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兵》的教學反思(精選16篇)

《菩薩兵》的教學反思 篇1

《長征》已經成為世界軍事史上的一大奇蹟,不管從哪個角度説,我們不能忘記那段歷史,也不能讓學生忘記那段歷史。現在,也有好多歷史家研究長征,更客觀地評估長征,有好多作家拿起筆,重新寫起長征。長征對於中國人來説,早已經不是簡單的歷史事件了。從我們讀書時,課本從國小到高中,甚至到大學,都有這一素材。寫這一思考,我用“紅軍+長征”在百度中搜索,搜索到217000條信息,這足以説明長征是一門課程,是一門中國人要學的課程。蘇教版在三年級下冊首次將“長征”引到教材,旨在引領學生讀長征,研究着長征。

《菩薩兵》的教學反思(精選16篇)

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長征”的事,按我們的一般認識來看學生們並不陌生,因為這方面的電視劇、電影、書等還是非常多的。但現在孩子因為喜歡遊戲,喜歡卡通,喜歡動畫[題外話:中國還沒有創造出一部動畫式長征大劇],因為“長征”是成人的世界,也許沒有更多的信息走進孩子的大腦,瞭解了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瞭解了孩子的實際情況,就能把這篇文章的本質呈現與學生了。這也是,我們在教學之前所要研究的。

“菩薩兵”這篇長征小故事,給予學生的是什麼?一是讓學生知道朱德(我問過三年級的老師,一個班38人,有37個人不知道朱德,1個人説的也是所問非所答);二是引領學生知道那時的藏民是如何生活的(課文寫的不是很詳細,學生閲讀後也能夠粗略地知道一點)(那時的藏民還是農奴制);三是軍民魚水情是怎麼建立起來的;四是這篇文章以《菩薩兵》為題,“菩薩”一詞要讓學生理解,我們不要把菩薩一詞理解成迷信,引導學生明白這是一種信仰,“菩薩”是佛教用語。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僅次於佛的人,這也是菩薩一詞的本義。是藏族同胞對這支部隊的稱呼。而在這一課中其意思還有着“心地慈善的人”的意思。這同樣也是藏族同胞對這支部隊的稱呼。另外還有“兵”這個詞的理解。教學中,我們不能把落腳點只放在朱總司令上,這篇文章不是單單歌頌朱總司令的,而是歌頌朱總司令這支隊伍的。我們要讓學生明白,長征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羣體的事。最後一個自然段:“他們説:‘幾時見過菩薩一樣的司令,菩薩一樣的兵呀!’”,雖然意思有多層,但關鍵還是要讓學生明白,這個團隊的力量改變了藏族同胞的認識。

為什麼要開動員會呢?對於這個問題,我也思考着。在研究長征史上,人們不會忘記許多會議的,每一種會議都有着一定的目的。為次動員會為什麼開?一是紅軍戰士不理解藏族同胞,説明這個會議要開;二是藏族同胞不理解紅軍,這個會議要開;三是行動起來才能讓藏族同胞理解;四是並不是所有軍人都能夠統一的,開動員會是統一認識;五是春耕時候,不搶種不行,這是硬任務,也是一次命令性的大會……所以,在思考這個動員會時,我感覺到,在課堂上,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在閲讀中思考這次動員會,因為這個會非常有意思,值得研究。沒有這個會,熱火朝天地幹是難以出現的。

這篇文章傳遞的信息非常多,僅僅靠課文的理解,肯定是不夠的,因為對於孩子來説,這裏的未知數太多了,因此,用這一課引領學生讀讀長征方面的書,還是可行的。學生如果能主動去讀了,長征就不會那麼抽象了!

《菩薩兵》的教學反思 篇2

《長征》已經成為世界軍事史上的一大奇蹟,不管從哪個角度説,我們不能忘記那段歷史,也不能讓學生忘記那段歷史。現在,也有好多歷史家研究長征,更客觀地評估長征,有好多作家拿起筆,重新寫起長征。長征對於中國人來説,早已經不是簡單的歷史事件了。從我們讀書時,課本從國小到高中,甚至到大學,都有這一素材。寫這一思考,我用“紅軍+長征”在百度中搜索,搜索到217000條信息,這足以説明長征是一門課程,是一門中國人要學的課程。蘇教版在三年級下冊首次將“長征”引到教材,旨在引領學生讀長征,研究着長征。

