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日教學反思(通用15篇)

年月日教學反思 篇1

《年月日》是一節概念課,知識點比較多。怎樣有條理地教學這麼多新的知識點呢?該以怎樣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呢?

年月日教學反思(通用15篇)

我在設計這節課時把本節教學的重點定位於:把數學知識還原到生活中,讓學生經歷知識構成的過程,透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年月日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運用良好學習方法自主學習的潛力。透過上這節課,我覺得本節的目標定位準確,透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學習,課堂設計落在實處。

在本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情境問題,引導學生觀察,讀出這天的日期,從而引出課題。並提出教學目標。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此時巧妙引導開始本課的學習。在練習環節出示問題。舉世矚目的第29屆北京奧運會已經圓滿結束了,你明白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是什麼時候?如此貼近學生認知經驗的引入一下子勾起了學生對20__年8月8日這個歷史好處的日子的記憶火花,並藉機練習大月小月等幾個知識點,既滲透了愛國教育又加強了練習。最後知識拓展環節出示以全班羣眾照為背景的月曆,讓同學們興趣再一次提高期盼一次的數學課,製作月曆,為下節課知識作鋪墊。

在教學中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採用他們感興趣的教學方法是很重要的。大月和小月的記憶有拳頭法和兒歌: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總不差,來幫忙他們記憶,這一資料本來很枯燥,但透過動手數一數和朗朗上口的兒歌,學生很快就記住這一知識點,可見這些是很有效率的教學手段,個性是對於中、低年級學生來説,更貼合他們的年齡特點。

練習中還儘量優化了以“生活”為背景的數學資料,把生活素材、生活經驗、生活情景作為重要資源,引進和帶給給學生去理解去實踐。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還巧妙的引導組織學生自覺運用數學方法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深切體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感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它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這樣,既能夠鞏固課堂內學到的知識,又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實踐應用潛力.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是:對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指導還不夠,探究學習時對學生的組織還做的不夠,再就是課的容量大,拖了堂。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合理調控時間,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自己去發現,真正把學習的權力還給學生。駕馭課堂的潛力還需鍛鍊,對教學方法還需要摸索。

年月日教學反思 篇2

在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既能獨立、又能相互合作獲取知識;同時尊重學生,允許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來學習掌握數學知識,是這節課力求體現的設計思想。因此,我的設計思路如下:

一、主動探索,合作交流:

荷蘭著名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強調:“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現'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再創造出來。”因此,在知識探究的過程中,我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學生在交流中對別人的思考方法或質疑,或欣賞;對自己的思考方法或陳述,或反思。學生在交流中,思維發生着互相碰撞,互相啟迪,最終澄清辨明,總結出大、小月,決定平、閏年的方法等。讓他們品嚐到探索帶來的成功喜悦。

二、聯繫生活,激發興趣:

本課從課題的引人到課後的練習,以及課中關於年、月、日小知識的補充,都將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在一齊,體現“小課堂、大社會”,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感悟學習數學的好處,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學以致用,深化新知:

學生的數學潛力不僅僅在於其掌握數學知識的多少。而是看他能否運用數學知識、數學思維去解決實際問題,以及構成學習新知識的潛力和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在設計練習時,注重聯繫實際,練習具搞笑味性、發展性、靈活性、開放性,進一步深化新知,到達學以致用的目的。使學生思維更靈活、深刻。

年月日教學反思 篇3

《年月日》教學的重點是把數學知識還原到生活中,讓學生經歷知識構成的過程,透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年月日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運用良好學習方法自主學習的潛力。

在教學中,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情境問題:同引導學生觀察,讀出這天的日期,從而引出課題。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還重視了學生的原有認知基礎,教學不僅僅要思考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原有的基礎。本課“年月日”的知識,對一個三年級的學生來説絕不是一張白紙,因此在導入新課時與學生交流了有關年月日的信息後再進行新課的教學,把知識藴含於學生具體活動的經驗背景之上,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慾望,並且使學生髮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透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一年有幾個月?每月有幾天?並把每月的天數填寫在書上)自學,之後進行反饋,歸納出:一年有12個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約有31天,是大月.四、六、九、十一月。二月是平月有28或29天。大月和小月的記憶還能夠用拳頭法。在教學大小月之後,我安排了數學小遊戲:聽老師報月份,男女生分別起立,學生在遊戲中加深了對大月小月的記憶。

在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備課時預設的不夠充分,以致課上出現的突發狀況應對不夠及時,解決繁宂。[由整理]

2、激勵性的評價語言不多。不能很好的給予評價。

3、左拳記憶法在講授時如果利用課件出示給學生會比直接用手演示的效果好。

4、本節課練習較少,學生動筆的不多。應給孩子更多的思考問題的時間。

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仍需要更多的去引導組織學生自覺運用數學知識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使學生深切體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感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這樣,既能夠鞏固課堂內學到的知識,又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實踐應用潛力.

