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通用14篇)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1

時間悠悠而過,又一次參加語文組內培訓,不同的是這次培訓我成了主角兒。課堂風采展示是培訓的一個重要環節,我作為其中的一員,也免了向同事展示一番。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通用14篇)

之所以選擇《武陵春》這首詞,一方面是因為自己很喜歡詞,我一直都覺得詞是最能抒發情感而又音律優美的一種文體;另一方面是我很喜歡李清照這位詞人,對她的才學,我是着實佩服啊,她的詞表現手法絢麗多彩,語言富有音律美,大膽運用口語如此,渾然自成一家---易安體;還有李清照那坎坷、飽經滄桑的生活歷程也讓我頗為同情,或許,只有那種看遍人間風景、大起大落,歷經風雨而又內心細膩、情感豐富的人才能寫出好的作品吧。《武陵春》就是這樣的珍品!

詩詞,是文字與音樂的融合,只有通過反覆誦讀,讀出它內在的或激昂或低婉的音韻,才能體悟出詩詞的意藴內涵。《武陵春》通過詞人獨有的藝術手法表現詩人無限的哀愁,發出“悲音”這種心境。而“悲音”又不是常人所能體會的,我們或許經歷過些事情,卻未必有李清照感觸來得那麼深刻。在教學過程中我應該通過反覆誦讀讓自己和聽的人去體會詞人那種悲苦無依的心情,但是我卻操之過急,沒有過多的誦讀。我想,如果能通過反覆悲深婉篤的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情遷意動,再把詞人所表達的灰暗闌珊的畫面加以描繪,就能更好的悟出詞人以物喻愁、船輕愁重的精妙佳筆了。反觀自己的《武陵春》教學,講解的時間所佔比例較多,淡化了詞的音韻與意藴,以致教學效果不顯著。

詩詞教學,情景的設置也很重要。畢竟我們現代人與古人的時代相差太遠,我們很難體會到古人的那種意境。如果在上課之前,我能設置與詞相關的一些情景,比如放上一段現在作為流行歌曲的李清照寫的《一剪梅》的音樂作為鋪墊,這樣會讓我們更快更好地進入《武陵春》這首詞的意境中去。

《武陵春》這次教學,有如推開了一扇窗,打開了一道門,讓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也讓我看到了更廣闊的教學天地。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2

回想自己以前對詩歌的教學,基本上沒有這麼精細過。換句話説,以前教學詩歌主要是就詩歌論詩歌,要麼簡要講解詩意及情感,要求學生背誦;要麼是我句句賞析,學生動筆批註,不敢放手讓學生動腦賞析。而今天教此節課,我覺得最大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我把課堂還給了學生。

一是讓學生交流關於李清照的資料,為學習該詞作鋪墊。二是讓學生自由吟讀,賞析一句話。三是讓學生自我商量朗讀處理方式,課堂上出現了亮點。四是讓學生自己回顧賞析的方法,自己總結表達愁緒的寫作方法。

可以説,一切是在我的引導下進行的,但一切又都是學生自我完成的。本節課,我差不多成了一個聽眾。

原來,我以前低估了學生的能力

不過,為了這節課徹底地交給學生,我還是在前兩天學習詩詞的時候,用心良苦地作了一些鋪墊的。例如,讓學生學會根本詩歌描繪畫面,學會作相關詩句近似聯想,學會品析一個妙詞等。正是因為在前面課堂上已經略有接觸,所以,我讓他們賞析時,先把鑰匙交給了他們,他們終於在摸索中打開了大門。

