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的周長》反思(精選5篇)

《圓的周長》反思 篇1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探索和富有個性的過程。也就是説,學生學遠的周長習數學並非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數學學習過程的實質上學生主體富有思考性的探索過程。所以,數學知識的探索軌跡,作為學生是否主動參與的標誌,展現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圓的周長》反思(精選5篇)

本節課探究的課題圓的周長,藉助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從圓周長意義的理解,立足於學生的親身體驗和自由表達;圓周長公式的建構,則是藉助於學生主體的測量、計算、自學、推導、論證等充分的實踐活動而展開的。可以説,每個知識點的發現,都是學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不是學生被動接受的結論。探索,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達到了最大化。

課堂上,生動有趣的探索內容,可以給予學生愉悦的人文體驗;開放寬鬆的課堂環境,可以給予學生充分的人文自由;恰到好處的鼓舞激勵,可以給予學生強烈的人文尊嚴;各抒己見的思想交鋒,可以培養學生民主的人文作風;標準嚴密的知識表達,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人文精神;課堂生活的親生經歷,可以培養學生初步的人文道德。 你還想知道哪些關於圓的知識呢?究竟什麼是圓的周長呢?誰能試着用自己的話説一説?請你大膽猜想,圓的周長與什麼有關呢?究竟圓周長與直徑存在着怎樣的關係呢?下面,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要求圓周長,只要知道什麼就可以了?請舉例證明你的想法。都是探索過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實體現。

《圓的周長》反思 篇2

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是計算圖形周長中的一種特例。它是經過人們的不斷總結而獲得的。它的特點是計算簡便、迅速。但對初次接觸的國小生來説,是把重點放在周長公式的結果上,還是注重引導學生在測量具體圖形中探索周長的過程,則是兩種不同教育觀的反映。在教學過程中,我並沒有採用傳統的公式─例題─習題的教學結構模式,而是採用新課程努力倡導的問題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驗證與解釋─應用與拓展新型教學模式進行的。

新課程強調算法的多樣化,就必然要引導學生。但放手讓學生進行討論時,又可能出現吵吵鬧鬧、課堂氣氛嘈雜甚至失控的現象。因此,面對新課程的教學,如何讓學生充分討論,又保證學習進程的順利進行呢?對於這些情況,我認為首先能夠有一顆平常心,同時有一些容忍,即在討論與交流的過程中,有一些吵鬧是難免的,但有兩點原則必須把握好:一是吵鬧的東西必須是討論話題相關的,二是吵鬧要不影響別人和教學進程。違反了這兩個原則,教師就不能再坐視不管了。

但這節課中與探索新知中似乎有重複的地方,而且僅僅就這幾個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説對周長的理解效果不一定好,這節課不能僅限於書上或教師給出圖形和實物,完全可以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摸、畫、量、算身邊熟悉的物體或圖形,通過大量例子感知各種物體的周長。還有,在推導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中,我急於歸納公式,而忽略了過程。在今後的教學中,既要強調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但又不應該追求任何強制的統一。在類似的計算周長教學中,學生會有各種不同的算法,對他們的不同算法,教師不要急於歸納到公式中去,可以讓他們説説算的道理。在多次的測量和計算的過程中,學生自己逐步會掌握用周長公式計算的方法。而是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探究與計算的過程,自己會去體會他喜歡或者能夠理解的算法,真正體現了算法的多樣化和讓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的新課程理念。當然,對一些不善於用周長公式計算的學生,也不必強求統一,隨着計算周長經驗的積累,他們慢慢也能悟出周長公式的意義的。

《圓的周長》反思 篇3

對於國小數學教學而言,知識的探索是一條明線,它在課堂中的存在形式是貫穿;人文的交融是一條暗線,它在課堂中的存在形式是滲透;筆者認為,只有兩者有機整合,讓課堂成為自主探究與人文交融的平台,才能真正體現課堂教學關注學生現實,着眼學生未來的宗旨。

首先,我在學生動手操作探索出用線繞,在直尺上滾等直接測量圓的周長後,我又引出新的問題:那我們能不能用這些方法測量出圓形跑道的周長是多少?在黑板上畫上一個小圓如何測出它的周長?甩球出現的圓能量出它的周長嗎?使學生自己切實體會到有些圓的周長沒辦法用繞線和滾動的方法測量出來,從而再去探索新的方法,這使得下面的學習有了驅動力。我們説,要以學生為主體,其本質就是學生學習內驅力的喚醒和激發。

