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際關係心理學論文(精選16篇)

關於人際關係心理學論文 篇1

摘要: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曾經説過:人是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於各種社會關係之中,如何理順好這些關係、如何提高生活質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問題。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僅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其今後事業發展與人生幸福的基石。

引言:

隨着時代與社會的發展,現今社會人才的競爭壓力的日益增強,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由於缺乏心理承受力和適應能力,產生了種種心理困擾。其主要羣體是大學新生,剛剛進入新的學習生活環境,產生了各種心理不適應的感覺和問題。如果不善於處理好人際關係,不僅自己的全面發展實現不了,而且難以承擔祖國所賦予的歷史責任。因此,得重視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心理。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個性品質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一個強烈地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髮展時期,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塑造健康的身心和形成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的必要條件。

那麼究竟什麼是人際關係呢?

人際交往也稱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關係。人際交往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反映着人們尋求滿足需要的心理狀態。因此,人際交往對大學生起着重要作用。在大學生之間有某些因素影響大學生的人際關係,它們一般是個體自身難以選擇和避免的,還有某些因素特異性地影響大學生的人際關係,即個體的心理感受起了決定性作用。

例如:需求互補:大學生的需求各有千秋,需求互補成為個體交往的動機,從而也成為個體相處的保障。需求互補使個體形成合作的人際關係。大學生之間良好的人際關係往往是由需求互補維持的。外表相悦: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人際吸引的最初動力就是外表相悦。有些大學生相貌悦人,使別人喜歡多看幾眼,首先在目光交流中接納了他們。無論男生還是女生,大家開始都非常喜歡長得優秀的人。相貌平平的大學生,經常被大家忽視,極易自卑而敏感於人際關係。另外時空接近、態度相似 、個性吸引等都是客觀的因素。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主觀因素:

1、人際安全:人際安全是指個體在人際相處和交往中對自身狀況保持有利地位的肯定性體驗。2、人際期望:人際期望就是個體對人際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心理、行為的預期和願望。3.人際張力:人際張力是指個體在特定人際關係中所體驗到的一種心理緊張狀態。4.人際報復:在大學生的人際關係中,普遍存在一種微妙的人際報復現象。

上面是從客觀和主觀的角度來分析的,下面從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成為人際關係障礙的直接原因有認知因素、情感因素、經濟因素等。

首先:對於認知因素主要是偏差和投射是由人際認知而造成大學生人際關係障礙的主要方面,其內在機制是人際期望。其次,造成

下面結合我的人際關係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我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雖不是很富裕,但是一家人很相親相愛。家給了我無限的温暖,是親人給了我親情,伴隨着我的長大,這種親情更是在我的心裏深深紮根。在我心中,父母是最值得尊敬和愛戴的人,他們生我養我把一生中大部分的精力都傾注在我的身上,所以我對他們總是懷着感恩的心,人説,孝乃人之本,一個不懂得尊敬愛戴孝順父母的人,無論取得多大的成功,他都是失敗的人。所以我是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和父母交流,對待家族裏其他的長輩也是相當禮貌,所以從小到大他們對我一直有好評。

朋友不少,可是能夠講知心話的並不多。我是一個內向的人,人少話多,人多話少,不喜歡熱鬧,也不喜歡與別人爭論,不是我不想説,而是我不知道怎樣才能把別人的話完美的接下去。説話也很直生活中要處理好自己的人際關係,在我看來處理好人際關係需要做到以下幾點,要遵循五個原則:正直原則、平等原則、誠信原則、寬容原則和換位原則。首先,切勿以自我為中心。在做任何事情,任何決定的時候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大部分人的利益與需求,而不是我個人的需求和利益,善於在適當的時候做出自我犧牲。要常替他人着想,在別人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他人,只有付出才能得到回報,在別人困難的時候幫一把,到時候自己遇到挫折了才會得到回報。其次,在與人相處的時候要善於表達和傾聽。常言道: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表達主要是指要善於表達自己觀點、看法和建議,在表達自己的時候需要注意用詞恰當,不可獨斷。傾聽別人可以使自己更好的瞭解對方,進一步與其交往和溝通,要善於接納別人的建議,適當的自我反省。要柔和的接受事物,作到堅定而不固執,冷靜而不冷漠,穩重而不失去激情。然後,要與人平等交往,尊重他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關係。不能因同學的出身、家庭、經歷、長相等方面的客觀差異而對人“另眼相看。” 而應該正確估價自己,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和感情。

[參考文獻]:

[3]張治庫《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障礙及對策》,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1期

[5]姚曉燕 《當前大學生人際關係障礙問題研究》,甘肅高師學報 第8卷第1期(20xx)

[2]吳婭丹、賴素瑩.20 世紀90 年代以來的中國人際關係研究[J].蘭州學刊,20xx(3).

關於人際關係心理學論文 篇2

摘要: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已經逐漸從物質需求的滿足過渡到對精神食糧的渴求,生活的重壓面前,人人都疲於奔命,心力交瘁。錯綜複雜的關係網在今天已然稀鬆平常,但如何處理各種交織關係所帶來的問題,如何面對不同人羣所帶來的精神壓力成為重要問題。作為社會元素,生活在親人、朋友之間,忙於工作,想要更好地協調各重關係,首要的便是瞭解大眾的心理,其次才能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關鍵詞:生活;關係;心理

引言:

心理學將人際交往定義為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繫。包括親屬關係、朋友關係、學友(同學)關係、師生關係、僱傭關係、戰友關係、同事及領導與被領導關係等。身為羣居的高等生物我們與周圍的一切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沒有誰能夠脱離外在遺世獨立。況且在如今這個世界多元化的趨勢下,人際交往已然成為決勝的重要砝碼。

1、親人之間

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我們便開啟了我們的一生,而與我們見第一面的便是父母――親情是我們大多數人最先接觸的一種情感,也是一生中陪伴我們時間最長的一種情感,無論是與我們父母之間還是子女之間。然而加在我們之間最大的問題便是代溝。很多人認為和父母之間由於年齡、時代等方面的問題存在着觀念、想法上的分歧。尤其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老一代的節省與新生代的大手大腳形成鮮明的對立。在温和的對抗中,子女孝敬父母,質量求尚錢財次之;父母心疼子女,省吃儉用為其節省。你來我往中,物質大多成為形式,不過好在心意已經接受。然而慘烈的對抗中,父母對孩子的浪費無度十分憂心,而子女卻從視錢財為身外物,一味追求時尚潮流。久而久之,子女在父母眼中便是不思進取、貪圖享樂;父母在子女看來則是思想陳舊、脱節落伍。

很多人在和父母相處的問題上存在着困惑。有些人願意和父母交心,但有些問題卻不知道如何啟齒,尤其在一些私人問題上。就像對有好感的的對象,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情感,在學業與不確定的感情之間徘徊。有些時候無法得到父母的支持,話題常常無法進行。就像和最好的朋友產生了矛盾,希望有人能幫忙打開心扉,但這時候父母一派大家長的姿態,一味的指責,反而助長了叛逆。很多時候遇到困難,第一個便想到父母,拿起電話卻又不想讓他們擔心。很多人希望和父母成為朋友,渴望一位亦師亦友的長輩,卻總受到恐懼、反感、擔憂的影響無法進行。

父母同樣渴望成為子女的知心朋友。從懷胎十月到長大成人寄託了多少的愛與心血,從來不願錯過孩子的任何一個成長階段。可當子女慢慢長大,就開始有了自己的小祕密、小空間。父母被隔絕在外面走不進去也探聽不到,曾經的掌中寶似乎一下便遺失了。有時候感覺到孩子的異樣,想要關心,卻是問的越多跑得越遠。孩子長大了,好多問題不再和父母探討、好多困難也不再向父母求助。難道垂垂老矣的父母,給孩子的除了嘮嘮叨叨的嫌棄,真的就什麼也沒有了嗎?

2、朋友之間: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時下真人秀節目一浪高過一浪,很多人都從素未蒙面的陌生人成為了知心相交的好友,然而這個過程卻並非一句話可以成就的,大家都是在相互磨合中,逐步瞭解,逐漸契合。當然世界是多元的,性格是萬象的,其中必定存在相容和相斥現象。就拿最近熱播的一部真人秀節目――《花兒與少年2》來説,節目匯聚的不同時代性格特色鮮明的明星,在這次的窮遊過程中,面對種種困難,各自都展示不出很多常人擁有卻不為人知的一面。

其實性格最明顯的應當屬寧靜,她是70後,性格狂放不羈、不拘小節,有話就説,快人快語。當然這種屬於那個時代的特徵,在如今看來也許就不是味道了。在集體中生活就必然會收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坦率的直言自己的真實感受本是正常,但在集體活動中就變成為了阻礙,當然這使身為導遊的鄭爽很是頭疼。做為節目的遊客,要的是從中得到預想的樂趣;最為行動的執行者,則必須保證目的的實施。從雙方來看,本無對錯之分,而矛盾的癥結在於各自只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看待問題,自然問題會因此停止而擱置。作為朋友或者至少作為隊友,特別是初次合作,每個人生上不僅具有各自的性格特色還帶有本身的時代特點,想要凝聚力量,必須瞭解對方的心理,如何平衡對方的需求與個人的得失才是雙贏的基礎。

朋友之間在乎真誠相待,它不同於親情的無私付出,是需要有認真對待的。正如陳意涵説的那樣“在這個團隊之中都是明星,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圈裏的中心,當將這些中心聚居在一起,又會是怎樣的旋轉?”。在這個故事裏存在着的另外一個個性鮮明的人物――許晴,揭示了朋友之間的另一層矛盾。一方面,對於朋友的依賴和信任是一種認可,但強烈的佔有和偏執便會成為負擔。許晴對於毛阿敏的依賴以及毛阿敏對於許晴的寵愛,讓人感受到靜謐而綿長的友情。但感情就像手裏的沙子,你握得越緊,它流動越快。另一方面,對於別人拋來的的

橄欖枝,人人都可以斟酌選擇接受與否,然而友誼的圈子沒有那麼多的高低貴賤,只在乎你是否敞開心扉。

3、工作之中

當代快節奏的生活着實給人們帶來不小的壓力,很多人在温飽、失業、小康和富有之間掙扎甚至PK。各個階層、各個行業、各個地方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競爭,如何在這個世界上更好地生存下去成為了人們最為關心的問題。找一份適合的工作,圓滿的完成任務,踏踏實實的過好每一天,以贏得安逸生活的想法在今天已遠遠不夠。在這個多元化的世界,與競爭並存的必然是合作,若想出色的完成完成任務,憑己之力至少在這個信息發達的社會是無法完滿的。一個公司、一個組織甚至一個團隊必不可少的是領導和隊友,如何尋找彼此的切合點取得精誠合作成為我們在團隊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千里馬常在,而伯樂難求。在企業找到一個好的領導者是需要緣分的。很多空降的高材生起點高、背景好,自恃過高,目空一切。不接受他人的意見,閉門造車,將所有的理論生搬硬套進現實。與此同時有經驗的實踐者,自認兩朝元老,對新任的領導心有不滿,卻又無計可施。對於兩代人的隔隙沒有人願意率先走出一步,最終只能採用代價來交換。現在還存在一種怪異的現象,所有人都擠破腦袋往大公司裏鑽,造成一職難求的現狀,殘酷的競爭壓力下,人們倍感疲憊。但某些小型企業卻到每年開業時都面臨着人才流失甚至要提前挨家挨户的去請人的窘況。人才的失衡,人性的浮躁充斥着整個社會。

平級之間的競爭也趨於白熱化,為了升職,為了加薪,為了表現,人人都拼盡全力,使出渾身解數力爭上游。良性競爭的過壓下,有些東西也在消無聲息的貶值甚至變質。也許影視劇裏描繪的商場風雲顯得浮誇,但現實中的競爭會真實的讓人感受到無奈甚至壓抑。

人際關係是一門藝術,想要處理好則需要讀懂不同人羣的心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多元化的社會鎖定着每個人的人生,擁有一份和諧的生活,必須瞭解周圍的環境、人羣,還有心理。

關於人際關係心理學論文 篇3

【摘要】:人是社會性動物,正如馬克思所言:“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大學生的人際關係比較複雜,可以從大學生的整體來研究他們存在的種種問題,但是相對於大學生個體的心理健康而言,他們對人際關係有不同的觀念與看法,影響人際交往的主要有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從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影響人際交往障礙的主要原因有認知因素、情感因素和經濟因素,要解決這些障礙,就要從這幾個因素分析,另闢奚徑,,不僅有賴於教育觀念的轉變,更依賴於教育教學活動模式的變革。還要加強人際關係的理論學習,轉變觀念;注重人際交往的技能培養,重塑個性。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僅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其今後事業發展與人生幸福的基石。

【關鍵詞】:大學生 人際交往 人際關係 心理

引言:隨着時代與社會的發展,現今社會人才的競爭壓力的日益增強,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由於缺乏心理承受力和適應能力,產生了種種心理困擾。其主要羣體是大學新生,剛剛進入新的學習生活環境,產生了各種心理不適應的感覺和問題。根據近四年的工作經驗,發現大約25%學生存在着心理問題,或者一直在困擾和痛苦之中煎熬,大約15%的學生需要心理諮詢,或者是老師長輩的正確引導和教育。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曾經説過:人是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於各種社會關係之中,如何理順好這些關係、如何提高生活質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問題。大學生進入學校的那一刻就已決定了其交往需要,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際關係是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肩負重任。好的人際關係有利於他們健康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利於他們順利走入社會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奉獻力量。如果不善於處理好人際關係,不僅自己的全面發展實現不了,而且難以承擔祖國所賦予的歷史責任。因此,得重視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心理。

一、人際交往的定義及其心理因素

人際交往也稱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關係。人際交往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反映着人們尋求滿足需要的心理狀態。從動態講,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一切直接或間接的相互作用,但都超不出信息溝通與物質交換的範圍;從靜態講,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動態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聯繫。據估計,大學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餘時間中有70%左右用於人際交往。有的人對成功人士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為85%的成功人士與良好的人際關係有關。因此,人際交往對大學生起着重要作用。

人際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認知、動機、情感、態度與行為等。認知是個體對人際關係的知覺狀態,是人際關係的前提。人與人的交往首先是感知、識別、理解開始的,彼此之間不相識、不相知,就不可能建立人際關係。認知包括個體對自己與他人、他人與自己關係的瞭解與把握,它使個體能夠在交往中更好地、有針對性的調節與他人的關係。動機在人際關係中有着引發、指向和強化功能。人與人的交往總是緣於某種需要,願望與誘因。情感是人際關係的重要調節因素,人們在交往過程中,總是伴隨着一定的情感體驗,如滿意與不滿意、喜愛與厭惡等,人們正是根據自身情感體驗不斷調整人際關係。情感直接關涉着交往雙方在情感需要方面的滿足程度,即心理距離。可以説,情感是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往往被當作判斷人際關係狀態的決定性指標。態度是人際交往的重要變量,每時每刻都在表現某種態度,態度直接影響着人際關係的建立、形成與發展,例如態度與偏見、歧視的相關直接影響着人們的人際交往。

二、影響大學生人際關係的因素

在大學生之間有某些因素影響大學生的人際關係,它們一般是個體自身難以選擇和避免的,稱為客觀因素;還有某些因素特異性地影響大學生的人際關係,即個體的心理感受起了決定性作用,稱為主觀因素。

(一)客觀因素。

1.時空接近。大學生人際關係形成和存在的根本條件就是大學生個體的時空接近。只要大學生日常生活的時空充分接近,他們之間就必然產生人際關係,那些時空接近而素無往來的大學生之間並非沒有人際關係,只是人際關係較為疏遠;少有交往卻相安無事,説明他們之間的人際相處很好。時空接近,是大學生彼此瞭解和認識的前提,也是人際吸引或人際互斥的基礎。在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時空接近可能成為維持良好人際關係的必要條件,也可能成為產生人際關係障礙的客觀原因。

2.態度相似。雖然態度是個體內部心理方面的,但個體之間的態度相似與否則是客觀的。態度相似,個體之間有更多的共同觀念和意趣,容易相處和交流;態度迥異,個體之間難以找到共同的話題,相處、交往多有衝撞,如不注意調整自己的行為,往往使人際關係失諧。

(二)主觀因素。

1.人際安全。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際關係能否適應,關鍵在於個體感受到的人際安全的程度。所謂人際安全是指個體在人際相處和交往中對自身狀況保持有利地位的肯定性體驗。訴説人際關係不好的大學生往往人際安全得不到保證,感到自己被別人欺負、愚弄或嘲笑,也可能是擔心自己的弱點或劣勢會暴露出來,因此,在特定的環境及人際關係中條件性地侷促不安,擔心別人詢問自己,也不敢主動與別人交往。大學生在感受不到人際安全的情境中,將會自我防禦性地退縮或迴避。

2.人際期望。人際期望就是個體對人際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心理、行為的預期和願望。這些預期純粹是個體的主觀意願,實際上是一種投射心理。人際情境制約人際期望的內容,個體對老師的期望和對同學的期望是不一樣的;人際距離決定人際期望的價值,人際距離越近,個體的人際期望價值越高。大學生在不同的人際關係中有不同內容、不同價值的期望,雖然人際期望常常是自發的、內在的和無意識的。人際期望與個體的人際關係狀況密切相關,幾乎所有人際關係不良都是個體人際期望造成的。

三、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主要障礙

人際交往障礙是指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與別人進行必要的交流與溝通,個體為此感到苦惱,明顯影響個體正常生活的一類現象。這種障礙不但影響個體的人際狀況,而且使個體的整個精神方面都受到消極影響,產生自卑、孤獨、自負等情感。交往障礙的不利後果是使個體形成條件性的交往不能。由於大學生個人心理健康不同,人際關係所受到的影響因素不同,從而表現出不同的障礙。

(一)、認知障礙。

認知障礙在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中表現突出而常見,這是由青年期的交往特點所決定的。青年期自我意識迅速增強,開始了主動交往,但其社會閲歷有限,客觀環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夠全面接觸社會,瞭解人的整體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人際交往中常又帶有理想的模型,然後據此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知己,一旦理想與現實不符,則交往產生障礙,心理出現創傷。另一個是以自我為中心。人際交往的目的在於滿足交往雙方的需要,是在互相尊重、互諒互讓,以誠相見的基礎上得以實現的。而有的大學生卻常常忽視平等、互助這樣的基本交往原則,常以自我為中心,喜歡自吹自擂、裝腔作勢、盛氣凌人、自私自利,從不考慮對方的需要,這樣的交往必定以失敗而告終。

[參考文獻]:

[1]趙德華.當代中國人際關係的文化嫂變[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xx(5).

[2]吳婭丹、賴素瑩.20 世紀90 年代以來的中國人際關係研究[J].蘭州學刊,20xx(3).

