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長與山海經的課後反思(精選5篇)

阿長與山海經的課後反思 篇1

這節課是根據我的預設教案上的,我認為這節課上的較成功的原因在於:

阿長與山海經的課後反思(精選5篇)

第一,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在合作學習中自己主動去思考。在整節課中,教師點撥、總結的時間在15分鐘左右,其餘的時間都有學生來參與,所有問題都在學生主動思考、醖釀中解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第二,教師要將問題設計巧妙,使新舊知識發生合理而自然的聯繫。從學過的《從白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講美女蛇的長媽媽引導給我買《山海經》的阿長,學生感到自然、輕鬆。問題的設置:從假如阿長是你的保姆,你討厭她的哪些方面?緊接着提出從我討厭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經》説成《三哼經》可推測出阿長什麼樣的學識及地位?最後提出:如此沒有文化的一個人,連書也分不清,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買到書之後她是怎樣的心理?這些問題的設置就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思路,形成較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三,給學生一個主動思考,想象的空間。如在提問中;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這些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覺得有話説,有意思。

通過這節課,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潛力説無限的,他們的想象是豐富的。他們討厭阿長的地方就是作者兒童心理的正常反映,阿長學識,地位的研討正是揭示了她為何有這些令人討厭的原因。

這節課給我的影響比較深,它將給我以後的教學啟迪,讓我不斷反思,提高,完善自己課堂教學。

阿長與山海經的課後反思 篇2

葉聖陶先生説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説讀寫,是聽説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説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可我們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鑑於此,我們語文組制定了本學期組內教研課題:現代文閲讀教學與課堂新模式的有機結合。經過一個月的教學實踐,我改變了上學期的過激做法,嘗試結合導學案由“教師引導、巧設問;學生獨立思考、再合作、解答;全班再質疑、交流;教師指導、明確。”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選的課文是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這篇文章出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也是本文的主人公,她普通,普通得別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粗俗,粗俗得語言刺耳,動作可鄙;她迷信,迷信得愚妄可笑,麻木不仁。但她又爽朗、熱情、樂於助人,有着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尤其是目不識丁的她一次看到魯迅聽人介紹《山海經》時的痴迷神態,竟超常人所不能地給魯迅買了一本《山海經》,此舉此情震憾着魯迅的一生。長媽媽去世30年後,魯迅寫此文以示深沉懷念。為了讓學生很好的體會文章,我做了以下幾點:

第一,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在合作學習中自己主動去思考。在整節課中,教師點撥、總結的時間在15分鐘左右,其餘的時間都有學生來參與,所有問題都在學生主動思考、醖釀中解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第二, 將問題設計巧妙,使新舊知識發生合理而自然的聯繫。從學過的《從白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講美女蛇的長媽媽引導給我買《山海經》的阿長,學生感到自然、輕鬆。問題的設置:從假如阿長是你的保姆,你討厭她的哪些方面?緊接着提出從我討厭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經》説成《三哼經》可推測出阿長什麼樣的學識及地位?最後提出:如此沒有文化的一個人,連書也分不清,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買到書之後她是怎樣的心理?這些問題的設置就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思路,形成較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三, 給學生一個主動思考,想象的空間。如在提問中;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這些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覺得有話説,有意思。

通過這節課,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潛力説無限的,他們的想象是豐富的。他們討厭阿長的地方就是作者兒童心理的正常反映,阿長學識,地位的研討正是揭示了她為何有這些令人討厭的原因。

這節課我比較成功的將現代文閲讀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結合在一起,它沒有了上學期的做作、生澀、雜亂、效率低,比較自然流暢,學生的反饋也較好。當然,我的課中還有一些不足,如學生對人物分析往往是侷限於某一處,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對人物的形象分析總是零碎的,缺乏全面認識、客觀評價的能力;從課堂來看,學生髮言的面並不大,我沒有及時去調動等等,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逐步解決。總之,我會再接再厲,不斷反思、提高,更好地完善自己課堂教學。

阿長與山海經的課後反思 篇3

回顧《天安門廣場》全文的教學,首先是覺得自己沒有盡心盡力做好準備,因為是帶兩個班的語文,加上開學初雜務比較多,為自己的懶惰找到了理由。結束全文,讀着孩子們的習作——《我們的學校》,開始反思自己的教學。

一得:

值得肯定的是,我上課居然不急了。耐心引導孩子去仔細咀嚼課文中對天安門廣場上個建築物的描寫。(1)作者描寫了廣場上的哪些建築物?哪個寫得最詳細?(2)各建築物分別有什麼特點?(3)聽錄音,欣賞圖片,在圖中找到相應的建築物。(4)讀課文,頭腦中想象畫面。説説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認識方位順序。引導完成課後練習(5)面對如此寬廣,壯觀的廣場,你想説些什麼?