站在學生的角度想:本課至少有這樣幾個收穫。

一是瞭解了李清照其人,並感受了她的藝術特色。

二是學得了一點賞析詩詞的方法。

三是積累了一批寫愁的名句。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3

朗讀教學是詩詞教學的一個重點。所以備課時在這個方面花了不少心思。但同時朗讀又是學生的薄弱點,怎樣有新意又有效呢?形式上的反覆可起強調的作用,同時一唱三歎,迴環往復,更加強了詩歌的韻律美。於是在詞句上作了改編,如“風住塵香花已盡”加工為“風住塵香花已盡、花已盡”, “物是人非事事休”加工為“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加工為“欲語、欲語淚先流”,“載不動許多愁”加工為“載不動、載不動許多愁”,這樣的改編,放慢了節奏,似乎是把作者的悲愁的心情反覆的詠歎,反覆的品味,進一步把作者的萬般愁緒一覽無遺地表現出來,,同時也讓學生更快地進入了朗讀的境界,體會到了朗讀的樂趣,朗讀的意境。事實上,這似乎是學生最投入的一次朗讀,與瞭解作者的身世有關,更與這種朗讀的方式的改變有關。但如果想達到更盡如人意的效果,如果出示名家的朗讀音像資料,讓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再加以必要的揣摩,可能會更錦上添花。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4

《藍色的樹葉》是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李麗向林園園借綠鉛筆,可林園園捨不得借給她,找了很多借口,最後李麗就用自己的藍鉛筆畫樹葉。文章的旨意在於讓學生明白:當別人有困難時我們應該熱情相助。教學時既要讓學生看到林園園的不足,又要讓學生相信林園園以後會成為一個助人為樂的好學生。但是,在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要圍繞文章的旨意,否則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課。

都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當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時,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因此,我精心設計了新課的導入。課開始,我出示最常見的綠色的樹葉,並讓學生説説你還見過什麼顏色的樹葉?學生回答:金黃的、紅色的等,就是沒有藍色的,此時我板書課題。在揭題後,我問學生,讀完這個題目你有什麼疑問嗎?學生自然就問了“樹葉怎麼會是藍色的呢?”於是我們就帶着這個疑問,開始了這篇課文的學習。

通過對課文的朗讀,學生從中找到了答案:原來是林園園不願意把自己的綠鉛筆借給李麗,李麗只好用自己的藍鉛筆畫樹葉。課文結尾寫着:李麗拿起自己的藍鉛筆,用心地畫着一片片樹葉。林園園看着這些藍樹葉,不由得臉紅了。當同學們讀到這兒時,我問:“林園園為什麼臉紅了?”有的學生回答:“因為她覺得自己太小氣了。”有的説:“她覺得沒有把綠鉛筆借給李麗,有點不好意思。” ……我又問:“如果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林園園還會這樣做嗎?你從哪裏看出來?”這個問題設計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相信林園園能知錯就改,不要把她當成批判的對象。“如果是你,你願意把綠鉛筆借給李麗嗎?”通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角色互換:當我遇上困難沒人來幫助我的時候,那是怎樣的一種感受。使他們深刻地體會到:他人有困難時主動伸出援助之手是多少的重要,並使之成為一種習慣。“那你們想對林園園説些什麼呢?”這一説話訓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本課教學,識字環節較紮實,通過多種形式反覆朗讀,如:小老師領讀、指名讀、同桌互讀、齊讀等,學生掌握較好。但也存在了許多不足之處:

1、導入新課時,老師問:“你還見過什麼顏色的樹葉?”學生説見過黃色的、紅色的樹葉,此時還應引導學生聯繫季節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如:春天有綠色的樹葉,秋天有黃色的樹葉……語文課,就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

2、整節課之中,讓學生自由讀文過多,要在讀書的形式方面多變化。低年級的孩子,不太適合這種集體的自由讀文,教師也不便於掌握學生的讀書情況。

3、在指導學生讀好對話時,教師的引導要進一步細化。在幾名學生讀書感情不到位的情況下,教師要分析其原因。“小聲地説”“吞吞吐吐”“我怕你”“只好”等詞,是訓練低年級的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揣摩人物心理的好的機會,可先讓學生議一議,然後再讀。通過分角色讀或者教師範讀,就很容易讀出味來。

4、注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學生讀書時拖音、低着頭讀書、不認真聽別人發言這些問題都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逐漸改掉。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5

