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引路》教學反思(精選17篇)

《蜜蜂引路》教學反思 篇1

《蜜蜂引路》説明列寧是個善於觀察,認真思考的人。愛聽故事是小學生們共有的特徵。教學中,要抓住課文內容和語言上的特點,引導學生仔細閲讀課文,邊讀邊想,充分利用課文的插圖,引導學生想象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結合重點詞句,熟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難事情的時候,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間的聯繫,進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斷,就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蜜蜂引路》教學反思(精選17篇)

因為本課生字較少,難度不大,在指導學生自讀課文的過程中自學,培養獨立識字能力。初讀課文時在文中標出要認讀的,把生字組成的詞語聯繫上下文多讀幾遍,讀準字音,感知字義。學完課文,再用多種方法複習鞏固生字。通過這一探究性學習,可以從小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善於思考的科學探究意識。

在教學中,可以要求學生藉助想象,在紙上描繪列寧住處,引蜂人住處,路邊花叢,園子的圖畫,即進入了作者描述情境中,又弄清了方位,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這樣方法發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激發了學生興趣,有利於學生審美感的培養。

《蜜蜂引路》教學反思 篇2

我在教學《蜜蜂引路》這篇課文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蜜蜂真的會引路嗎?”並組織學生討論。一部分學生認為從文章的最後一句話中可以知道蜜蜂會引路的,因為列寧説:“我有嚮導,是您的蜜蜂把我領到這兒來的”嚮導就是領路的人,蜜蜂是嚮導,所以蜜蜂會引路。

另一部分同學認為因為列寧仔細觀察,又認真地想:蜜蜂的家一定也是養蜂人的家,只要跟着蜜蜂回去的路走,一定能找到養蜂人的家。列寧是這樣找到養蜂人的家的,雖然蜜蜂也有功勞,但主要還是列寧自己的功勞。我告訴他們每位同學都能認真思考,積極發言,從這個意義上説,兩方同學都是勝利者,但是認為“蜜蜂不會引路”同學的表現更佳,因為他們能認真讀課文,細心思考,找出問題的答案。另一方同學應該向他們學習。課文中,列寧這種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習慣值得大家學習。在平時的生活中,只要我們細心觀察,積極思考,一定會發現更多的奧祕。

從整節課來看還存在着一些缺點,在時間的把握上還有待加強。

《蜜蜂引路》教學反思 篇3

課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精神。教學的開始,我請請學生默讀整段課文,想想列寧的住處、花叢、園子和養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麼地方並通過學生的發言,在黑板上畫簡筆畫,幫助學生在整體上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當學生對課文所表達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認識以後,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對課文進形深入的學習,通過提問學生:列寧在路邊發現了什麼,他是怎樣想的?只見那些蜜蜂採了蜜就飛進了附近的一個園子裏,此時,列寧又是怎樣想的?於是,列寧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門,開門的——學生順勢就讀出了“果然”,並在語境中理解了“果然”的意思。這樣的方法對於發展學生認識和思維能力是很有意義的。然後是重視朗讀訓練。朗讀訓練形式多樣,範讀,自讀,比賽讀,等等讀出感情,把課文變成有聲的言語,受到教育和感染。

這節課採用了以生為主師為輔,小組合作式的學習方法進行了講解,在處理重、難點自然段時,我首先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找出重點字、詞、句,並利用小組探究式的學習方法,讓學生以組為單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重點段,並能表達出列寧是怎樣利用蜜蜂找到養人的。然後再由組長或組員進行彙報,使學生們有了成功之感,在學習課文時就非常認真,對課文的理解也就更紮實了。

一節課有好的一面,就一定有不足,本節課上雖然學生的參與意識很高對課文內容理解的也較好,但是在小組合作、交流時,我注重了學習好的學生的學習情況,卻忘了學習較差的兩名學生,如果我能利用信息技術,製做一組列寧找養蜂人的過程圖,通過直觀的演示效果將會更好一些。

