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教學反思(精選23篇)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

我在教《詹天佑》時,以“自讀自悟”教學模式為主,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 “勘測線路”部分時,我分三步走:

詹天佑教學反思(精選23篇)

第一步、讓學生帶着明確的學習目標充分自由讀:邊讀邊用你喜歡的符號劃出這一段中最使你感動的語句,並想想這些語句為什麼使你感動?

第二步、圍繞這一學習目標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學生:最使我感動的語句是: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説:“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這類説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因為這段話使我體會到詹天佑具有一絲不苟的工作精神。……)學生在寬鬆自在的氛圍中漫讀,盡情表達自己的所思所得,充分比較分析自己與別人的差異,進行自發反饋、調整補充。

第三步、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自主感悟。詹天佑的“語言”部分讓學生轉換角色朗讀,體會人物品質:假設你是詹天佑你會怎樣對工程技術人員説這番話?“一千個讀者讀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的語言告訴我:他們心目中的詹天佑或語重心長,或和藹而不失嚴肅……“行動”部分讓學生想象畫面朗讀,體會人物品質:讀了以後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此時此刻你心裏是怎麼想的?“心理活動”部分讓學生假設情境朗讀,體會人物品質:這條鐵路一旦修不成就會使中國工程師失掉信心,如果修成了,就能鼓舞人民,突出詹天佑的愛國心。學生深情並茂的朗讀,使我感受到:他們對詹天佑懷着無比崇敬之情。

在教學“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我採用了畫一畫,演一演的教學方法。居庸關隧道和八達嶺隧道開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採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後者採用中部鑿井法。這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自讀討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用簡筆畫畫出簡單的開鑿辦法示意圖,無須多講,學生就能明白。詹天佑在修築京張鐵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現其傑出才幹的地方,就是設計了“人字形”線路。講解時,讓學生親自進行火車在人字形線路上的運行路線的實物演示,揭示詹天佑不僅是我國的愛國工程師,而且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2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敍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語言文字訓練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築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説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巖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敍,很有代表性。執教了這篇課文之後有這樣的幾點反思:

一、創設情境在我的開場白介紹的感染下,將學生帶到詹天佑的“畫像”面前,使學生對這個人物產生興趣,做到激發動機時入情。而且在整堂課中教師都很有激情,在語言上努力打動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

二、體現多種形式的讀法。例如對於“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説……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這句話,我為學生創設了三種情境進行情景體驗。對於“遇到困難,他總是想……失掉信心。”這句話又讓學生體會:你想強調那個詞?教師引導學生體會理解的角度不一樣,朗讀的側重點也不一樣。

三、以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貫徹課堂教學的始終來進行閲讀理解、感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越來越豐滿,受到其人格的薰陶。

四、對於教學難點的處理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這篇課文理解的難點就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內容。這兩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問題我主要採取了直觀教學的手段,讓學生觀看課件解説,從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傑出與偉大。

但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情感體驗還不是很深刻,學生的回答也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上,談得也比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儘管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的時間和遍數還不是太充分。閲讀教學還是應該以讀為本,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前提下,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容易“見文生情”。

2、因為我在這堂課中處理的內容是“直接寫詹天佑修築京張鐵路的那部分內容”沒有以理解“社會環境中的困難”作鋪墊,把任務放在了背景之外,那麼學生的情感當然很難調動,所以導致學生談起來蒼白無力,語言多是貼標籤式的詞語。

3、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內容時,我儘管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學生也理解了設計的巧妙,但是對於詹天佑的設計並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讚歎之情。我想如果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內容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水到渠成。同時這也是教給了學生一種讀書的方法,即聯繫上下文。

4、中心問題“找出最使你感動的地方,為什麼?”針對性不是很強,並不是任何一篇課文都適合。對這篇文章來説,既然是寫人的文章,就要從詹天佑這個人身上做文章,可以讓學生談談你認為他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從而讓學生們在表達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同時又是抓住文章的靈魂,精髓之處,讓學生讀中悟情,品味語言和內容及情感融為一體,也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3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敍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語言文字訓練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築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説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巖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敍,很有代表性。執教了這篇課文之後有這樣的幾點反思:

一、創設情境在我的開場白介紹的感染下,將學生帶到詹天佑的“畫像”面前,使學生對這個人物產生興趣,做到激發動機時入情。而且在整堂課中教師都很有激情,在語言上努力打動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

二、體現多種形式的讀法。例如對於“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説……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這句話,我為學生創設了三種情境進行情景體驗。對於“遇到困難,他總是想……失掉信心。”這句話又讓學生體會:你想強調那個詞?教師引導學生體會理解的角度不一樣,朗讀的側重點也不一樣。

三、以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貫徹課堂教學的始終來進行閲讀理解、感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越來越豐滿,受到其人格的薰陶。

四、對於教學難點的處理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這篇課文理解的難點就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內容。這兩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問題我主要採取了直觀教學的手段,讓學生觀看課件解説,從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傑出與偉大。

但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情感體驗還不是很深刻,學生的回答也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上,談得也比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儘管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的時間和遍數還不是太充分。閲讀教學還是應該以讀為本,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前提下,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容易“見文生情”。

2、因為我在這堂課中處理的內容是“直接寫詹天佑修築京張鐵路的那部分內容”沒有以理解“社會環境中的困難”作鋪墊,把任務放在了背景之外,那麼學生的情感當然很難調動,所以導致學生談起來蒼白無力,語言多是貼標籤式的詞語。

3、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內容時,我儘管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學生也理解了設計的巧妙,但是對於詹天佑的設計並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讚歎之情。我想如果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內容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水到渠成。同時這也是教給了學生一種讀書的方法,即聯繫上下文。

4、中心問題“找出最使你感動的地方,為什麼?”針對性不是很強,並不是任何一篇課文都適合。對這篇文章來説,既然是寫人的文章,就要從詹天佑這個人身上做文章,可以讓學生談談你認為他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從而讓學生們在表達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同時又是抓住文章的靈魂,精髓之處,讓學生讀中悟情,品味語言和內容及情感融為一體,也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4

我在教《詹天佑》時,以“自讀自悟”教學模式為主,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 “勘測線路”部分時,我分三步走:

第一步、讓學生帶着明確的學習目標充分自由讀:邊讀邊用你喜歡的符號劃出這一段中最使你感動的語句,並想想這些語句為什麼使你感動?