一、深入研究教材

歌曲的旋律運用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排序遊戲解決,這充分抓住了孩子們的童心,使他們的學習情緒驟然高漲,並且這種新穎的學習方法,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使學生輕鬆愉快的就掌握了歌曲的旋律。

二、如何理解音樂作品

根據心理學家的分析,國小階段的孩子具有強烈的表現慾望。而音樂藝術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只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孩子們的年齡還小,生活經驗很少,單憑老師的口頭講述,而沒有親自參與和體驗,讓他們來理解音樂作品是很難的。我在學生熟練掌握歌曲之後,加入動作來幫助學生理解歌曲的情緒,這樣,既幫助了他們理解歌曲,又符合了他們好奇、好動的心理。

不足: 在音樂課堂上,要注重培養孩子聽、記、視唱的能力,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要運用較好的方式訓練學生演唱旋律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只讓學生唱會歌。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6

機器人對於每一個孩子來説都是充滿了神奇的誘惑,孩子們隨口就能講出好幾種機器人,孩子上課的積極性很高。備課時,把本課分成2個課時來學習,先是用繪畫加想象的方式來表現機器人,然後是利用廢舊材料動手製作立體的機器人造型。可在實際上課時,孩子帶的材料不是非常充足,有的甚至會忘記,因此我讓學生分成兩大組,一組畫機器人,另一組用廢舊材料製作機器人。在課前導入部分給學生們播放了一段錄象片,使學生更加了解機器人;在介紹機器人的種類與功能時利用大量的圖片進行説明;結合生活中的機器人和繪畫作品中的機器人的造型來啟發學生的造型表現讓學生們瞭解機器人的造型不僅有人的形象,還有車型,動物型,幾何體型等等。在這一環節學生學習的非常認真而且感興趣,達到了預想的教學效果。對於用繪畫來表現機器人,小朋友都能説出自己的創作意向,他們賦予了機器人超乎想象的本領,有時讓我們這些成人也頗感新鮮。這充分説明了孩子想象創造能力的可貴。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對機器人的認知來源大部分都來自電視或漫畫書,真正看過機器人的學生幾乎沒有,這也反映了我們學生課餘生活的相對單調和社會公共設施的相對落後,所以學生畫中的機器人大都是方方的腦袋,方方的身體,外加一雙圓圓的眼睛……形象好象比較單一,製作的機器人相對來講完成還是很出色的。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7

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注重能力的培養和數學方法的學習。本課教學中,我重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注重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動手寫和畫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整個教學圍繞讓學生掌握數學方法,明確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開展,緊緊抓住教材的編寫意圖,以圖裏有什麼?怎樣解答?解答的正確嗎?這樣的思路,有條理有步驟的來解決問題。特別針對解答後的檢查設計了同桌討論要提醒同學解答時注意什麼和我來當小老師的活動,讓學生從一開始接觸解決問題就養成檢查的好習慣。為將來學習解決問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適時拓展,樹立創新意識。本節最後的練習,課件出示了三種立體圖形(正方體、長方體、圓柱)兩種顏色(紅色和綠色)、兩部分的位置(左邊和右邊)放置。讓學生根據不同的角度觀察,寫出不同的算式來解答同一個問題。提高了學生思維的廣度,使學生初步具有了創新意識。

本節中的不足,是教師的引導還不能做到準確高效,提問沒能達到精準,致使學生不能清楚明白提問的意思,教師語言有待精煉,能用簡潔的語句清楚的表達出要求和問題。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8

aoe的教學,是漢語拼音單韻母教學的第一課。在aoe的教學中,我是藉助形象讓學生記憶拼音形狀的:

首先,從圖入手,我先引導學生觀察圖上畫了誰?他們在做什麼?學生回答醫生給小女孩看嗓子,小女孩發出的聲音就是字母“a”的音。張大嘴發“a”要響亮。這樣初入學的兒童易於接受,重點引導學生觀察小女孩的頭,以配合字母“a”的字形記憶。

在教學中,我很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讀書寫字姿勢要正確,書寫的指導,為學生寫好字打下基礎。

