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在開始教學反思(通用26篇)

從現在開始教學反思 篇1

《從現在開始》是一篇讓人忍俊不禁卻又能引人思考的童話故事,情節簡單卻充滿童趣。課文中的貓頭鷹和袋鼠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招致民怨沸騰;而小猴子卻讓大家照自己習慣的方式過日子,受到動物們的擁戴。體會課文中藴含的情趣和道理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

從現在開始教學反思(通用26篇)

本課教學設計的第一個環節是複習生字,包括讀字和讀句子兩部分,目的是複習鞏固第一課時學習的生字;第二個環節是學習新課,在情境中理解童話中藴含的道理;第三個環節是學寫生字。針對課堂教學實際情況,總結反思如下:

一 、強基固本 重視生字教學

雖然本節課以閲讀教學為主要內容,但生字教學也不能丟,而且在形式上要符合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在複習生字的環節中,我首先讓學生認讀生字卡片,對生字有個回憶的過程,然後將剛剛認讀過的生字放入句子中,使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對生字有更深刻的印象,繼而掌握生字。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還是很樂於這樣去複習生字的,不僅可以認識字,還可以通過讀句子的形式來培養語感,增強對生字的感悟。

在寫字的環節中,我採用了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讓學生觀察四個左右結構的字,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在寫結構相同的字時還要注意的問題,使他們在寫字的同時鍛鍊了分析字形的能力;另一種形式是範寫,本節課我範寫的字是“第”字,因為這個字下半部分的筆順較複雜,學生不易掌握。通過這種層次分明、循序漸進的形式,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學到了方法。

二、創設情境 增強情感體驗

本課教學的重點在於怎樣讓學生體會文中藴含的情趣和道理,為了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我用一段歡快的音樂來導入故事,讓學生戴上動物頭飾,創設森林裏動物聚會的情境,為了與學生們融在一起,我也扮演了一個小動物,與學生們一起去體驗。通過各種輔助手段,我將學生帶入了文中童話的境界。課堂上,學生們真的把自己當成林中的小動物,他們各抒己見,用自己的體驗去感悟文中藴含的道理。

當然,通過課堂教學的實踐,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指導閲讀方面不夠到位,沒有達到教案預設的效果。課堂上,幾個動物的話讀得並不好,脱離了文本,如果在學生沒有讀好的情況下,通過範讀、齊讀等形式來幫助學生體驗角色的語氣,效果一定會更好。因為只有把文本讀熟、讀透,學生才能真切地進入文中的情境,才能製造出符合文本的課堂氣氛,文中的道理也才會自然顯現。

總之,經過對這節課的認真準備和教學實踐,我加深了對新課標的理解,瞭解了更多教學手段,鍛鍊了自身素質,受益匪淺。

從現在開始教學反思 篇2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對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起着積極的促進作用。為了在課堂上體現課標精神,我堅持以生為本,以學定教,巧設情境,努力在課堂上體現充分的自主學習,有效的合作學習和適當的探究學習。

課堂上,我充分利用教材資源,開發學生學習資源,注重閲讀個性化感悟,設計自主、合作的閲讀過程。以朗讀為主線,以實踐為活動為輔助,引導學生聯繫教材,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讀讀、想想、説説、議議、演演。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閲讀實踐,通過朗讀、想象、思考,力求對文本有所感悟。

一、朗讀個性化

朗讀是閲讀教學中最經常用、最重要的手段,要把他用“活”,用“巧”,以達到促使學生理解、積累、發展語言、激發情感的作用。在這課中,朗讀的形式多種多樣:個別讀、齊讀、表演讀,把這些方式有機地融合起來,相互滲透。除此外,我還注重朗讀的評價,尊重學生意見,讀評結合,從而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所藴含的內容。

二、注重體驗與感悟

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且這篇文章包含着濃厚的感情色彩。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我們會驚奇地發現,“體驗”一詞前後共出現了15次,運用頻率之高,次數之多,確為罕見,由此足見其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價值。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必須積極為學生提供語文實踐的機會和時空,讓學生在自主參與閲讀實踐活動中,深入課文與閲讀材料形成“對話”,從而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例如:在教學“議論紛紛”“叫苦連天”這兩個詞時,我並沒有讓學生以詞解詞,而是注重讓學生先想想:聽了貓頭鷹的命令後你們會想些什麼,説些什麼?接着讓他們在小組裏説一説,讓學生在想、説、議中感悟到這就是“議論紛紛”和“叫苦連天”。顯然,在我們的引導下,學生與文本進行了心靈對話,走入了課文情境,與動物同命運共呼吸,急動物之所急,想動物之所想。最後有感於心、化而言之,實現了自我超越。

三、創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情景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創設各種活潑、有趣的教學情境。如:角色扮演,通過活動讓學生去表達、感受、體悟,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運用。課堂上,我組織學生小組合作讀一讀、演一演,自主彙報交流,使學生真正擁有嘗試、合作、享受成功的實踐和機會。在小組彙報展示中,其他學生做到了很好的評議、補充,形成了生生互動積極學習的氛圍。我作為一名參與者也啟發、評價,在與生互動中真正成為國小生的學習夥伴,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四、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導向

在閲讀目標方面,我們第一個要關注的問題是閲讀中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導向,使德育目標、智育目標和美育目標能夠得到綜合的體現。本課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過讀一讀、演一演、想一想、説一説等手段,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讓他們懂得尊重別人、讓被人按自己習慣的方式生活,這些都體現了閲讀教學中主體情感的投入,以及正確的價值導向。

當然本課還存在着許多不足和遺憾的地方,如:時間允許的話,在教學袋鼠那段時,應增加多種讀的方式;在最後講評生字時,應讓學生自己挑選、推薦。

從現在開始教學反思 篇3

《從現在開始》是一篇童話故事,講述的是:貓頭鷹和袋鼠,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招致“民怨沸騰”;而小猴子卻讓大家按照自己習慣的方式過日子,受到人們的擁戴。讀着《從現在開始》,除了忍俊不禁之外,還感受到濃郁的現代氣息。現代社會的人們,在享受着高度的現代文明的同時,也受到自然和人為的各種限制。人們總在爭取自身的解放,追求自由的空間。在兒童幼小的心理,他們活潑好玩,無拘無束的成長,是他們追求的生活理想,然而面臨社會的壓力以及教師和家長的束縛,他們失去童年的樂趣,以及自我的個性。這篇課文就是讓學生懂得要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要尊重別人,這是和諧相處的重要條件。