[3]黃希庭.當代中國大學生心理特點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4]張治庫《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障礙及對策》,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1期

[5]羅建華、樑斌《試析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羅建華樑斌雲南警官學院學報20xx年第3期

[6]姚曉燕 《當前大學生人際關係障礙問題研究》,甘肅高師學報 第8卷第1期(20xx)

關於人際關係心理學論文 篇4

[摘要] 大學生人際關係心理障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首因,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對其身心健康、個人成長有着重要意義。本文分析了大學生人際關係障礙的主要表現,並從大學生主觀能動性方面出發,對其人際關係心理障礙的克服及自我超越提出了相應的措施。

[關鍵詞] 大學生;人際關係;心理障礙;自我超越

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由於交往而發生的一種心理關係。不論是親密關係、疏遠關係,還是敵對關係,統稱為人際關係[1]。因此,人際關係實際上又是反映了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距離。人際關係是人類社會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人的許多需要都在人際交往中得到滿足,它的好壞反映了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物質和精神需要能否滿足的心理狀態[2]。大學生的人際關係即是在大學學習、工作、生活中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關係,主要有師生關係、同學關係、朋友關係等。如果這些人際關係不順利,就意味着心理需要被剝奪,或滿足需要的願望受挫折,因而會產生孤立無援或被拋棄的感覺;反之則會因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而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和自信。

1 大學生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意義

1.1 大學生人際關係現狀

當今大學生面臨的一個最大問題不是學習和就業,而是人際交往。北京市曾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做了3次較大規模的跟蹤調查,結果顯示,人際關係適應不良或交往不良成為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首因,佔40%以上,已經超過擇業的壓力和學業的壓力[3]。

1.2 不和諧的人際關係嚴重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

建立良好而真誠的人際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心理保健途徑。和諧的人際關係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減少心理上的不適感,實現心理平衡。大學生大多在校寄宿,同室夥伴之間的交往狀況往往決定一個學生對學校生活的滿意程度。在融洽的宿舍裏生活的同學,因人際關係和諧,往往心理健康程度高,心情舒暢,專心學習,樂於交往與助人。反之,人際關係不和諧,感情不融洽,甚至衝突、仇視,彼此勾心鬥角,心理壓力便會增大,導致壓抑、冷漠、猜疑、退縮、迴避、畏懼、敵對等消極情緒和內心體驗,嚴重阻礙其心理健康發展。

1.3 大學生職業成功離不開良好的人際關係

渴求事業成功是每個學生的追求。有人做過研究,一個人的成功,15%靠專業知識,85%靠人際交往。科學的進步與人際關係息息相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其中人際交往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選擇條件。

2 大學生在人際關係中心理障礙的主要表現

2.1 缺乏主動交流的心理能力

人際關係作為人們之間的心理活動,是主動的、相互的。部分大學生由於缺乏這種主動交流的心理能力,而對於陌生人,尤其異性,表現出害羞、主動迴避、畏縮現象。在別人面前面紅耳赤、目光緊張、心跳加快、講話吞吞吐吐、難以自我控制等。

2.2 部分學生存在內向性格

部分學生由於從小性格內向,缺少交往,不善於交際而表現為膽怯、多慮、不合羣等。在學校裏上課不敢發言,除了要好的同學外,與大多數同學很少接觸,常常獨自活動,遠離人羣,看到老師繞道而行,儘量迴避學校集體活動。通常這些學生的自尊心很強,做事力求絕對把握才行,所以不敢冒半點風險,因而多是受環境和別人主行的支配,缺乏主動性,久而久之更羞於與他人接觸。

2.3 部分學生存在自卑心理

自卑,即對自己的知識、能力、才華等作出過低的估價,進而否定自我。部分學生由於相貌、智力、受教育的程度、所處的社會地位等不如他人而產生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在交往中,雖有良好的願望,但是總是怕別人的輕視和拒絕,因而對自己沒有信心,很想得到別人的肯定,又常常很敏感地把別人的不快歸為自己的不當。有自卑感的人往往過分自閉,為了保護自己,常表現得非常強硬,難以讓人接近,在人際交往中變得格格不入。

2.4 心理承受能力差

一些學生由於從小在父母的關懷和愛護下長大,一遇到交往方面的挫折,如初戀失敗、當眾出醜等,就變得膽怯怕生、消極被動。

大學生應加強自我教育和自我修養,完善個性結構中的優秀品質,克服不良因素,提高人際交往能力[4]。

3 大學生人際關係心理障礙的自我超越

3.1 培養良好的人際交往意識

良好的人際交往意識對人際關係的意義非同小可。儘管大學生們每天也都處在各式各樣的交往環境中,但不是每個大學生都有良好的交往意識。不少學生只是被動地處於交往中,有的學生甚至遠離人羣、自我封閉。學校教育要幫助學生建立起勇於交往、善於交往和樹立正確的交往動機的良好交往意識,讓學生認識交往的重要性,有了良好的交往意識,才能積極主動地與人交往。

3.2 要增強自信,消除自卑

在人際交往中正確地認識自己和別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錯誤的自我估價中,對人際關係妨礙最大的,莫過於自卑。一個人一旦失去了自信,他便在交往中顯得茫然不知所措,學校培養學生在交往中應該熱情友好,以誠相待,不卑不亢,端莊而不過於矜持,謙遜而不矯飾作偽,要充分顯示自己的自信心。只有樹立完全的自信,才能完全放鬆,從而顯得坦然自若,沉着鎮定。

3.3 學會人際交往的技巧和策略

人際交往能力的欠缺也是影響人際關係的原因之一[5]。在人際交往中,語言的交流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部分大學生由於年輕氣盛,在與人進行語言交流時總是滔滔不絕地説個不停,往往忽視了傾聽對方的發言,與老師、學校領導、用人單位等交流時,若言語盛氣凌人、不注意傾聽,造成的後果及給人的印象將是不完美的。一般人在傾聽時常常出現以下情況:①很容易打斷對方講話;②發出認同對方的聲音。較佳的傾聽卻是完全沒有聲音,不能打斷對方講話,兩眼注視對方,等到對方停止發言後,再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然而,最佳理想的情況是讓對方不斷地發言,越保持傾聽,你就越握有控制權。

3.4 不要過多計較別人的評論,不因一時一事評價人

每個人為人處世受到別人的評論是很正常的,不要輕信主觀感受,不要浪費時間去揣測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人家評論,不論是肯定的,還是否定的,都應看成是對自己的一種促進。同時也不應該以一時一事來評價一個人的好或壞,因為“借一斑而窺全貌”並不總是適合於所有人和事,個別和局部並不一定能反映全部和整體。在與人交往中應具有寬宏的胸懷,要有“讓人不為醜,饒人不為痴”的大度大量,不為社交中細小矛盾糾纏而斤斤計較。

3.5 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當你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裏,可能緊張、羞怯時,就會引起機體強烈的焦慮,並處於高度緊張的自我防衞狀態,使他人覺得你對他有一種不信任的感覺,這樣就阻礙了彼此關係的發展。例如,部分新入學的同學,由於對周圍的人和環境都缺乏瞭解,因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一種高度緊張的自我防衞狀態,直到他們熟悉了周圍的環境及同學,才真正比較放鬆,真正適應。學校教育就應該多創造一些學生交流和鍛鍊自己的機會,從而使他們能夠鎮定下來,早日融入集體生活。

4 大膽實踐,實現人際交往的良性循環

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是可以改變的,大學生可以通過後天的練習和訓練來發展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當然,純粹增加交往技能可以改善個體的人際交往狀況,但並不一定能促進個體的人際相處關係[6],大學生人際關係障礙的改善除了有賴於一定的外界環境條件之外,最主要的還是取決於大學生自己主觀的努力。在個人心態上,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的核心實際上是一個人逐漸克服“自我為中心”的過程。建立和發展深入持久的人際交往,重要的是坦誠相見,表達真實的自我。如果自己身上存在着明顯的缺點,理應努力克服和改正。這種在人際交往中不斷審視、認識自己和他人,不斷領悟人生,才是人際交往的內涵之所在。

人生的美好是人情的美好,人生的豐富是人際關係的豐富,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自我的發展、心理的調適、信息的溝通、各種不同層次需求的滿足,都離不開人際交往。只要大學生正確認識和重視人際交往問題,就能夠實現自我超越。

[參考文獻]

[1]彭賢.人際關係心理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xx.

[2]張朝,李天思,孫宏偉.心理學導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xx.

[3]王慶環,李丹.大學校園“人際交往”現狀調查[N].光明日報,20xx-01-18.

[4]王川平.大學生人際關係問題及應對策略[J].讀與寫雜誌,20xx,(2):88,164.

[5]劉衞民.化解高職院校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策略[J].成人教育,20xx,(1):71-72.

[6]劉慶善.心理健康對大學生人際關係的影響[J].中國校醫,20xx,21(4):476-478.

關於人際關係心理學論文 篇5

摘要:良好的人際關係是當代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礎。首先必須引導大學生建立正確的人際關係觀念。積極投入、用心交往是大學生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有效途徑,有效交往離不開真誠心、善良心、關愛心、平等尊重心、忍讓心等積極的心態。提高個性修養,則是大學生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關鍵。

關鍵詞:大學生;人際關係;心態;途徑

一、提高人際關係的認識是大學生良好人際關係建立的基礎

(一)概論

人際關係(humanrelations)是人與人之間在活動過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關係或心理上的距離。人際關係反映着人們尋求滿足需要的心理狀態。據統計,大學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餘時間中有70%左右用於人際交往,可見人際交往對大學生起着重要作用。大學生正處在人生的黃金時期,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離不開人際交往,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也離不開人際交往。因此,大學生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是大學生生活的需要,是將來走向社會的需要,也是其今後事業發展與人生幸福的基石。

(二)人際關係的意義

友情,大學生生活的一盞明燈。大學生渴望友誼,希望豐富多彩的人際交往,從而豐富自己人生知識、瞭解生活、交流情感、學會處世、確立自我、獲得自信。大學生人際交往是大學生生活的必需。所以,良好的人際關係有着重大的意義。第一,促進個體發展。人際關係對個體的發展有着極為重要的作用。馬克思早就指出:“人的發展取決於直接和間接進行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以人為鏡”,就能瞭解自己的長處和缺點,又可以通過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第二,獲得各種信息。人際關係建立的過程首先是交往雙方信息溝通的過程,信息交流與溝通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一個人直接從書本上學得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即便是皓首窮經、學富五車,在現代社會潮水般湧來的新信息中也只是滄海一粟。而通過人際交往,就能以更迅速的方式直接溝通信息、豐富知識、交換思想,提高人們對知識的理解。第三,增進身心健康。良好的人際關係對個人身心健康十分重要。孔子曾説:“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悦乎。”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與人交往和獲得精神的支持,從朋友那裏得到理解與寬慰,從而獲得安全感、滿足感,提高自信心。相反,人際關係失調,常引起心理失衡,容易導致身心疾病。第四,適應社會需要,構建和諧社會。大學生良好的人際關係是為其將來走向社會打好基礎。大學生都來自全國各地,他們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他們有着不同的氣質、性格、興趣、愛好和需要,學會與各種各樣的人和睦相處,將來走向社會才能適應更加複雜的人際關係,與大眾和睦相處,構建和諧社會。家和萬事興,民族與民族和睦相處,則國家興旺,國家與國家和平共處,則天下太平。第五,促進學業進步,事業成功。“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大學生彼此間的互通有無,將會使他們在思想碰撞中產生新的火花,促進學業進步,增加他們對事業、人生、成功的積極看法,朋友之間相互幫助,則有助於事業成功。古往今來,許多名人志士的成功與他們良好的人際關係分不開。唐朝李世民明白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能關心愛護自己的臣民,而受到臣民的擁護。讚揚友情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李白的成功有着汪倫的功勞。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成功,也與他們的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分不開。

二、用心交往是大學生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有效途徑

心理研究表明,積極健康的人際氛圍是影響人際關係的重要條件,其中,積極投入、用心交往是一種積極有效的途徑。帶着真誠心、善良心、關愛心、平等尊重心、忍讓心等積極的心態去交往,將有助於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增進相互間的交流。

(一)真誠心

孟子認為:“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俗話説:“澆花澆根,交人交心”這正是人緣好的關鍵,只有交心才能使人感到真誠。真誠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只有以心換心,以誠相待,才能使雙方相互理解,建立信任感,進而結成深厚的友誼。真誠心,就是為人處世要有真心、誠心,要講真話,辦實事,態度誠懇,為人實在,不虛偽,不説謊。以誠相待,心誠則靈。真誠能夠感動對方,使不太好的關係轉好,如歷史上著名的“將相和”,真誠心還能消除誤會,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美好。

(二)平等心

平等,主要指交往雙方態度的平等,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做人的尊嚴和法律上的權利與義務,人格上人人都是平等的。在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生理年齡不是問題,社會地位不是差距,家庭背景不應該成為障礙,貧富差距不應該是天平的砝碼,尊長輩分更不應該是話下。心存平等,一視同仁,友誼才會長久。

(三)尊重心

“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尊重別人,重視別人,也會獲得別人的尊重。人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受到別人的尊重,而且對尊重自己的人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和認同感,給予別人熱情,其實就是給予別人支持和鼓勵,能大大增強對方的自我肯定。將心比心,別人在感到尊重的同時,也會以尊重心相對。尊重心,是建立在心理平等的基礎上,尊重能帶來良性反饋,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温暖別人的火,也會温暖你自己。”

(四)寬容心

寬容大度,性格開朗,氣量恢宏,胸懷寬廣,是為人處世較高的境界。“有容乃大,無欲則剛”、“大度集羣朋”、“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這些都是説明寬容大度的好處,其表現很多:對人對友求同存異,不以自己特殊的個性或嗜好待人;能容忍朋友的過失,不記前嫌;能虛心接受批評,主動檢查,而不文過飾非,推諉責任;在小事上不斤斤計較,耿耿於懷;能聽得進各種意見,使自己更加明智。遭受“胯下之辱”的韓信,以德報怨,化敵為友;齊桓公不計私仇,任用射了他一箭的管仲為相,成就了一代霸業;光武帝劉秀“不斥異己,不念舊惡,泛愛容眾,結恩心於臣民”,使漢室中興;等等,這些帝王將相的寬容大度,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鑑。

(五)忍讓心

這是搞好人際關係的重要態度。人與人相處,得成於忍。“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當別人尖酸刻薄的言語、不良的行為態度傷害到自己時,要忍。忍,要明明白白,經典有説:“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這是因為別人沒有受過這方面的教育,不懂,所以不足為怪;忍,還要顧全大局,為了集體團結,為了家庭和睦,要忍下來,能放手時則放手,得饒人處且饒人,不妨提倡“吃虧是福”的精神。

三、提高自身的個性修養,是大學生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關鍵

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往往反映出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思想情感、性格氣質、學識教養、處世態度乃至交往情意,也就是個人的自身修養在社交中會體現,這就要求大學生應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從儀表到談吐,從形象到學識,多方位提高自己。有利於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個性品質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正直誠實

正直就是為人正派,不搞歪心眼。它給人帶來友誼、信任、欽佩和尊重。正直的人發表意見,不計恩怨,坦誠相見;處理問題,堅持原則,秉公辦事;為人處世,正大光明,伸張正義;待人接物,風度端正,人格高尚。誠實是正直的姐妹,唯有誠實,方能使人放心,得到他人信任。周恩來曾説:“自以為聰明的人往往沒有好下場的。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最老實的人,因為只有老實人,才經得起事實和歷史的考驗。”

(二)心存善意

與人為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助人即助己,吃虧就是佔便宜,人類的社會性和共存性生成了人類的互引力和親和力需要愛憐和友誼。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要心存善意,心理常想別人好、集體好、社會好。因為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因為心存善意,就有好的態度,才有好的行為。

(三)口説好話

與人交往,要多説別人的好話,使用順耳、親切、文雅、得體的語言,多讚揚別人,多賞識別人。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指出:“讚揚能使羸弱的身體變得強壯,能給恐怖的內心以平靜與依賴,能讓受傷的神經得到休息和力量,能給身處逆境的人以務求成功的決心。”曾有報道,廣西一位農婦學會了用多國語言講“謝謝你”、“你真好”、“你真是太棒了”等讚揚別人的語言和一些日常用語,結果找她作導遊的外國旅客很多。要善於落實大方地説謝謝。真誠發自內心的感謝閃爍着人性的光輝。

(四)身行好事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多行善事,多幫助別人。心理學家們發現,以幫助與相互幫助開端的人際關係,不僅良好的第一印象容易確定,而且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可以迅速縮短,使良好的人際關係迅速建立起來。患難見真情,所謂“雪中送炭”的心理效應,“錦上添花”也很需要。

(五)優化人格

在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偏執、強迫、自負、多疑、自卑等人格會障礙人際交往。因此,改造不良人格,培養和優化良好性格是建立和發展良好人際關係的重要方面。我國心理學家黃希庭研究了大學生中人際關係好的個性特徵:尊重他人,工作負責,忠厚老實,熱情開朗,樂於助人,獨立謙遜,興趣廣泛,樂觀幽默,端莊文雅,良好的性格特徵具有相當大的人格魅力,易於使人產生可愛可親之感,因而極大地促進了人際關係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何金彩,唐聞捷.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發展[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xx:93.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xx:515.

[3]張宏如,曹雨平.當代大學生心理學[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xx:259.

[4]包衞.心理素質與現代人生[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xx:150.

[5]包衞.心理素質與現代人生[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xx:151.

