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莊水韻教學反思(通用17篇)

周莊水韻教學反思 篇1

《周莊水韻》講過之後,我腦中的記憶好像也沒有多少,回過頭來再讀這篇散文,覺得這麼優美的文章,還應該讓學生學習其好的寫作方法,應該讓學生在朗讀中閉眼體會優美而又有詩情畫意得特寫鏡頭——文章的開頭。

周莊水韻教學反思(通用17篇)

1、文章開頭安排特寫鏡頭,獨具匠心。

作者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們這是周莊,而是安排了一個特寫鏡頭:“一支彎曲的木櫓,在水面上一來一回悠然攪動”,隨着這攪動的木櫓,我們也不知不覺走進了這個世界。原來這個世界裏還有這麼多豐富的東西:橋、樓、樹、雲、鳥,還有那美麗的似綵綢一般的水面,真是讓人浮想聯翩,無限嚮往。達到了這個目的,作者才筆鋒一轉,告訴你這就是周莊,而且是富有詩意的周莊,於是牽引着你不斷隨他的文字探索。這種獨特的開頭方式安排得非常巧妙,也很有吸引力,值得我們學習。

2、文中寫景語言清新優美,抒情性強。

本文的語言清新優美,也像周莊水鄉一般讓人賞心悦目,“天下着小雨,古鎮被飄動的雨霧籠罩着,古橋和屋脊都隱約出沒在飄忽的雨霧中,打着傘坐船遊覽,看到的是一幅畫在宣紙上的水墨畫。”小雨中,“飄動的雨霧”、隱約出沒在“飄忽的雨霧中”的古橋和屋脊似乎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頭帶面紗的少女形象,朦朧、綽約、富有魅力。“水聲重重疊疊,如訴如泣,彷彿神祕幽遠的江南絲竹,裹着萬般柔情,從地下裊裊迴旋上升。”則使用通感的手法,將聽覺和視覺融合起來,很形象,彷彿水聲的熱鬧伸手可及。而且,比喻與擬人兩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將水聲比喻成“神祕幽遠的江南絲竹”,水聲彷彿也有“萬般柔情,從地下裊裊迴旋上升”,用“江南絲竹”和“萬般柔情”表現水聲的輕婉、柔媚、悠揚。這些清新可人的語言不僅將當時的景物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出來,同時也告訴我們作者對這些景色是多麼喜愛,因為他的感情在這些抒情性的語言中已溢於言表。

周莊水韻教學反思 篇2

《周莊水韻》一文已經教過兩遍。此文常教常新,每次都有不同的收穫。當然,也難免每每有些許遺憾。對於備好課,我思考了很多。

新課程背景下,教學的生成性得到強調,教學的過程不僅僅再是教學設計的執行過程,而更多的是與學生交往互動的過程,這樣,備課的功能也就發生了變化。備課不僅僅是教學方案設計,還要生成教學過程的準備,包括材料的準備,內容的準備,方法的準備。這種準備,是對各種“可能性”的預知,是為實現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可能性”提供支持。也就是説,備課對教學來説還處於“未定”狀態。正因為是“未定”,所以備課必須從“方案設計”的層面上退下來,退到為方案設計作準備的層面上。這種“退”對備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過去,我們備教學目的、重點難點、過程方法。在教學實踐中,課堂裏常常出現了與我們備好的課不一致的情況,出現了教師在備課時沒有想到的情況,這個時候,教師們只有兩種選擇,一是放棄原來的備課,二是迫使學生按照備課裏的設計來理解和學習。顯然,第二種方式不符合我們新課程標準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但是,放棄原來的備課,我們又沒有充分的準備。課堂效果不佳。

教學出現的可能性如果我們不能預測,我們可以在教學某課之前可以向學生做一個問卷調查,讓學生讀課文後,寫出在閲讀中產生的問題,與我們準備在課堂上解決的問題進行比較,這時候我們就知道我們預想的與學生實際存在的問題有差異,甚至很大差異。這時候我們也就明白我們一直是在以我們的主觀意志設計重難點時,我們備課真的不能做到關注學生。

因此,我覺得備課要注意:

1、語文課要有“語文味”,語文課應以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為主要內容。“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語文教學的首要使命是提高學生聽説讀寫的能力,它有別於政治課、班會課、環保課。

2、對文本要深入探究,對文本的關鍵處、精彩處品讀要到位。那些細膩的筆觸,我們要引導學生讀出來,品味出來。這樣的語文課有意義、有深度。

3、導入用的時間不要太長。我在教學本文時,就直接進入課文學習,從題目入手,理解課文的內容和作者的情感。學生學習的效果就比較好。

4、分組討論要有效。新課程強調“自主合作探究”,似乎分組討論是最能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一種方式。但是我們課上看到的表現是:老師説討論學生就馬上開説;老師説停止,馬上鴉雀無聲。而且馬上學生就説出討論結果。咱們先不説討論的過程,單就這形式就是完全是老師牽着學生走,根本不是以學生為主體。咱們再説討論過程存在的問題:①、有的學生根本不討論,説閒篇,或忙裏偷閒玩會;②、在學生討論之前,沒有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沒有提示思考這一問題需要研讀課文的哪一部分內容,匆匆開始,草草結束。討論的收穫不大。其實,在思考的基礎上商討才有意義。咱們討論一個問題,還要組織組織語言才説呢。