教學這篇課文,我們在把握語文基本訓練的同時,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通過“教”的方式引到學生“學”的方式,尊重學生個性的理解和感悟,通過情景的創設、朗讀的體驗,對話的交流,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意義,熱愛生活,尊重他人。教學的難點在於,以學論教,順學而教,根據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緊緊的把握好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1.重視朗讀形式多樣化,強調在朗讀中感悟

課堂上,“讀”佔鰲頭,學生採用不同方式進行朗讀:個別讀,齊讀,自由讀,引讀,表演讀,充分顧及學生朗讀的主動性,多樣性,獨特性。我充分利用教材資源,開發學生學習資源,讓文本的意義和作者的情感在朗讀中自行發現,自發建構起來。讀完之後説説為什麼這樣讀,這樣讀有什麼好處?説出朗讀後的個性化感悟、體驗和感受。以朗讀為主線,以實踐活動為輔助,引導學生聯繫教材,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讀活動物,以聲傳情,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角色的心理,讀出人物個性,初步培養學生的語感。如獅子大王的王者風範,貓頭鷹大王的神氣,袋鼠大王的激動,小猴大王的和氣、乾脆、機靈等等。但也有讀得不夠好的地方,有但今後加強、改進。

2、創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情景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創設各種活潑、有趣的教學情境。如:角色扮演,通過活動讓學生去表達、感受、體悟,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運用。課堂上,我組織學生小組合作讀一讀、演一演,自主彙報交流,使學生真正擁有嘗試、合作、享受成功的實踐和機會。在小組彙報展示中,其他學生做到了很好的評議、補充,形成了生生互動積極學習的氛圍。我作為一名參與者也啟發、評價,在與生互動中真正成為國小生的學習夥伴,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3、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導向

在閲讀目標方面,我們第一個要關注的問題是閲讀中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導向,使德育目標、智育目標和美育目標能夠得到綜合的體現。本課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過讀一讀、演一演、想一想、説一説等手段,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讓他們懂得尊重別人、讓被人按自己習慣的方式生活,這些都體現了閲讀教學中主體情感的投入,以及正確的價值導向。

當然本課還存在着許多不足和遺憾的地方,如:時間允許的話,在教學袋鼠那段時,應增加多種讀的方式;在最後講評生字時,應讓學生自己挑選、推薦。

從現在開始教學反思 篇4

《陽光》這篇課文以抒情的筆調,詩一般的語言,描繪了陽光給萬物帶來的生機與美麗,説明陽光比金子更寶貴。

一、導入力求生活化、興趣化

一個猜謎,有意調動起學生的興趣,揭示謎底後相機簡筆太陽,形象直觀,為導入課題:陽光,做好鋪墊。

學生每天都在陽光的陪伴下生活成長,但是卻常常忽略了陽光的存在。能留意陽光、感覺到陽光的時候並不多。所以在導入環節,我設計了“陽光有什麼作用?”目的是要讓學生充感受到陽光就在我們身邊。其實還可以這樣設計“今天的天氣很不錯,陽光燦爛,在這樣好的天氣中你想做些什麼?”可能更適宜拉近學生和陽光的距離。

二、認字意在重複中有趣化、交流中深入化

認字是低段教學的重點,也是本課重點所在。我將本課12個生字從讀音上進行了歸類,分別整合成翹舌類、前鼻音類、後鼻音類三大類。然後通過1、看拼音讀,2、去拼音單個認讀並組詞,3、交流方法認讀,4、做“登山”遊戲,5、結合句子讀這五大環節,步步深入,提高難度,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認讀中和生字反覆見面,牢記這12個生字。

遊戲是為了激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快樂的學習中鞏固識字。交流識字的方法目的有二,第一:讓學生加深記憶,進一步鞏固。第二:能夠在生活中運用認字。從評課的意見來看,識字方法的引導還不夠深入,可以進一步引導用“加一加、減一減、在生活中你還在哪看到過這些字”的方法滲透教學。

從現在開始教學反思 篇5

愛因斯坦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本身更重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思維品質的提高。因此教學中要抓住時機,鼓勵學生進行想象和創造,保護孩子富於幻想的天性。如,在指導讀好黃鶯和微風説的話以後,教師先提供給學生的是一個幫助想象的平台:還有誰也看到了玫瑰花?蝴蝶姑娘飛來了,她説── 一隻蟋蟀跳過來,他説── 一位可愛的小姑娘跑過來,她説──,繼而讓學生自由想象説話。學生有了閲讀的基礎和思維的開啟,小白兔、蜜蜂等人物形象紛紛浮於腦海。一個問題展開了孩子們想象的翅膀。

“為他人開一朵花”,小鹿這樣的行為,給大家帶去了快樂。我想,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也應該常常地想到學生喜歡什麼,常常地為他們帶去快樂。

從現在開始教學反思 篇6

今天學校讓上交一篇生本課的教學反思,正好昨天講的《桂花雨》一課,感覺還不錯。就隨便寫寫吧!<<桂花雨>>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文中瀰漫着作者淡淡的思鄉情緒和對故鄉美好的回憶。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我在寫教學設計時,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線,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和理解,自己發現問題,並在讀書、思考、討論和交流中解決問題,掌握學習方法。並通過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説一説自己不能忘記的人和事,在閲讀學習中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搖桂花”這一段既是課文內容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的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的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我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再利用評讀來滲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從中感受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的學習方法,這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然後從學生從讀懂的地方入手,因勢利導,然後步步深入,漸入佳境。對於作者盼望“搖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搖桂花”的快樂,我引導學生閲讀文字,從領會對話和動詞入手,用分角色朗讀和讓學生説説這樣讀的理由,在閲讀中體驗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樂之情。

在引導學生感受“桂花雨”的時候,我藉助課件提問,從課文當中找出什麼是”桂花雨“,用課文中的原句回答。孩子們找到後,我又藉助課件上的圖片,讓孩子們再次感受“桂花雨”的情景。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帶着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其中的感情。

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特別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通過讀來感悟。在回憶童年的時候,孩子們都積極的發言。在交流過程當中體會到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深情。最後,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説説難以忘懷的人和事,進行情感和能力的遷移。

後來小組以採訪的形式讓組員們分享,最後每一組選出一個代表和大家分享。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熱烈的討論,在孩子們分享的過程中,我看到孩子們在説自己的家鄉時,臉上的喜悦之情是我們課堂上很少見到的。這時的我也被他們感染了,和孩子們分享了我小時候的趣事。孩子們都聽得津津有味,有的還説去我的家鄉呢!嘿嘿,一個有山、有水、有花、有野果、有松鼠的地方……還有最親、最愛的人。也許是對家鄉的懷念吧,感覺以前的事物都是那麼的美好!

