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進家來的松鼠教學反思(精選23篇)

跑進家來的松鼠教學反思 篇1

當然也有不足,感到遺憾的地方有:

跑進家來的松鼠教學反思(精選23篇)

第一,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應讓學生把平時學過的方法自覺地加以鞏固運用,應體現以自學為主,可是在教學中我自己講的還是過多,過細,過詳,課堂上不敢放手,不相信學生,以至於閲讀課文和略讀課文沒有太大的區別。

第二、注重了對文本的理解,情感的領悟,可忽視了對寫作方法的傳授,雖然課中也照顧到了,但只是隨機地提了一下,並沒有當做重點來講。新課程教學講究人性化,講究學生情感的體驗,但作為高段語文除了對學生進行必要的人性滲透,進行一些必要的語文知識與常識的學習同樣重要。

第三,教學中,學生的提問面面還是有些窄,雖然每一次都自己提醒自己要給每一個學生機會,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表現和展示的機會。無奈課堂上總是幾個尖子生表現活躍,手舉得高高,而後進生又偏偏能躲就躲,能避則避,萬不得已被叫起來又是支支吾吾半天説不上一句話,為了時間和進度只能讓他坐下。

記得有人説過:“上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總想追求完美的課堂教學,不想給自己的課堂留下一絲的遺憾,可結束後,總有這裏那裏覺得遺憾。忠實地記錄下自己一堂課後的感受,願與所有的語文教師共勉。

跑進家來的松鼠教學反思 篇2

在閲讀教學中,抓住重點詞句理解文本是重要一種方法,這一課也不例外,教學時我抓住了重點詞句來理解作者及家人對小松鼠的喜愛之情。比如“他整天滿屋亂跑,在櫥櫃和架子上跳來跳去,動作靈敏的驚人,從來沒有碰掉過一件東西。”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小松鼠的欣賞,對松鼠的搗亂,作者沒有埋怨,沒有討厭,有的只是稱讚和賞識。喜愛之情躍然紙上。再如“有時,松鼠跳到我的肩上,用小嘴蹭我的臉,還輕輕的咬我的耳朵。”我請學生體會松鼠和作者關係的親密無間,緊緊地抓住“蹭、咬耳朵”來感受。學生甚至想到了松鼠在和作者説悄悄話。我順勢引導他們會説什麼悄悄話。

彩紛呈的答案呈現了。松鼠説:“小主人對不起,都是我若的禍,給你添麻煩了,對不起。等我存夠了過冬的糧食,我會請你和我一起分享的。”奇妙的想象,精彩的回答,也就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中才會閃現。像緊扣後邊的“父親的哈哈大笑、我心中空落落的”等經典詞句進行理解,準確地把握了文本,走進了作者,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這對昇華情感起到了關鍵的激勵作用。由於課前對學情的激發,所以可重對課文,句子的理解都變得水到渠成。

跑進家來的松鼠教學反思 篇3

1、朗讀指導到位,訓練紮實有效。

朗讀是閲讀教學的重要手段,新課標指出在閲讀教學中要以讀文本,以讀促講,以讀導思,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我在最大限度上引導了學生朗讀。一開始是學生的個人個性化的自由朗讀,接着是指名有感情的句子朗讀,然後是同學間,男女生間的賽讀,幾乎使朗讀貫穿始終。個別讀我強調梯度指導,讓好中差不同層次的學生相互監督相互促進;展示讀我請大家欣賞,邊讀邊想象畫面;男女賽讀,激發學生的好勝心,使學生興致昂揚……形式多樣的朗讀極大地激發了孩子的閲讀興趣,真正使學生願讀,愛讀,樂讀。

2、激情地投入

因為喜歡,才能激情地投入;因為喜歡,也就不再覺得勞累。在課堂上,我始終走在學生中間,和學生打成一片。面對面的交流,面對面的距離,教師的眼神、動作、語言和學生的眼神、動作、語言相互交流着對文本的理解。因為老師對文本激情地投入,對課堂激情地投入,對學生激情地投入,點燃起學生的熱情,喚起學生全心地投入,使得在四十分鐘的教學中,學生的學不再遊離,不再勞累;上課成為一件樂事,一件願意全身心投入的事。

跑進家來的松鼠教學反思 篇4

“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單元,重點介紹學生在解決問題時需要經常使用的、基本的解題策略。對於四年級的學生,第一次接觸“策略”,對策略的含義並不清楚。教學一開始,以學生熟悉且感興趣的故事《烏鴉喝水》引入新課,讓學生初步感受到選擇合適的策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是有效的、必要的。

我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但沒有讓學生自己找到解決整理的方法,而是為了講知識而直接告訴學生直接用表格形式整理信息。使學生選擇方法受到限制,約束學生思維。不能讓學生通過多種方法比較,而親身體會列表法的好處,沒有做到新知識滲透。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教學的重點之一是讓學生學會收集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並按一定的結構填寫在表格裏。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在學生初步設想整理信息方法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將題目中的信息對應地填寫在表格裏,將請填寫格式,已知條件和問題的位置。在預設時忽略了問題的存在。

對為什麼要列表?列表有什麼好處?不能僅僅停留在簡單地感覺“清晰、簡潔”上,還要讓學生學會利用表格,分析數量關係,明確解決問題的思路。教學時,注意充分引導學生分別觀察表格的每一行,體會既可以從條件出發想問題,也可以從問題出發想條件,初步明確地感受綜合法和分析法這兩種不同的思考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進一步體會表格是合理的、必要的,從而形成對這一解題策略的體驗。將題目中的信息對應地填寫在表格裏。對於這一點我強調的較多,從左往右看,你發現了什麼?(本數與錢數對應,每本價錢不變)要求5本多少元和42元買幾本,都要先算出什麼?觀察:從上往下看,又發現什麼?(本數增加,要付的總數增加)如果買10本,要付的錢跟42元比會怎樣?對數量關係進行重點引導。

很遺憾的是我的課堂教學時間掌握的不好,缺乏練習。

我應充分利用教材安排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嘗試列表整理題目中的信息,並分析數量關係,解決問題,這對學生進一步體驗策略是及時而有效的。讓學生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再次經歷對數量關係的完整認識,更清晰地體會分析實際問題數量關係的基本策略,積累豐富的解決問題的經驗,發展數學思考能力

