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啟示》反思總結(精選15篇)

《大自然的啟示》反思總結 篇1

《大自然的啟示》讀課文,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四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在教學《大自然的啟示》一課時,我在學生熟讀課文後,讓學生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學生概括起來顯得還是吃力。看的出,光利用抓各部分主要內容的方法來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還是有些困難。怎麼辦呢?因為,我們此時學習的是《人類的老師》這篇文章,所以,我靈機一動,我想既然學生概括全篇困難,那就先練習概括一個自然段吧。於是,我請他們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內容。學生説起來還是羅嗦,我引導説:瞧,雖然兩個同學概括的不是特別簡練,但你們注意到了嗎,在他們的言語中,出現了兩種很重要的事物。學生很快就答出是鯨和輪船。我把他們寫在黑板上,對學生説:看,你能結合課文,用簡單的話説説他們之間的關係嗎?學生在短暫的思考過後,順利的答出:科學家根據鯨的體型特點設計出了流線型的輪船,大大提高了輪船的航行速度。我又引導他們採用同樣的方法概括出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內容,然後把兩段聯繫起來説就概括出了全篇的主要內容。

《大自然的啟示》反思總結(精選15篇)

由這個教學片段,我想到了抓文章中的關鍵詞來概括主要內容也是一種不錯的辦法。但這個關鍵詞,最初應由教師提出。日久天長,學生就會掌握其中的技巧。

放手讓學生通過自由讀、同桌互讀、指名讀等方式達到了讀準生字字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目的。接下來我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兩篇短文的大意,並啟發學生《“打掃”森林》可採用把各部分意思連起來的方法,《人類的老師》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後一自然段)的方法來歸納。

《大自然的啟示》反思總結 篇2

《大自然的啟示》語言通俗易懂,表達方式獨特,是由《“打掃”森林》《人類的老師》兩篇科普小短文組成的。

《“打掃”森林》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從前德國有個林務官,一上任就命令護林工人把森林裏的灌木、雜草、枯枝爛葉砍光除盡,結果此舉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好心辦了壞事,把森林漸漸給毀滅了。進一步明確大自然能給人類以警示和啟發,學習用聯繫的眼光認識自然界。

《人類的老師》短小而又充滿趣味,通過生動的實例,介紹了科學家從蜻蜓、鯨等動物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這篇課文告訴我們,研究大自然的特點和規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從中受到啟發,從而更好地指導人類的發明創造活動,更好地指導我們利用大自然的規律,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大自然,為人類服務。

《大自然的啟示》反思總結 篇3

1.要學生劃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詞句,在旁邊批註,寫出自己的感受。通過自主閲讀,自主批劃,自主理解,自主感悟,自主質疑,讓每一個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2.以小組為單位在小組學習交流,組內人員相互學習和評價,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再讓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對於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我適時地加以點撥,引導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受到啟發。如在交流“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聯繫的。這樣,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時,學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難,我指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結合食物鏈圖示來學習就容易多了,這樣學生對課文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深入地體會到“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

3.學完課文後,我還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想,並課外蒐集閲讀有關人類從動植物身上受到啟發而有所發明的文章,或寫一段話介紹自己從某種動物、植物的身上受到的啟示,學生激情都很高。

《大自然的啟示》反思總結 篇4

《大自然的啟示》是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語言通俗易懂,表達方式獨特,是由《“打掃”森林》《人類的老師》兩篇科普小短文組成的。

《“打掃”森林》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從前德國有個林務官,一上任就命令護林工人把森林裏的灌木、雜草、枯枝爛葉砍光除盡,結果此舉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好心辦了壞事,把森林漸漸給毀滅了。進一步明確大自然能給人類以警示和啟發,學習用聯繫的眼光認識自然界。

《人類的老師》短小而又充滿趣味,通過生動的實例,介紹了科學家從蜻蜓、鯨等動物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這篇課文告訴我們,研究大自然的特點和規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從中受到啟發,從而更好地指導人類的發明創造活動,更好地指導我們利用大自然的規律,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大自然,為人類服務。

