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雪教學反思總結(精選17篇)

看雪教學反思總結 篇1

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圍繞“愛祖國”這個專題編寫的。從識字、課文到語文園地,都突出了歌頌祖國的悠久歷史、大好河山、燦爛文化和民族精神,培植學生愛祖國、愛首都、愛中華民族的情感這一主旨。

看雪教學反思總結(精選17篇)

《看雪》是本單元一篇課文。這篇課文通過敍述中國台灣師生渴望到北京看雪景,從而表達了兩岸人民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情感。在教學本課我認為應該把握好以下兩點:

1、《看雪》這課文的語言看上去自然、平易,中間卻藴含着豐富的情感,同時還給讀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間。如:“您看見過真的雪嗎?”中的“真”字。在描寫美麗雪景食連用了四個短句“天上飄着雪花,地上鋪着雪毯,樹上披着銀裝,到處一片潔白。”其中,“飄、鋪、披”等詞的運用如此準確生動,表現了雪的大。在引導學生讀課文時,我沒有平均用力,而是捉住了這些重點詞語和句子讓學生去讀、去品,使學生加深對全文的理解。

2、感悟課文情感方面,我讓他們聯繫生活經驗,學着聯繫上下文,給學生補充文字資料等多種方法。但是,實話説,這篇課文表達的情感對學生來説太遙遠了,他們哪裏懂得祖國統一的重要性,哪裏來那麼強烈的盼望中國台灣迴歸的願望,讀文之後,把他們收集的相關資料和我準備的資料一起交流交流,才能讓他們初步瞭解祖國統一的重要性,有了盼望中國台灣迴歸是好事的想法。這樣能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去感受枯燥的文字,死靜的課堂變成有趣的文字和活躍的課堂。

看雪教學反思總結 篇2

和往常一樣,我正在給孩子們上語文課。今天,我們學習的是《看雪》。為了提高孩子們的朗讀水平,我在他們自由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又讓他們同桌互相讀,聽,糾正讀得不對的地方。這篇課文的第九段寫了下雪後的景色,語言很美。我就説:“哪位小朋友願意把課文的第九段讀給大家聽聽呢?”許多孩子積極舉手,非常願意讀給大家聽。由於課文剛讀沒幾遍,我就請了一位朗讀水平比較好的學生先讀給大家聽,也不出我所料,這孩子讀得還真不錯。聽她讀得這麼好,下面的孩子有的又舉起了手,也希望能讀給大家聽,為了讓孩子們讀得更好,我就説:“好,看誰能比____同學讀得更好。”這樣我又請了一個孩子讀,這孩子確實也讀得很好而且還比前一位學生讀得響亮,我就説:“你讀得真好,比____還要響亮呢!”這孩子聽了甜甜地笑着坐下了。不經意間,我發現了一個不曾讓我留意過的舉動,就是第一次我請的那位朗讀水平較好,成績也較好的孩子,一臉氣憤,還用鄙夷的眼光瞟了一眼剛讀完的那位同學。我的心不禁一怔:這麼一句表揚同學的話,就真的挫傷了____這孩子的心嗎?一時間,我對看到的這一幕不知如何應對,也就沒有處理,繼續上課。

課後,我還在想這一問題。也許我的評價真的有不妥的地方。但是細細想想如果孩子不能接受別人超過自己,看到別人比自己好就生氣、妒忌的話,這樣恐怕在以後的競爭社會中,就很難形成一個良好的心態。我想新課標倡導人文關懷,但是並非不讓學生不受任何磨練和挫折。應該讓學生明白一個道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對孩子來説也是極其重要的。

看雪教學反思總結 篇3

這篇課文,講中國台灣小朋友只見過用棉花做的雪,沒有見真的雪,老師給他們講了自己的童年在故鄉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們想去北京看雪的願望。課文藴含着海峽兩岸人民企盼祖國統一的願望。