另外,我認為本節課,我應該把列寧的生平做一個簡介,讓學生深層的瞭解一下列寧。同時應把花、蜜蜂、養蜂人之間的關係向學生進一步講解。

《蜜蜂引路》教學反思 篇4

在學生通過欣賞性閲讀獲得情感滿足的基礎上,我設計了讓學生談讀後感的評價性練習。在交流中,有的同學談到“人與動物的和諧關係要靠信賴來創造”;有的感慨“如果世界充滿愛,將會創造多少美好的境界”;更有一位同學談到了對人生的感悟:“馬上要畢業了,回首六年的國小生活,竟沒有一個可以信賴的好朋友……原來‘信賴’是要付出的。

如果我們經常問問自己對別人付出了愛心嗎?有沒有尊重別人?在別人給你帶來麻煩的時候,有沒有理解或寬容?有沒有嘗試着與別人勾通?有沒有欣賞過別人?……那麼,也許就會得到很多朋友,會創造很多美好的境界……”學生的感受多麼可貴,從感性的認識已經上升到了理性的思考。其實,課文的最後一句話,已經是作家馮驥才對人生的感悟,體現了大家手筆的匠心獨運。

《蜜蜂引路》教學反思 篇5

《魯班和櫓板》是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23課。故事講述了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創造發明家魯班受鴨子游泳的啟示而發明櫓板的故事,課文敍事具體請楚,我立足於利用朗讀、觀察、動手操作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到魯班愛觀察、勤思考、能創造的優秀品質。

一、緊扣字詞,理解文本

第二課時複習,我設計了兩道選字填空題,讓學生進行同音異形、形似字的比較,並學會使用。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緊扣"十分吃力"、"滿頭大汗",讓學生聯繫生活理解"滿頭大汗",從而感受老艄公用竹篙撐船的辛苦,又讓學生體會到隱含的魯班的要發明“櫓板”的原因。第二自然段我緊扣魯班的動作"兩眼盯着","默默地想",讓一個孩子上台來做"兩眼盯着"的動作,幫助孩子理解“兩眼盯着”就是眼睛一動也不動地看着一個地方。在講解鴨子撥水時,讓學生抓住"往後撥水,身子向前"來明白鴨子撥水的輕快,第四小節抓住“眼睛一亮”再現魯班思考的過程。

二、利用倒敍、抓重點段

課文第4自然段是本文的重點。為了能抓住重點我並沒有採用學生習慣的順序學習的思路。我採用倒敍的方法:

1、複習第一自然段後提出魯班最終有沒有想出好辦法,設計出省力的工具?這個工具叫什麼?學生自然會想到到課文的最後去找答案。並給這樣的答案:想出好辦法,這個工具叫“櫓板”。

2、我接着提出魯班設計的“櫓板”是什麼樣子,你知道嗎?學生在理解第4自然段的基礎上通過讀、説(先……然後……再……)做等 手段認識“櫓板”的樣子、體驗魯班製作的過程。(強調製作與創作的區別)。

3、我再提出魯班為什麼要把“櫓板”做成這個樣子。第三小節講鴨子在水中用腳蹼撥水的樣子,是魯班發明櫓板的關鍵之處,這裏我重點抓着“撥”體會魯班將“櫓板”製作磯成鴨爪樣子的原因。

三,通過表演、製作解讀文本,化難為易

第三自然段我先用圖片讓學生認識鴨子的“腳蹼”,然後邊説邊示範鴨子腳蹼撥水的樣子,接着讓學生走入情境:“現在你們就是那羣小鴨子,你們的手就是腳蹼,快來撥水吧!”學生用手做撥水的樣子,同時提醒學生把手並起來會遊得更快些(撥與劃的區別),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接着提高難度,請學生帶上表情,加上動作來讀這一小節,一次,兩次……學生的情緒高漲,在遊戲中將文本的朗讀提高到了一個層次。

