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反思(精選19篇)

教師的反思 篇1

思內容一般包括記載成功之筆,牢記失敗之處,捕捉瞬間靈感,珍視學生見解,進行再教設計等。

教師的反思(精選19篇)

“經驗+反思=成長”,這個公式表明了一個教師在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成長曆程。教師進行教學反思是現今創新和有效教學的趨勢。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和再學習活動,教師可以通過教學反思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我。在教學活動中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反思是非常重要的。

記載成功之筆

任何一堂課都有精彩之處,也許是課堂引導巧妙、應變靈活;也許是教學方法創新、教學理念先進等,凡是能很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做法,都可以詳細地記錄下來,供以後的教學參考和使用,並且在此基礎上進行不斷的改進、完善、推陳出新。

牢記失敗之處

不管一堂課有多麼的成功,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一定會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為此,教師課後應進行冷靜思考,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並作出深刻的反思,同時剖析這些疏漏、失誤的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和方法,使之成為以後再教時的經驗教訓,變這次的失敗之處為下次的成功之筆。

捕捉瞬間靈感

課堂教學過程中,隨着教學內容的深入,師生之間情感交流不斷融洽,此時,師生往往會產生瞬間靈感。捕捉住這些智慧和思維火花非常重要, 因為他們突然而至,轉瞬即逝,不及時記錄下來,以後的教學也就喪失了好的素材。如教師講課時,臨時增加的內容或改變的教學方法等;學生上課時,某些絕妙的回答、見解及質疑等。教學是個師生相長的過程,靈感是師生相互碰撞時的精彩火花。

珍視學生見解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讚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

進行再教設計

一節課下來,靜心反思,這節課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訓練是否到位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教師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教學貴在反思,反思貴在堅持。教師應該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記錄教學過程中的所得、所失和所感,有話言長,無話語短。以反思促教學,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之收穫。

教師的反思 篇2

教學反思或稱為“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大部分教師都追求在課前進行儘量完滿的教學設計以便順利達成相應的教學目標,但是也難免會有部分的教師通常在課程結束後忽略了對本堂課進行應有的回顧與反思總結,甚至認為教學反思是一本無用功可有可無。其實不然,教學後的反思對教師的業務成長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它具有一定的批判性,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有助於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評價和總結能力。在課堂教學實踐後及時反思,不僅能使年輕教師直觀、具體地總結教學中的長處,發現問題,找出原因及時解決問題的辦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學生,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而且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將實踐經驗系統化、理論化的過程,非常有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尤其可以使年輕教師對學科教學的認識逐漸上升到更高更新的理論層面上。

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並對後繼行為產生影響。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如果一個教師只滿足於經驗的獲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反思,那麼他的舊有理念及不適當的行為就很難改變,其結果他的教學將可能長期維持在原來的水平而止步不前。可見,教學反思對教師職業成長的影響作用是巨大的。一個人或許工作20年,如果沒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經驗的20次重複。而對於教學反思到底應該如何落實發揮其重要作用,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展開:

一. 總結之處

一堂課下來,總會感覺有些地方在設計上引起了師生的共鳴,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尤其作為新教師更應該及時詳細得當地把這些之處記錄下來,為以後教學作參考。具體的操作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總結:(1)新課導入是如何承上啟下富有創意,充分調動起學生的興趣的?(2)多媒體教學手段是如何最大程度輔助教學內容的?(3)板書設計是如何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4)採取了什麼方法使重點突出、難點突破的?(5)課堂當中採取了什麼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了課堂的氣氛?(6)採取了什麼手段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 反思不足之處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我們都知道由於學生的個體存在差異,導致心理思維和認知方式的不同,給課堂教學帶來了無限的不可預知性和複雜性,加之我們新中公師資因為教學經驗缺失導致對教學實踐估計不足,一堂課下來是難免會有疏漏、失誤之處的。面對這些不足之處,我們不應該只讓它變成懊惱與遺憾,而是應該把它看作是成長的催化劑,看作是使我們逐步成為一名教師的階梯。所以,我們應該及時地對教學中的失誤之處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與剖析探究,這樣可以為今後的教學不斷積累經驗以便提升教學質量。那麼具體的操作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總結反思:(1)教學設計是否妥當?(2)預設的目標是否脱離學生實際?(3)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否符合學生認知規律?(4)課堂節奏控制是否遊刃有餘?(5)課堂氣氛是否和諧、學生學習興趣是否得到激發?(3)課堂效果是否明顯、學生是否能夠活學活用?