第二步、圍繞這一學習目標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學生:最使我感動的語句是: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説:“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這類説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因為這段話使我體會到詹天佑具有一絲不苟的工作精神。……)學生在寬鬆自在的氛圍中漫讀,盡情表達自己的所思所得,充分比較分析自己與別人的差異,進行自發反饋、調整補充。

第三步、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自主感悟。詹天佑的“語言”部分讓學生轉換角色朗讀,體會人物品質:假設你是詹天佑你會怎樣對工程技術人員説這番話?“一千個讀者讀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的語言告訴我:他們心目中的詹天佑或語重心長,或和藹而不失嚴肅……“行動”部分讓學生想象畫面朗讀,體會人物品質:讀了以後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此時此刻你心裏是怎麼想的?“心理活動”部分讓學生假設情境朗讀,體會人物品質:這條鐵路一旦修不成就會使中國工程師失掉信心,如果修成了,就能鼓舞人民,突出詹天佑的愛國心。學生深情並茂的朗讀,使我感受到:他們對詹天佑懷着無比崇敬之情。

在教學“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我採用了畫一畫,演一演的教學方法。居庸關隧道和八達嶺隧道開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採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後者採用中部鑿井法。這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自讀討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用簡筆畫畫出簡單的開鑿辦法示意圖,無須多講,學生就能明白。詹天佑在修築京張鐵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現其傑出才幹的地方,就是設計了“人字形”線路。講解時,讓學生親自進行火車在人字形線路上的運行路線的實物演示,揭示詹天佑不僅是我國的愛國工程師,而且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5

問題設計不僅是教學過程的關鍵,還是一節課的靈魂。問題設計是否恰到好處,是否藝術,是評價一節課優與劣、成功與否的一把很好的尺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問題設計的容量,把握其容量“五要”。

一、問題設計必須是教師深鑽教材的結果

問題設計必須是教師認真鑽研教材、提煉教材精華的結晶。教師只有吃透了教材,設計起問題來才能目的明確、得心應手。

拿《詹天佑》一文來説,問題設計前,教師必須搞清楚本課在本單元中的位置和作用;本課主要寫了什麼,作者的思路怎樣,目的是什麼;通過本課的教學,在基礎知識、能力、思想方面,教師要教給學生些什麼,學生要學到些什麼;本課的重點、難點在什麼地方?教師要採用怎樣合理的方法去突破它;以及教師要怎樣來優化課堂結構、怎樣進行學法指導等內容。教師只有對上述內容好好地琢磨、消化,把文章讀厚又讀薄,梳理好教材中各個知識點了,才具備了駕馭教材的能力,才為問題設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才為問題設計掃清了障礙,正如諸葛亮借東風在萬事俱備時一樣。

二、問題設計要把握重點,明確目標

問題設計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因而,問題設計要把握文章重點,體現明確的訓練目標。也就是説,問題設計只有具有明顯的具體性和可測性,教師才能有效地組織教學。

《詹天佑》一文在其所在單元是一篇很重要的講讀課文,它與本單元的訓練項目“注意當時當地的情況”有重要的聯繫。教學時,要憑藉這篇課文引導學生聯繫事情發生的年代和當時當地的環境,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教師對教學應充分考慮到這些,問題設計就要把握這一重點,明確這一目標。

我在講解本課時,問題是這樣設計的;詹天佑在接受修築京張鐵路前、後(a、勘測線路b、開鑿隧道c、設計線路)時,遇到了哪些困難?他是怎樣克服?表現了他怎樣的品質?(結合有關的詞句,説説理由。)問題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就是為本文訓練目標而精心設計的。學生看到這一問題,自然會聯想當時當地的情況: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帝國主義的陰撓、工程技術人才缺乏、勞動工具落後、在勘測路線時地勢又險峻、氣候又惡劣、在開鑿隧道時又要過很多高山(居庸關山勢那麼高巖層那麼厚、八達嶺隧道又是那麼長);在設計線路時,青龍橋附近的坡度又特別大等。儘管當時當地的困難很大,可是,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務,一絲不苟地工作(周密地勘測線路;採用了不同的鑿進方法;設計了巧妙的“人”字形線路。)並提前兩年竣工,給了藐視中國的帝國主義者一個有力的回擊。這樣設計的問題,教師教的目的明確,學生學的也明白。通過對這一問題的認真思考、講出學生對“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這一中心句有較深刻的理解。詹天佑強烈的愛國之心及傑出的才幹會深深地銘刻在每位學生的心裏。再加上教師不失時機地點撥、引導,學生就會懂得:不管是寫文章還是讀文章一定要“注意當時當地的情況”。讀文章,注意了當時當地的情況,才可以對文章瞭解得更加透徹;寫文章注意了當時當地的情況,才可以使文章表達得效果更好,真切感人。

三、問題設計要少而精

講解一篇文章,切忌出現一系列的過碎的沒有意義的問題。能設計一個問題解決的,決不設計兩上問題。否則,會把學生的腦袋提問大了,提問脹了,提問麻木了。最後,可能搞得連老師都會覺得亂七八糟、不知所云,很難把握文章的重點,就甭提如何突破了。

《詹天佑》一文,我在教學文章重點段落(2—6)小節(本文共7節)時,只設計了上面提到的一個問題,學生就以此為線索,讀書、勾劃、討論,對文章進行梳理。學生學得挺帶勁,自然本文的教學目的就能達到了。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選擇的三個典型事例a.b.c.是平行關係。教師在出示問題時,可以對它進行特殊處理(如用雙面膠帶紙把寫着“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線路”的紙卡按從上到下的順序疊在一起),講課時一個一個地出示,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學習a,而後b,c,可以自學。