《大自然的啟示》反思總結 篇5

《大自然的啟示》讀課文,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四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在教學《大自然的啟示》一課時,我在學生熟讀課文後,讓學生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學生概括起來顯得還是吃力。看的出,光利用抓各部分主要內容的方法來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還是有些困難。怎麼辦呢?因為,我們此時學習的是《人類的老師》這篇文章,所以,我靈機一動,我想既然學生概括全篇困難,那就先練習概括一個自然段吧。於是,我請他們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內容。學生説起來還是羅嗦,我引導説:瞧,雖然兩個同學概括的不是特別簡練,但你們注意到了嗎,在他們的言語中,出現了兩種很重要的事物。學生很快就答出是鯨和輪船。我把他們寫在黑板上,對學生説:看,你能結合課文,用簡單的話説説他們之間的關係嗎?學生在短暫的思考過後,順利的答出:科學家根據鯨的體型特點設計出了流線型的輪船,大大提高了輪船的航行速度。我又引導他們採用同樣的方法概括出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內容,然後把兩段聯繫起來説就概括出了全篇的主要內容。

由這個教學片段,我想到了抓文章中的關鍵詞來概括主要內容也是一種不錯的辦法。但這個關鍵詞,最初應由教師提出。日久天長,學生就會掌握其中的技巧。

依據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在課堂上我從這幾方面入手:

1、放手讓學生通過自由讀、同桌互讀、指名讀等方式達到了讀準生字字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目的。接下來我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兩篇短文的大意,並啟發學生《“打掃”森林》可採用把各部分意思連起來的方法,《人類的老師》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後一自然段)的方法來歸納。

2、要學生劃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詞句,在旁邊批註,寫出自己的感受。通過自主閲讀,自主批劃,自主理解,自主感悟,自主質疑,讓每一個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3、以小組為單位在小組學習交流,組內人員相互學習和評價,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再讓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對於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我適時地加以點撥,引導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受到啟發。如在交流“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聯繫的。這樣,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時,學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難,我指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結合食物鏈圖示來學習就容易多了,這樣學生對課文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深入地體會到“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

4、學完課文後,我還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想,並課外蒐集閲讀有關人類從動植物身上受到啟發而有所發明的文章,或寫一段話介紹自己從某種動物、植物的身上受到的啟示,學生激情都很高。

《大自然的啟示》反思總結 篇6

熱愛祖國是人世間最純潔最博大的情感,《中華少年》這首詩作者以新時代中華少年的視角激情讚美了祖國,抒發了作為中華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中華少年建設中華的堅強決心。

本詩最大的藝術特色就是意象的選擇極具匠心,中華少年的英姿、祖國山川的壯麗、東方文化的美麗、民族歷史的苦難以及中華少年的鏗鏘宣告,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為一個個真實可感的形象,通過這些意象凝聚詩人獨特感受,使情感具體化。

編排本詩的意圖是讓學生通過朗誦詩歌來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因此,學習本詩,重在朗讀。

我先讓學生自由朗誦,這是分角色朗誦的基礎,每個學生自由讀,大聲讀,把詩讀正確,讀流暢,初步瞭解文中一些詞句含義,弄懂每一小節的意思,整體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調,這樣有利於準確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

然後我讓他們四人一小組練習按照本詩甲、乙、丙、丁分角色練讀,然後每一小組讀一個小節接讀整首詩,同時讓他們小組競賽,讀完以後我進行評價,當然是以鼓勵為主,並且讓學生互相評價。

第一遍讀得不夠好,我範讀了最難讀的一個小節,學生心領神會,進步相當大,然後我讓每個小組再重新練習,又接讀了一遍。為了怕學生厭煩,每一小節我讓他們頂多讀兩次,我再讓他們讀的時候,不再讀自己已經讀過的小節,而是延後一個小節。在反覆的誦讀中,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他們充滿了激情,越讀越帶勁,當下課鈴響了以後仍然還想讀。

全詩共8個小節。第1節以壯麗廣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華少年的颯爽英姿,是全詩的總起。第2、3、4節分別從三個不同的視角展開:第2節是寫祖國錦繡的山川哺育了中華少年;第3小節寫祖國悠久的文化滋潤着中華少年;第4節是寫祖國特有的民族傳統風俗滋養了中華少年。這三個小節結構上都是先分後總。第5節是回顧中華母親的艱難歷程,曉喻中華少年應該繼承先輩的志願。第6、7節是寫中華少年的誓言,表達了中華少年的堅強決心和豪邁情懷。第8節是全詩的總結。

