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氣雨衣》反思總結(精選15篇)

《充氣雨衣》反思總結 篇1

文章較長,識字量較大,字音不易讀準,字形也較複雜,因此識字環節中注意調動學生識字的積極性,讓學生藉助拼音和上下文自主識字,並安排生動有趣的讀書和鞏固識字的活動。 如:“悄悄話”。同桌倆人合作,一人指字,另一個人悄悄讀給對方聽;“接力賽”。四人一組,第一個同學説出一個字的某方面特點,第二個同學在字卡中快速找出,並大聲讀出來。第三個同學説出或讀出在課文中的詞句。第四個同學再用這個字組一兩個詞語。

《充氣雨衣》反思總結(精選15篇)

這樣針對本課生字字形複雜,字音難記的特點,採用多種復現方式,增強了識字的趣味性,提高了學生自主識字的質量。

在感悟課文時, 對於小林遇到的難題,孩子們或多或少都有過類似的經歷,但是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所以教學中以此為憑藉,進一步培養學生遇事用心思考,不斷實踐的好品質。

要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教師的有效引導是非常必要的。因此,默讀課文時思考:“小林遇到了幾次難題,是怎麼解決的?”成了統領全文的一個大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探究。此時教師引導學生逐步提高默讀的速度,如果一次沒讀懂,可再次默讀思考。同時抓住重點問題進行思考,也能夠迅速地幫助學生粗知課文大意。再抓住課文重點,通過交流小林“看、想、做”的內容,學生深刻感悟到“小林愛思考”和“勤實踐”的好品質,逐步提升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在此基礎上,拓展學生的思維:“你從“充氣雨衣”的發明得到了什麼啟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發現還有哪些不便之處,動手改進一下”通過這樣的指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並留心觀察生活,培養勇於實踐的好品質。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這樣的設計進一步開發文本資源,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動手實踐。

《充氣雨衣》反思總結 篇2

《充氣雨衣》這篇課文是略讀課文,主要講小林細心觀察生活,勤於動腦動手發明充氣雨衣的事。我鼓勵學生像小林那樣,多動腦筋,動手做做看。

文章較長,識字量較大,字音不易讀準,字形也較複雜,因此識字環節中注意調動學生識字的積極性,讓學生藉助拼音和上下文自主識字,並安排生動有趣的讀書和鞏固識字的活動。 如:“悄悄話”。同桌倆人合作,一人指字,另一個人悄悄讀給對方聽;“接力賽”。四人一組,第一個同學説出一個字的某方面特點,第二個同學在字卡中快速找出,並大聲讀出來。第三個同學説出或讀出在課文中的詞句。第四個同學再用這個字組一兩個詞語。

這樣針對本課生字字形複雜,字音難記的特點,採用多種復現方式,增強了識字的趣味性,提高了學生自主識字的質量。

在感悟課文時, 對於小林遇到的難題,孩子們或多或少都有過類似的經歷,但是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所以教學中以此為憑藉,進一步培養學生遇事用心思考,不斷實踐的好品質。

《充氣雨衣》反思總結 篇3

由於本文具有“科普性”和“略讀”的特點,教學中,我能把握的一個主方向是,這是一篇語文教學的文本,而非科普材料,因此應竭力克服科學課的影子,突出語文性。教學時我注重學生的自讀自悟,探究相關問題,重點抓住一個主問題:“小林遇到幾個難題,是怎麼解決的?”,引導學生默讀和快速閲讀,再通過小組內交流:充氣雨衣是怎樣發明?,通過朗讀和交流感悟“小林愛思考”的道德品質和“勤實踐”的人文素養,最後以從“你喜歡小林嗎?為什麼” “日常生活中你覺得哪些生活用品需要改進的嗎?”這一環節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本文較長,由於長句較多,我把課文只設計了一個課時,知識點過多,因此學生讀起來有些困難,給學生讀文時間少,因此我想有些環節,如:小林是怎麼解決困難的?花的時間不需要太長,應該讓學生多讀書,達到自讀自悟。

《充氣雨衣》反思總結 篇4

在課堂上,我先讓孩子們自己讀課文,把生字解決了,把課文讀通順;然後就是檢查他們的預習情況;本來我想讓學生再讀讀課文,説説果園機器人怎麼樣?哪些地方有趣?找出文中的句子讀一讀。後來我想還是讓學生再讀讀課文拋個大問題給孩子們吧!讓孩子來説説自己讀了課文知道了什麼?學生交流説:“我知道了這個機器人很有趣?”“如果沒有電,機器人要‘罷工’。機器人會‘罷工’像人一樣,很有趣。”這時引導學生理解什麼是“罷工”,學生繼續交流:“沒有了電,機器人會‘餓倒’。這個地方我覺得很有趣。”“我知道機器人很聰明能幹。”師點撥: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學生通過找、讀句子理解了課文。

