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通用23篇)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1

《語文園地三》是第一冊的一個單元練習內容,是對前面知識的複習和鞏固。為了激發這羣剛入學不久的小朋友的學習興趣,在設計這個單元的教學時,我採用了從創設情境的方法入手,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以此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樂於參與,體驗學習的愉悦,並從中收穫知識。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通用23篇)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動畫片是孩子們最喜歡的電視節目,上課依始,我考慮到語文園地就像一個知識的大花園,那麼怎樣利用這個花園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讓他們學得快樂呢?於是,我選用了動畫片中大家最喜歡的花仙子,作為本次學習的導航者,在花仙子姐姐的帶領下,到智慧花園去遊玩。看到精美的課件,孩子們的學習慾望被充分調動起來了。

二、營造氛圍,感受學習的快樂

本次語文園地中的訓練內容分為四個“數筆畫歸類”、“認識數量詞”、“複習認識帶有相同偏旁的生字”、“認讀兒歌”。怎樣把這四個枯燥的內容融入到情境中,在遊戲的時候巧妙地引入對課文的學習,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學習狀態,收穫知識的同時,體驗學習的快樂?於是,我又在智慧花園中設計了看似獨立又不能從這個大的背景中分離出去的四大模塊:採花園、歡樂谷、大魔盤、方向城。因為這些都是孩子們生活中喜聞樂見的遊戲,所以當大屏幕上出現這些遊戲名稱時,學生頓時興奮不已。他們完全進入到自主學習的狀態。這也是新課標中提到的:“學習過程的自主是學生獲得愉悦感受的重要因素。”

同時,我把四個模塊中的內容都以遊戲的形式出現:採花園中,讓學生用數筆畫的方法把筆畫數相同的生字採到同一個花瓶中,學生玩了還想玩;在歡樂谷,學生説對一個數量詞就跟在老師身後玩開火車的遊戲,將整節課的學習氣氛推向了高潮,從而,把玩和課中休息也恰到好處的結合起來。學生在邊玩邊學的過程中,不但收穫了快樂,還收穫了成功,這些都促使他們能在學習夥伴“花仙子”姐姐的引領下,自主地投入到下一個環節的學習。

另外,大魔盤中找朋友的遊戲設計就更獨到了,我把語文知識的學習、美術、音樂和學生的律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創設了一個美的課堂。

最後在方向城中讀兒歌的設計,我又創設了花仙子姐姐和小朋友一起比賽朗讀的情境,有了參照的對象,朗讀的範例,學生們自然興趣昂然地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他們藉助花仙子姐姐給的讀書祕訣,把兒歌讀得一次比一次好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2

學二年級的語文園地三。主要有這麼幾塊組成:我的發現:這個地方如果只是緊緊的告訴學生是反義詞,那麼會使課堂的教學效果非常之差。學生也很難理解,這個反義詞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在教授這一個地方的時候,我先叫兩個學生上來,一個長的高的,一個長的比較矮的。然後,我告訴學生,你在這其中看出了什麼東西呢?學生會興高彩烈的説:那個人的長的更高,這個同學長的更矮。好! 這個時候,你把高和矮寫在黑板上。接着,你又叫兩個同學上來,一個長的比較胖點的,一個長的比較瘦一些的。然後再問學生:你們看出了他們倆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嗎?學生肯定會説:一個長得胖,一個長的瘦。我又把胖——瘦 寫在黑板上。

這時,我們請學生們的注意力全部回到黑板上。剛才我們從我們的同學身上找到了不同的地方。那麼有沒有哪位同學知道這兩個詞有什麼關係呢?同學們! 你們也可以看到書上也有很多像老師這樣寫起來的字。我們一起把他們讀一下吧!齊讀我的發現 分別叫小朋友到黑板前來做表演,一下子學生們的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學生變的十分的興奮。表演完畢後。

我們告訴學生們。像剛才我們那些做的動作都有一個共同點,不知道哪位小朋友發現了沒有呢? 想到的小朋友請舉手告訴老師。老師也沒有發現,你們肯定比老師更聰明的。趕快想想吧? 這時可能會有小朋友説:他們的意思是相反的。那麼,這時我就請這位小朋友站起來大聲告訴大家。並且表揚這位小朋友。我就把“反義詞”三個寫在黑板上。告訴小朋友們。像這樣的就是反義詞。我並用一句話總結性的概括:反義詞就是意思相反或者相對的。可以是一個字的相反,也可以是幾個字的相反,都是反義詞。並且説説兩個字的反義詞怎麼寫反義詞。這時候教室肯定是很吵鬧的,那麼為了平靜課堂紀律。我就説“吵鬧—— ”的反義詞是什麼呢?學生會想來想去。看來看去不知道怎麼去寫。我就提示像我們現在這樣很吵,那和這個相反的是什麼呢? 學生肯定會説“安靜”。那我就告訴學生,兩個字的反義詞。我們應該是根據兩個字的意思連在一起才能寫它的反義詞的。不能像我們寫一個那樣,只是對一個字寫反義詞就可以了。這樣學生對這個反義詞就有了深刻的理解。按着順序,把字一個個的教學。

日積月累:我開始就舉我們班的某個同學長的很漂亮。接着,我又説我們班的某個同學長的很美麗。 然後,我問學生們。這兩個句子表達的意思一樣嗎?能不能這樣把“漂亮”換成“美麗”呢?學生告訴我是可以的。那我就問學生了。為什麼呢? 老師舉得這樣是不對啊!不能換詞的。 那麼有的學生就説:這兩個詞意思好像差不多的。 一下子把話題引入我們要講的內容裏來了。那麼請同學們把課本上的那幾個詞放在水果上,找到他們的位置吧?學生一下子就把他們找到了位置了。接着,我讀前面,學生讀後面。把詞填好了。並要求學生把這些全部讀一遍。我讓學生這時坐端正,我進行了總結性:近義詞是兩個詞相近或相同。如果不知道是不是?我們可以在一句話中把一個詞換成另外的一個詞。

讀讀説説:儘量多的讓學生讀,先讀有啊字的, 接着讀沒有啊字的。不斷的讀,提示學生在讀完之後。你有什麼感受嗎?然後告訴這兩者之間的區別。

口語交際:以學生的一次到外面去玩為例。讓學生們先自由舉手的説,然後在自己本子上進行書寫。對個別不怎麼懂的學生。我對他進行了個別的輔導。告訴怎麼寫,按照怎麼樣的順序。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3

本園地上了三課時。第一課時完成了三個知識點“我的發現、日積月累、我會填”。在這三個知識點上“我會填”讓學生完全自學,因為該題是搭配詞的練習,學生完全可以根據所學的課文或者平時積累來完成,並鼓勵學生可以拓展這種題型。尤其是12課《北京亮起來了》該課幾乎是由“形容詞或成語”與“的”字短語生動的搭配,把北京的夜晚展示得如此多彩而美麗,學生很感興趣,而且很務實的訓練。

