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秋觀潮的原因

在江南地區,中秋節裏最隆重的活動除了當夜的賞月、花燈之外,還有幾日後的觀潮。古人早已明瞭月象與潮汐之間的關係,觀潮也被作為中秋節的活動之一,只是隨着地貌與歷史的變化,觀潮對於大都市人不再便捷,它也逐漸與中秋分開了。

關於中秋觀潮的原因

如今中秋節的活動一般是賞月、吃月餅、吃團圓飯。休假三天,這幾個項目仍是不可缺少的。

朱旭強告訴記者,對於古人來説,“千里共嬋娟”那樣令人心糾結的事情並不多,大多數人都是和父母親人在一起生活的。唯一特殊的羣體便是官員,尤其是貶謫的官員,就像蘇軾那樣,所以會對中秋這樣的節日特別有感慨。

古人過中秋,其實還是以歡快為主題的,對於江南人來説,中秋節其實有一出重頭戲就是“觀潮”。我們知道,每年八月十八是錢塘潮水最大的時候,這個時間恰好與中秋節是重疊的,所以古人會趁着節日的興致湧向江邊。

朱旭強説,唐宋年間,除了錢塘潮之外,長江的潮水也很有名,而且很是壯觀。在古瓜州,也就是今天的揚州附近,人們會聚集到長江邊看一年一度的大潮,當時的長江口很開闊,而且距離瓜州很近,與今天的地理情況很不一樣。

不過,有關長江潮的文獻記載並不多。相比之下,鼎鼎大名的錢塘潮就有許多文人為其作傳。《杭俗遺風》裏描繪了大潮的情景:“起始之時,微見遠處如白帶一條迤邐而來,頃刻波濤洶湧,水勢高有數丈,滿江沸騰,真乃大觀也。”

元代的《武林舊事》中記載了公元1183年,農曆八月十八日,宋孝宗在浙江觀潮的盛況。文中説:“自龍山已下,貴邸豪民,彩幕凡二十餘里,車馬駢闐,幾無行路。西興一帶,亦皆抓縛幕次,彩繡照江,有如鋪錦。市井弄水人,有如僧兒、留住等凡百餘人,皆手持十幅彩旗,踏浪爭雄,直到海門迎潮。又有踏混木、水傀儡、水百戲、撮弄等,各呈伎藝。並有支賜。太上喜見顏色,曰:‘錢塘形勝,東南所無。’”

這段文字説的是當時觀潮的情景,當地的富人們全都出來了,車馬把二十多裏的道路全給堵塞住了,江邊還掛滿了彩色的錦緞。除了觀潮者之外,還有一些人正在表演“水上雜技”。

這些人其實並非被僱傭而來,在南宋時期,在錢塘江裏玩類似現代衝浪運動的人有很多,這些人被稱作“弄潮兒”,大都是一些城裏的市井無賴,他們有的使用滑板在水上滑動,有的手裏還拿着彩色的旗杆。

中秋觀潮的風俗一直保持到明清,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餘》還描繪了明嘉靖年間傾城觀看的情況。

古代中秋觀潮其實是與當時特定的地貌有關,瓜州靠近揚州,當時南方最富饒的城市之一;錢塘江潮則就在杭州邊,宋代時人們站在六合塔邊便能聽到潮聲。正因為距離大都市很近,這才方便“傾城而出”,後來隨着長江口縮小,錢塘江改道,人們觀潮必須轉往較遠的地方,觀潮這項活動才逐漸與中秋節分隔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