我讓學生説説每一小節的意思時,學生的回答很不令我滿意,學生對某些詩句含義的理解還不夠深刻,看來這節課在指導朗讀方面我做得很成功,但是啟發引導學生理解內容方面我做得還不夠。

《大自然的啟示》反思總結 篇7

課件應用不要太多,太多了會重點不突出,顯得花哨而不實際,因此要恰到好處,本課時中的幻燈片應用方面還應該再精簡些,會更加突出重要內容,語文圖片畢竟不能代替講讀。

學生興趣高,預習的效果好,所以反應比較快,沒有被這些圖片干擾真的很不錯,他們積極思考,勤於回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教師在課堂中有一個問題,就是課件出示時間不知道何時最好,有的放在講解後的,有的放在練習中,在課件的適時播放方面應該在多考慮。

課堂給學生的討論時間應該再充分些,由於課堂40分鐘因此有的問題沒有完成,因此只好機動處理,感覺也不錯,如果時間再多出5分鐘,那就會完成的非常好。上課後應該想想,學生收穫了什麼,教師收穫了什麼,有沒有提升自己,如果沒有,那就不是一堂成功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掌握知識和方法,這是教師的魅力所在。

《大自然的啟示》反思總結 篇8

《彩虹》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作者用豐富的想象和富有童趣的語言,寫了“我”看到雨停後天空中美麗的彩虹,把想象成一座橋,然後思維一路發散,聯想到自己可以到彩虹上提着爸爸的水壺澆水,拿着媽媽的圓鏡子為媽媽照着月亮梳頭,甚至把哥哥的鞦韆系在彩虹上盪來盪去。文章呈現了一個純真爛漫的想象世界,傳遞了兒童關愛家人的美好情感。

全文共有四個自然段,第一段巧妙的比喻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引發思考。隨之而來的3個自然段結構相似:都以親切的稱謂開始,爸爸、媽媽、哥哥,用反問的方式呈現了3個奇妙的想法,這三段文字想象奇特,富有童趣,是練習朗讀的好材料。本文的語言表達非常生動,趣味性強。

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三個1、認識“虹、座”等12個生字和衣字旁一個偏旁,會寫“着、那”等7個生字。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懂、讀好多個分句組成的長句子,注意分句間的停頓,並能試着讀出問句的語氣。體會關心家人的美好情感。

本課生字比較多,需要會讀的生字我將生字進行了分類處理,與此同時,我採用圖片識字的方法加深孩子對生字的識記,這個方法在實際教學中得到了較好的成效。不僅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而且與此同時也加深了對生字的識記。對於要求會寫的生字,我利用多媒體軟件教學講生字的讀音筆順投影到大屏幕上,讓孩子書空書寫,加深生字筆畫的記憶。

教學最後環節設計了讓孩子發揮想象,試着説一説如果有一條彩虹擺在你面前你打算幹什麼呢?讓孩子暢所欲言,發揮想象,鍛鍊孩子説話和想象的能力

整節課有亮點與此同時還存在着一些問題。我覺得在長句子的停頓這個教學重點上處理的還不夠,我個人覺得長句的停頓在多次朗讀中能有進步,但是實際效果還不是很好。還需要加深對長句子的重點指導,領着孩子讀,領讀全篇,讓他們讀的更好。

其中涉及到了一部分多音字和設問句,孩子們在接受上還有些吃力,這樣的拔高還需要斟酌。要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來提升教學內容和環節。

《大自然的啟示》反思總結 篇9

《去年的樹》是人教版語文實驗教材第7冊的課文。文章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鳥兒和樹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給樹聽,將要飛回南方時,鳥兒答應了樹的請求──還要回來唱歌給它聽。可是第二年春天,當鳥兒飛回來找它的朋友時,樹卻不見了。鳥兒四處尋訪,最後找到由樹做成的火柴點燃的燈火。朋友不在了,友情還在,諾言還在,於是,它心裏充滿了憂傷和惆悵,面對着由朋友的生命點燃的煤油燈,唱起了去年的歌。這篇童話主要通過對話展開故事的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對話。課文所説明的道理也在這四次對話以及後來鳥兒的表現中逐步顯現出來。告訴我們做人要信守諾言,珍惜朋友之間的情意。

