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觀潮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八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1

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通過學生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習得”,不是老師教會的,所以語文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願學、樂學,才能真正提高學習的時效。整堂課中,我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麼問題,主要是通過學生自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我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上,並且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教學中我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角色,作為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比如朗讀課文“潮來時”一段,我設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讀給大家聽,努力讀得精彩些。這樣處理朗讀,學生就會讀的更加主動,更加投入,也更有興趣。再比如:學習新詞,教師領讀,學生跟讀,天經地義。可是教學中,我讓學生領讀,我來跟讀,這種角色的轉換,所得到的效果可能遠遠勝過學生跟讀的被動做法。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

八年級觀潮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還體現在全體學生共同參與的基礎上。語文課上的訓練不能只面向個別尖子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是課堂的主人。這堂課中教師設計了一道填空題:

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      )。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潮水聲猶如(      ),海堤上儘管(      ),但竟聽不出他們在説些什麼。漸漸地,潮過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這道題我是經過精心準備的,它既不是課文內容的簡單重複,又能讓全體學生共同參與,填出不同的答案,學習了知識,培養了能力,體現出面向全體的思想。

八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2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學會運用,學過的詞語、句子讓學生用一用,這樣有利於學生內化課文的語言,對國小生學習語言、發展語言極有益處。我在這堂課的最後,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了一個綜合運用本堂課學過的部分詞語、句子的練習,因為難度不高,所以每個學生都能參與,體現了面向全體的教學原則。由於不是課文內容的簡單重複,而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靈活運用學到的詞語,各種層次的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水平填寫詞語,體驗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學生參與練習的積極性特別高。

學過的詞理解了,再試着運用,有利於促進課文語言的內化。這樣的練習我認為是設計的非常成功的。教學效果也很好。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覺得作為一個語文老師還要多動腦筋,想辦法,多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為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創設情境

八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3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課堂中教師就是應該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請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課文語言的形象性與直觀性,並且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的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

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一背,強化一下記憶,可以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我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運用各種形式的讀,課堂上書聲朗朗,體現了語文教學的特點,是一節名副其實的語言文字訓練課。我覺得這是我執教這一課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比較成功的一點。

八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4

本篇課文向學生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異域風光和文化,鮮明地表達了作者的真切感受──“非洲真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讓人讀後大開眼界。

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兩點:

一、收集資料,拓展延伸。

因為所學課文是自讀課文,同時又因為所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距甚遠,因此在預習課文時,我讓學生到課外書和網絡上廣泛收集有關非洲的資料,並且提出要結合課文所介紹的內容開展活動。關於非洲動植物,日常生活以及藝術的圖片的要多欣賞,並儘可能的打印下來,對於有特色的介紹,要將文章過目後,能挑選精華抄下來或打印下來。這些工作使得學生對非洲的瞭解更進了一步,對文章的領悟有了充實的基礎,為教學的有效進行提供了保證。同時,我為了上好這節課,也反覆深入研讀課文,蒐集資料充實教學內容,製作了多媒體課件,能讓學生在課堂中通過欣賞非洲的植物、動物、日常生活、藝術等影片或圖片,對非洲有更加形象直觀的瞭解。可以説這些做法充分地體現了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思想。

二、學法指導,培養能力。

為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略讀課文的有效性,進而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我採用了教、扶、放相結合的原則。首先我教學生學習了三個起總括作用的句子:(1)“非洲真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2)“藍天、驕陽、綠樹、紅土、鮮花,以及皮膚油黑髮亮的非洲人,構成了七彩的非洲!”(3)“啊,非洲,好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通過研讀,學生由淺入深,逐步體會到了三個句子所表達的情感和它們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接着,我帶領學生抓住:文章從哪幾個方面讚歎了“非洲真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這一問題,從整體入手理清了全文的脈絡。然後,我縱觀全文設計了下面的問題:⑴邊讀邊想,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畫面?⑵你從內容和語言上感受到了什麼?讓學生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挑選最感興趣的部分自主深入學習,並做批註。這一做法體現了學生在老師的幫扶下放開手腳,開拓思維大膽學習,讓學生學會兼顧全文,有的放矢,抓住重點進行學習,使學生個性得到了張揚。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是起到了引導作用,引導學生緊扣重點語句和段落進行多種形式的讀,如大聲朗讀、默讀、速讀、個別讀、引讀等,以讀代講,讀中感悟。我還引導學生採用“批註、聆聽、查找、思考、述説”等方法,讓學生細細品味文章的語言美和意境美,與文本進行親密的接觸,從而讓學生學會使用新潁獨特的寫作方法,並積累了優美的語言。

