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形的聯想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9篇)

手形的聯想教師教學反思 篇1

美術教師既是美學知識的播種者又是美術技能的傳播者,更是舞台上充滿靈感和魅力的魔術師,小手輕輕一點,就要讓孩子燃起對美的憧景和熱愛。

手形的聯想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9篇)

《手 形的聯想》一課,導入時,我以遊戲的方式進行的。眾多心理學家都以為,遊戲是人類體能和動機之一。兒童的活動和學習應該從遊戲開始。低年紀的學生精力旺 盛,活潑好動,習慣模仿,想象力豐富。開課時,我設計了“小巧手,變變變”的遊戲;“利用雙手你都會做哪些動作?”鼓勵學生大膽的説説,做做。同一種手 形,學生的聯想卻不同。同學間相互啟發聯想,歸納出不同的物象,大家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遊戲之中。各抒己見,紛紛的發表了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

接 着,我讓學生在畫紙上印一個自己喜歡的手形,進行小組評比,看看哪小組,在最短的時間內,對手形進行組合和裝飾,創作的作品最多最有創意。在這樣一種和諧 的氣氛中,學生的思維最大程度的活躍起來,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逐步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之中,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評價過程 中, 我針對學生對美術課程的學習態度,學習表現,行為等進行了有效的評價。以往的評價教師比較注重學生的技能技巧。常常是“如果你能夠畫的再大方一些,就更好 了……”“如果塗色再均勻一些,會更美的……”本次評價,教師除了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用欣賞的眼光對待學生,大力肯定學生的優點和成績,還讓學生在組內 進行自我評價和互評。比如,小組討論時,能大膽的提出建議,尊重他人,有不同意見不爭吵;善於傾聽別人的發言;作業過程中,能夠大膽想象,裝飾,塗色能做 到耐心,細心……

讓學生及時瞭解自己的進步和存在的不足,有效的對學生的發展進行知道和調整,最大程度的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學生美術學習興趣的延續。

手形的聯想教師教學反思 篇2

新課程改革要求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重視學生的精神成長,努力構建和諧課堂,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如何在這節課中體現這一理念,我結合學生的實際與身心發展的規律,進行了個性化的教學設計。為了使自己的教學設計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我以課程改革為依據,以激發學生良好的課堂狀態,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為出發點,在課堂實施的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情緒狀態,及時調整教學步驟,既注重教學的預設又注重課堂的生成,在課堂的實施中得到了以下幾點收穫:

1、和諧課堂情境的創設,應注重學生的心理體驗。

我利用學生都非常喜歡看老師板畫的心理,先在黑板畫了一隻手,在學生們都認為老師畫的是一隻手時,我卻把手畫成了魚,學生在驚訝的同時聯想的火花也便被迅速點燃。

2、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是構建和諧課堂的重要基礎。

《手形的聯想》這節課主題就是通過手的造型迅速勾起學生大腦信息庫裏儲存的相關形象。如何構建具體實物與抽象手形之間的聯繫,並能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藉助簡單的手形展開豐富的聯想,激活每一個學生創新思維的閃光點,我先設計了“看實物擺手形,再到逆向思維擺手形想實物”的教學方案,學生經過雙向聯繫的體驗思維會豁然開朗起來,解決了教學難點,也為下文的創作做好準備。

3、和諧的課堂的教學,注重對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培養。

一年的學生,正是各種能力形成時期,我通過小組同學一起欣賞教材中的範畫,培養了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利用教師先啟發、示範,培養學生學會如何提問題的能力;通過欣賞“其他小朋友的作品”拓展學生思維能力;在創作環節設計了比比看誰是“小快手”提醒學生珍惜時間、抓緊時間繪畫,養成繪畫的好習慣。

在這節課中不足之處是教學環節略顯零散,學生在作品完成後的表演和評價時間不夠充足,以至於故事表演沒能有效進行;還有教學評價語言還不夠豐富。在今後的教學中這些都有待於加強。總之我會為“構建和諧課堂,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繼續努力。

