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精選21篇)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 篇1

《山谷中的謎底》是一篇敍事簡潔,説理深刻的文章。教學的重點是朗讀課文,進行詞句的訓練。謎底給人的啟示以及文章的最後一段的理解是教學的難點。教學時我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是題目的導入,理解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中的謎是什麼,謎底是怎樣揭開的;領會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體會“既要學會抗爭,又要學會退讓”的道理;重點指導生字“惟”的寫法,並進行朗讀訓練。第二課時教學的重點理解感悟兩位旅行者所得到的啟示的話,並讓學生列舉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同時聯繫自身的實際談談體會。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精選21篇)

在教學第一課時,我採用猜謎導入課題的方法。我説謎面“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個圓盤,有時像把鐮刀”。一個學生説那是“月亮”。我説:“月亮就是這個謎語的——”“謎底”(學生異口同聲地説),於是我便在黑板上寫了“謎底”兩字,告訴學生謎底就是謎語的答案,即事物的真相。接着,我把課題補充完整,指名朗讀課題《山谷中的謎底》。理解“山谷”一詞時,畫了一幅簡筆畫,使學生頭腦中有一個山谷的直觀形象。然後引導學生從課題質疑,帶着“山谷中的謎是什麼?謎底又是什麼?”這兩個問題初讀課文。我覺得揭示課題這一環節對整堂課的教學非常重要,“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通過猜謎導入課題,給學生創設了愉快的學習氛圍;採用簡筆畫理解課題給學生一種新鮮感;從課題質疑,使學生在無疑處生疑,激發他們主動去探求知識的慾望,提高初讀課文的熱情,吸引他們非讀下去不可。

初讀時,讓學生帶着質疑時的兩個問題充分地讀書,使閲讀教學過程真正變成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檢查初讀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用猜字謎來打比方的話,文章的哪一部分是謎面?哪一部分是謎底?這時學生紛紛舉手,爭着説謎面,猜謎底,課堂上呈現了生生互動的狀態,學生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主體。這樣,不僅檢查了學生的初讀情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掌握字形,指導生字“惟”的寫法),還理清了文章的條理。

學生把握了文章的整體結構,發現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後,再讓他們讀課文,這時我設計的問題是:仔細閲讀課文,畫出表示謎面的句子,謎底的句子。然後,從文章的謎底着手,層層剖析,理解山谷東坡只長雪松,而山谷西坡除了長雪松以外還長其它雜樹的原因。結合學生的回答,出示片斷“當雪積到一定程度時,雪松那富有彈性的枝丫便開始向下彎曲,於是積雪便從樹枝上滑落,待壓力減輕,剛彎下去的樹枝就立即反彈過來,雪松依舊保持那蒼翠挺拔的身姿。就這樣,反覆地積,反覆地彎,反覆地落,反覆地彈……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這一片斷的理解作為本堂課的學習重點。教學時先讓學生自主地學習,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解除心中的疑惑。接着,我入情入景地範讀,讓學生心隨雪動。而後,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喜愛選擇某一個感人的句子去讀,讓他們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發揮自己的表達、思考、表演、想象能力,感悟雪松的特徵和品格。最後,要求用上“因為……所以……”這組關聯詞把自己所讀懂的內容表達出來。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創設實踐情境,讓學生用心傾訴,真情流露,這樣,既是學生心靈的獨白,又是他們的個性的張揚,同時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帶着對雪松的敬佩之情去讀,讀出它的傲霜鬥雪,讀出它的靈活變通,以次豐富課文的內涵。知道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後,再指導學生理解給人啟示的話“對於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正面抗爭去戰勝它,但有時也需要像雪松那樣,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有了前文的鋪墊,學生就不難理解,彎曲和倒下並不意味毀滅和失敗,而是為了積聚力量,更好地生存和發展下去。最後,我安排了一個練筆:結合自身的生活和學習寫一寫對“彎曲和倒下並不意味毀滅和失敗,而是為了積聚力量,更好地生存和發展下去”這句話的體會。反思:課題的導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整堂課的教學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課題是文章的眉眼,但在朗讀文題時蜻蜓點水一帶而,沒能讀出情趣,沒能讀出滋味,讀出感受。指導閲讀重點片段時,指導太細,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故學生主動探究不夠。語文課上讀很重要,但這堂課我沒能很好地藉助具體的語言環境,為學生創設語言訓練的機會不多,朗讀指導缺乏深度和力度。安排學生的練筆,學生沒有豐富的,足夠的語言來表達。其原因是指導學生理解雪松給人的啟示不夠透徹,在設計練習時,沒能很好地分析學生的認知情況,也許這一練筆放在第二課時比較合理。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 篇2

《山谷中的謎底》是一篇敍事簡潔,説理深刻的文章。教學的重點是朗讀課文,進行詞句的訓練。謎底給人的啟示以及文章的最後一段的理解是教學的難點。教學時我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是題目的導入,理解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中的謎是什麼,謎底是怎樣揭開的;領會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體會“既要學會抗爭,又要學會退讓”的道理;重點指導生字“惟”的寫法,並進行朗讀訓練。第二課時教學的重點理解感悟兩位旅行者所得到的啟示的話,並讓學生列舉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同時聯繫自身的實際談談體會。

在教學第一課時,我採用猜謎導入課題的方法。我説謎面“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個圓盤,有時像把鐮刀”。一個學生説那是“月亮”。我説:“月亮就是這個謎語的——”“謎底”(學生異口同聲地説),於是我便在黑板上寫了“謎底”兩字,告訴學生謎底就是謎語的答案,即事物的真相。接着,我把課題補充完整,指名朗讀課題《山谷中的謎底》。理解“山谷”一詞時,畫了一幅簡筆畫,使學生頭腦中有一個山谷的直觀形象。然後引導學生從課題質疑,帶着“山谷中的謎是什麼?謎底又是什麼?”這兩個問題初讀課文。我覺得揭示課題這一環節對整堂課的教學非常重要,“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通過猜謎導入課題,給學生創設了愉快的學習氛圍;採用簡筆畫理解課題給學生一種新鮮感;從課題質疑,使學生在無疑處生疑,激發他們主動去探求知識的慾望,提高初讀課文的熱情,吸引他們非讀下去不可。

初讀時,讓學生帶着質疑時的兩個問題充分地讀書,使閲讀教學過程真正變成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檢查初讀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用猜字謎來打比方的話,文章的哪一部分是謎面?哪一部分是謎底?這時學生紛紛舉手,爭着説謎面,猜謎底,課堂上呈現了生生互動的狀態,學生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主體。這樣,不僅檢查了學生的初讀情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掌握字形,指導生字“惟”的寫法),還理清了文章的條理。