知識點“我的發現”“日積月累”在教學中適當的“扶”了,因為這兩個知識點在語基上需要點撥,畢竟是二年級學生,雖然有一些知識上的積累,但在字詞的含義之間還是有些模糊的。比如“我的發現”教材上有兩大組,第一組在語基上是“動作與動作所使用的工具”第二組是“物品與物品”場所的的區別。(在這環節學生還不算錯,能發現動詞、名詞)這裏本人點撥了(第一組都含有同樣的兩個字,第二個詞是在前一個詞基礎上加了一個字,兩個詞的意思也就不一樣了。例如:酒水要用酒水車;飛機場裏有飛機。)“日積月累”是反義詞的訓練(可以鼓勵學生先借助拼音讀讀不認識的字,看每組裏的兩個字之間有什麼,再運用自己發現的規律,自讀,認清字形。還提示學生若是去掉兩字中間的破折號,會發現什麼?)這樣一提,學生很快就能發現兩個相反的字能構成詞語“寬窄、窮富、賤貴、善惡……”並適當運用。

最值得反思的是“口語交際”就這麼一個點兒,本人是“活出去了”用了兩課時,其中有一課時完全浪費。本單元的口語交際是“誇誇家鄉的特產”或是“家鄉變化……”説説評評還要寫一寫。(由於本家鄉也沒什麼特產,就是家農作物、水果、……提前我讓學生回家收集或是問問大人,有關自己家 鄉的特產,風景有關的圖片,還可以上網查……(這個環節太悶了,學生沒一個人回家動過,而且不回答我,我急了,40分鐘就耗盡了。課間,本人不甘心,重新換個角度提問,就讓學生説説自己平時感到最好玩的地方,怎麼個玩法,最喜歡吃的東西,怎麼個吃法,這些東西在家鄉是否常有,而且我將學生分成了兩大組,基礎好的與差的各一組,本人把“鏡頭”全對準較差的這組,使用“急將法”,我提了個最簡單的問題,全班只有較差的這組有一人舉手,我藉機説:“今天我要帶這組的孩子出去玩……”話還説完,有一個孩子問:“老師,到什麼地方去玩呀?”我神氣地説:“是我們家鄉最好玩的地方,那裏有很好吃的,我帶了錢去買,誰跟我去就跟誰買。”説到吃、玩孩子們可歡了。舉手的多了,説:“老師,我家旁有一條小河,那裏很美,水很清,河邊有柳樹,果樹……還有一個草坪,那裏可以拌假飯。”接着一男孩子説:“老師,我們那裏有個荷花池,是外地人投資的,池中有竹樓,小亭子、魚池……”又一女孩説:“老師,我家對面有個大水庫,奶奶説,這水庫供養10萬人的飲水問題,這水庫像只大公雞,公雞的頭上是龍頭,公雞的尾是糧田……”這下教室時可不得了,都爭着説,我就這樣高興地聽着孩子們説着。這時被“拋棄”的組的孩子可急了,有一最小男孩(張濤)跑到我面前説:“老師,在我的家有很多水果,比如葡萄是最好吃的,到了秋天……。”(這孩子把11課《葡萄溝》的那段描寫葡萄成熟的樣子説下來了,並且還説了怎麼個吃法,最有意思了,説得太好了……)

於是,我説話了,問:“還有沒有孩子想説的。”都舉手了,而且是真想説。(我抓住了孩子們這種內心情感的發泄,還有那種渴求表現的慾望,出示了我的教學要求)説:“孩子們,把你們剛才説的,按順序寫下來,讓老師也分享你們的快樂行嗎?”“行!”孩子們回答。

一支支小鉛筆連動直動,而且小嘴也念個不停,低年級學生寫東西嘴不幫忙,還真不行,這樣邊念邊寫有助於語言中少出錯誤,説準確點低年級學生寫話是數出來的。

我邊巡視邊提示,真的很不錯,寫的字數最多的是200字出頭了,寫的最少的也是150字左右。所有的孩子能用“總起——分述——總結”的形式完整的寫篇小作文。(這是本人平時結合閲讀注重過的。)放學後,我將學生習作帶回家改,真的感到欣慰,沒有一個學生寫的不好,有幾個基礎好的能恰當的用上平時積累描寫事物的優美句子,真漂亮,還真不像二年級學生寫的。(這與本人平時給學生積累是分不開的。我每天早讀時,總愛站在講台上,揚揚灑灑的寫上一段話或是一句話,還別説學生就愛讀我寫的東西,校園裏的每樣事物都是我在學生面前表演的對象,或許“身教重於言教”。同時也能通過各種方式擴大學生閲讀量,增加學生識字時,我班學生不認識的字幾乎不問我了,查字典,這習慣算是被我逼出來了。)

通過本單元的口語交際的成功,本人認為老師在語文教學中的提問,要接近孩子的特點,孩子們就是對“吃吃喝喝、玩玩兒鬧鬧”感興趣。也就是老師的備課預設的問題,只是參考,還不能過於正規的語言化,過於規範化的語言提問,有可能使自己的教學主動變為被動。孩子們不是很容易理解與接受,面臨着的就是努力地把孩子朝自己預設的圈子裏趕。趕不進去就拽着了,兒化語言式的提問容易靠近孩子的心靈。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4

本園地上了三課時。第一課時完成了三個知識點“我的發現、日積月累、我會填”。在這三個知識點上“我會填”讓學生完全自學,因為該題是搭配詞的練習,學生完全可以根據所學的課文或者平時積累來完成,並鼓勵學生可以拓展這種題型。尤其是12課《北京亮起來了》該課幾乎是由“形容詞或成語”與“的”字短語生動的搭配,把北京的夜晚展示得如此多彩而美麗,學生很感興趣,而且很務實的訓練。

知識點“我的發現”“日積月累”在教學中適當的“扶”了,因為這兩個知識點在語基上需要點撥,畢竟是二年級學生,雖然有一些知識上的積累,但在字詞的含義之間還是有些模糊的。比如“我的發現”教材上有兩大組,第一組在語基上是“動作與動作所使用的工具”第二組是“物品與物品”場所的的區別。(在這環節學生還不算錯,能發現動詞、名詞)這裏本人點撥了(第一組都含有同樣的兩個字,第二個詞是在前一個詞基礎上加了一個字,兩個詞的意思也就不一樣了。例如:酒水要用酒水車;飛機場裏有飛機。)“日積月累”是反義詞的訓練(可以鼓勵學生先借助拼音讀讀不認識的字,看每組裏的兩個字之間有什麼,再運用自己發現的規律,自讀,認清字形。還提示學生若是去掉兩字中間的破折號,會發現什麼?)這樣一提,學生很快就能發現兩個相反的字能構成詞語“寬窄、窮富、賤貴、善惡……”並適當運用。

