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反思《一個這樣的老師》(精選16篇)

課文反思《一個這樣的老師》 篇1

本堂課設計的教學思路是:以“我”的心理變化為線索,在閲讀中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來品味人物形象,瞭解懷特森老師獨特的教育方法、教育思想以及對學生的深遠影響,並能夠寫出對他的評價,同時體會側面描寫對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課文反思《一個這樣的老師》(精選16篇)

本課教學時我給足時間讓學生充分文本。比如“請靜心默讀1—10自然段,勾出我心裏活動的句子。”讓學生自主學習勾畫“我”的心理心裏活動的句子並且批註上自己讀出了怎樣的心情。由於給的時間充足,學生在彙報的時候效果較好。品味人物形象能夠抓住老師的神態進行探究、品味,是本堂課中我最滿意的亮點。在關注詞語“狡黠”,品味這個詞語的含義,結合學生此時的心理活動進行想象,指導學生有聲有色地朗讀,讀出驚訝、讀出憤怒、讀出排比句表達的強烈的情感。

同時這堂課上我還有許多的遺憾:在品味懷特森老師的神態時,要把“我”的心理活動結合起來,學生對老師的憤怒越深、誤解越深,越能表現老師的智慧、用心良苦和獨特的教育思想。

課文反思《一個這樣的老師》 篇2

我讓學生想象:在科學課上,懷特森老師還會帶領大家進行什麼有意思的探索?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拓寬文本的容量,也進一步領會懷特森老師帶給學生的深遠影響。隨着文本的不斷深入,我帶領學生通過對比第一次科學課和以後的科學課同學們的不同表現,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新懷疑主義”的內涵,從而也突破了教學難點。

但這堂課留給我更多的是遺憾:學生對老師的憤怒越深、誤解越深,越能表現老師的智慧、用心良苦和獨特的教育思想,然而在課堂上這種對比還顯得不夠強烈;學生的朗讀僅僅浮在表面,層次感的體現蒼白無力,説明老師的指導方法存在很大欠缺;整篇文章洋溢着兒童情趣,然而在我的課堂上學生們的情趣卻不甚濃郁,原因是我較少站在兒童的視角去設計教學環節;教學過程中我的問題比較零散,導致問答的形式比較多,學生被我牽着鼻子疲於回答老師的問題,因此獨立思考的時間不多;最大的問題是我沒有完成教學任務,人類利用“新懷疑主義”思想促進了世界文明的進程,“我”把新懷疑主義的思想帶到了生活中,並能勇敢地用懷特森老師老師教授的學習方法來維護自己的老師。

針對這一學習內容,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如果你是“我”,你會怎樣來維護懷特森老師呢?“不,你錯了,懷特森老師——”讓學生填充後面的內容。這個課堂小練筆,不但可以讓學生對人物有一個準確而完整的認識,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思想,把課堂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如果我在兩課時學習內容的安排上能合理一些,那麼第一課時就不會太清閒,第二課時,也就不會出現這樣的遺憾了。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反思、不斷改進、也不斷進步,讓遺憾的次數能少些,再少些。

課文反思《一個這樣的老師》 篇3

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與學生常見的文章有所不同: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描寫人物,這是本文寫作上的一大特點。

但這堂課留給我更多的是遺憾:學生對老師的憤怒越深、誤解越深,越能表現老師的智慧、用心良苦和獨特的教育思想,然而在課堂上這種對比還顯得不夠強烈;學生的朗讀僅僅浮在表面,層次感的體現蒼白無力,説明老師的指導方法存在很大欠缺;整篇文章洋溢着兒童情趣,然而在我的課堂上學生們的情趣卻不甚濃郁,原因是我較少站在兒童的視角去設計教學環節;教學過程中我的問題比較零散,導致問答的形式比較多,學生被我牽着鼻子疲於回答老師的問題,因此獨立思考的時間不多;最大的問題是我沒有完成教學任務,人類利用“新懷疑主義”思想促進了世界文明的進程,“我”把新懷疑主義的思想帶到了生活中,並能勇敢地用懷特森老師老師教授的學習方法來維護自己的老師。