學生把握了文章的整體結構,發現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後,再讓他們讀課文,這時我設計的問題是:仔細閲讀課文,畫出表示謎面的句子,謎底的句子。然後,從文章的謎底着手,層層剖析,理解山谷東坡只長雪松,而山谷西坡除了長雪松以外還長其它雜樹的原因。結合學生的回答,出示片斷“當雪積到一定程度時,雪松那富有彈性的枝丫便開始向下彎曲,於是積雪便從樹枝上滑落,待壓力減輕,剛彎下去的樹枝就立即反彈過來,雪松依舊保持那蒼翠挺拔的身姿。就這樣,反覆地積,反覆地彎,反覆地落,反覆地彈……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這一片斷的理解作為本堂課的學習重點。教學時先讓學生自主地學習,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解除心中的疑惑。接着,我入情入景地範讀,讓學生心隨雪動。而後,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喜愛選擇某一個感人的句子去讀,讓他們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發揮自己的表達、思考、表演、想象能力,感悟雪松的特徵和品格。最後,要求用上“因為……所以……”這組關聯詞把自己所讀懂的內容表達出來。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創設實踐情境,讓學生用心傾訴,真情流露,這樣,既是學生心靈的獨白,又是他們的個性的張揚,同時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帶着對雪松的敬佩之情去讀,讀出它的傲霜鬥雪,讀出它的靈活變通,以次豐富課文的內涵。知道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後,再指導學生理解給人啟示的話“對於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正面抗爭去戰勝它,但有時也需要像雪松那樣,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有了前文的鋪墊,學生就不難理解,彎曲和倒下並不意味毀滅和失敗,而是為了積聚力量,更好地生存和發展下去。最後,我安排了一個練筆:結合自身的生活和學習寫一寫對“彎曲和倒下並不意味毀滅和失敗,而是為了積聚力量,更好地生存和發展下去”這句話的體會。反思:課題的導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整堂課的教學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課題是文章的眉眼,但在朗讀文題時蜻蜓點水一帶而,沒能讀出情趣,沒能讀出滋味,讀出感受。指導閲讀重點片段時,指導太細,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故學生主動探究不夠。語文課上讀很重要,但這堂課我沒能很好地藉助具體的語言環境,為學生創設語言訓練的機會不多,朗讀指導缺乏深度和力度。安排學生的練筆,學生沒有豐富的,足夠的語言來表達。其原因是指導學生理解雪松給人的啟示不夠透徹,在設計練習時,沒能很好地分析學生的認知情況,也許這一練筆放在第二課時比較合理。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 篇3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教學一開始,我播放低音量的葬禮哀樂,並在音樂中描述:“1986年9月,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巴西總統親自主持了一次特殊的葬禮。葬禮是為一條瀑布——塞特凱達斯瀑布舉行的。這是怎麼回事呢?”描述將學生帶入課文特定的情境,學生產生了許多疑問,如人們為什麼要為一條瀑布舉行葬禮?這是一條怎樣的瀑布呢?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慾望,就會主動地探索。

二、循音入境,引導想象

課文第三自然段描寫了塞特凱達斯瀑布雄偉壯觀地氣勢。我讓學生閲讀時,找出文中表現瀑布雄偉氣勢的詞語,如:“咆哮而下、滔滔不絕、一瀉千里”等,之後,再讓學生欣賞配樂朗誦。抽象的語言文字變得形象起來,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感受瀑布的磅礴氣勢。“眼前出現了一條奔流而下的瀑布”“這真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呀!”……

三、圖文結合,激發想象

課文第五自然段描寫了即將枯竭的塞特凱達斯瀑布的形態。教學時,我要學生朗讀課文,找出描寫瀑布的語句:“它在羣山之中無奈地低下了頭,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生命垂危“等詞語的基礎上,出示文中插圖,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即將枯竭的塞特凱達斯瀑布是什麼樣子?假如你是慕名而來的遊客,看到這樣的情景會有哪些感受?你會説些什麼?學生彷彿置身於瀑布前。經過一番閲讀、討論,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想象,學生將塞特凱達斯瀑布的過去和現在作了比較,深深體會到了環境污染給大自然,給人們生活環境帶來的嚴重危害。

四、結尾質疑,引導續想

學完課文後,一個學生站起來問:“老師,葬禮是在1986年舉行的,那塞特凱達斯瀑布現在怎樣了呢?“問題一提出,我並沒有急於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想象:“同學們,你們想象一下,瀑布應該怎樣呢?”學生經過思索後,有的説瀑布可能永遠消失了,它只能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中,有的學生卻説葬禮喚醒了人們,人們積極植樹造林,保持水土,瀑布恢復了往昔的生機與氣勢。通過續想,儘管學生的答案不一,但學生進入了課文的意境,進一步增強了保護環境,愛護地球的意識。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 篇4

在學區教研活動中,我為學區的教師上了一節低年級的閲讀課《我是你的朋友》。在講課之前,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但是在上課時還是發現了很多不足之處。總體來説,就是自己的課堂調控能力還比較差,需要繼續加強。

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對語文的雙基教學抓的比較牢。在本課教學中,我兼顧到了對學生在語文的聽、説、讀、寫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在課前,首先進行了生字的複習,課中,在理解課文內容時對課文中出現的“珍貴”、“垂危”、“驚恐不安”等詞語進行理解,培養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在理解蛇被人喜歡和被人怕時的心理感受時,讓學生帶着感情帶着表情去讀,設身處地地理解蛇的內心感受;當為人類做出這麼多貢獻的蛇被人謾罵和捕殺時你想對這些傷害蛇的人説什麼?鍛鍊學生説的能力;最後再讓學生寫一寫自己想説的話,既考查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鍛鍊了學生的寫話能力。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 篇5

我的教學思路是瞭解彩虹的形成原因,認識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常用色,通過水粉顏料加水融合的實驗,讓學生了解幾種常用色之間的聯繫。鞏固理解時可以出示紅、橙、黃、綠、青、藍、紫色的色卡,讓學生按照彩虹色彩的順序進行排列。還可以讓學生從自己的彩筆中找出和彩虹相應的顏色,並按照彩虹色彩規律排序,達到人人都能清楚辨認常用色的程度。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現藝術才華的空間,以提高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在教學中我從來不隨意扼殺學生作品裏所體現的與眾不同的東西,讓學生在繪畫表現中能盡情地將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表達出來,讓他們體驗到表現的喜悦和滿足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創作表現前一定要解除學生的緊張心理,這是促使學生自由表現的保障。在與學生交流討論時,我是學生最好的聽眾,對學生的表達表示共鳴,在繪畫指導的過程中,我不會強迫指導,我會用一種欣賞的眼光,配合適當的讚美和建議,因為我相信教師關懷的眼神和充滿愛心的讚美以及必要的提示,是使學生鼓起勇氣努力表現的源泉。

反思整個教學,也存在一些問題:1、在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每位學生的答案都是不一樣的,有的準確一些,有的偏遠一些,還有的讓人出乎意料。那麼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的我來説,對於學生回答問題之後的評價,還有待提高;2、學生使用的都是彩鉛、油畫棒等用起來比較方便的顏料,畫出來的彩虹雖然漂亮但不能體現彩虹色彩逐漸變化的柔和感覺。面對這幾個未能解決的的重要問題,我自問如何才能在教學過程中靈活輕鬆地解決這幾個問題。經過回憶思考,找到了幾個突破口:1、提高自己的組織管理能力。2、對學生的評價從正面進行鼓勵。3、建議學生嘗試用水彩顏料為繪畫工具來畫彩虹,這樣每種顏色和顏色之間自然滲化彩虹那種似真似幻的感覺也就出來了,而且可以為以後進一步學色彩打好基礎。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 篇6

4月2日,我在某校講授了一節縣級公開課,下面是我的備課過程、課堂實錄與課後反思

一、備課過程

3月28日(星期一)下午,通過申請,説課比賽(讀書是我的一種生活習慣,因此我的説課較其他教師可能多少多了點新意,這恰恰助長了我的驕傲,潛意識中我形成了講課也是表現自己的錯誤認識,這可以説是此次賽課不理想的伏筆。另外説課時我的聲音較低,像是在自言自語。這個缺點,八年級四班的同學們也在課前給了我善意的提示,真應該謝謝他們。)我成為我們學校二位參賽選手之一。晚上,我知道了比賽課題《我的叔叔于勒》,然後開始讀書。

3月29日(星期三),我開始讀手頭上能蒐集到的有關《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所有資料(這些資料有孫紹振老師,有李鎮西老師的,有餘映潮老師的,還有各種學科雜誌上的,以及教學參考書) 整整一天,還沒有讀完。(其實,我這是在浪費時間,説課需要蒐集資料,而講課則需要了解學生,資訊有實踐經驗的同行。不知不覺中,這又強化了我的錯誤!當時,我最應該做的是把文本讀上幾遍,並初步確定課時目標,而且這一切應在半天內完成。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我可以去闖;別人做過的事情,我則應該去學,因為只有謙虛才能使人進步!)