每次一寫到自己的家鄉,總是受不住筆。嘿嘿……言歸正傳,我覺得教學不是教師唱獨角戲,離開了“學”就無所謂“教”,也就是説教學要從重視教師“教”的構思,轉向重視孩子“學”的引導。我們一直在提倡生本課堂,要相信孩子,讓孩子在充分自學中思考、記憶、分析,發現問題,提出疑點,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解決問題,獲得知識,這樣所獲得的知識才紮實牢固。作為老師的我們,應該給孩子們多一些的理解與表達的空間,讓孩子們去感受,去體驗,去嘗試,我相信孩子們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從現在開始教學反思 篇7

在教學第三小節中我讓學生充分理解貝爾太太出示的第二塊牌子的內容,從而知道貝爾太太是個自私的人。在此基礎上,我設計了第二個語言訓練點:貝爾太太看到花園( ),她感到( ),心想:( )。於是,她( )。這一承接段式的訓練以主人公貝爾太太的心情變化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進入角色,體驗人物的內心世界,來展開合理的想象,目的在於結合貝爾太太感情的變化,引導學生進行説話練習,藉助文本這一載體,展開想象,揣摩主人公的內心世界,豐富學生的人文情感,從而促使其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在心靈地交流中體驗文本,得到感悟,通過想象,學生們認識到了只有讓快樂與別人共享,才能更快樂。由此,學生的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強化,課文反映的價值取向也得到了挖掘,而課程中的人文內涵則將深刻地影響學生的精神領域。

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在本課的設計中,充分考慮到這點,有意識地設計教學的切入點,試圖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拉近了與文本的距離,豐富文本的內容,昇華對文本的理解。

從現在開始教學反思 篇8

教學重點是把握主要內容,弄清建設者們是如何克服困難的,並從中受到感染。課前佈置的查找資料任務完成得較好,學生們很積極地蒐集了有關青藏鐵路的資料,彙報交流的時候也興致勃勃,講起來滔滔不絕,由於時間關係,課上交流不是很多,只能讓他們課後再互相傳閲資料,增長見識。從他們彙報情況可以知道,學生選取有用信息的能力還是有待加強。一節課下來,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三個:課文的主要內容;修鐵路遇到的困難;鐵路的重要意義。在教學時,我主要是這麼做的:

一、以韓紅的《天路》導入,激發興趣

二、抓住行文線索,體會人物精神

“把鐵路修到拉薩去!”這句話是課文的題目,又在文中反覆出現,是作者行文的線索。在教學時,先找出文中介紹“青藏鐵路”的句子,然後引出我外國人的評價和句子“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確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然後讓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説説從課文哪些地方感受到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的不簡單,不容易。學生在默讀課文的過程中找到了阻礙築路大軍前進的困難所在,並紛紛聯繫實際發表自己的看法。

“那麼,這些困難,我們的建設者們又是怎樣克服的呢?請從文中找出答案,並談談你的體會。”這個問題較好回答,學生能輕鬆得從第6、9自然段中獲取答案,並且抓住文中關鍵的詞語,如“晝夜、反覆、徹夜通明、廢寢忘食、夜以繼日”等,感受建設者充滿智慧,不畏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

從現在開始教學反思 篇9

《荒蕪了的花園》是冀教版語文第十冊第三單元“啟智於身邊”中的一篇寓言故事。這則寓言主要講的是幾個人想重修荒蕪的花園,但他們各持己見,卻沒有一人去行動,最終花園依舊荒蕪着。文章開始從“所見”——雜草和荊棘生長和“所聞”——蟋蟀悲鳴兩方面寫出了花園的荒蕪;接着抓住三個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美麗的池水、美麗的花木、唱夜之歌的夜鶯,運用今昔對比的手法,勾勒出過去花園的生機勃勃,突出了今日花園的荒蕪寂靜;最後,幾個人細細地討論、悉心地討論、滔滔不絕地討論和兩次辯論,但誰也未付諸行動,結果花園依舊荒蕪着。文章條理清晰,情節起伏,語言樸實無華,在平淡中透出一股淡淡的嘲諷和哀傷。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誇誇其談,只説不做,最終結果是一事無成。

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後出示:荒蕪了的花園,還是照舊荒蕪着。

請大家想一想,這篇寓言故事以這樣的一句話結尾,有什麼深刻的寓意嗎?

有的學生答:“之所以荒蕪了的花園還是照舊荒蕪着,是因為A、B、C君他們心動而不行動,只是在那裏幹討論,不幹真活。

有的學生答:“之所以荒蕪了的花園還是照舊荒蕪着,是因為他們的決心夠,行動不夠!他們看到了這座荒蕪了的花園,下定決心要把它整理好,於是開始討論,從黎明討論到傍晚還是沒有行動。就像有時候我們告訴爸爸媽媽、老師好好學習,但是總是沒有實際的行動。

有的學生答:“荒蕪了的花園還是照舊荒蕪着,一是因為他們不會思考,他們只會把自己的想法放在第一位,從來不去考慮別人的想法,甚至不會把別人的和自己的想法相融合;二是因為他們只會動口不會動手,用我爸爸的口頭禪來説就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還有的學生答:“荒蕪了的花園還是照舊荒蕪着,是他們有了明確的目標,沒有踏踏實實地去做。”

孩子們的回答令我感歎!孩子們有時真的值得我們刮目相看了。

從現在開始教學反思 篇10

這篇課文是楊瀾作為北京奧運會申辦代表團的成員在申辦20__年奧運會時的陳述詞,我個人認為,這是一篇已經過時的課文。

這篇陳述詞中一共提到了三個內容:介紹中國的體育傳統;介紹精彩紛呈的北京城和熱情友善的北京人;介紹我們為奧運會準備的文化計劃。對於這三個內容,我也是分小組來讀。在預習中,就提出了“你對哪個部分感興趣,就細讀哪個部分,並收集與這個部分相關的知識,以便在全班進行交流時給大家補充相關內容。”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把三個部分的學習步驟列了出來,學生分別根據這些步驟對本小組承擔的內容進行學習和交流。如,在學習介紹北京這個部分時,我提供的學習步驟是:

1、默讀這個部分,想想介紹了哪兩個方面的內容?對於這個部分的兩個內容,試着找找這兩個內容的關鍵詞。

2、對於這兩個內容,除了第二部分,你還了解到了哪些呢?試着補充一下,説給學友聽。

3、通過讀課文,補充資料,這個部分的內容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帶着你的感受再來讀一讀。

第一次在導學案中嘗試給每個部分列學習步驟,課後發現這樣的方式學生學得比較有目的,在交流時,感覺學習效果還可以,交流環節也不再顯得雜亂無章,看來,這個方法在學生現階段的學習中比較適用。

從現在開始教學反思 篇11

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課堂上我時時關注每一個孩子的感受、儘可能地給予學生更多的、同等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覺得自己受到了老師的注意,課堂上沒有被教師遺忘的角落。本節課採用大面積指名讀、開火車讀、同桌讀等多種方式,使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中都有展現自我的機會,都有和同學交流的時間。老師在每個學生的自我表現中,還能即時發現學習落後者,進行查漏補缺。還運用手勢、眼神、語言等方式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讓他們充滿自信、充滿希望。

在今天的課堂上,我覺得自己在時間分配上還不夠合理,過多地將時間放在ie的教學上,而對於音節ue、er的教學則顯得過於簡單,使得教學重點突出不明顯。如果當時能及時收住話題(我在課堂上經常讓孩子選擇音節來練習説話,當説到中秋夜時孩子有很多話要説,剛過中秋節嘛,孩子還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就能節省許多時間。今後我要多鑽研教材,多嘗試新的教學方法,讓自己的課堂變得更形式多樣、生動有趣。

從現在開始教學反思 篇12

健康是一個人一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健康是有四個方面組成,一是身體健康,二是心裏健康,三是社會適應能力好,四是道德行為健康。所以我們在健康教學中,要讓學生掌握健康的正確概念,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開啟健康人生。

然而有少部分教師和家長只關注學生的暫時的學習成績,缺乏對學生的關注,對學習中的障礙缺少理解;一些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教育課受到考試的干擾,缺乏對學生的實際教育意義;受到“師道尊嚴”等不良思想的侵擾,難以和學生進行有效交流,使心理教育被表面形式化;因此,教師必須要學習和掌握心理學,平時多善於觀察學生,多與學生交談,及時瞭解學生的思想動力向和心理問題。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課有針對性的幫助和引導學生認識

自我,為每一位學生提供有助於個人發展的空間,以達到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目的。

“尊重與理解”,是對待學生態度以及師生關係方面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尊重,就是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尊嚴,尊重每個學生存在的權利,承認他是不同於其他人的獨立的個體,承認他與教師、與其他人在人格上具有平等的地位。理解,則要求教師以平等態度,按學生的所作所為、思考、感受的本來面目去了解學生。被他人理解,意味着受到他人的關注、與他人之間達到心靈溝通,從而產生一種"遇到自己人"的感覺。之所以要遵循尊重與理解學生原則,首先是因為只有當教師尊重學生時,學生才會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的成績和進步,關心自己的榮辱,體驗到做人的尊嚴感。而自尊、自重、自信正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徵。其次,學生如果被老師尊重和理解,他就會信任老師,願意向老師傾吐內心的思慮、惶恐、苦悶、這種良好的師生關係,是學生獲得成功的基本條件。

由此可見,中學心理健康教育課對改善,調整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的教學效果。學生時代是一個人的朝陽年代,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獲得成功,失敗和挫折是難以避免的。如何教育學生以積極的心態來正確的面對成功和失敗,是我們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我們教師應該在思想上給予高度重視,以積極的行動來彌補我們在這一薄弱環節的。

從現在開始教學反思 篇13

時光稍縱即逝,轉眼間一個新的學期又要結束了,回顧已逝的教學時光,可謂百味俱全,其間有一節課我上得最投入、最值得回憶與反思。

記得那是期末的展示彙報課,(主任説可能會有校外的教師來聽課。)我當時很有壓力,晚上也難以入睡.我選的是《勾股定理》一課。為了上好這節課,我反覆研究了去洋思學習的一些記錄,努力用新理念新手段來打造我的這節課。當我滿懷信心地上完這節課時,我心情愉悦,因為我教態自然得體,與學生合作默契,基本上獲得了教學的成功。

1、從生活出發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在“勾股定理”這節課中,一開始引入情景:

平平湖水清可鑑,荷花半尺出水面。

忽來一陣狂風急,吹倒荷花水中偃。

湖面之上不復見,入秋漁翁始發現。

花離根二尺遠,試問水深尺若干。

知識回味:複習勾股定理及它的公式變形,然後是幾組簡單的計算。

2、走進生活:以裝修房子為主線,設計木板能否通過門框,梯子底端滑出多少,求螞蟻爬的最短距離,這些都是勾股定理應用的典型例題。

3、名題欣賞:首尾呼應,用“代數方法”解決“幾何問題”。 印度數學家婆什迦羅(1141-1225年)提出的“荷花問題” 比我國的“引葭赴岸”問題晚了一千多年。“引葭赴岸”問題,是我國數學經典著作《九章算術》中的一道名題。《九章算術》約成書於公元一世紀。該書的第九章,即勾股章,詳細討論了用勾股定理解決應用問題的方法。這一章的第6題,就是“引葭赴岸”問題,題目是:“今有池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適與岸齊。問水深、葭長各幾何?” “荷花問題”的解法與“引葭赴岸”問題一樣。它的出現卻足以證明,舉世公認的古典數學名著《九章算術》傳入了印度。《九章算術》中的勾股定理應用方面的內容,涉及範圍之廣,解法之精巧,都是在世界上遙遙領先的,為推動世界數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鼓勵學生可以自己利用課餘時間查閲相關資料,豐富知識。

