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老人和鳥教學反思(通用19篇)

語文老人和鳥教學反思 篇1

《老人和鳥》這篇課文是個感人的故事,娓娓道來,耐人尋味。“老人和鳥”的故事,實際上就是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故事。文章脈絡清晰,情感發展自然:老人通 過充滿誠摯愛心的行動,使鳥兒由懷疑到信任,直至與老人親密無間。文章語言生動,優美,富有詩情畫意。讀着這篇文章,使人不由自主地走進了一股人與自然和 諧共生的美妙畫卷中。人之愛,鳥之語,樹之情,花之意,無不充盈着温馨和美之情。本課的教學,應引導學生好好朗讀,細細品味,想象老人與鳥兒們和諧相處的 感人情景,體會老人的誠摯愛心。

語文老人和鳥教學反思(通用19篇)

我在教學中除了結合文中重點詞句理解課文之外,我重點讓學生展開想象文中沒有寫出來的故事,達到了讀寫結合。從整堂課的效果看較好的完成了預設的目標。但也有一些設計上不完善的地方,在課堂中顯現出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教師沒有很好的進入角色,表現為在和學生對話過程中總是遊離在“自己還是老師”的角色中。不能很好的用自己的角色扮演影響感染學生情感的迸發。

2 沒有很好的滲透工具性。具體表現在對文中比喻句(多像碩大的蒲公英,多像明亮的神燈)和標點符號(主要是省略號)的指導不到位,不具體。學生顯然就失去了 自我感悟、個性化理解的空間。恰當的做法應該是讀完這一段後,談談那句話最能體現鳥兒對來人的讚美。請學生在品味句子的過程中體會比喻句的好處。利用省略 號省略的部分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還可以。

3指教後半部分稍偏離了中心話題,原因是由於課件的利用和製作沒有最好的服務教學。教師對動態生成的調控能力欠缺。板書沒有體現文章的主線,板書的利用不夠科學合理。

以上欠缺,與我個人的講課習慣有直接關係,在今後的教學中應當儘量改進。

語文老人和鳥教學反思 篇2

在本學期語文教學中,我都在嘗試着在閲讀教學中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出於一個平衡狀態。既不抹殺冀教版教材中深厚的人文內涵,又不忽略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 文能力的培養。這對於我來説是很有難度的挑戰。因為一直以來,我的語文閲讀教學總是給人感覺不夠深入,總像是走形式一樣囫圇而過。經過仔細分析研究,我發 現關鍵在於對詞句的理解流於表面,直接影響了學生對文本思想情感的體會。找到癥結之後,我決定要突破這個難點。《老人和鳥》一課就是這其中的又一次嘗試。

這 篇課文是個感人的故事,娓娓道來,耐人尋味。“老人和鳥”的故事,實際上就是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故事。文章脈絡清晰,情感發展自然:老人通過充滿誠摯愛心 的行動,使鳥兒由懷疑到信任,直至與老人親密無間。文章語言生動,優美,富有詩情畫意。讀着這篇文章,使人不由自主地走進了一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妙畫 卷中。人之愛,鳥之語,樹之情,花之意,無不充盈着温馨和美之情。本課的教學,應引導學生好好朗讀,細細品味,想象老人與鳥兒們和諧相處的感人情景,體會 老人的誠摯愛心。

在備課的時候,我想起曾經看過的特級教師於永正先生的一段教學錄像。內容是《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那堂課的設計是逐個理 解文中描寫的三件事,分別體會作者悼念伯父的情感。在其中穿插對閲讀方法、寫作方法的滲透,條理清晰層層深入。在備《老人和鳥》這一課時,我發現這兩課有 着異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從三個不同的方面來反映魯迅先生偉大的人格,而《老人和鳥》卻將老人和鳥的情感變化層層深入的展開描 寫,情感的發展變化較之前者更清晰可循。於是我決定仿照於永正老師的設計思路來設計我的這節課。

我把精讀的過程設計為:朗讀理解如何建立 信任之後感悟課文最後鳥兒們對老人的懷念;再朗讀理解請密無間之後再次體會文章最後鳥兒們對老人的悼念;然後再體會老人與鳥之間心靈相通的感情之後再來感 悟最後鳥兒對老人的深切哀思。每一部分之間的情感是層層深入的遞進關係。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們較好的感受到了老人與鳥之間相處的和諧,情感的深厚。同時, 在這三部分的理解當中,我分別選擇了不同的側重點。在理解信任這一部分是,我側重引導學生結合文中詞句及生活經驗來體會老人的無私勇敢和體貼,同時滲透了 比喻句的好處。在理解親密無間時,除了結合文中重點詞句理解之外,我重點讓學生展開想象下出文中沒有寫出來的故事,達到了讀寫結合。此外,還滲透了省略號 的用法和含義。從整堂課的效果看較好的完成了預設的目標。但也有一些設計上不完善的地方,在課堂中顯現出來。主要有以下兩點:

1正傑克缺 少個性化的朗讀,限制了學生情感的表達。閲讀就是一個學生個性化讀書的活動。在文中情感昇華的地方,我都設計了齊讀課文,由於齊讀課文中要照顧別人,所以 學生的語氣語速等都受到了限制,也影響了情感的表達。如果那三處都設計成個人展示朗讀,情感的深入和昇華應該會體現得更好。

2在滲透工具 性時太過生硬,顯得像是在灌輸知識。如在體會第五自然段的比喻句這一環節。我上來就先告訴學生這裏有一個比喻句,請大家找出來,在體會這樣做比喻説明了什 麼。這麼做像是先告訴了學生路怎麼走,再讓他們去實踐,學生失去了自我感悟、個性化理解的空間。恰當的做法應該是讀完這一段後,談談那句話最能體現鳥兒對 來人的讚美。請學生在品味句子的過程中體會比喻句的好處。

以上兩欠缺,與我個人的講課習慣有直接關係,在今後的教學中應當儘量改進。

語文老人和鳥教學反思 篇3

在這一課的設計中我沒有孤立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而是把它和朗讀結合到了一起。備課時,我發現在這篇課文中幾個標點符號非常值得研究。課文中幾個人物的對話中出現了“?、!、。

”,不同的標點符號表達了人物不同的心情,要想讀出人物的語氣,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就必須要關注這幾個標點符號,同時這也是讀書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所以有了如下的設計:

出示:

“你怎麼不吃呀?”

“真糟糕!離回到家還有好長時間呢!”