在教學中,我還根據兒童年齡特點,採用了多種方式記憶字形。如順口溜記憶(張大嘴巴aaa),用動作表演記憶(表演口型猜字母),使學習富於情趣,讓學生愉快學習。漢語拼音教學,我注重的是先擺口形再發音,做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o”的發音是難點,我強調先擺口形再發音,舌頭不動,發音才準。

練習四聲重點放在二聲、三聲。通過手勢的幫助使四聲發音更加準確。最重要的是:根據兒童的遺忘規律,在準確的教學後要堅持反覆有序的練習以及循序漸進的複習。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9

《孫中山破陋習》這篇課文以鮮活的文字敍述了孫中山親眼目睹了姐姐被迫纏足的痛苦和母親疼愛而又無奈的情景,因而在辛亥革命成功後,他首先廢除纏足陋習的事。故事旨在讓學生學習和體會孫中山對纏足這一封建陋習的憎恨和他敢於同封建勢力作鬥爭的精神。劉老師的課對這一難點的把握十分到位。

一、線索十分清晰

劉老師從:姐姐為什麼會由原來活潑開朗的女孩變得再也沒有笑臉和歌聲“入手,在學生充滿疑問的時候,引出”纏足“,體會這一陋習的“陋”之所在。接着引出孫中山和媽媽的對話,通過朗讀,讓學生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到了媽媽的傷心和無奈,也瞭解到了孫中山的心痛和憤怒。最後回到文章結果,孫中山破陋習,感受人物之偉大。劉老師整節課的教學走的是一條情感的主線,學生也很入情,也能悟情。

二、結合課後練習中的句子比較訓練,培養學生寫作能力滲透其中。

句子的比較法是語文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劉老師很好的抓住了這一點,讓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了如何把句子寫具體的訓練。

如:“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與“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兩句話的比較,問學生哪一句話最能反映此時孫中山的內心。讓學生體會到“深深地”、“幼小的”兩詞説明他雖然年紀小,但永遠不會忘記的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了,把句子寫具體,可以寫出人物的心理活動,這是一種很好的寫作方法,一舉兩得。

三、充分朗讀,感悟人物性格特徵。

本文主要是孫中山與他媽媽的人物對話,感情真摯動人。在教學中老師指導學生默讀,分角色朗讀,師生朗讀;以不同的形式,花了很多時間進行朗讀訓練;再通過讀來表達自己所體驗的情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媽媽的傷心和無奈,瞭解孫中山的`心痛和憤怒。

四、練習説話,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和蒐集資料的能力。

劉老師在教學中,設計了讓學生講講回去瞭解的纏足的事,想一想孫中山當時的心情,還有讓學生看看小鞋的圖片,自己談談感受,到最後出示孫中山圖象,請學生用孫中山爺爺,我想對您説:“…………”的句式來説話練習。這些説話練習,結合圖片,激發學生髮揮豐富的想象,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語言文字表情達意,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藉助多媒體,畫龍點睛。

我想,學生水到渠成的感悟除了老師引領學生感悟課文的語言文字比較透徹外,多媒體的運用,不可小看,這是文字所沒有辦法所表達出來的信息。這篇文章所説的陋習離我們學生的時代比較久遠,劉老師就利用多媒體讓學生看到當時封建社會婦女穿的小鞋,女人被纏足後的畸形的小腳,加上她聲情並茂地解説,學生就加深了對纏足的瞭解,深切地感到纏足這種陋習對中國婦女的殘害實在是太深了,從而到最後在交流感悟時,學生自然而然地説出孫中山的偉大,孫中山破纏足陋習真的是解放了廣大中國婦女。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10