4、在教學應用勾股定理時,老是運用公式計算,學生感覺比較厭倦,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拓寬學生思路,運用多媒體出示了一道“智慧爺爺”出的思考題:即折竹抵地問題。並且將問題用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不僅將問題形象化,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將實際的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用直觀的圖形表示,在降低難度的同時又鼓勵了學生能夠看到身邊的數學,從而做到學以致用。最後讓學生互相討論,就這樣讓學生在開放自由的情況下解決了該題,同時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合作。

5、最後介紹了勾股定理的歷史,並且推薦了一些網站,讓學生下課之後進行查閲、瞭解。這是為了方便學生到更廣闊的知識海洋中去尋找知識寶藏,利用網絡檢索相關信息,充實、豐富、拓展課堂學習資源,提供各種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選擇、整理、重組、再用這些更廣泛的資源。這種對網絡資源的重新組織,使學生對知識的需求由窄到寬,有力的促進了自主學習。這樣學生不僅能在課堂上學習到知識,還讓他們有了怎樣學習知識的方法。這就達到了新課標新理念的預定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在勾股定理的學習中能感受“數形結合”和“轉化”的數學思想,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和滲透數學思想給解題帶來的便利;感受人類文明的力量,瞭解勾股定理的重要性。真正做到了先激發興趣,再合作交流,最後展示成果的自主學習。這堂課將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有利於創設教學環境,教學模式將從以教師講授為主轉為以學生動腦動手自主研究、小組學習討論交流為主,把數學課堂轉為 “數學實驗室”,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得出結論、使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得到了發展。不足之處:學生合作意識不強,討論氣氛不夠活躍;計算不熟練,書寫不規範。

從現在開始教學反思 篇14

我在活動只重視了幼兒的記憶詩歌內容,卻把仿編忽視了,只是我把孩子們會做的事,編入詩歌中。對於目標二沒有真正實施。應該讓幼兒用“我會”的句式進行大膽的表述,並根據孩子們説的內容及時的畫出圖標,使幼兒把兒歌中的內容自然的遷移到了自己的現實生活經驗中,也自然地進入了第三大環節中,創編兒歌。這樣孩子們能很快地創編出自己的兒歌,讓他們體會到了創編的快樂和獲得成功的喜悦。照片引起幼兒的回憶,幼兒知道小時與長大的不同,不同的衣物、玩具更使幼兒發現了自己的進步,教師在幼兒體驗了長大後的喜悦後,抓住時機引導幼兒説出了自己的成長和進步離不開父母、老師的幫助,知道了要尊敬老師和父母的道理,最後在延伸活動再讓幼兒學習兒歌《別説我小》,激發幼兒在家和幼兒園裏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的慾望。

下次開展本次活動時,一定要切記目標,圍繞目標來實施活動過程,這樣才能取得活動的有然、大膽的口語表達能力。

從現在開始教學反思 篇15

我們小班組正進行着行為跟進式活動,其中我執教了語言活動《香香的被子》,現在我就説一説我的執教情況和執教體會。

這個活動選至我們“冬天來了”這個主題活動中的一節課,我的活動目標有兩個方面:1、傾聽故事,學説故事中角色的對話。2、瞭解太陽的好處,喜歡在陽光下活動。在開始導入部分,第一次我選用了第三人稱“小豬”,讓它來引出故事,第二環節,我安排的是出示掛圖,讓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在出示掛圖時,我沒有讓幼兒仔細看圖,只顧自己講述故事,幼兒的興趣就不是很濃導致幼兒對於故事的理解不是很透,對於引出學説故事中角色的對話鋪墊的也不是很明顯,第三環節是完整欣賞故事,由於幼兒對故事的理解不透在這一環節角色的對話,幼兒就很難完整的説這句話了,最後我是用了一個角色表演,幼兒自由選小動物練習故事中的對話,孩子們對於小動物很感興趣,但是不能完整的説故事中的話,孩子的注意了就轉移到了動物的圖上,整節課在重點練習故事中角色的對話體現的不是很明顯,進過組內的老師分析、交流、指導,第二次就變成了,導入部分我利用幼兒的已有經驗來提問,“冬天了,太陽出來了,我們小朋友都去曬太陽了,小動物們去幹什麼了呢?”引出故事,第二環節,我先出示圖(1)讓幼兒先自由觀察,發現小動物們都在幹什麼,再有老師講述故事,依次來出示其它圖片,第三環節是教師完整講述故事,練習故事中角色的對話,第四是角色表演。

圖片的出示,再通過故事的講解,對於故事的理解十分容易。在第一次試教時,重點的不突出,對於故事的不理解,孩子在練習角色表演時,對話就不是説的很好,第二次把圖片出示先讓幼兒觀察,再講述,幼兒對於故事的理解就吃得透點,對於動物的對話就做好了鋪墊,把幼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一個有生活來的故事,再有故事回到生活,把活動昇華,讓幼兒的經驗也有所提升。

從現在開始教學反思 篇16

英國作家托馬斯説:“我喜歡那種以微笑面對困境,能夠從挫折中積聚力量,通過反思而產生勇氣的人。”懂得反思,善於反思,也是一種能力。從現在起,我要慢慢培養自己的這種能力。

在這堂課中,我覺得我在以下幾個方面做的不好:

一、過渡語不夠自然,有些形式化

當我 講到了讓孩子們也來感受一下海南島上的物產豐富,土地肥沃這一段時,我説“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可這時,我又想起了我在教案的設計這一過度語時,比這句要好,我又説了一遍。現在想起來,孩子們在我説讓我們一 起來讀讀時,他們就作好了讀的準備,我後面一説,反而顯得多餘了,真是在“背教案”了。

二、課堂生成還不能隨機應變,過於死板

我覺得現在我設想的課堂還是蠻“理論”化的,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我是以教案為標準,拼命地把學生的回答往我預設的方向靠,不是“標準答案”的,我就過濾掉;是“標準答案”的,我就欣然用之。其實這反映出我還沒有仔細地傾聽學生的回答。在學生説的基礎上,再加啟發引導讓學生自己説出來,這就是本事了!

三、在説話訓練時,我還出現了多次口誤

總之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在以後的課堂中改進吧!

