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吃臘八粥的來歷及故事

臘八節為什麼要吃臘八粥?

臘八節吃臘八粥的來歷及故事

臘八粥由多種食材熬製而成,也叫做七寶五味粥。臘八粥來自印度天竺。農曆十二月初八是佛陀成道的紀念日,俗稱“臘八節”,在佛教中稱“法寶節”。

現在吃臘八粥的習俗已非佛門所有,作為一種民間風俗。農曆十二月八日吃臘八粥,用以慶祝豐收,一直流傳至今。

最早的臘八粥是用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

臘八粥的配料,主料是米、豆。另外再加各種輔料,如棗、栗子、花生等。民間常見的是以八種配料煮粥,與臘八的“八”相應,寓意吉利。然而,許多地方的臘八粥配料並不侷限於八種。

臘八粥營養豐富,具有健脾、補氣、安神、養血等效用。然而。民間對臘八粥更是賦予了許多神奇的功效。

一是祈豐收、祈子。即將粥塗抹在果樹花木之上,祈祝多產果實、枝繁花盛。在湖北,若有不結果實的果樹,人們便用斧子在樹上砍個口子,將粥塗在口子上,稱為“喂樹”,以此祈果。

二是增福、辟邪、避瘟疫。在河北張北,要將臘八粥塗於牆壁、樹木、門環等處,以驅邪。

三是祛病。在湖北黃岡、新洲,人們認為此日為翻痢菩薩生日,吃臘八粥可免生癲痢。

四是驅寒。臘八粥温暖滋補,有較好的驅寒之效。在山西和順。臘八粥也稱“防風粥’,説是可以禦寒。

臘八粥的來歷

臘八節是農曆的十二月初八。這一天在中國,家家户户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又叫八寶粥。

相傳臘八粥來自印度,它的普及多虧了佛教。眾所周知,農曆的十二月初八也是佛祖悟道成佛之日。根據民間傳説,在未成道之前,釋迦牟尼周遊了印度許多地方。一天,他又累又餓,昏倒在路邊。一位牧羊姑娘發現了他,給他飯吃,釋迦牟尼很快恢復了體力。然後,他在附近的河裏洗了一個澡,獨坐在菩提樹下,靜觀思維。苦行六年後,終於在臘月初八之夜一睹明星而悟道成佛。牧羊姑娘的飯食是用大米和糯米加上些在大山裏採摘的新鮮野果做成的。從那時起,釋迦牟尼的追隨者就開始用新糧米和鮮果做粥。粥要從臘月初七開始,一直煮到第二天黎明。這種粥象徵性地用來祭佛。農曆十二月初八就成為“佛祖悟道紀念日”。

大約在九百年前,宋朝時代,臘八粥開始傳人中國。根據文字記載,為了表示對佛陀的忠誠,在農曆十二月初八這天,大的佛教寺院都提供用大米和其他香料一起煮成的粥。大約五百年前,明朝年間,臘八粥已成為一種聖餐,以至於節日期間皇帝們把它贈給他們的官員。由於臘八粥受到封建社會上層階級的青睞,也就很快在全國普及開來,到現在一直作為傳統食品受到尊崇。

現在,我們習慣上稱臘八粥為八寶粥,指的是做這種粥需用許多種有營養的配料。這裏介紹一下製作八寶粥的特殊方法。首先把糯米、小米、高粱、栗子、幹棗、花生、杏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其他乾果一起煮,然後再加紅糖。這樣做出來的粥不僅美味可口,而且營養豐富。也可以加上紅豆,菜豆,松子仁,蓮子,或者另外一些有營養或美味可口的東西。

這樣,你會發現粥的配料已遠遠超過八種。實際上,八寶粥用的配料幾乎沒有任何限制。這裏“八”簡直就是指“許多”。怪不得在中國傳統醫學中八寶粥被認為是一種保健食品,它特別有益於人的脾、胃和血液。對許多中國人來説,現在八寶粥食譜已成為家常便飯。實際上,這種色、香、味俱全的美味粥,人們不只是在臘月初八食用,在中國市場上人們到處都可以買到它,並可一年到頭盡情享用。

民間臘八節似為古臘日和佛祖成道日的融合。這天,多以臘八粥為食,俗語稱“臘八不吃臘八粥,媳婦攆着丈夫哭”。臘八粥用小米、大米、紅薯、紅棗、紅豆、綠豆等熬製而成,富裕人家則以糯米、果脯、蓮籽、百合、銀耳、玫瑰、青紅絲、紅糖或白精等原料做成。