關於閲讀教學,課程標準中提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學習,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悟,體驗和理解."這篇課文既有鮮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滲透着深刻的哲理,文質兼美,富有人情味,且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感體驗十分接近.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淺顯生動,後一部分概括優美,個別語句含義較深,具有啟發性,給學生提供了多維的思考感悟空間.從學生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有五年多的學習經歷,掌握了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具備一定的語文學習能力.本課又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接近,很容易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因此,對本課的教學,可以從"悟"字出發,着眼於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感悟.比如學生在彙報作者童年時和成年時對兩種評價的不同理解時,有的説:"小巴迪才七八歲,就想寫詩,而且去寫了,這樣的行為當然值得'精彩極了'的誇獎."有的説:"作為一個真正負責任的父親,就應該實事求是地評價,打是疼,罵是愛嘛."有的説:"作者長大後,認為自己很幸運,能擁有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是成長的經歷告訴他,這兩相極端的斷言都是愛孩子,希望孩子健康成長"……這樣的理解完全融入了自己平時對愛的感悟和理解,説得有情有理,而且個性飛揚.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11

《鷸蚌相爭》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個小故事生動地説明了兩人一味爭鬥,互不相讓,就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到好處的道理。

在學習這則寓言時,我引導學生運用學習《揠苗助長》的方法,首先要求學生讀懂課文的主要內容,明確故事大意,之後,抓住重點詞句通過反覆朗讀來理解和感悟寓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鷸和蚌的對話,抓住“威脅”、“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詞語想象鷸和蚌的申請,從而對“互不相讓”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最後,引導血色很難過通過朗讀體會漁翁所得之易,抓住“喜笑顏開”、“沒費一點力氣”、“一齊捉住”等詞語指導朗讀,收效更加明顯。

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鷸和蚌傻不傻?傻在那裏?這個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思維主動性,他們不僅能幫助鷸和蚌出主意,而且找到了原因所在,真正內化了寓意。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12

通過這次講課比賽,我不僅能力得到了鍛鍊,而且學到了很多東西。通過集體備課、説課、評課。讓我覺得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也從其他老教師身上學到了有效的教學經驗,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比如各個環節時間的安排上和對學生的啟發上的不合理之處等等,尤其是實驗環節上。

這節課主要是實驗內容,我在比賽前精心製作了課件,在這節課中我也嘗試着運用了它,結果很好!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增加了知識的趣味性!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展示實驗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化難點、抽象點為形象生動的動畫,勿庸置疑,這種教育技術的優勢是傳統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它具有傳統教學手段所沒有的趣味性、直觀性,這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從而能更容易地達到了教學目的,使學生在愉快、輕鬆的環境中獲得知,識培養了技能。因此多媒體輔助教學逐漸成為目前教學技術手段的主流之一。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嘗試,使我感受到了改變教學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得到良好效果的快樂,也看到了學生的那種渴望創新、探索、渴求表現的要求,也使我看到了學生們的巨大的潛能,更大的發展性、可塑性,對於我在今後教學中給予學生更大的發展空間提供了基礎。我會不斷實踐、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來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成為一名受學生歡迎的老師和朋友,達到一種“亦師亦友”的境界。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發揮自己的優勢,多利用多媒體教學,也會多向其他教師學習,取長補短。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13

由課題入手,發散開來,由題入文,質疑讀悟,再由文到題,歸納總結,這樣文題對應,環環緊扣,逐層深入,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我板書“瀘定橋”幾個字,同時詳細地講解寫好這幾個字的技巧,讓學生也跟着認真地寫。之後,我讓學生就這幾個字來提問。學生有的問:“瀘定橋在哪裏?”有的問:“瀘定橋是什麼樣的?”我便引導學生去讀“預習”、讀相關的課文或查找自己帶來的資料來自己解決。這樣,學生很快就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在解決第二個問題時,我順勢引導學生自己去讀第六自然段,並帶領他們理清這一自然段的層次:先寫了橋面,再寫了橋下的河水,最後寫了橋對岸的敵人。學完這一段,我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瀘定橋的感受,為後面理解紅軍英勇奪橋的精神打下鋪墊。