最值得反思的是“口語交際”就這麼一個點兒,本人是“活出去了”用了兩課時,其中有一課時完全浪費。本單元的口語交際是“誇誇家鄉的特產”或是“家鄉變化……”説説評評還要寫一寫。(由於本家鄉也沒什麼特產,就是家農作物、水果、……提前我讓學生回家收集或是問問大人,有關自己家 鄉的特產,風景有關的圖片,還可以上網查……(這個環節太悶了,學生沒一個人回家動過,而且不回答我,我急了,40分鐘就耗盡了。課間,本人不甘心,重新換個角度提問,就讓學生説説自己平時感到最好玩的地方,怎麼個玩法,最喜歡吃的東西,怎麼個吃法,這些東西在家鄉是否常有,而且我將學生分成了兩大組,基礎好的與差的各一組,本人把“鏡頭”全對準較差的這組,使用“急將法”,我提了個最簡單的問題,全班只有較差的這組有一人舉手,我藉機説:“今天我要帶這組的孩子出去玩……”話還説完,有一個孩子問:“老師,到什麼地方去玩呀?”我神氣地説:“是我們家鄉最好玩的地方,那裏有很好吃的,我帶了錢去買,誰跟我去就跟誰買。”説到吃、玩孩子們可歡了。舉手的多了,説:“老師,我家旁有一條小河,那裏很美,水很清,河邊有柳樹,果樹……還有一個草坪,那裏可以拌假飯。”接着一男孩子説:“老師,我們那裏有個荷花池,是外地人投資的,池中有竹樓,小亭子、魚池……”又一女孩説:“老師,我家對面有個大水庫,奶奶説,這水庫供養10萬人的飲水問題,這水庫像只大公雞,公雞的頭上是龍頭,公雞的尾是糧田……”這下教室時可不得了,都爭着説,我就這樣高興地聽着孩子們説着。這時被“拋棄”的組的孩子可急了,有一最小男孩(張濤)跑到我面前説:“老師,在我的家有很多水果,比如葡萄是最好吃的,到了秋天……。”(這孩子把11課《葡萄溝》的那段描寫葡萄成熟的樣子説下來了,並且還説了怎麼個吃法,最有意思了,説得太好了……)

於是,我説話了,問:“還有沒有孩子想説的。”都舉手了,而且是真想説。(我抓住了孩子們這種內心情感的發泄,還有那種渴求表現的慾望,出示了我的教學要求)説:“孩子們,把你們剛才説的,按順序寫下來,讓老師也分享你們的快樂行嗎?”“行!”孩子們回答。

一支支小鉛筆連動直動,而且小嘴也念個不停,低年級學生寫東西嘴不幫忙,還真不行,這樣邊念邊寫有助於語言中少出錯誤,説準確點低年級學生寫話是數出來的。

我邊巡視邊提示,真的很不錯,寫的字數最多的是200字出頭了,寫的最少的也是150字左右。所有的孩子能用“總起——分述——總結”的形式完整的寫篇小作文。(這是本人平時結合閲讀注重過的。)放學後,我將學生習作帶回家改,真的感到欣慰,沒有一個學生寫的不好,有幾個基礎好的能恰當的用上平時積累描寫事物的優美句子,真漂亮,還真不像二年級學生寫的。(這與本人平時給學生積累是分不開的。我每天早讀時,總愛站在講台上,揚揚灑灑的寫上一段話或是一句話,還別説學生就愛讀我寫的東西,校園裏的每樣事物都是我在學生面前表演的對象,或許“身教重於言教”。同時也能通過各種方式擴大學生閲讀量,增加學生識字時,我班學生不認識的字幾乎不問我了,查字典,這習慣算是被我逼出來了。)

通過本單元的口語交際的成功,本人認為老師在語文教學中的提問,要接近孩子的特點,孩子們就是對“吃吃喝喝、玩玩兒鬧鬧”感興趣。也就是老師的備課預設的問題,只是參考,還不能過於正規的語言化,過於規範化的語言提問,有可能使自己的教學主動變為被動。孩子們不是很容易理解與接受,面臨着的就是努力地把孩子朝自己預設的圈子裏趕。趕不進去就拽着了,兒化語言式的提問容易靠近孩子的心靈。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5

第11課《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寫的這篇文章的確非常優美,幾遍下來,我真的如淋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濃郁而迷人的香氣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鄉之情。不過,雖然文章四溢琦君的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細地從綠葉叢裏找細花”一樣的得從字裏行間細品方見。所以一定要將自己全身心放入課文當中,你才能真正體會作者的那一番思鄉情,童年樂。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課堂上的三點小小的體會:

一、指導學生讀出喜愛:

課文的第一小節主要寫了作者最喜歡桂花。在指導學生朗讀這段話時,我就是抓住了“最”字進行做文章,問學生作者最喜歡桂花的什麼?學生開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歡桂花的“香氣迷人”。其實作者除了喜歡桂花的“香氣迷人”外,還喜歡桂花的“謙虛”,“不愛張揚”。開始學生回答不出,我就讓學生靜心默讀課文,一遍下來,學生舉手了,找到了課文的原句,“笨笨拙拙”,“不與繁花爭豔”等,於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的朗讀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二、指導學生讀出快樂:

課文的第三小節是重點段落,在這節中,我着重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搖花樂”、父親的“豐收樂”、母親的“助人樂”以及母親和全村人的濃濃的鄉情。雖説這節是重點段落,因為有了上次姚老師上課的經驗,所以和學生同搖同樂,覺得很是開心,特別是學生扮演小作者,喊一喊搖花時的句子和纏着母親要搖花的樣子,學生很放得開,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連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學生一起喊,一起讀。

三、指導學生讀出真情

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特別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這兩段的學習,我學着姚老師的樣子,一開始就拎出來,在精讀課文前先讓學生朗讀,在學完課文的基礎上,再次將這兩段話提出來,學生此時的體會已深刻,不用多講,他們就體會到了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情。

簡單地讀,讀出喜愛,讀出快樂,讀出真情,我想這是我今天這兩節課最大的收穫。不過還是有遺憾的,就是課文學完後,我也和姚老師一樣,佈置了一個作業,讓學生也寫寫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事後我在想,學生現在才四年級,他們能寫得出來嗎?如果要他們寫,我又該如何指導他們寫呢?如果也照作者這樣用散文的格式寫,肯定是不行的,我想還是用一般的記事方式教他們寫吧,畢竟他們才剛剛升入四年級。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6

我認為九年級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閲讀能力,應該儘量讓他們在課堂上不受約束地去探究、去思考,學生自己找尋到的關鍵語句才真正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才是真正值得探究的問題,為此我要求學生以“令我感觸最深的語句是……因為……”這樣的格式自主圈劃關鍵語句進行“賞析”,為了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我也允許學生選擇“質疑”方式,同時又為學生們搭建合作學習的平台,在小範圍無拘無束的爭論中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為全班交流打下基礎。在全班交流時,同學們暢所欲言。

