安,先入上團城鄉高村,後輾轉移至礦山鎮東寨坡村。楊姓在寨坡是大姓,我的老爺爺叫楊本裕,出生於清末,少時酷愛讀書,後迫於生計,入藥行為生,彼時武安藥商全國知名。在奔波各地的過程中,老爺爺勤於讀書,也因此多了一份對中國戰亂社會的深刻觀察。苦難的生活促進了思想的警醒。老爺爺接觸了共產黨人,加入共產黨,利用藥商身份,在日偽所佔邯鄲城從事地下工作,為革命作出了貢獻。新中國成立後,任邯鄲市制藥廠廠長,是邯鄲市第一屆人大代表(當時稱為邯鄲鎮)。

我的爺爺1938年出生,從小在老家寨坡長大,七八歲時由老爺爺接來邯鄲上學,沒多久邯鄲解放了。受老爺爺影響,爺爺也酷愛讀書,後入邯鄲師範,16歲執掌教鞭,教齡44年,相繼在河北、山西等地教書。

我跟爸爸是一中校友,他們那一屆的同學們共同組建了正德基金會,來回報母校。爸爸媽媽師範院校畢業後,都走上了教師崗位。作為長期工作在教育戰線的教育工作者,他們更關注道德、做人、做事等諸多方面的環境對孩子人格的塑造。他們常對我説,要尊老愛幼,鄰里和睦,友好待人,努力工作,堅持學習。正如我們一中的校訓所説“做學問首先學會做人”。

自悟、自覺閲讀形成的書香家風能夠促進社會風氣的風清氣正,誠如我所看過的《書香,也醉人》中所言“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閲讀水平”。在作品中,眾多名家以優美的文筆,將人的智慧發揮得淋漓盡致。人與自然、生命的思考、英雄人物的再現、傳統文化的薰陶等一個個主題充實了我的精神世界。

現代社會信息爆炸式增長,多媒體素材的大量普及、互聯網及電視視頻節目的色彩絢麗、電子移動快餐式閲讀的盛行將人們的思維打造得很功利。而醇厚的書香深深紮根於我幼小的心靈間,也給了我人生最美好的精神食糧,讓我在曾經的迷惘、困惑和年少的輕狂中找到人類文明的厚重,給我無盡的前進力量。在一本本書的精神力量的潛移默化中,潛心養神,體驗着平凡中愛與智慧的力量。充實的書香釀就了樸實的家風,在這個大家庭裏,我們都沒有虛度青春,與書香為伴。

家風講話稿 篇20

一到週末,我們總會提前接到媽媽打來的電話:“休息趕緊回來,我給你們做好吃的。”每次接到這樣的電話,我的心裏總是滿滿的感動。

我的媽媽出生於1960年,那時正值中國鬧饑荒的時期,媽媽是家裏的老大,下面還有陸續出生的5個弟弟。從懂事起,她就成了外婆的好幫手,在家負責燒火做飯,照看舅舅們。到了該上學的年齡,媽媽央求着要跟着院裏的同齡孩子們一起步入學堂。好不容易上了兩個多月,外婆患了心臟病,媽媽只能輟學回家幫忙照顧家裏,從此失去了讀書的機會。後來,舅舅們一天天長大,媽媽跟着上學的舅舅們學會了數學加減乘除口訣。雖然她只會寫自己的名字,認識的漢字也不多,但是我剛上學時家庭作業都是媽媽指導的。媽媽經常鼓勵我,在學校要老老實實聽老師的話,好好唸書,莫着急家裏,考取了,就是砸鍋賣鐵也會讓我上學。或許正是媽媽這般鼓勵和支持,我成為全村第一個考取中學和中專的女孩兒。

媽媽嫁給爸爸時,是在爺爺的葬禮上拜堂成親的,農村的習俗叫“隨喪磕頭”結婚,那是爺爺離世時的心願,希望看着她嫁過來,了卻老人的念想。面對貧困的婆家和3個未成年的弟妹,勤勞的媽媽跟着爸爸一起成為家裏的主勞力,每天白天下地幹活掙工分,換取全家人的口糧。