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晚上10點多。

3月30日(星期四)上午,我有兩節課。直到下午第一節課,我才初步制定出第一份導學案。第二節課時,我還在讀“專家”。第三節,我在十四班試講,因為是試講,自己的心理上就放鬆了許多,也沒有引起我的重視。學生僅在中午自己讀了讀課本;導學案是在課前發給學生的。講課過程中,學生對“菲利普夫婦”的評價大多延着“貪婪、自私、冷酷、勢利”,也就是“錢”的角度去評價。在課上我對學生的結論感到好笑,卻好沒有仔細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以及這種現象存在的價值,反而覺得學生“被金錢所迷惑”,我暗暗嘲笑他們的“愚”。(此時,我研究的不應該是學生為什麼有這些“鄙陋”的想法,更不應該“嘲笑他們的“愚”,而應該分析“怎樣在學生認知的基礎,通過語文味的分析,加上我的介入主,使他們的認知有所提高”。至於提高的方向,可能有很多,但從我們國家價值導向(人本)和語文課程的核心目標來看,這個方向,應該是人性方面。“人性”是個很好的解讀文本的角度,當我們用人性的標尺去衡量分析文學作品時,我會覺得很舒服。其實,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斷的探索那些生命中本性的東西。)這使我又一次失去了修正航向的機會,繼續滑向悲劇的深淵。

晚上,我睡得更晚,可惜的是我仍然在研究“專家”的解讀。

4月1日(星期四)上午,我的導學案終於出爐,但沒有很好的去做它的預設,直到我正式上課時,導學案很是一片空白。現在想來真是後怕。

早晨,值班時聽過課的數學老師説,“上課的學校有多媒體”,下午,我開始做課件,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4月2日早晨5:30。(用課件上課是另一種思維,我用瞭如此多的時間來做課件,其實是在重構自己的上課思路,這又使我離“好課”的目標越來越遠。)

4月2日,上午7:35我到了高青四中(有點晚,他們7:20上早讀)。上課前,我問同學們有什麼建議,“老師,聲音再高一些,我採納了。”第一節課,我在八三教室,繼續備課,繼續從自己的角度去設計課堂,此時,我應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思考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可惜,我沒有那樣做。(此時,我尚有改正自己的時間與機會。)

這時,嶽老師正在上課,課題與我的課題一樣。我為什麼不去聽聽她的課呢?她的課一向是過渡自然,環環相扣,一氣呵成,且教師有激情,學生活躍。如果聽一聽她的課,我也許會對自己的教學設計做一些改變。這是我失去的又一次寶貴的機會,非常可惜!

二、教學思路

我的思路是從於勒的稱呼入手,引出信,由信的真假,去分析“菲利普夫婦”為什麼知道信是假的卻又不敢不願承認的心理;接下來,再分析“菲利普夫婦”的性格,重點在“衣冠整齊”與“鄭重其事”以及“高貴與拮据”的矛盾,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認識的目的;最後,指出“菲利普夫婦”一家的夢想都是建立在於勒給他的那封虛無縹緲的信上。從而得出他們的可悲、可憐與可理解。

三、教學過程與反思

課堂的開始與我設計的基本吻合,學生只是在分析信的真假時,有些不得要點,但總算進展順利了。接下來,按照設計,我們應該分析人物的性格,當然是“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然而,學生的回答卻使我亂了方寸,因為他們的答案不是我想要的。這時我有兩種選擇,一是繼續按我的思路走下去;二是按照學生的認知水平,隨機應變。(這是整節課的分水嶺)潛意識中,我選擇了前者,至此,我失去了最後一次改正的機會。我為什麼會選擇前者呢?當時我的腦海中,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以我的課,來闡釋孫紹振的“錯位説”。現在想來,我做了一件極其錯誤的選擇,雖然這個選擇,我當時還沒有意識到。我為什麼沒有意識到呢?歸根結底是我對一節課的標準是什麼還不清楚。現在,我把這個結論寫出來:一節好課的標準,應是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學生在短短的40分鐘內有所收穫,而且這種期望不能太高,只比學生的認知提高一點點就可以了。這種提高包括知識方面的,能力方面的或情感方面的,一節課只抓住一點就夠了。比如,這節課的目標定位在提高學生的情感認識方面,讓他們明白,拮据的“菲利普夫婦”追求金錢是一種非常條件下的正常要求罷了。而我的目標卻定位在“學習一種分析小説的方法-----錯位”,這個目標是大學生學習的目標,不是中學生學習本文的目標。目標定位的錯位是自己對課堂本性認識的不到位,以及自己平時眼中沒有學生、沒有養成關注學生的習慣有直接的關聯。

現在,我不得不重新樹立自己對好課的標準,那就讓學生在你所主導/掌控的40分鐘內,能感到生命的快樂,沒有白白的浪費生命中的這40分鐘。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我應該是學生的“僕人”,我應該為他們服務,而不是視學生為我才情展示的道具。這個認識比是不是有語文味還具有根本性。一位教師當明白了這一點時,他才能有資格上出有學科特色的語文課。我認為自己的課有語文味,但誰是課堂的主人,一節課的最終目標是什麼卻不明白,或者説,是假明白,表面明白,實際卻不想做,進而不會做。如果,我因勢利導,當學生的見解與我的預設大相庭徑的時候,我順着學生的認識,稍稍點撥,加入我的介入,然後再有所提高,那將是一堂好課。我有上好課的能力,卻沒有上好課所必需的人本意識。結果是,我上了一節文本解讀最透徹的和教學設計最差的語文課。

由此,來反觀一位教師的任何一節課,都是他人生智慧的一次折射:做事情目標純一些。我是一名教師,教課的目標就是讓學生有點收穫;(有點收穫是經濟的,是可能達到的;有所收穫是籠統的,是不經過思考的,是不知道教學目標的,是貪婪的)。作為一名班主任,目標就是給學生一個安全的保障,一個好的品德;做為一名學校的中層幹部,做事的目標就按時創造性的完成自己份內的工作;做為一個人,目標就應該人性一些,並最大限度的人性一些。

無論那一個角色,角色的本身就是目的!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 篇7

愛因斯坦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本身更重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思維品質的提高。因此教學中要抓住時機,鼓勵學生進行想象和創造,保護孩子富於幻想的天性。如,在指導讀好黃鶯和微風説的話以後,教師先提供給學生的是一個幫助想象的平台:還有誰也看到了玫瑰花?蝴蝶姑娘飛來了,她説── 一隻蟋蟀跳過來,他説── 一位可愛的小姑娘跑過來,她説──,繼而讓學生自由想象説話。學生有了閲讀的基礎和思維的開啟,小白兔、蜜蜂等人物形象紛紛浮於腦海。一個問題展開了孩子們想象的翅膀。

“為他人開一朵花”,小鹿這樣的行為,給大家帶去了快樂。我想,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也應該常常地想到學生喜歡什麼,常常地為他們帶去快樂。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 篇8

《早發白帝城》是李白的一首作品。該詩畫面明麗,語言形象,情感歡悦,意韻暢達,描寫了從白帝城到江陵的一路景色,表達了詩人喜悦歡快的心情。怎樣能讓學生輕鬆簡單地理解詩意,體會詩的意境,而又不破壞古詩原有的美感和整體性,是我這節課所追求的目標。

一、入境

每一首古詩都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或作者的心境,怎樣讓學生入情入境,走進文本,與時代對話,與作者對話,從而把古詩理解地透徹,讀得有情,進而精神愉悦,感情得到薰陶。