其實學生尋找理由的過程,就是把課文重點的句子,精彩的句子梳理了一遍。對於長文,略讀課文,我覺得要克服面面俱到的通病,要學會對教學內容進行大膽取捨,善於突出重點。當學完後再讓學生説説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大家再商榷解決,對於重點的孩子們沒有提到的,這時我們可以發揮主導作用了,引領孩子們去理解。這樣使孩子們真正學到了知識,解決了孩子們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且也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充氣雨衣》反思總結 篇5

在珍珠泉的處理上,我引導學生去品讀文章的語言文字,抓住“湧”“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等關鍵詞,讓學生想象體會珍珠泉的美麗和神奇,再通過朗讀表現出來。我覺得非常好。學生沒有見過珍珠泉,我們就必須藉助文本描寫引導學生想象,讓語文的學習有更廣闊的空間。在教學中,我對泉水的特點,特別是像“湧”“匯注”“噴吐”“冒”這些詞的把握不夠。在以後的教學中可以這樣處理:學習珍珠泉和趵突泉時,引導學生想象。

然後放手讓學生作小導遊自學五龍潭和黑虎泉。由於課文對這兩種泉的描寫很簡單,文字也很平白,因此可以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開發。自學前先引導學生找出寫泉水特點的句子,抓住其中的“匯注”“噴吐”進行理解;然後結合圖片讓學生觀察;再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可以從泉水的名稱、樣子等方面展開想象),緊接着就可以讓學生選擇其一撰寫導遊詞,最後再進行導遊的介紹活動。這樣學生主動地鑽入了書本,深入地挖掘文本,咬文嚼字,發揮想象,提高表達能力,使課堂更具語文味。

《充氣雨衣》反思總結 篇6

《失物招領》這篇課文語言淺顯易懂,且貼近生活實際,學生易於接受。

課堂上在出示課題之後,我就問學生:“讀了這個題目有什麼想問的嗎?”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説開了: 這些失物的主人是誰?它們是怎樣被主人認領的?主人又是怎樣處理他們的呢?這些都成為了孩子們質題的內容。於是,我讓孩子自己帶着提出的問題,在讀中自主發現、自主感悟、交流討論。從而提高孩子的問題意識和合作精神。

接下來在引導孩子感受植物園的美麗時,讓學生用“很——很——”説短語,説句子,讓學生在運用中感悟偏正式形容詞短語重疊後的表達效果——既表示強調,又增強了生動性。在理解“失物”在課文中的意義時,把詞語和標點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理解詞義的同時順帶領悟引號的一種用法。“會心”一詞不僅放在句中,而且引導學生聯繫語言環境去理解,這樣顯得更為親切自然。

以讀為本為閲讀教學的最終目的!課文中如“植物園很大很大,花草樹木很多很多”、“他們三個一羣,五個一夥”、“四十雙眼睛睜得大大的,四十雙小手在各自的口袋裏摸着,不一會兒,四十張小嘴一齊喊:‘唐老師,我沒丟東西!’”等都是很好的語言文字訓練材料,讓學生從中讀出韻味、悟出方法、模仿説話、學着寫話,從而讓讀為理解感悟、學以致用服務。讓孩子們更全面、實在地面對“語文”。

《充氣雨衣》反思總結 篇7

閲讀教學是語文課堂的一大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必須鑽研文本,走進文本的語言世界中去,用心研讀,體味情感,才能為文本而感動,獲得體驗,感受人文。而進入文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細讀文本。

《窮人》這一課漁夫與桑娜的對話,個性鮮明,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人物的真情實感,如漁夫的話顯示出他爽直、樂於助人的品質,而桑娜則小心應對,説話斷斷續續,表明了她緊張、不安的內心,同時也看出她熱愛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質。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引導學生抓住桑娜複雜的心理活動與她和丈夫的對話部分引導學生通過揣摩兩次沉默,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針對人物的對話描寫,要先讓學生自己試試怎麼讀才能讀好,再分角色讀,讀出人物的真情。這樣學生通過揣摩人物的對話、觸摸到文中人物的心靈美。

