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人際關係輔導

在人生的整個歷程中,學生階段是人生的重要階段,特別是中學階段,更是人生的十字路口,是最為關鍵,最為躁動不安的時期,也是各種心理負擔最為沉重的時期。因此在中學時期,處理人際關係尤為重要。下面是本站小編蒐集整理的一些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學生人際關係輔導

學生人際交往的主要心理特點

1、強烈的交往需要和渴望獨立的心理是中學生交往的最顯著的特點。

幼兒交往——由家長陪着——缺乏獨立性,依賴性較強。

國小交往——打招呼,不用家長陪——既想獨立,又有依賴。

中學交往——不打招呼,更不用家長陪——擺脱依賴性,獨立性較強。

客觀上:

告別國小時代,由於知識的增長,原來的教育關係和教育力量已起不到直接的作用。

②教師、家長已失去往日的“威嚴”,不再是“正確”的代名詞。

③國小時代交友情感性明顯,中學生交往目的更突出些。

④新的夥伴,新的集體,新教師,需要建立新的交往模式。

主觀上:

①告別童年時期,步入青春期,進入第二反抗期,父母進入更年期。

②青少年自我意識的覺醒,並逐漸加強。隨之而來的進入更年期的父母自我意識也較強。“兩強”相遇“麻煩”多多。

2、中學生交往既想採取自主獨立的行為傾向,另一方面,又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

①開始注意自我形象,並且自己進行自我觀察,思考自已的特點,同時也更加留意別人,目的是把自己的生理與心理特點同別人進行比較。(生活中多一面鏡子就足以説明)

②常把父母對自己的關心,當成一種束縛。(心中潛意識地把自己當作成人,渴望自己獨立成長,但現實往往又不允許,所以束縛就成為一種“必然”。)

③十分需要夥伴與友誼,以補償失去的對父母的依賴。

④渴望獨立,顯示自我,是中學生自我價值的表現形式。因此,在同伴面前的表揚,並得到同伴的讚美與鼓勵,往往比教師的教育更起作用。

3、開始趨向於關係性交往。

①中學生自我主體性評價的進一步增強。不再像國小傾向於選擇品行,得到老師與家長欣賞和讚美的孩子,而是選擇脾氣相投,相互理解,話語投機,彼此好感等。

②中學生交往帶有明顯的情感性的同時,又有了很強的目的性,比如:想把數學成績搞上去,有意,有目的與數學教師套近乎。

③不少學生把對自己發展有幫助,有益,當作自己選擇朋友的標準,可能此人並不是自己完全接受的人,這是中學生逐漸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

4、正視異性問題,開始關注異性,希望接近異性。喜歡與異性交往,又是中學生交往動機的又一個顯著特點。

青少年隨着年齡的增長,性意識覺醒,這是指青少年開始意識到兩性的差別和兩性的關係,對自己變化性特徵感到害羞和不安,對異性和變化表示好奇和關注等。

①無性意識階段(0——5歲)幼兒階段,男女孩在一起玩耍,無性意識。

②疏遠階段(7——12歲)國小階段,男女生在生理上發生急劇變化,因此引起青少年對性問題感到害羞、靦腆,不安和反感。在心理和行為上表現出不願接近異性,彼此疏遠和男女界限分明。

③吸引階段(14歲以後)中學階段,男女生之間會產生一種情感的吸引,開始喜歡一起學習娛樂,性意識朦朧,帶有一些神祕色彩。

④戀愛階段:隨着年齡增長,青少年生理上的進一步成熟及社會生活影響,愛情種子開始在青年學生心中萌生。這個時期多為內心隱蔽的愛情,多以精神內容為主,重視純潔的感情。

學生人際交往的常見心理問題

1、認知障礙

認知障礙在人際交往中,特別對於學生這一交往主體而言,表現突出而常見,這是由中學主交往特點所決定的。中學生的交往特點之一是理想化。中學生自我意識開始增強。但其社會閲歷有限,客觀環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夠全面接觸社會,瞭解人的整體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經常是先在自己頭腦中塑造一個理想的模型。然後據此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知己,一旦與實現不符。則交往產主障礙。中學生的交往特點之二是自我中心,即以理想的自我來確定擇友標準。而理想自我的不現實性往往造成人際交往障礙,如,自己對某人印象不好時。就覺得什麼都不順眼,產主壞的看法和否定的態度;自己喜歡的東西就以為別人也喜歡,認為自己所喜歡的東西就是美好的,而自己所討厭的東西則是醜惡的;自己對某人有看法,就認為對方也在搞鬼。如此等等,使人際認知失去客觀性,造成交往障礙。