我在課堂教學的開始設計了“複習李白的古詩,配樂以故事的形式介紹背景”,這樣,就拉近了學生和李白的距離,為學生理解古詩,體悟意境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悟情

“披文以入情”,“情動而辭發”。只有調動情感因素,語文才能學得活,學得靈。閃爍着人文光彩的古詩教學更是如此,若一味咀嚼生硬冰冷的詞句,機械反覆地背誦詞解句意,那麼學生的學習便如同“嚼蠟”。所以在教學時,我沒有機械地讓學生逐字逐句地去理解古詩,而是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先聽老師配樂朗誦,想象詩的畫面,為理解詩意做了很好地鋪墊,雖然學生説時只抓住了個別詞語,説得乾澀,但通過我的引導,學生也能感受到沿途美麗的景色。接着,讓學生討論交流,從而走進文本,走進李白,體悟李白當時的心境。最後彙報交流時,我也沒有刻意地去解釋字詞,解釋詩意,而是根據學生説的,及時點播,順勢以組詞的形式理解“辭”,以選擇的形式理解“還”,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時,教師一句“輕快的僅僅是順水而下的小船嗎?站在船上的李白的心情呢!”欣喜、愉悦的心情也隨之深刻,教師再配樂,讓學生朗讀,學生欣喜的感情也就洋溢於詩中,真正走進了李白的心境!

三、遷移

語文教學不是為教而教,不是僅僅教完一首詩,一篇文章就行了,而是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掌握學習的方法,積累更多的知識。所以,課堂上我根據古詩的情境,適當地進行了拓展,發散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語言!誇張是李白善用的一種表現手法,《早發白帝城》中的“一日還”、“萬重山”就是誇張的一種體現,我順勢引導學生了解李白的其他誇張的詩句,讓學生更深入地瞭解李白,瞭解誇張,也為學生理解“萬重山”,想象三峽的山一座連一座,瑰麗、險峻,做了很好的鋪墊。而最後一首《峨眉山月歌》的補充,更是拉近了學生與三峽的距離。

總的來説這堂課雖然很順利地上下來了,幾個教學環節也都比較流暢,但跟我自己所追求的課堂境界還有一定差距,如何從學生的發言中迅速捕捉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並把它遷移到課堂預設中促進課堂生成,如何讓自己的課堂語言更加生動更加感性更加容易讓孩子接受,這些都是我今後還需努力的方向。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 篇9

《趵突泉》一課是國小語文第九冊教材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要求精讀的課文。作者抓住了趵突泉大泉和小泉的特點進行了具體細緻的描寫,抒發了作者對趵突泉、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

通過閲讀教材鑽研課標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及教學難點。本課要求學生能夠抓住重點詞,句,段理解課文內容,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最後一段。通過學習瞭解濟南名勝趵突泉的特點,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愛美的情趣。要求學生學習用體會省略號和冒號的用法,會仿照課文的最後一自然段寫一段話。

根據我指定的教學目標,我根據先確立了文章的重點段落,針對不同的段落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學習文章第三自然段時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抓住這段中描寫大泉的重點詞句和描寫作者感受的詞句,引導學生想象大泉晝夜不停地向上翻滾的景象,體會作者當時的感受。學習第四自然段時,我主要引導學生想象水泡多姿多態及其變化,從而理解小泉的有趣。通過帶領學生分析課文最後一段,使學生掌握小泉的寫法,並體會小泉的特點,指導寫作。

成功之處,我認為本課我在教學重難點上把握的較準確,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使學生體會到了大泉雄偉的氣勢和力量的無窮;小泉的有趣和水泡變化多資多態。教學過程中我使用的多媒體輔助教學比較的恰當,能在適當的時候通過學生看大泉的噴湧,體會大自然的力量,然後讓學生在體會、看、想象之後用朗讀的形式表現出來。教師在這節課上情緒飽滿,起到了帶動作用,也體現出了一名語文老師應有的基本素質。

不足之處:在處理學生理解小泉水泡變化錢姿百態時,我設計了一個讓學生讀課文後想象並畫在畫紙上,然後由學生説一説所畫的是哪個情景,這一環節雖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不還不夠明顯,還應重新設計,精益求精達到更完美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對於這一課的反思,如有不妥之初,懇請各位領導給予指正。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 篇10

這是我第一次教二年級,到底應該怎麼教?教到什麼程度?對於我來説還有點模糊。但有一點我很明確,那就是低年級應該以識字與寫字教學為主,重點指導學生讀好課文。因此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朗讀,一讀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二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三讀抓住重點詞感悟分析課文。這樣就做到了逐層深入,由易到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就是在這種認識的指導下,我完成了本課教學設計,教後反思如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為了能激起學生自主讀文的興趣,教學一開始,我問學生:同學們,秋天已經悄悄地來到我們身邊,此時,如果讓你畫一幅秋天的圖畫送給爸爸媽媽,你最想畫什麼呢?孩子們馬上被激發起了興趣,滔滔不絕的説起來。那麼,現在,讓我們去看一看,文中小夥伴準備送給爸爸媽媽怎樣的圖畫?老師話鋒一轉,把他們的思維拉回了課文中。接着我讓學生用自已喜歡的讀書方法讀課文,可以和同桌一起讀,也可以找好夥伴商量,還可以和學習小組的同學討論。這樣,通過營造開放寬鬆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讀文,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

二、習慣培養,重在點滴

在學習過程中,我始終關注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如:學完生字,我讓學生拿出筆來,用直線劃出課文中帶生字的詞語;在瞭解課文寫作順序時,讓學生在課文中圈注出相關詞語;在感悟課文內容時,讓學生用波浪線畫出重點詞語。這樣的過程雖然一開始很緩慢,但是我堅信:這些學習習慣是學生學習語文必備的素質,對學生紮實有效的學習大有裨益,不可忽視。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當我在教室裏巡視,看着一隻只小手在書上認真地畫着,我説不出的高興。同學們畫完後,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細讀感悟同時積累詞語,我説:“同學們畫得真好,下面咱們做個小遊戲。老師説課文中一個詞的前一部分,你們接下一部分好嗎?遊戲開始了。“金燦燦的──”“桂花──”“透紅的──”“落葉──”……“真好,現在這樣,男同學説前邊的,女同學説後邊的。”一聲聲稚嫩、欣喜的童音歡快地飛出教室。我高興地和同學們一起“玩”着,意猶未盡地説:“多美的句子啊,越讀越愛讀,我們深情地讀一讀吧!”此時,充滿感情的讀書聲飛出窗外……

三、談話結束,提升能力

學習完課文內容後,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我鼓勵學生大膽地想象、討論:要是讓你也畫一畫秋天,你還想畫些什麼?學生興趣盎然,都説喜歡,但卻説不出秋天都有什麼景色。此時,我及時引導學生從秋天的天空、菜園、田野、菊花、節日等多個角度觀察,學生的表現還不錯。

這節課也讓我摸索出很多二年級孩子的現狀,提醒我,今後要注重引導學生養成愛觀察的好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另外,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還顯得不夠到位,只會粗略地評價“他讀的聲音很響亮”,“他讀的很有感情”等,但不會更細緻的評價,以後要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 篇11

本節課是本單元《位置與方向》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認識現實生活中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這個內容對於學生來説有點困難,雖然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接觸,但畢竟這些經驗還是模糊的。為此,我充分利用學生己有的生活與知識經驗,讓他們在具體的環境中操作、辨認,增加他們自己探索、體驗的機會。

本節課,我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先設計“找同學”的遊戲,讓學生感受到,由於自己所佔位置不同(即所面對的方向不同),找到的前後左右的學生不一樣。由於面對的方向發生變化,所以自己前後左右的同學也在發生變化,雖然前後左右的學生髮生了變化,但找到的這四個同學所佔的方向沒有改變,從而引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揭示課題。