關於人際關係心理學論文 篇6

摘要:隨着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深入發展,和諧人際關係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本文從學校和諧人際關係的涵義及重要性、學校人際關係的現狀以及如何建立學校和諧的人際關係等幾方面探討了學校和諧人際關係狀況。

關鍵詞:構建;和諧;人際關係

1 學校和諧人際關係的涵義及重要性

著名的心理學家丁瓚教授曾指出:“人際關係不良會導致多種身心疾病,如神經衰弱、高血壓、心臟病等。”可見人際關係對人的心理衞生與健康有着重要的影響。人際關係健康是個體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同樣,學校的良好發展也需要和諧的人際關係。學校和諧人際關係是指學校中人與人之間在各自的需要和利益得到協調實現的情況下的彼此尊重、互利共生、誠信友愛、融洽相處的狀態和關係,簡單地説就是學校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學校和諧人際關係包括人自身的和諧和人與人之間、羣體與羣體之間關係的和諧。學校領導集體之間、教師員工之間、師生之間關係融洽,能夠激發教職工的工作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夠有效地保障教育教學成效的實現。反之,人際關係緊張、勾心鬥角、互不協作,就會形成內耗,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影響學校管理目標的實現。

2 學校人際關係現狀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是文明的金字塔。相對社會其他行業,學校與社會直接聯繫不多,教師的素質比較高,學生多數都比較可愛,善良。因此學校人際關係總體比較融洽。然而學校教育屬於意識形態範疇,其人際關係也具有明顯的社會性。當前學校學術氣氛不足,教師社交氣氛太濃,往往出現以“實現個人某個目的”為處理某種人際關係的準繩。現今一些教師為了評職稱大打出手、斯文掃地;領導在評優工作中“近親繁殖”等問題就是典型的例子。這樣就很容易引起教師之間,學生之間不和睦,師生之間,師生與校領導之間矛盾重重等。但無論如何,學校畢竟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教育教學利在當代、惠及子孫的常規理念,構成人員平均素質較高、批判及校正能力較強等因素都決定了學校人際關係具有明顯的可塑性。也就是説,構建學校良好人際關係具備可行性和必然性。

3 如何建立學校和諧人際關係

3.1 促進生生和諧人際關係

教育中利用正式羣體的巨大力量,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巧妙引導、用好非正式羣體的“首領”,把非正式羣體吸引到班級主道上來。還可充分利用非正式羣體間產生的交叉,在各羣體間架設橋樑,以促進生生和諧。在班內推行合作學習制度,可以有力地集中學生的凝聚力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後進生的轉化,有效促進同學間的友好關係。定期開展主題班會,加強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和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他人利益之間的關係,從而減少人際磨擦,增進人際和諧。經常組織活動,為學生人際交往提供廣闊的時間、空間和自由度。拉近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空間距離,縮短彼此間的心理距離。還可以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一個心胸寬廣、開朗樂觀、包容忍讓的人一定會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3.2 建立師生和諧人際關係

教師在師生關係中起主導作用,教師應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對話關係。同時教師應掌握高超的教育藝術和教育機智。及時對學生採取靈活有效的應變策略。教師還應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保持良好教學心境,面對複雜問題,能夠保持理智,做自己情緒的主人。教師要樹立教育法制觀念,使自己處理問題行為的方式控制在教育法律所規定的範圍之內。最後教師要實行民主管理, 引導學生加強自我管理,在和諧的氛圍中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思想和個性。如果教師能做到以上幾點,一定會與學生和諧相處。

3.3 建立師師和諧人際關係

教師之間長期共事,難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矛盾,這些矛盾有時為利益衝突,有時表現為意見分歧,有時表現為相互誤解。但是絕大多數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是非對抗性矛盾。因此,解決這類主要用道德調節手段。如果教師之間能夠真正做到少一點埋怨,多幾分理解,關係就會融洽得多,即使出現誤解,只要檢點自己,胸懷大度,誤會也會隨着事實的澄清而逐漸消除。教師之間開展有益的競爭,必須注意,一方面要敢於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敢於冒尖;另一方面要提倡科學、求實的作風,形成自己的新方法和新見解。這種競爭與團結協作不僅不矛盾,而且還相輔相成,互相補充。只有這樣,個人才能得到提高,教育才能得到發展,教師之間的關係才能夠和諧。

3.4 建立學校領導之間的和諧關係

毛澤東同志指出: 辦教育也要看幹部。學校黨政領導班子是學校各項事業的領導核心。有沒有一支心齊氣順、團結和諧的領導班子, 一個舒心融洽、合作團結的環境,直接關係到和諧校園建設目標能否順利實現。黨政班子應榮辱與共、同舟共濟,其成員都有職、責、權,在工作中既要依法辦學、照章辦事、各負其責,又要相互信任、顧全大局,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黨政領導班子的團結和諧、和而不同、事業為重,廣大教職工才會齊心協力、奮勇拼搏, 共同推動學校事業的又好又快發展。

3.5 建立學校領導與師生的和諧關係

教師和學生是學校的主體。一方面, 校領導要牢固樹立全心全意依靠教職工辦學的理念,大力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切實維護教職工的合法權益,努力改善教師的工作、學習、生活條件。另一方面,校領導要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的理念,把促進學生的成長和全面發展作為辦學的根本追求,努力為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提供優良環境,把“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思想貫穿於學校工作的全過程。學校師生也要關心和支持學校的發展, 理解學校領導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所作出的努力, 積極參與學校事務管理, 勇於建言獻策, 愛護學校的一草一木, 同心同德共建和諧校園。

關於人際關係心理學論文 篇7

摘要:長期以來,學校管理一直青睞制度化管理,對非制度化管理缺少理性思考,班級管理也是如此。隨着"人本管理"思想在學校管理科學中地位的不斷凸現,人際關係也越來越被認同為學校管理科學中的新視點。本文通過班級人際關係的解讀、體認與建構,試圖尋求一條班級管理最優化的新路,從而為教育教學改革服務。

關鍵詞:人際關係;管理效益;班級管理

班級管理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如何提高班級管理效益,使班級管理的科學性和藝術性有機地統一起來,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老師值得深思的重大課題,也是我們新時期班級管理工作應該追求的理想目標。

怎樣才能實現我們所企求的理想化的班級管理模式呢?筆者認為,其切入點在於改善班級人際關係,樹立"以生為本"的思想,充分調動和發揮廣大師生工作和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廣大師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互惠共生,最終實現班級管理最優化。

1.學生之間的和諧關係

學生是班級的主人,班級的和諧首先是學生之間的和諧,同學之間既是學習中的合作者、競爭者,又是生活上的朋友與夥伴。同學關係處理好壞對於和諧班級、和諧校園的建設具有重要影響,不僅影響到學生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心理健康水平,還會影響到班集體的凝聚力、向心力。今天的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自私狹隘、驕縱任性、自以為是、以我為中心等毛病普遍存在,因此班級內部矛盾出現在所難免。如不妥善處理必將影響班風,影響班級和諧。我把"珍惜緣分、重視友情、與人為善、淡化矛盾、為人寬容"的觀念灌輸給每一個學生。對同學之間相互幫助相、互關心的好人好事多加宣傳,正面引導。創設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圍。通過談心班會討論學生、批評與自我批評等形式引導學生。讓學生學會尊重、學會理解、學會團結、學會寬容與友愛、學會換位思考,並以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作為處理人際關係的最高準則來規範自己的行為,營造學生之間的和諧關係。

2.師生之間的和諧關係

師生關係是學校教育活動中最基本同時也是最重要的關係,是創建和諧班級的核心內容。師生關係是否和諧對整個教育教學過程起着重要的制約作用。要做到師生和諧,就要樹立正確的師生關係。中國過去有句古語"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大概概括了傳統和諧的師生關係。而新型的師生關係則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這種關係中,師生之間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學習、教學相長。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是學生的朋友。如何建立"亦師亦友"的新型師生關係?如何實現師生和諧呢?我認為班主任應始終堅持這樣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營造一個民主平等的空間;賞識學生、鼓勵學生,營造一個個性發展、天天向上的空間;關心學生、愛護學生,營造一個互愛互助的空間。並應隨時注意調節師生的心理距離,放下管理者的架子,走進學生中間,關心學生,傾聽學生的心聲,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切實解決學生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力求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3.教師之間的和諧關係

和諧的班級,離不開任課教師的和諧。營造和諧的班級離不開任課教師的團結協作,僅靠班主任的單打獨拼遠遠不夠。班主任應營造自身與任課教師、任課教師與任課教師之間相互尊重、互諒友愛、團結協作的和諧關係。加強與任課教師之間的溝通理解和尊重。聽取任課教師的建議,幫助其樹立威信,協助改善師生關係,化解任課教師之間的矛盾,做好協調,絕不能厚此薄彼。只有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發揮最大效應。

4.體認"以生為本"的班級人際關係管理新思維

人本主義管理思想給予班級管理的啟示是: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只有牢固地樹立"以生為本"的思想,才能夠充分發揮每一類兒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終達成班級管理最優化的目標。

對待人緣型兒童,我們既要實事求是地肯定他們的長處和優點,讓他們充滿信心,不斷進取,爭取更優異的成績;同時又要一分為二地分析他們的所作所為,讓他們在成績面前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從而使他們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有效地克服驕傲自滿情緒。另外,還必須教給他們人際交往的一般技能和技巧,引導他們主動地接觸其他同學,不遊離於班集體,與其他同學互惠共生、共同發展。對中間型兒童,我們的方法是:首先,利用中間兒童的優勢,合理地安排他們的工作,讓他們在工作中體現自身的價值,從而促使他們向好的方向轉化;其次,吸收中間型兒童參與班級管理,使他們在實踐過程中增強信心、體認人際協調的作用,從而自覺自願地與別人搞好關係;再次,開展形式多樣的課餘活動,鼓勵他們積極參加,讓他們在活動中感受到集體的力量、團結的魅力。對待嫌棄型兒童,我們要講究方法,因為這部分兒童與班集體心理距離大,對老師和其他同學懷有拒絕和牴觸情緒,且常常處於"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場之中,自尊心十分脆弱。因此,要幫助這類兒童建構好人際關係,我們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必須尊重他們,保護他們脆弱的自尊心;第二,要時時用"放大鏡"去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設法使嫌棄型兒童能看到自己的"光明和希望";第三,要求其他同學首先是班主任老師要率先垂範,帶頭接納嫌棄兒童,消除他們的疑懼心理。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嫌棄型兒童與其他同學和老師的心理距離逐漸縮小,進一步達到心理上的"磨合"。

5.建構班級人際關係最優化的具體方法

建構良好的班級人際關係的方法很多,這裏主要介紹幾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5.1 情境薰陶法。所謂情境薰陶法,就是創設一種班級文化氛圍,讓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感受到集體的魅力,從而在內心中自覺自願地對班級產生一種向心力。這種方法對班級人際關係的改善具有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運用這種方法,必須注意以下幾點:(1)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努力營造成一種和諧的文化氛圍。具體措施有制定班級公約、張帖反映班級主流文化的標語、定期更換班刊、設立好人好事記錄簿並定期總結評比。(2)加強班風建設。班風是一個班級精神面貌的反映。實踐證明:班風正,則人際關係和諧,羣體的凝聚力強,集體在這種狀態中能發揮自身的最大潛能。可見,加強班風建設對改善班級人際關係對改善班級人際關係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3)在班級中形成正確的集體輿論。輿論是一種羣眾性意見,它對班集體中的每一個成員的言行都有一定的規範作用。在一定意義上,輿論對協調班級人際關係、鼓舞正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5.2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人的身心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節奏明顯加快,各種競爭非常激烈,精神壓力日益加大,一些人難免會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衝擊,併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糾葛和衝突,由此所產生的心理障礙、心理疾病也逐漸增多,不少人默默忍受着心理疾病的煎熬。

據有關部門統計,有各種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者約佔人口總數的20%。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構建和諧社會,一定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要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培養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進取、健康向上的社會心態。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娛體育活動,寓心理健康教育於活動之中,有效調節人們的情感和心理,消除憂鬱感、孤獨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緒[3]151,使其心理健康,心情愉快。

5.3 弘揚傳統美德,培養高尚情操。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道德中的精華,是中華民族禮儀的總和,它是中華民族優良思想文化傳統的核心。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一定要弘揚傳統美德,培養高尚情操。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誠實守信佔據着極其重要的位置,誠信作為一個基本的道德要求,在中華文化中已經傳承了幾千年,以誠信立人,以誠信立國,以誠信求發展。和諧的人際關係應該是誠信友愛的關係,誠信是人與人相處的基本要求,是友愛的前提。沒有誠信,人與人之間就不會有信任和理解;沒有友好關愛,更無從談社會和諧。

5.4 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批評與自我批評,是我們黨的三大優良作風之一。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目的,是為了堅持真理,糾正錯誤,增強團結。恩格斯指出"團結並不排斥相互間的批評。沒有這種批評就不可能達到團結。沒有批評就不能互相瞭解,因而也就談不到團結"[4]423。在人民內部,要從團結、和諧的願望出發,通過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分清是非,消除隔閡,糾正錯誤,解決矛盾,從而達到新的團結,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5.5 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在黨的xx大報告中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係。"[2]全國黨代會的報告裏第一次出現"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字眼,這一亮點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為本的宗旨和與時俱進的創新。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把理解人、尊重人、關心人的原則貫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過程,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避免不良心態積累惡變,引導社會心態良性變化,幫助人們在潛移默化中達到心理和諧。要關注人們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引導人們加強自身修養,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要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3]153,為羣眾辦好事、辦實事,減少羣眾的後顧之憂,充分調動羣眾的積極性,以增強本單位、本部門的凝聚力,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1] 邵瑞珍:《教育心理學》 上海教育出版社

[2] 王建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中央文獻出版社

關於人際關係心理學論文 篇8

摘 要 總結國小生心理諮詢56份案例發現,影響國小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在於人際關係。本文總結了國小生三種主要人際關係(包括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和同學關係)及其不良的表現,而不適應的人際關係容易引發國小生的負性情緒,進而影響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學校、家庭都應致力於營造一種促進學生良好人際關係發展的環境氛圍,通過這樣的方式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 人際關係 心理健康 諮詢案例

國小生心理問題是指國小生在身心成長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內心衝突、困惑、挫折、煩惱、學習與人際關係不適應等心理失調現象�豍。筆者通過56份諮詢案例發現,引發國小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很多,但人際關係不良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我國著名醫學心理學家丁瓚教授認為,人類心理的問題,最主要就是對於人際關係的適應問題。

案例表明,國小生的人際關係中,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和同學關係是構成國小生最主要的三種人際關係,而人際關係緊張對國小生心理健康發展產生直接、負面的影響。

一、親子關係問題

親子關係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觸到的人際關係。由於國小生的主要活動場所在學校,與學前相比,由學前階段父母單向的付出轉向雙向交流,由單純情感轉變為多元需求,往往家長卻沒有意識到親子關係的這種變化,所以容易造成親子關係緊張,主要表現為:(1)部分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當,尤其是在對待孩子學習方面,每當孩子考試沒有達到父母要求的時候,分母就會對孩子謾罵,更有甚者,有些家長施行暴力。殊不知,這樣的教育方式會對孩子幼小的心靈產生多麼大的傷害!使他們失去信心,自暴自棄。(2)父母間關係緊張,如經常吵架等,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每天都恐懼回家,想到回家就會緊張,他們時刻擔心父母拋棄自己。(3)單親家庭的孩子,他們常常更少體會到父愛或者母愛,他們更缺少安全感,表現得很敏感。(4)在發生某些有衝突的事情時,父母往往不給予孩子解釋的機會,以家長的權威自居,而他們希望得到來自父母的鼓勵。因此,我們認為,和諧的親子關係是保證個體積極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

二、師生關係問題

師生關係,嚴格來講是指學生與教師在校園情境下的一種人際關係。師生關係具有互動性,這種人際關係是以教育為中介因素貫穿於學生的學業以及教師職業生涯的發展過程。教師與學生這種特殊的人際關係,在校園裏有特殊的含義,對學生的身心影響深遠。

在國小心理諮詢實踐過程中,師生關係問題也相當突出。如,“我們老師好凶啊,我們班上同學都怕他,但大家的成績卻沒多大提高”等,這些都是不和諧的師生關係。在這種不協調的師生關係中,教師的言行起着主導作用。對於國小生來説,教師具有絕對權威(尤其是班主任),教師的話就是“聖旨”。總結心理諮詢的案例發現,師生關係失調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關係緊張,另一種是關係淡漠�豎。

師生關係緊張,一方面是由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過於專斷或者要求過於嚴格;另一方面是迫於教學成果的壓力,教師“唯分數説話”,給學生施以較大的學習壓力,使得學生容易出現焦慮、抑鬱、敵對等情緒,行為上常常表現出逃學、裝病、説謊、口吃等現象。

師生關係的另一個方面表現為師生關係淡漠,有的學生説:“我們的老師根本不管我們,什麼事情都是隨我們,上課紀律很差”等,這會使其他學生產生失望、煩躁等負性情緒,學生容易失去班級歸屬感,而且將其歸因為老師的管理問題,導致師生情感淡漠,學生的學業及集體榮譽感較差。

從教師反饋的信息發現,並不是教師不想管好一個班級,而是有的教師課時多,工作繁忙;有的教師由於中間接的“二手班”,先前的老師沒管理好班級,所以遺留下“歷史問題”,儘管也努力了,想轉換管理模式,但學生情緒很大,不適應新的管理模式,而習慣於以前的“自由”模式,教師的努力無效,所以也就“隨他們去”。

但是,從心理健康與教育目的角度來看,教師應多從學生髮展階段的心理特點來開展班級工作,處理好班級中存在的相關問題!教師與學生共同營造健康和諧的師生關係,這對於學生今後的成長以及教師的職業生涯發展都會起到相當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同學關係問題

欺負行為有直接欺負與間接欺負,但在國小生中主要表現為直接欺負,包括直接的身體欺負和直接的言語欺負,如給同學身上灑水;給同學起外號,扮鬼臉,散佈同學的謠言等等。欺負行為主要發生在學校教室裏,從空間距離上來講,座位靠近的同學間更容易發生欺負行為。欺負者多為男生,被欺負者多為內向的女生。經常被欺負的學生會表現出焦慮、憂愁、孤獨的情緒,而且上課時容易走神,導致學習成績下降。而經常欺負別人的同學如果沒有老師、家長方面的管教,長此以往,則容易形成攻擊性的性格。

鑑於在心理諮詢中的成功經驗,建議加強心理輔導老師與各班主任、家長的聯繫、溝通,通過心理輔導老師的橋樑作用,可以協調國小生與父母、教師的關係。另外,可以通過開展主題班會、家長會的方式,加強家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理解。

以上是從諮詢案例反映的角度分別對國小生不良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和同學關係進行的初步分析,對國小階段的教育以及今後的實證研究會有一定的借鑑作用。

註釋:

�豍朱桃英,張桂蘭.中國小生的心理行為問題.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20xx.9,44-46.

�豎宮立波.談談中國小生的人際關係問題.青年與未來,1994.2,19-21.