年月日教學反思 篇4

本課時的設計,透過組織學生自主地進行兩次探究活動,使觀察、比較、思考、合作、交流等多種方式貫穿於學生學習過程的始終。學生在自主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的過程中,提高了觀察潛力、決定潛力、歸納潛力以及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潛力。

1、數學資料生活化

年、月、日是常用的,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時間單位,也是來自學生自身和現實生活,教學時,我把教學資料納入現實生活情境中,上課時,我直接用上課時間板書年月日時分秒,我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時間單位有哪些,都明白是時分秒。這時師要及時提出:時、分、秒是我們已經學過的表示較短的時間單位,這節課我們一齊來學習表示較長的時間單位,年、月、日,這樣很自然地引出課題。同時,也使學生感到,要學習的知識就在他們身邊。

結合實際,出示清明、五一、六一、國慶等圖片,一些值得開心、紀念好處的日子,繼續引出年月日。給孩子必須的情感教育。

2、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整個課堂中,我努力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始終以“導”的姿態,讓學生富有興趣去觀察、探索、發現新知。即新知的教學中,我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年曆,學生透過自主學習得出了結論,明白一年中有幾個月?每個月的天數是否一樣等問題,透過這樣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之後就帶出大月小月的概念,記憶大小月的方法,以及算出了一年的天數。之後在師生共同的遊戲中引出二月這一特殊月份,讓學生自己觀察、探索,,這樣教學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一教學原則,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決定推理潛力。完成創新教學模式中的探究過程。

3、留給學生充分思考問題的時空。

結合12xue平台,我出了一些有關年月日的練習題,進行搶答和隨機抽取,留給學生自主探索、思考問題的自由空間和時間,這樣教學、學生才會放飛思維,張揚個性。讓孩子充分思考,同時體現了課堂的公平性,展示一些課堂統計數據,應對着正確率,如果高的話,我就不耽誤時間,個別孩子另外再輔導,如果低的話,説明孩子沒掌握好,現場讓孩子分享講解,一向到明白。

4、課堂生成的問題能夠及時解決。

課堂是多變的,老師都及時跟上引導,能夠應對一些問題正確解決。駕馭課堂潛力提高了,遇到問題解決問題。

感覺不足之處:本課是孩子們生活中經常用的知識,完全能夠用小課題形式解決,總是有顧慮,沒有大膽放開。

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仍需要更多的去引導組織學生自覺運用數學知識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使學生深切體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感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這樣,既能夠鞏固課堂內學到的知識,又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實踐應用潛力.

年月日教學反思 篇5

教學反思在教學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是教師成長過程中重要的手段。是教師從“會教”到“會學與會教”結合起來的過程。是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重要過程。

今年我帶的是高一人民版的新課本,從高三學生畢業後聽專家講課,到現在講授新課,感受頗多。在這裏我只想簡單的説一下,我現在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希望與各位交流一下。

我們知道歷史新課標講究的是教學的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知識與能力是指: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包括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閲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是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們這裏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對歷史的學習基本上是空白的,所以按照新課標的這種教法顯然是不符合我們這裏的實際情況的。那麼,在學生沒有任何歷史基礎的情況下,我們來如何開展歷史教學?這就是我現在面臨的問題。

我現在的選擇是:第一、完全按照課本的知識點知道學生先理解課本知識,然後對課本基礎知識進行記憶。很明顯這和現在新課標下的教學觀是完全相反的。

第二、按照新課標的教學觀,努力做到,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我在這裏希望能從各位的教學實踐中得到更多的選擇,希望我們可以利用博客多多的交流。

年月日教學反思 篇6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長手心裏的寶,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因此,孩子的嬌氣與蠻橫是每一個家庭的必然。怎麼改變孩子的現狀呢?趁着第二單元的學習主題,我便嘗試着讓孩子們改變自我。瞧!

在教學《看電視》一課之前,我佈置學生回家預習課文,並額外地佈置學生回家觀察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在家裏愛看的電視節目。第二天的課上,導課時,學生們都很高興地把昨天自己觀察到的情況告訴了我。此時的我,並沒有揭穿孩子們的做法,而是將話題一轉,説:“小朋友們,現在我們要去一個人家看看,瞧瞧他們一家是怎麼看電視的”。學生們都躍躍欲試,因為昨天的預習學生基本知道了每個人都愛看什麼電視。點了一名平時還愛發言的學生回答之後,我又順勢問:“爸爸為什麼把最愛看的足球賽換成奶奶最愛看的京劇?”有些反應比較快的學生就説:“那是因為爸爸愛奶奶唄!”真好,學生能答到這份上,應該就是能理解課文要表達的主題了。

“是呀,爸爸愛奶奶,所以把最愛看的足球賽換成奶奶最愛看的京劇。現在你們知道奶奶為什麼又把京劇換成足球賽嗎?”學生們幾乎不用思考,都説“因為奶奶也愛爸爸!”

