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雪教學反思(通用18篇)

看雪教學反思 篇1

這篇課文,講中國台灣小朋友只見過用棉花做的雪,沒有見真的雪,老師給他們講了自己的童年在故鄉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們想去北京看雪的願望。課文藴含着海峽兩岸人民企盼祖國統一的願望。

看雪教學反思(通用18篇)

本課教學,通過讀、想、説的結合,在情景中學習課文,努力實現情感的交融。

一、欣賞雪景,走進“雪”的世界

一開始上課,課件中的雪景展示,把學生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課文中的“看雪”,在現實與虛擬的空間裏,留一條通道——看雪,“雪”中的個味不同。這算是營造了學生閲讀期待的心理。

二、品“雪中景”,悟“雪中情”,體驗文字美

將老師看到的雪景這段文字從文章中提出來,進行教學。是考慮到這段文字很美,也是觸發學生產生去“看雪”的直接動因。在教學指導中,將寫雪景的句子與寫活動的句子分開教學,側重點放在第一句。旨在通過教學,讓學生將視頻中直觀感受的雪景,再通過文字的感悟,去感知雪景的美。所以在指導朗讀的時候,第一是看到什麼,去體驗“雪花、雪毯、銀裝、潔白”的美;第二是體驗雪中的動態美。那“飄着、鋪着、披着”像唱歌一樣。這樣的設計,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所悟到的達到了預見的效果。而第二句的活動,則不着重點,只是讓學生體驗一下心情,悟着“雪中情”。如此“情”“景”相融,課堂上是書聲琅琅。

二、“讀問句”,理心情,感受鄉情。

本文中的四個問句,是教學的另一個重點。要讓學生在學習中,通過朗讀,體會出問話時的心情。在引導的時候,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將心情的變化,有試探到驚奇,由驚奇到羨慕,由羨慕到盼望。圍繞“看雪”在情感上產生波瀾。在指導讀的過程中,適時地進行語文知識的滲透,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老師微笑着點點頭”在不同的語境中的含義。課文中是回答問題,表示看過真的雪;在課堂上是表示肯定與讚許。二是“爭着問”,對學生進行詞語積累的教學,認識新的詞語。在指導朗讀時,注意對學生心理情境的渲染,在對比的反差中,產生學習期待。

三、讀詩句,一家情,邀請“看雪”

出示小詩歌讀一讀,激發學生邀請中國台灣小朋友來看雪的熱情,昇華主題。

看雪教學反思 篇2

《看雪》是二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一篇內容很新、教育意義很深的課文。課文圍繞着中國台灣的小朋友看不到雪而驚奇地問老師為重點,老師又深情地回答學生們的話為難點,從而設計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們理解。整篇課文主要是老師和學生對話,而理解“深情”是難點。

在備課的時候,根據教學參考書的提示,我就想好了,試着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我想知道孩子們是不是會學習了。因此,在上課時,我先讓學生自己讀了三遍課文,然後便告訴學生這節課將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話一出口,孩子們就樂開了花,也許是新鮮吧,但從他們的表情上我看到了興奮與自信。畢竟是第一次嘗試,所以我不得不羅嗦着提醒學生,每個人都要提出問題,然後大家共同解決。學生們行動了,課堂上完全動了起來,你一言我一語,儘管難免有的學生所提問題毫無價值,但所看所聽卻讓我體會到合作學習成為了學生們喜歡的學習方式,四個人一組,配合倒也默契。在接下來的交流中,更是精彩迭出。小組長們認真地彙報了本組的問題及解決情況。用棉花怎麼做成雪?“故鄉”是什麼意思?“順手指了指”是什麼意思?雪毯是什麼?銀裝是什麼?一個個問題萌生並以解決而結束。最讓我興奮的是有三個同學提出:“深情是什麼意思?”這是我最希望學生提出也是最怕學生提不出的問題,藉着這一問題,我與孩子將課文從頭梳理了一遍,輔以我畫得並不美觀的中國“雄雞圖”和狹長的台灣省,使孩子們對“深情”也就理解了,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當然,“動腦小博士”這一雅號便屬於那三個學生了。

一節課下來,我講的不多,孩子們理解得卻多了。想想孩子們臉上流露出的喜悦,倒讓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在新的教學理念的引導下,我們在課堂上的新的教學模式的探索,真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而今天的合作學習方式,不僅讓學生們都參與了學習,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團結友愛,發散思維,勇於創新的精力。學生們在讀與説的過程中,展示了自我,而且在解決重點疑問的時侯,也解決了這節課的重點。從前的閲讀教學儘管在改革,但仍重在對字、詞、句的理解,深入挖掘,對於一個字,一個詞,左想右説,使學生的思路受到了限制,而現在,學生的思路擴散了,想象豐富,思維也變得敏鋭了。再加上我採用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朗讀,帶着動作讀,齊讀等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得到樂趣,得到收穫,課堂氣氛很活躍。