班裏的鄭蘭蘭同學找尋到了“人就成了地球的上帝了”這個重要的句子並且採用“比較閲讀”方式,在文中找到了與之形成對比關係的語句“一個人不能擅自創造連他自己也沒有見過的東西”,在同學們的相互補充中充分感受到愛情的偉大力量迫使上帝放棄了對人類的控制,因為有了愛情人類才主宰自己的命運和生活;又如黃江榮同學質疑:為什麼既然童話故事説的是愛情為什麼描寫上帝三次人間看到景象?同學們通過討論得知,上帝描繪的是人類的温馨、美好、快樂的生活場面,而這一切都是愛情造就的,所以自以為萬能上帝那麼惱怒,進一步展現了愛情的美好和強大;呂昌玲同學質疑:為什麼上帝第三次來到人間後沉思着離開?……學生的這些問題的提出證明了,以生為本的語文課堂才是真正充滿活力的。

本節課的不足是:我仍感覺“品讀賞析”環節中,雖然要求很清晰,但是由於導向不清,在一位學生質疑之後致使原先準備“賞析”的同學沒能及時做好賞析,就又是下個同學的質疑了。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7

課堂中,我先展示一張太陽系的圖片,學生依據平時的知識,自然知道這一課要了解的主要對象。學生在平時積累的知識是有限的,雖然能説出太陽系八大行星的名稱,還不能按正確順序指出它們的名稱。怎樣確定他們的順序呢?同學們分小組,從資料中可以很快找到答案(根據它們離太陽遠近距離排列)。同時在資料中還知道它們的大小也不同,還可以根據它們的體積大小來排序。

接下來,我繼續展示八大行星的圖片,讓學生自由提問。比如:水星上是不是有很多水?土星為什麼有彩色的光環?除了地球,其他行星上有生命嗎?......學生提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學生帶着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進一步去收集資料,嘗試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這個環節,我預設的是兩種方案:第一種是我收集一些資料,發放給學生,相當於對課本信息的拓展;第二種是帶學生到微機室,讓學生在網上收集資料。後來考慮到課堂時間有限,我又將一些主要信息依次製成PPT,讓學生在欣賞圖片時,解決自己的問題。

課後,我覺得還是應該讓學生自己去收集資料,即使課堂上解決不了問題,還可以放到課外去解決,只有讓學生自己找到了正確的答案,才能讓他們嚐到成功的喜悦感。這對於培養他們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是有好處的。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8

《秋姑娘的信》一課是通過秋姑娘給大雁、青蛙、松鼠、山村孩子寫信,展現了一幅楓葉飄落、大雁南飛、青蛙冬眠、松鼠儲食、小樹穿“冬衣”的秋景圖,同時使人感受到秋姑娘對大雁、青蛙、松鼠、小樹的關懷和體貼。這節課我總共上了3次,課堂氣氛一次比一次活躍,大部分孩子也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對照自己的教學設計反思如下:

前兩次我按照自己的意願安排了教學設計,逐段進行教授,講的很細緻,也很囉嗦,學生不但興趣不高,而且教師指導朗讀也很形式,表面化,一節課下來,學生的朗讀沒有多大的提高。課下,組裏的老師很誠懇的提出了很多建議,於是在後兩次的教學中,我完全顛覆了教案 ,重新設計了教學環節。

這一課我設計了圖畫式的板書,用黃色卡紙做了許多楓葉,讓學生想象會飄到什麼地方,然後教師隨機把楓葉貼在相應的地方,學生既一目瞭然地觀察到秋天楓葉飄飄灑灑的輕逸,又受到構圖意境的薰陶,而且對理解課文內容和掌握秋天的特點起到了輔助作用。

一、注重朗讀訓練。

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以小組為單位,讓每個同學讀給組員聽,選出優勝者賽讀,以競賽的方式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在學習第三至第五自然段時,為了讓學生在朗讀時能夠表達出秋姑娘對好朋友無微不至的關照,我先範讀,根據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讓他們向老師挑戰,看誰讀得比老師更象秋姑娘,然後分組賽讀。在最後兩個自然段的學習時,我讓兩個學生範讀評議後,用同桌一問一答,老師問學生答等多種形式來體會奇怪的語氣和舒暢的語氣。

二、注重學法指導。

本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結構相似,我指導學生進行第二自然段的學習後,讓學生仿照上面的學法,想想秋姑娘又給誰寫信,信上説了什麼,該怎麼讀好秋姑娘的信,以四人小組合作學習3—5自然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注重培養創新意識。

文內容新穎活潑,有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與實踐。在教學中,我努力挖掘文中的“空白”處,如:秋姑娘還給誰寫了信,説了什麼?如果你是秋姑娘的好朋友,讀了她的來信後,你會怎麼做?以此來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9

經過近一個月的年級組授課、研討。《牛和鵝》這一課我在年級組裏上了四次。四次中都有不同的感悟,也都有不同的收穫。

第一次上課在二班,跟學生課前沒有接觸,直接授課。在授課過程中,學生非常配合,上課過程中感覺學生有很大的興趣,我也的情緒也非常高。一堂課講起來非常順。學生好像知道我的設計一樣,一步一步非常到位。進行的非常快。唯一遺憾的是在話題交流時我設計的問題是:“説説你身邊還有哪些變換角度的事情”這一問學生被我問住了。我考慮到問題可能過深了。學生不知道從何答起。我就引導學生一年之中有四季,有的人喜歡夏天有的人喜歡冬天,他們都有不同的理由。有的人覺得夏天很美,有鮮花有水果。

不喜歡夏天的人卻覺得夏天蚊子很多。冬天很美,白白的世界,可以滑雪滑冰。可有人卻認為冬天很冷,不喜歡。所以個人站的角度不同,見解也不一樣。在我的引導下。有一位站起來大概意思是説:在生活中有的人遇到不開心的事,她就想我還是比較幸運的。這樣想想就會越來越快樂。生活中就是這樣如果你遇事都往開處想就會越來越快樂。

否則,就會鑽進牛角尖。孩子説的多好啊。但是大多數同學都覺得這個問題很難。我想可能由於第一課時不是我上的緣故。進入寫話環節。孩子寫的也不太理想。可能前一部分太順了。後面反而不知道怎麼引導了。課程比預計的提前五分鐘下課。第二次上課在四班。這次有了前一次教學經驗。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10

《搭石》這一課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着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兩個人面對面過小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

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我注重以人為本,以讀為本。採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教學中我主要以兩個方面展開教學:

發現感受文中的美

文中有看得見的具體的“美”,也有看不見的心靈的“美”:

急着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勤勞美

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致,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和諧美、自然美