跑進家來的松鼠教學反思 篇5

音樂是表演藝術,是人們通過欣賞音樂表演滿足音樂審美需要,同時亦通過參與音樂表演滿足自己的音樂表現需要,因此“表現”在音樂學習中具有重要意義。《音樂課程標準》指出:“表現是培養學生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的歌唱能力、演奏能力及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開發學生的表演潛能及創造性潛能,使學生能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並與他人溝通,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使學生享受到學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歌曲《銀色的樺樹林》是一首簡短流暢的加拿大民歌,歌詞的描繪和曲調的有機結合,即刻在人們的眼前展現出一幅美麗的自然景色,令人心曠神怡,使人彷彿置身於迷人的大自然風光之中。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我以學生為主體,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發現、表演音樂美和享受音樂的樂趣;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實踐活動,重視學生個性的張揚及相互間的合作,培養學生對大自然、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縱觀全課,反思如下:

從總的課堂效果來看,還是不錯的,教學目標基本落實。開課之初的發聲練習,我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大自然的情景,在潺潺流水、啾啾鳥鳴聲中,配合優美的畫面,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呼吸的調節,用輕柔動聽的聲音來進行發聲練習……一切與大自然的美景融為一體。在激趣導入環節中,我通過大屏幕展示白樺林中的自然風光,及白樺林的春、夏、秋、冬風景圖片,讓學生感受到白樺林的美,“這麼美的地方,誰不想再回來呢?”引出歌曲。在學習歌曲時,為了讓學生熟悉歌曲的旋律,掌握音準,充分利用學生的聽覺器官,培養學生手腳並用、動手動腦的習慣,採用教材的音像資料,讓生動有趣的形式和情境,為學生創造了充分的活動、參與空間,學生在這種輕鬆、愉快、平等和諧氣氛中很快學會了歌曲。此環節,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參與學習,用心去歌唱,去感受、體驗歌曲的旋律美、歌詞美、意境美。學生在各種意境中聽了多遍音樂,由生到熟、由聽到唱,由被動到主動,欣賞音樂成了他們最喜愛的活動,教學目標成了他們超越自我、超越同伴的加油站,學生的熱情和參與的積極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他們主動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之中,培養了興趣和審美能力,享受了成功的愉悦。在本課重難點突破上我首先通過教師範唱讓學生找出最具趣味性的樂句,然後利用節奏模擬、身體律動等方法,使學生在無意中掌握了“蓬得得……”的節奏和音準,降低了學習難度,充分調動了全體學生參與了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最後的課堂拓展在加拿大民謠《紅河谷》背景音樂的襯托下,我帶領同學們欣賞楓葉之國美麗的風光以及人文景觀,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加深了對這一美好國度的認識,豐富了學生的審美體驗。對本課的內容做簡要的小結,肯定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對音樂課的學習興趣。總的來説,本節課讓學生在輕鬆愉悦、和諧互動的氣氛中主動參與學習,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名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學習熱情,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音樂綜合表現力。教學過程的設計追求音樂課堂教學的動靜結合、張馳有度,使音樂課讓孩子們感到親切、清新、輕鬆、美麗,讓音樂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

但本節課的教學中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改進和提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演唱的聲音感染力還不夠,音色不夠圓潤,所以演唱時沒有達到非常感染人的效果,以後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這就需要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重視發聲練習的訓練,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演唱方法。

2、要引導學生多聽音樂、感受音樂、體驗音樂,幫助學生分析音樂作品,以提高學生理解音樂的能力,拓展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獨立剖析音樂的能力。

3、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還不夠合理,導致後面還有一個輪唱練習沒有完成,沒有給學生分組討論的時間,學生小組合作體現的不充分。

4、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教學語言還要更精煉、準確,有感染力。

5、平時要加強音樂基本功的訓練,提高個人的音樂素養。

跑進家來的松鼠教學反思 篇6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必須加強課外閲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閲讀活動,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在《“與書香為伴,和快樂同行”讀書交流活動》這節語文課外閲讀活動課中,看着學生們興致勃勃地推薦着自己喜愛的書籍,興味盎然地展示着自己或本小組的讀書成果時,我感受到了他們發自內心的快樂,深感欣慰。本節課由“讀物推薦”和“讀書成果展示”兩部分組成,是學生們期待已久的讀書盛宴。教學中,我以學生為主體,搭建了一個令他們激發信心、釋放才智、張揚個性的平台,讓他們充分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開展讀書交流活動。課堂上,作為教師的我,只負責組織和小結的作用,放手讓一部分學生去啟發、指導其他同學進行快樂閲讀,使每個學生都能愉悦地徜徉在書海中,樂意接受書香的薰染。

教學本課,滿意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成為閲讀活動的主人。

在課堂上,我轉變角色成為學生的學習夥伴,實現了師生零距離,充分相信每一個學生,使他們都動起來,全程參與閲讀活動,而且樂於交流,真正成為閲讀的主人。我們都知道,如果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滿足的話,就會主動、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所以,我在課堂上努力創設輕鬆、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圍,讓孩子們無拘無束地交流,充滿自信地展示,品嚐閲讀的樂趣。

二、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不論是“讀物推薦”還是“讀書成果展示”,學生們都能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開展,在合作學習中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讀書活動,並在活動中互相尊重、互相幫助、互相關心、互相欣賞,培養了他們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感受到閲讀的快樂。

在本課的教學中,也存在着不足之處:

一、讀書成果的彙報形式,還可以更多樣些。

在“讀書成果展示”環節,因時間不夠,本來學生還想用“講故事、童話劇表演、專題知識競賽”等形式來彙報,就沒有安排。如果能加入這些靈活多樣的展示形式,會更激發學生們的創造性,將歡樂的氣氛推向高潮。

二、老師評價學生表現時,還應指出其不足。

當中、差生上台展示讀書成果和講述推薦理由時,介紹得不夠全面,講述得不夠清楚,我卻沒有當場指出,只是一味地表揚。我是考慮到,這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好不容易鼓足勇氣來展示,在原有的基礎上已經大大進步了,就應該好好鼓勵他。這樣做,是為了不澆滅他們的展示慾望,讓他們更有信心和勇氣進行閲讀。至於他們的不足之處,我想就在課後和他們單獨交流吧!

總之,在今後的課堂教學工作中,給學生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閲讀空間,給他們創造一片展示閲讀水平的天地,使他們嚐到閲讀的快樂,在快樂中閲讀,是我最大的追求。

跑進家來的松鼠教學反思 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生活中百分率問題的含義,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並學會計算。

2.理解求百分率應用題的一般結構和求百分率思考過程的主要步驟,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百分數來源於實際,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意識,在應用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求百分率問題的解答方法

教學難點:百分率在生活中的運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前一段時間,某村接到一個任務,要求這個村明年培育一萬棵綠豆苗,要綠豆苗,就得選好種子,現在市場上綠豆種子的品種那麼多,該選那種.種子呢?