從現在開始教學反思 篇17

《大海那邊》這篇課文通過三隻小螃蟹的話,講述小螃蟹對大海那邊究竟是什麼的探討。課文中三隻小螃蟹由“初升的太陽”、“駛往美國的船隻”和“高掛的月亮”聯想到大海那邊是“太陽的家”、“美國”和“月亮的故鄉”。課文內容生動,語句優美。最後以“大海那邊到底是什麼呢?” 結尾,留給讀者更多想象的空間。通過學習,讓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運用邊讀邊想的方法學習課文,帶着問題,展開想象,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興趣是學習的第一動力,而恰當的情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大海那邊》是一篇童話故事這一特點,在教學時,創設了一個“童話天地”的情境,將相對枯燥的語文學習和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故事有機聯繫。藉助投影,在導入時,先向學生展示了一個色彩豐富、生動的畫面:早晨,海對面的天空現出美麗的玫瑰色。靜靜的海灘上,三隻早起的小螃蟹,揮動着大鉗在做體操。三隻螃蟹一、二、咔嚓、咔嚓、三、四、咔嚓、咔嚓、五、六、七、八、咔嚓、咔嚓……就像聽從指揮一樣,它們一邊做操一邊在討論,大海那邊究竟是什麼呢?然後出示課題《大海那邊》,讓學生讀了課題質疑。短短的時間,一下子扣住了學生的心絃,迅速激活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樣的情境設計,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喚起了學習的慾望,樂於學習。

從現在開始教學反思 篇18

學生不一定能直接提取有價值的數學信息,對於學生的彙報,教師適當給予肯定的同時,要着重引導學生從數學角度去觀察。如何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情境、提取信息,是本環節的關鍵。由此讓學生根據乘法的意義提出數學問題,運用乘法的知識,解決數學問題。讓學生從觀察中感悟到:一向喜歡數學的笑笑,她看得很仔細,她看到了魚,還發現河裏有四羣魚,每羣都有三條,於是她在想:河裏一共有多少條魚?這樣,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全圖,並提出數學問題。

備課時,我考慮到學生在靜態圖中獲取信息存在難度,上課時告訴學生要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然後簡單介紹這個圖的情況。你們看,這幅圖有學校、樹木、花草、小河,從學校走出三羣小朋友,每羣小朋友都是三個;在他們經過的草地和樹上飛來三羣小鳥,每羣小鳥各有5 只;他們走到河邊時看到游來四羣小魚,每羣有三條魚;接着又看到從遠處划來的四條小船,每條船上有四個小朋友等等。這樣逐個呈現圖中信息,為學生提供了形象的“幾個幾”的資源。學生根據畫面輕鬆地互相提出用乘法來解決的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實際上也就是乘法口訣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利用生活經驗有效地理解了抽象的乘法意義。

單一的數學計算和練習不僅使學生感覺枯燥,而且不利於長期記憶。創設豐富有趣的活動情境,能化枯燥為生動,有利於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使學生在比賽、遊戲、模擬生活情境等活動中,自覺主動地運用、鞏固數學知識、提高效率。

從現在開始教學反思 篇19

《丟失的駱駝》是五年級第八單元拓展閲讀中的一篇課文。在教學伊始,我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自由地讀課文,要求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對難讀的詞句可重點練習。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後,我讓學生説説課文主要講件什麼事。

而後,我要求學生帶着如下問題自讀課文:四兄弟非常詳細地説了駱駝的哪些情況,四兄弟是根據什麼知道這些情況的?當學生通過自讀課文,合作探究弄明白這些問題後,我再要求學生想想:四兄弟為什麼能幫商人找到丟失的駱駝?學生聯繫上下文,略加思索,自然就能明白因為四兄弟善於觀察、認真思考,從眼前的事物做出合理的推斷,所以能幫商人找到丟失的駱駝。

我再引導學生暢所欲言,説説從這個故事從受到什麼啟發,幫助學生深化認識。最後,我又以演戲的形式來表現了法庭上的一幕,讓學生通過活動更深入地瞭解人物的內心世界。

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我講得很少,都以學生的讀、寫、討論、活動為主,

學生都能在愉快中學習,因此收到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從現在開始教學反思 篇20

這節語文課的主題是《麥琪的禮物》,這是一篇小説,也是一篇講讀課文。今天是這篇課文第二課時的教學。“會考”常常考小説的閲讀,但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寫記敍文時只習慣於平鋪直敍地敍事,不會描寫人物,所以,在備課時我將重點放在“教會學生閲讀小説的方法”和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上。我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第一,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第二,理解主人公純潔善良、關愛他人的情感。

這節課從“小説的三要素是什麼”開始。我提問後,一位學生站起來回答:“小説的三要素是:環境、情節、人物。”

學生的回答是對的,我要求學生將“三要素”齊讀一遍。現在回憶起來,這個環節很值得回味。按説,屏幕上已經很清楚地出現了“小説的三要素”,我為什麼還要學生將屏幕上的“三要素”齊讀一遍呢?從國小到中學,老師好像經常會使用這種方法,只是到了大學的教室裏,這種方法才比較少用。為什麼這個方法只在中國小常用,而大學少用呢?

這個環節使我想到的是:我們做教師的總是有一些很日常的、很細節的教學方式,這些日常的、細節的教學方式普遍流行於國小的課堂或中學的課堂,但做老師的好像較少考慮其中有些教學方式是否應該隨着學生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的增強、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而有所改變。尤其當某種教學方式是具有較強的控制性、強制性時,做教師的是否應該逐步減少這種控制性較強的“保姆”式的教學方式而使學生逐步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呢?

由於我已經意識到這是一個問題,因此在後續的教學中我開始減少對學生的控制,增加了一些開放性較強的問題。

對這個環節我覺得有些遺憾。接下來的重點是讓學生領會“人物描寫的方法”。

我問學生:我們以前學過的人物描寫方法有哪些呢?有學生説“肖像描寫”、“語言描寫”,有學生説“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另外有學生補充説“心理描寫”。

學生回答的這些“人物描寫方法”與我備課時所設計的內容是吻合的。我在製作PPT(Power-point)時,已經寫出這幾種方法。我點擊鼠標,屏幕上迅速出現“描寫方法: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等等”。

當屏幕上出現這些“人物描寫方法”時,我忽然感到有些彆扭。在學生的答案與我的設計吻合時,要是不滿足於“正中下懷”

的感覺,不用PPT整體地投放出來,而是邊聽學生説,邊用鍵盤記錄學生的意見,那樣的效果是不是會更好呢?