在本文的教學中,我也有許多不足之處,特別是在導入過程中,影片沒有按照預想播放成功,課尾也沒能欣賞到非洲的音樂和舞蹈,改變了一些教學預設,非常令人遺憾,使課堂教學有所欠缺。

八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5

《桂花雨》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寫了作者兒時在家鄉搖落桂花的情景,充滿了對家鄉對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第二單元是課文都是與懷念家鄉的遊子心情有關,因此在設計本課時,我結合單元導讀和之前學過的古詩詞引導學生了解了借景、敍事抒情的表達方法,並引相關詩詞讓學生體會通過景物和敍事來抒發思鄉之情的方法。進而帶着對這種寫法的認識來學習《桂花雨》這一課,思考作者通過那些景物和事情來表達思想之情。這是學習本單元的重點,掌握了方法,學生理解起來也會水到渠成。

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先讀課文前的導讀部分,思考導讀中提出的兩個問題:桂花帶給“我”哪些快樂?為什麼母親説:“這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的桂花香”?這兩個問題對學生來説都有一定難度。課文中桂花帶給我的快樂有些地方比較明顯,有些地方比較含蓄,所以學生較為容易找出搖桂花的快樂,但是無法尋到桂花糕、桂花香、桂花茶的快樂,在課堂教學中,我的引導不夠充分。後來聽鍾老師的課,發現她這一點做得很充分。她讓學生找到描寫桂花的句子,再帶着感情朗讀,再利用評讀來滲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從中感受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的寫作方法,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接着讓學生讀中理解,理解中讀,特別是讓學生扮演作者,直接來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體驗喊時的心情。然後帶着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了其中的感情。她的課堂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線,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和理解,自己發現問題,並在讀書、思考、討論和交流中解決問題,掌握學習方法。這是我在課堂上做得不夠的地方,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太少,學生聽老師説,懶得去思考,不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另外,我在教學中對於課文中重點詞語的品讀不夠。在介紹桂花的“香”這一特點時,學生都找到了“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説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裏的。”我準備抓住重點詞語通過品讀感悟語言文字,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我通過“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裏的”與“全都浸在桂花香裏”的換句式訓練來強調桂花香,卻忽視了一個“浸”字的獨特作用。尤其是一個“浸”字,這裏可以嘗試學生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來代替“浸”字,通過他們自主的比較,體會詞語的含義,比可培養他們推敲詞語的良好語言習慣。有人説語文教學應該少一點知識的灌輸,少一點理性的分析,把教學的重點轉移到指導並幫助學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語言上來,這是語文教學本體的迴歸。我覺得這話説得好,我今後的教學在這方面一定要加強,才能避免課堂教學蜻蜓點水。

在課堂教學中沒有引導學生融入課文描繪的生活情境。在體會“搖花樂”時,“纏”字寫出了作者急切心情,“使勁”、“喊”寫出了搖桂花的快樂,同時反映出他對桂花的喜愛。可是在學習這幾個重點詞語時,詞語的含義學生體會得不夠深。而我用自己的講解讓學生理解,而沒有用回憶生活、聯繫生活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體會詞語包含的情感。講“纏“字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回憶生活中類似“纏”父母的情景。但在引導學生體會“搖花樂”時,如果讓學生們站起來加上動作搖一搖,接着説“那伴着陣陣芳香的‘桂花雨’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啊?”,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思維,去深入想象,幫助學生理解作者“喊”時的心情,再次加上動作來喊一喊,相信學生們的情感就能徹底激發出來了。當然,這需要激情和熱情,而我就是缺乏這個。

課文最後我試圖通過母親心思的討論,母親話語的品讀,更加深刻地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可是這麼多的問題一個個套給學生,卻始終沒能達到學生與文本的共鳴。於是,還是我自己自説自話解釋了母親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其實,對於這些深刻難懂的問題,可以留給學生小組討論,在交流中體會、思考。

另外,在時間安排上,我要儘量留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自主學習,當然自主學習不是把時間都留給學生,而是要有老師適當有效的引導和監督。在提問內容和理答方式上要注意避免重複答案或者簡單的鼓勵,而是要結合課文內容進行引導、激勵性的評價。在備課時,要圍繞課堂教學目標、內容,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同時也要鼓勵學生積極地、主動地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才能提高課堂提問質量。