二、師生互動,探求新知

1.看試驗報告,看綠豆生長圖

(1)綠豆1號。試驗種子2個,過了幾天,猜發芽了幾棵,出示結果,再讓學生説發芽種子數佔試驗種子數的幾分之幾和百分之幾,並説方法。

(2)綠豆2號。過了幾天,發芽了3棵苗,猜有幾個種子,出示結果,再讓學生説發芽種子數佔試驗種子數的幾分之幾和百分之幾,並説方法。

(3)找計算方法的異同點。

2.認識發芽率

(1)解釋發芽率的含義

(2)揭示發芽率的公式

(3)提出為什麼要×100%,讓學生四人小組討論

(4)利用公式,計算綠豆3號的發芽率

(5)發芽率的作用,並解答新知前的問題

3.認識其他的百分率

(1)看稻穀碾成米和糠的過程視屏

(2)試寫出米率的公式,並思考出米率有沒有可能是100%

(3)尋找生活中的百分率

在實際生活中,像剛才的發芽率、出米率來統計的例子還很多,讓學生舉例子,教師及時給予珍惜糧食的思想教育。

三、揭示課題

四、提出目標

五、宣佈課結束

教學反思:

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書上的例題雖然也源於生活,但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還有一定的距離。這節課我大膽的改編教材,借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以發芽率為例,使原本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具意義和有趣,有效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扶放結合,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新知,並通過猜測、觀察、討論、實踐等活動,瞭解更多的知識,注重知識的規範化,並通過交流、計算,提高了學生學習的實效性。

三、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求出發芽率,在理解百分率的基礎上例舉生活中的百分率。

四、關注問題解決意識的培養,從選種子的問題考慮起。

五、注重數學思想的滲透,特別是類推的方法的應用。

六、注重學生的思想教育

跑進家來的松鼠教學反思 篇8

所謂班會活動的反思,我們認為就是對班會活動的教育效果、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或轉變)情況作出價值判斷,使教師能根據反饋信息調整教育行為,家長能有針對性地配合學校教育,學生能知道自己的進步、成功與失敗,並據此調節自己的發展方向。班會活動的反思,是對班會活動目標達成度的評價。它要求老師對照目標,對學生的道德概念、知識、意志情感及思想品德行為進行分析判斷,找出成因,在學生合作的基礎上,制定矯正發展計劃,並經過一定的行為訓練,活動強化,真正達到預期效果。

我執教的這節主題班會課---我自信我成功,活動的過程中花了很多精力,班會活動一結束便放鬆了思想,出現“虎頭蛇尾”的現象,即“班會活動結束了,我的一切工作也就結束了”。僅僅滿足於同學情緒激動,受到“很大教育”,而沒有做到深入細緻的落實工作,甚至認為沒有這個必要。實際上,無論同學在班會活動上受到多大教育,心情如何激動,如果不把這些教育效果落實到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來,這些效果便不能鞏固下來。任何班會活動的效果的發揮都不會僅限於課堂活動進行的過程中,一次成功的主題班會活動,學生受到的影響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甚至會讓我們的年輕一代終身受益。這就提醒我要十分重視鞏固教育效果、這一環節,要注意最大限度地發揮班會活動的後效。

跑進家來的松鼠教學反思 篇9

《只有一個地球》一文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文章,本文采用科學小品文的形式,從人類的生存的角度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闡明瞭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的事實,呼籲人類應該珍惜資源,保護地球。

本文有一條明顯的主線“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這是本文的“命脈”,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這“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中心句,讓學生在閲讀中感悟文本,理解文本。首先讓學生感悟地球的可愛表現在哪裏?通過朗讀課文,學生在第一自然段找到寫地球外觀美麗的句子,抓住“晶瑩”、“紗衣”、“搖籃”、“美麗壯觀”、“和藹可親”等詞語,體會地球的外表的美麗可愛,讀出對地球的讚美之情,並能熟讀成誦。再引導學生談地球內在的美麗——地球是無私的,它向人類慷慨地提供礦產資源。只有母親才會這樣無私的愛自己的孩子,因此我們稱地球為人類的母親,生命的搖籃。然而面對養育我們的母親,人類是怎樣對待它的呢?從而談到“容易破碎”,“地球的渺小”,“礦產資源的枯竭”,“人類根本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都告訴我們,我們只有保護地球,因為只有一個地球。在課外補充人類對地球破壞的圖片時,學生的的情感被調動起來,越發感受到人類的做法是不對的,從而認識到今後該怎麼做,在聆聽了邁克?傑克遜的公益歌曲《拯救地球》後,學生們為地球母親寫宣傳標語,“保護地球=熱愛媽媽”,“為了生存,保護地球”把課堂教學推向高潮,我能感受孩子們的焦慮、心痛、熱情與決心。

教學中,我遵循《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誘導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主體內化,激發了孩子的情思。當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地球母親”的懷抱時,他們的自由天性舒展了,他們盡情地訴説着自己對“地球母親”的心聲。一聲聲、一句句飽含真摯感情的話語,多麼令人心酸,扣人心絃。那不是僅僅用語言在説,而是用心在説,用情在説,用自己對“地球母親”全部的愛在説。

教學後,和學校的老師交流,我覺得自己在教學中評價不應只是膚淺的表揚,“你讀得很有感情”、“你説的很好”……孩子們的評價還是隻停留在一個很淺的面上,給人空洞、乏味之感。更可怕的是這樣的套話正有充斥整個課堂的趨勢。這的確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致力於引導學生關注“你從他的朗讀中感悟到了什麼”“你覺得他那些地方讀得好?好在哪裏?”……引導學生圍繞這些方面進行實效性的評價,讓評價真正落到實處,不在只是空套、只是點綴。

跑進家來的松鼠教學反思 篇10

學校搞參與式教學,我摒棄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讀,譯,老師再串講全文,然後分析課文等),做了新的嘗試——下發課前設計的導學案,學生分組學習,學生展示學習成果,教師點評等方式。

教學反思:

1、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真正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如課文的朗讀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學生完成的,教師只是做了相應的一點點撥,充分地鍛鍊了學生的能力。

2、學生在分析課文結構時,同學們眾説紛紜,我並沒有作過多的否定,而是給了較充分的肯定和自己的理解,並讓同學課下有意見的同我個別討論。課堂有秩序地進行着,每個同學都極力表現自己的水平,也都能尋找充分的論據,以説服別人。