本課教學,通過讀、想、説的結合,在情景中學習課文,努力實現情感的交融。

一、欣賞雪景,走進“雪”的世界

一開始上課,課件中的雪景展示,把學生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課文中的“看雪”,在現實與虛擬的空間裏,留一條通道——看雪,“雪”中的個味不同。這算是營造了學生閲讀期待的心理。

二、品“雪中景”,悟“雪中情”,體驗文字美

將老師看到的雪景這段文字從文章中提出來,進行教學。是考慮到這段文字很美,也是觸發學生產生去“看雪”的直接動因。在教學指導中,將寫雪景的句子與寫活動的句子分開教學,側重點放在第一句。旨在通過教學,讓學生將視頻中直觀感受的雪景,再通過文字的感悟,去感知雪景的美。所以在指導朗讀的時候,第一是看到什麼,去體驗“雪花、雪毯、銀裝、潔白”的美;第二是體驗雪中的動態美。那“飄着、鋪着、披着”像唱歌一樣。這樣的設計,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所悟到的達到了預見的效果。而第二句的活動,則不着重點,只是讓學生體驗一下心情,悟着“雪中情”。如此“情”“景”相融,課堂上是書聲琅琅。

二、“讀問句”,理心情,感受鄉情。

本文中的四個問句,是教學的另一個重點。要讓學生在學習中,通過朗讀,體會出問話時的心情。在引導的時候,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將心情的變化,有試探到驚奇,由驚奇到羨慕,由羨慕到盼望。圍繞“看雪”在情感上產生波瀾。在指導讀的過程中,適時地進行語文知識的滲透,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老師微笑着點點頭”在不同的語境中的含義。課文中是回答問題,表示看過真的雪;在課堂上是表示肯定與讚許。二是“爭着問”,對學生進行詞語積累的教學,認識新的詞語。在指導朗讀時,注意對學生心理情境的渲染,在對比的反差中,產生學習期待。

三、讀詩句,一家情,邀請“看雪”

出示小詩歌讀一讀,激發學生邀請中國台灣小朋友來看雪的熱情,昇華主題。

看雪教學反思總結 篇4

《梅花魂》是歸國華僑陳慧英所作,課文以梅花為線索,作者通過回憶自己和外祖父在國外一起生活直至分手的一段經歷,表達了對已故外祖父的深切懷念,熱情歌頌了老一代華僑眷戀祖國,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本課的重點是反映外祖父對祖國的思念之情。寫愛梅花,是因為梅花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徵,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國的代表,愛梅花和愛祖國是統一的。本課的難點是理解《梅花魂》中的魂,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就是那種"不管歷盡多少磨難,受到怎樣的欺凌,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的精神,這也正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本課是略讀課文,重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因此教學過程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通過學生自主學習,交流討論,使學生在下列幾方面有所感悟:一是要讓學生弄清外祖父為什麼常常教"我"讀唐詩,宋詞,而且每當讀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之類的句子,就流下眼淚。

看雪教學反思總結 篇5

在音樂和聲情並茂的範讀感召下,學生張開了想象的翅膀。學生們通過想象,感悟納蘭性德的“征途”,充滿了遠離與牽掛。在與“征途”對話後,通過問題將對話切換到詞人的家鄉和故園。學生在《琵琶語》的情思中,又展開了與“故園”的對話,學生們想象並感悟着家鄉的美麗、温馨、安寧和祥和。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

首先是學生彙報蒐集的關於《長相思》的資料時,談到了詞的意思,我只讓個別學生回答了,沒有因勢指導,讓全體學生練習。其次是讓學生想象彙報納蘭性德家鄉温馨畫面之前,僅用了一個問句“但是,同學們,在納蘭性德的心中,在納蘭性德的記憶裏面,在他的家鄉,在他的故園,又應該是怎樣的畫面,怎樣的情景呢?”來進入學生的想象。課後回想,如果能先理解詞中的“故園無此聲”,然後再進入想象,效果會更好。

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嘗試,讓我收穫了許多,取得了些許的進步,但也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今後,我會針對自己的缺點,多學習,多實踐,在學科整合的路上爭取更大地進步。