5、注重評價語。課堂教學離不開教師的評價,恰當地使用評價語,能極大的提高教學效益。

周莊水韻教學反思 篇3

《周莊水韻》一文已經教過兩遍。此文常教常新,每次都有不同的收穫。當然,也難免每每有些許遺憾。對於備好課,我思考了很多。

新課程背景下,教學的生成性得到強調,教學的過程不僅僅再是教學設計的執行過程,而更多的是與學生交往互動的過程,這樣,備課的功能也就發生了變化。備課不僅僅是教學方案設計,還要生成教學過程的準備,包括材料的準備,內容的準備,方法的準備。這種準備,是對各種“可能性”的預知,是為實現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可能性”提供支持。也就是説,備課對教學來説還處於“未定”狀態。正因為是“未定”,所以備課必須從“方案設計”的層面上退下來,退到為方案設計作準備的層面上。這種“退”對備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過去,我們備教學目的、重點難點、過程方法。在教學實踐中,課堂裏常常出現了與我們備好的課不一致的情況,出現了教師在備課時沒有想到的情況,這個時候,教師們只有兩種選擇,一是放棄原來的備課,二是迫使學生按照備課裏的設計來理解和學習。顯然,第二種方式不符合我們新課程標準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但是,放棄原來的備課,我們又沒有充分的準備。課堂效果不佳。

教學出現的可能性如果我們不能預測,我們可以在教學某課之前可以向學生做一個問卷調查,讓學生讀課文後,寫出在閲讀中產生的問題,與我們準備在課堂上解決的問題進行比較,這時候我們就知道我們預想的與學生實際存在的問題有差異,甚至很大差異。這時候我們也就明白我們一直是在以我們的主觀意志設計重難點時,我們備課真的不能做到關注學生。

因此,我覺得備課要注意:

1、語文課要有“語文味”,語文課應以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為主要內容。“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語文教學的首要使命是提高學生聽説讀寫的能力,它有別於政治課、班會課、環保課。

2、對文本要深入探究,對文本的關鍵處、精彩處品讀要到位。那些細膩的筆觸,我們要引導學生讀出來,品味出來。這樣的語文課有意義、有深度。

3、導入用的時間不要太長。我在教學本文時,就直接進入課文學習,從題目入手,理解課文的內容和作者的情感。學生學習的效果就比較好。

4、分組討論要有效。新課程強調“自主合作探究”,似乎分組討論是最能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一種方式。但是我們課上看到的表現是:老師説討論學生就馬上開説;老師説停止,馬上鴉雀無聲。而且馬上學生就説出討論結果。咱們先不説討論的過程,單就這形式就是完全是老師牽着學生走,根本不是以學生為主體。咱們再説討論過程存在的問題:①、有的學生根本不討論,説閒篇,或忙裏偷閒玩會;②、在學生討論之前,沒有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沒有提示思考這一問題需要研讀課文的哪一部分內容,匆匆開始,草草結束。討論的收穫不大。其實,在思考的基礎上商討才有意義。咱們討論一個問題,還要組織組織語言才説呢。

5、注重評價語。課堂教學離不開教師的評價,恰當地使用評價語,能極大的提高教學效益。

周莊水韻教學反思 篇4

説實在的,在過去的現代散文教學中,我大多采用的是傳統的重講解、重分析的“講讀教學法”。學習專家毛洪其老師的講座時,其中有句話讓我深受觸動:“既然屬於文學作品,那麼我們的散文閲讀教學,也就界定為一種審美閲讀,而不是着眼於信息篩選和處理的信息式閲讀。”因此,在《周莊水韻》的教學設計中,我對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有所刷新和改進。這篇課文的教學令我較為滿意的地方有以下幾個:

1、以畫導入,營造氣氛好。

本文本來就是一篇文字美、景物美、意境美的散文。為了切合這個“美”字,我從優美的畫面入題,讓學生在第一時間就被周莊的美吸引且陶醉,並在美的享受中對周莊的有關建築風貌有了深刻印象。

2、對有關語文知識教學能落到實處。

如遊記知識的鞏固及字詞、修辭知識的教學,大部分學生都能較好的掌握理解。

3、朗讀指導為學生的閲讀理解指引了方向。

在學生朗讀前,我要求學生把握好本文的感情基調,注意朗讀時的語調和節奏停頓,有助於學生把握文章的韻味並進行創造性閲讀。

4、教學目標一完成得較為理想。

本文最大的特點是抓住了周莊景物的主要特徵,從不同角度來描寫周莊水韻。在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時,我從本文的整體脈絡(總分結構)入手,讓學生把探討的重點放在了“作者三次遊周莊的情景及感受”的描寫上,並佈置學生完成表格作業,使學生對作者三次遊周莊的時間、觀察角度、景物特點和詳略安排瞭然於心。

當然,對於這堂課的教學,我也感覺有明顯的不足:

1、因為時間關係,我對學生朗讀過程中出彩和欠缺之處,忽略了進行有的放矢的鼓勵性評價和具體有效的指引糾正。只是在學生讀前作了指導,而讀後只是用一句“好”或“讀得好”草草帶過。