3、思想教育應該貫穿其中。如果不能透過故事看到其中的本質,學習這篇課文的意義就少了一半。學習了這篇課文,學生能夠從中初步認識到戰爭的本質,並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正確面對矛盾衝突,對學生很有幫助。

4、不足:人物的分析以及課文結構的分析可以再縮短時間,讓課外延伸多些,讓生多説説自己,課堂效果會更好些。

跑進家來的松鼠教學反思 篇11

注重“創設情境”是《數學課程標準》中一個新的亮點。它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更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經驗。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然而,“創設情境”是教師個人的任務還是由師生共同完成,是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兩種不同的做法。下面就“積的近似值”教學,談幾點自己的思考。

首先,應避免情境由教師備課時一個人精心設計好,避免問題由教師提出來,避免學生始終被教師“牽着鼻子走”。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習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要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自然生成問題情境。本課教學從討論“買菜時應該考慮瞭解哪些信息呢”入手,瞭解學生在解決這一問題時的真實想法。在充分尊重了學生看法的基礎上提供相關信息,使每位學生都成為情境的創設者。本課還創設了“填寫發票”的問題情境,通過聯繫剛才大家解決的問題,提出“你能幫賣方填寫一張發票嗎?”,使學生產生“填寫發票”的需要。然後指導學生親自嘗試填寫發票的過程,在填寫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填寫發票的方法,從而獲得了“必要的數學”。在這個解決問題的情境中,思考的主體 是學生,教師只是根據學生隨時出現的問題加以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始終是問題情境的主動參與者。創設情境並非是教師的專利,教師應該積極引導每位學生參與到情境設計的過程中,使情境真正有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其次,應避免削弱學生的主體地位而造成的信息量比較少,討論的焦點應避免停留在“積應該保留幾位小數”上,要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積的近似值”的應用價值。本課教學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根據計算結果幫賣方開發票寫金額)產生疑惑,並嘗試自己解決,進而在交流中加深理解、達成共識(錢應根據實際情況保留兩位小數),再進而能正確運用於實際生活中。

最後,要充分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加大信息量,力求針對性強,且具較強的開放性。學生討論的焦點也最終落腳在“哪種結果更合理”上。從而在討論合理性的過程中充分體會到“積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力求每位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在例5教學後,安排三個層次的練習加深理解:其一,舉出老師生活中購買東西的例子,有的錢保留一位小數(商場不收分了),有的錢保留整數(自由市場討價還價,瞭解一下去尾法保留),讓學生認識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保留;其二,通過一道應用題的練習,讓學生按老師的要求進行多次保留,比較哪個值最精確,從而讓學生明確,數位越多越精確;其三,安排一道計算結果正好是兩位小數不需要保留的應用題,讓學生明確取近似值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斷。在最後的鞏固練習中結合生活實際,根據3個商場的價目表,讓學生設計購買3樣東西的方案,由於學生要考慮到價格、質量、路程、時間、信譽等問題,因此出現了多種方案,是一道開放題。學生既得到了技能訓練,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跑進家來的松鼠教學反思 篇12

《自然之道》這篇課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島上所聞、所見、所做、所想為線索,描寫了小海龜羣離巢入海被食肉鳥啄食的驚心動魄的衝突場景。揭示了大自然萬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災難之本能的祕密。是一篇敍事性哲理故事。對於中年級的學生來説要把握文本的主要內容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但要從事件中感悟其道理就是一件不易的事。

在眾多的網絡教學案例中,教者大多是以事情的發展順序(即起因、經過、結果)的方式來呈現教學。我也曾以此為教路指導過學生親觸文本。但學生對此學習思路不是很清晰,大多是由教師牽着走,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習的主動性難以發揮,對文本所呈現的自然之象難以形成鏈條。因此,此次的教學,我從單元主體(感悟自然)入手,引領學生去探尋自然之道,形成了兩條教學主線:一是瞭解自然(幼龜的生活規律);二是探尋自然之道(人類是如何違背規律,也就是自然之道)。

教學從課題所涉及的自然之物是什麼?課文中哪些語句描寫這一自然之物的?學生在自讀中能找到九句描寫幼龜的句子。然後,讓學生細讀這九句話,思考:從這九句話中你讀懂了什麼(形體特點,繁殖規律,活動方式。……)在形體特點中感受幼兒龜的弱小,在繁殖規律中感受幼龜的龐大家族;在活動中感受幼兒龜的謹慎;在結局中感受生存的惡劣,引發質疑。這此都是海龜的自然之象。

在感悟“自然之道”課中,從我們此次科考的目的入手,觀察到了什麼?又做了什麼?(“發現幼龜——抱龜入海——羣鳥食龜——搶救羣龜”),內心的感受變化(緊張——震驚——悲歎),層層剝筍般地解讀質問,製造教學衝突。學生在探尋地過程中感悟了自然之道。

整個教學過程清晰自然,或品讀,或感悟,或想象,課堂教學效果如預期的精彩。但在教學之後,與一名師交流,交談感受,他否定了我的教學設計。這是敍事性哲理故事,要讓學生感受完整地故事起因,經過,結果。試想,我的這種教學看起來教路清晰,其實有點在支解文本,是名副其實的閲讀分析,與當前的課改理念相背。

跑進家來的松鼠教學反思 篇13

萬聖節不像聖誕節那樣被學生所熟知。所以我在這節課中首先是採用了設置懸念和猜想的方法激發學生主動去了解萬聖節以及主動學習關於萬聖節的英語知識的積極性,讓學生獲得新奇的體驗。其次是讓學生從感官上的體驗上升到實際行動的體驗,讓學生認知活動更加深刻,使枯燥的語言生動起來。我通過This is Halloween這首歌曲導入課堂,不僅使課堂氣氛變得輕鬆活躍,也抓緊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後我通過一些圖片讓學生了解萬聖節人們都做什麼。在本課中我創設了兩個情景,一個是購物的情景,讓學生在的情景中複習舊知,學習新知。另一個是萬聖節聚會的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運用積累到的語言盡情的交流,從知識的體驗上升到情感上的體驗。

在新課標中提到了一個教學的層次性。我就在想是不是以後上這節課可以把中國的春節和萬聖節相關聯一起講,由共同點引出不同點,比如:燈籠——紙燈籠——南瓜燈籠…..再由此引出萬聖節聚會所需要的物品。

我這次在教學中是直接引入萬聖節的知識,這種直接灌輸脱離了課堂教學環境與學生的年齡特性,沒有找到適當的切入口將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聯繫起來,缺乏了趣味性.國小英語教育課堂氛圍是關鍵.教師的激情才能激發出學生的激情,繼而引發課堂教學的活力,這一點我還存在很大的學習空間.作為一個國小英語教師,我必須不斷的發掘自己,發掘學生,爭取更大的進步.

