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禮儀習俗禁忌有哪些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之稱,“禮”在社會無時不在,出行有禮,坐卧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征戰有禮等等。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傳統禮儀習俗,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中國傳統禮儀習俗禁忌有哪些
中國傳統禮儀習俗

【行走之禮】

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係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

【見面之禮】

人們日常見面既要態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相見,都有一定的規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禮。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儀,方式是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加於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同樣是兩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時低頭,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託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身份高的人對身份低人的回禮也常行作揖禮。

社會對至尊者還有跪拜禮,即雙膝着地,頭手有節奏觸地叩拜,即所謂叩首。現今跪拜禮只在偏遠鄉村的拜年活動能夠見到,一般不再施行。在當今社會人們相見,一般習用西方社會傳入的握手禮。

【入坐之禮】

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種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規,如果盲目坐錯席位,不僅主人不爽,自己事後也會為失禮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種席次,最好的辦法是聽從主人安排。室內座次以東向為尊,即貴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規矩是,飲食時人體儘量靠近食案,非飲食時,身體儘量靠後,所謂“虛坐盡後”。有貴客光臨,應該立刻起身致意。

【飲食之禮】

飲食禮儀在中國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後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後,方可飲用。所謂:“與人同飲,莫先起觴”。客人如果要表達對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謝意,也可在宴飲的中間舉杯向主人敬酒。在進食過程中,同樣先有主人執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所謂:“與人共食,慎莫先嚐”。古代還有一列進食規則,如“當食不歎”、“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投骨於狗”等,主客相互敬重,營造和諧進食、文明進食的良好氛圍。

【拜賀慶弔之禮】

中國自古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相互關懷、相互體恤,在拜賀慶弔中有許多儀禮俗規。拜賀禮一般行於節慶期間,是晚輩或低級地位的人向尊長的禮敬,同輩之間也有相互的拜賀。如古代元旦官員朝賀,民間新年拜年之禮。行拜賀禮時,不僅態度恭敬,口誦賀詞,俯首叩拜,同時也得有賀禮奉上。慶弔之禮,主要行於人生大事中。

人的一生要經歷誕生、成年、婚嫁、壽慶、死亡等若干階段,圍繞着這些人生節點,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禮儀。子孫繁衍是家族大事,誕生禮自然隆重熱鬧。嬰兒滿月時,親戚朋友紛紛上門恭賀,並饋贈營養食品與幼兒鞋帽衣物。

小孩長大成人時要行成年禮,成年禮在中國社會稱為冠笄之禮。

男子20歲行加冠禮,重新取一個名號,表示該男子具有了結婚、承擔社事務的資格。

女子15歲行綰髮加笄禮,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齡。現代成年禮的年齡在18週歲,學校舉行集體的成年宣誓儀式,強調青年人的成年意識。

婚嫁是人生的大事,社會十分看重。婚禮有六道程序,所謂“周公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等。宋代簡化為納采、納幣、親迎三禮。婚禮的高潮在親迎,新郎要到女家親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婦拜堂之後入洞房,行結髮禮與合巹禮。大婚之日,親友紛紛前來恭賀,主人要大宴賓客。

壽誕禮,一般在四十歲以後開始舉行。生日那天有慶生儀式,親友送壽禮致賀。

最後一道人生儀禮是喪禮。中國人重視送亡,喪禮發達。人死於正命,是白喜事。親戚朋友都來弔唁熱鬧。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們要奉上輓聯、挽幛或禮品、禮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內入殮安葬。拜賀慶弔之禮顯示了人們相互扶助的社會合作精神與社會團結的氣象。

中國人的禮制精神是親親愛人,禮儀原則是自卑尊人。在與人交往時要放低姿態,謙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贏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結交比他地位低的人會得到很好的社會效果,“若要好,大敬小”。並且敬人不僅是禮貌的姿態,或僅為禮儀性的表示,而是要有發自內心的對他人的尊重。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恭敬,禮節就成為了虛套,這就不符合的禮義標準。禮俗中誠敬謙讓,和眾修身的禮義原則在當代社會仍然值得提倡。當然現在我們對禮俗的繼承是一個複雜問題,需認真辨析,擇善而從。