在新課的教學中,我充分讓學生在不同的活動中感受並理解新知。

如:首先借助學生已有“太陽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的經驗,將學生帶入操場,辨認“東、西”方向。由於南、北兩個方向學生較難辨別,我又藉助兒歌“早晨起來,面向太陽,前面是東、後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來幫助學生對“南、北”方向的理解。在學生已經基本知道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後,我又設計讓他們説説校園內四個方向的建築物,幫助他們進一步理解這四個方向。

第二層次的教學是要幫助學生建立方向感。我又採取讓學生分別面朝南、西、北四個方向,説説前、後、左、右分別是什麼方向。雖然剛開始,學生敍述有點困難,但隨着方向感的逐步建立,他們也較清楚的辨別出了各個方向。

為了發展學生的方位觀念,我又讓學生回到教室,觀察、交流教室裏的東、南、西、北面各有什麼。從學生的反饋中,我明顯感受到學生已經能夠清楚的辨別現實生活中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在教學的最後,為了幫助大家進一步瞭解“方向”在我們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充分感受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繫,我又拓展了兩個小故事——“環球旅行”和“小雁歸隊”的故事。增加這個教學環節,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還讓他們深刻感受到“方向”在咱們生活中的重要性。

雖然這是本學期的第一節新授課,但我認為今天的教學是成功的,整節課老師充當的只是一個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的角色,學生在玩一玩、認一認、辯一辯的活動中掌握並理解了新知,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 篇12

從圖入手,發展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教材中安排了意境優美的情景圖,例如《g k h》這一課,在三個聲母g k h 旁配了一幅圖,圖上一隻和平鴿銜着彎曲的橄欖枝飛來,湖裏有蝌蚪和水草,湖邊有兩個小朋友坐在靠背椅上喝飲料。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説説自己看到了什麼,學生觀察得細緻,發言也非常積極。

在學生髮言的過程中,我特別注意指導學生讀準“鴿子、蝌蚪、喝水”的讀音,為揭示字母打好基礎。同時,還要求學生對所描述的事物儘量做到全面具體,如一位同學説:“我看到天上有一隻鴿子。”我就引導他:“能説出什麼樣的天空,什麼樣的鴿子嗎?”這個孩子略微思索了以下,就流利地説出:“藍藍的天空中飛着一隻潔白的鴿子。”我繼續提問:“誰能再補充?”馬上就有學生回答:“鴿子的嘴裏還銜着一枝樹枝。”我給學生介紹:“那是橄欖枝,代表和平。誰能完整地説出鴿子這一部分的圖意?”回答的學生將剛才同學的發言綜合起來,就成了完整的一段話。書中的插圖給我們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口語訓練資料,充分地利用這些資料,能讓每個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都有明顯的提高。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 篇13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本節的重點是應用數形結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並從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證明過程,難點是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本節課是基本不等式的第一課時。

在新課講解方面,我仔細研讀教材,發現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明白如何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如何用好基本不等式,需要學生理解六字方針:一正二定三等。這是比較抽象的內容。尤其是“定”的相關變化比較靈活,不可能在一節課解決。因為我把這部分內容放到第二節課。本節課主要讓學生掌握“正”“等”的意義。

我設計從例一入手,第一小題就能説明“積定和最小”,第二小題説明“和定積最大”。通過這道例題的講解,讓學生理解“一正二定三等”。然後再利用這六字方針就最值。這是再講解例二,讓學生熟悉用基本不等式解題的步驟。然後讓學生自己解題。

鞏固練習中設計了判斷題,讓學生理解六字方針的內涵。還從“和定”、“積定”兩方面設計了相關練習,讓學生逐步熟悉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

課堂實施的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包括課前預習,例題放手讓學生做,還有練習讓學生上台板書等環節,都讓學生主動思考,並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展示典型錯誤,及時糾錯,達到良好的效果。

不足之處是:複習引入的例子過難,有點不太符合文科學生的實際。且複習時花的時間太多,重複問題過多,講解瑣碎;例題分析時不夠深入,由於擔心時間不夠,有些問題總是欲言又止。練習題講解時間匆促,沒有解釋透徹。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 篇14

最近,我組織孩子們進行了一次閲讀活動,閲讀故事《狐狸與烏鴉》。一開始,我讓孩子們欣賞色彩鮮豔的故事書封面:叢林裏有一棵枝繁葉茂的老樹,樹旁有兩隻可愛的小動物。這一畫面令孩子們的眼睛為之一亮。我説:“小朋友們看了美麗的封面,你們會想到什麼呢?”頓時,孩子們七嘴八舌嚷開了:“我想知道狐狸和烏鴉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它們面對面的,在説些什麼呢?”“它們遇到了什麼困難,是怎麼解決的。”……

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經驗,他們觀察分析畫面,想像一些故事情節,有自己獨特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理解遠離了作品的原意。有的説:“烏鴉騙了狐狸,給它的肉是假的。”有的説:“狐狸要烏鴉做女王,所以烏鴉把肉送給狐狸吃。”還有的説:“狐狸肚子很餓,肉是向烏鴉要來吃的。”沒有一個孩子能講到:烏鴉是因為聽了狐狸的好話而上當受騙的,狐狸的那塊肉是從烏鴉嘴裏騙來的。而且,最後孩子們所表達的想法也各不相同。婷婷説:“我喜歡狐狸,因為狐狸聰明、會動腦筋,所以得到了那塊肉。”濤濤説:“我喜歡烏鴉,因為烏鴉善良、心好,自己捨不得吃,把肉讓給了狐狸。”麗麗乾脆説:“我想告訴狐狸和烏鴉,你們不要騙來騙去,應該自己去勞動找吃的。”最終,孩子也沒有説到故事的主題上來。在活動結束前,我讓孩子們講述故事,每個孩子都講了自己所看懂的故事。

活動後,我反思這個問題:在閲讀活動中,孩子們所理解的故事情節遠離文學作品原意時,教師應該如何作出反應,是去順應孩子,呵護他們創造性的思維火花,提升他們的經驗呢?還是按部就班地追求原定的教學目標,把孩子的思路引向作品的主題呢?

我想,我們所追求的應是“以兒童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學活動中,我們不僅要關注教育目標的實現,更要考慮實現這個目標是否有價值,以及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和方式是否有助於孩子的發展。我們不要太在意活動的結果是不是符合作品本身,而應更多關注活動是否能激活孩子的思維,孩子的發言有沒有自己的理由,在交流中能否擦出火花,產生共鳴?文學作品本身也是作家創作出來的,作家未必然,讀者未必不然。教學的最終目的並不是把孩子的思路引向“標準答案”,讓學生掌握“標準答案”。如果那樣的話,我們的教學哪還談得上有創造性、有個性呢?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 篇15

“揠苗助長”、“守株待兔”都是古人做的蠢事,但這樣的事今天仍然存在,違反規律,急於求成,這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不是普遍存在着嗎?不努力做事,心存僥倖,這樣的人在我們的生活中不也普遍存在着嗎?因此,本文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我們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不妨結合現實生活進行感悟。

(一)識字寫字

1.識字指導。學習本課生字,要鼓勵學生採用多種方法主動獨立識字。如:(1)帶詞識字。在默讀時畫出生字和生字所帶的詞語,反覆讀幾遍,然後可多組幾個新的詞語鞏固對字音與字義的認識。要提醒學生注意,本課要認的生字中,“喘、守、撞、樁、鋤”都是翹舌音,“竄、此”是平舌音。(2)動作模擬識字。如“喘”,作“喘氣”狀。(3)結合生活經驗識字。如,“撞”,下課了猛跑就容易“撞傷”人。(4)熟字加偏旁識字。如,“樁、竄、鋤”。但要注意“竄(cuàn)跟“竄(chuàn)”、“鋤(ch)”跟“助(zh)”讀音的區別。