課文反思《一個這樣的老師》 篇4

《我的老師》這篇課文,我已經教學過若干遍了,可每次教學中都有不同的感受。文中的老師對學生,學生對老師的那種樸素情感,依然盪滌着我的心扉。

魏巍的《我的老師》以其樸實純真,富於感情的語言,以孩子的心態敍述自己孩提時受到蔡芸芝老師教導的經歷,內心深處充滿了對老師的懷念、思戀、感激之情。幾件事雖平凡,件件都是真情流露。老師的公平,嚴愛,和藹,和學生打成一片,教學風格,無不在孩子的心靈裏烙下印跡。尤其是老師的詩歌教學竟然在當年作者幼小的心田裏播下了文學的種子,以至後來作者逐漸成長為一位著名的作家。可見老師的影響力是何等之大。“嚴師出高徒,名師出高徒”啊。

教學中,我以飽滿的熱情,帶領學生走進文本,感受“我的老師”的魅力。我的學生也非常喜歡那位“蔡老師”,大家積極發表自己的讀後感想,有的回憶自己國小生活,有的回憶與老師交往的經歷,有的談自己受哪些老師影響獲得的愛好,等等,總之,老師的一舉一動都給他們以影響。

多年的教學經歷告訴我,要做一個受學生喜愛,敬重,佩服的老師,必須要以教師自身的良好形象感染學生,薰陶學生,愛護學生,做學生真正意義上的“良師益友".

課文反思《一個這樣的老師》 篇5

本節課教會學生“質疑”“揣摩”語句的方法。

(1)難點質疑,抓住課文中含義深刻、耐人尋味的語句進行質疑;如第二板塊作者又提到“凱蒂旺普斯“,還在其他老師的課堂上叫出來,有什麼含義?這是本文的難點,因為這告訴我們學生們已經養成了”懷疑“的習慣,“凱蒂旺普斯“也是同學們心理難忘的教訓,更是學習的動機。

(2)用語上質疑,對文章運用語言進行質疑,體會作者遣詞用語的良苦用心;“一股怒火升起來”為什麼用“升”,能不能用其它詞代替,體現作者當時怎樣的心情?

(3).充分閲讀,讀悟結合。重點品讀1—10自然段,學生自主學習勾畫“我”的心理心裏活動的句子並且批註上自己讀出了怎樣的心情。由於給的時間充足,學生在彙報的時候效果較好。

不足點:

1.有一學生提到:他認為“小橋車”事件不能算“學會了質疑”。這是非常有創新思想的男同學,但我沒能對他的行為給以高度的重視和評價,因為他是真正體現了“新懷疑主義”的學生,雖然他的懷疑是錯誤的,但我們課堂就是需要這樣的學習態度。

2.老師的引導語文不夠精煉,開頭學生講述主要內容是,説不到點子上,有點被學生牽着繞圈子,時間也耽擱了,導致後面有點匆忙。

課文反思《一個這樣的老師》 篇6

它是一首兒童詩歌,通過媽媽的目光展現出媽媽對孩子的關愛,媽媽的教導對孩子成長的作用,表現出母愛的偉大。同時也用樸實的語言説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與人交往要真誠。

本節課我主要是這樣來設計教學的:理解課題、認識作者(通過對題目的理解為下面的學習作鋪墊。對作者的瞭解可以讓學生認識一位兒童詩歌的作者,可以更多的閲讀他的作品。);理解詩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再讀詩歌,體會詩歌感情。(提升學生對詩歌的理解為了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所以讓學生背。通過各種形式的背誦激發學生背誦的積極性,加深學生的記憶。)

學生對母親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我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讀詩歌來理解、體會詩歌中所藴含的感情。特別引導學生如何運用感情讀文章,通過有感而發讓學生理解文章要表達的感情。讀給大家聽,為了給學生作個引導,師生還採用互背的形式,效果相對比較好,通過今天的教學,再一次感受到詩歌的教學以誦讀為主線進行,學生的學習興趣較高,學習效果較好。

課文反思《一個這樣的老師》 篇7

不足之處:

1、評價激勵不夠。這篇教學設計中教師的激勵性語言很少,這樣會導致課教研專區全新登場教學設計 教學方法 課題研究 教育論文 日常工作我的教學反思堂氣氛不活躍,學生對自己的定位不明確,會影響這節課的教學效果。