三. 反思教學機智

在課堂教學中,隨着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間思維與情感的不斷碰撞,年輕的新師 資思維的活躍性往往會因此得到激發,就會產生一些瞬間的靈感,而有時這種無意間的巧合就會很好地解決問題、完善了教學設計。由於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同時也會因時間的流逝而煙消雲散,所以作為年輕老師應該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加以捕捉與記錄,為以後的教學設計添磚加瓦。同樣,一個班級裏幾十個不同的學生,就會有幾十個不同的疑問,幾十個不同的創意,原先預設的教學框架隨時都可能因此打破,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課後年輕教師應進行深刻反思,捕捉動態生成資源中的有意義成分,尋找隱含在背後的理論依據,加以推敲總結,使之上升到一定高度,獲得規律性認識。

總之,只有通過不斷地有效地教學反思,年輕教師可以重新審視自我,發現自我,使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得到修正,完滿之處得以昇華,在不斷積累沉澱的過程裏我們的教學能力和教學質量才會不斷地提升。思之則活,思活則深,思深則透,思透則新,思新則進。教學反思的過程為我們年輕教師夯實業務素質、積累教研素材、形成獨特教學風格的專業化成長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師的反思 篇3

相信每位家長朋友一定是分別代表不同的層次的,而我大概是代表那些比較落後,但正在進步的孩子的家長。

我和孩子的媽媽都很關心孩子的學習,也付出很多,但這不是個愉快的過程。

我是個教育工作者,有滿腦子的教育理想、教育理論,所以開始我力圖對孩子的學習不干預,抱定多觀察,多鼓勵,多引導的原則,堅持不在外邊報班,相信自己的教育。結果,我看到孩子磨磨蹭蹭,經常大腦像斷了線一樣,長時間的愣神,作業常常耗到十到十一點。

於是,終於放棄原先的理念,開始陪學、輔導,從那以後,家裏就充斥了呵斥、不滿和哭泣。我不能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做老師的都知道,不怕你笨,就怕你缺意志力,不怕你學不會,就怕你沒有一個緊湊、自我管理的好習慣。失敗的情緒容易轉化為暴躁,黔驢技窮時我也打孩子,有時下手很重。

每當打過孩子,尤其是下手比較狠的時候,心情壞到極點,看到孩子蜷縮在角落,十分無助,默默哭泣的時候,每到看到這個平時那麼漂亮可愛的孩子,而他無論在體力和智力都遠遠不能跟我對抗,僅僅因為學習,就要承受心理和肉體的摧殘,而這個他是自己的寶貝,自己的唯一,此時憐惜、悔恨、心疼,難以明説。

直到現在,每當回想當年,看自己當年寫的文章,還是感覺很對不起孩子,我的孩子也常看我的文章,他知道爸爸的後悔是真的。

我對得起他的就是爸爸的堅持,永不放棄的堅韌。最後,我還要跟各位家長分享幾個我的觀點:

一、接受我們的孩子的現在和將來,無論什麼樣的現在和將來,但你總要按最大的努力去教育他

不是優秀的父母就一定有優秀的孩子,就像平常的父母也一樣可能有與眾不同的孩子,要不這個人類社會也太不公平,這個社會的結構也太穩定。

不是所有的好習慣都是父母給的,要不為什麼同一對父母的孩子也可能有天壤之別;也不是所有的壞毛病都是因為父母教育不當,我的經歷就是一個例證。

老天爺給了你什麼你就只能有什麼,抱怨一生,你就痛苦一生。

有遺傳就會有變異,一切可能的現在都在上帝能夠忍受的正常的範圍內,我們只有接受。但,既然這是我們的孩子,我們把他帶到這個世界,我們就只能最愛她(他),給他你能夠給他的最好的教育。

二、可能是一種幸福,別相互折磨成痛苦

也許有這樣兩種情況都可能是幸福:如果你的孩子聰明、漂亮,有好習慣、善於自我控制,學習從不讓你操心,老師誇你教子有方,你自己也覺得很有成就,你的確很幸福。

但也可能有另外的情況,記得我讀書的時候,我的同伴只能在本村讀國中,全村只有我一人考到縣裏的中學,我的父親驕傲死了,可是,只有我的媽媽感覺到了她可能的不幸福,當我每週背上煎餅要離開家的時候,她都那樣的不捨,撫着我的背説,孩子你學習好,有出息,將來可是要在天邊工作,媽見你的時候就少了。

媽媽的這句話不幸一言成讖,媽媽去世的時候,我們沒有在她的身邊。這不是詛咒,這是一種可能。

如果你的孩子沒有這麼優秀,你要教育,你反覆教育,你要耳鬢廝磨,你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多,説的話多,我以為所有的天倫就在於在一起,這不是幸福麼?孩子成人之後,彼此親近的機會就少了。

在他未成年的時候,比對別人多一點時間跟孩子在一起,也許就是幸福,千萬別像我先前那樣,讓呵斥和哭泣成為主流聲音,把可能的幸福,變成彼此的折磨。

世界上只有最親近的人,能給最親近的人傷害,而且長久。

三、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我説的是各個方面;孩子做不到有時候不是態度,是能力

沒有誰因為孩子身高比不上別人,天天打孩子;沒有誰因為孩子跑不過劉翔,天天罵孩子。因為外表的差異看得見。

我們承認:升學率也沒那麼重要,學校不因為這個而歧視,但偏偏因為學習你咽不下這口氣,你不肯放過你的孩子,你又何苦呢?看不見的差異也是存在的,要不我們怎麼沒成了愛因斯坦呢?為孩子的未來努力是應該的,別為孩子的未來太擔心,大樹可以參天,小草也能成綠。

為什麼會丟三落四?為什麼這樣磨蹭?為什麼就是記不住?説了千萬遍,打了好幾場,他還是他,怎麼就是不聽呢?