學生自學後可讓他們互相交流好的識字方法。教師表揚個性有創意的識字方法。

2.寫字指導。(1)寫正確。“丟”字是上下結構的字,中間的豎不能與下邊的撇摺合寫成一筆,“焦”上的“隹”字是四橫,不能少寫一橫。“算”字中間是“目”,不是“日”,可以這樣提醒學生:計算要用眼睛。“費”字上面的“弗”要先寫“弓”字,再寫撇、豎。“望”字上面的“亡”字的變形寫法,豎折改為豎提,右邊沒有點。 (2)寫美觀。“守”字的寶蓋應大一點,下面“寸”字的橫不宜超出寶蓋的兩邊。而“丟、算”二字下面的橫卻要寫長,以突出主筆。“費”字上邊的“弗”字上邊的“弗”應儘量寫扁,給下邊的“貝”字留下空當。

(二)朗讀感悟。

1.要繼續練習默讀課文,在默讀中感知課文內容,並感悟一些詞句的意思。兩則寓言的教學都可以讓學生默讀,然後引導學生按順序説説課文的大意,以檢查默讀的效果。

2.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悟詞句和寓意。

(1)學習《揠苗助長》。第一自然段要把那個人巴望禾苗長高的焦急心情讀出來。在讀中可以通過換詞比較法感悟“巴望”一詞,表現那個人非常盼望,非常急切的心情。對“焦急、轉來轉去、自言自語”等詞語,可聯繫“巴望”一詞,在一邊讀一邊做動作中感悟。第二自然段裏的“終於”一詞,説明那個人想辦法想了很長時間。“一棵一棵往高裏拔,從中午一直忙到太陽落山,弄得筋疲力盡。”説明那個人拔苗花了不少時間,人累得一點力氣也沒有了。朗讀這一段時要重點讀出“終於”與“筋疲力盡”的感覺。讀第三自然段時,要把那個人又累又高興的樣子讀出來。讀第四自然段,要讀出結果的意外,也可適當帶有嘲諷的語氣。

之後,教師要啟發學生思考討論:那個人為什麼費了那麼多力氣,但結果禾苗全都枯死了呢?教師可在歸納學生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悟出寓意。

(2)學習《守株待兔》。讀第一自然段,感知兔子撞死在樹樁上是一件極偶然的事情。要重點理解“竄”的意思。可通過“忽然”一詞表現出事情的意外。有條件的可通過演示兔子“竄”出來的動畫課件幫助學生理解。讀第二自然段可帶點嘲笑的口吻。對課後“泡泡”裏的問題:“我想對種田的人説……”可用角色表演法落實。讓學生在表演中勸説種田人,在表演中自悟寓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積累運用

1.在感悟的基礎上,積累寓言、揠苗助長、巴望、焦急、自言自語、筋疲力盡、喘氣、一截、白費、守株待兔、樂滋滋、鋤頭、撞死、樹樁、從此等詞語。

2.課後“讀讀想想”的練習,是讓學生感悟句子表達的具體性與準確性。

三個句子去掉帶點的詞語後,意思和原來的句子不大一樣了。第一個句子去掉“好像”一詞後,就是肯定禾苗沒有長高的意思了,而原句表達的意思是説禾苗實際是在長的,只是由於長得慢,那個感覺不到禾苗在長。第二個句子去掉“焦急地”以後,那個人在田邊怎樣地轉來轉去就不具體了,就不能表達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個句子裏的“整天”是説種田人一天到晚地等着,可見他十分愚蠢。去掉這個詞後,種田人什麼時間坐在樹樁旁等着就不清楚了。

3.讓學生説説在學習上和生活中是否見到過類似“揠苗助長、守株待兔”這樣的事。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 篇16

中國畫是我國傳統藝術,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深愛國內外廣大人民的喜愛。從小培養學生對本民族藝術的興趣和愛好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也是對祖國藝術傳承的重要途徑。中國畫教學在國小內較難開展,這是由於孩子年齡小,對筆墨的運用技巧很難掌握。在中國畫教學中,注重學生“觀察——體驗——發現——想象——創造的心理髮展過程,尊重學生,讓學生自由自在地表現自己的願望。

一、認真觀察,提高學生的興趣.

中國畫與蠟筆畫、水彩畫等不同,一瓶墨水一張宣紙就可以產生變化無窮的跡象。剛開設國畫課時,我引導學生通過玩墨,玩筆讓其發現筆的運用如側畫,豎畫會產生不同筆跡,墨加水分多、少會產生濃墨、淡墨等多種不同觀賞感觀效果。學生對筆、墨、水、紙產生興趣後再引導學生掌握幾種常用的名詞,如運用中鋒、側鋒、勾線、點厾等。

二 、以中國畫的筆法墨法練習為根本,感受筆墨情韻,變枯燥為樂趣。

中國畫技法的掌握與恰當運用可以延伸藝術形式和藝術學習者的視野,但對於國小生來説只有讓其深刻體驗創造過程中自主創造的樂趣和收穫,美術技能的學習與訓練,才真正具有效果,學生學到的知識才會轉化成智慧。在教學中我們通過遊戲實驗的方法讓學生親身去體驗與發現技能、技巧。讓學生通過筆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方圓粗細,乾濕濃度將毛筆蘸上濃墨在宣紙上自由揮運,上下、左右、來來回回第“亂塗亂畫”,直到筆幹墨渴,然後蘸水、蘸墨繼續運動,可以在已有的墨色上重複運行……遊戲結束後,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作品,引導學生認識他們作品中所創造的各種墨色,以及墨色產生的原因,幫助學生比較、分析作品中各種點、線、面是如何通過不同的用筆表現出來的。學生很驚訝原來在自己隨意塗畫中已經不自覺地運用了中國畫的一些基本筆法、墨法。激起了學生有意識地進行一些筆墨基本訓練的熱情,以期提高運用、表現能力。同時,欣賞一些名家作品,讓學生觀察和領悟畫家是怎樣在宣紙上通過特定的表現手段來表現各種不同的對象,抒發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實際練習時,要讓學生認識毛筆、水、墨和宣紙這些特殊工具材料的獨特性能,通過選擇不同的用筆用墨方法,生動形象地表現各種事物,產生不同的筆墨情韻,如,學畫金魚,用筆要灑脱飄逸,用筆清淡,才能給人活潑、輕鬆的情趣。畫藤蔓時用筆要沉着有力而有道勁流暢。用墨時濃時淡、時干時濕,這樣畫出的線條才能如煙雲舒捲,具有豐富的內涵。

三、以臨摹為手段,掌握基本表現手法,激發學習慾望。

中國水墨畫傳統的學習方法是從臨摹入手,中國畫的臨摹要臨著名畫家的優秀繪畫作品,俗話説得好,“學其上上,得其中中;學其中中,得其下下。” 臨摹著名畫家的作品才能讓學生在一開始就有較高的起步。剛開始臨摹所選擇的繪畫內容要與國小生的常生活有着密切關聯並且學生容易學到的的事物,如一些房子、一些美麗的花朵植物、一些可愛的小動物等。因為國小生對這些事物比較熟悉、感興趣,所以畫起來比較容易上手。同時,在臨摹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多觀察、勤思考的習慣,讓學生學會分析畫家們是怎樣對常生活中的事物進行藝術表現的。其次,臨摹也要有法有變,初始臨摹,教師要示範重點,要求學生邊臨摹邊思考,找規律,以加深理解,後期臨摹,要在欣賞中初步體會畫家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想法,培養兒童舉一反三的創造能力。讓學生在臨摹的過程中不僅要有技法上的收穫,又要有審美能力、思維能力的提高更要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成功感,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生中國畫的慾望。