在設計本課時,我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自主發展”的教學思想,深化“閲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一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自讀感悟、角色對話、演讀體驗、拓展想象等過程,感悟文本中所藴涵的語言美、思想美、意境美;從而實現學生心靈與文本之間真誠的對話。

新課標提出“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就我的理解,有的課文偏重於工具性,有的偏重於人文性。因此,我覺得語文老師要把握好側重點。而《去年的樹》則是側重於人文性的課文。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情感的體驗,抓住文中的幾次對話採取多種方式進行朗讀,讓學生從朗讀中感悟鳥兒和大樹分別時的難分難捨,鳥兒尋找大樹時的焦急與艱辛。  “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在最後3個自然段的學習中,我提出問題: 小鳥深情地注視着油燈的火苗,然後為火苗唱起了去年的那支歌。那是什麼歌,你能知道嗎?有的學生説:“樹啊,我的好朋友,我終於找到你了。”有的學生説:“大樹啊,大樹,我們是好朋友。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我們之間的友誼天長地久。”……同學們暢所欲言,紛紛表達,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上完課,我覺得學生感受很多,收穫很多。

《大自然的啟示》反思總結 篇10

首先複習課後的詞語,鞏固了對本課字詞的認讀記憶,同時也復現了對課文內容的體會和理解,為進入新的學習活動創造了條件。接着談話導課,暢談感受,渲染了與課文相對應的氣氛,成了一個心理場,直接作用於兒童心理,讓兒童去感受,促使兒童進入具體的課文情境。然後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語深入學習課文,以”望了又望、聞了又聞”為切入點讓學生從文章的多方面、多角度感受到父親望了又望,聞了又聞的原因後,引領學生逐步感悟父親知鳥愛鳥,又引導學生繼續與文本對話,抓重點詞句朗讀,深入感受父親的知鳥愛鳥。

在讓學生一邊讀書一邊交流之後,組織了多次層層深入的入情入境地朗讀,並給以學生許多鼓勵性的評價。這些鼓勵性的評價給學生帶來巨大的成就感和學習的快樂感,激發他們更加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通過“父親若是獵人”的問題的引導,學生迫切意識到保護動物的重要性,沒有生硬的説教,通過一系列追問,“愛鳥——愛身邊所有的生靈”應該是水到渠成。引導學生想象説話,充分發揮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了大膽想像,創意表達的能力,加深了對課文中愛鳥護鳥這一主題的深刻認識。

總感覺課堂還有牽着學生走的痕跡,仍然放不開。如果換一種思路,又怕自己把握不住。比如:這樣設計:通過讀文,你知道了什麼?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引導,你還有哪些疑問?合作探究,解決難點。由於準備不好,教學中的引導語,仍然需要修改完善,加以精練。

《大自然的啟示》反思總結 篇11

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雷鋒離他們太遙遠了,雷鋒精神更是很難體會和感悟,要雷鋒精神在自己身上繼續發揚也很難想到。所以就在學習本課的前兩天,組織學生觀看了《雷鋒》的視頻,雖然比較卡,還沒看完,但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學習這篇文章奠定了基礎。

本課學習的難點是最後一小節中的最後一句話“哪裏需要獻出愛心,雷鋒叔叔就出現在哪裏。”這句話學生太難深入理解了,讓學生用語言表達出來更是困難,要想學生能夠理解這句話,就只能變複雜為簡單。於是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直觀感悟的特點,藉助於課文最後“學習夥伴”中的提示:最後一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也去找一找身邊的雷鋒吧!讓學生説一説:我們身有這樣的同學嗎?把學生從文中引到了生活實際。很多學生立刻想到了開學以來班裏一直表現很好的宋然、孟旭同學,紛紛説出他們平時主動撿起校內垃圾,主動幫助同學等事情,我告訴學生這就是我們新時期的活雷鋒,是雷鋒精神的體現,以此,使學生能在生活中能發現身邊象雷鋒叔叔一樣的人並受到教育和影響,鼓勵學生向雷鋒叔叔學習,向我們身邊的“小雷鋒”學習。