通過學習《看雪》這篇課文,的確感覺到在新的教學理念的引導下,課堂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孌化,我們作為一名教者,要不斷地充實新的觀念,補充多的知識。現在,我己試着在多篇課文學習中採用了合作小組的形式,這樣更方便於課堂教學的有效發揮。探索新思路,樹立新目標,讓我們的每一節語文課都活潑新穎,富有活力,得到真實的收穫。

看雪教學反思 篇3

《看雪》一文講的是中國台灣小朋友只見過用棉花做的雪,沒見過真的雪。老師給他們講了自己童年在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們想去北京看雪的願望。

當講到雪景一段時,我便讓學生閉上眼睛聽我講:“寒風呼呼地颳着,吹到臉上就像冰打一樣。風停了,鵝毛般的雪紛紛揚揚地飄下來,天地間滿是雪花在舞蹈。大雪整整舞了一夜。早晨,打開窗户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上、樹上、房上、地上全是雪,白茫茫的一片。柳樹上生滿了毛茸茸的白髮;松樹穿了件花褂褂;杉樹尖尖像燈塔。我打開門衝進雪地裏,腳底下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我和小夥伴們打起了雪仗,堆起了雪人。你看,那雪人多美,紅高鼻,大眼睛,扁嘴巴。再看打雪仗,他們打得轟轟烈烈、熱火朝天。歡聲笑語把樹上的雪都震落下來了。”講完,學生睜眼。我問:“你剛才看到了什麼?”學生的想象像開了閘的水,傾瀉而來:“我看見白茫茫的一片。大地像鋪了一牀潔白的地毯。”“我家門前的小樹被雪壓彎了腰。我心疼地跑去使勁搖,雪花落在了我的頭上、衣服上,有的落進了我的脖子裏,冰涼冰涼的。可樹伸直了腰。我看着它笑了。”“我爬上了房頂,一不小心摔了下來,可一點兒也不疼,就像落在了棉花上一樣。”“我從山上一下滑到了山下,像飛一樣。好爽啊!”“我和小亮在打雪仗。他向我扔來一團雪,我一閃,馬上扔去一雪球,正好打在他臉上。我倆笑彎了腰。”“我們三個堆了一個大雪人,用釦子做眼睛,用胡蘿蔔做鼻子,用辣椒做嘴巴,再戴上一頂尖尖的帽子,還有兩串糖葫蘆插在肩上,它正在叫賣呢。我們圍着它唱啊、跳啊,開心極了。”“我呢,在雪地上踩了一串串深深的腳印。再聽那嘎吱嘎吱的響聲,就像在奏樂一樣。”“哎呀!我開着小汽車在冰河上奔跑,跑得真快。”…… 接下來我還給學生講了“瑞雪兆豐年”的知識。

想象力就像一匹烈馬,循規蹈矩的人,緊緊束縛住它。結果是平平淡淡一生,放蕩的人,任其胡亂馳騁。精力浪費不少,可最終一事無成。聰明的人馴服它,讓它按意志奔馳,從而使自己充滿創造精神。

看雪教學反思 篇4

《看雪》是國小語文第三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共11個自然段,講在冬天,我國台灣省很難看到雪,北京卻能看到雪,通過看雪表現了祖國寶島台灣的兒童與祖國大陸的兒童盼望着祖國早日統一的共同心願。

本課從內容上來看,理解似乎不難,可是中國台灣看不到雪,還有兩崖兒童盼統一對於孩子來講都比較陌生,教學中如果不能處理好這層心理距離,就很難把課上好。

所以,教學中設計“零距離”的情景對視,是教學關鍵。

本課教學,通過讀、想、寫的結合,在情景中學習課文,努力實現情感的交隔。

一、欣賞雪景,走進“雪”的世界

本段設計,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課文中的“看雪”,在現實與虛擬的空間裏,留一條通道——看雪,“雪”中的個味不同。這算是營造了學生閲讀期待的心理。學生在體驗中國台灣的孩子們看的是“櫥窗裏的雪”和老師看到的“童年玩雪的情景”,情感上就會產生巨大的落差,而這 樣的落差,正是課文“情”線產生的“源”,牽好了這條線,教學自然水到渠成。