“是呀。因為愛,所以爸爸和奶奶互相讓着電視節目。”請小朋友們再仔細看看圖,奶奶在看足球賽時表情如何?

“拍手歡笑。”“誰能説説這又説明什麼呢?”“這還是説明奶奶愛我和爸爸。”……

幾個小節教學之後,我不忘趁熱打鐵,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那能告訴老師,以前,你們家看電視是怎樣的嗎?是不是以你看電視為主的呢?”有不少學生沉默了,還有的低下了頭。“從今天起,你又會怎麼做?是繼續看你喜歡的動畫片,還是把精彩的電視讓給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呢?”學生們都舉起了手,大聲地説:“我不會再搶電視看了!”“我要把好看的電視留給我愛的家人看!”

聽到這樣的回答,我樂了。語文教學,不光是教學生會學生字,會讀課文,還要教學生學會愛長輩、愛家人。

年月日教學反思 篇7

一、注重操作體驗,感知認識。

“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學生們通過自己的操作體驗,能直觀形象地感受到知識產生的全過程,進而將這種知識掌握得最牢固。在認識線段這一比較抽象的概念時,教師放手讓學生多次操作,深切體驗。先讓學生在“拉直曲線”的操作中,感受線段的特徵,後又讓學生“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生活中的線段,最後是讓學生利用一些工具嘗試着畫線段,進一步形成對線段的表象。學生們也在這“再創造”知識的過程中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樹立了自主學習的信心。

二、注重練習開放,拓展思維。

練習形式多樣有趣,富於開放性,是幫助學生及時鞏固新知識的有效途徑。教師精心設計了“數線段──折線段──連線段”等練習來加深學生對線段特徵的認識,拓展學生對線段的認識,使學生在練習中充分感悟數學學習的價值之所在,但在本節課的實際教學中,拓展的深度還不夠。

三、注重知識學習,數學思想滲透不足。

學生對於本節課的知識學習效果明顯,但對於學生在點與點之間畫線段的數學思想滲透不夠,比如:五點的畫法,可以從一點出發,逐一畫出,也可以用從外到內的方法進行畫線段。

年月日教學反思 篇8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抓好以下四個方面:

一、抓好朗讀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求:閲讀教學,首先要重視朗讀的指導,在學生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指導讀出感情。由於課文是寓言故事,教學中重在引導學生自悟寓意,不以繁瑣的分析或抽象地講道理,所以我反覆創設情境,通過各種形式的讀,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自讀自悟。本教學設計注重了引導學生從詞語表達的準確、鮮明去體會、感悟寓意。如:通過對“遙遙領先”、“得意洋洋”、“唯恐”、“生怕”、“天長日久”等詞語及其所在句子的反覆品讀,學生在腦海裏形成了蝸牛得獎後所作所為的表象,讓學生感受、體味到語言文字中所藴含着的道理。

二、抓好重點詞語理解

在本課中重點詞語有“遙遙領先”、“得意洋洋”、“唯恐”、“生怕”等,課堂上我通過各種形式、方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詞語意思,從而理解所在的句子及段落的意思。比如:在理解“遙遙領先”一詞時,我和三名同學上場,分別扮演蝸牛、蜻蜓、蜜蜂、蝴蝶,通過我和其他學生位置的變化,讓學生直觀地明白什麼是“遙遙領先”,明白蝸牛是多麼厲害;在理解“唯恐”和“生怕”時,我通過查字典、指導朗讀等方法,使學生體會蝸牛非常得意,又擔心失去的心態。

三、抓好語言文字訓練

語文教學的核心就是語言文字訓練。在教學中,我注重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將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巧妙地進行了融合。通過 情境的創設,用採訪和對話的形式來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比如:“你現在就是小蝸牛,我來採訪一下你,你把獎盃放哪去了?為什麼一直揹着他?”等等,讓學生進入到角色,更好地體會蝸牛當時的心態,進而體會到課文的寓意,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行高效的言語活動,進而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四、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

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在整節課的學習中,我注重了一些學習方法的滲透。比如:讀課文不僅要讀文字,還要讀標點符號;學會積累詞語;培養學生勤查字典的習慣等。

這節課,我覺得有一個亮點,就是在課前準備時,我引導學生學習了勸人謙虛的四句名言,並且經過課文的學習,當學生回答“對不能再飛上天的蝸牛説什麼”時,學生很自然的就用到了這幾句名言,學以致用,把課外積累落到了實處。

整節課,我和學生唱在一起、演在一起、學在一起,我們度過了非常快樂而充實的一節課。學生們沒有因為是公開教學而緊張,積極的表現自己,我覺得這就是一種成功,因為我總擔心我們的教學會過度的約束孩子,讓他們的活潑開朗變得沉默寡言。但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

1.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還有待加強,當學生因為“演一演”過度興奮,課堂有些亂時,教師應及時予以制止,要放得開,也要收得回來。

2.細節上,鼓勵學生查字典,但在進行下一環節前應要求學生把字典收好。

3.一節課,應該是“鳳頭、豬肚、豹尾”,我卻有點“虎頭蛇尾”,在結尾處應該讓孩子在整體上再次把握課文。

4.我的板書,我心中永遠的痛,我得繼續好好練字!