師:誰來噹噹維加,讀一讀。

(一生來讀語氣比較平淡)

師:注意標點符號,想一想維加會怎樣説,再請一位同學來讀,讀出語氣。

這樣,在朗讀指導的過程中進行了標點符號的訓練,教給了學生讀書的方法。

另外,我還引導學生轉換角色,使他變成維加或安娜,然後再引導學生去思考,這時維加和安娜是怎樣説的,這樣學生就會把自己當成維加或安娜,把自己放到那個情境中去,自然得就能體會他們的心情和想法。

反思教學過程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感覺有些不到位,在分角色朗讀這一環節上處理不夠好,效果不是很好。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這方面的問題

語文老人和鳥教學反思 篇4

《母雞》是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級語文第七冊第四單元第十六課,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作者描寫了對母雞的看法的變化,前半部分寫了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現了一隻淺薄,媚俗的母雞。後半部分則描寫了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偉大的雞母親的形象,表達了對母愛的讚頌之情。

《母雞》是篇略讀課文,內容淺顯,學生很容易理解課文的內容,重點是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感受母雞偉大的母愛。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自讀自悟,弄清作者對母雞的態度有怎樣的變化,原因是什麼,然後再交流讀書體會,對比與《貓》的寫作手法。

教學中,我還抓住重點句來理解作者對母雞的感情:討厭到不敢討厭,再切入課文抓住重點句學習,理解作者討厭母雞是因為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後,重點理解作者為什麼不再討厭母雞,讓學生從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後解決為什麼用“不敢”,讓學生體會到。因為母雞的辛苦、勇敢、慈愛、負責,所以作者敬佩母雞。

當然,在教學中還發現了很多不足,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可是自己因為覺得這也好,那也好,而捨不得丟掉一些,反而使課堂容量過大,課最後來不及上。還有自己上課節奏比較慢,學生反饋有重複的比較多。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注意訓練學生要善於發表不同意見,相同意見就不必多講了。整堂課,舉手回答的學生就集中在那麼幾個人,其他的都是沉默的。新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而略讀課文教學最大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讓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略讀課文是學生獨立閲讀的實踐機會,個體自讀和合作交流是略讀課文學習的重要方式。可是在學生的理解遭遇瓶頸的時候,我的分析就過多地參與引導了,使得課堂中教師的主導明顯化。

本文的語言十分生活化,使得文章是那樣的生動鮮明又通俗易懂。都説語文課堂應該充滿了朝氣與樂趣,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營造教學情境等是靠教師的語言的。但是在教學時由於讓學生回答問題時過於猶豫,延誤了時間顯得有點拖拉,致使課堂缺乏活力。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應該注意訓練學生要善於發言,要注重對學生語文能力的訓練,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語文老人和鳥教學反思 篇5

《趙州橋》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讚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

在教學過程中,我以“趙州橋不但雄偉堅固,而且美觀”這句過渡句為切入口,引導學生思考:從哪看出趙州橋雄偉,從哪看出堅固?又從哪看出它美觀?

在感受趙州橋十分雄偉時,我以教室為例,趙州橋長50多米,相當於7間教室連在一齊;寬9米多,相當於一間半教室的寬度,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體會雄偉,比較形象。

分析趙州橋的堅固時,我引導學生透過閲讀文本體會李春如何設計趙州橋,他為什麼這樣設計,來體會李春的聰明才智。在課堂上,我做了個試驗,用一張紙做成橋面,兩岸用詞典代替,橋面平直時,紙無法撐住書;橋面呈拱形時,紙則可穩穩地將較重的書撐起。問:這個實驗説明什麼?學生透過觀察體會到:拱形承受的力比平直的狀態承受的力大,趙州橋共有五個拱形,使得趙州橋更為堅固。這個實驗幫忙學生理解了拱形的作用,我還引入了一些資料:1300多年來,趙州橋以前歷過10次洪水,8次地震和多年的戰爭,但至今,它依然穩穩地屹立在?河上,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趙州橋實在是太堅固了,引導學生體會趙州橋的的美觀時,我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想象欄板上精美的圖案,讓學生將想象的資料用自我的話來描述,然後出示了圖片幫忙學生再現畫面,讀出體會。讀的形式多樣,先引讀,然後比賽朗讀,最後背誦。

透過分析,學生明白了趙州橋的確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

語文老人和鳥教學反思 篇6

課文內容以春遊為題材,寫了幾個小夥伴去春遊,而其中一個叫瑪莎的丟了揹包後;同伴們都採用了自己的關心方式。從中,展現了兒童的情感世界是如此天真、可愛。

一年級教學應該注重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更應該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獲取知識。一堂課是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覺得情趣的導入極為重要,小孩子天生喜歡看動畫,用適合課文相聯繫的動畫,可以激發小孩子對課文內容有極大的興趣。

在課文朗讀方面,我設計了分角色朗讀。通過角色朗讀讓其他同學對扮演角色的同學進行朗讀評價,並把自己的想法以及朗讀的處理説出來。並根據自己的想法讀給同學們聽,通過這一環節小孩子們特感興趣,積極參與評價;大膽地説出自己的處理方法,從而達到預想的效果。

不足之處很多:

1、課堂教學時間的把握不夠。

2、學生對課文的體驗和感受是存在差異的。因此,在學生朗讀時,應該允許學生用不同的語氣,語調來讀。

3、教學環節的銜接不夠流暢。

語文老人和鳥教學反思 篇7

(一)、課堂閲讀教學要由封閉走向開放

1、教學內容要開放

“教材只是例子”,教每一篇課文的目的絕不僅僅是讓學生把這一篇課文“吃透背熟”,而是以課文為引導,幫助學生掌握一些語文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把握課文重點、難點當然是必要的,但這絕不應該是課堂教學的唯一內容。我們應該有機地結合課文思想感情和讀寫知識,自然而然地引進一些經典名著或優秀時文,“把時代的活水引入課堂”(於漪語),以此為學生打開一扇扇文化的窗口,進而將學生的閲讀視野由課文引向生活中一切有益的讀物,引向“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社會天地。

2、教學形式要開放

比起過去“時代背景、作者介紹、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等幾大步驟的語文課堂教學,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顯然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許多本來不乏科學性的新的教學形式又逐漸在“語文教改”的包裝下成為語文課堂教學新的公式化程序,僵化了語文教學。在開放性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也要講究模式,但決不模式化。我們應該根據不同的課文教材及不同的訓練重點,靈活多變地採用多種教學形式,甚至讓學生也參與教學形式的設計與實踐。共同構建充滿活力的課堂,如質疑式(其操作程序為:學生質疑→帶疑閲讀→嘗試討論→小組交流→解疑存疑)討論式(其操作程序為:出示討論題目→定向學習材料→組織小組討論→開展全班交流)辯論式(其操作程序為:學習新材料→確定討論題目→分組做準備→兩組展開辯論→辯後師生總結)茶館式(其操作程序為:課前預習教材→ 七嘴八舌談見解→教師適當作點評)等等。這樣的閲讀教學課堂一定會充滿勃勃生機。