家長朋友們,很可能不是因為態度,就像學不會、長不高、跑不快一樣他做不到,我們只有幫助他進行時間管理,和他一起進行學習生活規劃,用表格、用小結幫他,而沒有辦法怪他。

四、問題不要定性,解決事情;道理不要多講,孩子需要具體幫助;不用空談方法,一切技巧都在於做一個個具體的事情,做具體的題目的過程和積累中

這一點,之前我似乎已經説透。其實大家都知道孩子已經知道太多,並不是他不認可這些道理,只是他做不到,道理已經沒有震撼和説服力,只能轉化為反感。其實他們需要具體的幫助,就像我前邊做的那樣。

我特別想説一句,孩子們報的輔導班,有沒有效,是不是要想想?我是覺得如果他在學校聽不進去,他能在外邊聽進去嗎?

而且,一週一次,間隔太長,內容自成體系,跟學校老師的內容不一致,得不到鞏固,不如把每天的作業處理好,這跟老師的教學同步,而且互為鞏固,一個大學生就可能做到。

當然,沒有任何一個方法適應所有的孩子,我的方法也是一樣,況且,我也離成功遠着呢?

五、教育立竿見影是神話,我寧願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

對孩子的教育和幫助,我做好了進展緩慢的準備,做好了剛見好轉就有反覆的準備,做好了一直不見效的準備。沒有辦法,就是因為他是我的孩子。

當父親越久,當老師越久,越覺得教育我幾乎沒有入門,這根本就不是謙虛,真是這樣。要不你説説哪一種教育是成功的,要不為什麼經常有那種教育方式忽然大熱,我們還沒有學會,它就銷聲匿跡了呢?

儘管我準備好了堅持,但我依然不知道什麼時候見效,也許我努力的時候見不到效,也許某一時刻我沒有準備的時候孩子忽然成長,既是他成長了,我也不能貪天之功,感覺是自己的成功,影響生命的因素有多少,誰能説得清?

但,我要堅持。就像人的身高一樣發育有早晚,説不定智商、情商也如此,我寧願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對老人,我們常説,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那是遺憾。對孩子,如果我輕言放棄,那麼萬一將來孩子的人生不如意,我會內疚和後悔,在他最需要的時候,我沒有幫助他。

教師的反思 篇4

半個學期過去,期會考試成績已公佈,我就做了深入的分析。通過思考,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

首先,説説閲讀。

教師應有獨特的個人閲讀體驗和獨立的思維習慣。語文課本中的課文有導讀,有教參評點,有各種輔助參考資料。但作為教師要勇於打破這些先入為主的框框,第一個身份應是一個普通的閲讀者。要獨立自主地閲讀文章,注意從三個維度尤其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體味文章的獨特內涵,把握作品的意義和價值。通過對作者人生經歷與寫作經歷,以及作者寫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獨立思維,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獨特的閲讀體驗。

例如:《行道樹》一文作者張曉風,中國台灣十大散文家之一,作品迷人的地方,一則在總是微笑輕柔的姿態,永遠善意的呈現事與人之間的關係,甜美中不失條理。二則擅於將身旁切近實際的經驗,由小見大,亦由雜亂中理出天地自然造物者的靈機與訓誡。行道樹是在與環境的和睦相處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娛樂和心靈的滿足,那麼,我們為什麼單單隻將它看成一個奉獻者呢?它也可以是一個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説生命意義和價值的追求者。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樣的。而學生是閲讀的主體,課文的意義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生成的。那麼也就是説,只有教師真正讀懂了課文,放開了思維,學生才可能真正發揮自主性、合作性,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才會真正落到實處。 其次,是正確對待教學參考資料的問題。

無可否認,教學參考資料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大大節省了我們查閲資料的時間,幫助我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以及相關資料的補充。但我們應當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參考就不能是標準,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實際教學的指揮棒,更不能將之奉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論的文字的擺弄,而疏於對文章本身的獨立思維。

正確運用教學參考資料,應是在教師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價值,體味出作品甚至於是作家的人文觀念和人文精神後,有選擇地使用,見解不同或是考慮不周的地方,進一步的思考,觸發新思維,得到新教訓,也可以對教學參考資料的使用內容提出預設,再考慮教學,引導、組織學生自主、合作地進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

這就是説,如果我們把看教學參考資料當作是與教學參考資料的編者、作者合作探究,互補互啟,那麼教師才會真正理解新的教學方式的深刻意義,及優秀教材和學生人文體驗過程中教師的關鍵與樞紐作用。

第三,準確把握學生的興趣激活點,才會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第四,注重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挖掘

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依附於課文載體實現的。它的實現需要老師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通過學生自己去體驗、去領悟。在教學中,我充分關注教學對象的情感體驗,並抓住了課文與學生的情感契合點。我深深地體會到語文教改中提到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並不是停留在中心思想、主題的歸納上,而應面向生活,走進社會,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地展現自己的喜怒哀樂。

第五,有效互動,積極評價,營造民主氛圍

我十分注重傾聽,然後給予學生積極的反饋。

如:在品味詞句的環節,有些同學在分析時暴露出對部分修辭手法還沒掌握,認為“有彷彿就是比喻”之類的情況,我即時給予糾正。每堂課的前五分鐘演講,我總是讓學生對演講者積極評價,幫助學生建立信心;在概括主要內容時,前一個學生介紹羅嗦,但我更關注於她的優點———用了很多課本中的詞語,並給予充分的肯定;回顧生字詞時,學生們完成得十分出色,我笑説:大家是否已經知道我的正確答案了?怎麼那麼正確的!當然,在某些題目的處理上,我認為還有欠完善的地方,值得推敲;在講課時,感情的投入與感染能力還有待加強。

我認為只要堅持“享受語文,感受生活”的教學觀念不動搖,終有一天,語文也會成為大多數學生都喜歡的科目。我將為此而繼續努力!