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魯班看到鴨子用腳蹼撥水那麼輕快,“眼睛一亮,馬上找來一根粗木棍”,做櫓板的過程用動畫的形式放出來,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明白了櫓板的製作過程。接着我又安排了讓學生動手製作“櫓板”。力力求通過動手讓學生記憶“櫓板”的形狀,體會製作過程,激發學生去動手製作、創作的興趣。

四,狠抓字詞,讀中感悟

朗讀教學是貫穿始終的,一開始讓學生通過看圖片讀出老艄公的累,通過朗讀感受魯班在想辦法,通過朗讀感受魯班的"眼睛一亮",想出了辦法,通過朗讀感受一個"嗬"字,體會老艄公搖櫓的輕鬆。

五,創設情境,線索清晰

全文抓住魯班的看——想——看——做展開,在講解文本中,我在每個小節的過渡時都抓住了這條線索,循循善誘,層層推進,最後到“做”,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當然,在教學中仍有許多不足,對於字的教學只設計了教學“忽”和“安”兩個字,低年級的生字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同時練習量的不足,沒有很好的鞏固過程。

《蜜蜂引路》教學反思 篇6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描寫了翠鳥的外形、活動和居住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是本課值得學習的地方。作者在介紹翠鳥的外形時,抓住顏色鮮豔,身材小巧玲瓏的特點,寫了翠鳥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紹翠鳥的活動特點時,抓住“一動不動”地“等待”,“貼着水面疾飛”,表現了它的機靈和動作敏捷。作者的觀察順序和描述方法:關於翠鳥羽毛的顏色,自上而下分別寫了頭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關於翠鳥捉魚,是按照注視、等待、叼魚、飛走的捉魚經過進行描述的。

模仿是兒童的天性。國小生不僅需要模仿,而且善於模仿。這是因為國小生受知識、經驗、情感等因素的侷限,他們以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可以説國小生的最初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中年級學生初學作文更是如此。葉聖陶曾經説過:“課文就是最好的範文。”所以國小作文可以從模仿起步的。本課在對翠鳥外形描寫的這一段話就是一個讀寫訓練最佳結合點,是練習寫作的好材料。全段圍繞“鮮豔”一詞,分別從頭部、背部、腹部具體描寫。在讓學生真正理解這個片斷後,我要求他們嘗試模仿這段話介紹鳥的外形。學生在這一環節表現還是不錯的。

《蜜蜂引路》教學反思 篇7

這次我執教的觀摩課是滬教版教材中的一篇課文《人生的開關》。在之前的準備中,為了選什麼課文也頗費了一番腦筋。是炒現飯,還是全新地挑戰一次?經過思考,我放棄了自己以前成熟的公開課教學設計,最終選定了《人生的開關》這篇課文進行嘗試。該篇小文不難,讀懂課文更不難,但是用心讀透卻很難。備課的過程中,我認真閲讀文本,反覆研讀了很多遍,寫了幾千字的備課心得。讀課文的過程中,我自己對人生也認真進行了思考,如何將簡單的人生道理變得簡單而又富有內涵。就好像怎樣讓藴含在淺顯語句中的禪理讓人自悟一樣,這些天一直在腦子裏思索着怎樣去優化教案,怎樣去更好地運用策略。直到今天去新會的路上我還在思考教學設計的修改,課堂的導入等等。

40分鐘的課上完了,課堂上留下了很多難忘的瞬間。評課的天津的姜寧老師説的:“這是一節幽默中藏着深刻的課,令人深思。”談人生,誰都會説上幾句,而且能説得冠冕堂皇。對於真正的人生,我們又有幾人敢説自己懂了呢?記得賈老師在給我輔導課的時候説過:課要潤物無聲,大雪無痕,讓學生在語文的活動中悄無聲地接受了教育。這句話看似簡單,做起來卻是很難。我努力地在自己的課堂上進行嘗試,教學的過程中我與學生之間進行了平等的對話,深入的探討,努力課堂上踐行者“語文課做語文事”的理念。