跑進家來的松鼠教學反思 篇14

jqx與ü相拼省寫ü上的兩點的拼音規則是拼音教學中的一難點。一是容易忘記省寫ü上的兩點;二是不知為什麼要省寫ü上的兩點;三是學會了省寫規則後,又將其它聲母(如:n、l)與ü相拼時也去掉ü上兩點;四是省掉兩點後又將ü讀成u,造成拼讀錯誤。要突破這一難點,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一、巧讓學生髮現問題

在完成了複習,認讀,書寫字母jq x後,板書下面內容:

板書完畢之後指名讓學生説出它們的意思。(j與i相拼組成ji……j與ü相拼組成jü……),這時有些細心的學生就發現問題了:

“老師,你右邊的寫錯了。”我故作吃驚狀:“是嗎?”然後作短暫沉默。見老師不言語,部分學生就議論開了。此時,學生大概會有這樣幾種心理狀況。1.我都看出來錯了,老師還不知道。(得意)2.你是老師,還寫錯。看你怎麼辦?(看笑話)3.也許老師沒錯,但為什麼要這樣寫呢?

我認為,不論是哪一種心理,對吸引學生注意力,啟發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都是十分有利的。

二、激發學生討論判斷

待全班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這個問題上時,我便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提出問題:你們説這是錯的,理由是什麼呢?不等我提出討論的要求,大家就自覺主動地討論起來。有的説:“n、l與ü相拼時就沒去掉上的兩點。”有的説:“jqx與i在一起時,i上的那一點就沒去掉。”有的説:“如果去掉ü上的兩點,就不是ü而是u了。”還有的説:“老師沒寫錯。”(可説不出理由)……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見,爭論十分激烈,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全班絕大部分學生都參加了這個問題的思考與爭論。在爭論中既鞏固了前面所學的知識,又激發了學生對新問題的思考。

三、講故事,揭示規則

學生們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急需得到一個明確的結論時,我發言了:“同學們,請大家暫時停止對這個問題的爭論,先聽我給你們講一個故事,聽完故事後,再請同學們來説説老師到底寫沒寫錯。好嗎?”聽説要講故事,大家更來了興趣,於是個個全神貫注地聽起故事來。我繪聲繪色地講完故事後,從學生們臉上的表情能夠看出他們已經明白了問題的答案。於是讓他們齊聲回答老師黑板上寫的錯沒錯。在一聲響亮的“沒錯!”聲中,jq x與ü相拼時省寫ü上兩點的規則便深深地印入了學生的腦海之中。

四、及時總結,突破難點

當有趣的故事情節還在學生腦際縈繞時,我趁熱打鐵,總結jqx與ü相拼省寫ü上兩點的規則。寫的規則學生已基本明瞭,讀的規則還需強調。即jqx與ü相拼時ü上兩點去掉後仍然讀ü,千萬不能讀成u。讓學生根據剛才聽到的故事內容説一説,議一議為什麼要這樣讀?啟發學生明白因為去掉魚眼的魚還是魚,而沒有變成烏鴉,所以還讀ü不讀u。

五、教兒歌,幫助記憶

在學生掌握了j qx與ü相拼的拼寫及拼讀規則後,再根據前面講的故事內容,教給學生順口溜:“小魚小魚有禮貌,見了jqx就脱帽。”以幫助學生記憶。這個兒歌順口好記,學生只要念着兒歌,就會想起老師講的故事,就會想到jqx與ü相拼的拼音規則。

跑進家來的松鼠教學反思 篇15

本節課,教學目標合理,教學方法得當,學生參與廣泛、積極,有較好的達成度。

一、感悟積累,綜合訓練

學習語言是語文課的主要任務,也是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本質區別。本課其實就是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不是別人講給我們的,不是從電視中的圖像聲音中獲得的,而是以一個個的文字、詞語、句子描述的,少年的美好品質是藴涵在豐富的語言文字中的。因此在教學中我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感悟、積累、運用語言,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如: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了“栩栩如生”、“琳琅滿目”、“愛不釋手”等詞語,學生能夠了解詞語本身的意思,但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又是什麼意思呢?我讓學生通過抓“遺憾”,結合上下文、前後詞語,反覆朗讀感受,並通過多媒體出示木雕圖片,讓學生以填空的形式加以運用,真正地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乃至在全篇中的作用。學生感悟了語言,更重要的是還逐步體會到如何正確的運用語言。這樣做,不僅對學生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還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本文語言樸實但藴含深意。因此我注意引導學生對相同的語言文字進行反覆揣摩、咀嚼,在比較中領悟其中豐富的內涵,感受到故事發生時的情景,體會少年的美好心靈。如:在引導學生感受“我”和“少年”的遺憾心情,兩個人物都感到“遺憾”,但這絕不僅僅是相同的心情。透過這一對相同的詞語,能感受到兩個人物不同的心理,“我”的放棄木雕的無可奈何,沒有辦法;“少年”的不能賣掉木雕、不能讓“我”這個中國朋友如願以償的惋惜與失望。相同的詞語,學生通過比較,深入人物去體會,嚼出了不同的滋味兒。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巨大表現力和生命力,還使學生受到熱愛祖國語言文字情感薰陶。

二、重視朗讀,培養語感

養語感也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的任務。本文的人物語言描寫很多,這些語言不僅豐富,更重要是在這些語言描寫中藴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質。因此在教學中,每個教學過程都體現了“以讀促問,以問導讀,以讀導悟,以悟促讀”的教學策略。在讀的訓練中,我不僅充分讓學生朗讀,還讓學生轉換角色去讀,切身體會課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獨特的體驗、讀出語感,也是我在這節課上所要追求的。在學完送木雕部分,配樂、分角色朗讀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中感受到了非洲少年的樸實、善良,感受到了非洲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三、補充資料,深刻理解

課文講的是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旨在讓學生感受非洲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這是一篇向學生進行關愛教育的極好教材,但由於文中內容距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涉及的文字材料較多,為學生的閲讀帶來一定困難。在本課設計中,課前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需求查找相關的資料進行閲讀,如中非友好往來、中國援助非洲等相關歷史資料,以此豐富學生的積累,擴大學生的視野,使資料與課文相呼應,相補充,相促進,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領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礎。

四、滲透寫法,掌握技能

在現在學生的習作中經常會出現“重點不突出,條理不清”等不足現象,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學生缺少作文表達的技巧。國小生寫的作文,一般是記事寫人、寫景狀物等,寫這類文章的關鍵是讓學生掌握寫這類文章的方法。