教師的反思 篇5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基本目標和理念,是課程實施的重點,也是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當前推進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更應該在教學實際中不斷探索,尋求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的良方和實踐操作經驗。經過最近一段時間的摸索,我發現,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生更深入地走進文本。新教材第一冊展示了一片神奇的天地: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裏,人生、社會、自然……生動優美的語言展現的是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課文如同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發着芳香,等待着我們的學生去盡情享受。那麼,在教學中如何才能讓學生走進文本,體驗文本的美味呢?這就需要轉變學習方式,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他們的情感,引導他們展開豐富的想象,使他們能夠將自己的情感融於文本之中。我主要着眼於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走進文本。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自主學習是現代學習方式的首要特徵,具體表現在學生具有一定的學習興趣及學習責任。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説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有興趣的學習事半功倍。同時,如果學生自己能把學習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長、發展有機聯繫起來,自覺地擔負起學習的責任,這種學習才是一種自己主動的真正的有意義的學習。

合作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學習羣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現在的社會越來越需要加強合作,人與人的合作、人與自然的合作、羣體與羣體的合作,對於今天的學生,從小就應該開始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應該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開展合作學習,要給學生羣體一個共同的任務,讓每一個學生在這任務中積極地承擔個人的責任,學生在活動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問題能協商解決,能通過有效的溝通解決羣體內的衝突,對各人分擔的任務進行羣體加工,對活動的成效共同評估,通過合作,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合作精神。

我在教學七年級上冊《行道樹》這篇課文時,就採用了這種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我首先讓學生自讀文本,用不同的方式讀文本,以前後四人小組為單位研究讀法。結果學生髮現,以前後或左右一排四個同學組成一個小組,分工合作朗讀課文的效果最佳。只見他們一字站立,正符合了一列行道樹的形象,首尾兩段四人齊讀,突出了“我們是一列樹,立在城市的飛塵裏”的情感力度,第2、3、4、5段分別由四位同學輪讀,既抒發了行道樹不同的心聲,又展示了學生不同的閲讀的情感體驗。當然也有就以前後兩排為單位進行朗讀表演的,也有兩人一組的、三人一組的。學生的這種自主組合選擇朗讀模式,合作進行表演,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閲讀興趣和朗讀激情。最後,有四個學生主動要求站在講台上,聲情並茂地朗誦出全文,那神態、那氣勢彷彿就是一列行道樹站在那裏,向大家訴説心聲,這組學生的表演贏得了全班同學的熱烈掌聲。此時,學生已經將自己與行道樹融為了一體,如果學生沒有走進文本、沒有對文本的深入準確的研究和理解,是不可能讀出那意境的。

在此基礎上,學生仍然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對文本進行質疑、討論、研究,教師予以少許點撥,學生就可以迅速地完成學習任務了。

教師的反思 篇6

不教語文不被語文這條韁繩拴。經常教語文的,有時侯會受語文的限制,在教學方法與過程的設計上有所侷限。當我拋開腦中的常規的設計思路來看《草原》這篇課文的時候,思如潮湧,各式各樣的教學設計、教學內容不斷湧現。從三維目標完成的效果來看,這節課既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受到感情的陶冶和薰陶,學生又能夠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深入地品詞析句,領悟文本表達的內容孩子們的回答很精彩,某些話語超乎了老師的想象。

所以,課堂上,必須相信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不僅這些,學生在自主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學得知識,提高語言感悟能力以及提高語文素養。可以説,我最終的目的是藉助文本內容挖掘孩子身上的各種潛能。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主體性、探究性,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孩子是發展的主體,是課堂學習的主人,他們具備創造的潛能,他們的理解和想象可以超越文本。只是要老師善於激發,學生可以表現的更好。

對於語文教學,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學會現成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教育資源,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把提問的機會、解決問題的機會、朗讀感悟的機會,尋取學習方法的機會交給學生。這樣,學生會有一種受到尊重的感覺,會有一種被解放的感覺,他們的思維、思想、理解和感悟也會得到不同程度的解放,課堂將充滿個性化的理解感悟,從而迸發出更精彩的思維火花。

教師的反思 篇7

本次的音樂活動目標是讓孩子們在感受音樂歡快旋律的基礎上學唱歌曲,能隨着音樂,大膽地用自己的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愉快情緒。

在一接觸這首歌的時候,説實在的作為老師的我並不覺得這首歌好聽,所以活動前也想了很多,希望通過多一些的教學手段能提升孩子們對這首歌的學習興趣。不過,隨着對這首歌的不斷熟悉,我清晰了歌曲的旋律線,調性明快的樂曲,在極具民族風格的樂器伴奏下,顯得非常朗朗上口。看來,對一首歌的印象不是聽一遍就可以概論的。