手形的聯想教師教學反思 篇3

《手形的聯想》是人美版教材一年級第二冊美術課中的一個課題,我以遊戲的方式在課前引導學生進行“手指變一變”的活動,旨在引導孩子感興趣、打開思維,為課的進行做鋪墊。

課一開始,我就用一段手影遊戲導入。學生的注意力立刻被手影遊戲的精彩表演吸引了,孩子們看得很專注,而且不時被手影表演逗笑。抓住時機我立刻問:“這些新奇又有趣的形象是什麼變出來的?”“手”我説:“對。手的不同造型讓我們聯想到生活中的很多形象。”這個遊戲導入吸引了所有的孩子主動觀察學習,而我無須組織教學。但是遊戲用時稍長了些。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身心特點,我設計了一個“變一變,演給自己的同桌看”。目的是想讓全體學生小手小嘴動起來(模仿或創編手形,請同桌猜一猜。猜的過程就是兩個孩子思維發展和聯想的過程)。同學們自己創造手形畫這個過程顯得倉促了些,如果能在這裏對學生變化出的手形及聯想到的形象之間進行一、兩句的點撥,多加引導,作品呈現的創意之處效果會更好。

手形的聯想教師教學反思 篇4

《北京亮起來了》這篇課文用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北京絢麗多彩的夜景,文中有很多美詞佳句需要學生去理解、學習,這篇課文也是學生練習朗讀的好教材。在教學本課時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1、充分利用課件圖片,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北京夜晚的輝煌、亮麗。課始,我播放北京白天一些風景名勝的課件,讓學生説説看後的感受,對北京有一個初步的瞭解。接着我又播放了北京夜晚的景色,我及時地抓住學生的表現,讓他們談感受,讀讀課文是怎樣描寫北京夜晚的美景,從而對課文有初步的整體感知。

2、抓住文中的重點句展開教學。在教學本課時,為了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我摒棄繁瑣的分析,用一個問題“北京夜晚的景色有什麼特點”?貫穿全文,讓學生找出文中的總結句“北京的夜晚多麼明亮,多麼輝煌”,圍繞這句展開學習。

3、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讓學生通過讀文、看圖,看看作者抓住了北京哪些地方的景色來寫的?用了哪些詞語?然後讓學生交流自己喜歡的段落,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品味詞語的優美。

4、激發學生對北京的熱愛之情。當學生一次又一次觀看北京的夜景,反覆的朗讀課文後,在學生的腦海裏呈現出一幅亮麗多姿的景色,這麼美的北京,如果外國人來到北京,你會説些什麼?激發學生作為一箇中國人感到由衷的自豪,從而發自內心的感歎:我愛北京,我愛中國!

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還存在着很多不足,因為條件的限制,在學習中學生的操作互動還沒有充分體現出來,這個問題我將會在以後的教學中充分重視。

手形的聯想教師教學反思 篇5

從整體課堂效果看,學生演唱的表現力不錯,聲音的控制和協調能力較強,也比較熟練了。抒情和活躍兩種演唱情緒也能明顯地對比出來。但從整節課的分量和時間分配看,有些欠妥。主要原因是複習鞏固階段一開始就離琴唱,導致暴露出了過多的毛病,給我心裏一個暗示:歌曲還沒學會,於是有意識地加重糾錯分量。其實鋼琴一彈,學生馬上跟上來了,不必花太多精力去教唱。因為:

一、從此節課的進程看,離琴唱勢必會影響教學重點的把握,本課時的重點應是處理歌曲,而實際上這節課重點似乎還是糾錯,雖然也及時插入了力度、演唱情緒的把握等等,但分量不夠,學生真正操練的時間不足。

二、從音樂審美角度看,每一次的表現應儘量讓學生有成就感,得到審美的體驗,而不是故意讓他們“出洋相”,特意暴露缺點。完全可以通過欣賞範唱、跟琴唱喚起他們心中已有的音樂經驗,節約複習鞏固時間,把精力放在歌曲處理排練上。

三、離琴唱一般在學會歌曲後,檢驗音準節奏及表現力時可用,或者進行無伴奏合唱時才採用的。此節課此處採用顯然都不合以上條件。半個月前學唱的歌曲,普普通通的自然班,效果顯而易見,真有故意讓他們“出洋相”之嫌。