關於人際關係心理學論文 篇9

【摘要】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羣體,面對激烈的競爭和日益強大的社會心理壓力,如何認識和正確處理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人際交往障礙會給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情緒、健康等各個方面帶來一系列不良影響;通過對大學生在人際交往和溝通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原因分析,説明了大學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際關係交往和溝通能力。同時形成一種團結友愛、朝氣蓬勃的人際交往環境,也將有利於大學生形成和發展健康的個性品質。

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生活都生活在人際關係網中,每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都依存於人際交往。人際關係的好壞往往是一個人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體現。現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開放的社會需要開放的社會交往。對於正在學習、成長中的大學生來説,人際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內容之一。同學之間、師生之間、老鄉之間、室友之間、個人與班級以及和學校之間等錯綜複雜的社會交往,構成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網絡系統。培養良好的人際效能力,不僅是大學生活的需要,更是將來適應社會的需要。一個沒有交際能力的人,就像陸地上的船是永遠不會漂泊到壯闊的大海中去。

比起中學生,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更為複雜,更為廣泛,獨立性更強,更具社會性。個體開始獨立地步入了準社會羣體的交際圈。大學生們開始嘗試獨立的人際交往,並試圖發展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來越成為大學生心目中衡量個人能力的一項重要標準。大學生處於一種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髮展時期,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他們心理正常發展、個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並不是每個大學生都能處理好人際關係的。在這一過程中,有相當數量的人會產生各種問題。認知、情緒及人格因素,都影響着人際關係的建立。一旦在這一過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現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悶與焦慮之中,或因企圖對抗而陷入困境,並由此產生心理問題。

一、大學生人際關係不適的表現

有關調查表明,大學生心理問題中,關於人際交往的已佔50%以上,而以前的統計中,戀愛煩惱佔據首位。交際煩惱超過戀愛睏擾。仔細分析,大學生人際關係中的困惑、不適可以分為以下5類情況:

第一類:缺少知心朋友。

這類大學生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際關係也不錯,但自感缺乏能互吐衷腸、肝膽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為此,有時不免感到孤獨和無奈。

第二類:與個別人難以相交。

這類大學生與多數人交往良好,但與個別人交往不良,他們可能是室友、同學或父母等與自己關係比較近的人,由於與這些人相處不好,常會影響情緒,成為一塊“心病”。

第三類:與他人交往平淡。

這類大學生能與他人交往,但總感到與人相處的質量不高,缺乏影響力,沒有關係比較密切的朋友,多屬點頭之交,沒有人值得他牽掛,也沒有人會想念他,他們難以保持和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這類同學多會感到空虛、迷茫、失落。某高校06級一學生,因同學關係不好,倍感孤獨、壓抑,最後離校出走。在離學校較近的幾個中小城市闖蕩了一圈後又回到了學校,在校園中與接到通知後星夜趕到學校的陳某父母不期而遇,此時,悲喜交加的陳某父子面對的,除了學校因陳某不假離校、曠課50多個學時而給予的勒令退學處分和校方師生的同情之外,誰也無力給予陳某更多的安慰。

第四類:感到交往有困難。

這類大學生渴望交往,但由於交往能力有限、方法欠妥或個性缺陷、交往心理障礙等原因,致使交往不盡人意,很少有成功的體驗,他們往往感到苦惱,很希望改變社交狀況。大一年級女生小張,她在家裏一直養尊處優,家務活全部由父母包辦,自理能力不強。進入大學後,緊張的學習使她覺得不安。她開始獨來獨往,漸漸地,她有種異樣的感覺,好像全寢室同學都看不起她,打開水也要她去,掃地也叫她,她覺得自己成了別人“差使”的對象,越發悶悶不樂,上課也毫無興趣,成績一落千丈。

第五類:社交恐懼症。

這類大學生對人際交往特別敏感、害怕,極力迴避與人接觸,不得不交往時則緊張、恐怖、心跳加快、面紅耳赤,難以自制,總是處於焦慮狀態。他們害怕自己成了別人注意的中心,害怕自己在別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別人觀察。總擔心自己會出現錯誤而被別人嘲笑,總處於一種莫名的心理壓力之下。與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場所出現,對他們來説都是一件極其恐怖的任務。

社交恐怖症是非常痛苦、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種心理障礙。許多一般人能夠輕而易舉辦到的事,社交恐怖症患者卻望而生畏。患者可能會認為自己是個乏味的人,並認為別人也會那樣想。於是患者就會變得過於敏感,更不願意打攪別人。而這樣做,會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慮和抑鬱,從而使得社交恐怖的症狀進一步惡化。許多患者改變他們的生活,來適應自己的症狀。他們(和他們的家人)不得不錯過許多有意義的活動。

二、大學生在人際交往和溝通中存在的問題

在大學階段的學習生活中,由於主觀和客觀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人往往會出現人際交往和溝通不暢的情況,影響其身心健康和學習進步。近年來,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困難成為大學生活中的一個普遍問題。看看上面那個調查,同學們在回答“通過擇業你感到自己特別欠缺的素質是什麼”時,選擇人際交往能力的比例最高達34.8%,位列首位。大學生人際交往與溝通中存在問題重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自我中心型。

在與別人交往時,“我”字優先,只顧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強調自己的感受,而不考慮別人。在與他人相處時,不顧場合,不考慮別人的情緒,自己高興時,就高談闊論,眉飛色舞,手舞足蹈;不高興時,就鬱鬱寡歡,誰都不理,或是亂髮脾氣,根本不尊重他人,漠視他人的處境和利益。

2、自我封閉型。

這種類型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不願讓別人瞭解自己,總喜歡把自己的真實思想、情感和需要掩蓋起來,往往持一種孤傲處世的態度,只注重自己的內心體驗,在心理上人為地建立屏障,故意把自我封閉起來;另一種情況是雖然願意與他人交往,但由於性格原因卻無法讓別人瞭解自己。這樣的人一般性格內向孤僻,形成了一種自我封閉的狀態。在我們隊裏也存在着這樣的學員,喜歡一個人獨來獨往,不喜歡與他人接觸,做什麼都一個人,很難融合到大集體中,產生一種圾不和諧的情況。

3、社會功利型。

任何人在交往過程中都有這樣那樣的目的、想法,都有使自己通過交往得到提高,進步的願望,這些都是好的。但如果過多過重地考慮交往中的個人願望,利益是否能夠實現和達成,實現的可能性有多大等,就很容易被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等錯誤思想腐蝕拉攏,使個人交往帶上及其濃厚的功利色彩。在我們學員隊中,也有部分學員把市場經濟通行的“等價交換原則”用於人際交往,靠吃吃喝喝建立感情,靠拉拉扯扯,吹吹拍拍以實現個人目的;或“唯利是圖”;大利多交,小利少交,無利不交,冷落不能給自己“實惠”的人,濫交亂捧能給自己“實惠”的人。個別學員把個人利益看得很重,最好榮譽、成績都屬於自己,別人都不如自己,在分隊與分隊之間,甚至區隊與瞿之間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對於本分隊本區隊的工作都盡力完成,但在其它分隊區隊有困難的時候不願伸手幫助一下,希望自己所在分隊,區隊成為一枝獨秀。

4、猜疑妒忌型。

猜疑心理在交往中,一般表現是,以一種假想目標為出發點進行封閉性思考,對人缺乏信任,胡亂猜忌,説風就是雨,很容易暗示。猜疑是人際關係和諧的蛀蟲。另外,心理學認為,任何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嫉妒心,這是常事,一定的嫉妒心,可以激發人奮發向上的積極性。而一旦這種

嫉妒心限度就會走向反面,影響人與人之間正常的關係。在我們平時的交往中嫉妒心主要表現為對他人的成績、進步不予承認甚至貶低;自己取得了成績,獲得了榮譽就沾沾自喜,但同時又焦慮不安,對他人過分堤防,害怕他人趕上;有的甚至因此怨恨他人的所作所為。嫉妒心,嫉的是賢,妒的是能,這就是所謂的“嫉賢妒能”。如若自己不能夠很好的調節心態,發展到極端就會產生同歸於盡的心理,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別人也別想得得到。自己不成功,他人也休想成功。能夠坐在這裏的,大家都是通過大學聯考這擁擠的羊腸小道的幸運者,一帆風順,優越感,自然而然的滋生。但進入大學校園情況就不一樣了,中學的優秀者雲集在一起,有的學員不能夠保持優秀,學業上優越地位的失落,很容易產生忌妒心理。輕者出現內向,躲避,重者出現精神妄想,自殺甚至犯罪等。

5、江湖義氣型。

有些學生熱衷於江湖義氣,對所謂的江湖好漢,義士崇拜得五體投地,與其他同學稱兄道弟,拜把子,管它什麼軍紀,國法,集體利益,不惜為哥們兩肋插刀,大有豪氣沖天的勇者風範。而實際上,這是對革命同志關係的玷污,它是封建社會的產物,是維護個人和小團體私利的宗派團夥意識,與以革命原則為基礎的同志友誼有着本質的區別。在平時交往中,我們一定不能搞小團體,小圈子,應當堅持團結合作,珍惜互相之間的情誼,這樣才能做到“人伴賢良智更高”。

6、人際交往復雜困惑迷茫

這是很多大學生的心靈寫照,熟悉了周圍的環境,認識了周圍的同學,才發現校園的生活並不想自己想象的那麼簡單,人的想法也不再像高中那樣單純了,人們説校園就是個亞社會,每天自然少不了待人接物,然而待人接物並不簡單,大學校園彙集着來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同學,風俗習慣、觀點看法難免不一樣,正是這些風俗習慣和觀點看法的不同,使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着小摩擦,總是不能風平浪靜。調查顯示,有78.8%在校同學都反映人際關係複雜難處,其中宿舍關係就佔45%,人際交往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每天都在為人際關係發愁,你説能不鬱悶嗎?

7、面子問題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面子更是大學生的一大怪癖,大學生的許多人際衝突,都是發生在沒有什麼原則問題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無意的碰撞、不經意的言語傷害、或區區小利等等,本來只要打個招呼、説聲道歉,也就沒事了,但雙方都"賭氣",不打招呼,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遜,結果爭吵起來。更有甚者,一個不讓,一個拔拳相向,頭破血流,事後懊悔不迭。雙方都在用不適當的方法維護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彷彿誰先道歉就傷了面子,誰在威脅面前低了頭,誰就孬種、於是層層升級,以悲劇而告終。

三、大學生人際交往與溝通存在問題的原因。

其實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很多,分析起來大體上有以下幾各方面的因素:

1、家庭教育的原因;

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所以在家裏父母總是怕孩子吃虧,慢慢的就養成孩子自私的心理。並且有些家長本身人際關係就不好,由於長期的渲染,致使孩子也反感與人交往。正所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所以很多事情孩子都是從他們那裏學來的,所以有時候,做家長的應當讓孩子接受一些挫折教育和吃虧教育,這樣才會讓他們真真的自己去了解社會感知社會。真正的去為人處世。

2、學校教育的原因;

在很多中國小校,包括有的大學把學習成績放在第一位,忽略甚至根本就沒有注重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還有很多時候,有的學校把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式化。致使很多學生在面試的時候面紅耳赤,羞羞答答,這是學校教育的失誤,其實學校應當注重培養學生如何做人,以及怎麼面對和接觸社會,時刻讓同學們明白,雖然他們不能改變一個社會,但他們一定要適應這個社會。

3、社會的影響;

記得曾經看過一篇名為《雷鋒出國了》的文章,上面寫到了現在我們社會人情的冷漠,也正是這樣的社會陰暗面影響着我們的同學們,他們從不敢相信人到不願相信人,所以我們要在社會上大力宣傳人性的迴歸,讓社會充滿愛,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的學生還有不熱愛與人交往的理由嗎?

4、自私自利的個人思想;

如今像你們這樣的大學生,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們“望子成龍”的期盼,對自家“獨苗”的呵護,成為培育“一切為我”的温牀。當你們計如大學校園,獨立地過集體生活,與同學相處時,一些同學自小養成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心理就暴露無餘。

5、素質教育的匱乏;

我國目前的教育現狀仍處於應試教育階段,應試教育帶來的負面效應就是一些家長、學生、老師更多關心的是學生的考試分數。卻忽視了無法用分數衡量的內在素質的培養,這其中,就包括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這個作為社會人必須具備的素質。

6、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

市場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動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另一方面也助長了一些功利思想的膨脹,這種思想意識也影響了大學生的處世理念和行為方式。

四、大學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際關係交往和溝通能力

每個成長中的大學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際關係氣氛中,如何提高個人的人際魅力,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狀態,這是每個大學生值得思考的問題,調查結果也表明,那些對大學生活感到滿意度低的學生,其列在第一位的是人際關係不適。對在校大學生,就從品性格、能力、學識、體態、交際手段與社會經驗等方面鍛鍊自己,使自己能夠適應大學生活。良好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在社會交往實踐中學習,鍛鍊和提高。但如同其他事務一樣,“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大學生在交往過程中,也有它內在的規律性,即依據一定的交往原則。只有遵循了正確的交往原則才能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係,也不能在交往中掌握和創造更好的人際交往的藝術。

(一)掌握良好人際關係的原則

1、正直原則。

主要是指正確、健康的人際交往能力,營造互幫互學、團結友愛、和睦相處的人際關係氛圍。決不能搞拉幫結派,酒肉朋友,無原則、不健康的人際交往。

2、平等原則。

主要是指交往的雙方人格上的平等,他包括尊重他人和保持他人自我尊嚴兩個方面。彼此尊重是友誼的基礎,是兩心相通的橋樑。交往必須平等,平等才能深交,這是人際交往成功的前提。社會主義人際關係的根本特徵就是平等,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貫徹平等原則,就是一澳求在交往中尊重別人的合法權益,尊重別人的感情。古人云:“欲人之愛己也,必先愛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尊重不是單方面的,而是取決雙方,既要自尊,又要彼此尊重。

3、誠信原則。

指在人際交往中,以誠相待、信守諾言。在與人交往時,一方面要真誠待人,既不當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後誹謗人,要做到肝膽相照,襟懷坦蕩。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諾事情要儘量做到,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擁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誼。馬克思曾經把真誠、理智的友誼讚譽為“人生的無價之寶”。古人也説,“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心誠則靈”。其誠是換取友誼的鑰匙。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寫道:“只有拋掉虛偽,以誠相見的人際關係,才識最有力、最美好、最崇高的”。

4、寬容原則。

在與人相處時,應當嚴於律己,寬容待人,接受對方的差異。俗話説,“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交往中,對別人要有寬容之心,如“眼睛裏容不得一粒沙子”般斤斤計較,苛刻待人,或者得理不讓人,最終將會成為孤家寡人。另外,要有寬容之心,還須以誠換誠,以情換情,以心換心,善於展再對方的角度去理解對方,回柳暗花明,豁然開朗。

5、換位原則。

在交往中,要善於從對方的角度認知對方的思想觀念和處事方式,設身處地地體會對方的情感和發現對方處理問題的獨特個性方式等,從而真正理解對方,找到最恰當的溝通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6、互補互助交互原則。

這個原則是大學生人際關係處理的一種心理需要,也是人際交往的一項基本原則理由玉大學生在經濟生活上還沒有獨立,依然出在以學為主的學生時代,因此互補性原則主要體現在精神領域。包括大學生氣質、性格、個性特徵的內容。往往我們會發現不同氣質、性格和能力的人能夠相處配合的較好,而能力非常強的兩個人倒並不一定配合相處得很好。所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在交往過程中要勇於吸收他人的常常,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從心理學上講,每個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個體都希望別人能承認自己的價值,支持自己,接納自己,喜歡自己。由於這種尋求自我價值被確認和情緒安全感的傾向,在社會交往中,更重視自己的自我表現,注意吸引別人的注意,希望別人能接納自己,喜歡自己。阿倫森的研究表明,人際關係的基礎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重視、相互支持。對於真心接納我們,喜歡我們的人,我們也更願意接納對方,願意同他們交往並建立和維持關係。

福阿夫婦1975年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有着保護自己心理平衡的穩定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關係保持某種適當性、合理性,並依此對自己與他人的行為得以解釋。這樣,當別人對我們表示出友好,表示接納和支持時,我們也感到應該對別人報以相應的友好,這種“應該”的意識會使我們產生一種心理壓力,接納別人,否則我們的行為就顯得不合理。與此同時,如果我們的友好的行動別人接納後,我們也希望別人作出相應的回答,如果別人的行動偏離了我們的期望,我們會認為別人不通情理,從而產生一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對對方產生心理排斥。我國古人所説“愛人者,人恆愛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有其心理學基礎的。

7、功利作用原則

心理學家霍曼斯(1961)提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過程,人們希望交換對自己來説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換過程中至少得等於失,不值得交換是沒有理由去實施的,不值得交換的關係也沒有理由維持,所以人們的一切交往行動及一切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都是根據一定的價值觀進行選擇的結果。對於那些對自己來説值得的,或得大於失的人際關係,人們傾向於建立和保持,對自己來説不值得,或失大於得的,人們就傾向於逃避、疏遠或終止。

我國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隨着人們的價值觀傾向不同,人際交往中存在着不同的社會交換機制。對重內在情感價值的人而言,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個人情感捲入更多,因而有明顯的重情誼、輕物質的傾向,與別人的交換傾向於增值交換過程。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感到欠別人的情份,因此在回報時,往往也超出別人的期望,這種過程的循環往復,就導致了交往雙方都感到得大於失。與此同時,對重外在物質利益的人而言,他們在人際交往中重物質利益意識多於個人情感的投入,因此傾向於用物質來衡量自己的得失,在人際交往中處於減值交換。

8、自我價值保護原則

自我價值

指個人對自身價值的意識與評判;自我價值保護指人為了保持自我價值的確立,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面都有一種防止自我價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傾向。人在任何時期的自我價值感,都是既有的一切自我支持信息的總和。自我價值支持的變化無非來自兩方面,一是符合人們意願,自我支持力量的增加,另一方面,與人們的期望相反,使人們面臨自我價值威脅,因而必須進行自我價值保護的消極變化,即自我價值支持力量的失去或自我面臨新的攻擊。

特別是我們面臨肯定的人轉向否定時,我們面臨兩種選擇:一是承認別人轉變的合理性,否定我們自己,貶低自我價值;二是進行自我價值保護,儘可能維護自我價值的不變,降低所失去的自我價值對自己的重要性。許多研究表明,自我價值否定是非常痛苦的,因此當面臨自我價值威脅時的優先反應不是否定自身,而是儘可能保護自己。

(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基礎,左右逢源,遊刃有餘,需要一顆寬容的心,需要真誠,需要積極交往的主動性,塑造很好的個人形象,善用各種交際手段,克服社會知覺中的偏見。

1、克服社會知覺中的偏差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確地認識和了解他人,同樣關係到人際交際能否順利進行。要走出對他人認知的心理誤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暈輪效應

在我們的頭腦中,總有一些潛在的,得之於各種途徑的觀念,並常常以此來評價和判斷他人,因為這樣做所耗費的心理能量最少,也就是説,它最省事。但是,圖省事往往會造成一些認知偏差。什麼美國人開放,英國人保守,商人精明世故,農民老實本分……。這些説法雖與某些人的特徵相吻合,但絕不是個個如此,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人如其面,各個不同,不能用概念來衡量人,把人簡單化。某人的一種優點、優勢放大變成了籠罩全身的“光環”,甚至原來的缺點也被掩蓋或者蒙上了一層奪目的光彩。這種對他人認知的最大失誤就在於以偏蓋全。“借一斑而窺全豹”並不總是適合於一切人和事,個別和局部並不一定能反映全部和整體。在人的諸多行為或性格特徵中抓住某個好的或不好的、就斷定他是好人、壞人,無疑是幼稚的。恰當地、全面地認知他人,就要克服説好全好,説壞全壞的絕對化方法。

首應效應

我們通常所説的印象實際上指第一印象或最初印象,社會心理學中,由於第一印象的形成上最初獲得的信息比後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稱為首應效應(primary

effect),也稱為最初印象。

第一印象,也就是第一次對人知覺時形成的形象,它往往最深刻,而且常會成為一種基本印象而影響對他人各方面的評價。俗話説,先入為主,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人們很重視給別人的第一印象,但也該看到,第一印象得之於較短時間的接觸,又無以往的經驗作參照,主觀性、片面性較強。所以,一定要注意其消極的一面既不能因第一印象不好而全盤否定,又要防止被表面的堂皇所迷惑。“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樣的例子也屢見不鮮。要練就一番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本事,在長期的相處中全面、正確認識和了解他人。如一位大學生剛入大學出色的自我介紹在同學的頭腦中留下強有力的第一印象,即使以後他的表現不如以前,學生認為不是能力問題,而是不夠盡力;相反,有的同學在尋求職業時留下很不稱職的第一印象,那麼要轉變需要很多長時間。人們已習慣於用先入為主的最初印象軌道解釋一些心理問題。

近因效應

某人剛犯了一個大錯誤,於是就有人發現,他從來就不是好人。這是近因效應在作怪。在較為長期的交往中,最近的印象比最初的印象更佔優勢,這是一種心理慣性。由於這種慣性的作用,人們往往會以最近的印象來評價人。與首應效應相比,在總的印象形成上,

新近獲得的信息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不因一時一事評價人。

刻板效應

有些人習慣於機械地將交往對象歸於某一類人,不管他是否表現出該類人的特徵,都認為他是該類人的代表,而總是將對該類人的評價強加於他,從而影響正確認知,特別是當這類評價帶有偏見時,會損害人際關係。如有的大學生認為南方人小氣、自私,家庭社會地位高的學生傲氣、不好相處等,這種刻板印象容易形成先入為主的定勢效應,妨礙大學生正常人際關係的形成。

定勢效應

定勢效應是指人們頭腦中存在的某種固定化的意識,影響人們對人和事物的認知和評價。當我們與他人接觸時,常常會不自覺地產生一種有準備的心理狀態,作一種固定了的觀念或傾向進行評判。