《蜜蜂引路》教學反思 篇8

在自主學習和與小組討論交流之前,得正確劃分每個小組的成員結構,要兼顧好、中、差的學生進行合作。必須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合作對象,對自己組內的成員有信心和信任感。能夠在組內找到自己學習的幫手。特別是組長的作用不可忽視。

在古文學習中,組員的幫助效果很好,他們自己主動了解和學懂一遍的東西,比老師講三遍還管用。因此,我把全班分成了九個組,每組6~7個人,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讓他們都能感覺到自己在組內的作用。閲讀古文的時候,主動找到讀得好的同學,先聽自己讀一遍,再聽別人讀一遍,相互補充和矯正。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每個人都有主動合作的意識和自己合作的對象,還有具體可行的交流方式。每當我看見他們在真正用心討論和思考不懂的問題的時候,我感到很輕鬆,也很滿意;當他們把自己的問題總結起來交給我的時候,我又覺得他們到了真正需要我的時候了。

我以前很羨慕像魏書生之類的教育家們那麼愉快、輕鬆的教育方式,今天我也開始嘗試,也體會到了什麼是真正的“教懶書”。

《蜜蜂引路》教學反思 篇9

在這篇課文文本解讀的時候,受課文閲讀提示的影響,我也是把主題定在“ 奉獻精神”這個層面。但是,在教學設計的時候,卻覺得僅僅挖到“奉獻精神 ”是不夠的,可以引導學生更深入地去領會主題,於是,預設了一個問題:行道樹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默默奉獻的?還預設了一個“以寫帶悟”的環節:用第二人稱,給行道樹寫一段話,用上四個關鍵詞“環境”“生命”“責任”“執著” 。

在研讀課文的時候,要求學生談談“行道樹具有怎樣的品質”的時候,學生果然不假思索就説出了“奉獻”。於是就追問:“課文裏還有一些句子也體現了它的品質,找出來,讀一讀,説一説體現的是什麼品質?”於是,學生再仔細去選讀相關詞句,得出了“豁達”、“堅忍”、“盡職”、“執著”等結論。接着,我們就討論行道樹在什麼情況下奉獻的。學生紛紛發言,得出結論“是在遠離生存故土,不被理解,不被珍惜,孤獨、黑暗、喧囂……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奉獻的。”

我最後板塊小結:奉獻不僅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能力,它需要我們睿智地適應環境,需要我們堅忍而執著地盡職做事,如此,我們的生命才能煥發出異彩!從學生最後所寫的一段話來看,學生對主題的理解確實比較深入了。由此,我感覺,教師在文本解讀的時候,自己首先不能“淺解”文本,要儘可能地挖掘出文本主題的深意,然後,要考慮採取合適的方法,以帶領學生一起走進文本深處,挖掘出深層的韻味。

淺嘗輒止是文本解讀的大忌,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

《蜜蜂引路》教學反思 篇10

《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解決兩步計算的問題。

在經過反覆的推敲後,我決定使用《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進行導入,從而引出“解決具體問題”的兩種思維方式“從條件想起”、“從問題入手”,為新課教學做鋪墊,進而揭題。

由於採取的是“教與學方式改進”的教學模式,所以學生們都進行了課前的預習。從收上來的預習紙中,我尋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教育資源,也就是整理信息的三種辦法:1、畫圖表示;2、畫線段表示;3、列表整理。所以,在課前我就做了記錄,並留心在課堂上逐一安排這些小組上台展示,並最終討論有關列表整理的方式。在介紹列表整理方式中,我注重讓學生掌握如何填寫信息、找出數量關係,並體會它的好處。最後,在大家的討論和我的引導下,學生掌握了列表整理的辦法,並完成了例題的列式解答。

在這一課的教學準備和執行中,我有以下感悟:

一、預習紙或預習題的下發,可以落實學生的預習情況,讓學生不會存在僥倖遺漏的情況;

二、由於已經預習過,課堂中一些練習可提前完成,可充分利用教學時間去進行其他的講解。

三、由於提早預習,不少孩子的自我學習和吸收能力加強,這點可從她們的課堂表現可以看出。這部分孩子特別愛説、能説、會説。不僅專業知識得到提升,而且個人的素養也相對提高,變得自信、有條理了!