因此,此處離琴唱的確欠妥當。但是這樣設計,符合本人常態課的風格,我會經常在課堂上搞一些小測試、小研究。像這次,心裏實在很好奇:半個月前學唱的歌曲,到底會在學生心裏留下多少痕跡,會唱成什麼樣呢?結果正如我所料,儘管當時教得比較紮實,但時間老人的威力不可低估,遺忘是學習的勁敵啊。一首再好聽再喜歡的歌曲,沒有經常唱唱,也只會留下支離破碎的痕跡。所以平時經常上一些複習課,舉行班級音樂會十分重要。音樂是不怕重複的,它是情感藝術,每一次唱的感覺都會不一樣。

綜上所述,從這節課的設計初衷看,此處離琴唱並不合適,加大了糾錯的分量,影響教學重點的準確把握,課堂的完整性受影響。從教學研究和滿足我的好奇心方面看,讓他們亂一下也好,況且對他們也無大礙。還能給他們一個感覺:知識技能是很容易遺忘的,只有常温習才能掌握得紮實。( 勵志天下

手形的聯想教師教學反思 篇6

教師的教學理念是對教育教學的一種熱愛和追求,是我們一線地方課程教師責任的體現,一名教師如果熱愛自己的崗位,他一定會鑽研教育教學,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在不同的環境中設計不同的教學環節,預設課堂中會出現的種種事件,巧妙地引領學生進行一次次的體驗與收穫,在學生獲取成功快樂體驗中充分體現教師的人生價值。反之,如果教師有着“以教而教”的思想動態,就不會認真備課,更不會去研究教材,而是有課的時候拿出教材看一看,參照一下教師用書,上課的時候拿着教材“照本宣教”,根本不去創設什麼教學情境,課堂學習枯燥無味,這樣的教學根本體現不到地方課程教學的目的所在。

比如活動體驗發展訓練課學習內容裏的《取水》、《傳球》,這些遊戲學生在體育課上已經做過,如果我們上課不去創設巧妙的教學情境,設計多種教學環節,學生還會有興趣、有挑戰慾望嗎?以及《創意造句》等室內教學如果不去積極設計教學環節,吃透教材,巧妙地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的創新發展,學生已經在語文課上學會了基本的詞語造句,還會期待學生在地方課程課堂上有更好的表現嗎?這種“應付式”的教學只會把我們地方課程的教學推向低谷,得不到社會和教育的認可,更體現不了我們地方課程教師的人生價值。

手形的聯想教師教學反思 篇7

本課教學分兩課時,在第一課時先讓學生學習兩岸的風景和湖中的美景,方法是在學生通讀了全文後找出描寫美麗景色的句子,並用—劃出來,再讓學生通過品讀每一句來體會作者描寫的優美的兩岸風景和湖中的美景,然後在第二課時學習小潔愛護環境的句子來體會小潔美好的心靈,在學生邊讀的時候邊用橫線劃出,再通過讀來體會。採用分兩條線進行教學的方法,通過初讀,學生就能感受到文中風景的優美和小潔美好的心靈。

針對本課特點,我在教學第一課時時,先讓學生欣賞課本插圖,然後説感受。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觀察,欣賞能力。在教學中,力圖從學生的自主發展和實現語文教學的本真出發,通過想象,對比等方法。讓理性的文字變得感性,使學生享受到了審美的樂趣。在反覆的讀和説中使學生感受小湖和山石的優美,文中描寫山石的句子是本課的重點之一,我讓學生先理解“這邊,那邊”兩個詞語。再通過引導和啟發進行想象説話,用“那邊的山石像---------,這邊的山石像--------”來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力,同時也更好的理解了文本。在理解“湖水像一面鏡子,映出了藍天、白雲、還有變化的山巒。”這句話時,我讓學生主動思考,説説類似的句子。從而接觸學習比喻句。