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長征”的事,按我們的一般認識來看學生們並不陌生,因為這方面的電視劇、電影、書等還是非常多的。但現在孩子因為喜歡遊戲,喜歡卡通,喜歡動畫[題外話:中國還沒有創造出一部動畫式長征大劇],因為“長征”是成人的世界,也許沒有更多的信息走進孩子的大腦,瞭解了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瞭解了孩子的實際情況,就能把這篇文章的本質呈現與學生了。這也是,我們在教學之前所要研究的。

“菩薩兵”這篇長征小故事,給予學生的是什麼?一是讓學生知道朱德(我問過三年級的老師,一個班38人,有37個人不知道朱德,1個人説的也是所問非所答);二是引領學生知道那時的藏民是如何生活的(課文寫的不是很詳細,學生閲讀後也能夠粗略地知道一點)(那時的藏民還是農奴制);三是軍民魚水情是怎麼建立起來的;四是這篇文章以《菩薩兵》為題,“菩薩”一詞要讓學生理解,我們不要把菩薩一詞理解成迷信,引導學生明白這是一種信仰,“菩薩”是佛教用語。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僅次於佛的人,這也是菩薩一詞的本義。是藏族同胞對這支部隊的稱呼。而在這一課中其意思還有着“心地慈善的人”的意思。這同樣也是藏族同胞對這支部隊的稱呼。另外還有“兵”這個詞的理解。教學中,我們不能把落腳點只放在朱總司令上,這篇文章不是單單歌頌朱總司令的,而是歌頌朱總司令這支隊伍的。我們要讓學生明白,長征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羣體的事。最後一個自然段:“他們説:‘幾時見過菩薩一樣的司令,菩薩一樣的兵呀!’”,雖然意思有多層,但關鍵還是要讓學生明白,這個團隊的力量改變了藏族同胞的認識。

為什麼要開動員會呢?對於這個問題,我也思考着。在研究長征史上,人們不會忘記許多會議的,每一種會議都有着一定的目的。為次動員會為什麼開?一是紅軍戰士不理解藏族同胞,説明這個會議要開;二是藏族同胞不理解紅軍,這個會議要開;三是行動起來才能讓藏族同胞理解;四是並不是所有軍人都能夠統一的,開動員會是統一認識;五是春耕時候,不搶種不行,這是硬任務,也是一次命令性的大會……所以,在思考這個動員會時,我感覺到,在課堂上,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在閲讀中思考這次動員會,因為這個會非常有意思,值得研究。沒有這個會,熱火朝天地幹是難以出現的。

這篇文章傳遞的信息非常多,僅僅靠課文的理解,肯定是不夠的,因為對於孩子來説,這裏的未知數太多了,因此,用這一課引領學生讀讀長征方面的書,還是可行的。學生如果能主動去讀了,長征就不會那麼抽象了!

《菩薩兵》的教學反思 篇3

在還沒有上《菩薩兵》這課前,我真有點兒擔心,因為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已與學生的生活相去甚遠,孩子們會喜歡這樣的課文嗎?為了上好這課,我查閲了相關資料,並且課前也佈置學生找一些紅軍長征途中的故事。在教學《菩薩兵》時,我注意了以下幾點的教學:

一、注意背景的補充

上課前,為學生補充有關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知識是十分有必要的,否則學生很難體會“軍隊”的概念,也不能理解“魚水深情”的含義。在課堂上,我簡述紅軍長征背景,補充這段資料,讓學生知道紅軍為什麼會到藏族地區,也能體會歷程的艱辛,對理解“休整”一詞有很大的幫助。

二、注意重點語句的教學

師:為了抓緊春耕的時間,第二天,在幫助藏胞春耕的動員會上,朱德同志對大家説:“我們不能讓藏胞來年捱餓,我們要像種自己的地一樣,盡心盡力地把地種好,要讓我們播下的種子在這裏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自由讀一讀朱總司令的話,説説你理解了什麼?

這篇課文中,朱德總司令説:“要讓紅軍播下的種子在這裏發芽、生根、開花、結果……”是課文的重點理解內容,學生理解了這句話,對於理解課文主題,理解為什麼稱紅軍為菩薩兵這一教學難點也就水到渠成了。這一句有兩層意思,一層是紅軍為藏族同胞春耕,自然要播種,種子就會發芽、生根、開花、結果,説的是農作物生長的過程;另一層意思是説紅軍在藏民居住區的所作所為,紅軍愛民的形象會像種子一樣,播撒在藏族同胞的心裏,從而會得到藏族同胞的理解和支持的。絕大多數學生理解這句話的第一層意思沒有費力,但在理解更深一層意思的時候有點卡殼的現象。一開始的時候,我有點着急,課文講到這裏,學生對文本應該是很熟悉了,理解出深一層的意思應該很自然啊。我又一想,這些還都是些三年級的學生,對於文本的理解能力還不夠強,所以我先將這個“難點”暫時“丟在一邊”。在孩子們體會到藏胞的態度轉變,通過表演走進了藏胞心裏之後,這個“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三、造句的處理要靈活