看雪教學反思總結 篇6

從教材本身來看,老教材體現出較抽象簡約化的風格,較多的呈現出數學結論性的知識,而新教材更體現出生動具體生活化的風格。教材呈現方式的變化,並不會改變數學教學的本質,那就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從數學的角度以數學的思維面對生活世界。作為數學教師就要通過數學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面對新教材,教師要根據新課程標準來解讀教材,更重要的是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實施教學。

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面對這一教材,我思考的是作為教師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因為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而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説,提出問題的思維要求遠比解決一個問題的要求要高得多。我們懷念老教材是因為只需要讓學生解決問題書本上提出問題就可以了,其結果是隻要學生能夠解答出來即可。而新教材更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自己提出問題。

看雪教學反思總結 篇7

教材中,分米和毫米是兩個同等重要的知識板塊。整節課的設計,我針對學生平時生活中扔鉛筆這一現象,從情境創設入手,引起學生思考、爭論,使他們自身主動地產生探究新知的強烈慾望,然後引導他們通過估、量、找的方法開展數學活動,注重學生們在活動中的體驗、感受、反思及運用。一節課上下來,我頗有感觸:

在估、量、找三步驟教學時層次清晰,而且結合教材內容把估計貫穿教學始終,從小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發展了他們的估測能力;通過實際測量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觀念,另一方面經過量不斷調整學生原來的估計,又培養了學生的反思意識;找一找生活中大約1分米、1毫米長的物體,體現出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使學生感受到所學數學知識的真正價值。學生已經學習了釐米與米兩個長度單位,他們已經掌握了用米或釐米做單位測量生活中一些物體的長度,已經具備一定的估測能力。因此,我對教材進行了調整,先安排學習毫米再學習分米,在引入分米時改變教材從估一估10釐米長的鉛筆入手做法,創設了讓學生用釐米為單位量一量課桌的長度,讓學生在測量過程中認識到在實際測量中必須有一個比釐米大的單位----分米。這樣,讓學生深刻的體驗到新知識的產生來源生活生產活動過程,同時也激起他們求知的慾望。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本節課,不管是通過估測、測量產生出新的長度單位,還是在生活中、身邊尋找1分米和1毫米長的東西,至始至終都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讓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也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空間,讓他們自主探究知識。在學習毫米與釐米、分米與米的關係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直尺,並把觀察結果填入表格中,讓他們自己發現毫米與釐米、分米與米的關係。

看雪教學反思總結 篇8

教授完這一課後,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反思:

首先,整堂課的流程設計先天不足,在第一課時中安排了教學四件稀奇事和理解重點句子,容量偏大,尤其是在課上我只是重點教學了“看瓜刺猹”一件事情,其餘三件事情時間太緊,事先安排的自讀根本就沒有展開。這樣就造成了學生對閏土這個人物的特點“見多識廣”的理解浮於表面。

其次,教師對課堂地調控缺乏靈活性,只是生搬硬套課前的設計,從整體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到具體事例的分析,感知人物特點,最後再在重點句子的理解上對人物特點作提煉。對課堂上學生的生成欠缺應變。

一整堂下來,從速讀課文,默讀課文整體感知,到重點教學“看瓜刺猹”,自由讀,個別感悟讀,到分角色讀。最後對重點句的整體朗讀,看似不少,但整堂課還是少了點讀書聲。缺少了讀,學生的感悟就不深刻!

