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的和甜的教學反思(精選17篇)

酸的和甜的教學反思 篇1

《酸的和甜的》是課標實驗教材二年級的一篇閲讀課。它既生動有趣又寓意深刻。剛從課堂上走下來的我仍然充滿了激情和自信。回想起我和學生一起走過的這難忘的四十分鐘,靜靜回味我們的真心交流,品味學習過程中感情的碰撞和思維的火花,我感到了快樂,同時也激動不已。現在,我將結合課堂教學環節,談談我的本課設計中想體現的教學思想:

酸的和甜的教學反思(精選17篇)

一、在愉悦的教學氛圍中,學生樂學,並積極投入其中

如果學生感到了快樂,那麼他們就會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所以,本課我力爭創設愉悦可持續型氛圍,讓學生樂學,積極投入其中。讓學生在遊戲中識字,認對字的可以把蘋果摘下來,摘到5個蘋果以上的能得到一張蘋果貼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遊戲中自主識字,合作交流。在最後的實踐活動中,我設計了兩個小活動:1、讓學生把學的故事講給小朋友聽;2、讓孩子們自己選擇夥伴創新表演。這樣,課堂自始至終都充滿了情趣,學生興趣盎然,積極投入其中。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創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於是,我努力將這一理念體現在閲讀教學中。我大膽把時間放給學生,鼓勵進行小組合作分角色朗讀,然後再進行小組展示讀,品讀對比句、評讀、賽讀。這樣,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則轉變角色,為學生的更好學習鋪路架橋。再回過頭來細細反思課堂,我總結出以下幾點做的不完善,今後應改正: 1、讀書指導上有點不到位,過渡型語言不簡潔明瞭,有些不準確。2、時間分配有點不合理,造成前鬆後緊的課堂節奏。3、需要進一步加強教學機智。

這節課使我深刻意識到教師的教學基本功,自身素質的高低,對語文課成敗關係重大。今後,我會沿着這條航線,在教改之路上,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酸的和甜的教學反思 篇2

今天教學《酸的和甜的》,這是一個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狐狸因為“吃不到葡萄”就説“葡萄酸”,松鼠、兔子因此被迷惑,若不是小猴子敢於嘗試,他們都將錯過一頓美餐。在本課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興趣入手,遵從“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一原則,每個環節都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語言文字的訓練落到實處,效果不錯。

一、字、詞、句訓練層層推進,有梯度。

在出示一串“葡萄”實物後,我隨機進行“葡萄”的生字教學,然後再次出示這串葡萄,要求學生練説“一( )葡萄”,學習生字“串”,在此基礎上再提高難度訓練説“一串( )的葡萄”,學生因為有實物觀察,發言積極性高,表達準確到位。

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為了幫助學生理清脈絡,我及時地貼出小動物板圖,隨機學習了“狐狸、猴”等字後,要求學生用:“( )、( )和( )認為葡萄是酸的,( )認為葡萄是甜的。”句式説話,學生表達很清楚,為今後將“三句話合併成一句話”的訓練打下基礎。

在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時,在觀察插圖的基礎上,我創設了一個情境:一隻小兔子一蹦一跳地走過來,正準備伸手摘葡萄,小松鼠連忙説( )要求學生展開想象,訓練語言;在此基礎上我還和學生分角色對話,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示範,要求學生模仿並試着去練習,學生熱情高漲,充分發揮了想象,表演效果好。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表演能力,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感悟。

本節課我利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處處都能聽到朗朗的讀書聲:在揭題後為了儘快將學生帶入故事情境,我採取了範讀,儘可能做到了聲情並茂,學生立刻產生了閲讀期待,接着我就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自然、積極;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我又採取了“四人小組輪讀、互評”的方式,對學生的初讀進行了檢查,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以及實踐能力,又做到了便捷、有效;在學習第一段的過程中,在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我要求學生自己演一演小狐狸,然後指名上台表演:我高舉一串葡萄要求學生加上動作表演小狐狸想盡辦法摘葡萄的畫面,學生加的動作恰到好處,表演很成功。在有了體驗的基礎上我再次指導朗讀第一段,學生做到了聲情並茂,將課堂推向了一個小高潮,既在讀中落實了重點詞句,又感悟課文內容,領悟文中藴涵的道理。

不過,細細反思本堂課,我總結出以下幾點做的不完善:

1、在學習了“小狐狸想盡辦法摘葡萄”的那個環節後,其實可以穿插“一會兒…..一會兒”的句式訓練,這是一個很好的訓練點。

2、書寫指導時“認讀、組詞”這個環節未能很好展開,教師範寫太慌張,今後要加強練習。

酸的和甜的教學反思 篇3

同學們你們喜歡吃酸的還是甜的?小動物們愛吃酸的還是甜的?學生一聽,原來老師要檢查讀課文的情況。學生爭先恐後地舉手要告訴我,剛開始一位學生説得很簡單,這個故事講了狐狸想自己吃葡萄,不給其它的小動物吃。我裝着糊塗的樣子問:不給誰吃呀?故事還寫了誰,它們又發生了什麼事?結尾怎樣?誰能説得讓我聽得更清楚、更明白呢?"經過提示,學生誰能把故事説具體?我又問:"故事説了狐狸、小猴,還説了誰?學生説出了故事裏的小動物有小白兔、小松鼠。我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再進一步地追問學生:你喜歡哪個小動物?有的學生説:我喜歡小猴,它很聰明。它沒有相信狐狸的話,而是自己去嚐了葡萄,所以它吃到了甜的葡萄。有的學生説:我不喜歡小白兔和松鼠,它們沒有主見,只聽別人説,沒有親自去嘗試。有的學生説:我不喜歡狐狸,因為它想自己獨吃葡萄,欺騙了大家,它很狡猾。有一位同學站起來就説:我不認為狐狸是狡猾的。這是出乎我意料的,我沒有否定他,而是問他:為什麼呢?他指着書上的第一幅插圖有理有據地説:狐狸抬頭看到的是綠色的葡萄,綠色的葡萄是酸的。所以我認為它不狡猾。這下班裏的同學紛紛議論了起來,就有了兩種不同的意見,我靈機一動,順水推舟就對大家宣佈:既然咱們班有兩種意見,咱們就來一次辯論,正方認為狐狸是狡猾的;反方認為狐狸是不狡猾的。請贊同正方的同學在一、二組;贊同反方的同學在三、四組。你們把自己的理由在組裏討論,等會兒由兩方代表上來闡述自己的意見。同學們這下可積極了,讀課文找根據。我們經過討論認為狐狸是狡猾的,剛才反方説狐狸看到的是青色的葡萄是酸的,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有青色的葡萄是甜的,如珍珠葡萄等。

聽了她的發言我更加驚喜地看到,他們讀書讀得如此認真。整堂課學生的表現讓我刮目相看,學生説得有理有據,而且從中還學會了自己讀書、看插圖找答案。由此讓我知道了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知識的獲得,還是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發展;無論是情感、意志的培養,還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須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不斷探究。教師無法代替學生讀書,也無法代替學生分析思考,教師既不能把知識生硬地灌輸到學生的頭腦裏,也不能把思想觀點移植到學生的頭腦中。只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自主性和獨立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才能促使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思想方面取得進步,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真正從學生的學出發,為學生主動、自覺地參與學習創造條件。通過雙方的辯論,對所學的知識加深了印象,效果更好。

酸的和甜的教學反思 篇4

本節課《分數乘分數》是人教版六年級數學第二單元的內容,重點是鞏固和進化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探索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

在教學實踐中我繼續採用“數形結合”的數學方法,幫助學生達成以上的兩個數學目標。對於課堂中的“探究活動”沒有直接放手,這是因為學生對“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的理解還不夠深刻,因此在整個得教學過程分為三個層次:

(1)、引導學生通過用圖形表示算式,再用算式表示圖形,深化“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感知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

(2)、以3/4×1/4為例,讓學生先解釋算式的意義,然後用圖形表示這個意義,最後在根據圖形表示出算式的計算過程,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以形論數”和“以數表形”的過程是學生鞏固分數乘法的意義,體會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

(3)、學生運用數形結合的方法獨立完成教材中的試一試,進一步達成以上目標,併為總結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積累認知。整體教學的效果很好。

由於學生有比較堅實的整數乘法意義的基礎,所以對於探索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和計算法則的探索完全可以讓學生獨立進行。而在分數乘分數計算過程的探索中,由於學生剛剛認識“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並且用圖形表徵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比較複雜,因此採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較好。

學生在計算分數乘分數時能根據計算法則進行計算,但對於計算過程的約分,部分學生的約分意識不強,如3的倍數,7的倍數,甚至更大質數的倍數,學生不知道約分,使結果不是最簡,還要加強訓練。

酸的和甜的教學反思 篇5

在上這一課的時候,我特別自己畫了四幅圖畫來配合教學,結果同學們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我到底畫得好不好這個問題上,我應該直接畫得好一點,就不用惹出這麼多問題了。