“盡心盡力”是要造句的,我在之前進行了鋪墊,問學生:“你們在做什麼事會盡心盡力或者什麼情況下應該盡心盡力”,用談心的方法教學,如果學生能夠答上來,那麼造句也會水到渠成了。

《菩薩兵》的教學反思 篇4

在還沒有上《菩薩兵》這課前,我真有點兒擔心,因為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已與學生的生活相去甚遠,孩子們會喜歡這樣的課文嗎?為了上好這課,我查閲了相關資料,並且課前也佈置學生找一些紅軍長征途中的故事。在教學《菩薩兵》時,我注意了以下幾點的教學:

一、注意背景的補充

上課前,為學生補充有關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知識是十分有必要的,否則學生很難體會“軍隊”的概念,也不能理解“魚水深情”的含義。在課堂上,我簡述紅軍長征背景,補充這段資料,讓學生知道紅軍為什麼會到藏族地區,也能體會歷程的艱辛,對理解“休整”一詞有很大的幫助。

二、注意重點語句的教學

師:為了抓緊春耕的時間,第二天,在幫助藏胞春耕的動員會上,朱德同志對大家説:“我們不能讓藏胞來年捱餓,我們要像種自己的地一樣,盡心盡力地把地種好,要讓我們播下的種子在這裏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自由讀一讀朱總司令的話,説説你理解了什麼?

這篇課文中,朱德總司令説:“要讓紅軍播下的種子在這裏發芽、生根、開花、結果……”是課文的重點理解內容,學生理解了這句話,對於理解課文主題,理解為什麼稱紅軍為菩薩兵這一教學難點也就水到渠成了。這一句有兩層意思,一層是紅軍為藏族同胞春耕,自然要播種,種子就會發芽、生根、開花、結果,説的是農作物生長的過程;另一層意思是説紅軍在藏民居住區的所作所為,紅軍愛民的形象會像種子一樣,播撒在藏族同胞的心裏,從而會得到藏族同胞的理解和支持的。絕大多數學生理解這句話的第一層意思沒有費力,但在理解更深一層意思的時候有點卡殼的現象。一開始的時候,我有點着急,課文講到這裏,學生對文本應該是很熟悉了,理解出深一層的意思應該很自然啊。我又一想,這些還都是些三年級的學生,對於文本的理解能力還不夠強,所以我先將這個“難點”暫時“丟在一邊”。在孩子們體會到藏胞的態度轉變,通過表演走進了藏胞心裏之後,這個“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三、造句的處理要靈活

“盡心盡力”是要造句的,我在之前進行了鋪墊,問學生:“你們在做什麼事會盡心盡力或者什麼情況下應該盡心盡力”,用談心的方法教學,如果學生能夠答上來,那麼造句也會水到渠成了。

《菩薩兵》的教學反思 篇5

這篇課文記敍的是紅軍長征途中的一段經歷,這段經歷寫的不是你死我活、硝煙瀰漫的軍事鬥爭,而是寫紅軍與反動軍隊的民心之爭,故事生動感人。在還沒有上《菩薩兵》這課前,我真有點兒擔心,因為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已與學生的生活相去甚遠,孩子們會喜歡這樣的課文嗎?為了上好這課,我大量地查閲了相關資料。在教學時,我主要注意了以下幾點的教學:

一、注意背景資料的補充

在第一課時時,我給學生補充了些有關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資料,讓學生了解為什麼紅軍會到藏民居住地區去,以及他們長征途中是如何的艱辛。這能幫助學生對“紅軍”的形象有個大致的把握,也為學生理解紅軍與藏幫之間之所以能建立這種“魚水情”做下鋪墊。

二、注意重點詞語、句子的理解。

在這篇課文中,朱德總司令的話語是教學的重點,我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抓住令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自己説説體會,充分發揮學生的本體性。而他説的“要讓紅軍播下的種子在這裏發芽、生根、開花、結果……”這句話更是重中之重。只要能理解這句話,為什麼藏胞稱紅軍為“菩薩兵”這一難題就迎刃而解了。

三、補充藏民的生活信仰

藏民大多數是信佛的,菩薩在佛教中是救苦救難,普度眾生的,所以菩薩在藏民心中有着很神聖的地位,藏民把紅軍比作他們最崇敬的人,這是對紅軍最高的評價。補充了這些內容,學生理解藏胞稱紅軍為“菩薩兵”更會水到渠成。