手形的聯想教師教學反思 篇8

平時我們聽課很多都是新授課,課的模式我們也探討很多了,而此節就課型而言應算作習題課,為何上此課型,主要是提出一種上法,讓同仁加以探討,得出幾種模式。本節內容是“基本不等式的應用”,是在學生掌握用基本不等式技巧的基礎上進行的,基本不等式的應用主要是兩方面:一是求最值,二是它的實際應用。教學過程設計為四個環節:一是梳理基本不等式的知識點;二是練習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數的最值;三是基本不等式在實際中的應用;四是大學聯考中基本不等式的典型題型。

時間安排是這樣:第一環節大概5分鐘;第二環節大概10分鐘;第三環節大概15分鐘;第四環節大概10分鐘。在實際操作時可能第一和第二環節有超時,故最後課堂內容不能在40分鐘完成。當然,我的目的只是提出一種習題課的課堂模式,具體時間上我們可以通過對習題的增減來達到吻合。對於第四環節可能同仁有不同看法,認為只是讓學生看一下大學聯考題,起不到實質效果,還不如不要這個環節。我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了解此內容在近幾年大學聯考中出現的形式,並作為資料保存課後自己再練習加以鞏固。高中一二年級的老師和學生,應該要有三年一盤棋的思維和行動,每個內容上完後把近幾年的經典大學聯考題拿出來進行分析,我覺得不論對學生或老師都相當有益,如果能讓學生養成這個習慣,三年時間的積累,讓學生或多或少會對大學聯考內容的重點、難點,命題的形式及命題的規律有自己的研究或者是想法,相信對他們高三的複習和迎考有很大的幫助。

手形的聯想教師教學反思 篇9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只有運用頭腦真正地反思,才會有我們教師自身的發展,才會有學生的發展。通過我這段時間的歷史教學實踐,結合教學反思使我真正的體會到反思對一個教師成長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來談一談“反思”給我帶來的益處。

1、回顧經歷,積累經驗:

(1)賞識的目光象陽光,照到哪裏哪裏亮:

在上每節課時,我都會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氣憤,在這不同的情緒中,往往藴藏着寶貴的經驗教訓。有一次,我在給七(2)班上完歷史課後,感覺非常愜意與喜悦,因為平時上課不聽講、很愛説話的兩位同學居然在那節課上從始至終保持積極狀態,後來,我仔細回憶每個細節,不禁豁然開朗:課前,我走進教室,對學生説:“哪位同學幫老師把圖片準備好?”這兩位同學就不約而同主動去做了,我在課上對她們熱愛勞動和樂於助人進行了表揚,學生報以鼓勵的掌聲。這兩位同學臉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課上的表現與以往也就大相徑庭了:潛心貫注的聽講,爭先恐後的發言,面紅耳赤的討論。針對他們的變化課堂上共響起5次掌聲,它緩解課堂的緊張氣氛,就象潤滑劑一樣,使枯燥的知識變得有趣,使學生感覺象做遊戲一樣,在愉快中獲得了知識。尋找閃光點真誠讚美、賞識激勵,這一條作為寶貴的工作經驗被我收入行囊,並在以後的工作中運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燈,指引教育邁向成功:

由於歷史學科的特點,要求識記的知識很多,在日常教學中,為了很好的鞏固所學的知識,我採取的措施是,每節課在講新授課前,總是進行小測驗,不合格的同學要受到一定的懲罰。記得有一次測驗時,有一名同學早做了“準備”,當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動”時,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邊,輕輕的在她的桌上點了三下,這三下既有對她行為的提醒,又有對她行為的“包庇”,公佈於眾與尊重暗示中我選擇了後者。她當時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從這件小事之後,樓道中擦肩而過中多了一雙真誠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後的測驗中沒有再發生過作弊現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學反思中寫下:“即便學生有錯,也要給學生留面子,也要絲毫不懷疑他們自省和改正錯誤的能力,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祕訣。”

2、發現問題,尋找方法:

有一次,在七(2)班課上,我有意識地貫徹新課標,上了一節以“討論”和“學生編演課本劇”為主線的歷史課。課前,由於我做了充分的備課和精心的課堂設計,所以我滿懷信心地走進了課堂,誰知那堂課上得亂七七糟,課堂秩序混亂不堪,課本劇的節目還沒上演就草草收場……從講台上我灰頭土臉地下來之後,在反思記錄上我這樣寫到:“這節課我耗費的精力最多,但卻上得最失敗,究竟是為什麼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請教七(3)班的幾位同學,他們告訴我説:“老師,分組討論可有學問了。首先,你得選一個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組長;其次,不能自由結組,平時混得不錯的哥們兒姐們兒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談天説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後,在課堂組織的問題上,我更加註意細節問題,把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儘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這一進步,不得不歸功於課堂反思的驅動力。

通過課堂實踐,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經驗+反思=成長。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大浪淘沙,回顧反思我不再一味重複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嘗試中變化、改進。你想跑得更快嗎?你想從眾多的競爭者之中脱穎而出嗎?那麼,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餘,請抽出一點點寶貴的時間來“反思”吧!

手形的聯想教師教學反思 篇10

《陳嘉庚辦學》這篇課文記敍的是我國愛國華僑陳嘉庚回到故鄉,發現家鄉由於貧窮,連私塾都辦不下去了。他深為家鄉的孩子們擔憂,於是幾十年如一日為家鄉出資辦學,而他自己一直過着儉樸的生活,表現了一名華僑深切的愛國之情。

教學本課時,我從課題入手,讓學生讀題猜課文內容,學生興趣高漲。有的學生説:課文裏肯定向我們介紹了陳嘉庚的情況。有點學生説:辦學是件大事,那麼他辦這個學,肯定有原因,那課文裏一定講到了他辦學的原因。還有的猜説:既然辦學是件大事,那麼辦學一定不容易,那我猜到,課文裏一定講了他辦學的艱難過程……然後讓學生帶着猜疑去讀課文,瞭解課文講述的主要內容。學生讀書積極性很高,當學生讀完一遍後,特別激動,因為自己猜的在課文裏到講到了。接着我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進一步理解“陳嘉庚為什麼要辦學,他是怎樣説的,是怎樣做的”等問題,體會陳嘉庚的愛國精神。

教學中,學生從文中找出描寫陳嘉庚行為、語言、神情、心理活動的語句,邊讀邊體會,把理解內容與朗讀感悟有機結合起來。從而體會陳嘉庚崇高的愛國精神,並讓學生受到薰陶感染,迸發出愛國熱情。最後在拓展昇華情感這一環節,我又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是這所學校的一名學生,現在你想對陳嘉庚爺爺説點什麼呢?”學生表現特別活躍。有的説:“陳嘉庚爺爺,你的赤子之心,愛國之情讓我感動。如果沒有您的幫助,我們就沒有這美好的學習環境。您真不愧為傑出的愛國華僑領袖和著名的大實業家。”有的説:“陳嘉庚老爺爺,是您一直在海外打理生意,拼命工作,為我們建造了一座座愛心學校,讓我們有這麼好的學習環境。我一定好好學習,長大像您一樣把自己賺來的錢,捐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有的説:“陳嘉庚老爺爺,您真了不起,您熱愛祖國,關心祖國的未來。我為祖國有您而感到驕傲自豪!”......同學們的真情流露將課堂再次推向了高潮。

手形的聯想教師教學反思 篇11

這篇課文位於本冊第五單元,本單元的主題是:“別人有困難,我們應該熱情幫助,新世紀的小主人就應該友好相處,團結合作。” 課文以李麗借綠鉛筆為線索,記敍了一件發生在兩位小同學之間的事。課文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能使學生產生心理共鳴,讀後自然受到助人為樂的思想教育,讓同學們明白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愛、互相幫助的道理。

“李麗為什麼沒有接林園園的綠鉛筆”是課文教學的重點;“林園園看見李麗畫藍樹葉為什麼臉紅了”是學生理解的難點。

根據《大綱》要求和本組訓練重點,我在教學時着重體現如下思想:1.詞句訓練是低年級閲讀教學的重點,讓學生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來理解詞句。2.注重朗讀訓練與指導。要求學生根據不同的標點符號讀出停頓和語氣,還要根據不同人物選擇不同的語氣、語速,能分角色朗讀課文。3.緊扣課文思考題,理解課文重點。教育學生從小就以助人為樂為美德。