二、“讀問句”,理心情,感受鄉情。

本文中的四個問句,是教學的另一個重點。要讓學生在學習中,通過朗讀,體會出問話時的心情。在引導的時候,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將心情的變化,有試探到驚奇,由驚奇到羨慕,由羨慕到盼望。圍繞“看雪”在情感上產生波瀾。在指導讀的過程中,適時地進行語文知識的滲透,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老師微笑着點點頭”在不同的語境中的含義。課文中是回答問題,表示看過真的雪;在課堂上是表示肯定與讚許。二是“爭着問”,對學生進行詞語積累的教學,認識新的詞語。這節課教寫“爭先恐後”,是堅持每節課都有指導寫字的過程,指導書寫的時候,這四個字都是上下位置的字,因此在特點上相似,指導起來學生收穫的快。在指導朗讀時,注意對學生心理情境的渲染,在對比的反差中,產生學習期待。

三、讀詩句,一家情,邀請“看雪”

出示中國台灣島圖,出示詩句:中國台灣島,隔海峽,與大陸,是一家。

這節課中,很多發言的同學是自己沒有想到的。這説明孩子如果調控的好,他們還是有學習的興趣的。這需要我再次地審視自己的教學。

從閲讀期待的課題來説,這節課在閲讀期待方面所做的努力還不夠,語文的思維方面落實的還不紮實,如何形成教學的常態,形成語文的創造與思維,是下一步需要討論的問題。

看雪教學反思 篇5

本節課上的是《看雪》的第一課時,以認字讀準文為主要目標.

導入部分.導入的環節直接簡單,以謎語的方式導入揭題,學生興趣較濃,很快就能進入正文學習.

自由讀文,學習生字詞.這個環節我一開始就讓學生自己試着讀第二段和第九段,在教學過程中指名讀的學生基本能夠讀準,我覺得這個環節可以放在讀詞的後面,可以先通過檢查預習課文的要求來先學習生字詞,鞏固好生字以後再來讀重點段落,可能會更好.還有在學生評議的時候,老師應更注意指導學生的一分為二的觀點, 從兩個方面來加以引導.一定要做到及時的鼓勵學生,給他們自信.

有感情地朗讀對話.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環節 .剛開始的時候老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找到不明白的地方,由於二年級學生的思維不夠全面,雖然有幾個同學能夠提出一些比較好的問題來,但是大部分學生提的問題五花八門.所以在這個環節用了比較多的時間,使得後面的閲讀時間就相對少了一些.我覺得應該給學生明確一點的問題,還是要以讀好課文為主,給學生的質疑不要太多,適當就好,就是想各種形多讓學生去讀,想讀,喜歡讀.

看雪教學反思 篇6

本堂課主抓關鍵詞“痴”,以朗讀貫穿課堂,同時引用史料,基本達到了教學目的。

導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圖”為例,引發學生對雪的感悟,説到對古詩的記憶,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遠的意境、孤高的情懷讓世人讚歎,從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關於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帶着“舟子是如何評價張岱的”?這個問題聽完視頻朗讀,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關鍵句子“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緊接着又用一個問題“用一個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課的核心詞語——“痴”。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張岱肯定是不會作此解釋的,從而就激發了學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讀文,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學生都找到了“獨往湖心亭看雪”這一句,我順勢一問,下雪天去外面看雪,這樣的舉動是痴的嗎?是傻的嗎?學生都笑了,此時,他們領悟過來,是在“大雪三日”的情況之下,“湖中人鳥聲俱絕”,夜晚還獨自一人去湖中賞雪,加上如此條件,才是“痴行”,同時這個“獨”字又體現出了作者的“孤獨、孤傲”。

二讀文,品“痴”景,再悟痴心。主要抓住本文的寫景句,其一為“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三個“與”字,能否去掉了?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儘管很多學生沒有見過茫茫雪景,不過,他們發揮想象,能夠領悟到萬物融為一體的蒼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也用了一個對比體味對於量詞的運用,分別改為“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餘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在笑聲中,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借縮小的量詞來表現人、物渺小,與蒼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對比的藝術效果。

三讀文,議“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這個特殊的具有歷史意義的詞語來理解作者。當然這個“金陵人”的發現也是破費工夫的。請學生把目光鎖定到酒後話別這句話,問他們能不能發現什麼問題,大家都沉默不語,這時,我換一種方式——如果我問你叫什麼名字,你答你是順德人,行嗎?學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問的地方,也把視線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讓學生説説金陵的歷史地位,以及見解張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張岱的故國之思了。再聯繫《紅樓夢》中所説——滿紙荒.唐言,一把心酸淚,至此,學生較容易理解作者所説的“痴”了。

本堂課在上課前花了長時間備課,上完課,自己覺得比較舒暢,學生也跟着老師的節奏,用一課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教學任務,像類似比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釋,句句翻譯,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會受到更好的效果。