四、與現實相聯繫

我將紅軍這種一心為民的形象與當代最可愛的人——中國人民解放軍聯繫在一起,這更是與“要讓紅軍播下的種子在這裏發芽、生根、開花、結果……”這句話相呼應。

這節課也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一、紅軍為民着想的這條主線的體現得不是很明晰,我太注重點的把握了,從而忽視了整體性的東西。

二、對學生的一些回答缺乏評價性的語文。

三、作業設計不周詳。我的有個作業是:秋天收割時,藏族同胞想表達對紅軍的感激之情,讓學生代他們寫信。但在做這個作業之前應該教學時有所鋪墊,比如可以讓學生們説説當藏胞看到被打掃得乾乾淨淨的院子和整治得平平整整的土地時會對紅軍説些什麼,這樣學生寫起來就會比較順手了。

四、板書設計應更清晰明瞭,能起到引領全文的作用。

《菩薩兵》的教學反思 篇6

在語文的教學中,如果把表演帶入課堂,一改學生被動閲讀的地位,促使學生多動腦,多動手,主動參與閲讀,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生準確理解語言文字,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有利於展示學生的才華。在教學《菩薩兵》這篇課文中我嘗試着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使學生學得愉快,學有收穫。

具體體現在:

1、以演代講。教學中我設計了學生喜歡的演一演的形式,讓學生來演一演藏民當時的所想所言,深切地體會當時藏民們的心理、神態、語言,不知不覺化解了“菩薩兵”這一難點。特別“你們是菩薩派來的吧”這一句符合人物特點的話,雖見平常,卻可見學生對課文的感悟之深。引導學生創造性地想像,把他們對文本的理解與詮釋,通過表演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如請學生演一演藏民見到紅軍會怎麼做,怎麼説,這就需要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從多個不同的側面去思考,拓展思維的空間。在學生獨具匠心的表演中,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2、嘗試合作學習。學生的個體學習是基礎,小組合作學習、師生合作學習可以發揮課堂教學的羣體功效,為學生成功學習提供幫助。在讓學生演一演時,讓學生四人小組分角色試着演,既發揮了集體的功效,又讓全體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讓一部分不善表現自己,或膽怯的學生也得到訓練。

3、引導學生參與評價,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表演之後,讓學生評一評演得怎麼樣,在評的過程中再一次引導學生感悟了課文,進一步探究學習,把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次。在愉快的評議中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及感悟文本的能力。

《菩薩兵》的教學反思 篇7

在這節課的設計與教學中,我抓住插圖、品嚐頭尾,通過對文本精巧的處理,讓學生逐漸形成對課文主線的把握能力,從而達到能自主研讀的目標。 

《菩薩兵》一課,朱德那幾句話中的深義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難點,若停留在按部就搬的情節分析、字詞理解上,那麼這堂課將會上得很瑣碎且費時嚴重,這樣的教學效果顯然並不理想。因此如何從整體上把握全文,尋找一個合適的切入點來提高這節課的課堂效率成了我思考的問題。細細讀課文便發現本文雖在按事情的發展順序敍事,但貫穿其中的一條暗線則是在於藏胞的情感變化。而要體會人物情感的變化,最簡單、直接的方法便是從神態、動作上入手。此時,我注意到了課文中的那幅插圖,圖上藏胞們圍着朱德喜笑顏開,有種掩蓋不住的感激與幸福感。於是,我決定利用這幅圖作為突破口。在學生在對反動軍隊與紅軍部隊有了深入瞭解並知道文中菩薩兵指的就是朱德帶領的紅軍部隊後,我在第二課時的開頭這樣設計到:“同學們,好好觀察一下這幅圖上人物的表情與動作,你看懂了什麼?”學生看着圖上人物的表情與動作很容易便能描述出當時的情景。我趁勢把他們引回 到文字中:“請你們快速讀課文,説説課文哪幾自然段描寫的是圖上的情景?”學生很容易便找到了是8、9兩個自然段。此時,我引導學生讀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並提問:“紅軍部隊剛到藏民居住地時,藏胞們都早早躲進了深山,不敢露面。怎麼到後來的轉變竟是如此之大呢?”由此,我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文章開頭與結尾的對比上,不僅讓學生體會到了文章結構上的前後呼應,也為學生真正進入文章主體而作好了鋪墊。