四、展示學生作品,給以評價。

為學生提供提供一個平台和空間,展示自己所創造的作品。讓學生互相欣賞,對比和總結,提高學生自信心和保持對國畫的興趣,耐心傾聽學生所表現的作品製作過程和內心世界,並欣賞他們成功的喜悦。聽學生心中的語言,瞭解學生在每一個作品中所表達的體驗,不隨意下定義“不好”“不行”“怎麼這個樣?”等注重學生情緒體驗。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 篇17

《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寫的一首七言絕句。全詩描繪了詩人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聞。月落、霜天、江楓、漁火伴着烏啼、鐘聲,交織成一幅悽美的秋江夜泊圖。“愁眠”是《楓橋夜泊》的詩眼,因為愁眠,詩人才看到月落、江楓、漁火,感受到霜氣滿天,聽到烏啼、鐘聲。月落後,天地之間一片昏暗,江邊楓樹影影綽綽,江中漁火星星點點,霜氣襲人、烏啼淒厲,景中無不帶着作者的愁思。詩人與愁思相伴,難以入眠。或許,只有城外寒山寺悠揚迴盪的鐘聲,才能與詩人相伴。在教學時,我從詩題入手,引出“愁眠”,在反覆品讀中感受詩人內心的孤獨。

一、讀詩題,談所得,引出“愁”。

“楓橋夜泊”簡單的四個字,交代了地點、時間、事件。“楓橋”在蘇州西北的楓橋鎮,詩人夜間在此停泊。詩題不難解讀,學生在課前也做了充分的預習準備,能夠準確説出生字“泊”的意思。理解詩題後,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楓橋在蘇州,距離詩人的家鄉湖北襄陽千里之外。此時,詩人不是一個遊客怡然自樂,而是一個科舉考試的失敗者。此時,夜深了,詩人獨自一人,他的心情如何?”愁,自然引出。

二、讀詩文,勾畫面,體味“愁”。

詩人揮不去幾多愁,無法入眠。正因與愁相伴、睡不着,詩人才能看到眼前景,聽到耳邊聲。“請同學們輕聲朗讀詩文,閉上眼睛,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把你看到的景物在詩中用‘——’畫出來。”學生讀完,我先請學生用一句話或幾句話説説詩人看到了什麼,這是整體的描繪。然後,我讓學生按順序説出詩人看到的景物“月落、江楓、漁火”,並思考“如果讓你來畫這些景物,你會選擇什麼色的畫筆,怎樣畫”。讓學生想象作畫的過程,也是學生理解詩意,感受詩情的過程。學生説“月落”在畫面中不好表現,我説:“是啊,月亮落下,可不好畫啊,那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張繼一直守着天邊的月,一直到月落。你感受到了什麼?”這樣月落就被賦予了詩人的情感,那是憂鬱、孤獨、傷感。受到插圖和現實生活的影響,幾個學生在説畫“江楓”時選擇紅色的畫筆。我沒有急着否定,給出所謂的正確答案。而是順着學生的話:“是啊,‘霜葉紅於二月花’,楓樹是火紅的。可是,此時月亮已經落了,在沒有月亮的夜晚,沒有燈光,你能看得很遠、看得很清楚嗎?”學生搖搖頭。“是啊,四周黑洞洞的,藉着微弱的漁火,江邊的楓樹在詩人眼裏也是模模糊糊的,會透着火紅的色彩嗎?”月亮已經落下,江邊的楓樹模模糊糊,船上的漁火星星點點,一切都不是那麼清楚。“此時,在昏暗的夜色中,詩人會有什麼感受,你能用一個詞形容嗎?”詩人很孤獨,在秋天的深夜,會感到瑟瑟寒風,詩人甚至感到了——“霜滿天”。接着,我和學生辨析,“霜能不能滿天,是不是詩人寫錯了,用詞不當?”學生各抒己見,最後達成共識,詩人悽悽冷冷,感覺到霜氣滿天,實際上是到處都冷,沒有一絲温暖啊。

三、品鐘聲,抒情感,解落“愁”。

“烏啼”、“鐘聲”是詩人聽到的。烏啼透着淒涼,但是鐘聲是複雜的。我播放了鐘聲的音頻,讓學生感受鐘聲的深遠、悠長,並補充了寒山寺鐘聲的特殊意義:過年時,夜裏11點40分寒山寺的鐘聲都會敲響108下,最後一聲敲響正好第新年的0點。這108聲鐘聲,預示着人的108種煩惱都會隨鐘聲消除。“這鐘聲好像在對張繼説:……”,寫話訓練水到渠成。孩子們説出了自己的心裏話:“張繼啊,請你不要再發愁了,這108聲鐘聲之後,一切都會好的。”“張繼啊,科舉落榜不算什麼,你還有機會。”……

寒山寺的鐘聲響了千年,你聽,在陳小奇在《濤聲依舊》中這樣寫道:“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塵封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雲煙……”歌聲在教室內響起,孩子們沉浸在音樂聲中,此時下課鈴已響,可他們堅持要聽完這首歌。我想,“楓橋夜泊”的風景和“楓橋夜泊”的鐘聲一定會留在孩子們的心中。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 篇18

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學生閉上眼睛聽完教師的範讀,説了自己所看到、聽到什麼後,接着讓學生説“你喜歡哪句?為什麼喜歡?”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相關的圖片和詩句來理解詩歌內容,得到情感的昇華。

在此,我只作為一名引導者來點撥學生對詩歌某些地方的理解,而體現學生在學中的主體性。比如:藍天上的鴿子會對祖國媽媽説些什麼?學生很自然的就説出“祝祖國媽媽生日快樂!”還有的説“祝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再如“你彷彿看見田野裏都有些什麼呢?”學生根據學過的課文回答“金黃的刀子笑彎了腰,棉花朵朵白,還有大豆粒粒飽。”然後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朗讀,學生帶上自己的體會讀,也會讀得更加入情。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 篇19

《桂花雨》我國著名女作家琦君寫的,語言文字尤其的美。初捧這篇文章,我只是被優美的語言文字所打動,如同沐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當我再深入地去讀,去了解琦君時,我卻在那迷人的香氣中,感受到了琦君那如桂花雨般的思鄉之情。但是這種鄉情難忘、童年難忘的情懷,卻不是簡簡單單、大大略略地就可以感受到的,需要仔細地從字裏行間細品方見。那麼在我的課堂中,我如何讓學生也能有這樣的體會呢?反覆參考了很多名師的教學設計,結合着本班學生實際,我對教材進行了一些處理。

“搖桂花”這一段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地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我給了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圈畫出你認為琦君喜歡搖桂花的句子,並在給你感受最深的詞語旁邊做一些適當的批註。接着在學生交流課文中表現琦君喜歡搖桂花的句子。(1)“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所以我總是纏着母親問:“媽,怎麼還不搖桂花嘛!”這一句我主要讓學生自己交流體會,在交流中啟發學生感受到這一年一度的搖桂花對琦君來説是一件重要的事,是一件樂事。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琦君對搖桂花的期盼和迫切心情,我創設情境進行了“三讀”琦君的話。(2)“這下我可樂了,幫着在桂花樹下鋪竹蓆,幫着抱着桂花樹使勁地搖。”讓學生嘗試把靜止的文字想象成一個個動態的畫面,描述畫面中出現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小女孩。學生在描述中感受到了這是一個天真可愛活潑,忙得不亦樂乎的小姑娘形象。(3)“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我運用了創設情境——撒桂花,讓學生感受桂花雨的飄落,在又蹦又跳、又笑又叫中感受到搖桂花的快樂。而提示語的填寫則更加讓學生領悟到了作者三句短短語言中透露出來的感情。

