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的由來 處暑飲食的方法需要注意哪些

我國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處暑由來,希望能幫到大家!

處暑的由來 處暑飲食的方法需要注意哪些

處暑的由來

1、處暑的由來是什麼

太陽到達黃經150°時是農曆二十四節氣的處暑。處暑是反映氣温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説:“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於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温逐漸下降。處暑既不同於小暑、大暑、也不同於小寒、大寒節氣,它是代表氣温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

我國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

詩云“一度暑出處暑時,秋風送爽已覺遲。日行南徑斜暉裏,割稻陌阡車馬馳。(左河水)”,處暑以後,除華南和西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雨季即將結束,降水逐漸減少,水稻成熟收割。尤其是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必須抓緊蓄水、保墒;以防秋種期間出現乾旱而延誤冬作物的播種期。

2、處暑的祭祖迎秋習俗

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七年級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佈施活動。據説普度活動由開鬼門開始,然後豎燈篙,放河燈招致孤魂;而主體則在搭建普度壇,架設孤棚,穿插搶孤等行事,最後以關鬼門結束。時至今日,已成為祭祖的重大活動時段。

3、處暑的放河燈習俗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是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肖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註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託生,纏綿在地獄裏非常苦,想託生,又找不着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託着一盞河燈,就得託生。”

處暑飲食的方法

1、宜加温食補:處暑時節,早秋涼燥,仍藴有濕邪。可常用大棗、赤豆、蓮子、黑豆等熬湯、煮粥或悶飯。平時不妨多用蓮子、芡實、淮山藥等健脾養胃的中藥煲湯或煮粥服食。

2、宜補維生素:多吃西紅柿、辣椒、茄子、土豆等含維生素的食物,能補充人體營養從而避免受到燥邪的侵害。多吃鹼性食物,如蘋果、海帶以及新鮮蔬菜等,含豐富水分的食材都是秋季推薦食品。

3、宜攝入蛋白:秋季是一個增液養津的特殊時段,因此適量的增加一些蛋白質可提高免疫力。可多吃些鹼性和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比如雞蛋、瘦肉、魚、乳製品及豆製品等。

4、宜補水:飲食上要“潤”一點,隨着水果的大量上市,不妨多吃些蘋果、桃子,梨、葡萄、哈密瓜之類的水果,水分豐富可以此來生津潤燥,消熱通便的功效。

處暑養生的小常識

1、多喝水去秋燥:想去秋燥必須養陰,而養陰的重點在於留住水分。除了多吃平潤的食物外,水分的攝取也不可少。建議早上起牀後喝一杯温水,可以讓整個消化系統甦醒過來,腸子開始蠕動,就會想上廁所,當然也就不會便祕了;但是千萬不要喝冷水,因為人的脾胃喜温忌寒,低於室温的水多喝反而有害健康。

2、吃粥補充水分與潤燥:秋天早餐若能吃些温熱粥或藥膳粥,可説是養生一大良方,尤其是脾胃虛、消化吸收功能比較差的人,吃粥有助健脾胃、補中氣。百合粥、銀耳粥、杏仁粥、蓮子粥、堅果粥與芝麻糊等,都是很好的養生早餐。中醫提醒,老年人、體質較虛弱者,或是每年冬天都會明顯感覺不舒服的人,應該從秋天就開始調理保養身體,多喝水、多吃滋陰潤燥的食物,以增強人體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