四、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如何與他人相處,並理解和體會了團隊精神!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也有幾點遺憾:

一、出於對孩子的不信任,在課上還是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完成她們的自學,過多的參與到她們的學習中;

二、由於這種教學模式下,需要給與學生大量思考和討論的時間,所以教學進度難以把握,有時無法按時完成教學內容;

三、在這種教學模式下,產生了“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情況。就是好的學生越來越棒,而後進生則學得雲裏霧裏,成績越來越差。當然我們有小組長輔導的機智,但這還是遠遠不夠的,這一點值得我們老師去探討;

四、這種模式下,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是很高的,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但是每個人的精力都有限,如何能更好的進行這種教學模式,也是我們所應該探討的。

《蜜蜂引路》教學反思 篇11

《泉城》是蘇教版國小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講讀課文,也是國小課改最高年級的一篇課文。自課改以來,就嘗試着用新理念來講授課文,就是這樣,我每備一節課,就先在組內進行教研、備課,課授完後大家還要在一起研討,就是這樣,上完每一節課,我從中受益非淺。

本節課從選課到兩次授課,在組內經歷了無數次的研討,對於在課堂上的備課和授課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大家在一起,共同研討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為了解決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掌握寫作方法而選了本課,在學生一邊欣賞祖國美景的同時,掌握學習方法,寓教於樂。

起初在設計本節課時,主要是針對學生的合作能力,而忽視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為此主任張老師、本組組長王軼羣老師、屈鑫麗老師、王紅梅老師等,我們經常在一起進行教研、説課,積極的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希望通過在讀中去感悟課文內容、品味生字詞,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美好景色的感情。

《蜜蜂引路》教學反思 篇12

思想品德課主要任務是,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學習,全面提高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思品教師要教育、啟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因此,教師必須具備較高而靈活的教育教學技巧。思想品德課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結合,達到教學目的,淺談幾點反思。

一、要自覺提高自身素質

“打鐵先要自身硬”、“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師自身素質,一是專業知識要紮實更新,業務能力要提高;二是言行修養、道德覺悟要提高。

1.堅持學習。隨着改革深化和社會發展,政治理論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絕不能滿足於學歷達標和原有知識,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才能使自己的認識適應發展需要。知識是相關的、互通的。因此,只有掌握豐富知識,才能融會貫通、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使教學生動風趣、得心應手、遊刃有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求知慾望。教師一定要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不斷汲取新知,豐富知識,跟上時代節拍。不斷進行教學反思,總結教育教學經驗,努力使教育教學少走彎路,讓學生樂意接受。有學生對我説過:“老師,我本來對思品課沒興趣,喜歡你上課,才對思品課產生興趣。”為了充電,要經常買書,不管是教育教學方面的,還是雜誌、歷史、經濟、心理訪談等。

2.勇於反思。老師要有淵博、深厚的學科知識,更重要的還需勇於反思,敢於面對和改進自己的偏差、錯誤,才能不斷提高業務能力,這就要求老師積極參與教學研究,結合實際、因材施教、勇於實踐、善於總結,不斷探索和掌握思品課教學的好方法,有效推行素質教育。不斷反思、時時提醒自己,本節課學生反映情況怎樣?