當然,沒有任何一堂語文課是完滿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將記敍、描寫、抒情三種表達方式融為一體,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我只是給學生總結了出來,沒有先讓學生感知再讓學生去總結,這樣的理解會更深刻;其次,對於白描手法的處理,定義給學生講的比較抽象,學生較難理解。

看雪教學反思 篇7

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圍繞“愛祖國”這個專題編寫的。從識字、課文到語文園地,都突出了歌頌祖國的悠久歷史、大好河山、燦爛文化和民族精神,培植學生愛祖國、愛首都、愛中華民族的情感這一主旨。

《看雪》是本單元一篇課文。這篇課文通過敍述中國台灣師生渴望到北京看雪景,從而表達了兩岸人民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情感。在教學本課我認為應該把握好以下兩點:

1、《看雪》這課文的語言看上去自然、平易,中間卻藴含着豐富的情感,同時還給讀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間。如:“您看見過真的雪嗎?”中的“真”字。在描寫美麗雪景食連用了四個短句“天上飄着雪花,地上鋪着雪毯,樹上披着銀裝,到處一片潔白。”其中,“飄、鋪、披”等詞的運用如此準確生動,表現了雪的大。在引導學生讀課文時,我沒有平均用力,而是捉住了這些重點詞語和句子讓學生去讀、去品,使學生加深對全文的理解。

2、感悟課文情感方面,我讓他們聯繫生活經驗,學着聯繫上下文,給學生補充文字資料等多種方法。但是,實話説,這篇課文表達的情感對學生來説太遙遠了,他們哪裏懂得祖國統一的重要性,哪裏來那麼強烈的盼望中國台灣迴歸的願望,讀文之後,把他們收集的相關資料和我準備的資料一起交流交流,才能讓他們初步瞭解祖國統一的重要性,有了盼望中國台灣迴歸是好事的想法。這樣能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去感受枯燥的文字,死靜的課堂變成有趣的文字和活躍的課堂。

看雪教學反思 篇8

《看雪》一文講的是中國台灣小朋友只見過用棉花做的雪,沒見過真的雪。老師給他們講了自己童年在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們想去北京看雪的願望。

在備課的時候,根據教學參考書的提示,我就想好了,試着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我想知道孩子們是不是會學習了。因此,在上課時,我先讓學生自己讀了三遍課文,然後便告訴學生這節課將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話一出口,孩子們就樂開了花,也許是新鮮吧,但從他們的表情上我看到了興奮與自信。畢竟是第一次嘗試,所以我不得不羅嗦着提醒學生,每個人都要提出問題,然後大家共同解決。學生們行動了,課堂上完全動了起來,你一言我一語,儘管難免有的學生所提問題毫無價值,但所看所聽卻讓我體會到合作學習成為了學生們喜歡的學習方式,四個人一組,配合倒也默契。在接下來的交流中,更是精彩迭出。小組長們認真地彙報了本組的問題及解決情況。用棉花怎麼做成雪?“故鄉”是什麼意思?“順手指了指”是什麼意思?雪毯是什麼?銀裝是什麼?一個個問題萌生並以解決而結束。最讓我興奮的是有三個同學提出:“深情是什麼意思?”這是我最希望學生提出也是最怕學生提不出的問題,藉着這一問題,我與孩子將課文從頭梳理了一遍,輔以我畫得並不美觀的中國“雄雞圖”和狹長的台灣省,使孩子們對“深情”也就理解了,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當然,“動腦小博士”這一雅號便屬於那三個學生了。

看雪教學反思 篇9

這篇課文,講中國台灣小朋友只見過用棉花做的雪,沒有見真的雪,老師給他們講了自己的童年在故鄉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們想去北京看雪的願望。課文藴含着海峽兩岸人民企盼祖國統一的願望。

本課教學,通過讀、想、説的結合,在情景中學習課文,努力實現情感的交融。

一、欣賞雪景,走進“雪”的世界

一開始上課,課件中的雪景展示,把學生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課文中的“看雪”,在現實與虛擬的空間裏,留一條通道——看雪,“雪”中的個味不同。這算是營造了學生閲讀期待的心理。

二、品“雪中景”,悟“雪中情”,體驗文字美

將老師看到的雪景這段文字從文章中提出來,進行教學。是考慮到這段文字很美,也是觸發學生產生去“看雪”的直接動因。在教學指導中,將寫雪景的句子與寫活動的句子分開教學,側重點放在第一句。旨在通過教學,讓學生將視頻中直觀感受的雪景,再通過文字的感悟,去感知雪景的美。所以在指導朗讀的時候,第一是看到什麼,去體驗“雪花、雪毯、銀裝、潔白”的美;第二是體驗雪中的動態美。那“飄着、鋪着、披着”像唱歌一樣。這樣的設計,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所悟到的達到了預見的效果。而第二句的活動,則不着重點,只是讓學生體驗一下心情,悟着“雪中情”。如此“情”“景”相融,課堂上是書聲琅琅。