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謙讓美

要是誰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尊老美

心靈美、友善美、自然美、團結美、善良美、奉獻美……

美是永恆的主題,教學時採用自讀時想象畫面、自悟時體會情味、交流時暢所欲言的教學思路。學生們自讀、自悟,在尋找美,欣賞美的同時,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諧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11

這是一篇抒情的寫景物的文章,作者通過對荷花細緻的描寫,體現了荷花的美麗。在教學中我聞荷花、看荷花、贊荷花、變荷花又回到看荷花這樣的思路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文章的脈絡有一個清晰的瞭解。

1、抓住重點詞來體味——重點詞“冒”

《荷花》這篇文章非常適合閲讀,並且學生可以利用這篇文章進行仿寫,其中有許多好詞佳句,適合學生積累,運用到作文中去。

例如描寫荷葉的句子: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單單一句話就寫出了荷葉的三個特點——多、綠、圓。描寫荷花姿態的句子更多了。如何讓學生有感情地體會,就是要抓住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分析,體會,對其中的重點詞語進行品讀,研討。在這段話中,雖然有許多好詞佳句,但是畢竟一堂課的時間有限,我們也不能眉毛、鼻子一把抓,必須有詳有略,所以,在這段話中,我重點抓住了“冒”字,讓學生來體會這個字用得真好!一開始,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在這段話中,那個詞語或那個字你覺得用得特別好?學生一下子找到了“冒”這個字。接着我問:怎麼樣的長出來才叫冒呢?在我的預設之中,學生應該會非常活躍,答案也會豐富多彩,例如:高興地長出來,迫不及待地長出來……但是另我沒想到的是,學生眼睛瞪得大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學生都沒什麼反應,一看這個情形,我也傻了,我再怎麼預設,也沒想到學生會是這樣的反應。因此,我只能換一個問題:荷花冒出來是想幹什麼呢?這下,學生好像一下子找到了方向,有的説因為她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迫不及待地長出來了,有的説她想要呼吸一下外面的新鮮空氣,快速地長出來了,還有的説她想要和青蛙,小燕子來打招呼,很高興地長了出來……沒想到,問題一更改,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了,而且感受到了“冒”字用的好處!由此可見,教師的提問至關重要,好的提問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更好的體會句子中重點詞把握。

2、學習第二自然段,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形式,來仿寫其他的花。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先讓學生熟讀課文,並且歸納出荷花的三種姿態,學生很快就總結出來了,一種是才開,一種是全開了,還有一種是花骨朵兒,接着,我讓學生看着板書,把荷花的三種姿態進行復述,學生因為有了剛才熟讀的基礎,現在又有板書的提醒,讓他們複述下來輕而易舉,這樣既體會到了荷花的三種姿態,而且學生在課堂上就積累了好詞佳句,課後背誦課文時就比較輕鬆了。最後,我讓學生進行想象,除了這三種姿態,還會有哪些姿態?有的説昂首挺胸,像士兵,有的説低頭不語,像害羞的小姑娘……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對於寫其他的花都有了一定的基礎。所以在課後佈置作業時,我把學生分為三類,如果自己有能力,可以自己選擇其中的一種花,用自己的話來介紹;如果有一點困難,可以採用大家剛才討論過的,如果還是不會寫,可以利用荷花這一課中的第三自然段。這樣的方式學生比較容易接受了。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12

這學期,我們學校開展了青年教師研討課比賽活動。我執教的《懶惰的智慧》獲得了一等獎。這節課之所以能得到各位評委老師的認可,究其原因就是在我們全體語文教研組老師的不斷的反思中打磨出來的。

《懶惰的智慧》是一篇議論文,作者求異思維成了整篇文章的一個亮點。怎樣讓學生理解求異思維並能簡單的運用,是我這節課的重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重難點,我設計了一個比較閲讀的環節。第一次試講後,教學效果並不理想。黃瑩老師就組織語文組老師對這節課進行討論,發現比較閲讀增加了課堂的知識容量,而學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學生在老師的牽引下被動的接受知識,課堂效果當然不好。於是我們決定刪去比較閲讀的環節,直接從“懶惰”的含義入手來引出求異思維的概念。第二次試講,果然比第一次要好。但學生在運用求異思維的環節中出現了新的問題,有的學生並不理解思維訓練題的意思。於是我們對教學設計進行了第二次修改。

針對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水平,我們降低了思維訓練題的難度,選擇學生生活中有話可説的話題進行訓練,比如:知足常樂,名師出高徒等。在不斷的反思中,我們找到了理想的教學流程,並享受了教學的樂趣。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13

在課堂上,我鼓勵學生將《白公鵝》《白鵝》合起來,寫寫讀後感,在寫的思路上,學着分析文章與文章之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以此表達自己“兩面”感情。這裏的“兩面”就是以同類文本表達自己不同思維與感情。在這過程中,我做了全面牽引,我想,學生就是能將我的思路記錄下來,也是有收穫的。語文學習沒有太多的邏輯性,只要對其中一點感興趣就行。比如,有基礎好的學生這樣寫到:我們剛學習了兩篇課文都是作家對白鵝的描寫,從《白鵝》與《白公鵝》在寫法上的相同點,都是先介紹鵝的總特點,再具體描寫。在寫法上都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都是用反語來表達自己對鵝的喜愛之情。兩篇課文的不同點是,在語言風格上不同,豐子愷把鵝稱作“鵝老爺”而葉.諾索夫説鵝“理當榮鷹海軍上將銜”《白鵝》的作者是善意的嘲笑,這是貶義褒用的修辭手法,而《白公鵝》是欣賞,可我更喜歡的是豐子愷筆下的“鵝老爺”……

學完本課,我在想,每篇課文並不是侷限於某篇課文的語文知識,綜合學習是最能鍛鍊學生的語文能力,特別是寫作實踐訓練,針對國小中偏上的學生,作為老師,別怕學生的習作千篇一律,生生相息,只要堅持,寫的多了,學生的積累與語文能力就會越來越豐富,到一定的時候,學生的習作自然會“新舊通融”“文理相通”“情理相柔”。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14

課文以國小生喜愛的童話故事形式出現,通過成熟的桃子自己落地的事,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向學生介紹了“地心引力”這一比較深奧的科學現象和科學常識,鼓勵學生留心身邊的科學,從而愛科學,學科學。

在教學本課時,我覺得比較成功的幾點如下:

一、導入設疑,激發學習課文的興趣。

成熟的桃子落地是人們習以為常的現象,誰也沒去考慮過“為什麼”。為了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課前我採用了遊戲(投紙飛機)導入,我把一架紙飛機向上投出,飛機掉了下來後。我再讓一個學生投,飛機再次掉了下來。我問學生,為什麼飛機會往下落呢?學生們一下子對地心引力有了濃厚的興趣,這樣就把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搬到”課堂上,調動了學生的生活和情感的積累,激發他們探求新知的慾望,使學生開始興趣盎然地注意這個平時沒去思考過的熟悉的現象。這樣,他們在對課文的探究性閲讀中必然是主動、積極的。