3.為人師表。正人先正已,老師必須以高尚師德為學生楷模,用高尚的言行舉止帶動學生修心立品。這就需要老師做到:①在言論上,要對國家、對社會、對學生負責,對社會有不同看法,不能在學生中大發言論,誤導學生,學生對社會的認識還不成熟。②在舉止上,要時時處處為人師表,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首先做到。

4.尊重學生。學生尊重老師天經地義,但老師也應尊重學生權利,尊重學生的特長、個性和人格。有的老師總是一廂情願替學生“着想”,認為自己是為學生好,常常忽略學生權利。於是,上課經常拖堂、擠佔課間活動時間、隨便把學生活動課或課外課挪用、作業沒完沒了,久而久之學生難免厭倦、反感。老師尊重了學生,學生才會尊重老師,這也許是作為教師比較幸福的事了。

5.保持快樂心態。只有老師輕鬆快樂教學,才能使學生樂於接近老師、樂於接受教育,才能感染學生快樂情愫。當然,老師也是人,現實生活中,有種種煩惱和不如意,要保持快樂心態好難。但只要本着以學生為重,以教書育人為重,忘我工作,在面對學生時摒棄懊惱,調節情緒,保持好心情,把微笑帶給學生。常到學生中間看看,關心學生痛癢,和學生打成一片,師生關係一定融洽。

二、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思想品德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仍是課堂教學,使學生較好地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礎理論知識,必須堅持“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學原則,改進教法、創設良好課堂環境,才能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形式多樣,應根據不同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採用不同教學方式,如:“探求式、導讀式、討論式”等。無論採取何種方式,要體現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原則,達到傳授知識,提高理論水平,又發揮德育功能,提高學生道德覺悟和政治素質,使知與行統一。因此,每學完一節內容,只要與學生活有關,都要學生反省自己的行為,引導他們學着解決遇到的問題。

三、利用好社會大課堂,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理論聯繫實際,也就是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是思想品德課推行素質教育重要途徑。其主要方式就是學到相關知識時,讓學生結合調查採訪,聯繫自身和同學實際,開闊學生視野,進一步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和改革開放推動我國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然後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分析,寫政治小論文。這樣,使學習生動活潑,思想品德課所學的知識得到檢驗,得到昇華,激發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和追求,有效提高學生思想品德學科的理論素質和思想、道德、覺悟水平,獲得良好素質教育效果。

“親其師,信其道”。受學生歡迎和喜愛的老師,往往對學生產生一種親和力,對學生的教育事半功倍。快樂老師就是教育教學的快樂,就有學生學習生活的快樂。

《蜜蜂引路》教學反思 篇13

1、導學案的設計採用以活動貫穿全過程,學生在活動中探究、體驗、感悟,打破了傳統單向信息傳遞的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較好的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意識。因七年級學生對法律知識只有一節課的儲備,因此對一些專業性的知識教師講解在課堂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2、教學過程中安排了“聯繫案例,學法踐行”等活動體現了課程的實用價值。

3、教學中雖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但在課前材料蒐集環節仍存在學生沒時間和對政治課興趣不濃的矛盾,還需要在以後教學中探索具有實用價值的方法,真正把學生課前課堂課後有效地融為一體,真正起到對學生素質教育的作用,活化教材中所藴含的德性精神,激發學生的道德法律需要,煥發學生道德生命活力的作用。

《蜜蜂引路》教學反思 篇14

在探究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所用的原料時,教師根據學生已學的知識,組織小組討論下列問題: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判斷下列固體與液體相互可能發生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是哪幾組物質。固體:二氧化錳(MnO2)、四氧化三鐵(Fe3O4)、氯化鈉(NaCl)碳酸鈉(Na2CO3)、碳酸鈣粉末(CaCO3)、大理石(CaCO3)、,液體:稀鹽酸(HCl)、稀硫酸(H2SO4)。學生們對這個問題會展開激烈的爭論,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在化學反應前後元素種類不變的原理,同學們很快就能得出結論是:稀鹽酸分別與碳酸鈉、碳酸鈣粉末、大理石反應或稀硫酸分別與碳酸鈉、碳酸鈣粉末、大理石反應都可能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然後再以小組為單位對六組藥品進行實驗,要求認真觀察實驗、記錄現象、討論分析找出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氣體的理想原料。