看雪教學反思總結 篇9

在教學本課時,我圍繞着“第一朵”杏花以及竺可楨爺爺兩次看杏花的不同進行,再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如“竺可楨爺爺從外面回來,看到杏花開了,便走近杏樹‘數’了數,已經有四朵不同程度的綻放開來……”“竺爺爺‘彎下腰來’,‘習慣’地問,‘你知道杏花是哪天開放的嗎?’”“彎下腰來”感受竺可楨爺爺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特點,學生基本能由我的引導感悟到;而這裏的“習慣”二字,説明竺爺爺的細心觀察已經成為一種自然的動作;“我是問第一朵是哪天開放的。”感受到竺可楨爺爺對科學研究的負責;還有“什麼事情啊?”“什麼時候?”“是第一朵嗎?”表現他對杏花開放的關注。別人賞花,他卻數花,問花。最妙的地方是當竺爺爺聽到第一朵杏花開放了的時候的反應:“頃刻間像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步走到前院。”此時的竺爺爺是何等的興奮和激動啊!這裏的問句短小,語氣急促,不難看出他此時格外激動、興奮,幾近欣喜若狂的情態。

這篇課文出現了這組一問一答的對話,而這段對話大都沒有提示語,但引導學生讀好對話,通過人物語言來想像他們説話時的語氣神情,理解竺爺爺內心活動卻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讓他們在讀中體會,讀中想象,想象到人物説話時各自的語氣、神態,甚至動作,並進行空白處的補充,然後進行分角色朗讀,學生讀得投入,通過朗讀真正體會到竺爺爺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

學生雖然能較好的體會到竺可楨爺爺的這種精神,但在教學本課後我思考了很多,感覺自己仍存在一些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我講述的部分多於學生理解感悟和朗讀,似乎是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今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明確自己引導者的地位,更好的讓學生髮揮他們的優越性。

另外,在教學完本課之後才發現自己將文中小女孩只是一帶而過,沒能引導學生感受這個小女孩身上值得他們學習的東西。所以,我認為我首要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備課,如何更深層次地與文本對話。加強對教學的解讀,靈活變通教材,及時關注時代發展的新動向,吸收生活中鮮活的素材,把它及時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學中。同時學習多樣的教學手段也是我的當務之急,主動了解學生,找到適合孩子的最有效的教學手段。

看雪教學反思總結 篇10

一節課下來,自我感覺效果還可以,學生的參與面廣,學生很感興趣,想象豐富,課堂氣氛活躍。

比如,“讓學生想象有一位仙人看到了小姑娘的遭遇,她會看到什麼,又會怎麼想,怎樣做的?”這裏學生最有興趣,學生還可以展開想象,小姑娘在找水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她又是怎麼克服的?

又如,在讓學生轉換角色時,學生就是小姑娘,我問:“你為什麼這樣匆匆忙忙的啊?”這時學生的思維完全打開了,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那種情景之中,此時學生都知道,便不約而同地説:“急着為母親去送水啊!”

再如,在解決第三個問題時,我問:“小狗會向小姑娘哭訴什麼?”“小狗又會向小姑娘歡喜地説些什麼?”我用親切的評價語去引導學生説,學生非常願意説,願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於是,我再讓學生自主學習,相互交流,學生非常樂意。我覺得這是我這節課的一個亮點吧。

看雪教學反思總結 篇11

優點:

1、為了讓學生對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更深的瞭解,我課前多方面收集有關作者簡介和文章的寫作背景,讓學生明白,封建時代,並不是所有的文人都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讓學生一開始就對本篇文章產生濃厚的興趣。

2、作為一篇文言文,在教學過程中,我強調學生要特別重視文言實詞、虛詞的積累,給他們着重強調“之”字和一些詞類活用字的用法

3、訓練學生的語感和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4、和學生共同分析寫景作文的妙處,學習之後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不足:

1、由於自己對學生的估計不是很到位,導致課堂容量有點大,學生不能很充分的消化吸收。

2、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齊讀這一環節時拖沓散漫,影響了課堂氛圍。

3、我對文章的思想內容理解的不是很到位,所以對作者到底是想當官還是不想當官與部分老師的見解不一致,以後在這方面應多和老師們討論、交流,務求更好。

經過這次講課,我認識到我教學中的許多不足,我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一定會吸取經驗教訓的,使自己的教學水平邁上一個新台階。