對歌曲有了信心,在活動的進行中,我也就張弛有度了。孩子們在我很有感染力的範唱中,學習的興趣大增,我也不失時機的請孩子們對歌詞進行動作上的創編。讓我高興的是,班中許多男孩子創編出來的動作很有張力,我及時推廣了這些動作,並將動作和歌詞進行了固定地匹配,這樣做,省去了老師過多的、重複的講解,給了孩子們更多熟悉音樂旋律的機會。短短的一堂課,全班孩子在歌詞記憶的達成度很高。從本堂課的效果上來看,我認為,對於中班的孩子來説,新教歌曲的歌詞記憶問題,完全可以嘗試用孩子們理解的肢體動作進行解析和提示,不需要過多的語言提示來破壞音樂活動的音樂氛圍。通過老師肢體動作的提示,孩子們眼口合一地進行演唱,符合了幼兒學習的直觀性原則,提升了幼兒學習的關注力。

在孩子們記住歌詞之後,我還是發現了一個問題,在幾個相同字的旋律音高上,孩子們唱不準,該是高音的唱低了,該是低音的唱高了。我提醒了許多遍,還是有很多小朋友唱不清。後來我試着用手勢的高低來代表旋律的高低對幼兒進行一定的提示。如歌曲中的第一句"新年帶着幸福,走來,走來!"中的最後一個"來"字是低音,我就將我的手放得低低的;相同的第二句的"來"是高音,我就將手提得高高的,孩子們看到我的提示,立即就能作出反應,犯錯的次數和人數明顯減少了!

歌唱教學中,運用肢體動作來提升幼兒對歌詞的記憶,我認為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手段,只是,我在運用這一教學手段上,還需要不斷的摸索,總結。相信,不斷的學習和實踐會有好的收穫!

教師的反思 篇8

課文有角色有對話,適合讓學生分角色,從中揣摸人物的語氣。分角色讀文或扮演角色這些活動總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在學習第一部分時,我讓學生分角色讀小白兔和小灰兔的對話,並配合動作演一演,從而感受他們的有禮貌。在學習第二部分時,我讓學生通過做動作,演一演小白兔怎麼種菜的,通過演,學生體會小白兔常常要做這麼多事,是很辛苦的。

課文結尾處留下餘味。在課的結尾處,我努力激發學生的興趣,適時引導學生展開聯想,訓練了學生的説話能力。我又問學生:

“小灰兔聽了小白兔的話,以後會怎麼做呢?請您把這個故事編下去。

”這時候學生興趣大增,有的説:

“他會向小白兔要一包菜子自己種。

”有的説:

“他會請小白兔教他種菜。

”各種各樣的答案從學生的口中講出來,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起來了。

教師的反思 篇9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以學生實踐為主,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在教學《兩個鐵球同時着地》這篇課文時,為了更好地落實新的理念,我對課文進行了“重組”,即以“喜歡誰”(伽利略還是亞里多德)作為學生思維和情感生活的主線,讓學生從書中或課外資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於思考、敢於質疑、不迷信權威、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當我讓學生談談“你喜歡誰?為什麼?”時,我看到學生各抒己見,或從書中或從課外資料中據理力爭、旁徵博引地侃侃而談的自信姿態,那不説服對方辯友誓不罷休的決心,讓我為之感動。我自我感覺,這是一節充滿生命活力的語文課。

當學生從書中充分明白到伽利略從試驗中證明亞里多德的話有錯時,人們的態度也由責備到懷疑到明白,我就提了一個這樣的問題,人們對伽利略的態度改變了,那喜歡亞里多德的同學的態度改變了嗎?有的同學這樣説道:“我還喜歡亞里多德,他説這句話雖然有錯,但他給人類做出很大的貢獻,人們還稱他為‘學問之神’,但我也喜歡伽利略。”這不證明了課標指出的“課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言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時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學生的獨特體會是多麼的深刻精闢啊!

教師的反思 篇10

學源於思,思源於疑。通過讓學生質疑,可以更有效地促進學生

主 動參與課堂教學,更有利於培養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和思維能力。因為,學生的疑點往往是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一個問題是由老師提出來還是由孩子提出來, 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它不僅讓孩子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而且激發起學生求異思維的火花,激活了課堂教學氛圍。如在學生讀通了課文之後,讓學生想想:你 讀懂了什麼?還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這個問題一提出,引起了學生更積極地去思考。學生們提出了不同的問題。儘管有的學生提出的問題很簡單,或者不是問題,但 也足以説明他們已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已在思考,已經有了問題意識。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善於創設與教材內容有內在聯繫的現實生活情景,使學生見景生情,在生活中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自主、合作的學習中主動發展。

教師的反思 篇11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和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通過朗讀,激發學生對樹木的愛護,同時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教學中,重點抓住以下環節:

1、自主識字,培養獨立識字能力。

本課生字較多,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把差異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出示生字後,可以問一問學生,哪些生字以前就認識了,怎樣認識的,引導學生充分交流借鑑,提高識字的效率。同時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常用的方式記憶漢字,如:拆一拆(“召”)、合一合(“唱”、“歌”)、編順口溜等等。