互相幫助,不應成為一句口號。在別人需要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這是每個人的一種責任,一種行為習慣。但要能做到這一點,是不容易的。這是《藍色的樹葉》這篇課文給我們的啟示。本課中的林園園,捨不得把自己的綠鉛筆借給同學,説明她在幫助別人方面做得不夠好。教學時既要讓學生看到林園園的不足,又要讓學生相信林園園會成為一個助人為樂的好孩子。課文中的事與學生生活十分貼近,學生學習起來會很感興趣,輕鬆易懂。所以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進行反思,豐富內心感受。在讀和理解的基礎上,我提出問題:林園園看見李麗畫了藍樹葉,為什麼臉紅了?並着重指導李麗和林園園的幾次對話,通過反覆朗讀使學生走進林園園的內心世界,林園園最終已經認識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對的,同學有困難應當熱情幫助。她因為羞愧而臉紅,從而使學生受到思想教育。課後我進行了拓展練習,“我想對林園園説……”讓學生説出自己的心裏話,進行説話訓練。

手形的聯想教師教學反思 篇12

在《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中,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閲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最終達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的境界。

在日積月累的訓練中,讓孩子們養成結合語境理解字詞以及主動閲讀的習慣,從而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本課學習中學生讀書的興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讀得特別到位,教後我感到非常滿意,學生的表現讓我很興奮。我覺得這堂課上得紮實,主要利用了觀察法和範讀法。這兩種教學法,在只有三尺講台,一支粉筆,缺少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農村國小特別適用。觀察法。在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時,我沒有對課文進行繁瑣地分析,而是結合多媒體教學讓學生觀察圖面説説兩幅圖有什麼不一樣?

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為後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後文的感情朗讀水到渠成,不用再進行指導朗讀技巧,學生卻能掌握並熟練運用朗讀技巧來傳遞感悟到的文字間包裹着的思想感情。範讀法。

手形的聯想教師教學反思 篇13

這節課中,我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了生動、直觀的活動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在活動中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節課中,我擔當了導演的角色,創設了一個輕鬆的氛圍,讓學生自己擺擺造型引出步驟①-構思,瞭解到五年級學生的創作經驗十分有限,因此,在教學中的示範環節,我把主角讓給學生,引導學生在台上做好講解、示範,我及時出示步驟(②捆紮-③裝扮),通過學生對示範作品的點評提醒學生注意用線固定稻草的位置要簡要精到一些,還有裝扮材料的多樣性,否則作品容易呆板或者來不及完成,讓學生大膽創意的創作。學生在創作稻草人時提醒學生注意環保,自己動手收拾廢棄的材料。在這節課上,學生表現的很積極,因此課堂上學生很活躍但秩序並不混亂。

俗話説:“編簍編筐,重在收口,描龍畫風,貴在點睛。”課堂結尾是老師盡情發揮才智、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大舞台。課尾作品展示環節,我嘗試了一種新的結尾模式:課本劇表演的形式,讓人耳目一新,讓學生扮演稻草人、稻穗、棉桃、麻雀…等角色,表演過程中,允許學生根據故事情節自由發揮,這樣有利於學生獲得真切的感受,學生即興表演的很投入很快樂,讓人“言有盡而意無窮,餘言盡在不言中”。“結尾無定法,妙在巧用中”,我相信,只要勤于思索,巧於構思,敢於創新,展開想象,放飛激情,就能夠演繹出“五彩繽紛、光芒四射”的精彩課堂結尾。

老師只有“善教”,學生才會“樂學”,師生才能“共同成長”,這是我們高坪國小的校訓,也是我在這節課上的目標,讓每個學生都能快樂而自信地投入到鄉土美術活動之中,充分體會家鄉的自然美與人文美,從而積極地參與鄉土美術的資源開發與繼承。

手形的聯想教師教學反思 篇14

《稱讚》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很有啟迪意義的童話故事。課文講述了在小獾有點泄氣的時候,小刺蝟稱讚了它,使它有了自信,小獾稱讚小刺蝟的蘋果香極了,使小刺蝟消除了一天的疲勞。如何讓文本迅速和實際生活聯繫起來,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呢?