“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裏的金桂。”母親説的這句話是全文的一個難點。引導學生質疑,到介紹故事背景讓學生深入體會母親比的不是桂花味道的濃淡,比的是感情,與其説母親談的是桂花,不如説母親在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

而學生創作小詩,則把學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在《故鄉情》的音樂聲中學生更進一步走近了琦君,走近了她的情感世界,感受着她淡淡的鄉愁。所以詩句的誕生自然而然。今天課堂上馬昊天創作出的“風景還是故鄉的美”則出人意料地給這首古詩添加了一個總結句一樣。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為少數學生的活躍以及精彩的發言給課堂增添了很多亮麗的風景,但是我知道這種熱鬧的背後還有很多默默地靜坐着一言不發,甚至連腦筋都沒有動一下的學生,他們從這節課中究竟學到了什麼?我不得而知。也許正是我長期以往在課堂中一貫的教學風格,導致了這個班級的兩極分化。我必須深入思考,怎麼樣做到抓中間,促兩頭。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跟上我前進的步伐。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 篇20

這次有幸成為我們學校磨課教師中的一員,同一節課上了三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穫。在這個過程中讓我真正體驗到磨課的過程是一個成長的過程,這個成長來源於同事們的幫助,每一次講課後,我們大家都會湊在一起,各抒己見,思維在交流中碰撞,許多真知灼見在相互的交流中產生,我們一起討論教學設計是否合理,教學思路是否清晰……甚至細到一個問題如何提問更加有效,怎樣板書簡潔明瞭……這樣不斷改進,不斷提高,使我真正感受到了集體科研的強大力量。

《花的勇氣》這篇課文選自馮驥才的散文《維也納春天的三個畫面》。課文細緻而又生動地描寫了作者在維也納尋花的經過以及由此產生的心理感受。學習本文,一是引導學生體會花兒在冷風冷雨中怒放的氣魄,領會作者對生命的感悟;二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的感受、領悟,不斷吸收和積累語言。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含義深刻的詞語的意思,感受作者語言的優美。教學的難點是理清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理解變化的原因。

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住作者看到的三個畫面——沒有花的綠地、千萬朵小花藏身的草地、花的原野來解讀感受文本,抓住重點詞語,通過朗讀,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我給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探究時間,讓他們畫出文中描寫作者心情的句子和令自己感動的句子,並在下面寫出自己的感受。

我鼓勵孩子大膽表達自己獨特的體驗,給予他們真心的讚美。孩子們爭先恐後,那精彩到位的回答讓我出乎意料。教學時,我還不忘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詞句進行品讀賞析,與學生進行交流探討,感受本文語言之美,領會作者用詞造句的精妙。

語文教學應以讀為主,本課的教學我還特別注重朗讀的指導,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相關句子,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 :失望——吃驚——遺憾——驚喜——震撼。在看到花的原野時,學生第一次朗讀並不好,我就讓學生看圖片感受,那一聲聲驚歎之中,我已經知道,他們下一遍肯定會讀得更好,果然如此。通過反覆誦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認識到生命的意義。最後點題,無需多費口舌,孩子已領會作者的感悟:小小花兒居然有如此氣魄,在冷風冷雨中傲然挺立,這是花的勇氣,是生命的勇氣。

課文的最後,我讓學生結合身邊的事物,如梅花、蒼松、竹子、小草等,談談它們身上所具有的勇氣,聽着那富有詩意的語言,感受着學生飛揚的心神、激情的朗讀,他們對課文的理解也更深入了。

這堂課雖然沒有我想象中那麼完美,可是在每個孩子心目中確實印象最深的一節課,因為,在他們心中不在是靠別人支配,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從這堂課,我深深領悟一句話,那就是“磨課是一種折磨,也是一種享受”!

山谷中的謎底的教學反思 篇21

執教《成全一棵樹》後,回顧整個執教過程,看到孩子們在讀書中因受到感染而漲紅的笑臉,感受到他們美好的情感,我的心也被幸福充斥着。這樣一篇飽含情感的文章,這樣藴藏着豐富內涵的文本,不僅是很好的語文讀本,也是很好的情感教育媒介。在整節課的設計過程中,我一直力圖通過反覆細緻的品讀語言來促使孩子們感悟文中孩子的堅強、執着和樂觀,並藉助想象情節的創設來設身處地的感受孩子的心理狀態,理解語言的同時滲透心理教育,培養健康心理,養成健全人格。

着眼於此,我將本節課的目標設定為三個:

1、在閲讀中感受孩子的堅強和樂觀,使學生受到情感薰陶,體會自信、樂觀的心理情緒對個人成長的重要作用,培養健康心理。

2、在讀書中感受作品語言的質樸與含義的深刻,把握文章結構線索上明暗兩條線交織着講述着同一個內容的特點。

3、從語言文字中去體會人物的情感,藉助想像填補文章空白,抓住細節描寫感受不同語言環境中細節描寫的不同作用。感悟孩子的堅強執着和樂觀,體會母愛的偉大。

靜心反思目標設立與達成的過程,發現自己還有很多遺憾。第一個目標的確立是着眼於文本本身強烈的人文特點,在深入挖掘情感內涵的基礎上進行情感薰陶。這一環節完全可以讓孩子們打開思路,從自己的生活實際出發,暢談感受,加深理解,我所設計的兩個想象訓練就是很好的可以展開談去的點,但實際操作過程中,我更多關注了步驟的完整性,沒有給學生更多更大的空間,因此造成與實際生活聯繫不夠緊密的情況,教學策略的靈活性上仍有欠缺。

而後兩個目標的確立是着眼於語言文字訓練的。從本文語言結構上的特點來分析,這是一篇藴含深刻哲理的文章,語言樸實但寓意深刻,有很突出的細節描寫,結構線索特點分明,明暗交織同時推進。實際操作過程中,整體感知環節的實施,還需要在整合過程中,進行概括方法的總結,運用比較示範等方法強化學生的概括能力,使訓練更紮實。

朗讀是非常重要的感悟語言的方法,在這節課上雖然也設計了朗讀訓練,但處理得有些粗糙,在朗讀上應該很好利用優秀生的示範作用,從對文字的品評入手進行朗讀訓練,採用對比朗讀,示範朗讀等方法,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使情感體會更加水到渠成。

本課注重了思維訓練,在思維深刻性,廣闊性上進行了嘗試,尤其是兩次想象環節的設計更突出體現了這點。在具體想象情節環節設計中,我有意給了孩子們一些必要的支撐,如“讓我們走進孩子挖樹坑這個畫面:看,孩子吃力地揮動着鐵鍬,當他碰到一塊很大的石頭,他(動作);當他細細的小手被磨出水泡時,他(神態),當母親喚他休息時,他説(語言),此時此刻,他想(心理)”這本是一個很好的訓練點,但在操作過程中,我忽視了環節的整合過程,將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割裂開來,缺乏一個整合的完整過程,使想象空間不夠寬廣,這是最令我遺憾的一點。

全課的教學重難點設定為在閲讀過程中指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感受自信健康的心理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作用,學會自信面對生活。這是將語言訓練與心理教育巧妙結合的訓練點。語文課上要學習語言表達,進行思維訓練,並在情感薰陶的過程中感悟人生,啟迪情智。學科滲透不是改變學科教學的根本特點,而是藉助於學科本身特點,在語言文字品評過程中滲透相關心理教育,這裏要把握好一個“度”的問題。這節課在這點上進行了有益嘗試,不夠成熟但有所收穫。

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常常是注重的情感忽視了內容,重視了文字忽略了內涵,側重了朗讀輕視了思維,在遺憾中嘗試,又在嘗試中反思。課堂永遠是新鮮的,學生永遠是鮮活的,動態的課堂,隨機生成的教育契機,需要我們不斷是思索和嘗試。我深知道路漫長,但我已起行。