這一課其實也算涉及了連減的問題了,有幾個孩子也列出了這樣的算式,比如3-1-1=1,這讓我覺得很高興。大部分的孩子在我剛開始沒有提醒的時候,第一幅圖並沒有列出算式,我提醒小貓一隻魚都沒有吃,可以説它吃了幾隻魚啊,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就列出了3-0=3的算式,而且之後遇到這樣的問題,大家都能夠很快的列出這樣的算式,表現還是很不錯。對後面三幅圖,孩子們都是列出的3-1=2,3-2=1,3-3=0的算式,老師問到還有沒有其它的算式,沒有同學知道,然後我嘗試把四幅圖畫擺成一排,一個一個來看,這樣更好觀察,就有孩子説出第三幅圖還可以這樣列式3-1=2,2-1=2。第四幅圖可以列成3-1=2,2-1=1,1-1=0。只要好好引導他們,他們的思維還是很發散的,所以老師在這方面要學習和積累好多經驗,這是我們新老師非常需要的地方。

而且現在慢慢要學習5以後的加減法了,孩子們原有的知識已經不能讓他們覺得還容易了,有的孩子表現出了吃力的現象,我覺得需要背誦9以內數的加減法表,但是孩子們始終是沒有背語文積極,還是需要讓他們覺得更加有趣才行,不過班上還是有幾個喜歡數學的學生,應該利用少數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配合老師調動全班學生的積極性。

酸的和甜的教學反思 篇6

段時間我們一直沉浸在對《圓》這一節課的研究中,通過不斷地琢磨、仔細地推敲,反覆地修改,對這節課的認識越來越深,教學設計的思路也越來越清晰,形成了以下的反思:

一、關於導入的設計

本節課的導入分四個層次進行,首先通過老師用線繩工具在空中旋轉,讓學生清晰地看到形成的軌跡是一個圓。接着介紹含有圓的圖片,讓學生找出圓;再讓學生舉例生活中見到的圓;最後通過摸一摸的遊戲,讓學生體會圓與其他平面圖形的區別,從而認識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圓在日常生活中到處可見,學生對它也比較熟悉,在課的一開始我們就讓學生在老師的演示和圖片的觀察中清晰地看到這是圓,藉助這樣的表象,讓學生在頭腦中搜索自己曾經見到過的圓,從而初步地感知圓。最後通過摸一摸的遊戲活動,讓學生感受圓與其他圖形的不同,在比較中,進一步感知圓。通過這樣有層次的感知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了學生學習圓的興趣。

二、關於對圓的認識和特徵的處理

在研究圓的認識與特徵這一知識點時,我們比較了兩種不同的設計思路:第一種,把介紹圓的各部分名稱和它的特徵結合起來,即認識半徑以後,馬上研究同一圓中有無數條半徑並且長度相等等特徵;另一種:是先介紹圓的各部分名稱再研究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我們覺得第一種方法比較傳統,由於這一環節的知識點比較多,而且研究幾個知識點的方法雷同,這樣老師的講解就比較繁瑣,學生缺乏研究的興趣。所以我們就選擇第二種方法,先讓學生通過自學書本,找到圓各部分的名稱,並認識它們,能在自己畫的圓中標出。接着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通過有目的的探究活動,討論交流半徑的特徵、直徑的特徵、半徑和直徑的關係以及圓是軸對稱圖形等相關知識。這樣的設計避免了教師宂長的講解,學生學習方式的單調,而且通過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有興趣的,主動的進行探索。

三、關於數學史料的運用

本節課中我們兩處引用到數學史料。這些凝聚着智慧的數學研究史料,我們不僅僅把它們作為引語或欣賞,而且還力求讓史料成為學生髮現問題、研究問題的素材、發揮其數學的文化價值。

首先在學生對圓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以後,聯繫古希臘的一位數學家曾説過:在所有的平面圖形中,圓是最美的。以此引發學生研究圓與其他平面圖形的不同。在探究圓的特徵結束之後,藉助多媒體呈現墨子的一句話:圓,一中同長。讓學生用掌握的一些知識解釋這句話的含義。這樣不僅讓學生了解了古代關於圓的史料記載,還可以鞏固對圓的特徵的認識。。引用《周髀算經》中關於圓的記載,圓出於方,方出於矩,拓展對圓的認識。在播放錄象,理解意思以後,進一步引導思考:如正方形的邊長是16釐米,你能從中獲得關於圓的哪些信息?讓學生進一步關注圓與正方形之間的關係,為後繼學習埋下伏筆。