2、對合作學習實效性的思考不夠。從以往的課堂中我們發現:面對好玩的東西,組內同學,特別是男同學,時常爭先恐後的去搶,而對於做記錄這樣的差事則不願意去做,在探究中他們不會合作或不合

作,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對本組探究活動應負的責任”。 從而造成學生探究效率低下。 課堂教學歷來被稱為“遺憾的藝術”,每位教師都會有這樣的教學體驗:教案初成,往往難以發現毛病;下課結束,教學設計的疏漏之處不找自見。教學反思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從而進入更優化的教學狀態,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既是教學過程的一個必要環節,是提高教學效益的重要途徑,又是教師積累教學經驗的有效方法。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可以獲得寶貴的經驗、教訓,及時發現新問題,激發教師把教學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實現教師的自我超越。

課文反思《一個這樣的老師》 篇8

《老師,你好》是一篇讚美教師的詩歌,這首詩歌採用了比喻的手法,所以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要引導學生理解詞語和句子的意思。

理解詞語和句子的意思是本課的教學難點。為了突破教學難點,我是這樣教學的:

教學“在今天與今天之間鋪設大道,在現實和理想之間架起金橋。”時,我想到大道和金橋都是兩種形象的事物,我可以利用簡筆畫來把抽象的語言轉變成形象的畫面,讓學生通過形象的畫面來理解詞語和句子的意思。於是我在黑板上畫了大道和金橋,大道的一邊是”昨天”,一邊是”今天”,引導學生引出老師。在橋的一頭寫上“現在”,另一頭寫上“理想”。

教學“哪個人的成長不浸透着教師的心血!哪一項創造不藴含着教師的辛勞!”這句時,我引導學生先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對詩句的理解,然後再展示經典的故事來加深對詩句的理解。

教學“那是春蠶悄悄地編織理想的絲線;那是甘露輕輕地灑向茁壯的新苗。”時,我引導學生聯繫教師和學生的關係來理解“春蠶”、“理想的絲線”、“甘露”、“茁壯的新苗”的意思。並且啟發學生詩人是用了比喻的手法,把什麼比作成什麼。

課文反思《一個這樣的老師》 篇9

1、體會句子的獨特魅力

本文中開篇的三個反問句既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情感,又引出下文,如何讓學生透過這三個句子體會出作者在語言表達上的效果呢?朗讀是必不可少的,讓學生讀出反問的語氣,指名讀,齊讀,我範讀相結合,再讀出自豪之情。然後讓學生將這三個反問句變成陳述句,將兩種句式進行比較,體會反問的妙處——表達的情感更強烈。這三個句子除了具有以上優勢外,它還具有引領全文的作用,好的開頭讓人過目不忘。

2、比較閲讀,培養語文能力

教學中探究本文與《北京的春節》在表達上的異同。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探究,讓學生在互動中促進交流,在交流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引起爭辯,在爭辯中激活思維。在此過程中作為老師的我既蹲下去與學生平等對話,又站起來作引領;既要珍視學生個人的獨特感受,又要關注文本的價值取向,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目的。

教學完此文,發現自己的教學功底依然很薄弱,我對知識拓展的還不夠,應藉此向學生多介紹一些我國不同地方的戲種、特點,從中感悟祖國文化的燦爛和魅力,還有質疑的問題不夠深刻,學生的參與面不夠廣,評價不夠及時等,我將在以後的課堂中逐步完善。

課文反思《一個這樣的老師》 篇10

下面是《我為你驕傲》的教學反思。

第一個環節,和學生把上一節課學過的一些較難的詞語進行了複習。讓學生用小男孩心情變化的關鍵詞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詞語的落實還不錯,但是回顧和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這一環節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説確實比較難,我想如果讓學生用其中的一個詞語説一句話,然後把這四句話連起來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了,這樣難度就降低了,這一點上做得不夠。

第二個環節是深入理解,感悟文本。先是感悟喜歡小男孩。通過問孩子們是否喜歡小男孩到讓學生在文中找出喜歡上小男孩的句子。學生基本上都能找出來。然後是從終點語句感悟小男孩的品質。通過問學生為什麼喜歡上小男孩,讓學生感受到小男孩身上有很可貴的品質。