3、學生思維要開放

語文課應成為學生思維的自由王國,而不只是教師思想的櫥窗。在這樣的語文課中,對一篇課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應只有教師的聲音,教師更不應該把自己的觀點定於一尊,而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看法,尊重學生的思考權利和精神自由,在閲讀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髮表富有創造性的觀點或看法;努力使整個課堂閲讀教學具有一種開放性的學術氛圍,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既有共同的提高也有不同的收穫,這樣的語文課即使結束以後,學生的思想也不會停止,他們的思想仍在繼續展翅飛翔。

4、教師思想要開放

中學語文教師的確不應該僅僅是文章學、修辭學、語言學、考試學的分析家甚至只是教材與教參的熟練操作者,而首先應該是文明的傳播者、思想的啟迪者、人生的導航者——即真正意義上的“高師精神”(法國作家季洛杜語)的體現者。語文教師要融入文化的變革之中,追求先進文化的先進思想。當然,這絕不是要讓語文課又成為“政治課”,而是要恢復語文課“人文性”的特點。面對教材上的任何一篇課文,教師都應站在人文精神的高度來設計自己的課堂教學。

(二)、把“教”的過程變成“學”的過程

閲讀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讀者根據自己的生活閲歷和主觀意志審視、感受文本內容及思想感情,進而產生聯想或生成新的思想感情的過程。但是在傳統閲讀教學中,教師往往用自己的教學願望將學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學設計,而忽視了學生自己去領悟和感受的過程。這就是所謂以“教”代“學”。在這樣的閲讀教學中,我們考慮得比較多的是如何“教”,但即使教師的教學思路非常清晰,課堂表達非常清楚,也不過是用教師的思維代替了學生的思維。現在,我們應更多地思考學生如何“學”,即以學生的求知需求為主線,追求教師和學生面對作品(課文)的平等對話,進而讓讀者(教師和學生)與作者實現心與心的交流。在這種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力求貫穿兩條線索;學生的“學”(感受、質疑、鑽研、討論、聯想、感動等等)和教師的“教”(引導、求疑、交流、爭鳴、釋疑、歸納等等),這兩條線索通過教師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情感體驗和人格薰陶交織在一起。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的主導性主要體現在通過對符合學生求知慾望、閲讀心理、知識背景的巧妙引導,讓學生自己感悟作品,引導的線索是學生對課文的質疑(這是學生主動鑽研的思想火花),圍繞學生所提的問題展開研討,從而把學生的閲讀欣賞引向作品的深處,也引向學生心靈的深處。

課堂是實施新課輪的主陣地,而閲讀教學又是課堂的重頭戲,那麼,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該如何來組織閲讀教學呢?接下來結合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材現代文閲讀部分的特點,我想談一談自己的幾點思考:

二、 九年級的上冊語文教材現代文閲讀的特點及分析

九年級的上冊語文教材現代文閲讀部分共五個單元,在這些篇目中既有現代名家舊作,又有當代名人新作,外國作品的比例略有提高,課文負載的文化內容比以往要豐富得多,價值取向也更為開放和開闊,一眼望去,盪漾着斑斕的文化色調,這樣更為貼近學生的心理需求有助於培養學生興趣。為了與編者意圖相巧合,切實保證閲讀教學落到實處,我打算從如下兩方面開展工作

(一)採用單元教學法

單元教學法就是遵循教材的編排體系,把體裁、題材或表達方式等方面基本相同或相似的若干篇課文作為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個教學階段,從整體出發確定教學目標、要求,制定施教方案、課時等等,這樣就變一冊教材幾十個教學目標、要求為幾個教學目標要求。這樣有利於克服教學中的盲目性、隨意性,加強教學的計劃性和體現教學的階段性,使學生得到較為系統的知識,學會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針對九年級語文上冊教學中25篇文章,我是這樣處理的:

1、以單元知識為綱。

主要通過教師講解,指導學生弄清概念、要點,為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從客觀上把握知識結構、規律,做好學習課文進行訓練的理論準備,使學生在讀寫聽説訓練中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具有克服困難完成任務的能力。學生若能把握不同文體的知識結構,明確每單元的學習目標,掌握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閲讀時就能有的放矢,從而準確把握文本要旨,像在上新課前我針對散文、議論文、戲劇文學的不同特點,幫助學生建立了如下知識體系,並將本冊書一至五單元的主要內容及學習目標展示給學生,讓他們對本冊書有一個感性的整體把握。

知識體系

散文

1、散文的特點:作者對人生、社會、自然的感悟。

2、散文的線索:時間推移、地點轉換、記敍線索、感情線索還有含義深刻的語句貫穿全文。

3、散文的表現形式:借物喻人,以小見大,側面暗示,象徵等藝術表現形式。

4、散文的語言:優美、細膩、親切含義深刻。

5、散文閲讀要求:瞭解分類,明確特點;理清線索,抓住文眼;品味語言,領會意境。

議論文

1、論點的判斷和歸納。

2、論據的判斷與補充,論據的要點,論據與論點與關係。

3、論證的方法與判斷。

4、議論文論證的方式:立論和駁論。

5、議論文的閲讀要求:把握論點,理解論據,分析論證。

戲劇文學

1、戲劇是綜合語言、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成像所構成的舞台藝術。

2、戲劇文學的重要內容:戲劇衝突和戲劇語言。

3、戲劇衝突的構成:(1)人與人之間的衝突;(2)人與社會間的衝突;(3)人物本身內心矛盾衝突;(4)喜劇性衝突和悲劇性衝突。

4、戲劇語言:人物台詞和舞台説明。

語文老人和鳥教學反思 篇8

從這篇教材來説,篇幅比較長,記敍了一件我為鄧小平爺爺表演電子計算機,受到了鼓舞的事情。如果按部就班地往下上,感覺平淡突不出重點。

從學生角度來説,二年級了,應該具備一些基本的理解詞句、圈圈劃劃的能力。

所以,我決定把重點放在詞句的品讀。把圈圈劃劃能力的培養與課文的理解、朗讀相結合。

在教學中發現的問題:教師要求劃出相應的詞語,學生容易劃成句子或短句。分不清神態和動作。

分析:前一個問題反應“詞語”與“句子”概念混淆,跟原來沒有專門的劃過,感到比較陌生有關,從難度上看,劃詞語要比劃句子難。

對策:課堂上板書重點詞語,加深學生對“詞語”這個概念的認識。

課後抽查學生的語文書,及時糾正錯誤,個別指導,也告訴孩子如果劃錯了在同學彙報後要及時改正。

本課不足:重點句段的朗讀多以齊讀為主,個別讀缺乏,使得雖然詞句理解都比較到位了,但是學生朗讀的增量不明顯。

好的地方:抓住了兩個大問題:

1、為什麼我的心情一開始比較緊張,後來就平靜下來?