四、問題設計要融教法與學法於一體

在教師“教”學生“學”這一雙邊教學過程中,設計的問題是鏈條,把“教”與“學”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能融教法與學法於一體的問題,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教與學產生“二合一”的共振效應。

還以上述問題來説,“結合有關語句,説説理由”不就是學法的指導嗎?通過學習,學生就會明白讀文章要抓住重點詞句及人物的語言、行動、思想活動去思考;寫文章時,更要主動運用這種刻畫人物的方法,使文章有聲有色。還有對“注意當時當地的情況”這一定作特點傳授的過程,不也正是學法指導的過程嗎?五、問題設計要體現教學目標的層次性

語文教學要體現“傳授學法→邏輯思維→滲透德育”教學目標的層次性。問題設計自然為其服務。上述問題設計就充分體現了教學目標的層次性。

總之,包含了上述“五要”的問題設計才能算得上一個好的問題,才真的不失為一節課的靈魂。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6

《詹天佑》這篇課文以人物姓名為題,重點寫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蹟——主持修築了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説明詹天佑是一位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表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通過本課的教學,讓學生了解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勇於創新、立志為祖國作貢獻的思想感情。學習文章前後照應的寫作方法。

在課上,我圍繞文章的中心詞“傑出”、“愛國”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主動探索,讓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和愛國。這樣在學生的主動探索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習探究的能力,有利於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並在學生互相討論、合作、欣賞中增強學習自信心。

在課堂上,我力求做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與參與者。比如在與學生探討兩種開鑿法時,既注意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又注重適時的點撥,學生在讀讀、説説、畫畫、看看中明白了兩個隧道的掘進方法,體會到了詹天佑工作的細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難以及他深入實踐、新的思維。通過畫圖,再現了火車在“人“字型線路行駛的情形。就這樣,學生的疑難全在讀書和動手實踐中水到渠成地解決了,課文的重點也得到了突出。在第四自然段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邊讀邊做標記,用“當我讀到________,我感_________,因為____________。”進行回答。在讀中理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了質疑、解疑的能力,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這一課教學我的重點是:

1、生字、新詞。

2、重點語句的理解。

3、背誦4、5、6自然段。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7

教學完了《詹天佑》,我總體的感覺還不錯。課堂氣氛較活躍,學生學習的興致始終保持不滅。學生的這種表現是在逐步分析、理解詹天佑這個人物的品質的過程中顯露的越來越明顯和高漲。在課堂上,我與學生之間形成了積極的互動效應。我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與參與者。

1、 對教學模式的運用,要在“活” 字上下功夫。

學習課文時,我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師生共同感悟文章,最後通過美讀再次體味文章相結合。可分成這樣的三步:

第一步、自讀自悟

讓學生帶着明確的學習目標充分自由讀: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寫的什麼事,作者重點想我們介紹了詹天佑修京張鐵路的哪幾件事?直奔重點,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個整體把握,建立起一個自己的認知體系。

第二步、加強引導深入細緻感悟

當我們讀這段話時,同學們腦子裏浮現出怎樣的畫面?圍繞這一學習目標組織學生對自學成果進行交流討論。

我彷彿看到了漫天卷地的沙塵,一陣又一陣地刮來,吹得人睜不開眼睛。但是詹天佑和工人們不顧這些,堅持在野外工作。我彷彿看到了塞外到處都是崇山峻嶺,到處都是深不見底的山澗。環境十分惡劣。是啊!怒號的狂風吹動了漫天的黃沙,但吹不動詹天佑堅定的信念;陡峭的懸崖擋住了鐵路的延伸,但擋不住詹天佑前進的步伐。我彷彿看到了:白天,詹天佑在山間艱難行走的腳步,晚上,他在昏暗的油燈下認真地計算的身影。

剛開始時學生不能抓住重點把畫面説具體,着急時,我説讀了這些句子我彷彿看見了白天詹天佑在山間艱難行走的腳步,晚上他在昏暗的油燈下認真計算的身影。怒號的狂風吹動了漫天的黃沙,但吹不動的是詹天佑的堅定信念;陡峭的懸崖擋住了鐵路的延伸,但擋不住詹天佑前進的腳步。

學生聽了彷彿一下子明白了什麼,一隻只小手舉了起來。

我彷彿看見了詹天佑揹着經緯儀來到陡峭的懸崖旁進行定點、測繪;我彷彿看見了詹天佑不顧狂風怒號在山間勘測線路的身影……

第三步、美讀之中再體味,提升思想境界

老師重點指導朗讀,通過範讀設境,想象移情,多元解讀,讀出詹天佑的令人感動之處。

片段1: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築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那些外國人要譏笑我們,而且會使中國工程師失掉信心。

如果強調這是中國人修的鐵路,怎麼讀?;如果強調這是第一條鐵路,該怎麼讀?;如果強調詹天佑的堅定信念和克服困難的決心,該怎麼讀?;如果強調修不好鐵路的後果,該怎麼讀?

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自主感悟。人物的語言部分讓學生轉換角色朗讀,體會人物品質。在讀中既又一次品味人物的精神和文中表達的情感,又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和優秀品質的薰陶。

2、 在動手之中促感悟

在講讀第五、六自然段“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我採用了畫一畫的教學方法。這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自讀討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先自己用筆在紙上畫出簡單的開鑿辦法示意圖,再點名在黑板上畫圖。居庸關隧道和八達嶺隧道開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採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後者採用中部鑿井法,以及為什麼採用這種方法。詹天佑在修築京張鐵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現其傑出才幹的地方,就是設計了“人字形”線路。大多數學生畫出了“人字形”線路時,師生一起用一支中間是白色,兩端粉紅色的鉛筆代表火車和火車頭。讓鉛筆也就是兩端都有火車頭的火車在人字形的鐵路上走了一遭。在這一過程中,揭示詹天佑不僅是我國的愛國工程師,而且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

3.訓練形式的思維和寫作能力

以頒獎詞開頭,又以給詹天佑寫頒獎詞結尾,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以上這兩點是我在教學中感觸最深的地方,但也有不足之處:

1、教學過程中,對教材的挖掘多處出現蜻蜓點水的現象。如指導學生讀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築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那些外國人要譏笑我們,而且會使中國工程師失掉信心。 不僅應引導學生從強調這是中國人修的鐵路,怎麼讀?;如果強調這是第一條鐵路,該怎麼讀?;如果強調詹天佑的堅定信念和克服困難的決心,該怎麼讀?;如果強調修不好鐵路的後果,該怎麼讀?還要讓學生交流理解這樣讀的感受和為什麼這樣讀。

2、在講開鑿隧道時,無論是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還是中部鑿井法,既是根據實際情況採用不同的方法又可以增加工作面加快工程進度。

3、在交流收集資料時,過於放鬆,學生對當時社會背景還是一知半解。

分析文章時因為學生對當時的社會背景瞭解得不多,在學習之初,學生理解不到位,所以我隨時要補充相關的資料,既影響學生的學習感悟,又耽誤了一些時間。以後我還有做到離學生生活時代遠的課文讓學生自行了解相關內容,教師補充全相關資料。

4、教師的導的功能發揮不及時。在研讀體驗,深入認識詹天佑的風采時,我的設計目標是讓學生結合四、五、六節全面體會詹天佑的風采。教學時只有一個人談到人字形線路,我應藉此機會引導學生從人字形路線、開鑿隧道認識詹天佑這位傑出的愛國工程師。大多數學生大談特談詹天佑勘測線路,易給人造成第四節重複學習的印象。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8

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學生閉上眼睛聽完教師的範讀,説了自己所看到、聽到什麼後,接着讓學生説“你喜歡哪句?為什麼喜歡?”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相關的圖片和詩句來理解詩歌內容,得到情感的昇華。

在此,我只作為一名引導者來點撥學生對詩歌某些地方的理解,而體現學生在學中的主體性。比如:藍天上的鴿子會對祖國媽媽説些什麼?學生很自然的就説出“祝祖國媽媽生日快樂!”還有的説“祝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再如“你彷彿看見田野裏都有些什麼呢?”學生根據學過的課文回答“金黃的刀子笑彎了腰,棉花朵朵白,還有大豆粒粒飽。”然後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朗讀,學生帶上自己的體會讀,也會讀得更加入情。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9

在課後,我對本節課的過程進行了反思。教學中,我意圖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尊重學生主體的學習需要,讓學生自由選讀課文小節,並以此來組織教學,試圖用學生自己想了解的問題勾住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慾,使學生的學習成為一個自覺、自願的心理渴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和問題意識。

因為課文是一首詩,不同於一般記敍文,時間、地點、人物之類的敍述清楚,詩講究意象,想象豐富,跳躍性比較大,理解時較多地依賴學生的想象和對語言的感受力,應該説學習時比一般文章更困難一些。對於生活閲歷淺、語言感受能力還不強的一年級學生來説,尤其如此。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更應該利用音樂、圖象、語言等多種教學手段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台階,讓他們一步一步走入詩中,讀詩、聯想、悟情。

對於這點,我在課堂中有所忽略,而是着重於詩文的背誦,這是本次教學的不足之處。

如此看來,教學理念從書本、從教師的頭腦走到課堂,關鍵在於教學方法的選擇,而這必須基於實際情況:包括學生情況(年齡、知識、能力、興趣等)、教學內容(課文的體裁、語言特點、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距離等)、教師情況(文化素養、教學技能、教學風格等);理念在課堂上的體現方式不是唯一的,不在形式,更在實質。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更加努力的彌補不足之處。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0

石曉麗

在大家的一致推薦下,我鼓足勇氣,決定承擔年級集體備課交流課的教學。在充分徵求,採納各位老師的良好建議下。我博採眾長,經過認真研讀教材,深思熟慮,決定採用劉暢老師的“閲讀教學‘激情導讀’創新教學模式”和“中高年級閲讀教學‘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兩種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理論,挖掘主題,引導學生體會嘎羧重情重義的人性美,適時進行品德教育以及教給學生一寫法,即學習作者如何抓住動物的神態,動作,進行細緻描寫的。圍繞這樣一箇中心,給課文定好位,然後進行教學設計。

教完這一課,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被課文的內容深深地陶醉了,同時被嘎羧的真情震撼了。

今天,在這裏我只想真誠地給大家彙報一下。我在備課時候的幾點思考,以及教後的感悟。説的不對的地方,還請專家、領導以及同行門批評指正。

沈石溪的

《最後一頭戰象》是一篇悲壯、感人、內涵豐富、篇幅較長的動物小説,全文接近20__字。課文記敍了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在埋葬着戰友們的“百象冢”旁刨開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一、讀課題,定基調

講課伊始,讓學生齊讀課題《最後一頭戰象》後,我定基調:課題讀起來有一種沉重的感覺,為什麼呢?因為這是在一次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戰象,再讀又有一種英武的感覺,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一頭在戰場上浴血殺敵的大象。就是這樣一頭大象,在它生命的最後歷程中,做了那幾件不同尋常的事呢?學生説。我隨機板書:“重披象鞍”“告別村民”“重臨戰場”“埋葬自己”。從而以時間為序理清了課文脈絡。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的把握。併為下面語段的品讀鋪墊了一個悲壯的基調。

二、做到長文短教

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備課前我也去查閲了有關長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可以採取“直奔中心”法,即從整體入手,通過整體感悟,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放棄逐字逐句的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於是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採用“讓學生提出疑惑—自讀解疑,師適時引導,點撥,拓展—總結點題。這樣一個三步曲。這樣充分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也很好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得投入。第一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現的幾種情感,以朗讀為主,在讀中體會戰象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描寫的細膩。

三、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對話

在點撥疑惑的過程中,如何讓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走進文中的作者、波農丁。實現與文本的對話。這成為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想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於是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心對曾經輝煌地留戀和回憶。同時,也把抓事件——品細節——悟感情這一學習方法教給學生,為後面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讀中悟情,收穫感動

在學習本文中,我採用了讓學生快速閲讀全文,抓重點語段細讀,男女生賽讀,選擇令自己感動的語段邀請同伴自由讀等多種形式,學生不僅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描寫的細膩,透過這些文字。還體會到了嘎羧的善良,忠誠情懷,思想得到了淨化,人性得到了提升,動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人呢?