學生們通過實驗觀察、對比分析、討論交流從反應速度的快慢、是否便於收集等因素展開討論得出:稀鹽酸與碳酸鈉粉末反應太快、難以控制、無法收集;稀硫酸與大理石反應剛開始有氣泡產生一會兒反應停止,不能收集到氣體;稀鹽酸與大理石混合反應速度較快、易於控制,所以它們是製取二氧化碳氣體的理想原料。有的同學甚至還會提出能否用濃鹽酸代替稀鹽酸呢?對此教師可出示一瓶濃鹽酸打開瓶蓋讓同學們觀察、討論找出答案。接着教師再提出問題:“通過上面學習要求大家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怎樣才能製取並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氣體?並聯系實驗室製取氧氣的內容進行觀察對比,思考討論選擇氣體發生裝置與收集裝置應考慮哪些因素?”根據前面已學知識進行對比發現製取這兩種氣體所用原料的狀態和反應條件都不相同,這兩種氣體的密度與溶解性也不一樣,所以它們所採用的發生裝置與收集方法也是不同的。討論得出:選擇裝置應考慮反應物的狀態、反應條件、生成物的物理性質(密度、溶解性)等因素。在對比觀察中認識到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瞭解了氣體制取裝置的選擇依據。

《蜜蜂引路》教學反思 篇15

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的是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作者在中國台灣的一所鄉村國小裏看到老師在教孩子們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動人情景,以及在禮堂裏參觀中國曆代偉人像的場面,表達了中國台灣人民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強烈的民族精神。課堂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展開教學的:

抓住課文核心問題:“‘難忘的一課’指什麼?為什麼説是‘難忘的一課’?緊扣‘難忘’二字展開教學”。先讓學生自讀,探究作者為什麼很“難忘”;勾畫有關語句作批註,然後全班交流研討,在此基礎上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重點語段。注重不同方式的評價,以評促讀,提升朗讀的質量和水平。通過閲讀,瞭解文章所寫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還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具體是怎樣寫,怎樣表達的。例如在理解文中的 “好象每個字,每個音,都發自他們火熱的真摯的心”這句話時,我通過句子的對比,讓學生體會到這句話中的用詞,如:“火熱”“真摯”等詞語的精當之處。又如文章最後一個反問句,我讓學生改為陳述句後,通過朗讀來體會兩個句子所表達情感的不同。

抓住主要語句進行朗讀。“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在課文中三次出現,讓學生在讀中悟、在讀中思、在讀中賞。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獲得收穫——讀,使孩子們感受到了中國台灣師生那嚴肅認真、富有感情、火熱而真摯的心;讀,讓孩子們明白了中國台灣人民對祖國的深深而濃郁的愛;讀,更讓孩子體驗到了中國台灣與祖國之間永遠也割捨不斷的親情;讀,還讓孩子們的那顆純樸的愛國之心沸騰了!讀,給語文增添了無窮的魅力;讀,讓語文課承載了生命的湧動;讀,使語文課昇華了厚重的精神。讀,學生獲取的已經不僅僅是語文知識,更多的是對祖國的銘心之愛,這種體驗是任何説教都無法替代的。讀,使學生受到了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

《蜜蜂引路》教學反思 篇16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公式:經驗+反思=成長,這是教師成長的至理名言,許多教師有較深刻的體會。

如果一個教師或許工作了20年,沒有反思,也只是一個經驗的20次重複。如果一個教師只滿足於經驗的獲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反思,那麼他的原有理念及不適當的行為就很難改變,其結果是他的教學將可能長期維持在原來的水平而止步不前。

為什麼只有經驗不能成長?為什麼經驗加上反思就成長了呢?