《充氣雨衣》反思總結 篇8

我是一顆來自天國的雪花,媽媽曾經告訴我和我的姐妹,我們的美是無限的,人間的美更是無限的。可是我不知道什麼才是最美無限,有一天我偷偷的來到人間,因為我要尋找美…

我離開了媽媽的懷抱,跟着風婆婆飄啊飄,我們來到了一處農院,風婆婆告訴我説:“孩子,你不是要尋找美嗎,去吧,在那你會感受到最美無限的。”我聽了婆婆的話,悄悄的進入了院子…

這是個落後的小山村,似乎是被現代化社會所遺忘了。一個十四五歲的小女孩正在認真的寫作業,一位中年婦女她的旁邊做針線活,她的認真程度一點也不亞於小女孩。她每個禮拜才回家一次,每次回校的時候她總是穿着母親親手做的衣服,雖然別的同學穿的都是買來的時髦衣服,在同學中間顯得特別的落伍,可是她知道穿的不僅僅是衣服,更是母親深深的情,濃濃的愛…

我悄悄的退出了院子,風婆婆和藹的説:孩子明白什麼是最美無限了嗎?

我點點頭説“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想即使是寸草心,只要真誠的去做,我想這就會是最美無限的春暉了吧!”風婆婆笑了笑,孩子,你發現了美,我們再去領略一下別的美…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為老爺爺正扛着鋤頭邊吟詩邊回家,他就是陶潛。風婆婆用力一收腳,把他的草帽颳走了,他呵呵一笑,撿起來,順手拿出酒壺,盡情的喝了一口,大有“榮辱不驚望天上雲捲雲舒”之態。風婆婆給我講了他的傳奇人生,我想這份豁達和安貧樂道便是最美無限了…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人們常常用這句詩感慨人生,然而黃昏又何償可怕呢?累了,休息一下;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呈現出來,或許這樣就夠了,沒有遺憾的人生便是最完美的人生。為了人間貢獻自己的力量,我想這就是美吧。“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是美;“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也是美…

《充氣雨衣》反思總結 篇9

在整節課堂中,有一處我認為是很出色的創意:通過孩子們對秋天的認識,情感體驗,即興創作小詩,這不僅回答了“秋天在哪裏”,也以文學創作的特別方式留住了秋天,孩子們讀着自己的小詩,心裏高興,自豪,秋天自然也在他們的心中生根,由此激起對秋天的熱愛是擋也擋不住哦!在這我將板書重現: 秋天在—— 多姿多彩的樹葉裏 五彩斑斕的花朵裏 碩果累累的果園裏 稻麥飄香的田野裏 大雁南飛的天空裏 我們明亮的眼睛裏

在這節課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欣賞了很多生動的秋景,“吃”到了香甜可口的水果,“走進”了五彩斑斕的花園,稻麥飄香的田野……孩子們太高興了,每個人都積極的想把自己看到美景的心情,吃在嘴裏的感受跟同學們交流。説的津津有味,聽的是興趣盎然,以至於後面對於秋天農民伯伯辛勤勞動的感悟留下的時間略少。這讓我感受到,一個優秀的教者,在引導學生學習的時候,不僅要圍繞着教學目標,還要合理的把握教學時間,真正的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充氣雨衣》反思總結 篇10

《北京的色彩》北京,一個充滿了神祕色彩的城市,在每一位炎黃子孫心目中都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獨闢蹊徑,從“北京的色彩”這個獨特的視角描繪了北京的美好,激起我們內心深處的感動。

教學中,我特別注重了這兩點:

1、讀中感悟,與作者愉悦的心境一道品讀,想象畫面,體會北京之美和作者被“征服”的驚喜。

2、抓重點詞語和描寫色彩的詞語中體會北京的特點如:作者欣賞到“綠色”時“又驚又喜”的感覺。作者“驚”的是居然在綠色中又呈現出“千百種奇妙的色彩”,一連串“AABB”式的詞語(“深深淺淺”“閃閃爍爍”“團團簇簇”)點綴在句子中,語言顯得靚麗;作者“喜”的是北京的色彩雖紛繁但又十分“和諧”。濃墨重彩地描繪了香山紅葉的色彩,金黃、橘紅、曙紅、猩紅、赭石…… 北京城中“古蹟”與“現代建築”兩種不同風格對立而又和諧的美。“黑灰色”的長城“凝重而又冷峻”,“硃砂色”的故宮“深沉而又威嚴”。新樓宇和立交橋色彩的“熱烈明快”之美。