五、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崔巒老師有一句順口溜説的是:“讀思議練重實踐,人文薰陶含其中”,通過閲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戰場時“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親了又親”,“震耳欲聾”的呼喚等等,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點。於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久久的凝望裏嘎羧彷彿看見了什麼?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彷彿在説什麼?在震耳欲聾的呼喚裏,它彷彿在呼喚什麼。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同時落實了“讀思議練重實踐”這一句話。

還可以嘗試,在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時?引導學生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弔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際它為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從而體會嘎羧的善良與忠誠……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有待在以後的課堂實踐中,探索。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1

《望大陸》是國小語文11冊第二單元的一篇閲讀課,是中國台灣詩人于右任的代表作。從詩文的字裏行間渲染出濃濃的思鄉情、愛國情,以及對中國台灣迴歸大陸的深切期 盼。本節課中我採用“以讀代講”、“從讀中悟”、“個人學習與他人合作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從誦讀中去體會、感受詩文的情感。這一節課下來,自己細細反 思,發覺有很多值得自己思考的地方。

一、成功之處

1、注重引導學生學習、體會詩的寫法。即讓學生理解:為什麼這首詩寫得 比較淺顯,卻能夠打動人心,流傳至今?通過對比體悟“兮”與“啊”字在這首詩中的不同表達效果,理解“兮”字在詩中那種古樸、厚重、傷感的韻味;在詩句中 去掉“我”字,對比體會作者在詩中強烈的情感,即大陸是我的故鄉,是我真正的祖國;學習“葬我於高山上兮”的這種反覆的寫法,更加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回家無 望,只有寄希望於來世的那種深切的傷痛。學生對幾處寫法體會得較為深刻,也加深了對這首詩的理解。

2、能抓住重點教學。為體會詩文所散發 的濃郁的思鄉愛國情,以教師朗誦來渲染詩的意境,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使學生自然入情。接着又讓學生自讀,通過對重點詞、句的理解來體會詩情,接着又在 學生朗讀訓練的基礎上播放課件範讀詩文,通過讀把學生帶入到詩人所渲染的意境、情感中去,使學生的情感體會有了一個昇華的過程。

3、注重 對詩文的整合。這課是一篇略讀課,是現代詩。在一節課內完成教學任務的比較緊張。我注意詩文的整合教學。採用對比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對比學習中體會到詩 內容,表達情感的風格。也為詩歌的理解節約了時間通過這樣的方法來在有限的時間裏盡最大可能擴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4、本節課關注了學情,從學生的理解能力出發設計本節課,層層渲染,步步為營,讓學生很自然地理解了詩人心中的痛苦及願望,沒有很強的説教意味。

二、問題所在

1、對課堂節奏把握不夠準確,整節課有點前鬆後緊。

2、課備得不夠細緻,不夠熟練,中間有一處播放課件出現小差錯,這是不應該的,以後要注意精備課,讓課堂的每一處細節都瞭然於心。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2

《組歌》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的一篇佳作,作者紀伯倫。這是一篇自讀課文,預設一個課時講完。我最初對這篇文章的處理原則是:朗讀為主,稍作點撥,點到為止。本文的語言清麗流暢,運用了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作者在抒情的同時展開了豐富的想象。

在《浪之歌》的教學中,我預想體現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理念,盡全力調動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主宰課堂的主人。但最大的感受還是感覺設計課的時候想達到的效果和真正通過上課達到的效果的差距比較大。分析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自己對學生預習情況的瞭解不夠充分,另一個原因自己對各個教學環節設計不夠科學,文章的美感沒有通過入情的朗讀體現出來。

《雨之歌》是紀伯倫先生具有代表性的散文詩,我卻忽略了最重要的問題——對詩歌意象的重點講解。預設問題時,也沒能本着循序漸進的手法,讓學生一步步領悟出“雨”的形象。在通讀幾遍課文後,考慮課堂時間分配問題,就匆匆設下問題,讓學生自己總結“雨”的形象,問題的難度比較大,卻沒考慮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對行文用句方面有何不理解的地方。

現在想想,將教學的環節相對調,讓學生們在美讀中品味情感,領悟意象,效果應該會比這節課好很多。反覆地美讀課文,學生們會逐步體會出,作者筆下的事物,都藴含着深刻的情感。這樣就能感受到“浪”的一個博愛形象,一個世界萬事萬物的守護者的形象;和“雨”的一個奉獻者形象,一個傳遞愛的使者形象。更能深知作者是一個有着大愛的人,如此課文的主題便突顯出來,情感自然就能不期而至。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3

《大海啊,故鄉》是蘇少版第10冊第六單元內容,歌曲旋律舒緩優美動聽,歌詞質樸深情,音樂平易而親切,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抒情歌曲。該曲採用了四三拍,表現了主人公對大海、故鄉和母親的真摯情感。

本課目標在於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感受歌曲的情緒、能夠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以不同的藝術形式表現歌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參與多種音樂活動得到豐富的情緒體驗,與音樂產生共鳴,使學生的音樂視野更加開闊,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激發他們熱愛大海,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以審美為核心”,“以人為本”是新課標的宗旨,我在教學中力求從音樂語言中挖掘歌曲的審美因素,引導學生從全新的審美視角詮釋音樂。面對一個個活潑而智慧的學生個體,力求在挖掘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創編活動等環節上求新,努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及創新能力。五年級學生已初步具有感 受和理解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根據這一特點教師應積極引導,使學生能夠親身感受音樂作品的思想情感,要善於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活動中去感受音樂作品,並使他們的創新思維得到發展。通過參與多種音樂活動得到豐富的情緒體驗,與音樂產生共鳴,使學生的音樂視野更加開闊,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激發他們熱愛大海,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再本課的教學中採用分析、比較、體驗、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欣賞、瞭解掌握旋律、節拍、節奏等音樂要素對錶達歌曲思想情感的重要性,聯繫學生生活經驗通過創編環節的練習,培養音樂創新能力。本課教學力求導入求新、運用處理教材求新並注重從音樂語言中挖掘歌曲的審美因素,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及創新能力。實踐中取得一定良好的教學效果,但仍存在着一定的問題,需要再教學中把握各環節分寸,教師指導不夠到位,尤其編創環節的指導不足。任一環節把握不當,都會導致教學失敗。作為教師首先應時刻樹立創新的意識,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提出教師的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一節課是短暫的,但教師的教學事業是漫長的,只有長期不斷地反思積累總結併發揚教學成功經驗,彌補教學中的不足,才能不斷超越,創造性地上好每一節課。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4