其次,我再板書“奪”字,讓學生談談這個字的意思,再把它放在課文中來理解。然後,我讓學生就這個字來提問。學生有的問:“為什麼要奪橋?”有的問:“怎樣奪橋?”我還是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從文中找到答案。學生馬上就找到了第一段,並很快得出了答案。對於第二個問題,我沒有馬上讓學生去解決,而是把它留在了後面去解決。

接下來,我再板書“飛”字,引導學生從字面上弄懂它的意思,再想想它在課文中是指什麼。之後仍然是讓學生由這個字來提問。學生有的問:“為什麼要‘‘‘‘飛‘‘‘‘奪?”有的問:“怎樣飛奪瀘定橋?”我同樣是讓學生自己去讀相關的課文,首先解決前一個問題。學生從第二、三自然段中找到了答案,我就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畫出簡圖,讓學生很直觀地明白敵我雙方所處的位置、距離及兵力的對比,使他們能深入地理解紅四團任務之艱鉅,從而更加深入地體會到奪橋的艱難及紅軍英雄頑強的革命精神。然後我再讓學生提出來這兩段中不懂的問題大家討論,學生提了幾個詞句上的問題。我又補充提了一個問題:“國民黨反動派與紅軍同是中國人,為什麼不去打日本人,卻來阻攔我軍北上抗日?”通過對這個問題的研討與老師的簡單介紹,使學生對本文的背景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

“飛奪”是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也是對文中“搶時間”“攻天險”兩個重點段落的高度概括,同時最能體現紅軍戰士不謂艱險、勇往直前、不怕困難的革命精神。因此,教學時要緊扣重點段落,解難釋疑,幫助學生領悟課文中心。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是我們在課改中最響亮的呼聲。教師不再是“教”,而是“導”,學生不再是“聽”,而是自主的“學”,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在本課中,我讓學生自主地去學習、去探究,在學習與探究中,學生情、作者情、教師情不斷地產生碰撞,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總之,自讀自悟是語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達到語文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徑。教師只有用聯繫的眼光,用辯證的方法去處理好教材,設計好教法和學法,組織好課堂上師生的活動,才能尋找到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的最佳切入點,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地思考、體會、感悟,促使學生的理解逐層深入。

詩歌武陵春教學反思 篇14

在教《小石潭記》時,我做了以下嘗試:選準突破口,帶領學生進入小石潭的景,體會作者的感情。

一、以“畫”為突破口,帶領學生領略小石潭的美景。

每一首好詩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柳宗元的遊記散文《小石潭記》同樣是一幅極美的畫。因此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設計了這個環節“畫小石潭”,讓學生展開想像,畫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學生為了要畫好小石潭,就必須深入閲讀譚文,以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來構思畫面。這樣一來,既能提高學生主動品味課文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真正地走進小石潭的情境中。而在“評畫”的教學環節,學生一定要引用課文的原句,來評析每一幅畫的優點與不足。這樣,在評畫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句子的理解,一個幽靜清秀的小石潭的形象也逐漸清晰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展現在學生的心中。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個抽象模糊的影像了。

二、以“音樂”為突破口,引導學生體會柳宗的情。

《小石潭記》不僅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美靜秒的景溝,還抒發了作者貶官後孤憂憤之情。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就以一首古箏樂曲為突破口,讓學生在音樂中思考:這段樂曲能為課文朗誦配樂嗎?因此,學生在聽音樂的過程中,就得結合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思考,去品評:這段樂曲表現怎樣的感情?它與課文思想內容相吻合嗎?它能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嗎?在這裏,音樂成為了一個媒介,在時緩時疾的古箏樂曲聲中,不似乎看到了作者孤獨的身影,觸摸感受到了作者悲涼憤懣的心情。音樂拉近了學生與作者的距離,引導學生走進文中創設的情境,與作者的感情形成了共鳴。

《小石潭記》的教學設計,以“畫”和“音樂賞析”作為突破口,力圖給學生營造讀出個人體驗和感情的環境,給學生自由展示的空間,以達到景在畫中現,情在曲中悟的目的。因此,只有善於找到突破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的深處。才能讓散文教學更活,更美,更精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