投射效應

人際關係中的投射效應,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指與人交往時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討人喜歡、不為人接受的觀念、性格、態度或慾望轉移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是如此,以掩蓋自己不受人歡迎的特徵。如自私的人總認為別人也很自私;而那些慷慨磊方的人認為別人對自己也應不小氣,由於投射作用的影響,人際交往中很容易產生誤解。

為什麼有的人不能從人際交往中得到快樂?人是社會的動物,人際交往是我們每個人的一種需要。在人際交往中,過分留心、處處算計、總怕吃虧上當,這當然得不到快樂。可以説,這樣的人還沒有領悟人際交往的真正內涵,因此他無法體驗到交往中的快樂。倆人互相交換一個蘋果,還是一人一個蘋果,倆人互相交換一個主意,一人就有了兩個主意,這個例子是交往露內涵的一個體現。此外,交往的意義還在於增大個人的心理空間,減少彼此的心理距離,建立“我們感”。這些都是人的一種心理需要、社會需求。

消極的情緒,如不快、痛苦、憤怒、失望等,會影響人際交往的正常進行,這點不言而喻。這些消極情緒的產生,可能來自某種壓力、或者受挫、或是某種喪失。每個人都要學會在生活中對付這些不良情緒,這也是個人成長的一種重要表現。現代社會主張個性獨立,人際交往也日益複雜,如果説在一些場合,或和某些人的臨時性的交往需要一些表面的客套、應酬,那麼,建立和發展深入持久的人際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誠相見、表達真實的自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人們並不喜歡那些假扮的聖人。當然,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着明顯的缺點,理應努力克服和改正。人們在人際交往中不斷審視、認識自己和他人,不斷領悟人生,這是人際交往的內涵之所在。

2、建立健康的人際交往模式

適度的自我價值感是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基礎。自我價值感來源於對自己作為一個獨特的個體而存在有的固有價值的認識。任何一個個體都是無法完全被取代的,都有其獨特性,有其獨特的創造性潛能。伴隨這種價值感而來的是對他人的獨特性價值的理解以及對他人的尊重。是否具有這種適度的自我價值感直接影響到人際交往的模式。

3、塑造良好的個人形象,增進個人魅力

社會交往中,個體的知識水平與涵養直接影響着交往的效果,良好的個人形象應從點滴開始,從善如流,“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優化個人的社交形象。

提高心理素質。人與人的交往,是思想、能力與知識及心理的整體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會影響人際關係的質量。有的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社交恐懼、膽怯、羞怯、自卑、冷漠、孤獨、封閉、猜疑、自傲、嫉妒等不良心理,都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加強自我訓練,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以積極的態度進行交往。

提高自身的人際魅力。每個個體都有其內在的人際魅力,他是一個人綜合素質在社交生活中的體現。這就要求在校的大學生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從儀表到談吐,從形象到學識,多方位提高自己。心理學研究表明,初次交往中,良好的社交形象會給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隨着交往的深入,學識更占主導地位。特別是大學生的個性培養,拓展自己的內涵。

4、培養主動真誠交往的態度

大學生對外在世界的觀察和思考已接近成熟,但對內在自我的反省能力卻有待發展。在人際交往中,他們往往覺得別人不關心自己,或不尊重自己,卻很少反省自身,問問自己對別人怎樣。這種單向性思維容易導致交往中一廂情願的傾向,並容易對挫折做出錯誤的歸因。

人際交往本質上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但許多時候互動鏈的運行需要有人激發。事實上,許多交際成功的人往往會主動激發,開啟人際互動鏈。即他們往往首先向別人發出友好的信號,主動關心別人,主動幫助別人,主動與人打招呼……正像我們前面提到的那樣,“我敬人,人自會敬我”,他們以此打開了人際交往的局面。

大學生們容易忽略或很少加以反省的另一個問題是:我怎麼對待我自己?

是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還是擔心自己會失敗?是認為自己比別人強,和別人一樣,還是比別人差?一個人對待自己的態度也大大影響着其人際關係的成功與失敗。

許多時候,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以及如何對待別人,別人也會以相應的態度和方式對待自己。所以改善人際關係首先是改變自己,通過改變自己來改變別人。對大學生而言,思維已近成熟,所以從反省自我開端,從具體行動起步,乃不失為上策。有人説: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

對一個風華正茂的大學生來説,都需要有豐富的人際關係,並在這個世界上幫助與被幫助、同情與被同情、愛與被愛、共享歡樂與承受痛苦。在社會交往中,那些主動去接納別人的人,在人際關係上較為自信。主動交往的稀少源於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自信,擔心遭到拒絕,擔心別人不會象自己期望的那樣理解、應答,從而使自己處於窘迫的局面,傷害了自己的自尊。事實上,問題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嚴重,因為人際關係中,雙方都需要適應,需要人際關係支持陌生情境。二是人們在人際關係方面有許多誤解,如先同別人打招呼,在別人看來低人一等,“那些善於交往的人左右逢源,都有些世故,有些圓滑”,“我如此麻煩別人,別人會認為我無能,會討厭我”等等。

主動交往特別是當面臨人際危機時,主動解釋,消除誤解,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非常重要。大學生人際和諧的表現之一是樂於與人交往,然而有的大學生由於種種原因則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閉心理,阻礙其正常人際關係的形成。有的是因為性格內向,被人誤認為封閉;有的是整天忙忙碌碌,因為緊張的學習,始終處於疲倦狀態,自然也就很少有高漲的熱情,只要緊張氣氛鬆弛了,他們的熱情一般能很快調動起來;有的則是因為心靈上的創傷所致。如過去曾赤誠待人,結果卻遭致欺騙、暗算,因此對人漸存戒心,不輕易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學業、情感屢屢受挫,世界在其眼中被蒙上了一層灰暗的色彩,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對生活的追求。

主動而熱情地待人 心理學家發現,熱情是最能打動人、對人最具吸引力的特質之一。一個充滿熱情的人很容易把自己的良性情緒傳染給別人。一個面帶微笑的人很容易被他人接納。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許多煩惱的事,但我們不應被它們所奴役,而應像魯迅先生所説的那樣: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學會愉快地面對生活可以從行動入手,讓自己高興地去做事,以微笑去待人

要熱情待人還須從心裏對他感興趣,真心喜歡他人。“對別人不感興趣的人,他的一生中困難最多,對別人的傷害也最大。所有人類的失敗都出自於這種人。”

“只要你對別人真心感興趣,在兩個月之內,你所得到的朋友,就會比一個要別人對他(她)感興趣的人,在兩年內所交的朋友還要多。”

運用積極暗示能夠減少或消除不良的自我意象。比如經常在心裏默默對自己説:“我是受歡迎的人!”每天早晨醒來,都要充滿信心地默誦這句話。除言語暗示外,還可運用形象暗示。在頭腦中把自己想象成一個良好的交際者,直到這種形象在頭腦中能夠栩栩如生地浮現出來並根深蒂固。這就是西方心理學中有名的想象方法。

把每個人都看成重要人物 自尊得以維護,自我價值得到承認,這是許多人最強烈的心理欲求。我們只有在交往中注意到這一點,才能對應自如。的確,每個人都是重要的,當我們把自己看得非常重要時,也應將心比心把別人也看成重要的。據此,在交往中,我們應注意:(1)讓他人保住面子 如果一個人習慣於通過挑別人的毛病和漏洞來顯示自己的聰明,那將是最愚蠢的,必將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人人都有毛病和缺點,所以找起來並不難。但被人暴露自己的“小”,這是許多人所反感的,因為這威脅到了他的自尊。(2)不要試圖通過爭論使人發生改變 同學之間常常爭論,若是為探討問題,這是有益的,但試圖以此改變對方,則往往會適得其反。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把某種觀點看成是自我的一部分。當你反駁他的觀點時,便或輕或重地對他的自尊造成了威脅。所以爭論雙方很難單純地就問題展開爭論,其間往往滲入了保衞尊嚴的情感。這種情感促使雙方把爭論的勝負而不是解決問題看成最重要的。所以贏的一方常常難以抑制自己的洋洋得意,他把這看成是自己尊嚴的勝利,自己有能力的明證。而輸的一方則會覺得自尊受到傷害,他對勝方很難不產生怨恨。從而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許多爭論到最後會演變成為人身攻擊,或變成了僅僅比嗓門高低的遊戲。所以爭論對人際交往常常是一種干擾因素。

主動發現和讚賞別人的優點。每個人都有其不足,每個人也都有其所長。人類天性中最深切的衝力是“做個重要人物的慾望”;

“人性中最深切的品質,是被人賞識的渴望。”心理學家認為,讚揚能釋放一個人身上的能量,調動人的積極性。“讚揚能使羸弱的身體變得強壯,能給恐怖的內心以平靜與依賴,能讓受傷的神經得到休息和力量,能給身處逆境的人以務求成功的決心”。真心真意,適時適度地表示你對別人的讚揚,讚揚要對人也對事,能夠增進彼此的吸引力。

最有效的讚賞是讚揚他人身上那些並不是顯而易見的長處和優點。如果你讚賞一個領導能力強,他也會高興,但若是讚賞他有風度或是很會教育子女,他一定會更高興。如果你讚賞一個容貌出眾的女孩子漂亮,可能不會引起太大的反響,因為她對這一點很自信;如果你説她性格很好或聰明,她可能會更為高興。

5、鍛鍊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技巧

加強和提高人際交往與溝通的技巧很多,概括地講有四種:

(1)、善於結交。

在人際交往中,結交的過程一般要精力彼此注意、初步解除和親密接觸三個階段。善於結交是指能夠巧妙地引起對方注意,並主動製造機會,自然地與對方進行初步接觸,進而保持進一步接觸的過程。

(2)、善於表達。

常言道: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談話是溝通信息,獲得間接經驗的好形勢,也是表達感情,增進友誼的重要手段,善於表達,要求表達的內容要清楚明確,表達的方式要恰當,幽默和風趣,是對方感到輕鬆愉快。自我表露 真正可以深入下去的交談必然是雙向的。因而自我表露是另一項應該掌握的技能,即自信地袒露關於自己的信息——怎樣想,有什麼感受,對他人的自發信息如何反應等。然而,許多人卻不能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從而給交往製造了障礙。自我表露需要把握好時機,否則就可能犯滔滔不絕、只顧自己之大忌。一般而言,談自己的合適時機之一是有人邀請你談談自己的時候。這時,如果你能適度地展開自己會引起大家的興趣和好感。另一種時機是當他人談的情況和感受與你自己比較一致時,即“我也……”的技巧。人們總是喜歡那些經歷和看法與自己一致的人,因為贊成自己的人實際上是在肯定我們的價值和自信。所以,“我也一樣”,“我也喜歡這個”,“我有過和你同樣的經歷”之類的表白往往能激發對方積極的反應,使談話氣氛熱乎起來。

(3)、善於傾聽。

傾聽的目的一方面是給對方創作表達的機會,另一方面是是自己能更好地瞭解對方,以便進一步與其交往和溝通。學會提高傾聽的藝術,首先要靜聽他人的談話,不要貿然打斷對方的話題,也不要時時插話,影響他人的談話思路,或弄不清談話的是指就斷然下結論。其次,要鼓勵對方講下去,可以用簡單的贊同、複述、評論接話等方法引導他人講下去。另外,不要做無關的動作,如心不在焉、東張西望、愛聽不停、不慎耐煩、不時看錶、目光遊離不定等動作。這些既影響對方講話的興趣,又是一種非常無禮的行為。記住,鼓勵他人談論他們自己、他們的感受、他們的成就,是贏得友誼的有力品質。

(4)、善於處理各類矛盾。

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難免會產生各式各樣的矛盾和摩擦,而善於出力問題,就是要求一個人在遇到麻煩的時候能夠打破僵局,或者能夠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創造深入交往的氛圍。從讚揚和誠心的感謝入手。在此之前,我們已深知讚揚和感謝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對方的自信和自尊,從而在感情上接納我們。在這種背景下,我們誠懇地提出批評,對方往往更容易接受。應該做到自尊但不能自傲,坦誠但不輕率,謙虛但不虛偽,謹慎但不拘禁,或波但不清服,老練但不圓滑,勇敢但不魯莽,隨和但不懦弱。

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努力朝這些方向前進,我們就會發現,一切正在悄然改變:朋友之間的不快蕩然無存,能夠暢所欲言的知音越來越多;親友間深摯互愛;你便會過得充實愉快,會覺得人際交往是一件自然與輕鬆的事,從而對學習生活持以樂觀的態度,對塑造一段完美的大學生活以及以後的人生充滿信心。

大學生處於一種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髮展時期,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大學生們心理正常發展、保持個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每個人生命的主宰其實就是自己,關鍵是你要有所改變,要有強烈成功的願望,針對自己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結合自己的個性特點,以積極的態度和行為對待人際交往,相信就一定會找到合適的方法培養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逐漸學會交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參考文獻:

【1】郭 麗 《大學生人際交往個案解析》 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林崇德 《發展心理學》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

【3】蘇厚重 《大學生人際關係原理江西》 江西人民出版社

【4】凡 禹 《人際交往的藝術》 北京 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20xx.

【5】蘇連升 《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心理分析》 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 20xx年3月

【6】汪漢榮 龍健飛 王緒朗 《淺談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影響因素及其消除對策》 經濟師 20xx年02期

【7】賈玉霞 《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對策》 咸陽師範學院學報 20xx年

關於人際關係心理學論文 篇10

摘 要:在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是最為複雜的。現代社會,人際關係的發展對於很多人來講都非常重視。在職場中,人際關係處理的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一個人將來在事業上的建樹,不管是對於剛步入職場的年輕人,還是身經百戰的職場工作者,正確掌握人際處理關係,對於你未來的事業和前程都有極其重大的影響。

關鍵詞:職場禮節、忠於職守、換位思考、善於欣賞、真誠待人、善於分享、樂於付出。

職場人際關係,就是在職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的各種關係。人際關係是一種資源,我們建立人脈、維護人脈,需要很大的氣力。擁有人脈,是我們成就自己事業的巨大保證。從某種程度上講,人脈就是我們的命脈。職場人際關係如何,在於個人的為人處事以及職場態度。如何才能處理好職場人際關係,具體如下:

一、 職場禮節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從博大中華文化誕生之時,中國人一直都非常注重禮節,禮節做得到位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更是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必備的修養。

對於已經步入職場的工作者來説,在工作中會遇到一些難解的問題,而禮節問題正是這些問題存在的根本原因之一。職場中,一個人應該注重自身的修養,能很好的把握禮節問題,看到領導能做到該有的禮貌,見到工作夥伴能禮貌待人。時刻能保持良好的禮節氣質,顯現出自身有修為的一面,不要居高自傲自以為是。

事實上,不管是跟上司還是和職工打交道,不能缺少的一樣最重要的東西就是禮節。禮節方面做的好,給領導的印象自然而然就好,而工作夥伴對你也有好的評價。

二、 忠於職守

在其位,謀其職。忠於自己的職業,堅守自己的職業崗位是一個在職者的應該例行的。選擇了這個職業,無論未來多麼艱辛,也應該始終要有份對自己職業的忠心。做到忠於職守,就會對以後的工作更加有追求,做很多事將會更加有激情。從另一方面來講,能專一自己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為提高自信心埋下了深厚的一筆。自信一提高,工作效率就跟着提高,個人成就也會比別人更多。因此這樣一來,不管是領導、同事、朋友還是合作伙伴都會對你刮目相看。

你渴望得到同事們的認同,必須比別人更優秀,更能吃苦耐勞、勤奮工作和忠於職守。一定程度上,有了工作上的成就,職場關係也就得到一定的昇華,即使以後競爭激烈,有了這份追求和精神,不管是對工作的認可度上還是人際關係上都會比別人更勝一籌。

三、換位思考

現代的社會,在利益下,不管是什麼都可能變得變質,有的人為了利益可以不惜一切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特別是在職場中,競爭壓力大,每個人都努力的達到自己的利益目的,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些元素。

在很多方面,人們觀察問題時都只是習慣性的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只顧及自己的利益、願望和心情,處理事情想當然的考慮自己,而沒能和別人做到及時溝通。因此這樣,常常很難了解別人的想法。當與人發生衝突時,很多時候雙方都只是各講各的,各忙各的,在這種情況下。很少有人能做到換位思考,為別人考慮。大到公司與公司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都是如此。事實上,只要站在客觀的角度就會發現,衝突雙方几乎是完全不能理解對方,完全是互不體諒。

想處理好自己和他人的人際關係,最重要的就是改變從自我出發的單向思維,而應該結合對方的角度進行觀察,替對方着想,別人也同樣如此。雙方都做到換位思考,這樣處理人際關係,相信再怎樣複雜的矛盾也會變得明朗。

四、 善於欣賞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鼓勵和欣賞,得到鼓勵和欣賞能給人奮鬥的強大動力。一方面,欣賞可以學習別人的優點,補充自己的缺點,從而使自己更大程度上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欣賞他人也是欣賞自己,可以同別人做個對比,也許別人沒有的東西而你卻有,對於充分認識自己和他人都有幫助。

進入社會工作後,領導和同事的欣賞是一個人工作的最大動力之一,得到別人的欣賞後,對待工作的態度都會不一樣。而同樣,我們去學會欣賞別人,別人同樣也可以受到極大鼓舞,同時對你的態度和看法也會不同,對於人際關係的發展有着極大的幫助。如果沒有欣賞,即使是天才到最後也會變成庸才。

五、真誠待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行為和觀點。不強求別人這個原則是處理人際關係的一個重要環節。古往今來,人是生而平等的,每個人的尊嚴都應該收到尊重。在職場中,更應該做到如此,你真誠待人,別人就會真誠待你。無論的對待工作還是對待同事之間的感情,都應該用自己最真誠的一面去對待別人,這樣才能贏得大家的尊重。

六、善於分享

古人推崇與民同樂,把自己的快樂與別人分享將會變成更大的快樂。當你把自己的想法和點子與別人討論後,就會得到更多的思想火花。在一定情況,把自己的工作成果與別人分享,別人就會覺得你工作態度認真,會覺得你是個心胸寬廣的人,覺得你是個值得建交的好朋友。

你的分享成為別人的快樂,你的分享是對別人的信任。你給別人分享,別人也同樣會給你分享。對於自己渴望的事情,要想到他人也可能渴望得到。你渴望被理解與關心,就要知道如何能力所能及地給予他人理解和關愛。給予他人理解和關切,會在更高的水平上增進彼此的關係。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學會與人分享,學會共同分享。既促進與領導和同事之間的感情,又能講自己寬廣的一面展示出來。

七、 樂於付出

不勞無獲,誰都懂的道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付出才有回報,你的所得總是與你的付出成正比的。在工作中,對於自己的工作任務要在有效率的基礎上認真完成,別人在休息的時候,你懂得抓緊時間把別人不想做的事做到,而你就是獨放光彩的、最優秀的一個。

懂得付出,才能懂得對工作的珍惜,才會比別人獲得更多的快樂。如果心中常有不勞而獲的想法,常常令人萎縮、心靈低劣,長期這樣下去絕對不會獲得好的收穫。有的人整天嫉妒別人的成果,而忘了自己也需要付出,這樣的人也將被人看不起,他們的心裏總是擺不平,從而少了奮鬥之心,對待同事的態度可能也將會愈來愈來差。