四、關於媒體的處理

隨着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現代技術的不斷髮展,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越來越多的運用於國小數學課堂。這節課我們把多媒體和其他傳統手段有效結合,力求找準最佳作用點進行有的放矢,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在導入新課時,為了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先借助多媒體呈現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帶有圓形的實物圖片,利用這些學生熟悉的,色彩鮮豔的圖片,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事物的興趣。接着運用動態演示,從實物中勾勒出圓,使學生清晰看到圓是有曲線圍成的。

在教學畫圓時,運用多媒體播放兩段錄像。第一段在學習用圓規畫圓時播放,通過展示一個完整的畫圓過程,為學生提供清晰地、正確的畫圓方法,為學生獨立用圓規正確畫圓奠定基礎;第二段在介紹用線繩畫圓時播放,通過體育老師在操場上畫圓的過程,重現生活場景,讓學生體會到用線繩畫圓的實用價值。

在研究圓的半徑、直徑的特徵時,當學生通過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知道在同一圓中半徑可以有許多條,在此基礎上運用多媒體動態演示:同一圓中,從圓心到圓上可以發散出無數條線段。通過強烈的視覺刺激,讓學生體會到同一圓中半徑有無數條,感受初步的極限思想。

在研究車輪為什麼是圓的?車軸應裝在哪裏?這兩個實際問題時,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結合媒體的動態演示,讓學生隨着畫面和聲音效果的逐步展示,體會當車輪不是圓時或者車軸不在圓心位置時,車子行駛的感覺是不穩當的。從而體會到車輪要做成圓的,車軸要裝在圓心位置的原理和實際應用價值。

五、關於細節的處理

1.在導入環節的摸一摸遊戲中,為了使全體學生參與這個遊戲。我們考慮裝的器皿應該是透明的,而摸的同學矇住眼睛。其他同學通過觀察摸的過程,共同感受圓與其他平面圖形的不同。另外為了讓學生的探索活動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我們在器皿中裝的就是用硬紙板剪成的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和圓。

2.整節課的知識點比較多,而且知識的呈現是逐步完成的。為了完整地展示這一節課的重點,我們準備跟隨課堂流程,在黑板上板演各個知識點,一步一步地完成板書。這樣的設計避免了多媒體展示的不足,使得學生在全課小結之時,能根據板書,迅速在頭腦中形成知識網絡。

3.在探究圓的基本特徵時,組織學生藉助圓規畫出任意大小的圓進行探索。在認識半徑以後,學生通過量一量,量出半徑的長度。在學生的交流反饋中,引導學生髮現自己量出的所有的半徑都是一樣長的,但自己量出的半徑和別人量出的半徑長度是不一樣的,從而體悟出只有在同一圓中,所有的半徑長度才相等。

酸的和甜的教學反思 篇7

選擇《長恨歌》進行公開教學,是帶着嘗試的心理。最重要的原因是這篇課文是塊硬骨頭,這篇課文不僅篇幅長,而且難度係數大,常常讓人無從下手,不易把握,令人生畏。

我的理想是通過《長恨歌》的教學展示一種空靈、詩意、唯美、厚重的課堂。空靈飄逸,是築於厚重之上的;唯美與詩意建立在實踐創新之上的;浪漫與理想是建立在執着與感動之上的。

這是一節富有想象力的課堂,我充分調動學生生活經驗,進行大量留白,喚醒學生潛意識。一會兒引領學生陷入大家深深的思索,一會兒又通過朗誦讓學生動容,深深地沉浸其中,一會兒一個不經心的問題引起學生多少聯想啊!

這是一節讓學生感動的課堂。用一片雲去推動令一片雲,用一棵樹去撼動另一棵樹。畢竟是1000多年前的詩歌,時過境遷,事過境遷,風流早已被雨打風吹去。還原千年前的悲劇,對千年後的學生來説是非常困難的。我力圖通過知人論世,生命對話,達到對生命意義的終極關懷。

通過“我歌長恨”——“我解長恨”——“我寫長恨”幾個環節的設置,引領學生逐漸深入對《長恨歌》主題,僅僅扣住一個“恨”字。通過楊貴妃之“恨”、李隆基之恨、“白居易”之恨三個角度進行探究,通過多種手法最大可能地把李楊帝王愛情還原成作為常人的愛情,讓學生體會到李楊愛情的堅貞。通過白居易與湘靈的故事讓學生對李楊愛情寄寓了深深的同情,充滿了悲憫情懷。從中也體會到白居易內心矛盾:他既恨李楊浪漫的愛情夭折留下無盡憾恨,也恨荒淫無度自釀苦果,所以我覺得作者感情是複雜的。詩詞教學豐富的情感是通過學生的善感之心表現出來的,所以詩詞課堂應該是培養擁有學生善感之心的天地。