看雪教學反思總結 篇12

這堂課超出原先設計,學生自由討論,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精彩的發言出乎我的意料,讓我驚喜不已,我看到了學生潛能的如花綻放,看到了學生思維的激情點燃。是的,孩子不是“知識的容器”,學生是具有獨立人格、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能夠自主發展的學習主體。

教師要“無限相信學生的潛能”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強調讓學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盡情地“自由表達”和“自由參與”。教師應當營造一定的讓學生得到充分施展才華、放飛自由心靈的空間。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教師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由傳統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指導者;由傳統的靜態知識佔有者轉變為知識的動態研究者。

看雪教學反思總結 篇13

《北京亮起來了》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下冊第12課,這篇課文充滿濃郁的現代氣息,以生動的語言描繪了我國首都北京燈光迷人的夜景,展示了北京這座文化古城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巨大變化,表達了作者對首都北京的熱愛、讚美之情。作者不光感歎北京是“燈的海洋,光的世界”,而且還如數家珍似的把北京的燈光一一描述。燈光絢麗多彩。文中的好詞佳句像那華美的燈飾一樣,

使課文也亮起來了。

這學期,我先在二(1)班上了《北京亮起來了》,再聽了科組組的幾位位同事的評課,再反思自己的課堂。有優點也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綜觀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本節課比較成功的有如下幾方面:

一、通過簡筆畫幫助學生理解“勾畫”的意思。

在教“廣場四周,彩燈勾畫出一幢幢高大建築的雄偉輪廓。”這一句時,我把卡紙放在黑板,現場用2B鉛筆勾畫出一幢簡單的樓房,這樣學生對彩燈勾畫出高樓大廈的美景就很自然發出讚歎,理解也深刻了。

看雪教學反思總結 篇14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充分的朗讀可以為學習課文打下良好的基礎,學生把課文讀熟之後我便讓他們找找看,課文要告訴我們歡慶什麼?這對孩子們來説不成問題,主要是讓孩子們跟文本來個課堂上首次的整體接觸。意料之中,孩子們都説是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然後我就讓孩子們將目光聚焦到“誰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田野、楓林、藍天、大海、十三億孩子”,都被孩子們一一找了出來,我一一板書在了黑板上。於是,我進行了課堂上的第一次説話訓練,把黑板上出示的詞語都用上,完整地講述“誰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官文晨是第一個舉手的孩子,這孩子上課思維總是最活躍的,她説:“田野、楓林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緊接着,文若蘭説:“田野、楓林、藍天、大海、十三億孩子都來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有了兩句的示範,孩子們便躍躍欲試。

之後,我明確了這節課的學習任務,“這節課就讓我們好好學習這些大自然的生靈是怎麼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吧!”那麼,田野是怎麼慶祝祖國媽媽的生日的呢?孩子們説:“田野獻上金黃的果實”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我讓孩子們説説獻的意思,孩子們説是“送”,那為什麼不用送而用獻呢?孩子們都説不出個所以然,我舉了領導慰問人們時,人們都會給他獻上鮮花,好不容易,萬唐奇點出了“獻”有尊敬的意思!“楓林舉起火紅的旗幟”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旗幟”是“旗子”的意思,孩子們也明白。欣喜的是孩子們説楓林舉起的火紅的旗幟就是它的樹葉,説很多很多的紅色的樹葉看過去就像火紅的旗幟。“藍天飛着潔白的鴿子”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

看雪教學反思總結 篇15

結合本課教材特點,我在教學中以學生自讀自悟為基礎,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昇華。倡導個性閲讀,珍視獨特體驗。以“美”作為這篇課文的主線,貫穿課堂始終。

(一)以“尋找美”統領全文

這篇課文文字並不艱深,但其間傳遞的情感卻是豐富的。這正為學生的個性化閲讀提供了想象的空間。“請細細地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體會,文中的那些詞句讓你感受到美呢?”這是一個難度很大的問題,同時又是一個透過文字直抵內心的引子。學生潛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個性的閲讀體驗。學生帶着任務讀課文,讀書目的性自然體現,又增加了語言的積累。以“美”為切入點,帶着學生走進了小村莊,開始感受“搭石”,欣賞“搭石”,尋找美的畫面。學生每尋到一處美,教師就用不同顏色的筆在黑板的石頭上寫上一個“美”字。