2、引導想象,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學完課文之後,説一説,小樹對小鳥説了些什麼?引導學生將課文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進行創造性的積累。小鳥聽了小樹話後會説些什麼呢?讓學生充分交流,體現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和想象,強化學生的口語表達,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教師的反思 篇12

《橋》這篇文章情節跌宕起伏,語言簡練生動,在表達方法上有三個突出的特點:1、構思新穎別緻,設置懸念,前後照應;2、多用於簡短的句、段來渲染緊張的氣氛;3、大量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增強了表現力。

根據國小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咆哮、狂奔、獰笑、擁戴、清瘦、沙啞、放肆、豹子、呻吟、攙扶、祭奠、亂哄哄、勢不可當、跌跌撞撞”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4.領悟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

根據本課教材特點和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研讀課文中的重點詞句,結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及木橋發生的變化,逐步深刻感受老漢在危急時刻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自己扛的人格與精神。與老共產黨員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體會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

教師的反思 篇13

這一課的教學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課要忌花哨,重實效,簡簡單單從語言文字中去感知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

課後我覺得課堂設計處理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一、細讀文本,瞭解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設計的意圖在於通過抓住描寫兩個人物的語句,讓學生感受到亞里士多德當時是絕對的權威,而伽利略只不過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教授。在這一點上還給學生流了預習作業,讓學生查找蒐集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資料,並在班上交流。事實上,學生也達到了這個教學目標。在學習中,對於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二、這個課堂的學習氛圍比較好,原本以為這篇推理性較強的文章比較枯燥,學生可能不怎麼感興趣,但事實上,合理安排了教學步驟,學生對整個教學的思路也和清晰,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還是很高的。

三、説話練習和課堂教學有機結合。我設計説話題目是:伽利略試驗成功後,人們會怎麼説呢?目的是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打開思路,而不僅僅只能説出“伽利略太棒了,太厲害了”之類的語句。比如,伽利略的學生會説什麼?那些如此信奉亞里士多德的人會説什麼?那些嘲笑過伽利略的人又會説什麼?這樣學生們富有創造性的回答就產生了。

課堂是沒有完美的。同樣,這一課的教學也存在着不少問題。例如:在感受伽利略認真思考亞里士多德的結論的時候,學生還是沒有很清楚地理解兩個推論的意思。課後,我想是自己操之過急了,這個推論對於學生來説,還是比較複雜,不容易理解,會給他們帶來一些思維上的混亂,教師期望學生能跟上自己上課的節奏,而不是去適應學生的程度。也許,多給學生點時間思考,多讓他們讀讀文本,這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另外,整堂課想下來還是我説的較多,而學生説的太少,可能是怕教學完成不了吧,這也是我在課堂中常常犯的錯誤,我想“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思考,真正做課堂上的主人,而老師只去引導就好。有時課堂上生成的東西也會出乎意料。”

教師的反思 篇14

本文主要介紹了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的葡萄溝,那裏盛產水果,尤其是葡萄又多又好,葡萄乾也很有名。本課重點圍繞"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展開學習的,使學生通過理解語言文字,對那裏產生喜愛之情。

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自學找找課文的中心句,初步感受葡萄溝是個好地方。在初步感知後,又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説葡萄溝是個好地方呢? 並讓學生充分朗讀,感受“好地方”。圍繞總結句“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展開了三個方面的內容:葡萄溝盛產水果;葡萄溝葡萄多,景色美麗;維吾爾族老鄉非常熱情好客。

本文的教學中我着重抓重點句子,引導學生充分朗讀。如:“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九十月份,人們最喜愛的葡萄成熟了。”“茂密的枝葉向四面展開,就像搭起了一個個綠色的涼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掛在綠葉底下,有紅的、白的、紫的、暗紅的、淡綠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要是這時候你到葡萄溝去,熱情好客的維吾爾族老鄉,準會摘下最甜的葡萄,讓你吃個夠。”通過朗讀,感受葡萄溝水果之多,景色之美,老鄉之好客,從而體會到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

教師的反思 篇15

《小露珠》是一篇優美的童話,寫的是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過程,以及小動物和植物們對小露珠的喜愛,讚揚了大自然的和諧、融洽和美麗。在教學中,為了突出它的美,我想了很多辦法:

1、結合插圖,情境表演,突出形象美。課文中活蹦亂跳的小青蛙、翩翩起舞的小蝴蝶、天真可愛的小蟋蟀,人情味十足的喇叭花等等都給了孩子鮮明的印象,激起了孩子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學中,我讓孩子們觀察圖畫,感受小動物們的可愛。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我不忘讓孩子們有感情朗讀與情境表演,感受不同的小動物不同的人物形象,品味形象美。

2、故事的意境美。從夜幕降臨小露珠開始形成,受到各種小動物們的讚美,到無聲地滋潤、裝點植物,與植物們依依惜別,字裏行間處處流露着濃濃的人情味。為了感受這種意境,我給邊學邊編動作進行朗讀,並且通過看視頻,感受小露珠的無私奉獻精神,孩子們被深深地吸引和感動,為以後進行想像作文奠定了基礎。