我在課前設計了“啟發談話”,先出示一些表揚學生的話語讓學生讀一讀,並讓得到過這些稱讚的同學談談受到稱讚後的心理感受。在教學中,我還引導學生從課文找重點詞句,採用自由讀、同桌對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指導朗讀,使學生在多層次、多角度、多元化的讀書中領悟到稱讚帶來的快樂,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找出小刺蝟和小獾互相稱讚的句子,“你真能幹,小板凳做得一個比一個好!”和“你的蘋果香極了,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好的蘋果。”這兩句話。

通過抓重點詞“真”、“一個比一個”、“香極了”等指導學生朗讀,使學生從讀中悟情。課後,我還讓學生們找找身邊的人的優點,用筆墨寫下來。這樣的實踐,讓學生更加體會稱讚能給人帶來快樂。

手形的聯想教師教學反思 篇15

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通過學生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習得”,不是老師教會的,所以語文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願學、樂學,才能真正提高學習的時效。整堂課中,我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麼問題,主要是通過學生自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我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上,並且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教學中我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角色,作為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比如朗讀課文“潮來時”一段,我設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讀給大家聽,努力讀得精彩些。這樣處理朗讀,學生就會讀的更加主動,更加投入,也更有興趣。再比如:學習新詞,教師領讀,學生跟讀,天經地義。可是教學中,我讓學生領讀,我來跟讀,這種角色的轉換,所得到的效果可能遠遠勝過學生跟讀的被動做法。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還體現在全體學生共同參與的基礎上。語文課上的訓練不能只面向個別尖子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是課堂的主人。這堂課中教師設計了一道填空題:

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      )。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潮水聲猶如(      ),海堤上儘管(      ),但竟聽不出他們在説些什麼。漸漸地,潮過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這道題我是經過精心準備的,它既不是課文內容的簡單重複,又能讓全體學生共同參與,填出不同的答案,學習了知識,培養了能力,體現出面向全體的思想。

手形的聯想教師教學反思 篇16

教《愛蓮説》一課時,我從講解課題、作者入手,然後一句一句領讀,一字一字翻譯,直到文章中心、寫作方法,所有該講的,一句話也不漏掉,所有該做的課後練習,一道題也不放過。結果還是錯得一塌糊塗。當時更多的是責怪學生,並沒有從自身去找原因。後來,我換了一個思路: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自己去發現。用這種方法上完課後我才真正明白了教與學的真諦。

那一課我是這樣上的。

開始,同學們,見過蓮花嗎?欣賞課本一幅蓮花插圖,引導學生回憶相關詠“蓮”或“荷“的詩句。(學生吟誦詩句:有唐代詩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宋代楊萬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唐代王昌齡——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古往今來,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將蓮作為描寫的對象。 最喜歡蓮花的當數宋代的周敦頤,他寫了一篇短文——《愛蓮説》,雖然只有119個字,卻是千古傳誦的名篇(板書課題、作者)。但周敦頤喜歡蓮花主要並不是因為它美,他寫《愛蓮説》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讚美它的美。那是為了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接着是第二步驟:學習課文。(1)、學生自由朗讀,發現不認識的字和拗口難讀的句子,提出來,當堂有予以糾正。(2)、範讀課文。(3)自讀課文。(4)、結合課下注釋默讀課文,疏通字詞句,問也較多。但絕大部分問題,學生能自己解決,極少數問題,老師點撥一下即可。翻譯完後,我提了兩個問題:作者寫蓮有哪些特點?為什麼要寫這些特點?對於第二問,我原先以為學生回答不出來。結果,學生不僅正確地回答了出來,而且還聯繫到以前學過的託物言志的文章,以前太低估了學生。

再接下來是第三步驟:研讀課文。一開始,學生由於習慣了老師的滿堂灌,沒人發言。我就引導大家:你自己認為課文哪裏寫得最好?讓學生自讀、思考、合作交流,結果學生把 《愛蓮説》的主旨、結構和寫法,一點一點地説出來。