“我把錢和一張便條裝進信封,在便條上向老奶奶説明了事情的經過,並真誠地向她道歉。”從這句話中,學生感受到小男孩誠實,勇於承擔責任。在體會這句話的過程中,還安排了學生學小男孩寫便條,讓學生第一次認識便條。安排便條這一環節,設計是用語改了很多次,由最初的讓學生寫事情的經過和真誠地道歉,到後來地只寫真誠的道歉,主要是二年級的學生在寫方面的要求不應該過高。第二個主要是緊扣文章的中心,凸顯小男孩的真誠,所以把重點放在讓學生寫出小男孩當時是怎麼真誠向老奶奶道歉的。這一環節落實的還可以,為後面引導學生朗讀這句話做了很好的鋪墊,評價語的運用也是為了讓學生讀得更真誠,所以學生品讀這句話的時候也讀得很真誠。

課文反思《一個這樣的老師》 篇11

一、在教學實踐中自我反思

在每一堂課結束後,要進行認真的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學設計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斷值得仔細咀嚼,哪些突發問題讓你措手不及,哪些環節的掌握有待今後改進等等。同時,要認真進行記錄,主要有三點:

(1)總結成功的經驗。每堂課總有成功之處,要做教學的有心人,堅持把這種成功之處記錄下來並長期積累,教學經驗自然日益豐富,有助於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2)查找失敗的原因。無論課堂的設計如何完善,教學實踐多麼成功,難免有疏漏之處,甚至出現知識性錯誤等。課後要靜下心來,

認真反思,仔細分析,查找根源,尋求對策,以免重犯,使教學日臻完善。

(3)記錄學生情況。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應該讓我們的學生在每一節課上,享受到熱烈的、沸騰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教師要善於觀察和捕捉學生的反饋信息,把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普遍存在的問題記錄下來,以利有針對性改進教學。同時,學生在課堂上發表的獨到見解,常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及時記錄在案,師生相互學習,可以實現教學相長。

課文反思《一個這樣的老師》 篇12

《大倉老師》是國小語文試驗版第八冊第五單元第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是以《大倉老師》為題,記敍了大倉老師的兩件事。一件事是他在開學典禮上的開場白,另一件事是講述他上的一節語文課。從全文的字裏行間表現出小作者非常敬佩、喜愛正直、真誠的大倉老師。

在本文的教學中,能體現大倉老師品質的有兩件事。但是教學的重點、難點都是一堂語文課這個片斷。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取了“以朗讀為抓手,以激情為手段”,帶領學生在文本中走了幾個來回,既重視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重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努力為學生營造出一種自主參與的良好課堂教學氛圍。

眾所周知,學習語文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的能力,而本文是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的好教材,尤其是在描寫人物的對話和行動時,則需要通過讀來體會。所以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形式多樣的朗讀如:輕聲讀、感情讀、體驗讀、集體讀等,目的在於幫助學生體會文章的中心。在教學第一件事時,就採用了自由讀,個別讀,師生配合讀等各種形式,在這些朗讀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大倉老師,體驗他的人格魅力,培養學生帶着問題去思考的能力。

課文反思《一個這樣的老師》 篇13

本堂課的亮點如下:

朗讀亮點:

1.朗讀我生氣,憤怒的句子時,引導學生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和作者產生共鳴,把作者的憤怒發揮得淋漓盡致。

2.朗讀和鄰居“正視”的句子,我扮演鄰居,學生扮演作者。學生嚴肅地告訴我“你錯了”,我追問,我錯哪裏?學生馬上接説“懷特森老師不是在捉弄我們,而是在教會我們學習的方法。我恍然大悟地説“哦!原來如此,是我錯了。”

3.理解亮點:

學生提到“狡黠的光芒”時,只是從表面的字義上去理解,我馬上提示學生:

老師狡黠的光芒究竟想告訴我們點什麼?他的目光裏藏着什麼內容?