到我中專上學那年,家裏的田地被洪水淹沒,基本的口糧沒有了。更糟糕的是,每年為我們攢學費要賣的兩頭豬因一場瘟疫病死。這一切像一座大山,壓在媽媽的心頭。那年臘月,媽媽到處跑着為我湊學費,20xx多元錢當時來説不是個小數目,終於在過年以前湊齊了,媽媽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然而在我讀中專第二年,我的弟弟因摔傷住院,身體一向很好的媽媽大病一場,整個家庭陷入經濟困境。眼看到了上學的時間,媽媽咬緊牙關,不顧全家人的反對,毅然做出賣房供我上學的決定。當時在鄉親們看來,媽媽簡直不可理喻,供個女娃兒讀書,還賣房子,早晚是嫁出去的人,不值。媽媽對我説:“女兒,莫管人家咋説,跟以前一樣老老實實的讀書,你要爭口氣,媽媽小時候很想讀書,沒有機會,你只要能讀,媽媽會想盡一切辦法的。”

帶着媽媽的囑託和期望,我和弟弟努力學習,從學校裏帶回來的一張張獎狀是我們送給媽媽最珍貴的禮物。畢業後都回到家鄉工作,“在單位上要勤勞,要老老實實上班,踏踏實實做人,不能忘本。”媽媽的教誨時時縈繞在我們耳邊。

現在,家裏的日子越過越好,我們都相繼成家立業,這一切都來源於媽媽的勤勞、善良、堅忍和無私奉獻。有人説,母愛如細水長流,我卻感受到母愛如山。正是媽媽,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信守着中國傳統美德,用自己微弱的肩膀,為我們支撐起一片廣闊的藍天,讓我們在她濃濃母愛的呵護之下長出堅實的翅膀,自由翱翔。

家風講話稿 篇21

我一直走在您走過的路上,似乎抬頭,就看到了您的背影。

記得跟您買菜回來時,遇見進城打工的雪花嬸,您拉着她的手,熱情地邀請她到我家裏坐坐。雪花嬸顯得很不好意思,説她在工地上供匠,弄得土不拉幾的,咋能到我家裏坐?您一擺手説:“沒事,幹活沾上的東西,就沒有髒的。”

我哥家重新收拾陽台,開工前説好了,師傅們自己解決伙食,不管飯。您倒好,時不時地包餃子蒸小籠包讓師傅們留下來一起吃。每次吃飯前,師傅們都顯得很拘謹,覺得這裏乾淨那裏整齊,都不好意思坐落,不停地解釋説自己是幹活的,髒得很。您説道:“記着,幹活沾上啥,都是乾淨的。”

沒錯,在我的記憶裏,您説的最多的,就是這句話。所以您幹活從不惜身,也從不抱怨髒與累。

我從來不曾小看過體力勞動者,一有機會還給他們以幫助,自然更不會覺得勞動時的他們是不乾淨的。是您身體力行地告訴我,勞動的人是最乾淨的。

記得村裏有個女人,是巷子東頭一家的媳婦。她一旦跟公婆妯娌或他人有了矛盾,屁股一拍就蹦起老高,信口雌黃,滿嘴污穢,骯髒不堪,自然是所向披靡。

您看她時,目光裏充滿憂傷,只是不住地搖頭。您總唸叨,説東頭那媳婦咋忍心把自家作踐成那樣,雞嫌狗不愛的。對那些品行不好口碑很差的人,您不是厭惡,而是可憐。您覺得他們那樣做就是不知疼惜自己,不知咋樣才是愛自己。他們那樣做,是在作踐自己。

您的話一直在我耳邊迴響,所以我一直都很小心地看守着自己,待人友善,遇事寬容,唯恐一不小心弄髒了自己,讓您傷心。

“李老師課講得很吸引人。”這是您的學生們對您的評價。“李老師多好的一個人,賢惠得找不出半個‘不’字。”周圍熟識的人憶起您還是滿心不捨。

我一直以您為榮的,我也做了老師,不成為優秀的老師都對不起您!我熱情待人實誠做事,以免讓別人因認識我而遺憾。我真的希望像您一樣,很幸福很美好地活在更多人的心裏。

我一直固執地認為,最大的孝順就是具有您的行事風格。很小心地走在您走過的路上,不敢有絲毫的馬虎和懈怠。朦朧中,似乎一抬頭就能看見您的身影。我知道,那是您在天上一直守護着我,唯恐我偏離了您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