2、雖然課前我很想一反過去的“講讀教學法”,但事實上,我感覺自己在課堂上還是講解、分析得較多,對“散文閲讀教學中學生才是主體”還是突出得不夠。

周莊水韻教學反思 篇5

時光稍縱即逝,轉眼間一個新的學期又要結束了,回顧已逝的教學時光,可謂百味俱全,其間有一節課我上得最投入、最值得回憶與反思。

記得那是期末的展示彙報課,(主任説可能會有校外的教師來聽課。)我當時很有壓力,晚上也難以入睡.我選的是《勾股定理》一課。為了上好這節課,我反覆研究了去洋思學習的一些記錄,努力用新理念新手段來打造我的這節課。當我滿懷信心地上完這節課時,我心情愉悦,因為我教態自然得體,與學生合作默契,基本上獲得了教學的成功。

1、從生活出發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在“勾股定理”這節課中,一開始引入情景:

平平湖水清可鑑,荷花半尺出水面。

忽來一陣狂風急,吹倒荷花水中偃。

湖面之上不復見,入秋漁翁始發現。

花離根二尺遠,試問水深尺若干。

知識回味:複習勾股定理及它的公式變形,然後是幾組簡單的計算。

2、走進生活:以裝修房子為主線,設計木板能否通過門框,梯子底端滑出多少,求螞蟻爬的最短距離,這些都是勾股定理應用的典型例題。

3、名題欣賞:首尾呼應,用“代數方法”解決“幾何問題”。 印度數學家婆什迦羅(1141-1225年)提出的“荷花問題” 比我國的“引葭赴岸”問題晚了一千多年。“引葭赴岸”問題,是我國數學經典著作《九章算術》中的一道名題。《九章算術》約成書於公元一世紀。該書的第九章,即勾股章,詳細討論了用勾股定理解決應用問題的方法。這一章的第6題,就是“引葭赴岸”問題,題目是:“今有池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適與岸齊。問水深、葭長各幾何?” “荷花問題”的解法與“引葭赴岸”問題一樣。它的出現卻足以證明,舉世公認的古典數學名著《九章算術》傳入了印度。《九章算術》中的勾股定理應用方面的內容,涉及範圍之廣,解法之精巧,都是在世界上遙遙領先的,為推動世界數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鼓勵學生可以自己利用課餘時間查閲相關資料,豐富知識。

4、在教學應用勾股定理時,老是運用公式計算,學生感覺比較厭倦,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拓寬學生思路,運用多媒體出示了一道“智慧爺爺”出的思考題:即折竹抵地問題。並且將問題用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不僅將問題形象化,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將實際的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用直觀的圖形表示,在降低難度的同時又鼓勵了學生能夠看到身邊的數學,從而做到學以致用。最後讓學生互相討論,就這樣讓學生在開放自由的情況下解決了該題,同時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合作。

5、最後介紹了勾股定理的歷史,並且推薦了一些網站,讓學生下課之後進行查閲、瞭解。這是為了方便學生到更廣闊的知識海洋中去尋找知識寶藏,利用網絡檢索相關信息,充實、豐富、拓展課堂學習資源,提供各種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選擇、整理、重組、再用這些更廣泛的資源。這種對網絡資源的重新組織,使學生對知識的需求由窄到寬,有力的促進了自主學習。這樣學生不僅能在課堂上學習到知識,還讓他們有了怎樣學習知識的方法。這就達到了新課標新理念的預定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在勾股定理的學習中能感受“數形結合”和“轉化”的數學思想,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和滲透數學思想給解題帶來的便利;感受人類文明的力量,瞭解勾股定理的重要性。真正做到了先激發興趣,再合作交流,最後展示成果的自主學習。這堂課將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有利於創設教學環境,教學模式將從以教師講授為主轉為以學生動腦動手自主研究、小組學習討論交流為主,把數學課堂轉為 “數學實驗室”,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得出結論、使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得到了發展。不足之處:學生合作意識不強,討論氣氛不夠活躍;計算不熟練,書寫不規範。

周莊水韻教學反思 篇6

升與毫升對學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雖説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容器容量大小有所瞭解,但是對於升與毫的瞭解卻很少。建立容積單位的表象及空間觀念,較為準確地估計常見容器的容量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我渴望上好這節課,上出一節讓學生終身有益的數學課!