語文課堂永遠是遺憾的課堂。這節課也有不少遺憾,比如對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師自己的觀點很強勢,而且也沒有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匆匆板書,有貼標籤之嫌。再如,課堂的分析、欣賞有餘,吟誦不足。

酸的和甜的教學反思 篇8

《東郭先生和狼》是一篇淺顯易懂的寓言故事,學生也比較感興趣。本節課中,我最大的收穫就是,朗讀訓練切實、有效。在課堂中學生始終讀得津津有味。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關鍵語句,去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從而懂得人物的品質,獲得思想的啟迪。

在讀到狼苦苦哀求東郭先生所説的話時,學生讀得很不好,我便讓他們抓住“慌慌張張”去想一想,你在慌慌張張的時候是怎麼説話的,並提醒他們聯繫上下文,後面獵人快到了,狼會怎樣哀求東郭先生。通過練習生活實際,學生能更好地體會人物的情感。讀東郭先生嘴裏不住地罵着時,我引導學生想象當時的東郭先生是如何想的?孩子們有的回答:“他一定出乎意料,沒想到好心沒好報。”有的回答:“他大驚失色,狼原來是個忘恩負義的傢伙。”正是因為這樣,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學得很投入,讀得很有趣。他們的情感世界隨着文本逐漸豐富。但是在課堂中,我也發現學生在概括表達的過程中語言不夠精練,往往不能抓住主幹部分,常常描述性詞語,人物的對話也穿插其中,我想這還需要我們循序漸進地訓練。幫助學生找準文章概括的重點要素,教給學生有效的概括方法。

酸的和甜的教學反思 篇9

在課堂上,我讓學生對文章的段落間的空白進行分析。他們發現作者對每一事物描寫之間有很大的空白,從而使他們認識到這是本文的結構“片段式”的特點。

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對“祖國山川頌”這題目的解讀不到位。上課時,我只提到了這是一種問題,而沒有從它的來源和演變説起,給學生造成很懵懂的狀態。“頌”應是來源於《詩經》中的“風、雅、頌”。以採取讚美、歌頌為主。寫法上多用鋪敍手段。在上課時先講解語言美再歸納結構特點,中間有點雜亂。後感:

朗讀永遠是語文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多讀幾遍,就能夠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內涵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對於寫景遊記類的散文。但對於當前普通班的學生來説,朗讀是讓他們很厭煩的。如何提高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如何使他們的朗讀從被動變為主動,是當前讓我考慮很多的問題。也擔心如果不使用好一點的勉勵措施,僅憑苦口婆心的勸説,那今後語文學習的效果會是很不好。

酸的和甜的教學反思 篇10

第一次上一年級的美術課,剛拿到教材看到這課內容時,很是頭疼。因為本課是兒童進入國小學習繪畫的第一課。就要求學生集體合作,這對一年級的國小生來説是一個大問題,於是就想小組合作讓四人一小組圍坐在一起,根據一個主題展開想象、討論、分工、繪畫。可時這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會對某一主題進行展開繪畫嗎?不能。如果靠老師手把手地教,這麼多地小組根本指導不過來,而且也阻礙了學生的思維。再想如果放手讓學生自由繪畫,那麼學生在一節課中到底學到了些什麼呢?

於是打開教參看到上面的設計後,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難道我不能設計一種形式,既可以教會學生一些知識,又可以留給學生一些想象的空間去完成嗎?經過一番設計,我將它設計成一個遊戲活動,用各種美術教材和工具佈置出遊戲場景,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活動中,我鼓勵孩子們隨意選擇,大膽嘗試,説説:“你認識了哪種工具?怎樣畫更漂亮?”並分成小組,合作完成。讓孩子們在玩中自然而然地體驗到各種材料、工具使用的特點及不同組合的不同效果。最後要求孩子們在體驗後説出自己的想法。這樣,孩子們不僅自己得到鍛鍊,也在發言中得到交流,學到新的不相同的方法,最後就是想象力的解決了,我打開了幾幅畫,讓孩子繼續分析,我説水果能真的跑嗎?孩子就説不能啊。我就繼續發問那為什麼這些小朋友就這麼畫呢?孩子很自信的就説是用了想象力啊?那你會怎麼用想象力呢?讓他飛起來,給他建房子……孩子的想象力是無窮的。我又給他們介紹了集中適合集體作畫的主題。給學生觀察。學生們説的的很好,説出了用的各種材料,顏色等.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發現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想象力很豐富,作業完成的出乎我的預料。面對這樣的現象,我深感課堂教學設計的重要性。好的教案設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在今後的教學中,自己還要不斷加強這方面的探索。

