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課後反思(精選3篇)

古詩兩首課後反思 篇1

這節課學習的古詩,都是寫出了詩人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的感情。同時在教學時也正是中秋節過後,學生對於過節的氣氛,家人團聚的幸福感都有所體驗,這樣對於課堂的教學,體會當時詩人的心情就有很大的幫助。

古詩兩首課後反思(精選3篇)

在教學這兩首古詩的時候,課堂中我注重把握詩的意境和情感,讓學生通過朗讀品味詩意,加以引導。例如在教學第一首古詩《夜書所見》的時候,對於第一句詩句的教學,我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讓學生通過角色體驗,想想當時詩人所想,所感。課堂中通過我的教學語言,給學生創設情境,蕭蕭秋風吹下梧桐葉,送來陣陣寒冷,江面上也吹來了秋風,在這樣的一個夜晚,假如你就是這個獨自一個人在外地的詩人,看到這樣的情景,你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學生會想到感覺很孤單,想家裏的親人等等,通過這樣的想象很好的讓學生體會了詩人當時寫下這首詩時的感受,體會了詩人的真實的內心世界。

古詩兩首課後反思 篇2

在教學《古詩兩首》時,我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在本節課教學時,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選擇安排了學生自學的基本步驟,設計了這樣的過程:1、自己正確讀古詩,對不認識的字,可以查字典;2、把詩讀給小組內的同學聽,評評誰讀得好。(小組長先讀,組員依讀);3、藉助註釋、圖畫自己理解詩意;4、小組合作討論,歸納總結出完整的詩意;5、畫出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難問題大家解決。課堂上,學生興趣盎。

這節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由老師牽引着學生,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傳統做法。課堂上,從學生自由背誦學過的古詩開場,引出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而後,安排自學時間,使學生有一個潛心讀書的過程。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彙報“讀懂了什麼”,師生共同討論,互相補充。對於學生沒有弄懂的問題,老師安排了質疑環節,啟發學生共同探討。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在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探討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設計,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

為了改變串講串問的教學結構,我抓住重點進行教學。兩首古詩沒有平均地使用力量。《夜書所見》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相比,第二首易學好懂。於是我把第一首詩作為教學重點,又抓住第一首詩中插圖的運用,為重難點的突破口。因此,增大了這節課的教學容量,節省了教學時間。

古詩兩首課後反思 篇3

以題目為切入點,通過更換題目實現長文短教是這一教學設計的最大特點。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我們閲讀並把握文章的窗口。好的題目既可以簡潔醒目,讓人易於走進文中,又能含蓄雋永,促人樂於品讀。長文短教的基點是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而從題目入手無疑是十分適切和有效的。“江村小景”這個題目,除了表明故事發生的地點外,與所寫內容幾乎無關聯,為這一教學設計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這個設計來源於教師自己對文本的研讀,因此,在備課時,教師一定要有自己鑽研教材的過程,如果對文本沒有自己的思考和體驗,只一味地奉教參為圭臬,便無法教出新意與個性了。本設計抓住課文題目,或重新命題,或分析原題之妙,都可有效地展開教學。這裏既有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又有對情節、環境、人物、主題等多方面的學習,更主要的是可以突出教學重點:感受作品豐富深厚的思想內涵。

最後,我還想談談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的問題。應該説這節課生成性的特點還是很突出的,因為課堂以學生的討論探究為主,但這並不代表課前不需要預設。新課程倡導課堂要充分利用師生及教材等各種資源廣泛生成課程,但並不排斥教師課前的預設。這個教學設計以題目為教學突破口的整體構思就是預設,需要教師對課堂上可能發生的事件心中有數。教師在備課時,要對教學內容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同時對學生的反應也要有所預測,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預先設想一些可能的問題及答案,在課堂中儘可能做到有備無患,力求左右逢源。如本設計中,從三個方面預擬的那些題目以及對作者原來題目的理解,都屬於教師課前的預設,而這些預設恰恰是課堂有機生成的基礎。當學生説出與老師一致或相似的題目時,老師可以進行有效的指導;若學生一時想不出可替換的題目,老師也可以拿出自己預先擬好的題目,讓他們對其展開分析和討論。對原題目的理解也是如此,若有學生認同原題目,可以讓他們説説認同的理由;若無學生直接提出,教師也可以提醒他們在更換了題目後,再回過頭看原題目,相信經過幾番研討,他們一定會有話可説。但無論如何,教師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且應該利用自己在知識、閲歷等方面的優勢,做到比學生站得更高,理解得更透徹:教的意義便由此得以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