課堂上要用大量教具、學具進行操作實驗,只有經過大量的直觀觀察與操作體驗才能幫助學生建立容量單位的表象及空間觀念。為此我作了精心的準備。我向自然老師借來的滴管、500毫升、250毫升的燒杯等;問幾位在醫院工作的家長,利用職務便利,弄來了若干個10毫升和20毫升的針筒;從網上尋找有關容量單位的歷史、圖片、資料等。我要求我的學生也做了相應的準備。買了多次1升康師傅冰紅茶,供試教和正式上課用,(至今辦公室裏還有)。我還讓學生到超市做調查等。

一、創設情境,激發求知慾

由於升和毫升的認知本身就比較抽象,學生在學習時會感到比較枯燥,產生一定的困難。為了能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升和毫升的容量單位,積累較多的直觀經驗,我創設了以下的教學情境,來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創設問題引入,書上的一個情境,通過對不同的容器的觀察,引出“容量”的概念,再深入地研究容量差不多的兩個茶杯如何判斷,學生想出了幾種方法,從而突出了要用統一的量器才能作比較,進而引出了需要有統一的容量單位,揭示課題。從情境中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為後續的學習打好了基礎。

二、直觀體驗,感受知識

直觀演示,建立1毫升和1升的概念。用滴管取1毫升的水,滴在手心中,學生感知毫升的水是十來滴。接着,我安排了學生體驗活動,用針筒分別取1毫升、10毫升、50毫升的水,觀察它們在水杯中的位置,並説出感受。猜一猜老師手裏水杯的容量,並進行驗證,在學生的興趣未了時,分組合作開展這個遊戲,在遊戲中,學生的感受力得到提升。列舉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容器,讓學生估計它們的容量(可能的進行操作驗證)。水盆容量10000毫升左右,電熱水器的容量要幾十萬毫升,太陽能熱水器的容量還要大一些,浴缸的容量要400000毫升,學生立刻感受到需要有比毫升更大的容量單位,於是“升”孕育而生了。最後,用4個250毫升的一次性水杯,和1瓶裝滿1升水的容器,通過實驗,學生感知升和毫升的進率。教學重點的解決、難點的突破都請學生介紹説明或用一個一個的小實驗解決。從課堂氣氛來看,學生人人蔘與,思維非常活躍,學習積極性非常高。

三、人文課堂,魅力無限

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數學人文資源的開發利用,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是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用的,學習數學不再那麼抽象,那麼枯燥。在課中,我將人體一天所需的水分等知識告訴學生,讓學生認識了我國容量單位的發展史,學生認識了古代的量器,斛、鬥等。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激發了學習興趣,變被動為主動。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為學生學習數學打開了一條探索知識奧祕的途徑和方法。

課前的精心準備,課堂上的實驗操作大大豐富了學生的表象。學生學得生動、紮實。

周莊水韻教學反思 篇7

本課講的是彼得.弗雷特在淘金無望、準備離去時,發現雨後土地上張出了小草,從中得到啟發,便留下種花,終於獲得成功的故事。它告訴我們要想獲得財富或成功就必須付出辛勤的勞動,要想*意外的收穫是不現實的。全文內容簡明,情節曲折,其中藴含的道理比較深刻。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本課教學,我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讀為本,自主學習。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感悟要想獲得財富或成功就必須付出辛勤的勞動。

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對彼得説的話進行質疑,在質疑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提有價值的問題。然後,我讓學生帶着自己提出的問題,通過閲讀討論來理解課文內容,理清了課文脈絡。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學生自主學習,既避免了教師 的煩瑣講解,又培養了他們獨自發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活動、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同時,通過反覆的閲讀,學生逐步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 感悟和內化,促進了語感的積澱,並將感悟品位的文字通過激情朗讀出來。

一節課下來,我覺得整個課堂是輕鬆民主的,我對孩子們充滿了信心, 在孩子們一次次地突破難點的時候,我的內是愉悦的,然後我想到我平時對孩子們的能力和認知水平都小瞧了。我驚歎他們可以輕鬆地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比如,彼 得.弗雷特種的是花,為什麼他説自己找到了真金?他為什麼要無比驕傲地説?他為什麼説他是唯一的?等等。他們一針見血的切中了文章的要害。當然,他們在解 決這些問題的時候,可能語言不是組織的特別恰當和到位,這和他們的語言積累和表達水平是相關的,這時候我及時地幫助他們歸納和總結這個深刻而有哲理的道 理,我覺得這不是代替學生説話,而是有效地幫助孩子更好地認知。

在一步一步孩子們突破難點的時候,我覺得自己還是有些心急了,有的地方處 理的不是太到位,比如:我讓學生找彼得和大多數淘金者表現不一樣的地方的時候,沒有耐心地讓孩子們找準那些詞語,比較不同,有些泛泛而談了。在對“真金” 的討論展開的時候,我有些高估了孩子的語言水平,怎麼用淺顯的語言表達,這成了我要探討的方向。

這節課,我定的第一個目標,是要引導學生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但是我覺得正確流利可能做到了,但是有感情遠遠不夠。因為讀的太少了,沒有對全文的整體朗讀,對關鍵句段,沒有細緻地指 導。這可能和時間不太夠有關,但是主觀原因還是存在的,教學環節的缺失和朗讀訓練安排的度不足,這都是造成學生沒有能夠有感情朗讀的原因。以後在備課和教 學中在這方面要加以改進。

總的來説,這節課上有很多驚喜,我希望的是我給予學生更多可以發揮個性的空間,能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能給予學生民主和諧的課堂環境,另外,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課堂不呆板,課堂上有驚喜,課堂上有創新,我會朝着自己預想的目標努力!