處理人際關係,你懂得付出了,領導和同事也會把你的認真態度放在心裏,對你的態度自然好,而你和領導同事之間的各種關係也迎刃而解了。學會慷慨的對別人付出,在你困難的時候,你也會得到許多真切的幫助。

職場人際關係的處理不僅要講究原則,更要講究親身實踐,以實際行動來證實自己的能力。以一個好的心態勇敢的去面對職場中出現的複雜人際關係,處理好人際關係,你的前程將會是一片光芒。

關於人際關係心理學論文 篇11

【摘 要】個人的成長離不開集體,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的手段和展示自身才華的舞台。班集體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着巨大的推動作用,所以和諧的班集體人際關係是建設優秀班集體的重要內容。本文筆者從班集體人際關係的各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班集體 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是指人們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的一種關係。班集體人際關係是指班集體中師生、生生在學習與生活中建立起的關係。下面就這個問題談談班集體人際關係的教育功能及建立良好的班集體人際關係的障礙和調整措施。

一 班集體人際關係的教育功能

1.良好的人際關係是班集體的紐帶,沒有協調的人際關係就不可能有真正團結的班集體

班集體並不等於幾十位學生簡單相加的算術和,學生只有在共同活動中通過交往建立一定的人際關係後,才能形成羣體。如果班裏的幾十位學生只是坐在一起聽課,從不一起交流,一起活動,可想而知,那班級將是一片森林,而不是一個集體。

2.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學生個性形成和發展的影響源

對學生來説,一天之中,他們與同學的接觸最多,受其影響也最深。優秀的品格――正義、愛心、慷慨等從來不是某個孤立學生的品質,它們必然是在人際交流過程中受別人影響而形成,進而也對他人施以影響。協調的人際關係是孕育學生完美個性的肥沃土壤。

3.良好的人際關係是提高教育活動效果的重要手段

當學生在班集體內具有有利地位時,他在豐富的人際關係體系中也能表現其特長和施展才能,當他的這種能力被班級其他成員所珍視時,他就會在相應的教育活動中表現出高漲的積極性,並努力與其他同學協作,創造性地完成任務。良好的人際關係所創設的條件,能顯示出強大的教育和管理功能。

二 建立良好的班集體人際關係的障礙

綜上所述,良好的班集體人際關係對於班集體建設的教育功能是相當大的,然而由於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有着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我們在建立良好的班集體人際關係的過程中定會遇到許多障礙。如班內學生有關是非、善惡、美醜的一般觀念,在對人的品格和事物性質的基本評價及態度方面,通常有較大的認知距離,從而在交往過程中會出現種種矛盾。但最主要的障礙是學生對於自己在班集體中的定位,也就是學生在班集體的人際關係體系中確定或取得自己的位置,尤其是有利的地位通常會很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班幹部的定位

有些學生在沒有當班幹部時與同學相處和諧,深得人心。但當了班幹部以後,在班級中居於有利地位,以前很親密的朋友反而疏遠了,由於沒有情誼性關係作調節,有時很難開展工作,以致威信下跌,使班集體建設難以順利展開。

2.“頭領”的定位

有的學生有很多朋友,也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但由於其他方面能力的缺憾,集體並不委任他辦理重大事情,由於他在公共關係中找不到自己合適的位置,就常常會由集體的積極分子變成消極的成員。於是,他千方百計地在小羣體中爭取有利地位,甚至使小羣體偏離集體,或不惜以任何代價達到引起同學們注意的目的,這種代價會導致各種惡作劇和偶發事件的產生,因而阻礙班集體的良好建設。

3.“沉默者”的定位

平時常聽同事談到某同學時説“這個同學有他沒他一個樣”之類的話。確實在每個班級裏,都可能有幾個默默無聞的學生,他們不引人注目,似乎在班級裏不起任何作用。他們大多在班內受到排斥、歧視,甚至成為“不受歡迎的人”或“替罪羊”。這種現象很不正常,容忍它,就會使其他成員變得麻木不仁,對班集體的人際關係產生銷蝕作用,有礙班集體的建設。

可見,建立良好的班集體人際關係面臨着較大的障礙,那麼,作為班主任和任課老師應如何去排除這些障礙,調整班集體的人際關係呢?

三 調整人際關係的措施

1.優化集體背景,豐富人際關係

第一,運用組織手段,建構關係網絡。教師可運用組織手段,為學生提供日益擴展的交往範圍,建立豐富多彩的生活聯繫,從而使每個同學自覺不自覺地參與到集體建設中去,使他們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加充實。如變單人活動為多人合作活動,進行小隊與小隊之間的各種競賽,讓每個學生都能與其他同學和諧交往,增進彼此的瞭解,感受到同學之間的情誼,這樣一來,每個學生都會覺得自己是集體的一分子,享受到集體的温暖,也同時把温暖送給班裏的每一位學生,從而使集體變得生機勃勃,健康成長。

第二,採取接納態度,引導非正式羣體。所謂非正式羣體,就是沒有正式規定的自發形成的羣體,如班級中的夥伴羣體,其成員之間的相互關係帶有明顯的情感色彩,以個人之間的好感、喜愛為基礎。這種非正式羣體的共同活動比較協調,結構也比較穩定,有較高的凝聚力、功效性,所以對於學生的非正式羣體,既要承認他們的存在,又要積極引導。而對於那種反集體的非正式羣體,可採取情感疏通,積極引導的方法,逐步使它們與班集體的關係趨於正常化。

2.創設教育情境,克服定位困難

為了使學生在班集體中克服由於定位困難而帶來的情緒波動,班主任應有意識地創設各種教育情境,併發揮其教育功能,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減少消極的人際影響。如班主任可利用班會這一陣地,通過演小品、啞劇、小辯論等手段有目的、有計劃地創設一些具體的情境,如信賴情境、成功情境、挫折情境、道德選擇情境等,使學生在與同學的合作中受到教育,從而使班集體的生活具有強大的情緒吸引力。班主任應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克服自私、冷漠的情感,從而逐步養成尊重他人、關心他人的良好習慣。

3.改變控制方式,優化師生關係

為了成功地調整班集體的人際關係,班主任首先要對自身的言行進行調整,調整自身的思想和行為,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創設前提條件。師生關係對班集體人際關係的結構有着一種舉足輕重的影響。班主任必須把每個學生放在心上,並使他們居於有利地位,這一點很重要。我們在實踐中會發現,如果某位學生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冷落,那其他同學也會避開、冷落甚至鄙視他。可見班主任應認真、慎重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我們班主任必須提高自身的教育素養,在師生交往中把自己擺在恰當的位置,實行符合教育要求的適度控制,真正起到榜樣示範的作用。

所以,班主任和全體教師應把良好的人際關係看做教育的真正對象,並積極開展工作,使班集體建設能較好地發展,學生也能在良好的人際關係的條件下正常交往,共同愉快地完成學習和其他任務,並形成各種積極而高尚的品質,從而大大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

參考文獻

[1]章志光.學生品德形成新探[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2]曾仕強、劉君政.人際關係與溝通[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xx

[3]黃正平.班集體問題診斷與建設方略[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xx

關於人際關係心理學論文 篇12

【摘要】 目的 探討人際關係敏感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為高校進行新生教 育及心理諮詢機構開展有針對性的工作提供依據。方法 抽取某大學20 04~20xx級新生中人際關係因子超3的新生339人,對其SCL90的調查結果進行分析。 結果 ①人際關係敏感新生的各因子分顯著高於新生總體和全國常模,且顯著性達 到0.001水平;②人際關係敏感因子與其他因子間存在顯著相關,顯著性達到0.01水平。結論 人際關係敏感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忽視,學校可以通過開設選修課 、專題講座 或團體訓練等方式對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 心理健康;大學新生;人際關係

A Study on the State of Mental Health of Freshen with Interpersonal-relationsh ip g Ning, Guo Xiaolia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Weihai 264209, 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be the mental health offreshmen with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ensitivity, and to supply a science ba sis for mental-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s. MethodsChose 339freshmen with sco r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ensitivity no less than 3 from all freshmen in20xx~20xx. Results①The factor scores of freshmen with inter personal relation ship sensitivity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scores of all freshmen and nation al model at 0.001 level. ②Other factors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factor of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ensitivity at 0.01 level. ConclusionIt is importantto pay attention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freshmen with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 ip sensitivity. Colleges should improve their mental health level by supposing e lective course, lecture, group training etc.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Freshmen; 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

人際關係敏感主要指個體的不自在與自卑感,特別是與其他人相比較時更加突出。在人際 交往中的自卑感,心

神不安,明顯不自在,以及人際交流中的自我意識,消極的期待亦是這 方面症狀的典型表現。大量調查研究表明,人際關係敏感因子在大學新生的心理問題檢出率 中排第二位[1-4]。

大學新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羣體,他們正處於從青少年向成年的轉變期,也處於從中學生向 大學生的角色轉變期,他們的心理狀態既不同於中學生,又與高年級的大學生有所區別,他 們既有擺脱緊張的高中生活之後的輕鬆與愉快,又有面臨大學生活的困惑與不知所措。他們 能否順利度過大學的適應期,對於他們以後的學習、生活、以及未來發展都有很大影響 。在他們適應大學生活的過程中,適應新的人際交往模式,調整人際交往策略,對他們而言 ,是一項比較艱鉅的任務。研究人際關係敏感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以期對高校進行新 生入學教育以及學校心理諮詢機構開展有針對性的活動提供科學的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調取某大學20xx級到20xx級的新生有效心理檔案共9432個,從中選取人際敏感 因子大於等於3分的新生339人,其中男生246人,女生93人,平均年齡19歲。

1.2 工具 症狀自評量表(SCL-90)[5] 該量表由Derogatis(1975)編制,具 有較高的信、效度,在國內外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包含90個項目,內容涉及比較廣泛的精神 病症狀學內容,如思維、情感、意識、行為、人際關係、生活習慣、睡眠等,包括10個因子 。量表採用5級計分制,1-沒有,2-很輕,3-中度,4-偏重,5-嚴重。因子分達到3分以上, 超出正常平均分,一般認為該因子的嚴重程度已經達到或超過中度痛苦水平,表明可能有比 較明顯的心理問題。

1.3 數據處理 所得數據採用上海惠誠大學生心理測驗綜合系統掃描錄入,並使用SPSS 11.5統計軟件進 行統計分析,並進行t檢驗和相關分析。

2 結 果

2.1 人際關係敏感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問題的主要表現 對人際關係敏感因子的9 個條目進行統計分析,並對其進行排序,結果見表1。

2.2 人際敏感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將人際敏感新生的各因子得分與20xx到20xx新生總體 的得分以及全國常模進行t檢驗。結果發現,人際敏感新生的各因子分均顯 著高於新生總體和全國常模,且顯著性達到了0.001水平,結果見表2。

2.3 人際因子與其他因子的關係 通過相關分析發現,人際因子與其他因子都顯著相關 ,且顯著性達到了0.01水平,結果見表3。

3 討 論

大學新生剛剛經歷了緊張的大學聯考,滿懷對大學的期望和憧憬,但是,當他們踏入大學校園之 後,很多學生卻發現大學並非他們想象的那樣美好,而是充滿了困惑和迷茫。以前的學習生 活都是老師和家長安排好了,自己照着去做就可以了,現在一切都要自己去安排,但是自己 又缺乏這種能力;以前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就是考大學,現在考上了大學,卻沒有目標了; 以前同學都在一個固定的教室裏,每天都能見面,現在卻很少有這樣的機會,除了宿舍同學 ,與其他同學接觸的機會也很少;高中的老師天天督促着學習,大學的老師上完課就走人; 大學裏有那麼多社團,我應該加入哪一個,到底是學習重要,還是鍛鍊其它能力重要?等等 這一切突如其來的問題,讓這些新生有些不知所措。

在這些問題中,人際交往模式的改變,是影響大學新生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從筆者與 部分被邀請新生(SCL-90因子分有超3的學生)的談話中瞭解到,提到人際問題佔到30%以上 。他們的人際不適應主要有以下表現:①沒有知心朋友;②感覺大學的人際關係比較複雜; ③想念以前的同學、朋友;④人際交往圈子小;⑤不知道如何跟人交往;⑥周圍比自己強的 人太多,有些不甘心;⑦不知道如何跟異性交往;⑧想改變自己的交往現狀,不知道怎麼 去做;⑨宿舍同學生活習慣不一樣,容易產生摩擦,等等。

對其問題根源進行分析,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①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存在心理矛盾。很多學生一方面抱怨自己找不到知心朋友,另一方面, 又由於受到家長或同學的影響,在與人交往時,又不願意或者不敢與人交心,害怕自己在人 際交往中受到傷害;②缺乏交往技巧。很多學生在高中期間,一切以學習為重,不是很重視人際交往,到了大學 之後,意識到人際交往的重要意義,但是又不知道怎麼和同學“打成一片”,和同學在一起 ,找不到話題,因此非常苦惱;③性格原因。一部分同學由於性格比較內向,與人交往時比較被動,因此到了大學,交往的 對象僅限於宿舍同學或班級部分同學。自己認識到這樣不利於以後的發展,但是又不知道如 何改善;④生活習慣存在差異。大學生一般來自不同的地方,在生活習慣上存在差異,因此會產生摩 擦,這也是影響新生人際關係的一個重要原因;⑤過於留戀過去的同學關係。有的學生來到大學之後,反映以前跟同學關係挺好的,朋友也 很多,可是到了大學,人際關係卻不怎麼樣了。他們將重心放到想念以前的同學、朋友,忙 着跟以前的同學、朋友聯繫,卻忽略了身邊的新同學,這樣也容易被身邊的同學忽略;⑥過於在意別人的評價。本研究結果顯示,人際敏感因子中“當別人看着你或談論你時感到 不自在”條目得分最高。筆者在談話中也深有感觸,確實些同學由於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和評 價,太想在別人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印象,導致其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容易緊張、焦慮,掩飾 自己,甚至減少與人的交往。

從本研究的結果看,人際敏感確實對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重要的影響,這部分新生的 心理健康相比其他新生,更應該引起學校的重視。學校心理諮詢機構也可以通過個別邀談、 開設選修課、專題講座、進行團體訓練[6,7]等形式,促進這部分學生的人際交往 ,提高他們心理健康水平,建設和諧校園。

4 參考文獻

[1]何心展,張林,尤海燕,等.7763名大學新生心理症狀調查研究.中國康復理論與 實踐,20xx,12(1):81-83

[2]彭香萍.當今高校新生的主要心理問題及輔導策略.心理科學,20xx,29(1):211 -213

[3]朱愛榮.大學新生心理狀況分析.高教研究,20xx,(2):75-78

[4]劉忠秀,尹星星,尤海燕,等.8402名20xx級大學新生症狀自評量表調查分析.中 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xx,13(2):188-190

[5]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衞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衞生雜 志社,1999:31-35

[6]尚雲,李輝,高俊.人際交往團體輔導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中國健康 心理學雜誌,20xx,13(5):369-371

[7]江琴.團體心理諮詢促進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實證研究.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20xx,7(1):30-33

關於人際關係心理學論文 篇13

[論文關健詞]大學生 交往障礙 人際關係

[論文摘要]大學生踏入大學校園後面臨着新的環境,同時也面臨着新的挑戰。遠離父母,在學校裏學習生活,在這種環境下,良好的人際關係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是大學生正常學習、生活的保障,更是大學生自我發展的深層需要。

處於青年期的當代大學生,其特點是:思想活躍,精力充沛,興趣廣泛,人際交往的需要極為強烈。他們力圖通過人際交往去認識世界,獲得友誼,以滿足自己物質和精神上的各種需要。但在交往過程中就會出現兩種情況:交往順利或不順利,如果交往順利,會心情舒暢、身心健康;如果交往受挫,便會使得心情鬱悶,身心受損,導致各種不良後果,這些在大學生的生活中是極為常見的。大學生在各種心理障礙中,人際交往障礙表現最為常見,直接影響他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1 大學生交往障礙的特點

1.1認知障礙認知障礙在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隨着大學生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開始了主動交往,但由於社會閲歷有限、客觀環境的限制等原因使其不能夠全面接觸社會,同時心理上也不成熟,在人際交往中往往帶有理想化的模型,然後據此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知己,一旦理想與現實不符,則產生交往障礙,心理出現創傷。另一個是以自我為中心,人際交往的目的在於滿足交往雙方的需要,是在互相尊重、互諒互讓,以誠相見的基礎上得以實現的,而有的大學生卻常常忽視平等、互助這樣的基本交往原則,自我為中心,從不考慮對方的需要,這樣的交往必定以失敗而告終。

1.2情感障礙 情感成分是人際交往中最為重要特徵。情感的好壞決定着交往者今後彼此間的行為,交往中感情色彩濃重是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一大特點。情感障礙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2.1嫉妒與自卑嫉妒是一種消極的心理品質,表現為對他人的長處、成績心懷不滿,報以嫉恨,乃至行為上冷嘲熱諷,甚至採取不道德行為。嫉妒容易使人產生痛苦、憂傷、攻擊性言論和行為,導致人際衝突和交往障礙。自卑是則一種過低的自我評價,自卑的淺層感受是別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層的體驗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對一個人性格的培養極具腐蝕作用,會打擊他的自信心,扼殺他的獨立精神,使其找不到生活的精神支柱。有自卑心理的大學生在交往中常常表現出缺乏自信,畏首畏尾,遇到一點挫折,便怨天尤^。實際上,自卑並不一定是能力低下,主要是不瞭解自己,沒有發現自己的閃光點或者總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相比,而導致自卑;有時是凡事期望值過高,不切實際,在交往中總想把自己的形象理想化。懼怕丟醜、受挫或遭到他人的拒絕與恥笑。因此這種心境使自卑者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因而常將社交圈子限制在狹小的範圍內,導致人際交往障礙。

1.2.2自負、害羞自負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傲氣輕狂、居高臨下、自誇自大,過於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只關心個人的需要,強調自己的感受而忽視他人。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獨生子女比較多,父母對其嬌生慣養,養成任性和自我為中心的特點。與同學相處,高興時海闊天空、眉飛色舞;不高興時就大發脾氣、不顧他人的感受,最終導致人際交往障礙。無論是自卑還是自負,都是導致交往障礙的兩個極端。害羞在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常常表現出靦腆,動作忸怩、不自然、臉色緋紅等,説話音量低而小,嚴重者怯於交往。對交往採取迴避的態度,導致過多約束自己的言行,無法充分表達自己的願望和情感,也無法與他人產生良好的溝通,造成交往雙方的誤解,妨礙了良好人際關係的形成。

1.2.3人格障礙人格障礙是另一種常見的人際交往障礙。所謂人格,是指一個人的思想意識和個性特徵、心胸情懷和道德操守。是個體在成人化和社會化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心理和行為範式。人格的差異會帶來交往中的誤解、矛盾與衝突,人格不健全可直接造成人際衝突。

2 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原則

大學生在交往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改善人際關係,加強人際交往,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義。邁進大學校園,因剛從緊張、繁重的高中學習生活中走出來,沒有時間和機會深入社會,對於人際關係,大腦中幾乎是一片空白。而大學生活,又恰恰需要交往,需要溝通。那麼如何打開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局面?使其在人際交往中不四處碰壁,應該掌握以下原則:

2.1平等交往平等主要指交往雙方態度上的平等,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做人的尊嚴和法律上的權利與義務,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關係。在交往過程中,如果一方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發號施令、頤指氣使,那麼他很快便會遭到孤立。大學生往往個性很強,互不服輸,這種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絕不能高人一頭,更不能因同學的出身、家庭、經歷、長相等方面的客觀差異而對人“另眼相看。”

堅持平等的交往原則,就要正確估價自己,不要光看自己的優點而盛氣凌人,也不要只見自身弱點而盲目自卑,要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和感情,這是人際交往的基礎。

2.2尊重他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嚴。並期望在各種場合中得到尊重。尊重能夠引發人的信任、坦誠等情感,縮短交往的心理距離。一般來説,大學生的自尊心都較強,因此,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尤其要注意尊重的原則,不要損傷他人的名譽和人格,承認或肯定他人的能力與成績。否則,容易導致人際關係的緊張和衝突。

堅持尊重的原則,必須注意在態度上和人格上尊重同學。平等待人,講究語言文明、禮貌待人,不開惡作劇式的玩笑,不亂給同學取綽號,尊重同學的生活習慣。

2.3真誠待人真誠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只有以誠相待,才能使交往雙方建立信任感,並結成深厚的友誼。誠實又是成功交往的基礎,知心朋友和牢固的友誼是通過真誠相處才獲得的。那麼。怎樣做到誠實呢?簡單的説就是一要正直無私;二要説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三要表裏如一。言行一致。

堅持真誠的原則,必須做到熱情關心、真心幫助他人而不求回報,對朋友的不足和缺陷能誠懇批評。對人、對事實事求是,對不同的觀點能直陳己見而不是口是心非,既不當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後誹謗人,做到肝膽相照、赤誠待人、胸懷坦白。

2.4互助互利人際關係以能否滿足交往雙方的需要為基礎。如果交往雙方的心理需要都能獲得滿足,其關係才會繼續發展。因此,交往雙方要本着互助互利原則。互助,就是當一方需要幫助時,另一方要力所能及地給對方提供幫助。這種幫助可以是物質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可以是腦力的。也可以是體力的。一個人如果只想得到別人幫助,而不去幫助別人,關心別人,是處理不好人際關係的。

堅持互助互利原則。就要破除極端個人主義,與人為善,樂於幫助別人。同時,又要善於求助別人。別人幫助休克服了困難,他也會感到愉快,這也可以進一步溝通雙方的情感交流。

2.5講究信用 誠信是一個人內在氣質的反映,是衡量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指標,是成功的夥伴,是無形的資本,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信用原則要求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要説真話,言必行,行必果。答應做到的事情不管有多難,也要千方百計、不遺餘力地辦到。如果經再三努力而沒有實現。則應誠懇説明原因,不能有“湊合”、“對付”的思想。_守信用者能交真朋友、好朋友:不守信用者只能交一時的朋友或終將被拋棄。

堅持信用原則,要做到有約按時到,借物按時還,不亂猜疑,不輕易許諾、信口開河,讓人家空歡喜。

2.6寬容大度 人際交往中產生誤解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大學生個性較強,接觸密切。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矛盾。這就要求大學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計較,而要謙讓大度、剋制忍讓,不計較對方的態度,不計較對方的言辭。並勇於承擔自己的行為責任,做到“宰相肚裏能撐船”。寬容克制並不是軟弱、怯懦,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現,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潤滑劑,能“化干戈為玉帛”,贏得更多的朋友。在寬容別人身上的缺點時,應該看到別人身上的優點,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和信任,同時,也要清楚的認識到自己身上的缺點和不足。古人説得好,水至請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明白了這些道理,就會多一些寬容,多一些真誠。從而獲得多一些友誼。

2.7保持距離 保持距離感決不是設置心靈上的屏障或戒備防線,它因人、因場合而異,人與人之間親密程度的不同所保持的距離是不相同的。同學之間要處理好人際關係,保持牢固的友誼,就必須象刺蝟彼此相抱着取暖。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這樣既能感受到對方的温暖又免於相互之間的傷害。懂得了這一道理,我們就學會了尊重和被尊重,就能更好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總之,對於在校大學生,要從各方面鍛鍊自己,克服各方面的心理問題,改善人際關係,使自己能夠適應大學生活。大學時期是大學生心理趨於成熟的時期,特別需要別人的理解,願意向別人傾訴自己的思想,以便通過別人的理解與安慰而對壓抑的情緒進行調節,使心理壓力緩解。另外,重視人際交往,掌握交往技巧,積累交往經驗,不僅是大學生現實生活的需要,也是大學生成功走向社會的需要。

關於人際關係心理學論文 篇14

【摘 要】大學生作為新世紀文化新生代,這個社會亞羣體具有獨特的交往心態。探索與研究大學生交往心理,把握與遵循大學生交往心理,因勢利導,循循善誘,使之提高交往素質,增強交往藝術,是培養新世紀有用人才的重要環節,使新世紀大學生的交往心理在探索中推進,在互動中整合,在交往中和諧,在運作中成熟。

【關鍵詞】大學生;人際交往;交往困境;交往原則

新世紀大學生要與人羣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首先需要對人際關係有一個比較健康的科學態度,自身也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交往科學素質。大學生應該充分認識到社會交往與人際交往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認識到它在自我內在人格力量發揮中的作用。每個人的人格品質和心理特徵的陶冶、文化藝術修養的形成和發展,必須藉助於社交來實現。所以,作為現代人,不僅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還要“交友八方”。

一、人際關係的含義

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之間一切直接或間接的作用,是人與人之間通過動態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聯繫,是通過交往形成的心裏關係。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1]。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大學生以後踏入社會參加工作的成敗。大學生是社會的重要構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未來社會的發展狀況以及前進方向,是國家和社會的未來。但在現實中,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狀況不容樂觀,其中有很多的因素影響着這一問題的形成,而這些因素是怎樣形成的?我們又怎樣對待這樣的問題?

二、人際關係的現狀與特點和影響因素

大學生已進入青春發育的中後期,從其心裏發展水平來説他們是正在走向成熟又未真正成熟的“邊緣人”。這個階段是他們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對其未來的發展有着深遠影響。一方面,人際交往時他們認識自我、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展現自我、形成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徑;另一方面,交往能力本身就是生存的智慧。良好的人際交往能滿足大學生交往、友誼、安全等的需要,增強價值和力量感,有助於降低大學生的挫折感,緩解內心的衝突和苦悶,減少孤獨,對個人的心理健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然而,根據我國有關研究報告:由於交往能力較差,交往方法不當,交往技巧缺乏等原因,63%的同學們感到“交往困難”、“知心朋友難覓”,只有25%的同學感到“有知心朋友”。可見,大學生整體的人際交往能力較差。

國內心理學界在研究大學生人際交往時發現如下幾個特徵:交往的盲目性和被動性的整體性特徵;互動性與開放性的時代特徵;交往需求迫切,但主動性不夠,以同齡人交往為主,如其同室、同班、同鄉的交往;發展的不平衡性,這種發展的不平衡性,是由大學生自身素質的差異決定的。大學生人際交往大致分為三情況:其一,人緣型。這類學生與人交往積極主動,交際面較廣,大約佔20%。其二:孤僻型。這類學生平日沉默寡言,不善交往,在人際衝突中自我調節能力差,大約佔3%。其三:中間型。這類學生佔大多數,其特點是出於前兩者之間,一般表現不突出,人際交往範圍較窄,行為上隨大流,不愛顯露頭角[2]。

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因素具有多樣化的特點,但主要可以分為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其中客觀因素又分為學校、家庭、社會觀念以及信息網絡化等方面,而主觀方面也包括個體的認知、情緒、人格及個體能力等。首先,從我國目前的教育現狀看,仍處於應試教育階段,忽視了無法因分數衡量的內在素質的培養,這其中就包括了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這作為社會人必須具備的素質。其次,家庭因素對於年輕一代成長的影響是很大的,任何在家庭中生活的人,幾乎都無法擺脱家庭對他的薰陶。理論上説,家庭的優點會成為促進子女成才的積極因素;其缺點,則會成為子女成長的障礙。第三,依據調查發現,43.6%的大學生人際衝突的原因在於經濟,習慣等問題。激烈的社會競爭蔓延到大學校園,引起大學生之間的利益之爭,更加導致了大學生人際溝通網絡的狹窄與人交往的缺乏。目前大學就業形勢越發嚴峻,是否是學生幹部,優秀團員,黨員,是否獲得過各類獎學金是大學生參與就業競爭和繼續學習深造的重要資本,為此,很多大學生在暗地裏展開各種較量。最後,有專家認為由於當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側重於學業成績,學生的學業負擔和心理壓力比較重,網絡極易成為許多人躲避負擔和壓力的“防空洞”,並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上網成癮不僅響學習,還會讓人缺少交往,忽略現實的人際關係[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確地認識和了解他人,同樣關係到人際關係能否順利進行。要走出對他人認知的心理誤區,需注意克服以下幾方面:暈輪效應,首應效應,近因效應以及社會刻板效應等,另外,我們要全面審視自己,存在的不足,理應努力克服和改正。

三、如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在現代社會,要建立一種和諧的於己於人均有良好效果的健康的人際關係,其關鍵要素是需要運用並發展人的交際魅力和人際生命力。每一個人都是通過自我和周圍世界的關係而生活的,不管大學生所尋求的是哪種需要,自我的意義都存在於人們與外圍世界的相互關係中。

我們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需要遵守以下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

(一)真誠原則。馬克思把人們之間真誠的友誼讚譽為“人生的無價之寶”。古語説“心誠則靈,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些説法都是對真誠及其作用的高度評價。美國心理學家安德森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列出550個描寫人的形容詞,讓大學生指出他們所喜歡的品質。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們評價最高的性格是“真誠”,在八個評價最高的形容詞中,竟有六個與真誠有關。真誠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

(二)信任原則。管理學家戈登・希爾曾説:“信任是無形資產中最重要的一種。它是沒有外形、沒有內質,但卻指揮者我們的行為。而且其存在與否將決定我們的行動,彷彿它是一種有形的力量”。在人際關係中交往雙方彼此都要講求信用。人與人之間要是缺乏信任,生活也會處於無序與恐懼之中。從某種意義上説,人與人之間建立信任關係式社會發展和社會秩序安定的重要保證。

(三)熱情原則。美國教育家卡耐基在《積極的人生》一書中説:“一個人成功的因素有很多,而居於這些因素之首的就是熱情。沒有它,不論你有什麼能力都發揮不出來。”我們當代大學生正處在追求與事業發展的關鍵時期,精力充沛、思維敏捷、情感豐富、興趣廣泛,是建立良好個性品質和交往心理的關鍵時期,學會以一種熱情直率的態度對待別人,也必然會獲得“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從而將愉快與友情長久地繫於身邊。

(四)理解原則。孟子説:“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這是至理名言。只有理解,才能消除人際關係發展中的某些隱蔽因素,如猜疑、嫉妒等,使人際關係不至於朝着惡化的方向發展,從而收穫真心。

(五)尊重原則。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把“尊重”放在人們的高級需要中。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對所有人,都應該給予應有的尊重,尊重他人的人格、個性、習慣和隱私。只有做到相互尊重,才能建立起平等友好的人際關係,才能滿足我們的需要。

(六)交換原則。美國社會學家霍曼斯的社會交換理論指出:社會是一種商品交換,不只是物質商品的交換,而是諸如讚許、榮譽、聲望之類的非物質交換。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基本上是一種交換過程。交往的雙方在滿足對方需要的同時,又得到對方的回報,這樣雙方的關係才能繼續發展,在交換中互利性越高,雙方關係越穩定、越密切。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關鍵時期,如何正確地處理人際關係,是每一位大學生必學的人生課程。作為一個具有卓越才能的新世紀優秀大學生,不僅要德才兼備、身心素質良好,而且必須具有一定的與人交往、待人處事的能力,這不僅是工作的需要,也是未來生活所必不可少的生存技巧與藝術。

【參考文獻】

[1]存根.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xx.

[2]聶振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程[M].西安: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xx.

[3]張生.大學生心理健康[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xx.

關於人際關係心理學論文 篇15

【摘 要】在中職階段中,寢室是學生生活的主要場合。寢室關係的和諧程度直接影響着學生的學習狀態和身心健康。本文主要從班主任工作的角度,通過剖析中職寢室人際關係不和諧的主要表現和產生原因,探索如何構建良好和諧的寢室關係。

【關鍵詞】中職生 寢室生活 人際關係

中職學生基本過着教室—食堂—寢室三點一線的生活,寢室成為最主要的生活單位。寢室生活中近距離的人際接觸產生複雜的寢室內部人際關係,影響着學生寢室生活的質量,學生中的矛盾和事端也往往發生在這裏。寢室人際關係處理得和諧,同學間會培養出比親兄弟姐妹更親的感情,留下一生中最美好的回憶。同樣,若寢室人際關係出現不和諧,可能表現出針尖對麥芒,甚至“同室操戈”以致釀成悲劇,20xx年令人痛心疾首的“復旦大學生投毒故意殺害室友案”便是很有力的證明。如何處理好寢室人際關係越來越成為中職生生活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因此,淺析中職生寢室人際關係處理,對創建和諧校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 寢室人際關係不和諧的表現

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關係,以感情為主要特徵,反映雙方需要滿足的程度,它體現的是心理上的差距。

寢室人際關係不和諧主要表現為:(1)缺少溝通。比如有學生感冒不舒服,而室友仍然將電扇開到最大等。(2)寢室內小團體現象。例如某兩位或三位同學形成小團體,有意無意排斥其他寢室成員,一旦寢室內部發生問題,學生會產生被遺棄的感覺。(3)自私自卑。例如寢室內有同學參加了學生會或者表現出色,內心產生自卑嫉妒情緒,出現故意針對、諷刺挖苦等現象。

二 寢室人際關係不和諧的原因

1.生活習慣差異

我校是一所面向全省招生的綜合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來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使得寢室內同學在思想觀念、價值標準、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一些學生在生活習慣上比較差,例如在寢室裏有隨便翻動別人東西、吃別人的東西的習慣,從而引起同學反感。還有一些學生不講衞生、不愛勞動。若寢室內有學生常常不搞衞生,或者做的衞生工作太粗糙導致其他成員返工,會令其他同學產生不滿情緒,進而產生矛盾。

我們的學生都是“90後”,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的溺愛使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很多都是第一次離開父母。以自我為中心使學生很難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例如有的學生尤其是熱戀中的學生喜歡在宿舍裏旁若無人的打電話,有時一打就是幾個小時,不管宿舍其他學生在做什麼,影響了室友的休息。

3.缺乏人際溝通的技巧

做不到有話好好説,有事好好商量,同學間缺少溝通,導致衝突。同一個寢室不同的學生看待問題時,難免會出現不同的觀點與看法,也就避免不了相互間不能接受對方的做法的情況。出現衝突時,有的學生採取“鴕鳥”政策,消極躲避和忍耐,矛盾會惡化;有的學生則講話口無遮攔,專揭別人的傷疤。

三 處理寢室人際關係的方法和幾點建議

融洽和諧的寢室人際關係可以幫助中職生在學校中找到歸屬感,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所以營造一個積極向上,互幫互助的“室風”是中職生努力的目標,也是中職學校構建和諧校園的需要。

1.學校對形成和諧寢室人際關係的重視

學校應該大力宣傳和諧寢室,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端正學生的態度,重視寢室人際關係。

第一,舉辦新生入學寢室人際關係專題講座。通過一些典型的案例,引起新生對宿舍人際關係和人際衝突的重視,提前做好心理準備,讓新生學會與室友和諧共處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儘快融入宿舍集體生活。

第二,做好家校聯繫。瞭解學生的家庭情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並與家長統一戰線,囑咐家長多與孩子聯繫。當出現寢室問題時給予正確的指導和幫助,開解學生的心情。

第三,開設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來全面提高中職生的心理素質,培養他們尊重、理解、寬容、信任等優良的個性心理品質。

第四,設立心理健康諮詢中心。請有經驗的心理老師為學生排憂解難。它主要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宣泄的平台,當學生想不通或者不知該如何處理寢室人際關係時給予指點和幫助。及時針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諮詢和治療,從根本上化解學生的寢室人際衝突。

2.班主任對寢室人際關係的關注和引導

在學校生活中,班主任擔任着大家長的角色。中職生多處於叛逆期,與家長交流越來越少。班主任除了關心寢室學生遵紀守規和衞生達標情況外,還應關注平靜湖面下的波瀾起伏。

第一,走近寢室內部。針對寢室人際關係,經常性地找同學聊天,瞭解寢室內部動態。知道寢室內誰與誰走得近,誰與誰之際有摩擦,誰近期心理狀態不太好等,及早發現問題。定期地下寢室,傾聽學生的心聲,觀察學生寢室內部的生活情況。

第二,制訂寢室內部的規章制度。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制定相關規章制度讓學生明白寢室內哪些可做,哪些不可做。避免不公平,將寢室問題向自治方向努力。

第三,多開展以宿舍為單位的文娛活動。為營造積極向上的宿舍文化,可以多開展班級活動。比如開展以寢室為單位的宿舍包餛飩活動、各類文娛體育比賽等,這既讓學生感到生活充實,同時也增強了宿舍內成員的內聚力,相互幫助、相互體貼,發現室友身上的閃光點。

第四,發揮班級學生幹部,尤其是宿舍長的作用。在寢室生活中,寢室長擔任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分配任務時要公平,另一方面是做好寢室內部的協調工作,當出現寢室問題時,要及時制止和引導,努力將寢室矛盾問題解決於萌芽階段。因此,班主任應當定期對其進行應對人際關係危機的專業培訓。

3.學生處理問題能力的提高

寢室人際關係最終還是需要學生自己去處理,老師只能提供方法傳授技巧,實際操作還是學生。只有在真真切切的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學生才能明白怎麼處理問題,真誠待人,用心去經營,用愛去構建,才能創造出和諧的寢室人際關係。

第一,自身意識到處理好寢室人際關係的重要性。首先學生要從思想上意識到寢室人際關係對自身生活舉足輕重的影響。端正態度,相聚在這同一個房間,是多麼來之不易的緣分。主動地與室友友好相處,建立和諧融洽的關係。

第二,學會尊重、包容和坦誠互助。尊重自己和他人,是建立和諧寢室人際關係的基本保證。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都具有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允許差異,學會包容。若他人的生活習慣影響到你,可以委婉地提出意見,切不可採取過激的方式。在寢室生活,切忌戒備心太重,只有敞開心扉,真誠以待,投之以桃,別人才會對你報之以李。

第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寢室全體成員應具有一致的起居時間。倘若實在有事,早起或者晚睡也應儘量減少聲響和燈光對室友的影響。認真完成自己該做的寢室義務,既要做好個人衞生,也要將自己負責的衞生區域打掃乾淨。

第四,掌握一定的人際交往的技巧和原則。不壓抑宿舍內部的矛盾,努力提高解決宿舍問題的能力。發現矛盾及時解決,有話好好説,口氣友善。努力發現室友的優點及特長,學會欣賞與讚美別人,讚美時應注意真心真意,適時適度。

第五,換位思考,學會感恩。學會換位思考,當你站在另一個角度看待問題你會獲得不一樣的收穫。不論做什麼事,要將心比心,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室友之間相互理解,心靈才會靠近,減少矛盾。要學會感恩,對於別人的幫助要銘記於心。