二、“讀問句”,理心情,感受鄉情。

本文中的四個問句,是教學的另一個重點。要讓學生在學習中,通過朗讀,體會出問話時的心情。在引導的時候,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將心情的變化,有試探到驚奇,由驚奇到羨慕,由羨慕到盼望。圍繞“看雪”在情感上產生波瀾。在指導讀的過程中,適時地進行語文知識的滲透,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老師微笑着點點頭”在不同的語境中的含義。課文中是回答問題,表示看過真的雪;在課堂上是表示肯定與讚許。二是“爭着問”,對學生進行詞語積累的教學,認識新的詞語。在指導朗讀時,注意對學生心理情境的渲染,在對比的反差中,產生學習期待。

三、讀詩句,一家情,邀請“看雪”

出示小詩歌讀一讀,激發學生邀請中國台灣小朋友來看雪的熱情,昇華主題。

看雪教學反思 篇10

《看雪》一文講的是中國台灣小朋友只見過用棉花做的雪,沒見過真的雪。老師給他們講了自己童年在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們想去北京看雪的願望。

當講到雪景一段時,我便讓學生閉上眼睛聽我講:“寒風呼呼地颳着,吹到臉上就像冰打一樣。風停了,鵝毛般的雪紛紛揚揚地飄下來,天地間滿是雪花在舞蹈。大雪整整舞了一夜。早晨,打開窗户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上、樹上、房上、地上全是雪,白茫茫的一片。柳樹上生滿了毛茸茸的白髮;松樹穿了件花褂褂;杉樹尖尖像燈塔。我打開門衝進雪地裏,腳底下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我和小夥伴們打起了雪仗,堆起了雪人。你看,那雪人多美,紅高鼻,大眼睛,扁嘴巴。再看打雪仗,他們打得轟轟烈烈、熱火朝天。歡聲笑語把樹上的雪都震落下來了。”講完,學生睜眼。我問:“你剛才看到了什麼?”學生的想象像開了閘的水,傾瀉而來:“我看見白茫茫的一片。大地像鋪了一牀潔白的地毯。”“我家門前的小樹被雪壓彎了腰。我心疼地跑去使勁搖,雪花落在了我的頭上、衣服上,有的落進了我的脖子裏,冰涼冰涼的。可樹伸直了腰。我看着它笑了。”“我爬上了房頂,一不小心摔了下來,可一點兒也不疼,就像落在了棉花上一樣。”“我從山上一下滑到了山下,像飛一樣。好爽啊!”“我和小亮在打雪仗。他向我扔來一團雪,我一閃,馬上扔去一雪球,正好打在他臉上。我倆笑彎了腰。”“我們三個堆了一個大雪人,用釦子做眼睛,用胡蘿蔔做鼻子,用辣椒做嘴巴,再戴上一頂尖尖的帽子,還有兩串糖葫蘆插在肩上,它正在叫賣呢。我們圍着它唱啊、跳啊,開心極了。”“我呢,在雪地上踩了一串串深深的腳印。再聽那嘎吱嘎吱的響聲,就像在奏樂一樣。”“哎呀!我開着小汽車在冰河上奔跑,跑得真快。”…… 接下來我還給學生講了“瑞雪兆豐年”的知識。

想象力就像一匹烈馬,循規蹈矩的人,緊緊束縛住它。結果是平平淡淡一生,放蕩的人,任其胡亂馳騁。精力浪費不少,可最終一事無成。聰明的人馴服它,讓它按意志奔馳,從而使自己充滿創造精神。

看雪教學反思 篇11

本堂課主抓關鍵詞“痴”,以朗讀貫穿課堂,同時引用史料,基本達到了教學目的。

導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圖”為例,引發學生對雪的感悟,説到對古詩的記憶,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遠的意境、孤高的情懷讓世人讚歎,從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關於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帶着“舟子是如何評價張岱的”?這個問題聽完視頻朗讀,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關鍵句子“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緊接着又用一個問題“用一個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課的核心詞語——“痴”。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張岱肯定是不會作此解釋的,從而就激發了學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讀文,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學生都找到了“獨往湖心亭看雪”這一句,我順勢一問,下雪天去外面看雪,這樣的舉動是痴的嗎?是傻的嗎?學生都笑了,此時,他們領悟過來,是在“大雪三日”的情況之下,“湖中人鳥聲俱絕”,夜晚還獨自一人去湖中賞雪,加上如此條件,才是“痴行”,同時這個“獨”字又體現出了作者的“孤獨、孤傲”。