周莊水韻教學反思 篇8

《美麗的小興安嶺》是國小語文第五冊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描寫了我國東北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誘人景色。它先從整體上介紹了小興安嶺是幾百裏連成一片的綠色海洋;然後按春,夏,秋,冬的季節順序,描寫了小興安嶺的美麗景色和豐富的物產;最後總結性地告訴人們:小興安嶺既是一座景色誘人的大花園,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我第一次嘗試這一課的教學時,設計的教學內容是學習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小興安嶺的春天和夏天的景色美麗,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感受小興安嶺美麗富饒的同時,學習作者抓景色的特點進行觀察和表達的方法。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顯得不盡人意。一方面是為了有試教的時間,班級而匆匆趕場,三(2)班學生課前沒預習影響教學過程。另一方面可能是我駕駑於課堂教學的能力不夠,預設的不夠充分,而使很多教學環節走過場不到位。如:詞語教學環節,由於我設計時以詞語不加拼音的形式出現,這樣詞語落實就不到位。更不用説寫生字這一塊了,連時間都沒有。又如:學習小興安嶺的春天,教學時處理得挺到位的,但運用上段的學習方法學習小興安嶺的夏天時簡直是走過場,沒有很多的時間給學生去學習。

雖然整堂課看來還算完整,但這節課下來,發現了問題多多,自己的課前預設,在課堂上的靈活應變能力,怎樣與學生很好的進行配合,都是我需要學習和改進的。

第二次教學這一課,教學內容是學習第一至第二自然段,即抓住景物特點學習小興安嶺的春天。為了拉近與小興安嶺的距離,本堂課我通過多媒體讓學生認識美麗的小興安嶺,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課文的閲讀積累了直觀形象。因此,課伊始,我便激情導入: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山河秀麗,這節課我們一起去東北的小興安嶺,領略它的美麗吧!從老師激情的語言中,讓學生在頭腦中不僅產生對舊知的感知,更多的是對新知的嚮往,對祖國大好山河的嚮往,讓他們從嚮往中產生濃厚的閲讀慾望。

周莊水韻教學反思 篇9

本課的難點是分析西安事變的性質及其和平解決。要學生理解其性質首要的前提是對當時中國的國情有清楚的瞭解,東北淪陷,華北危及,外敵入侵,中華民族處在亡國滅種的時刻,就像國歌歌詞中唱到:“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理應眾志成城抗擊外來侵略,但是當時的中國在幹嘛呢?“在打內戰”,學生很容易回答。再引導學生:那是誰在堅持首先要消滅對方,然後再抗日啊?“是蔣介石”。那麼張、楊多次力勸蔣介石抗日,但都被蔣介石否定並批評,在這樣的情況下張學良、楊虎城發動的西安事變。那麼非常清楚他們是奪權嗎?顯然不是,性質是“兵諫”,是愛國的、進步的舉動。通過引導解決本課難點。

另外一個難點是為什麼要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特別是中共和平解決的態度,為什麼?這個同樣引導來處理,把學生引導到另外一面,如果殺了蔣介石會怎樣?學生能分析出結果來:紛爭四起、羣雄割據,便利了日本的侵略。所以説中國共產黨不僅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這不僅複習以前內容,而且也是進行愛黨教育的好時機。所以在整個歷史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前後聯繫,整體把握,合理引導,開闊學生思維。

周莊水韻教學反思 篇10

《用比例解決問題》這節課教學設計主要抓住比例解答應用題的特徵進行的。回顧本節課教學,有以下幾點感受頗深:

首先進行復習,一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關係,二是如何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怎樣找出等量關係。為新課教學作好鋪墊。

新知的教學採用了以舊知引路——學生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進行,注意給學生充分交流的機會與思考的空間。整節課的設計主要體現在“問”與“練”字上,怎樣問,練什麼,怎麼練,我都做了認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別是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把學生放在首位,考慮學生已經會什麼,他們現在最需要什麼。學生通過什麼途徑來解決,是獨立思考還是合作交流等等問題。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因此,一節課自始至終讓學生參與體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學生根據老師的巧妙設問和富有啟發性的引導,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很快就掌握了新課的內容。

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堂課的教學也還存在着不少問題:

比如,對學生基礎估計太高,從學生回答問題看,複習時學生對判斷哪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掌握不錯,但到了比例應用題裏,我圍繞比例應用題的特徵設問:題目中有三種量?哪種量是固定不變的?哪兩種量是變化的?變化的規律怎樣?它們成什麼比例?你能寫出等式嗎?一部分學生不會確定哪種量一定,怎樣找出等量關係掌握不好,語言表達不是很準確、完整。這點我備課時沒作為重點。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如果課堂上學生基本知識沒過關,課堂也就失去了色彩。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我有對學生不放心的心態。比如:在教學例6時,學生有了正比例應用題的基礎,對於反比例應用題我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但我總是擔心怕學生不會做,出一些思考題讓學生交流討論,然後再做題。這樣既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又耽誤了教學時間。另外,練習題的設計與學生生活實際結合不算很緊密,以後儘量設計一些能引起學生興趣,對學生有吸引力的題目,來激發學生興趣,提高練習的積極性,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新課的認識。