2、為什麼説“我”忘不了這一天?

語文老人和鳥教學反思 篇9

我講授了國小語文一年級上冊第七課《秋姑娘的信》第一課時,課型是講讀課。課後專家給了我很多教學建議,具體如下:

1、缺乏教育機智,課堂出現的新問題抓不住,比如在學習教學目標要求會認的字這一環節中,教師提問學生怎樣記住“摘”這個字時,有一個學生回答“摘”是由提手旁加上一個商字組成的,這是錯誤的,但教師卻沒有察覺到,也沒有及時指出、糾正學生的錯誤。沒有充分關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應加強處理課堂問題的能力。

2、識記生字時,多媒體出示拼音不應出錯,把“秋天”的“天”注音時注成了“tān”,有些字的注音不夠規範,比如“g”注成了“g”, 再如在蘇教版中“朋友”這一詞中“友”讀輕聲,教師教學生讀“朋友”這一詞時,並未指出“友”讀輕聲,也沒有在出示的詞中標出輕聲,這就導致學生再讀課文時讀錯,説明對細節關注的不夠。

3、在出示課題時,就應該把本課要求會認的字“姑娘”和“信”講解一下,沒必要都要在認字的環節一起講,也應該強調“姑娘”的“娘”字在什麼時候讀輕聲,這樣學生在讀課文時就不會讀錯,也為下面認讀生字環節節省了時間,也提高了課堂效率。

4、在通過各種形式識記“綠色通道”的字這一環節中,應把要求會寫的字也加進來,即把“四會字”也加進來,通過各種方式來記憶,“四會字”才是重點,要時刻突出重點。在指導書寫生字這一環節中,如果在教寫字時讓學生組詞,對於國小生來説很可能就把之前學的字怎麼寫很快忘掉了,所以給生字組詞可以拿到識字教學環節,或者由老師送給學生幾個“詞”,幫助學生拓展詞彙量就可以了。

5、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讀文方式要多樣,不要單一,可以指名讀、同桌互相讀、分組朗讀,分男、女生讀,齊讀等,還要分層讀,根據學生個人情況,可以分層朗讀指導。教師如果要讓學生在讀之前聽課文,最好不要放錄音,而是由老師範讀,這樣讓學生近距離感知朗讀,示範效果會更好。

6、不要將前一階段學的拼音丟掉,在識字環節上,要讓孩子藉助拼音來讀,這樣即學會了生字,又複習了拼音。

7、教學寫字時,要把展示環節加上,及時展示寫得好的學生的字,及時鼓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對於《秋姑娘的信》這一課,課前我做了很多準備,自認為很充分了,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不盡如人意,出現了很多問題,現反思如下:

首先,要把知識咬死,不應該出現“硬傷”,如在多媒體出示拼音不應出錯,把“秋天”的“天”注音時注成了“tān”,造成了知識性的錯誤,這説明了自己備課時太過粗心,這樣的錯誤以後絕對不允許出現。

其次,課件製作不夠嚴謹,多媒體出示拼音時,有一部分注音用的是英文形式,如“g”注成了“g”,這樣會給孩子造成誤導,對孩子拼音的鞏固非常不利,今後的教學中要時刻注意。

再次,這一課的教學只注重了每一個環節的展開和完成,並沒有充分關注到學生的學習狀態,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再次,有些環節安排的不當,比如在出示課題後,就應該強調識字“姑娘”這兩個字,“姑娘”的“娘”字在什麼時候讀輕聲,也應該指出,在識字環節中就沒必要再認識這兩個字了。

對於細節還關注的不夠,課堂教學還很不靈活,按部就班,這些在今後的教學中都應該時刻關注、改進。

在經過專家給我的意見後,我有進一步結合專家的意見對這一課進行了反思:

1、要時刻注意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向一堂課要效率,不要浪費時間。

2、教師要關注每一個細節,設置的問題一定要精。

3、多媒體運用要恰當、實用,運用多媒體有時可以節省時間,提高課堂效率,但並不一定每節課都要使用多媒體。

4、要培養孩子的個性化閲讀,閲讀是孩子的個性化體驗,每一次讀都要有目標,為高年級的與閲讀打基礎。還要關注默讀。

5、要錘鍊自己的語言,語速均勻、語言準確、用詞規範。

6、要及時抓住課堂上生成的問題,注意孩子的閃光點,及時鼓勵。要培養自己的教育機智。

7、講課要充滿激情,一節課要有高潮。

8、教學時要有側重點,尤其是教寫字時,要有趣味性,保護孩子的學習慾望,形式要多樣。

9、一定要關注孩子,注重培養孩子的傾聽能力,同時也要注意傾聽孩子的話。

10、還要繼續向老教師學習,同時自己摸索,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語文老人和鳥教學反思 篇10

《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製作了有趣的花鐘。根據教材內容,我對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定位”——通過該課的學習,學生要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爭奇鬥豔、芬芳迷人、豔麗、甦醒、嬌嫩”等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讀懂課文內容,激發學生觀察興趣,初步培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認真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其中,難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用不同的説法表達同樣的意思”。

因此我按照 “歸納現象—揭示原因—實際運用”的思路,説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並例舉了牽牛花等九種 花不同的開花時間來説明這個發現。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兩個原因,最後擴展開去,談到植物學家修建“花鐘”,其做法很奇妙。

閲讀教學以“讀”為本,本課思路清晰,語言很美,課堂上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理解課文內容,從讀中感悟詞句的優美,課堂上我力求讓學生自由、充分地讀,如自由讀、同桌互讀、指名讀、默讀、引讀、齊讀、配樂讀、做動作體會讀等,再通過欣賞鮮花的多媒體課件,創設生動直觀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麗,朵朵鮮花爭奇鬥豔,激發學生對花的喜愛,培養他們的語感,加強情感和美的薰陶。

本課的不足之處有很多,每次提出的問題有一定難度之時,學生們就睜大眼睛看着我,其時我心裏也急呀,於是乎急着想給學生一些啟發,急着想看到學生舉手,話不知不覺就多了起來,於是乎學生思考的時間相對來説少了許多,他們只是圍着我的思路在轉,思維空間也少了許多,所以得到的答案也就單一了許多,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遺憾,還有是第四個環節,引導學生建花鐘,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沒有前三個環節高,回答問題的質量也不高,學習的熱情與前三個環節形成較大落差。究其原因是國小生生活閲歷淺,對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瞭解甚少。假使我在課前讓學生上網查資料,瞭解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再在第二環節感知花鐘上的花後,進行拓展:“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花開放的時間呢?”為第四個環節建花鐘作個鋪墊,我想在教學第四個環節時,不致於留下遺憾。這個遺憾使我吸取了一個教訓:必須瞭解兒童特點,重視課前預習。