酸的和甜的教學反思 篇11

《松鼠》是一篇描寫動物的課文,語言生動,內容淺顯易懂,介紹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習性,表達了對動物的喜愛之情。因而在上課前,我採用猜謎語的方式導入,來調動學生的學習性趣,讓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學軌道上來。通過看課文動畫,加深了學生對松鼠的影印象,再有感情地齊讀課文,讓學生能夠從整體入手,理清文章思路,然後在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同時明白了文章是從外形、生活習性這兩方面給我們介紹松鼠的,初步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

在學習松鼠外形的美麗的過程中,我採用的方法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感受松鼠的美麗。如果能夠對照松鼠的圖片,讓學生體會它的外形的美麗可愛,可能會效果更佳。在學習松鼠是怎樣活動的內容時通過觀看了松鼠活動情景的動畫,再次讓學生體會到了松鼠的可愛。在學習松鼠搭窩這部分內容時,讓學生劃出課文中表示順序的詞,鼓勵學生用這些詞説一句話,這樣既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並能讓學生學以致用。通過複述塔窩這一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口鬥表達那能力。學習最後一段時,讓學生自讀自悟。我問:“你從中知道了什麼?”學生把知道的踴躍表達,培養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最後讓學生進行小練筆。

總之,我覺得還有許多不到之處,比如抓重點詞語方面把握的不太好,學生回答完問題應該注意適當的引導。如果讓學生課前再蒐集一些有關松鼠的資料,對松鼠會有更深刻的瞭解,也許效果會更佳。希望各位老師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指導我今後的工作

酸的和甜的教學反思 篇12

《桂花雨》是一篇文質兼美、構思大氣,意藴豐富的散文,中國台灣作家琦君用抒情的筆調,描寫了自己小時候在家鄉搖花樂的情景,表現了作者兒時的美好生活,表達了作者對家鄉,對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捧着美文品讀,讀者彷彿能感覺到字裏行間瀰漫着桂花的香氣,故鄉似乎也如影隨形。

給學生充足的閲讀時間後反饋,引導體會,首先抓住兩處帶“浸”字的語句:

1.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似濃霧似微風瀰漫着整個村莊;

2. 結合第5自然段的講解、朗讀,感受搖花的樂趣來體會作者濃濃的思鄉情,這桂花香不僅香甜了人們的嗅覺,還香進了鄉親們的心田,更香甜了作者對故鄉美好生活的懷念;接着結合上次理解杜甫的詩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引導學生理解母親説的那句話,從中體會母親那種濃濃的思念與牽掛,然後讓學生聽聽一些思鄉的歌曲、讀讀一些思鄉的詩句,這時學生的情感油然而生。

最後讓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想想有沒有讓自己忘懷的人和事,説一説,與大家交流。這樣設計,對學生進行情感和能力的遷移,使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

另外我還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一是讓學生體會散文的文字美,鼓勵他們積累一些好句好段,二是讓學生通過朗讀來昇華感情。

酸的和甜的教學反思 篇13

我在教學《泊船瓜洲》這首詩時,先與孩子們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後,通過自主閲讀自主理解,最後在集體交流。在理解第二句“鐘山只隔數重山”一句時,學生的意見有了分歧:有的學生認為,鐘山與京口只隔幾座山;而有的學生認為,是鐘山與瓜洲隔着數重山。而且堅持第二種説法的學生人數居多,這是我備課時萬萬沒有想到的。這時,我靈機一動,這樣吧,讓我們置身於畫面中,模仿作者,去推想作者站在什麼地方?看到什麼?會想些什麼?弄清鐘山到底與哪兒隔着數重山。”同學們各個學着作者背起雙手,挺起胸脯,翹首遠望。教室裏鴉雀無聲,他們都進入了詩的意境中,靜靜的進行着各自的推想。突然間,他們驚奇的嚷道:“老師,老師,我知道了,是鐘山與京口只隔數重山。”我乘勝追擊,“你怎麼體會出來的,快告訴告訴老師?”他們爭先恐後的説:“因為作者站在瓜洲遙望一江之隔的京口,自然想到離京口不遠的家鄉鐘山了,不禁勾起了作者的思鄉之情。”“太好了,經你們這麼一説,老師也明白了,來,讓我們為自己鼓掌。”

學生通過“鐘山只隔數重山”中“數重山”看出路途比較遠,特別是交通不發達的古代,要回到家應該不近,但卻説“只隔”説明很近,看起來是矛盾的,卻不矛盾,因為詩人心早飛回家了,再遠也不覺得遠,這裏可以看出他是多麼想家呀。於是,通過大聲朗讀,體會詩人的思鄉的情感。試想,假如課前充分準備,通過圖畫示意、音樂的渲染、效果會更好。