周莊水韻教學反思 篇11

1、以水流的形成類比電流的形成,有效的降低了學生理解上的困難。

2、讓學生自己歸納對比得出水流的形成類比電流的形成過程中各部分作用的相似之處,使學生明確了電路各部分的作用,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教師演示電壓表的使用之後,暫且不講解電壓表的讀數,先讓學生自己做實驗,在實驗中就會暴露出不會讀數或讀數錯誤等問題

本節課設計的不足之處:

1、以水流的形成類比電流的形成,具有侷限性,是否會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2、從鞏固練習6反應出來的問題是:由於教師總是從正面介紹電壓表或電流表的使用,沒有提供學生出錯的機會,學生對這類問題不易識別。所以,我認為,在教學中如果能夠儘量多的提供學生出錯的機會,在保證儀器不被損壞的前提下,多給自己探索的機會,將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哪怕是先不講解,提供每一個學生儀表使用説明書,讓學生自己對照説明書去使用,將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

周莊水韻教學反思 篇12

《第八次》這節課是俞校長指導我的一堂導師課。課文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外國曆史故事,課文記敍了古代蘇格蘭王子布魯斯英勇抵抗侵略軍,但屢戰屢敗,幾乎喪失信心。後來看到蜘蛛結網,受到啟發,振作精神,經過第八次戰鬥,終於趕跑了侵略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這篇課文重點在於讓孩子從蜘蛛結網、布魯斯八次抵抗中體會堅持到底就是勝利的道理,文章脈絡清楚,我是這樣設計我的教學思路的:

一、以故事切入,體驗情感。

在第二課時中,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請學生概括完故事的主要內容後,我説:“小朋友們真棒,為了獎勵你們,顧老師給你們講一個故事,不過一定要先看着這組詞語,邊聽邊記,行嗎?”然後出示關於“蜘蛛結網”的幾組過程性詞語。我講完故事了,問孩子:“你們能不能也看着這組詞語來講講蜘蛛結網這個故事。”我故意請了一個平時很少舉手的同學,然後對其他同學説:“你們仔細聽,等他都説完了,我們再提意見讓他改進。”那孩子果然有好幾個環節説錯了,在同學們幾次糾正下,最後一次,他終於響亮並且完成地把這個故事講好了。我和同學們一起給他送上掌聲,問他:“聽好同學們給你掌聲,你覺得怎麼樣”“很開心”“恩,開心中覺得自己很棒是嗎?沒有人會隨隨 便便成功,不經歷風雨怎麼會有彩虹。”此時,我分明看到那孩子臉上漾起燦爛的笑容。

象這樣的情感體驗我還設計在讓學生感情朗讀“布魯斯王子感動極了!他高興地跳起來,喊到:‘我也要幹第八次!”本堂課學生情緒高漲,舉手的人特別多,我注意到平時經常低頭做自己事情的小哲也舉手了,我趕緊叫他,我的目的是要讓學生體驗:只有努力就能做到。其實第一次,他讀得挺好了,我應該換一個同學,但是一緊張,心裏就想着要完成這個教學環節,於是我對他説:“顧老師還沒感受到你的感動,再讀一次,行嗎?”這時,小哲反而開始讀不好了,我只能繼續説:“顧老師還沒聽到你的信心,再讀一次好嗎?”他又讀了一次,我又説:“我還想看到布魯斯説這句話的時候是什麼表情,做了什麼動作?”最後一次,這孩子怎麼都做不出布魯斯的表情和動作來。

這個教學環節我覺得我缺乏教學機智,俞校長説我沒有設計好,我應該把這樣的情感體驗放在學完第三小節以後,而我只是讓他們看這個詞組講了一個故事,就叫讓感悟布魯斯的情感,學生還沒深入文本,哪來的感悟呢?學生肯定都把注意放在講故事上了。

所以第一個講故事的環節,我覺得我花的力氣太多,也是我最後還有教學任務沒有完成的原因。

再以布魯斯的情感作為主線,孩子就能時刻跟着布魯斯或是“唉聲歎氣”,或是“感動極了”,最後大家一起為布魯斯的成功而歡呼。為了更好的理解課文,我設計的自學重點是“布魯斯王子第八次抵抗成功的原因是什麼?你認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更直觀地感受人物情感。課堂教學以情感為紐帶,變得更富誘惑力,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培養,促使學生在好學、樂學中逐漸獲得知識,體會情感。 但真能落到實處,讓學生真正鑽進文本體驗情感,並且達到一定度,做起來卻不簡單。

周莊水韻教學反思 篇13

《媽媽的賬單》這篇課文切入角度獨特,把母親的無聲,無私和無價表現的極為動人。看到兒子開出的賬單,媽媽什麼話也不説,而是按照兒子的要求,把兒子索取的報酬如數放在他的餐桌旁,同時給兒子留了一份總額為零。卻載着愛的賬單。母親用自己無聲的行動告訴孩子:如果你覺的幫媽媽做事需要要得報酬,媽媽會滿足你;同時,媽媽提醒你,媽媽一直全心愛着你,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向你索取報酬。

在教學中教師抓住了“讀懂課文內容”這一重點,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理解媽媽給比得的那份賬單的含義這一難點。故學生討論熱烈,大多數同學,認識到彼得索取媽媽的錢是錯的,母親的愛是無價的和無私的。達到了教學目的。