《賣木雕的少年》是一篇典型的寫人的文章,教學中讓學生通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到了賣木雕少年的品質,這樣,學生潛移默化地從不自覺到自覺地獲取了寫作的知識與技能。最後,我對寫作方法進行了整理與歸納,便於學生記憶。

跑進家來的松鼠教學反思 篇16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注意選擇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材料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快的數學學習體驗。因此,在《0的認識》這堂課的教學中,0對小朋友來説並不是完全陌生的,在教學時我從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出發,通過小兔子拔蘿蔔的故事導入主題,地裏一隻蘿蔔都沒有該用哪個數字表示呢?學生很快就想到沒有可以用0來表示,讓學生體會0表示沒有的含義。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已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這就是説,數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出示直尺圖。讓學生理解“0在直尺上表示起點”的含義,我讓學生自己觀察尺子,然後讓他們説説發現了什麼?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不僅發現0在尺上表示起點,而且還發現了尺上各數之間的位置、順序和大小關係。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探索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課程改革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為學生髮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教師儘可能多給學生一點思考的時間,多給學生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多一點創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體驗。

跑進家來的松鼠教學反思 篇17

蘇霍姆林斯基説:“在人的心靈深出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他們通過自己品讀理解詞語,自己體會朗讀課文,再通過自己感悟欣賞鳥島環境美,這種教學正符合新課標提出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

一、相機點撥,畫龍點睛

片段一和片段二的教學主要是詞語教學,抓住“一羣一羣”、“陸續”、“各種各樣”、“聚”、“鳥的世界”、“密密麻麻”等詞讓學生從中體會鳥兒的多,教師沒有過多的講解,始終用簡單的語言來“導”着學生。詞語教學的目的在與幫助學生理解所讀課文的內容,豐富他們的詞彙,從而提高他們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低年級的小朋友由於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其他因素的制約,無法對課文進行深入的理解,我們教學時對淺詞進行深教有利於低年級學生對於課文的整體把握。首先把抓準的“淺詞”放到課文中去理解,去教活,讓學生體會一個詞語在整個課文中的作用,去理解在具體的環境中的特殊意義。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成為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的“學”上,幫助學生總結讀書方法並相機點撥,循循善誘,達到畫龍點睛,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二、自由交流,弘揚個性

《基礎教育改革綱要》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要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激發學生地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們得到充分地發展。片斷二中教師抓住有效的教育資源,設計了富有個性化的問題“鳥島非常熱鬧,鳥兒都會在這裏幹些什麼?”這一問題的設計,點燃了學生智慧的火花,想象得到了放飛,朗讀得到了提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課堂上,老師能把獲取知識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課堂變為學生的天地和樂園。學生或自由讀文,或小組合作,或展開辯論,或大膽想象,都興趣盎然,積極參與。教師的導語如同和風細雨,潛移默化地滋潤這每個學生地心田,深入細緻地影響着學生,積極誘導着學生積極地學習。

跑進家來的松鼠教學反思 篇18

第一、精心設計教學環節 。我在遵循教學規律的同時,進行了大膽的突破。以學生的合作學習和交流為主,教師起到引導和點撥作用。學生了解三個主要角色之間的關係後,我讓學生用適當的詞語概括出他們各自不同的特點。然後我請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分別在書上用不同的符號標出相關的內容。學生的合作學習十分有成效,充分鍛鍊了學生的自學、合作能力,課堂教學體現以學生為主。學生主動地投入,誦讀、圈劃、討論、質疑,用上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整個課堂氣氛濃烈,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學生在這塊大舞台上盡情展示。

第二、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 。課堂中學生的思維極其重要。學生的思維應該是有條理的,説話是有根據的。如學生找到狼搶在老農前説的話“……這樣的壞人,不該吃嗎?”為什麼這幾句話也能説明狼的狡猾?學生紛紛氣憤地表示:狼是個忘恩負義的東西,東郭先生救了他,他還要吃掉東郭先生;明明是東郭先生問老農的話,應該老農來回答,但狼卻搶先回答,不讓老農説話,説明狼很狡猾;狼是自願鑽進口袋的,卻説東郭先生要悶死他,還説他是壞人,應該吃掉,狼完全是在強詞奪理,説明狼很狡猾。由此可見,學生已能結合狼的特點分析他的行為。

第三、體會語音語調和角色之間的關係 。學生最喜歡模仿狼的語氣朗讀,因為狼的語音語調最富有變化。學生的朗讀繪聲繪色。而東郭先生則相反,讀時語速放慢,聲音略微壓低。我指導學生讀出不同的語氣,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體會到東郭先生的愚蠢,也清楚地認識了狼的狡猾和兇殘,對揭示寓意起到了幫助作用。

第四、新穎的回家作業,令學生拍手叫好。每天枯燥、乏味的作業,常常令同學們叫苦不迭。老師也天天埋頭於“對”“錯”之間。瞧:小練筆--東郭先生第二次遇到狼,他會怎麼辦?結果如何?續編故事。演一演--大家來當小導演和小演員,把故事排成課本劇。這樣輕鬆愉快的作業,一下子令同學們歡聲雀躍。 語文課堂教學本來就應是豐富的,多樣的,富有變化的,只要抓住教材中的重難點作為教學的亮點,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一定能使教學創出新意。

跑進家來的松鼠教學反思 篇19

數松果這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瞭解乘法的意義和掌握“跳着數”的數數技能,在這個基礎上,教材安排了先學“5的乘法口訣”。

在本節課的教學上,我先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基礎知識,以理解5的乘法口訣的意義為重點,讓學生把精力放在瞭解每句口訣的來源上。首先,我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卡通情境引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初步感知5個5個地數,為編制5的乘法口訣奠定基礎。其次,由於學生第一次在課堂上接觸乘法口訣,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已經會背乘法口訣,所以我把本節課的重點放在探索5的乘法口的規律上,使學生在真正理解口訣含義的基礎上記憶和應用。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首先,教師運用主題圖和課件,使新授知識更加具體,引發學生觀察和思考,其次,教師注重學生的語言表達,鼓勵學生説一説乘法口訣的意義。本節課比較不足的主要有:教師如果能對課堂教學各環節時間的進行妥善安排,課堂或許會更豐富。其次,學生對於口訣中的規律的發現還比較淺層次,教師的引導如果針對性較強些,或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跑進家來的松鼠教學反思 篇20

9月5日上午第三節課,市教研室專家來校聽課,我想從新課程的角度,用生成性的教學結構,運用問題發現法,來上好這節課。

我準備上的課文是一篇傳統名篇――《遊褒禪山記》。我向來不喜歡做課,所以也沒有強調預習,只是早讀的時候要求他們讀了課文,並且放了朗誦錄音;我想同學們經過早晨的讀,應該對課文有一定的熟悉了,於是按照原來的思路滿懷信心地在第三節課走上了講台。

先是按照慣常安排,徐益安同學講了一首詞,可是準備得不是很讓人滿意,既沒有抄寫到黑板上,也沒有用幻燈打出原詞,同時不能脱稿,同學們只是隱隱約約地聽到“為賦新詞強説愁”,大多都沒有聽清楚。我只有皺皺眉頭,怎麼這樣呢,多少次強調要將詞句抄寫到黑板上,或者幻燈打出,可是他們怎麼就是做不到呢?