學生很塊從文本中找到裏相應的句子解答。從而達到學習方法的遷移,馬上能聯繫上下文解答“他想讓我們學到點什麼?”這一問題。

課文反思《一個這樣的老師》 篇14

《用目光傾聽》這首詩通過媽媽對孩子教導的話語,教會孩子應該如何與人交往。讓我們的讀者明白在交流時要予人尊重,要予人真誠。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美。我們的評價點撥是能更好的給學生個性化朗讀更大的空間,讓他們在朗讀中形成對語言獨到的理解感悟,從而形成語感。

因此,在本課中,我將更多的時間放在了朗讀文本當中。比如在讀“聽別人説話是一種交流。交流最需要的是真誠。”這兩句時。關注學生朗讀時的語氣和情感,突出“交流”一詞,使孩子們感受人與人之間要多交流溝通;突出“最需要”時,感悟希望引起我們重視交流時要注意的問題;突出“真誠”時,就是告訴孩子和人説話時要真心誠意地去對待別人。通過授課,我做大的感受就是教師應善於發現和把握學生獨特的體驗並加以正確引導。

當然,本課出現的問題也很多,雖然讀的時間較多,但是每次的讀缺少一定的目的性,教師沒有更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缺少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環節,沒有更深的打動學生的心靈。這還需要老師更深一步的挖掘教材,再提煉精華,將詩歌教學上得更精,更有味道。

課文反思《一個這樣的老師》 篇15

《大作家的小老師》講述了大作家蕭伯納與小姑娘娜塔莎之間的故事,學生從中能感受到小姑娘的天真可愛與蕭伯納的嚴於律己,善於自省。認識到對任何人都應該平等相待,永遠謙虛。

這篇課文以小故事的形式記敍了一個生活中的細節,以人物間簡短的對話傳神地表現出小姑娘的天真可愛和大作家蕭伯納謙虛、嚴於律己的寬廣胸懷。針對這篇課文,陳老師沒有泛泛講解,而是重點引導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通過自主學習,自讀自悟從中感受人物形象。

課文一開始學生通過自讀後,老師分別提出了蕭伯納、娜塔莎是什麼人?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引導學生初步瞭解人物性格。從顯示蕭伯納的個人資料中體現出蕭伯納是一個世界大文豪,很受人尊敬而通過娜塔莎的外貌、神態描寫體現出娜塔莎只是個可愛的普通小姑娘。

初讀課文以後把本課的重點放在蕭伯納及小女孩説話時的語氣進行對比,並通過蕭伯納對小姑娘説話的這個環節自主練習説話,再找幾位同學學着他的語氣讀讀小姑娘的話。因為小姑娘是學着蕭伯納的口吻回答的。在這基礎上,再讓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一下,讓學生感悟到,蕭伯納説這句話時是想給小姑娘帶來驚喜。為全文理解蕭伯納是個謙虛自律的人打下基礎。同時引導學生通過學着蕭伯納的口吻以及模仿蕭伯納説話的句式體會這位小姑娘的天真、純樸、可愛。再聯繫課文第四自然段“不覺為之一震”讓學生説説蕭伯那是個怎樣的人?從而體會他的嚴於律己。在這樣理解了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做一回蕭伯納和小姑娘,分角色試着讀一讀課文。從‘為之一怔’中體會到什麼?你有什麼感受?通過引讀有關句子,討論,讓學生對人物的品質有更深入的理解。最後讓學生再來看看課題中這個“小”字和“大”字,讓學生通過整堂課的學習重新感悟,從自己的視角出發,對這兩個字做出新的認識。學生在積極主動的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讀出了鮮活的人物形象,讓閲讀真正成為了學生的個性化行為。

課文反思《一個這樣的老師》 篇16

(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同學們,看到“老師”這個詞,我們眼前就會浮現出許多的老師形象。其中的“好老師”讓我們銘記終生,能給大家説説你記憶中的“好老師”嗎?(學生回答)下面讓我們走進作家魏巍的童年,領略魏巍心目中的“好老師”的風采!

(二)自讀感知 整體把握

1.走近作者

魏巍,現代作家,原名鴻傑,曾用筆名紅楊樹。河南鄭州人。1920年6月生於一個城市貧民家庭。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讀了平民國小、高小,並勉強上了簡易鄉村師範。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2月在山西前線參加八路軍,不久到達延安。193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一直生活在戰士之中。解放戰爭中,在行軍的間隙寫了大量詩歌。全國解放後,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誰是最可愛的人》,長篇小説《東方》等。

2.字詞積累

芸(yún) 榆(yú) 痣(zhì) 褪(tuì) 卜(bǔ) 磕(kē)