2、情感障礙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常由感情而萌發,情感成分是人際交往的重要部分,中學生由於感情豐富、變化快,有時對人對事過於敏感和不重客觀,重一時不重全面而使行人際交往缺乏穩定性,產主各種障礙。

1)恐懼引起的交往障礙。有些中學主有交往的慾望。但無交往的勇氣。常常表現為與人交往時(尤其是在大眾場合下),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害怕以至手足無措、語無倫次,嚴重的甚至害怕見人。尤其害怕與比自己水平高、能力強及有所成就的人進行交往,怕他人瞧不起自己。有的同學一到人羣中就覺得緊張不安,在課堂上、教室裏、圖書館,都會覺得別人在注意自己、挑剔自己,輕視或敵視自己,以至無法安下心來聽課、看書、做作業。這些恐懼使生活暗淡、不愉快,造成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應。

2)嫉妒引起的交往障礙。嫉妒是指在意識到自己對某人、某事、某物品的佔有意識受到現實的或潛在的威脅時產主的情感。表現為對他人的長處、成績等心懷不滿。他們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經不住挫折。容不得甚至反對別人超過自己。對勝過自己的同學輕則蔑視,重則仇視,有的甚至不擇手段地攻擊、報復對方。嫉妒的種類很多,有的因容貌,家庭條件等因素而產主嫉妒;有的因智力、能力,交往等因素產生嫉妒。從而引起交往障礙。

3)自卑引起的交往障礙。在交往活動中,自卑表現為缺乏自信、自慚形穢,想象成功的體驗少,想象失敗的體驗多,自卑的淺層感受是別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層的體驗是自己看不起自己。當出現深層體驗時,便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似乎所有的人比自己強得多。因而,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將社交圈子限制在狹小範圍內。

4)自傲引起的交往障礙。自傲與自卑的性質相反,表現為不切實際地高估自己,在他人面前盛氣凌人,自以為是,過於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總是把交往的對方當作缺乏頭腦的笨蛋,常指責、輕視、攻擊別人,使交往對方感到難堪、緊張、窘迫,因而影響彼此交往。

5)孤僻引起的交往障礙。孤僻有兩種情況,一是孤芳自賞,自命清高,不願與人為伍,與人不合羣,自己將自己封閉起來;另一種屬於有某種特殊的怪僻,使人無法接納,從而影響了人際交往

3、人格障礙

人際交往中,人格因素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所謂人格,簡單他説是指人在各種心理過程中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包括氣質、性格等。從氣質角度看、有些學生屬膽汁質氣質的類型,他們常因一點小事而突然間怒不可遏,對人大發雷霆。使對方深感委屈和不滿。

有些學生屬於粘液質氣質類型,他們反應慢,不靈活。辦事慢慢吞吞,難以同時處理幾樣事情,難以從一個問題轉入另一個問題,常使多血質的學主不耐煩,催促他、指責他,而產主不快。

從性格角度看,有些學生屬外向型性格,他們活潑好動、樂觀開朗、善於談吐、感情易變、性情急躁,他們既具有吸引力,又易於使人反感,容易引起衝突,有些學生屬於內向型性格,他們對周圍的事不大關心,不喜歡與人交往,與親人之外的其他人保持一定距離,使交往不能順利進行。

人格障礙,還表現為有些學生人格不健全,動不動發火、生氣、脾氣暴躁、態度生硬、對人充滿敵意,或者自我陶醉,受人擺佈,易受委屈等,由此而經常發生人際衝突,中學主交往中黨見的人格不健全還表現為自私自利,苛求於人、為人不正派、不尊重他人等現象,引起交往障礙。