開始講課了――

我的第一問題就是“請你談談你所知道的王安石。”教室一片靜默,沒有預想的熱鬧,後來連問多次後,黃恆才拿了一本參考書把王安石的生平唸白的一遍,差強人意地對付了過去,可是這依然不是我問題中的“你所瞭解的王安石”呀,依然是從別人的文本中得出的結論。這讓我很吃驚,對王安石的瞭解是這樣的蒼白麼?可是更讓我吃驚的還在後面呢!

看到同學們的為難,我只好把自己準備的資料用幻燈打出來,並簡單地講解了其中的一些詞句的意思。沒想到的是,講到“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中的“天”字時候,我隨口問了問“天”的意思,竟然無一人知道,這可是我在這個班不止十次地提到過的呀,但是事實是又是一片靜默,多方提示都無濟以事,偶爾幾個人説出自己的理解,都是風馬牛不相及,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心中已經感覺到這場課是失敗了,最後還是陸萍怯怯地小聲説對了是“自然”,但在這個小小的問題上我認為我已經是失敗的了。時間浪費了,下面重要的內容就要被擠兑壓縮了。

我問的第二個問題是,你能背誦王安石的一部作品麼?全班又是一片寂然,讓人心骨寒冷的寂然。同學們往日靈動的思緒似乎全部被凍結了,難道是有老師在聽課,怕出錯麼?看起來又不像。我退而求其次,希望同學們能記得王安石的一句也好呀,可是結果依然令我失望,有一個同學説了兩句,“不畏浮雲遮望眼,遠近高低各不同”;張冠李戴了,前一句是對的,後一句則是蘇軾的《《題廬山西林壁》了。這讓人哭笑不得。

就這樣磕磕絆絆地講下來,進入我這堂課的第三個步驟,就是把課文讀通,我以為學生有昨天晚上的預習和有一個早讀的時間朗讀,對這樣一篇文字並不很艱深的文章的讀通,應該是沒有問題(事後瞭解,今天這個班有5節課有老師聽課,除語文外,其他老師都是強調又強調地做了詳盡的部署,同學們本來就重理輕文,所以就自然根本沒有看書預習了),哪知道讀得也是不能盡如人意。就幾個斷句有問題的句子和幾個讀錯的詞語稍微點撥之後,我就進入了這場課最重要的階段,“請同學們把在讀課文的過程中發現的疑難問題,提出來供大家共同探討”,我感覺這樣做才能體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教學精神。但結果依然讓我非常失望,在我不斷的啟發誘導下,也只是寥寥幾個人提出了幾個不痛不癢的問題,甚至有個別被點到了名字的同學站起來都不願意,以至於吱唔以對,真的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原因。

40分鐘快過去了,下課鈴聲就要響起來了,可是同學們依然沒有任何哪怕是毫無價值的問題提出來。沒有問題提出,這種生成性的教學就不能順利進行下去,如果是平時,我當然會叫他們再看書,再個人體味、品讀課文,力爭讀懂而發現疑難,提出問題。但是這時候有專家聽課,不能一節課什麼都不解決,光看書吧,後面講得再精彩這堂課還是失敗的了。於是,我不能也不敢這麼做了。就這樣在不斷的激勵學生提問的過程中下課鈴聲響了,我環視整個教室,能夠按要求寫出問題的寥寥無幾,因此我只能最後要求他們課後把問題收集起來交我,下節課再來辯難析疑了。

走出教室,我感覺極度失望。這堂本以為可以上得很好的生成式結構的教學課是徹底失敗了。不用聽課的專家説,我心裏已經知道結果就是這樣的。聽了專家的點評,我對這堂課徹底失敗的原因更加明晰:

一是過高估計了學生的能力。本以為學生基礎差,但總會提問題吧,水平低的就提低水平的問題,淺顯的問題呀;哪裏料想得到,這個生物班學生的基礎水平之差已經超出了我所有的想象了,尤其是文學常識、古詩詞識記,今後需要惡補了。

二是同學們對這種自主式課堂教學方式還很不適應,師生始終有隔;加上前面已經上了二堂有專家聽課的課,大家進入了思維疲勞階段,所以參與學習的熱情大減。

三是本人對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課程精神理解還不夠,尤其是在具體教學中的貫徹實施上還有不明瞭的地方;自主應該是在教師充分引導下的自主,還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解決了基本的文本閲讀問題後的自主?自主、探究、合作是有層次的,應該根據教學對象的不同,採取適當的步驟,確立難易高低程度不同的標準來安排教學步驟,達成教學目的。

四是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夠,這有待於以後的培養。學生對自主角色的認同感還待於實踐的磨礪才能明晰。

五是機械的理解新課程理論,尤其對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缺乏實踐的磨練。理論的灰色情調再次露出了他荒謬的悖論色彩,相信學生是主體確實是不錯的,但是一個做慣了奴隸的人陡然讓他做一回主人,當然會無所適從,甚至會鬧出許多笑話來的。老師本領再高,面對一班只是知道抱着手臂、豎起耳朵聽的學生,要將新理念貫徹下去,真是神話呀。本應該由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生自己把這權力拋去了,就是不提問題;因為他們沒有這個習慣。從國小到現在,當奴隸已經當成了習慣,要讓他們徹底改變這種習慣,多麼艱難呀。

這需要一個較長時期的適應,還要迅速改變教學只是應付各類排名考試的現實狀況,才可能改變這種局面。把課堂交給學生,我是操之過急了!