二、抓住重點段落教學,提高課學教學效率。

課文內容淺顯,人物對話較多,一問一答比較瑣碎。在教學中,讓學生充分讀熟課文後,我直奔主題問:地球爺爺有手嗎?你從課文哪裏知道地球爺爺有手的?地球爺爺的手是什麼?學生很快找到了第10段。這是一個重點段落,我讓學生反覆朗讀,並體會地球爺爺的語氣。有的説:地球爺爺很老了所以説話聲音要老一些,慢一些。有的説:要讀得響亮,因為地球爺爺很有力氣。我肯定了學生的看法,並讓他們讀出自己的體會。第10段裏地球爺爺説:能讓成熟的桃子掉下來,能讓踢到半空的足球掉下來,後面有一串“……”,課文結束後還有一個學習小泡泡:

“我還能舉出例子説明地球爺爺有手。

”於是我創設情境把這兩個地方有機的結合起來,在大屏幕上展示:地球爺爺的手還能( )。讓學生來造句子。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説:地球爺爺的手能讓拋到半空的籃球掉下來。有的説:地球爺爺的手能讓黃的樹葉掉下來。也有的説:地球爺爺的手能讓人站在地上而不是飛到半空中。通過一個簡單的句式,孩子們知道了地心引力的作用,對課文理解了,也做到了有效的拓展!學習完第10段後,我再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全文,讀出角色的語氣。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15

學 生有了問題才會去探索。本課中我設計的小組活動任務:討論圖中四個小朋友的愛好,使學生進入良好的小組自主學習的氛圍:學生在小組活動中,人人有角色,人 人有機會運用新句型,交流新詞組。隨後的集體彙報,更使優等生有機會展示自己,同時教師能及時從學生那兒獲得反饋信息。

此外,本課我所設計的聽讀訓練既讓學生了解了課文,也讓學生通過課文進行閲讀理解訓練。在練習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從問題出發,帶着問題多次閲讀課文,讓學生在每次閲讀中都有不同的收穫。練習評講,在優等生展示自我的同時,也讓學困生有更多大膽練習的機會。

由於本人的教學水平有限,在組織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諸多有待完善之處:

首先,教學重點的設定和內容的處理上還有待斟酌。其次,學生的參與面雖夠廣,但活動形式還不夠新活。另外,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材的特點,學生運用完整的句型及設計合理的句羣進行班級交流的機會,還不是很多等。

以上是我在執教完5B Unit 3《Hobbies》第一課時後的一些體會,如有不當之處,懇請批評指正。國小英語課堂教學是一項複雜的工作,只有我們不斷努力,不斷嘗試,才能使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邁上一新的台階。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16

這篇課文,講中國台灣小朋友只見過用棉花做的雪,沒有見真的雪,老師給他們講了自己的童年在故鄉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們想去北京看雪的願望。課文藴含着海峽兩岸人民企盼祖國統一的願望。

本課教學,通過讀、想、説的結合,在情景中學習課文,努力實現情感的交融。

一、欣賞雪景,走進“雪”的世界

一開始上課,課件中的雪景展示,把學生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課文中的“看雪”,在現實與虛擬的空間裏,留一條通道——看雪,“雪”中的個味不同。這算是營造了學生閲讀期待的心理。

二、品“雪中景”,悟“雪中情”,體驗文字美

將老師看到的雪景這段文字從文章中提出來,進行教學。是考慮到這段文字很美,也是觸發學生產生去“看雪”的直接動因。在教學指導中,將寫雪景的句子與寫活動的句子分開教學,側重點放在第一句。旨在通過教學,讓學生將視頻中直觀感受的雪景,再通過文字的感悟,去感知雪景的美。所以在指導朗讀的時候,第一是看到什麼,去體驗“雪花、雪毯、銀裝、潔白”的美;第二是體驗雪中的動態美。那“飄着、鋪着、披着”像唱歌一樣。這樣的設計,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所悟到的達到了預見的效果。而第二句的活動,則不着重點,只是讓學生體驗一下心情,悟着“雪中情”。如此“情”“景”相融,課堂上是書聲琅琅。

二、“讀問句”,理心情,感受鄉情。

本文中的四個問句,是教學的另一個重點。要讓學生在學習中,通過朗讀,體會出問話時的心情。在引導的時候,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將心情的變化,有試探到驚奇,由驚奇到羨慕,由羨慕到盼望。圍繞“看雪”在情感上產生波瀾。在指導讀的過程中,適時地進行語文知識的滲透,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老師微笑着點點頭”在不同的語境中的含義。課文中是回答問題,表示看過真的雪;在課堂上是表示肯定與讚許。二是“爭着問”,對學生進行詞語積累的教學,認識新的詞語。在指導朗讀時,注意對學生心理情境的渲染,在對比的反差中,產生學習期待。

三、讀詩句,一家情,邀請“看雪”

出示小詩歌讀一讀,激發學生邀請中國台灣小朋友來看雪的熱情,昇華主題。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17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我精心設計了用於上課的課件,盡力使平時不敢舉手的孩子都積極參與到朗讀學習中來。事實證明,這節課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以及學習效果都非常不錯。下面就本節課的教學做一下總結:

一、識字教學

導入時先讓孩子回憶與父母在一起最開心的事,體會家的温暖和快樂,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初讀課文之後,我先從檢查學生讀課文情況入手,看看學生字音讀得是否準確,再從句子中脱離出生詞,讓學生認讀,先讓獨立練習,再指名帶讀。在這裏面我重點處理了一類字“雲”和“子”。“雲”在讀完詞後,讓學生嘗試組詞,學生的思路還是比較開闊的,有的組“雲朵”、“彩雲”,還有的想到了“烏雲”。“子”我重點是通過“種子”和“孩子”來認識“子”在獨立念時讀三聲,而在這兩個詞中讀輕聲,老師指導讀詞,輕聲讀得短而輕。緊接着讓學生説説知道哪些植物的種子,而種子是如何生長髮芽的,學生沒有太多的親身經歷,所以老師通過講授,讓學生理解“泥土是種子的家”這句話,學生練習朗讀這句話,為學習課文奠定基礎。最後再將詞語打亂順序進行開火車練習。

低年級詞語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但學習不能脱離句子,脱離語境,只有在語境中學習才能理解和學會運用。

二、品讀文本

本課全文共6句,1至4句按從上到下分別指出“藍天、樹林、小河、泥土”是“白雲、小鳥、魚兒、種子”的家。第5句指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家。第6句是總結,又是昇華,告訴我們世界上萬物雖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懷抱裏,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我的設計思路是按照“引學第1行——自學2—4行——共同體會第5、6行”為主線,以讀為主,配以精美的課件把課文內容變得更直觀,邊讀邊展開想象,讓學生有所感,有所悟。