周莊水韻教學反思 篇14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作。這首詩以送別為主題,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敍事,表達了作者對友人即將遠赴陽關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詩歌以凝練的語言記錄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點。因此,詩歌中常留下空白之處,給人想象的時空。

想象並非憑空而來,想象依託的是文本。把詩中語言想象成一幅幅現實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讓學生置身其中,通過想象感受詩句背後的那份情,那份愛,那種味。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做到品讀詩句過程中展開想象,通過想象深化語言的感悟。

一、強調景物的想象。

在學習《送元二使安西》一、兩句時,我邊朗讀邊讓學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初讀古詩後,就讓學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樹、旅館……想象渭城的景色,與後面安西的滿目淒涼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猜想學生在理解安西會遇到困難,於是我就補充安西的圖片:漫天黃沙、一望無際的沙漠、荒蕪人煙。

二、注重情感的想象。

讀《送元二使安西》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兩句,想象詩人與元二是怎樣進行分別的。

在一次次渲染離別時的愁緒,學生的情感漸漸地達到了高潮,有幾個孩子眼淚在眼眶裏打轉,大部分的學生已經深深體會到到那份濃濃的離別之情了。

想象詩中之畫,感悟酒中之情。設計總是比實踐更趨於完美。課上下來,感受的是真真切切的遺憾。如何把詩的寫景部分與後面寫情的部分更有機的結合起來?如何合理地處理朗讀的時機與次數,使朗讀與感悟融合得渾然一體?……太多的遺憾和困惑將成為我繼續前進的動力,鞭策我收拾行囊,繼續上路……

三、注重創設情境。

讓學生能夠設身處地的感觸到學習目的,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課堂上,我多次創設學習情境,時而讓學生回到舊知識、時而引領學生觀賞“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傷感景色,時而讓學生變成作者,時而聽樂、時而搖頭吟誦……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參與學習,溶入課堂、溶入文本、溶入作者的情懷,才能讓每一位學生得以成功體驗。讓學生真正理解“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佳句,學生就象是喝了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裏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着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

一堂課下來,給我感觸最深的有以下幾點不足:

一、教學中的朗讀方式應多樣,多讓孩子嘗試。如教這首古詩時,先讓學生嘗試讀讀,學生的好奇心和表現慾望比老師大多了,這也是他們年齡的特點,再聽老師讀,語言的設計是“你們讀得比我國小時候好多了,想聽老師朗讀嗎”,這樣問,既可以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讓孩子明白“怎樣才能讀好古詩,不妨像老師學習一下”。教學水到渠成。像這樣多樣化的評價,才能啟迪學生讀書的慾望和思維方式,“原來生活中、學習中許許多多的問題也像朗讀評價一樣要運用多種方式方法去解答”。

二、教學中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一部分學困生的興趣沒有被很好地調動起來,使課堂成了部分學生展示的舞台,今後應多給學困生表達的機會,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小組討論交流,沒有給足學生説的時間,小組合作有些走過場。另外,當學生讀不好時,要再給他機會和指導,讓他自信地坐下,這一點今後教學中也要注意

四、語文教學,只閲讀一些教育類書籍和雜誌,面太窄了,視野太有限了,難於登上大雅之堂,如果改變一下,結局就不同了。如歷史、地理、數學等等,比如教這首古詩,運用地理知識,能使學生有一個清晰的輪廓;運用數字,使學生心中知道實際距離竟這樣遙遠;運用歷史知識,把遠距離的事件拉近,再拉近,彷彿如剛剛發生的一樣。……因此,老師平日的閲讀應該廣博而宏富,對教語文是有益的。也就是平時我們常説的“要給孩子一碗水,自己首先應有一桶水”也就是這個理。

周莊水韻教學反思 篇15

在教學中,我首先利用噴灑空氣清新劑,聞到花香,讓學生用手對着臉扇風的感受,引出本節課的主題,從這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着手,認識到物質由粒子構成,只要細心觀察,就能感知到它的存在。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識,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引導學生根據現象大膽猜想,並進行實驗探索分子的性質。以苯分子的圖示和水分子的質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數目讓學生直觀的感到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以品紅的擴散為演示實驗和氨分子擴散實驗為例,指出分子是不斷運動的。用“1+1”是否等於注射器抽壓實驗比較驗證,形象説明分子間有間隙。

最後,選擇六位同學表演,分別扮演氫原子、氧原子,演繹電解水的微觀過程。使得變抽象的微觀知識 更為形象,讓學生更加深刻體會,化學變化的實質在整個過程中,都以探究教學為主線,不斷髮展學生的思維,真正做到了理論聯繫實際,變抽象為現實,化難為易。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學生體驗到了探究活動的過程、方法和成功後的喜悦,從而使學生產生親近化學、熱愛化學,渴望進一步瞭解化學的情感,樹立學好化學的信心。

成功之處:

1、學生試驗現象明顯,不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啟發學生的思考,同時增強了學生的有關基本操作能力;

2、這一課題中由於聲畫、型、文並茂,形象活潑,使抽象知識具體化、複雜知識明瞭化,學生能體驗到化學變化實際上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物資分子的過程,為深入理解化學變化、物理變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鋪墊;