按照備課時的教學設計,提出“人物描寫的方法”是為了引導學生掌握《麥琪的禮物》這篇小説的刻畫人物方法。於是,我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屏幕上投影出來的幾個問題:小説的主人公是誰?德拉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小説是怎樣刻畫她的?你能舉一些例子來説説嗎?傑姆對德拉的感情如何?小説是怎樣表現的?

學生開始“討論”後,我走下講台在學生的課桌間穿行。我很想知道他們在“討論”什麼。偶爾有學生問我問題,我儘可能地作一些簡短的啟發。

上完這一節課後,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這節課的教學重點究竟應該放在什麼地方?在設計這節課的教學時,我將教學目標定位在“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和“理解主人公純潔善良、關愛他人的情感”,但實際上我是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上,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是怎樣刻畫人物心理的”、“哪些句子説明了這個心理”等等寫作的方法和技巧。

按照以往的經驗,這些方法和技巧是以後的考試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從升學考試的指揮棒來看,注重方法、技能的傳授和指導顯然對學生“應考”是有利的。對於一個老師尤其是國中三年級的老師來説,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應考”技巧和方法上,也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的困惑是,像《麥琪的禮物》這麼一篇經典性的愛情小説,它奉獻給讀者的難道僅僅只是作者描寫人物的寫作方法與技巧嗎?像這麼一節語文課,究竟應該注重情感體驗,還是方法訓練呢?如果真要引導學生“體驗情感”,這節課的很多環節都需要改變。

從現在開始教學反思 篇21

新課標提出要轉變教師角色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體驗,變讓我學為我要學。因此,我在教學《長城》的設計中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努力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1、複習引入的方式有所改變:   以往開課後教師直接採用提問式分別複習上節課學習的生字、詞語和理清文章脈絡。而今我採用學生齊讀課文,整體回顧,再自由彙報的方式,既檢驗了上一節課所學所悟,又發揮了學生主動複習的情趣,給予學生更多的展現機會,更有利於新課教學的開展。

2、教學思路遵循人的思維習慣,從整體感受到局部探究,最後再回到整體感悟的高度,使知識形成體系,情感產生共鳴,思想得到昇華。

3、依據教材為例,合理安排學習方式:   如本文的四段內容各具特點,學習方法也各不相同。第一段描寫長城遠景,文字簡短、凝鍊,適宜背誦。第二段描寫長城近景,介紹詳盡,方位明確,最能突出長城設計和建造的精良,適宜研讀、繪圖。第三段抒發了作者登長城的感慨,適於讀中體會。第四段內容是對長城存在的意義進行高度概括和讚歎,最適於發揮學生的拓展思維,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因此,採用了討論學習的方式。

從現在開始教學反思 篇22

《多些,少些》是一年級數學下冊第四單元100以內數的比較大小的教學內容之一,主要是讓學生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來概括幾個數量間的關係。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我們要做的只是讓學生將他們的生活中的語言説出來。在這節課上,我利用例題和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先讓學生觀察例題,後根據例題的內容及要求用小木棒擺一擺,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同時聯繫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學習理解和使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來概括幾個數量間的關係。在用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想和動口説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想學、要學,更進一步的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只是“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這些詞語在生活中經常用到,但學生對這些詞語的理解和感受多是模糊的,尤其是不易區分“多一些和多得多”“少一些和少得多”,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想盡辦法讓學生多説多議,從而進一步瞭解這些詞語的意思,以便更好地使用這些詞語,同時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其次,在總結之前的經驗的基礎上改變教學策略。去年我利用導學案讓學生小組合作,由於組織不好,導致教學效果不好。這次我讓學生同桌兩人合作進行操作,後引導集體討論,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教學效果不錯。

再次,在知識的鞏固階段,我安排了相應的練習及用這些詞語來説一説教室裏物品間的多少關係,借些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義。

但是鄉村的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能力相對要差,有一些學生還是不能區分理解“多一些和多得多、少一些和少得多”之間的差異,沒能準確的運用。只能在今後的複習過程中,多加引導,加強他們對詞語的理解。

從現在開始教學反思 篇23

本文是楊瀾作為北京申奧代表團的成員在申辦20__年奧運會時所作的陳述詞。文中通過對祖國的體育傳統、北京城的特點、友善的北京人、以及文化計劃的介紹,情真意切地表達了我國人民對申奧的期盼和渴望,表達了作為中國人,作為北京人的驕傲與自豪。

在教學,我主要是引導學生抓住每一段的中心句,瞭解課文陳述了哪些內容。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大致能説出陳述詞的內容,瞭解課文總分的結構。但部分學生將第六、七、八、九自然段的內容分開陳述。我沒有立即糾正,因為這幾個自然段圍繞文化計劃這一個內容從四個方面陳述,在分析完後,我再讓學生找出這幾段的共同之處,引導學生找出中心句。這樣學生由易到難,通過自己理解,印象深刻。

在理解“新的局面”、“新的高度”的含義時,學生只能從表面字義上理解。我將收集的部分資料和學生對20__年奧運會的回顧結合起來理解,學生基本能瞭解奧運會在中國舉辦的意義,達到理解這兩個詞的含義。

課後習題中有一道題是,你想為20__年奧運會做了些什麼?寫一段話表達自己的心願。因為北京奧運會已成為歷史了,我覺得這一題沒有練習的意義。將題目改了改,讓學生對照楊瀾陳述詞的內容,根據自己對奧運會的北京新添的建築物,讓學生以主人的身份,向大家介紹北京城的特點。根據學生作業情況。有部分學生能運用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介紹北京。但一部分沒有收集資料、無話可説,只能重複書中的內容。

從現在開始教學反思 篇24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不僅是要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對教師陳舊的教學思想與理念進行一次艱苦的蜕變,這個蜕變不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處上質的飛躍。

古人説:“畫虎畫皮難畫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麼如何神到呢?