三年的中職生涯中,每個學生都要經歷寢室人際關係的考驗。寢室人際關係的問題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千變萬化,因人而異,因時而異的。但請相信,只要學校、老師、學生齊心協力,加上真誠和愛的力量,寢室人際關係定當有所改善。

參考文獻

[1]薛東亮、陳樹旺.淺談中職生宿舍人際關係衝突的原因及改善措施[J].衞生職業教育,20xx(23):40~41

[2]陳筱宇.解開高校女生宿舍的“盤絲洞”——高校女生宿舍人際關係問題的思考(上旬刊)[J].科教文匯,20xx(9):186

關於人際關係心理學論文 篇16

【論文摘要】 良好的人際環境是激發社會成員創造活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礎。為了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羣眾的積極性,激發社會成員的創造活力,必須不斷改善人際環境,努力構建民主團結、平等友愛、政治和諧的良好人際環境。這既是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一項長期任務,又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

【論文關鍵詞】 構建和諧;人際環境;對策

人際環境是指影響人際關係的社會環境,即影響個人之間交往的各種外部社會條件或社會因素。從影響人際關係的各種外部社會因素的不同性質來看,人際環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道德、國家安全、社會秩序等方面的環境。

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要求,社會成員之間平等友愛、民主團結、和諧相處,保證個體充滿活力,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全面發展的人際環境就是良好的人際環境。反之,就是不好的人際環境。靜態觀察,任何社會一定時期的人際環境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都會包含着好的方面和不足的方面,這是人際環境能夠不斷改善的客觀依據。動態觀察,一般情況下,人際環境是一個連續不斷的漸進式的]進過程,人際環境改善是無止境的,無論是社會制度還是社會意識,都處在不斷髮展、完善和昇華的過程之中,不會永久停留在社會某一個歷史階段的水平上。特殊情況下,尤其是在社會制度發生重大變化或根本變革之後,人際環境也會隨之發生重大變化甚至是實質性改變。

一、人際環境的變遷和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新中國建立後,中國社會人際環境發生了實質性變化。從1949年至60年代中期,形成了重在民主平等、團結互助的人際環境,促進了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和社會穩定發展。這個時期,中國社會人際環境呈現五個顯著特點。

1.勞動人民當家作主

以人民民主專政為本質特徵的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度等項政治制度和社會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為人民羣眾當家作主、行使社會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也為中國社會人際關係的改善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條件和環境。翻身當家做了主人的中國人民在建設自己新國家、創造新生活的過程中,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工作熱情和創造精神,尤其是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中國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為了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國家,展開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全面推進工業化,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2.社會管理集中統一

整個社會資源配置實行了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模式。在中央政府統一領導下,地方各級政府負責組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實施,全民所有制企業和事業單位、集體所有制企業以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最終承擔計劃任務和指標的落實。整個社會產品的生產、交換、流通和分配都實行統一的計劃管理。這種高度集中統一的社會管理制度,對於儘快扭轉戰亂所造成的百業凋零、民不聊生甚至社會動盪的局面,使中國社會從戰爭時期快速轉入和平時期,集中有限的資源推進經濟建設,協調短缺經濟條件下的利益分配關係,建立人與人之間在經濟、政治、社會地位等方面的平等關係,防範和抵禦外敵入侵,應對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保證社會穩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

3.社會福利相對均等

建國以後,鑑於當時的條件,國家實行了低工資、廣就業的勞動工資政策和以單位為依託的福利分配製度,社會成員的勞動收入和生活福利主要依賴單位。養老、醫療、住房等福利由單位統一承擔,形成了收益共享、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福利分配製度。這種分配製度,對於促進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平等、實現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不可否認,由於這種福利分配製度忽視輕視個人利益,對社會成員缺乏激勵作用,造成個人對單位乃至政府的依賴性增強等問題。

4.人際關係團結和睦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又由於我黨進城後保持和發揚了戰爭時期的優良傳統作風,堅信“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自己”,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己任,堅持對廣大黨員幹部進行共產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在全民中宣傳、提倡、培育社會主義新風尚,人們的精神風貌和社會風氣為之一新,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得到弘揚,樂善好施、扶危濟困、見義勇為、注重禮儀、敬老愛幼、尊師重教、誠實守信等成為美德,幹羣之間、同事之間、鄰里之間、夫妻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親戚朋友之間,都形成了比較和睦的人際關係,上下左右信任度較高,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助人為樂蔚然成風。許多旅居海外的知識分子和科學家紛紛迴歸祖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各條戰線上湧現出雷鋒、歐陽海、王進喜、時傳祥、向秀麗、李四光、林巧稚等為數眾多的富有時代精神的英雄人物和勞動模範。

5.城鄉居民待遇不同

由於人口增長過快、糧食供應不足,為了保證城市經濟和工業較快發展,控制城市人口規模,逐步建立了以承認城鄉差別為基礎的户籍管理、糧食供應、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最終形成了城鄉之間的制度壁壘,使城鄉居民分別享受兩種不同的待遇。城鄉之間的制度差異有其當時的客觀原因,但這種制度長期不變,不利於促進城鄉之間資源流動尤其是農村勞動力轉移,不利於加速推進城市化和扭轉城鄉差別持續擴大的趨勢。從長遠看,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和諧人際關係和人際環境的形成,這在今天看得已經比較清楚了。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全面推進改革開放,整個社會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人際環境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新變化,逐漸形成了重在增進效率的人際環境。

由於市場機制的作用範圍和市場經濟的意識很難限制在經濟領域範圍內,會滲透到社會管理乃至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給當今社會人際環境帶來以往未曾遇到過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社會公平的制度保障欠缺

市場公平是指競爭機會公平,即每個人都有同樣的機會通過競爭實現自己的利益目標,在市場競爭面前人人平等。確立維護競爭機會公平的制度是必要的,但是,由於個人素質、社會背景、擁有資源的水平和支配資源的能力不同,即便人人都有同樣的競爭機會,也會產生較大的貧富差距甚至兩極分化的結果。社會公平是指競爭起點和結果的相對公平。競爭起點和結果不公平是市場機制自發調節不能解決的問題,甚至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這種社會不公平問題,需要通過建立促進社會公平的制度來解決。然而,在建立市場經濟制度過程中,忽視了競爭起點和結果的公平。

2.形成了影響人際關係的“三大潛規則”

“回扣”成了市場交易或商業活動中的潛規則。暗箱操作的各種名目的“回扣”或“提成”,其實就是商業賄賂,並不是中間商公開獲得的佣金。近年來,“回扣”問題愈]愈烈,波及範圍越來越廣。據業內人士透露,廣告經營、報刊發行中的“回扣”比例相當高。有些掌握信貸資金審批大權的人,因為吃了“回扣”,貸款項目的審核流於形式,致使銀行貸款放出去以後不能按期如數收回,信貸資金大量流失。“靠山吃山”成了壟斷行業的潛規則。無論是自然壟斷行業還是制度壟斷行業,由於本身具有特殊的壟斷條件,既缺乏外在的市場競爭壓力,又缺乏有效的自我約束和社會監督機制,使這些壟斷行業的產品或服務單位成本形成了長期持續上升的趨勢,與競爭性行業產品或服務單位成本不斷下降的狀況,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壟斷行業產品或服務成本推動型的價格不斷上漲,尤其是人工成本大幅度持續上升,使壟斷行業職工收入和福利水平過高,已經成為社會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之一。“有權就有錢”成了經濟社會管理中的潛規則。行政權、執法權、審判權等都有一定的彈性或自由裁量的空間,比如有的經濟違法行為,可以處以一到五倍的罰款,有的犯罪行為可以判處三到七年有期徒刑。即使在合法的範圍內,掌權人也有一定的活動餘地,存在着“尋租”機會。權力“尋租”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使“活動”成了當今社會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彙之一。金錢關係滲透到經濟和社會管理中,不僅造成某些公共權力“私人化”,使腐敗現象滋生和蔓延,而且造成經濟社會管理失去應有的效力,管理機關乃至政府的公信力弱化,對社會秩序帶來很大危害。

3.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的難度增大

隨着經濟社會運行機制的改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複雜化了,遇到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使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難度明顯增大,很多問題都面臨着兩難選擇。第一,多數社會成員地位下降。市場經濟制度的作用偏重於增進效率,對財富增長貢獻較大的社會羣體地位上升,而普通勞動者的社會地位相對下降。這是競爭機制發揮作用的必然結果。問題是在承認競爭規則的前提下,保護處於社會中低層乃至最底層的多數居民的利益,改變他們社會地位下降的局面難度很大。第二,基層組織在民主政治建設中的功能和作用明顯弱化。傳統體制下,企業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兼有經濟、政治和社會職能,是把個人與政府連接起來的橋樑,是掌握社情民意、瞭解居民訴求、化解社會矛盾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基礎。但現在很多企業黨組織和工會組織在經濟上存在着對企業主的依附關係,實際上受企業董事會和經理層的管理或制約,在企業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很有限,活動缺乏獨立性,不能滿足廣大員工的正當要求。農村實行土地家庭承包經營以後,集體經濟組織的政治職能和社會職能也逐漸弱化,村民自治組織缺乏一定經濟條件支撐,難以開展活動。在基層組織的政治和社會職能弱化的條件下,普通勞動者或居民的正當權益受到侵害,由此引發的矛盾衝突,在基層得不到及時解決,必然直接反映到政府,這是近年羣眾集體上訪案件數量增多、規模擴大的重要原因。第三,普通居民在社會管理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弱化。由於經濟和社會風險越來越多地由個人承擔,個人就業和收入穩定性降低,人際環境對個人的生存壓力不斷增大,致使普通居民自顧不暇,民主意識和主人翁責任感淡化,參與社會管理的自覺性減弱。企業的普通員工甚至失去了參與民主管理的機會和權利,有意見也不敢提或者不想提,擔心砸了自己的飯碗。公民參與社會管理的渠道狹窄,廣大居民的訴求不能及時得到充分的反映,政府對老百姓的願望和要求缺乏全面準確的瞭解,有的決策沒有充分體現多數居民的利益訴求。地方政府的一些職能部門,為了局部利益或部門利益,不認真執行有關規定,“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致使國家已經出台的民主管理制度在執行中“走樣兒”或“變味兒”,引起羣眾不滿。

4.社會主義價值和道德受到衝擊

市場經濟肯定了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目標的合理性與合法性,衝擊了我們一貫倡導的社會主義價值導向和道德內容,收入最大化或賺取更多的金錢成為個人行為的首要目標。人們的價值標準和道德尺度悄悄發生了變化。一部分人中間,普遍用追逐擁有財富的多寡來衡量一切。正常人情往來也為金錢所支配,甚至變為變相行賄受賄。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李培林所長主持的調查顯示,現在居民用於人情往來的支出佔全部消費支出的比例達到10%以上,已經成為居民生活的一大負擔。一些人認為誠實守信已不再是美德,弄虛作假現象有增無減,嚴重阻礙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

二、構建和諧人際環境的對策

根據人際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現實條件,構建民主團結、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應考慮以促進社會公平、加強民主政治、增進團結友愛、維護社會穩定為重點,在全面加強制度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上多下功夫。

1.完善促進社會公平的制度

促進社會公平就是要解決社會成員競爭的基礎條件和結果相差懸殊的問題,限制利用不合理、不正當的壟斷條件進行競爭,儘可能實現競爭起點的公平,並對競爭結果出現的過於懸殊的差別進行必要的限制和調節,控制和適當縮小差距。

完善勞動保障制度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途徑之一。為了既促進企業之間公平競爭,又保護勞動者的切身利益,應該深化勞動保障制度改革。從長遠看,應該逐步建立“法律強制、個人付費、政府輔助”的勞動保障制度,解決勞動保障費用水平新老企業負擔不均衡、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負擔不均衡、技術和資金密集型企業與勞動密集型企業負擔不均衡的實際問題,使勞動者能夠比較公平地享有勞動保障。

完善貧困救助制度,保障失業人員、貧困羣體的生活,是緩解社會矛盾的重要手段。要借鑑一些地方的成功經驗,認真落實居民生活最低保障制度,加強貧困救助工作,使失業人員及其家庭和其他困難家庭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完善就業困難羣體再就業援助制度,對就業困難對象提供個性化就業服務和公益性崗位援助。完善醫療保險制度,將靈活就業羣體、貧困羣體納入大病統籌的醫療保險範圍。積極推進商業保險和職工互助保險,分攤社會保險負擔。隨着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要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發放標準。支持社會慈善機構組織募捐和開展扶貧活動,為社會各界人士自發的捐贈活動提供便利,拓寬社會救助渠道,完善社會救助體系。

逐步建立農業保險制度。這項制度可以為農業產業化提供有力保障,有利於化解農民個人投資和農產品加工企業投資的風險。按照WTO規則和市場經濟規則,政府應該改變對農業的支持方式,將對農民直接補貼逐步改為扶持農民參加保險方面來。一家一户參加農業保險,會造成農業保險公司經營成本過高。農業保險的運作可以由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牽頭參保,或者由農民各類協會等組織牽頭參保,逐步擴大農業保險範圍,為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奠定製度基礎。

打破城鄉制度壁壘,逐步放寬户籍管理。在醫療、教育、養老保險等方面的城鄉制度差別也要逐步改變,尤其是要從制度上解決對農民工的歧視問題,提高農民素質,要建立相應的制度,促進農村中國小教育提高教學質量,使農村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加強對農村勞動者的專業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擇業能力。

2.完善民主政治制度

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在立法、執法監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國人大在調整個人收入所得税起徵點問題上,公開徵集社會各界意見並召開立法聽證會,為完善立法程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嘗試。有的地方對是否限制燃放煙花爆竹的事項,在作出規定之前,也通過網絡和其他新聞媒體廣泛徵求意見,不但真實地體現了民意,也使確立的制度能夠更好地得到貫徹和實施。這種做法應該制度化,凡是涉及城鄉居民切身利益的立法,都必須經過羣眾廣泛討論後確定,使國家和地方的立法更好地體現人民的意志,維護人民的利益。為了加強人大對行政機關、司法機關或“一府兩院”的監督,要依據新頒佈的《監督法》,制定相應的配套法律、法規和具體實施辦法,確保《監督法》全面落實。不斷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重要作用。各級政府的重大決策,都應該實行徵求社會各界意見的制度,確保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

為了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要逐步完善基層政權、基層羣眾性自治組織、企事業單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政務公開、村務公開等辦事公開制度,保證基層羣眾依法行使各項民主權利。尤其是要通過互聯網等各種現代化的傳媒手段,建立公民參與經濟社會管理的信息平台,並通過完善信訪制度、政府與老百姓直接對話等形式,拓展徵集羣眾意見的渠道,形成社情民意的表達機制。對農村居民自己建立各種專業協會,要積極引導和支持,使之對鄉鎮政府和村委會的行為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更好地維護村民的合法權益。為了充分發揮企業工會組織的作用,應該加強對企業工會組織的指導和支持,提高企業工會與老闆或董事會的談判能力,切實維護工人的正當權益。律師事務所等其他法律諮詢服務、法律援助機構、公益服務機構、行業協會等社團組織,近年來新出現的城市住宅小區業主委員會等民間組織,在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中已經發揮了重要作用,要通過規範、扶持等方面的制度建設,使各類社會組織接受委託、代表居民維權得到法律保護和支持。

完善權力運行規則是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為了從源頭上遏制腐敗現象的滋生和蔓延,要不斷加強權力運行的制度約束,不但要繼續完善政務公開制度,還要進一步完善社會監督制度,使行政權、執法權、司法審判權、人事管理權、幹部任免權等權利運用,都在社會的公開監督之下。

3.完善維護經濟社會秩序的制度

對於壟斷行業通過不正當或不合理競爭手段獲得壟斷收益的行為,要通過完善反壟斷的法律進行限制。一旦發生不當得利,要全部予以沒收,並實行嚴厲的懲罰措施。同時要對壟斷行業實行嚴格的公開管理的制度,包括成本、工資、福利、用工、服務項目的質量標準和價格等,全面建立信息公開披露的制度,完善對壟斷行業的輿論監督和羣眾監督制度。政府要建立壟斷行業管理的網絡信息平台,依法強制壟斷行業公佈相關信息,以便消費者和社會各界進行有效的監督。

對“回扣”或“提成”等各種商業賄賂行為,要堅決打擊。為了遏制“回扣”現象的不斷蔓延,應該借鑑發達國家的經驗,對商品的利潤率或進銷差價率和批零差價率進行必要的限制,使“回扣”的現象沒有產生的條件和機會。

保持政局穩定和社會安定是改善人際環境的重要內容。政府有關部門要建立社會預警機制,掌握經濟和社會運行動態,及時發現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徵兆,力爭在各種矛盾和衝突爆發前發出信息警報、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進一步完善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機制,儘可能減少和避免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失。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尤其是對帶有黑社會性質的犯罪團伙,要加大打擊力度,使社會治安狀況根本好轉,有效地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完善信訪工作制度,特別是對工人、農民工、農民等羣體性上訪案件,要及時瞭解他們的訴求,快速進行處理,防止激化矛盾,避免引起激烈的衝突和社會震動。

4.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維繫良好的人際環境,不僅要靠法治,還要靠德治。因此,必須全面加強思想文化和倫理道德建設,建設和諧文化。建設和諧文化的首要任務,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提倡和發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明瞭社會思想文化道德的發展方向,規定了其提升的水準,為人們和諧相處提供了共同遵循的思想基礎和行為準則,構成了良好人際環境的重要內容,同時它也為和諧人際環境建設提供了前提條件、助推力量和重要保證。在確立社會價值標準的基礎上,要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大力提倡互相尊重、互助合作、團結友愛的精神,繼承樂善好施、扶危濟困、見義勇為、注重禮儀、敬老愛幼、崇尚科學、誠實守信等優良傳統。同時,還要樹立公平競爭的意識、風險意識、創新意識,實現民族優秀文化與現代市場經濟文化的互補與融合,構建能夠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意識形態,為促進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人際環境自身的發展規律之一就是漸進式的]進過程。社會意識形態的變革也是如此。任何一種社會新理念的形成,都要經過逐步被社會多數成員理解、接受、認可的過程,都是約定俗成的。所以,加強思想文化和倫理道德建設,不但要在整個社會加強宣傳教育,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更重要的是從局部、從基層做起,首先推動微觀人際環境的改善,通過打造良好的企業文化,創建和諧社區、和諧村屯、和諧鄉鎮等有效形式,帶動整個社會思想文化和道德理念的轉變,從而實現人際環境的不斷改善,達到促進社會成員共同全面發展的根本目的。

參考文獻:

陸學藝主編.當代中國社會流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xx.

王光偉主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學習讀本[C].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xx.

楊思遠,王玉玲,劉穎.新大同説——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xx.

林建公.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若干問題[J].中國政治,20xx(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課題組.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J].中國政治,20xx(7).

陳明凡,宋衍濤.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研究綜述[J].中國政治,20xx(11).

秦宣.構築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穩定環境[J].中國政治,20xx(4).

陳雄.論構建和諧社會的利益均衡[J].中國政治,20xx(12).

周善紅.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特徵分析[J].社會主義論叢,20xx(7).

張富良.轉型期中國農村幹羣矛盾客體初探[J].中國政治,20xx(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