教師的反思 篇16

課文的最後,我安排了説話:“你想對別的國家的小朋友説些什麼?”這一環節,讓學生結合學習了本課的感想和收穫,盡情表達自己心裏的想法。

有的同學説:“親愛的外國小朋友,你們好!美好而又温暖的太陽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的歡樂,它也一定會給你們帶去無窮的歡樂的。太陽是我們大家的,讓我們一起在同一片藍天下,分享太陽的温暖、世界的和平和社會的安寧吧!”有的同學説:“親愛的小朋友,那紅紅的太陽是我們大家的,屬於我們每一個人的。當你們在夢裏甜睡的時候,我們已經迎來了温暖的陽光,當我們進入夢鄉時,她也會悄悄地來到你們身旁,給你們送去了快樂和希望。讓我們為世界的和平出一份力吧!還有的這樣寫到道:外國的小朋友,你們好!我們雖然膚色不同,語言不同,但是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星球——地球上。我們應該和睦相處,讓世界充滿愛。”通過説話拓展延伸,使“太陽是大家的“這個主題進一步深化,

這次教學活動,留給我反思的東西很多。我知道:要上好一節課,不是那麼簡單的事。要上好一節課,要當好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就需要不斷地磨礪自己,提高自己,用自己的語言魅力去感染學生,用自己精湛的教學藝術去打動學生,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教師的反思 篇17

回首這逝去的一年,我有頗多感慨:

一為慶幸

為孩子們的安全慶幸。安全是第一任大事,今年的一年級,人數多,每班高達67人,但我始終牢記安全第一。孩子是整個家庭的希望,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是中華民族的未來。特別是當自己的兒子融入一(1)班這個集體時,我更深刻地領悟到了這一點。

《晨會課》,我苦口婆心,寧可多給孩子打預防針,少讓孩子吃安全上的後悔藥;《品德與生活》課上,我模擬各種急發現場,教孩子學會自救,讓孩子遠離危險。切實為孩子考慮,你就會更愛護孩子,當我把教鞭高高揚起又輕輕落下時,我看到了孩子們的笑臉,那一刻,我深深理解了魏巍老師那輕輕落下的教鞭裏不僅有對孩子身體的愛護,更有一份對孩子心靈的呵護。萬分慶幸的是一學年下來,沒有讓人擔憂的事發生。

二為欣慰

三為愧疚

當然,匆匆逝去的一年,有着太多的遺憾,許多美好的設想仍是設想。新課程的號角聲嘹亮又逼人。接手新的班級,曾打算開設許多活動:走進新課程家長彙報課、每週家長聽課日、我去書店(海)遊一遊、好書知多少、比比誰的手兒巧、在班級設立生物角......然而,主觀的,客觀的,自身的,外環的,讓許多美好的設想都成了永久的遺憾......

傳説中有一種荊棘鳥,它一旦離巢去找荊棘樹,就要找到才肯罷休,它把自己釘在最尖最長的刺上,在蓁蓁樹枝間婉轉鳴唱,歌聲勝過百靈和夜鶯。一次絕唱,竟以生命為代價!它的生命洋溢着義無反顧的絕美,它用生命蜿蜒成不朽的樂章。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中,我輸給了那隻叫荊棘的鳥!我隱約聽見她對我的嘲笑之鳴...... 

本週我們進行主題活動——《克隆專家》。而語言活動《小熊買糖果》是一個有趣的故 事,當看到這個故事時,我自己首先就被裏面詼諧幽默的風格吸引住了。

這次活動從一開始出示小熊玩偶,讓幼兒猜一猜這是一隻怎樣的小熊?孩子們都各抒己見,

發表自己的看法,起到了很好的引題和激趣的效果。緊接着在傾聽故事的過程中孩子們個個都專心致志,完全被故事吸引住了,當聽到小熊買忘記了要買的東西時都不由的發出了笑聲。所以,在問題的回答中孩子們也非常的踴躍。在學學挎、背、頂、抱等等的動詞中,不僅起到了動靜交替的效果,又增強的活動的氛圍,還豐富了孩子對動詞的學習。故事的分段講述理解更便於幼兒理解、記憶故事。

在最後一個環節中,幫小熊想辦法記憶中,孩子們都表現得很積極,都非常樂意為它想辦法,而且孩子們也能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認識講述出一些記憶的方式,比如用紙記、用錄音機錄、記在心裏等等。最後買禮物的環節更是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孩子們既玩了,又用到了不同的記憶的方式。

教師的反思 篇18

《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一文,講述的是20__年阿爾及利亞發生地震,我國政府派出專業救援隊前去支援災區救助,我國國際救援隊出色完成任務。

由於我們國家5月12日剛剛發生了里氏 8.0級大地震,最近一段時間,新聞、廣播都在講受災情況,孩子們聽到的也比較多了,以前在電視上看到的事情,現在雖沒親身經歷,卻實實在在的發生在我們身邊。所以設計本課時,我從汶川大地震國際上對我們的支援導入,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初步感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人間處處有真情”的情感體驗。