從文章寫了什麼,怎麼寫的,為什麼寫等幾個方面,仔細引導孩子仔細品味了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學生讀得 一次比一次認真,動情。那種與生俱來的民族情感,輕易就在朗讀與説話訓練中流露出來了。我不免有些得意,也因為得意,所以引來了“失”。 

一失:

在孩子品讀完二、三自然段後,我出示了仿寫的第一小節:

我們的學校位於東安鎮育才路1號,是東安真最漂亮、最嶄新的學校。

然後請孩子根據文章的二、三自然段去描寫我們的學校。由於對這羣孩子的管束不到位,他們喜歡自由散漫,隨心所欲地講,而真正請他們站起來發言了,往往詞不達意,絮絮亂語。於是我任由他們自由練説了幾分鐘,再請他們講,結果情況依舊不容樂觀,於是我像剛才那樣耐心而細緻地口述了一段下水文,看到孩子眼睛亮亮,自以為他們已經心領神會了,便繼續上課。

學完全文,讓孩子們知道除了寫看到的還要寫想到的,比如看到校園,就會想起學校的六一盛會為校園增添了祥和與歡樂。滿心期待孩子們能在細緻觀察的基礎上寫好《我們的學校》。可結果卻不盡然。找了幾個孩子詢問原因,有的説,回家寫時,已經記不清學校的具體面目了;有的説,似乎寫不出什麼東西來,但更多的學生説總覺得自己寫的沒有你課堂上説的好,所以就寫不下去了。原來我過分地牽引也是一種羈絆啊!

一補:

一直對自己的“失敗”耿耿於懷,朋友又説,讓孩子寫校園的確難寫的。所以一直在思考,我是否應該嘗試花點時間將這次作文指導進行得徹底些。

既然孩子對校園熟視無睹,那麼我明天就用照相機,根據作者看天安門廣場的順序拍我們的校園,先是站在校門口拍大門,拍豪華氣派、高大嶄新的教學樓,讓孩子看到教學樓前的花壇與雕塑“志”。再到教學樓頂層按照方位順序取景拍照。

然後製作課件,把校園搬進教室,我只告訴我們我拍照的站腳點,讓孩子在潛意識裏知道要有順序地寫。不給框框,不給鋪墊,有孩子們自己思考如何描述好某一張照片的內容。思考後作廣泛交流。

我想在再現情景,指導觀察,博採眾長的基礎上,孩子會有進步的!期待着明天能補救。

阿長與山海經的課後反思 篇4

學生閲讀的過程,實質是對文章的一個“再創造”過程。教師應允許、鼓勵學生進行多元解讀。特別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差異,珍視每一個學生的內心感受,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的所悟所得。這種教學方法在這堂課中體現得比較鮮明,課上同學們自主發言。突破陳規,同學們可以大膽提出問題,這很有利於課文的理解,而且培養了同學的積極性。課上師生幾乎平等發言,甚至學生給我挑毛病。

教學永遠都是遺憾的藝術。因為這堂課是學生自主發言,這就使那些語文課上的積極分子們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而新課改所倡導的合作、探究,應該決不僅僅是針對少數同學的,那麼我們又如何能真正讓所有學生都動起來呢?如何解決個人的積極性和羣體積極性的關係?教學的預設性和生成性更應注重哪個呢?這些都是由這節研究課帶給我的新的研究課題。

阿長與山海經的課後反思 篇5

興趣是閲讀的動力,學生沒有興趣的閲讀只能是應付差事,收不到什麼效果。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是促使學生搞好課外名著閲讀的關鍵。試課時學生的閲讀興趣不濃,不能激起閲讀原著的興趣。後來經過再次備課,增加了視頻、分角色朗讀,效果就大大的不同了。

影視這個多媒體,讓學生通過有聲有色的畫面,視覺上汲取了營養,引發了閲讀興趣,更加關注名著中人物的命運、情節的發展,為名著閲讀作了良好的鋪墊。“影視閲讀”也有助於學生進行情景交融的閲讀理解,從而熟悉名著的基本情節。分角色朗讀使每個學生成為課堂上閲讀名著的主人,他們的認真朗讀,認真賞析、品評,真正是激發了他們的濃厚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