二讀文,品“痴”景,再悟痴心。主要抓住本文的寫景句,其一為“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三個“與”字,能否去掉了?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儘管很多學生沒有見過茫茫雪景,不過,他們發揮想象,能夠領悟到萬物融為一體的蒼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也用了一個對比體味對於量詞的運用,分別改為“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餘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在笑聲中,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借縮小的量詞來表現人、物渺小,與蒼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對比的藝術效果。

三讀文,議“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這個特殊的具有歷史意義的詞語來理解作者。當然這個“金陵人”的發現也是破費工夫的。請學生把目光鎖定到酒後話別這句話,問他們能不能發現什麼問題,大家都沉默不語,這時,我換一種方式——如果我問你叫什麼名字,你答你是順德人,行嗎?學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問的地方,也把視線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讓學生説説金陵的歷史地位,以及見解張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張岱的故國之思了。再聯繫《紅樓夢》中所説——滿紙荒.唐言,一把心酸淚,至此,學生較容易理解作者所説的“痴”了。

本堂課在上課前花了長時間備課,上完課,自己覺得比較舒暢,學生也跟着老師的節奏,用一課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教學任務,像類似比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釋,句句翻譯,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會受到更好的效果。

當然,沒有任何一堂語文課是完滿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將記敍、描寫、抒情三種表達方式融為一體,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我只是給學生總結了出來,沒有先讓學生感知再讓學生去總結,這樣的理解會更深刻;其次,對於白描手法的處理,定義給學生講的比較抽象,學生較難理解。

看雪教學反思 篇12

當講到雪景一段時,我便讓學生閉上眼睛聽我講:“寒風呼呼地颳着,吹到臉上就像冰打一樣。風停了,鵝毛般的雪紛紛揚揚地飄下來,天地間滿是雪花在舞蹈。大雪整整舞了一夜。早晨,打開窗户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上、樹上、房上、地上全是雪,白茫茫的一片。柳樹上生滿了毛茸茸的白髮;松樹穿了件花褂褂;杉樹尖尖像燈塔。我打開門衝進雪地裏,腳底下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我和小夥伴們打起了雪仗,堆起了雪人。你看,那雪人多美,紅高鼻,大眼睛,扁嘴巴。再看打雪仗,他們打得轟轟烈烈、熱火朝天。歡聲笑語把樹上的雪都震落下來了。”講完,學生睜眼。我問:“你剛才看到了什麼?”學生的想象像開了閘的水,傾瀉而來:“我看見白茫茫的一片。大地像鋪了一牀潔白的地毯。”“我家門前的小樹被雪壓彎了腰。

我心疼地跑去使勁搖,雪花落在了我的頭上、衣服上,有的落進了我的脖子裏,冰涼冰涼的。可樹伸直了腰。我看着它笑了。”“我爬上了房頂,一不小心摔了下來,可一點兒也不疼,就像落在了棉花上一樣。”“我從山上一下滑到了山下,像飛一樣。好爽啊!”“我和小亮在打雪仗。他向我扔來一團雪,我一閃,馬上扔去一雪球,正好打在他臉上。我倆笑彎了腰。”“我們三個堆了一個大雪人,用釦子做眼睛,用胡蘿蔔做鼻子,用辣椒做嘴巴,再戴上一頂尖尖的帽子,還有兩串糖葫蘆插在肩上,它正在叫賣呢。我們圍着它唱啊、跳啊,開心極了。”“我呢,在雪地上踩了一串串深深的腳印。再聽那嘎吱嘎吱的響聲,就像在奏樂一樣。”“哎呀!我開着小汽車在冰河上奔跑,跑得真快。”…… 接下來我還給學生講了“瑞雪兆豐年”的知識。

想象力就像一匹烈馬,循規蹈矩的人,緊緊束縛住它。結果是平平淡淡一生,放蕩的人,任其胡亂馳騁。精力浪費不少,可最終一事無成。聰明的人馴服它,讓它按意志奔馳,從而使自己充滿創造精神。