接着,我緊扣第1自然段中,“急壞”兩字,引導學生去尋找朱德在心急如焚的情況下想了什麼辦法來解決難題。學生很容易便找到了主體部分2-7自然段,並概括出了朱德一共想了兩次辦法,第一次是第2-5自然段,叫翻譯去説服藏胞(沒有見效);第二次是第6-7自然段,親自帶領部隊用行動來感化藏胞(終於見效)。課文的主線此時已經非常清晰,學生已經從整體上把握了全文,此時,再引導他們從具體的對話中去感受人物心情已並非難事。事實上在後來的實際教學中,學生的課堂反應也正如我的設想,一切水到渠成。通過這節課的設計與教學,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研讀文本的重要性,一幅小小的插圖便可以是個極好的切入口,而利用好開頭與結尾的反差更是抓住了要害。當問題能提在節骨眼上的時候,學生的學習就變輕鬆了許多,課堂的效率也便提高了許多。真切地感受到了研讀文本的重要性,一幅小小的插圖便可以是個極好的切入口,而利用好開頭與結尾的反差更是抓住了要害。當問題能提在節骨眼上的時候,學生的學習就變輕鬆了許多,課堂的效率也便提高了許多。

《菩薩兵》的教學反思 篇8

這篇課文的內容展現了王寧同學的美好心靈,以及充滿自信、關心班級、熱愛勞動的良好品質。內容比較簡單,優美詞句也不多。這樣的課文很容易上出思品課的感覺。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突出語文的特點,我在備課時儘量挖掘課文中“語文”的東西。

比如“朗讀”,雖然對話很少也很簡單,但是如果放過也就過去了,其實在這裏可以滲透對話朗讀的方法,即:注意提示語,按照提示語讀。學生的朗讀一下子有了着力點,林老師説的話這段的朗讀得到了提高。給沒有提示語的句子加一加提示語,這時就融合了學生對人物的理解,出現了“王寧認真地説”、“王寧誠懇地説”“王寧自信地説”、“王寧毛遂自薦説”等,既訓練了語言,又體現了朗讀的多元性。同時老師可以發現學生理解有偏差的地方,及時引導糾正。

再如表演課文,在活動中學習。教師引導同學用課文中的詞語、內容來評價同學的表演。這時候就可以避免走過場,也促使學生再一次地解讀文本。比如對於“親切”一詞,用語言表達那就是“態度很好”,但是在表演中,學生就可以表現出林老師的神態、語氣,從而對“親切”一詞理解更到位。

《菩薩兵》的教學反思 篇9

《趙州橋》這篇説明性的課文,向我們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和美觀。課文語言準確,簡練,又不乏生動。本課的教學目標:1。品讀課文,瞭解趙州橋既堅固又美觀的特點,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3。學習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一段話。4。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了解趙州橋的建造特點,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教學難點是幫忙學生理解趙州橋設計上的特點及其好處。

我們深入地解讀文本,瞭解趙州橋的形象、特點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中,我感歎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更感歎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後我設計了由一個詞“世界聞名”為切入點引出三個特點:“雄偉、堅固、美觀”,再根據這三個特點去引導學生學這三個重點句:(1)“趙州橋十分雄偉。”(2)“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3)“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去感受趙州橋的無限魅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以“世界聞名”一詞為線索,引導學生思考:趙州橋這樣一座古老的石拱橋,它憑藉着什麼而聞名於世呢?引發了他們探索的興趣。之後引導學生從三點體會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讚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首先從“1400多年”、“五十多米長”,“九米多寬”中體會這些數字傳遞出來的信息,體會趙州橋的堅固雄偉,感歎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其次從千年來經受住了洪水、地震、風雨和使用的考驗,體會它的堅固。最後抓住關鍵詞“抵”、“回首遙望”,做動作體會橋的圖案的傳神,並指導把該段讀好,把橋上的龍讀“活”,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在這篇課文中,我們能夠體會到,作者不僅僅是在介紹橋,讚美橋,同時也是在讚美造橋的人,我們更能夠體會到作者在寫作時充滿着的驕傲和自豪的感情。

“趙州橋十分雄偉。”這是一個總起句,後面介紹了趙州橋的長度、寬度、建築材料、形狀特點等,都是圍繞“雄偉”展開的具體描述。引導學生在朗讀中仔細體會這些數字傳遞給我們的信息,把“雄偉”的氣魄讀出來。

“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在理解課文時,提出這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什麼是‘創舉’?為什麼説趙州橋是一個‘創舉’?”説説對“創舉”的理解。然後聯繫上下文中對趙州橋的描述。“趙州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這是一個過渡句,巧妙地將兩部分資料緊密地聯繫在了一齊。課文表現趙州橋的美觀,刻畫得十分細膩,描述欄板上雕刻的圖案,生動活潑,我採用抓住重點詞的方法,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的方法。引導學生想象圖案的精美,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想象欄板上精美的圖案,讓學生將想象的資料用語言來描述,讀出體會。