語文老人和鳥教學反思 篇11

本課是新開學的第一課,教學中注意了學法的指導,不僅讓孩子熟悉課文,更讓學生將生疏了一學期的學習方法加以熟悉。本課描寫的是美麗的春天,可以用畫圖結合講解,更易於激發學生的興趣。

我開始就激發孩子求知慾,用疑問的語氣説:小朋友,一年有哪四個季節?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你有哪些話可以來讚美她?今天,我們一起來學學找春天的課文吧。孩子們興高采烈地打開書本大聲地朗讀起來了。在讀書過程中學生藉助拼音讀準生字。這時我出示生字卡片,通過個別、男女讀等多種形式讓孩子讀準字音。通過動作理解“害羞”“躲躲藏藏”“遮遮掩掩”頓時笑聲一片,學生在愉快中體會字詞理解字義。我們看到了春天的什麼?我們聽到了春天的什麼?我們聞到了春天的什麼?我們觸到了春天的什麼?學生帶着問題精讀課文。激發學生朗讀:“早開的野花一朵兩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樹木吐出點點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嗎?”……讀着這些語句,領會其中的情與趣,我們會感到回味無窮。

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培養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語文老人和鳥教學反思 篇12

孔繁森是90年代的模範人物,他的事蹟對於二年級的孩子孩子來説比較遙遠,要想從孔繁森撫養孤兒,獻血為其交學費這一故事中體會他的無私與偉大,關心藏族人民、為民族團結無私奉獻的高貴品質,感知其優秀,我覺得難度較大。文章末尾詩歌的渲染在感知上學生更覺得有高度。但我相信學生內在的潛力是無窮的,等待着去開發,學生的智慧火花是靈動的,等待着去點燃。我用什麼去開發、點燃呢?當然是文本這個媒介。本節課上我着力讓學生體驗文本角色,近距離親近文本,不僅要知其表面意義,更要領悟出深層次的內藴,從而很自然地襯托出人物的精神,並對文中難點——歌詞的感悟能有了突破。個人感覺本節課的教學還是成功的,學生在課堂上學得有滋有味,深入淺出,高潮迭起。幾點感悟和大家分享:

一、 解讀教材的深入淺出。

1、讀厚教材。

於永正曾説過:“課文鑽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隨之有了”。這是一篇非常短小的教材,只是擇取了孔繁森的一個典型事例來表現其高大形象,怎樣把教材讀厚,豐滿人物的內涵呢?課前,我閲讀了大量關於孔繁森的資料對本課進行反覆還原解讀,他的其他很多事例讓人感動,最後一個自然段藏民們深情唱的歌詞中的“光明”一詞,也就深刻起來,讓我出現了靈感。如在教學難點文中的歌詞時,我先以“小朋友們,你們讀懂了什麼?”這一問題為引子,多元化地讀出“深情”的不同內涵,(感激、熱愛、自豪、團結等)。再適時地補充資料讓學生更全面地走進孔繁森,對孔的優秀品質有更深的感受,激發情感進一步昇華。接着問:聽了這些故事後,你認為孔繁森為西藏帶來了什麼?(學生回答為:富裕、愛心、無私、奉獻等,理解得非常深刻,到位。)師:是呀,這些美好的東西帶給了藏胞們無限的希望,讓他們看到了“光明”,所以他們唱到(生深情地讀)。這一環節,對全文的難點進行了有效地突破。文字力透紙背,帶給學生的是強烈心靈衝擊。

2、讀薄教材,抓精要。

把教材讀厚了只是我的感悟,如何讓學生感受得到呢,我又嘗試用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的方法引導孩子抓住課文精要之處,把教材讀薄,提高課堂效率,激活學生思維。(1)把這篇課文讀成兩個詞“優秀”“感動”。如以“哪些詞語讓你感動”貫穿全文,抓關鍵,由表及裏引導學生品位朗讀。(2)對教材進行重組。在品讀全文的基礎上再導出第一小節的“優秀”。此時的“優秀”,在學生眼裏是有着深刻的內涵的,是有着學生的情感,教者的情感作為支撐的“有情物”,學生朗讀地釋放自然更加精彩,學生在一筆一畫地跟着我寫優秀這個詞語的時候,心裏裝着的是敬佩和感動。(3)抓關鍵詞,品味閲讀,抓住“懇求”“深夜”“悄悄地”“親生兒女”等品讀出人物的精神實質,這樣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較易接受,學生品讀得也較為精彩。

二、語文教學要樸實紮實。

這節語文課我想充分體現這一點。語文教學的真諦是高屋建瓴,但又樸樸實實,可以模仿,可以借鑑,沒有故弄玄虛,不要花枝招展,有的只是對文本的個性感悟,有的只是引領學生徜徉在語言文字之中,去品味,去咀嚼,我想借助的僅僅是圖片和文字而已。如課堂上我以關鍵詞“親生兒女”為契入口,引導聯繫生活實際回味體驗,填補課文空白,發揮想象,活化感動,由己及他,由表及裏深入體會孔繁森的優秀精神品質。再如課堂上我結合語境,多角度地思考“悄悄地”,形成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對人物有全面地瞭解。在理解“再三懇求”時採用換位閲讀的方式,把自己假設為文中的孔繁森,站在他的角度去想去説,我只是自然地引導,這樣學生離文本最近,最容易讀懂。就是在這樣的訓練中,我想讓課堂成為學生施展才華的舞台,為學生的登台亮相提供了一個個平台,學生的精彩來源於課前精心設計的訓練,也想讓課堂因紮實的訓練而精彩。

三、着力體現“語文味”。

本節課着力抓好語言文字的訓練,引導學生讀好課文,積累語言,因為我知道將語文的工具性夯實了,語文的人文性就跑不了了,語文的人文性是依附在語言文字背後的。多讀是學生學好語文的前提;多讀也是教師教好語文的保證。在教學重點句子“像親生兒女一樣撫養”“再三懇求獻血”以及歌詞時學生一次比一次讀得入情入境,動人心絃,感人肺腑。在反覆地讀中對句子的體會越來越深入,同時也讀出了不同的理解。教材是有生命的。我們的語文課,除了知識點的認識,更需要激情,需要感染,需要情感的共鳴,需要“語文味”。我必須是一個感情豐富並學會“煽情”的人,還需要能夠準確抓住教材的情感點和學生的情感點,瞭解教材的同時瞭解學生,並在二者之間架設一座橋樑,使學生在激盪的情感中,受到感染、薰陶和激勵,使他們在高昂的情緒中,產生想象和頓悟,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從開始以“地圖“導入到一個個過渡語和評價語以及描述性語言的設計我都注意激起學生的情,讓學生真正做到“情動而辭發”。