看雪教學反思 篇13

和往常一樣,我正在給孩子們上語文課。今天,我們學習的是《看雪》。為了提高孩子們的朗讀水平,我在他們自由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又讓他們同桌互相讀,聽,糾正讀得不對的地方。這篇課文的第九段寫了下雪後的景色,語言很美。我就説:“哪位小朋友願意把課文的第九段讀給大家聽聽呢?”許多孩子積極舉手,非常願意讀給大家聽。由於課文剛讀沒幾遍,我就請了一位朗讀水平比較好的學生先讀給大家聽,也不出我所料,這孩子讀得還真不錯。聽她讀得這麼好,下面的孩子有的又舉起了手,也希望能讀給大家聽,為了讓孩子們讀得更好,我就説:“好,看誰能比____同學讀得更好。”這樣我又請了一個孩子讀,這孩子確實也讀得很好而且還比前一位學生讀得響亮,我就説:“你讀得真好,比____還要響亮呢!”這孩子聽了甜甜地笑着坐下了。不經意間,我發現了一個不曾讓我留意過的舉動,就是第一次我請的那位朗讀水平較好,成績也較好的孩子,一臉氣憤,還用鄙夷的眼光瞟了一眼剛讀完的那位同學。我的心不禁一怔:這麼一句表揚同學的話,就真的挫傷了____這孩子的心嗎?一時間,我對看到的這一幕不知如何應對,也就沒有處理,繼續上課。

課後,我還在想這一問題。也許我的評價真的有不妥的地方。但是細細想想如果孩子不能接受別人超過自己,看到別人比自己好就生氣、妒忌的話,這樣恐怕在以後的競爭社會中,就很難形成一個良好的心態。我想新課標倡導人文關懷,但是並非不讓學生不受任何磨練和挫折。應該讓學生明白一個道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對孩子來説也是極其重要的。

看雪教學反思 篇14

當講到雪景一段時,我便讓學生閉上眼睛聽我講:“寒風呼呼地颳着,吹到臉上就像冰打一樣。風停了,鵝毛般的雪紛紛揚揚地飄下來,天地間滿是雪花在舞蹈。大雪整整舞了一夜。早晨,打開窗户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上、樹上、房上、地上全是雪,白茫茫的一片。柳樹上生滿了毛茸茸的白髮;松樹穿了件花褂褂;杉樹尖尖像燈塔。我打開門衝進雪地裏,腳底下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我和小夥伴們打起了雪仗,堆起了雪人。你看,那雪人多美,紅高鼻,大眼睛,扁嘴巴。再看打雪仗,他們打得轟轟烈烈、熱火朝天。歡聲笑語把樹上的雪都震落下來了。”講完,學生睜眼。我問:“你剛才看到了什麼?”學生的想象像開了閘的水,傾瀉而來:“我看見白茫茫的一片。大地像鋪了一牀潔白的地毯。”“我家門前的小樹被雪壓彎了腰。

我心疼地跑去使勁搖,雪花落在了我的頭上、衣服上,有的落進了我的脖子裏,冰涼冰涼的。可樹伸直了腰。我看着它笑了。”“我爬上了房頂,一不小心摔了下來,可一點兒也不疼,就像落在了棉花上一樣。”“我從山上一下滑到了山下,像飛一樣。好爽啊!”“我和小亮在打雪仗。他向我扔來一團雪,我一閃,馬上扔去一雪球,正好打在他臉上。我倆笑彎了腰。”“我們三個堆了一個大雪人,用釦子做眼睛,用胡蘿蔔做鼻子,用辣椒做嘴巴,再戴上一頂尖尖的帽子,還有兩串糖葫蘆插在肩上,它正在叫賣呢。我們圍着它唱啊、跳啊,開心極了。”“我呢,在雪地上踩了一串串深深的腳印。再聽那嘎吱嘎吱的響聲,就像在奏樂一樣。”“哎呀!我開着小汽車在冰河上奔跑,跑得真快。”…… 接下來我還給學生講了“瑞雪兆豐年”的知識。

想象力就像一匹烈馬,循規蹈矩的人,緊緊束縛住它。結果是平平淡淡一生,放蕩的人,任其胡亂馳騁。精力浪費不少,可最終一事無成。聰明的人馴服它,讓它按意志奔馳,從而使自己充滿創造精神。

看雪教學反思 篇15

今天教學《看雪》這一課,覺得名師教學設計的不錯。於是藉助她的教學設計進行了教學。一開始藉助圖畫引導學生看圖説話。然後叫學生找出與圖相關的段落。再引出課題,學習字詞、課文,並感悟本課文本內涵。結果今天的教學中,我並不是很滿意。似乎學生很難進入角色。雖然對雪景的描寫感覺很美,但他們體會不到中國台灣小朋友盼望看雪的心情,更體會不到文本的內涵。於是,第二節課又重新導入教學,按平常的導入方式、平常的教學模式又再次進行了文本閲讀,通過反覆讀悟,學生讀懂了本課的內在含義——盼望祖國早日統一。最後,在引導學生讀懂文本後,通過分角色朗讀文本,小朋友感覺好多了,喜歡讀了,有領悟到了,我上起來也輕鬆多了。看來,名師的教案不一定適合我班學生。以後教學中,我一定努力探索自己的教學模式,成為自己的教學風格。全心全意為小朋友服務,讓他們在讀中體驗,讀中享受。