每次公開教學,我都是抱着學習的心態來的,我很感謝給我意見的老師,讓我每次都能發現自己的不足,並及時地調整、改正。

最後,一句話——我會繼續努力的!

年月日教學反思 篇9

上完了這節課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1、這節課,我從中發現了我的一些不足,但學生非常積極,表現力很好,特別有熱情,讓我能感到他們的快樂。

2、有部分同學在打擊樂的節奏中出現問題。部分同學做的不太好。但是大多數同學能夠運用平時所學的打擊樂知識合理的運用並自制打擊樂器,使我感到非常欣慰。

3、整節課在條理性上還不夠完善,因為歌曲比較熟悉而忽略了演唱這個重要的環節,使部分學生沒有真正掌握歌曲的音準及唱法,有待於改進。

本節課的總體比較具有親和力,適合學生的年齡段,師生合作的也很好。課堂節奏掌握的較為恰當,活動豐富。在讓學生表達對大海的愛與情感時從平時的旅遊中或書籍、電腦中瞭解就更接近了生活,當學生表述時情感表達的恰倒好處,給本課的教學起到了一個良好的輔助作用。在歌曲處理中學生能夠獨自發現本課的教學難點與重點,真正體現了教會學生質疑的這一教學目標。在創編活動這一環節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潛力,使其得到鍛鍊,做到同學之間互相補足,取長補短互相學習。不但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而且使學生對本課的新知識掌握的更加牢固。在今後的課堂中我會多多采用這種方法,讓學生得到充分的鍛鍊!

今後我要在課堂教學中,多給學生表現與互相學習的機會,這種學生提問學生解答的方式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更加樂學與悦學!努力爭取把我的音樂課堂變成孩子們知識的樂園!

年月日教學反思 篇10

《一個降落傘包》這篇課文,通過記敍周恩來同志在飛機遇險的危急時刻,將自己的降落傘包讓給葉挺的女兒——小揚眉的感人故事,歌頌了周恩來同志臨危不懼,將生的希望帶給他人,將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的高尚品格。

通觀整篇課文我們可以發現:這篇課文雖然直接描寫周恩來同志讓傘包的文字不多,只有兩個小節,但是就是在這兩小節中,作者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的刻畫,寥寥數語就將周恩來同志不顧自己的安危,捨己為人的品質描寫得入木三分。

“學寫一段話,寫出人物的幾個連續的動作。”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重點,而要使學生達到這一教學目標,無疑首先要能夠讓學生感悟到作者在寫法上的精妙之處。如何引導學生感悟其中的巧妙呢?結合班級實際做以下處理:

首先出示學習要求:1、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思考:當飛機遇險,小揚眉的座位底下沒有傘包,急得哭了的時候,周恩來同志是怎麼做的?用筆圈畫出描寫周恩來同志動作的詞。2、想一想:從周恩來同志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什麼?

經過一番自學交流、學生較為順利地找出了相關的動詞,並體會出周恩來同志言行的崇高、偉大。而後,我指着黑板上的板書問道:“這幾個動詞間的先後順序能否交換,為什麼?”“不能。因為這是按事情發生的先後順序來寫的,顛倒就不能成立了。”學生們紛紛答道。“那麼課文中描寫周恩來同志動作的幾個詞,能否換成其他的詞呢?”我又進一步地問道。在片刻沉默之後,有同學舉手説:“老師我覺得其餘幾個動詞不能換,但“跨”這個詞好像能夠換成“走”。”“聽了他的話我將“走”字寫在了黑板上,問道:“你們是否同意他的意見?”話音剛落,立刻有同學反駁道:“老師,我認為不能換成走,因為當時情況很緊急,用“走”不能突出急切的心情,而“跨”説明步子邁得很大,能突出當時情況很緊急。”“那麼用“跑”呢?”我順勢問道。立刻有人反對到:“也不行,因為當時是在搖擺不定的機艙裏。不可能跑,否則會摔跤的。”

“對呀,在描寫人物的一系列動作的時候,我們不僅要注意按照動作的先後順序來寫,同時還要注意選擇最為恰當的詞語,這樣才能寫準確,寫生動。”我因勢利導地提醒到,而這兩點也正是下一步,指導學生完成寫話的要點所在。