温柔:温和柔順(多用於形容女性)。

心情如水:形容心地純潔,像清澈的水一般。 

依戀:留戀,捨不得離開。

糾紛:爭執的事情。

熱戀:本課是親熱難捨的意思。

3.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學生朗讀,要求讀準字詞並概括每節大意。

(2)分段並歸納段意

〔明確〕第一部分(第一段)指出蔡老師是最使“我”難忘的老師。第二部分(第2---14段)通過記敍關於蔡老師的七件小事,表現了蔡老師的“慈愛”“公平”和“偉大”,抒發了對蔡老師的熱愛和依戀之情。第三部分(第15段)表達對蔡老師的思念之情。

(三)合作交流 解讀探究

1.解讀重點

(1)繪聲繪色地朗讀第二部分。

(2)〔投影出示〕①這部分記敍了蔡老師哪七件事?②哪幾件詳寫,哪幾件略寫?③為什麼這麼安排?④七件事 是如何貫串的?⑤七件事的順序能否打亂?

〔提示〕①蔡老師假裝發怒;老師教我們跳舞;老師帶我們觀察蜜蜂老師教我們讀詩;我們看老師寫字;老師排除我和同學之間的小糾紛;我夢裏尋師。② 前五件事略寫,後兩件事詳寫。③前五件事寫蔡老師對學生的關心、教育、愛護和影響,是從“面”上寫,而後兩件事則是“我”印象最深的,刻骨銘心的,也最能表現老師對學生的愛和學生對老師的思念、依戀之情,是從“點”上寫。所以詳寫。這樣詳略安排,既能使文章結構疏密有間,又能表現出師生感情的步步加深。④七件事有一條感情線索貫串——回憶、依戀、思念“我”的蔡老師。⑤這七件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經過精心考慮的,從課內到課外,從校內到校外,從平時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師愛學生的美好心靈,表現了學生對老師的依戀之情。隨着作者回憶的軌跡,順着作者記憶的思路,師生感情一步步加深。可見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隨便調換的。

2.探究難點

(1)課文第一部分寫蔡老師在“我”的記憶裏總的印象是什麼?

〔明確〕是一個温柔和美麗的人。

(2)“温柔”是從什麼方面寫?“美麗”是從什麼方面寫的?

〔明確〕“温柔”是從老師的性格上寫;“美麗”是從老師的外貌上寫的?

(3)蔡老師是一個什麼樣的老師,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提示〕①她從來不打罵我們,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輕輕地敲在石板邊上,大夥笑了,她也笑了。她並沒有存心要打的意思。這些説明蔡老師温柔,熱愛學生。②她教我們跳舞,讓我們觀察蜜蜂吃蜂蜜,用歌唱的音調教我們讀詩。這些説明蔡老師熱情、慈愛的性格。③蔡老師排除“我”和“小反對派”的小糾紛,説朋蔡老師公正、偉大的性格。

(4)試從課文找出抒情的語句,分析一下抒發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學生活動〕①“她愛我們,並沒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們是多麼善於觀察這一點啊。”抒發作者對老師的理解和熱愛之情。②“今天想來,她對我的接近文學和愛好文學,是有着多麼有益的影響!”抒發了作者對老師的感激之情。③“一個老師排除孩子世界裏的一件小小的糾紛,是多麼平常;可是回想起來,那時候我卻覺得是給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個孩子的眼睛裏,他的老師是多麼慈愛,多麼公平,多麼偉大的人啊。”對老師的高度評價,抒發了作者感激老師讚美老師的感情。④“蔡老師!我不知道你當時是不是察覺,一個孩子站在那裏,對 你是多麼的依戀!”至於暑假,對於一個喜歡他的老師的孩子來説,又是多麼漫長!”抒發了作者對老師的依戀、熱愛之情。⑤“我是多麼想念我的蔡老師啊!至今回想起來,我還覺得這是我記憶中的珍寶之一。一個孩子的純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熱戀中的人們也難比啊!什麼時候,我能再見一見我的蔡老師呢?”抒發了作者思念老師的感情。

(三)總結反思 拓展延伸

蔡老師是一個温柔、熱情、慈愛、公正、偉大、熱愛孩子的老師。“我“是一個機靈調皮天真活潑尊師好學的學生。記敍文中的抒情,有助於直接抒發作者強烈的感情,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製作讀書卡片,積累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