我一直以為自己是一個有親和力的人,但是看了視頻才知道原來是張苦瓜臉,從頭到尾沒有笑過,因為一直覺得自己笑起來很醜,以後要注意課堂上多一些微笑。課堂上從容了許多,但還不夠淡定,對於課堂中出現的冷場不能有效地扭轉, 常因為緊張忘記了課堂程序。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之前對於自己的教學沒有清醒的認識,如今看了視頻會發現很多細節的問題和根本性問題,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對照自己,努力改進。

八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6

教學中我先利用課件演示了天平兩端同時加上或減去同樣的重量,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倍數,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讓學生直觀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為學生遷移類推到方程中打基礎。然後出示例1,讓學生列出方程x+3=9,用課件演示x+3個方塊=9個方塊,提問:“如果要稱出x有多種,改怎麼辦?”,引導學生思考,只要將天平兩端同時減去3個方塊,天平仍平衡,得到一個x相當於6個方塊,從而得到x=6。你能把稱的過程用算式表示出來嗎?大部分學生快速的寫出了我想要的答案:x+3-3=9-3,於是我問:為什麼方程兩邊要同時減去3,而不減去其它數呢?學生沉默,終於有兩雙小手舉起來了,“為了得到一個x得多少”,我又強調了一遍,我們的目標是求一個x的多少,所以要把多餘的3減去,為了不耽誤更多的時間,我沒有繼續深入探究。接下來教學例2,同樣我利用天平原理幫助學生理解,在學生説出要把天平兩端平均分成3分,得到每份是6的基礎上,我用課件演示了分的過程,讓學生把演示過程寫出來,從而解出方程。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總結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質:方程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相同的數,除以或乘上同一個不為0的數,方程兩邊仍然相等。

按理説,只要稍加類推,學生應該能掌握方程的解法。但接下來的練出人意料,除了少數成績較好的學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外,大部分幾乎不會做,甚至動不了筆。問題出在哪裏?經過認真反思總結如下:

一是從天平過渡到方程,類推的過程學生理解不透,天平兩端同時減去3個方塊,就相當於方程兩邊同時減去3,這個過程寫下來時,要強調左右兩邊原來狀態保持不變,要原樣寫下來,如果這樣的話就不會造成有的學生不會格式。

二是對為什麼要減去3討論不夠,雖然有學生回答上來了,我應該能覺察出學生理解有困難,課件和天平能讓學生懂得方程兩邊要同時減去相同的數,至於為什麼這裏要減去3卻還似懂非懂,如果當時舉例説明也許很有效果,比如:x-3=6,我們該怎麼辦呢?學生通過對比討論,就會發現我們要求出一個x是多少,就要根據方程的具體情況,若比x多餘的就要減去,不足x的就要補足,這樣效果肯定好些。

三是備學生環節出現差錯,這部分內容應該不難,但學生的現有基礎是確定教學方法的基礎,從教學效果看,我明顯做的不夠。

四是教學內容確定不恰當,本來我是想,上課要有一定的容量,就把例1和例2放在一起教學,既有加減,又有乘除的,只教學加法和乘法的,減法和除法的解法,讓學生通過遷移類推的方法的解決。由於我班學生是我本期新接的,對學生了解不夠,學生基礎參差不齊,而且整體水平較差,因此安排兩個例題有難度。

八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7

1、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教師的集體備課顯得特別重要。集體備課重在集體的交流和研討,這是提高備課質量、節省時間的最好的方法。我們要確實做到個人自備──集體交流──個人整理有機結合起來。使每一次備課都有所創新,有所進步。同時強調與學生一起探討,共同製作課件,讓師生共同分享勞動成果。

2、新課程提倡開發課程資源和活用教材,但是開發課程資源不能冷落教材。四個省份的課改實驗區唯一政治教材統一採用人教版,所以在重視教材的前提下用好教材,學會拓展教材,但是不能過早、過多和無限地補充教學內容。

3、活動設計中,要從新的教材觀、學生觀出發,並且結合本地區本校學生實際,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活動,並在活動中遵循相應的科學性、操作性、開放性等原則。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積極參與,使活動課更具有實效性。

4、隨着新課改的實施,我認為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和不確定因素將大大增加,這對我們教師的應變能力和課堂駕馭能力形成嚴峻挑戰。所以我們教師不僅要做“教書匠”,更要做新課程的“研究員”。我們要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自覺地更新觀念,主動、積極地投身於教育創新的研究和實踐之中,與時俱進,才能走在課程改革的前例。