為了喚起學生的這種情感體驗,我準備了幾張圖片,課上當我出示這幾張圖片時,我不由自主的被圖片上的內容震驚了。雖然汶川大地震已經過去20多天了,雖然最近看多了血和淚的場面,雖然每天都在默默為災區人民祈禱......但今天當我再次看到地震的場面,我的心靈仍然受到了極大地震撼。看着圖片,不由得想起七、八個孩子被埋在廢墟中的情景,講課的聲音不禁哽咽了,眼眶裏蓄滿了悲痛的淚水,抬眼望望吃驚的學生以及聽課老師,我才警覺自己的失態。

接下來自己説了些什麼都不記得了。所以,一堂課下來,並沒完成我預設的教學環節。我的情緒也影響到了孩子們,整節課氣氛非常沉重。我不知道設計上汶川大地震是對還是錯,我只是希望喚醒52個孩子心底的情感,明白愛的力量,懂得去愛別人。天災並不可怕,只要人間有真情,什麼災難都會過去的。風雨之後,又將是一片燦爛的晴空。希望災區人民早日走出陰靄,建設好自己的家園。也祝願我們的祖國在經歷這些之後,更加堅強!

教師的反思 篇19

《綱要》中指出:孩子要有初步的安全和健康知識,知道關心和保護自己。眼睛是我們人體重要的感覺器官,對於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都非常重要。隨着現在的科技發達,由於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玩手機玩電腦成為了家常便飯,導致眼睛健康的嚴重受損。同時看書、畫畫、看電視等一些姿勢的不正確,嚴重影響了眼睛的健康。為了讓幼兒能瞭解眼睛,並在此基礎上樹立正確保護眼睛的意識和方法,我設計了《我的眼睛》教學活動。

這節課我給大班孩子制定的目標是:

1. 通過對盲人的初步瞭解,懂得尊重盲人,樂意幫助盲人。

2. 初步認識眼睛的正面結構圖,瞭解眼睛各部位的名稱及作用。

3. 感受眼睛的重要性,懂得保護眼睛,掌握更多保護眼睛(視力)的知識。

在開始的部分我讓孩子帶着眼罩進教室,這樣讓孩子感覺到真正看不見帶來的不便再來引出主題裏的盲人眼睛。其中孩子們在進來的時候會説:"老師我看不到,老師我找不到椅子,老師這樣太黑了"等等。我趕緊抓住孩子此時的感受,讓孩子在對盲人的眼睛和自己的眼睛有一定的對比性後。知道了盲人的苦難和不便,孩子會自然而然的產生了愛心,對他們進行幫助和尊重。同時使幼兒發現自己的眼睛是多麼的重要,接着就導出我們眼睛的結構圖。孩子們在認識眼部的寶貝後,提起孩子的觀察力。

在播放ppt的時候,很多孩子對眼睛的認識還是不夠的。只知道眼睛的眼珠和眼白,而且不知道眼睛裏的部位其它用處,只知道眼睛是用來看的。其實它們有更好聽的名字,進一步讓孩子瞭解眼睛的各部位名稱和它們的用處。這一環節我覺得自己做的比較充分,為了讓孩子們更好的看清自己眼睛裏的部位,孩子每人一份鏡子利用鏡子觀察自己的眼睛。我覺得同伴觀察比觀察自己的眼睛,孩子們的興趣會更高。看着孩子們在那裏照着鏡子,東找找西找找,仔細的在觀察着自己眼睛。完全不用老師一直説觀察觀察,他們會主動去鏡子裏發現,這樣也達到了孩子為主體的要領。在此為了讓孩子們能夠更活躍,我在此穿插了小遊戲:黑貓警長抓老鼠。孩子們的眼球在這時得到了一定的放鬆,讓整節課不會那麼枯燥。

知道了眼睛的好處後,會引起孩子們的愛護之心。在此我又利用PPT裏各種眼睛疾病圖片,帶領孩子發現在沒有保護好眼睛的情況下會發生什麼事?又進一步的讓孩子對眼睛的保護產生極大的動力。這時,我又及時的提問孩子,那我們應該怎樣保護我的眼睛?讓我們的眼睛不受到傷害?

孩子們回答問題很積極,因為這一切關係到自己的眼睛。在等孩子們完全討論完後,我對孩子們進行了個小結,讓孩子瞭解到各種眼睛保護的知識。在最後結束的延伸活動裏,我要求爸爸媽媽跟我們小朋友一起來保護我們的眼睛。就是我們事先一直在做的眼保健操。這次讓我們的孩子帶動我們的家長來完成我們整節課的要點:保護眼睛。

其實《我的眼睛》整個活動通過幼兒的看一看、聽一聽、説一説、做一做,由淺入深地展開,激發了幼兒的求知慾望,使幼兒知道了眼睛的重要性,掌握了更多的保護眼睛(視力)的知識,提高了科學認知能力。

在活動指導過程中,我注重"三個最",即最大的觀察(努力觀察每位幼兒,適時提供幫助),最小的干預(教師不干預代替,突出幼兒為主體),最多的鼓勵(肯定、鼓勵幼兒的點滴進步)。另外努力把握"玩中學"的度,讓幼兒在體驗、討論、遊戲、操作中獲取新知,充分表現自己,較好地達成本次活動的目標。

這樣的公開課讓我們學習了很多,讓我們得到了姐妹們對自己這節課的更多意見。大家的意見就是讓我們提升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