看雪教學反思 篇16

短篇小説裏,不僅僅説的是現實的社會,也不僅説的是對未來的希望。課文裏書提到了母親、“我” 、閏土、楊二嫂、水生、宏兒,歸結起來是三代人,母親是長輩,“我”和閏土、楊二嫂是同輩中人,而水生、宏兒則是下一代。在這三代人裏,母親是輕描淡寫的幾筆,去勾勒出一個知書答禮,富於愛心,愛護兒子的長輩;而我是整個社會的目擊者,而下一代則是接班者,代表着故鄉的希望,代表着國家的未來。可以説在這三代人中,我對水生、宏兒是充滿希望的。

很顯然這是説課文的倒數第三段中的“如我辛苦展轉而生活,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通觀全文,“我”雖然不是作者魯迅,但是在這個“我”身上,更多的還是作者的影子,以至於學生們一站起來,就説“我”是魯迅。雖然這種説法是不對的,但是這也是無可厚非的。而這樣的生活,是“我”(或者説是魯迅)所不希望的,我希望我的下一代們,能夠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這三種感情是對母親的尊敬,對閏土楊二嫂的同情,對水生、宏兒的愛護。對母親長輩的尊敬還體現在聽從母親的話,去拜望親戚本家和鄉鄰的關心;對閏土的同情,主要是從他的變化上的來體現出自己對他的同情;而對下一代的愛護,主要是對下一代人熱情的關注。

在同學的歸納總結的內容裏邊,還總結出三種吃西瓜的動物:刺蝟、獾豬和餷,三種做工的方式,三次提到了“隔膜”的一詞。

總之在故鄉里還有其他的三,不僅在這裏有,在很多其他的文章裏也是有的。在以後的教學中,不能夠墨守成規,適時地改變教學思路,會收到同樣的效果。

看雪教學反思 篇17

在閲讀對話時,為學生搭建了一個交流平台,展示其在角色朗讀中的個性化感悟,並在自我評價、他人評價和評價他人的過程中,樹立學習自信心,促進學習興趣的可持續發展。

總體來説,在教學時,我比較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教學內容源於教材,但不囿於教材,打通了課堂的壁壘,把課內與課外,語文學科與自然學科、個人學與集體學結合起來,把封閉的課堂教學變為開放的教學。在課堂上,我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把金魚放到裝滿水的杯子裏,看水是不是真的漫出來”,從而讓語文教學活動化,實踐化。

但在教學時,也出現了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問學生一些問題時,學生並沒有像我所預設的那樣回答,我在引導他們時,顯得有所牽強,課堂上還沒能實現收放自如。還有,在時間安排上,出現了前緊後鬆的狀況。看來,以後還要加強隨機應變的能力,多聽課,多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

看雪教學反思 篇18

在學習這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帶着問題快速地自由閲讀全文,看看先寫了什麼再寫什麼,最後寫了什麼, 學生先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然後説説讀懂了什麼。在教學第二自然段的時候,仍然讓學生説説讀懂了什麼,然後再自行討論,最後引導學生體會“磚放在哪兒都一樣,而搬不搬對於乞丐來説可就不一樣了。”

一開始,我就讓學生“找出乞丐搬磚前後不一樣的語句”,展開教學。學生找出乞丐在外貌、表情和神態的語句加以對比,在對比中逐步領悟尊嚴:如“可憐的獨臂乞丐”變成“體面的獨臂董事長”是因為找到了自己的尊嚴;“本來以為搬磚是‘捉弄’他,看見女主人也用一隻手示範時,卻‘怔往’了”;“本來‘生氣’的乞丐卻變得‘感激’”等等,這都是因為女主人喚醒他的尊嚴:他明白了一隻手也能幹活,只有靠自己的力氣養活自己,才能改變命運;“不搬磚的永遠只能是乞丐。”(學生語)於是,理解女主人的話:“磚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後都一樣,可搬不搬對乞丐來説就不一樣了。”體會“尊嚴”的深刻含義水到渠成。以理解女主人的話為主線,感受、感悟、理解尊嚴為暗線,兩線相輔相成,教學脈絡清晰,但在教學時教師沒有很好地把握好學情,導致教學時間的分配存在偏差,同時教者對於課件不夠熟練,兩者導致教學時細讀品悟這個環節,沒能更好地抓住教學重點進行深入的分析,只是有一小部分學生得到了教育,而其他學生的教學效果就不那麼明顯了。

現在語文教學,不再是單純地完成知識的教學,而是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去學習讓他們通過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識,獲得成功的喜悦,感受學習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習的熱情。

我深知只有經過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過程才能提高自身素質,只有用課程理念引領自己的教學實踐,才能在不斷教學反思與實踐中獲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