此外在這節課上我還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在課堂教學資源中,教材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對教材的一部分——課文插圖,我也進行了有效地利用。如在教學中我問學生:成為孤兒的孩子,他們會過怎樣的生活?可是你們看?(出示插圖)仔細觀察他們的表情,看到了什麼?這樣有效利用插圖資源,反襯突出了人物的高貴品質。在過渡到第三小節的教學時,同樣藉助插圖的內容導出:孩子們盡情享受着孔繁森的愛和關懷,一天天快樂健康的成長起來了,他們從不會想到,為了幫助他們上學交學費,他竟然去(獻血)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有利於學生情感的激化。思維的啟迪。

當然,這節課也有感覺不到的地方,如有些地方的處理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説是不是過於深入,要求是不是拔得過高了,還請專家評委們給予指正,謝謝!

我們呼喚有活力的課堂,我想這不僅需要學生有“定力”,更需要老師有“定力”,“寧靜以致遠”我需要的守住一顆平常心,在活力課堂的追求中走好每一步。

語文老人和鳥教學反思 篇13

在我校本次教研活動中,我選擇的《坐井觀天》是新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三冊中的一篇課文。本文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存在着大量的對話,很適合於讓學生朗讀。我們研討的主題是“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根據教材特點、研討主題及學生實際在本堂課的設計、教學中,我努力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體會、感受。但是,在真正走進課堂上完課之後才發現實踐和理論的差距.在聽了教研室宋曉麗老師的指導和老師的評課後,更讓我有如勝讀十年書的感覺,為我今後的教學提出了新的奮鬥目標:

1.要注意老師的導與學生的自主有機結合

老師應注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但同時得注意如何體現老師的“導”。在初讀課文的時候,我佈置孩子們自由讀書,思考“青蛙和小鳥在哪兒裏幹什麼,並勾畫重點詞句,學生一出口,就開始齊讀,沒有理解到自由讀書的意思,看着孩子讀得起勁我沒有忍心打斷他們,我也意識到,齊讀失去了思考的空間,只是想着之後再讓他們自由讀,勾畫,這樣看來,學生失去讀思結合的時間。所以,從學習的效果看,自主學習的效果不是很好。

2.讀書的行為習慣的培養。

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是整一節課的關鍵所在,如果這個前提沒有做好的話,就算教案准備得再好,課件做得再精美也沒有用,這也已經是我的老問題了,希望能快速改進。

特別是傾聽習慣:

在課堂上,每當我提出一個問題,總有很多同學積極舉手發言。當我點了一位學生起來發言時,結果卻不盡如人意甚至回答不出。此時環顧四周,沒有幾個學生在認真傾聽這位學生的發言。如果這時要點幾位學生站起來複述剛才的那位學生的發言,能講全的沒幾位學生。可以説,課堂上有很多孩子好動、注意力不集中,愛開小差,這樣學習效果肯定不會好。學生在傾聽別人發言這方面做的還很不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堅持”和“落實”。很多細節我都關注到了,但是很多次我都只是停留在淺顯的表層上,孩子做錯就要把制度落實下去,而不能只顧着趕着課程。

先整頓再進行課程,講課的過程中需要眼睛要盯緊每一個孩子,如果有一個孩子不聽就停下來,及時提醒孩子。

語文老人和鳥教學反思 篇14

蘇教版教材第八冊課文《祁黃羊》一文介紹了祁黃羊讓位薦賢的故事,表現了祁黃羊“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崇高理想境界,表現了祁黃羊出以公心、正直無私的高尚品質。教學難點是通過品味語言文字,感受祁黃羊是一個一心為國,做事公正的人。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抓住對話,朗讀與想象相結合。 

一、以“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為切入點,練習分段

這篇課文的重點段是3——11自然段時,可以分成兩個層次進行,引導學生找出3——7自然段是“外舉”部分, 8——11自然段是“內舉”部分。課文中“祁黃羊舉薦人才”是故事的中心事件,作為一個線索貫穿全文。故事正是緊緊圍繞“舉薦人才”展開。於是在讓學生理清文章層次、練習分段時,我先讓學生找找文中哪幾個自然段寫到祁黃羊外舉不避仇,品讀相關語句,體會。最後師生確定3——7自然段是“外舉”部分。而後用同樣的方法引導學生找出8——11自然段是“內舉”部分。由此,課文的分段水到渠成。

二、演讀對話,感受人物

本文主要以人物對話來展示人物品格特徵的。但在人物對話的背後,有許多空白之處,在教學時,我就抓住了幾個值得學生探究的空白,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説話,效果還不錯。學習“外舉”部分時,我先挑起學生認知上的衝突,“祁黃羊竟然舉薦他的殺父仇人擔任中軍尉這一職位,不但悼公感到意外,解狐也非常不理解,你覺得 他會怎麼想,怎麼説,怎麼做呢?”以此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究慾望。然後讓學生找出關鍵的詞語或句子進行品味。以讀為主線,進行點撥,並讓學生大膽想象。有的説:“解狐很快知道了祁黃羊舉薦他的事,他想:我與他有不共戴天的殺父之仇,難道他忘了嗎?”有的説:“解狐心想:祁黃羊在解狐面前舉薦我會不會別有用心呢?他不怕我當上中軍尉以後謀害他嗎?”……學到這兒,我又拋出一個問題:如果你是祁黃羊,你怎麼來説服解狐呢?層層深入,將學生的體驗不斷引向深處,使其充分領悟到文本的內涵。此外,教學這部分課文內容時,我有意識地教給學生一些積累詞語的方法,如“悼公聽了祁黃羊的話,明白了他的用心良苦了嗎?我們可以用學過的什麼詞來形容?”“恍然大悟、茅塞頓開”。最後進行學法遷移,自學習“內舉”部分。

三、引入資料,加深體會

學生對文本有了深層的感受後,進行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後讓學生交流,“如果你是祁黃羊的親友,當你聽説他推舉了解狐,你會對他説什麼?” “如果是你是朝中大臣,當你得知他推舉了自己的兒子祁午,你會説什麼?”再次點擊中心。在此我引入課外資料《祁黃羊的故事》等,學生在瞭解、討論中知道了祁黃羊的為人,從而被他一心為國、大公無私的高尚品質所感動,從中獲得有益的啟迪。

