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撤拉族的傳統節日

撤拉族人民信仰伊斯蘭教。清朝前,教內無派別,是單純的“遜尼派”。清朝以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開始了教派的劃分,教派較多,雖然曾有老教、老新教、新教、新新教之分,但是在基本信仰上並無不同,只是對教義、教律有不同解釋或僅禮儀細節稍有差異。封建統治階級常利用這些不同教派挑起不同教派羣眾間的糾紛以至械鬥,給勞動人民造成了很大災難。解放後,撤拉族人民獲得宗教信仰自由。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三大節日。此外,撒拉族還有·些節日:轉“拜拉特夜”節,在齋月前第15天夜舉行,各家各户邀請阿訇到家誦經。“法蒂瑪”節,在齋月的第12天紀念穆罕默德的女兒——一法蒂瑪。一般只有成年婦女參加,每7人湊在一起主持一年一度的“法蒂瑪”節。“蓋德爾”節在齋月的第27日舉行,也稱“小開齋節”,以一個“孔木散”為單位製作麥仁飯、油香、包子等,請阿訇、滿拉到家中唸經,準備開齋。撒拉族自稱“salar”(撒拉爾)。簡稱“撒拉”而得名。?

少數民族撤拉族的傳統節日

漢文史籍中有各種不同漢語譯音,《天下郡國利病書》作“撒剌”,《新元史·氏族表》為“撒剌兒”《明永樂實錄》譯“沙剌”,《明宣德實錄》稱“沙剌族”,《清實錄》有“薩拉”、“薩拉兒”、“撒拉爾”等多種異譯,《循化志》作“撒喇”。清乾隆以後在官方檔案中還用過含有民族歧視意味的稱謂,如“撒拉回”、“撒拉回子”、“撒拉番回”等。據十四世紀波斯史學家拉施特主編的《史集》記述,“撒拉”意為“到處揮動劍和錘矛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4年,根據本民族的意願,正式定名為“撒拉族”。撒拉族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語支的烏古斯語組。撒拉語與同語原其它語言和烏茲別克、土庫曼、維吾爾、哈薩克等語言一樣,屬於粘着語類型的語言。語言內部比較一致。沒有方言差別,只是根據語音和詞彙上的某些差異,劃分為“街子”和“孟達”兩種土語。撒拉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語文。撒拉族人民信仰伊斯蘭教,在宗教的教義上,與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較特殊的一點是撒拉族的宗教意識很強。過去曾有“捨命不捨教”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