在課堂教學中,還有許多的不足之處,朗讀的指導和朗讀程度還不夠好,課堂結構不夠活躍,課堂氣氛顯沉悶,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改善不足,努力提高語文教學潛力。

《菩薩兵》的教學反思 篇10

本節課在解決問題的教學環節中,還帶有“集體作業”的傾向,即一個學生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後,老師就問“誰能解決這個問題”,於是一個學生站起來接受挑戰,另一個學生站起來補充,他們順利地把問題解決了,就以為全班同學都會了。蘇霍姆林斯基尖鋭地提出,這種“集體作業”的教學方式容易造成課堂教學表面順利的假象,其實對於多數學生來説並沒有獲得獨立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比較好的做法是,對學生相繼提出的每一個有價值的數學問題,都讓其他學生接受挑戰,在草稿本上各自嘗試列式解答;最後再組織小組討論、交流、反饋、訂正。

實踐活動是國小數學新課程的一個亮點,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得到了較好的落實,學生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解決,並與同伴説一説”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這個實踐活動如果提前佈置,讓學生課前做些小調查,寫成一篇數學日記,再到課堂上進行彙報交流,可能學生受益的面會更大些,體會將更深刻些。

《菩薩兵》的教學反思 篇11

《怒吼吧,黃河》是一篇以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為背景的文章,課文講述詩人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滿懷革命激情創作《黃河大合唱》的過程。這篇課文情緒激昂,充滿了強烈的衝擊力和震撼力,很容易喚起學生的心靈共鳴,激發學生的民族感情。為此,整堂課我始終堅持“以讀為本”,於讀中悟情,讀中入情,整體領會文意,培養語感,激發並強化學生樸素的愛國情感。

由於現在的孩子對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很陌生,所以在講這節課之前,我先把抗日戰爭的背景介紹清楚,在教學時,我出示關於黃河的畫面,讓學生談談自己看到畫面後的感受,讓學生感到震撼。從而引入光未然對黃河的靈感。

這篇文章的題目極富震撼力,於是,我從課題中的“怒”字入手,引領學生一步一步去感悟黃河的“怒”、詩人的“怒”、作曲家的“怒”、演劇隊的“怒”、延安軍民的“怒”、全中國人民的“怒”,首先,我為了激發學生的情感,播放了一段奔騰怒吼的黃河的錄像,讓學生直觀地感受“黃河的怒吼”,緊接着讓學生把看錄像的感受融入到文字中,激情朗讀相關的段落。詩人的激情又觸發了作曲家的激情,兩位藝術家的激情在碰撞,在昇華。我適時啟發學生設想兩位摯友相見時的心情,推想光未然朗誦時的情緒變化的原因,想象冼星海的激情被觸發時的激動,引領孩子們去感悟兩位藝術家的旺盛的創作激情和革命激情。《黃河大合唱》誕生了!學生無比激動和自豪。我又讓孩子們聆聽了第八樂章《怒吼吧,黃河》,真切地感受其藝術魅力和感染力。然後要學生結合自己的感受,聯繫時代背景來談《黃河大合唱》的創作的重大意義,突破難點。最後又以“怒”字收尾,“怒”字是心上一個奴,正是因為心中不願意成為亡國奴,所以才發出了怒吼!至此,學生的激情高漲,熱血沸騰,我抓住時機,讓學生面對兩位民族的驕子,傾訴自己的一腔愛國情,使愛國主義教育落到實處。

《菩薩兵》的教學反思 篇12

聽同事講《再見了,北京!》一課,在聽課的過程中有了自己的思路和設想,後來在自己的課堂中去驗證,有感而發,就有了這篇反思。

一、整體輸入,拎出一條情感主線

課的開始,老師激起學生的閲讀期待:

師:同學們,我們沒能在20__年的夏天去北京觀看那場奧運會,但神奇的文字和想象會把我們帶到那種場景中去。自己讀課文,看看文章的字裏行間流露出人們什麼樣的情感?

生:人們不想離開

生:捨不得離去。

師:課文的哪些句子最能體現出人們的這種感情呢?

學生會找出表示“五環旗緩緩降下”、“聖火漸漸熄滅”、“人們遲遲不願離去”這樣的三個句子。

二、細讀詞語,體會情感

教師把這幾個句子出示出來,其中“緩緩、漸漸、遲遲”用紅色字體顯示,

師:讀這三個詞,你發現了什麼?

生:它們都表示很慢的意思。

師:課文一連用了三個這樣的疊詞,想告訴我們什麼呢?