1.反思使經驗(含教訓)變成教學智慧,從發生的事件中得到啟發

葉瀾先生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沒有反思的經驗只能是狹隘、片面、膚淺的經驗;不會反思的教師,他的教學能力和水平至多隻是經驗的累積;能夠不斷反思的教師,他的教育智慧就會隨之不斷增長。教師越能反思,就越是好的教師,越能使自己的經驗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

一位數學老師教的學生成績總比別人好,別人問他是什麼原因,答不出,後來通過反思,發現原因是每個學生只用一個作業本。學生要隔天才能看到先一天自己做的作業情況,經過認真總結,他的經驗就提升為及時反饋原理,討論時,老師們也認為,只有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才能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與模糊認識,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

2.反思能幫助自己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

反思能幫助教師從每天習以為常的教學行為中發現自己的教學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提升自身的專業化水平。

反思的目的不只是回顧過去,而是為了指導未來的行動,反思幫助探究和解決問題,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

有的教師在反思小組合作學習效果不佳後,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分好小組,選好組長,做好培訓,用好評價,加強引導,如果將這五個環節的工作做好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就會好起來。

我們認為,教學中出現了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師不認真反思,不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3.反思使自己學會教學

教師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時,會從教學主體、教學目的和教學工具等方面入手,對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等環節獲得的體驗進行回顧,從而使自己變得成熟。

反思是自己幫助自己學會教學的好途徑,某個內容教學失敗了,反思為什麼,下次就可以改變教學方法,逐步就學會教學了。

無論是教學的失敗,還是教學的成功,教師只要認真反思,分析失敗的原因,提煉成功的經驗,這些都是寶貴的教學資源,也是任何教育理論所不能替代的精華。

4.反思促進教師成長

反思可以由教師自發行為變成自覺行為,縮短教師的成長週期,使教師全面發展。

按照教師職業特徵,一般認為,5年以內是新手型教師,關注的是具體的教學技能;5年—10年是適應型教師,關注的是教學策略,能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綜合應用技能;10年—20年是成熟型教師,關注自己的教學理念;20年以上是專家型教師。但自己不把握進步的機會,是不會自動越級的,可能到退休還不成熟。

通過反思,不只關注完成教學任務,在學生身上體現出成績;還應關心教師本人如何在教學中得到提高,不是年復一年機械重複自己的工作,教師需要做自己成長的有心人,才能縮短成熟的時間。

《蜜蜂引路》教學反思 篇17

在三年級教材中開設了國畫教學,我認為國小生學習畫國畫,首先還是要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用筆、用墨方法、執筆方法、運腕方法,但既然本課安排的內容是以遊戲的形式來讓學生認識彩墨的,教學中,我注意不將《彩墨遊戲》一課上成專業技法課,而是儘量加強“遊戲”口味,從以下三方面培養和提高學生作畫的興趣和質量:

瞭解中國畫的水墨之妙,增強學習興趣:如以故事的形式講解畫家齊白石筆下自由嬉戲的蝦,以及他的繪畫藝術之路,來激勵學生認真學畫的信心和決心。

注重對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少一些繪畫技巧的要求:我每次教授學生接觸中國畫時,看到他們的作品總有眼高手低的現象:理論上知道用筆用墨的方法,但實際操作中卻很難一下掌握水墨濃、淡、幹、濕的變化,但是他們大膽的線條,鮮豔的色塊,包含着豐富的想象潛能,於是我就鼓勵學生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畫出有個性的中國畫。

挖掘生活題材,激發創作熱情:藝術來源於生活。在國畫創作中,我以學生常見的線條、蔬菜、水果、動植物和生活中人和事為繪畫題材,這樣既有利於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又利於他們對這些常見的人和事進行觀察。

事實證明:學生對這種“遊戲”類的課程較感興趣,多數人的作品創作隨意,無拘無束,在練習筆墨的同時,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融入作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