跑進家來的松鼠教學反思 篇21

《春雨的色彩》是一篇童話,它通過一羣小動物對春雨色彩的爭論,向人民展示了春天的一幅幅美麗畫卷:草地綠了,桃紅紅了,油菜黃了……語言優美,想象豐富,情趣盎然。

本課我主要以情景教學法為主。通過聲像情景,即課件中優美的畫面,音樂,飽含感染力的課文範讀,將學生帶入美妙的濛濛春雨之中,使學生在美的情景中欣賞,感悟,體會,表達。

課上我首先啟發談話,創造情境,引發想象。師:“你們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嗎?你喜歡春天嗎?為什麼?”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貼近生活。師真情描述:“老師跟你們一樣喜歡春天,春天來了,春雷哥哥喚醒了大地,小金蛇、小青蛙們都醒了,春雨姐姐也唱起了歡快的歌兒,你們輕輕地閉上眼,仔細的聽—”大屏幕演示春天的美景,播放歌曲

《春雨濛濛地下》,把學生帶進春天`帶進春雨中。之後再請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感受。師進一步描述引入課文:“春天的風暖暖的,春天的雨柔柔的,小草探出了頭,桃花笑紅了臉,好美呀!面對美好的春天,不光是我們,還有一羣特別的小朋友也有很多話要説,你們知道他們是誰嗎?”生:“是小燕子,小麻雀和小黃鶯。”隨即板書三個鳥兒的名字。是:“讓我們快快飛到他們身邊,聽聽他們在説些什麼吧!”

接下來進入第二環節認讀課文,瞭解大意。此階段要求學生認準字音,讀通句子,瞭解大意。採用同桌指認、出示詞語認讀等靈活多樣的方法檢查認讀字、詞句情況。

第三個環節是參與評論,拓展延伸。師:“你們想不想加入小鳥們的談話?”分小組分角色朗讀,指導評議,“你彷彿看到了什麼?”這個問題的提出一是豐富文中語句的含義,二是培養學生再造想象的能力。然後引導學生參與爭論,啟發激趣:“其實不只是這幾隻鳥,還有好多小鳥也參加了這場爭論,還有誰呢?你願意哪隻鳥,你會支持誰,會怎樣説呢?”屏幕出示句式,學生仿説:小燕子隊:春雨是綠色的,因為春雨落在、就綠了。小麻雀隊:春雨是紅色的,因為春雨落在、就紅了。小黃鶯隊:春雨是黃色的,因為春雨落在、就黃了。其他隊:春雨是色的,因為。

提供句式一是降低説話的難度,二是培養學生自覺運用書上語言的習慣。

第四個環節是展開想象,激發情感。師:“小鳥們七嘴八舌的議論,春雨姐姐都聽到了,他自己會怎樣説的?”屏幕演播在春雨中的禾苗、柳條,大地的景色。讓學生感受春雨的美好和無私,以擬人化的手法把學生對春雨的情感抒發出來。師以話外音的形式使春雨姐姐自述:“親愛的小鳥們,親愛的小朋友們,我本身是無色透明的,我願意把自己無私的奉獻給大地,是花草樹木煥發勃勃生機,使大地成為一個萬紫千紅的百花園!”

課堂尾聲:“我們的地球媽媽太大了,春雨姐姐從南方一路走來,到我們這裏有點晚了,但我們那樣地喜歡她,盼望她,她就要來了,她來的時候你想對她説什麼呢?”引發學生跟文中的人物對話,把心聲説出來,把感情表達出來。

跑進家來的松鼠教學反思 篇22

這節課重點突破了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探討了“懶惰”在本文中的含義在備這節課之前,查閲了語文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學生初次接觸議論文,根據這一情況,我覺得必須把這兩種基本的論證方法作為重點來突破。上完這節課,我覺得這一舉措是符合教學實際的,我認為學生上完這一節課,是能夠基本掌握這兩種論證方法的相關知識的。

在品讀文本的基礎上,我還引導學生“開啟生活窗口,拓展語文空間”,因為課語學科的外延與生活等同,在對“你能找出身邊的例子來支持作者的觀點”這一問題的解答中,同學們發言非常踴躍,氣氛非常熱烈,這讓我體會到,這樣做,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而且能讓學生正確理解語文與生活的關係。

本文的另外一個特質是運用逆向思維,向傳統觀念提出了挑戰,其新奇的觀點是“懶惰激勵了發明,促進了人類進步”。那麼探討本文“懶惰”的含義,破解課題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也和學生們一起討論,分析了課題。

我的這一節課難免會有這樣和那樣的不足,我會誠懇地向各位同行學習的,我深知我還年輕,這是缺憾,更是一種優勢。

跑進家來的松鼠教學反思 篇23

在基礎知識重點學詞方面,例如多音字“載”的字音,組詞方面加以區分,並通過字音、字義辨分組詞。學生能夠主動識字,養成在生活中識字的習慣。

在品讀詞句方面能夠引導學生品味、鑑賞課文優美的句子,傳神的用詞。例如在選詞填空“每年,當春風剛剛吹榭雪花,故鄉的蘆葦就迫不及待地從未褪盡寒意的泥土裏(探、露)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腦袋。”括號裏應該選哪個句,為什麼?(“探”更符合句子的擬人化寫法,也寫出蘆葦的初春時節生長的生機和活力。)在品讀的方法選用結合學生的實際,教師能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用這些方面品評課文詞句,培養了學生的語感,提高語言鑑賞能力。

在讀文方面,我設計了許多的“讀”,有層次地讀,有目的地讀,多種形式地讀,我們通過小組互動,同桌互幫、朗讀展示等激發措施,讓學生勤讀、樂讀、善讀。我們四人組在討論把讀通課文的任務完全地交給學生,做為五年級(第三學段)的學生能不能完成這個任務?答案是肯定的,但做為教師在指導讀書的方面就要多下功夫,在這裏我們營造了一種思鄉的情緒,通過相關的歌曲,詩歌營造情境,讓學生入境生情,進而引發,強化讀課文的情感。

學生能夠體會詩人的情感,並通過有感情的讀文表達的情感,可見教師的常規訓練很好,教師能把更多的時間放給學生,重點指導讀,體會寫法。

但在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在細讀課文,説説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這些快樂的?學生彙報出從蘆葉哨、蘆葉船中感受到快樂,但學生沒有説出從紡織娘好聽的歌聲中感受到快樂,學生沒有説,老師也沒有及時地點撥,感覺在理解文章內容上不完整。在學生讀文中,由於開火車式讀課文學生朗讀得非常流利學生閲讀能力較強,如果能把開火車式讀文的時間放在細讀課文時,對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會更好。

總之,在四人組這次活動中我們從選課,備課、試講、講課、反思中互相學習,在教學中取長補短,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學生,儘快使學生動起來,活起來,使他們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當中,使我們的課堂會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