八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8

教材只是一個例子,對學生真實水平的關注才是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我應該尊重學生的閲讀體驗,以學生為主體設置教學,多給學生品讀的時間,讓學生真正走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中去,才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與開放的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自主、合作、創新是我們今天所處的這個時代賦予教育的品格與內涵。它是對傳統教育的一種挑戰,它要求我們關注每個生命質量的提升,關注每個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新時代的教育需要我們重新定位教育的價值追求,從教育方式到學生的學習策略,從師生關係到同伴關係,都需要有助於具有自主、合作、創新精神與品格的人的充分發展。

確立這一新的教育觀念,將有助於我們站在時代的高度來自覺反省、檢討我們以往的教育,有助於我們只爭朝夕地克服應試教育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壓抑,對創新能力的摧殘,對創新型人格的蔑視,有助於使素質教育的推行有更明確的方向,有助於素質教育的實施落到實處。

確立這一新的教育觀念,將有助於我們站在時代的高度來自覺反省、檢討我們以往的教育,有助於我們只爭朝夕地克服應試教育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壓抑,對創新能力的摧殘,對創新型人格的蔑視,有助於使素質教育的推行有更明確的方向,有助於素質教育的實施落到實處。

“美經常主觀的,這就需要從理清寫景狀物散文的“物-我關係入手。通過作者所選擇的物象及其特點來考察作者所追求的美的特點,並以此體察作者心靈世界。方法有兩點,一是宏觀上的,要“把握結構、理清思路;一是微觀上的,要“品味語言、領悟感情。

八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9

在課堂中挖掘學生個性潛力,可以培養善於爭辯的能力。爭議的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是由多種能力構成的,可以認為是反映了一種整體的語文素質。爭議的結果,孰是孰非,當然取決於不同認識本身的科學性,但爭議的能力強,也是爭議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語文課堂上的爭議還有其特殊意義,這種爭議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或過程,目的是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教師在爭議活動中提高學生的爭議能力,也就是在引導學生的語文學習,進行語文能力、思維能力的訓練。

這節課上,我針對課文,提了這樣一個問題:白鵝如此高傲,影響主人對它的喜愛嗎這是極富兩面性的命題,無論是誰都可以列出一系列道理,這就大大刺激了學生讀課文的興趣。

在深讀過程中,學生要為自己的觀點尋找論據,進行邏輯思考,再用自己的語言清晰表達出來,同時傾聽對方的論述,使自己的爭辯具有針對性。這樣的爭議過程對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是有效的。

一節課下來,也發現了很多不足,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總覺得自己好像講多了一點,不該大膽的放手。課堂裏雖然讀書的形式很多,但有時讀書的要求,沒有層次性,這都需要思考、改進。

八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10

《幸福是什麼》是一篇略讀課文,我在設計時以培養學生的自我理解能力為主,但上完這一課,發覺與設計時的意圖相差較遠,經過聽課領導的評點及自己的思考,感覺指導學生不到位原因就在於自身的引導不夠明確,設計沒有緊密結合學生實際。老師的導很關鍵,如果老師本身指導的思路不夠清晰,要求不夠明確,學生的能力是很難有所提高的。下面我從教學設計的幾個方面來説説指導不夠好的地方。

首先是導入,我用多媒體播放《幸福拍手歌》,讓學生説聽了後的感受,其實這個對四年級學生要求過於簡單,如果換成先板書“幸福”讓學生説有什麼想法,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去思考,同時又訓練學生説話,效果會更好一些。

接着是默讀課文,簡單歸納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歸納時應該訓練學生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來説,我為了降低難度,給了學生一個提示語句,讓學生根據提示去歸納主要內容,可能會限制學生自己的思維,侷限在一個框裏。學生已經預習過課文了,我在這裏沒有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如讀文是否流利,文中要求認識的6個生字也沒有讓同桌檢查讀音,基礎知識沒有抓牢固。對於自學能力較好的學生而言,這6個生字可以在課外認識,但班上大多數學生的基礎稍差,所以還是在課堂上提醒一下會加深印象。