在學習第一句時,先引導學生想象白雲在家裏時的自由自、快樂的心情,再通過指導朗讀。有了第一句的朗讀基礎,在學第二句時學生就能夠讀出自己的感受了,老師再適時地評價,學生朗讀水平就會上一個層次,第三句不用老師指導,也能後邊想象邊讀出感情了,這樣,也體現了教學的教、引、放的過程。最後,讓學生加上自己喜歡的動作,表演、朗讀前四句話,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為背誦奠定基礎,而且還讓學生有個簡短的休息,一舉多得。在處理課文的難句“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這句話時,我是先讓學生欣賞地球上的事物的圖片,有大山、海洋、草原、各種動物以及人類。在出示“地球是( )的家”,讓學生看圖填空,之後讓學生想一想,地球既是植物的家,也是動物的家,更是我們人類的家,那我們用一句話説就是……在前面的基礎上,學生很容易填出“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也解決了難點。

三、句式練習

在落實句式練習這一重點目標時,我主要是分幾步進行遞進式的滲透,最後讓學生達到了靈活運用的目的。第一次練習,在學習第三句“小河是魚兒的家”之後,讓學生想一想,小魚在小河裏會有哪些朋友,由此引出“小河是( )的家”,在插圖幫助下,學生很快就能填出答案。第二次,是在表演朗讀前四句話後,讓學生觀察這四句的特點,這四句説的都是誰是誰的家,再出示“大山是的家”和“( )是( )的家”,有了前面的基礎,第一句學生填的很快,後面進一步的發散思維,並進行運用。第三次練習是“地球是的家”,這句話的目的,主要是鞏固句式,再有就是為突破難點奠定基礎。總的來説效果還是非常好的。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着很多不足:第一,學生的朗讀層次性還是體現的不是很到位,這主要是老師的指導語需要進一步的加強,真正起到引領的作用,更夠使學生的朗讀上一個高度。第二,對低年級學生的課堂調控能力還有待於進一步學習提高,在平時還有長抓不懈。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18

在教學片段一、二中,我運用語言創設了各種語言情景,指導學生朗讀。

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中,我為了讓學生感受藏北草原那温柔的美,為了讓學生將這種温柔的美以讀的形式展現出來。我設計了這樣一段過渡語:如果你是一隻小羊,在這綠綠的,柔柔的草原上,聽着牧羊姑娘輕輕的歌聲,你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呢?優美的語言將學生引入了 草原風景中。這樣學生身臨其境,再加上課前有關草原的秀美畫面,喚起了學生身心的愉悦,形成了難忘的印象。這時學生的進入了一種温柔的境界之中,這種感覺是温馨的,甜蜜的,安全的,如同在媽媽的懷抱中一樣。有了這種體驗,感受之後,學生在朗讀這一段文字時,將句子中綠綠的,輕輕的,靜靜的這些地方讀得較輕,把草原那種靜謐,和諧的美讀了出來,呈現在我們面前一幅温柔,恬靜的美麗畫面。我個人覺得學生的讀跟學生的生活經驗有着密切的聯繫。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加進了生活的經驗,加進了對生活的不同體現。

當學生讀到“綠色是大自然的生命,在這綠色的生命中點綴着一些星星般的五顏六色的花兒。像是許多花蝴蝶在草坪上飛舞。遠處,小河像一條銀色的帶子在眼光下閃閃發光。”學生在讀這一部分時,進行了想象,在想象中,他們彷彿看到了,清新、碧綠的草原上一陣風吹過,如蝴蝶般的花兒在上下飛舞。明亮,清澈的小溪潺潺地流着。所以學生的讀中充盈着美麗和活力,浸透着清亮與清新。在想象中讀,讓學生走進了文本。聯繫上下文揣摩語句,體會出了情味,讀出了語感,激起了學生鮮明的“內心視象”,引起他們內心感受與情感的共鳴。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19

《説勤奮》是蘇教版國標本國小語文第七冊的一篇説理文,它作為蘇教版小語教材中為數不多的説理文之一,以清晰的觀點、生動的事例和樸實平白的語言讓四年級的孩子初步領略了説理文的魅力。文章主要講述了司馬光和童第周刻苦學習的故事,告訴我們從小要珍惜時間,勤奮讀書。

上課一開始我讓學生回顧上節課所學的知識:找出表達作者對勤奮觀點的句子,目的是讓學生明確作者的主旨,接着引導學生體會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和他小時候的刻苦學習和長大後用“警枕”提醒自己努力分不開的,通過研讀詞句明白“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然後讓學生按照自學要求自學第三小節,討論交流後明白“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在這一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為資源,使課堂教學為學生服務。

語文學習過程中“讀”是第一位的。讀是吟詠品味,讀是鑑賞領略,讀是情感共鳴。課文的語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讀中才能領受體悟。在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講絕對代替不了學生的讀,學生讀的過程是一個審美體驗過程,是與課文、與作者間開展的一種心智交流的過程。讀——作為傳統語文教學的精髓,其魅力依舊光彩照人,也正因為有了它,語文才具備了有別於其他學科的特質。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齊讀、默讀、更有創新地引讀。在多種形式的讀中體會理解文中“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這句話的含義。

在學習童第周的故事時,我主要採取讓學生自學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由“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導入整個故事。讓學生先試着解釋一下這句名言的意思,再結合童第周的故事談一談對這句話的認識。學生通過反覆讀,逐一體會: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麼?,童第周的“拙”體現在哪些方面?面對自己的不足,他又是怎樣做的?為什麼他基礎比別人差卻能取得成功呢?圍繞着這幾個問題,學生在讀與思考之中逐漸理清了思路,問題的設置也激發起了學生學期的熱情。

不過在課堂教學中,還是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夠的:首先是感覺課堂上某些過渡不夠自然,語言不夠精煉。其次是在交流相關“勤奮”的名人名言時,學生的積累太少。故在今後的課前預習方面要引導學生做得更全面一些,培養他們蒐集資料、積累知識的能力。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20

本節教學中,從學生已有生活體驗入手,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通過引導學生讀圖、識圖,絕大部分同學能熟練地記住世界年降水量的分佈規律。由於降水的形成條件比較抽象,對於國中學生來説理解有一定難度,教學中儘量使用多媒體輔助地理教學,加深學生理解。在繪製降水柱狀圖過程中,由於受時間限制,部分不能熟練獨立完成,安排課下時間練習。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21

一、令人欣喜之處

講到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時,我本打算饒有興趣地講詩人賈島“推敲煉字”的故事,爾後,再給同學們講了當年王安石是如何經過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終決定用“綠”字的,使學生聽得如痴如醉。當我問到“你認為哪個字用得最好”,原以為學生會費一番周折才會答出,誰知剛點第一個學生就一口答到“綠”,而且,給我們説了理由,把學生帶人花紅柳綠的春景中,其他學生也躍躍欲試紛紛站起來補充了同學描繪的景色,後來竟然有學生提議要畫出這幅美景,怎麼辦呢?就讓他們現場畫吧。畫家用線條、顏色表示形體,詩人則用語言來繪色繪形。高超的“畫筆”,可使“畫中有詩”,而美妙的“詩筆”又可使“詩中有畫”,從而使得詩情畫意融為一體。古詩的語言極為精煉。僅僅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兒童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的、模糊的。學生把我們帶人古詩“詩中有畫”的意境,教師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通過作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畫面美,板畫所畫的每一步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內在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漁終身受用不盡。”我想:板畫設計的過程也是“授生以漁”的過程。讓學生不但能學會,還要會學。在學中體驗,在體驗中提高。這怎能不讓我欣喜?