在接下來的引導中,我又較好地處理了圓的周長公式中,圓的周長與圓的直徑的關係。探索圓的周長為什麼要考慮到圓的半徑或直徑?有很多案例在這一點的處理上顯得突兀。在這節課中,我提出圓的周長和什麼有關係呢?當學生説出圓的周長與直徑有關時,教師又進一步追問:你覺得是和直徑有關係,説説理由好嗎?這就喚醒了原有的知識經驗:圓的半徑(直徑)決定圓的大小。再接下來的猜想、探索、驗證自然、順暢,有了根基。

另外,課堂上充分發揮了多媒體的作用。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畫面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圓的周長》反思 篇4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敍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語言文字訓練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築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説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巖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敍,很有代表性。執教了這篇課文之後有這樣的幾點反思:一、創設情境的這個環節,在音樂的渲染下,在教師語言的感染下,將學生帶到詹天佑的銅像面前,使學生對這個人物產生興趣,做到激發動機時入情。而且在整堂課中教師都很有激情,在語言上努力打動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二、體現了多種形式的讀。例如對於“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説……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這句話,教師為學生創設了三種情境進行情景體驗。對於“遇到困難,他總是想……失掉信心。”這句,讓學生體會你想強調那個詞?教師引導學生體會理解的角度不一樣,朗讀的側重點也不一樣。三、以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貫徹課堂教學的始終來進行閲讀理解、感悟。

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越來越豐滿,受到其人格的薰陶。四、在這樣的交流過程中充分體現了課標中強調的以學定教,通過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五、對於教學難點的處理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這篇課文理解的難點就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內容。這兩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問題教師採取了直觀教學的手段,讓學生畫示意圖和觀看課件解説,從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傑出與偉大。六、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情感體驗還不是很深刻,學生的回答也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上,談得也比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儘管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的時間和遍數還不是太充分。閲讀教學還是應該以讀為本,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前提下,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容易“見文生情”。

2、因為我在這堂課中處理的內容是“直接寫詹天佑修築京張鐵路的那部分內容”沒有以理解“社會環境中的困難”作鋪墊,把任務放在了背景之外,那麼學生的情感當然很難調動,所以導致學生談起來蒼白無力,語言多是貼標籤式的詞語。

3、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內容時,我儘管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學生也理解了設計的巧妙,但是對於詹天佑的設計並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讚歎之情。我想如果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內容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水到渠成。同時這也是教給了學生一種讀書的方法,即聯繫上下文。

4、中心問題“找出最使你感動的地方,為什麼?”針對性不是很強,並不是任何一篇課文都適合。

對這篇文章來説,既然是寫人的文章,就要從詹天佑這個人身上做文章,讓學生談你認為他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裏得出的這樣的結論?從而讓學生們在表達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同時又是抓住文章的靈魂,讓學生讀中悟情,品味語言和內容及情感融為一體,也可以提高課堂效率。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採用多種有效的方式喚起學生的精神世界,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實踐證明,教學與研究相結合,教學與反思相結合,還可以幫助教師在勞動中獲行理性的昇華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維品位,使教師能夠體會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圓的周長》反思 篇5

《彩色的中國》是一首優美抒情的少年歌曲。詞作者巧妙地使用了少年打開地圖冊時所產生的聯想這一題材,寥寥幾筆,將祖國的大好河山盡收眼底。曲作者採用了大調式,3/4拍的創作手法賦予歌曲歡快、優美之感,好似孩子們在邊唱邊跳,親切地表達着熱愛祖國河山的幸福情感。

我也是非常喜歡這首歌曲,所以在教學中,我對歌曲所唱的輕、重、緩、急要求的非常嚴格,情感也要求非常到位,從第一樂句聲音的輕柔、到第二、三樂句情緒不斷地投入、音量的逐漸加強,到第四樂句最後的加強為第二部分合唱的情緒做好鋪墊。第二部分合唱部分,我要求學生情緒、情感要完全爆發出來(在音量上稍微控制一些),同時注重輕重緩急的處理。

可能是國中生有點刻意迴避表現,可能是部分男生到了換聲期,也可能是學生的歌唱狀態沒有完全調動起來,總之整個課堂的效果沒有達到我的預期,所以我在隨後的教學課堂中加入了歌唱的基本要求和歌唱的基本姿勢講解和訓練,以及假聲的運用,在隨後的教學中,雖然有些學生沒有做到我的要求,但是大部分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演唱《彩色的中國》。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注重學生音樂課堂行為習慣的培養,讓學生能夠逐漸提升自己的音樂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