生:人們捨不得離開。

師:是啊,這三個詞從書本上走下來向我們説話了,告訴我們人們不想離開北京。不光人捨不得離開,就連五環旗和奧運聖火也不願離去呢!把這幾個詞放到句子裏讀一讀,把句子放到課文中讀一讀。

師:人們這種捨不得離開的感覺就叫“留戀”。

三、教給方法,指導背誦

師:如果説課文是一棵大樹,那麼文中幾個最重要的句子就是這棵樹最粗壯的枝幹,(簡筆畫畫出大樹的枝幹,並寫出“五環旗緩緩降下” “聖火漸漸熄滅”、“人們遲遲不願離去”)你還能找到哪些重要的詞語?請你來為這棵樹再添上一些枝葉。

生找到並板書“深情回望”“以微笑告別北京”等詞語。

學生逐句練習朗讀背誦。習得背誦方法。

《菩薩兵》的教學反思 篇13

《莫泊桑拜師》一課主要寫了從小酷愛寫作的莫泊桑為了能夠寫出好作品,三次拜訪福樓拜,得到悉心指導的事,表現了莫泊桑對文學事業的執着追求和福樓拜熱心提攜後輩、關心文學青年成長的風範。課文緊扣課題,圍繞“拜師”這個重點逐層敍述,層層緊密關聯。鑑於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因此,本節課,我主要讓學生帶着一個總領的問題靜思默讀,結合關鍵詞語感悟人物形象,再通過感情朗讀加深印象,並從中學習一些寫作的技巧,學會表達的方法。這堂課的教學,我主要把握了這麼幾個度。

一、務實和務虛的尺度。

熟讀課文,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是語文課堂最基本的活動。視頻、連接網絡、整合生活、拓展閲讀,這是語文課堂離開課文務虛的地方,毋庸置疑,這也是體現新課程思想的語文學習,但這些要全在課堂裏展示出來很困難。因此,課堂上,我只拓展了一段精心挑選的莫泊桑《養脂球》中關於“馬車”的描寫,我的用意是讓學生體會哪怕一輛普普通通的馬車,經過仔細觀察,用心揣摩,就能寫出它與眾不同的精神與本質。也同時感受莫泊桑因為“全神貫注地觀察馬車”而有了收穫。

二、主體和主導,誰是課堂的主人?

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教學是一種互動。説起來明白,操作起來卻很難。學生為主體,你就得放手讓他質疑,讓他對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大組交流,這樣的課並不好看。教師為主導,步步為營,讓學生入套,設計完善了,過程流暢了,又被批評為扼殺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我想,我的這節課還是體現教師為主導,也考慮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給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朗讀,感悟,理解,內化。

三、朗讀和感悟的關係。

不管朗讀、默讀、齊讀、指名讀,我盡力讓學生直接與課文對話,讓學生帶着問題讀,如第一個環節,精思默讀課文,就化了八分鐘時間。隨後的悟應該是讀的結果,讀的收穫,悟後再回過去感情朗讀。讀中生悟,讀中生情,讀中得法。

四、教學環節的疏與密。

這節課的教學可以用“一二三”來概括。“一”、一個問題,課伊始,出示一個總領問題,就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主題:“品讀三次請教,抓關鍵詞句,探討莫泊桑是個怎樣的學生,福樓拜是個怎樣的老師,莫泊桑有什麼收穫,給我什麼啟發。”這樣的教學,做到了“提領而頓,百毛皆順。”“二”,兩條線索,一明一暗,明線是莫泊桑拜師,前後三次請教的經過;暗線是相機引導學生從中學習寫作的一些要領,如“勤苦練習,仔細觀察,用心揣摩”等。“三”,重點品讀三次請教中福樓拜的話。既體現了福樓拜熱心提攜後輩、關心文學青年成長的風範,又從中學習到一些寫作的技巧。這應該是學生最大的收穫。

當然,“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選擇的是第二課時,課前接觸學生只有二十分鐘,我還想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一定要切分清楚。熟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是第一課時的事,漂亮的導課也是第一課時的事,所以直接導入第二課時的學習。而因為缺少第一課時的基石,也由於教學環節設計過於緊密,導致有些環節急急趕場子,沒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成長。譬如在教學福樓拜的第二次指教時,應充分地讓學生讀透文字,感受為什麼莫泊桑認為“沒有什麼好寫的”,而福樓拜卻認為寫的東西很多。應該引導他們自主發現福樓拜是誘導莫泊桑可以從“馬車的裝飾”、“當時的天氣”和“馬車上下坡”等不同角度去仔細觀察的,讓學生聯繫寫作實踐體會平時觀察事物也應是多角度的。而不是心想着趕着下一個環節,教師告訴學生這一發現。總之,無論何時何地,教師都應銘記“以生為本”這個時代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課程竭力推崇的新理念。