這堂課上,學生小組討論熱烈,同學們的參入意識強,發言踴躍,回答老師不僅給予了肯定,整節課圍繞它進行,而且在本課結束的時候,聯繫生活,談生活。學生們更是誇誇其談,把自己所感受的親情,用優美的語言表達出來。

通過這篇課文的講授,使我感受到教師應有獨特的個人閲讀體驗和獨立的思維習慣。語文課本中的課文有導讀,有教參評點,有各種輔助參考資料。但作為教師要勇於打破這些先入為主的框框,第一個身份應是一個普通的閲讀者。要獨立自主地閲讀文章,注意從三個維度尤其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體味文章的獨特內涵,把握作品的意義和價值。通過對作者人生經歷與寫作經歷,以及作者寫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獨立思維,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獨特的閲讀體驗。

《散步》一文作者莫懷戚,文章通過生活中,最平常的散 步,來表現,家庭的和睦、美滿。以及中國人的家庭倫理,即以孝為先。“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樣的。而學生是閲讀的主體,課文的意義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生成的。那麼也就是説,只有教師真正讀懂了課文,放開了思維,學生才可能真正發揮自主性、合作性,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才會真正落到實處。

第二點就是正確對待教學參考資料的問題。無可否認,教學參考資料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大大節省了我們查閲資料的時間,幫助我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以及相關資料的補充。但我們應當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參考就不能是標準,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實際教學的指揮棒,更不能將之奉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論的文字的擺弄,而疏於對文章本身的獨立思維。正確運用教學參考資料,應是在教師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價值,體味出作品甚至於是作家的人文觀念和人文精神後,有選擇地使用,見解不同或是考慮不周的地方,進一步的思考,觸發新思維,得到新教訓,也可以對教學參考資料的使用內容提出預設,再考慮教學,引導、組織學生自主、合作地進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

教師也應培養人文精神。新課標重點強調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和自主創新精神的培養。深透一點看,也就是説教師如果少有人文意識.人文修養教養.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識文化修養上的與時俱進,怎麼來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和自主創新精神的培養?因而新世紀的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應當更廣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單學科的,而應是多學科的網絡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多樣性文化的融會貫通,豐富自身的文化積澱和文化內涵,使自己在新的時空觀中獲得更清晰的時空感和條理感,這樣就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認識觀,價值觀。老師內心知識與內心精神的不斷豐盈,就會以寬容博大的胸懷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就會“潤物細無聲”地用豐富的人文內涵感染學生的精神領域,自然增長他們的人文素養。

從現在開始教學反思 篇25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也是一篇開發智力的有趣故事。教學時,我以故事導入,來啟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的思維和興趣充分調動起來的基礎上,導入本課的學習。

雖然課文的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較淺顯,但講述的道理很有啟發性。我首先放手讓學生獨立閲讀、思考,在大致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體會到為什麼小徒弟的畫能得到畫師的稱讚。要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僅可能多的駱駝。大徒弟想的辦法最簡單,也是常人一般的想法。二徒弟與大徒弟相比,有一定的進步,用頭來代替整個駱駝。無論是大徒弟還是二徒弟畫的駱駝數畢竟都是有限的。都沒有脱出俗套。小徒弟與他們相比,辦法之所以好,是因為他用有限的兩隻駱駝代表無限的可能,誰也説不清到底有多少隻駱駝,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因此,他的畫最好。為了開拓學生的思維,我讓學生 進一步去探討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也可以畫出更多的駱駝。同時,又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沒做到的。

從現在開始教學反思 篇26

對本節課比較滿意的地方:(教學設計、重難點、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手段等方面)

《黃山奇石》這篇課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寫黃山景色秀麗神奇,又有具體形象的描寫“仙桃石”, “猴子觀海”等4種奇石。作者形象生動語言文字極具感染力地把祖國的黃山奇石描寫得活靈活現!對在校的學生來講,很少有人到過黃山,沒見過黃山那種變化多端,形態各異的奇石,大多數學生缺少對黃山的直接經驗,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已 有知識和生活經驗,藉助電化教學手段,聲情並茂,生動形象地強化學生感知,努力學懂這篇課文。

如果説,思維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那麼想象則是“維繫美麗花朵生命的源泉”。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通過看圖和模擬表演來創設想像思維的情境,引導學生掌握想象思維的方法,如品味“猴子觀海”時,我引導學生説説圖中的“猴子”指的是什麼?“海”又指的是什麼?學生很快發現,“猴子”是指山頂上想猴子的一塊巨石;“海”是指山峯間像波浪一樣翻滾的雲霧。顯然人們把這兩種景象融為一體,稱為“猴子觀海”。這本身已充滿了想象的色彩,接着我又讓學生細讀重點句,從中找出“抱着”“蹲”“望”這些描寫動態的詞語,以及“一動不動”這個描寫靜態的詞語,品味想象的意境。我讓學生觀看多媒體,自己描述看到的景象。有的説:“這隻蹲在山頂上的猴子被翻滾的雲海驚呆了。”有的説:“這隻猴子被眼前的雲海嚇壞了。”還有的説:“這隻猴子望着翻滾的雲海在沉思。”這時我抓注時機,讓學生將自己看到、想到的情景進行即興表演,把圖中景物,由語言變為動作。以此激發興趣,強化想象思維。在此基礎上,我通過談話進一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如果這不是一隻石猴,而是一隻真猴,面對翻滾的雲海,它會想到什麼?”這是課堂立刻活躍起來,有的説:“它會想,我要是孫悟空踏着雲彩飛過去見觀世音有多好。”有的説:“我要是會游泳,跳下去遊個痛快。”還有的説:“我要是長出翅膀,飛到對岸去該多好!”就這樣,我引導學生從觀察入手,創設了想象思維的氛圍,使學生的思維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其次,新課改要求教師要有一顆慧心,做寫作資源的開發者。於是,我在指導學生品味奇石的基礎上,增加看圖聯想,給其他怪石起名字,寫“奇石”這一環節,學生在與小組討論交流之後,加上先前的語言積累,通過兒童特有的思維,寫出了比文中更具有童真童趣的話語。如:有的學生寫道:“兩隻張牙舞爪的大獅子,你爭我奪的搶着一個漂亮的繡球。”再比如:“一隻雪白的天狗蹲在山頭,呆呆的望着銀盤似的月亮,它心想,我怎麼把他吃掉呢?”“一位漂亮的仙女,端坐在平台上,聚精會神地彈奏一支美妙的樂曲。”這一環節也使學生他們的個性得以舒展,靈感得以釋放,語文課堂真正成為了他們可以盡情想象和創造的樂園。

現在,我更加深深地體會到:要讓學生注重對文本的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地去想象。還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把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思考留給孩子。這將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