年月日教學反思 篇11

4月2日,我在某校講授了一節縣級公開課,下面是我的備課過程、課堂實錄與課後反思

一、備課過程

3月28日(星期一)下午,通過申請,説課比賽(讀書是我的一種生活習慣,因此我的説課較其他教師可能多少多了點新意,這恰恰助長了我的驕傲,潛意識中我形成了講課也是表現自己的錯誤認識,這可以説是此次賽課不理想的伏筆。另外説課時我的聲音較低,像是在自言自語。這個缺點,八年級四班的同學們也在課前給了我善意的提示,真應該謝謝他們。)我成為我們學校二位參賽選手之一。晚上,我知道了比賽課題《我的叔叔于勒》,然後開始讀書。

3月29日(星期三),我開始讀手頭上能蒐集到的有關《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所有資料(這些資料有孫紹振老師,有李鎮西老師的,有餘映潮老師的,還有各種學科雜誌上的,以及教學參考書) 整整一天,還沒有讀完。(其實,我這是在浪費時間,説課需要蒐集資料,而講課則需要了解學生,資訊有實踐經驗的同行。不知不覺中,這又強化了我的錯誤!當時,我最應該做的是把文本讀上幾遍,並初步確定課時目標,而且這一切應在半天內完成。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我可以去闖;別人做過的事情,我則應該去學,因為只有謙虛才能使人進步!)

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晚上10點多。

3月30日(星期四)上午,我有兩節課。直到下午第一節課,我才初步制定出第一份導學案。第二節課時,我還在讀“專家”。第三節,我在十四班試講,因為是試講,自己的心理上就放鬆了許多,也沒有引起我的重視。學生僅在中午自己讀了讀課本;導學案是在課前發給學生的。講課過程中,學生對“菲利普夫婦”的評價大多延着“貪婪、自私、冷酷、勢利”,也就是“錢”的角度去評價。在課上我對學生的結論感到好笑,卻好沒有仔細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以及這種現象存在的價值,反而覺得學生“被金錢所迷惑”,我暗暗嘲笑他們的“愚”。(此時,我研究的不應該是學生為什麼有這些“鄙陋”的想法,更不應該“嘲笑他們的“愚”,而應該分析“怎樣在學生認知的基礎,通過語文味的分析,加上我的介入主,使他們的認知有所提高”。至於提高的方向,可能有很多,但從我們國家價值導向(人本)和語文課程的核心目標來看,這個方向,應該是人性方面。“人性”是個很好的解讀文本的角度,當我們用人性的標尺去衡量分析文學作品時,我會覺得很舒服。其實,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斷的探索那些生命中本性的東西。)這使我又一次失去了修正航向的機會,繼續滑向悲劇的深淵。

晚上,我睡得更晚,可惜的是我仍然在研究“專家”的解讀。

4月1日(星期四)上午,我的導學案終於出爐,但沒有很好的去做它的預設,直到我正式上課時,導學案很是一片空白。現在想來真是後怕。

早晨,值班時聽過課的數學老師説,“上課的學校有多媒體”,下午,我開始做課件,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4月2日早晨5:30。(用課件上課是另一種思維,我用瞭如此多的時間來做課件,其實是在重構自己的上課思路,這又使我離“好課”的目標越來越遠。)

4月2日,上午7:35我到了高青四中(有點晚,他們7:20上早讀)。上課前,我問同學們有什麼建議,“老師,聲音再高一些,我採納了。”第一節課,我在八三教室,繼續備課,繼續從自己的角度去設計課堂,此時,我應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思考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可惜,我沒有那樣做。(此時,我尚有改正自己的時間與機會。)

這時,嶽老師正在上課,課題與我的課題一樣。我為什麼不去聽聽她的課呢?她的課一向是過渡自然,環環相扣,一氣呵成,且教師有激情,學生活躍。如果聽一聽她的課,我也許會對自己的教學設計做一些改變。這是我失去的又一次寶貴的機會,非常可惜!

二、教學思路

我的思路是從於勒的稱呼入手,引出信,由信的真假,去分析“菲利普夫婦”為什麼知道信是假的卻又不敢不願承認的心理;接下來,再分析“菲利普夫婦”的性格,重點在“衣冠整齊”與“鄭重其事”以及“高貴與拮据”的矛盾,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認識的目的;最後,指出“菲利普夫婦”一家的夢想都是建立在於勒給他的那封虛無縹緲的信上。從而得出他們的可悲、可憐與可理解。