二年級學生的心靈是純真的,你為他播下助人為樂的種子,他就能長出富有愛心的幼苗,讓這種愛心伴隨着他們一起茁壯成長吧,真正成為雷鋒精神的傳承人。

《大自然的啟示》反思總結 篇12

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在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這一點與學生在情感上的距離是非常大的,如何讓學生體會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我先讓學生讀這一自然段,説説你體會最深的句子,然後抓住“抬”“陡峭”“無數”“兩三千斤”等詞語,啟發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體會,特別是“兩三千斤”,我讓他們先説説自己的體重是多少,那一塊石頭相當於我們多少個小朋友重,有了這樣的對比,學生對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在沒有火車沒有汽車沒有起重機的情況下,肩抬手扛着這巨大的條石在陡峭的山嶺上勞動是多麼艱難的事,從而體會勞動人民的偉大。

在充分説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讀自己想象,似乎能看到什麼樣的畫面,學生有的説似乎看到了許多人抬着一塊巨石艱難得行走在山路上,有的説似乎看到了有的人不小心就掉下了懸崖,有的説似乎還能看到監工用皮鞭抽打着勞工,有的説似乎看到有人眼裏噙着淚,還要在勞動,通過學生的説,我感到學生在情感上已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了。

在課的結尾,讓學生進行小練筆。“面對這萬里長城你最想説什麼?”學生寫得還是比較精彩的。

《大自然的啟示》反思總結 篇13

“生物入侵者”指的是“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在上這一課時,學生找到了課文中的原文來闡釋了“生物入侵者”的含義。我也認同了這種説法。可是,在隨後的教學探討中,我發現對於文中的這句話,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否則,會犯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的錯誤。

“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 ,它們不僅會破壞某個地方原有的生態系統,而且還可能給要類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作者如是説。但這樣説有失偏頗。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後來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比如,原產於西域的黃瓜,在西漢時引種到中國後,並未見其對某地生態環境的破壞,也並沒有給人類社會造成經濟損失,反倒是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增加了可食菜餚的品種。像黃瓜這樣的“移民 ”,生活中可謂多多。 如西紅柿、胡蘿蔔等這樣帶有“西”、“胡”字眼的植物,或是由國外引進,或是由少數民族地區引種。它們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改變,但,是有益的。

《大自然的啟示》反思總結 篇14

《赤壁賦》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弔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出哲理的意藴。文章“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

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鑑賞”二字,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大綱中要求的“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

鑑於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1)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3)瞭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並以“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和“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為教學重點。

教學中,第一課時應運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覆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課外蒐集資料,寫好發言稿,課堂上以交流、討論的形式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大自然的啟示》反思總結 篇15

一年級學生因情感經驗不足,知識儲備有限,往往難以“入境”。教師要善於採取各種有效的辦法,把課文中表達的意境再現出來,將學生帶入意境中去充當角色,去體驗角色,使學生在語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如:教學《哪座房子最漂亮》,我反覆示範,不斷啟發,讓孩子們融入畫面,想象和體驗孩子們當時的愉快心情,同時分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扮演畫面中的小朋友,從而在體驗學習中提高了朗讀質量,突破了教學的難點,讓孩子們的朗讀有層次,有個性。

教材是個例子,它是學生學習語言的範例,是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的載體。教師要善於在課堂上讓學生以教材為例子,學習語言的規律:以教材為枴棍,嘗試語言的:練習;由教材作遷移,形成語言的技能……如:《哪座房子最漂亮》一詩中,“青青的、白白的、大大的、寬寬的……”疊詞引起孩子模仿的興趣。課下,孩子們合作創作了這樣的詩:“南坪國小真漂亮/紅紅的跑道,綠綠的草坪/還有桂花香/南坪國小真漂亮/高高的樓,白白的牆/那是我們學習的地方/”這樣的語言,雖然稚嫩,卻也童趣橫生。仿一仿,不僅讓他們嚐到了合作學習的甜頭,體驗到了自己成為一名“小詩人”的樂趣,同時也激發了孩子學習語文的興趣,訓練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使他們的語言也得到發展,在體驗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詩歌的韻律美、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