《菩薩兵》的教學反思 篇14

為了讓學生能身臨其境,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我播放濟南泉城的風光片並配以動情描述,在學生被美景陶醉後,其心中對泉的美麗神奇之感不言而喻。他們不僅體會到了作者的體會而且還有自己的收穫,在表達觀後感時,學生激情滿懷讚美之詞溢於言表。有感情的朗讀第一自然段水到渠成。

文中大量的四字詞語,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賦予泉城以詩情畫意。我巧妙編輯把四字詞語創作成一首讚美泉城的詩,這樣讓泉城詩韻更濃,學生在讀中感受泉城的詩情畫意。

總之這節課,我基本做到讓學生飽含深情地朗讀。課後反思還有一些環節做得不夠實,以後繼續強練教學基本功。

《菩薩兵》的教學反思 篇15

整體迴歸,體驗情感學完課文以後,我出示了一組鵝的圖片,並將課文進行串聯,讓學生整體回顧課文,學生對文本有了感受,讀得就有效果。在看圖片、回顧課文後,學生對鵝的形象有更深刻的印象,體會到作者對鵝的喜愛之情,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也對作者所説的“好一個高傲的動物”有了更深的體會。課後我給學生布置了兩項作業,一是把課文有趣的地方讀一讀,把喜歡的部分背下來。二是觀察自己喜愛的動物,為口語交際和習作活動做準備。作業設計達到積累語言和課外延伸的教學目標。

從整節課來看,教學思路清晰,課堂氣氛輕鬆活躍,學生學得輕鬆,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實踐了以讀為本、讀思結合的設計理念。雖然做了很多設計和準備,但在實際教學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如在重點詞句的理解這一環節,處理得不夠到位。教師對課堂上的生成沒有及時有效地引導和處理,在以後的教學中,還有待學習提高。通過這堂課,我也體會到,教學的過程不是教師備好教案,然後按圖索驥的過程,而應是教者、學者和文本間的開放多元、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師要把學生的學情作為自己教學新的生成點,尊重學生的個體感受,並根據課堂生成,因學定教,靈活駕馭。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菩薩兵》的教學反思 篇16

每一次教到作文,是最讓人難受的時候。學生無從下筆,寫好的作文思路不清、語句不美、結構混亂……花上很長時間講、改,只講得口乾舌燥,直改得手發軟,作文還是不盡人意。

今天又是作文課,寫寫自己的校園。昨天我先讓學生在家寫一寫,結果交上來的大跌眼鏡,簡直比二年級的水平還要糟。這該怎麼辦?

越是糟糕,越要上好。

一、帶領學生遊覽了一趟校園。

從校門開始,對於小花壇、通道兩旁、操場等處的所有景物都進行細緻的觀察,用手摸一摸,有鼻子聞一聞,用手抱一抱……從大小、顏色、形態等進行觀察。

二、進教室交流

一起交流了哪些景物要詳細描寫,對印象最深刻的尤為重點突出。

三、隨堂交流

學生在埋頭習作時,我不時拿起寫得好的同學的作文,分享美妙的段落。對於不理想的提出修改意見

等作文草稿交上來時,我發現學生本子中的好詞佳句隨處可見:“我們學校坐落在羣山環繞、溪水流淌的小山村裏,就彷彿是一個嬰兒躺在母親的懷抱中”、“山茶花紅得似火,粉的似霞、白的如玉”、“重重疊疊的枝丫漏下斑斑點點的日影,風兒吹動,日影隨之舞動”……比昨天在家裏寫得句子美上十倍。

反思學生的進步,很多來自自己的預設,對於景物的描寫,從哪些方面描寫,怎麼描寫,我心中其實準備了很多的好詞好句,當我在跟學生交流的時候,學生不知何時已經記在心中,用出來後,就成為一片好的文章了。(2)措施分析

措施一、利用“探密小分隊”的形式,進行校園的參觀活動。它的優點是讓每位同學都成為這個小分隊的成員,增強活動的神祕感,從而激發同學的興趣,更好的對校園進行觀察。

措施二、利用動手畫圖的活動,讓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華和優點,發揮其創造力和想象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效果分析

通過對學生上課的成果分析(他們畫的圖。)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分析學生掌握知識的效果。從結果看出,大部分學生對這樣的上課內容的安排感到興趣十足,同時他們都通過這堂課瞭解了學校的基礎設施,從而規範了他們在學校的日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