《充氣雨衣》反思總結 篇11

本篇童話故事趣味性強,學生理解課文並不難。在備課時,通過反覆朗讀、思考,我發現本文在用詞方面很有特色,因此我在教這課時,重點採用了從詞語突破的方法來引領學生學習課文。

因為這課描寫表情的詞特別多,所以我安排了讓學生劃詞、讀詞、理解詞、運用詞來達到積累運用的目的。我把“板着臉、笑嘻嘻、憤怒、親熱、温柔、痛苦、傷心、着急、委屈、生氣、齜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憐巴巴、放聲大哭”板書在黑板上,然後讓學生讀詞,以邊讀邊做表情動作來理解詞,最後以選詞説話達到運用的目的。學生因為有着忽喜忽怒忽悲忽怨各種表情演示,興致高漲,也能比較直觀形象地理解詞語的意思,個別學生對某些詞不理解就猶豫着不知道如何做表情動作,這時他們會左右觀看,從同學的表情中理解自己感到疑惑的詞語。在這樣的教學中,既輕鬆又收效好,老師已不用花過多的解釋和心思來給學生解釋詞語和分析課文了。

這一節課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度過,連我也被他們豐富多彩的表情所感染,如果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這樣輕鬆愉悦,又何愁學生不愛學語文呢?能讓學生在輕鬆的課堂中學到各種語文知識,讓學生深深地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這就是有效教學吧。

《充氣雨衣》反思總結 篇12

《畫楊桃》課文主要講圖畫課上,對楊桃進行寫生練習,“我”根據自己看到的,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樣子,同學們覺得好笑。老師通過這件事,啟發我知道同一事物從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結果,從中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教育。

我的教學重點放在了對父親的話和老師的話的理解上,即“角度不同”和“是什麼樣就畫成什麼樣”上。而同學的兩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兩次回答內容相同,但是語氣卻不同,我讓學生先説説自己有什麼發現,為什麼會這樣?這一環節中,學生在課文中找得很準確,這裏既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又讓學生深入體會人物的內心,從中理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而且在朗讀時孩子們的語氣很好,讓聽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讓我很高興,這達到了我對學生文字理解和朗讀的訓練目標。

本節課還有一個亮點,就是在理解課文的同時,理解詞語的意思,從而造句。比如講到“父親經常叮囑我……”這一句時,我先讓學生體會“叮囑”的意思,然後想想什麼情況下用“叮囑”這個詞語?然後請同學造句。學生順理成章地造出了許多合理、精彩的句子,我覺得造句的設計很成功。

然而,在教學這一課時,由於缺乏教學的機智,導致教學過程不是很流暢。還有就是我設計的內容過多,使整堂課顯得很緊,沒有過多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朗讀課文。

今後在課堂上要面向全體,指導鼓勵那些讀得不好的學生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在教學中真正做到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的每一個方面。通過上《畫楊桃》一課,我認為自己需要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機智,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薄弱之處,提高評價的能力。

《充氣雨衣》反思總結 篇13

作為一名教師,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節好課,一節大家都認可的成功課。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面對內涵豐富、可操作性極強的語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會更強烈一些。

面對剛剛講完的《山中訪友》一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這一點。

《山中訪友》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眾不同的收穫。為此,我的教學設計的着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的課件感染學生。為了讓課件更“美”一些,為了讓課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優美之處,我在課件中插入了本課的flash朗讀素材,集圖片、文字、課文朗讀、音樂於一體,讓學生在聽讀這一環節充分感知課文;其次在其他幻燈片中,或以優美的自然風光為背景,或用圖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麗形象,讓學生的視覺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時,課文的教學環節的名稱設計中也突現“美”,主體部分設置了“美文聽讀”、“美文美讀”、“美文研讀”等環節,對學生“美”的感知無形中又是一種強化。

二、力求挖出主題的深度,讓學生有新鮮感。對本課主題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過美文聽讀這一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淺層次的;通過美文美讀,學生此時對主題的感知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過美文研讀中問題二的解決,學生對本文的主題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愛,同時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是讓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要愛護、關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三、力求將聽、説、讀、寫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本課設計以讀為主線,各個環節中又分別有所側重:美文聽讀中有美讀的示範,又是聽的訓練;美讀的要求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讀出來並説説你為什麼喜歡它”,是讀與説的雙重結合;研讀則要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想法説出來;情境演讀、習作美文則主要進行寫作水平的訓練,等等。在環環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四、力求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整個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為主的,除了聽讀這一環節,其他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四人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的,整個課堂是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真誠對話過程。在輕鬆的學習交流中,他們的合作、探究中學習方法進一步完善。