三、教學過程與反思

課堂的開始與我設計的基本吻合,學生只是在分析信的真假時,有些不得要點,但總算進展順利了。接下來,按照設計,我們應該分析人物的性格,當然是“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然而,學生的回答卻使我亂了方寸,因為他們的答案不是我想要的。這時我有兩種選擇,一是繼續按我的思路走下去;二是按照學生的認知水平,隨機應變。(這是整節課的分水嶺)潛意識中,我選擇了前者,至此,我失去了最後一次改正的機會。我為什麼會選擇前者呢?當時我的腦海中,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以我的課,來闡釋孫紹振的“錯位説”。現在想來,我做了一件極其錯誤的選擇,雖然這個選擇,我當時還沒有意識到。我為什麼沒有意識到呢?歸根結底是我對一節課的標準是什麼還不清楚。現在,我把這個結論寫出來:一節好課的標準,應是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學生在短短的40分鐘內有所收穫,而且這種期望不能太高,只比學生的認知提高一點點就可以了。這種提高包括知識方面的,能力方面的或情感方面的,一節課只抓住一點就夠了。比如,這節課的目標定位在提高學生的情感認識方面,讓他們明白,拮据的“菲利普夫婦”追求金錢是一種非常條件下的正常要求罷了。而我的目標卻定位在“學習一種分析小説的方法-----錯位”,這個目標是大學生學習的目標,不是中學生學習本文的目標。目標定位的錯位是自己對課堂本性認識的不到位,以及自己平時眼中沒有學生、沒有養成關注學生的習慣有直接的關聯。

現在,我不得不重新樹立自己對好課的標準,那就讓學生在你所主導/掌控的40分鐘內,能感到生命的快樂,沒有白白的浪費生命中的這40分鐘。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我應該是學生的“僕人”,我應該為他們服務,而不是視學生為我才情展示的道具。這個認識比是不是有語文味還具有根本性。一位教師當明白了這一點時,他才能有資格上出有學科特色的語文課。我認為自己的課有語文味,但誰是課堂的主人,一節課的最終目標是什麼卻不明白,或者説,是假明白,表面明白,實際卻不想做,進而不會做。如果,我因勢利導,當學生的見解與我的預設大相庭徑的時候,我順着學生的認識,稍稍點撥,加入我的介入,然後再有所提高,那將是一堂好課。我有上好課的能力,卻沒有上好課所必需的人本意識。結果是,我上了一節文本解讀最透徹的和教學設計最差的語文課。

由此,來反觀一位教師的任何一節課,都是他人生智慧的一次折射:做事情目標純一些。我是一名教師,教課的目標就是讓學生有點收穫;(有點收穫是經濟的,是可能達到的;有所收穫是籠統的,是不經過思考的,是不知道教學目標的,是貪婪的)。作為一名班主任,目標就是給學生一個安全的保障,一個好的品德;做為一名學校的中層幹部,做事的目標就按時創造性的完成自己份內的工作;做為一個人,目標就應該人性一些,並最大限度的人性一些。

無論那一個角色,角色的本身就是目的!

年月日教學反思 篇12

在上課之前,我讓學生們蒐集了課文的相關資料,從崑崙山的環境入手。崑崙山的環境就是邊防戰士生存的環境,也是葵花的生存環境。理清了葵花生長的三個階段後,我把重點放在了文章題目上《葵花之最》,“最”是極限的意思,“葵花之最”就是指葵花中的極致。作者為什麼説這棵“葵花”是極致呢?它達到了什麼極致呢?這正是貫穿全文的主線。因此,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填空題:“作者説邊防戰士們種的這棵葵花是葵花之最,那麼,它是最( )的葵花?”帶着這道題,我和學生們隨着畢淑敏細緻的描寫品讀了課文的字字句句。

最後,當我請學生們完成這道填空題時,孩子們的答案精彩紛呈:美麗、可愛、獨特、勇敢、頑強、堅持不懈、有毅力、偉大等等等等。這時,我又繼續追問,作家只是為了讚美這棵葵花嗎?請你接着完成這樣一道填空題:“邊防戰士是最( ) 的人”。學生們的答案同樣是精彩的!葵花就是女兵的化身,女兵從葵花看到了自己。同學們想一想:女兵和葵花有怎樣的相似點?向日葵身上的冰花越結越厚,最後凝固成一方柱形的冰晶。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同學們這是畢淑敏心中的葵花,老師相信你們每個人心中也有了一棵與眾不同的葵花,現在,你對於“葵花之最”是怎樣理解的?由於預設的問題設計的到位,學生很快找到了花與人的相似之處,教學的效果也達到了預定的要求。

年月日教學反思 篇13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先從課文中找出這兩處沉默,再進行體會。第一次是桑娜與漁夫同時沉默。我問學生:“桑娜為什麼沉默?當時她心裏會想些什麼?”這個問題大家一致認為面對剛剛從死亡線上掙扎回來的丈夫,桑娜不知怎麼向丈夫説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盤算着從何説起,這種沉默正掩蓋着桑娜內心的激烈鬥爭。而漁夫為什麼會沉默?學生的回答似乎離“標準答案”差那麼一點兒,教參上寫着漁夫是因為還沉浸在與海浪搏鬥的恐怖中,心裏尚存餘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説話了。而學生的回答卻是多元化的,有的認為:漁夫在擔心明天是否仍是這樣的鬼天氣,會影響打魚,所以沉默;有的認為:魚網給撕破了,漁夫擔心第二天用什麼工具去打魚;有的認為:漁夫心想,這鬼天氣再這樣下去,一家七口人的生活該怎麼辦?……