在這節課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祁黃羊“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做法,我讓學生進行想象説話,使學生的個性在課堂飛揚,學生的生命在課堂成長。正是有了這樣的引導,因此學生的回答相當精彩,教學效果也很理想。

語文老人和鳥教學反思 篇15

《金色花》是泰戈爾散文詩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篇幅短小,而意藴豐贍。詩歌選取了一個獨特的藝術角度,從假想寫起,“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並由此生髮想象——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的“捉迷藏”,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依戀,構成一幅耐人尋味的畫面,表現家庭天倫之愛,表現人類天性的美好與聖潔。

初讀課文,在我們面前展現的是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個機靈可愛的小小兒童。“我”的突發奇想,變成一朵金色花,一天裏與媽媽三次嬉戲。第一次嬉戲,是在母親禱告時,悄悄地開放花瓣散發香氣;第二將嬉戲,是在母親讀《羅摩衍那》時,將影子投在母親所讀的書頁上;第三次嬉戲,是在母親拿了燈去牛棚時,突然跳到母親跟前,恢復原形。“我”“失蹤”一天,卻始終與母親在一起,對母親非常依戀。“我”幼稚天真,卻藏着自己的祕密,惟有他母親不知道,最後母親問 “到哪裏去了”,“我”説“我不告訴你”,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説謊”,仍流露出對母親的愛戀。總之,“我”是在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

故事雖短,但是有完整的情節,情節發展有波瀾。人物在情節的發展中各顯現其性格:“我”的性格是天真活潑、機靈“詭譎”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親的性格是沉靜的、虔誠的,也是善良的、慈愛的。兩人的性格形成鮮明的對比。善良、善意,是母子兩人性格表現的主旋律,而“我”的“詭譎”與母 親的“受騙”則與主旋律“不和諧”,產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創造出特殊的意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側重三點:一是詩的語言美;二是詩的畫面美;三是詩的情感美。教學中我主要通過靈動多姿的朗讀(聽讀、賽讀、評讀、範讀等)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薰陶感情,從而讀出“語文味”,創造詩意的課堂。我覺得本課最成功的地方是最後一個環節:“創意表達,昇華情感美”。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你讀了這篇文章,是否也覺得我們要為深愛着我們的母親作些什麼呢?我們用有創意的作業,來表達我們一顆感恩的心!

如果你忽然具備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準備變作什麼來表達你對母親的滿懷愛意?

學生自由想象,用“我要變作……”説話。

1)假如我變成了一條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媽媽工作累時,讓媽媽來到我身邊,聽我唱一支歡快的歌曲,抖落滿身的疲憊;我要在媽媽口渴時,讓媽媽品嚐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變得容光煥發!

2)假如我變成了一朵小小的白雲,我要緊緊跟隨着媽媽,使媽媽不管走到哪兒,都免受烈日無情地炙烤。

3)我要變成一股清風撫摸着你;我要變成水中的漣漪,當你沐浴時,把你吻了又吻。(泰戈爾《告別》)

學生表現都很活躍,在練習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母子深情的體驗。

總結這節課的成功經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在教學中,既鼓勵學生讀,又讓學生明白應怎樣讀、為什麼要這樣讀,使學生在充分體會詩歌藴涵的感情的同時,還掌握了朗讀技巧,不僅讀懂了詩,也學會了怎樣讀詩。

二是簡化了教學環節。以前教詩歌時,總是將“語言賞析”單獨安排一個環節。這次我嘗試將“朗讀”、“理解”、“品析”結合起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是美化課堂。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或創設氛圍,或激發興趣,或配樂朗誦,或畫面點綴等,為課堂添色不少。另外,教師優美的語言也讓課堂富有情韻。

不足之處是教師的示範朗讀由於普通話不夠標準,影響了朗讀效果,以後在這方面還須努力。( 勵志天下 )

語文老人和鳥教學反思 篇16

本課是描寫秋天的一篇文章,文美,意更美。朗讀感悟背誦之後,帶領學生模仿寫四季。

首先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本課的結構特點:第一句,呼喚秋天來啦;第二句運用比喻的手法,描寫山野裏的景物的樣子;第四、第五句,抓住秋天特有的景物——大雁南飛,來表達對秋天、對勞動那個人民的讚美。

接着,放手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季節。相同季節的學生自由組合成一組,互相説出、補充本季節裏特有的景物,組內交流展示。

然後,小組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教師相機指導篩選板書出季節裏特有的景物,並板書在黑板上。

最後,啟發學生説出本季節裏特有的景物特點,學習“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的表達方式,並借鑑。有的學生説的不是很準確,比如:“桃樹掛起粉色的燈籠”,“掛”自用的不是很準確,變引導學生看幻燈片,並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認識,學生便體會到“桃子露出粉紅的臉頰” 更好一些。……

放學的時候,陸陸續續,大家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春、夏、秋、冬各自開花。

二年級的學生,剛剛開始動筆,雖然稚嫩,但“我願寫”,比“寫出文采”更重要!不急,慢慢來!

語文老人和鳥教學反思 篇17

複習時,先請學生就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內容聊聊孫中山的姐姐原來是個怎樣的女孩子,學生們都覺得他的姐姐既活潑又能幹。我卻話鋒一轉:“但好景往往不長。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的第7自然段,看看姐姐發生了哪些變化。找到相關的語句,你可以用筆畫下來。”學生們靜靜地默讀課文,很快就找到了:以後的幾個月,孫中山再也沒有看到姐姐的笑臉,再也沒有聽到姐姐的歌聲。

學生們的臉上充滿了疑問,我趁熱打鐵:“是什麼樣的一件事讓姐姐發生了改變呢?請大家自由讀讀課文的第二至六自然段,你一定會從中找到答案!”學生們非常認真地在文中尋找着答案,一致認為:是“纏足”讓姐姐發生了改變。引導學生找出這段話:“一天,孫中山從外面回來,… … 眼淚直往下流。”學生齊讀後,我問:“你知道姐姐纏足時的感受嗎?”“姐姐為什麼會痛苦地流淚呢?”引導學生抓住“長長的、一道又一道地”來體會姐姐所受,為學生講解。