按比例分配是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解決一些常見的、較簡單的按比例分配問題,能在實際應用中加強比的概念。

按比例分配問題可以採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來解答。例5的編排在建立比的概念之後,適宜用比的知識解答。“兔子”卡通把比看作份數,“小鳥”卡通把比看作分數,都是從3∶2的具體含義出發,經過推理形成解題思路的。也可以先在教材的方格圖上,通過塗色得到啟發。如果每次塗5個方格,其中3個紅色方格、2個黃色方格,那麼要6次(30÷5=6)剛好塗完。所以紅色方格一共有30÷5×3=18(格),黃色方格一共有30÷5×2=12(格)。如果把方格圖裏的3行(列)塗紅色、2行(列)塗黃色,那麼就能直觀看到紅色方格是30格的3/5,黃色方格是30格的2/5,所以兩種顏色的格數分別用30×3/5和30×2/5計算。

教學例題時要溝通兩種解法的聯繫,要提倡“小鳥”卡通的方法,突出按比例分配問題轉化成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引導學生用分數乘法來解決問題。

“試一試”裏出現了1∶2∶3,對連比的概念不需要作過多解釋。學生會從兩個數的比來體會這個連比的含義,只要能夠説出紅色方格佔1份、黃色方格佔2份、綠色方格佔3份,就能應用解答例5的經驗完成這道題。

“練一練”第2題給出了幼兒園大班、中班、小班各有的人數,把180塊巧克力按班級人數的比分配。這道題變式呈現按比例分配的問題,沒有直接給出班級人數比,要求學生根據人數先想出比,然後按比例分配。教師要重點幫助學生理解“把180塊巧克力按班級人數的比分給三個班”就是把180按35:31:24進行分配。這道題還是解答練習十四第2、8題的平台。

課後反思:

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是引導學生應用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解答有關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由於在學習比的意義時學生已能根據兩個數量間的比用分數來表述兩者的關係,所以在教學例題5時,我給學生充分獨立思考和解答的時間,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索。在交流解法時,很多學生思維活躍,發言積極,想出了很多種解法。這時我再及時引導學生將這些方法進行總結,並突出了用分數乘法來解題的這種方法。在新知的學習中,我還請學生思考如何進行檢驗,學生們聯繫題中的信息想到了可以將求出的兩個數量組成比進行化簡,再將這兩個數量的和求出來,與已知信息進行比較進行檢驗。

整節數學課上,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課堂氣氛活躍、和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性。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5

蘇教版語文教材第十一冊第一課是一首詩歌《長江之歌》,這首詩用第二人稱的語氣表達了對長江的讚美和依戀之情,讀起來充滿激情和力量。詩分兩大段,前段表達對長江養育之情的感激和讚美;後段表達對歷史和時代發展的謳歌和讚美。在這首詩裏,我們彷彿看到一位充滿温情的母親正向我們走來,她温柔而有力量,博大而又無私,宏偉而又壯觀,健康而又美麗。讓人不由對她產生敬仰和依戀。

在這首詩歌裏,長江不再僅僅是長江本身了,她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是中華民族歷史的見證,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如何通過教學讓學生充分感知感悟文本,激發情感呢?

我是這樣做的:

一、以長江為話題,激發學生對長江探究的慾望和要求。通過談話讓學生產生對長江的興趣,產生探究的問題,產生了解長江的強烈願望。

二、多角度審視長江。課前已佈置學生蒐集有關長江的資料。課堂中讓學生對資料進行整合,用簡要的語言介紹,並加上自己的感受和體會。體現資料為學習服務,交流為提高語文能力的功能。在這裏,學生有的介紹了長江的發源和流量,有的帶來了有關長江的圖片和歌曲,有的朗讀了長江的詩歌和散文,在諸多交流中,學生對長江有了深入的瞭解,學生知道了長江是我們的母親河。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我告訴學生長江給了多少詩人詩的靈感,不同的人看長江會有不同的感悟,如《三國演義》片頭曲和 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讓學生對長江有了更多的感慨,為感悟文本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三、感悟文本,昇華情感。我用聲情並茂的範讀激起了學生的情感。在此基礎上,學生自由高聲朗讀起來,那投入的樣子真讓人神往,幾分鐘過去了,學生紛紛舉手説自己的體會,有的説:“我覺得長江是位偉大的母親,她無私地哺育着我們。”有的説:“我覺得長江既温柔而又充滿力量,你看她……”我在黑板上寫下了“温柔而有力量”一石激起千層浪,“博大而無私”“宏偉而壯觀”“熱愛而依戀”這些關鍵詞都從學生口中如詩一般地流淌而出,帶給我不小的驚喜,學生是偉大的,他們的心是智慧而敏感的。學生還發現了作者用“你”而沒有用“她”;發現了文本第一段和第二段有相似之處而又有不少不同;發現了“走和奔”給人的感覺不同;發現詩中第一段和第二段中有兩句話是一樣的;提出“為什麼説長江能推動新的時代?”等有價值的問題。

在這個環節,我記下學生的問題,讓學生在書中做上記號,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要求學生認真讀課文,嘗試解決這些問題,在學生有困難時稍作點撥,這些問題解決了,對課文的感悟也就到位了,在討論的過程中,輔助以感情朗讀,很明顯看得出學生的情感在不斷深入,不斷昇華。