雖然不是“標準答案”,但我認為學生的答案言之有理,漁夫的沉默也許是因為天氣的惡劣,也許是因為生活的壓力,這都符合漁夫的生活實際。新課標提出,閲讀評價要“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閲讀的評價”,“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精讀“要重視評價學生的感情體驗和創造性的理解”。我想,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提倡標新立異,允許學生見仁見智地解讀文本,對問題進行創造性的思考,要將過去那種“答案標準化”的僵化模式改為“答案多元化”的彈性模式,千萬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學生,也不使學生受到教參的限制,而是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理解。以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鼓勵學生,讓他們大膽地學,充滿自信地學,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才能真正放飛學生的個性。

年月日教學反思 篇14

在教學過程中,同學們雖然懂得了很多道理,但我總覺得還缺乏精神的昇華、情感的碰撞,來自內心深處的東西。如何把討論引入深入,讓故事在孩子們心中激起情感的漣漪?這時,有位同學説:“老狐狸救掉下懸崖的正太郎,太巧合了,使人難以置信……”看全班同學的表情大有苟同之意,於是我故弄玄虛地説:“是呀,難道老狐狸一整天一直和正太郎在玩,而沒有照顧小狐狸?”有學生很快否認了我的説法,我接着追問:“小狐狸被帶走,老狐狸知不知道?”學生説:“肯定知道,因為老狐狸冒着生命危險就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時時刻刻都照顧着小狐狸。”我於是又發問:“既然知道小狐狸被鄰居帶走,按狐狸的做法,應該跟蹤到鄰居家,在鄰居家做窩照顧小狐狸。

老狐狸為什麼不去拼死營救,而還留在正太郎家?”頓時,教室裏炸開了鍋,對這個問題學生展開了激烈地討論,很快答案產生了,同學説:“人和動物的和諧相處,彼此信任產生了奇蹟,老狐狸相信正太郎一定會幫助他們救回孩子,於是留下來等正太郎,於是懸崖救正太郎就不是巧合,而是順理成章的事。”疑點變亮點,學生對老狐狸的聰明和犢子之情讚歎不已,對正太郎的仗義和善良佩服有加,特別對狐狸和正太郎之間那種濃濃的情誼更是感慨萬分,於是大家聯想到自己家的寵物,聯想到動物給人類做的貢獻,聯想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有的同學甚至還檢查自己的不愛護動物的過錯,後悔對父母態度不好,沒有理解父母的苦心等等,一時間我彷彿看到一顆顆金子般的心在課堂上閃耀,一句句肺腑之言在温暖着我的心。

年月日教學反思 篇15

在設計《紙船》這一課時,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目標:一是通過朗誦感受體味詩中的感情;二是通過討論分析,體味學習詩歌的語言;三是通過仿寫,感受詩歌的魅力。

在設計這堂課時,我的初衷就是要為學生營造這樣一個課堂環境——民主、自由、開放的課堂,充滿真情、充滿詩情畫意的美的課堂。在具體實施時,首先讓學生聽、讀,在讀中悟,悟中讀,從而讓學生走進思念母親的美好感人的情感,讓這種真情撥動學生的情弦,從而引導激發學生不自覺地用情領悟情;再次以冰心的一封信叩開學生的思維之門,以“詩歌評改會”作為載體,引導學生煉字煉句,體會詩情,從而達到欣賞品味詩歌的目的,這是課堂的重點;最後由賞詩到寫詩,這其實是由一個詩歌教學的難點向另一個難點的跨越。其實,這種跨越並不是牽強附會、不切實際地拔高,當學生的情感被推波助瀾,便會點燃創造的激情,即使文字略顯稚嫩甚至不通,起碼這一步讓我們的學生真正走進了詩,第一次擁抱了詩,第一次有了“詩”的真實感覺,誰又敢保證:十年後的詩壇上那顆璀璨之星,不是從這一次開始孕育的呢?所以我對《紙船》做了這樣大膽的設計。

其實,我從始至終都努力讓《紙船》成為一節非常本真的課,而非為了創新而創新。當我第一次面隊《紙船》時就有一種直覺:這是一首離學生心靈和情感很近很近的詩,她的價值就在於她的感情是如此樸素而通俗,平易而近人,沒人會不理解這種感情,而因她也出自一位青年詩人,因此又並非十分完美。

