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反思(精選5篇)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反思 篇1

在語文教材中,無論是記敍文還是議論文,無論是詩歌還是散文,都有豐富的情感因素藴涵其中。要上好語文課,教師就必須針對教材內容,教材的情感因素,以課文之情去感染學生,引發生學的積極情感,創設情景,正確掌握和理解一篇課文。我在語文教學中,十分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效應,努力改變學生情感活動的性質,變消極狀態為積極狀態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反思(精選5篇)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產生的,情境中的各種因素對情感的產生非常重要。在快樂的情境中產生快樂感,反之產生悲哀感。這一特點告訴我們:在教學中的教師要努力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我在教《艱難的國運與雄壯的國民》時,是這樣利用情境導入的:一開始播放莊嚴而神聖的《國歌》,用激昂的語調向學生介紹中國處於最艱難的時候,許多愛國之士迷惘之時的情景,在課件上顯示出五四時期中國人民那雄壯的精神的圖片。

這時候學生眼望那一副副圖片,耳聽教師充滿感情的敍述,就會產生強烈的振撼感。在激情的配樂朗讀中,讓學生圍繞課題的兩個關鍵詞:艱難、雄健來知道課文寫了什麼?達到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學生在學習課文前就有了感情基礎,對課文的理解也深了,文章的難點也會自然突破。特別是情感性較強的課文,不去幹巴巴的説教,重要的是創設情景,進行情感化的引導才是教學中的上乘之作。發揚雄健的精神,是時代的需要。這雄健的精神應該像長江、黃河的浩浩蕩蕩,應該有遇見沙漠、遇見山峽阻遏不住,一瀉萬里的氣勢。“目前的艱難境界,哪能阻抑我們民族生命的前進。”是的,李大釗這一預言早已成了現實。

然而,在今天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長征途中,也同樣會“遇見沙漠、遇見山峽”,遇見“崎嶇險路”,出現“奇絕壯絕的境界”,這些雖然與李大釗所處的時代條件已完全兩樣,但是仍然需要我們拿出雄健的精神。那麼,我們就以偉大的革命家李大釗的號召相號召吧,讓我們“高唱着進行的曲調,在這悲壯歌聲中,走過這崎嶇險阻的道路”。在艱苦奮鬥中,體味振興中華這“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反思 篇2

面對愛國主題的文章,心裏總是沒底、發怵:因為“愛國”這一主題實在太大,太空泛,一則很容易上成政治課或説教課,枯燥乏味,別説學生不願意聽,連執教老師也可能是在課堂上勉強支撐着,苦熬着,心裏與學生們一樣,巴不得下課的鈴聲早點響起。

針對這一點,教師對文本的把握,對教材的處理、問題的設計,就顯得尤其重要。

二則學生不大願意談“愛國”,有時是覺得沒話可説,談來談去就那麼幾句話;有時是認為在同學們面前談“愛國”,怕別人會笑話,説他(她)假等等。總之,在這樣的課堂上,較難調動學生們參與的熱情和學習的積極性。

基於以上兩點的考慮,我在三個主要的教學環節設計了四個開放性的問題:

1、在導入環節,請同學們聽《國歌》,談感受。學生會圍繞愛祖國、愛人民等主題展開,先在上課初營造一份與祖國緊密聯繫的情感氛圍。

2、聽讀、初讀課文後,談談你對課文的第一感受是什麼?

3、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你體驗過這樣的美趣嗎?

4、文章結尾處的看法對不對?為什麼?

這些開放性的問題留給學生一定大的答題自由度,並聯繫到學生自身的生活體驗,給師生之間的對話帶來一個廣闊的空間,讓學生能在文本的基礎上生髮、擴展,談出自己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暢所欲言,無所拘束,這為構築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奠定了基礎。

因此,在這節課上,老師教得投入、彰顯活力,學生的生命活力也在愛國篇章的激情感染下迸發出來,師生和文本不留痕跡地交融、互補。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反思 篇3

本課設計的優點:

根據新課程教學理念,本課教學以讀帶學,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加深理解,並受到情感的感染;背景介紹適時呈現,使得課堂教學流程自然且知識容量豐厚;

本課堂實踐的不足:

因為檢測七課字詞,固在講課過程中課文範讀沒有時間放錄音,這是本課的一大敗筆,只為了追求課堂任務要完成,時間上緊張使得課的結束匆忙。

改進方法:

調整課堂字詞檢測方式和時間;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反思 篇4

本課是屬於中國畫教學,以前我在進行國畫教學的時候,一般都會以教師講解技法,學生臨摹為主。但這樣的教學課堂會讓人覺得很沉悶,學生往往也會興趣漸失。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導入部分,我出示中國畫作品,讓學生猜一猜是用什麼工具畫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一旦有興趣和熱情,他們就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和創造慾望。教學中,在講到中國畫的用筆、用色和繪畫方法時,我通過示範、欣賞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來體驗中國畫的獨特優勢。在有形中使學生感受到表現水果是運用彩墨在宣紙上的自然滲化,使果實飽滿而有韻味的。整個教學流程下來,循序漸進。我教得愉快,學生學得也開心。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反思 篇5

《搭石》這一課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着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兩個人面對面過小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

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我注重以人為本,以讀為本。採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教學中我主要以兩個方面展開教學:

1、發現感受文中的美

文中有看得見的具體的“美”,也有看不見的心靈的“美”:

急着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勤勞美

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致,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和諧美、自然美

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謙讓美

要是誰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尊老美

心靈美、友善美、自然美、團結美、善良美、奉獻美……

美是永恆的主題,教學時採用自讀時想象畫面、自悟時體會情味、交流時暢所欲言的教學思路。學生們自讀、自悟,在尋找美,欣賞美的同時,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諧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2、發現感受身邊的美

作者就是從一件很小的事物中發現了美。你現在認為什麼是美?在我們身邊哪裏也可以找到美?”

在教學中,儘管我課前精心備課,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課上了下來後,也留下了很多的遺憾:

1、課堂駕馭能力十分欠缺。課堂教學中總是被自己備好的課所牽制,按照自己已有的思路一步步開展教學,對於課上突發的意外情況不能很好地處理與引導。

2、雖然教學中注重了感情朗讀的指導,但是學生的朗讀效果、朗讀的層次感並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在朗讀指導方法上自己還缺少一些有效地方法。

3、通過教學,我感到自己設計的一些提問過於細碎,總感覺自己在課堂中一個勁地在提問、引導學生回答問題。一節課下來,自己沒少忙乎,可學生的情感總是處於一種很平的狀態。激發學生的情感方面是我這節課很薄弱的一個環節。

4、新課程標準要求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學中,我總是一味地牽着學生學習,大膽放手讓學生學習方面做得很不夠。

5、板書設計也有所欠缺。設計板書時只注重了簡潔,對看不見的美“謙讓美、奉獻美、敬老美”等沒有在板書中凸顯出來。如果能將這一點表現出來,會更好地突破重難點。

6、本課教學中忽視了寫作方法的指導,沒有為“學生寫生活中的美”做好鋪墊。

其實,教學中暴露出得問題還有很多很多。這些都充分説明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技巧、教學機智、把握教材處理教材、組織教學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今後教學中,我要更加努力學習,總結與反思,使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