第二課時,我讓學生認真補充閲讀了《三國演義》中的《滾滾長江東逝水》和蘇軾的《赤壁懷古》,要求學生背誦課文和這兩首補充詩歌,較好地拓展了課文的學習時空。學生寫寫學學生再次感受到“長江是歷史的象徵,她是一條母親河,更是一條歷史之長河”,有的説:“母親是無私的,母親永遠是天底下最美的人,母愛永遠是天底下最偉大的愛。”有的説“不同的人看長江會有不同的感悟,千百年來她給了詩人多少詩的靈感!”……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6

《方程的意義》是一節數學概念課,概念教學是一種理論教學,理論性、學術性較強,往往會顯得枯燥無味,但同時它又是一種基礎教學,是以後學習更深一層知識,解決更多實際問題的知識支撐,因此這節課我重視了概念教學的開放性,自主性與概念形成的自然性。這節課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係,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但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數學教學過程,首先應該是一個讓學生獲得豐富情感體驗的過程,要讓學生樂學、好學,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下面就結合這節課,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做法和看法:

一、猜數字遊戲導入,激趣揭題

課開始前,先來做一個抽撲克牌猜數字的遊戲,老師通過了解學生利用撲克牌上的數字“先乘2,再加上3,用所得的和乘5,最後減去25”得出的結果是50,很快猜出學生抽到的撲克牌是6。此時學生表現的很驚奇,此時,老師問“想知道老師為什麼能猜得這麼準這麼快嗎?是數學王國的“方程”幫了老師的忙。你想知道什麼是方程嗎?咱們就先從它(出示天平)學起。” 遊戲的方式激起學生對方程的好奇心,激發學習本課的興趣。本課最後一環節的“遊戲揭密”不僅溝通了數學活動之間的聯繫,更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方程作為一種數學模型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價值。

二、合作交流,總結概括

通過天平的演示: 認識天平,同學們説天平的作用、用法。在這個環節要充分發揮低視的動手能力,注意了對學困生的引導,在這個方面給學困生了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天平,起碼讓他們對天平建立起一個初步的認識。通過對天平的觀察得出許多式子。讓學生合作交流觀察式子進行分類,得出等式的概念,通過比較等式與方程,以及不等式與方程的不同,得出方程的概念,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實際情景中列出等式和不等式,讓學生用數學的符號把要説的話(兩件事情等價)表達出來,使學生經歷用數學的簡潔方式表達生活現象的過程,不僅使學生初步感知了方程的表現形式,更滲透了建模思想。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啟發誘導學生髮現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將有一定 難度的問題放到小組中,採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決,逐步的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向縱深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和合作意識。

三、迴歸生活,體會方程

讓抽象的方程定義融入一種生動的思辨情境中,使學生在對“被墨跡掩蓋了的式子是不是方程”的合理解釋中,形成對方程外部特徵的深刻印象。不僅為檢驗學生對方程概念的理解,更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思考空間。學生不僅展示了學習的結果,感知了方程的多樣性。同時在對自己所列方程的一一判斷中,加深了對方程意義本質的理解。在建立方程的意義以後,設計了根據情境圖寫出相應的方程,並在最後引入生活實例,從中找出不同的方程。這一過程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尋找等量關係列方程,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加深了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時也為以後運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四、在“看”“説”和“寫”中體會方程

當方程的意義建立後,我讓學生觀察一組式子判斷它們是不是方程,通過判斷説明這些式子為什麼是“方程”,為什麼“不是方程”,體會方程與等式的關係,加深對方程意義的理解。再讓學生自己寫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寫的方法。

五、實際運用,昇華提高

設計了闖關比賽摘智慧星的練習形式,展開練習。在練習設計中由易到難,由淺入深,使學生的思維不斷髮展,使學生對於方程意義的理解更為深刻,特別使讓學生自由創作方程這一練習題,既讓學生應用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本課時教學設計,改變了傳統學習方式,利用課本的靜態資源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把數學情景動態化,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獨立思考,不斷歸納,把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為自己探究,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間。在學習中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情感態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發展。

當然這節課還存在一些問題:

1、對等式與方程的關係突出得不夠。對方程的定義中“含有未知數和等式”這兩個必要的條件強調不到位,導致學生在選擇題時有個別學生把y+24選擇為方程。

2、對學生“説”的訓練不夠,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表述的機會。

3、自己的課堂語言還不夠準確、不夠豐富,有待於提高。

經常有人説“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只有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反思,才有不斷的進步,也才能將遺憾降到最低點。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7

語文的知識廣闊無邊,想上好一節課很不容易,不僅要鑽研教材,更要鑽研教法。如何讓學生喜歡聽課,如何讓學生在輕鬆的氣氛下學好課文,並在此基礎上能力有所提高,視野得到拓寬,這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

一堂課的開頭導入很重要。作文好的開頭被稱為“鳳頭”,其實一堂課的開頭也應是“鳳頭”,即要能夠吸引住學生進入境界。開課不是為了熱鬧好看,而是要實實在在的能讓學生學到知識和技能,那麼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抓文本,在此基礎之上再躍出文本。培養學生分析語言的能力,要有深度,還要多朗讀。一堂課承載的東西不能太多,否則學生沒有能力去接受,一堂課也只能是蜻蜓點水,很膚淺。

課堂中要注意師生之間的對話,生生之間的對話,教學形式要多樣。這樣不僅能起到教學相長的效果,學生保持興趣的時間也會加長,能力也能在互相合作、評價的過程中得到提高。

一堂課既然有鳳頭就要有豹尾,拓展延伸的東西不能太多,而且這個內容應該是為加深理解課文內容服務的,而不是為了延伸而延伸。

這節課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努力向教學能手學習,將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上去。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8