當找出理解幸福的重點句,我讓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如何理解這句話,可以分角色表演,也可以自己思考在組內交流自己的看法。學生選擇分角色朗讀的佔多數,當我檢查時就發現學生並沒有真正去思考這句話,純粹在讀書。請了一個小組上台表演,本想讓台下與台上的學生進行互動對話,藉機培養口語交際能力,但是我沒有結合課文語句和生活實際理解為什麼三位青年感覺勞動可以帶來幸福,也沒有讓學生質疑難道僅僅只有勞動才能帶來幸福,所以學生的小組表演結束,學生缺乏獨立思考能力,依然沒有真正理解這個重點句,

最後一個環節是讓學生仿寫幸福“格言”。本來的意圖是通過一堂課的學習,讓學生把自己體會到的幸福是什麼寫下來,但是我拔高了要求,以致讓學生理解為寫格言原來是這麼簡單,四年級的學生寫的句子是自己的感受,這裏可以換為寫寫對幸福的感受,來體會生活中存在身邊的幸福並更好地珍惜幸福。當學生寫好,可以挑幾句好的感受在電腦中打出來,讓學生評一評,激發學生寫話的興趣,真正做到讀寫結合。

八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11

《一個星期有幾天》一課是義務教育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三冊教學內容,是有關七的乘法口訣的教學。上完這節課後,我有以下體會:

比較理想的方面:

1、 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入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備課時我覺得如果直接用書上的主題圖來引入課題,可能會提不起學生的興趣,所以我就用學生在這之前的一道 考試題來引入新課。這張考試卷一直還沒給學生看過,所以他們非常感興趣,注意力全集中上來了。題目是:小明一天寫3個大字,一個星期寫幾個大字?把錯誤答 案:3×5=15(個)展示給學生看過後,讓學生髮現問題。原來一個星期是7天,不是5天。再把正確的答案:3×7=21(個)展示給學生,從而引入本節 課的教學內容:“一個星期有幾天”。

2、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因為在這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2-6的乘法口訣,所以我就放手讓 學生自己編制口訣。叫一個學生上黑板板演的同時,展示幾份學生編制的口訣,讓學生髮現一些容易出現錯誤的地方,再一齊看黑板上的板演,共同發現一些規律。 再通過讀口訣,背口訣,對口令,開火車遊戲等環節,,讓學生充分地感知和記憶,效果不錯。

3、做好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教學時,我很注意自己的教學語言,簡潔、明瞭而清晰,是我教學語言的特點。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我始終要求自己做好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而不是包辦者。

有待改進的方面:

1、 要做好課堂中的人文關懷,要儘可能地讓每一個孩子體驗成功而不是失敗。在學生自己編制完七的乘法口訣後,我展示了幾份孩子的口訣。可這幾份口訣全都是書寫 不太好的,並且是有些錯誤的。因為我想用這幾份口訣來做反面教育。所以我當時的點評只有不足,沒有肯定。課下我思考,我的這種教學手段會不會損傷這幾個孩 子的自尊心呀?説不定他們就因為這次出洋相而不喜歡上數學課了呢。所以,我覺得課堂中的人文關懷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努力做好的方面。

2、 要充分考慮課堂的時間結構,把學生喜歡的教學環節展示給他們。這節課的最後我還設計有一個撲克牌的遊戲,因為時間沒有把握好,所以就沒有開展了。而這個撲 克牌的遊戲是我的乘法口訣教學中孩子們非常喜歡玩的遊戲之一,孩子聽説沒時間玩了,都發出了“唉”的遺憾之聲。當時我就想,如果我在備課和教學過程會考慮 到這個問題,哪怕改變一下教學設計,都應該讓孩子們玩一玩,這同樣是對乘法口訣的鞏固呀。

3、要有一顆童心,要把自己和孩子們融在一起, 這樣的課堂會更讓孩子喜歡。一下課,一個學生就跑到講台來問我:“老師,你一天大約喝了幾杯水呀?”我説五杯,然後他就幫我算出我一個星期喝了五七三十五 杯水。當時我就恍然大悟:為什麼我不在課堂上直接讓所有的孩子們來幫我算算呢,這樣,每一個孩子又都有了一次七的乘法口訣的練習,而且我和孩子們之間的距 離不是又縮短的更近了嗎?