臘八粥早在宋朝就盛行,臘八粥的來歷起源在河南民間有多種説法:僵師人多稱臘八粥是佛祖“悉達多的救命糧”,説悉達多修行時,因吃了一個善良姑娘的炒麪糊糊而未被餓死,修成正果,創立佛教。唐玄獎取經時打聽此事發生在中國農曆的臘月初八,故將其炒麪糊稱作“臘八粥”。

關於吃臘八粥的故事

古時候,有一户人家,老兩口和一個兒子。老頭是個勤快人,雖然年過六十。還是天天雞叫起牀,掃地攢糞;天明下地,精心耕耘,八畝墳園地年年五穀豐登。糧食囤年年裝得冒尖兒。院裏呢?樹木成林,瓜棚遮天,菜豆鮮果,四季不斷。一家人吃喝以外,還能換回不少銀兩,日子越過越好。襯裏人問他,“你家種有搖錢樹,日子過得恁舒坦?”老頭笑笑説:“搖錢樹,人人有,就是自己兩隻手。”

老太婆呢?也是個勤儉的治家人。一天三頓飯,精打細算,閒月吃稀,忙月吃稠。鄰居們説:“您家囤尖缸流的,恁摳索幹啥?,老太婆説:“一頓省一把,十年買匹馬;豐年想歉季,飽時想餓時。老太婆不僅吃得儉省,穿得也節約。做件衣裳,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照樣穿。一身粗布棉衣能幹乾淨淨穿十幾年。年年豐衣足食,常常拿出餘錢剩米,賙濟左右鄰舍。又有人問:“您家業不大,咋會過得恁滋潤,是不是藏個聚寶盆?”老太婆説:“聚寶盆,不算好,勤儉才是無價寶。”

老兩口勤儉持家,人人稱讚,可惜沒養成個好兒子。那娃幾十七八歲了,整天飽吃悶睡:怕幹活。街坊送綽號叫“瞌睡蟲”,是個十足的敗家子。

有一天,老漢摸摸花白鬍子,知道自己老了,就對娃兒説:“爹孃只能養你小,不能養你老。要吃飯,得流汗。靠天靠地靠爹孃。都不如自己爭氣保險哪!你往後甭光睡啦!也得學會種莊稼過日子啊!”瞌睡蟲哼哼兩聲,這隻耳朵聽,那隻耳朵扔,照樣睡他的懶瞌睡。

不久,老兩口又給兒子成了家。這個媳婦跟兒子一樣,也是好吃懶做。日頭未落就睡,日出三竿才起,不拿針線,不進灶房,踢倒了油瓶也不扶,整天扔饃塊、潑剩飯。人送外號叫“沒底鍋”。

有一天,老太婆梳着滿頭白髮,自歎土已圍着脖子了。就把心裏話説給兒媳婦:“七年級扎針十五拔,強似挨門求人家。家常便飯吃得長,粗布衣裳穿得久。過日子可得會精打細算啊!”兒媳婦只當耳旁風,一句也不往心裏放。.

過了幾年,老倆口同時身染重病,卧牀不起,就把小倆口叫到跟前。囑託再三:“要想日子常常富,雞叫三遍離牀鋪。儉是聚寶盆,勤是搖錢樹。男應勤耕耘,女應多織布……”説罷,老倆口嚥了氣兒。小倆口看看囤有糧食缸有米,男人説:“吃不愁,喝不愁,何必種地曬日頭。”再看看滿牀被褥滿箱衣,女人説:“冬有棉,夏有單,何必紡織月西偏。”他倆一唱一和,·誰也沒把二老的教誨記心上。

轉眼又是一年,八畝墳園地成了荒草園。家裏柴米油鹽,一天少一天,衣服鞋襪,一天爛一天。樹葉一青一黃,燕子飛來飛去。一年一年過去了,地裏顆粒沒收,家裏吃空捋盡。

冬天來了,天氣越來越冷。到了臘月初八這天,大雪封門,北風呼嘯。小倆口偎在一起“篩糠”,肚裏沒飯,身上衣單。這時,他們想起了二老説的話,可是已經晚了。他倆東抓西撓,缸底、囤縫、老鼠洞,找了點兒陳穀子爛豆和菜葉,放進鍋去煮。沒柴燒,把僅有的一把鋪草也填進了灶膛裏。小倆口一人盛了一碗粥,端起來剛吃了幾口,一陣大風颳來,把破房子颳倒了。等鄰居冒雪趕來,扒開房子一看,兩人已經凍死了,每人身邊放着一個盛着粥的破碗。

從此,每年到了臘月初八日,人們就熬一鍋粥,和孩子們一邊吃,一邊講瞌睡蟲和沒底鍋餓死的故小。這頓飯就叫臘八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