本節課的內容是牛津國小英語5A Unit4 Part B C D。這幾部分是本單元的核心內容,重點學習句型Do you like …?及其答語。在四年級學生已學過Do you like …?這一句型,因此,可採用以舊帶新的方法拓展相關的內容。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面向全體而又分層教學的方法,藉助情景教學,利用各種媒體的輔助,讓學生在教師鼓勵性評價中體會學習英語的樂趣,在多説、多做、多練中學會用書面和口頭語傳遞信息,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增進對西方文化的理解。從本單元的結構及難易程度來看,我將三部分結合起來,作為本單元第一教時。

(1)教法設計

國小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這就要求在教學中必須走學生“樂”學的趣味教學道路。為充分調動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在本課中,我通過情景交際法,聽説、遊戲、兒歌、競賽等教學手段,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他們踴躍參與教學活動,從而逐漸發展他們聽、説、讀的能力及英語會話的能力。

(2)教學手段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本節課的特點,我主要採用圖片,多媒體等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它們能活化教材,輔助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有序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能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學時間,改善信息的傳遞方式,增強信息的傳遞能力,便於層次化教學,使外語學習變得生動活動,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19

《動物聚會》一課中,目的是:

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並以此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勤於動腦,認真計算的好習慣。2.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提出問題,列出乘法算式,體會乘法的簡單應用。其中重點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乘法的簡單應用;難點是加深學生對於“幾個幾”和乘法意義的理解。在一節四十分鐘的活動裏,有些知識學生掌握得比較好,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我的反思有如下:

呈現“動物聚會”的主題情境後,重視培養學生認真觀察、選擇信息、提出並能完整地描述數學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提出數學問題是解決數學問題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問題有自己的結構,它是由已知條件與求解目標兩個部分組成的,如“圖上有3根樹枝,每根樹枝上都停着3只小鳥,一共有幾隻小鳥來參加聚會”才是對“動物聚會”情境中隱含的一個數學問題的完整描述。本節課教師與學生在提出數學問題時,都忽視了描述數學問題的重要部分――已知條件。也許他們以為在描述情境問題時,已知條件可以省略,因為它在圖中是明擺着的。其實,提出數學問題的本質就是建立具體情境中一些已知數學信息與一個未知(可知)數學信息之間的對應關係,描述數學問題是揭示這個關係的必要手段,也是培養數學問題意識的重要過程。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20

在學習《蒲公英的種子》一課後,我引導孩子們説一説:“假如你是“蒲公英的種子”,你會飛到哪兒,在哪兒安家呢?”有的學生説:“我會飛到操場上安家,我可以天天看到小朋友們跑步、玩遊戲。”有的學生説:“我會飛到海邊,吹吹海風,聽聽海浪的聲音。”剛開始還只有一、兩個學生回答,經過同學的啟發,馬上便小手如林般舉了起來。有的説:“我會飛到長城上去看看我們的萬里長城,而且站得高我還可以看到更美的風景。”有的説:“我要飛到災民身邊,安慰他們,幫助他們渡過難關。”有的説:“我要找一個沒有人的地方,安靜地生活,不受人打擾。”有的説:“我要找一個雨水充足的地方安家,這樣我便可以更快地生根、發芽。”有的説:“我要飛到花園裏,因為那兒有我的朋友。”有的説:“我要飛到田野裏,跟禾苗一起成長。”還有的説……孩子們的回答真是太精彩了,我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想象、思維能力。

在以後的課堂上,我一定要更精心設計好每一個問題,讓孩子們有更大的思維空間,有更大的思考積極性。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21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教師在進行美術活動教育中,主要起着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同時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的作用,讓幼兒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鼓勵幼兒自由大膽地以各種藝術形式表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力,並由此提高他們自由表現、表達的技巧和能力。幼兒園美術活動中,以幼兒為領導者,幼兒自由欣賞在先,教師引導在後、運用多種感官、巧妙清晰的提問方式,是增強幼兒趣味美術欣賞活動中有效引導策略。

在這次的活動中,我設計了中班美術活動《中國龍》。龍是中國勞動人民想象、創造出的獨特藝術形象,象徵着幸福、吉祥、威武。現在,它是整個中華民族的象徵。有關龍的文化、知識有很多,我選擇了用彩紙重疊剪圓,裝飾製作龍這個活動形式,以點帶面,體會中華人民的創造智慧與表達的美好願望,走進中國的龍文化,感悟中國龍的昂揚精神,並以最後參與創造表現中加深體會並增強學生美術學習的興趣。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22

《乘火車》這節課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的一種數學教學活動。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激發學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慾望,在探究過程中學會數學。

本節課的設計主要分成“檢查,複習鋪墊——創設情境,引入新知——主動探究,學習新知——拓寬延伸,發展新知”四個層次。在檢查複習層次既瞭解學生對前一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又為新課的學習做好鋪墊;創設情境,引入新知層次中根據國小生好動,喜歡做 遊戲的特點,以學生熟悉的“乘火車”遊戲為引入,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拉近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現代數學教育非常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及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要面向全體,給學生探索發現的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動參與學習,體驗成功。在主動探究,學習新知層次的教學中我通過小組練、獨立練、分層練、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動腦、動口,引導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我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自己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標準》中強調:數學教學中要體現數學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特點,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對數學的理解,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在拓寬延伸,發展新知環節中我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逐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

詹天佑教學反思 篇23

在家長開放日活動中,我所執教的是長春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五版快《一個降落傘包》一課。

課文記敍了周恩來同志在飛機遇險時,把自己的降落傘包讓給葉挺的女兒的感人事蹟,讚揚了周恩來同志臨危不懼,捨己為人的品質和對革命後代的深切關懷。

教學時我把重點放在“遇險時”這個環節,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體會當時情況的危急。特別是在理解“掠'這個詞時,我與學生們一起互動,通過做動作加深體驗,同時指導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讀出當時情況的危急,讀出令人擔憂的心情,此時重點的突出顯得水到渠成。

在最後的拓展環節,我出示了許多關於周的圖片,並結合圖片內容進行深情的解説,從而使這位偉人的形象在學生心中變得更加高大,偉岸起來。並且我自己也深深地被動容着,折服着,我想這就是做語文老師的幸福。在學生與文本之間傳遞着思想的火花,情感也在碰撞中得以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