酸的和甜的教學反思 篇14

在教學設計中充分考慮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大膽質疑解疑。例如:動物細胞為什麼沒有細胞壁?討論的形式靈活多樣,同桌互幫、小組研討,為學生充分表現、合作、競爭搭建舞台,使學生思維碰撞,閃現思維火花,激發表現欲,促進創造思維的發展。

在作業的設計佈置上,為了激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興趣,針對課的特點,讓作業開放性,拓展性的作業可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同時也為課堂所學的知識能更好地運用於實際做了很好的遷移。

有限的課堂需要我們教師深究教學目標、吃透教材、借用網絡,圖書合理運用課堂探究教學來激發學生無限的潛能,發揮出生物課堂的有效性和實效性。課堂教學設計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精神和“根植生活,讓生物知識在實際生活中鮮活起來”的理念。無論是問題的提出,還是問題的解決,都有意識地營造一個較為自由的空間,讓學生主動地去觀察、分析、發現,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

本節課中我對課堂的時間的安排考慮不全面,時間分配不當,對課堂上學生的提問層次估計不足,以至於回答時沒有顧及學生的感受。

酸的和甜的教學反思 篇15

《一隻小鳥》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鳥兒》單元中的一篇主體課文,這篇課文是出自名匠冰心筆下,清新流暢,是一篇非常美麗的散文。文章以愛為主旋律,歌頌了親情的偉大;批評了不成熟的兒童愛,因愛的方式不對,給鳥兒帶來了傷害;教育學生要愛護小鳥,愛護小動物。

這節課,我為學生營造了兩個教學情境:一是快樂情境,二是傷心情境。一開課,我就通過幾幅美麗的好景緻,把學生帶入到文本所描述的內容中,點燃學生對這隻小鳥喜愛的火種,並通過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體驗小鳥的快樂。如:抓住“探出頭來”的“探”字,讓學生想象小鳥還會看到哪些好景緻?通過“它的歌聲裏滿含着清脆和柔美,唱的時候,好像‘自然’也含笑着傾聽一般”,問:你覺得小鳥這時會唱什麼歌呢?從歌聲中讓學生感受到小鳥的快樂。二是傷心情境。(小鳥被突如其來的彈子打傷了,兩隻老鳥如何搶救受傷的小鳥畫面)一天小鳥又像往常一樣飛到枝頭上,它正要發聲,可怕的事情發生了?我讓學生抓住小鳥的動作“跌”,抓住老鳥的動作“斜刺裏兩隻老鳥箭也似的飛來,接住了它,銜上巢去”,理解“箭也似的”,體會到速度快、迅速,感受到老鳥的心情是焦急、傷心、難過……指名讀、示範讀、生再讀。通過這兩個情境的喜悲對比,一下子撥動了學生情感的琴絃,激起了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產生了對這隻小鳥的憐憫之情,理解到小孩子的行為是不對的。就是因為他們喜歡小鳥的方式不對,才造成了小鳥的悲劇,那兩隻老鳥又是何等的傷心與難過,並從中感悟到親情的偉大。學完課文後,我又讓學生展開想象:那隻小鳥後來怎樣了?請同學們把這個故事編完。

酸的和甜的教學反思 篇16

今天是我的校公開課教學,我執教的課文是《莫泊桑拜師》,在教學這一課之前,我上網查找了一些這課的教學實錄和ppt,從中獲得很大的收穫,也借鑑了其他老師的一些優秀的教學設計,打算在課堂上予以運用,本想這節課應該很精彩吧,可是……