要上出一節好的數學課,真的不容易,我也信奉這句話:功在課前,利在課中。我也是努力這樣做的。

八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12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閲讀中感受語言的優美,在閲讀中積累。”

“讀”是“感”的基本前提,無“感”就無“悟”。《珍珠鳥》是我國著名作家馮驥才老先生的一篇優美的散文。文章以豐富、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我”與珍珠鳥相處的和諧與温馨,揭示了“信賴,就能創造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內涵。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結合課文內容,創造美的畫面,美的意境,引發學生美的感悟,美的情感。藉助朗讀、反覆品讀,感受形象美,品味語言美,留足時間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讀中揣摩,讀中品味,讀中有所感,讀中有所悟,讀中進行積累。

一、以讀為本,讀中增情。

葉聖陶先生曾説:“語文老師是引導學生讀書、看書的,而不是給學生講書的。”

教學中,我以一個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現,引導學生主動閲讀。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並注意調動學生的情感,不斷變化方式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如採用自由讀,指名讀,齊讀,配樂讀,以悠揚的音樂、美妙的畫面將每一個學生帶進課文的情境中,以感情朗讀把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容淋漓盡致地展露出來。在教學第3自然段時,告訴學生這是一段精緻的文字,用心去讀讀,在描寫珍珠鳥可愛樣子的詞句上做記號,並多讀幾遍。學生交流體會後,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段品讀、比較讀。一番反覆感情朗讀之後,學生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一隻人見人愛的小珍珠鳥瞭然心中。

二、以境助讀,境中動情。

感情朗讀不僅是體會課文思想的有效方法,也有助於學生情感的薰陶。教學中,我採用多媒體課件,創設了一幅幅温馨的畫面、悠揚的音樂為一體的情景,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有效地將學生的主觀情感移入了文境。如在教學第6自然段時,打出課件,小珍珠鳥甜甜地睡在作者肩上這一幅温馨的感人畫面出現在學生眼前,“多麼温馨的一幕啊!此時小珍珠鳥已經把作者當成什麼!”學生交流後,“讓我們再美美地朗讀課文,用心體會這份美好,留住這份美好!”《搖籃曲》的音樂緩緩響起,學生伴着音樂美美地讀文。此時,引導學生感情朗讀,已不單單是理解閲讀了,而是帶着對和諧的美好境界的喜愛、讚美去讀,以情促讀,以讀促情,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達到更高境界。

三、在比較中培養欣賞語言能力。

讀書時多做比較揣摩,有助於理解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進而感受語言。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對出示的兩個句子進行比較,“撥開綠蔓一看,正是這隻小珍珠鳥。”“撥開綠蔓一看,正是這個小傢伙!”通過讀、比較,學生感受到了“小傢伙”是對人的稱呼,此時作者已把珍珠鳥當作自己的小寶寶、小朋友,作者對珍珠鳥的喜愛之情不言而喻。讓學生具體真切地感受到語言的魅力,進而學會賞析的方法,使學生養成閲讀時善於思維的好習慣,從而提高學生閲讀的質量,培養學生分析欣賞的能力。

四、在説中體會。

説,就是讓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認識、情感等精神的東西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是語言和精神共同構建、生成、發展的過程。國小生都有很強的表達慾望。為此,在教學結尾,我出示了這麼幾句話

信賴是一座橋, 讓我們心靈相通;

信賴是一首歌, 讓我們在快樂中歌唱;

信賴是一抹陽光,讓我們的生活五彩繽紛;

信賴是一盞燈, ——————————

-------------------------------------

學生有感而發,“信賴是一盞燈,照亮了我們前進的道路” “信賴是一杯茶,消去了夏天的炎熱”多麼精闢,多麼傳神!學生的發言中洋溢着濃濃的人文情懷,愛的力量在學生的生命活動中又一次得到了催生,相信愛心的滋潤一定能夠創造出美好的未來。

熟則能悟,悟則能化。結合語境、結合情感的積累易於被內化。只要我們堅持在學文的各個環節中,把積累與讀中領悟,讀中品味結合起來,一定會有效地促進學生語言的內化。

八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13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

在十月十四日,我聽了試驗二小王娜老師講“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感到這堂課上的不錯,很紮實。