為了讓學生們更真切地感受到纏足給姐姐造成的傷害,我又為他們出示了一組被纏過的腳的圖片,並請學生説了自己的感受。

“‘小腳一雙,眼淚一缸’呀!面對此情此景,孫中山的反應如何?”我又用這句話引出了孫中山母子的對話,問學生:“從孫中山的話中,你讀懂了什麼?”通過交流,學生們都體會到了孫中山的“又是生氣又是心疼”。可是,他們是否也理解媽媽的作法呢?所以,我又用奇怪的語氣説:“奇怪!同是親人,弟弟是那麼的心疼姐姐,而媽媽卻還要堅持給姐姐纏足,難道媽媽就不心疼嗎?”很多學生都從“歎了口氣、我也知道、可會被人家笑話的”等詞體會到了媽媽也很心疼,但又無可奈何的心情。我難過地説:“‘娶妻要娶小腳妻’,這是在中華民族流傳了上千年的一種習俗。正因如此,母親們寧願讓自己的孩子受這份罪,也要讓她們纏足。孫中山的母親也是這樣,她也知道纏足很痛苦,她自己也曾受過這樣的痛苦。女兒纏足,媽媽也很心疼,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將來找個好婆家,她一點辦法都沒有。這真是無可奈何啊!讓我們再來體會一下媽媽的這種心情吧!”我相機指導他們分角色朗讀母子倆的對話,學生們讀得非常投入。

我説:“就這樣,媽媽還是給姐姐纏了足。同學們,如果你就是孫中山,看着媽媽含着眼淚用一根長長的布條,一道又一道地給姐姐纏足,聽着姐姐撕心裂肺的哭聲,會想些什麼呢?”從學生們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已經被個故事深深地震憾。我説:“纏足,帶走了姐姐燦爛如花的笑臉,也奪走了姐姐悦耳動聽的歌聲。正是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孫中山幼小的心,這件事也深深地刺痛了我們所有人的心。讓我們捧起書,齊讀二至七自然段,感受一下姐姐的改變給孫中山帶來的這份傷痛吧!”

語文老人和鳥教學反思 篇18

轉眼間,一學期又結束了。這是我工作的地三年,第五個學期。這學期所教的課文,印象深刻的有《石榴》、《掌聲》、《東方之珠》。《石榴》是校內陽光盃賽課時所教的課文,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現在,我就僅回顧我覺得這節課成功的地方:

一、課堂採用各種手段促進教學。

1、課堂上出示各種石榴的圖片:石榴子的圖,瑪瑙圖,石榴園的圖,夏天石榴開花的圖,秋天石榴果實的圖,其中秋天的圖片共有3張,一張是“青綠色”的,一張是“青中帶黃,黃中帶青”的,一張是“一半兒紅,一半兒黃”的。其中圖片“青綠色”和“一半兒紅,一半兒黃”的網上搜不到,於是還請教了別人,用PHOTOSHOP製作了半天,所以,這也是我的重要收穫之一。

2、出示了石榴的實物,讓孩子們現場品嚐。孩子們雖然吃過石榴,但那味道已有所遺忘。在課堂上,讓他們品嚐,就再次勾起他們對石榴味道的回憶。於是讓他們説出石榴的味道就很容易了。也便於教學文章最後一段中的“取幾粒放入口中,酸溜溜、甜津津的,頓時感到清爽無比”。同時,這一做法也活躍了課堂氣氛,當時後面有很多老師在聽課,孩子們以前幾乎沒有老師聽課的,所以他們在課堂上是非常緊張的。但是,當我讓他們品嚐石榴時,他們就顯得非常積極了。於是課堂氣氛就輕而易舉的調節的很輕鬆愉快。

二、教學設計精心。

1、上課之前,鑽研教材很長時間,再反覆的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尋找教學設計的靈感。同時,也瀏覽網上很多篇不同的關於這一課的名師教案,結合本班同學的實際和自己的教學風格,學習每篇教案中的精彩之處。

2、打破一般常規,不是按照課文的順序教學,文章先教學課文的最後一段,讓孩子們觀察石榴,再品嚐石榴,一下子就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最後一段石榴子的樣子和石榴的味道,再教學春天、夏天石榴樹的樣子。

3、過渡語優美自然。開頭的導入是這樣的,“上節課,我們到了棗莊馳名中外的石榴園逛了逛,我知道很多小朋友還意猶未盡,那現在我們再次走進石榴園,讓大家看個過癮,賞個盡興,好嗎?那我們出發吧!現在是秋天,正是石榴成熟的季節,老師隨手摘了一個石榴,剝開了外皮,你看到了什麼?”這樣導入語言很動聽,一下子就抓住了國小生的心。中間有石榴花到石榴果實的教學,我是這樣過渡的,“是啊,美好的東西我們總想把它留住,可美麗的花是為孕育豐收的果實而開的,終於,當秋風吹起的時候,熱鬧了好一陣的石榴花漸漸的謝了,樹上結出了一個個小石榴。”這樣的過渡既自然又優美,語言中還藴涵着一定的哲理。石榴果實的教學完成之後,要過渡到有感情的朗讀全文,我是這樣説的,“秋天的石榴園真是一派豐收的景象,賞不夠也看不厭,讓我們駐足回首,把這豐收的石榴園永遠印在腦中,銘記於心。”這樣煽情的文字有利於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全文,他是一種前奏,他是一種鋪墊。最後,總結課文時,我是這樣説的,“今天,我們跨越時間的界限,不僅欣賞了春、夏、秋石榴園的迷人風光,還品嚐到了酸甜可口的石榴,真是不枉此行啊!棗莊的石榴園真是“馳名中外”、名副其實呀!讓我們再來感受一下。”這樣的語言是對本堂課最好的總結。同時也呼應了第一堂課的教學,突出了石榴園的馳名中外,使整篇文章兩課時的教學連成一個整體,讓學生有了一個更理性,更深刻的認識

語文老人和鳥教學反思 篇19

這節課上下來,我總感覺意猶未盡,相信同學們也會有同樣的感覺。每個天真的孩子都喜歡故事,所以我就把他們帶進童話世界。再加上畫簡筆畫是我的強項,看着老師筆下生動的小動物躍上黑板,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在接下來的過程中,同學們當小老師講重點生字是我非常滿意的地方,因為他們“講起課來”遊刃有餘,我們平時的功夫沒有白費。

在學習課文時,我採用起因――過程――結局的故事結構來展開教學,課堂上更加有了活力,學習主動,思維活躍,朗讀熱情特別高,真是其樂融融。在學習“得意洋洋”和“垂頭喪氣”時,同學們那一喜一悲的反差表演,那麼逼真,那麼生動。當然,最讓我得意的還是同學們提出的那個“大象伯伯不比本領”的問題,這麼好的學生是我的驕傲,每節課我都喜歡讓同學們提問題,因為他們的精彩表現讓大家快樂,也讓我這個老師快樂無比。

在最後部分,我原本設計了一個環節:讓同學們對梅花鹿和金絲猴説些什麼?可是一方面時間已經有些來不及了,更重要的是同學們既然都説得這麼好了,完全沒有必要再畫蛇添足,所以乾脆去掉,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同學們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