4、能力障礙

人際交往能力的欠缺是影響人際交往的原因之一。當前,不少中學生缺乏交往的經驗,尤其是成功的經驗。他們想關心人,但不知從何做起,想讚美人,可怎麼也開不了口或詞不達意,交友的願望強烈,然而總感到沒有機會,交往中想表現自己卻不能如願,內心想表示温柔,言語卻是硬梆梆的,如此等等,阻礙了交往的順利進行。

中學生人際交往障礙會給他們的學習、主活、情緒、健康等方面帶來一系列不良影響,還會給他人造成困擾。我國已故的著名醫學心理學家丁瓚教受曾經指出:“人類的心理適應,最重要的就是對於人際關係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重要是由於人際關係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重要是由於人際關係的失調而來的”,如,有些中學生學習成績下降,上課時精力難以集中,這些看似學習上的問題,其實有些並不是學習本身所帶來的,而是人際關係緊張所導致的。因此,我們要幫助、指導學生消除交往障礙,減少人際關係的矛盾,提高他們的人際交往水平和能力,提高他們對生活的滿意度,改善他們的人際關係。

學生人際交往的心理輔導策略

(一)提高交往認識

1、認識交往動機

交往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不源於交往正確的認識和正確的動機。因此,我們必須把提高學主對交往的認識,樹立正確的交往動機放在首位。交往動機是指直接推動人們參與交往活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內部動力。它是受多種條件制約和影響等複雜心理因素構成的。

人的一切交往活動都是由一定的交往動機所引起的。

中學生交往動機來源於兩大方面:

①內部動力:包括需要、興趣、信念、志向、抱負、價值觀等等。

②外部動力:家庭、親友、老師、同學的期待,必須履行的職責,監督,檢查及競賽等等。

兩者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互聯繫的,外部動力則起鞭策作用。人的需要、興趣、愛好、價值觀和抱負水平則是影響中學生交往的動機,是最重要的心理因素,而且起着決定作用。

2、認識人際距離

我們常説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這個良是善良的良,其實我們還可以理解為測量的量。“量”好的人際關係較最好,像尺子丈量一樣,不近也不遠,距離產生美。不交往可以隨時離開,想深入交往可以馬上接近,富有彈性。過密交往,會影響你發展的空間,過疏交往會使人孤獨,失落感增加,個人潛能難以發揮。

人際關係中還有一些諧音的詞語是很有意義的,如説人際關係要和諧,a,和諧關係:即“和”有飯同吃,“諧”有話同説;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b、協調人際關係:即“協”十分努力去辦,“調”説話儘可能照顧周全,即協調能力。

3、把握交友原則

①真誠原則——一份讓朋友信任,放心的“自我説明書”。

愛因斯坦説:“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嚴正朋友”。

②互酬原則——給別人以接受你,喜歡你的理由。

不能強調別人如何!要考慮我有“什麼”讓別人喜歡、接納的。

③功利原則——讓別人感到交你這個朋友值得。

傳統人際交往是願談人情,忌談功利。而事實上,不管什麼人都希望從你那裏得到對自己有價值的東西。

(二)培養交往能力

1、雙向溝通能力

心理遊戲:我説你畫(啟示:雙向溝通,相互交流才能增進了解)

2、換位思考能力:

盲人摸象的故事;看到杯子的不同的面的情境;

發展人際關係要考慮對方的感受,總而言之,學會看誰都舒服,因為世界本來就是這樣。

(三)指導交往藝術

1、傾聽的藝術

人的生理結構是兩隻耳朵一張嘴巴,這也就説明了要我們多聽少説,所以在這裏我們把聽的藝術放在第一位。

交往是相互的,交談是主要的,但傾聽是必不可少的。一個人是否會傾聽,善於傾聽,將直接影響他人際交往的質量。

學會“傾聽”是人際交往時受歡迎的第一步。

一旦專心“傾聽”,講話人頓時感到被別人尊重的感覺。

不認真傾聽是危險的,因為這樣會錯過許多重要信息。

傾聽是一種承諾,理解他人感受的一種承諾。

傾聽説明你在乎説話人,對於這種積極傾聽,通常對方會以好感和感激來回報。且記:在別人説話時沉默並不是真正的傾聽,至少做到以下四點:

a、理解某人 b、欣賞某人 c、學習某些東西 d、給予幫助或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