王娜老師的教學思路十分清晰。首先,王老師導入課題的方式新鮮。抓住癥結詞“精彩”、“糟糕”,透過有情緒地讀引導學生從詞的情緒顏色上去理解課題,並讓學生接洽生活實際,來理解這兩個詞的含義。第二,出示預習提醒,讓學生根據預習提醒自學課文中的生字詞語,熟讀課文,理清課文層次。第三,鄭老師把握住了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抓住課文的重點部分引導學生從癥結的詞語(如:“忸怩”、“得意洋洋”等詞語),還有癥結句子中去體會、感悟作者的情緒,讓學生暢所欲言地談自己對詞語和句子的理解和體會,從而到達理解課文資料的目的。我以為鄭老師對課文的重點、難點把握很到位的。第四,朗讀領導也很新鮮。鄭老師在朗讀領導時,除了一般情勢的齊讀,抽讀以外,我以為她在朗讀訓練上的獨到之處是抓住課文中“爸爸”、“媽媽”的語氣,從他們的動作、神態上去感悟該用什麼樣的語氣來讀。抓住人物對話讓學生有情緒地讀,在讀中理解感悟。分主角讀課文效果很好。第五,從鄭老師這節課中能夠看出,鄭老師的根本功比較紮實,教態親切自然,課堂調控潛力比較強。

有一些不足,我以為鄭老師如果在上課時更投入一些,課堂語言更精練一些,可能效果會更好。另外,在時間的把握上,有些前鬆後緊,最後在課文的拓展和延伸上,時間稍嫌不足。但是,我以為這些都是瑕不掩瑜的。學無止境,教無定法。在不斷反思總結的過程中,信任語文課堂也會越來越精彩。

八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14

“比的應用”一課是按比例分配應用題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長期以來,應用題教學在教材和課堂教學等方面,其應用性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使得教學流於簡單的解題訓練,這種現狀必須改變。我在設計此課時,力求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體現應用性。由於按比例分配計算應用較廣,學生有很多應用機會,因此,課前讓每一個學生到生活中調查生活中的比,並且説一説你是怎麼獲得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課,使學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計算就來源於自己的生活實際。通過從生活實際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計算,並應用所學知識解決了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繫,數學來源於生活,並能解決實際問題,充分體現了應用題教學的應用性。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生活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反思比的應用是平均分後又一種分配方式,它是學生在掌握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我課前讓學生去調查生活中按比分配的事例旨在讓他們感受到比的應用在生活的廣泛應用,從而對此產生探究學習的興趣。接着以衝調蜂蜜水這件生活常事為探究材料,引導學生思考可以從中得出哪些有用的信息,組織學生主動探索。在此我轉換了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和作用,充分相信學生能根據自己已有的認知經驗進行自主學習,充分發揮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瞭解題策略的多樣性和開放性,學生在探究交流中所完成的認知構建更是我這次課的欣喜所在。

一、情境引入,切入課題:

好的課題導入能引起學生的知識衝突,打破學生的心理平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和求知慾,能引人入勝,輝映全堂。新課導入的藝術之一在於能把生活中的問題作為例題,使學生切實體會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必要性,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因此教師創設了分桔子的情景。教師提出問題,那該怎麼分比較合理?學生很快説出了最好根據人數比來分。根據題目當中所提供的比,讓學生估計一下,哪個班級會分的多,説出你估算的根據。這位後面的計算奠定了基礎。

二.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核心任務就是要改變學生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轉變.充分調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從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來看,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討論、交流、真正實現了學習方式的轉變。每一個問題的提出,教師都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親自交流合作,然後再觀察比較,最後得出結論。整個過程,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三、體現了教師是教材創造者的理念。

在如何使用教材這個問題上,我們應該摒棄過去那種“教教科書”的傳統思想,充分挖掘新課知識點,整合課堂內容,優化課堂結構,真正實現“用教科書教”。本節課我充分利用例題,將此例題先後做了三次改變,將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各種類型全部展示出來。同時在比較中使學生認識到解決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關鍵。打破了學生解題的模式,因此做每一道題目的時候,都必須認認真真地思考,分析。真真正正地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四、多角度分析問題,提高能力

在解答應用題的時候,教師通過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解法,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另外,改變以往只從例題中草草抽象概括數量關係、讓學生死記硬背的做法,讓學生充分實踐體驗,在探究中加深對這類應用題數量關係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為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八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15