學生通過“鐘山只隔數重山”中“數重山”看出路途比較遠,特別是交通不發達的古代,要回到家應該不近,但卻説“只隔”説明很近,看起來是矛盾的,卻不矛盾,因為詩人心早飛回家了,再遠也不覺得遠,這裏可以看出他是多麼想家呀。此時,我再通過圖畫示意、音樂與圖片的渲染、教師的語言描繪,創設多種場景,讓學生感受詩人創作的情境,從而更深刻地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情感:

詩人此時可能站在哪裏?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邊會聽到哪些聲音?

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是什麼樣的呢?我們就住在鐘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們所見到的春景告訴想家的詩人吧!

在學生體悟到詩歌藴含的情感後,再次指導個體、集體品讀:(指名説)

你有過思家的感受嗎?

你想家時心裏是什麼滋味?

詩人和你是同樣的感受,他會怎樣吟誦這首詩?

如此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促使學生想象,讓他們的情緒在情境中與詩人產生共鳴,更能體悟作品藴含的情感。

二、困惑和遺憾

“讀中求解,讀中求悟”,顧名思義,讀是解與悟的方法和前提。為迎合這次活動的主題,在教學設計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讀,但仍然無法實現讀中求解、求悟,只能從解悟入手促讀。貌似指導學生“如何讀”以促解悟,而細想,確實有些牽強。這也是我在古詩教學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數十字,學生在不解的情況下如何讀?這樣的讀又如何促解促悟?

學生的畫,雖然説得到,可又不能很好地用畫筆把心中所想畫出來,而我的繪畫水平也太差,所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不僅是哪一科老師可以完成的,需要各科老師共同努力,而教師也要不但學習,盡力成為多面手,才會把學生帶進更好的藝術殿堂。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22

通過文本的學習, 孩子需要從中汲取些什麼這是作為教材使用者的我們應該思考的 問題。回顧過往,一直以來我們重視語言的積累,注重文字的品味,關注句段的咀嚼。 將重點放在了文本細微處, 放在了文字的積累上。 隨着教學的發展, 我們越來越意識到, 不能僅僅滿足於此,而應該讓文本發揮出更大的作用,讓閲讀和寫作為學生騰飛插上雙 翼。有了這樣的思考,這樣的認知,我在進行備課時開始關注讀寫結合點,本着一課一 得的原則,在執教《北京的色彩》時,將教學重點放在了品讀色彩,學習表達,遷移仿 寫上。 上課伊始,我們一起研讀課題,抓關鍵字眼——色彩入手整體感知,把握文章主要 內容: 從秋林與建築兩個方面來描寫北京色彩的壯麗而輝煌。 進而研讀描寫秋林的段落, 發現在描寫北京樹葉時,作者按照地點轉換的方式。

在作者的帶領下,我們“從機場進 入市區”,感受着“千百種色彩紛繁而又和諧”帶來的“又驚又喜”,隨後“漫遊天 壇”欣賞了銀杏樹葉的曼妙,最後“攀登香山”探訪黃櫨樹的紅葉。且行且欣賞。滿目 的色彩令人歎為觀止!“深深淺淺的黃,閃閃爍爍的金,團團簇簇的紅”,“金黃、橘 紅、曙紅、猩紅、赭石”“幾乎沒有兩片樹葉是同色的,就是同一片葉子,也往往 是柑黃中滲透着桃紅,丹紅中凝結着玫瑰紫”抓住省略號,在理解的基礎上,放飛 想象。“在那殘留枝頭和鋪滿地上的紅葉中,還有哪些我所想象不到的層次?”“同一 片葉子,還會有什麼樣的色彩?”此處的補白是對自己想象的描摹,是對北京輝煌色彩 的補充。孩子們在補白中,觀察詞語的構成,在補白中尋找詞彙,調動多種感官,架起 文本與生活的聯繫。

學習關注點不僅在於發現它“寫了什麼”,還嘗試體驗“怎麼去 寫”,“省略號”成為學生放飛想象的練兵場。

二上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23

這節課給了我極大的鼓勵和啟發。如果説有“閃光點”,我自認為有以下 幾點:

一、 以誦讀為主。七年級的學生學習《江城子·密州出獵》,有一定的難 度,誦讀是最好的方法。讀題,讀作者,讀課文,讀註釋,通過多次的“ 讀”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把握語感,瞭解詞的思想感情。

二、質疑探究。在“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先在小組裏提 出,小組探究解決,小組解決不了的在班上提出,師生一起探究。學生 提出的問題先由其他同學分析解決,老師點撥。這一環節的訓練,學生 提出的問題的“面”廣,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三、討論延伸。由老師設計問題,讓學生討論解決。目的是引導學生 把握重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學生帶進作者所營造的意境裏,品 味這首詞的美。水到渠成地感情朗誦和背誦課文。

根據新課標精神,改革課堂教學,實施創新教學模式,實行民主、開放 、以生為本的教學,讓學生“走出灌注”。以上幾點正是這一精神的體現 。所以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了,學習勁頭高漲,與老師配合得較好 ,課堂氣氛活躍,較好地完成了這節課的學習任務。(這節課的學習目 標是:1、朗誦、背誦。2、感知、品味)。

這更使我深刻地認識到:要教好古詩文,一定要透切理解新課標的精神 ,指導教學活動,利用最佳的教學方法,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人 ,對古詩文的教學才有促進作用。

當然,存在的問題也不少,上課時情緒比較緊張,普通話不夠標準,對 這首詞還理解得不夠透切等。比如,一學生提問:“為什麼文題用“密州 出獵”而不用“密州打獵”?一個同學回答是因為作者當時想到“出”,沒有 想到“打”;另一個同學回答是因為他們打獵要走出城裏的原因。我的補 充回答是:同意第二個同學的説法,還有一個原因是“打獵”是口頭語, 而“出獵”是書面語。這顯然是不到位的牽強的回答。造成這原因是因為 對古詩文知識積累不多,理解不夠透切。這警示我趕快廣泛閲讀古詩文 ,積累這方面的知識,提高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