中國傳統禮儀該注意的習俗禁忌

晚輩不能叫或説長輩的名字,即“避諱”,如長輩乳名叫“狗娃”,則小輩把狗喚作“喜喜”或“犬犬”什麼的。

與年邁之人議其後事,只能説“你百年以後......”,忌説“你死了後.......”。

禁止在土旺之日上墳,或在住宅內修造動土。認為太歲當值,動土要犯煞,對家人不利。也有忌土旺之日挖墳下葬的。

忌諱説人“死”。把老人或長輩死,漢族説成“過世了”,“去世了”,“沒嘍(了)”;回族稱“無常了”。把小孩死,説成“糟踏了”。人亡於戰事,説“折了”。

忌諱説人“肥”。老人發胖,説“發福”;把成年人肥説“胖子”;把小孩胖説成“憨了”。小孩瘦説“癯(方言讀que)了”,忌説“瘦”。

人病危治療無效,只説“病害輸了”,忌説“不得好”。

父母去世服孝(重孝)期間,禁忌外出到別人家去。百日內忌剃頭、刮臉、忌洗衣服,忌在院內潑污水。

婦人懷孕叫“身子不空”(kong)或“身子不閒”,忌説“懷娃娃”。婦女行經,説“衣服不淨”或“身子不淨”,忌説“有月經”。

婦人生小孩坐月子期間,除自己丈夫,其他男人忌諱進產婦房。產婦並忌四十天內出入大門。

孕婦忌入產房、新房、喪房,有的忌看社火。妊娠期忌吃兔肉、駱駝肉,不然説要生豁嘴孩子。

春節時,禁忌女人回孃家過年。

幫助病人翻身,忌説“重得很”。

家中無主男,忌他人男子借宿。

在別人家作客,忌諱吃剩飯,亦忌諱在飯桌未收拾前離開,否則會説“走福”。

晚間到別人家叫門,以扣門環為好,忌諱直呼其名。深山砍柴、幹活亦忌呼姓名,均以“唉”、“噢”應和。進村莊忌唱山歌。

做客、請客,有長者在,均忌衣冠不整,斜躺橫卧。客人來家,須讓先入。客人在,忌罵人訓子。

生日忌吃炒麪(熟面)、米飯和饊飯。否則認為愛説散話,老人愛嘮叨。

對回民當面忌説“豬”,把豬説成“黑羊兒”,把豬肉説成“大肉”。回民對漢民也是如此説。

忌諱婦女新婚三日內不掃地;忌損壞器物。

新春伊始,忌掃地,忌損壞器皿,忌惡語,忌説“騷”,“死”,忌罵人等不吉利話。春節期間,婦女禁忌做針線,此俗今已廢。

兒童忌掄舞香火、火繩之類。吃飯時忌敲碗邊,忌摸碗內。

路忌拾帽,俗雲:“見了帽,打着撂;見了鞋,靸着來”。也忌拾繩,民諺:“拾了繩,跟上隼”(方言讀shun)。

忌送小兒衣物給他人,若送,必摘取鈕釦。亦忌夜間晾小兒衣物於屋外。

穿上衣服讓他人釘鈕釦或小縫補時,口內必銜一物。

嬰幼兒忌壓囟門,忌捏腮蛋,忌搔腳掌心。

母雞叫鳴,狗夜哭叫,烏鴉落在房頂上或夜鴿子(貓頭鷹)晚間在近處鳴叫,都認為不詳,要立即宰殺掉或把它攆走。

清明、穀雨、端午節、忌用耕牛。俗雲:“耕牛生得苦,只等清明、穀雨、五月五”,意為不使役。

農曆逢七忌殺豬,逢八忌宰羊,據説七日、八日分別為豬和羊的生日。

商人忌大清早給人借錢,交談忌説“折(she)”、“爛”等不吉利話。司機忌諱“翻了”、“翻過嘍“之類不吉利話。商人亦忌開市前賒賬。

燒瓦窯的説窯事,説“俊得很”或“亮得很”,忌説“紅得很”。

打鐵的説爐事,説“嫩得很”,忌説“紅得很”。

與盲人交談忌説“瞎子”,而説“麻眼兒”。

與跛子或瘸子交談,忌説“跛”、“瘸”等,而説“腿胯不好”。

與聾子嫡親交談,忌説“聾子”,只説“耳朵背”。

説人年齡忌“九”,若逢五十九,則説六十。

出門看不清路,忌説“沒路了”,只説“看不清了”。

舊時遊客、酒販進旅店時説“進店了”,忌説“到(倒)了”。

石匠打磨子,忌説“斜”,(因與“削”諧音,“削”方言為“斷”)而説“不端”。

木匠幹活砍破了手,忌説“砍爛了”,而説“出血了”或“見紅了”。

給晚輩起名,忌諱與長輩重字同音。

有太陽時,婦人忌諱從炕裏掏灰,否則認為要生白頭髮孩子。

親人離家出外,家裏人忌諱馬上掃地。

婦人為孃家親人服孝,首次要進婆家門時,須於門外換衣,並從門前柴火堆上跨進,忌直接進入大門。

客人在家忌掃地,否則有逐客之意。

晚上水火忌出門,忌掃地,否則謂之“除福”。

到別人家去燒紙,忌諱將所買紙張全部拿走,總要留一兩張。

給討飯者施捨,忌諱全給,要留一點謂之“留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