通 《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這一教學內容選自國小數學第二冊加法和減法(二)這一單元本單元是本學期的重點單元之一,約佔教學總時間的30%,因此,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本單元的教學工作將有利於順利達成學段和學期育人目標。它是在學生學習了20以內的退位減法、兩位數減一位數和兩位數減整十數的基礎上學習的。它是以後學習多位數減法的重要基礎。教材遵循了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有利於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為進一步提高計算速度、培養計算能力、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兩位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基礎上學習的,選用學生春遊乘車的場景作為題材,從而提出“哪兩個班可以合乘一輛車”的數學問題,列出加法算式。然後用學生自主探索的形式呈現學生的思考,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列豎式計算不進位加。並安排學生討論“列豎式計算加法要注意什麼”,以歸納豎式加法計算的要點。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曾説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數學,源於生活,尤其是國小數學,幾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課堂教學生活化是新課程提倡的一個突出的特點。而生活中的數學,更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精選學生身邊的生活問題,作為學習的素材,必能喚起學生對數學的親切感,激發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本節課圍繞“學校春遊租車”這一主線展開,本節課我充分的挖掘利用這一情境圖,讓它貫穿於教學全過程。

新課開始我就藉助學生參觀博物館的情境圖提供的資源,讓學生做一次組織者,來設計安排乘車的事件,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用途,使計算從“枯燥”變成“豐富生動的具體內容”,體現《標準》中“讓學生能用生活經驗,對有關的數學信息做出解釋,初步學會用具體的數據來描述現實的簡單現象”的精神。另外,先讓學生猜想嘗試安排乘車班級,再要求學生驗證自己的安排是否合理的過程,也體現了課標中“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驗證等數學活動,發展合情的推理能力”的理念。

這一情景十分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的,富於濃厚的生活氣息,能使學生輕鬆自然地探究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去積極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爭着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從而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提高學習興趣。

新課中提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教師只要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知識。在設計36+30這一環節時,考慮到這是前面學過的口算內容,學生已經充分明白相同單位相加的算理。因此,這一部分教學沒有追求算法多樣化,只是把前面學習的計算方法進行復習。

35+34是本課的新知識。“兩位數加兩位數”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兩位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基礎上學習的內容,如果只要求正確計算得數並不難,但是要求學生又快又準地用最恰當的方法計算卻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覺得本節課的難點是:在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優化算法。這裏設計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得出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同計算方法,體現了《標準》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樣化”的理念,這部分內容屬於更新的知識,有多種方法可探究。學生可利用前面學過的 計算方法,如:口算、擺小棒、撥計數器的方法得到算式的結果。除了我們學過的計算方法外,還有同學想到了以前媽媽教過他的用豎式解決的方法。算法多樣化不是一題多解,而是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體現。我們的學生由於生活背景不同,知識經驗不同,所以對於相同的問題,解決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這時學生便需要教師的肯定、激勵和引導。最後讓學生自主地去比較、選擇和完善自我。小組合作學習是實現這個過程的最佳途徑。因此在探索35+34的計算方法時,我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後,鼓勵學生充分交流。當學生間交流時,我特別提出“會説不如會聽”的觀點,要求學生在聽中補充,聽後評價。尤其要比較自己的方法與誰的方法相似,從而按照思維方式將多種方法歸類。這時學生對於多種計算方法的認識才清晰而有條理,算法的優化才在學生的心裏得到內化。學生自願地接受新方法,改善自己的解題策略。完成了一個健康和諧發展的社會化過程。這樣讓學生通過自己歸納出列豎式計算的方法,再加以板書,突破了教學的難點。因為課堂上,教師的必要引導是十分重要的,有引導,學生的探究活動才不至於盲目,有引導學生的探究活動才更有意義。在學生生動而豐富的操作中,運用“轉化”的思想,學生通過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雙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耳朵去傾聽,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這一切不僅僅是列豎式計算的過程這一知識的需要,而且也是探究型學習方式的需要。

數學又應用於生活。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解決問題,將學數學和用數學有機聯繫起來,讓他們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通過交流合作,發現問題並進行解決。在教學設計中,創設和媽媽一起去玩具店買玩具的具體情境,“媽媽只准許你買兩件玩具該怎樣設計購物方案呢?請你們設計一個購物方案,並計算出一共需要花多少錢?”這個實際問題,將教學內容更好的融入了學生熟悉的生活中,讓學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體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他們的知識現狀,我採用了探究法、討論法,練習法、直觀演示法等多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我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獨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樣化。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中把握知識技能,學會思考問題的。所以在教學中我組織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集體交流,讓學生的思維在相互碰撞中把握知識獲得技能。

整節課教師的“教”適應了學生的學,給學生創造了有利於數學學習的環境,充分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知識背景,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充分體現數學教學以學生髮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以思維為主線的思想,促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面都得到方發展。

回顧本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如:書寫細節上還要多注意,給學生以更良好的示範。內容上還可安排的更緊湊些,題量可在多些。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地總結經驗,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