一位教授曾説過:只有教師主動,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動;只有教師把學生真正放在主體的地位上,他才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來設計教學;只有教師真正認識到教學的過程是一個通過對話實現溝通與合作的過程,他才能從這一理念出發來設計教學;只有教師把閲讀過程看作是每一個學生都要同文本進行對話的過程,他才會去尋找課文內容的共鳴點,並且選擇最能引發學生興趣的方式來組織教學活動。我憑直覺找到了這個“共鳴點”,並且找到了一種表現承載方式——現場詩歌評改會。當然這種直覺來自於一種信心,抑或是一種理念——“應鼓勵學生成為充滿熱情的、獨立的、反思的讀者”、“科學素養、科學精神的內涵和很多,但其精髓應是懷疑和批判(獨立思考和探索),對權威和專家懷疑和批判,除了需要學術上的敏感外,尤其需要的是從小培養起來的良知、勇氣、正義和道德感”、“創新的課堂是開放的課堂、安全的課堂、問題的課堂、情感的課堂”。

當然,評改並不是要學生否定原作,不是讓學生變得桀驁不訓,而是讓學生因為視野的開闊、心靈的豐潤、表達的流暢而越發善感多思、情感豐富。這種評改必須始終圍繞詩的靈魂——情,讓真情成為課堂的靈魂,用“情”引導學生評改分析文章,這樣就不會失之偏頗。通過評改,讓學生明白詩人為什麼這樣寫,為什麼用這個詞,怎樣根據詩歌的需要來選詞用句。從而讓學生真正品味到詩歌語言的意韻和用詞遣句的匠心,這也許比從正面分析效果會好得多。而在評改中,教師也必須參與其中,才能真正實現師生對話,師生和文本對話,從而師生才能找到溝通交流的共鳴點,課堂的預計效果才能實現。

另外,在教授《紙船》時,我本着一貫的教學原則——煩瑣的面面俱到是語文的死敵,追求“晴空一鶴排雲上”的教學思路,以最自然的心態駕馭教學內容。在確定這堂課的教學形式時,我遵循了《美國教學創意手冊》中的一句名言:教師的責任就是動用一切有創意的方法讓學生被書本深深吸引,雖然內容決定形式,但在許多時候,形式的反作用力具有極強的塑造能力和摧毀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採用了朗讀和評改形式來激發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從而主動參與進來,把握詩的內涵。

《紙船》這堂課總的來説,教學目標基本得以很好的實現,學生的表現極為積極主動,學生內在思維和聯想的潛質發揮得可以説是酣暢淋漓。總結一下,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1、課堂開始從學生的切身感受出發,引導學生以自己的體驗去感悟詩歌的感情,不用老師多講解,學生一下子就領悟了詩情,為下面進一步分析理解詩歌奠定了基礎。

2、注重了詩歌“無誦不成詩”的特點,注重朗讀,引導學生“讀中悟情,以情帶讀”,使得學生對詩有了更深的感受和領悟。

3、通過詩歌評改,達到了引導學生理解分析詩歌是怎樣表現主旨、抒發感情的這一目的,而這種目的的實現,是通過學生的各抒己見,在不知不覺中實現的。學生的理解和接受來源於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所以接受得自然且主動,比起老師帶動學生一字一句分析,效果好很多。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獨立大膽的質疑、反思精神和思考分析能力。

4、通過仿寫訓練,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詩人”。寫詩本身對於中學生來説,就具有神祕的誘惑力,這一步本身就抓住了學生的這一心理,加上前面的教學作基石,學生的仿寫興趣水到渠成,自然就特別高漲,他們竭盡自己的寫作才華,讓自己的第一首詩熠熠閃光。不管這些詩本身怎樣,學生的興趣、主動和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比什麼都重要,這就是成功的。

5、在課堂上,我始終把自己當作學生中的一分子,參與到討論中。雖然教師是課堂討論的首席,但這個首席的位置完全可以置於台下,用自己的智慧調控行雲流水一般的課堂。師生平等、和諧的關係,師生共同探究、互相學習的關係從中得以體現。

但這堂課結束後,總讓我覺得有許多遺憾和不足。

1、《紙船》的整體意境有所沖淡。意境對於詩歌而言是魂,講詩歌必須注重詩歌的意境。記得曾聽壽光一老師的《鄉愁》一課。這堂課,老師始終把“鄉愁”之情自然地籠罩於整個課堂,學生始終被這種氣氛深深感染,完全隨同詩人沉浸在詩歌的意境和情感中,因而整個課堂效果就不言而喻了。但《紙船》這一課,我總覺得缺少這一點,詩歌整體的意境好像有所破壞,被支離了,整個課堂缺少《紙船》整體感情的沐浴,沖淡了學生對《紙船》的整體感受。

2、作為教師,個人的整體素質有待提高。面對行雲流水般的課堂,教師應是智者,能從容地調控它。這一點,對教師各方面的素質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從這堂課中,我深深體會到自己的不足,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才能適應新課改,才能真正上好課。

總之,詩歌怎樣教一直是我鍥而不捨的探索目標,每一首詩歌採用何種盡乎完全適宜的方法教授,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紙船》這一堂課,有其成功之處,但也有它的不足,我真的希望有關專家和同仁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與我共同探討,這是我最渴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