在執教這課時,我的總體的設計理念就是:“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悟莫泊桑的勤學好問和福樓拜的善於教導。課開始我設計了默寫本科詞語的環節,目的是檢查學生對於生字新詞的掌握情況,感覺效果不錯!下面就是本課的重點環節,讓學生默讀課文2—9自然段,思考三次拜師莫泊桑請教了什麼?福樓拜分別又怎樣指導的呢?在每次的指導中哪次是最關鍵的呢?從中感受到莫泊桑和福樓拜是怎樣的人呢?下面就是學生自讀課文、自悟,邊讀邊做批註。在這一環節學生大約花費了近10分鐘,説實話我幾次想提前結束這個環節,儘快地來和學生一起交流,但是我在巡視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批註幾乎是0,或者做了批註那也是非常表面的,例如我看到有個同學在自己的書旁做了這樣的批註:“怎樣才能使功夫到家呢?肯吃苦,勤練習。”你説這能叫批註嗎?我一看,不行,還得繼續讓學生再讀課文,只有充分地讀,學生才能有所感悟。古人不是這樣説嘛:“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我很想讓我的學生達到這樣的境界,那該有多好啊!10分鐘後,我和學生開始交流第一次拜師的過程,用時有點多,但是我覺得學生是真的自己感悟的,但也不乏有個別同學參考了《課課通》;交流第二次拜師時候,我主要是學習了網上人家實錄中的,讓學生做福樓拜,我做莫泊桑,來分角色朗讀課文,就是福樓拜沒問一次,我就簡單回答一次,和學生情景再現當時拜師情景,並讓學生在讀中感受福樓拜的循循善誘,我覺得這個環節也很好!學生的臉上都有種滿足感,因為他們既做了我的老師,又扮演了福樓拜的角色,煞是興奮喲!此時離下課還有8分鐘左右,還要進行第三次拜師經過的交流,我知道其實第三次拜師比較重點,尤其是其中的關鍵兩句話:“青年人貴在堅持,才氣就是堅持寫作的結果。”“對你所要寫的東西,光仔細觀察還不夠,還要能發現別人沒有發現或別人沒有寫過的特點。”這也是課後習題,對於這兩句話的理解學生也説了一點,但是還不夠具體,大體意思有了。此時離下課時間還有2分鐘,我只好匆匆結尾,也學習了網上實錄中的名師方法,出示了莫泊桑作品中的片段,讓學生感受莫泊桑寫的獨特之處,與眾不同之處!最後簡單概括了莫泊桑的勤學好問以及福樓拜的善於教導。本來我還打算安排這按的環節,讓學生替莫泊桑寫首小詩,感謝老師當年的諄諄教導。可是已經下課,只好佈置學生課後去寫了,還有沒讓學生説説從中隊你寫作有什麼啟發呢?在整體的時間把握上不是很好,重點出沒有很好的處理好!如果再讓我上一次,我相

信會控制好時間以及把握住重點,引導學生多感悟!

酸的和甜的教學反思 篇17

孩子不管在什麼年齡段,總是充滿着好奇的,總是願意並且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的,所以我採用的是“比較式欣賞導入法”,上新課之前首先給他們放一首歌手朴樹的《白樺林》,這首歌曲有一種傷感的情調,但這種傷感不是頹廢,不是消沉,容易與人產生共鳴;不僅如此,這首歌還有一個非常悽美的愛情故事,這就更加吸引學生,如此一來,在導入部分就牢牢的吸引住了學生的注意力。

之前學生們就接觸過這首歌,並且也初步的學會、這首歌,所以我的任務覺不僅僅是教會他們唱那麼簡單,還要唱的有感情、有情緒、有內容、有意思。

在新課教學的時候,我首先通過一個發聲的小練習來訓練他們,一:為接下來唱歌做好準備。二:通過發生練習的訓練讓他們切身體會什麼叫做漸強、漸弱,為接下來歌曲情緒的表達做好鋪墊。為了讓學生有一個更直觀的感受,我將漸強漸弱記號與一個倒掛的月牙相聯繫,這樣能吸引學生注意,學生也很輕易就能明白。

我們學校的生態課堂講究的就是學生為主,老師為輔這樣一個形式,所以在接下來歌曲的情緒處理上,我採取的方法是讓學生主動分析是漸強還是漸弱,為什麼,因為對於他們在之前的訓練中,我已經漸漸在向他們灌輸這方面的知識,所以處理這樣的一些問題,他們完全可以做的很棒。

歌曲除了單聲部旋律的處理上,比之前還多加了一個二聲部,所以這也是我需要花時間的地方,雖然客觀的的來説,這樣的二聲部小作品不難,但是他們畢竟年齡小,接觸這樣的音樂也少,所以有點困難,我堅持將兩個聲部都練得很熟練才開始配合,否則都是雜亂無章的聲音,沒有一點和諧的感覺;歌曲同時還加入了一個節奏型,這個節奏型需要從頭到尾都貫穿曲子中,所以也非常重要,儘管節奏和旋律與之前的一些句子非常的類似,但終究有區別,為了讓學生更直觀的看到區別在哪,我在原來節奏的基礎上直接改成現在的節奏,學生一目瞭然。

這堂課結束了,但是我仍然發現了一些問題,需要做修改:

學生在學習二聲部的時候略顯吃力,容易受其餘聲部的干擾,音高的概念不強,所以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我會注意學生的基本功訓練;

問題還是出現在這,學生在和聲的時候,不能注意到聲音的和諧與統一,個性化的聲音比較突出,容易破壞和聲感,歸根究底還是基本功不夠紮實,所以我會注重平時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