至於對課文有疑問的地方,我啟發大家:作者所處的年代,距離現在近一千年,難道到了現在,大家的思想觀念還沒有發生變化,還完全同作者的觀點一樣?這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爭得面紅耳赤。由於課堂時間有限,又由於是初次上這樣的課,非常遺憾,我沒敢讓學生再繼續爭論下去。 最後一個步驟:遷移能力。喜歡哪一種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現。聯繫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寫出你最喜歡的一種花。模仿例句,用託物言志的方法造句。由於整堂課都是以學生為主,以自學為主,以學生的發現為主,所以,學生作起這樣的作文來,並不犯難。

這堂課,學生學得輕鬆自如,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不僅把老師該教的知識自己學習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去發現問題,去決定吸取或捨棄。這堂課也使我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是引導者、參與者,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樣,才會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手形的聯想教師教學反思 篇17

國小三年級英語這一課充分體現了英語新課標理念,從知識目標來説,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三年級的學生,考慮到孩子剛開始學習英語,所以本課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目的。以為三年級的孩子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所以我努力為學生創設一種學習情境,讓學生在一種寬鬆、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新單詞、新句型。考慮到三年級的孩子已學過四個星期的英語了,有了一定的基礎,所以在組織課堂教學時,始終採用英語,讓學生完全沉浸在一種英語的學習氛圍中,同時也以這種氛圍感染每一個學生,大膽開口説英語。

在本課教學中做得不足的是部分同學把單詞green 和 black的發音發的不好,教師應在多數同學錯誤發音後立即進行糾正,有些同學的歌唱的也不是很到位。在以後模塊的教學中還應經常複習和操練。

手形的聯想教師教學反思 篇18

在教學《窮人》中,我努力創設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教學氣氛,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在教學中我充分讓學生自説,自讀,自評,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説出感受,讀出感受。例如教學《窮人》中桑娜想的這部分時,我先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説出桑娜此刻的感受。學生有的説怕丈夫責怪,要讀得害怕、擔心:有的説因為桑娜擔心要讀得慢些,而有爭議的説桑娜緊張、着急要讀得快點。在學生多元解讀的基礎上,再及時運用多種朗讀的方式,個別讀、小組讀、集體讀、男女生賽讀、表演讀、輕聲讀、大聲讀等等,引導學生讀得有聲有色,讀出自己的味道來。

教學中,學生能與老師積極互動,課堂氣氛活躍,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參與率比較高,課堂收效明顯。最值得欣慰的是,在引導學生想象“孩子們怎樣‘熬’過艱難貧窮的日子”這一環節時,問題剛一提出,同學們的小手便紛紛舉起。有的説:“他們會靠着勤勞的雙手,一天天長大,去跟着列寧推翻沙皇統治。”我聽了好激動,立刻評價説:“你真了不起!是的,這是一條能徹底改變窮人命運的出路.事實正是這樣,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剝削統治,使俄國所有窮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能結合時代背景,能把社會課上學到的知識與本課內容聯繫起來想象,實在難得。我心裏確實為學生這一合理而富有創造力的想象而高興。仔細想一想,學生之所以能出現如此精彩的發言,正是因為這一問題觸動了學生情感的琴絃,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想象的願望,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只要教師提問開放靈活,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手形的聯想教師教學反思 篇19

除了朗讀課文以外,我還注重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學完課文後,請學生用上“因為……所以……”,説説全家人為什麼喜歡蘭蘭的小手。“爸爸喜歡蘭蘭的小手是因為——;媽媽喜歡蘭蘭的小手是因為——;姥姥喜歡蘭蘭的小手是因為——”。在教學中我還穿插了完成課後的説説做做。課堂上,我儘量把機會留給孩子,讓他們多説,我少説,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課堂上有機會説,有思考的空間。

反思自己的教學中,有成功之處,但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的:比如在讀的指導方面還做的不夠到位,有幾處當學生談得不太好時就急着請別的同學來試試。有的教學環節,忽略了學困生。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要關注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體驗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