(二)、以“欣賞美”感知全文

學生在體驗訴説這些美的畫面時,腦際其實已經生成了豐富的人物形象,此時,老師適時地指導朗讀,力求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進一步強化這種細膩的情感體驗。

讀書是師生,尤其是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的過程。在學生對“搭石”有了一定的瞭解感悟後,再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進行不同層次的讀書活動,使其感悟體會“搭石”的美,欣賞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從而實現教師、學生與課本對話的目的。

心靈美、友善美、自然美、團結美、善良美、奉獻美......

美是永恆的主題,學生們自讀、自悟,在尋找美,欣賞美的同時,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諧的美,感悟平凡的美!(三)以“發現美”延伸課文

美無處不在,就連搭石這麼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從一件很小的事物中發現了美。在我們身邊發生的小事中哪裏也可以找到美?使學生的情感又進一步得到昇華。

看雪教學反思總結 篇16

1.進入這一課的學習,掌握的讀法複韻母認識和掌握複韻母ieüeer的特點是本課的難點和重點。

學習這一課,首先我指導學生複習什麼是複韻母,以及aoou iu的讀法,再根據字母組合進行復韻母ieüeer發音的口型比較,老師做示範、學生模仿,大多數學生都掌握了他們的發音方法。學習,掌握的讀法複韻母ieüeer認識和掌握複韻母的特點是本課的難點和重點

例如:ie; 發音時,做 i的口型慢慢滑向e,最後尾音是e的音。

四聲標調標在e母上iē ié iěiè

üe; 發音時,做ü 的口型慢慢滑向e,最後尾音是e的音。

四聲標調標在e母上üē üé üě üè

er; 發音時,做 e的口型,最後把舌頭翹起來。

四聲標調標在e母上ēr ér ěr èr

2. 複韻母的標調是本課的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結合標調,設計了背標調歌的遊戲。先教學標調歌,讓孩子們自己説説標調歌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礎上比一比誰背下來了,誰背得最快、最好。

附:標調歌:看見a 母不放過,沒有a 母找o .e

i u並列標在後,i字標調點去掉。

這一課u本來在六個韻母裏排在i的後面,可是標調的時候要標在u上.

3.零聲母音節的學習:上節課我們學了零聲母的音節,今天我們又學一個特殊韻母:er , er可以不加聲母表示一個意思,ér:兒童,而且,女兒;ěr:耳朵、爾後、木耳;èr:二月,二十。

看雪教學反思總結 篇17

這節課,基本完成教學設計。在每節課的課七年級兩分鐘,都是詩詞欣賞時間。這節課教授的是冰心先生的散文,所以讓學生學習冰心的一首小詩《成功的花》。

課文《憶讀書》,雖然行文平易,但字詞和文化常識較豐富,基於學生的語文基礎比較薄弱,我在設計基礎知識的教學環節上,多花了些時間。而後,在梳理課文內容方面,我希望以冰心文末"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為突破口,但效果不佳,學生還不能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內涵。而後,我又針對本課的教學建議的提問,引導出一個新的文學概念"線索",在解釋了概念之後,讓學生説説本課的"線索"時,學生也較難回答得出。後來評課時,我才知道"線索"是九年級要求掌握的知識點。

可以説,這節課暴露出自己教學上的一些問題,自己在轉型中,對教學的重難點把握不夠準確,對國中學生的準備不足,對國中教學法的理解不夠,還沒從高中重思辨的課堂模式中走出來。

當然,課上,學生們有感情地朗讀,受到了同組老師的肯定。在平時的教學中,我重視培養學生的朗讀習慣,時常讓學生聽名家朗讀,鼓勵學生模仿,並給學生表現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