五、力求課堂教學的完整與和諧。本課的學習導入是以賈島的《尋隱者不遇》開始的,課堂小結以方舟的小詩結束,不僅結構完整,而且兩則材料又都與本課的學習內容有一定的聯繫,不僅增強了本課文學方面對學生的薰陶,而且它們與教材很和諧的統一到了一起,教學拓展的有了寬度。

但是每一節課都有不盡完美之處,比如在備學生的環節就做得不夠到位,使得課堂上控制的能力不是很強。

《充氣雨衣》反思總結 篇14

它與《賣火柴的小女孩》有着一個共同的特點--------對比凸顯。而在本文教學中所要面臨的第一個難題是“如何長文短教?”,第二如何體現對比凸顯的寫作手法?第三文章末段暗示的寫法如何講明?為此,我是這樣設計來解決這三個難題的。

第一、解決長文短教的問題。我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理清文章的主要部分。預習時,便讓學生找出“凡卡寫信內容部分”“凡卡回憶部分”“凡卡寄信部分”。而在第一課時教學時,我集中力量塑造凡卡所受的非人待遇的悲慘命運,藉此來營造一個對比的氛圍。而這個環節其實就已經開始在“凡卡寫信內容部分”中品味了。而第二課時便有時間來解決後兩個部分的內容了。

第二、為了凸顯對比的寫作手法。除了第一課時極力渲染凡卡悲慘的遭遇外,在第二課時,我以此為引子“凡卡寫信時腦海回想到的只有非人的悲慘遭遇嗎?”以此引出學生對凡卡寫信時回憶部分的學習。那麼通過朗讀相關的內容,同學不怎麼費力就發現在回憶中是很快樂。

這時,對比的感受已經初具模型了。進一步,我讓學生思考“凡卡是在什麼情況下回憶起這些歡樂的回憶的?”根據前文對凡卡悲慘遭遇的理解,學生自然而然地能夠感覺到是在諸種痛苦之下,進而他們也就對現實的殘酷與歡樂回憶構成對比理解到位了。

《充氣雨衣》反思總結 篇15

《秋天的圖畫》是二年級上冊第一組教材的第一篇課文,作者運用比擬的手法,表現秋天豐收的美好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秋天的喜愛與讚美。

在本課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尊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原則每個環節都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 多種形式認識字,培養識字能力

本課要認識8個字,會寫8個生字,在教學過程中,先引導學生自主識字,分析字形,利用學過的識字方法,加一加,減一減,形聲字,順口溜這些方式識記,這些方法趣味性強,調動了學生的識字興趣。

2、 注重朗讀能力的培養

“閲讀是一種個性化行為”,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教師可依據語言文字,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領悟其中的感情。在本課教學中,我抓住“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這個句子引導學生體會感悟秋天的美。首先我讓學生自由讀,然後閉眼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然後把自己的感受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呢。

但是,在朗讀感悟過程中,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我讓學生喜歡哪句讀哪句,並想想為什麼喜歡。大部分學生都喜歡“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至於為什麼喜歡,孩子們卻説不出來,這是我沒有預料到的。接下來就要靠教師的引導了,可是我只是抓住了描寫顏色的詞語,讓學生去感受秋天的色彩,沒能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那麼在我這節課當中,就可以這樣設計:先讓學生自由讀,然後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學生的腦海中閃現出一幅幅形象的畫面,然後根據學生的回答,在恰當的時候運用多媒體出示一些與文章內容相關的圖片,這樣學生就能感受到豐收的喜悦。通過梨與燈籠,蘋果與臉頰,稻子與大海,高粱與火把的對比感受秋天的美麗,體會語言文字的生動形象,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領悟語言文字的美。接下來再讓孩子們讀,孩子們一定能讀出自己的感受了。當孩子們理解了這美麗的豐收的熱鬧情景時,以“誰使秋天這樣美麗?”將豐收的景象轉到豐收的原因,這樣孩子們對勤勞的人們的讚美之情也會油然而生了,還可以讓學生説説你想對這些勤勞的人們的話,由此加深了孩子們對勞動者的敬佩之情。這樣學生自然就能讀出對勞動人們的讚美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