3、最後設計的習題,為學生理順了用分子原子觀點説明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根本差別,也理順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關係和根本差別,使學生能輕鬆愉快地接受這些較為抽象的知識。

不足之處:

本節課反映出學生對身邊的化學物質瞭解不多,對常見的化學現象注意不夠,對一些較為複雜的例子,還難以用適當的語言去描寫。因此在教學中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髮散思維,從全方位、多角度來考慮問題、描寫問題,培育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宏觀現象想象微觀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感受到:

1.我們的概念教學一定要遵照學生的認知習慣。

2.我們的講解一定要從生活中來,向生活中去。

3.把握大綱,統覽教材一定要心中有數。

具體來説就是:

1、學生的認知習慣是由淺入深,步步深入,不能空想一口吃個大胖子,一步到位的想法在中學教學中不可能實現的。

2、學生接受知識的道路是“先建模,再抽象,最後才運用,而且運用的時候一定要小步走,逐漸提高”。

3、化學學習不能脱離生活,要多舉例子,從中找到規律,切記不可過於抽象。

4、還要適當進行知識融合,到了一個階段,就要利用近期所學的新知識對舊知識進行升級。

周莊水韻教學反思 篇16

測量是三年級數學第五冊第一單元的內容,這是孩子很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因為大量知識來源於孩子們的親生體驗,來源於孩子們息息相關的生活。上完第一課我有如下感受。

這節課是測量單元的第一課時,在第三冊的時候學生已經認識了兩個長度單位釐米和米,能體驗1米和1釐米的長度,理解1米=100釐米,這節課是第二階段的學習,再認識兩個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

課前複習讓學生回憶有關測量的知識,為學生根據1釐米的長度估計吸管的長度做一個鋪墊,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 也可以讓學生初步認識到10釐米的長度。從教學的實際來看學生的估計能力還是比較好的,估計的結果都比較接近。然後通過動手進行實際的測量和觸摸體驗1分米的長度,感受1分米,在這個環節由於有的學生急於測量,沒有注意到我的提醒導致有的學生測量出來的結果不一致,我想如果這個地方先讓同桌互相檢查後再彙報效果就會更好些。接下來設計的物體的環節就是讓學生根據所體驗、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運用,把課本知識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去,從生活中更直接的體驗1分米,做到知識來源於生活還要還原於生活。從學習中看,學生找到生活中是長度大約是1分米的東西比較多,有的學生説得都停不了,為了滿足學生的願望我臨時想到讓學生把這個內容寫到數學日記裏。學習1毫米的時候也採用了同樣的方法進行教學,先測量學生鉛筆盒中較短的一支鉛筆的長度,從面引出對毫米這個單位的需要,很順利地引出毫米,也充分利用了學生的資源進行教學。

這節課我認為閃光點有兩個,這兩個閃光點都來自學生,一是當我讓學生在米尺上找1分米時,有的學生説出了一大籮後,有一位學生站起來説:“老師我發現只要夠10釐米長都是1分米。”歸納得多好啊,把前面學生説的一大堆用一句話概括了;二是我讓學生討論米、分米、釐米三個長度單位之間有什麼關係時,有一個小組的成員討論出當分米長到1歲時,釐米就要長到10歲,多好的比喻啊!這樣形象生動地記憶了米與分米之間的進率。從這兩個閃光點我無不佩服學生的思維,他們的腦裏經常會出現許多很有創意的想法,我要小心翼翼地保護好。

周莊水韻教學反思 篇17

在引導學生感受優美散文時,要立足學生,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揮,培養學生感受美、鑑賞美得能力。我基於新課標的要求,同時瞭解到七年級的學生對散文有一定了解,但是學生在感受散文和鑑賞散文的能力上還有所欠缺。因此我在設計這邊課文時,通過讓學生四讀課文,去感受散文的優美。

首先初讀課文,在朗讀的過程中讓學生解決文章中的生字詞,瞭解這篇文章的內容,同時要學生在閲讀的過程中拿出手中筆進行批註,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看書的習慣。閲讀完之後檢測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生字詞掌握情況,並對一些易錯、難懂的字詞進行講解。其次,讓學生帶着問題二讀文章,“這篇寫得是雨的四季,那麼雨在四季有什麼特點呢?”設計這個問題是為了學生從整體上去把握這篇文章的內容,很多學生會從文中圈畫出雨的夏、秋、冬季的特點,但對於雨在春季的特點不知道如何去總結。我在這點做得不太好,沒有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的有層次引導,這使學生直接去總結雨在春季的特點時顯得不知所從,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注意學生自身的特點,循序漸進地引導。

再次讓學生三讀文章,感受散文的美,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一處自己喜歡的語句進行賞析,可以從修辭、不同的角度等方面進行賞析,注重培養學生在閲讀的過程中欣賞美和鑑賞美的能力。但從這個環節我也瞭解到一些學生存在的問題,第一個是學生對一些修辭把握得還不是很到位,例如一部分同學不能夠準確區分比喻和擬人。第二是讓學生對課文進行鑑賞時,學生不知道從哪些方面下手。對於這些不足,在今後的學習中要進行專項練習加以鞏固。最後,再讓學生四讀課文,體會作者在文中滲透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